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十一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7148
人物库2010
古籍库63414
活动2533
人物库 元朝
癹思八元 ? — 1318
癹思八
元世祖尊以为帝师者也。
土波国人
族款氏。
生时多瑞应。
土波国师禅达啰乞答。
具大威神。
累叶相传。
其国王。
世师尊之。
凡十七代。
而至萨师迦哇。
即师之伯父也。
师。
从之受业。
甫七岁诵数十万言。
通贯大义。
少长。
学富五明。
研几三藏。
年十五。
世祖于潜邸。
与语大悦。
躬率太子以下。
从受戒法
尊礼殊异。
戊午
师年二十。
道士倡言。
化胡宪宗
诏师诘之。
不能对。
邪说遂熄。
世祖登极。
尊为国师
授玉印。
任中原主。
统天下教门。
既而西归。
未期月复迎还。
庚午
师年三十一。
命制蒙古新字。
其字仅千馀。
其母凡四十有二。
共相关纽而成字者。
则有韵关之
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
则有语韵之
而大要。
则以谐声为宗也。
皆师独运摹画而成。
上览悟大悦。
即颁行天下遵用。
迄为一代典章。
升号。
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更赐玉印。
统领诸国释教。
旋又西归。
至元十一年
复专使迎还。
岁杪抵京。
王公以下。
皆离城一舍。
结香坛净供。
罗拜迎之。
所经衢陌。
皆结五䌽翼其两傍。
万众瞻礼。
一佛出世矣。
复为真金皇太子
说器世界等。
彰所知论。
词严义伟。
三藏沙罗巴。
译而行之。
未几又力辞西归。
上坚留之。
不可。
庚辰
师年四十二。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某日示寂。
上闻震悼。
怀德无已。
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师
奉藏真身舍利。
庄饰无俦。
英宗
诏各路建帝师殿。
立碑颂德。
其文曰。
夫敏者怠于博学。
贵者耻于下问。
才高而位重。
则矜己而骄物。
此人之恒也。
师以生知之明。
为天子师。
可谓敏且贵矣。
而乃博学。
无厌下询。
遗老人有一法。
不远千里而求之。
虽硁硁之谅。
佼佼之庸。
苟有可取无遗焉。
负绝世之材。
材莫大焉。
帝师之位。
位莫重焉。
而乃考考于道。
循循诱物。
惟恐德之不修。
道之不弘。
未尝以多能自圣。
而有满盈之色。
旷若空谷。
静若深渊。
远若云霞。
重若丘山。
岂非至德其孰能与于此哉。
其道之所被。
德之所及。
犹杲日丽乎天。
明无不炤。
阳和煦于物。
气无不浃。
其高如天。
不可阶而升也。
其大如海。
不可航而涉也。
以不言而民信。
不劝而物从。
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匪天纵之将圣。
孰能与于此哉。
师侍者达益巴
执事十有三年
出而从。
入而侍。
听言论于左右。
观道德于前后。
陶熏滋久。
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论。
及秘密经籍。
皆耳于口授。
目于手示。
得乎理之所归。
行之所趣。
师西还。
以久劳弗克侍。
留于洮。
洮人化之。
武宗践祚。
大弘
初师在洮。
曾居古佛寺
至是。
出所赐大厥宇。
将谋老于汶上
而上命屡下。
锡金印驼纽。
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
延祐五年
化于京师
赐祭葬。
谥祐圣国师
释普就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普就字古岩姓刘氏真定人
幼不茹荤,年十有五,即厌俗境,独慕空门,径往封龙山禅房礼赞公落发,亲灾道范,博通经律,登坛受具。
历谒林棠、宝积云峰禅伯,体妙穷元,南询之典,日益加矣。
又于鹊里、祟孝、清安老宿,一叩大事因绿,为汝槌拂之下,发明此事。
后依灵岩足庵肃,栖止八载。
主万寿,亦不惮驰驱,远道追随,锻炼日精,了无窒碍,遂付衣颂,且谓之曰:“质性朴真,纯有古风,将来足振吾宗。
”因还宝积,闭关十载。
出诣灵岩,便充首座
大德六年,月庵海告退,寺众即请继席。
大德丁未,受旨护持山门产业,前后一新,总统褒赐,号曰“妙严宏法大禅师”。
匡扶七载,退隐灵栖庵。
复归封龙山禅房,再易春秋。
皇庆元年仲冬,更还灵栖。
时祖庭少林阙席,寺中僧侣不远千里持疏而来,请接主座,续佛慧命
盖自达摩西来,密付单传,青州之下,四传万松,为雪庭足庵嫡派。
正令全提,付托得人。
末后一著,心月孤圆。
延祐元年觉达为之铭云。
元世祖元初 1215 — 12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5—1294 【介绍】: 即忽必烈
元朝皇帝。
拖雷子,宪宗(蒙哥汗)弟。
宪宗元年,奉命总治漠南,开府金莲川。
三年,受关中封地。
同年,进兵云南
次年,灭大理
关中,任用廉希宪许衡等,兴学校。
八年,受命攻鄂州
九年九月,在鄂州宪宗死讯。
十一月,与贾似道约和撤兵北归。
次年三月,在开平府即大汗位,始建年号中统。
使刘秉忠许衡定官制。
时幼弟阿里不哥受漠北、中亚诸王拥护,在和林即位为大汗。
世祖出兵击破之。
中统三年,平定济南李璮之叛,乃罢大藩子弟专兵民权之制。
