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宋朝
释守真唐末宋初 894 — 971年8月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
永兴万年人
其先以黄巢之乱。
西徙于蜀。
而占籍焉。
至真则蜀产也。
始冠。
偶游圣寿寺
见脩进律师
而慕其行。
遂依之薙落。
习起信论于朗公。
法界观于光公。
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
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
四十年间。
演畅无怠。
因蒙赐号昭信
一日谓弟子遇缘曰。
出息不保入息。
此虽俗谚。
而切于理。
吾与汝其可不务乎。
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
以其成于开宝之初
遂额之开宝。
四年八月五日
集众称佛号以逝。
寿七十八。
腊五十三。
阇维获舍利圆莹。
葬之开宝塔云。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明达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
为诵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始直声而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人乐闻者。
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林秉南宋
简介
淳熙八年(1181)夔州知州安抚使九月在任。
淳熙九年(1182)八月五日落职放罢。
主要活动
  • 1181年-1182年,夔州路夔州(云阳),夔州知州兼安抚使,九月在任1182年八月五日落职放罢
释清源
禅师名清源
豫章新建邓氏子。
洪岩僧处信。
得度具戒。
参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
颇见咨揖。
然疑未决。
晚依积翠南禅师
一日闻举洞山
初见云门因缘。
不觉失笑。
问。
何为而笑。
师曰。
笑黄面浙子怜儿不觉丑耳。
自是容为侍者
阅七年咨参决择。
道眼高妙。
绝出人表。
丛林称之。
以比院。
守廓南公去世。
师开法西山惠严。
康清隐。
力法自将。
不与诸方斗铺席。
衲子以枯淡。
多望崖而去之。
坐是单丁。
住山十馀年。
南州高士潘延之问道于积翠。
与师定交为方外友。
至是迎归西山
未几洪帅命居大宁
一时衲子贤士夫从之问道。
坌集其室。
师说法简易。
期人于悟而后已。
尝示众曰。
寒风激水成冰。
杲日照冰成水。
冰水本自无情。
各各应时而至。
世间万物皆然。
不用强生拟议。
又曰。
先师初事栖贤寔。
泐潭澄历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云峰以见慈明。
一字无用
遂设三关语。
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𦘕龙龙现即怖。
或问三关语。
学者每难透何也。
师曰。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三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自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寻以高年。
不任主事
退闲。
自号潜庵
诸刹争迎致供养。
且依以为重。
故居无定。
建炎三年八月五日
示寂于城阴之章江
住世九十有八。
安居七十八
方未寂时。
齿堕而复生。
发薙而燔之。
悉为舍利。
及是烬馀。
尤不胜数。
塔于惠严之东阿
师莫年德高望重。
以深诚勉人。
以善从之。
化者甚盛。
有僧执侍十有二年。
于道未有所契。
及将出世。
师曰。
汝侍吾徒费岁月。
傥嗣法不应以世情自昧。
其人遂嗣翠岩机焉。
其主法有体。
类如此。
清源
号潜庵
洪州新建邓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为童子。
年二十一。
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
宝峰月。
云居舜。
道价压丛林。
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
而疑终未决。
后亲见黄龙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与云庵同造积翠。
师为侍者七年。
南公殁。
隐迹西山
西山慧严院。
僧死。
屋无像设露坐。
师见而叹曰。
古人斫山开基致无为。
有忍怀不举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阁崇成。
百具鼎新
即弃去。
庐山
康太守徐公。
闻师名。
延居山清隐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庐山
师门风孤峻。
学者皆望而退。
以故单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灯。
升堂说法。
如临千众。
而丛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时时钁地处置。
尝云。
先师初事栖贤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文悦以见慈明。
一字无用
设三关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画龙。
龙见即怖。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王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有僧。
依师住十二年学。
令住净众寺
辞行。
师谓曰。
汝虽在此费岁月。
实不识吾家事。
倘嗣法。
当不以世俗欺诳为心。
其人乃嗣翠岩机焉。
隐君子潘延之
与为方外友。
迎师归西山
而州郡文争。
命居天宁。
衲子方云趋座下。
一时名士。
抠衣问道。
师以目疾。
隐居龙兴寺房。
户外之履亦满。
上蓝忠公。
法侄也。
延师居寺之东堂。
事之如其师。
师年八十而丧明。
学者益亲附之。
有欲板其语要流通。
师投拒曰。
若吾语。
深契佛祖。
从今百日间复明。
则副汝请。
如期果愈。
先是觉范洪公
證狱太原
拴缚在旅邸。
人讳见之。
师独冒雨步至。
抚慰为死诀。
明年归复见师。
师轩渠笑曰。
吾不意乃复见子。
觉范序之曰。
呜呼。
佛法䆮远。
坏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为人师者。
争慕华构便软煖。
公独举颓坏而新之。
争欲致弟子。
不问智愚。
欲出门下。
而公独精粗之。
争欲坐八达衢头。
以自卖其道。
而公独居荒远。
以自珍之
争好势利恶丑。
而公独犯众恶。
自信而力行之。
每谓弟子曰。
无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观其措置。
岂其真然之者耶。
师终时几百岁也。
释克勤宋 1063 — 11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僧。
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
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
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
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
后还蜀,复住昭觉寺
卒谥真觉禅师
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
俗姓骆
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
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
改住云居,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
事见《鸿庆居士》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
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
