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2H 页
辨朴南野论爱之之理一条
 大全本书。此书元有上下两段。今见于节要者。乃其下段也。其上段自己私既克。至非强为之。先引南轩说。自盖字以下方用己说辨驳下段自爱之之理。至可得而言矣。又先引南轩说。自盖字以下。又用己说辨驳。如此看下。则两先生说。各归其主。无复难决之患云云。(南野所论止此)
按此书。自己私既克至非强为之也。乃是南轩仁说。而此有三段。己私既克为一段。天地之间无一物之非吾仁为一段。此亦其理之本具于吾性者为一段。小注此数句亦未安六字。盖言下二段皆未安而非其紧要者。故姑置之。先辨其大者。盖己私既克。则仁之体无所蔽。天理无蔽。则天地万物血脉贯通而仁之用无不周矣。然则所谓爱之理者。乃吾本性之所有。非因廓然大公而后有也。非以血脉贯通而后存也。爱之之理。便是仁。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于此识得仁体然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用无不周者。可得而言矣。盖此理本甚约。今便将天地万物夹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2L 页
杂说。却鹘突了云云。第一段既辨然后。又辨其次段。视天下无一物之非仁云云。又辨其末段。此亦其理之本具于吾性者而非强为之也。似皆剩语云云。详观本书上下辨说。则自盖己私既克。至于盖此理本甚约。皆是一串说。而爱之之理便是仁。非南轩说明矣。盖己私既克以上。乃是先揭南轩三段未安之说。其下始辨其差紊矣。盖此理云云。则承上接下而非他段也。何可以上盖字以上为南轩之书。故并疑下盖字以上。亦为南轩之书乎。且南轩说。皆以又曰又云别之而乃加辨驳。下盖字以上。果是南轩说。则岂可独无又云字乎。此亦不在多辨而可见矣。
辨捍格
小学书题捍格不胜。礼记大学或问。格皆作核音读。而栗谷读如民莫敢格之格。按语类根格音户各半。则栗谷之改作격音。恐未为的也。盖从核则坚不可入之意。本注正误捍格牴牾不相入。正得本意矣。(语类一百四十卷第三板)
辨太极图说
经筵讲太极图说。某贤释其文义曰。中庸首言天命之谓性。此言太极者。即天上之又一层论也。邵康节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言以道观万物。天地亦一万物。此与太极图说一也云云。(见国朝宝鉴。)夫天有以形体言者。有专言之曰道者。中庸之所谓天。即道也而为阴阳五行之本。此果与太极不同。而太极果为天上之一层乎。伊川曰。天者自然之理也。朱子曰天即理也。今乃于天上。又一层别求太极。则太极者将归之于理外虚无之域乎。天命之天。亦可以形体言而观作万物中之一物乎。
辨一原
感兴诗一原注。乃引体用一原。噫。观于啾喧言辞枝叶刊落之语。则明是用阴符经中绝利一原之语也。何北山注解。不啻明白。而别出意见。以体用释之者。全不成语势文理。至以为感兴诗末复合为一理此中庸之义云者。不知何等说也。
辨日损日益
朱子刘平甫墓志日损日益。此乃平甫用功于复善修身。而深取商也日益赐也日损之义。是固圣人明训。学者最所服膺之处矣。今观某贤劄疑。漫不省何语。而注以当考。此等明白谟训。犹不能着眼记得而茫昧其出处。岂不惜哉。(道德经日益日损。以学与道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L 页
言之。)
辨盗丘
朱子大全索尊犍刻诗。有高踪希盗丘之句。盖戏德庆丈之廋而引用狐父盗丘以押韵。按列子说符篇。狐父之盗曰丘。狐父。里名也。狐父盗丘。乃文字间恒用之语也。今观某贤所笔劄疑。注释盗丘二字。而乃引盗蹠诟辱孔圣之语曰。庄子盗蹠篇。盗蹠谓孔子曰盗莫甚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谓我为盗蹠云。噫。昔朱子尝欲注杜甫诗。以其有孔丘盗蹠俱尘埃之句。谓其侮慢圣人。遂弃不注。其可自作诗而反用盗蹠辱孔子之语乎。虽至愚绝悖之人。犹不敢直斥孔子之名而忍着盗字矣。而谓朱子为之乎。此非但诬朱子。而实是辱孔子者也。其意至以朱子为诵盗蹠之言而斥孔圣以盗者。是岂成说乎。(见大全卷之二三十六板)
辨道谦
朱子大全卷之六五板开善注。寺名。先生所师僧道谦所居。又大全三十五卷十八板与吕伯恭书中谦老注。延平所称朱子所尝师道谦也。噫。延平虽有尝从谦开善处云云。而未尝直称师之云。朱子虽称谦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H 页
老。而今乃遽下师字。累书之少无顾忌难慎之意。此未可知也。
存养涵养动静说
 退溪先生曰。操存对省察。则当为静时工夫。泛言则通动静。涵养者。涵泳于义理而养成之谓。先儒说涵养处。皆不分动静。(答洪胖。)沙溪问于愚伏曰。退溪曰存养专以静言。涵养兼动静言。按或问存养多用静否。朱子曰不然。孔子却都就用处教人做工夫。退溪之言。与朱子不同。愚伏答曰。存养是静工夫。省察是动工夫。此乃曾祖道所录朱子语。然细推之。则存养实兼动静。如作事时心在其事。更不思量他事。令心不走作。岂不是存其心养其性。此所谓动中之静也。专以静言则恐未当。
按朱子答孙敬甫曰。所论才说存养。即是动了。此恐未然。所谓存养。非是安排造作。只是不动着他。又答张敬夫曰。方其存也。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是则静中之动。又答梁文叔曰。要得学者静中有个主宰存养处。(以上三说。以存养属静。)朱子答程正思曰。存养体验。久久纯熟。又须见得存养省察不是两事也。又答方宾王曰。存养之功。亦不当专在静坐时。须于日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L 页
