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唐朝
僧文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晋阳人俗姓张
幼出家于并州崇福寺
学该群籍,诏为翻译,并为河南佛授记寺兼京兆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晚住京兆荷恩寺。
好修福事,设无遮会。
年六十余,卒于本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张氏晋阳人
幼依并州崇福寺薙落。
学该群籍。
教洽三乘。
至若金版玉绳之录。
龙韬象纬之文。
莫不探循源委。
采擢本枝。
或将敷畅彤墀。
揄扬黄阁
则福周蕃壤。
恩被海隅
诏充翻译。
兼佛授记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平生共设无遮大斋一百会。
每遇斋。
则阴云开霁。
冻雪生春。
其至诚所感。
有如此者。
释文瓒
姓张氏
晋阳人也。
天姿整恪。
幼事师于并州崇福寺
学该群籍控带三乘。
至若金版银绳之箓。
龙韬象秘之文。
罔不耰耘情田波涛口海。
宣畅皇化对扬天休。
一皆悦服。
诏为翻译并河南佛授记寺兼京兆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好修福事。
设无遮一百会。
凡圣混淆一皆等施。
纵风云连起及至斋日必晴明晏然。
感动人祇福无唐设。
春秋六十馀。
卒于本院。
境内苦雾如泣。
数日不解焉。
释全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会稽人
善禁祝。
能劾鬼物。
市僧王氏妇病。
言语狂乱。
啼笑不常。
如是数岁。
间召治。
即缚草如人状。
长尺许。
衣以五䌽。
结坛置草人。
其中而作法焉。
其妇忽鞠躬曰。
乞命。
且自首。
以为顷岁春日。
偶于禹庙前相遇耳。
和尚如不见杀。
竟当远去。
不敢复留也。
于是鞭草人。
呦呦有声。
投一瓿中。
以六一泥。
窒瓿口。
封以朱书符篆。
而瘗之桑下。
戒曰无动。
后五载。
董昌以城叛。
刘汉宏攻拔之。
纵士卒掠城中。
或掘窖藏。
下出瓿。
破之独一鸦飞去。
立树抄。
人语曰。
乃今得见天日矣。
时清死已久。
释全清越人也。
得密藏禁咒之法。
能厌劾鬼神。
时有市侩王家之妇患邪气。
言语狂倒。
或啼或笑。
如是数岁。
召浦治之。
乃缚草人长尺馀。
衣以五䌽。
置之于坛。
咒禁之良久。
妇言。
乞命。
遂志之曰。
顷岁春日于禹祠前相附耳。
如师不见杀即放之远去。
乃取一瓿(步后切)以鞭驱刍。
灵入其中而呦呦有声。
缄器口以六乙泥。
朱书符印之瘗于桑林之下。
戒家人勿动之。
妇人病差。
经五载后值刘汉宏董昌隔江而相持越城陷。
人谓此为窖(音教)藏。
掘打瓿破。
见一鸦闯(音朕)然飞出。
立于桑杪。
而作人语曰。
今得见日光矣。
清公已卒也。
谢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陈郡(今河南淮阳)
世次不详。
尝举进士,好为七字诗。
其先寓居长安升道里。
庭中多牡丹,有美人乘金车来赏名花,与交好,有诗赠答。
翌年春,下第东归,重遇于新丰逆旅,后别去。
洛阳,不数月,以怨结卒。
事见唐张读宣室志·补遗》及《太平广记》卷三六四。
全唐诗》存诗2首。
僧缄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
京兆人
少习儒。
聪慧有材识。
辞章绝群。
大中十一年
杜审权下对策及第。
乾符中
避巢寇游渚宫
中令成汭
败。
遂薙落。
转徙夔峡间。
后唐同光三年
净众寺
与伪进士王处厚会。
因自言。
生于文宗太和初
逮今且一百三十馀载矣。
复谓处厚子名成。
身退皆俟。
明年忽别去。
已而扣关访处厚偕游。
太尉幽公杜琮祠。
方坐西庑下。
有数人吏服缀行。
进拜处厚前。
曰。
就参新官。
处厚惶懅不知所为。
曰。
公知泰山举公为司命否。
此辈他日公所驱策者。
又何惧。
府君念公壮志未酬。
议必登第。
后施行。
明年春榜人数已定。
既可为公贺。
亦可为公吊也。
处厚问明年春榜诸人姓名。
遗之短书曰。
必试罢而后坼。
及试罢坼。
而视其书。
仅四句。
周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二王则处厚慎言也。
俄而处厚暴卒。
计之仅百馀日。
若是则缄之神明。
将盘礴天地而参赞造化。
非可以求之世间者也。
僧缄者。
俗名缄也
姓王氏京兆人
少而察慧辞气绝群。
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事。
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
乾符中巢寇充斥。
随流避乱。
渚宫投中。
成汭
淮海不利。
遂削发出家。
雷满荆州
襄州赵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诛灭焉。
江陵遂属高氏。
避地夔峡间。
后唐同光三年
寻访冯涓已死矣。
遂居净众寺
而髭发皓然且面色红润逍遥。
然人不测其情伪。
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乙卯岁于伪蜀落第。
周显德二年也。
入寺写忧于竹间见
曰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
何遽呼耶。
曰。
偶知耳遂说本唐文宗大和初生。
止今一百三十馀载矣。
处厚曰。
某身迹奚若。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明日再寻杳沈声迹。
一日复扣关自来云。
暂去礼峨眉
结夏于黑水
方还。
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抽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试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也。
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
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处厚入寺之北隅。
同谒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懅而作。
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人姓名为谁耶。
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须臾吏散。
携手出庙及瞑而去。
至春试罢。
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僧堂中问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
周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乎榜出验之有八士也。
王处厚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欢。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也。
详其缄之生于文宗太和初也。
身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也。
次伪王蜀城大慈寺僧亡名
恒讽诵法华经令人乐闻时至分卫取足而已。
身微所苦有示方药。
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
采药沿溪越险。
忽然云雾四起不知所适。
有顷见一翁。
僧揖之序寒暄问何以至此。
僧曰。
为采少药也。
翁曰。
庄舍不远。
略迂神足。
得否。
僧曰。
迷方失路愿随居士
少顷云散见一宅宇阴森既近。
翁曰。
且先报庄主人矣。
僧入门睹事皆非凡调。
问曰。
还斋否。
曰未食。
焚香且觉非常郁悖。
请念所业经。
僧朗声诵经。
诵彻部。
所馈斋馔皆大慈寺前食物。
斋毕青衣负竹器以香草荐之。
乃施钱五贯令师市胡饼之费。
翁合掌送出。
或问云。
孙思邈先生也。
到寺已经月馀矣。
其钱将入寺。
则黄金货泉也。
王氏闻之收金钱。
别给钱五百贯。
其僧散施之。
将知仙民恒在名山。
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
赁驴不偿直。
乞追摄问。
小童云。
孙思邈也。
县令惊怪出钱代偿。
其人居山下。
及出县路见孙公取钱二百以授之。
曰吾元伺汝于此。
何遽怪乎。
得金钱僧不知其终所。
僧缄
俗姓王氏
京兆人
恒居于净众寺
髭发皓白而面色红润逍遥然。
人莫测其情伪。
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于伪蜀落第入寺写忧于竹间见
曰。
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何遽呼耶。
曰。
偶然耳。
处厚心知其异。
咨曰。
和尚某身迹奚若。
曰。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一日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
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袖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之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乎。
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处厚入寺。
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惧而作。
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姓名。
