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x 页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疏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5H 页
应旨疏
伏以臣入城后得见邸报。则 殿下以灾沴之作。特有求言之教。臣以碌碌常调。乾没下僚。虽欲献言贡诚。见之者必以为是夫也何所知而有此言乎。闻之者必以为是夫也有何希冀而有此言乎。臣自知一番疏章为平生之骂本笑套。然念食芹献御者。其痴而无识则千载可想。而一段爱君之诚。可谓至矣。故传记所称。疏章所引。至今不衰。苟有其诚。则其痴而无识。有不足论也。是以。臣患其无其诚。而不患其无识而取讥也。臣窃闻 殿下遇灾警惕。无所不至。形于言语者恳恻切矣。施于事为者忧畏极矣。以 殿下今日之警惕。悠久而不息。则无欲为而不可得也。何畏乎天灾。何有乎民怨。然而自 殿下即祚以来。十馀年来灾异之作。迨无虚岁。 殿下之遇灾修省。亦未尝不备矣。尚无消弭之效者何也。盖灾异之意。实为深远。或有不终岁而验者。或有十数年之后而验者。其不可以往岁之灾至今日而无验。便可以偷一日之安也明矣。今日则不然。上自 殿下。下至朝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5L 页
廷。遇灾之数日则遑遑汲汲。有若变在斯须者然。若过数月则以为休咎无徵。恬嬉玩愒。少无恳恻忧畏之实。触讳之言。声色訑訑。逊志之辞。听纳唯唯。言语施为之间。未见勤恤惕厉之迹。是以。凡内外臣民闻 殿下警省求言之教者。皆以为文也非诚也。此不过旬日事耳。岂今日之臣民皆浮誇也。臣窃恐 殿下之悠久无息。积中发外者。有以不能取信于臣民也。本源如此。故末流尤甚。朝而施令。夕而收之。今岁之法。来岁而改之。成坏无常。张弛太速。外方民庶。不及知 朝廷本意。而只被奸吏因缘之害。其何不厌苦而怨讟乎。凡事议定之际。不厌熟讲。虽刻印销印可也。虽十易之可也。究其终始。权其便否。既定而既布之后。则便为金石之典。岂可容易刊改也哉。姑以近日之事言之。移市之令下未数日。遽令还于故处。移不移本无与于治乱得失。而旋移旋复。有同儿戏。其为取不信于民。而示浅深于下则大矣。此诚求有事于无事中。而但亏 国家之体貌也。岂不大可惜也。盖始之不审。故终不无弊。善之不择。故执不能固。不特此也。十行之发。九反其行。前年籴粜之事。往岁山田之令。亦其一事也。初无半减之令。后无不禁之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6H 页
事。则民何敢有怨言乎。今虽有良法美政信如四时。民将不信。体统之坏裂。纪纲之紊乱。固也无足怪也。昔丽季之政。无常如此。至今有高丽公事三日之讥。以今日堂堂清明之世。而尚有此谚。臣窃痛心焉。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商鞅不失信于徙木。信之一字。勿论王伯。凡欲治民者。不可一日去也。伏愿 殿下警省之道。以悠久持之。凡于政令之改。广询博访。终始利害洞见无碍。而后审择而固执之。至于 朝廷上事。臣不能详知。则不敢容喙。而以民情占之。虽峡中氓庶。无不尚奢侈而好矫饰。愚直之风绝无。而薄恶之习日滋。 朝廷。风化之本也。以此推之。臣恐 朝廷之上奢丽之盛犹夫前。而媕婀之态未尽祛也。奢丽则习俗陋而财日耗。媕婀则谋身之策密而谋国之计疏。抛深远固本之虑。竞援引抵排之权。此则唯在于 殿下观感之地反崇抑之道如何耳。且臣久在乡曲。每闻乡中老少之言。皆说某人身役以无人情而见退。某人被侵以多行赂而得伸。蚩氓之言。虽不可尽信。盖我国胥吏之用事。厥惟旧哉。大小衙门。官员为客。胥吏为主。官员替易无常。而胥吏非死则不迁。久于其事。洞知首末。饰之以巧诈。济之以伶俐。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6L 页
苟非难眩以伪之人。类未免陷其术中。故伸缩簸弄。在其掌握。行移关帖之布各道列邑。缘吏胥舞奸而成送者十常八九。遐远之民日被啖咀而怨苦者。尽由于此。即今 圣上励精于上。群臣图报于下。而泽不下究。民不知德者。皆以此也。今若大小衙门官员。有刚明举职之实效。勿为迁动。久居其职。使官员灼知所司之事缓急本末利害便否甚于胥徒。而凡干文移行会。必审必详。则吏胥何敢恣其瞒弄。而小民啖咀之患。庶几少息矣。臣谓得其人而久其任。亦当今之要道急务也。大抵今日 国家之万事万为。皆先文而后质。采名而不采实。笃厚勤谨之风少。僝功见能之渐多。观瞻听闻非不哙然。而实绩真效有同捕风。天不容伪。其奚以不降灾而警告之乎。由今日 殿下之求治。变今日之不诚。亦可以臻少安之理矣。虽然。四方 朝廷之大根大本。则亶在于 殿下之身心。而修正之道亦不能真实无妄。则日夕讲读。徒虚事耳。左右陈说。徒文具耳。以今日之枝委观之。 殿下修正之道。不幸近是。臣以无识庸流。敢发此说。非不知狂僭之罪无所逃避。而探本搜源则不得不及焉。臣之荛言。庸琐肤浅无足可观。而少留 圣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7H 页
意。则保民生定民志之道。不无少助焉。臣无任世受 国恩。有怀获尽之忱。谨昧千死万死以 闻。
应旨疏
伏以七十垂死老臣。抱病穷山。耳不闻 朝家消息者久矣。前月。得凭本县邸报。伏读 遇灾求言之教。 殿下之大警于天戒。可谓至矣。于臣心有戚戚焉。臣虽不在其位。蒙被 两朝渥恩。曾从大夫之后。则葵藿向日之忱。未死之前。自不能夺也。可无一言半辞以补修省之万一乎。昔洪武九年。 高皇帝下手书求言之诏曰。迩来司天监报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于是静居自省。古今乾道变化。殃咎在乎人君。寻思至此。惶惶无措手足。诏告臣民。许言朕过。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平治天下已多年矣。内而朝廷百官皆得其人。外而四夷八蛮皆已宾服。政事修明。纲纪振张。天地开辟。黎民乂安。四海之内薰为太和。而一遭星变。惕然战兢。欲闻己过。如渴思饮。臣恐 殿下今日求言。譬之 高皇帝则几乎晚矣。臣窃闻今年六月间。两南风灾无异乙亥云。此则尤可畏也。臣于乙亥冬。忝受暗行之 命。经历灾风所遇之地。则百年大木。根抱岩石而颠若乱麻然。其它木之根固骨劲。不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7L 页
