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序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7H 页
退溪先生文集考證序
惟我退陶老先生文集。允为洛建诸子之阶梯。后之学者有能从事于真实工夫者。孰不知布帛菽粟之为贵哉。窃以先生之道。专用心于内。故其义理渊博。虽若不可涯涘。而文从字顺。辞达旨畅。初无隐𤁧艰险之语。读之平易明白。如见父兄说门内事。第其引用故事名物出处。初学晚进。每以不能究解为恨焉。今观芦厓柳公考證一编。通贯全集。纂录纤悉。凡所疑晦。疏释殆尽。苟非笃信好学志专力久。则何以卒就其浩穰紧密之业也。而使读先生之书者。因是训解。祛其疑难。爬梳采摭而观玩寻绎。则庶几得其门而入。真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矣。其所以羽翼斯文嘉惠后学之功。不亦勤且大乎。芦厓之胤大都护天瑞甫嗣述家学。而刍荛之询。及于愚陋。既谬属雠校之役。且徵弁文。自愧管锥窥指。不能为尘露之有亡。而惟以瞽目之得水井。涓川之会朝宗。与有幸焉。谨书此以寓其忻慕之意云尔。
心经讲录刊补序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7L 页
惟我退陶李先生。尊信心经。至引神明父母之喻。而讲录出于天山斋,艮斋二公之手。以求订于先生。先生未及是正而易箦。夫记录之误。固程朱门人诸子所不免。后之学者不能无憾于是录焉。友人苟斋金直甫承湖上指教。就是录依朱书讲录例。刊其误补其阙。并采退陶元集。质以师门见闻。凡其字句段落。要义归趣。博考审取。烦简得中。探索雠校。用力甚勤。才得卒业。而直甫不幸殁焉。惜乎。直甫伯氏川沙公。与其叔季及同志诸人。参订而修润之。殆无复馀憾矣。将欲付之剞劂。广其传而公于世。使用工于是书者。虽穷乡晚进。不待抱笈求师。一开卷而无疑晦难读之患。其梳洗精义。嘉惠后学。真所谓有功可大之业也哉。
讷堂遗稿序
廊庙馆阁之作。赡畅靡丽。有钟鼎珂佩之习。山林丘壑之作。洁静孤介。有岩花谷兰之趣。而欢愉之声。和平而味淡。愁苦之辞。要妙而趣深。故蜩螗不与蟋蟀齐鸣。絺绤不与裘绵并服。古今作家者流。大较然也。而至于天机之所透露。性灵之所发见。尤在于歌咏呻吟之间。此所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穷者而后愈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8H 页
工也。若讷堂金公。英才逸气。苕发颖竖。经史百家。无不贯通。开口吐奇。落笔成章。掉鞅艺苑。发无不中。而既落拓不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当世。则遂自周游于名山大川之观。超脱乎尘垢浊秽之表。摧挫流离。助其意象。因穷艰瘁。励其风神。荒径蓬舻幽谷邃涧之滨。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变。无非水月镜花飘霞散绮之光怪精华也。忧思感愤之郁于中。怨刺规切之讽于外。佚劳哀乐啸歌嬉笑之出于情性者。一于诗而发之。圆畅如弹丸之脱手。葩藻如初日之芙蓉。兴寄清楚。霜凄雪霏。音调谐惬。瑟悲球戛。虽其天品甚高。而力之久工之至。则穷而未达之攸致也。至其序记词赋诸作。亦皆典雅简洁。多警发语。观于言志一篇。惟欲依归于烟霞风月。玩怡乎图书琴酒。信乎天放之真而自得之深也。苟使公达而在上。其精诣妙悟。虽不能若斯之超轶绝尘。而人即贵重之。且藉藉于世矣。穷于身达于辞。而知音难遇。采风无人。天葩国香将堙灭而不章。重可慨然。青萍之精。终不埋没。火齐之彩。决难掩蔽。世必有具耳眼者知而赏之。则公之述作。不患其不大显于来后矣。
梅轩宋公遗稿序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8L 页
余自童子时。得侍梅轩宋公。听言观行。中心藏之素矣。今览其遗集。由博而造约。自浅而及深。见解精到。辞致雅正。至于前修序述。知旧问答。简而当辨而稳。笃信先古虚己取人之意。溢于中而形于外者。蔼如也。读之愔愔如复睹令仪而听德音也。奉玩以还。抑有所感慨系之矣。窃惟先父老盛时。其风猷讲说。类皆乐善好义敦厚周慎。言必依于孝悌。行必由于撝谦。亲胜己之警。若断金之同心。耻言人之失。如噀血之污口。不忮不求。恂恂慥慥。父兄以教诏之。师友以指引之者。一是矩矱。无不为逊让谨敕之操。而其发之于翰墨简编之间者。皆可则焉。循是而往。则俗之美化之淳。何忧乎渝而何虑乎漓哉。噫。先辈长德远矣。后生之论其世尚其风而翘想忻慕焉者。其不在于斯集欤。