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
政和中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
建炎初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
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谥真觉禅师
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
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禅师讳克勤
字无著
彭州崇宁骆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发。
受满分戒。
成都
从圆明敏行大师
学经论。
窥其奥。
以为不足。
特谒昭觉胜禅师
问心法。
久之法关。
真如哲公
颇有省。
时庆藏主
众推饱参。
尤善洞下宗旨。
师从之游。
往往尽其要。
尝谒东林照觉
顷之谓庆曰。
东林平实而已。
往见太平演道者
师恃豪辩。
与之争锋。
演不怿曰。
是可以敌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自验看。
以不合辞去。
苏州定慧。
疾病几死。
因念畴昔所参。
俱无验。
独老演不吾欺。
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来。
容为侍者
漕使陈君入山问法。
演诵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侍侧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语之。
师曰。
今日真丧目前机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兹高枕矣。
师因以是事。
佛鉴勤
未之信。
师曰。
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
初谓建立语。
今乃果然。
愕然无以对。
佛眼禅师尚少。
师每事必旁发之。
二公后皆大彻。
由是演门二一远声价藉甚。
丛林之谓三杰。
演迁五祖。
师执寺务。
方建东厨。
当庭有嘉树。
演曰。
树子纵碍不可伐。
师伐之。
演震举杖逐师。
师走避。
忽猛省曰。
临济用处耳。
遂接其杖曰。
老贼我识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
以母老归
出世昭觉。
久之谢去。
荆州
丞相张无尽华严要妙。
逞辞婉雅。
玄旨通贯。
无尽不觉前席。
师曰。
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
无尽曰。
当不别。
师曰。
有甚交涉。
无尽意不平。
师徐曰。
古云。
不见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若透彻。
方见德山临济用处。
无尽翻然悟曰。
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
今方知渠无摸索处。
师曰。
顷有颂云。
顶门直下轰霹雳。
针出膏盲必死疾。
偶与丞相意会。
无尽喜曰。
每惧祖道䆮微。
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请住夹山
未几迁湘西道林。
初潭师周公因提举直孺愿见师。
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
及见开堂提唱。
妙绝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金陵蒋山。
法道大振。
僧问。
何是实际理地。
曰。
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
僧曰。
未问已前何荐。
师曰。
相随来也。
进云。
快便难逢。
更借一问。
曰。
忘前失后。
进云。
若论此事。
击石火。
只如未相见时何。
师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则声色外。
师相见。
答曰。
穿却鼻孔。
问。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顾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
师曰。
威震寰区。
未为分外。
曰。
恁么则坐断十方。
壁立千仞。
师曰。
看箭。
问。
不落果。
不昧果。
是同是别。
师曰。
两个金刚圈。
曰。
沩山撼门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师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举来。
曰。
恁么则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师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压良为贱。
师曰。
处道将一句来。
曰。
从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识羞。
师曰。
速礼三拜。
僧曰。
昔人问投子何是十身调御。
投子下禅床立。
意旨何。
师云。
生铁铸就。
曰。
为什么。
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
师云。
自领出去。
问。
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
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
师拈起拄杖子。
进云。
学人拟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拟。
师曰。
这野狐精。
问。
选佛场开上根圆證
不昧当机何指示。
师云。
一超直入来地。
曰。
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
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
师云。
顶门上有眼。
问。
一种无弦琴
唯师弹得妙。
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
师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审直上觑得是。
直下觑底是。
师云。
莫谤马大师好。
曰。
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
象王处绝狐踪。
师云。
赖有庞居士證明。
问。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来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机。
师云。
不如一个百不知。
曰。
无无孔铁槌。
有甚用处。
师曰。
果然恁么去。
曰。
虽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机。
师曰。
撒星火迸独光辉。
曰。
争奈脑后一箭。
师救不着。
师云。
又是拖泥带水。
尝示众曰。
恁么恁么双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却恁么。
里隐明。
恁么中却不恁么。
明中隐暗。
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
总么犯手伤锋。
且道唤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无上。
深而无底。
旁尽虚空际中。
极邻虚尘。
净裸裸赤洒洒。
是个无底钵盂。
无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这闲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尽见徐。
方有一个承当。
且道双明双暗。
双放双收。
是建立是平常。
总不与么。
也未是极则处。
且作么生是极则处。
擘开华岳连天透。
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
诏住东都天宁。
太上在康邸。
屡请宣扬。
有偈云。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