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至春试罢。
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
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觅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云。
周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榜出有八士也。
王处厚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
置酒高会极遂性之乐。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
详其缄之年生于文宗太和初
成名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矣。
谢小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洪州豫章人
段居贞妻。
夫与父出外经商,为盗申、申春所杀。
小娥扮为男子,为申家佣二年,手刃,擒春告官,复父夫之仇。
还乡,祝发为尼终身。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僧。
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弃吏出家,吴越时永明寺
雅好诗道。
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
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
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
著《宗镜录》。
宋开宝八年入灭。
诗一首。
(《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
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
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
延寿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延寿字冲立
俗姓王氏
馀杭人
年十六。
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坐死。
获赦。
遂出家。
天台智者天柱寺
宋建隆元年
忠懿王命主灵隐寺
后迁永明道场。
赐号智觉禅师
开宝八年卒。
年七十二。
谥永明宗照大师
智觉禅师者。
讳延寿
馀杭王氏子。
自其儿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诵六十日而毕。
有羊群跪而听。
年二十八。
华亭镇将。
尝舟而归钱塘
见渔船万尾戢戢。
恻然意折。
钱易之。
放于江。
裂缝掖。
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
学出世法。
会岑迁止龙𠕋寺。
吴越文穆王
闻其风悦慕。
听其弃家。
为剃发。
自受具。
衣不缯纩。
食无重味。
持头陀行。
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
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
韶国师眼目出间。
北面而师事之。
韶曰。
汝与元帅有缘。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说法于雪窦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灵隐新寺
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永明寺
为第二世
众至二千人。
时号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
曰迦叶波初闻偈曰。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师大沙门
尝作如是说。
此佛祖骨髓也。
龙胜曰。
无物从缘生。
无物从缘灭。
起唯诸缘起。
灭唯诸缘灭。
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色灭时但是空灭。
譬如风性本不动。
以缘起故动。
傥风本性动。
则宁有静时哉。
密室中若有风。
风何不动。
若无风遇缘即起。
非特风为然。
一切法皆然。
维摩文殊师利曰。
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
去者无所至。
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缘起无生之旨也。
僧问。
长沙偈曰。
学道之人未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时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
智觉曰。
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
为阿难拣别详矣。
而汝犹故不信。
阿难以推穷。
寻逐者为心。
遭佛呵之。
推穷寻逐者识也。
若以识法随相。
行则烦恼。
名识不名心也。
意者忆也。
忆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识。
不干心事。
心非有无。
有无不染。
心非垢净。
垢净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卧。
并是妄识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灭。
若知自心如此。
于诸佛亦然。
维摩曰。
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
智觉以一代时教。
流传此土。
不见大全。
天台贤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为重阁。
馆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设难。
至波险处。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贤之语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义。
为一百卷。
号宗镜录
天下学者传诵焉。
僧问。
如和尚所论宗镜。
唯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欤。
从他而生欤。
共生无因而生欤。
答曰。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言自生。
则心岂复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则自他尚无有。
以何为共哉。
若言无因而生者。
当思有因。
尚不许言生。
况曰无因哉。
僧曰。
审非四性所生。
则世尊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世𦘕师。
无不从心造。
然则岂非自生乎。
又说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岂非他生乎。
又说。
所言六触。
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则岂非共生乎。
又说。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故。
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
智觉笑曰。
诸佛随缘差别。
俯应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
是四种悉檀。
方便之语。
如以空拳示小儿耳。
岂有实法哉。
僧曰。
然则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审尔则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岂不闻首楞严曰。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僧曰。
既无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称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僧曰。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曰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忘迹。
僧曰。
如何得形迹俱忘。
曰本无朕迹。
云何说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悟时节。
神而明之。
曰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明与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辛苦说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担。
先德曰。
尽十方世界。
觅一人为伴。
无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谩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门中。
