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书
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6H 页
答李伯讷(敏辅○乙卯)
瞻恋中一札。慰莫如之。况审侍学有相。尤用欣耸。周也仅支病败。他则置之矣。示来讲目。甚多警发。循此而玩索不辍。则亦何微之不可穷哉。甚盛甚盛。惟此病劣。无可仰答。而不敢全孤勤旨。玆略奉复。幸剖析其不中处以教。如何。以左右之妙年敏解。用力于义理。虽刃发于新硎。亦不足以喻之。幸愿更益加意于心地上涵养工夫。于此而能立根基。则尤当沛然矣。适挠只此。
问目
朱子释智字。素称欠体用。而云峰所谓心之神明妙众理宰万物。双峰所谓知之理心之别者。无悖本义耶。
饶氏为得。
明德新民为规模。而格致诚正为节目。以此推之。如何。
此段语有不足。岂主于新安三纲为规模八条为节目之说耶。然当与许东阳说参看矣。东阳亦有未尽。
瞻恋中一札。慰莫如之。况审侍学有相。尤用欣耸。周也仅支病败。他则置之矣。示来讲目。甚多警发。循此而玩索不辍。则亦何微之不可穷哉。甚盛甚盛。惟此病劣。无可仰答。而不敢全孤勤旨。玆略奉复。幸剖析其不中处以教。如何。以左右之妙年敏解。用力于义理。虽刃发于新硎。亦不足以喻之。幸愿更益加意于心地上涵养工夫。于此而能立根基。则尤当沛然矣。适挠只此。
问目
朱子释智字。素称欠体用。而云峰所谓心之神明妙众理宰万物。双峰所谓知之理心之别者。无悖本义耶。
饶氏为得。
明德新民为规模。而格致诚正为节目。以此推之。如何。
此段语有不足。岂主于新安三纲为规模八条为节目之说耶。然当与许东阳说参看矣。东阳亦有未尽。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6L 页
盖无论纲领与条目。从外面并举之则为规模。自内面历指之则为节目。如此看。恐较明当。
顾其为书。乃程子之书耶。抑大学之书耶。
指大学本书。
明德是此篇第一义。而章句说后。或专以本心看之。或以合性情看之。或以心性情俱得于天而光明。或以圣凡之心有异。明德有分数。诸说纷然。伏乞定示。
在天曰明命。在人曰明德。固一理而非二物矣。旧尝如真西山说以天所赋之德性看定矣。近更商章句之旨。虚灵不昧。乃心之伎俩。而以之贴于明德之明为说。则终是心底意多。一个以字。即又紧粘其下认为虚灵者之所以。而具字应字。语势与所谓具此理而行此情者相似。皆主于心而言之。细玩此意。则其做本心说者。恐最得之。盖既曰本心则其所具所应之为性为情者。自无不包于其中矣。如何如何。有分数之说。未见于先儒说矣。
章句训格以至。而栗谷则曰格物之格。穷底意多。似与朱子不同。
格物是方穷而欲其至。故曰穷底意多。物格是已穷
顾其为书。乃程子之书耶。抑大学之书耶。
指大学本书。
明德是此篇第一义。而章句说后。或专以本心看之。或以合性情看之。或以心性情俱得于天而光明。或以圣凡之心有异。明德有分数。诸说纷然。伏乞定示。
在天曰明命。在人曰明德。固一理而非二物矣。旧尝如真西山说以天所赋之德性看定矣。近更商章句之旨。虚灵不昧。乃心之伎俩。而以之贴于明德之明为说。则终是心底意多。一个以字。即又紧粘其下认为虚灵者之所以。而具字应字。语势与所谓具此理而行此情者相似。皆主于心而言之。细玩此意。则其做本心说者。恐最得之。盖既曰本心则其所具所应之为性为情者。自无不包于其中矣。如何如何。有分数之说。未见于先儒说矣。
章句训格以至。而栗谷则曰格物之格。穷底意多。似与朱子不同。
格物是方穷而欲其至。故曰穷底意多。物格是已穷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7H 页
而得其至。故曰至底意多。栗谷之如是说。固无甚妨。然与以下诸目之例。有少不合。故玄石尝疑其未安。未知果如何耳。
朱子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则其解释必无馀蕴。而今又曰不尽释也。未知不尽释者。又有可闻耶。
所谓不尽释者。乃指上深浅始终而言。则此意是逐章所有。何得以每于到处现出耶。故于此合而言之。以见其虽不尽释而意无不得也。不可与所谓解释无蕴者作碍。
克明德克字。章句既训能。而或问则不可不致其克之之工。两克字。不害通看耶。
以小注诸说。则两说不见其有异。
诚中形外。本称盛德辉光。而今以恶言之。然则上诚意。非以好恶言。乃以善恶言也。善当诚而恶亦当诚耶。因此并诚意之诚可疑。双峰又谓诚字兼善恶说。岂不骇哉。愚意诚中形外。所以慎独之效。未知如何。
既承上文则何益矣说下明白。则如来说说。做所以慎独之效。恐不得。虽以在诚意章内不容使此诚字别占田地。故有是说。然而字同而旨异者盖有之矣。
朱子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则其解释必无馀蕴。而今又曰不尽释也。未知不尽释者。又有可闻耶。
所谓不尽释者。乃指上深浅始终而言。则此意是逐章所有。何得以每于到处现出耶。故于此合而言之。以见其虽不尽释而意无不得也。不可与所谓解释无蕴者作碍。
克明德克字。章句既训能。而或问则不可不致其克之之工。两克字。不害通看耶。
以小注诸说。则两说不见其有异。
诚中形外。本称盛德辉光。而今以恶言之。然则上诚意。非以好恶言。乃以善恶言也。善当诚而恶亦当诚耶。因此并诚意之诚可疑。双峰又谓诚字兼善恶说。岂不骇哉。愚意诚中形外。所以慎独之效。未知如何。
既承上文则何益矣说下明白。则如来说说。做所以慎独之效。恐不得。虽以在诚意章内不容使此诚字别占田地。故有是说。然而字同而旨异者盖有之矣。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7L 页
岂可以此诚字而连累于诚意之诚。谓为可疑乎。兼善恶云云。诚字本是好字。而今以不善之实于内者言之。故谓之兼耳。恐亦不足深非。
楚书舅犯两节。果承康诰而言。楚书则以用财言。故在康诰之下。就财用而言善。舅犯则以用人言。故在秦誓之上。就用人而言仁。承上接下。各有所当云。未知然耶。此两节。突兀无脉。如何如何。
大槩得之。而但谓突兀无脉则不然不然。
蛟峰曰。上一节说有心病。下一节说无心病。恐不然。盖有所四者。乃不得其正之谓也。不得其正。即心不在者也。心不在。即承上文不得其正而言。不必如是上下分说也。饶氏所谓言其病而不言正之者。已具于诚意章故也。此亦太曲言其病。乃非所以正之者耶。
有所。是不得其正之未成者。不得其正。是有所之已成者。不得。如来谕之无少分别矣。有心无心。若如栗谷谓非二病则可。而谓不可分说如来谕则恐不可。言其病。乃所以正之者则来说是。
答李伯讷(丙辰)
顷日惠牍。至今为感。其后侍学。想惟益胜。周也仅不
楚书舅犯两节。果承康诰而言。楚书则以用财言。故在康诰之下。就财用而言善。舅犯则以用人言。故在秦誓之上。就用人而言仁。承上接下。各有所当云。未知然耶。此两节。突兀无脉。如何如何。
大槩得之。而但谓突兀无脉则不然不然。
蛟峰曰。上一节说有心病。下一节说无心病。恐不然。盖有所四者。乃不得其正之谓也。不得其正。即心不在者也。心不在。即承上文不得其正而言。不必如是上下分说也。饶氏所谓言其病而不言正之者。已具于诚意章故也。此亦太曲言其病。乃非所以正之者耶。
有所。是不得其正之未成者。不得其正。是有所之已成者。不得。如来谕之无少分别矣。有心无心。若如栗谷谓非二病则可。而谓不可分说如来谕则恐不可。言其病。乃所以正之者则来说是。
答李伯讷(丙辰)
顷日惠牍。至今为感。其后侍学。想惟益胜。周也仅不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8H 页
死。置不多言。讲目玆略仰答。幸视至如何。精诣之见。固多造微。而第于其间。似或有不甚致详而径先发问者。此类似非切问近思之规模。乞益端的用力如何。爱而莫助。有此僭言。悚甚悚甚。
讲目
林放问礼。丧乃礼之一事。而以礼互对。抑丧为礼之最重故然耶。
得之。
宁武子章程子所谓沉晦免患者。与章句大不同而取而载之。当何从之。不害通看耶。
程子说。固与集注有异而当备一说。
子在陈。既谓狂简。而又谓斐然成章。不相合。
小注微庵程氏说可考。
吾友张也为难能。谚解曰。难이能거시나。窃意子张之能亦难也。然而未仁矣。今解如是倒说。亦未晓其意。
谚解先难字而后能字则乃顺说而非倒说也。然寻常亦疑谚解之未必是。
答李伯讷(庚申)
弼周顿首言。自奉后丧讣音。尤极惨怛。仰念顾无缘
讲目
林放问礼。丧乃礼之一事。而以礼互对。抑丧为礼之最重故然耶。
得之。
宁武子章程子所谓沉晦免患者。与章句大不同而取而载之。当何从之。不害通看耶。
程子说。固与集注有异而当备一说。
子在陈。既谓狂简。而又谓斐然成章。不相合。
小注微庵程氏说可考。
吾友张也为难能。谚解曰。难이能거시나。窃意子张之能亦难也。然而未仁矣。今解如是倒说。亦未晓其意。
谚解先难字而后能字则乃顺说而非倒说也。然寻常亦疑谚解之未必是。
答李伯讷(庚申)
弼周顿首言。自奉后丧讣音。尤极惨怛。仰念顾无缘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8L 页
一造慰问。尤用歉恨。即此意外。伏承下疏。就审向热气力支持状。殊为悲感。弼周方痛背患。累日苦重。自危而已。示事。不任惊悚。自以事契之重。不敢相外。与有闻焉。今此诸说多端。至以訾讪为虑。区区妄汰之罪。无所自逃。盖以里尹而犹主无后之丧。况于所生父之丧而不主之乎。独其称谓一款。古无定训。只随伯仲叔季之序而为之称。则太涉平泛而同于诸父。若称生考则又无经据。疑于所处。此所以以程子尊称之云。恐为可从也。盖其非伯而谓之伯。固为未安。而第舍此则更无他称。幸哀侍试思之。若不称考而但称为仲父而已。则此于人情。为甚安否。伯考之称。多见于通典。玄石从祖之称我曾王父也。每曰伯考。若是者。岂不以生曰父母。死曰考妣。其生也既可曰伯仲叔父母。则其死也又何以不得称伯仲叔考妣耶。寻常称谓。既可称考。则独不得题主者有是理乎。本生无后。不得不兼奉其祀者。世多有之。苟有明礼之君子。于此定下一格法。俾后遵用。则其幸甚焉。而为其无是也。故有此纷纭。良足悼叹。本来蒙昧。重误大礼。惶悚之外。他无所白。对客立便忙白。眼暗笔秃。语多窒碍。惟乞哀下恕之耳。才闻无母稚孙病重之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9H 页
报。心惊仅此。不宣。
朱子谓旁题旁亲则不必书。凡不必之云。异于不可。况本生亲之非旁亲者耶。摄祀之摄。既著其权宜。姑摄则少无不可。而诸说如是。何敢自以为无误乎。自此当不复敢有与闻焉耳矣。家无尤翁遗集。不能考见。尤翁说出处。幸蒙录示耶。且记昔年哀尝抵周书。语及先所生考处。称之以仲父。以是举似于先所生考。则教以不当矣。大抵虽极致隆于所后。以绝二本之嫌。而亦岂可泛称所生亲。无异于诸叔耶。愚意以是敢谓其非伯而谓之伯。合于极其尊称之云而可幸无罪焉耳矣。
答李伯讷
弼周顿首言。此又伏承下疏。就审日来哀履支保状。仰慰区区。此中日夕昏痛。仅仅不死矣。示教事。有所惩畏。不敢更有仰答矣。第玄石从祖。虽以伯考称曾王父。而周之引之则以为伯叔而犹以伯考为称。况于所生父而岂不得以伯考称之云耳。盖周之妄谓当称伯者。宲原于程子论濮礼。盖古今礼说多矣。而绝无及于所生称谓。独程子皇伯父一言。恐为后世准的。濮王序次居伯。固从而谓之伯。而假使不为伯。
朱子谓旁题旁亲则不必书。凡不必之云。异于不可。况本生亲之非旁亲者耶。摄祀之摄。既著其权宜。姑摄则少无不可。而诸说如是。何敢自以为无误乎。自此当不复敢有与闻焉耳矣。家无尤翁遗集。不能考见。尤翁说出处。幸蒙录示耶。且记昔年哀尝抵周书。语及先所生考处。称之以仲父。以是举似于先所生考。则教以不当矣。大抵虽极致隆于所后。以绝二本之嫌。而亦岂可泛称所生亲。无异于诸叔耶。愚意以是敢谓其非伯而谓之伯。合于极其尊称之云而可幸无罪焉耳矣。
