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x 页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疏
疏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3H 页
辞刑曹佐郎疏
伏以臣素门庸陋。无所知识。粗习举子之业。而天性慵懒。亦未成就。其馀行事之无一可观。不惟臣之自知。虽乡党亲戚亦所审知。而 圣明反正之初。有司过举。至以臣名忝齿于不次之列。继而有知县之荣。臣闻 命惭惧。不知所出。思欲恳叩情实。上达天听。而自顾微末。严不敢焉。唯谢 恩命。亦不敢之官。诚以上不欲徒窃误宠。而下不欲自欺臣心也。不意今者郎官之拜。有加于知县之荣。则臣之战灼徊徨。有加于前日之万万矣。臣黾勉谢 命之后。窃观曹务又非知县之比。非有事干才局者。必不当是任彰彰明矣。而况如臣迂拙天赋者。乃敢一日冒居乎。不知 国家何有于一草茅之臣。而偏以宠荣加之哉。微臣之终必以是得罪。虽不足恤。抑恐有伤于 国家用人之道也。臣窃闻丈老言。在昔 祖宗之朝。虽用逸士韪人。初职不过乎参奉一级。此真试可之道而用人有渐也。如使如臣者出于其时。则不斥而归农幸矣。讵敢望一命之班哉。此臣之所以反覆思度。
伏以臣素门庸陋。无所知识。粗习举子之业。而天性慵懒。亦未成就。其馀行事之无一可观。不惟臣之自知。虽乡党亲戚亦所审知。而 圣明反正之初。有司过举。至以臣名忝齿于不次之列。继而有知县之荣。臣闻 命惭惧。不知所出。思欲恳叩情实。上达天听。而自顾微末。严不敢焉。唯谢 恩命。亦不敢之官。诚以上不欲徒窃误宠。而下不欲自欺臣心也。不意今者郎官之拜。有加于知县之荣。则臣之战灼徊徨。有加于前日之万万矣。臣黾勉谢 命之后。窃观曹务又非知县之比。非有事干才局者。必不当是任彰彰明矣。而况如臣迂拙天赋者。乃敢一日冒居乎。不知 国家何有于一草茅之臣。而偏以宠荣加之哉。微臣之终必以是得罪。虽不足恤。抑恐有伤于 国家用人之道也。臣窃闻丈老言。在昔 祖宗之朝。虽用逸士韪人。初职不过乎参奉一级。此真试可之道而用人有渐也。如使如臣者出于其时。则不斥而归农幸矣。讵敢望一命之班哉。此臣之所以反覆思度。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3L 页
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日甚一日也。兹敢不避渎扰之罪。冒昧陈情。伏愿 圣明察臣愚衷。亟 命有司镌臣爵名。则不唯愚臣自安愚分。凡厥职事亦无旷癈矣。臣不胜屏营之至。敢昧死以 闻。
持平时疏
(伏以 殿下不)以臣朴遫不任事。而当此艰危之际。以臣待罪言地。臣沐浴荣宠。无他道以报涓埃。则臣请一言而死。以效愚忠。伏愿 殿下无忽。臣窃闻日者寇虏方张。国危不啻一发。其时台谏请出四大将军官属于体府。以为救焚之用。即蒙 允许。而大将等终不受 命。终不分一褊裨云。此何等事也。此正梅福所谓君命犯而主威夺者也。太阿之倒。不足言矣。然而以 殿下之明。终不能奋乾刚而正其罪。只教寻常推考者何哉。臣实未晓 圣上意也。始 殿下以此属行反正。故 即位以来。辄以私人视此属。不问人之贤否。才之优劣。宠之高位。授之权柄。德至厚也。恩至渥也。此属不思所以佐 殿下镇服人心。长享富贵之道。惟务各拥军官数百人。平时则用之以收拾田民。用之以替直私室。出入起居。无不以是自从。又使驰骛炫熿于内外。窥伺于不当疑之人。名之曰讥
持平时疏
(伏以 殿下不)以臣朴遫不任事。而当此艰危之际。以臣待罪言地。臣沐浴荣宠。无他道以报涓埃。则臣请一言而死。以效愚忠。伏愿 殿下无忽。臣窃闻日者寇虏方张。国危不啻一发。其时台谏请出四大将军官属于体府。以为救焚之用。即蒙 允许。而大将等终不受 命。终不分一褊裨云。此何等事也。此正梅福所谓君命犯而主威夺者也。太阿之倒。不足言矣。然而以 殿下之明。终不能奋乾刚而正其罪。只教寻常推考者何哉。臣实未晓 圣上意也。始 殿下以此属行反正。故 即位以来。辄以私人视此属。不问人之贤否。才之优劣。宠之高位。授之权柄。德至厚也。恩至渥也。此属不思所以佐 殿下镇服人心。长享富贵之道。惟务各拥军官数百人。平时则用之以收拾田民。用之以替直私室。出入起居。无不以是自从。又使驰骛炫熿于内外。窥伺于不当疑之人。名之曰讥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4H 页
察。自夫讥察之说行。无论阃帅列邑。皆以习阵为时讳。近来诸道之阙操鍊者盖由是也。南以兴临乱之言。亦可證矣。临乱则外托扈卫。实谋自便。输运家财。必用军官。护涉江津。亦用军官。扫定舍馆。亦用军官。于其自己之事。何处不用军官。而至于 宗社之危。君命之临。忍不肯出一军官以助焉。况望其大将之忘身殉国乎。臣窃痛之。噫。君而不能诏其臣。臣而不能奉君命。则臣不知其国终至于何国也。鲁之三家。晋之六卿。齐之田氏。其专不过不用君命。而积渐成也。 殿下可不察欤。伏愿 殿下亟正不受君命之罪焉。 殿下不念仓廪之空竭。养此诸大将军官者。岂非为缓急之用乎。而前往甲子。今年之变。顾何赖焉。臣意以为今日有司之请捐不急官者。必先于军官。及观其减省节目。则只是小各寺合并而已。岂当事者智不及于斯欤。抑知其虽有言而必不能行欤。伏愿 殿下垂察焉。臣窃闻忠清兵使柳琳。纵兵斫伐 宣陵松木。台谏论之。禁府上当。定罪以杖八十云。臣窃以为此不可使闻于天下后世也。昔秦伐鲁。下令军中曰。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柳下季。一贤士也。敌国之将。犹且知禁其垄。今柳琳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4L 页
本国人臣。敢肆斧斤于 先王陵寝。厥罪奚至于诛其身而止哉。使张释之议法。臣恐无异于取长陵一杯土也。贼未渡汉。而先秃 乔山。使 先王陟降之灵无所凭依。国不亡奚待。臣窃痛之。臣又闻琳之驻军汉江也。聚百工以造善事之物。而及于议罪也。行赂于律官。得免罪云。尤可痛也。伏愿 殿下亟正柳琳之罪焉。臣窃闻前司谏尹煌以斥和忤旨。重被严谴。旋复其职云。此诚容受直言之盛意也。凡在臣庶。孰不拜嘉。但念其时尹煌遽递言地。而铨曹辄拟于奏闻使书状者。是果选择专对之意耶。见其政目者。无不指点嗟咄。臣恐非清朝美事也。尹煌奋不顾身。唾弃利害媕娿之习。独立敢言。惟欲纳 殿下于大义截然之域。推此忠也。虽谓之与日月争光可也。 殿下反藏怒而待尹煌。铨曹亦阿顺上旨而薄尹煌。臣恐自此谀佞成风。直士结舌。不复为 殿下言是非也。伏愿 殿下痛革此弊焉。臣又闻 殿下下教。使户曹继给弘立俸禄云。此何为哉。弘立专师降虏之罪。既往不足言。今也无故引奴。侵寇父母之国。自义州至安州。屠戮生灵不知其几也。而未闻弘立出一言救一人之命。及乎劫和之日。弘立先差胡入江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5H 页
都。则天威之下。为弘立者宜吐情实陈形势。明言某事为贼所忌。某事为贼所惮。如是可以破贼。如是可以遏贼。庶几可使我国人虏在目中。而渠之负国之罪亦可赎矣。今弘立不然。倾侧反覆。阴阳变幻。惟以挟虏免罪为甘心。盛言奴陷二城而奴之死者仅数人。且不言润贼所在。何弘立之回谲不测若是。举朝廷醉而不寤若是之甚。而至以弘立为忠信可尚者有之耶。臣意以为 殿下纵不能斩弘立,兰英以示虏使。宜必后有以罪之也。今乃不然。拳拳于降虏。而至下继禄之命。是 殿下身为人主。而以不忠劝臣子也。其于义理。岂不戾哉。且 殿下虽有是命。而为有司者苟有一毫爱君奋义之心。则何忍无一言于其间。而奉行之不暇乎。任出纳者。率事都那竖之态。固不足责以弼违。为大臣者独不能正谏而止之乎。噫。今日国势之委靡。纪纲之陵夷。譬如将倾之大厦。垂死之病人。梁柱椳臬之腐蠹(此下多有缺字)一道。然苟求其如此之故。则要不出乎偏私之政多而公道塞。苟且之事行而大义晦也。臣之所言四事皆由是也。盖勋戚无君之罪见矣。而置之者偏私重也。柳琳,弘立之罪莫大焉。而失刑尊宠者。苟且之事行而大义晦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5L 页