往来千圣顶𩕳头。
世出世间不思议。
然是时钦宗东宫
师对太上。
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
宁相李伯纪
表住金山
驾幸维扬。
有诏徵见。
顾问西竺道要。
对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
真俗虽异。
一心初无间然。
太上大悦。
赐号圜悟禅师
云居山归老。
朝廷赆其
至云居之明年
复归于蜀。
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将终。
侍者持笔求颂。
书曰。
已彻无功。
不必留颂。
聊尔应缘。
珍重珍重。
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
谥真觉禅师
塔曰寂照。
枢密邓子常
奏赐命服佛果师号。
所至士夫过从问道。
无虚日。
师悟门广大。
说法辩博。
纵横无碍。
莫不人人畏服。
以为未尝有也。
凡应接虽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开卷。
宗教之书。
无所不读。
初在金陵
大师王彦昭
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
师曰。
正尔皆须吃棒始得。
帅意未喻。
师诘之。
帅以手拍膝。
衲子环拥。
师就指曰。
此辈倒作此见解。
焉能透彻古人知见。
帅不怿而去。
寻遣之诗令刻石。
师匿之。
他日彦昭入山。
问诗所在。
师曰。
昔人赠遗。
所以昭德也。
大师特讥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帅翻照霁威而去。
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
题诗有菖蒲海之句。
东汉志有蒲菖海。
师就质之。
庐颇知误。
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
师笑曰。
吾岂得已哉。
前既却王公诗。
今新帅虽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发其误。
贵不主意上石耳
临机有断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节道愈尊。
而风度无改。
或谓当加威重者。
师曰。
吾佛以慈摄物。
等观一切。
每任真若此。
犹恐失之。
况以显晦易其心。
而刻薄莅众。
沙门所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让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
吾祖从上来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迟暮。
邪径日滋。
自非龙蟠凤逸之士。
极深而研几。
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备而学不厌。
名位崇而志益谦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
而不相厌。
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
所以推之为正续也。
圜悟复能峻其门庭。
观其对御。
则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则罄竭款诚。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权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见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别之。
成都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
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徙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金山时。
贼赵万。
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
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方创臂出血,指示曰:“此曹溪一滴也。
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
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
乃忿然而去。
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
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
追绎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
”及一见而喜,令入侍寮。
部使者解印还蜀,造问道,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
部使喏喏。
适侍立,反复研诘。
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
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
”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
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祟宁中,成都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
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于是不觉促榻,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无尽为之首肯。
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
”无尽曰:“正好说禅也。
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
”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复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
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
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
久之,复领昭觉。
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禀威灵。
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
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许安心。
飞锡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来,愿云共领。
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
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
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
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
于戏!
道生说法,石亦点头。
罗什谈禅,岩俱撒手。
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
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
遍洒醍醐,同登欢喜。
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
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
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