即僵仆者。则为风所刳。若理绳条然。诚古今所罕闻之灾也。虽驿隶无识之人。见之无不愕眙变色曰。将来有何变。明年果有兵乱。灾岂虚生哉。其后内外大小变故。必先有太白地震风水之灾。其应若桴鼓影响焉。古人所谓天道远者徒虚语耳。岂天仁爱我东。屡出灾异。谴告之丁宁若是欤。至于今年。则一年之内。大旱大水相继。两南地震十月。冬雷又作。非常之变。有倍于前时。横目小民犹且惊惧奔走。而相传道之。 殿下之罪己修省。宜无所不用其极也。宋臣胡安国著春秋传曰。人事失于下而天变应于上。即今人事之失于下者。臣虽聋闭。咫闻则有之矣。昔。马周上疏谏唐太宗曰。陛下宠遇诸王过厚。臣亦以为 殿下欲富公主,驸马过厚。益平宫奴设田于完山等地。青平宫奴设田于湖内等地云。国中寸田尺土何非王土。山泽不辟则已。辟则民之世耕其中。而不辨公私者何限。内需司所属田土分明案付。膏腴者非不足。而何故侵夺疑似民田。使居其傍新旧之民撤屋而流离乎。书曰。怨岂在大。亦不在小。又曰。匹夫匹妇不获自尽。人主罔与成厥功。惟此数邑之民怨。岂不足以感天地之精而召天灾乎。臣愿 殿下勿以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8H 页
臣言为耄。而试垂察焉。臣当光海时。深落湖右。目见道傍田野皆称权贵宫家农所。害及居民。无所不至。已而。往过之则为墟矣。此非今日之殷鉴乎。若国家爱养黎庶。仁心浃民肌骨。结为无穷之福。则 王家至亲公主,驸马之家。何忧不富乐乎。如其反是。诸宫家所有。无乃为大盗积者乎。且臣不知 殿下以今日民生。为苦乎为乐乎。自古及今。民之苦乐而国之兴丧判焉。无愚智皆知之。无愚智皆言之。国家百万生灵。其有一人能逃膏血于南北之供者乎。民之叹息愁怨。行可想矣。虽然。民亦岂不知其厉民之不由于我哉。至若为我之布政于民者苟有毫末害及于民。则民之怨怼骂詈而思乱必不细矣。臣愿 殿下亦垂察焉。臣闻俭者德之大。奢者德之贼。自古及今。有国有家者。未有俭而不兴者。奢而不亡者也。 殿下照临一国。方今奢侈之盛。其有不察者乎。都城之内。上自卿大夫。下至市井舆台。无不穷奢极侈。屋壁之涂。非外国菱花不用也。被服之具。非绫段锦绣不用也。所乘之马无非上乘。所食之物无非珍美膏梁。贾谊所谓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一人耕之。卜人聚而食之。正今日道也。百物之踊贵。民生之困悴。皆由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8L 页
于此。臣不知长此安穷也。臣尝闻长老言。我朝 列圣莫不躬行节俭。故群下化之。当时卿大夫士庶人亦莫不以奢丽为耻。俭朴为贵。至光海时。侈风大盛。终至于亡国而后已。其害实甚于天灾也。夫岂知 圣明临御之日。侈风又不减于光海时也。臣恐表端盂方之道未尽也。 殿下若令尚方无取濉涣之文。则士大夫安敢蹈锦绣乎。 殿下若令太仆无贵异国之产。则士大夫安敢游龙其马乎。其它婚姻饮食浮华奢丽之禁。 殿下先自宫禁始。群下安敢越分而冒行乎。盖为奢侈者率多僭拟。上无度。僭拟上不已。何所不至乎。臣愿 殿下深留 圣意于斯而痛革此弊焉。 殿下自即位以来。日御 经筵。孜孜讲求者。畴出于修身治国之外哉。以今治效观之。则臣恐万万不及古帝王修齐之道也。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朱子释之曰。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吕大临曰。三者正则无所往而不正。天下虽大。取之修身而无不足。臣姑以间见于邸报间者及闾巷所传言之。 殿下酬答群下之际。有不免亲爱而辟焉。贱恶而辟焉。则其于毋不敬。远矣。 行幸之日。有驰下峻坂之意。无和銮节奏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9H 页
之度。则俨若思者恐不如是也。一闻拂旨之言。便示吐哺慢骂之威。无从容开导之德。则安定辞者亦恐不如是也。此臣所谓 殿下修齐之道不及古帝王者也。呜呼。商有雉雊之灾。而中宗之严恭寅畏著焉。周有云汉之灾。而宣王之侧身修行著焉。岂惟塞除灾孽而已。 国家亿万年无疆之业。其自此基矣。仍念臣老已甚矣。病已痼矣。无复更有当世之念。而直以感激 君臣之分。不觉胡乱吐舌于 求言之日。真若梦中啽呓。臣实主臣。然犹有馀蕴。则其敢拟善言必三乎。惟我 国家于忠臣烈士褒美旌异之典。靡所不举。前朝死节之臣如郑梦周辈。咸加美谥。子孙收录。斯岂非天地无私之量。不以本朝异代异视哉。独臣耿耿于愚衷者。朴彭年,成三问,李垲,河纬池,柳诚源,俞应孚六臣等虽不识天命所归。而死于所事之大节。彰彰明矣。旌闾之典。尚未及焉。岂其未遑欤。昔皇明文皇帝族方孝孺,练子宁等而终也曰。子宁若在。朕当用之。至万历皇帝即位初。制诏太宗伯。故革除被罪诸臣忠于所事。甘蹈刑戮。令有司所在祠之坟墓。苗裔存者厚加恤录。以表忠臣励臣节。我 宣祖大王亦下教录用六臣之后。旷荡之德。与神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49L 页
宗皇帝同一揆也。只恨当时廷臣不以祠墓表忠。推广 圣意而行之也。臣昔寓洪州地。审闻成三问本洪州人。其旧庐犹不坏云。若于此时 涣发德音。如表商容闾之为。则奚止慰泉壤之朽骨。其实导扬 先王之馀教。而将以愧天下后世为二心者也。岂不盛哉。方今人心世道蚩蚩贸贸。渐入长夜。全不知忠孝之为何物。臣之此言。不能无少补风化。惟 圣明留意焉。且念丙难。知臣死义者。唯故相金尚宪。故参判郑蕴二人而已。郑蕴当时载病下乡之后。以不死自罪。屏妻孥弃居室。块处穷山而终身焉。其苦其节。足偿伏剑不死之遗憾。尚今不蒙 赠谥之典。亦岂非 圣明之欠事耶。伏愿 圣明命有司。依赵宪例特行 赠谥收录焉。郑蕴平生志节。夫岂荣死后之易名也哉。臣不胜私忧过虑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知事疏