五年,改元至元,定都燕京,罢蒙古开国以来诸侯世守之制。
至元八年,用刘秉忠议,改国号为大元
十年,破襄樊
十一年,使伯颜领兵灭宋。
十三年,宋降。
十六年,消灭宋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二十三年,遣使至江南访求人才,大量起用南人。
但北方蒙古诸王海都等相继叛乱,争战多年。
伊儿、钦察等汗国君主与大汗的关系日见疏远。
晚年发动侵略日本安南、爪哇等役,均以失败告终。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病卒。
蒙语尊称薛禅皇帝。
归旸元 1305 — 13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5—1367 【介绍】: 汴梁人字彦温
学无师传,而精敏过人。
文宗至顺元年进士
同知颍州事,锄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易之。
河南行省掾范孟谋不轨,诈为诏使,使北守黄河口,力拒不从,系狱。
孟败,以此名声赫然。
监察御史
累官翰林直学士,以集贤学士致仕。
维基
归旸(1305年—1367年)字彦温河南开封人
归旸聪明才智超过常人,未经任何老师指点,自学成才。
至顺元年(1330年)考上进士,授予同知颍州事(知州的副职),任内打击豪强,手段强硬,还将仗势为非作歹山东盐司逮捕入狱。
当时的盐司不仅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查民情,权力很大,各州县侍奉盐司都很谨慎,不敢得罪,但归旸不屈服。
至元五年(1339年)十一月,范孟假传圣旨,在河南省杀死多名高官,命令归旸北守黄河口。
归旸坚决不服从,范孟大怒,将他关入狱中。
不久范孟事败,顺从范孟的人都被办罪,只有归旸得免。
第二年,归旸国子博士,拜为监察御史,在进朝廷致谢时,台臣奏禀元顺帝说:“他就是河南抵抗贼寇的人。
元顺帝勉励他说:“对于好事希望可以多做。
”不久,归旸辞官回家,在开封侍奉父母,双亲去世后,又居家多年。
至正五年(1345年)河南廉访司佥事,巡查西京地方,严格执法,解决冤假错案。
之后曾担任右司都事左司员外郎参议枢密院事枢密院判官礼部尚书赞善翰林直学士等职。
九年(1349年)因病辞职。
后来朝廷又先后任命其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等职,归旸都以病辞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魏观元末明初 ? — 13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4 【介绍】: 元明间湖广蒲圻人字杞山
元末隐居蒲山。
朱元璋武昌,聘授平江学正,累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读书,授诸王经
国子祭酒
以老乞归。
五年,以荐出知苏州府,尽改前守苛政。
旋以改张士诚废宫(即元府治旧址)为府治,触太祖怒,与名士高启同时被杀。
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杞山初名已孙蒲圻人
洪武初,徵授平江州学正,历两浙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迁国子祭酒
乞归,复召还,出知苏州府,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
初名已孙字杞山蒲圻人
太祖武昌,聘授平江学正,迁国子助教,再迁浙江佥事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
洪武初,进太常卿,改侍读学士,迁祭酒
坐考礼,谪龙南知县,未至召为礼部主事
出为苏州知府,擢四川参政,复知苏州府事,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四卷。
田按:《列朝诗集》称:「𣏌山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侍皇太子诸王授经,迁国子祭酒,年六十有六矣。
以衰耄乞归,赐参政俸,优赡于家。
既行,复召还,与詹同宋濂赐宴奉天门,命各赋诗以记其事。
」考𣏌山授经,在洪武元年,时官起居注
至二年秋,命偕文原吉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访求遗才,所举得人,始转太常卿,及考订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
再迁祭酒,当在三年中矣。
其赐宴奉天门也,𣏌山本集诗标题云:「二年十一月,和暖如,上游上苑,召侍臣危素宋濂詹同吴琳等,赐宴奉天门东紫阁,命等各赋一诗,以纪今日之乐。
宋景濂《应制冬日诗序》云:「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上御外朝,召翰林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起居注等列坐左右,大官进馔。
赐黄封酒。
上亲禦翰墨赋诗,命各以诗进。
」据此则赐宴赋诗时。
𣏌山仅官起居注,安得序次于官太常侍读祭酒后耶?