旁赞助入之语。
于自己分上。
亲照之时。
反视之。
皆为魔说。
虚妄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但以形言迹。
文彩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要须如百尺竿头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问幻士。
谷响答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尝谓门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则真唯识。
才有信处。
皆可为人。
若论修證之门。
则诸方皆云。
功未齐于诸圣。
且教中所。
许初心菩萨。
皆可比知。
亦许约教而会。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若入信门。
便登祖位。
且约现今世间之事。
众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现知。
第三约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梦。
梦中所见。
好恶境界。
忧喜宛然。
觉来床上安眠。
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
思想所为。
则可比知。
觉时之事。
皆如梦中无实。
夫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
唯是本识所变。
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
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
思惟梦觉之境虽殊。
俱不出于意识。
则唯心之旨。
比况昭然。
第二现知者。
即是对事分明。
不待立况。
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
物本自虚。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识分。
与同时意识。
计度分别。
为青为白。
以意辨为色。
以言说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
体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万法咸尔。
皆无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是以若有心起时。
万境皆有。
若空心起处。
万境皆空。
则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则唯识唯心。
若无于心。
法安寄。
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随念起处。
忽然现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
可以现知。
不待功成。
岂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识者。
恒观自心。
意言为境。
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
分知意言。
则是菩萨。
第三约教而知者。
大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
能诠正宗也。
智觉乘大愿力。
为震旦法施主。
声被异国。
高丽遣僧。
航海问道。
其国王投书。
叙门弟子之礼。
奉金丝织成伽梨。
水精数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亲承印记。
相继归本国。
各化一方。
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时
焚香告众。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阅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
赞曰。
予初读自行录。
录其行事。
日百八件。
计其貌状。
必枯悴尪劣。
及见其𦘕像。
凛然丰硕。
眉目秀拔。
气和如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说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闻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孙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呜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塘王氏。
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
然质直。
未尝妄语。
日行坐诵法华。
不辍口。
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
寿弃妻子。
求剃染。
既登戒习定于天台天柱峰者九旬。
有鸟类斥鴳。
巢衣襵中。
俄谒国师韶公。
决择所见。
徙居雪窦山
忠懿王钱氏请。
为众生行方等忏法。
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
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
营造塔像。
不可殚纪。
高丽国王
远闻其誉。
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
紫水精数珠。
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
而接物利生。
尤所究意。
然自灵隐徙居永明
举唱之繁。
斯录一二。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
寿云。
更添香著云。
谢师指示。
寿云且喜勿交涉。
因有偈曰。
欲识永明
指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吹波浪起。
僧问成佛作祖。
亦出不得六道轮回。
亦出不得。
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寿云出汝问处不得。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寿云破沙盆。
开宝八年
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二。
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中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延寿
字冲玄
总角诵法华经。
五行俱下。
六旬而毕。
四明岩禅师出家。
衣无缯纩食无重味。
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尝谓曰。
汝与元帅有缘。
他日当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见耳。
初住天台智者
九旬习定。
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
夜见神人持戟而入。
师诃之曰。
何得擅入。
对曰。
久积善业方到此中。
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
遂上智者作二阄。
一曰一生禅定。
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
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
乃至七度。
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
遂获辨才。
初演法于雪窦。
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
二年永明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学者参问。
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
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
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
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与众受菩萨戒。
夜施鬼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人号为慈氏下生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庄南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越中人。
进士第
贾岛同时,曾从其学。
工乐府杂歌,多效李贺体,好奇尚僻,气格壮遒,但语过雕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或疑庄南杰字英才(《全唐诗续补遗》卷一〇)。
(今浙江一带)人。
进士第
贾岛同时,曾从受学。
事迹略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五。