也。乃若尹煌者。欲明大义。而反见忤于 圣明。臣窃为 殿下不取也。 殿下受皇天付畀之重。承 祖宗艰大之业。百官万民莫非 殿下之人。四方八路莫非 殿下之土也。何故割裂狭小之。而乃以勋戚为私人。而雨露之仁。霜雪之威。大有所偏哉。臣当此危急存亡之秋。目见诸臣之所规画。日陈于 殿下之前者。举皆营营事为之末。无一言指摘实病。故愚衷所激。不讳尽言。如 殿下不谓狂妄而少有警惕。则虽万万死灭。庶可以报 国家矣。
乞郡疏
伏以小臣有母。贫病为生。十数年于此矣。加以遭遇乱离。流落岭南。颠顿惊怖之馀。病日益加。衰日益甚。旅食亦何能有。而臣欲扶而上来以居京城。则家口满前。微禄不给。恐重贻老母之戚也。欲一心营职。夙夜在公。则母病支离。危迫有时。于斯二者。臣不得处之之宜也。且念臣赋性迂拙。不能事事于家。故臣之衣食百须。皆赖于母。而臣未尝致养于母也。于是可见臣母鞠育之勤。而难掩臣不能为子职之罪也。臣虽蒙闭。中夜以思。宁无乌鸟反哺之心乎。及今 圣恩如海。顶踵生辉。出入三司殆过三载。行道之人。犹
乞郡疏
伏以小臣有母。贫病为生。十数年于此矣。加以遭遇乱离。流落岭南。颠顿惊怖之馀。病日益加。衰日益甚。旅食亦何能有。而臣欲扶而上来以居京城。则家口满前。微禄不给。恐重贻老母之戚也。欲一心营职。夙夜在公。则母病支离。危迫有时。于斯二者。臣不得处之之宜也。且念臣赋性迂拙。不能事事于家。故臣之衣食百须。皆赖于母。而臣未尝致养于母也。于是可见臣母鞠育之勤。而难掩臣不能为子职之罪也。臣虽蒙闭。中夜以思。宁无乌鸟反哺之心乎。及今 圣恩如海。顶踵生辉。出入三司殆过三载。行道之人。犹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6H 页
且为臣荣之。夫岂不足悦吾亲也。然量臣令日情事。则非臣之出宰一县。无以供养臣母而使毋忘朝夕之忧也。此臣所以不得不冒万死干渎 天听者也。伏愿 圣明垂察焉。如臣滓贱。素乏经术。徒窃讲官之号在内。则不过为弃母之一漫官矣。如得一小县为之。纵不能导扬 圣化之万一。庶几以剥割生民为戒。而下可以遂臣将母之愿也。其于 孝理。岂曰无小补乎。情溢辞蹙。谨昧死以 闻。
请仍觐病亲疏
伏以臣今者猥除京试官。将下岭南。宜若归觐老母。而顾试所则左道荣川。臣家则右道居昌地也。荣川之去居昌。几乎三日程。于法决不可枉道往来。臣之私情。固亦不足言者。第念臣母自春丧女。沈痛成疾。常在床褥云。今若闻臣来在同道。则朝夕之望。必倍于前。而病必有因是而转剧者矣。臣之私虑。岂有既乎。伏愿 圣明俯谅臣恳。许臣毕事后即自其地而归省病母。则 天地之恩。不啻厚矣。且臣母孤寄他乡。衰病日甚。加以与臣离违。常抱戚戚之怀。臣之此计。实切于将母而来也。岭路艰关。千里于畿。日子迟速。诚难逆料。臣恐不免于复 命后时之罪也。臣诚
请仍觐病亲疏
伏以臣今者猥除京试官。将下岭南。宜若归觐老母。而顾试所则左道荣川。臣家则右道居昌地也。荣川之去居昌。几乎三日程。于法决不可枉道往来。臣之私情。固亦不足言者。第念臣母自春丧女。沈痛成疾。常在床褥云。今若闻臣来在同道。则朝夕之望。必倍于前。而病必有因是而转剧者矣。臣之私虑。岂有既乎。伏愿 圣明俯谅臣恳。许臣毕事后即自其地而归省病母。则 天地之恩。不啻厚矣。且臣母孤寄他乡。衰病日甚。加以与臣离违。常抱戚戚之怀。臣之此计。实切于将母而来也。岭路艰关。千里于畿。日子迟速。诚难逆料。臣恐不免于复 命后时之罪也。臣诚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6L 页
怵迫。敢昧万死以 闻。
辞接慰官疏
伏以今此接慰倭人。国之大事也。固非如臣迂拙不解事者所堪任。而逡巡数日。不敢辞者。诚以嫌于惮劳也。今者窃闻备局诸宰臣咸以臣为不足于此任。为国忧之云。此诚知臣也。倭人狡狯反覆。虽使老智深计者当之。诚有未易测者。况臣之拙讷素著者乎。愚臣之终必因此得罪。固不足惜。柰辱国家何。且臣既已见短于备局。若冒昧而行。则为丧失廉耻之人矣。于公于私。俱无一可。伏愿 圣明察臣至恳。 亟命有司。递臣此任。以重国事焉。不胜幸甚。谨昧死以 闻。
辞书堂疏
伏以乃者文衡之臣抄选 赐暇者入 启。臣名亦忝其中云。臣诚惭惧。不知所出。臣之猥窃 天宠。前后践历。无非匪据。速官谤集众指。固已不可胜言者。然未有如兹选之万万不近似也。臣故不避烦渎。冒陈危恳。伏愿 圣明垂察焉。臣自幼多病。父母见骄。不肯挟筴。殆至十五六岁。懒惰因循。习与性成。涂名儒籍数十馀年。而实无数月勤学。由是侥倖窃第。乃
辞接慰官疏
伏以今此接慰倭人。国之大事也。固非如臣迂拙不解事者所堪任。而逡巡数日。不敢辞者。诚以嫌于惮劳也。今者窃闻备局诸宰臣咸以臣为不足于此任。为国忧之云。此诚知臣也。倭人狡狯反覆。虽使老智深计者当之。诚有未易测者。况臣之拙讷素著者乎。愚臣之终必因此得罪。固不足惜。柰辱国家何。且臣既已见短于备局。若冒昧而行。则为丧失廉耻之人矣。于公于私。俱无一可。伏愿 圣明察臣至恳。 亟命有司。递臣此任。以重国事焉。不胜幸甚。谨昧死以 闻。
辞书堂疏
伏以乃者文衡之臣抄选 赐暇者入 启。臣名亦忝其中云。臣诚惭惧。不知所出。臣之猥窃 天宠。前后践历。无非匪据。速官谤集众指。固已不可胜言者。然未有如兹选之万万不近似也。臣故不避烦渎。冒陈危恳。伏愿 圣明垂察焉。臣自幼多病。父母见骄。不肯挟筴。殆至十五六岁。懒惰因循。习与性成。涂名儒籍数十馀年。而实无数月勤学。由是侥倖窃第。乃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7H 页
于四十之后。此足以见臣之短于文字。而臣欲自讳其短。终不能得也。臣未知 赐暇之选。奚及于臣之身哉。为臣之方在清班而例有不容舍者。则当今清班之中。年妙而甚文者非一二数。夺彼与臣。甚可异也。为臣之有可晋才力而推而奖之。储为后日之用。则犬马之齿奄迫五十。蒲柳之质衰且极矣。加以平生屡经祸患。精神筋力耗竭已久。忽忽常若梦中人。寻常间酬酢简牍。苦吟终日。戛戛乎难竟。亦不成一句也。时复内愧其如此。强看册子。则掩卷辄昧了。无分寸功效。此果驱而纳诸文翰之任。以责其加功而少进乎。柄文之臣。知臣不详。故徒执臣科举之名。以为此备数之举。夫岂知驴伎之止此而白骨之类象乎。谓之慎简乃僚则未也。愚臣之厚受一时之笑骂。固不足恤。异日国史记之。故事相传。使后世论今日政事之失。未必不以臣是选为首。则其为玷累清朝何如哉。况 国朝抡选。于文才最公。至于今二百馀年。未尝或废。今何有于一不才之臣。而任坏二百年流来之公道乎。是必臣之平日所为。务卖虚名以诬一世之耳目也。臣实惭悚。无面目以立朝端也。伏愿 圣明谅臣由中之恳。镌臣 赐暇之选。毋使虚伪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7L 页
冒真焉。臣若有一毫可堪之才。而规取崇让之名。则是面谩 君父也。臣请伏欺罔之罪。徊徨怵迫。自不觉动于心。敢昧万死以闻。惟 圣明财察焉。
辞弘文馆校理疏
伏以臣天性庸陋。才学如扫。口呐不能成音。读书心塞。不能拨微解义。最不宜居侍讲之列。而徒以感激 恩遇。不敢以不能止。闷嘿从班已有年矣。每退而省臣心。则未尝不汗发背而沾衣也。况臣禀气虚弱。自幼婴疾。已成难医之痼。一月之内。不吟呻伏枕者才七八日。此尤不宜居近密者也。今承 恩命于岭外。亦会病力 时。而义不敢坚卧于家。强起上道。十有馀日。仅得入京。扶曳 肃谢之后。则诸症丛发。脏胃溃乱。中虚暴下。腰居牵急。屈伸皆碍。头颅涔涔。精神昏倒。其他难言之痛。不一而足。决非医药可已之病。纵使静便调治。侥幸止其大势。亦非旬月间可期。 经幄论思是何等地。而岂可缘臣疾病。一日旷其职乎。此臣之所不能以初受 命为嫌。而冒渎 天听也。且臣虽微病。亦有所不得奉是职者何也。臣曾忝是职时。冒进劄子。论立别 庙之非。文辞荒拙。诚意浅薄。既不能动 天听。反横挑人唇舌。上自重臣。
