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十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1972
人物库2443
古籍库89356
活动2626
人物库 宋朝
张茂北宋
简介
大观元年(1107)右正言闰10月邓州
陈梦斗南宋
简介
淳祐十二年(1252)镇江府知府二月到任。
景定元年(1260)江南西路转运使
景定元年(1260)隆兴府知府安抚使
景定五年(1264)江南西路转运副使
景定五年(1264)十月到任。
咸淳元年(1265)枢密都承旨
咸淳三年(1267)平江府知府
咸淳五年(1269)两浙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咸淳五年(1269)江南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钱景逢北宋
简介
大观元年(1107)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R10月江东提刑
耿南仲南宋 ? — 11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开封人字晞道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历任两浙、广南、荆湖江西监司。
徽宗政和二年,为太子右庶子,寻迁太子詹事宝文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
钦宗立,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尚书左丞门下侍郎
金人来侵,力主求和,每与李纲等异议,故战守之备皆罢。
出使河东,与金议割地。
高宗即位,言者论其主和误国,降授别驾,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
有《周易新讲义》。
全宋诗
耿南仲(?
~一一二九),字希道,(《宋元学案》卷九八),开封(今属河南)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宋史》卷三五二《余深传》)。
提举两浙河北西路常平提点广南东路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路转运使
入为户部员外郎,辟雍司业,坐事出知衢州
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为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读
俄试太子詹事,在东宫十年。
钦宗即位,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力主割地求和。
高宗即位,罢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寻责临江军居住。
建炎二年十二月,降授单州别驾(《宋史》卷二五《高宗二》),南雄州安置,行至吉州卒。
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三六
耿南仲(?
——一一二八),字晞道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
元丰五年进士第,历提举两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改转运判官提点广东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路转运副使
入为户部员外郎,罢知衢州
政和二年礼部员外郎太子右庶子、试太子詹事宝文阁直学士
钦宗即位,以东宫旧臣礼重之,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
金兵南侵,坚主和议割地。
高宗即位,薄其为人,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议者论其主和误国,责授单州团练副使临江军居住。
建炎二年十月,再降授单州别驾,行至吉州卒。
有《周易新讲义》十卷(存)、《易明蒙》行世。
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卢航北宋
简介
崇宁五年(1106)右正言
大观元年(1107)御史中丞闰10月海州
大观元年(1107)殿中少监
大观二年(1108)润州知州
大观二年(1108)江宁府知府安抚使
周极南宋
简介
乾道九年(1173)楚州知州
淳熙元年(1174)秀州知州
淳熙元年(1174)1月放罢。
淳熙六年(1179)鄂州知州10月放罢。
芮晖南宋
简介
淳熙二年(1175)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淳熙四年(1177)10月秘书少监
王世雄南宋
简介
淳熙二年(1175)郢州知州
淳熙三年(1176)10月到新任。
淳熙三年(1176)和州知州10月到任。
淳熙六年(1179)1月赴行在奏事。
释守真唐末宋初 894 — 971年8月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
永兴万年人
其先以黄巢之乱。
西徙于蜀。
而占籍焉。
至真则蜀产也。
始冠。
偶游圣寿寺
见脩进律师
而慕其行。
遂依之薙落。
习起信论于朗公。
法界观于光公。
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
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
四十年间。
演畅无怠。
因蒙赐号昭信
一日谓弟子遇缘曰。
出息不保入息。
此虽俗谚。
而切于理。
吾与汝其可不务乎。
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
以其成于开宝之初
遂额之开宝。
四年八月五日
集众称佛号以逝。
寿七十八。
腊五十三。
阇维获舍利圆莹。
葬之开宝塔云。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明达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
为诵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始直声而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人乐闻者。
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周权南宋
简介
淳熙五年(1178)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10月依旧淮东提举
陈资深南宋
简介
淳熙四年(1177)大理寺丞
淳熙五年(1178)10月放罢。
释德洪北宋 1071 — 11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僧。
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
清凉寺为僧。
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