㝏翁集序
大贤之生也不数。士之生于大贤之世。获被薰陶之化。亦幸矣。惟我寒,旅两先生。固百世师也。百世之下。闻其风者皆思兴起。则当时及门而亲见之者。其有得于观感之间。盖不啻闻风而兴起也。余观㝏翁遗集。慨然想慕其言行大致。旋究其平生。肇卒讲业两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9H 页
先生之门。退而与门下诸贤相周旋。亲炙既久。磨砻有素。其所以见闻擩染者。殆若观沧海之澜而袭芝兰之馥矣。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噫㝏翁所遇之世。何其幸欤。夫立言者。本之则德行也。苟无其本。虽有拈缀之工藻绘之富。抑末也。而㝏翁之得之于观感。见之于事业。无非先立乎其大者。故居家则著孝友之实。临难则奋敌忾之忠。而其发之为文辞者。亦皆原于忠孝。激励恳恻。有可以扶世教而树风声者。观于慎字书倡义文。而足以知其有本矣。足以验其有得于大贤之教矣。又岂更求其多乎哉。
外王考霁山先生复官改题日。赠外氏诸贤序。
日月明明。照烛无疆。造化生生。雨露咸濡。我外王考府君戴盆之冤。一朝昭释。爵秩依旧。乃以今年乙卯之十二月十二日己丑。祗行告庙改题之礼。凡我内外子孙。稽首蹈舞。颂祝抃庆。天地覆焘之大德。山海高深之鸿恩。顾此涓埃葵藿之微物。将何以报答也。惟余小孙。乃于同庆之日。窃有所感焉。非徒有感。而又有所戒焉。夫以我外王考直道正学。为世媢嫉。身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9L 页
虽阨于一时。理必反于千秋。而先舅氏纯笃之诚。先慈氏出天之孝。每以至冤之未伸。恒为终天之痛焉。今因孝孙之吁 天。幸睹恩霈之诞降。而北堂已虚。西门非旧。虔告称庆。声容莫闻。此日此心。一倍悲感之不禁矣。余闻嗣守之难。古所叹。庆喜之馀。多可悔。德慧存乎疢疾。怠忽生于负冒。甚可畏而可戒也。戒之斯勉矣。勉之斯亦不在乎他矣。我 圣上十行丝纶。丁宁恳恻。而惟外王考暨先舅氏两世行谊。是懋是褒。此诚千古旷绝之 恩数也。华衮之荣。无间幽明。箕裘之责。尤在后人。则夫行谊二字。外氏世守之青毡也。外王考温良恭俭之盛德。先舅氏刚健笃实之徽范。允为百世之师表。况于为子孙者可不思所以服膺而追述之乎。自今日以后。世世子孙。蚤夜孜孜。念玆在玆。一出言而不敢忘祖先之明训。一举足而不敢忘祖先之懿迹。立心以敦厚周慎为本。律己以沉静谦约为务。毋评论人得失。毋妄是非政法。刚制曲糵。畏避势利。恂恂雅饬。肫肫退让。人之见之。不问可知为外王考先舅氏之子孙。则始可谓传家之行谊矣。抑孝者所以事君也。其能无忝尔所生者。乃所以报答 恩命也。古语曰。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即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0H 页
忠孝之道尽在于此。而德善日积。福禄日臻。吾将执左契而俟之矣。呜呼可不勉哉。
吴山志序
冶隐先生秉义扶纲之节。得谦庵而益光。谦庵先生崇德尚贤之诚。得冶隐而深著。读是志者。百世之下。犹可想见二先生之风而兴起云。
朱门书类序
读朱书者遍于全。可以见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而必删节焉。何也。入沧海而先采明珠。登泰岳而首寻日观。以是有节要酌海之纂述。而嘉惠后学者至矣。族叔晚觉斋又独取答问诸条。采而辑之。何也。诚以学者有疑而后有问有答。而方可解其惑辨其误得其正矣。但将弟子所问。以为己问。又将夫子所答。以为今日耳闻。则其所感发而兴起者。无间乎薰炙于沧洲函丈之席。亲承其口诀面命之诲焉。是与汎观博取。茫无津涯。而只看作丌上之方策者。其亲切功效当倍蓰之矣。其为类编。何也。问辨之错出。有难寻究。旨义之参互。未易揔会。故读者常苦其包罗不得。考索未通。顾此愚陋末学。窃欲依程氏遗书之例。分门汇集。以便观览。而僭踰是惧。且坐病懒。盖尝有意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0L 页
而莫之就焉。今观是编。条列既详。裒稡甚该。不待翻阅。一开卷而心目瞭然。其所撰次之功。信乎勤且切矣。噫。自夫朱子书东来之后。惟我退陶李先生。实始尊信而讲明之。嗜之如刍豢。服之如裘褐。遂传其全体大用之学。挽近以来。家有是书。士无不读。而其能真知朱子心法之公平正大。学业之笃实辉光。求以有益乎自己身心者。鲜矣。甚或徒务掇拾其言语。猎涉其深博。夸以为四寸之出入。挟以为藉重之把柄。则其不至于奸宄之假五经为囊橐。盗蹠之窃仁义为资斧者几希矣。善读朱书者。一从退陶法门。先自简要。逊志时敏。察之于心术隐微之间。谨之于义理穷索之际。切问近思。沉潜玩乐。得其门而入焉。然后取其全而尽其蕴。致诸博而反诸约。耐烦理会。躬行实践。则向所谓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庶可以得见之矣。此自卑升高。自近及远而学之真而正也。书类纂集之意。其在斯乎。