答李伯讷
弼周顿首言。此又伏承下疏。就审日来哀履支保状。仰慰区区。此中日夕昏痛。仅仅不死矣。示教事。有所惩畏。不敢更有仰答矣。第玄石从祖。虽以伯考称曾王父。而周之引之则以为伯叔而犹以伯考为称。况于所生父而岂不得以伯考称之云耳。盖周之妄谓当称伯者。宲原于程子论濮礼。盖古今礼说多矣。而绝无及于所生称谓。独程子皇伯父一言。恐为后世准的。濮王序次居伯。固从而谓之伯。而假使不为伯。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9L 页
亦当称伯。不然则与诸父无别异故耳。且以哀宅言之。自静观先生以来。至于尊生考。恰为三世小宗。今于尊生考之主而不为旁题。且不称伯考。则似于以旁支而贬正宗。事理恐不安。愚意自初如是。且哀生宅。虽不为宗家。生父既无他子。则岂可以出继之故而不为姑摄耶。此礼宲无可疑。而人之多言。乃为如是。信乎人见之不齐而礼意之难明也。旁题。昨书引朱子说似误。盖朱子则以以下不必书。而备要指谓旁亲。愚尝谓朱子所谓所尊与以下。皆指直统而言之。沙溪则推及于旁亲耳。桐湖李丈又引朱子所尊字而认为旁亲。有旁题之證。愚尝对辨其不然。盖无论其言之是非。彼则以为旁亲。亦有旁题。今于所生父之与旁亲绝异。而谓无旁题者岂非可异之甚者耶。然而礼疑本如聚讼。今何敢自以为是乎。惟在博询博议。前者所处。果不免失误。则虽行改题。恐无不可。如何如何。摄字。尤翁说固然矣。然而未立后之间摄主行祀者。亦当通谓之摄。如郑氏所谓女君辛贵妾继室摄其事可见。不如此则复何以称之乎。陷中则虽妇人名。恐当书之矣。包特之制。虽于生亲。岂有异者耶。通典不但难考出。眼暗如此。末由承教。惶悚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0H 页
惶悚。
且白。此札与再昨二札。将来或有可考。而皆于忙急中。滚扰仅复。恐烦他眼。益其罪过。切须谅之。而二纸并须还送如何。且伯仲叔季之云。所包甚广。而其正意则恐只据同气之序次。今尊庭既与先令为堂从间。则伯字又何以苦避不书乎。以称伯考为非者。亦绝未晓。若不言伯而但称考。则固为大错矣。今既称伯考。则有何嫌碍。而至谓之非正统则不敢称考耶。可异可异。伯妣之称。恐亦为得。盖既为变礼。故自不免生于眼目。不然则岂谓之变礼乎。
答或人(是海西▦玖○壬午)
尊驾游洛。幸成接话。第西还之日。更枉陋巷。而适以从妹临产。忧挠不能迎入。追恨而已。忽此一札至自从兄所。奉读以还。殊感不遗。但辞旨过重。许询以入道之门。顾以陋劣。涉学日浅。未尝一日用力于学问之实。来教所谓徒知有室。未知其门者。在贤者未必然。而周实当之。其何以为贤者谋耶。抑尝惟念。人之生也。受命于天。无志则已。有志则无不可为之理。何也。盖道理非自外铄。乃天之所命。己之所固有而著
且白。此札与再昨二札。将来或有可考。而皆于忙急中。滚扰仅复。恐烦他眼。益其罪过。切须谅之。而二纸并须还送如何。且伯仲叔季之云。所包甚广。而其正意则恐只据同气之序次。今尊庭既与先令为堂从间。则伯字又何以苦避不书乎。以称伯考为非者。亦绝未晓。若不言伯而但称考。则固为大错矣。今既称伯考。则有何嫌碍。而至谓之非正统则不敢称考耶。可异可异。伯妣之称。恐亦为得。盖既为变礼。故自不免生于眼目。不然则岂谓之变礼乎。
答或人(是海西▦玖○壬午)
尊驾游洛。幸成接话。第西还之日。更枉陋巷。而适以从妹临产。忧挠不能迎入。追恨而已。忽此一札至自从兄所。奉读以还。殊感不遗。但辞旨过重。许询以入道之门。顾以陋劣。涉学日浅。未尝一日用力于学问之实。来教所谓徒知有室。未知其门者。在贤者未必然。而周实当之。其何以为贤者谋耶。抑尝惟念。人之生也。受命于天。无志则已。有志则无不可为之理。何也。盖道理非自外铄。乃天之所命。己之所固有而著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0L 页
于事为者也。故夫子以为己言之。此言尽有味。己事己自为。沛然曷御焉。若夫入室自户升高自卑之次第等级。圣贤成法。具在方册。何必远劳下问于病痴无知之人。以损取人之明。贻流俗之讥也哉。愚见如是。未知如何。无由面陈。临纸恨恨。
答慎星东(壬戌)
秋间贲思。汔藏中心。第阻近音。殊用怅郁。日昨。伏承惠札。谨审自西还侍学履有相。何慰如斯。周也栖息山寺。自外面观之。固若有所事。而老病废坠。只作入定貌㨾。愧怜愧怜。尝谓士之欲学者。患无实心耳。苟有实心则实工自然从之。今详高明辞意垦(一作恳)切。似非始初浮慕者。且其所发问。亦从体认中出来。由此渐推。亦何所不至也哉。甚盛甚盛。儒佛心理之说。诚非愚陋所能窥测。盖程子有言曰。圣人本天。释氏本心。其所谓天即理也。果谓心之与理为一。则圣之所本者。与佛氏少无所异。何以有此分言。而陆子静心则理也之说。又何以为朱子之苦苦卞卞哉。其他如大学补亡章。与或问所言之类。不一而足。故前者敢有云云。而朱先生答郑子上书。不啻与此煞异固。未详其故矣。但如许义理类。难以一说尽之。其所以言者
答慎星东(壬戌)
秋间贲思。汔藏中心。第阻近音。殊用怅郁。日昨。伏承惠札。谨审自西还侍学履有相。何慰如斯。周也栖息山寺。自外面观之。固若有所事。而老病废坠。只作入定貌㨾。愧怜愧怜。尝谓士之欲学者。患无实心耳。苟有实心则实工自然从之。今详高明辞意垦(一作恳)切。似非始初浮慕者。且其所发问。亦从体认中出来。由此渐推。亦何所不至也哉。甚盛甚盛。儒佛心理之说。诚非愚陋所能窥测。盖程子有言曰。圣人本天。释氏本心。其所谓天即理也。果谓心之与理为一。则圣之所本者。与佛氏少无所异。何以有此分言。而陆子静心则理也之说。又何以为朱子之苦苦卞卞哉。其他如大学补亡章。与或问所言之类。不一而足。故前者敢有云云。而朱先生答郑子上书。不啻与此煞异固。未详其故矣。但如许义理类。难以一说尽之。其所以言者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1H 页
各有攸当。此意固于前覆奉对之矣。夫异学之徒。一切认心为理。故程朱之卞如彼其别白。而然其禁切穷格之工。未曾下手者。则又由其以此理为障。不与心相干。故朱子之训。有如是矣。然则其谓心与理为一者。以直把心做理也。其谓心与理为二者。以其将理为心外物也。详玩是意。则两说虽若相病。而不害为相足。惟在善观者会而通之耳。幸更以是涵泳之如何。不宣。
答慎星东
日前之覆。忙挠未暇详白为叹。谨惟即辰。侍学胜相。此物方患感气。委痛度日。闷闷。承喻方读小学以至卷末。甚盛甚盛。譬如作屋。须先有基址。间架之宏。轮奂之饰。可次第毕举。果专意此书则为学之本立矣。亦何所不达。然少读则亦未易得力。计明者于此知之悉矣。向者往复。又此申喻。凡所为教。亦岂全昧。而第此等异同。难以一说废一说。前书既白之矣。况其精微之理。不可造次便晓。幸姑置之。以待早晚。看来看去。更作如何。见恐无不可申仰。不以急迫求之如何。
答慎星东别纸(论朱子行状)
答慎星东
日前之覆。忙挠未暇详白为叹。谨惟即辰。侍学胜相。此物方患感气。委痛度日。闷闷。承喻方读小学以至卷末。甚盛甚盛。譬如作屋。须先有基址。间架之宏。轮奂之饰。可次第毕举。果专意此书则为学之本立矣。亦何所不达。然少读则亦未易得力。计明者于此知之悉矣。向者往复。又此申喻。凡所为教。亦岂全昧。而第此等异同。难以一说废一说。前书既白之矣。况其精微之理。不可造次便晓。幸姑置之。以待早晚。看来看去。更作如何。见恐无不可申仰。不以急迫求之如何。
答慎星东别纸(论朱子行状)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1L 页
入馆。指兼领史。
进士第。所教如我 国及第出身者。得之。但与我 国进士之仅为上庠者有异。诗赋表策。皆为程文。而朱子所纳。未详为何文。
宋世祠禄。不能详知。而中国则道观相望。至宋真宗时尤盛。因而为罢官寄禄之地。故不屑于不就耶。如南岳庙。则似祭岳神。而冲祐观之。类恐皆为道观。曾有所考而今忘之。
中原则设立武学。主祀太公而配以孙武之类。与太学之祀孔圣相似。无论文武。既有学则官名博士。恐不甚异。
书院始于唐末。
劄子之式未详。而岂以其有所专主劄着事情。不比疏章之泛论。故谓之劄子。尝有考而亦忘之。
就道。恐指承命上道而言。若之任则在入对奏事之后。
力胜。盖徵于米商税钱之名目。量立赏格。岂以方招米商之故。特设赏格。使之多来耶。
持服果可疑。其所谓服。非父母服耶。不然则以赈事异于他事。暂时干当。非起复之比故耶。据年谱引富
进士第。所教如我 国及第出身者。得之。但与我 国进士之仅为上庠者有异。诗赋表策。皆为程文。而朱子所纳。未详为何文。
宋世祠禄。不能详知。而中国则道观相望。至宋真宗时尤盛。因而为罢官寄禄之地。故不屑于不就耶。如南岳庙。则似祭岳神。而冲祐观之。类恐皆为道观。曾有所考而今忘之。
中原则设立武学。主祀太公而配以孙武之类。与太学之祀孔圣相似。无论文武。既有学则官名博士。恐不甚异。
书院始于唐末。
劄子之式未详。而岂以其有所专主劄着事情。不比疏章之泛论。故谓之劄子。尝有考而亦忘之。
就道。恐指承命上道而言。若之任则在入对奏事之后。
力胜。盖徵于米商税钱之名目。量立赏格。岂以方招米商之故。特设赏格。使之多来耶。
持服果可疑。其所谓服。非父母服耶。不然则以赈事异于他事。暂时干当。非起复之比故耶。据年谱引富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2H 页
弼赵抃之例而有是请矣。
大礼。盖为当时所行大典礼。而多令外方责办。故其言如是欤。
受职名者。指直徽猷阁辞。新任者。是指江东提刑。 光宗初即位。故有覃恩之事。绯绛色。今为堂上品服。银鱼学士所佩。
士夫之去乡流寓者。通称寓公。
双只。恐以一三五。二六八而言。不然则为阴阳(刚柔)。
点来年谱。谓之点句以来。
次对。即指焕章阁待制侍讲而言。据上辞待制职名上手札。卿经术渊源。正资劝讲次对之职。勿复牢辞云云。可见岂以职次引对之故而谓尔耶。行词。是词臣代撰。言其所以除拜之意。如今教书之类。
恐是致仕人例有恩典。故谓之致仕。恩泽。如今奉朝贺可见。
明年赐谥。至是而始举行赐谥之诏旨耳。遗表恩泽。非曰朱子有遗表。盖宋世卿大夫始亡。自朝家必问其遗表有无。虽无之而一体有恩赐。是亦例也。
充其知而见于行。以方充方见。言非已充已见也。
精不乱大无馀。同于川流敦化近之。
大礼。盖为当时所行大典礼。而多令外方责办。故其言如是欤。
受职名者。指直徽猷阁辞。新任者。是指江东提刑。 光宗初即位。故有覃恩之事。绯绛色。今为堂上品服。银鱼学士所佩。
士夫之去乡流寓者。通称寓公。
双只。恐以一三五。二六八而言。不然则为阴阳(刚柔)。
点来年谱。谓之点句以来。
次对。即指焕章阁待制侍讲而言。据上辞待制职名上手札。卿经术渊源。正资劝讲次对之职。勿复牢辞云云。可见岂以职次引对之故而谓尔耶。行词。是词臣代撰。言其所以除拜之意。如今教书之类。
恐是致仕人例有恩典。故谓之致仕。恩泽。如今奉朝贺可见。
明年赐谥。至是而始举行赐谥之诏旨耳。遗表恩泽。非曰朱子有遗表。盖宋世卿大夫始亡。自朝家必问其遗表有无。虽无之而一体有恩赐。是亦例也。
充其知而见于行。以方充方见。言非已充已见也。
精不乱大无馀。同于川流敦化近之。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2L 页
中庸章次。亦至朱子而得正。恐以是而并言于大学之补亡。
传注。指朱子集注传义。言者恐是。
崇奖汉唐。比附三代。恐多指龙川。见上以东莱南轩并言则可知。
遗书。恐为朱子所编诸书。通解丧祭二礼。即勉斋所续也。中国人专以同姓为重。既是异姓。则虽内外从之结亲。不为异事。观于程朱子所行而可见矣。然至 大明高皇帝则著之禁令云。
答李圣与(硕祚○癸亥)