辞弘文馆校理疏
伏以臣天性庸陋。才学如扫。口呐不能成音。读书心塞。不能拨微解义。最不宜居侍讲之列。而徒以感激 恩遇。不敢以不能止。闷嘿从班已有年矣。每退而省臣心。则未尝不汗发背而沾衣也。况臣禀气虚弱。自幼婴疾。已成难医之痼。一月之内。不吟呻伏枕者才七八日。此尤不宜居近密者也。今承 恩命于岭外。亦会病力 时。而义不敢坚卧于家。强起上道。十有馀日。仅得入京。扶曳 肃谢之后。则诸症丛发。脏胃溃乱。中虚暴下。腰居牵急。屈伸皆碍。头颅涔涔。精神昏倒。其他难言之痛。不一而足。决非医药可已之病。纵使静便调治。侥幸止其大势。亦非旬月间可期。 经幄论思是何等地。而岂可缘臣疾病。一日旷其职乎。此臣之所不能以初受 命为嫌。而冒渎 天听也。且臣虽微病。亦有所不得奉是职者何也。臣曾忝是职时。冒进劄子。论立别 庙之非。文辞荒拙。诚意浅薄。既不能动 天听。反横挑人唇舌。上自重臣。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8H 页
下及草野之士。如朴知诫之徒。边麟吉辈。交劄更章。斥臣名丑诋之。不遗馀力云。是臣得罪于 朝廷。而得罪于草野也。于 国法。虽屏臣以裔人不使齿于衣冠之列。亦不为过。岂宜处臣于三司之侧乎。臣虽无状。亦有羞恶之心者。耐人之谤。贪 天之宠。不啻若挞于市朝矣。伏愿 圣明俯谅臣恳。镌臣职名。施臣当罪。以安臣心。不胜幸甚。谨昧死以 闻。
辛未。请与诸臣同被罪罚疏。
伏以昏惑小臣。不审玉堂诸臣有何无前向 圣明悖慢之辞。而 圣明下此无前之 教乎。设使诸臣实有现罪。 国家之待儒臣。固不当遽绳重法。况其断断无他者乎。 殿下试垂察焉。 殿下之举 追崇之典。于臣子何害。 殿下之不举 追崇之典。于臣子何利。诚使臣子只计一身之利害。而不顾义理之当否。则何惮而不从人主之所大欲乎。何苦而必进逆耳之言乎。臣子之心。不过曰臣之事君。如子之事父也。父有过失。则为其子者必三谏。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乃其为子之道也。故玉堂诸臣有此连劄之举。而不知止也。此果有胁制上下之心乎。此果有拿致鞫问之罪乎。始 殿下为 宗社大计。
辛未。请与诸臣同被罪罚疏。
伏以昏惑小臣。不审玉堂诸臣有何无前向 圣明悖慢之辞。而 圣明下此无前之 教乎。设使诸臣实有现罪。 国家之待儒臣。固不当遽绳重法。况其断断无他者乎。 殿下试垂察焉。 殿下之举 追崇之典。于臣子何害。 殿下之不举 追崇之典。于臣子何利。诚使臣子只计一身之利害。而不顾义理之当否。则何惮而不从人主之所大欲乎。何苦而必进逆耳之言乎。臣子之心。不过曰臣之事君。如子之事父也。父有过失。则为其子者必三谏。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乃其为子之道也。故玉堂诸臣有此连劄之举。而不知止也。此果有胁制上下之心乎。此果有拿致鞫问之罪乎。始 殿下为 宗社大计。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8L 页
拨乱而反之正。群黎百姓孰不曰我 殿下能绍将绝之统乎。孰不曰 社稷长远终必赖之也。而今胡不思 宗庙社稷臣民之虑。而遽为此匹夫恒士之不忍一朝之忿而愤说不择之为乎。如使贾谊生乎今日。不但痛哭流涕而已也。昔晋平公有饮酒之非也。则杜蒉酌而饮师旷,李调。盖为其不谏平公之失也。平公不唯容之。犹且自饮其爵。今玉堂诸臣之语侵台阁。不过杜蒉之饮旷,调也。岂意 圣明如天之量反出于晋平公之下乎。 国家之设三司。宁欲从谀脂韦而私护其短乎。宁欲相规其失而各正其事乎。常时台谏引避。则玉堂处置立落是非之际。辞语之切迫何限。若以是为胁制上下之罪。则 国家数百年玉堂臣僚。必不能一日安其席者矣。噫。大臣。 殿下之股肱也。馆职。 殿下出入 禁闼腹心之臣也。 殿下毁股肱而斥绝之。贱腹心而挫抑之。使正论消亡而阴邪乘其隙。异日 殿下所与共国者。必不过崔有海等数三人也。则 殿下显亲之诚。不几于反蹈乱亡之辙乎。臣以区区犬马之诚。不胜终夜累唏。继之以涕泗汍澜也。臣之知遇 圣明。可谓极矣。其欲图报 圣恩者。虽杀身沈族。有所不避。乌可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9H 页
以不在言责辄自疏外。而目见 君父无前之过举。不为一言匡救其万一乎。且念臣曾在戊辰年。忝冒玉堂。敢上封章以斥 追崇之议。与今日玉堂所言少无异同。而辞语之不中。抑有过焉。则安可自幸时之不同而甘心免罪。请与玉堂诸臣同被罪罚。以为妄言者之戒。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谨昧万死以 闻。
玉堂劄子
伏以政院以盛暑。禀停 视事云。此虽旧事。臣等窃以为过矣。古之人君勤于治理者。或三日一听政。或五日一听政。非 经筵之谓也。今则听政寓于 经筵。其来盖久。盛暑隆寒。为日非暂。则旷阙听政。不知几何日子。虽在时平无事之日。 国家此例。论者犹以为不可。况此危急存亡之秋乎。有谟猷者徘徊于是。好廷争者徘徊于是。借前箸者徘徊于是。士传民语者徘徊于是。工执艺事者徘徊于是。其损国体而拒人远者不为少矣。 圣学之废讲。不足言矣。昔宋哲宗之时。说书程颐论暑热罢讲之非曰。比至仲秋。盖踰三月。古人欲朝夕承弼。出入起居。而今乃三月一不见儒臣。何其与古人之义异也。当是时。哲宗幼
玉堂劄子
伏以政院以盛暑。禀停 视事云。此虽旧事。臣等窃以为过矣。古之人君勤于治理者。或三日一听政。或五日一听政。非 经筵之谓也。今则听政寓于 经筵。其来盖久。盛暑隆寒。为日非暂。则旷阙听政。不知几何日子。虽在时平无事之日。 国家此例。论者犹以为不可。况此危急存亡之秋乎。有谟猷者徘徊于是。好廷争者徘徊于是。借前箸者徘徊于是。士传民语者徘徊于是。工执艺事者徘徊于是。其损国体而拒人远者不为少矣。 圣学之废讲。不足言矣。昔宋哲宗之时。说书程颐论暑热罢讲之非曰。比至仲秋。盖踰三月。古人欲朝夕承弼。出入起居。而今乃三月一不见儒臣。何其与古人之义异也。当是时。哲宗幼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89L 页
冲。气体嫩弱。而程颐犹有是言。岂程颐爱君之诚不及于宋朝它臣而然哉。其后理宗之时。真德秀之进讲。多在隆冬之月。而不罢讲。则盛暑之不罢讲可知也。南宋时事不如北宋闲暇。亦可知也。臣等俱以无似。忝居讲臣之列。出入禁闼。 天威不违颜只尺。夫岂不知 玉候新得勿药康宁。便利大减于昔者之为也。顾念邦家扤捏。百事猬起。筹画措置。间不容息。乌可垂衣深宫。纳凉舒泰。无为而已乎。况考之月令。夏月也。君子斋戒。节嗜欲。定心气。其于顺天时养情性。可谓至矣。然则安肆于宦官宫妾之上。不可谓斋戒。而节欲定心。未必不生于讨论经传之间。伏愿 圣明勿以臣等之言为惑也。程颐以为春夏之间。人气蒸薄。迩英殿狭迫。今后乞于延和殿讲读。此必延和比迩英宽敞也。臣等亦愿惟 圣意所安。而移讲于宽敞之所。罢其流来之误规焉。呜呼。吞冰握火此正其时。而在莒巾车。上下难忘。则 圣明试以文王之不遑暇食自修。臣下畴敢不祗若休命。取进止。
遇灾修省劄
伏以人君处至尊之位。居亿兆之上。所畏者唯天。而天心未豫。灾异出焉。则其所以慄慄危惧。敬天怒而
遇灾修省劄
伏以人君处至尊之位。居亿兆之上。所畏者唯天。而天心未豫。灾异出焉。则其所以慄慄危惧。敬天怒而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0H 页
