日期
人物库 清朝
唐景崧晚清 1841 — 190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唐景崧 永清 1895年五月—1895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广西灌阳人字维卿
同治四年进士
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
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
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
有《请缨日》。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林鹤年办理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维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
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
同治年间进士入词林,改吏部主事
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
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释祥晖清 1621 — 1672年五月二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祥晖字瑞林
姓孙氏天津人也。
方在娠时,母感异徵,私祷弥勒院得举子。
六岁随祖母王氏诣院礼佛,虽在龆龄,触事通晓。
近听梵音,辄形喜跃。
祖母知有宿根,不堕麈劳。
久之,入里之无量院,礼济舟薙染。
教习经论,髣如记忆。
年二十,诣宝华受具于定庵
三载安居,专精律部,研究止持。
壬午春,辞定南下,兼慕禅学。
历普陀、天童、育王、显圣诸刹,凡浙中名匠,莫不参谒。
闻济舟病,招之北还。
明年柏林遇独超,痛领钳锤,方得了悟
壬辰春,从檀波来瑞应,命掌监院
律法大弘,寺声复振,皆唱导之力也。
丙申,将登五台
口偈有云:“摩尼宝积光辉满,定向无人觅处逢。
”盖文理通彻,自成妙旨,非徒眈吟咏可以企及。
辛丑檀波寂灭,继主瑞应。
十载精勤,以律持躬,内外肃然。
康熙庚戌京师地震,殿宇倾颓,乃竭资修葺如故。
复构法云、金汤二宇。
壬子夏五月二十五日辛巳,示微疾,集聚诫曰:“尘劳幻影,推穷莫测。
稍涉安排,即成大错。
随缘所遇,莫生节目
谨持斯语,莫或怠息。
”言讫坐化。
春秋五十有二,腊二十有六,塔于都城德胜外古塔之右。
丘逢甲晚清 1864年12月26日 — 1912年2月25日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
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
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
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
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
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
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
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
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
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
兹以陈炎正编《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庄诗草》〖王国璠据《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
1980年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广州中山大学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
〗,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
台湾苗栗县人
光绪十五年进士
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同治三年(1864年)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大将军李秉瑞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赵尔巽
维基
赵尔(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一作次山晚号无补无补老人
清朝汉军正蓝旗人,祖籍登州蓬莱。
清末政治、军事人物,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东三省总督、清史馆馆长。
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讲武堂的创办人。
遗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等。
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内调署户部尚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复外调出任盛京将军
1906年1月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奉天设商务总局,调查全省矿产及各项商业。
5月25日,清廷电饬袁世凯赵尔巽程德全等协力进剿马贼。
10月19日,清廷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奉省应办事宜为难,谕军机大臣等奉省所用人员,准其奏咨调往,所需款项随时咨商户部设法协济,并勉赵尔巽力任该职,所有练兵、理财以及农工商业,务当认真筹办。
1907年3月17日赵尔巽札行各州县,通谕民间禁止售地租地于外人。
4月11日盛京将军赵尔巽电告外务部:日本驻屯满洲军队,除铁岭奉天两处铁道守备队外,已全部退完。
5月3日,清廷以四川总督岑春煊邮传部尚书,裁缺盛京将军赵尔巽四川总督
5月9日,外务部电前盛京将军赵尔巽,日商私订开矿合同,应切实谕禁,并照会日领事声明不认。
5月17日赵尔巽电外务部,请照会日使,禁阻日人越界收取黄海、渤海山东沿海一带渔利。
后由赵尔巽赵尔丰代理四川总督
同年7月张之洞入京授军机大臣,乃以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
11月13日湖广总督赵尔巽电请外务部力阻日人在汉口租界外购地。
1908年2月,复调任四川总督
1911年3月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
期间重用张作霖,任其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
1912年1月30日赵尔巽致电袁世凯,要求袁世凯承认东三省的立法、人事、财政、军事的独立。
3月15日袁世凯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都督
民国成立后,隐居青岛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初期经费充足,每月拨款10多万银元,最高者每月薪金600元。
赵尔巽做主,广聘人员。
清末耆儒通士,不少都进入史馆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财政维艰,馆中经费骤减10万银元。
史馆开支成为重大问题,编纂人员纷纷离去。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
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参政,并被指定为临时参政院长
1926年赵尔巽靠个人关系向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等人募捐,方才勉强维持清史馆的运作。
民国十六年(1927年),《清史稿》勉强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宝铭清末至民国 1867 — 1936
维基
宝铭1867年6月26日—1936年8月22日同治六年五月廿五日未时康德三年七月初六日寅时),清朝远支宗室正蓝旗第四族溥字辈,清朝、满洲国政治人物,官至庆亲王内阁叙官局局长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授一品荫生,以员外郎签分理藩院候补。
十九年(1893年),中式癸巳恩科顺天乡试举人
二十一年(1895年),中式乙未科会试,殿试位列第三甲第四十五名同进士出身,仍以员外郎归班铨选,改分吏部候补。
二十七年(1901年),实授吏部员外郎,随后升郎中
三十年(1904年),以吏部郎中派充坐粮厅
三十一年(1905年),充吏部文选司掌印
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京察一等,奉旨以五品京堂调用。
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授吏部右丞
预备立宪,兼充宪政编查馆一等咨议官
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升调吏部左丞,后赏加二品衔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授内阁叙官局局长
辛未年(1931年),派充守护东陵大臣。
康德三年(1936年)七月初六日卒,年七十岁。
钱陈群清 1686 — 17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6—1774 【介绍】: 浙江嘉兴人字主敬号香树一号柘南居士
钱纶光子。
康熙六十年进士
编修
官至刑部右侍郎
深受乾隆帝知遇,进诗必赐和,与沈德潜并称为江南二老。
卒谥文端
有《香树斋诗文集》。
钱陈群字主敬一字集斋号香树又号柘南居士嘉兴人
康熙辛丑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加刑部尚书衔太子太傅
卒赠太傅谥文端
有《香树斋集》。
钱陈群(1685-1774)字主敬号香树嘉兴人
康熙末进士,雍乾时久直南书房充经筵讲官,官至刑部侍郎,以疾罢归,卒谥文瑞
诗风淳朴,著有《香树斋诗集》。
维基
钱陈群(1686年7月15日—1774年2月17日)字主敬号香树浙江嘉兴人
诗人,进士出身
钱镠第二十六世孙。
世居海盐半逻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其父钱纶光早卒。
母陈氏(即著名画家陈书)知书达礼,将他抚养长大。
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圣祖南巡,钱陈群吴江迎驾,并献诗。
圣祖命其等待御驾回銮后召试,钱陈群因母病未能前往。
康熙六十年(1721年)钱陈群考中二甲十五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
历任顺天学政太仆寺卿、詹事内阁学士等职。
官至刑部左侍郎
乾隆十七年(1752),以病乞休。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初七日卒,朝廷追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端乾隆帝作《钱陈群故诗以志惜》,姚鼐撰《钱文端公墓志铭》。
根据清代档案文献,钱氏曾处理「匿名揭帖」相关案件。
《清史稿:列传九十二》卷305有传。
清高宗南巡、东巡,钱陈群多次迎驾,作许多恭贺御制诗的诗作。
大学士高斌尚书汪由敦交友,与大学士尹继善相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