工乐府杂歌。
辛文房谓其“诗体似长吉(李贺),气虽壮遒,语过镌凿”。
“不出自然,亦一好奇尚僻之士耳”。
全唐诗》存诗9首。
李嘉言《全唐诗辨證》谓《全唐诗》卷七八五无名氏诗自《春二首》以下至《伤哉行》,17首诗俱当属庄南杰,去其重出1首,为16首。
然此说无确證。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1。
唐诗汇评
庄南杰,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进士第
工乐府杂歌,有《杂歌行》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五首。
作品评论
南杰)工乐府杂歌,诗体似长吉,气虽遒壮,语过镌凿,盖其天资本劣,未免按抑,不出自然,亦一好奇尚僻之士耳。
杨仙公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淄齐间道士
世莫知其年寿。
尝就锻工家取铁槌,自击头顶,又令人奋力春之,了无所损。
间入山,与虎豹戏,能致驯服而去。
孟知祥改元前一年,居峨眉山
后不知所终。
释通玄唐 635 — 730年3月28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30 【介绍】: 沧州太原人
自称帝胄,不详世系。
该博古今,洞精儒释,尤倾心于《华严经》。
玄宗开元七年,携新译《华严经》,自定襄盂县大贤村,掩室造论,三年不出户庭。
复移南谷古佛堂,又经五载。
有《新华严经论》、《华严经决疑论》。
阐华严法界圆融之旨,精微入妙,为世所重。
宣宗大中间闽僧志宁及宋初闽僧惠研重理其书为《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流布甚广。
通玄
姓李氏
太原东北人也。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施。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
缝掖之制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虽冬无皴(七旬切)皲(音军)之患夏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颍乡大贤村高山奴家止。
于偏房中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千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
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饼。
亦至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中路遇一虎。
玄抚其背以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虎弭耳前行。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
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长尺馀。
炳然通照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
韶颜都雅。
每日馈食一奁于龛前。
食已彻器而去。
凡经五载。
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论成泯然不现。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一日乡人聚饮之次。
来谓之曰。
汝等好住吾今去矣。
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回顾其处。
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开元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
见其龛室内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少长追感。
结舆迎于太山之北。
甃石为坟而葬之。
葬日有二班鹿双白鹤杂类鸟兽若悲恋之状焉。
卢藏用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4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子潜
少以辞学指称。
进士,不得调,乃隐终南学练气辟谷。
武周长安中,召授左拾遗,上疏极谏作兴泰宫,不从。
中宗神龙中,擢中书舍人,数纠驳伪官
景龙中,为吏部侍郎,于权要多所迁就。
又迁黄门侍郎
太平公主,配流岭表。
玄宗开元初卒,年五十余。
工篆隶,好琴棋,当时称为多能之士
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
及登朝,趑趄诡佞,专事权贵,获讥于世。
有集及《春秋后语》、《子书要略》、《老子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潜排行二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初举进士,不调,隐于终南、少室二山,而心冀徵召,时人称为“随驾隐士”。
武后长安中,召授左拾遗
中宗时,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转工部侍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冬开元元年(713)春,迁尚书右丞
旋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
昭州司户参军,迁黔州长史,50余岁卒于始兴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藏用善属文,工书,好琴棋,时称多能之士
少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能终始交。
曾为陈子昂编集、撰序、作传,最先对陈子昂文学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新唐书·艺文志》载著作多种,有文集30卷(《旧唐书》本传与《经籍志四》作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8首。
藏用字子潜
幽州范阳人
进士不得调。
隐居终南山
长安中徵拜左拾遗
神龙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景龙中尚书右丞
先天中
坐附太平公主配流岭表。
交阯叛。
有捍禦劳。
昭州司户参军
黔州长史判都督事
未行卒。
年五十馀。
宋之问初唐 656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
宋令文子。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
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
武则天龙门,赋诗冠诸臣。
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
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
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
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
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
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
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
武周天授元年(690)杨炯并以学士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
次年春逃归洛阳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
景龙中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之问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
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
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
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
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
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
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
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
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
今存《宋之问》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
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656?