省先录序(乙卯)
我十二代祖左通礼府君冠屦之藏。在于临陂柳村。而后裔散在他乡。旷不省扫。香火几至废弛不行。惟我诸孙之居在星,㓒者为是怆也。岁定行祀一员。特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1H 页
令修扫奠献。仍立永式。已至三十年馀矣。此固宗中先父老追孝归厚之德。而后世子孙之所宜世世恪守者也。第其道里窎远。往修岁事。每值忙遽。只要一展而归。多有未遑他馀矣。今年四月。十二代孙厦运氏往省焉。既行祀。慨然职思墓前碣铭之剥落漫漶者。求得刻手。补缺镌刓。使皆明著。山下祭田之攘失于人者。辨理于官。使盗买之民。纳其退帐。以为还推之地。乃曰子孙之省扫先墓。不必有录。而自吾土至丘墓之下。五百里而远矣。子孙之今视昔后视今。已而久矣。远则忽。久则忘。子厚怆城南之松柏。无己勉徐氏之思亭。皆以是也。斯其省也。宜有记志。以戒其怠忽而勉其不忘也。况吾宗之省于萝岘始祖坟茔。亦有省先之录。吾有所受之也。遂历书前任行祀之名及将祀之年月日。一依萝岘例。归而属不佞书其事。为临陂省先录序。
星山裴氏族谱序
星山裴斯文柱石甫言于余曰。族之有谱尚矣。人之生也。必本于一。一本之分。斯为千条万叶之繁。则后属疏矣。而自吾祖视之。皆一人之子孙也。吾祖一视。而子孙不能体吾祖而疏之。则其不至如路人者几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1L 页
希。此谱所以作而合千万。使知其一本之义也。我裴氏之修谱也。必欲合而为一。以为收族劝亲之道者。其意盖出于此矣而终不能遂之。何也。谱将以明系序正昭穆。而裴自得姓之后。中间继序之次。有不可考。各派昭穆之列。有不可辨。一难也。裴之为字。去邑从衣。而或衣里有非。或非下有衣。虽未知适从。而观于 御定全韵。裴先而裴后。三韵通考。有裴而无裴。皆可考信也。惟我先祖壁上功臣以来。世德作求。勋业纪干太常。忠孝著于奕叶。文献足徵。吾有受之。则今欲使舍裴而从裴。二难也。夫中国之裴。本于𨛬乡之受封。而西眷洗马。南来中眷东眷。派谱各殊。我东之裴。本于汉祗之赐姓。而盆城,星山,达城,曲江,昆山封贯亦别。各自审慎其系序之传信。昭穆之无疑。釐正为谱。如古者别其族而共一姓。则姓者统其祖先之所自出者也。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者也。游张封印。族虽分而同出于郑。栾高崔国。氏虽别而同出于齐。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譬水一源。随派同归。亦何害于收宗族勉敦睦之义也哉。我裴氏诸派之别其谱者。由此故也。余曰子之言信而徵。遂书之。以为星山裴氏族谱序。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2H 页
枫岳联句序
中华人曰。愿生高丽。一见金刚。余东国之人也。不见金刚。犹洙泗之人不见大圣。愧此匏系之踪。心游千里之外。而自身却只在此。往年宗兄寒栖翁与其弟元甫。并镳而出。作枫岳之游。余闻其行而壮之。迨其归。亟叩其所得。翁乃以枫岳记行联句三百六十示余。凡万二千峰烟霞胜景。历历幻现于纸墨之间。富哉有味乎。使人指点爱玩。恍如足履目寓。应接不暇。虽谓之枫岳传神。可也。抑余非直有取于景物也。翁之有是行。兄推弟随。一埙一篪。旅路之所扶携。流峙之所玩赏。连袂和湛。协奏峨洋。诚天下之至乐也。繄我独无。每出门独行。踽踽然戚戚然终鲜乎左右前后之者。览此棣华唱酬之什。安得不增余之一感而羡翁之一乐也哉。因书以归之。
奉送宗丈人李(光国)游山水序
我从大父远志轩府君。昔年秋。在余称宗丈人出世士。游于国明山水。明年。余始拜宗丈人。时已远志轩弃承学矣。其道宗丈人奉而藏之。心如昨日焉。今宗丈人以远志轩。施及于余。余之慕宗丈人亦惟是。宗丈人又适山水。索余言以为游方之观。余不知山水。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2L 页