一自王尊丈弃世之后。何日不疚心。而冬春久患重病。书候阙如。尤剧悲恨。此际谨承下疏。就审近日春冷。哀体支相。区区不任奉慰。第惟初期且迫。孝思罔极。何以堪处。并用瞻溯。俯询礼疑。鄙性本甚疏闇。苦不能致思于此等变节。且今病昏之中。实不知所对。悚仄悚仄。丧服小记。有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之文。据此。虽先王考方在世。尊丈恐无不得主祭之义。若以三年不祭为例。则其所谓祭。皆指平常所行如时忌墓祭等类。不可于丧中行此吉祀。故所以使服轻者行荐者然也。若今先夫人初期大祥之祭。同是丧
传注。指朱子集注传义。言者恐是。
崇奖汉唐。比附三代。恐多指龙川。见上以东莱南轩并言则可知。
遗书。恐为朱子所编诸书。通解丧祭二礼。即勉斋所续也。中国人专以同姓为重。既是异姓。则虽内外从之结亲。不为异事。观于程朱子所行而可见矣。然至 大明高皇帝则著之禁令云。
答李圣与(硕祚○癸亥)
一自王尊丈弃世之后。何日不疚心。而冬春久患重病。书候阙如。尤剧悲恨。此际谨承下疏。就审近日春冷。哀体支相。区区不任奉慰。第惟初期且迫。孝思罔极。何以堪处。并用瞻溯。俯询礼疑。鄙性本甚疏闇。苦不能致思于此等变节。且今病昏之中。实不知所对。悚仄悚仄。丧服小记。有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之文。据此。虽先王考方在世。尊丈恐无不得主祭之义。若以三年不祭为例。则其所谓祭。皆指平常所行如时忌墓祭等类。不可于丧中行此吉祀。故所以使服轻者行荐者然也。若今先夫人初期大祥之祭。同是丧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3H 页
祭。尊丈虽亲行。似无不可。恐不必以其有违于事死如事生之义而为拘也。尊丈既亲行。则祝辞只当书以夫某而已。虽方在丧中而孤哀子则不可书矣。如何如何。前丧禫祭之不行于后丧。丧中亦主于吉凶不得并行。然则今此禫祭之不可行。所教然矣。佥哀恐无独禫之理。只可以禫月丁日或十五日哭而除之。着心丧服色而已。延至五月朔。则恐未甚当。闰月不祭之说。未闻家礼注。改其祝辞云云。此亦未详。但据上文夫即除服之云。既曰除服。则似于无祭。其禫也。若为子而设。故谓之以不必言也。如何如何。病倩强白。恐有失误。尤悚尤悚。初期之日。既为大祥正祭。则当备三献。馔品亦不可减矣。
答金彝叔(相德○庚戌)
声闻邈尔。只劳遐瞻不忘。此际忽奉惠状。就审臈寒履用珍相。此既慰泻。而窃味辞旨与别纸所询。可想穷格滋味。人患不用力耳。苟真实下工。则岂有不得之理。今于左右者。验其实然。甚盛甚盛。前程万里。不须忙急。只当如横渠游心浸熟之云。不疾不徐。但无间断。则工力所造。自当有极矣。若所谓六艺等古今异宜。实难尽知。惟通其可通。阙其不可通而已。亦何
答金彝叔(相德○庚戌)
声闻邈尔。只劳遐瞻不忘。此际忽奉惠状。就审臈寒履用珍相。此既慰泻。而窃味辞旨与别纸所询。可想穷格滋味。人患不用力耳。苟真实下工。则岂有不得之理。今于左右者。验其实然。甚盛甚盛。前程万里。不须忙急。只当如横渠游心浸熟之云。不疾不徐。但无间断。则工力所造。自当有极矣。若所谓六艺等古今异宜。实难尽知。惟通其可通。阙其不可通而已。亦何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3L 页
用一向措心于此处乎。讲目适有时急事。姑未细阅。当俟少暇以成反复。而第凭便无路。是虑是虑。此中无日不病。近又添别證。方拥衾委呻。顿少生趣。奈何奈何。此岁将尽。惟祝努力崇明德。以副相思。不宣。
答金彝叔问目
总论点化出些精采。点化句意。形说甚难。点有点检之义。而化是变化之云耶。
点如杜甫诗点注桃花舒小红之点。若为点检之点则似重。化如不日而化之化。亦当轻轻看。但不日而化。是自然之化。而此化字则涉于用力。为有异耳。
只消旬月工夫。小学之工。贵乎纯熟涵养。而况幼失其学者。尤宜劄住跟脚。久久安习。而此云旬月工夫者。实有小子之惑焉。前头穷格工夫。殊为迫紧。而而今地头。恐不可匆匆踏过。未知古人为学本自敦笃。虽于一旬月之间。能可以臻妙故云耶。
小学工夫。固非旬月所可尽。而据某人之过时失学。直请大学。则其心甚忙。盖疑小学之多费年月也。故如是言之。不以辞害意可也。况此小学。即是朱子所编。即今见存之小学书。则卷帙不多。槩而言之。亦或不过为旬月可了者耶。
答金彝叔问目
总论点化出些精采。点化句意。形说甚难。点有点检之义。而化是变化之云耶。
点如杜甫诗点注桃花舒小红之点。若为点检之点则似重。化如不日而化之化。亦当轻轻看。但不日而化。是自然之化。而此化字则涉于用力。为有异耳。
只消旬月工夫。小学之工。贵乎纯熟涵养。而况幼失其学者。尤宜劄住跟脚。久久安习。而此云旬月工夫者。实有小子之惑焉。前头穷格工夫。殊为迫紧。而而今地头。恐不可匆匆踏过。未知古人为学本自敦笃。虽于一旬月之间。能可以臻妙故云耶。
小学工夫。固非旬月所可尽。而据某人之过时失学。直请大学。则其心甚忙。盖疑小学之多费年月也。故如是言之。不以辞害意可也。况此小学。即是朱子所编。即今见存之小学书。则卷帙不多。槩而言之。亦或不过为旬月可了者耶。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4H 页
文为制度。似是礼乐射御书数器用衣服等物。小学中未晓处。多在于此。所谓大规模云者。未知何㨾规模。而似指大学穷格工夫而言。穷格工夫既臻明透。则文为制度。自不费乎理会矣。且文为制度。既是小学中物事。则大个规模。归之于大学工夫。然后参看不妨之旨。似可得之矣。未知如何。
文为制度。固似是小学事。而但不必切贴于小学。盖恐因说相兼看不妨。而语次有所泛及。语类多如此处矣。且所谓都要理会得与不可存。终理会不得之心。是为一般语气。则恐不可将大规模与文为制度。分为大小学。盖其都要理会者。即所以为大规模也。如何如何。
择于诸母注败乱家法者。谓所教者乖失家法耶。抑谓恃恩功行胸臆。以颓毁其家法耶。
下说是。
请肄简谅注童子未能致文之文。文彩耶节文耶。
文彩较占田地。
纳酒浆注醋水。的指何物耶。
恐只如今之醋。盖周礼浆人四饮三曰浆。注谓今之酨浆。而说文以酨为酢浆。以此展转相解则可见。
文为制度。固似是小学事。而但不必切贴于小学。盖恐因说相兼看不妨。而语次有所泛及。语类多如此处矣。且所谓都要理会得与不可存。终理会不得之心。是为一般语气。则恐不可将大规模与文为制度。分为大小学。盖其都要理会者。即所以为大规模也。如何如何。
择于诸母注败乱家法者。谓所教者乖失家法耶。抑谓恃恩功行胸臆。以颓毁其家法耶。
下说是。
请肄简谅注童子未能致文之文。文彩耶节文耶。
文彩较占田地。
纳酒浆注醋水。的指何物耶。
恐只如今之醋。盖周礼浆人四饮三曰浆。注谓今之酨浆。而说文以酨为酢浆。以此展转相解则可见。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4L 页
家有塾注塾。是在家朝夕受教之所。则内则所谓出就外傅者。皆于塾耶。
然。
乡八刑独不言不忠。何也。
八刑是六行之反勘者故然耳。
贤贤易色。人之有君。亲厚莫重焉。而此以贤贤居先者。未知何义耶。无乃以真有好贤之诚而后能以尽夫人伦之天也耶。
朱子尝答学者贤贤易色如何在先之问曰。是有邦好善之心底。方能如此。其说见语类百十九卷第三叶。可考。
执床与坐床。是坐床耶。卧床耶。陈氏既曰安身之几坐。则床之非坐床可知。而父母将衽。长者既奉席请趾。则少者亦当执卧中物事而执坐具以与。恐似不时。然则床非坐床。乃卧时床也。坐非谓长者坐。乃少者执床而坐耶。抑或谓少者执床以待父母之寝兴而坐此床耶。与字。谚以奉字义解之。而小注曰左右之。未知何的耶。
长者少者。俱蒙上将衽之文。则执床与坐。恐只如集注说。更商为当。
然。
乡八刑独不言不忠。何也。
八刑是六行之反勘者故然耳。
贤贤易色。人之有君。亲厚莫重焉。而此以贤贤居先者。未知何义耶。无乃以真有好贤之诚而后能以尽夫人伦之天也耶。
朱子尝答学者贤贤易色如何在先之问曰。是有邦好善之心底。方能如此。其说见语类百十九卷第三叶。可考。
执床与坐床。是坐床耶。卧床耶。陈氏既曰安身之几坐。则床之非坐床可知。而父母将衽。长者既奉席请趾。则少者亦当执卧中物事而执坐具以与。恐似不时。然则床非坐床。乃卧时床也。坐非谓长者坐。乃少者执床而坐耶。抑或谓少者执床以待父母之寝兴而坐此床耶。与字。谚以奉字义解之。而小注曰左右之。未知何的耶。
长者少者。俱蒙上将衽之文。则执床与坐。恐只如集注说。更商为当。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5H 页
致斋注心不苟虑。苟似是苟且之谓。而苟之一字。用多而意分。毋苟訾毋苟笑毋苟得毋苟免。义似径庭。至于苟虑之苟。尤有所糊模。未知的是何义耶。
恐亦是苟且之义。
周旋出户。出户以听。上出户是方祭之时。而下出户是既祭之后耶。出户以听。所听者不在于言语。不在于欢笑而必在乎叹息之声者。无乃以在我者恻怆悽感。故所听于神者亦在忾息愁叹之声耶。
下出户。为阖户容食间之时。直为既祭之后。恐非其只言叹息之声者。未详其义。来谕恐或近之。
入户奉扃扃在户。为何物耶。注曰门关木而此殊未详。
得无如今之门腰连两扇所横带者耶。
厕牏。集成曰。厕牏小杉。而曾见韵汇。释牏以筑墙小板。此与小杉之说。殊相径庭。考證所谓粪函者。略似近之。从是为的可乎。
考订说。恐是第中裙。厕牏是相连说。而中裙既为衣。则厕牏亦当以衣言之故耶。汉书注当更考。
恐亦是苟且之义。
周旋出户。出户以听。上出户是方祭之时。而下出户是既祭之后耶。出户以听。所听者不在于言语。不在于欢笑而必在乎叹息之声者。无乃以在我者恻怆悽感。故所听于神者亦在忾息愁叹之声耶。
下出户。为阖户容食间之时。直为既祭之后。恐非其只言叹息之声者。未详其义。来谕恐或近之。
入户奉扃扃在户。为何物耶。注曰门关木而此殊未详。
得无如今之门腰连两扇所横带者耶。
厕牏。集成曰。厕牏小杉。而曾见韵汇。释牏以筑墙小板。此与小杉之说。殊相径庭。考證所谓粪函者。略似近之。从是为的可乎。
考订说。恐是第中裙。厕牏是相连说。而中裙既为衣。则厕牏亦当以衣言之故耶。汉书注当更考。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5L 页
小学中援礼记者多。书其篇名而或有只曰礼记者。亦有微义耶。
恐无微义。盖内则曲礼。有若别书之类。仍存篇名而其馀则否。
范文正义庄。柳开仲涂皇考治家。自是善行。而乃入于嘉言。张参政教人语。陶彭泽给子书。自是嘉言而乃入于善行者。何耶。大抵言行之间。不相辽迥。故或于彼而或于此耶。
从其多者为主。
答金彝叔(庚申)
月前之枉。出于久阻。而未克从颂。尚今怅然。即此忽奉惠札。谨审臈寒侍庆万福。区区深切驰慰。此中病而已矣。他无可白。惟是目中。见得义理。似渐分明。而老昏莫由体行。是为悚惧。幸左右者视以为戒。随处不忘。以为大进之资。如何如何。惠来山芥。数十年前往彼时所尝。每思之而不得。此蒙念惠。感谢无已。馀祝饯迓有相。
答安士豪(甲子)
顷日枉临。病扰不做稳。昨又伏承下状。谨审薄寒。服履神相。仰慰仰慰。此物所患。汔有馀證伏枕。为日常
恐无微义。盖内则曲礼。有若别书之类。仍存篇名而其馀则否。
范文正义庄。柳开仲涂皇考治家。自是善行。而乃入于嘉言。张参政教人语。陶彭泽给子书。自是嘉言而乃入于善行者。何耶。大抵言行之间。不相辽迥。故或于彼而或于此耶。
从其多者为主。
答金彝叔(庚申)
月前之枉。出于久阻。而未克从颂。尚今怅然。即此忽奉惠札。谨审臈寒侍庆万福。区区深切驰慰。此中病而已矣。他无可白。惟是目中。见得义理。似渐分明。而老昏莫由体行。是为悚惧。幸左右者视以为戒。随处不忘。以为大进之资。如何如何。惠来山芥。数十年前往彼时所尝。每思之而不得。此蒙念惠。感谢无已。馀祝饯迓有相。
答安士豪(甲子)