答天谴者。不责于人而责于己。此成汤之所以六责也。武丁之所以内反诸己也。宣王之所以侧身修行也。目今灾异式月斯生。而举其大者而言之。则 两陵雨水之颓。洛东上流之绝。七月拔木之风。求之前史。亦所罕见。而近古所未有之灾也。天心之未豫。可谓极矣。不知 乙夜丙枕之中。慄慄危惧而责于己。果有如成汤,武丁,宣王者乎。成汤。圣人也。放桀为治。殷鉴在兹。则夫岂真有六责之失乎。然而汤之心以为王者之所可戒者。无大于此六者。而今天示警于我。则我于六者。必有不能尽其戒者矣。安敢不以此为责己之实乎。此所以言未毕而动天者也。若武丁,宣王则典祀之丰于昵。千亩之不藉。阙失之可见者。而特有所蔽未之觉。及遇灾异。便能启觉。宜其嘉靖殷邦而更新周命也。不知 殿下亦能幡然觉悟。而追既往之阙失。果有如此者乎。三代以下遇灾异之君何限。自非太无道之君。其始遇灾异也。孰无恐惧修省之心哉。顾其恐惧易怠。修省无实。既不能暂悦人心。安能动天心而消天灾乎。臣等身居言责。愚不知忌讳。请谒 殿下遇灾异而不能修省之二三事。以冀不远之复。惟 殿下留意焉。古之人君遇灾异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0L 页
也。降服乘缦。撤乐出次。礼之文也。礼文则固有时月之制矣。恐惧修省之心。夫岂有时月之限乎。恐惧修省之心既主于内。则何暇有媮耳目娱心志之事乎。臣等窃闻 殿下于观灯之夕。罗络䌽灯数百于后苑而以为娱。不知此语诚然乎哉。宫禁事禁。士大夫虽不得见而知之。外间已不胜其藉藉。殆不可诬者。玩物丧志。召公之训也。其在天地气和。体徵毕至之时。亦不可设淫巧以荡 君心。况此逢天僤怒之日乎。古之人君遇灾异也。或出宫女以为修省之道。而今 殿下乃选淑仪于降灾之月。亦异于汉唐之中主矣。成汤责己之道果安在哉。虽恤胤汲汲之君。嘉礼警惕。必嫌兼行。况 殿下之无是事乎。鲁侯新作南门。圣人书之春秋。作传者以为时屈举赢。南门。国之门也。时屈与天灾有间。而犹且讥之。今营造大君家舍之役。匠斲积习。呼邪不辍。有若与天灾相抗者然。如使国史书之而后人议之。奚止新作南门之讥乎。凡此三事之决不可决不然。夫人所易知也。而以 殿下之聪明。独不能觉悟。而行之不疑。岂天诱 殿下之衷。终归于乱亡而后已欤。臣等不胜太息。而继之以流涕也。人主之于天。犹子之于父也。父有不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1H 页
快其子而大加谴责。为其子者小无起敬之事。而惟恣欲自快是事。则其父之重加诃怒不足言。其为子之道何如哉。昔宋臣欧阳脩因水灾上疏于仁宗曰。天人之际。影响不差。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灾。亦未有已出而无应之变。其变既大则其忧亦深。非小小有为可以塞此大异也。今此灾异亦必有人事之召之。而其变亦不可谓不大矣。 殿下其将欲以放还二三窜逐之臣。蠲除一分民税。谓可以塞此大异乎。抑 圣心以为灾异之来皆天数。非人力可以消弭乎。自非然者。 圣明何不思敕躬正事之道。而反为娱乐侈大之举哉。程伊川论日食之灾曰。日食有定数。而圣人必书者。盖欲人君恐惧修省。如治世而遇此灾则不能为灾。乱世则为灾。譬如人血气盛。虽遇寒暑邪秽。不能为害。其气血衰则为害必矣。此诚达理之言也。臣等未知今之时治欤乱欤。 殿下何不大警动于此而为 国家生民虑哉。呜呼。灾异未降之前。 殿下不能懋敬厥德。对越皇天。唯以姑息苟且为国。故宰相不能进一贤士。而 殿下不问。选曹不能甄别人物。而 殿下不察。台谏不能纠劾官邪。而 殿下不知。勋贵务广田宅。而 殿下不禁。武夫专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1L 页
事贪虐。而 殿下不闻。纪纲由是不振。 朝廷由是不尊。惟其千涂万辙。私欲充塞。鱼盐之利尽归于私室。豪势之毒日痡于内外。黎民嗷嗷。跼地蹴天。加以百姓 国家分为二边之说。有作。税民深者为醇吏。爱民至者为干誉。使四方八路无复有一毫爱戴 国家之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则窃恐今日之人事。果有以召此灾异也。臣等不知灾异既降之后。上自三公。下而庶官百执事。亦能少悔昔者之为乎。 殿下不能恐惧修省则难以责下矣。苟 殿下警惕之心出于至诚恻怛。则大臣谁敢不奉承。百官谁敢不骏奔走。恪谨其职。人心自尔悦服。则天意亦可见矣。易传所谓虽有其象而无其应者。讵不信欤。伏愿 殿下勿以臣等之言为迂也。臣等俱以无似。沐浴 恩宠。徒做好官。而上不能犯 颜谔谔。有所补阙拾遗之益。下不能正色立朝。激浊扬清。使 朝廷不至不正。而今日进言。类不免专攻 上身之归。罪合万死。然而愚衷所托则惟先格王之义也。如 殿下少有因是而改过不吝。则实 国家 宗社之福。臣等虽灭死万万无恨。取 进止。
玉堂时斥和劄
玉堂时斥和劄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2H 页
伏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之常经也。利则就之。害则避之。人物之私心也。君之所以仁。臣之所以忠。父之所以慈。子之所以孝。自然之理也。夫岂计较勉强而为者哉。此利害之不得与论于其间也。惟我国家之于 天朝。有君臣之义。而有父子之道也。今也奴贼侵戎宁远之不足。则蹂躏我西土。声言欲捣椵岛。岛中人民。天子之赤子也。岛中将帅。天子之命吏也。为我之道。当束甲而趋。缨冠而救之。不待辞之毕也。强弱非所言也。利害非所论也。成败非所顾也。其为义理之所在。孰大于是。自变故以来。臣等侧听备局之谋议矣。其卒也。唯闻朝捐仓实而资盗。夕发行人而回答曰。奴之此来。为椵岛非为我也。奴之氛祲。止于清川。必不深入也。议者固不足道。殿下亦不察义理之所在。而苟幸日月之无事。臣等窃为 殿下惜之。噫。假设奴爱我而不攻。日与天将争衡。而必欲售其凶计。我则神(一作袖)手傍观。虑不动于耳目。不肯折一兵抎一矢以窥奴之左足。则天下其谓我国何。后世其谓 殿下何。况黄督府之告伴臣之言不为虚也。则我国尤不可不投袂而从事矣。窃闻局臣之议。则于其答帖。全没其意。有佯若不知者然。此岂诚信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2L 页
事大之道乎。以待夷狄之道待华人。以待华人之道待夷狄。名分之乖舛如此。深恐天下之人将以夷虏之道向我东国也。不特此也。皇朝于镇岛。选用重人者。意实有在。而方略布置。有非向日毛文龙之比。则纵不能一举而恢复全辽。其于禁贼之来侵有馀矣。徐待贼退之后。左提右挈而责我不义。则我将何辞以对也。当是时。虽磔议者之肉。其何能雪此耻也。我国虽僻处东偏。言语不类中华。衣冠文物不及中华远甚。唯其君臣父子之道无让中华。至于我 朝。用华最深。列 圣所自治者。唯忠孝是本。一国化之。虽褐衣田畯。无不知 我王事大之诚也。矧惟 宣庙大王以拱北之诚。竟赖 皇朝之力。再造藩邦。至今歌颂之声不泯于长老之口。 殿下可不惕然而念之哉。目今举国咸奋。人思一战。顷日炮手之自愿出战。亦可见矣。而况两西之民。父而失其子。子而哭其父。夫而失其妻。妻而哭其夫。十室而九矣。则其为怨毒彼奴。而徒欲接踵而死者盖有年矣。 殿下诚能及此时而激励之。民孰不为 殿下贾勇而先登乎。如其不然。而徒恃讲和之虚套。沮我忠义之气。则西民之弱者折而入奴。强者逃匿山薮间。不日为盗矣。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3H 页
盗与奴相杂。充满一路之内。而朝廷号令不复行于西土。此必至之势也。海西之次第沦没。可立而待也。然则不出一年。两西之土地人民。已非国家之有也。国失两西。而能为国乎。大抵祸难之作。其兆甚微。一政一令之失。犹足以卜国家之存亡。况弥缝于汉奴之间。是何等大失误。而其所关系者。是何等地头乎。昔在春秋之世。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请救邢以从简书。夫邢之于齐。不过同盟诸侯也。犹且救之。故春秋特出而书之以与桓公。况夷狄穿我疆场。以侵中国。而莫之救也。则后之接春秋之笔者。其罪我宜如何也。痛矣和议之误 殿下至此也。朱子曰。当时讲和本意。上不为 宗社。下不为生灵。中不为息兵待时。只是怯惧。为苟时月计。诚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然念讲和之事虽始于丁卯。而其时则 殿下以宁以国毙争。不去天启二字。故黠如刘海。尚知叹服。而天下之人。义而慕之。此国家之得延今日者也。若乃今日。则馆谷之请。即许于奴口之单辞。而欲拒已夺之舟楫。以为严辞之地。不唯奴人之笑我而轻我。将为千古之笑资也。可不痛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3L 页