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
后释归。
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
工诗,善画
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俗姓喻
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
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庐山归宗寺,随真净石门
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
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
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
三年,得释。
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
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
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
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
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
服勤四年,南归庐山克文,又随克文石门
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
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
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
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
三年五月被赦还。
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四年
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
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
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
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
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京师
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湘西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陈莹中曰。
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
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湘西
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林间录二卷。
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梅泽北宋
全宋诗
梅泽字说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为官,行役陕西(《金石萃编》卷一四三)。
宣和二年(一一二○),以朝请大夫歙州四月到官,十月召还(新安》卷九)。
今录诗四首。
僧宗渊唐末宋初 898 — 9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80 【介绍】: 僧。
密州高密人
俗姓宫
幼通经籍。
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僻好吟诗,尝学“齐己体”,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宜阳阁山,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有《洛西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宫氏
高密人
幼习儒业。
稍长忽辞亲。
落发于东莱北禅院。
俄参历江南诸禅席。
以究明圆顿宗指。
且嗜诗辞。
每有吟咏。
则以齐己为师法。
曰吾当练字煅句之时。
缘情错虑。
将高出曾霄之上。
而深入重泉之下也。
悉揽天下山川形胜。
自以为无足惬者。
乃居宜阳阇山。
以求其志。
孤介脩洁。
凡俗不易造见。
日持诵观音普门品。
盖尝有善相者。
为不寿。
而勉之也。
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令工作龛座如鹿顶。
且趣之曰。
明日要用。
毋缓也。
明日果坐逝。
年八十三。
树塔于宝云之原。
而窆焉。
所著述有西洛集。
行世。
释宗渊
姓宫氏
高密人也。
幼通经籍察慧若神。
忽愿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后参学江表岳中祖师胜友。
资神润己往造实归。
僻好吟诗于荆楚间。
尝师学于齐己之体。
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览天下山川且曰。
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
宜阳阁山居之以求其志。
其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日别持观音支品。
盖曾有善相人。
促龄。
受持普门品也。
至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预言终期。
令水土作坐如鹿顶形。
连促木工。
明日斋时要用。
至是果坐终焉。
乡人无远近皆来焚香设拜。
当年迁小塔于宝云寺之山原。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著挽辞五十首。
一云。
举世应无百岁人。
百年终作冢中尘。
余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纸衣一袭葬焉。
后开发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岩穴之中矣。
论曰。
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万物。
絪缊而出。
鼓动而萌。
由庶类以蚩蚩禀自然而历历。
自然者道。
道惟本心。
心无不通。
通物之理之谓道也。
道其不一。
蕃息流形。
若究天倪物亦惟一。
乾一也。
坤一也。
殆乎因动成变以变。
求占则生象不一欤。
至如鸟兽交气草木构精。
或用其牡而疏其雄。
或同乎根。
而异乎实。
鳄飞似鸟移成枳。
交玃为伧羽嘉生凤。
若此之伦物类糅错之所致也。
杂之时大矣哉。
事有重貤物有纷纶。
乃彰杂名非一。
名而统尽。
故曰。