-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
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
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
寻抟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眨钦州
玄宗先天初,赐死于核州。
之问以文词知名,工五言律诗,声律精切,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有《宋之问》十卷,已佚。
今《宋学士集》九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三卷。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
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
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全唐诗补逸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
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
补诗五首。
之问字延清
一名少连
虢州宏农人。
武后朝与杨炯分直内教授洛州参军
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坐谄附张易之兄弟左迁陇州参军
未几逃还。
洛阳张仲之家。
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杀武三思
之问发其事。
起为鸿胪主簿
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
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
之问首膺其选。
寻转越州长史
睿宗立
以旧附张武配徙钦州
先天中赐死。
作品评论
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宋之问,唐律诗之祖,诗未尝不佳……字字细密。
《艺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
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
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籥于陈隋也。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
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沈七言律,高华胜;宋五言排律,精硕过沈。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
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
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
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延清排律,如《登粤王台》、《虚氏村》、《禹穴》、《韶州》、《清远峡》、《法华寺》等篇,叙状景物,皆极天下之工。
且繁而不乱,绮而不冗,可与谢灵运游览诸作并驰,占今排律绝唱也。
萧亭答:七言律诗,五言八句之变也,唐初始专此体。
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气犹存。
《载酒园诗话又编》
宋古诗多佳,真苦收之不尽。
律诗扈从、应制诸篇,实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丽情,则沈犹生云梦,宋则伶伦子吹之作凤鸣矣。
其源出于谢元晖沈休文
五言长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远,卑拟韩卿
七言短章,独开蹊径,玩词已尽,而寻味方永,实文坛之独帜,韵府之高言。
《明河》发咏,为西昆之体所师意焉。
应制律词,特饶风韵,后唯钱起足以方之。
《诗学渊源》
之问诗文情并茂,虽取法齐梁,而古调犹未尽泯,自杜审言下逮蒋挺辈,并入近体,唯杂曲作齐梁耳。
刘晟南汉 920 — 9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0—958 【介绍】: 五代时人
南汉国君
初名洪熙
刘䶮子。
封晋王
杀兄刘玢自立。
性荒暴,尽灭兄弟及归臣。
遣兵攻占桂州,尽有岭南地
在位十六年。
庙号中宗
初名宏熙
南汉先主䶮第四子。
封晋王
光天二年春
弑第二主玢自立。
改今名。
乾和十六年八月殂。
在位十六年。
年三十九。
僭谥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庙号中宗
沈佺期初唐 656 — 7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相州内黄人字云卿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
武则天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
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坐赃配流岭表。
后召授起居郎,加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宴宫中。
中书舍人太子詹事
工诗,尤长七言,始定七律体制。
诗与宋之问齐名,时号“沈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5 字云卿排行三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
官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任协律郎
武周时通事舍人,曾与修《三教珠英》。
大足元年(701)考功员外郎次年,复迁给事中
四年坐贿入狱,旋获释。
次年中宗复辟,坐阿附张易之驩州,越明年,遇赦北返。
景龙中,以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约当玄宗开元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佺期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于律体定型,其功尤伟,时称“苏(味道)李(峤)居前,沈宋比肩”(《新唐书·宋之问》),而佺期之与七律形成较之问作用更大,为王维唐代七律创作成就最著者。
其所作,虽多奉和应制,而每能心与境会,自铸秀句。
五律如《游少林寺》、《铜雀台》,或清丽警秀,或吞吐含芳;七律如《兴庆池侍宴应制》、《奉和春初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均揽景阔远,词气飞动。
凡此均承上官仪而转变,初见开宕起伏之工。
又七律《龙池篇》、《独不见》,一气盘旋,含秀俊于古雅,最能见出七律由骈俪化歌行蜕出之步武。
南贬中所作,更承四杰之绪,题材扩大,洗削铅华,如五律《过七盘岭》、《岭表逢寒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均通篇沉挚,清丽中见凄惋抑郁,下启张说,得盛唐先声。
此外七古《入少密溪》整丽虽不脱初唐体格,而尽去浮词肤言,由即目之秀景,婉转以见清远之意,为当时仅见,预示王维《桃源行》一路格调。
张说称:“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隋唐嘉话》卷下),可见当时声望之高。
原集10卷,久佚,明王廷相辑为《沈詹事诗集》7卷。
明以来各本多作2卷。
宋人又著录5卷本,有抄本传世。
注本有今人陶敏《沈佺期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4联。
唐诗汇评
沈佺期(656?
-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
武后荃历中累迁通事舍人,转考功员外郎,授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
中宗景龙间,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开元初卒。
佺期工诗,尤长于律体,与宋之问并称“沈宋”。
有《沈佺期集》十卷,已佚。
今存清抄本《洸云卿文集》五卷。
又有《沈詹事诗集》七卷,乃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
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上元二年进士及第
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
曾因受贿入狱,后复职,迁给事中
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
神龙三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
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史论以为律诗体制定型代表诗家。
有文集10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曾作《回波乐》词。
佺期
相州内黄人
进士
神龙中历官太子詹事
开元初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云卿诗,其命意周委,如雪舞岩林,随形宛转,无象不得,其𣁎词丽则,如春在瑶池,气色照映,自含华态,可谓意象纵横、同锋姿媚者也。
其拙语如田家,而殊深俊朗;其形器如木石,而更被华要。
仰承贞观,弥见周留:俯待开元,先咀意旨。
旷代高之,无以为过。
置之往哲之中,岂但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者耶!
《沈诗评》
沈诗五言宛丽,迥出一时。
《艺苑卮言》
五言至沈、,始可称律。
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
二君正是敌手,排律用韵稳妥,事不傍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
摩诘似之,而才小不逮。
少陵强力宏蓄,开合排荡,然不无利钝。
馀子纷纷,未易悉数也。
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详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觉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语,品之所以为美。
苏、李法有馀闲,材之不逮远矣。
《诗源辨体》
初唐七言古,自王、卢、骆再进而为沈、宋二公,、沈调虽渐纯,语虽渐畅,而旧习未除。
……然析而论之,沈气为促,宋实胜之。
《诗源辨体》
七言古,沈如“水晶帘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银汉回”、“燕姬彩帐芙蓉色,秦子金炉麝香”、“灯华灼灿九衢映、香气氤氲百和然”、“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让镜台”、“玳瑁筵中别作春,琅玕窗里翻成昼”等句,偶偭极工,语皆富丽,与王、卢、骆相类者也。
《诗源辨体》
五言自王、杨、卢、骆,又进而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诣始纯,故其体尽整栗,语多雄丽,而气象风格大备,为律诗正宗。
或问:以入录观沈宋五言律,制作实工,而后人独推盛唐,何耶?