独知宗丈人。今其行。又以忾其时之不遇而独遇乎山水也。吾尝慕汉阴相公。如古裴晋公,李陇西公之相唐宋焉。见其甘棠。爱而珍之。况其人子孙哉。今人得见古二公之后倘有存焉者。人人必慕惜之矣。汉阴相公泽东国民。其丰功伟烈。尚在舆人之颂。无不想像而咏叹之者。今其至宗丈人五世尔。人之见宗丈人。倘无异于爱古之二公之后乎哉。夫以宗丈人不观于富荣之乐而观山水也。苟自谓慕义嗜善者。皆知先后之。然世多不知。当时执政大臣不能剪拔名臣之后。遂去之。超然远览于世之外。与遗形骸忘势利者。相期之乎蓬壶之崖无何澹莫之滨。此世之不得偶宗丈人也。而宗丈人方且为虚之船。山中之木。尚可以甘棠乎哉。抑宗丈人之观山水也。癖之乎癖已。必将有雾露之害。艰于其形。风涛之虞。怕于其气。虽观无与于山水也。宗丈人之游。则趣达乐深。神王意得。周流不穷。历观无际。能玩其天而无所艰也。能葆其真而无所怕也。玆其山水也观全矣。古者谓是适志之游而我能适。其谁得以已之乎。嗟乎。彼山水。亦惟汉阴相公之勋。再造名区。留在山河。面目尚不改矣。又幸而遇其孙焉以游。其清高标致。真得其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3H 页
人矣。吾知东方山水之爱汉阴相公之孙。尤于人之爱汉阴相公之孙也。是宗丈人独遇于山水。而山水亦于宗丈人乎遇之也。传公之游者。其必以公为山水主人。余知之远志轩也。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记
  
武屹精舍藏书阁移建记
武屹精舍。即我文穆公郑先生栖息讲道之所。而藏书阁者。先生易箦后深衣蓍杖书籍咸在焉。精舍始刱于万历甲辰。而后移于其下数百武。至 正庙甲辰。还建于旧址。藏书阁还建在 今上庚午之冬。云仍肯构之诚。复复先师剩馥之地。门墙堂室。焕然俱新。丌上齐豆。恍尔兴感。俯仰瞻眺。山益高而水益清矣。抑保曲阜之履。不若从事博约之至教。赏窗前之草。不若深体光霁之气像。后学之藏修游息于斯者。可不知所勉哉。
社仓书堂记
惟我文穆公郑先生。得闻朱子之道于陶山。而传其全体大用之学。一是服膺。终身师法。于羹于墙。则立则舆。精神心术之运。动作威仪之著。皆其准绳幅尺也。入而进于朝。则志乎尧舜其君。出而治于外。则期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3L 页
乎兴学保民。迨末年所遭。恰如绍熙庆元之时。请过宫勉处变。不可谏而焚稿。揆之古今。若合符节。而又于岁至庚申。易箦于晦堂之持敬斋者。此先生之终始本末也。故求观朱子之道者。必自先生始。而当世能言之士。称先生为朱仲晦身者。亦可谓知先生矣。天之将兴斯文于两新安。则地之相去万有馀里。而其名之相似焉者。亦天意之有在耳。武屹。武夷之九曲也。精舍之有寒冈。寒泉之坟庵也。占得阳亭之桧渊。则依然紫阳考亭之复设也。移卜洛涯之芦谷。则恍若芦峰云谷之重辟也。灵皋胜境之有其名。自古在昔。而天藏地秘。必待先生而始著。使其山益辉而水增光者。是岂偶然而已哉。至于社仓一区。则尤有所可感而可敬者焉。朱子以乾道辛卯。刱始崇安之社仓。先生以万历辛卯。卜居新安之社仓。地名同而年又与同。故取同同焉有以也。村氓野老至今传之为寒冈台。遗址之拳石片土。相与告戒而保守之。此可以观德教之入人者深矣。而况一乡人士之诵先生之诗。闻先生之风而知所兴慕者乎。乃于今丙辰春。合谋同力。营建书堂。凡六楹。东曰景山轩。西曰乐英斋。越四年己未秋。又竖乐石显刻于其东台上。以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4H 页
寓殁世不忘之思。其亦勤且盛矣。抑后学之尊书塾重遗墟者。非为其地之相似也。诚以先生之道之相符也。即藏修游息于斯塾。以毋忘先生之德教者。不在于某水某山之名而在于务实。不在于入耳出口之末而在于立本。欲寻其所谓实与本者何事。吾党之士可不思所以勉之哉。
柳湖里社记
有社于柳溪之上琴湖之东。即松潭蔡公,槐轩郭公两先生揭虔之所也。夫乡贤之祭于社。或取其道学之高明。或标其行义之卓异。立庙啜食。以寓后人尊仰之诚者。是固出于好德之彝。崇贤之典而不可已焉者也。若松潭之早谢场屋。遁迹江湖。孝友笃于家。行义著于乡。槐轩之徵辟不起。依归得所。行己之正。遭乱愈确。进学之志。至老不倦。蔚为当时之推重。俱作后学之师范。允合乎俎而豆之。尸而祝之。而数百岁未遑之举。克行于今日。使两先生馀芬剩馥。不沬于一区遗址。人士之入其社而瞻其祠者。恍若亲承绪论。追陪杖屦而想像髣髴其高风盛德焉。后孙肯搆之孝。儒林尚贤之诚。吁亦至矣。吾东学校之设。遍于一国。固已祀先圣先师矣。而书院里社之作。又复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4L 页