伏以数日前。因本县邸吏投示知事 官教一张。盖出于 特命云。臣诚感激 殊恩。不觉涕下。但念古昔国家起废用人。咸有所以。淮阳吏民不相得则武帝起废汲黯。京师枹鼓数起则宣帝起废张敞。其他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0H 页
宋朝诸臣起于久废者。或以宿德重望。或以膂力未愆。或以怀抱利器。不卒其用。未有无所可用无所可取。而一朝便复旧位如臣者也。臣犬马之齿已迫七十。而百骸九窍无一不病。姑以最关于人事者言之。耳目昏塞。视听俱废。股脚细弱。不能行立。牙齿尽脱。饮啖甚艰。精神气力日就耗损。优游田野。杖屦户庭。非恃人则亦不能运动一步。何敢将此形骸。偪侧于朝绅间乎。且念臣少无所学。老无所闻。徒以遭遇之故。猥入名场。以至宰列。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臣非木石。岂无惩创于心者哉。况致事之制。才隔一年。犹且贪恋恩宠。不知止足。则其为顽钝无耻何如也。顽钝无耻之人立于朝。砥砺之人其不几于敛退乎。伏惟 圣明天地父母。垂怜老臣癃病之状。且谅老臣肝膈之请。亟 命有司。还收臣知事实职焉。臣不胜瞻天望日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知事疏
伏以宋臣欧阳脩之言曰。古之为臣者。不必伏于床枕然后称疾。不待废其肢体然后辞官。但其心力已衰。不能勉强则自宜知止。此乃吐情实以告君父之语也。如臣则一年之内。伏于床枕者六七朔矣。废其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0L 页
支体者亦多年矣。屡经变故。心力已竭则不待言矣。以古人之言。揆臣今日衰病状。则其于陈力就列。万无一可者也。始受 恩命也。猥上尺疏。备陈实情。终不得请。臣诚惶恐踧踖屡日。不得已使仆隶左提右挈。艰进 阙下。行 肃拜礼。终不成貌样而退。臣之罪一也。朝廷之上。无论官职大小高下。居其职则各尽职事。而自 上亲祭 太庙时不与于陪卫之班。问安时不得从诸臣之后。 经筵时馆吏屡请特进。而亦不得进。臣之罪二也。且臣不幸父母忌辰皆在四月之内。家庙又在垄下。日期奄至。臣不胜切迫之私。不暇呈告。不待递职。扶曳出城。臣之罪三也。臣本无状。蒙被 两朝渥恩异夫诸臣。而犯此三不韪至于如此。虽蒙显僇。臣何敢辞。且臣前后疏章。缕缕陈狗马之疾。臣虽自道。亦且呿于口而涩于笔。 圣聪安得不厌闻乎。然人臣事君之道。无其实而饰其伪。罪也。有其实而不吐其情。亦罪也。臣之既老且病。不唯臣自知之。夫人尽知之。臣何敢不直陈于 天地父母之前乎。昔宋太宗时太常少卿孔承恭年才六十一。乞致仕。太宗欣然许之。仍降诏褒奖。以为敦劝人伦。然则人臣退休。不独私便其身图。抑有关于人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1H 页
伦。故宋帝之诏如此。臣之今日乞休。不可谓无谓也。伏愿 圣慈俯谅蝼蚁之衷。以劝人伦焉。臣不胜惶恐祈恳之至。
乞郡疏
伏以顷者 圣候违豫。几至一月。在廷之臣莫不祗栗。逐日问 安。而臣在田间。曾不得一从诸臣之后。恭候阙下。虽曰狗马之疾适𤭏其时。逋慢之诛。臣何敢辞。臣实夙宵惶恐。不敢斯须帖身于席也。不意兹者私家无禄。在京老母荐遭膝下儿孙孙婿之夭折。臣强疾扶曳入城。则母子相对。气色先惨。多方慰解之语。反为无益之归。臣之方寸。于是乱矣。仍念臣蒙被 国恩。内以卿禄养臣母。外以专城荣臣母。其于人子养生之道。可谓无馀憾矣。及至今日。则反哺之心犹有所未尽者。臣何敢不毕露臣情于孝理之下乎。臣今年六十八。老母今年七十六。虽欲为养。馀日有几。臣且拙于谋生。其在常时。使老母亦不优于滫瀡。况在颠顿狼狈之后乎。然饮食供养。实非臣母之所急。而妇人性偏例也。一失含饴之弄。伤悼太过。或忽忽不乐。终日无意匙著。或悒悒无聊。竟夜了无寝睡。如臣素乏诚孝者。将用何道慰悦老母乎。臣窃筑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1L 页
底思惟。诚得去京师不远闲僻一邑。奉母东征。则庶可以少宽臣母惨恻之怀矣。臣之爵秩。虽不合守令。 先王朝原任臣李敬舆为亲乞郡。拜骊州牧使。故判书臣沈諿亦拜安边府使。此非班班近例乎。臣之今日情事。则万分有切于李,沈两人。伏愿 殿下俯谅微臣寸草之衷焉。臣曾在戊寅年。得除兴海郡守。臣母每念兴海就养之便。常常语臣曰。汝今老矣。其可使吾复见兴海事乎。此臣之不得以自己癃病为嫌。而冒渎 天听者也。伏乞 圣慈下臣此章。使该曹授臣郡符。俾臣得遂一日之养。则千万满愿。死无所恨。臣不胜恻怛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灾异疏
伏以臣年甚老疾甚痼。蛰伏田间。无意当世之事久矣。惟其爱 君之诚。忧国之心。耿耿于中。不能自已也。今年都城之水。三角之颓。岭南江海之赤。一何沓出于 圣明之时也。岂祸乱伏于冥冥之中。而人不觉之。而天乃启告而警之耶。然诸灾则屏迹老臣所不得目见者。九月二十日黑气。则臣所目见也。其日未申间。有气若雨非雨若烟非烟。自北而来。声若风驱。臭若腥臊。转头之顷。弥满山谷。掩翳三光。咫尺不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2H 页
辨牛马。吁亦异哉。七十如臣目所创见。臣不知是何等灾也。惊怪骇异。不怡者屡日。臣家在路傍。问诸东西行路人。皆言近则积麻长坡之间。远则咸镜南道之界。无处不见是气云。臣虽素昧甘石之学。以常情肉眼度之。此必氛祲之类也。不知诸臬臣及书云监亦尝 启闻于 紸纩之下乎。臣谨考天官书。曰。若雾非雾。衣冠而不濡见。则其域被甲而趋。又考五行志。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时则有黑眚黑祥。天道深远。古今异世。古书所记。诚难解见。亦未必尽符今日之灾。而 殿下遇灾修省之道。宜无所不用其极也。传曰。人事失于下而天变应于上。目今人事之失。臣固不能历数而周知。自夫金弘郁狱事之后。大臣失匡辅之道。台谏长缄结之习。言路杜塞。谄佞成风。 殿下博观前史。千古之治乱兴亡。无不烛照而镜考。臣不知言路杜塞谄佞成风之国。其有不亡者乎。以 殿下之圣德聪明。不明求衣。日御 经筵。圣贤谟训。靡不熟讲。其何有于喜怒哀乐之得中。而 声色暴发于法座之上。 雷霆震威于尧仁之天。自不觉使满朝臣邻折入于摧沮销铄之中乎。大凡末世人品。鲠直者少。软熟者多。鲠直者虽汤镬在前。不易其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2L 页