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虽人止数篇,然化机流行,在在而是。
沈宋制作虽工,而化机尚浅,此升堂、入室之分也。
《唐律消夏录》
沈、宋工力悉敌,确是对手。
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简,然闲情别绪,句剪字裁,已极文人之致。
若沈虽沉切处时有轩豁,宋虽显露处更觉粘滞,此则两人心地中事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古称沈为靡丽,今观之,乃见朴厚耳。
……然朴厚自是初唐风气,不足矜,当取其厚中带动,朴而特警者。
如《芳树》、《和赵麟台元志春情》、《叹狱中无燕》、《和元万顷临池玩月》,最其振拔。
《载酒园诗话又编》
长律至沈而工,较杜、宋实为严整。
然唯“卢家少妇”篇首尾温丽,馀亦中联警耳。
结语多平熟,易开人浅率一路,若从此入手,恐不高。
沈、宋诸公七律之高华典重,以应制故,然非诸诗皆然,而可立为初唐之体也?
《唐诗英华》
七律肇自唐初,工于沈、,浸淫渐盛,率务高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先生曰:沈、宋上接六代,下开盛唐,进绮丽而益工,运便妍而极秀。
音韵吐含,温婉不迫;姿态流媚,生溢行间。
王、岑由此准绳,钱、刘亦共嗣续。
唐代正音,端在是尔。
济南止拔华亮,不录尖新,所谓崇雅味于生致者欤?
《石州诗话》
沈、宋律句匀整,格自不高。
杼山目以“射雕手”,当指字句精巧胜人耳。
《石州诗话》
沈、宋应制诸作,精丽不待言,而尤在运以流宕之气。
此元自六朝风度变来,所以非后来试帖所能几及也。
其源亦出谢、沈,植骨清隐,舒芬华秀,在考功之亚,名并当时。
律体特取风神,开盛唐之派。
王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王晙之误。
全唐诗》在王晙名下收《桂林逍遥楼》诗二句:“胜日登楼望,山川一半春。
”与宋之问桂州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诗首二句仅首三字不同,疑即为宋诗之传误。
桂州王都督王晙景龙末先天元年(712)在职,见《唐刺史考》卷二七五。
僧丰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
昼则春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
人或借问,只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
后独入五台山巡礼,回天台山示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封干
天台山国清寺僧。
身长7尺余,常衣布裘,剪发齐眉。
人问其佛理,仅对以“随时”二字,别无他语。
传曾骑虎入松门,口诵《唱道歌》,众僧见而惊畏。
喜执役舂谷,以应斋炊。
曾至五台山巡礼。
及其卒后,传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间见其在长安行化。
宋高僧》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全唐诗》存诗2首,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以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天台山国清寺
身长七尺馀。
剪发齐眉。
拥布裘。
寒暑不易。
日事舂给众。
或咨其佛法。
则以随时二字对之。
间骑一虎往来松径间
夜每唱歌其院达旦。
僧俗知敬。
久之。
示灭于寺。
先天中
京兆闾立胤。
将之官天台
忽患头疾。
庸医莫能效。
无何而封干称自天台来谒。
且求治其疾。
即汲水盈净器噀之。
疾良已。
胤大喜。
因引与坐深语。
遍访天台人物之可见者。
曰。
使君他日。
当无忘文殊普贤也。
胤诘其为谁。
则曰寒山拾得耳。
夫二人。
素隶国清寺
至则但于国清求之而已。
然尤不可以貌也。
胤既视事。
因造寺如所约。
时寺僧道翘。
知事接待。
胤先从问封干师所在处。
而虎迹满藏后旧院。
见寒拾方共执爨。
灶下相顾大噱。
胤亟拜之。
则咄曰。
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又曰。
封干饶舌封干饶舌。
遂𢹂手竟趋出 寒山子
始不知其何来。
貌癯瘁。
桦冠木屐。
疏布襦裤。
隐迹始丰县寒岩
世因以寒山名之。
发言有理趣。
辞句俊伟。
非学者所企及。
闾丘尝躬以汤药衣服遗之。
寒山遽喝岩石使裂。
入其中。
且入连咄曰。
贼贼。
又曰。
报汝诸人。
各自努力。
既入而石合无痕罅。
闾丘命道翘录其诗。
树叶崖石屋壁上
凡三百馀首。
集之以传至今云 拾得者。
拾得而名也。
封干师赤城
闻儿啼道旁。
而抱以归。
委灵熠视养焉。
稍长。
职上堂中圣僧供。
顾日坐案上啖其供。
复谇骂圣僧小果。
或以告灵熠。
熠遣上供伽蓝神祠。
以屈辱之。
而乌鸢啄神祠供。
拾得则杖其神曰。
汝力不能护所食。
而能护伽蓝乎。
是夕神见梦于寺僧曰。
拾得打我奈何。
明日众僧语所梦。
人人同。
莫不叹异。
于是诣县廷投牒言状。
申州
州符寺。
宜称贤士。
拾得贤士。
由是闻天下。
然身未尝去国清。
尤友善寒山子
每斋馀涤器。
则漉蔬滓纳筒中。
以俟寒山之至。
而负以去。
或混樵牧放旷自乐。
一日僧布萨。
忽骑牛闯门入。
首座诃之。
遂对群牛立阶下。
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
苟呼一名。
则一牛辄应声。
过立其侧。
尽过其牛乃已。
众惭惧。
后以闾丘故走避。
终不知其所在焉。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糺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系曰。
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闾丘寒山拾得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封干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释丰干师者。
本居天台国清寺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
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欢甚。
丰干出云游。
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
俄病头风召名医莫差。
丰干偶至其家。
自谓善疗此疾。
闾丘闻而见之。
师持净水噀之须臾祛殄。
因是大加敬焉。
问所从来。
天台国清。
曰彼有贤达否。
寒山文殊拾得普贤。
当就见之。
闾丘至任。
三日后即到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房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嗟叹。
乃入厨见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遂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丰干后不知所终。
剪发齐眉。
布裘拥质。
人或问止。
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道歌。
众皆宗重。
后于先天年中。
京兆行化。
相类风狂。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
