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7H 页
答遂庵权丈(尚夏○辛卯)
区区一行。盖将以备洒扫之列。偿夙昔之愿。而剌缪莫遂。不免空往空归。是殆仰德无诚。天使之阻于大贤门庭也。不然。岂以累载经营。贫病仅进而终不获一瞻光霁之容貌耶。悼心失图。阅月犹未释然。乃者伏蒙先生枉屈耆宿。贬赐手覆。礼绝意盛。有非后生猥贱之所敢得者。拜读惊感之馀。稍以自慰向来差池之恨也。即玆闭藏。伏惟服中动止履道万福。弼周归家汨汨。一味媮惰。粤自早岁虽尝有意于此事。而险衅疾病。但欠死亡。今忽滚到三四十之间。反覆惑乱。愈往愈甚。未论其妙道精蕴处。昧然无以闯其藩奥。即是至寻常底礼节。至肤浅底书理。亦槩乎鲜所晓会。其归与未始涉学之庸人。毫发无异。以是益思从容函丈。亲承音旨。庶几警拔昏陋。脱如得醒大寐。而前后乖迕。有愿莫谐。兀兀穷居。愈不自快。不识先生于此何以幸教之也。谨所拱而俟者。盖以圣贤之心。至诚爱人。苟有请教者。不间其知与不知。无不随其病而振药之。观于朱夫子遗札可见。伏惟先生亦
区区一行。盖将以备洒扫之列。偿夙昔之愿。而剌缪莫遂。不免空往空归。是殆仰德无诚。天使之阻于大贤门庭也。不然。岂以累载经营。贫病仅进而终不获一瞻光霁之容貌耶。悼心失图。阅月犹未释然。乃者伏蒙先生枉屈耆宿。贬赐手覆。礼绝意盛。有非后生猥贱之所敢得者。拜读惊感之馀。稍以自慰向来差池之恨也。即玆闭藏。伏惟服中动止履道万福。弼周归家汨汨。一味媮惰。粤自早岁虽尝有意于此事。而险衅疾病。但欠死亡。今忽滚到三四十之间。反覆惑乱。愈往愈甚。未论其妙道精蕴处。昧然无以闯其藩奥。即是至寻常底礼节。至肤浅底书理。亦槩乎鲜所晓会。其归与未始涉学之庸人。毫发无异。以是益思从容函丈。亲承音旨。庶几警拔昏陋。脱如得醒大寐。而前后乖迕。有愿莫谐。兀兀穷居。愈不自快。不识先生于此何以幸教之也。谨所拱而俟者。盖以圣贤之心。至诚爱人。苟有请教者。不间其知与不知。无不随其病而振药之。观于朱夫子遗札可见。伏惟先生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7L 页
必以此为心。勿以无状之未尝出入门下而斥退之。特垂明诲。俾之服膺。或能少变愚鲁之质。则其何幸如之耶。其何幸如之耶。冒渎尊严。深用悚惕。外万惟祝台体鼎茵。为 国为道。益加毖重。病剧神眩。仅此力草。不宣。
与遂庵权丈(甲午)
疾病留落。尚迟北面之礼。虽中间数书若粗慰平生者。而然亦仅致寒暄之私而已。曾何足以纾此中心之蕴结也耶。向风慕义。每切自悼。即日穷秋。伏惟神相道体完养万福。弼周入骨之疾。日沉月痼。前此伎俩。不过为些少寻行数墨之事。而近来则并此而尽无之矣。盖不敢多语以烦长者之听。惟是有痛迫私悃。妄辄冒昧哀控。弼周先人志业抱负。实有不草草者。而为甲乙所拘。不得少试。身后不朽之寄。汔亦堙没。是则不孝无状之罪。死不足以自赎者也。仍念人家子孙之为其先。谒文于当世君子也。苟非与先故有契。则盖就自家获私者而谋焉。岂不以见闻相及。其所以得本人之事行者有在文字之外故耶。藐玆不肖。虽未尝出入于门下。而抑惟门下与先人。亦不为素昧。今于不肖等之所恳。似有不忍不许者。敢将
与遂庵权丈(甲午)
疾病留落。尚迟北面之礼。虽中间数书若粗慰平生者。而然亦仅致寒暄之私而已。曾何足以纾此中心之蕴结也耶。向风慕义。每切自悼。即日穷秋。伏惟神相道体完养万福。弼周入骨之疾。日沉月痼。前此伎俩。不过为些少寻行数墨之事。而近来则并此而尽无之矣。盖不敢多语以烦长者之听。惟是有痛迫私悃。妄辄冒昧哀控。弼周先人志业抱负。实有不草草者。而为甲乙所拘。不得少试。身后不朽之寄。汔亦堙没。是则不孝无状之罪。死不足以自赎者也。仍念人家子孙之为其先。谒文于当世君子也。苟非与先故有契。则盖就自家获私者而谋焉。岂不以见闻相及。其所以得本人之事行者有在文字之外故耶。藐玆不肖。虽未尝出入于门下。而抑惟门下与先人。亦不为素昧。今于不肖等之所恳。似有不忍不许者。敢将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8H 页
近所撰次行状一通。并与先母之二志而泣血拜稽陈呈。倘藉宠灵。得徼一言之惠。以贲墓道之石。则无论不肖辈子子孙孙感德之报靡所底极。即先人而有知者。亦必感结于冥冥中矣。伏惟门下哀矜而体纳之。千万不任哀诚迫切之至。本拟于早晚扫门之后。百拜祈请。而累年经营。既不成行。玆因家侄师益以公干历诣门下而敢此径先拜禀。瞻望咨嗟。益觉心神之飞越也。自馀都在侄子口达。力疾艰草。不备。
与农岩金丈(昌协○丁亥)
比年久阻丈席。而高山之景则未敢歇后也。暑雨恒郁。伏惟充养有道。体候康福。似闻近来连患无妄。未详其信否。而区区伏虑之私。曷敢小闲。弼周生也虽晚。幸及于门下之世。其欲执经弟子之列。均被教育之恩者。庸有极哉。病废之人。既不能任意所欲。惟门下亦不为神明所劳。久困于二竖之子。噫。其天之为也尚何恨哉。每拟一适苍莽。以承俯就之诲。而传言病患中简接宾客故未果也。一书致候。亦患因循。今始略伸起居之仪。
与金三渊(昌翕○丙戌)
弼周幼从科臼中。得程诗之流传者而读之。问旁人
与农岩金丈(昌协○丁亥)
比年久阻丈席。而高山之景则未敢歇后也。暑雨恒郁。伏惟充养有道。体候康福。似闻近来连患无妄。未详其信否。而区区伏虑之私。曷敢小闲。弼周生也虽晚。幸及于门下之世。其欲执经弟子之列。均被教育之恩者。庸有极哉。病废之人。既不能任意所欲。惟门下亦不为神明所劳。久困于二竖之子。噫。其天之为也尚何恨哉。每拟一适苍莽。以承俯就之诲。而传言病患中简接宾客故未果也。一书致候。亦患因循。今始略伸起居之仪。
与金三渊(昌翕○丙戌)
弼周幼从科臼中。得程诗之流传者而读之。问旁人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8L 页
以谁所作也则曰。是金公之诗也。居今世而庶几古人文章者。惟金公是已。弼周固已慨然而心慕之矣。及乎赖天之灵。得稍窥见于古人之学。知于文字言语之外。自有所用心处。而师资无所。病废半生。以言乎致知。则殆未有一知半解之真。以言乎力行。则多忽于常行日用之间。日月逝矣。今垂三十而兀然犹为一庸人耳。间又闻之于一二士友则曰。有是哉。金公之高也。而晚乃渐就平实。从事正学。金公之所以为金公者。不止于文章而已也。弼周于是益愿自附于下风之义。而因窃惟念。有志于道者。固不无其人。而要其成就而观之。则往往率多不能充其所志者。其故何哉。只是不能脱洒于一欲字故耳。金公则凡于世之荣名利禄声色臭味之欲者。无一毫入于其心。清苦隐约之甚而异夫洁身自私之伦。篇章述作之富而拔乎忘本徇末之流。夫其高风清德。虽在百世之下。足使闻者兴起。而况并世而生。得以亲炙之。则虽如弼周之鲁下不敏者。亦必有所观感而受其钳鈯。行自免于独学之陋而不为小人之归也。不幸以废疾之故。足迹未尝及于先生长者之门。居恒悒悒无谁语。殆如壤虫之慕黄鹄。顷会从者来寓此近。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9H 页
获遂既见之愿。虽未得从容罄竭所怀。而执事者乃不鄙夷之。辱与之酬酢。此则非后学晚出之所当得者也。厥后苦无夤缘。意谓高驾已入旧隐。昨因罗友浚甫。伏闻尚作留滞。庶有更拜之期。而适玆重惹旧疾。不离床褥。引领瞻仰。怀不能已。顷禀养心章疑义。虽因罗友略闻下教。而但传说未的。难领其要。故所尝劄录数条。今敢录呈。如有未当。愿惠至论。以祛迷浅之见。则不忽鄙微。盛德益光。而从今以往。周亦有就正之所。何幸如之。伏乞并加下察。