盛行者。盖以尊贤慕德之义。尤切于闻见之相接。居地之相近也。闻见接故服习易。居地近故观感深。是岂主于崇祀其贤而已哉。将以学其道而行其教也。此昔贤之所劝成于建院立社而其意非偶然者也。古之教者。家塾党庠州序国学。靡不广设。今之院社。虽有大小轻重之别。而亦庠塾之遗制也。然则是社之诸君子。岂但以庙宇堂室之建俎豆尸祝之享。为尽于尊贤慕德之义也哉。其必闻两贤之风。则思所以服习之。居两贤之墟。则思所以观感之。相与奋励自勉。以孝友忠信。为躬行之实。以十六图之训。为潜修之本。又必沿溯兴起于怀仰私淑之地。追踪摹范于师友通读之日。在后孙则孝思维则而毋忝乎先烈。在章甫则景行行止而趾美乎前修。则其于立社尊贤之义。始可谓无负矣。社既成。松潭七世孙蔡君师学。属余记其事。未几。蔡君奄忽。而槐轩七世孙郭君利泽及其侄柱南。又相继来索。余固松潭外裔。而槐轩。我先祖石潭公道义交也。是敢忘其僭愚而为之记。且以乐告于社中同志云尔。
家藏小刀记
此乃五代祖妣贞敬夫人李氏所赐祖考府君之刀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5H 页
也。府君生于丙寅之岁。姆抱见于李氏。李氏奇之曰。此儿必居冢宰公地位。赐以冢宰公锦贝之缨及所佩刀。府君幼有俊才。见之者无不期之以远大。不幸殁于丙戌之岁。享年才二十一。以府君瑰器美质。竟止于斯。以李氏鉴识卓越。其言不验。岂非天哉。缨则失于偷盗。惟刀在耳。玆为小记。俾后世子孙知为吾家青毡旧物而保守之云尔。
养閒亭记
郑君辉国作亭于修道之月渊洞。扁之曰养閒。一日属余曰。是吾菟裘也。将老焉。盍为之记。余谓是亭溪山之佳。烟云之奇。虽不登临寓目。而盖尝历览乎双溪红流之间。可以领略而得其胜槩矣。是宜作之亭而乐之心。而名之可取者多矣。子之独名养閒。其义何居。夫閒者。非君子之高致也。白香山有随分欢喜之诗。而罗氏讥之以必起颓惰废放之意。许顺之有栖心淡泊之书。而朱子责之以无一字不有病痛。是皆閒之为累也。子之有取于閒者。不亦违于古人勉戒之旨乎。且子固閒者也。早谢场屋。雅好山水。不逐逐于名利。不拘拘于尘冗。则非閒之不能。而又欲其养之者。得无如居简行简而益其病者乎。虽然。所恶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5L 页
于閒者。谓其似閒而非閒也。若乃真能閒者。岂不诚达人韵士之所乐为者哉。自夫机巧日生而人皆趋于营营之路。混沌日凿而俗争溺于滔滔之波。终身形役。鲜能超脱。则孰居无事舍忙而求閒乎。此所以閒者之尽高而难得于今之世矣。然而好为名高而閒者。丘壑之眈而花卉之玩也。琴棋之游而壶觞之御也。厌弃事物而閒者。凝尘之满席而清谈之干云也。四到之不知而百骸之不勤也。骤而观其外。孰不以为高雅清閒之流。而夷考其实。或有得其粗而遗其精者。或有始自托而终不保者。强为高尚之事而迹反失于污贱。浪作清虚之习而志未免于奔忙。若是者。可谓貌于閒而非心于閒也。必也味无味之味。乐二乐之乐。天机自深而嗜欲无足以撄其怀。好尚莫渝而外物不得以乱其中。然后方可为真个清高之閒者矣。夫既真有心中之閒。则形神俱閒。动静亦閒。宜若无入而不自得矣。而市朝胶扰之中。纷华波荡之际。耳目之所搅聒。意思之所变乱。亦非閒者之所宜也。是故古之閒者。必求寂寞之滨。幽胜之区。以为颐神养性之所。游方之外而自有恬淡之相。出尘之表而日觉安静之趣。则其閒也全而其乐也深矣。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6H 页
养閒之意。其在斯乎。天下之事自以为能而不复加勉者。皆非其至者也。惟得于心而益致其功。有诸己而必思深造者。斯其为真能之也。苟非子之素其閒而乐其真者。孰知夫閒之不可以苟为而必思所以养之之道也。然则子之所谓閒者。非慕虚名而尚标致也。其养之也。亦非遗事物而任散诞也。清心寡欲以为閒。安分守静以为养。襟怀日以清爽而犹恐其天之不足。形神日以冲远而犹恐其趣之不深。则亭上景物。无非自得之清饷。而安乐窝之閒中日月。逍遥社之终朝临水。龙门夫子之天下最閒人。庶几养得成矣。其视彼之龌龊徇外迹似心非之徒。岂不超然独立去神仙不远乎。世或有登斯亭而乐其閒者。其必以子为善养閒矣。
同乐堂记
张知县趾元甫谂于余曰。堂名同乐。即克斋申公之所命。而其经始及重新也。我之会叔祖护军公。实前后致力。故我于今移建之役。不敢以衰老避焉筋力辞焉。洞中诸人。咸与敦事。以底于成。盍记诸。余曰。堂之刱而修而移。前人之述备矣。奚必赘为。抑同乐之义。美矣广矣。古人曰。为善最乐。善者。性之所同也。全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6L 页