操。软熟者临小利害。犹且变色。况僇辱谴罚交错于造次。而有不改初心者乎。无怪乎今日言路杜塞而谄佞成风也。呜呼。尧舜之庭。设谏鼓置诽谤之木。此导臣子使之言也。犹虑直言之不尽闻。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其丁宁告诫群下者何如也。赵简子不过晋国之一大夫也。犹曰。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腭腭。况 殿下承列圣之统。立兆民之上。但闻唯唯。不闻腭鄂可乎。大臣。 殿下之股肱。台谏。 殿下之耳目也。关股肱耳目之口而夺之气。犹虑一夫之或逆吾心也。是何事哉。 君道日亢。国事日非。灾异日见。人心日离。而忠言谠论影绝于 殿下之庭。是将归之于天欤。归之于人欤。汉时梅福有言曰。鸢鹊遭害则仁鸟增逝。愚者蒙戮则智士深退。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为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夫岂知古人先知今日之事。而写出如画乎。呜呼。古今人君。孰不知灾异之可恶。天怒之可畏也哉。其所以弭灾敬天之道。皆不如武丁之惧而反已。宣王之侧身修德。故或诿之于天数。或惑于妖淫瞽师之说。修省一怠。而不足畏之说进。虚文是事。而唯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3H 页
减膳避殿而止。如是而欲望动天销灾。不亦难乎。由是亡国破家相随绩。而大戊,宣王之转灾为祥。累世而不见。可不哀哉。然则 殿下今日应天之道。宜务其实。不可以伪。小臣屏伏穷乡。迹阻 辇毂。实不能熟悉 殿下之某事为失某事为过。然听舆人之诵。则 殿下之喜怒失中。恶闻逆耳之言。足致天心之不豫而灾沴之荐降也。臣愿 殿下急用瞑眩之药。以祛二病之根焉。臣愚不识忌讳。敢将謏闻。重言复言于一疏之中而不知止。可谓迂矣。仍窃伏念。 殿下之圣。其于迁善改过。不啻若风雷之速。而其迁改之道。必也诚之为贵。苟一于诚。何天之不动。何灾之不息乎。臣以犬马之齿。历事 两朝。涵泳 恩泽异夫诸臣。而至于顷日。屡陷死地。 圣明出手拯济。靡有馀力。缄感骨髓。齑粉为期。不知其他。当此天心未务时事多艰之日。何忍不吐一言。甘心负 殿下乎。垂死之人。言不知裁。臣不胜惶恐陨越之至。
辞职疏
伏以臣于前月二十三日。伏读京畿监司赵寿益传 谕圣批。非臣菲薄尺疏所敢当者。臣实感泣。且读末端 下谕。使臣从速上来者。尤切感激。不知所达。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3L 页
臣虽老而耄荒。岂不欲一致身 双阙下。以伸犬马之情哉。顾臣难医之疾。到七十而愈痼。手足俱痿薾。不能暂离枕席。安能运身行百里得入京城乎。若诚有糜沸云扰之警。则一命未绝之前。何敢有惮于横尸途中。而不念 圣恩之如海乎。即今虽因灾异。众心疑惧。 圣上若因此时加功本原之地。不以一毫私累间之。如鉴之脱垢。若日之中天。使群臣百姓改观而仰之。则众心成城。和气融洽。如臣喑聋疲躄。实不足有无于其间也。况查诘之事尚未绝根。臣何敢自同平人。扶舁病骸。出入城中乎。进退维谷。疾病如许。有若孤奉 明恩者然。不忠之罪。臣何可免。敢将一疏。以代席藁。臣不胜惶恐陨越之至。谨昧死以 闻。
救金相(堉)
伏以屏伏老臣。耳聋眼昏。今年益甚。八月西南风雷雨雹灾异之惨。闻之最后于人。而畎亩之忧。无所不綦。仍窃惟念。方今三事大夫不为不多。我 圣上侧身修行。必以周宣为则。求助于群公先正。不翅若云汉之诗矣。俄闻领敦宁府事臣金堉上封事言灾异。遂被 峻批。颠倒出门外待罪云。惊怪其故。意以为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4H 页
金堉年及耄矣。无乃为非所当言而触 天怒耶。俄又得见其疏誊草。大要言天警之可惧。民心之离合。邦本之将危。祸乱之无日。修省之不可少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刳肝沥血之诚溢于言外。真大臣之言也。不知 圣明何故而峻拒之至于如此。至下人臣之所不忍闻之教乎。如使汉之大臣如申屠嘉,萧望之辈当之。则必不日自尽矣。虽然。金堉之黜退摧沮。死生固不足道。愚臣之所大忧所深虑者。实在于 圣明心病亦重之教也。荀卿子有言曰。形具而神生。好恶哀乐职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以是观之。天君即心也。天君安。则百体从令。喜怒哀乐好恶皆得其平。天君不安。则喜怒哀乐好恶皆失其平。况人主居万民之上。受皇天付畀之重。朝夕出治之本。何适而不由天君。而天君不安之害。夫岂若匹夫之止于一身哉。臣子之大可忧者。不待言矣。不知 圣明有何大不平者柴于中。而媒此心恙乎。 圣明心恙之所由来。微臣小人之腹。窃有妄度者矣。 圣明自(自下疑有有字或自字为有字之误)即祚以来。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已多年所。治效未著。困心横虑之事日添月益。加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4L 页