叶氏谓周子无欲之欲。与孟子寡欲之欲有异。恐不然。盖不存字。与寡字相应。寡欲故心存时多。然不能无欲。故或有不存时节。此意自分明。周子养心说。本亦因是而发。是以谓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观此则两个欲字。岂不只是一意乎。至于朱子集注之意。则只是推原乎欲之所由生而言人以该之。似不必以是而谓其不同也。故集注又因程子之说。谓只有所向便是欲。盖才有所向。便是不好底。今若谓寡欲异乎无欲。则亦当以有所向为无害也。恐尤不可也。
人非圣人。不能无欲。到寡欲。其地位已煞高。然非
叶氏谓周子无欲之欲。与孟子寡欲之欲有异。恐不然。盖不存字。与寡字相应。寡欲故心存时多。然不能无欲。故或有不存时节。此意自分明。周子养心说。本亦因是而发。是以谓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观此则两个欲字。岂不只是一意乎。至于朱子集注之意。则只是推原乎欲之所由生而言人以该之。似不必以是而谓其不同也。故集注又因程子之说。谓只有所向便是欲。盖才有所向。便是不好底。今若谓寡欲异乎无欲。则亦当以有所向为无害也。恐尤不可也。
人非圣人。不能无欲。到寡欲。其地位已煞高。然非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89L 页
人欲净尽底。少出入时有之。故孟子曰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叶氏谓无欲之欲。异乎寡欲之欲。只是因集注所不能无之无字而发。然此是总说当活看而不以辞害意可也。
此三条。皆周旧读孟子时所劄记者也。今无原书。不能考见。而第详所谓寡欲。本非究竟至极之称。只是言人之天资寡欲者为近于道耳。如今人曰。某人之资禀如是。故曰其为人也寡欲。其为人也多欲。后来濂溪言寡欲以至于无。既以一意赚连说去。朱子于集注。虽以为人所不能无。而其意盖谓除是大贤以上人。方是无欲。以下则虽有人品高下之不同。而要其不能无欲则一也。故言人字以该之。自不必致疑。叶氏初既重看无字而谓有浅深之别。至尤斋则又主张甚力而把作一大事。弁诸释疑之首。其论亦尽正当。在后学。宜无异言。而但恐孟子文意及集注之意。皆未必如此。若果二欲字旨意各殊。致后学之错看。则关系甚大。朱子于通书。此章之解。必已明辨而详说之矣。如何如何。
叶氏谓无欲之欲。异乎寡欲之欲。只是因集注所不能无之无字而发。然此是总说当活看而不以辞害意可也。
此三条。皆周旧读孟子时所劄记者也。今无原书。不能考见。而第详所谓寡欲。本非究竟至极之称。只是言人之天资寡欲者为近于道耳。如今人曰。某人之资禀如是。故曰其为人也寡欲。其为人也多欲。后来濂溪言寡欲以至于无。既以一意赚连说去。朱子于集注。虽以为人所不能无。而其意盖谓除是大贤以上人。方是无欲。以下则虽有人品高下之不同。而要其不能无欲则一也。故言人字以该之。自不必致疑。叶氏初既重看无字而谓有浅深之别。至尤斋则又主张甚力而把作一大事。弁诸释疑之首。其论亦尽正当。在后学。宜无异言。而但恐孟子文意及集注之意。皆未必如此。若果二欲字旨意各殊。致后学之错看。则关系甚大。朱子于通书。此章之解。必已明辨而详说之矣。如何如何。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0H 页
答金三渊
日前拜书。虽以粗伸区区夙昔景慕之怀。而语多不伦。僭越是惧。不惟不赐之挥斥。乃畀手覆。礼意甚盛。其所以称道而引进之者。有不敢当。反覆感惶。诚不自知蒙学无状何以得此于执事之门也。因伏审伊时体内欠安。惊忧烦剧。伏计神明所劳。必已不日勿药矣。寡欲之说。下谕简当。在周学力未进之前。只当如不敢自信。信其师之为而中疑未释。固不容于受黯暗以自欺。抑非所以见取于执事者。故敢伸其说。伏惟虚心徐究。剖示至当之归。俾不至于迷复。至幸至幸。下谕以为通圣凡而言之。然则谓圣人亦有心不存之时可乎。此恐说得不行。而又以有所向为。未必有害。恐尤未然。不必沈溺之下。即承之以只有所向。则沉溺与只字。其意恐主于不好底一边。本文及辑注。辅氏说可考也。才得原书。参详大小注脚。则朱子天理人欲分数多少之说。南轩天资寡欲之说。似皆与鄙见相契。下谕所据。只是不能无三字。就使集注之意果如下谕。质之以老先生平日先文势而后义理之训。恐不可舍本文而从集注。况集注之意。政自未必其如此耶。且辑注濂溪以来诸儒之说。皆如
日前拜书。虽以粗伸区区夙昔景慕之怀。而语多不伦。僭越是惧。不惟不赐之挥斥。乃畀手覆。礼意甚盛。其所以称道而引进之者。有不敢当。反覆感惶。诚不自知蒙学无状何以得此于执事之门也。因伏审伊时体内欠安。惊忧烦剧。伏计神明所劳。必已不日勿药矣。寡欲之说。下谕简当。在周学力未进之前。只当如不敢自信。信其师之为而中疑未释。固不容于受黯暗以自欺。抑非所以见取于执事者。故敢伸其说。伏惟虚心徐究。剖示至当之归。俾不至于迷复。至幸至幸。下谕以为通圣凡而言之。然则谓圣人亦有心不存之时可乎。此恐说得不行。而又以有所向为。未必有害。恐尤未然。不必沈溺之下。即承之以只有所向。则沉溺与只字。其意恐主于不好底一边。本文及辑注。辅氏说可考也。才得原书。参详大小注脚。则朱子天理人欲分数多少之说。南轩天资寡欲之说。似皆与鄙见相契。下谕所据。只是不能无三字。就使集注之意果如下谕。质之以老先生平日先文势而后义理之训。恐不可舍本文而从集注。况集注之意。政自未必其如此耶。且辑注濂溪以来诸儒之说。皆如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0L 页
彼其分明。若谓其说之多所出入而尽废之则可。不然则恐当有更详之端也。疑当思问。僭言至再。相应不逆于询荛之盛心也。诗经卷阿第九章小注青桐之櫜鄂。未知其为何物耶。伏乞垂诲。近间当命入峡之驾。敢不偷暇进承善诱。
答金三渊
下谕衮衮。伏读数次。不能窥测其万一。而然于通彼此之志。发简册之蕴。委曲通畅而无馀欠者。窃得以仰悉所存。因念自知为学以来僻陋寡徒。盖未有所谓师友讲讨之益。是以不惟其未知者将无可知之理。其所粗解而仅通者。亦渐置于茫昧之地。今虽未能有省于言下。反复辨难。只益不韪之罪。而若其受恩于执事之门者则岂可量哉。弼周所以致疑于叶氏者。非不知养心说及集注二说之相径庭也。又非不知所谓不能无之合作人心看而欲与欲之有两㨾面貌也。然而妄谓二欲字别无异义者。只从本文而言之耳。孟子只是为学者而示养心之要法。其意若曰养心之道莫要于寡欲云尔。故以寡欲多欲作两下说。而下句不存与存字各相照应反覆。以明欲之当寡。然惟其寡而已矣。未能净尽也。故此心之外。
答金三渊
下谕衮衮。伏读数次。不能窥测其万一。而然于通彼此之志。发简册之蕴。委曲通畅而无馀欠者。窃得以仰悉所存。因念自知为学以来僻陋寡徒。盖未有所谓师友讲讨之益。是以不惟其未知者将无可知之理。其所粗解而仅通者。亦渐置于茫昧之地。今虽未能有省于言下。反复辨难。只益不韪之罪。而若其受恩于执事之门者则岂可量哉。弼周所以致疑于叶氏者。非不知养心说及集注二说之相径庭也。又非不知所谓不能无之合作人心看而欲与欲之有两㨾面貌也。然而妄谓二欲字别无异义者。只从本文而言之耳。孟子只是为学者而示养心之要法。其意若曰养心之道莫要于寡欲云尔。故以寡欲多欲作两下说。而下句不存与存字各相照应反覆。以明欲之当寡。然惟其寡而已矣。未能净尽也。故此心之外。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1H 页