用动静之间。无处不下工夫。又答陈肤仲曰。存养工夫。只要应事接物之不失此心。(以上三说。以存养兼动静。)程子曰。未发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潘恭叔曰。戒惧者。所以涵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朱子曰。此说甚善。朱子答范伯崇曰。钦夫无涵养本源工夫。觉得应事忽忽。(以上三说。以涵养属静。)程子曰。涵养须用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朱子答吕子约曰。涵养本源而察于天理人欲之判。此是日用动静之间。不可顷刻间断底事。又答方宾王曰。涵养本源之功。诚易间断。然才觉得间断。便是相续处。(以上三说。以涵养兼动静。)朱子答陈肤仲曰。所谓存养工夫。亦非是闭眉合眼如土偶人然后谓之涵养也。(按此则存养涵养。只是一事。)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朱子曰。心具诚敬以存之。则性得其养而无所害矣。潜室陈氏曰。存心即诚意正心之谓。养性在其中矣。非存心外别有所谓养性工夫。
丘琼山衍义补庄子不言礼辨
庄子天下篇。论诗书礼乐易春秋。朱子曰。庄子此语。后来人如何可及。今按衍义补。(本经术以为教条。)乃曰。庄子言六经而不及礼。彼学老聃者。固以礼为忠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H 页
信之薄而放荡于礼法之外云者。可怪。衍义补。誊庄子之言。削去礼以道行四字而强辨庄子之不言礼者。岂非疏脱可笑之甚者乎。
鳀岑说
天文志。箕尾为幽燕分野。幽燕之东方有朝鲜。尾宿之东畔有鱼子一星。故朝鲜或称鲽域。或称鳀岑。鲜也鲽也鳀也。皆以上应鱼宿也。或曰朝鲜之鲜。取其明也云。而按史记朝鲜传注。索隐曰鲜音汕。以有汕水故名也。东国史略注。在东表日出之地。以有汕水故名。则朝鲜之鲜。解以鲜明之义者。无稽之言也。或曰鲽。盖东海之鱼。故朝鲜称以鲽域云。而郭景纯云。今江东号鲽曰王馀。又曰阪鱼。则鲽非独朝鲜所产。而特称鲽域者。可知其取义于分野故也。况乎鳀岑。则鳀岂是产于岑而称之耶。其指分野明矣。
社仓私议
朱夫子刱社仓法于崇安。饥岁救荒之利大矣。因请于朝。颁行郡邑。条制甚悉。可谓博施众济。而当时黄子厚以社仓出纳。讥察不谨。狼狈忧郁。以至于死。则社仓之弊。朱子目见之矣。近岁粜籴为生民难堪之患。相臣李敬一建白请行社仓法。闻者莫不欢喜。争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L 页
欲设行其法。而上自方伯守令。下至吏胥。皆不愿之。乡里之主张此议者。威胁戮辱。举被刑杖。未及设行而已为陷人之机阱。监司防启。称以民情不便。遂罢其议。人皆恨之。然世降俗末。虽有良法美制。有难施行。社仓虽设置民间。管束既在官府。操切检督之际。百端搆害。则虽以黄子厚之清雅。犹不免出纳不谨之谤毁。况以今日人心世道。掌是任者。能否善恶间。必致胥溺之弊。其不可行明矣。
论历法
历家言日行。春夏则进而北。晷刻长。秋冬则退而南。晷刻短。尝以地有四游之说验之。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南而阴北。春夏。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从阳而南上。故与日相近。而见日之出于寅而入于戌。是以晷景长而地上热。秋冬则天气上而地气下。阳从阴而北下。故与日相远。而见日之出于辰而入于申。是以晷景短而地上寒。此实由地气之夏上而冬下。夏南而冬北故致此。而自下仰见。有似日行之夏北而冬南。夏上而冬下也。盖人在地上。不知其游移于上下南北。正如人在舟中。但见傍岸之移易。不知此乃舟行之迁动而实非傍岸之移易也。若夫日行则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H 页
常依天经之宿度。岂有南北上下之变移哉。
 按语类。地之四游升降。不过三万里。然则冬夏昼夜之长短。非日晷出没之所为。乃地之游转四方而然耳。历家推算。其数皆合云云。则古人已有此说矣。
车制
舆轮之心为毂。毂中横截者为轴。轴末谓之轵。舆后横木谓之轸。轴上伏兔谓之轐。又曰。輹。车轴上有轐。轐尾上载轸。轸上加舆车。轴头铁谓之辖。又曰。轪。车前横木曰辂。车前横木可凭者曰轼。轼上横木曰较。(古人立乘少俯则凭较。过俯则凭轼。)车前曲木上句衡者曰辕。又曰。辀。辕耑持衡曲木曰軏。辕耑横木加马领者曰轭。车裳曰轩。碍车轮之木曰轫。(轫枝车者也。)车辙曰轨。毂末轴头曰軎。又曰轊。车轮曰轪。轮轑曰辐。辐转曰轑。辕耑之木曰衡。衡即轭。轭上着环以贯驷马之八辔曰轙。车籍交革曰轖。辕耑横木缚轭以驾牛者曰輗。两傍夹车木曰辅。长毂曰軧。(毂之傍出者也。)三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辐曰軧。车前后皆闭载衣物曰辎。车轮外围曰辋。车轮所穿处曰轵。大穿曰贤。小穿曰轵。车辖头曰軨。有轮曰轮。无辐曰辁。重曰辎。轻曰軿。一曰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L 页
妇人车。四面屏蔽驾人以行曰辇。车楘曰轣辘。又井上汲水曰辘轳。车上着板四周如槛形曰槛车。毂耑铁曰輨轺。车后登曰𨋬。小车曰轺。载柩之车曰輤。支棺曰輁轴。丧车曰輀。柩车曰楯。轻车曰輶。车接轴行不利曰轲轭。车两边夹马颈者曰轭。軥车曰軘又曰𨊹。车轼前曰𨊠。(音范)
诗小戎。兵车也。收。轸也。谓车前后两端横木。所以收敛所载者也。大车轸深八尺。兵车轸深四尺四寸。舆内前轸至后轸。深四尺四寸。人之升车。自后登入。故以浅深言之。五楘。五分其穹。以皮束之使坚。故曰五楘束。楘。历录然文章貌。梁辀。轸前稍曲而上。至衡则向下。钩之辀衡。上曲如屋梁也。衡者。轭也。游环。游移前却也。靷环。以皮为环。引两骖马之外辔。贯其中而执之。胁驱。以皮前系于衡两端。后系于轸两端。驱骖马。使不得内入也。阴。掩𨊠也。𨊠在轼前。以板横侧掩之。靷。以皮二条。前系骖马。后系阴板。鋈续。阴板上续靷环。消白金鋈环也。骖马之头。别为二靷。以引车曰靷。又曰靳。畅。长也。兵车毂长也。觼。环之有舌也。軜。骖内辔也。系軜于觼也。镂膺镂金。饰马胸带也。镳。马衔也。六辔。两服两骖各两辔。而骖马两辔。纳之于觖。故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H 页