哉。臣等尤所未解者。贼入安州。乃许用兵之议也。安州以西。独非我国之土地人民乎。设令当初盟约之中。许以兵来无禁。是失辞也。决不可守以为信。况各守封疆。盟墨未乾。而坐视拥万众弥漫七八邑。顾曰。意在攻岛。不是渝盟于我也。必待侵犯安州。然后方可用兵。无亦信其京以西战伐所得之说耶。其势必傅国都而止。乃后虽欲用兵。其可及乎。言之至此。可为痛哭。伏愿 殿下始自今日赫然奋发。惟以义理为重。勿以国弱为虑。血诚而号于众曰。此贼大邦之雠也。有贼无我。有我无贼。必击之必亡之。使君臣大义复明于宇宙之间。如是而国势不张。贼锋不退。臣等请伏斧钺之诛。以谢天下。臣等俱以无似。忝居 经幄。目见大义之将晦。不胜嘅然之怀。思欲血面争之于 冕旒之前。而近缘视朝久停。不敢排 闼。迟回至此。乃以寂寥数语。初陈于变生既久之后。臣等之罪大矣。然而 殿下少假借之于清明之地。物欲未交之时。 静思而垂察。则臣等之言。未必不为国家之福也。取 进止。
司谏应 旨疏
伏以狂妄小臣。猥承 召命。更齿从班。于是始有以
司谏应 旨疏
伏以狂妄小臣。猥承 召命。更齿从班。于是始有以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4H 页
伏读前后 备忘记。臣不胜激昂感泣之至。居数日。 误恩又及。叨此谏职。则 圣旨中绳愆纠谬。使上下无过者。臣之职也。请先举 日月之过。次及大臣之过。尽言不讳。伏愿 殿下留神澄省焉。 殿下于大君也。有父子之恩。有君臣之义焉。养之以正而教以义方者。此正爱之深而恩之至也。广治居第。多占土田。岂教养之急务乎。臣家抱川也。窃闻县人黄姓人者。居于大君农所傍。方被宫奴侵夺其田。至于立讼者屡度云。臣固不知黄也作何状。曲直真伪虽不得详。而以大君之尊。与一匹夫争田。臣窃为 圣朝羞之。兹事虽细。一夫称怨。语流一国。则执疑似者。皆起而附益之。夫孰知宫奴之罪而不为大君之过也。为大君之过而不为 殿下之过也。伏愿 殿下审思风雷之义。图所以使人仰之也。 殿下诚用诸葛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之言。则自无此弊矣。臣于 长陵国葬时为宫官。窃闻都监之语。庚子誊录。殡殿国葬两都监都厅皆不得与于赏职之列云。而及事讫得观赏格之下。则沈之源,吴端等皆升堂上。臣窃疑焉。 圣祖神孙所遭之礼同。而所施之赏不同。同垂成宪。永为故事。则不知后世于何取法。臣恐此亦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4L 页
殿下近日之过也。台宰为任。居百僚之首。秉一国之匀。台宰之贤否。而天下国家治乱兴亡判焉。自尧舜以来以至今日不可改已者也。为人君者。苟非喜乱而恶治。乐亡而恶兴。孰不欲择贤佐以自为也。魏文侯。晋大夫之一也。未足与论于有国之君。而于其置相。犹审魏成之四行。况圣王论相之道。则当何如也。臣未知 殿下亦能尽论相之道乎。左议政洪瑞凤之簠簋不饰久矣。曾为兵曹判书也。有一武夫直入政厅。举其纳贿赂卖官爵之数。竦颜诮责。以瑞凤素贵。终不敢出一语罪其武夫。面颈发赤。惭其庭中人云。此虽人心之可恶。国纲之可嗟。其实沧浪之自取也。此说播于国中。播于四方。儿童走卒无不相传道之。久而不胜其藉藉。特 九重深严。 黈纩有所不聪耳。昏朝十六年内。黩货无厌。上下成风。逐利否耳。不复知有廉耻名节。及乎 反正之后。馀风靡靡。尚未闻大涤变革也。当此之时。躬行俭德。不殖货利。 圣上之所宜先之也。其次莫若取垣屋不治如萧何。鞭靴不受如陆贽者。处之岩廊。以为国人矜式之地也。今乃不然。取洪瑞凤至居左台之位。是何异光海之相承宗哉。贾竖贱隶。皆知其不可。显有轻名器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5H 页
之色。纪纲之堕坏。风俗之陵夷。不足言矣。抑恐覆餗致寇之凶。指日待也。臣曾忝府院时。亦值瑞凤之初拜相。阳城裂麻之争。实切于心。而顾其时 山陵事急。一论总护则诸役必致旷阙。且念瑞凤非元无知识者。或能感 圣上尊宠之意。则庶几悔其昔者之为也。其后臣病伏田间。颇闻乡人之语。有前济州判官李大厦者。得第一名马。纳于鹤谷相公。相公亦称好云。鹤谷即瑞凤之别号也。臣然后乃知洪瑞凤之墨终身迷者也。 殿下遭此无前之天警。惕然易虑。虑百职之瘝旷而求贤才。虑胡虏之窃发而求将帅。虑守宰之贪虐而戒齐刑。振作之道可谓备矣。独不念宰相之职有大于是乎。守令之贪虐。局于一处。犹不能咸。宰相贪饕之害。将何所不及哉。况百官则而象之。其又何诛。 殿下如嫉臣下之贪墨。请先从宰相始。臣窃瞯季世为台谏者。自非选耎委靡则类能敢言人主之过失。而至于大臣之罪过。皆不免阴拱而不言。大臣固严于君父耶。呜呼。此忠臣烈士所以叹党与成于下而人主孤立于上者也。昔在 英庙朝。议政黄喜以一请托见弹罢职。逾年乃复。而谏院又上封事论之有曰。喜不顾大体。私于所厚。只罢其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5L 页
职。憙之大幸。喜又请受交河屯田。与古之去织妇拔园葵远矣。曾未逾年。遽置百官之首。喜偃然受之。恬不知愧。又请罢之。至今百载之下。想其台阁风采。凛凛犹有生气。臣不知如使其时台谏论瑞凤之罪。则当用何等律也。臣本至愚极陋。无尺寸之能。而沐浴 恩泽。十年于今。今发种种矣。纵不能画一奇计进一贤士以报 国家。其可爱身而不纠贪墨大臣。以负 清明之治乎。昔郎中谢弼上封事曰。台宰重器。国命所系。今之四公。唯刘宠断断守善。馀皆素餐之人。可因灾异并皆罢黜。弼当汉灵帝时。知其必死而犹有是言。况臣之际 圣明导之以言之日。方居言地者乎。臣亦以为宜因灾异罢黜墨相。且饬 圣躬过失。以为应天之实。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职疏(兼献咏史诗)
伏以无状小臣。以沐浴 荣宠之人。当此艰危之日。退伏岭外。今已踰年。朝夕之命。常俟 鈇钺之至。惶恐战灼。难以言谕。岂意 圣度如天。不唯不以为罪。而反以台职 召之。臣承 命感激。不自觉气不足而涕有馀也。第念狗马之疾。已入难医之境。自去秋
辞职疏(兼献咏史诗)
伏以无状小臣。以沐浴 荣宠之人。当此艰危之日。退伏岭外。今已踰年。朝夕之命。常俟 鈇钺之至。惶恐战灼。难以言谕。岂意 圣度如天。不唯不以为罪。而反以台职 召之。臣承 命感激。不自觉气不足而涕有馀也。第念狗马之疾。已入难医之境。自去秋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6H 页
谢 恩下乡之后。迎医针石亦非不勤。而不少见效。加以入春来。疠毒私家。骨肉遍痛。臣亦不免奄奄者几尽一月。元气澌败。尚今未复。然而腰下不仁。比之前年则似减一分。扶舁登程。何敢言惮。而抑臣有不忍决去者。臣母宿病为痼。十年于此矣。其在变初。臣入冠岳。母入岭东。徒步险阻。迤来居昌。得免丘壑。实为天幸。而厥疾添剧。有倍平日。当此夏月。遍身浮胀。饮啖日减。寝睡全废。人子之情。何以远离其侧乎。此臣宁受逋慢之诛。而不忍绝裾而行也。伏愿 圣明察臣危迫之情。反汗虚授之 命。勿使臣有方寸之乱焉。不胜幸甚。且臣虽病伏遐陬。耿耿 君父之心。何敢一饭或忘。非不欲刳肝沥血以为三刖之献。而痼病缕息。不能构得文字。含意连辞。操笔复止。敢以伏枕中所作咏史诗一篇投 进。词鄙意短。虽不足当白居易讽谕之万一。而 万机之暇。如 赐俯察。则未必不为振作之一助也。臣不胜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司谏疏
伏以无状小臣。蒙被 圣恩。最出人上。罪废未几。旋荷 宠擢。数旬之间。迁官者三。臣虽愚暗。岂不知感。