以天心未豫。殆无虚岁。故圣人方寸之间。亦不免焦火凝冰交作。心疾之来恐必以此。在廷之臣其果有一人虑及于是。而献 圣上安心之方乎。臣窃闻迩者政令施为之间。少有从违之不允 圣意。则严急之威。不平之 教。似非平日中和之发。而群臣之中。鲜能知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之古道。徒自唯唯而退。反以为自己售才见能之地。今日之激天召灾。未必不由于此也。抑臣又有一说焉。宋儒陈烈苦无记性。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忽自觉悟。变钝为聪。吕祖谦性气粗暴。嫌饮食不如意。打破家事。后读论语。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觉意思一时平了。惟彼二儒。不过学知困知之流也。犹能变化气质。况 圣明以首出之资。日开 经筵。讲究经传。积有年矣。何难一日惕然警悟。消融其心病乎。古之圣帝明王。遭险阻艰难者何限。然未闻以劳苦倦极致心疾也。文王在姜里演周易。孔子畏于匡。弦歌不辍。二圣人虽处困穷之中。不以一毫动其心。而泰然如无事者。其气像之广大。千载之下。可想见矣。孟子曰。养心莫先于寡欲。此千古治心之要法也。臣愿 圣明试以孟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5H 页
子之言为则。屏去物欲之私以养心焉。瞑眩之药。不外是矣。其何心病之足患。臣朝夕入地之人也。葵藿倾阳之性。尚有未尽泯者。言不知裁。不胜战慄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 召命疏
伏以本月十九日。禁军奉 有旨授臣。令臣时或上来者。后翌日道臣又承 上教。题给米太盐曲鱼鸡等物致之臣所。臣惊惶失措。感激泣下。仍窃自念。无状小臣。蒙被 两朝恩泽。窃位素餐。积有年纪。虎尾愬愬。实缘福过。生死肉骨。秋毫谁力。退伏田野。岁不我与。齿满七帙。疾病寝痼。奄奄气息。唯待盖帷。呻痛之暇。常以心语口曰。受国厚恩畴若吾。未效涓埃畴若吾。而筋力已愆。精神已亡。其何能更入脩门。以近 日月之光乎。耿耿此心。可质神明。不意 圣慈俯轸簪履。始以 恩召。继以便蕃。倾橐复盈。菜食有鱼。老母破颜。百口望腹。俯仰天地。曷以致此。入地无日。唯有结草。第臣一命未绝。尚有寸丹未泯。敢以耄荒半辞。以代献身。伏愿 圣明垂察焉。传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王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之民。诸葛亮之表曰。亲贤臣远小人。前汉所以兴隆。前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5L 页
一语公也。后一语明也。帝王为国之道。公明外无他事矣。伏愿 殿下少留意焉。臣不胜杞人之忧。言不知裁。
以志文待罪疏
伏以臣性本椎鲁。不学面墙。犬马齿至。昏忘特甚。其在己丑。猥当撰志之任。自知难堪。终不得避。文字荒颣。叙事颠错。非假臣一二谈。 圣明俯烛之无馀矣。抑其中表表 成命。专仿行状。而傍搜政院日记及当初撰集厅抄出文书以资笔削。实不敢以一毫私意参错于其间。日者大提学臣蔡裕后抵书于臣。言江都人士疏请丁丑死节人庙额。考之 志文。则忠烈祠 赐额。已在 仁祖朝矣。有明證可言耶。臣反覆思惟。终不能的知凭某文书立此语也。茫然若梦中事。斯岂非臣之神思耄荒。有倍于十年前者乎。臣实戚戚焉。今者伏闻春秋馆为是遍考 实录。而江华祠宇 赐额一款无见录云。臣惶怖惊顾。不知所出也。一几死臣之伏法受诛不足言。 陵寝中诒昧文字。缘臣昏妄。致误至此。臣虽万万灭死。从何路釐正此误也。臣欲言气短。直欲钻地以入也。臣方负如此之罪。而顷者冒上尺疏。以陈沈大孚之非罪。遂致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6H 页
 圣批屡下。臣罪不其尤大乎。伏愿 圣明亟命有司。以正臣撰 志文不敬之罪焉。臣废阙支体久矣。不能奔走诣 阙下泥首待罪。尤不胜惶恐陨越之至。谨昧死以 闻。
请叙沈大孚疏
伏以小臣老伏田间。耳目闭塞。特一冥顽木石耳。虽不足与论于生人之类。而子牟恋 阙之心。尚有不泯于寸肠。犹縻 国廪。无异在朝之臣。则恶可以不在其位为嫌。而虽闻 朝廷阙失。有若越视秦瘠。不为一言。胶口以死乎。臣窃闻夏间。 殿下命有司再行沛典。凡在废锢者。无不涤濯刬磢。而前司谏臣沈大孚独未蒙叙云。臣未知大孚之罪果有大于他人者乎。臣仍窃伏念。 圣明诚孝之至。必以大孚为语涉先王。久而不释然也。臣请冒万死。以明大孚之非罪。伏愿 圣明留神财察焉。当议 先王谥号时。臣忝从大臣后。定议上 禀。退而在家。大孚适来见臣。言其欲上疏之意。臣答曰。苟有所见。无隐亦人臣事君之道也。何伤。其后历数日。大孚果上疏。由是而获罪。则臣之不止大孚之疏。其罪实有与均。臣至今追记其事。不与同罪之愧。面颈发赤也。臣知大孚之为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6L 页
人。岂有一毫非议 先王之心哉。其主意不过胶守祖以功宗以德之语。而妄有云云也。曾在戊申上 宣祖大王谥号时。海平府院君臣尹根寿卞别宗祖之义。上劄论之。癸亥 反正后。赠赞成臣郑经世上疏请追收 宣祖祖谥。今大孚直祖述二臣之言。而二臣无罪。大孚废锢。臣恐 日月之明或有所未遍也。大凡君之视臣。如一身之有手足。古之道也。手足如不幸蹉跌拘挛卷曲。则为一身计者。将废置其手足而不用乎。抑将药石之焫灸之。使之复为完手足乎。夏侯胜。觕率狂妄者也。斥言武帝不宜立庙乐。遂坐不道。下狱再经冬。宣帝因灾异。赦胜为谏大夫给事中。此真宣帝治手足之不仁。而复属四肢之用也。臣虽不肖。岂敢望 殿下于宣帝之下哉。况大孚之事。与夏侯胜迥异。 圣明既已洞烛。奚待臣一二谈。大孚偏蒙 两朝恩泽。历扬清显。出入禁闼。则真所谓手足之臣也。如使大孚果不知天地父母之恩。而反有非议之心。则虽加诛流窜殛。国人皆曰可也。谁敢惜之。顾大孚之罪。真所谓语言薄过而泥于古陈也。噫。大孚之父岱以京畿监司。蹈烈于壬辰。大孚之仲兄大临以金吾郎。死于逆适。以此言之。大孚可拟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7H 页
十世宥者也。况大孚之心本欲报 先王之知遇。而推 圣明之诚孝也。而徒以进言一不当。坐废十年。岂不可惜也哉。大孚与臣同年生。今虽蒙叙。年过七十之人。焉有复齿陈力之势哉。臣之如此滥渎不已者。非为一大孚地。实恐 盛德之世有此眚罪之人也。俞棨之疏。臣实未得一见。臣固未知主意之如何。臣于丁丑年。得见其山城疏。则盖亦不过少年锐气。徒知遇事进言之为忠。而不自觉终陷于妄言之罪也。必非负国之人也。亦愿 圣明垂察焉。愦愦昏耄之臣。言不知裁。谨昧死以 闻。
辞月俸初疏