其所同得之天赋而仰不愧俯不怍者。乐也。善与人同。育英才而锡类者。乐也。玆故古之仁人君子既已修身洁行。自乐其乐。而又必推而及人。要与之同其乐。非徒与今人同乐。而又必立教垂训。善其遗俗。欲使后人而同其乐。自乐之乐。其乐也小。与人之乐。其乐也大。至于使后人同其乐之乐。其乐也尤大且无穷矣。然则前人之乐。固与后人同其乐。而后人之乐前人之善者。亦与前人同其乐矣。是乐也岂不美而广欤。虽或地之相去绝矣。世之相后远矣。犹且希圣希贤而求与之同。矧乎刱是堂明条约之旨。皆所以勉人为善。则居之同而代之近。传闻之熟。服行之真自有感发而兴起焉者。可不思所以乐其乐而同于同乎。吾知移建是堂。又是规模一新之初也。今日诸君子之慕前修之风而同前修之乐者。其将与是堂而偕新矣。余衰朽废文墨者久矣。窃有感于昔贤名堂之义。乐诸君子之有志同乐也。于是乎书。
杞菊轩记
始余少壮。尝游伽倻。从山履迤逦而上。遥望绝顶。有先登翩翾而立。恍若步虚驾鹤者。心欣然亟往从之。揖而相语。则乃平日闻风愿言之都君圣世也。遂相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7H 页
视而笑。终日追蹑于云霞空翠之间。其后再为双溪红流之游。而每视圣世。不啻如犊山之王烈。苏岭之孙登也。余今蒲柳之质。未秋先零。回思三数十年前。筇屐之踪。邈若蓬弱之隔。而圣世童颜鹤步。无异少年时。意其得山间臞仙之术。服食导引。以入不死之门矣。昨岁之冬。圣世来诊于呻吟寂寞之滨。意寄缱绻。所谈论确实雅正。令人久而益敬。既而曰。吾营菟裘。境幽而不高不深。自有山林之趣。环以奇卉异草。兼以香蔬嘉实。中置圣贤之典籍图书。玩而乐之。因以杞菊名吾轩。盍为我记之。余闻而韪之曰。有味乎子之名其轩也。夫天地之中。水陆之品。可爱者众。而朱夫子独取杞菊者。其旨深矣。子能弃世俗之所爱而知夫子之所取。则余之向之知子于仙真之游者。诚浅之也。其保养有方。操履益坚。所见日高。吃紧得力于实地事业者。有以也夫。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子既轩以名之。则其好而乐者审矣。其得此物吃而味众人之所不味者全矣。余病朽甚。无由往从之轩。而旋观几畦之种。深叩玩乐之味。则子无亦以昔人所云不应得道者讥我乎。然世或有未得一尝而口谈龙肉者。余虽不能造观于斯轩。而闻其名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7L 页
乐为之记。是亦谈龙肉者也。愿子之采掇之自得而惠我咀嚼之馀味则幸矣。
游天生山记
有山戴石崔嵬如人立而冠。余尝往来道其下。指之为天生山城云。戊寅正月。与朴戚启汝,严益稚行游。自山足攀援石齿而上。山顶皆石。四面斗绝。盖天生然。有储饷器械聚落十数家。漆齿之变。红衣将军军于此。敌不敢攻。其险可凭。然无水不可恃。最高处一角突起。傍出数十步。其狭寻丈。其下悬岩万尺。号密德岩。蹑其上如步银桥驾飞虹。𢥵然不可留也。南望伽倻。北眺鹤驾。西揖金乌。东瞰架麓。洛水萦带。上下百馀里。登临相羊而归。城底并石崖立伽蓝曰万持。既暝。月上东岭照庵扃。开扃对月。傍挹灏景。俯临无地。更深。寒气生坐下。天风冷然。因命衲徒梵呗。诸人相和朗咏。山石响鸣。山寺夜游尤胜。始谓山险已无奇。及游而乐也。不知玆山曾有人如吾三人者之游而乐乎。后又有人游而知其乐。知其乐而知吾三人之乐者乎。上元夜记。
矗石同游记
癸卯十一月二十六日。自丹溪李直长东仁闻喜会。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8H 页
发行宿芝溪。以书招郭璿及其弟琎两新 恩。二十七日。抵晋阳登矗石楼。江山带愤。义烈竖发。乘舟过义岩下。令笛工五六人吹笛岩上。其声寥亮。听之以宣感慨。同游者。朴受绚仲素,尹东亨华仲,崔光璧公献,赵辉晋文然,李益中允执,权必辅衡甫,李择中子膺,李东渊景陶,李万运希元,郭璿幼玉,郭琎进玉,李东晃平兼,朴旨鹰云路。希元记。
德山同游记
自矗石乘夜宿召南。二十八日。过陶丘台入德门。历玩曹先生神道碑。暮抵书院。先登洗心亭醉醒亭。徘徊眺望。谷口隈隩。洞天平旷。头流万丈。雄蟠特立。清川一带。激流澄涵。爽气动人。宿敬义堂。朝起拜祠庙。缅仰两先生高风清节。有廉顽立懦之意。同游者。尹东亨华仲,崔光璧公献,赵辉晋文然,李益中允执,权必辅衡甫,李东渊景陶,李万运希元,李东晃平兼,权大㦿开仲,许酂宗汉,崔道敏兼五。南至日。希元记。
文山斋同游记
出德山登陶丘台少憩。华仲先归。余将入白云洞。文然以行忙止之。且盛言沙门之奇。一行遂从焉。行五里许。至断俗寺。洞口水石。淙琤可爱。奇岩削壁。陡立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8L 页