顷日枉临。病扰不做稳。昨又伏承下状。谨审薄寒。服履神相。仰慰仰慰。此物所患。汔有馀證伏枕。为日常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6H 页
事不足言。尹哀气力能扶持耶。奉念之切而无伻不得候问。寻常歉叹。前日摄告云云。盖以不敢死其亲之义言之耳。然新丧之出。去旧丧大祥其间日子。直是无多。虽不果代。重葬后行大祥时则称孤孙者。恐非可疑。曾子问虽有过时不祭之文。而三年而葬者必再祭云云。既于小记明言之。恐不得以曾子问为准也。夫既曰二祭。则必备礼而后方为祭。尹哀之以单献无祝为主者。恐未致察于祥事之犹不害为丧祭。与庙中正祭有别故耳。如何如何。退行大祥时前一日告入庙祝列书云云之下。当曰玆以先祖妣大祥既届。而以得观罪逆。奄罹大故。今者葬礼才讫。将以来日始荐祥事而祔于显曾祖妣某封云云。如是为言。恐或得之。大祥祝文之纯用例语。亦似平泛。当曰孤孙某敢昭告云云。变故罔极。大祥始及。夙夜哀慕。五情糜溃。参酌用之则似亦差胜。盖如是而后方见其丧变哀迫之意耳。并乞商处之。眩甚姑此。
答俞公善(汉福)
静中相守。虽不能久。而亦为近所未有。一喜一怅。此忽承札。谨审归侍珍重。益用慰喜。第因有故。不得更临。是甚觖然。然固料其如此矣。但须屏去閒骨蕫。且
答俞公善(汉福)
静中相守。虽不能久。而亦为近所未有。一喜一怅。此忽承札。谨审归侍珍重。益用慰喜。第因有故。不得更临。是甚觖然。然固料其如此矣。但须屏去閒骨蕫。且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6L 页
就大学熟读如何。朱先生有言曰。读此书。功深则用博。果能实从事焉。则可知其不我欺矣。相爱之深。敢复及此。幸深念焉。切用之药物及佐食之鱼馔。俱见至情。何感如之耶。适有书役。仅此。
答赵永甫(胤庆)问目(甲子)
语类。问涵养体认。致知力行。当于甚处着力。朱子曰。本不可先后。又不可无先后。须当以涵养为先。然则涵养是最初工夫。而大学不言以格致为最初工夫。何也。
学惟是知行而知居先行居后。然则大学不以格致为最初工夫而以何者为最初耶。若涵养则贯于小学大学。前乎大学而有小学工夫。早已收其放心。养其德性。此即所谓涵养者。而大学八目。都少此意不得。久久体会当自见。
朱子曰。大学通言学之始终。中庸指本原极工处。按大学不言存养。则初头工夫似有阙。中庸却说存养。则初头工夫兼言之。若反详于大学。何也。
中庸之说存养者。盖以首章言之。则性道未发。即所谓本源极致处。既为本源极致。则此处合有存养。若戒慎恐惧。正指此而言之也。此与大学之言知行初
答赵永甫(胤庆)问目(甲子)
语类。问涵养体认。致知力行。当于甚处着力。朱子曰。本不可先后。又不可无先后。须当以涵养为先。然则涵养是最初工夫。而大学不言以格致为最初工夫。何也。
学惟是知行而知居先行居后。然则大学不以格致为最初工夫而以何者为最初耶。若涵养则贯于小学大学。前乎大学而有小学工夫。早已收其放心。养其德性。此即所谓涵养者。而大学八目。都少此意不得。久久体会当自见。
朱子曰。大学通言学之始终。中庸指本原极工处。按大学不言存养。则初头工夫似有阙。中庸却说存养。则初头工夫兼言之。若反详于大学。何也。
中庸之说存养者。盖以首章言之。则性道未发。即所谓本源极致处。既为本源极致。则此处合有存养。若戒慎恐惧。正指此而言之也。此与大学之言知行初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7H 页
终者。意各有主。今必谓其无不同。则只据一而废一足矣。况大学之诚正。未始不为存养者耶。
则近道矣。仁山金氏曰。道者当行之路。知所先后。方是见得在面前而未行于道上。所以只曰近。然而或问曰诚知先其本而后其末。先其始而后其终也。则其进为有序而至于道也不远。既曰进为。则是行也乌可以未行为近。
仁山说与或问云云。虽略有别而不害为相通。盖或问亦只以知为主故也。此类直合置之。
朱子曰。四者只要从无处发出。四者既是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则又何曰要从无处发出。好乐固出于欲动情胜。而忿懥恐惧忧患。亦皆由于欲动情胜耶。
有所则心有系累而不得放下。既有系累则不得为无。然则所谓无者。谓其从无所系累中发出来也。忿懥以下三者。通为欲动情胜矣。
问。四书三经皆朱子注之。而论孟则曰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三经则曰诗传书传。庸学则曰中庸章句。大学章句。其命名各异。何也。且既曰孟子集注。又曰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以集注为全书之
则近道矣。仁山金氏曰。道者当行之路。知所先后。方是见得在面前而未行于道上。所以只曰近。然而或问曰诚知先其本而后其末。先其始而后其终也。则其进为有序而至于道也不远。既曰进为。则是行也乌可以未行为近。
仁山说与或问云云。虽略有别而不害为相通。盖或问亦只以知为主故也。此类直合置之。
朱子曰。四者只要从无处发出。四者既是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则又何曰要从无处发出。好乐固出于欲动情胜。而忿懥恐惧忧患。亦皆由于欲动情胜耶。
有所则心有系累而不得放下。既有系累则不得为无。然则所谓无者。谓其从无所系累中发出来也。忿懥以下三者。通为欲动情胜矣。
问。四书三经皆朱子注之。而论孟则曰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三经则曰诗传书传。庸学则曰中庸章句。大学章句。其命名各异。何也。且既曰孟子集注。又曰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以集注为全书之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7L 页
总称。章句为各篇之标题者。何也。章句云者。岂不以注解者必先分其章节。定其句读。故以注解为章句耶。经书每行句绝处细圈。每章下反切及音释。不知何人所为。朱子行状曰。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然则句圈音释。皆朱子所为耶。
经书注之或称传。或称章句。或称集注。未详。而盖以经言之则经为圣人之经而传为贤人之传。传非他也。乃所以释经者也。如仪礼之为经。而子夏传之为传。大学首一章之为经。而传十章之为曾子传之类是已。故自汉以下。亦仍之以释经者皆为传。若四书则是为子书。故其注解者不得一例。目之为传而就中同是注解。而章句则主于本文。集注则主于训义。如大学中庸。是自始至终。其体为一篇文字。其章之句之多经朱子之手。自是正故直以章句为称。而注解之意。在于其中。论孟则其章其句。直可按次具见。故称之以集注。而章句之义。都不外是。若孟子则逐章多寡。或不一与论语有异。故又以章句二字。现出于各篇之上。以此意求之。大槩或如此矣。如何如何。反切及句圈。恐为朱子勘过。不然则或是 永乐间所为。姑俟更详。
经书注之或称传。或称章句。或称集注。未详。而盖以经言之则经为圣人之经而传为贤人之传。传非他也。乃所以释经者也。如仪礼之为经。而子夏传之为传。大学首一章之为经。而传十章之为曾子传之类是已。故自汉以下。亦仍之以释经者皆为传。若四书则是为子书。故其注解者不得一例。目之为传而就中同是注解。而章句则主于本文。集注则主于训义。如大学中庸。是自始至终。其体为一篇文字。其章之句之多经朱子之手。自是正故直以章句为称。而注解之意。在于其中。论孟则其章其句。直可按次具见。故称之以集注。而章句之义。都不外是。若孟子则逐章多寡。或不一与论语有异。故又以章句二字。现出于各篇之上。以此意求之。大槩或如此矣。如何如何。反切及句圈。恐为朱子勘过。不然则或是 永乐间所为。姑俟更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8H 页
答赵永甫(乙丑)
新元恰满一月。而风寒之酷。无日不然。谨惟此时。侍学神相。所患已差可否。慰虑慰虑。此中感气。汔不解辛苦。度日奈何。顷复照下否。讲目无借书者。迟延至此。计以为郁矣。东周堂问答。作者姓名。幸可示之耶。苦顷年鄙疏。只谓诸处所奉圣像院宇之不可毁而已。示及山仰春秋之转变之曲折。则今始因示知之。不欲与于其间矣。何间当上洛耶。馀在讲目。不宣。
别纸
所谓存养工夫者。非只小学为然。大学亦然。盖不养之于小学。则到大学无所基本。岂能遽然下格致乎。然则存养之为通贯。初终物事。十分明白。与他项名目之等级相承者有异。以大学言之。盖不但正心为属。存养上下诸目。莫非为是意。而独于正心谓为存养者。以其为存养之正面故也。今若谓存养只为小学事而不与于大学。有如高见所谓诚意之后又何以有存养工夫之云。则恐其未甚致察也。若中庸之以慎独在戒惧之后者。即以本文从未发说到已发故也。语势自然如此而欲与大学之先诚后正者。比而同之。亦过矣。大抵义理虽固一般。而若经传所发
新元恰满一月。而风寒之酷。无日不然。谨惟此时。侍学神相。所患已差可否。慰虑慰虑。此中感气。汔不解辛苦。度日奈何。顷复照下否。讲目无借书者。迟延至此。计以为郁矣。东周堂问答。作者姓名。幸可示之耶。苦顷年鄙疏。只谓诸处所奉圣像院宇之不可毁而已。示及山仰春秋之转变之曲折。则今始因示知之。不欲与于其间矣。何间当上洛耶。馀在讲目。不宣。
别纸
所谓存养工夫者。非只小学为然。大学亦然。盖不养之于小学。则到大学无所基本。岂能遽然下格致乎。然则存养之为通贯。初终物事。十分明白。与他项名目之等级相承者有异。以大学言之。盖不但正心为属。存养上下诸目。莫非为是意。而独于正心谓为存养者。以其为存养之正面故也。今若谓存养只为小学事而不与于大学。有如高见所谓诚意之后又何以有存养工夫之云。则恐其未甚致察也。若中庸之以慎独在戒惧之后者。即以本文从未发说到已发故也。语势自然如此而欲与大学之先诚后正者。比而同之。亦过矣。大抵义理虽固一般。而若经传所发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8L 页
则各有主意。不害其为不同。故中庸则自中庸。大学则自大学。今若有会于此。则凡所为疑。皆不辨而自明矣。
则近道矣。未是正在行道上说。若专以行言之。则何但曰近而已耶。或问无书欠考。而寻其语势。意若曰先如此则后当如彼。苟详玩乎诚知与也则之云。则可知矣。若进为有序。固似为行边说。而既上冒乎诚知也则云云。则此不当太拘而必与知分言。前书所谓或问亦只以知为主者。即指是也。此类都琐琐不紧。不足深辨。
曾见唐板庸学合部。不载小注。只载章句。而每章之下。皆有音切。恐必出于朱先生矣。 永乐云云。则 皇朝太宗时设局。命诸儒臣绪正经书。今四书三经大全是也。以是推之。反切句圈。恐皆为其时所为。亦曾有考而忘之。
凡服皆以始制为断。母丧既在于父在时定行期制。则虽服未尽。而又丧父岂可异于父在耶。然则为母之情虽替。而仍行期制为是。期后撤灵之当否。可因此而推之矣。然诸老先生之说不一。岂以其情理迫切。不得不尔耶。惟在当人行否之如何。不敢容说。
则近道矣。未是正在行道上说。若专以行言之。则何但曰近而已耶。或问无书欠考。而寻其语势。意若曰先如此则后当如彼。苟详玩乎诚知与也则之云。则可知矣。若进为有序。固似为行边说。而既上冒乎诚知也则云云。则此不当太拘而必与知分言。前书所谓或问亦只以知为主者。即指是也。此类都琐琐不紧。不足深辨。
曾见唐板庸学合部。不载小注。只载章句。而每章之下。皆有音切。恐必出于朱先生矣。 永乐云云。则 皇朝太宗时设局。命诸儒臣绪正经书。今四书三经大全是也。以是推之。反切句圈。恐皆为其时所为。亦曾有考而忘之。