驰焉者虽少。而亦未至于常存之域而或有不存之时。要非究竟之论。故周子就其上进一步而极言之。发挥出一无字以示人。盖寡欲者。物欲淡泊。心不劳攘之称。无欲者。工力至到人欲净尽之谓。故言不止于寡而至于无。然则寡字无字。真是圣贤代作。各相发明之一义。而两个欲字则初不害其为一也。恐不可与元亨利贞之孔文所发字虽同而意有异者。一例看也。此周之所以敢疑叶氏之言近于外来道理而又有先文势而后义理之说也。至于集注不能无之云。则果与周子之无字相碍矣。然集注则只是随章旨而作正解。据学者而为言。周子则又是发明向上一节。言意攸主。自不相妨。夫所谓欲者。岂特十分沉溺然后方可唤做欲哉。凡萌于心而不善者。皆可谓之欲。贤者则多是着力于此。不使之至于沉溺。故此个欲字。除非圣人则虽如颜子之几于圣者而三月之后犹不能无间断。即此间断之顷。便是人欲之萌而隔截夫天理者也。是以若分天人理欲之几。则虽人之所不可有者。而据其工夫未至而言。则亦人之所不能无者也。故以此六字。泛提而总论之。善观者于此正好活看而不必深泥也。其下又继之以程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1L 页
子说。以见欲字之意只主于不好底一边。其所谓沉溺。即欲之大而显者也。有所向。即欲之小而微者也。其谓有所向为欲者。则如孟子充类至义之尽之说。辅氏所谓极其微而言之者。真得其意。岂以朱门第一等人而有所未详于此等小小文义。而来谕直斥以眩迷。而其所以自为说者。则又似不深玩乎程子立文下字之各有意义。搀入异意于一直说下底半行文字之间。沉溺而属之不好一边。有所向而属之好一边。又以有字换作多字意看了。若将此句语。掇去首尾。孤行有所向三字。则信如下谕矣。不然则窃恐乘快立说。或有不能尽乎人之意者。而辅氏之心。必不厌服于千载之上也。至若所谓多而不节云云。则随其本文归趣。而只解得其为人也多欲以下。以著学者之不可不戒。初非施之于十分沉溺者。则恐非所当引而为言者也。区区愚见所以不能无疑者。只此数段而已。下谕虽极引證推说之多。而周之疑则依然未尝说破。此所以再承下教而犹未释然者也。又若以件数分数。分而二之。而多寡厚薄各有攸属。则出于高明独得之见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有非后学所敢妄议。而但恐涉于创新可喜。且只言无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2H 页
字之不可言于合有。而不明夫多字之已为人欲。则又恐语意之不能无敝者也。孟公绰之不欲未晓引喻之意。周之前日不存之说。非谓欲如圣人同者不合有不存。但谓果如下谕通言圣凡。则凡夫之不存固也。于圣人上则下不存字。不得孟子何以有虽有不存焉者寡矣之云乎云尔。而下谕辞意。全然相左。此则伏想失于错认而然也。且尝论之。若使此章主意。多在于一欲字上。则下谕所谓如人心说而通于上下者。真不易之论也。而第详所谓寡欲。政如看花折柳。欲为死字。寡为生字。其主意之在生而不在死也明矣。今乃硬守却一死字。而不详乎多寡存不存之间。断以为通圣凡而言。则只此寡欲二字。便已到于至矣尽矣。无以复加之地位。窃恐章旨文义之必不如此也。故朱子曰盖恐人以寡欲为便得了。故言不止于寡而已。必至于无然后可。其说详见于心经养心说章附注。此又不可不察者然也。人微识浅。不合妄论精微。而感执事见遇之重。不觉漫言至此。然亦非敢一毫自信而忽于濯旧来新之至戒。只是有不明不敢措。大设疑难。以请明师之审證。若其言语铺排之际不免有僭妄者则伏想必为下恕之也。末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2L 页
端纽捏牵合之诲。益荷不外。敢不服膺。再明是庶妹婚日。过后当趍进于门墙之下。以受教焉。当婚挠剧。草草不备。
与金三渊(癸巳)
自从东还以后。渺然莫通声问。伏惟即日严冱。神相道体玩养万福。近窃伏闻。杖几移住于元和洞。天念门下平生活计。既在于雪岳矣。而又与此山有素也如此。未知古人之以清福名者能有是否。每诵仲先生冰溪雪巘万境俱绝之书语。未尝不喟然叹仰也。弼周疾病支离。自意必死也而偶不死。然尚苦多反复。譬如乘漏船而放乎中流。虽其惴惴矣而得以无事者。以其不值风涛之险故也。苟一有之则辄骇心怵目。茫然不知所以为计。其去覆溺也。特一发耳。岂不殆哉。以是不暇于救死。第日夕凛然而已。就中周之不肖。猥恃知照。尝布私恳于门下而似亦蒙肯许之音矣。其后拟更尽诚仰请者。而遽因疾故。无由搆得文字。深恐此事遂已。使先母遗德。不白于后。重为不孝之鬼矣。赖天之幸。今始乘病稍间而为之。又以传闻阙少。不能成行状之体也。不得不直就而为之志。顾其所载录至鲜。诚不足仰备裁择。而然或不至
与金三渊(癸巳)
自从东还以后。渺然莫通声问。伏惟即日严冱。神相道体玩养万福。近窃伏闻。杖几移住于元和洞。天念门下平生活计。既在于雪岳矣。而又与此山有素也如此。未知古人之以清福名者能有是否。每诵仲先生冰溪雪巘万境俱绝之书语。未尝不喟然叹仰也。弼周疾病支离。自意必死也而偶不死。然尚苦多反复。譬如乘漏船而放乎中流。虽其惴惴矣而得以无事者。以其不值风涛之险故也。苟一有之则辄骇心怵目。茫然不知所以为计。其去覆溺也。特一发耳。岂不殆哉。以是不暇于救死。第日夕凛然而已。就中周之不肖。猥恃知照。尝布私恳于门下而似亦蒙肯许之音矣。其后拟更尽诚仰请者。而遽因疾故。无由搆得文字。深恐此事遂已。使先母遗德。不白于后。重为不孝之鬼矣。赖天之幸。今始乘病稍间而为之。又以传闻阙少。不能成行状之体也。不得不直就而为之志。顾其所载录至鲜。诚不足仰备裁择。而然或不至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3H 页
于没紧要可删去则据而言之。惟在立言经纬之如何耳。盖尝观于世之妇女。虽号称贤有德者。类不能无吝于财物焉。要是礼啬之禀然也。先母之懿。固未能尽知之矣。而至其先人后己疏财好施。绝无纤小自私之习焉。则至今称之者无二口。虽谓之超然于气禀之外。可也。近又访得一事。故赵君键即周继母之喃也。死而贫无以敛。则先母闻而悯之。辄倾箧中衣资以予之。其家汔感颂之不已。噫。今之人。虽于亲戚之丧。亦往往有不尽力者。况在所不知何人而能如是者。虽丈夫难焉。况妇人乎。此等事。似当在所阐发。以附于书其大者之义。伏未知以为如何。然以子而扬其亲。人孰信之。尝闻诸程夫子之训有之曰。一发不似。便非其亲。彼形状之末也而犹如是。则其于纪德之文。溢美鲜实。一切为诬亲之归者。周虽不肖。断不敢出此。伏惟门下亦必谅之矣。顾惟罪逆险衅。无所比数。惟此不朽一事。庶或可以少塞无穷之悲焉。故泣血稽颡。敢终始言之。此岂非仁人君子所当恻然动念者耶。倘伏蒙不已。前诺卒畀表墓之文。则古人所谓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者。寔为周今日事也。哀诚恳迫。不任仰祝之至。本拟躬往以请。而疾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3L 页
病之躯。莫由自致。玆敢专人替达。经营数日。仅能辨此。而心目俱眩。语无伦脊。尤增悚惶。