成门。刻广济岩门四字。世传崔孤云手书也。其傍有石文。数十年前自生岩壁而成沙门二字。字画大如臂。沙字浑全无缺。门字左股下画熹微难卞。而字形亦宛然。远望似粉书。始疑石苔。逼而谛视。以刀刮见则字画愈觉分明。方知其天生也。天下之理莫可究诘有如是者。或曰断俗近来凋弊。此是复盛之徵也。或曰竺教久衰。此是禅学将兴之兆也。游赏移时。红日衔山。崔令公献乘兴欲向断俗。余亦将蹑尘。诸人以日暮苦挽遂止。同抵立石。夜宿文山斋。近地士友皆来会打话。真胜事也。食后约会于校洞。为贺李新 恩思谦闻喜之席也。晦日又记。
伽倻同游录
丙午仲秋。余至柳溪。李沃川景珍。其弟上舍景颜。自一善至。权襄仲自玉山至。族叔圣哉寅甫及李心如,都圣世,张跻伯皆来会。二十二日。与郑辉国,幼辉联镳至桧渊。翌日洞主李圣民,郑辉祖偕行。摊饭于唤仙岛。暮宿双溪。食后自青岩抵武屹书斋。奉玩杖屦藏书。仍留宿。朝发向月渊洞。即辉国新亭也。过金公瀑宿海印。留一日而归。会于壬辰。历览修道,伽倻诸胜。忽尔十五年矣。中经暴水溃决。立岩玉流之间。清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9H 页
川白石。多被流沙散砾。掩翳真面。游玩之胜。顿减于前。独武屹精舍年前移建。而林壑邃美。瀑岩奇秀。不失本来风光。有似神物护持耳。月渊之窈窕佳景。得未曾有。海印之满山枫叶。红锦正浓。不负游赏之兴。矧我佥益累日同游。谈笑谐谑。畅叙幽情。尽浮世胜事也。玆书姓字名人各一纸。出山分袂之后。不禁离索之怀。则披此纸以当一晤。且以无忘今日之游云尔。辉祖自月渊先归。朴君养吾佩酒壶追到海印。并辔出山。希元识。景珍书。
游锦山记
余寤寐方丈久矣。顷在癸卯之冬。一入德川洞。仰看天王。顶上积雪皑皑。不可跋而涉也。怅望径还。至今心未尝不往来于玆山也。今春丹溪权稚长新登上庠。邀余闻喜之席。稚长固余深所期须者。且便道可以偿头流之债。遂不惮道里之远。以暮春上浣到丹丘。文然来会。盛称锦山之胜。盍往观焉。余以方丈辞。文然曰。时尚早。绝顶冻雪未融。不若先游锦山。往还当费浃日。稍俟天暄雪消而后。方作头流顶上行。可矣。余然其计。将向锦山。嘱稚长待我于德山之门。呼新来立双笛于方丈第一峰。奚啻缑岭吹箫伴也。稚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9L 页
长曰诺。时族叔日进以庆基令来。欲与偕游。始许后悔。盖以由期不远。难于离家。余戏谓青云客那作白云游耶。请其春府族祖同往。余乃从文然至召南。既望。与族祖及汝精,百直,信甫。从汉发行。宿昆阳多率寺。至露梁欲过海。棹夫以津禁塞之止。宿大峙姜圣通家。先送人南海。得渡津官帖。翌日乃济。圣通亦偕行。露梁即李忠武鏖倭身歼之地。其精忠伟绩。昭揭山海。想见当日舳舻电激。金鼓雷动。行长,顿吾之属。逃遁慑伏。不敢扬帆而更北者。皆此一捷之力也。微公吾其鱼乎。拜忠烈祠以展敬慕。入碧海庵。庵在海岸陡绝。上舸舶迷津。风帆上下。岭湖一带。举在目前。天畔高山。罗布云外。尽海屿间绝胜也。宿望云山花芳寺。过南海邑。至曲浦。旧设镇今革但空城。宿虎岳龙门寺。肩舆上锦山。登上峰。攀梯而陟烟台。身出云天之表。飘飘若冷风之御。摇摇如鹤背之驾。俯视岛屿之点点。远瞰天水之苍苍。不知云者为岛乎。海者为天乎。奇峰矗矗。积石将将。招提隐映于岩下。钟磬飘动于云里。刱眺而忽疑阆苑瑶池。靓想而翻似龙堂贝阙。惝恍久之。懔乎不可留也。人言海气清朗。可望汉挐日岐对马诸岛而云阴不辨。可指而认者。烟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0H 页
霞,蓐芝,巨济,闲山,世尊,赤梁,蛇梁,娜罗,黔魁。不能尽记。山下有平石旀助浦镇,尚州浦。今废。烟台傍石壁。刻由虹门上锦山六大字。或云崔孤云笔也。馀漫漶难辨。石间多古今人及知友名字。北曰霞石台。南曰大壮峰,日台,月台,香垆峰,坐仙台,九井峰。大壮之下。有普提庵。稍下有蛟龙窟。其侧有声音窟。自发钟鼓响。前面石壁。陡立如削。近地底有一穴。自成虹门。长松苍翠。麻立矢直。杜鹃花满山红映。山以锦名。盖取霜叶而花时亦锦也。命僧徒采花。先往普提。煮油为饼。香味特异。海山高顶上煮花。又一奇也。夜琴客郑生。倚歌奏弦。声甚清越。下界听之。则当谓飞仙按步虚矣。朝食后下山。还宿海邑。明午暂憩碧海庵。一行登舟。风浪稍作。轻舟出没。弹琴命歌。高张迭唱。使人忘涉险之危。海舟遇风则挂双帆。不费推移而渡。安期之徒。所谓到蓬莱风引去者。以此欤。始拟由露梁泛海波。上蟾江入双溪。纵观神凝青鹤绝境。迤入德山。一蹴天王峰上。以副宿愿。道闻山内不净。度不可从容玩景。罢约撤游。初计又虚。遥望头流。万叠插天。指点怅想而归。锦山之游。只是卢敖之玄阙蒙毂。而方丈之赏则空付之汗漫之外耳。诸人解之曰。子将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0L 页
登天王而小三韩。则春暄不如秋清。宁小俟之。余指文然曰。是吾方丈主人也。秋以为期。