凡服皆以始制为断。母丧既在于父在时定行期制。则虽服未尽。而又丧父岂可异于父在耶。然则为母之情虽替。而仍行期制为是。期后撤灵之当否。可因此而推之矣。然诸老先生之说不一。岂以其情理迫切。不得不尔耶。惟在当人行否之如何。不敢容说。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9H 页
答宋子宁(载一○壬戌)
再昨相失。至今为怅。即承惠札。慰慰不已。生昨又返哭。侄丧情境恸绝。筋力殆尽。且方经营葬奚凡百。不入手切闷。奈何奈何。示礼疑。近来废阅礼书久矣。宲无所记。第题主小字。不可当以季字易之矣。乡贯。书亦可。不书亦可。而侄字则当曰季女某氏神主矣。既虞而除灵座。是指不立主之下殇耳。今既立主则灵座不可除。三虞尽行似过。只行一虞。似为得耶。祔则虽童子亦行。似亦不可阙矣。卒哭不行恐得。而但此精神如是。旁无问解礼说等书。皆借人未推。幸切勿以此所报者径先为据。须觅阅诸书。得其明證而后行之如何。
答李士浚(哲兴○壬戌)
所询师服。素甚昧昧。假或不然。亦何敢轻易强对乎。第来谕。似槩得之。昔贤有师不立服之云。而然非不立服也。盖同入于朋友麻之中。无用别言故也。师本与朋友为一类。故其服之也。心丧之外。其馀则不过为加麻而已。既为加麻而止。则又不得以此服色过三月犹带之。以至五月九月或期年之久。故必葬而后除之者然也。后世既有期九以下之制。则又不得
再昨相失。至今为怅。即承惠札。慰慰不已。生昨又返哭。侄丧情境恸绝。筋力殆尽。且方经营葬奚凡百。不入手切闷。奈何奈何。示礼疑。近来废阅礼书久矣。宲无所记。第题主小字。不可当以季字易之矣。乡贯。书亦可。不书亦可。而侄字则当曰季女某氏神主矣。既虞而除灵座。是指不立主之下殇耳。今既立主则灵座不可除。三虞尽行似过。只行一虞。似为得耶。祔则虽童子亦行。似亦不可阙矣。卒哭不行恐得。而但此精神如是。旁无问解礼说等书。皆借人未推。幸切勿以此所报者径先为据。须觅阅诸书。得其明證而后行之如何。
答李士浚(哲兴○壬戌)
所询师服。素甚昧昧。假或不然。亦何敢轻易强对乎。第来谕。似槩得之。昔贤有师不立服之云。而然非不立服也。盖同入于朋友麻之中。无用别言故也。师本与朋友为一类。故其服之也。心丧之外。其馀则不过为加麻而已。既为加麻而止。则又不得以此服色过三月犹带之。以至五月九月或期年之久。故必葬而后除之者然也。后世既有期九以下之制。则又不得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69L 页
不各到其月数。既满而除之。恐不可以其服之但为加麻而径先除之于三月之后。又不可以径除于三月之故。而其未尽之馀月。又以心称之。有如所教也。盖所谓心丧者。必三年而后有之。若期九以下服月既尽则亦已矣。岂更有所谓心者耶。令内从岂为郑生复淳而其师则为赵教官震彬耶。与郑有知分。故不敢不略对。而今以后则更勿以他人事而替来相关也。不宣。
答尹启昌(乙丑)
一妇人死而只有祖父母若姑而已。无他亲属矣。礼云有三年者。为之再祭。则此丧既无三年者。而只有缌大功。将不得再祭而撤几筵于何时耶。尤庵先生答尹拯书曰丧无三年者不得为二祥在三殇则犹可。成人无后者亦当然耶。先生之意。恐似成人之丧则勿论服之尽否。皆为之再祭也。与礼有三年者为之再祭之文有违。未知如何。伏乞详教纸末。
既曰有三年者而旋又曰为之再祭。正见其三年者年幼不能主祭故耳。是则只从主人之丧者而言之耳。初非谓无后而死者。便不行再祭也。家礼。以小祥
答尹启昌(乙丑)
一妇人死而只有祖父母若姑而已。无他亲属矣。礼云有三年者。为之再祭。则此丧既无三年者。而只有缌大功。将不得再祭而撤几筵于何时耶。尤庵先生答尹拯书曰丧无三年者不得为二祥在三殇则犹可。成人无后者亦当然耶。先生之意。恐似成人之丧则勿论服之尽否。皆为之再祭也。与礼有三年者为之再祭之文有违。未知如何。伏乞详教纸末。
既曰有三年者而旋又曰为之再祭。正见其三年者年幼不能主祭故耳。是则只从主人之丧者而言之耳。初非谓无后而死者。便不行再祭也。家礼。以小祥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0H 页
为初忌。大祥为第二忌。此岂以无后而不得行者耶。况虽无子女。必有奴仆。此亦不可谓非三年者。尤斋说甚有情理。恐不可谓其与小记文有异。如何如何。
答或人(癸亥)
先祖孝宁大君靖孝公。以 献陵别子。为百世不迁之位。而今因 圣朝特恩。别建祠庙于大君墓下。才自岭外奉还。入安新庙。甲者之议。则以为宗家亲庙。决不当并奉于新庙。且一庙五世之奉。未免为僭。乙者之议。则以为祖庙既宗孙所主。虽 朝家特建之庙。累百岁并奉之馀。决不当一朝别奉。意各矛盾。尚未归一。幸伏望参究情礼。俯赐指教。俾不悖于道理。幸甚。
示谕谨悉。有不祧位家欲并奉五代。则涉僭。欲先奉高祖位。移于别所。则亲未尽而径迁人情。亦甚不安。故近来士夫家多以别庙。独奉不祧位。此固未合于有毁无立之云。而就二者难决之中。变通的便。其势亦不得已也。今此靖孝公祠庙。既自 朝家特命别建。且不于宗家而于墓下。以此见之。则甲者之议。恐为得之。其前之同奉五代于一处。今不必为拘。如何如何。 此等礼节。系是刱有。且无经据。不敢质言。
答或人(癸亥)
先祖孝宁大君靖孝公。以 献陵别子。为百世不迁之位。而今因 圣朝特恩。别建祠庙于大君墓下。才自岭外奉还。入安新庙。甲者之议。则以为宗家亲庙。决不当并奉于新庙。且一庙五世之奉。未免为僭。乙者之议。则以为祖庙既宗孙所主。虽 朝家特建之庙。累百岁并奉之馀。决不当一朝别奉。意各矛盾。尚未归一。幸伏望参究情礼。俯赐指教。俾不悖于道理。幸甚。
示谕谨悉。有不祧位家欲并奉五代。则涉僭。欲先奉高祖位。移于别所。则亲未尽而径迁人情。亦甚不安。故近来士夫家多以别庙。独奉不祧位。此固未合于有毁无立之云。而就二者难决之中。变通的便。其势亦不得已也。今此靖孝公祠庙。既自 朝家特命别建。且不于宗家而于墓下。以此见之。则甲者之议。恐为得之。其前之同奉五代于一处。今不必为拘。如何如何。 此等礼节。系是刱有。且无经据。不敢质言。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0L 页
答奉文佐(丙辰)
贵星之回。草草为覆不尽意。怅叹怅叹。即惟近暄。侍学有相。此中疾病之外。无他言矣。所询疑目末段别以存心为问者。尤见志学不泛。顾此于个本领。本无得力。实不知所对矣。盖所谓存心之方。散见于经传诸训。而若其端端的的详说终始工夫。则又于心径一书尽之矣。苟以诚笃之志而下密切之工。不限岁月。积久用力。则其所以存之之法。举在于斯。何可外此而别讨他说乎。至于科举。利欲诸累。亦都非可虞矣。如何如何。馀在别纸。不具。
别纸
四十不动心。七十而从心。固有圣贤之分矣。然此心学图主意。既以遏人欲存天理二者义。类分排说。下至此不动与从心。则各在其极处。合杀究竟。恐不必如是过求其地位浅深也。求放心之在心在之下。宗谷已非之。而退溪有多少辨说。未知其得失何居。幸就其本书考索焉。
或者所谓一于致知而不去做存心。一于主静而不去接应。便是靠倚一偏者非矣。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舍此而言主一。可谓骑骡觅骡。
贵星之回。草草为覆不尽意。怅叹怅叹。即惟近暄。侍学有相。此中疾病之外。无他言矣。所询疑目末段别以存心为问者。尤见志学不泛。顾此于个本领。本无得力。实不知所对矣。盖所谓存心之方。散见于经传诸训。而若其端端的的详说终始工夫。则又于心径一书尽之矣。苟以诚笃之志而下密切之工。不限岁月。积久用力。则其所以存之之法。举在于斯。何可外此而别讨他说乎。至于科举。利欲诸累。亦都非可虞矣。如何如何。馀在别纸。不具。
别纸
四十不动心。七十而从心。固有圣贤之分矣。然此心学图主意。既以遏人欲存天理二者义。类分排说。下至此不动与从心。则各在其极处。合杀究竟。恐不必如是过求其地位浅深也。求放心之在心在之下。宗谷已非之。而退溪有多少辨说。未知其得失何居。幸就其本书考索焉。
或者所谓一于致知而不去做存心。一于主静而不去接应。便是靠倚一偏者非矣。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舍此而言主一。可谓骑骡觅骡。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1H 页
涵养是工夫本领。必静坐然后可以得力。故明道每以是教人。若其堕落偏处。则只可大段会省察。不使之至于此境耳。岂可预为之虑而枉设閒安排也。稠人广坐。危坐罕语云云。意既不善。而且不可以静坐言之。
既曰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注者又曰。乐由中出。故治心。礼自外作。故治躬。煞说得内外之分。何以有此互换之疑耶。古乐虽曰崩坏。而乐之意则未尝亡。如人欲尽处。天理流行。即是乐之本源。苟到此地。则所谓神与天者。固可得而言矣。
答赵凤德问目(丁巳)
布头𢄼之制。如何。书仪曰。先用麻绳撮髻。又以布为头𢄼。家礼之文。实本于此。然则括发后又施头𢄼矣。备要括发具注云。布头𢄼。即总所以束发者。同春先生则以麻绳为斩衰事。以布𢄼为齐衰事。于古有据而将何适从耶。
头𢄼未详。以家礼祔注。丘氏仪节。备要辑览诸说而见之。则其制约略可想。盖布总之束发根而垂于后者耳。同春说。恐不为无据。盖以斩衰之麻。齐衰之布。各有所当故也。慎斋之答尤明白。然玄石则又以布
既曰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注者又曰。乐由中出。故治心。礼自外作。故治躬。煞说得内外之分。何以有此互换之疑耶。古乐虽曰崩坏。而乐之意则未尝亡。如人欲尽处。天理流行。即是乐之本源。苟到此地。则所谓神与天者。固可得而言矣。
答赵凤德问目(丁巳)
布头𢄼之制。如何。书仪曰。先用麻绳撮髻。又以布为头𢄼。家礼之文。实本于此。然则括发后又施头𢄼矣。备要括发具注云。布头𢄼。即总所以束发者。同春先生则以麻绳为斩衰事。以布𢄼为齐衰事。于古有据而将何适从耶。
头𢄼未详。以家礼祔注。丘氏仪节。备要辑览诸说而见之。则其制约略可想。盖布总之束发根而垂于后者耳。同春说。恐不为无据。盖以斩衰之麻。齐衰之布。各有所当故也。慎斋之答尤明白。然玄石则又以布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1L 页
𢄼为斩齐之所同。是以家礼为主而然也。姑待更详。
辟领带下尺之制。备要与家礼不同。何所适从。
恐有详略。非不同也。附注杨氏说可见。
母子同日葬。则下棺当先轻后重耶。其以天伦之序。先重后轻耶。先轻后重之义。葬是夺情之事。故以久在地上为贵而然耶。
葬是不忍为之事。故曰夺情。若母子之同日葬。则恐当以尊卑为序。
家礼小祥不言绖带。若谓仍存则诸服皆练。何独绖带为然。既陈练服。则绖带似并在其中而必以熟麻为之矣。或者以为熟麻始见于缌麻章。而更无出处则不可以熟麻为之。仍为葛绖布带而曰。沙溪之意如此。此必误见备要小祥具绖带注而然矣。备要本意。备书丘仪。以备参考。而以为若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云。而非谓葛绖布带之制。断然可行。或曰。沙溪小祥。慎老亦用此制。未知果然否。
练绖之或葛或熟麻。固无不可。而若备要云云。则盖从古礼卒哭之变麻为葛而为之节。其意有在。今何据而必知其但备参考而已耶。布绞带。亦为仪礼卒
辟领带下尺之制。备要与家礼不同。何所适从。
恐有详略。非不同也。附注杨氏说可见。
母子同日葬。则下棺当先轻后重耶。其以天伦之序。先重后轻耶。先轻后重之义。葬是夺情之事。故以久在地上为贵而然耶。
葬是不忍为之事。故曰夺情。若母子之同日葬。则恐当以尊卑为序。
家礼小祥不言绖带。若谓仍存则诸服皆练。何独绖带为然。既陈练服。则绖带似并在其中而必以熟麻为之矣。或者以为熟麻始见于缌麻章。而更无出处则不可以熟麻为之。仍为葛绖布带而曰。沙溪之意如此。此必误见备要小祥具绖带注而然矣。备要本意。备书丘仪。以备参考。而以为若绖用葛则绞带亦当用布云。而非谓葛绖布带之制。断然可行。或曰。沙溪小祥。慎老亦用此制。未知果然否。