辞司谏疏
伏以无状小臣。蒙被 圣恩。最出人上。罪废未几。旋荷 宠擢。数旬之间。迁官者三。臣虽愚暗。岂不知感。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6L 页
顾臣痼病之状。难以言尽。大约膝痿腰涩。非假人力则不能运身一步也。朝廷礼严。趋跄有节。足疾辞位者古人亦多。况自腰以下全欠屈伸者乎。此臣之狼狈于肃拜之时。退而惧焉。即进辞单。冀幸 日月之垂烛。而反承还出给之 命。惶汗震慑。不知所出。然念臣之此疾。譬如玄黄驽马。虽督鞭掣。缺衔裂吻而已。终不成就道也。臣之事势可谓逼塞。臣本孱病之人。曾在变初。不能扈从。窜伏冰崖雪壑之中。几至五十日。肌肉皲冻。爪甲皆脱。及乎归乡。僵卧焚次。自夏入秋。骨毛爪齿无一处不痛。狂呼乞绝。不知其几。终也股脚厥冷。如抱霜雪。血槁骨立。仍作不仁。自分废疾。唯待死日。不意 恩命荐降。深恐疏远形迹不尽见察于左右之下。故舁疾登程。寸寸前进。直欲生谢 圣恩于阙下而退。岂有一日供职之望哉。伏愿 圣明天地父母。俯赐仁恤。许免臣职。毋使言责重地一日或旷也。臣若屏閒治疗。赖天之灵。得复行步。则未死之日。何非报答 国恩。情势切迫。乃敢仰吁于 静摄之中。臣罪万死。不胜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职疏
辞职疏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7H 页
伏以臣蒙被 圣恩。来省病母。得试药饵。庶几除却一分痛势。感幸之甚。不可以言语谕也。第念臣母之病。非偶然霜露之恙。积渐为痼。其證不一。治疗向苏。有非数月间可期也。而臣之所带职名。则断不可一日旷也。伏愿 圣慈俯谅臣恳。亟递臣职焉。不特此也。臣且实不参于承文院褒贬矣。下乡后得见褒贬列录。则臣名不齿下中之列。焉有国法独挠于无状之一微臣也。臣虽不肖。何敢以苟免自幸。而嘿嘿于 圣明之下乎。盖臣年四十后窃第。则于法不宜责臣以隶习。故臣之本意。固不欲苟顺其误选。而违法冒晋以讲吏文也。况臣才前褒贬数日。猝闻母病急。唯欲寻医供药于在京之日。不自知陷于怠慢职事之罪。然且未及呈告也。及闻承文院褒贬时议。则以臣为既已病亲呈告之人。不用褒贬云。是恕臣不以臣实事。而量臣不以臣本意也。其所以为臣地者。其不几于重得罪乎。其间曲折。虽不得尽详。而意必本馆下吏见臣之既书呈辞单子入。遂以是称托于承文院。而致有此误也。臣于是而尤无所逃罪矣。臣在京时微闻其故。而缘私忧切迫。不得待褒贬 启下而辞 朝。尚带职名。尚掩罪过。人虽不言。臣独不愧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7L 页
于心乎。臣之行事之纰谬者。诖误人听。而坏乱 国家黜陟之典至于如此。臣罪万死。伏愿 圣明亟命有司。正臣不参褒贬之科。无使容伪焉。不胜幸甚。
辞司谏疏
伏以臣于前月。病亲呈辞。猥蒙 恩暇。下乡未十日。移拜执义之 命又下。感激陨越。不知所出。终不忍弃去病母。滥将私情。呈于本州。转闻于朝矣。不意兹者除授本职。 召命又出于 恩递执义才十日之外。古人以一岁九迁以为荣。夫岂若臣之一月之内三迁其官。环顾于中。益增悚汗。顾臣母所患。非一朝可已之疾。气血俱虚。心火挟痰。遂成浮尰。例于夏月而剧。今夏则有加往年。其为危苦之状。臣何敢尽慁 天听。储位再赴金营。而臣不得从臣民祗送之列。旷世 恩泽荐下。而臣又不得奔走率职。臣之罪戾。无与为比。 圣慈虽欲赦之。恐终不能也。仍窃惟念。臣本庸陋。窃第以来。沐浴殊渥殆近廿载。而奉职无匪躬之节。当乱蔑臣死之义。犬马之齿。奄迫六十。疾病侵寻。精魄销亡。若一朝先朝露填沟壑。则耿耿忧国之忱。终不得申。而长为泉下不瞑之鬼矣。敢以愚妄之见。以当芹曝之献。昔管敬仲言于威公曰。愿公
辞司谏疏
伏以臣于前月。病亲呈辞。猥蒙 恩暇。下乡未十日。移拜执义之 命又下。感激陨越。不知所出。终不忍弃去病母。滥将私情。呈于本州。转闻于朝矣。不意兹者除授本职。 召命又出于 恩递执义才十日之外。古人以一岁九迁以为荣。夫岂若臣之一月之内三迁其官。环顾于中。益增悚汗。顾臣母所患。非一朝可已之疾。气血俱虚。心火挟痰。遂成浮尰。例于夏月而剧。今夏则有加往年。其为危苦之状。臣何敢尽慁 天听。储位再赴金营。而臣不得从臣民祗送之列。旷世 恩泽荐下。而臣又不得奔走率职。臣之罪戾。无与为比。 圣慈虽欲赦之。恐终不能也。仍窃惟念。臣本庸陋。窃第以来。沐浴殊渥殆近廿载。而奉职无匪躬之节。当乱蔑臣死之义。犬马之齿。奄迫六十。疾病侵寻。精魄销亡。若一朝先朝露填沟壑。则耿耿忧国之忱。终不得申。而长为泉下不瞑之鬼矣。敢以愚妄之见。以当芹曝之献。昔管敬仲言于威公曰。愿公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8H 页
无忘出奔于莒。臣请以无忘条陈焉。伏愿 殿下试垂察焉。其一曰。无忘南汉之辱。以为自强之本。呜乎。南汉之辱。其可忘乎。奉天之围。矢及御床。邯郸之急。朝暮且陷。而外绝蚍蜉蚁子之援。内无浑瑊,陆贽之忠。 社稷之不绝。仅如一发。当此之时。 殿下食能甘味乎。坐能安席乎。玉体之沾湿寒冻。其暇念乎。躬自流涕。拊循将士。虽杯浆壶餐。思与下卒共之。此真句践栖于会稽之时也。城下之盟。春秋之世如曹,卫之微。犹且耻之。况亲举 玉趾。步就虏营。则二百年相传南面之尊。于此隳矣。大君嫔宫生死于俘虏之中。 贰君出质。垂饵虎口。此则句践之所无。而 殿下之独遭也。 殿下苟不忘南汉之辱。则未髓沈阳之前。身不得不苦。思不得不焦。食不得不嫌重肉。衣不得不嫌重采。薪胆不得不设于坐卧。臣未知 殿下其有意于是欤。臣于丁丑徒步入京。则其时贼退才数日。政院设于 御寝十步之内。廷臣皆无可生之心。莫不挥泣慷慨。其后戊寅入京。进而诣 阙下。则昔时虚文。几尽复设。退而对诸臣。则无丝毫忍痛含怨迫不得已之色。今年入京则有加于往年。我国人心之颓惰委靡。不足与有为。于此可见。良可痛哉。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8L 页
抑臣之所忧者。不独诸臣为然。 圣心亦自已怠也。往年虏以册使加我。而使来则竭生灵之膏血以奉之。使去则苟幸一年之无事。前年虏又以册使加我。使来则奉之务加于前。使去则又幸一年之无事。如此者五年于此矣。君臣上下熟于眼目。狃于寻常。将不复知我与丑虏之异也。庸讵知南汉之辱乎。庸讵知犬羊之易我君臣乎。然则自强何时而可得。雪耻何时而可办。夫造军器。筑城垒。峙粮刍。充束伍。自强之文具也。散内帑。罢内需。减损左右便嬖。居处服御。不以人君自处。以砺群下。常怀与吴王接踵而死者。自强之实德也。臣之请无忘南汉之辱。以为自强之本者此也。其二曰。无忘 庙主之辱。以为复雠之举。呜呼。江都之事。尚忍言哉。相臣迎贼。三帅卖国。屠戮之祸。独及生灵。延于 庙社。刀剑之痕。遍于主身。污蔑不足言矣。此宁与建宁失主有间乎。 长陵一抔。又被破毁。其为我国臣民百世之怨。而誓不与此虏共戴天者。其不在此乎。虏以得国不取。执君辄释。常矜德色于我。而我国一种议论亦以为然。不欲以 陵寝之雠待虏。人心之陷溺。一至于此哉。 先王陟降之灵。惟 庙主是依。而 庙主今遭如此之变。则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9H 页
烧夷陵可谓为下。柰何不以仇雠处虏哉。仇雠而臣妾事之。仇雠而金帛奉之。越句践,宋高宗是也。越有干隧之捷。而宋未免偷安江左。以忘父兄之深雠。见诛于阳秋。 殿下其不惕然于是振作之哉。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古今作事者。畴不欲以是为戒。今之所谓秘密者。岂非以是耶。然以臣观之。 国家本不为可密之事可秘之语。而其为秘密者。不过台谏启辞中语涉彼虏一二文字而已。备局文书歇后数条而已。至于最可秘密者。莫如元孙之免祸。而最先传泄。终使三尺童子出质虏中。此何为哉。 殿下如欲真有为。何不严漏泄之诛。而严封疆之出入哉。法以贵贱轻重则终不得也。彼之谋为。我全昧昧。而我之毫发。彼皆察得者。无他。虏有法而我无法也。噫。我之奉虏可谓至矣。皇帝之称。渠国人民亦不遍举。而我国八路无不称之。虏使之来。称以诏敕。人人习以为常。龙亭安敕。彼所不知。而劝勉而为之。坐轿行路。汗亦不为。而龙马以下必以是迎之者。抑何为哉。齐湣王假道于邹鲁。欲行天子之礼。则鲁人投籥于地。邹人欲伏剑而死。曹丕之册封孙权也。邢贞为使。乘车入国门。则张昭诸人慷慨泣下。至言江南无方寸之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99L 页