游观鱼台记
泗水之阳。有曰观鱼台者。悬崖临江。岩广斗断。上天下渊。收揽旷野远山之胜。郑文穆先生与旅轩,乐斋一时诸贤杖屦游赏而命名之。行过于斯者。想慕指点。至今犹有剩馥焉。壬子后四月初。因贺郑叔润闻喜。到泗水。将归。余曰。盍游台为。洪清仲,郑日之,姜文举,郑景瞻,景由,孟阳及叔润皆从之。乘舟沿洄而泊台下。蹑磴道俯倏鳞。举匏樽听弦管。情怡真率之境。心会景物之外。眺望玩乐。缅怀诸先生之风。又悚然而敬。惕然而省。系之以感慨矣。不知后之游此者倘亦追思今日之游而慨然兴感者乎。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跋
  
武屹九曲图跋
惟我寒冈郑先生躬行晦庵夫子之道。而藏修歌咏之所。最在于武屹一区。与晦庵之武夷同焉。先生尝增撰武夷志。又和九曲诗。其旨微矣。后之人仍名武屹九曲。刻之磨崖。且为绘画作帖。以仿武夷故事。盖武夷精舍成于淳熙甲辰。武屹精舍刱于万历甲辰。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1H 页
而今重建刻绘。适在甲辰。天生两贤。地名既符。经营前后之岁又同。亦非偶然者矣。噫。溪山剩馥。云烟满目。摩挲髣髴。恍若追陪杖屦于月潭龙岩之间。庶几有所想慕而兴起焉。则欲学先生仁智之德者。亦将有得于斯图也。
洪敬斋(鲁)旧碣遗字跋
敬斋洪先生墓前有旧竖碣。莓苔剥落。字多刓缺。后人恐其久而不辨。模索石面。录其可读者。其不可读者殆半。无以尽见其首尾。亦不知作者名姓为可恨。然此盖当时信笔。据其遗字。寻其句语。先生志事。犹可考信于斯文。非如岣嵝石鼓之不可解也。今于累百载之下。尚论其本末大节。历历无疑。以碣足徵也。世之君子必取以藏之石室。编之集古而敬玩之不已。是宜俱载于实记之中而传示于无穷也。
旸溪集跋
旸溪郑公从游慕堂,旅轩之门。早岁播誉。才望蔚然。而年位俱啬。不克展尽其器业。其于命与时何哉。今观其遗集。文辞醇实条畅。诗韵圆活铿锵。寸筳识洪钟之响。片脔知大亨之味。亦奚憾于撰辑之未多乎哉。抑公之居家有制行之美。莅民有循吏之褒。疏财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1L 页
好施之谊。恬名避世之操。本之则在玆。其可敬也夫。玆其所以志可则而言可服也夫。
书蔡松潭行迹后
松潭蔡先生弱冠登上庠。声誉蔚然。既早谢公车业。筑亭于琴湖之上。日以江山诗酒自娱。视世之富贵名利泊如也。一时贤士大夫之东南行者。莫不从公游而高仰之。其德义风流。至今照映人耳目。载邑志德行录。十贤中第三贤是也。盖公受业退陶之门人。而教授后进。乐斋徐公诸贤多从而学焉。其有得于内外宾主之分而嚣嚣自乐于鱼鸟烟霞之外者。有以也。顾公閟迹林泉。而遗事诗文。尽失于龙蛇兵燹。无以详见其言行本末。为若可恨。然我先祖石潭公撰公碣文曰。友爱天至。气度雄豪。归岩公记公狎鹭亭曰。轩冕泥涂。去留委心。此可以考信而槩公志行之大节云。
书家宝帖后
族叔弃翁公示余以家宝帖。一开帖。自石潭府君以下先代遗简及周亲墨迹。俱在其中。愀然僾然恍如陪侍警咳之侧。共说门内事。盥手奉玩。感慕自切。弃翁合下殚心为先。至于修补兆域治石刻铭之役。无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2H 页
不躬莅。其功大矣。今此裒集古简。联帖净装。以为传家之宝。可以见尊祖之义焉。可以著敦睦之风焉。可以勉后孙无忝之思焉。其用意亦岂偶然而已哉。
敬书谨斋李公(庆弘)遗事后
余读李谨斋公遗事曰。嗟乎。富贵而磨灭者。即无论。文词著述富有。而只取鹦鹉之讥者。尽多。欲以是誇世而传于后。末矣。渊明扇上之赞。伯鸾庑下之颂。岂皆禄位藻采之人哉。盖亦有本者存焉。谨斋公既未克显用于世。其遗行绪言佚于兵燹。为若可恨。邑志有龙蛇倡义之迹。孙聱汉挽祭。有蓍龟师生之语。安五休家乘。有郑金一时诸先生道义切磨之褒。则此可以考信而知公德行事实之本末。又何憾于文献之不尽传于世也哉。叔度之风旨无所著见。而考荀郭之评则尚德者以为渊。侍御之行业不假称道。而观碑阴之记则论交者以为端。吾于谨斋公亦云。
书李仲绥(经禄)南行录后
观于海然后始为大观矣。游于矗石然后始为壮游矣。仲绥一举而兼之。今览其南行一录。可以知眼目之益高而胸襟之益富矣。且其遇险而戒。知难而退。深有得于古人徐行驻足之义。真可为游观之法也。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2L 页
济胜之暇。周旋士友间。商搉古今。又感慨系之矣。至若模写拈掇之评。则仲绥必看作第二义。故玆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