练绖之或葛或熟麻。固无不可。而若备要云云。则盖从古礼卒哭之变麻为葛而为之节。其意有在。今何据而必知其但备参考而已耶。布绞带。亦为仪礼卒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2H 页
哭后所受。故并特著之备要。都难容议。
自虞至禫。家礼并无参神而执事者侑食。祥以前则孝子常侍几筵。故不参神而侑食。则主人荒迷。执事者代行矣。丘仪自虞添入参神。固不可从。至于禫则从丘仪而参神。主人自为侑食。如何。出主时虽前已告之。而今无告辞未安。补用丘仪而告辞。未知如何。
禫似有参。而诸先生既无说则无亦有义也耶。出主时无告。亦由于前已有告。
沙溪先生曰。通典父未殡。服祖以周。愚以为只服期年。则是无祥禫。其可乎。至于母丧。则以为父死未殡服母期。然则于祖不论父殡前后而服三年。于母则父殡前服期。何义耶。不忍死父之义。虽曰甚重。为母三年。顾亦不重耶。父丧成服后为母仍伸三年。似合天理人情。未知如何。
父卒三年内母死仍服期。固未知其必如先儒说。而至于父丧成服后。则恐不敢为母遽伸三年。此与服祖三年者不同。
家礼杖期条。父卒祖在为祖母。通典父死未殡服祖以周。然则嫡孙祖在父卒未殡前服祖母期。既
自虞至禫。家礼并无参神而执事者侑食。祥以前则孝子常侍几筵。故不参神而侑食。则主人荒迷。执事者代行矣。丘仪自虞添入参神。固不可从。至于禫则从丘仪而参神。主人自为侑食。如何。出主时虽前已告之。而今无告辞未安。补用丘仪而告辞。未知如何。
禫似有参。而诸先生既无说则无亦有义也耶。出主时无告。亦由于前已有告。
沙溪先生曰。通典父未殡。服祖以周。愚以为只服期年。则是无祥禫。其可乎。至于母丧。则以为父死未殡服母期。然则于祖不论父殡前后而服三年。于母则父殡前服期。何义耶。不忍死父之义。虽曰甚重。为母三年。顾亦不重耶。父丧成服后为母仍伸三年。似合天理人情。未知如何。
父卒三年内母死仍服期。固未知其必如先儒说。而至于父丧成服后。则恐不敢为母遽伸三年。此与服祖三年者不同。
家礼杖期条。父卒祖在为祖母。通典父死未殡服祖以周。然则嫡孙祖在父卒未殡前服祖母期。既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2L 页
殡则当服杖期耶。然承重之义甚重。无论父殡前后。依家礼服祖母杖期如何。
然。
家礼杖期条。父卒祖在为祖母。五服沿革图。父卒祖在为其母。沙溪先生曰。诸礼并未见。宜父卒祖在为祖母同。据此则父卒祖在为其杖母期无疑矣。然祖不压孙。既有礼训。则虽承重于祖。为母三年如何。
然。
父丧中代祖母丧。则何所持重耶。
此不敢质言。恐当随时处之。
晦日死者。成服在来月。大功以下。当以丧出日计之。而朱子答曾无疑书。以成服日除服。此则有曲折而劄疑已论之。似不可以此为證。
计成服日恐当。
三年内迁葬而殡于家内。与本位灵座同所。上食似不各设。上食则设于本在灵座。奠则设于殡所灵座如何。于在山时。既不设灵座。则不必设奠。而只上食于本在灵座耶。
奠则只行于殡所。上食当两处同设。
然。
家礼杖期条。父卒祖在为祖母。五服沿革图。父卒祖在为其母。沙溪先生曰。诸礼并未见。宜父卒祖在为祖母同。据此则父卒祖在为其杖母期无疑矣。然祖不压孙。既有礼训。则虽承重于祖。为母三年如何。
然。
父丧中代祖母丧。则何所持重耶。
此不敢质言。恐当随时处之。
晦日死者。成服在来月。大功以下。当以丧出日计之。而朱子答曾无疑书。以成服日除服。此则有曲折而劄疑已论之。似不可以此为證。
计成服日恐当。
三年内迁葬而殡于家内。与本位灵座同所。上食似不各设。上食则设于本在灵座。奠则设于殡所灵座如何。于在山时。既不设灵座。则不必设奠。而只上食于本在灵座耶。
奠则只行于殡所。上食当两处同设。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3H 页
兄出继而弟为承重。孙服祖母丧。将小祥而其兄罢还。则当为祖母承重矣。既承重则后承重者。当继前承重者。继服三年耶。抑以始归日发丧。以成服日为大小祥而又行三年耶。
无前證。不敢质言。
答申光彦(甲辰)
第二条
表碣之辨。或说得之。无官之人。虽或有有碣者。然必有赠职。然后方尔。若并赠职而无之。则恐不得立碣矣。撰人官职。则当从其撰时矣。
第三条
苟是有学行有名闻人。则墓表以其号书之。古今必多有之矣。处士之称。亦无不可。家礼以处士题主。可作旁照。
答柳彭老(寓大丘桐华浮屠庵时○丙戌)
尝谓童子志气未定。不能一日居于山寺寂寞之滨。而吾子独能离家远来。久而不归。是其志坚思苦。必有以过乎人者。是以相识之始。固已心乎爱矣。此承辱书。兼得佳句。辞致蔚然可观。又有以见文艺之早成如此也。信乎岭南为文献之邦也。至以先生之称
无前證。不敢质言。
答申光彦(甲辰)
第二条
表碣之辨。或说得之。无官之人。虽或有有碣者。然必有赠职。然后方尔。若并赠职而无之。则恐不得立碣矣。撰人官职。则当从其撰时矣。
第三条
苟是有学行有名闻人。则墓表以其号书之。古今必多有之矣。处士之称。亦无不可。家礼以处士题主。可作旁照。
答柳彭老(寓大丘桐华浮屠庵时○丙戌)
尝谓童子志气未定。不能一日居于山寺寂寞之滨。而吾子独能离家远来。久而不归。是其志坚思苦。必有以过乎人者。是以相识之始。固已心乎爱矣。此承辱书。兼得佳句。辞致蔚然可观。又有以见文艺之早成如此也。信乎岭南为文献之邦也。至以先生之称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3L 页
相加。则仆非其人也。愧惧靡容而已。窃观乎世之所谓士者。类以缉章缀词誇工斗丽为至。而顾其有大于此。则未闻其有反诸身而加之意者也。今吾子之所以自期者。其亦止于此而已矣乎。如其不然。趣向之始。尤不可不定于早年也。感吾子之年少有志。聊以此数语为复。未知以为如何。欲和来诗。道此别怀。而不习韵语。致孤盛意。秪增怊怅而已。惟祈勉学自重。以慰千里相思。
答再从叔父季良(泰容○戊子)
日前因事归洛。固见下疏。而累月积逋人事。衮衮未暇。拟待更向山房。稍寻闲隙而为之复矣。此又伏承来札。前后辞意。不啻勤挚。今世俗敝。殆不知自家身心为何物。而唯哀侍藐然弱冠。能知从事于心学首尾为言。不越于诚敬操存之间。推此以往。讵可涯其所进耶。心气之證。初学例多患此。虽朱夫子初年。亦尝有之。盖由涉学之始。或不免以急迫求之而然耳。若哀侍则又在苦淡哀疚之中。用心过度。以至如此亦无足怪。然哀侍既能康济一己。治之有效。在今几如平时。则对病用药之法。哀必自知已审。尚待借听于聋。若是其勤切耶。更勿多谈。惟以来教之所谓诚
答再从叔父季良(泰容○戊子)
日前因事归洛。固见下疏。而累月积逋人事。衮衮未暇。拟待更向山房。稍寻闲隙而为之复矣。此又伏承来札。前后辞意。不啻勤挚。今世俗敝。殆不知自家身心为何物。而唯哀侍藐然弱冠。能知从事于心学首尾为言。不越于诚敬操存之间。推此以往。讵可涯其所进耶。心气之證。初学例多患此。虽朱夫子初年。亦尝有之。盖由涉学之始。或不免以急迫求之而然耳。若哀侍则又在苦淡哀疚之中。用心过度。以至如此亦无足怪。然哀侍既能康济一己。治之有效。在今几如平时。则对病用药之法。哀必自知已审。尚待借听于聋。若是其勤切耶。更勿多谈。惟以来教之所谓诚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4H 页
敬者为主。而持之以悠久。养之以虚静。常使吾心在于顺境悦豫之中。如是积累。渐见功效。最不可欲速助长。迫切不中。非徒无益于见今所患之病。且气血不舒。易生他疾。极宜戒之。如何如何。凡此用工之要。先觉言之已详。固无事于更赘。而窃味来书头绪太多。似亦伤于闹扰急迫。故略此效愚。切须留意。虽书册亦取其明白亲切者。日看不过数板。只令接续其滋味而已。不宜一向耽看以助心下之不靖也。今冬虽不甚寒。洛里贫病。诚所难堪。将又借栖禅室。拜晤之期。姑未卜其在于那间。惟祝侍下佥孝履节损自重。慰此区区。春来相会之示。岂不耸喜。但事故苦多牵掣。要在临时处之。何能预定而成言耶。馀万仅仅临便立草。不省作何言。
答再从叔父季良(己未)
何日不思。而但苦无以见诚。意外伏承去月二十三日下书于昨夕。虽非近信。慰则甚焉。日来苦热。不审体内更如何。侄穷病仅活。子婚当前。挠恼多状。奈何奈何。下示名字事。才因侄孙。闻幸归一。又何为生出如许纷纷耶。盖无论其难改与否。今于众议别异之后。何敢不降心相从。以益其疏远乖隔乎。谨当谕告
答再从叔父季良(己未)
何日不思。而但苦无以见诚。意外伏承去月二十三日下书于昨夕。虽非近信。慰则甚焉。日来苦热。不审体内更如何。侄穷病仅活。子婚当前。挠恼多状。奈何奈何。下示名字事。才因侄孙。闻幸归一。又何为生出如许纷纷耶。盖无论其难改与否。今于众议别异之后。何敢不降心相从。以益其疏远乖隔乎。谨当谕告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4L 页
侄孙。使之奉以周旋。而第须更有一禀。夫避讳之过。固为后世之末失。而犹未闻其以生克而为避与不避也。当初源相二字之定名。适然如此。意不取相生。假使有取。亦只为从渠做起而已。初非以其为不克于吾先讳而名之。有如宗中诸说者也。夫既不由其不为克于吾先讳。则彼东莱(师昌)诸人之硬执先讳为克之说。欲必改其已定之名者。岂不为过论乎。夫古今以五行命名。至累世者何限。若 皇朝自太宗皇帝以来。过十馀世。以此意遽为 御讳。虽于连二代处为相生。而若三世以上则旋复相克。若是者。亦将以其为克而废之乎。今之说者。意虽在于既罢更始。有所触犯。与彼逐代连做者异指。而然其相克则不害其为一也。且夫堂从兄弟之亲。固不可拟议于直统相承者。而苟以相克言之。则水火土木之连二代相对定讳。似若可忌之甚。而先世曾不以此为拘。彼说之过。盖亦据此而知之矣。且东莱诸人之以此为碍者。岂不以其于先讳为未安故耶。然则等为先也而在彼则年代已远。义有不必避而避之。在太源则脱衰之初。遽改其父之所命名。虽其班行之高下。人数之众寡。有不能同。而其为情理则岂不甚切也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5H 页
乎。幸更反复。苟不至于终不可强同。则令大源仍置其子之前名。得免一家之分异。千万幸甚。永柔(师任)之始异终同。必非无见。东莱若又如此。则岂不至善至善。至若铜岘云云。则果有说焉。此则实由于命名者不审误犯之致。侄为与有罪矣。惶恐惶恐。然而世远族多。亦有不得尽拘。如先祖之犯始祖讳柏洞。尚书叔父之犯潘南先生讳清风。族兄之犯司直公讳者可见。虽曰代数差远。与今犯六代者有异。而其间恐不争多。只可观其大体而已。况非自我先犯。则正所同而非所独也。亦何可以是而至于必避乎。此则已与咸弟面及之矣。至于侄家少辈之不参宗会一款。侄固未知之。而果然则大段非矣。然亦有以焉。盖于辛丑冬间。铜岘一后生。与幼直之侄某也。公然墨抹家侄之名。少无一家情谊。为其子侄者当作如何痛迫也耶。仍记司议叔主之教。以为某人每指斥家侄。至谓一家缘某当改名。以其无恶不为。如许口气。固不足言。而在其生时。家侄乃曲为渠地。艰辛充填江都虚录百馀石之米。其弟师正则又终始不参连 启。此等事。一家或既知之矣。盖其人物本来如此。而彼乃忍为墨抹之举。诸侄侄孙辈不欲对面者。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5L 页
其势也。以是于众会之所。恐其相值。辄皆不往。以至宗会而亦然。是则盛教之专咎渠辈。恐为不得其平也。虽然。渠辈亦岂必每每守此而不知变乎。噫。吾门忠笃之风。一皆扫地。寻访无闻。庆吊不及。独有名字累世相同。犹为一分维持。今若并此而无之。则其不为路人者几希。此为何等感叹也耶。盖彼此二说。固皆非无谓。而若以东莱诸人之所难而视夫大源之难处。则不啻甚轻。盛教所谓屈意善处者。恐当在于东莱诸人而不在于大源也。如何如何。如东莱之明爽迈伦。必非固守己见者。乞使更容十分消详。卒能至烂熳同归之境。则夫岂非幸之大者耶。馀力疾挥汗仅此。不宣。