何乔远名山藏》云:「𣏌山坐考祀孔子礼,谪知县,召还为礼部主事
赐燕奉天门,上曰:『前日逐卿去,今日与卿饮,何乐如之!
』」此或谪龙南召归时,别有赐宴事,而诸家纪载,牵合为一,躇驳如此,馀详考而正之。
𣏌山五古质悫有味,近体亦多佳联,如「青虫悬丝不到地,黄鸟蹴花时近人」,「一苇载云归晚溆,百花吹雨入春流」,「竹树睛烟浮楚甸,柳花春雨隔樊城」,「窗前峭壁悬青雨,屋上流泉绕白云」,「松扉近挹桥边翠,花岛平分水上云」,「鸟度春阴归汉甸,江含云影护襄城」,皆可诵也。
𣏌山治迹擅绝一时,徒以修守邸、浚城河,御史张度诬以基兴灭国,泾开锦帆,遂遭惨戮。
高季迪王常宗亦牵连以死。
哀哉!
李质元末明初 1316 — 13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6—1380 【介绍】: 元明间广东德庆人字文彬号樵云
有材略,元末起兵守封川德庆等地。
洪武元年降明,为都督府断事
刑部尚书,官终靖江王右相
工诗,有《樵云集》。
全粤诗·卷五六
李质(一三一六 — 一三八○)字文彬号樵云
德庆人
通经,有大志,以儒发身,才兼文武。
元至正间,往省,左辖东莞何真见元运将尽,为守备计,辟质为参军,时德庆何国宾、张宗达为乱,归募乡兵二万馀,为防禦,平乱。
上连苍梧象郡,下接三山九江,皆藉其保障。
洪武元年(一三六八)二月明朱元璋征南将军廖永忠岭南四月德庆封府库,诣辕门纳款,与何真同入觐。
诏授奉训大夫中书省断事
五年二月,迁中顺大夫刑部侍郎
三月,进嘉议大夫刑部尚书
遣赈山东饥,赐诗。
九月,进中奉大夫、浙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八年,致仕,居京师
是年十一月,复授资政大夫靖江府右相
王罪废,竟坐死。
有《樵云集》。
明史》卷一三八,明崇祯肇庆府志》卷二二有传。
字文彬德庆人
元末为何真府掾
洪武初归附,授中书断事,改都督府断事,擢刑部侍郎,进尚书
寻出为浙江参政,以老召还京师,复起为靖江王相,坐法死。
有《樵云稿》。
田按:文彬身丁元季,海水群飞,兵保障乡里,援揽士类。
名士客岭南者,茶陵刘三吾、江右伯颜子中羊城荪蕡、建安张智,皆往依焉。
宋景濂所谓荐绅之胜流,岩穴之处士,欢然称李公也。
其死也,蕡有诗挽之云:「相国灵九京,桓桓表佳城。
风云已际兴王运,雨露偏伤孝子情。
一代文章遗竹简,千秋彝鼎勒勋名。
平原宾客今谁在?