惟六辔在手也。鞗。辔也。革。辔首也。约軝错衡。以皮缠束。兵车之毂错文也。八銮铃在镳曰銮。马口两傍各一。故八也。钩膺马。娄(娄系也)衔有钩而膺有樊缨。樊马大带在腹曰鞅。缨鞅也。马膺饰辐入毂处曰菑。入牙处曰蚤。车傍曰輢。毂辐近毂曰股。近牙曰骹。股。丰也。骹。细也。竑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毂不折。弱。菑也。竑。度也。望其毂欲其眼也。(眼出大貌。读如限。)视其绠。欲其蚤之正也。(绠轮箄也。蚤当为爪辐入牙中者也。轮外两边护牙者曰箄。)察其菑蚤。不齵则轮虽蔽不匡。(菑辐入毂中者也。菑与蚤不相佹。则不匡。匡枉也。佹戾也。)薮毂。空壶中当辐菑者也。众辐之所趋也。车轮外围曰辋。或曰輮车牙也。(毂以为利转。辐以为直指。牙以为固抱。牙围尺一寸。经三寸三分寸之一。其践地一寸不漆。一寸漆。)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长寻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酋矛常有四尺。崇于戟四尺。谓之六等。车有六等之数。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马四尺也。(轸与轐并七寸。柲柄也。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镂钖。(镂刻金也。马眉上饰曰钖。今当卢当马之额。卢眉眼之上。)鞟鞃。(鞟去毛革也。鞃轼中也。两较之间横木可凭者。以鞟持之。使牢固也。)浅幭。(浅虎皮幭覆式。以有毛之皮覆式上也。)鞗革。(辔首也。)金厄。(以金为环。缠扼辔首也。)
分句读法
大学孔氏之遗书(○读也。)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句也。)读者。文似断而意未断。连读下文者。于文似断处。正当其中。直点圆圈者是也。句者。于文义并绝断处。横圆圈于右边者是也。今人不分直中横边。浑谓之句者。非是。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L 页
毁誉难信
唐时周秦行记。李德裕门人韦瓘所撰。宋时碧云騢。魏泰所著。托名梅圣俞以诬范文正。此皆有口无行一种险谲者之伎俩。不足怪也。而至于司马公之毁曾南丰以为不奔丧。此非出于诬陷之意。而世间传说。误听而误信也。李陇西公之杀宋齐愈。朱子始于张魏公行状。斥其为私意。而后乃知其诬。毁誉之不可轻者有如是矣。
凡著文字。不避先贤名讳。
朱子作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直书周濂溪之名曰周公惇颐。退溪先生作洪佥知德演墓志。直书赵静庵之名曰静庵赵先生光祖。盖临文不讳之义也。今世或以直书先贤名讳。嫌其尊敬之有所未尽者。实由于见闻之浅狭也。韩文公讳辨曰。讳亲之名则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H 页
务胜于周公孔子曾参。今人讳贤之名。真是务胜于朱夫子退溪先生者也。
皇极经文释义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本注遵义遵道遵路。会其极也。荡荡平平正直。归其极也。会者合而来也。归者来而至也。朱子曰。言天下之人。皆不敢循其己之私。以从乎上之化而会归乎至极之标准也。王之义王之道路。上之化也。遵义遵道路。方会其极也。荡荡平平正直则已归于极也。
按此章。乃是皇极之本义也。无偏无陂者。皇王立极之大经大法也。无有作好。无有作恶者。无私无为。皇王所当行之道路也。遵者。遵而勿失。如止至善不迁之义。所谓建其有极也。屈子曰。彼尧舜之耿介。既遵道而得路者。正此意也。无偏无党。廓然大公。则王者建极之道。荡荡乎无能名矣。无党无偏。大中至正。则王者建极之道。周遍广博。笃恭而天下平矣。无反无侧。中和位育。则王者建极之道。正大直方。不习无不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L 页
利矣。会其有极者。一视同仁。协和万邦而会于一也。归其有极者。万邦黎民。从上之化。于变时雍而同归于极也。盖皇王建极。发明其本义功效而作为歌诗。如九叙惟歌之类。所以使人歌咏以协其音。反复以致其意。戒之以私而惩创其邪思。训之以极而感发其义理。讽咏之间。忘其倾邪狭小之念。达于公平广大之域。会极归极。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矣。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
此章所以明上文五十六字。乃是彝伦本然之理。皇王遵用之训。即上帝之大训而非人之所为。此赞美敷言之至精至妙也。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此章言皇极之敷言。人君既已用训躬行。建至极之标准。则四方之民。亦莫不归其有极。而是训是行。以近天子道德之光华矣。所谓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方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是举而近天子之光者也。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者。言天子建其有极。无有作好。无有作恶。而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则此之谓民之父母也。天下归往谓之王。王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H 页
道之荡荡平平正直。为天下之表准。则所谓帝德广运圣神文武皇天眷命为天下君者也。庶民之亲之尊之于汝极锡汝保极者。盖如此其至也。
期三百注解