刃耶。遂使贞色沮下车。我国虽弱。必不如邹鲁之甚洪。太始虽强。必不如曹丕之大。而满朝诸臣屏息于旃裘之下。莫敢以一言半辞争仪数之末节。岂非邹鲁仆妾之罪人哉。气夺如是。何暇念为 宗社复雠之事乎。 殿下如以活我之恩专心于沈阳。而欲终始一节事之则已。诚有为 祖宗雪羞之心。则不可不汲汲求同心同德者一二臣以从事焉。大乱后凡几年。而何寥寥也。越之种,蠡。燕之乐毅。今虽不可易得。而 殿下试于朝臣之中。审度才力之能堪大事者。进而问之。若越王之问范蠡。昭王之问乐毅。汉高帝之问韩信。则抱才略者不敢自讳。而不能者何敢饰虚辞冒进乎。然后复雠之事。一以委其人。凡有谋议。不以文书往复。不以他人间之。或引之卧内。或不时召对。从容可否。断而行之。引见备局堂上之语。必不烦于外间。而所为之事终不泄也。如是二三年。复雠雪耻之事不效。绌退其人而罪之。更求能者。安有终不得其人之理。汉武帝征凶奴则卫,霍出焉。崇儒术则董仲舒出焉。欲息民则田千秋出焉。大抵人才之出。皆应人主之意向。 殿下诚能专意于复雠。则何患群下之无其人乎。噫。岁月易得。人心易怠。如此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0H 页
奄过数年。举世之人。甘心左衽。不知汉魏之可择。则后虽欲复雠雪耻。不可得也。殿下千秋万岁之后。何面目见 祖宗于地下乎。臣之请毋忘 庙主之辱。以为复雠之举者此也。其三曰。毋忘大明再造之恩。以通朝聘。呜呼。皇朝再造之恩。其可忘乎。倭兵二十馀万。一朝渡海。屠血岭南。蹂躏达川。一支迫汉京。一支入咸镜。八路飙回。无非贼薮。惟我 宣祖大王越在龙湾。奔命告急。 神宗皇帝不顾向道之讹言。即敕边臣出师以救。军兵之多至于十万。自壬辰至戊戌。首尾六七年间。平壤之战。碧蹄之败。素沙之捷。岛山之衄。露梁之战。天兵之死者几人。费饷银几千万两。输山东粟几千万斛。天下物力。几何不尽于此役也遂使邦家再造。生民复业。安乐无事四十馀年者。其谁之功也。是故。 宣祖大王于平日。无或一者背燕京而坐。其临群 臣。为天朝感激之语发于至诚。至于咨文方物。皆尽诚敬。至今不泯于妇孺之耳。恭惟 殿下。 宣祖之孙也。所当以 宣祖之心为心。以 宣祖之事为法。今虽不幸制命于豺狼之牙。而事势之急。稍异于出城之时。则 殿下何不直陈于汗曰。汗之活我恩固大矣。 明朝活我 先祖之恩。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0L 页
亦不可忘。我忘 明朝。则我之子孙亦必忘汗。于汗亦非利也。我欲修聘于 明朝。不敢讳焉云尔。则彼或一分义我而动心。虽不从。亦不至以是加兵。其视一向畏约而奄奄若九泉下人何如哉。又有一计。新罗之通聘于玄宗幸蜀之时。高丽之修贡南宋。必不由海西。而岭及两湖必有其路矣。今若发使臣若暗行者。而执壤典挐舟其路。则何患彼虏之谍知。而 皇朝之嘉我礼义而激劝天下者为如何哉。其必不惮与我犄角此虏矣。臣窃以为复雠根本实在于此。呜呼。三月恶风。覆尽赴西舟楫。何哉。天心之助 皇明而厌丑虏。于此可卜。 殿下何不顺天心。而怯于恐喝之一言。复理舟楫而予之哉。国之兴丧。人之死生。无非在天。天下万古。未有顺天而不福者也。亦未有违天而不祸者也。与其违天而得罪于天下。贻讥于后世。终亦必亡。曷若顺天而抗此天亡之虏哉。臣之请无忘 大明再造之恩。以脩朝聘者此也。其四曰。无信凶狡之言。以全国本。呜呼。此虏循环令言。岂不痛哉。始言以麟坪交质 凤林。以元孙交质我 世子云。而及麟坪入沈则不出 凤林。元孙渡江则趣还 世子。不知 世子入沈之后。果还元孙, 凤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1H 页
林乎。人多传虏言情义相亲之后。则 世子大君可以任意往来。此语诚然乎哉。 殿下之即许 世子还辕。亦信此言乎。宗泽之止康王再赴金营者。岂无所见而然也。汉高一去鸿门。岂肯复入项羽之手。宇文泰一出晋阳。岂肯复见高欢之面。 世子之再入沈阳。臣窃危之。噫。已无及矣。若赖天之灵诱虏之衷。而许 世子再东。则臣愿 殿下慎无使复蹈前辙也。愚臣之尤所未解者。 殿下何乃讳疾而待虏使也。虽曰忠信可行蛮貊。帝王之待夷狄。岂可执一道也。朕高皇帝侧室子者。服尉佗也。取宗室女以为公主者。和凶奴也。经权并行不悖。所以为文帝。 殿下若于接见梧胡之时。废却巾栉。操药卧床。谢病痼不能为礼。亦何不宜。黠虏一见天颜。便以为 玉侯差复。遂生趣还 世子之心。区区诚信。抑何益哉。臣请无信凶狡之言。以全国木者此也。其五曰。无忽上天之警。以鉴丙子以前。呜呼。今年天警。可谓极矣。阴虹贯日无数。湖岭雨雹。关西地震。临津水赤。水洛山崩。风拔阙门。其他物怪。难以殚举。臣不知有何祸殃潜兆于冥冥中耶。然此实上天之仁爱 殿下。而欲 殿下惧而反已也。 殿下诚能鉴乎乙亥之灾异。以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1L 页
廓悔过之地。则庶几弭此灾也。臣于乙亥夏。罢散在家。犹记天灾叠出。 庙木雷震。 陵上有变。参奉洪有一驰报礼曹。相臣奉审。掩于无识之言。失实入奏。殿下不察。下有一理。至施刑讯。其时有司之臣全没见识。亦于报灾之日。张乐行祔 庙礼。此二事皆臣下之误 殿下也。罪实在臣下。 殿下亦不之觉悟。做错如此。其于遇灾恐惧。岂不远哉。明年丙子。果有翟乱。有识之士咸以乙亥之不谨天灾。有憾于天地之大。臣之请无忽上天之灾。以鉴丙子以前者此也。臣谨按皇明故事。弘治中有雨雹地震之灾。孝宗皇帝敕谕文武群臣曰。朕惟天道人事相为流通。感应之机捷于影响。甚可畏也。迩者上天示戒。灾异频仍。朕心惊惧。寝食靡宁。虑有愆违上干和气。兹特斋心竭诚。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山川。尔文武群臣有官守言责。与朕共天职者。宜各省躬思愆。去瑕涤污。毋得因循怠荒。若罔闻知。凡百司政废。贪奸显迹及一应军民利病。皆直切指陈。无有所隐。孝宗当隆泰之日。一遇灾异。其恐惧省躬。责励群下者如此其至。倪岳之对。殚举当时疵政亦无所隐。其何上天之不回怒。而当时之不太平耶。 殿下何不一出玉声。罪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2H 页
已而励下也。今日朝廷虽乏人。岂无一二可采之言者。上下俱无警惧之意。日夜所孜孜者。唯以尊奉雠虏为事。臣窃闷焉。其六曰。无昵近习。日接儒臣。以助调摄。呜呼。 殿下安得无疾病。霜露媒疢。而山城之霜露如何。忧愁成病。而 殿下之忧愁如何。百疢莫不由心。则 殿下之心其能一日和平乎。去年违豫之极。朝野遑遑。何可尽言。及乎今时。虽下差减之 教。而尚靳一日视朝。岂非病根尚未尽祛。起居筋力有所不逮平昔。而自然恋着于深宫欤。然此不唯旷阙国事。其于调摄。大谬不然。人君九重。异于常闾。朝夕所与处者不过妇寺而已。其便捷曲谨虽合于使令奉承。而其妖冶侧媚之态。亦足以迷人心志。然则殿下所以静摄者。不过便口体而止耳。外而万机之虑。内而阴邪之寇交争于 殿下之左腹矣。其亦危哉。曷若日引三司于卧内。虽不开卷讲读。或使之开陈古今治乱。或使之论难当今世务。以至饮食之节。药饵之宜不宜。无不使之各陈所闻见。 殿下凭几而听之。明日如此。又明日如此。则意念之郁郁岂不少开。而清明之地岂无少助乎。臣之请毋昵近习。日接儒臣以益调摄者此也。其七曰。无私好恶。卞别贤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2L 页