独泻椒浆带泪痕。」
释惠勤元末明初 1320 — 1376
惠勤 懒翁 谥禅觉道号普济尊者 初名元惠
宁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郑氏。
灵山郡人。
郑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其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入怀中。
因而有娠。
延祐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内侍仲孙请还。
乙巳三月
诣阙乞退。
始得宿愿。
龙门元寂诸山。
丙午入金刚山。
丁未秋住清平寺。
其冬宝岩
以指空袈裟手书授师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台山
庚戌春
司徒达睿。
奉指空灵骨。
来厝于桧岩。
师礼师骨。
因赴召。
结夏广明寺。
秋初还桧岩。
九月功夫选也。
师所居室曰江月轩。
丙辰五月
然而游。
年五十七。
法腊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师入
十六日就师所寓广明寺。
大会两宗五教诸山衲子
试其所自得。
号曰功夫选
上亲幸视为。
师拈香毕。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却古今之窠臼。
扫尽凡圣之踪由。
割断衲子命根。
抖擞众生疑网。
操纵在握。
变通在机。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其揆一也。
在会诸德。
请以实答。
于是以次入对。
曲躬流汗。
皆曰未会。
或理通而碍于事。
或狂甚而夫于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禅师后至。
师历问三句三关。
会罢还桧岩。
偶念指空三山两水之记。
欲移锡桧岩。
会以召赴是寺法会。
得请居焉。
师曰。
先师指空。
盖尝指画重营。
而燬于兵。
敢不继其志。
乃谋于众。
增广殿宇。
工既告毕。
丙辰四月
大设落成之会。
台许以为。
桧岩密迩京邑
士女往还。
昼夜络绎。
或至废业禁之。
便于是有旨。
移住营源寺。
逼迫上道。
师适疾作。
舆出三门
至池边。
自导舆者。
从涅槃门出。
大众咸疑。
失声号哭。
师唇曰。
贤力努力。
无以余故中辍也。
吾行当止于骊兴耳。
汉江
谓护送官卓詹曰。
吾疾剧。
乞舟行溯流。
七日方至骊兴。
又谓卓曰。
欲少留。
俟病间即行。
卓勉从之。
寓神勒寺。
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
师曰。
是不难。
吾当逝矣。
是日辰时
然而逝。
郡人望见五色云盖山顶。
既火之洗骨。
无云而雨者。
方数百步。
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
祷之分为五百五十八。
四众得之灰中。
以自秘者。
莫知其数。
神光照耀。
三日乃已。
释达如。
梦见龙盘绕台下。
其状如马。
及以丧舟还桧岩。
雨水涨。
皆骊龙之助云。
八月十五日
树浮屠于寺之北崖。
顶骨舍利。
厝于神勒寺。
示其所终也。
覆以石钟。
戒其无敢讹也。
事开于朝。
年甫冠。
邻友亡。
问诸父老曰。
死何之。
皆曰所不知也。
中心痛悼。
走入功德山。
了然师祝发。
师曰。
汝为何事出家。
对以超三界利群生。
且请开示。
曰汝之来。
此是何物耶。
曰此能言能听者能来尔。
但未知进之术。
曰吾亦如汝犹未之知。
可往求之有馀师。
至正甲申至桧岩。
昼夜独坐。
忽得开悟。
寻师中国之志决矣。
戊子三月燕都
参指空。
答问契合。
十年庚寅正月
空集众下语。
无能对者。
师出众吐数语。
三拜而出。
空西天百八代祖也。
是春南游江浙。
秋八月平山
山问。
曾见何人。
曰西天指空。
日用千釰。
山云。
且置指空千釰。
将汝一釰来。
师以坐具提山。
山倒在禅□□□贼煞我。
师曰。
吾釰也能杀人能活人。
乃扶起。
山以雪岩所传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
抵宝陀洛迦山
拜观音。
壬辰伏龙山
参千岩。
适集江湖千馀人选入室。
岩问所自。
师既答。
岩云。
父母未生前。
从甚处来。
师曰。
今朝四月初二日
岩许之。
是岁北还。
再参指空。
空授以法衣拂子梵书。
于是游涉燕代山川。
萧然一闲道人也。
名闻于内。
乙未秋
奉圣旨住大都广济寺
丙申十月望
设开堂法会。
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
赐金烂袈裟币帛。
皇太子
以金烂袈裟象牙拂子来锡。
师受袈裟问众曰。
湛然空寂。
本无一物。
粲兮烂兮。
从何而出。
众无对。
徐曰。
九重宫金口中。
乃披。
拈香祝圣升座。
横按拄杖。