 天体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行绕地左旋。每一日一周而过一度。
 日丽天而少迟。故日行一日。亦绕地一周。而在天为不及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是一岁日行之数也。
每日天行过一度。故积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恰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日与天会。(日行一日。为九百四十分。故二百三十五。为四分之一也。)
 月丽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
每日月行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者。日行不及天一度故也。月退一日不及日十二度七分。二十九日得全度三百四十八。馀七分。二十九日得二百〇三分。二百三分以十九约之为一度。则得十度馀十三分。三百四十八度。加八十度十三分。则得三百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L 页
五十八度十三分。
月退十二度七分。以十九通分纳子。则得二百三十五分。以日行九百四十分较之。则日四分。准月一分。(盖月以二百三十五为一日之数。日以九百四十为一日之数。则日数之四。为月数之一而初不异也。)
日分四百九十九。以四约之。则得月分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
月分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内。除出一百一十四。(馀存十分七釐五毫。)以十九约之。则得六度。三百五十八度十三分。加入六度。则得三百六十四度十三分。
十三分。加入馀存十分七釐五毫。则合二十三分七釐五毫。二十三分七釐五毫内。除出十九分。得一度则合三百六十五度馀四分七釐五毫。即十九分四之一也。合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故恰满周天度数而与日会也。
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馀分之四百九十九之积。又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日不尽之分三百四十八。通计得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
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则为三百六十日。而日与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H 页
天会得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则多于三百六十者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是为气盈也。月与日会得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则少于三百六十者五日五百九十二分。是为朔虚也。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
一岁闰十日八百二十七分。十九岁全日一百九十日。馀分之积一万五千七百十三分。除出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分。以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则得十三日。合为二百三日。即七个二十九日馀三千四百九十三分。即七个四百九十九分。故十九岁为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也。
又一法
日一日不及天一度。故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月一日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故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
日一日行九百四十分。月一日行二百三十五分。(月一度十九分。故十二度七分。为二百三十五分。)
日法九百四十分。积二十九日。得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分。又四百九十九分。合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L 页
二万七千以下。以四约之。则为月法六千九百三十九分七釐五毫。
月法二百三十五分积二十九日。得六千八百一十五分。又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合六千九百三十九分七釐五毫。以十九分约之。为三百六十五度二五。(二五。即四分度之一也。)
月法二百三十五分。日法九百四十分。故月一分当日四分。月之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即日之四百九十九也。
月行会日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1H 页
易学图说月与日会
 图说曰。十九分度之七者。以九百四十分。分为十九分。每分计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忽六丝八抄。则七分揔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抄。其不及日者一日。即十二度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抄。每月积至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分。上与日会而成一月。