先人世系。意应登载之故。先状亦并写以呈。不腆笔墨。用备挥洒之供。伏望勿却焉。罗友浚顷来相访。其玩弄作用底伎俩故在而抑又甚焉。可惜其有许大见识而困于所长。直为此猖狂自恣已也。盖尝面规之。而回头转脑。恐无其望。乞于相见时须痛与钳锤如何。渠于门下之诲。计必服膺而无坠耳。
与金三渊(甲午)
秋间虽数造奉拜。而以体内欠和之故。未获从容陪稳。逮至移寓以后。属与搬徙相值。遂未及更拜而杖屦遽又远引矣。闻之怅惘。汔今不任下怀。锢阴方冱。稚阳且生。伏惟山斋掩身。深有得于玄酒大羹之味。向来无妄。亦已脱然去体。区区远虑之馀。兼切攒喜之至。侍生新居冷落。疾病添发。但颇清旷远嚣。虽未遽拟议于地偏心远者。而然亦随分差足自遣。他不足烦达也。就是先母墓文。既沐千金盛诺。早晚必为下副。固不敢频频提白。有同催迫。而然又不容于不言者。惟此哀苦恳迫之情事。伏讣门下亦必垂谅而
先人世系。意应登载之故。先状亦并写以呈。不腆笔墨。用备挥洒之供。伏望勿却焉。罗友浚顷来相访。其玩弄作用底伎俩故在而抑又甚焉。可惜其有许大见识而困于所长。直为此猖狂自恣已也。盖尝面规之。而回头转脑。恐无其望。乞于相见时须痛与钳锤如何。渠于门下之诲。计必服膺而无坠耳。
与金三渊(甲午)
秋间虽数造奉拜。而以体内欠和之故。未获从容陪稳。逮至移寓以后。属与搬徙相值。遂未及更拜而杖屦遽又远引矣。闻之怅惘。汔今不任下怀。锢阴方冱。稚阳且生。伏惟山斋掩身。深有得于玄酒大羹之味。向来无妄。亦已脱然去体。区区远虑之馀。兼切攒喜之至。侍生新居冷落。疾病添发。但颇清旷远嚣。虽未遽拟议于地偏心远者。而然亦随分差足自遣。他不足烦达也。就是先母墓文。既沐千金盛诺。早晚必为下副。固不敢频频提白。有同催迫。而然又不容于不言者。惟此哀苦恳迫之情事。伏讣门下亦必垂谅而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4H 页
不甚罪其烦屑焉耳矣。馀怀千万。书不能尽。适意到草此。以为入褫之地。未知果免浮沉否也。不宣。
答金三渊(己亥)
此来百无一况。惟以得近高隐为幸。未至而心先憧憧。已到而愈益驰向。犹恨其汨没朱墨。不能即日便往以开积年阻拜之胸襟。昨夕僧伻始传初六日下复书。多小委曲。情致烂熳。数回伏读。宛陪一场剧诲。苦海甘露。盖不足以喻此快活也。日来春冷多雪。伏惟静境玩养气候一向健福。侍生一生病蛰之人。不敢每虚 朝旨。许多揣量。不得不来。而官事丛委。酬应甚烦。精神颠错。行添大疾。今日仅经释菜。明又骏奔于麻田崇义殿祭所。来未十日而遽差差员。按使之相待如此。欲以病为报。则涉于自尊。不则实无支堪之势。后若有此则赋归之期。势将难待。来喻八十日矣。观其兆行等教。都非所敢当者。年来丧病纷如。未读一卷书。今又为分外吏役。书册都成背驰。若此而将作何状人物乎。每念门下老不倦勤。只据下喻所谓易书之课诵而可得之矣。只自望尘瞻拜。愧羡万万而已。最是即今所难堪者。年事极歉。赈政当前。虽熟手段而在雄邑犹难有为于新到。况以周而来
答金三渊(己亥)
此来百无一况。惟以得近高隐为幸。未至而心先憧憧。已到而愈益驰向。犹恨其汨没朱墨。不能即日便往以开积年阻拜之胸襟。昨夕僧伻始传初六日下复书。多小委曲。情致烂熳。数回伏读。宛陪一场剧诲。苦海甘露。盖不足以喻此快活也。日来春冷多雪。伏惟静境玩养气候一向健福。侍生一生病蛰之人。不敢每虚 朝旨。许多揣量。不得不来。而官事丛委。酬应甚烦。精神颠错。行添大疾。今日仅经释菜。明又骏奔于麻田崇义殿祭所。来未十日而遽差差员。按使之相待如此。欲以病为报。则涉于自尊。不则实无支堪之势。后若有此则赋归之期。势将难待。来喻八十日矣。观其兆行等教。都非所敢当者。年来丧病纷如。未读一卷书。今又为分外吏役。书册都成背驰。若此而将作何状人物乎。每念门下老不倦勤。只据下喻所谓易书之课诵而可得之矣。只自望尘瞻拜。愧羡万万而已。最是即今所难堪者。年事极歉。赈政当前。虽熟手段而在雄邑犹难有为于新到。况以周而来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4L 页
此至残之邑乎。束手茫然。百计无策。若得赈厅发卖米一二百石。则庶救得一半。而如周不识人者。谁肯出力相救乎。惟门下念此大段狼狈。书白于伯相国领台大爷。少费陶镕之力。送言于闵季台。以济此邑近止之民命。未知以为如何。
族叔亡后遽一期矣。昨日适其初忌。终日怆涕。惨然之顷。下喻及之。宛是神契。益不胜其悲咽也。惜其好气槩好心事。若有所为于斯世而乃止于此。每念之。未尝不心痛也。况向周情义。寔无不至。事事为痛。夫复何言。获羽斩之书法可疑。叔在时未语及此。而第亦寻常不能无疑。今蒙引经世史所云。旧疑顿豁。盖纲目不特袭陈寿误笔。只因通鉴之旧而放过失勘。下喻所发之义。恐当表而出之。恨不得起亡者于九原而闻之也。悲惋而已。
得谷赈厅事。固为抄出饥民白给计。而但得之未必。故姑不露此声于民间。如蒙书恳则幸密之。勿使僧辈知之如何。事未必成而径自宣泄不便。故如是耳。
前闻门下不食牛肉。而近又闻不然云。果然否。无物可呈。只以熟牛舌一仰呈。极不称情。伏叹伏叹。
族叔亡后遽一期矣。昨日适其初忌。终日怆涕。惨然之顷。下喻及之。宛是神契。益不胜其悲咽也。惜其好气槩好心事。若有所为于斯世而乃止于此。每念之。未尝不心痛也。况向周情义。寔无不至。事事为痛。夫复何言。获羽斩之书法可疑。叔在时未语及此。而第亦寻常不能无疑。今蒙引经世史所云。旧疑顿豁。盖纲目不特袭陈寿误笔。只因通鉴之旧而放过失勘。下喻所发之义。恐当表而出之。恨不得起亡者于九原而闻之也。悲惋而已。
得谷赈厅事。固为抄出饥民白给计。而但得之未必。故姑不露此声于民间。如蒙书恳则幸密之。勿使僧辈知之如何。事未必成而径自宣泄不便。故如是耳。
前闻门下不食牛肉。而近又闻不然云。果然否。无物可呈。只以熟牛舌一仰呈。极不称情。伏叹伏叹。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5H 页
来此已满十日。或有所闻之事耶。本来疏迂。不解事情。卒然为官员。酬应间必多颠错取笑。愧讼万万。有可以见教者。幸以要语警惰如何。侍生去十一月又丧乳母。顾此悯凶之人。自堕地至昨年。只倚渠为生。未尝一日相离。而缘周积恶。又速其死。天乎忍为此耶。及玆得县而来。隐痛铭骨。尤无忘时。只自默默含惨而已。奈何奈何。语涉琐屑而受知不泛。烦恐欲知之。漫此布闻。悚仄悚仄。
答金三渊
方待回音之际。昨夕伏承下书。联累纸幅。输泻心曲。后进之得此于先觉者。盖无几人。自愧见遇之重。感铭何既。伏惟夜来。道体静摄。一向万福。侍生十一日力疾往麻田。忽闻移职。惊惶万万。昨朝始还。方整理官簿。而才来即递。日未满十。岂有如此忙迫之事乎。若如此则初何以除邑。既除邑则又何不少置数月以观其为治如何。而徒为此一场纷纷。在 公朝甚累举措。在私分极为狼狈。最是室妇力疾下来才数日。遽有此事。寒士之妻。庶祈免一时朝夕之忧而相左至此。信乎一穷字为其本分。可笑可怜。欲独送则不惟分离难聊。中路必大段添疾。欲偕往某处则眷
答金三渊
方待回音之际。昨夕伏承下书。联累纸幅。输泻心曲。后进之得此于先觉者。盖无几人。自愧见遇之重。感铭何既。伏惟夜来。道体静摄。一向万福。侍生十一日力疾往麻田。忽闻移职。惊惶万万。昨朝始还。方整理官簿。而才来即递。日未满十。岂有如此忙迫之事乎。若如此则初何以除邑。既除邑则又何不少置数月以观其为治如何。而徒为此一场纷纷。在 公朝甚累举措。在私分极为狼狈。最是室妇力疾下来才数日。遽有此事。寒士之妻。庶祈免一时朝夕之忧而相左至此。信乎一穷字为其本分。可笑可怜。欲独送则不惟分离难聊。中路必大段添疾。欲偕往某处则眷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5L 页