高王考子孙成契之议。此亦为侄所倡。盖一家诸家无不穷乏。凡遇吉凶。不知所措。生死皆为可憾。如昨冬祖侍父子两丧之过十日卧地不收者。即其尤者也。今纵未能远追乎范氏义庄规模。而苟能如近来某家之出数十许两。粗办一穷丧之为。则岂不甚幸。然而一家诸人之意。举诿以难成。听之藐藐。今为叔主之所主张。亦可谓一幸矣。然而未知他议果以为如何能无纬繣否。若果可为则
高王考子孙成契之议。此亦为侄所倡。盖一家诸家无不穷乏。凡遇吉凶。不知所措。生死皆为可憾。如昨冬祖侍父子两丧之过十日卧地不收者。即其尤者也。今纵未能远追乎范氏义庄规模。而苟能如近来某家之出数十许两。粗办一穷丧之为。则岂不甚幸。然而一家诸人之意。举诿以难成。听之藐藐。今为叔主之所主张。亦可谓一幸矣。然而未知他议果以为如何能无纬繣否。若果可为则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6H 页
为之而已。此有何关于别族之嫌耶。至以小学家礼相勉励。则言之甚易。听之甚美。而只在将来成契后。以渐为之而已。今则太早计矣。发文教条等事。亦为叔主与丹阳之所优为而强委之于侄者。何也。且以侄为有年德为一门所信为教。一何不伦之甚也。侄每于曾子所谓亲戚不悦不敢外交云云。为甚有愧焉。而叔主乃有此教。可谓全不识侄也。呵呵而已。
与族兄景望(壬寅)
日来渐暄。伏惟政体益相。溯仰区区。蒙借贵骑。往见所谓五山。则环抱幽邃。可合栖遁。便欲决意经营盖头数椽。而此未容易到底。只成空言。奈何奈何。久坐之馀。作少出入。亦极困顿。玆略付白。
答族兄景望
久客得归。似若慰怀。而不但为疾患所恼。礼草长林。乐终有在。更欲远引而有不可得。则第思向来密迩声光之时。剧用喟然。瞻仰而已也。不意此际。贵使忽然寻到江阁。投以下札。数回拜读。恍若复奉下诲。其为耸喜。不啻千万。仍伏审襄礼才完。情理伤切。兼有胃气之患。远虑旋至。不审便后政体神相已复天和
与族兄景望(壬寅)
日来渐暄。伏惟政体益相。溯仰区区。蒙借贵骑。往见所谓五山。则环抱幽邃。可合栖遁。便欲决意经营盖头数椽。而此未容易到底。只成空言。奈何奈何。久坐之馀。作少出入。亦极困顿。玆略付白。
答族兄景望
久客得归。似若慰怀。而不但为疾患所恼。礼草长林。乐终有在。更欲远引而有不可得。则第思向来密迩声光之时。剧用喟然。瞻仰而已也。不意此际。贵使忽然寻到江阁。投以下札。数回拜读。恍若复奉下诲。其为耸喜。不啻千万。仍伏审襄礼才完。情理伤切。兼有胃气之患。远虑旋至。不审便后政体神相已复天和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6L 页
否。区区慕用。实不敢少弛。弟复蹈近洛之地。妻病则幸得回生。而老姊宿疾连绵。姑不能舍而他适。五山卜筑之计。意固自矢。第形势既多难便。且有思量之事。似未必其得成。与兄主作邻之愿。亦将左矣。其曲折。远书难言。都恨魔戏之多端。然萍踪蓬迹。随缘飘泊。亦姑未保其必然。若如下教。能有好机会。则存念不忘。似不甚妨此云云。恰若摇扬前却中无定见者。然伏想必以为讶郁也。解绂姑未也否。万万非笔可既。何当奉拜以讨多少。临纸神𨓏。不能为情。家侄及诸从许。当传教意耳。下惠简梳。伏感伏感。真梳方乏。废栉甚闷。此尤感极感极。
答从兄原明(丙午)
日前作书入送。以为付遽计矣。盖意其间必有下复。而中沉不传。遣伻探问。其还始持传五月初吉所出下书。此是北行后第一信息。虽已在五十许日之前。犹足惊慰。况书辞既甚垦(一作恳)至。俯和诸什。真致亦极烂熳。读至第三首。呜咽不能成声。忽不自知其涕泪之被面。衰境易感情不自制者固如是矣。而窃味藻思溢发。辞旨宛笃。虽两年阻阂。千里隔绝。而恰如合席承诲。倾倒罗列。诗之不可已者益信然矣。边塞风土。
答从兄原明(丙午)
日前作书入送。以为付遽计矣。盖意其间必有下复。而中沉不传。遣伻探问。其还始持传五月初吉所出下书。此是北行后第一信息。虽已在五十许日之前。犹足惊慰。况书辞既甚垦(一作恳)至。俯和诸什。真致亦极烂熳。读至第三首。呜咽不能成声。忽不自知其涕泪之被面。衰境易感情不自制者固如是矣。而窃味藻思溢发。辞旨宛笃。虽两年阻阂。千里隔绝。而恰如合席承诲。倾倒罗列。诗之不可已者益信然矣。边塞风土。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7H 页
固是洛中人所惯。然不并以南却无瘴气。苟然节宣得宜。无隙可乘。则外邪自不能干矣。即日久雨乍收。伏热正郁。不审政体起居一向神相否。区区溯郁。无时可已。弟近所经过。不足烦言。惟是多年鳏居。凡有切己紧急事及饥饱寒煖须人扶护处。都无可开口处。若是本不如此而近始如此。则虽善堪者。必不能堪之。而惟其为本色。故能任分若固有之。不甚作怨尤。而第此险衅之人。自生世来。百事无一可观如此。岂不悲乎。此际职名。长在身上。推之不去。苦海无岸。晚出无期。是尤不可说也。仍念弟与两侄及正甫。无论其处地隐显之有殊。俱各跻于膴仕清要之地。而独兄主不免栖枳。周流西北。地望人品。视弟侄辈不啻有加焉而何为其如此耶。一以为怪。一以为叹。不胜中心之切切也。承以西邑时未有下周为教。以弟穷尽之形。岂不欲一者送人马控急。而拙着之性。难至亲间自不能然。非兄主不敏而然也。诗得江山助。政非虚语。今此惠诗。奇气流动。足占进步。后来如更有惠。则虽弟之十年不吟一诗者。当不惮其和呈。盖伏记仲父主佐北幕时家庭与庶大父互相寄赠。以道其思想之怀。至今赫赫如昨日事。弟等不肖。如此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7L 页
等事。一未追述前矩。讵不为悲耶。多少纸尽。不备。
与从弟正甫(弼均○乙巳)
翰苑清禁之地。居然为吾家物。十年之间。三人继入。此甚荣光。非比寻常。未知将何以称塞也。既用喜中有虑。而又所患未得良已而回避不得。遽锁直庐。此其为念。岂容少已。未知持被已两日。得无添损否。入 侍亦已经过否。有甚可闻否。幸须千万毖慎。以副此望。馀适奴便甚忙。略此不宣。
答从弟正甫(癸亥)
即玆承书。甚慰阻郁。自 上过举。闻极仰屋。疏举不意 下谕之此迟。闻京中三山李台俞子恭诸人皆以为 过举大段。不可拘于 下谕来不来。赵台火色甚急。皆喁望于此中一言云云。非不知未承 下谕与 筵说未详之为未安。而物议如是。故意欲为之矣。今见所谕如此。亦自得之。欲姑待 下谕而观势为之矣。李君固欲我之有疏。是皆或意吾言之万一有回 天之望。何可深非耶。勿论如何。姑置之外。无他矣。令亦无主己见。必以吾疏可否之意。抹知物情。随闻随教之。为仰为仰。
与从弟正甫
与从弟正甫(弼均○乙巳)
翰苑清禁之地。居然为吾家物。十年之间。三人继入。此甚荣光。非比寻常。未知将何以称塞也。既用喜中有虑。而又所患未得良已而回避不得。遽锁直庐。此其为念。岂容少已。未知持被已两日。得无添损否。入 侍亦已经过否。有甚可闻否。幸须千万毖慎。以副此望。馀适奴便甚忙。略此不宣。
答从弟正甫(癸亥)
即玆承书。甚慰阻郁。自 上过举。闻极仰屋。疏举不意 下谕之此迟。闻京中三山李台俞子恭诸人皆以为 过举大段。不可拘于 下谕来不来。赵台火色甚急。皆喁望于此中一言云云。非不知未承 下谕与 筵说未详之为未安。而物议如是。故意欲为之矣。今见所谕如此。亦自得之。欲姑待 下谕而观势为之矣。李君固欲我之有疏。是皆或意吾言之万一有回 天之望。何可深非耶。勿论如何。姑置之外。无他矣。令亦无主己见。必以吾疏可否之意。抹知物情。随闻随教之。为仰为仰。
与从弟正甫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8H 页
昨夜所付官便书。其或即去无滞否。三十年来连为上疏。而曾无如今番之扰扰。亦可谓不幸矣。二字之为 筵教与否。姑置不言。多少 下教。罔非其意。且于丁巳庚申。亦曾因如是 过举而有疏。今独为诸议之所怪。因曰不现出于 下教。而愚意则以为事莫大于此者。因此拜疏。实合举以为戒。不当徒救言者。鄙疏主意。专在于此。不料其有此纷纷也。至于酌情云云。则在远之人。传闻未的。但谓火色之急。迫在呼吸。若直救之。则必益其祸。人言亦皆如是。故不意其迟滞若是而因忙致错矣。今闻诸议。乃有过咎之言。信乎其难也。以此则疏本实不必改。而既已出给之后。又不容不改势。不得以昨所告之意改之矣。然其所改。不过些少字句而已。而但必有人言。以为真有失误而改之者然。岂不苦哉。还家之云。李松禾之言亦似然。而第未承 批前遽还。亦为未当。奈何奈何。但在此承 批。亦恐有未便。还亦无妨。而穷人动皆借骑。此亦未易即动之一端也。亦须谅示之如何。
答从弟正甫(丙寅)
昨日分散之怅。依依何言。即承惠札。就审已为 肃谢入直。慰泻尤至。从积劳剧伤。暑感且重。声哑喉痛。
答从弟正甫(丙寅)
昨日分散之怅。依依何言。即承惠札。就审已为 肃谢入直。慰泻尤至。从积劳剧伤。暑感且重。声哑喉痛。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8L 页
肢节如碎。人非鬼责。安得不然耶。尤闷尤闷。职名意即 许递。闻犹虚带。亦是意外。势将更吁。如来示为之矣。入 对。只主于以人言引罪。固不能及他。而但因 上教而有所仰对之事。都置不得仰对。是尤万万为罪。今则已往难追。只自痛恨而已。奈何奈何。史官姑未到而病势如此。势难出迎。尤为惶闷。馀病昏倩草。
与从弟正甫
日昨便中承书。就审慰极。第雪霜早寒。不审日间令候更如何。保无甚妨而连在直所否。溯恋溯恋。此中仅全。而脚痛异常。背疼连胸。有不能堪。儿子消息。亦不得闻。嗒焉如土木。如此而有何况味耶。夏间为前右相所逐时其疏有颁 疾之云。而不惟其时扰扰未暇详察。且意其为自中承用。故置之矣。其后闻有元某与领相争之之事。而以其不关于自己故。因循至今。而时一思之。则前后疏中全未及之未得为善。且彼辈似以吾疏之请添载。而刱是文字则终不容置之。早晚试欲因疏及之。未知为如何耶。第右疏。其时仅一过目而旋失之。今未记其为何辞。且领与元较争之疏。亦只见其一。不知其他。幸令侄辈搜出而
与从弟正甫
日昨便中承书。就审慰极。第雪霜早寒。不审日间令候更如何。保无甚妨而连在直所否。溯恋溯恋。此中仅全。而脚痛异常。背疼连胸。有不能堪。儿子消息。亦不得闻。嗒焉如土木。如此而有何况味耶。夏间为前右相所逐时其疏有颁 疾之云。而不惟其时扰扰未暇详察。且意其为自中承用。故置之矣。其后闻有元某与领相争之之事。而以其不关于自己故。因循至今。而时一思之。则前后疏中全未及之未得为善。且彼辈似以吾疏之请添载。而刱是文字则终不容置之。早晚试欲因疏及之。未知为如何耶。第右疏。其时仅一过目而旋失之。今未记其为何辞。且领与元较争之疏。亦只见其一。不知其他。幸令侄辈搜出而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9H 页
示之如何。果为疏与否。姑不论。欲得见之耳。更须勿泛如何。才见儿书。孙儿病尚不差。极为惊闷惊闷。姑此。
与家侄锦原(丁未)
顷者勋便来时所传书。至今慰极。令于往来经由来告受书以去。而汔今一不相闻。遂致阙如。可叹可怅。即今阴暄少雪。气甚不清。近况连安否。栖屑虽苦。然依止楸下。足慰孤露心事。此甚仰羡而已。夫人之行。当于何间下去。而所得邑舍。能不太狭。可容团聚否。住彼日久。其不至于寂寞难耐否。位高之人。自与文字背驰。今幸居闲。若思古人秉烛之义。能以晚而好学得名。则家国之幸。如何可既耶。此固偶然说出之言。而盖不能无望。计必犁然而有契也。
答家侄锦原(戊申)
岁时少奉虽草草。而然犹为近日所无。归来益用感怅。数昨便中得书。既悉安信。且奉所惠诗语。反复吟讽。喜莫如之。记为儿童时及见家庭与祖氏唱酬甚盛之事。夫以此道为尚。盖不但为务其辞藻而止也。抒情素见意致。可以传示后人。使得当时事实。幼少亦因以学习观感庶感。所谓读书种子者绵绵不绝