有二苦行。
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
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闾丘胤。
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
医工寡效。
造云。
某自天台来。
使君
丘告之患。
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
咒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一言。
定此行吉凶曰。
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国清寺厨。
执㸑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
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
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
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
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
见二人烧柴木。
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
若嘤孺呵呵不已。
行曰。
丰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杨敬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周久视间右玉钤卫郎将左奉宸内供奉
曾侍武则天游石淙,与群臣共赋诗。
累迁右羽林将军,兼凉州都督
玄宗开元四年,为河西道大总管
曾奏进《婆罗门曲》。
玄宗加以修改润饰,制成《霓裳羽衣曲》。
八年,为突厥所败。
翌年春,坐此削官爵,以白衣检校凉州都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武后久视时右玉钤卫郎将左奉宸内供奉,累迁右羽林将军,兼凉州都督赤水大使
玄宗开元四年(716)河西道大总管八年突厥所败。
翌年春因是削官爵,以白衣检校凉州都督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玄宗》,《资治通鉴》卷二一二,苏颋《授杨敬述右羽林将军制》。
敬述能诗,曾侍武后石淙山,与群臣赋诗奉和。
传称开元中其为西凉府节度使时,曾进《婆罗门》曲。
玄宗加以修改润色,以月中所闻为散序,制成《霓裳羽衣曲》。
全唐诗》存诗1首。
僧玄俨唐 675 — 7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2 【介绍】: 唐僧。
诸暨人俗姓徐
武周證圣元年出家,继游上京,后居越州法华山寺近三十年。
玄宗开元末恩制度人,润州刺史齐浣等还主其事,自广陵信安,道俗受法者万人。
有《辅篇记》、《金刚义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徐氏
诸暨人
年十二。
师事富春僧晖出家。
證圣元年
以恩制获度。
隶贯悬溜寺。
弱冠从光州岸师。
禀具戒。
时崇福融济二律师。
皆训徒上京
往依之。
升堂入室。
蒙其印可。
由是名声重矣。
睿宗受戒于安国。
诏充大德。
后还江左
偏以四分开导。
俄居法华山。
敷阐金刚般若。
而蹑屩檐簦之俦。
听讲请戒。
云凝风休。
如是几三十载。
不起于座。
开元二十四年
诏颁行御所注经于天下。
都督河南元彦冲。
躬造山中。
俯临郡治。
设筵唱演此经大义。
以称上意。
光州岸公尝梦。
神僧谓曰。
玄俨诚一世之法器。
教之小乘。
非所空自尔每以般若命之宣畅。
至是果际遇。
岂非命欤。
未几内捐衣钵。
外率檀信。
装饰石城。
百尺弥勒像。
润州刺史齐浣
运心极广。
视物惟均。
方舟结乘。
奉迎丹阳
馀杭吴兴等郡。
为诸新度受具则化之所被。
广陵迄于信安
方千里
餐规沐德。
殆且万人。
福缘之盛。
乃如此。
天宝元载十一月七日示疾。
坐终于寺之戒坛院。
寿六十八。
卜于是月二十
窆之秦望山下。
建塔植松
以表其地。
万齐融述文。
颂德。
兹不录。
凡礼佛名经一百过。
设无遮会十筵。
著辅篇记十卷。
羯磨述章三篇。
金刚义疏七卷。
讲金刚经疏一百过。
释玄俨
俗姓徐氏
晋室南迁因官诸暨
遂为县族。
年始十二辞亲从师。
事富春僧晖。
證圣元年恩制度人。
始堕僧数隶悬溜寺。
幼而明敏长则韶令。
标格峻整风仪凛然。
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岸师咨受具戒。
后乃游诣上京探赜律范。
崇福意律师并融济律师
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
咸能升堂睹奥。
共所印可。
由是道尊戒洁名动京师
安国授记并充大德。
后还江左偏行四分。
因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
至今僧徒远近传写。
光州岸公
尝因假寐忽梦神僧。
谓曰。
玄俨当为法器。
云何教以小乘。
后乃命宣般若。
由是研精覃思采摭旧学。
撰金刚义疏七卷。
古德所不解先达所未详。
我则发挥光明若指诸掌。
誓以一生宣讲百遍。
越邑精舍时称法华
沙门昙翼曾结庵山巅。
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萨。
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證经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
双乌所以示兆今尚翔鸣。
六象所以呈奇。
时犹隐现。
不可得而思议者。
盖斯之谓欤。
信如来之福庭。
是菩萨之隐岳
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
建置戒坛招集律行。
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
数若稻麻算同竹苇。
伏膺请益蹑屩担簦。
宴坐不出几三十载。
开元二十四年
帝亲注金刚般若经。
诏颁天下宣讲。
都督河南元彦冲躬。
重光圣日。
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
令盲者见日月之光。
聋者闻雷霆之响。
俨之演畅盖有力焉。
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
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
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
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
纲纪小乘演畅大法。
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
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
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
白黑归依当仁不让。
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
仰其中峰如有佛像。
愿造十丈以图兜率。
良愿未谐护公长逝。
梁武皇帝僧祐律师驰传经理。
规模刻划匠才施。