属不少。糊口为难。罔措。罔措无田于野。莫适所向。欲讨境内一僻静处如玉屏书院之类。以为姑留计。而虽是暂莅之官。以前倅而不出邑境。殊多非便。昔朱先生为南康日。贻书东莱言结卧龙庵之意。仍谓俟解郡事。入其间盘礴旬日。此固非永久留住之谓。而但在今日承受之义。则虽留住数时于邑境如上所云。得无大害事否。伏望稍费商量而教破之如何。贤声雷腾之教。传闻恐误。而第见吏民似有相信之意。若一两月则欲略有为而今都瓦解矣。伏笑伏笑。区区此来。全无意况。第幸得便奉拜。而此一段因缘。今亦非矣。恨叹何既。或移御者于白云旧庐则虽甚多事。必欲抽往以成一两宵陪宿。若不以为不可。则此便之回。即报其期。以为往待之地如何。更促暂此。
关羽死处书法。盖羽之疏脱轻敌。致误好机。似在可罪。故仍存旧笔不改。而第以羽忠义壮勇。千古鲜伦。而书法之全无褒借。终似未尽。下教云云。恐无以易之矣。
答金三渊
虽未躬往。本欲专伻一候。迎送纷挐。官隶苦无少暇。政此驰郁。此际两度下书。一时俱到。伏读数回。顿开
关羽死处书法。盖羽之疏脱轻敌。致误好机。似在可罪。故仍存旧笔不改。而第以羽忠义壮勇。千古鲜伦。而书法之全无褒借。终似未尽。下教云云。恐无以易之矣。
答金三渊
虽未躬往。本欲专伻一候。迎送纷挐。官隶苦无少暇。政此驰郁。此际两度下书。一时俱到。伏读数回。顿开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6H 页
茅塞之心。不胜其跃如也。信后夜过。伏惟静体一向万福。侍生昨已解送印符。出寓闾家。妇病尚今苦重。无论添剧与否。一两日针治后将以三明送归。侍生既各往他所。且无子息。看护无人。私情矜闷。如何可言。盖自闻移职之报而从麻田归至于今。其间不过为七日。但从递日数之则恰是过旬。既递后若是濡滞。极知不安。而病既关系死生。不容不顾势自至。此甚不快意。奈何奈何。官簿整了。秋毫不欲染指。素所自期。而昨冬乳母死时。多出债物。仅办殓葬。故不免以月馀料米三两石。出给其子。为偿半计。未知观过知仁之君子能不见罪。而第自反而心甚不安。此其必有打不过处。而然当与李及之白集同为终身悔矣。语涉琐屑。亦不敢自隐于知己之下。此岂得为下教所谓洗手而出者乎。伏笑伏叹。侍生往处。初欲定向广州山寺矣。今闻娣兄尹清风葬在来初。不得已姑以松都为归。室家分离。糊口无策。既难承受下举延平用工法门。而初间进拜谷云之计。亦坠渺茫。事事违心。咄叹何穷。蒙喻书经新义。洒然开发。三复庄诵。此书前固略读。而年久未能寻绎。实茫茫不知所对。然岂敢有异论乎。又是一家说。故嫌不欲有言。彼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6L 页
两先生亲见 明亡之事。故心怀至痛。每用年号。此何可悲之也。天道固有消息。下谕尽然。而第侍生旧见则每谓清人未亡之前则虽久远。当不舍 崇祯为得。未知意下果以为如何。先祖所树立。以为但在强弱上言。非有关于华夷之义者。亦恐是移怒于尤老之致。盖好立异见。非中正也。却元疏见久不记得。虽不现出华夷字。而既为备论逆顺之理。则此非指华夷而何。苟不然则胡元是本来所事之上国而 明为后出。逆顺字。恐说不去矣。如何如何。万万劳攘甚久。且有感冒。力疾只此。
与芝村李叔(喜朝○戊子)
昨自仓洞金金沟家。传致下复。伏承中冬酷寒。尊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不任伏慰。弼周门祸未艾。判官从大父又忽捐背。家世凋零之后。尊行之见存者。唯有此大父与家叔一人而已。数月之内。相继就世。悼心惨目。未知有生之为乐。兼且素患贱疾。当寒重发。头面肢体有时乎几不运用。虽无时急疾痛。得欠一死。然其證势则不啻危恶。种种闷苦。不可胜达。下还连山丈文字伏受。区区妄论。尝得夤缘转彻于农岩座下。昨岁邂逅。辱赐奖诲。仍谓周说不无可取。但于
与芝村李叔(喜朝○戊子)
昨自仓洞金金沟家。传致下复。伏承中冬酷寒。尊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不任伏慰。弼周门祸未艾。判官从大父又忽捐背。家世凋零之后。尊行之见存者。唯有此大父与家叔一人而已。数月之内。相继就世。悼心惨目。未知有生之为乐。兼且素患贱疾。当寒重发。头面肢体有时乎几不运用。虽无时急疾痛。得欠一死。然其證势则不啻危恶。种种闷苦。不可胜达。下还连山丈文字伏受。区区妄论。尝得夤缘转彻于农岩座下。昨岁邂逅。辱赐奖诲。仍谓周说不无可取。但于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7H 页
其枝叶之枝叶不大段底一处。引證说得有少不当。尝欲书论之而未也。周请闻之则官呼门下曰。其书送诸某公许。故见久未记。早晚当为一讨。其后数月。病故因循。未及有所反复。而农丈遽弃后学。遂未得闻其所指鄙说差谬之果在何处。无论人事之易变。有足悼叹。蹉却目下合为底事。其终也鲜不致悔者如是。俯仰惭恨。无以为心。虽然。此则往矣。不可复追矣。尚幸鄙说曾亦尘滓下览。若稍指示其不中理处。使之渐有所明。则前日之失于农岩者。庶可得之于门下也。惟是日夜拱俟。伏见下教。谕以不欲载之于书。期后面论。此固有微意存焉。但于立谈造次之顷。每患其未能容易领略于彼此主意之所在。反不如文字讲辨之为言约而理得。僭越是惧。不敢强请。惟在门下进退之如何耳。先大父老先生文集。许以下惠。何感何幸。幸讨速便付送。千万祈恳之至。物格记疑。从当就正。馀姑不备。
与李芝村(庚寅)
不得彻声于门下已一年有馀。人事疏慢。岂胜瞻悒。即日新阳已生。穷阴转冱。伏惟履长道体神相百福。区区不任献贺。侄夏间大病几死。秋后仅得少减。为
与李芝村(庚寅)
不得彻声于门下已一年有馀。人事疏慢。岂胜瞻悒。即日新阳已生。穷阴转冱。伏惟履长道体神相百福。区区不任献贺。侄夏间大病几死。秋后仅得少减。为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7L 页
服药计。才赴妇翁龙潭倅之所邀。而危證连绵。凛凛若不支吾。千里作客。极为挠心。奈何奈何。此地虽云峡中。溪山也自不恶。有二大川分流。其名为程子朱子。良是偶然如此。不足甚异。而徘徊顾眺。若履二师遗躅。令人尤起千载之遐慕也。顾此漂漂。已同官河之萍。若得一佳处。缚得数椽屋子。则便可歌哭于斯。而穷贫之资。既无济事之望。病故如许。终难果于远引。毕竟只是空言慨叹而已。愚陋冥顽。兼且疾病。固循苦患于善心之易失。工夫之难继。而然每当天时改新如冬至岁朝。则不胜其懔厉感惕之意。顷于至日夜。偶见沧溪林公与门下酬唱之诗。依韵和之。无论其思致凡陋。全事蹈袭。且是只咏鄙怀。不足荐览。而惟其原韵既自门下。故不免忘拙书呈。伏乞一粲而斤教之。辱赐高和。以作千里之面诲。如何如何。千万祈恳之至。物格劄疑。曾蒙下索。而嫌于自衒。迟佪累年。今始仰上。距其草成。已在七八岁前。涉理之浅而立言之陋。自看亦多不满意处。矧惟堂上之见。将谓如何。惟乞一一指示其不中理。以豁吝滞。则何幸何幸。
与李芝村(壬辰)
与李芝村(壬辰)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8H 页