按每日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抄。二十九日合一万〇〇四十三分一釐五毫七忽〇四抄。 加入四百九十九分合一万〇五百四十二分一釐五毫七忽〇四抄。以日法九百四十计之。除一万三百四十。得十一日。(馀二百〇二分一釐以下。) 以十一日合二十九日。通计为四十日有馀而与日会。览者宜详之。(盖以九百四十分。析为十九分。本胡玉斋说也。)
则河图画卦说
朱夫子胡玉斋以河图位数分卦。而二说互有异同。反复推绎。猝难领会。今以本位次序。观画卦之义。则河图左为阳仪。右为阴仪。阳生于北而极于南。阴生于南而极于北。故乾兑离震。属于阳仪。巽坎艮坤。属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1L 页
于阴仪。圣人画卦。观于左阳之一三七而成乾卦。(初二爻取一三在内之阳。三爻则取七在外之阳者。始于内而终著外之义也。)又取始生之阳一及八二两个阴而为震。又取一八七而为离。又取一三二而为兑。观于右阴之二四六而成坤卦。(初二爻取二四在内之阴。三爻则取六在外之阴者。亦始内著外之义也。)又取始生之阴二及九一两个阳而为巽。又取二九六而为坎。又取二四一而为艮。则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为四正之卦。艮西北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为四隅之卦。不劳安排。自然而成矣。盖乾极阳坤极阴。故乾居南坤居北。离中虚故以阴为主而居八之位。坎中连故以阳为主而居九之位。震初画阳为主而属阳仪。故居东北之位。兑上画阴为主而属阳仪。故居东南之位。巽初画阴为主而属阴仪。故居西南之位。艮上画阳为主而属阴仪。故居西北之位。此先天方位之不得不如是也。且乾坤离坎所主者。归重于成数。故得四正之位。震兑巽艮所主者。始终于生数。故得四隅之位。此莫非造化之妙也。
则洛书为后天卦说
阳兼阴。故乾阳居西北之六。左旋而生坎艮震。阴不得兼阳。故坤阴居南之二。右旋而生离巽兑。阳主乎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2H 页
始。故一曰水(坎)。三曰木(震)。皆协其生数。阴主乎终。故火(离)居九。金(兑)居七。俱占其成数阳顺而相生。故坎一震三从其序。阴逆而相克。故离九兑七互其宫。坤居离兑二阴之间。艮居坎震二阳之间。以土之居中而阴阳各从其类也。土本五数而坤阴土。故本五之内。得其两地之数而位乎二。艮阳土。故本五之外。益其参天之数而位乎八。巽阴木。故次于震之阳木而位乎四。兑阴金。故附于乾之阳金而位乎七。莫非自然之妙也。
元会运世数解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下元。
三百六十年。为十二万九千六百日。
三百六十为一日。则十二万九千六百为一年。
三百六十年为一小运。乘十二万九千六百。则为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年。为一大运。
以三十乘四千以下。得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以三百六十(以十二乘三十)乘。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年。为一百六十七万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为中元。
一百以下以三百六十乘之。则为六万〇四百六十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2L 页
六万一千七百六十万。
六万以下。以三百六十乘之。则为二百一十七万六千七百八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万。
二百以下。以一百四十四(以十二乘十二)乘之。为三万一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六百五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万。
三万以下。去其交数。取其用数。得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万。是为上元之数。
二万以下。分为十二限。则每限为二千三百五十〇万九千二百四十九万二千二百八十八万。(以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乘中元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而得。每限二千以下数。)
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为十二限。则得一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数。
三百六十。自相乘四变而得二万以下上元之数。日月星辰四位各四变。凡十有六变。而天地之数穷矣。
按元会运世之数。以十二三十加倍而得三百六十之数。以至穷天地之数而皆成于三百六十也。大而至于上元。皆有元会运世之数。小而至于年月日时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3H 页
分釐毫丝。亦莫不有元会运世之数。如是观之。则进退消长大小之运。经世观物变化之理。皆可以默识矣。
又按夬十二大有三百六十。至同人十六变。则其数正合二万八千以下之数。十六变之数。似指此。而但去其交数云者。必指天地始终数坤三万以下。去其十分之一而为言也。