邪。以振朝纲。亲贤臣远小人。先汉所以兴隆。亲小人远贤臣。后汉所以倾颓。诸葛亮之言也。朱夫子引之戊申封事中。明白痛快。岂非后世之龟鉴乎。当今之世。实无大贤人大小人。虽若不关于兴隆倾颓。而然其间岂无贤邪之别乎。性喜直言。至诚忧国者不无其人。而 殿下所好。未必在于其人。顽钝无耻。唯利私家者不无其人。而 殿下所恶。亦未必在于其人。由是。薰莸杂进。冰炭同器。丙子以前。此习已痼。丙子以后。此习愈痼。胥徒不畏朝士之尊。郎僚不畏大官之严者无他。朝士大官无可尊可严之实也。纪纲之紊乱。职此之由。况爵赏无节。名器空虚。丰貂金玉。烂然朝班。自古未有如此而其国不乱者也。臣请无私好恶。卞别贤邪以振朝纲者此也。其八曰。无拘虚文。着实选将。呜呼。今之世无可将之才乎。选失其方耳。殿下以备边司大臣之荐谓足恃乎。徒虚文徒偏私耳。臣窃观宋臣欧阳脩选将劄子。实合当今之务。录其一条如左。
臣脩伏见唐及五代至乎国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阵。其间名将多出军卒。只如西鄙用兵以来。武将稍可称者。往往出于军中。臣故谓只于军中自可
臣脩伏见唐及五代至乎国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阵。其间名将多出军卒。只如西鄙用兵以来。武将稍可称者。往往出于军中。臣故谓只于军中自可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3H 页
求将。试略言求将之法。凡求将之法。先取近下禁军至厢军中年少有力者。不拘等级。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团为一队而教之。较其技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为队将。此一人之技勇。实能服其百人矣。以为百人之将可也。合十队将而又教之。较其技精而最勇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为裨将。此一人之技勇。实能服其千人矣。以为千人之将可也。合十裨将而又教之。夫技勇出千人之上而难为胜矣。则当择其有识见知变通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为大将。此一人之技勇。乃万人之选。而又粗知变通。因择智谋之佐以辅之。以为万人之将可也。幸而有技勇不足而材识出乎万人之外者。此不世之奇将。非常格之所求也。臣所谓只于军中自可求将者此也。诚能如此得五六万兵。随而又得万人之将五七人。下至千人百人之将皆自足。然后别立军名。而为阶级之制。每万人为一军以备宿卫。有事则行师出征。无事则坐威天下。比夫以丰衣厚禄养骄惰无用之卒。而递迁次补。至于校帅。皆是凡愚愔懦之人。得失相万矣。若臣之说果可施行。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3L 页
俟成一军。则代旧禁兵万人散出之。使就食于外。新置之兵。便制其始。稍增旧给。不使大优。常役其力。不令骄惰。比及新兵成立旧兵出尽。则京师减冗费得精兵。此之为利又远矣。
臣只举古人选将之方。未暇及选兵。而又有愚见。我国人民士族公私贱死于丙子之乱者何限。其孤子兄弟之衔冤茹痛者何限。召集内外。作为一军。其中择宰相将领子弟堪为将帅者以领之。以待缓急之用。则其为忘身义烈。岂与凡人比哉。 宣庙朝复雠义兵此也。其九曰。诚信交邻。以壮国势。交邻之说。臣曾忝执义时进陈而见沮于庙议者也。今愿毕其说焉。臣考之前史。念此至熟也。句践自会稽归。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谏曰。为越计。莫如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志广。必轻战。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敝。可克也。句践善其计。昭王问伐齐事于乐毅。对曰。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毅约赵。别使连楚魏。李泌言于德宗曰。愿陛下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吐蕃自困。三人皆古之贤智士也。为其君画复雠安国策不出于此。我国独可不藉邻援而能复雠乎。况日本之与我。既已通好。
臣只举古人选将之方。未暇及选兵。而又有愚见。我国人民士族公私贱死于丙子之乱者何限。其孤子兄弟之衔冤茹痛者何限。召集内外。作为一军。其中择宰相将领子弟堪为将帅者以领之。以待缓急之用。则其为忘身义烈。岂与凡人比哉。 宣庙朝复雠义兵此也。其九曰。诚信交邻。以壮国势。交邻之说。臣曾忝执义时进陈而见沮于庙议者也。今愿毕其说焉。臣考之前史。念此至熟也。句践自会稽归。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谏曰。为越计。莫如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志广。必轻战。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敝。可克也。句践善其计。昭王问伐齐事于乐毅。对曰。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毅约赵。别使连楚魏。李泌言于德宗曰。愿陛下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吐蕃自困。三人皆古之贤智士也。为其君画复雠安国策不出于此。我国独可不藉邻援而能复雠乎。况日本之与我。既已通好。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4H 页
非始谋结援也。惟不诚信耳。若遣一介行人。明陈吾困于虏之实状。彼之然诺为吾用。将不待辞之毕也。议者曰。日本亦我陵寝之雠。言则然矣。当 宣庙甲辰年间。家康不曰壬辰我在关东。全不预知兵事云乎。秀吉是我之雠。而源也灭平。则非我敌怨明矣。议者又曰。日本非亲信之国。此虏独可亲信乎。出于不得已也。均出于不得已。则无宁藉既和之势。以制敌怨之虏哉。况臣之计。唯欲借助声势而已。非即日请兵同我前驱也。彼虏亦许我日本通信。而使臣入沈。则常问倭来否。且曰。我亦送使至彼。盖实惮彼也。诚将如此情实密谕日本。使之飞一书于虏中。以责侵我邻好。则彼虽始怒我之使之。而疑我与倭深合。终不能轻易加兵于我。此真所谓落其机牙者也。我之恃而无恐。其不在此。抑臣又有一虑。倭之机警察人气色。非虏之比。若反憎我之不以诚信向汝。而于虏有如此形势。则必不默然已也。早晚有桀黠者出。持此责我。我将何辞以答。此臣之大忧也。其十曰。抚百姓以固邦本。今日之抚民。不亦难乎。虏之岁币。不责于民而何。一年内三四度之虏使供亿。不责于民而何。我西军兵粮饷。不责于民而何。民之正贡常赋外
龙洲先生遗稿卷之六 第 104L 页
剥肤推髓。头会箕敛者。其可极哉。虽然。苟存心于爱民。则虽一州一县之倅。尚能节财用。使其民不知胡差往来者有之。况国家乎。为今之计。莫若自 上先行节俭。放出宫女。罢尚方织造。减大仆食粟之马。捐不急之官。虽三司六曹。皆减其员数。夺诸宫家受 赐田畓以广屯田。严赃污之沄。凡上纳贡物。令该司堂上郎厅亲见各官色吏颜面而后受之。守令除授。必待有荐。荐人有不善者。必施重律。然后有民不被其泽。国不裕其财。臣请伏妄言之诛。臣之所言十条。其敢曰时务之万一。然 殿下若用臣言。则环东土数千里民物。庶几复见天地日月矣。虽罪臣身。死无所恨。谨昧死以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