与家侄锦原(丁未)
顷者勋便来时所传书。至今慰极。令于往来经由来告受书以去。而汔今一不相闻。遂致阙如。可叹可怅。即今阴暄少雪。气甚不清。近况连安否。栖屑虽苦。然依止楸下。足慰孤露心事。此甚仰羡而已。夫人之行。当于何间下去。而所得邑舍。能不太狭。可容团聚否。住彼日久。其不至于寂寞难耐否。位高之人。自与文字背驰。今幸居闲。若思古人秉烛之义。能以晚而好学得名。则家国之幸。如何可既耶。此固偶然说出之言。而盖不能无望。计必犁然而有契也。
答家侄锦原(戊申)
岁时少奉虽草草。而然犹为近日所无。归来益用感怅。数昨便中得书。既悉安信。且奉所惠诗语。反复吟讽。喜莫如之。记为儿童时及见家庭与祖氏唱酬甚盛之事。夫以此道为尚。盖不但为务其辞藻而止也。抒情素见意致。可以传示后人。使得当时事实。幼少亦因以学习观感庶感。所谓读书种子者绵绵不绝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79L 页
其不可已也有如是矣。而自数三十年来。绝不见此。心常慨叹。无谁相语。今忽于令而得之。不以是为喜而更喜何事耶。况累篇衮衮。语多清新。意不窘窒。此不特诗进然也。学进亦在其中。非苟闲中温理之功。则何以有是。尤用赞喜。以吾之不解诗道。且废吟咏之久。而强勉拚和。不顾其多者。正以令之好意。不可不承。而兼欲使后生辈知之也。老婆心切。此意殊自不泛。幸更有吟相示。以续故事如何。但恐此物之衰懒乏况。难更振作。而所呈数诗。俚俗牵率。殆不成语。愧笑而已。
答家侄锦原(甲寅)
牛峰山事。久无消息。方以为郁。此承示及箕伯所送李圣得者见纳三件纸。无论其信与非信。其中一纸。直书先祖姓讳官衔而谓是墓石所书者。见之有足戚戚感动。想惟一门之心无不同然矣。但其不并纳于一时。与纸色各异。箕伯所设二疑。固不能保其必不然。而第事情自有不可蔽以一端者。未知彼人者之所言果出于是乎。抑或得之有先后。则其纳不同时。似无足异。而以其纸色言之。虽有甚不甚之殊。而为古纸则均也。笔法亦似出于一手。恐不可直断以
答家侄锦原(甲寅)
牛峰山事。久无消息。方以为郁。此承示及箕伯所送李圣得者见纳三件纸。无论其信与非信。其中一纸。直书先祖姓讳官衔而谓是墓石所书者。见之有足戚戚感动。想惟一门之心无不同然矣。但其不并纳于一时。与纸色各异。箕伯所设二疑。固不能保其必不然。而第事情自有不可蔽以一端者。未知彼人者之所言果出于是乎。抑或得之有先后。则其纳不同时。似无足异。而以其纸色言之。虽有甚不甚之殊。而为古纸则均也。笔法亦似出于一手。恐不可直断以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0H 页
赝作。此则令言是也。假使李某之心在于得报。为此无状。果如箕伯所虑。彼既谓是吾先山而至纳所誊置表石所曾书之姓讳官衔。则事体到此。已极不轻。苟非得其分明伪为之状。则一槩挥斥之。以为不信。未知为如何也。彼于先祖官衔。亦曾有所闻见。为此追书。有如箕令所云。要亦为事之或然者。而第如是则从来其处故老人相传以为某官某公之墓。与今番推寻时李供所云云。先祖职衔与讳字之为禾下乃字者。亦将以是律之而皆谓之猝办耶。此则必不然也。虽然。当初箕伯之固要得见李家所藏文迹者。亦非必以是欲取决。只以之为證左之助而已。则今其所纳。虽果非赝。亦不可全然徵信于斯也。大抵自有是事以来。愚常反复思之而率未得其可證之文。今有一说。或不甚爽于事理。夫天下之情一也。为其祖先。岂有彼此贵贱京人乡人之殊耶。渠辈之当初所为。虽甚无状。到今已成世葬。众冢累累。果使其地本非吾家山而为他人山。则今此推寻之时。渠虽十死。岂肯非吾山而谓吾山。任渠许多坟墓之一朝见掘哉。要其实是为吾家山。而主客形势。有终难抵讳者。故于此而不得不首实者然也。藉令彼辈慑于刑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0L 页
杖。姑此诬招。其山果非吾家之山。则在渠之道。或击铮或上言。直当抵死保守。无所不为。必不肯如是但已也。以此见之。则其为吾家之山者。恐自明白。(非吾家山。则渠必无如是之理。此家为肯綮。)况四百年前前朝人官衔名讳。以彼乡氓万无能知之理。而乃以密直副使与讳字之为禾下乃字。明白举说。此非渠之办出于口头。要必有渠家父祖所传说。顷答箕伯书中所谓无證之中此为有證者。政指此也。然则其所取信者。盖自有在。今此李圣臣所纳真伪与否。正不足深论也。且以箕伯之所见行者言之。既去逼葬。且改封筑。若但为前朝宰相墓而已。则其为之张大。决不至是。今若无结末而止。则不但反之吾心而深有未安。抑恐为一道人之所惑。凡此曲折。恐不可不深思而处之也。宗中诸议。容或以李供之外无甚的證为辞。然苟有家乘县志之属。为足徵信。则本无待于他据。而正以其不能如是也。故不得不取重于此类耳。昔有 明时人似为华亭徐阶。尝议画像事。有引程子说以为一发不似便非其真。则答以一发有似。当何以处之云云。今此之事。亦与之无异。盖其以不可信而欲置之者。固不可谓非矣。第若真为先山而既幸现发之后。又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1H 页
直如是了之。则岂不尤未安乎。愚意为今之计。惟彼故老所传与李供云云。虽非不可信者。而苟谓其难于专此取徵。则莫如使子孙之居于旁近者。从容延访其处人士。或能得可考文字。或更有的实传闻。(此异于自官访问易得事实。)彼此参会。要之为必可信然后事之以先墓直行祭告。恐无不可。不然而犹置之疑信之间。则亦当成一文字。具书从来所传说与今番所推寻时事由而结之以无的證不敢直以先墓奉事之意。立小石于墓前。俾后有考。恐不害为处变之礼也。然而一家议论多端而难定。此二者间。俱当及箕令未递时速速图之。似合事宜。若迟之则难为矣。如何如何。箕令顷抵吾书中。尝谓得间草出小文字。具录前后推寻时事。要以遍示宗中而汔无闻焉。岂公事无暇而不及办耶。抑已为之而吾未之知耶。既荷箕令之送示。甚欲为答。而病甚未能。幸及此意于令之答书中。而此纸则不妨其送示也。
答儿师近(丁卯)
方虑昨日何以入去。即见书知乃夜始达之状。叹叹。吾自昨又似有加。朝来无减。真所谓无可奈何矣。悦儿去后幸益课读。俾得少进。汝亦自身始勤读可也。
答儿师近(丁卯)
方虑昨日何以入去。即见书知乃夜始达之状。叹叹。吾自昨又似有加。朝来无减。真所谓无可奈何矣。悦儿去后幸益课读。俾得少进。汝亦自身始勤读可也。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1L 页
口味苦恶。山药必须送于明日间。而苜蓿亦优得以送。至可至可。此物颇入味咏日照先生苜蓿盘之诗。以自笑耳。姑不一。
答儿师近
奴来书审慰为极。夜来风冷。与儿一㨾好过否。儿能课诵不辍。而汝亦能有所事。或看或读否。难得之好光阴。皆成差过。何叹如之。吾病无望有减。言之支离矣。先奴果还否。后谷塞路处所遮篱尽坏。幸更得送如何。李佥正昨日又因汝书。得来骆粥。可感可感。牛只取柴。故未免还送。须即更送然后可以种麦耳。馀姑不一。
答从孙大源(丁巳)
既制改丧之缌。则启墓与随丧时。固当以缌服从事矣。第丧服小记。父母之丧。偕其葬服斩衰。注者又谓以父未葬不敢变服。然则彼父母虽一时同亡。义在从重。况此父丧未葬而迁母葬者耶。据此虽不别制缅服。恐为得之。南溪礼说则虽以启墓诸节。不得无本服。故谓无不为母成服之理。然葬时既服斩衰。则其他皆然。恐无不可。盖主于不敢变服之义也。如何如何。问解改葬答同春,畸庵两条。论此颇详。恐可准
答儿师近
奴来书审慰为极。夜来风冷。与儿一㨾好过否。儿能课诵不辍。而汝亦能有所事。或看或读否。难得之好光阴。皆成差过。何叹如之。吾病无望有减。言之支离矣。先奴果还否。后谷塞路处所遮篱尽坏。幸更得送如何。李佥正昨日又因汝书。得来骆粥。可感可感。牛只取柴。故未免还送。须即更送然后可以种麦耳。馀姑不一。
答从孙大源(丁巳)
既制改丧之缌。则启墓与随丧时。固当以缌服从事矣。第丧服小记。父母之丧。偕其葬服斩衰。注者又谓以父未葬不敢变服。然则彼父母虽一时同亡。义在从重。况此父丧未葬而迁母葬者耶。据此虽不别制缅服。恐为得之。南溪礼说则虽以启墓诸节。不得无本服。故谓无不为母成服之理。然葬时既服斩衰。则其他皆然。恐无不可。盖主于不敢变服之义也。如何如何。问解改葬答同春,畸庵两条。论此颇详。恐可准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2H 页
行。礼说。答李时春,赵泰耇二问上段。虽以缌服为说。下则似亦从问解。细考为当。
与从孙大源(壬戌)
无日不思。即得十四日书。就审其时平安。近来好消息。何以过此。且想祀事两遭安过。尤极怆慰。其后已一望。一向平健否。京外疠气。累月不止。其间惨报无数。如俞孙之夭。尤惨何言。此处亦不宁净。长在畏约之中。病败万状。其他经过。言亦何为。永使或已入去否。能以某物救急否。虽我之于汝而动不动。皆辄有觅。苟非窘切则何以有是耶。每用不快于心。始信许鲁斋教门人使之先理生业者。信有以。呵呵。
寄从孙昌源明源(甲子)
得感冒齿患并发。苦苦数昼夜。昨闻壮元之报。不觉蹶然起坐。想惟喜气十分满家。而不惟不得与见。乃过屡日而不得闻。此甚叹郁叹郁。汝则身自当之。挠挠固不暇送报。而泰仁以下。都不为意。适一亲姻之人来见于昨夕。语次及之。悟吾之汔不知。必谓吾之有闻而置之。固不足甚异。而但尔能释褐。以至壮头。此为何等大喜庆。而吾以至亲居江外。过四日茫然不知。可谓一家有人乎。唱榜诸具。其能办理无欠否。
与从孙大源(壬戌)
无日不思。即得十四日书。就审其时平安。近来好消息。何以过此。且想祀事两遭安过。尤极怆慰。其后已一望。一向平健否。京外疠气。累月不止。其间惨报无数。如俞孙之夭。尤惨何言。此处亦不宁净。长在畏约之中。病败万状。其他经过。言亦何为。永使或已入去否。能以某物救急否。虽我之于汝而动不动。皆辄有觅。苟非窘切则何以有是耶。每用不快于心。始信许鲁斋教门人使之先理生业者。信有以。呵呵。
寄从孙昌源明源(甲子)
得感冒齿患并发。苦苦数昼夜。昨闻壮元之报。不觉蹶然起坐。想惟喜气十分满家。而不惟不得与见。乃过屡日而不得闻。此甚叹郁叹郁。汝则身自当之。挠挠固不暇送报。而泰仁以下。都不为意。适一亲姻之人来见于昨夕。语次及之。悟吾之汔不知。必谓吾之有闻而置之。固不足甚异。而但尔能释褐。以至壮头。此为何等大喜庆。而吾以至亲居江外。过四日茫然不知。可谓一家有人乎。唱榜诸具。其能办理无欠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82L 页
期日渐迫而无由往见。郁极而已。惟愿以喜为惧。倍加畏慎。交游必择。书业必勤。俾大有益于家与国。非特为吾之所望。抑亦为汝父地下之人所望。汝应知之。驸马亦应知之。幸兄弟日月迈征。以卒有立此意。甚切。力疾倩告。
答从曾孙相鲁(己未)
吾既未得入去。汝辈亦不出来。莫由相见。虽千里之远。何以过此。第有瞻怅咨嗟而已。意外汝书忽至。见慰万万。汝王考大祥已过。痛涕何极。言仅支不死耳。禫祭时所着。当以直领。而道袍则于吉祭时方着之耳。妇人则祥丧时已有变除。未知其着所谓玉色衣裙耶。至禫固应有禫服。第妇人质不得屡变。一如男子之为。盖祥祭时所变改。已与否服不远。只应留此服色。至吉祭之日然后方着纯吉之服。如何如何。
答从曾孙相鲁(己未)
吾既未得入去。汝辈亦不出来。莫由相见。虽千里之远。何以过此。第有瞻怅咨嗟而已。意外汝书忽至。见慰万万。汝王考大祥已过。痛涕何极。言仅支不死耳。禫祭时所着。当以直领。而道袍则于吉祭时方着之耳。妇人则祥丧时已有变除。未知其着所谓玉色衣裙耶。至禫固应有禫服。第妇人质不得屡变。一如男子之为。盖祥祭时所变改。已与否服不远。只应留此服色。至吉祭之日然后方着纯吉之服。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