下数语便下。
戊戌春
辞指空。
得授记东还。
且行且止。
随机说法。
庚子台山居焉。
辛丑冬
上遣内詹事方节。
迎入
请说心要。
赐满绣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献玛琉拂子。
太后亲施布施。
请住神光寺。
固辞。
上曰。
于法吾亦退矣。
不得已即行。
十一月
红贼蹂躏京畿
举国南徙。
僧徒震惧请避贼。
师曰。
唯命是保。
贼何能为。
数日请益急。
是夕梦一神人。
面有黑志。
俱衣冠作礼曰。
众散贼必灭寺。
愿固师志。
明日至土地神。
座视其貌。
则梦所见也。
贼果不至。
平生未尝习世俗文字。
有请题咏。
操茟立书。
若不经意。
理趣深远。
晚好黑戏山水。
逼道栦。
呜呼。
道既通。
多能也宜哉(并李穑禅觉塔铭)。
懒翁
母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
入怀中。
因有娠(生选)。
李穑元末明初 1328 — 1396
简介
李穑(이색,1328年—1396年),韩国人字颖叔号牧隐高丽王朝后期大臣、诗人,名儒李谷之子。
李穑本贯韩山(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韩山面),生于宁海(今韩国庆尚北道盈德郡宁海面)。
早年留学元朝国子监三年,深受程朱理学熏陶。
其后在高丽考中状元,又在元朝考中进士,曾供职于元朝翰林院至正十六年(1356年)回国,深受恭悯王器重,历任机要之职,同时负责重建成均馆,传播程朱理学,培养新兴士大夫,成为高丽末期的一代儒宗。
洪武四年(1371年)官拜政堂文学,进入中枢,后遭母丧,又受到恭悯王之死的打击,多年不出仕。
期间曾被恭悯王封为韩山君,在高丽祦王时再次出仕,进封韩山府院君
威化岛回军后扶植祦王之子高丽昌王,由此得罪李成桂集团。
他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首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贺正,并请求国王亲朝并派明朝官员监国,但未能如愿,回国不久后辞职。
同年十一月李成桂昌王,立恭让王李穑随即遭到猛烈弹劾,先后流放长湍、咸清州、矜州、长兴等地。
朝鲜王国后不久被赦免,后居于江原道五台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李成桂召至汉阳封韩山伯
翌年赴骊州避暑,途中得病,旋即去世,谥号“文靖”。
人物简介
李穑(1328~1396)字颖叔号牧隐谥号文靖
本贯韩山李氏。
出身名儒家庭。
师承大儒家李齐贤
1349年作为使臣来中国元朝,应科举及格后,在元国子监学习朱熹的学说,3年后回国。
曾任成均馆大司成宰相等要职。
他大部分时间研究性理学。
李穑是在高丽后期(13~14世纪)开始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任大司成期间,讲授朱子学,培养了许多著名儒学者,如郑梦周权近等。
李穑高丽末年“丽末三隐”之一,另两隐是他的学生圃隐郑梦周冶隐吉再
著有《牧隐集》55卷。
薛如鉴
如鉴嘉兴永安乡人(后析嘉善)。
挟相术,游江湖,一时名士多与交往。
廉夫有诗赠之。
曰铜之鉴仅以见妍媸不若书之鉴可以见是非又不若人之为鉴可以见善恶之端祸福之机河东相士自称老鉴师一双神瞳秋水碧三寸长舌霹雳飞曾相水边遗婴作贵子道上担丁为富儿前年山东睡汉是龙虎今年雁山处士非熊罴谈言一一中予夺无依违见子劝以孝见父劝以慈见臣劝以忠藻鉴道如此颇近古教规铁笛道人学读书与诗误蒙进士赐绯龙门上客一日速十年调官何迟吴门相见谈出处许我再觐黄金墀我心自鉴复自断子卿唐举无容知醉来吹笛客且去天青月在梨花枝子月鉴孙鉴心白云秋蟾皆能世其术廉夫又有秀州相士歌叙曰秀州相士薛氏见心者拜予湖上手出句曲外史自赞一首及缥册一帖且传其言云持此以见梅花道人道人技痒当为汝歌歌讫然后乞其奇文章余为㗲然大笑既为赋歌诗一解又如其意书梅花道人传一通俾东归以复外史其诗曰秀州相士薛见心重湖风雨来相见手把茅山道士诗亦有胡僧写东绢自云膝不拜公卿海内名人初入卷缥绫方册锦盘囊首录梅花道人传道人不读姑布书两目看天走青电梅花忽露太极心南枝北枝开一遍秀州相士亦识道一笑求心符铁券章生不相一只眼桑生不相一尺面貌如削瓜帝治开背如植鳍王业建君不见汉家将军如牯腰午夜脐灯照悲唁又高启亦有至正辛丑嘉禾相士薛月鉴过余求诗因赠云我少喜功名轻事勇且狂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回头几何年突兀渐老苍始图竟无成艰险嗟备尝归来省昨非我耕妇自击木野田间高歌诵虞唐薛生远拿舟访我南渚旁自言解相人视子难久藏脑后骨已隆眉间气初黄我起前谢生弛弓懒复张请看近时人跃马富贵场非才冒权宠须臾竟披猖鼎食复鼎烹主父世共伤安居保常分为计岂不良愿生无多言妄念吾已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