天寒渐寒。伏惟时下静体万福。侄险衅之人。顷遭叔姑之丧。先人同气。今只季姑之外。更无在者。痛苦冤酷。不如无生。此际尹尚书叔。往会姑之葬。忽又不淑。无论其荐丧惨毒。寔为世间之所稀有。即变节疑礼。触处难决。盖后丧遽出于前丧才下棺之后。则虞祭之未暇设行。势也。有谓虞之为祭。既以安神为主。则与卒哭之容可留俟后丧葬后者有异。虽在后丧之初丧。不可不急行以安之云。其言亦不为无理。但据曾子问与丧服小记不虞祔待后事之文。虽言其前后丧葬期相去日近者。然为不即虞之證则甚明。且此特以并有父母丧者言之耳。虽下于此而只有事故。亦不虞者有之。据小记既葬而不赴虞注中所谓以事故阻之云云则可见。况此仅下母棺而遽遭父丧。其为事故。岂有大于此者乎。愚意于成服后。具此不得行虞之事由。告于前丧几筵。待后丧葬毕然后行之。似与所谓不虞祔待后事者相合。盖此固为父母之同时死者而言。异于今丧之出于前丧葬之后虞之前者。然其待后而虞祔焉。则似当为一般矣。如何如何。臆见易误。众论难衷。伏乞划即指教。使丧家不迷于行。千万丧次悲挠。不宣。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8L 页
与李芝村
数昨立便修覆。匆率未暇尽意。且恐因忙致错。追思悚仄。伏惟日来舒惨不常。静体神相增福。侄仅保尸气。支离何足每达。李丈谓前丧虞不可留待后丧之葬者。固原于庾氏说。然庾氏不过因杂记之但言练祥皆行。而遂以意推及于此。见其曰后丧既顈。前丧练丧皆行。若后丧既殡。得为前丧虞祔则可知也。是原无与于本文。故孔氏已议其未知是否。苟如其言。非直虞而已。祔亦在所当行。其不足信也亦明矣。且父与母。轻重亦有间。若母丧在后而如是为言。则容或可也。今于父丧才殡之后谓可盥濯以即母虞者。未知其得乎不乎。恐李丈之意。但以虞之久淹为未安。而未及致察于既葬不赴虞之文。故如是耳。此则无论得失。主家既以不行为定。无可言前头行虞时礼节极有难平处。盖据所谓不虞祔待后事与集说所释之辞。则母虞之行。似在父祔之后。而但恐小记之并言虞祔者。非真谓尽行父之虞祔。而方虞母也。盖是次第并行之祭。故所以带说而不单举者也。至于集说则随文而解之。语自如此。亦无足怪。故通解疏。乃只言虞不言祔而曰。先虞父乃虞母。似已说破
数昨立便修覆。匆率未暇尽意。且恐因忙致错。追思悚仄。伏惟日来舒惨不常。静体神相增福。侄仅保尸气。支离何足每达。李丈谓前丧虞不可留待后丧之葬者。固原于庾氏说。然庾氏不过因杂记之但言练祥皆行。而遂以意推及于此。见其曰后丧既顈。前丧练丧皆行。若后丧既殡。得为前丧虞祔则可知也。是原无与于本文。故孔氏已议其未知是否。苟如其言。非直虞而已。祔亦在所当行。其不足信也亦明矣。且父与母。轻重亦有间。若母丧在后而如是为言。则容或可也。今于父丧才殡之后谓可盥濯以即母虞者。未知其得乎不乎。恐李丈之意。但以虞之久淹为未安。而未及致察于既葬不赴虞之文。故如是耳。此则无论得失。主家既以不行为定。无可言前头行虞时礼节极有难平处。盖据所谓不虞祔待后事与集说所释之辞。则母虞之行。似在父祔之后。而但恐小记之并言虞祔者。非真谓尽行父之虞祔。而方虞母也。盖是次第并行之祭。故所以带说而不单举者也。至于集说则随文而解之。语自如此。亦无足怪。故通解疏。乃只言虞不言祔而曰。先虞父乃虞母。似已说破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9H 页
此疑。夫虞之不忍一日离也而忍淹时月者。岂非以父之未葬而未可行事故耶。既已葬父而虞之矣。则母之虞。亦即踵而行之。无留一日可也。又岂可迟延以待父祔之毕乎。其义明甚。似无可疑。以此言之。葬父之日。行父之初虞。翌日行母之初虞。如是相间行之为得。而但葬父之日。适是刚日而其翌也行母之初虞。则更过一日然后为柔日而再虞父矣。其翌日又当行母之再虞。而以其为刚日也。不得行而仍行父之三虞。又其再翌日。为柔与刚而连行母之两虞。若是则与初虞之迭行者。似不齐整。而为就刚柔之日。不得不如是。此外恐无他道。未知如何。且后丧既出于前丧题主之后。则后丧服制。与练祥禫等项之仍用父在母丧之礼者。庾藯之诸说。不啻明揭。固不患于难知。而独其自虞以后祝辞。欲从某使某之例。则名实违迕。决是难用。欲从子告父母之例。则又非不忍变于父在之意。于此于彼。俱无适从。惟问解中祖父母丧代服条所引父为传重正主已摄行事事无所阙之说。似可作旁照。以此准之而为摄告之辞曰。孤哀子某敢摄告于显妣云云。而其下则无所改动而全用其文。似稍稳当如此行之。果免大段差谬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9L 页
否。或谓称孤哀子则与摄告之意相左。非然也。盖其摄之也。非父在而使之也。虽其已亡。而但人子之心。不忍死其亲。故如是而已。其称孤哀者。所以见其实也。其称摄告者。未忍变其在也。两义互行。不相妨夺。况既窆一墓之后。则势自不得不通称孤哀子者耶。然此无非变节之衡决者。须得先儒定论然后可以准行无疑。伏乞趁速考示可据之明文。使丧家豫讲而遵用之。千万幸甚。孤陋窾启。于礼书尤昧昧未窥。本不合妄论至此。以犯汰哉之诮。而以丧家为至亲。不得恝然相外。且或时蒙询问。不敢臆对。玆以有此反复。而所据续解数说。亦非得观全文。但因其散见诸书者而为之言。尤易舛谬。亦伏乞下谅之也。不备。
属考先大父先生文集。有与从大父论曾季祖内外偕丧时礼节书尺。其绌东汇泽而从通解疏。多幸。鄙见不至纰缪。可为准行无疑。而但母祭虽非刚柔日所重在父云云。则有少异同。伏乞更为教破焉。
且思虞是易奠之祭则未虞之前。似当仍行朝夕奠矣。然以葬前之奠而行之于葬后。亦草准的。无乃停废者不害为得耶。
属考先大父先生文集。有与从大父论曾季祖内外偕丧时礼节书尺。其绌东汇泽而从通解疏。多幸。鄙见不至纰缪。可为准行无疑。而但母祭虽非刚柔日所重在父云云。则有少异同。伏乞更为教破焉。
且思虞是易奠之祭则未虞之前。似当仍行朝夕奠矣。然以葬前之奠而行之于葬后。亦草准的。无乃停废者不害为得耶。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0H 页
后丧若出于前丧未葬之前。则前丧朝夕上食之用素馔。固也。今闻丧家以后丧之出于前丧葬后而直用肉馔于前丧上食。未知如何。愚意虽曰已葬。而既是未虞之前。则与初丧无异。似当用素馔。待虞而用肉。方无未安耳。设使用素者。为是丧家有难追改。但欲随事讲明之故。如是仰禀焉。
答李芝村(乙未)
岁且除矣。伏惟即辰。神相道体摄养万福。区区瞻慕。益非等闲比也。侄上寺几四旬。仅读得一卷论语。昨才还家。而在彼在此。只添疾病。盖自早岁。知有此事矣。而今垂四十。直作一无闻之人。道德负初心。固是昔贤所叹。而濩落无成。岂有如侄之甚焉者耶。徒然慨叹。亦不济事。诚不足备达也。顷教程子语疑义。归后考见本书。略以鄙见录在别纸。盖不敢虚辱下询。为此仰质。而未知得不如何。伏乞更有以裁诲之也。未发说是非去就。必已瞭然。亦乞一一下示。馀祝饯迓益福。
以人生而静以上。为人物未生时。不特严时亨问答然也。答陈安卿书意亦然。与答潘谦之黄商伯两书不同。诚有如下示者以上说也。则静与以上
答李芝村(乙未)
岁且除矣。伏惟即辰。神相道体摄养万福。区区瞻慕。益非等闲比也。侄上寺几四旬。仅读得一卷论语。昨才还家。而在彼在此。只添疾病。盖自早岁。知有此事矣。而今垂四十。直作一无闻之人。道德负初心。固是昔贤所叹。而濩落无成。岂有如侄之甚焉者耶。徒然慨叹。亦不济事。诚不足备达也。顷教程子语疑义。归后考见本书。略以鄙见录在别纸。盖不敢虚辱下询。为此仰质。而未知得不如何。伏乞更有以裁诲之也。未发说是非去就。必已瞭然。亦乞一一下示。馀祝饯迓益福。