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
合高百馀尺。
虽金石丝竹四天之供施常闻功德庄严十地之雕镌尚阙。
乃内倾衣钵外率檀那。
布以黄金之色。
镕以白银之相。
铜锡铅锴球琳琅玕。
七宝由是浑成。
八珍于焉具足。
宝积献盖界现三千。
迦叶贡衣金踰十万。
如须弥之现于大海。
若杲日之出于高山。
此又俨之功德不可思议者也。
洛州刺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
咸以宗室设道友之礼。
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朱元慎。
亦以乡曲具法朋之契。
开元二十六载
恩制度人。
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
无不停旟净境禀承法训。
齐公乃方舟结乘。
奉迎丹阳馀杭吴兴诸郡。
令新度释子躬授具戒。
广陵迄于信安
方千里
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
凡礼佛名经一百遍。
设无遮大会十筵。
而入境住持举无与比。
夫秉法传授从佛口生。
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引灌顶。
皆不倾油钵无漏浮囊。
经不云乎。
旃檀林旃檀围绕。
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信俨之威神有在。
法主之功德不刊。
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
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
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
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
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
春秋六十有八。
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
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
列植千松色罗于明月。
经始则神邕崇晓。
住持则唯湛道昭
并躬圣场亲传智印。
其馀三千门人五百弟子。
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
尽号颛门。
无待弥勒。
天宝十五载岁次景申
万齐融述颂德碑焉。
金城公主盛唐 ?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 【介绍】: 宗室雍王女,中宗养女。
神龙三年吐蕃赞普遣使请婚,中宗允以金城公主吐蕃赞普弃隶缩赞。
景龙四年春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护送公主吐蕃成婚,并赐公主汤沐邑。
又曾将龟兹乐、百工杂技及《毛诗》、《左传》、《礼记》、《文选》等传入吐蕃
公主吐蕃三十年致力唐蕃和好,立界碑、开互市,对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贡献。
公主
邠王守礼女。
出降吐蕃弃绪缩赞。
太和中归国。
薨。
僧惠忠武周 683 — 7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
唐僧。
润州上元人俗姓王
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
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
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
神龙初生。
二十有三年矣。
遂以童子。
试经获度。
仍配居庄严寺
志节。
为时辈所推重。
寻游方。
威禅师牛头山有契悟。
因悉以山门委之。
使踵住持事。
由是益精励。
行头陀山泽中。
一衲一铛。
晏坐绳床。
终日夕。
开元二十七年
县令长孙遂。
造山验视。
至山半。
虎当道跑哮。
莫能前。
闻之遽迎遂。
且使虎去。
天宝初
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
起仆易挠。
寺为一新。
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
感二神人。
为定基址。
适其地有古树。
而鹊巢其上。
不忍伐。
后鹊竟他巢。
若有知者。
异哉。
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
集众布萨。
晚命侍者
治浴剃发。
如无恙时。
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
翌旦坐逝。
春秋八十七。
当忠之在山也。
有悬铛树挂衣
未寂之前一年。
藤树皆萎。
其年九月
说法高座。
水忽迸流四绕。
风雨震荡。
白虹贯东南。
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
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
其馀行迹语句。
载传灯录。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牛头山威禅师
袭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刘君备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凌霄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更生。
人不之信。
还其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释惠忠
俗姓王氏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异僧。
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
夙夜精勤。
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且止。
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
道俗观者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
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山中鸟兽哀鸣林壑。
岩间哭声数日方止。
春秋八十有七。
李询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南唐诗人。
事迹见吴幵《优古堂诗话·茜桃赠歌者诗》,《全唐诗》存《赠织锦人》诗1首。
此诗对后代颇有影响,宋寇准茜桃《赠歌者》诗,当即本此而作。
唐诗汇评
李询,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南唐时人
全唐诗》存诗一首。
作品评论
(李)洵以小词为后主所赏,常制《浣溪沙》词,有“早为不逢巫峡夜,那堪虚度锦江春”,词家互相传诵。
《历代诗馀》引《茅亭客话》
有诗名,以秀才豫宾贡,事蜀主衍。
国亡,不仕。
有《琼瑶集》,多感慨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