伏以今月二十日。本县官吏授臣以道臣关子。题给月俸事备载 备忘圣旨。天地覆育之仁。溢于言外。虽私家慈父之谆谆忧念子弟。无以过也。臣奉读未半。感涕自零。不觉哽咽不成声也。衰朽如臣。分甘屏伏以待沟壑。而前后 殊渥。非一非再。常怀糜粉以称报效之万一。而不能得。岂意今者一日万机之中。 圣念猥及于久冷之死灰。加以规外之 异数。臣实惊惶。真若爰居之眩钟鼓也。臣窃观前史。汉唐之除告老居家而禄之者。郑均,第五伦,孔戣外无闻焉。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7L 页
盖其三人不但名儒。至行尽节警动一世。且有讲学之劳。故当时人主。偶然行此格外之事以酬之。非传于后世之法也。无状如臣。不过徒有犬马之齿而已。曾未有一分名节。曾未有一毫裨益世道国家之事。不惟臣自知之。夫人之所共知也。不知田间一弃物。何故敢当古昔所希有之 恩泽乎。况近来恒规。唯于原任大臣。有给月俸之事。则国家礼貌大臣迥异凡官也。今乃以施于大臣之俸。滥及于无状鄙细之臣。则无乃亏损国体之大者乎。臣实是惧。臣本至愚极陋。立朝三十馀载。历职难以一二计。举不免瘝旷之诮。是诚顽钝无耻素餐之人也。中夜思之。汗未尝不发背而沾衣也。及今逾七望八之年。又割公家之廪。其罪岂下于盗天之物乎。臣虽贫窭。不至如朝不食夕不食者。而连年食物之 赐。已过于赒之之道。则岂特免死而已哉。伏愿 日月之明。俯烛蝼蚁之衷。 亟收规外之 命。以存国体。以安臣分。臣不胜焦渴仰祷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月俸疏
伏以臣于七月旬间入城。以 圣候违豫日久。而不即进候 阙下。冒上待罪疏。恭承 圣批之后。退伏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8H 页
私室。几过旬有馀日。日闻 圣候渐向差境。遂敛迹下乡。盖臣家有八十老病母。不忍久离膝下。以此不得久留京中。终始伫俟 全安之日也。臣罪实多。下乡以来。秋序将尽。唯幸续闻 圣候几臻勿药。引接臣僚。公事出纳。无异常时云。朝野臣民之颂祝。可胜言哉。第老臣之私忧过虑。病加于少愈。夫人之所共知。而夫人之所共戒也。然此事在凡人则易。而在人主则实难。何者。节饮食乃调病之第一义。而尚食所进。不啻方丈。少思虑乃调病之最上方。而一日万几。选经 圣虑。其它纷华之事。耳目之欲。潜滋暗长。与病相角者何限。此人主之最难持少愈之戒者也。臣愿 圣明思其所难而兢兢焉。臣闻往在万历甲辰年间。 宣庙违豫累月。入侍诸臣皆言医药。独刑曹判书洪可臣进曰。治病如治国。君正而国治。心者五脏六腑百脉之君。必须寡欲清心。以安定本原。诸病可治。不可专尚药饵。当时识者以为可臣所陈。胜于瞑眩。臣愿 圣明垂省是说而加之意焉。且臣猥蒙月俸 异恩。于今三载。臣何尝一日安于心。而食不噎臣喉哉。曾以是事屡上辞疏。而未承 反汗之命者。岂非语拙诚薄。不能动 天听而然哉。无职食上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8L 页
为不恭。臣言之尽。舌已敝矣。臣不敢更渎。臣请以目今荒政为言。臣之所受一月之俸。足活饥民十口一月。计一年则其活饥民几口哉。 国家何故偏惠于致事无用之一老臣。而不念翳桑颠连之徒乎。臣恐大失救荒本意无过于此者。抱川,永平。畿邑之最羸而无储者也。以臣之故。年年剔出仓谷四十馀斛。此非细费也。每官吏之输谷临门。臣何尝不汗发背而愧欲死也。伏乞 圣明俯察蝼蚁之衷。 命有司亟收臣月俸焉。老臣犬马之齿。今年七十有三。可谓朝夕之人也。如不及此时得免支离之受粟。恐臣目殆不瞑于地下也。臣情溢辞缩。谨昧死以 闻。
辞月俸疏
伏以自古国家之制禄。有职而后禄随之。未有无常职而徒食其禄者也。小臣无职。已近十年。年且过七十有三。则虽无西邻之责言。自当致事归田矣。归田之人。岂有复窃公廪之理乎。 圣明之哀怜臣。而命给臣科外月俸者。不但有违 先王之法制。而其实以圈牢养物畜臣也。臣虽昏聩无状。岂无一端羞恶之心哉。臣之前后以此事不避烦猥。屡陈危恳而不知止者。盖以此也。伏愿 圣明垂察臣肝膈之恳。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9H 页
亟命有司。收臣月俸焉。
辞制 谥册疏
伏以微臣屏伏田间。老而不死。奄遭 天崩之痛。竭蹶入城。仅从诸臣之后。攀号 弓剑而已。尚安有及。及乎 成服之后。则绵绵残喘转觉澌尽。又闻九十老母有疾患。冒雨归家才有日矣。不意今月十八日。禁军奉 有旨授臣。即 大行大王 谥册文制述事也。臣拜伏哽咽。恍若梦寐。不知馆阁之任何以滥及于在野几死之臣乎。臣素乏才学。猥蒙 先王过举。历扬词职。不识金根之讥。当时亦不细矣。况今犬马之齿七十有四。耳聋眼暗。牙齿尽脱。恃粥为生。昏忘日集。愦愦日甚。寻常亲戚间酬酢书尺。十字之中。一半啽呓语。幸而悟其非而欲改之。则又不省其何语也。世岂有如此神识昏昧之人。敢当 国家莫重述作乎。强万匀以僬侥。不足喻也。况臣于己丑年。猥撰 长陵志文。而铸错一款文字。久乃发觉。罪当大不敬。专赖 先王宽而不诛。此臣至今魂悸而感泣者也。今去己丑。十年有奇。十年前昏愦铸错。犹尚如此。况后十年则作何等昏愦也。虽求之前古。未有如臣甚老者能制 谥册者也。无状微臣。荷 先王拯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59L 页
济生成之德。至今苟延蝼蚁之命。秋毫皆上赐也。如有涓埃报效之地。则虽断支体毁肌肤。有所不辞。况此笔研之役不过数日事者乎。顾臣昏愦实状。如前所陈。则虽出死力积日为之。终不能彷佛摸写 天地日月之万一明矣。伏愿 圣明俯察微臣肝肺之要。 亟命有司。改臣制述 谥册之任。公私幸甚。臣不胜主臣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召命疏
伏以老臣性质鲁钝。文学空疏。至于骈语官样。全不解路脉。数十年前。猥忝词职之末。而人无不笑臣不识四六。况今年逼八十。愦愦无状。昏忘二五之时乎。顷日制进 谥册文。实压于 上命。哀鸣尺疏终不能动天。不得已依仿誊录。强饰无盐。卒卒杜撰。谓之成篇犹未也。夫岂有一言半辞之形容 先王盛德之彷佛者哉。 圣旨中若曰。叠字当改处者。实恕臣之罪而护臣之短也。臣诚感泣。臣于冒制以进之后。义当缩伏京邸。以俟 启下都监之日。而闻在乡老母重患时令。私情切迫。不自聊赖。呈辞而出。以致今日 下旨特召。臣罪万死。抑臣窃伏惟念。 先王谥册是何等重大事也。当初主事者。以几死老臣苟充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0H 页