以人生而静以上。为人物未生时。不特严时亨问答然也。答陈安卿书意亦然。与答潘谦之黄商伯两书不同。诚有如下示者以上说也。则静与以上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0L 页
作层项。以下说也则静与以上无层项。要之二说。各有意义。其前后则难考矣。盖据以上字。固似指人物未生时。然只以性之本体言之。亦自着言语。不得本文不容说之下紧紧接。才说性云云者。以其不容说也。故所以才说不是也。不是性之性字。即指人生而静以上而言之。与才说性之性字异旨。以此意观。则但以本性说者。义似为长。不审以为如何。
答李芝村(丙申)
春雪之虐。近所未见。伏惟即辰。道体神相起㞐万福。去念三下书。至今伏切披慰。即当拜谢。而呻吟愁痛之中。兼有家间切紧忧患。迄此稽迟。伏叹何言。上寺时虽留四旬。病日居多。所业全无。今被读得几卷之问。此已不胜发骍。况蒙喻及先大父老先生读书之处而属意亦不泛然。伏读以来重以起感慕而增惭惶也。虽然。在寺时则犹能了得一卷书。下家以后。今已一月有馀而病故滚冗。直是无一猷为。如此蹉过。有甚成就。甚思及此年岁未甚晚暮之时。讨一僻静处。结茅定㞐。养拙补过。得以窥见古人用心。而贫病至甚。办此无日。半生已为虚送。前头亦可推知。如此
答李芝村(丙申)
春雪之虐。近所未见。伏惟即辰。道体神相起㞐万福。去念三下书。至今伏切披慰。即当拜谢。而呻吟愁痛之中。兼有家间切紧忧患。迄此稽迟。伏叹何言。上寺时虽留四旬。病日居多。所业全无。今被读得几卷之问。此已不胜发骍。况蒙喻及先大父老先生读书之处而属意亦不泛然。伏读以来重以起感慕而增惭惶也。虽然。在寺时则犹能了得一卷书。下家以后。今已一月有馀而病故滚冗。直是无一猷为。如此蹉过。有甚成就。甚思及此年岁未甚晚暮之时。讨一僻静处。结茅定㞐。养拙补过。得以窥见古人用心。而贫病至甚。办此无日。半生已为虚送。前头亦可推知。如此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1H 页
空言。实如坐啖龙肉。而临书不觉感慨。漫尔布达。伏计或当俯照也。下谕诸事。亦皆敬悉。门外承候。当在何时。若知则当谋进叙。而恐或纬繣耳。别纸略为仰对。乞勿示人焉。
据下示农丈文字诸条。其以不睹不闻为异于未发者。信矣。此其得失。固有如下教所论者。不必更事云云。而但其所见之差。亦只在于不睹不闻上文义耳。未尝将这个排作别一境地。介在发与未发之间。必于此先下得戒惧工夫。以为驯致未发之地。而及到未发也则全脱离了戒惧。都无所事。如李君之自谓平生一得。专在于此。自古及今。他人皆见不及也。若观其答渠书所云今见不睹不闻。与未发略有分别。而遂欲以戒惧。专作不睹闻时事。其在未发上。却以为压得重。恐不免推之太过云云。则可见其不同之实。此侄之所以有适有近似之云者也。最是李君之所忒怪者。将致中不作致其中看。而以致而后中艰曲为训。盖不如是则不得充其未发无工夫之说故也。尝见渠之送示渊丈纸头所签标者。则于此谓以毛势不顺。假使农丈而在者。亦必断乎其不从矣。语类五条。亦
据下示农丈文字诸条。其以不睹不闻为异于未发者。信矣。此其得失。固有如下教所论者。不必更事云云。而但其所见之差。亦只在于不睹不闻上文义耳。未尝将这个排作别一境地。介在发与未发之间。必于此先下得戒惧工夫。以为驯致未发之地。而及到未发也则全脱离了戒惧。都无所事。如李君之自谓平生一得。专在于此。自古及今。他人皆见不及也。若观其答渠书所云今见不睹不闻。与未发略有分别。而遂欲以戒惧。专作不睹闻时事。其在未发上。却以为压得重。恐不免推之太过云云。则可见其不同之实。此侄之所以有适有近似之云者也。最是李君之所忒怪者。将致中不作致其中看。而以致而后中艰曲为训。盖不如是则不得充其未发无工夫之说故也。尝见渠之送示渊丈纸头所签标者。则于此谓以毛势不顺。假使农丈而在者。亦必断乎其不从矣。语类五条。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1L 页
所经看者。曾读中庸时有数条劄记。略论不睹闻之与未发同为一境之意矣。今见尊诲。适相符合。伏幸伏幸。因此而窃又有禀焉。戒谨恐惧。虽只以朱先生说言之。或单主静。或兼动静。互有异同。未知何者果为定论耶。乞以一转语。更为下诲焉。
答李芝村(己亥)
前白礼疑。幸蒙覆教。且示以尤斋先生说。庶得奉行而不迷矣。第犹有馀疑。又至再禀。夫以母之死在于父既亡之后。则为母三年之服。宜无所压屈也而犹不得伸之者。岂不以不忍致死于才亡之父。不敢遽伸其私尊故耶。是则行礼之际在其大节目处。须存父在之义然后方不悖于制礼之意。而有以节乎人心之安。行期之制。亦庶乎为有说矣。虽然。母之主。若直以亡室书之乎则死生名实之间。诚亦有臲卼乖戾而难平者。此其不得不以显妣书之者然也。然既以显妣题之矣。又施孝子奉祀之旁题矣。以至祝辞称谓之属。无一之不用父亡之礼者。而独其服期一款。强从父在之制。忽然在于贬屈之科。则不惟其涉于无渐次来历。且彼此礼节。互作妨夺。岂不为俱无所据者乎。前禀中所谓题主既如彼则似不成三年
答李芝村(己亥)
前白礼疑。幸蒙覆教。且示以尤斋先生说。庶得奉行而不迷矣。第犹有馀疑。又至再禀。夫以母之死在于父既亡之后。则为母三年之服。宜无所压屈也而犹不得伸之者。岂不以不忍致死于才亡之父。不敢遽伸其私尊故耶。是则行礼之际在其大节目处。须存父在之义然后方不悖于制礼之意。而有以节乎人心之安。行期之制。亦庶乎为有说矣。虽然。母之主。若直以亡室书之乎则死生名实之间。诚亦有臲卼乖戾而难平者。此其不得不以显妣书之者然也。然既以显妣题之矣。又施孝子奉祀之旁题矣。以至祝辞称谓之属。无一之不用父亡之礼者。而独其服期一款。强从父在之制。忽然在于贬屈之科。则不惟其涉于无渐次来历。且彼此礼节。互作妨夺。岂不为俱无所据者乎。前禀中所谓题主既如彼则似不成三年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2H 页
者。即指此言。而下示尤斋说。以为仍与父在不相妨。未审尤翁之旨。其只言以妣题主耶。抑并指孝子之旁题而言之耶。若并言旁题则其不用父在之礼与服期为碍者。如上所云。恐难谓之不相妨也。反覆思之。抑有一说。盖虽以妣题主。而旁题则略有变改。或书之以孤哀子某摄祀。至于祝词。亦以摄告替昭告而称之。以待丧毕告祭之时而同行改题之礼。如是然后将来练祥等项。方得次第无碍。而两者并行。或不至甚衡决而为难断也。此虽无先儒所论。涉于刱起。而既于祝辞。动称孤哀。则恐无不可以此旁题之理。摄祀二字。则又有庾藯之所谓已摄行事云云。似可作照。盖亦不为无所据矣。盖礼疑多端。到其极窘窒不行处。必须有以通之。使之无甚舛迕。差占稳协。方得受用。以此礼言之。题主与服制。不免各立。其相戾而不帖帖甚矣。而先儒诸论。只得强被以期年之制而已。未尝出脱别白。就有变通。立一格法。以示后世。斯诚为礼家之一欠也。顾此浅末蒙陋。夫岂有分寸见及。而直以为家间所遭。目前当行之礼故。不得不论禀至此。乞不以人微而忽之。将此事理。更为细入思议如何。此若不是则虽似不便于人情。恐不如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2L 页