 邵子曰。以三百六十为时。以十二万九千六百为日。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月。以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为年。则大小运之数立矣。二万以下。分而为十二。前六为长。后六为消。以当一年十二月之数而进退三百六十日矣。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而为十。以当一月十日之数。十二万九千六百。分而为十二。以当一日十二时之数而进退六日矣。三百六十。以当一时之数。随小运之进退。以当昼夜之时也。每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开一分进六十日也。六限开六分。进三百六十日也。犹有馀分之一。故开七分进三百六十六日也。其退亦若是矣。十二万九千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3L 页
六百。去其三者交数也。取其七者用数也。用数三而成于六。加馀分故七也。七之得九万七百二十年。半之得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以进六日也。日有昼夜。数有脁朒。以成十有二日也。每三千六百年进一日。凡四万三千二百年。进十有二日也。馀二千一百六十年。以进馀分之六合。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进十有二分。以为闰也。故小运之变。凡六十而成三百六十有六日也。(以上观物外篇。)
按。十日三而成一月。用数三而成于六。故一月三十日。开一分进六十日。六限开六分。进三百六十日。犹有馀分。故开七分进三百六十六日。其退亦若是。
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以十分之。则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故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去其三取其七。得九万七百二十年。半之得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每三千六百年进一日。凡得十二日。馀二千一百六十年。得六分。合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得十二分。
一半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得十二日。馀二千一百六十年寄位。
所去者三万八千八百八十年。乃是交数。故只用其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4H 页
半得一万九千四百四十年。加入寄位二千一百六十年。合二万一千六百年。
二万一千六百年。每三千六百年进一日得六日。与上两个十二日。共三十日。
用数三而成于六。故三十日倍之。得六十日。进退六日。故以六衍之得三百六十日。
馀数二千一百六十年得六分。犹气盈之数。交数二千一百六十年得六分。犹朔虚之数。合二六得十二分之闰。
天地始终数。至坤得三万一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六百五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万。去其交数三千一百三十四万五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三百八十四万。取其用数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而分为十二限。十二限即十二月也。
以大小运分言之。则二万以下上元为一岁。以一百以下中元为一岁。十二万以下下元为一岁。三百六十小运。亦为一岁。
以总数言之。则二万以下为年。一百以下为月。十二万以下为日。三百六十为时。皆自一期三百六旬有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4L 页
六日。分合而推其数。惟在活看而通其大小运之变矣。
自大有小运凡六十变。而至坤并其用数交数。则大小运之岁。成三百六十有六日也。引而伸之。远近巨细进退变化之道。可以推知矣。
三百六十年为一小运。以六十乘之。则得二万一千六百年。一运为一日。则二万一千六百年为六十日矣。
二万一千六百年六倍。则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合得三百六十日矣。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十之。取其七得九万七百二十年。半之得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三千六百年进一日。则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得十二日。馀二千一百六十年。为六分矣。合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进十有二分以为闰。则盖以十有二分。当一岁十有二日之闰也。然则一分当一日而一日当十日矣。四万三千二百年。进十有二日。则十有二日。当百有二十日也四。万三千二百年三倍之。合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则进三十六日。当三百六十日也。三百六十日馀数交数共十有二日以为闰。则一期之数。成三百六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5H 页
十有六日也。(馀数即气盈。交数即朔虚。)