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昔梁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
盖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也。
唱者固必有和乎。
导者固必有达者。
终南释氏观览此题。
得在乎歌赞表宣。
失在乎兼才别德也。
譬若别均天分重赋全才虎双翼而飞鹰四足而击也。
于是建立杂篇包藏众德。
何止声表无所不容。
或曰。
续传改作名题自何稽古。
通曰。
班孟坚加九流中杂流也。
如其立教。
如其为人。
匪独阴阳不专刑律。
或兼名墨或涉纵横。
则可目之为杂家流也。
汉书有变拾太史公之遗。
澄照建题正梁慧皎之僻。
或曰。
胡不闻杨子云疾其杂乎。
通曰。
彼恶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无纯德耳。
此则应杂而杂断无杂咎欤。
今作传者若游夏焉。
观其起隐终哀。
何敢措一辞也。
或曰。
何忽变唱导成声德耶。
通曰。
声之用大矣哉。
良以诸佛刹土偏用一尘以为警悟。
唯忍土最尚音声。
行为佛事。
及观音说圆通。
世尊称赞者为被闻熏。
故若毗目仙人香积世界。
乐不乐爰居之耳。
圜不入方凿之穿。
是以影胜大王止前驱之象马。
钵囊释子动合会之人天。
返魂者随呗声而到家。
光洁者闻呗声而欢喜。
乃可谓宫商佛法。
金石天音。
哀而不伤。
乐而不佚。
引之入慈悲之域。
劝之离系缚之场。
脱或执受不精。
器能无取乃不可谓为声德也。
于今搜有邻之德。
聚兼讲之才。
三人之师于斯见矣。
四战之国孰敢攻乎。
得非备五彩而服章。
舍八风而成乐。
则有登天竺而作猿梵。
动塔铃。
而贯虹霓。
副天请而都讲随。
占地理而宰臣应。
观音摩其发顶。
弥勒诉其雷神。
始化倭民坐亡举指。
见慈颜而不怒。
作诗式以安禅。
巨蟒不惊。
山魔慑伏。
临神鉴而悬知澄汰。
礼天冠而誓隐灵踪。
破瓮飞乌劳身代畜。
衡山衣草禹寺明心。
养童女以身全。
遇毒流而命在。
德符禅月躯涉碛沙。
或辩之利通。
或声之流靡。
猗嗟硕德于烁群公若诸根之互能。
同五事之俱举。
故强名为杂也。
薝卜接栴檀之树。
数倍馨香。
鹰鹯育金翅之巢。
千重猛鸷。
咨尔同道听乎直言。
为僧不应于十科。
事佛徒消于百载。
如能以高为本以德为枝以修为华萼以證为子实
然后婆娑挺盖郁密成阴。
周覆三千大千。
号之曰大菩提树也欤。
黄度南宋 1138 — 12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8—1213 【介绍】: 宋绍兴新昌人字文叔号遂初
孝宗隆兴元年进士
光宗时监察御史
宁宗即位,改右正言,以忤韩侂胄罢归。
侂胄诛,累进龙图阁待制,知建康府,救荒活民百万。
宝谟阁直学士
有《诗说》、《书说》、《周礼说》、《通史编年》等。
全宋诗
黄度(一一三八~一二一三)字文叔新昌(今属浙江)人。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
瑞安县
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为隆兴府教授,寻两易平江府教授
十二年,知嘉兴县
光宗嗣位,监登闻鼓院
绍熙二年(一一九一),除国子监主簿
四年,除监察御史
宁宗即位,改右正言,以忤韩侂胄罢归。
嘉泰二年(一二○二),起知泉州
嘉定元年(一二○八),除太常少卿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寻除权吏部侍郎实录院同修撰(《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二年,知福州
移知建康府江淮制置使
五年,为礼部尚书侍读
以病致仕。
六年卒,年七十六。
事见《絜斋》卷一三《黄公行状》、《水心》卷二○《龙图阁学士黄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九三有传。
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七六六五
黄度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宁宗、理宗之世。
全宋文·卷六一一四
黄度(一一三八——一二一三)字文叔绍兴新昌(今浙江新昌)人。
隆兴元年进士第,除温州瑞安县
淳熙中平江府府学教授,知嘉兴县
光宗即位,召监登闻鼓院,历国子监主簿、丞。
绍熙四年八月,擢监察御史
以忤韩侂胄,甫一年而罢,出知婺州
寻又罢,奉祠,被列入伪学党,闲居十馀年。
至嘉定元年韩侂胄诛后,召为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
二年初,知福州
十月,进龙图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江淮制置使
五年,召为礼部尚书侍读
次年卒,年七十六,谥宣献
笃学穷经,著述不辍,与朱熹叶适等相善。
著有《尚书》〔存〕、《诗说》、《周礼说》、《艺祖宪谏》、《仁皇从谏录》及奏议、杂著等。
袁燮絜斋》卷一三《尚书黄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三本传。
宋登科记考
字文叔谥号宣献
绍兴府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
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
《宋登科记考》按:是岁知举官不用台谏官,不用枢密院官为试官,以重边事故。
董正封北宋 ? — 1132
简介
大观元年(1107)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10月淮南江浙荆湖路发运副使
全宋文·卷三○六三
董正封(?
——一一三二),须城(今山东东平)人,耘叔父。
大观中历官左中散大夫光禄少卿,擢直龙图阁、知济州
政和中中大夫集贤殿修撰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
宣和初降授朝散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永兴军路安抚使
累官右通奉大夫、充显谟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二年八月卒。
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五、食货二○之一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七。
孙璘北宋
全宋文·卷二九四三
孙璘大观中开封府学博士
训导有方,大观四年十月太学博士
政和间,为提举广东学事。
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之一六、职官七七之六○。
洪起畏南宋
简介
景定三年(1262)处州知州
咸淳三年(1267)瑞州知州
咸淳八年(1272)两浙路转运判官10月罢。
咸淳九年(1273)镇江府知府八月到任。
翟贵南宋
简介
咸淳二年(1266)郢州知州
咸淳五年(1269)复州知州
咸淳十年(1274)10月以城降。
严辟疆北宋
简介
景德三年(1006)鼎州知州
大中祥符元年(1008)福州知州安抚使
大中祥符元年(1008)2月移知福州
大中祥符三年(1010)江南路转运使
大中祥符三年(1010)10月江南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