制述之列。至今思之。未晓其意也。及乎所制文字备经 圣览。拙恶毕露。则误撰之罪。臣何敢辞。盖虽寻常教文。瑕颣既著则断不可用。况其可强用于莫重尊名之册乎。当今文学之士在位比肩。伏愿 殿下命有司改授能者。改撰册文。俾 殿下追孝之诚。无后日之毫毛憾焉。其在 宣庙朝。故宰臣李好闵撰 裕陵志文。有不允 上心者。改命故相臣沈喜寿撰进以用。此非今日之可法者哉。臣有喜惧之亲。人子之情。不忍一日离其侧。而臣亦老病比甚。一自往来 辇下之后。眼昏耳聋。左臂麻木疼痛。不能屈伸。长在枕席中。势难趋赴 召命泥首 阙下。以俟邦宪。臣罪尤大。臣不胜战灼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再上致仕疏
伏以老臣于前月。敢将尺疏。陈乞致事。愦愦昏忘之语。虽欠详悉。而大槩欲及此未溘然之前。得遂平生致仕之愿。亦可谓毕露无馀矣。于后得见吏曹回 启之辞。则以为许其退去。 朝家实有缺然之意。是有大谬不然者。臣之去 国屏伏。已过十年矣。恭惟 大行大王续臣殊死之命。而不强以 收召者。实悯臣之老病。而且 察彼怒之未释也。设或使朝家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0L 页
不能无恋恋于若九牛一毛之微臣。其事宜在于微臣不出 国门之时。不当更论于十年在野之后也。臣量才揣分。无毫毛可比于人。而历事 三朝。徒做好官。又享幸寿。若论诬世盗天之罪。臣实当之。何辞以逃。仍念古之人臣有乞骸致仕者而其君不许者。盖缘其臣之精力未尽衰。用智未尽耗。宿德重望足以系国安危也。然如孔戣,白居易之贤。犹得致仕而去。如臣者。刍狗土梗耳。破则归土而已。弃则人践而已。岂复有可顾惜者哉。今臣实无职事可致之实。而犹且冒渎 天听。必欲得致仕而后止者。无他焉。此事不独系人臣盛节。其扶国家四维之道。亦且不细。此臣食年七十以后。寤寐一念未尝不在于致仕上也。今臣死亡无日。而若终不得遂平生至愿而死。则臣之目殆不瞑于九泉下矣。臣之愚悃。其不郁悯哉。伏愿 圣明少回容光之照。 亟命有司。许出致仕文字焉。臣非不知扶舁入城。肃谢 新命。仍陈致事切迫之恳。而疾病沈绵。今冬尤剧。万无竭蹶行路之势。敢使家子替臣奉疏。仰吁 双阙之下。臣无任区区切祝之至。谨昧死以 闻。
赈救饥民疏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1H 页
伏以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一年荒歉。固不足以累 殿下之仁者。而八路饥馑。万姓嗷嗷。适当 殿下新政之初。则 殿下之忧栗乎 细毡之上者何如。而用何策以保我文武受命民。以答我皇天付畀之重也。臣窃寒心。而无以广 主上之意也。老臣退伏田间已多年矣。凡 朝家政令得失。民生休戚。莫由闻知。唯其家临北路。入春来所见所闻。无非北道流民颠连无告之状。老幼攀牵。或五六为群。或八九为群。或十数为群。举皆蓬头鬼形。面无人色。一遇行人持饭路左者。则若蚊蜹之逐臭而集。开口望哺。不识人理。翳桑之三日不食。不足喻也。又闻行李人之说。则北来流民。往往置其抱负孺子于传舍。约以某日还来。而终不返者有之。或直弃路傍而去者有之。以此推之。则未踰岭之前。赤子之弃于原野。不知其几也。臣不知如此绝根蓬转之民。盖形者一弊褐而已。手操者一空瓢而已。乾舌枵腹。竭蹶而行。将何处底止。非七八日。不过十馀日。饿莩道墐相属于圻甸之野必矣。昨者窃见京畿道臣行会列邑之文。则地部之奉 圣旨举荒政。可谓尽矣。 殿下为民父母。岂忍使吾民老稚填于沟壑也。宜其赈恤靡策不举也。顾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1L 页
老臣之迷惑而不解者。京畿列邑。仓储有限。本土之民。菜色亦多。虽尽弃仓实。乌能兼济北民之流离者乎。 殿下何不亟 命有司。发江都,南汉红腐之馀。以优拯济之道哉。昔宋儒张载劝渭帅蔡子正贷官帑赈饥民。不足则又力请取军储数十万以救之。一镇帅犹不惜军储以济民急。况一国之亿万苍生。无非 殿下衽席上赤子。夫安有以兵民异视。而以为轻重于其间哉。假曰。江都,南汉为国家保障之地。有缓急。 宗社所归。储蓄不可轻用。臣闻两处蓄积已久。忧其腐败也。则逐年散粜诸邑。以便换色云。独不可用其例赈救饥民。而徐待岁熟税入之有馀。以偿其欠乎。此可谓陈新互易。出入常平。耿寿昌之遗法也。宋太祖建隆元年。遣户部郎中沈伦使吴越。归奏杨泗饥民多死。军储尚百馀万斛。可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帝即命发廪贷之。宋祖初定天下。其爱惜军兵。非继体守文主之比。而一闻民饥。即发军储。曾无一毫持难之色。此真知君民之道也。岂非今日之可法者。伏愿 殿下慎勿疑迟而决焉。前年大无。八路同然。而北关为最酷。赤地千里。十户九空。臣恐日后劳来安集。虽有智者。亦莫知为计也。噫。关北乃 圣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2H 页
祖兴王之地。桓祖以上陵寝皆在。 国家根本。舍是无适也。今天之降灾如此。财粟殚亡如此。居民之鸟兽散。将尽于沟壑如此。雄藩巨镇。无卒可乘障可知。北门锁钥。无乃归虚套乎。此老臣私忧过虑。以为当今 国家急务。无出于赈恤北民之外者也。臣窃观前古人臣论荒政者多。而援古證今。竭尽无遗者。莫如明臣屠隆。臣于丙乱后适得而见之。今不胜野人食芹之美。敢以荒政考一册投进。仰冀 乙览。如秘府中已有此书。廷臣博雅者或已奏对。则臣之妄献。政不免辽东豕。然臣区区之诚则自不敢抑也。伏愿 圣明垂察焉。且古人言救荒之策。必及省冗官。冗官犹可省。况臣在野十有馀年。犹食 国廪者乎。除臣所食之俸。不止活饥民数十口。伏乞 圣明命有司。即寝臣月俸之给。朝夕入地之臣。可以藉是瞑目矣。臣不胜陨越之至。谨昧死以 闻。
应旨疏