三千六百年进一日。则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只得三十六日。乃以三百六十年为一日。三十六日为三百六十日。何也。所谓二千一百六十年。进馀分之六。合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进十有二分以为闰。则乃指一岁之闰十有二日。其曰分者。即日也。二千一百六十年。即六个三百六十年而进六日。此是三百六十年为一日之明證也。二千一百六十年为六日。则二万一千六百年为六十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恰为三百六十日者。不难知矣。
 
小运之变凡六十而成三百六十有六日。
三百六十年为一小运。当进一日。三百六十年为一日。则三千六百年当进十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当进三百六十日。犹有馀分之一。故进三百六十六日。则其六日。乃气盈也。所谓馀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为六分者也。三百六十日作十二月。则朔虚又为六分。所谓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也。合馀数交数。共为一岁十有二日之闰。小运之变六十而成者。通始终而言之也。(大有至坤六十。)
 十六变之数。去其交数。取其用数。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5L 页
十六变者。天地始终元会运世图四四十六也。数终于坤三万一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六百五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万。去其交数三千一百三十四万五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三百八十四万。得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为用数也。
 二万八千以下。分为十二限。每限得二十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
按。二十亿当作十三亿。以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乘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得二千三百五十万九千二百四十九万二千二百八十八万为一限。十二限合之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〇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也。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为十二限。则每一限为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故曰每限得二十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者。误上下而书之也。
 大小限
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〇九百九十万〇七千四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6H 页
百五十六亿。分为十二限。每限二千三百五十万〇九千二百四十九万二千二百八十八万。(以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乘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亦得此数。)一限分为三十日。则七十八万三千六百四十一万六千四百〇九万六千也。以当大运之三百六十矣。十二万九千六百以三百六十乘之。得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年。以三百六十。乘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则得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也。
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年为一日。以三十乘之。得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为一限。合十二限则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以进三百六十日之运也。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以十二会分之。为一万八百年。一会以三十分之。得三百六十日。大小运之数立矣。以三百六十为时。以十二万九千六百为日。以一百六十以下为月。以二万八千以下为年。则十二三十之运限大小不齐。何也。此是观物之大数也。正如八千岁为春秋。五百岁为春秋。同一活看之法也。
 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而为十。以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6L 页
当一月十日之数。
按。上下大小运皆言分而为十二。以当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之数云。则疑此亦为十下有二字。月下有三字。或因传写之误而脱漏也。