伏以臣于今月初八日。以老病不能承 召命上去之意。猥陈尺疏。其后至十八日。伏奉道臣传谕 圣批。臣惶恐战慄。不知所出也。臣虽无状。亦犹人哉。苟有一毫精力可以胜当制述。则岂敢自陷于谩上之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2L 页
罪。而强聒于 避正殿悯雨之日而不知止也。伏愿 圣慈更垂日月之明。察臣死则易而筋力难之实状。 亟命有司。改臣制述之任。以授能者。公私幸甚。且臣退伏田野。目见赤地之灾。仍得 殿下罪己之教而读之。辞旨恻怛。有过成汤六责者。凡在臣庶。亡论远近。孰不感泣。奈何高目下耳之天。漠然无回怒之色。阴雾四塞。日甚一日。臣之私忧过虑。此非只火云郁结。赤魃肆虐。其为气也酷似氛祲。臣恐将来为国之祸。不但生灵之饿死而已也。 殿下今日侧身警灾之道。靡所不用其极。而其中审理冤狱。最为第一义也。一国大小轻重系缧之人。畴不举论于审理之中。而尹善道之独不入于审理何哉。善道以必死之人。生而投北。 圣恩固大矣。抑不知善道之罪何罪也。善道之罪唯在于以宗统嫡统。为 孝庙左袒也。善道曾未著知礼之名。而不量力。妄论大礼。则不可谓无罪也。然其上以尽忠于 先王。而下以勉 殿下追孝之道。则其寸诚之赫然。殆不可掩也。当善道投疏之始。谁为 殿下进焚疏之策也。臣少时窃见丽史。恭悯焚李存吾疏。光海时焚郑蕴疏。恭悯,光海非乱亡之主乎。今日廷臣自许非没没。而不以尧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3H 页
舜之道导 殿下。而反以乱亡之辙引 殿下。躬驾随之。何也。如异日国史书之。野史记之。以为某朝某时。焚尹善道论礼疏。其为 圣德之累何如哉。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臣窃痛之。善道之死生存亡。臣不必论也。臣不必惜也。独惜明时举措因一善道之事。做错至此也。噫。古之人君。有斥其人而用其言者。何者。其言有益于 宗社国家也。今 殿下虽屏诸善道。善道所进 宗统嫡统之说。断不可置之也。 殿下如大觉悟。而明辨 宗统嫡统之归。昭载 先王实录。而使后之论礼者不敢为异辞。则求之神道。岂远人情。惟我 祖宗陟降之灵。理宜和豫于冥冥之中。而收谴为祥。变旱为霖。使 殿下长保我子孙黎民。其德不既大于走群望而望报乎。臣沐浴三朝恩泽。老而不死。遭此惨灾。不吐一言半辞于求言之日而死。则长逝者魂魄抱恨无穷。虽悔何及。臣非不知此言为世大禁。而老臣岂敢顾一身之利害。而负 殿下哉。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献箴疏
伏以虮虱老臣。牢蛰田野。耳目俱锢。久绝生人之道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3L 页
矣。前月伏闻 驾幸温井。亲试汤盘。大见奏效。 玉体诸證快苏无馀。闾巷妇孺相传道之。相贺不置。臣虽几作陈人。沐浴 累朝恩泽。闻兹 盛事。其为舞蹈忭欢之心。岂后于诸臣哉。臣曾见金宗直文集。我 世祖大王亦幸温阳。调摄累旬 回銮。其时成均馆儒生等歌谣献颂。于此可见 宗社不世之大庆。大小臣民所共耸贺也。顾臣窃惟念。乾文示警。鬲屏未已。歌颂之作。恐非其时。重念臣四体阙废。既不能趋跄祗迎之班。仰首一鸣以吐华祝。则敢效小人之攸箴。以渎 天听。箴之主意。盖取汉臣刘向病加于少愈之训也。病之少愈宜可戒。病之大愈。独无可戒者乎。伏想 玉候方入大愈境。无他虑矣。老臣妄意以为此政 圣明持戒不怠之时。古人有言曰。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此亦正合 圣明今日道也。臣谨拜手稽首献箴曰。
禀气清浊。圣凡虽悬。阴阳为寇。禹汤逢旃。焦劳媒跳。昧显来偏。恭惟我 后。勤理为崇。夏商同符。独患在视。节届春省。温泉效灵。其味椒辣。其气兰馨。一沐一浴。 玉候若醒。 冕何尽弹。 衮何尽振。 入彩双牟。黄色浮蜃。于于从臣。失喜解颐。微臣蒙识。匿颂以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4H 页
规。先病虽苦。处瘳实难。譬如治国。危生于安。丹陵时雍。降水怀襄。妫德动天。苗民猖狂。所以尧舜。兢兢业业。病方痛时。一举必节。既瘳之后。遽忘昔疾。或肆九酝。或狃五色。何异晋武。平吴旋乱。禔身宁邦。厥鉴台贯。臣言虽耄。利行非讪。呜呼 圣后。勿以人简。臣瞻 天望日。不胜芹曝之忱。谨昧死以 闻。
辞月料疏
伏以无状微臣。立朝四十年。无毫发补益国家事。只速素餐之讥而已。其在 孝庙朝。特念微臣逢彼之怒。弥年栫棘而还。乃有月俸之 命。论者多以为 误恩。臣于其时。不胜惶悚。猥上辞疏无虚月矣。至于辛丑。以妄言之故。出入人鬼关。而月俸自寝。臣心私窃以为罪虽可惧。而月俸之减。实曲成之 天恩也。岂意今者 圣明因一年少颐过。复此久废之事乎。孟子有言曰。无常职而食于上者。谓之不恭。人臣之事君。恭敬为主。而入于不恭则其罪不既大乎。臣今犬马之齿至矣。在世无几。而不思报效 君恩之万一。乃反甘心不恭之罪。岂其人情哉。且臣世食旧德。粗具伏腊。虽荒岁。不至于朝不食夕不食者。而复纡官廪于致事归老之后。则殆有甚于龙断罔利者也。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164L 页
臣虽老昏。岂尽泯羞恶之心哉。伏愿 圣明俯察黄发老臣由中之至恳。亟收给俸之 命。使臣生得以安心。死得以瞑目焉。臣不胜陨越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月俸再疏
伏以今月二十四日。伏奉 圣批。人皆以殊恩异数为老臣荣。而老臣褊性。则惶悚罔措。不知所出也。臣本薄相。猥享倖寿。沐浴 累朝渥恩。人非鬼责。已不细矣。其幸尚保馀喘者。良由退蛰田间。伐檀食力。守布素旧分也。今若复食公廪。甘心僭越。则其不几何为造物之害盈而天降之罚也。然此则只就臣身上利害而言。其有关于臣心廉耻。则实有大于此者。何也。顷者两司俱发论给俸无据。辱言詈辞狼藉白简。是固齮龁臣者之馀怒未已而然。其所谓退老之臣不当给俸者。实是公议也。实是国典也。臣虽无状。乃于朝夕就木之日。受此非例之俸。甘为没廉耻之鬼乎。伏愿 圣明容光必照。亟收给俸之 命。以答公议。以安臣心焉。臣不胜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