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而为十。以当一月十日之数。则一月为三十日。用数三而成于六者。日有昼夜。故倍之。随大运之消长而进退六十日。六个月进退三百六十日矣。
十二限。前六限为长。后六限为消。开一分进六十日。开六分进三百六十日者。日有昼夜数有脁朒。故六日成十有二日。六限成十有二月也。前六限若是。则后六限其退亦若是矣。
一百六十以下。分而为十。则为一十六亿七千九百六十一万六千。
一十六亿七千九百六十一万六千。分而为六。则为二亿七千九百九十三万六千。
二亿七千九百九十三万六千为一日。则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六十日也。
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一限而开一分。则开六分得一千〇七亿七千六百九十六万。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7H 页
开十二分得二千〇一十五亿五千三百九十二万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以一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乘之。得二千三百五十万〇九千二百四十九万二千二百八十八万。
 邵子曰。十六变之数。去其交数。取其用数。得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〇九百九十〇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分而为十二限。每限得二十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按。兆字亿字。皆作万字。)
四千六百六十五万六千。以三十乘之。则为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万。
三百六十相乘。为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相乘。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一百以下相乘。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〇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
四千三百二十(大壮数)乘之。为一千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四百。又乘之。(第一乘。)为三百四十八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万七千三百七十六。又乘之。(第二乘。)为一万二千一百三十〇万二千五百六十二万二千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7L 页
六百一十〇万三千四百三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七万六千。又乘之。(第三乘。)为一万四千七百一十四万三千一百一十六万一千一百〇九万二千一百五十八万四千三百七十九万八千八百〇七万六千七百四十九万八千七百三十八万四千二百五十六万七千四百一十三万七千六百。又乘之。(第四乘。)为二百一十六万五千一百〇九万六千六百一十八万八千三百二十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二万六千九百二十八万〇四百五十五万六千一百八十〇万六千〇八百〇五万一千一百三十七万五千五百九十〇〇〇二十万八千三百六十九万八千九百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五万五千八百四十三万四千六百九十九万五千六百七十五万一千六百九十〇万一千五百一十〇万三千七百三十三万七千六百。(第五乘地数。)
体数用数
 体数之策。三百八十四。 用数。三百六十。(去乾坤坎离之策也。)
 体数之用。二百七十。(一百五十六为阳。一百一十四为阴。)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8H 页
三百六十者。一期之数也。期分四时。时各九十。而春夏秋三时生物。冬之一时不生物。故去冬一时之数九十。则三时之数。止二百七十也。
 实用之数。二百六十四。(一百五十二阳。一百一十二阴。)去离之策也。
天之阳策一百一十二。去其天之馀分四十也。
阳去乾之策。阴去坎之策。得一百四十四阳。一百八阴。为用数之用也。合二百五十二。
 生物之数。二百五十六。 六十四分而为二百五十六。是以一卦去其初上之爻。亦二百五十六也。故离坎为生物之主。以离四阳坎四阴。故生物者必四也。阳一百一十二。阴一百一十二。去其离坎之爻。则二百一十六也。阴阳之四十。共为二百五十六也。
 天数三故六。六而又六之。是以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地数两。故十二而十二之。是以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也。乾用九。故三其八为二十四而九之。亦二百一十有六。两其八为十六而九之。亦百四十有四也。坤用六。故三其十二为三十六而六之。亦二百一十有六也。两其十二为二十四而六之。亦百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8L 页
四十有四也。坤以十二之二十四六之。六之一与半为乾之馀分。则乾得一百五十二。坤得一百八也。
六之一。即二十四半。即十二合三十六。去此三十六。则得一百八也。二百五十二。共得用数三百六十。乾之二百一十。合一与半三十六。则为二百五十二。配坤一百八。则当期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