宁书以亡室。盖以丧礼之大。莫过于服制。凡百节文。须皆依傅于此。不得有差异故也。若庙堂之主。虽为父在时所题。固不可与此同论。而但其留父名。至于三年。则书以亡室。以待三年然后改之。亦或为取义于此者矣。伏见先大父老先生遗集。其与从大父论曾季祖偕丧时礼。谓以不得不书以亡室。且闻桐湖李丈生时亦曾以亡室题主为主云。更望参量而审思之。速为回教。千万千万。尤翁之以葬前后为分。鄙见亦适如此。寻常与旁人说及矣。幸偶符合。而第更思之。亦似有未尽然者。盖父卒三年内母亡仍服期者。出于严父之大义。今直以葬前为限。则与所谓三年内者久近迥异。不亦为太草草之归乎。盖到十一月之练而方见其服期之实。故练月若在于三年内则仍服期。不在于三年内则不服期。以此为定。似稍有据。未知以为如何。题主及练丧时具由以告之教。亦谨奉悉。但题主时。若书以显妣孝子。则未知所告者为何事耶。若练丧固合有告。而第从前礼节。既无不用父亡之礼。至此始告。又为无端。此亦未知其果为允合否也。专恃知照。有此妄禀。葬期已近。切望趁速回教。俾为遵用之地。千万仰祝之至。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3H 页
答李芝村
岁除矣。虽安乐百不忧之人。而当此饯迎之日。尚悽然未易为怀。况如侄者耶。方瞻怅注溯。第有无限悲慨。即此京便来。伏承前后两度下书。就审近日雪冱。服体起居神相万福。伏切慰洽之至。侄兀兀虚送三冬。虽在静境。而昏薾未窥一字书。见又重添感冒。自寺下来樊川。留调才数日。此际畿邑之 除忽尔来逼。惶骇之馀。无论去就之如何。痛不令死者及见惨割。尤何忍言。缕缕下教。无非骨肉恩爱之情言。不知所以得此于门下。感悚万万。至于戒诲之语。尤合内省。佩服周旋。期不失坠。而第前此未果明对者。亦有说焉。昔明道有言曰。荐士。当以才之所堪。不当问所欲。门下向所云云。只出于一家真情。固非荐士之事。而但在侄答之。终觉有碍不去处。盖欲仰遵盛旨乎。则人之出处去就。各自有般㨾。有不可以一涂言之者。不然而以不欲赴之意仰对乎。则又若有羞小官之嫌。此其只得以傥来随遇。有以处之之意。有复者然也。此虽未能明白。而亦不至于全无意思。下谕所责。似或为勘得过分矣。如何如何。然于其时。固不得以未来者。预为指的。而在今则正为当境即事。不可
岁除矣。虽安乐百不忧之人。而当此饯迎之日。尚悽然未易为怀。况如侄者耶。方瞻怅注溯。第有无限悲慨。即此京便来。伏承前后两度下书。就审近日雪冱。服体起居神相万福。伏切慰洽之至。侄兀兀虚送三冬。虽在静境。而昏薾未窥一字书。见又重添感冒。自寺下来樊川。留调才数日。此际畿邑之 除忽尔来逼。惶骇之馀。无论去就之如何。痛不令死者及见惨割。尤何忍言。缕缕下教。无非骨肉恩爱之情言。不知所以得此于门下。感悚万万。至于戒诲之语。尤合内省。佩服周旋。期不失坠。而第前此未果明对者。亦有说焉。昔明道有言曰。荐士。当以才之所堪。不当问所欲。门下向所云云。只出于一家真情。固非荐士之事。而但在侄答之。终觉有碍不去处。盖欲仰遵盛旨乎。则人之出处去就。各自有般㨾。有不可以一涂言之者。不然而以不欲赴之意仰对乎。则又若有羞小官之嫌。此其只得以傥来随遇。有以处之之意。有复者然也。此虽未能明白。而亦不至于全无意思。下谕所责。似或为勘得过分矣。如何如何。然于其时。固不得以未来者。预为指的。而在今则正为当境即事。不可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3L 页
不就加消详。盖被荐目得官者若直升六品阶而为守宰。则不可赴决矣。苟其所曾经。不是平平除拜而后得外任。则揆以辞尊辞内之义。合有商量。若是而犹不出。则直涉于索价之嫌。不特为无义而已。从来儒先之不免由此一路出脚者。盖在于此。而其不然者。特以处地渐亢。未尝为外任故耳。若为之乎则除非隐沦终不出者外。必不肯掉头若浼。如吾家从大父之悔不出于官卑时。其意十分可见。况又有为贫一义。在侄正合受用。以此推之则其去与就之。决固不待多言而明矣。下教之终始欲侄之出不惮周旋费力者。计必以烛破斯义之故。而但循省侄之本分。终亦有趑趄不能勇决者。盖今日仕宦。无论小大内外。动皆难为。盖欲略有设施则必多少妨掣。若为苟简雷同则又非平日所学。夫以昔之大贤而于此每云有碍。况此万万庸下之人乎。此其所以难行。盖不特为不才废疾两脚之不欲出门而已。较量凡百。他都不知。眼中为见。深藏之为是。虽知与上项所陈。义理若相剌谬。而亦自有容易不得打坏者。无亦只肃 恩命。以遵初仕时所处者或不为害耶。且乳母之死。固是私情之不足言者。而适其才死之馀。得此一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4H 页
麾。实有悲痛不忍赴者。奈何奈何。盖此两义相戾。不得有决。窃愿明教剖示。以为承用之资耳。
答李芝村
日前下复。迄用伏慰。春日苦未叙畅。伏惟体内一向万福。侄作一魍魉汉。以差员。十一日往麻田。十三日还官。而中路忽得移职之报于千万意虑外。乍到即递。日才满十。如许忙忙。虽在人亦当怪之。况自身当之。当作如何悚蹙耶。穷春迎送。重贻邑弊。静言思之。无非以侄轻出之故。悔之益无及。独恨夫铨地人苟有此意。则初何以除邑。既除邑则又何不少置数月以观政事如何。而徒为此一场戏剧。使公私狼狈至尔也。中路彷徨。无处归向。此最为窘闷罔聊者。而然犹是第二件事。室妇以右手季指毒肿。自冬为苦。此初八日艰难下来。因路惫大段添剧。滋蔓及于掌内外。医人皆疑之。本为少宽一时朝夕之忧。不得不率来。而不旋日而遭此境。不惟其穷相为可矜。病状如彼。欲与复路。则触风破伤。无虑不有。欲留住境内某处。则虽是暂莅之官。以前太守而不离邑境。殊甚非便。实为两难。虽然。病果不可作行。则无论其便与非便。姑留之外。无他方便。惟上下十馀食口无乞食处。
答李芝村
日前下复。迄用伏慰。春日苦未叙畅。伏惟体内一向万福。侄作一魍魉汉。以差员。十一日往麻田。十三日还官。而中路忽得移职之报于千万意虑外。乍到即递。日才满十。如许忙忙。虽在人亦当怪之。况自身当之。当作如何悚蹙耶。穷春迎送。重贻邑弊。静言思之。无非以侄轻出之故。悔之益无及。独恨夫铨地人苟有此意。则初何以除邑。既除邑则又何不少置数月以观政事如何。而徒为此一场戏剧。使公私狼狈至尔也。中路彷徨。无处归向。此最为窘闷罔聊者。而然犹是第二件事。室妇以右手季指毒肿。自冬为苦。此初八日艰难下来。因路惫大段添剧。滋蔓及于掌内外。医人皆疑之。本为少宽一时朝夕之忧。不得不率来。而不旋日而遭此境。不惟其穷相为可矜。病状如彼。欲与复路。则触风破伤。无虑不有。欲留住境内某处。则虽是暂莅之官。以前太守而不离邑境。殊甚非便。实为两难。虽然。病果不可作行。则无论其便与非便。姑留之外。无他方便。惟上下十馀食口无乞食处。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4L 页
实茫然不知所以为计。守宰例以月料馀物。视为私藏。递归时虽尽持以去。人亦以为当然之事云。未知此果不大段害义否。侄之来后十许日所馀。仅为三两石。若以此为境内留住时粮资。则大违秋毫欲无染之本心。舍此则又绝无食。虽一两时。亦无经过之路。侄之迂拙到此。诚不省所出矣。伏乞设以身处。委曲教示如何。赈堂以下诸事。今都归虚。不必更言。惟是来此一旬。官事稍得路径。吏民亦似相信。若少留则拟略有为。而皆成交臂之失。可笑可叹。别纸下询礼疑。固不敢知。但虽是八岁儿。既为长孙则承重代服之外。无他道理。第其父之死在于其曾祖小祥之前。则到小祥受衰。若在小祥后。不更制服。惟以素服申心丧。过大祥后除之。此其说似在问解诸书。而汨忙未暇考见。幸更致思如何。且虽幼稚以衰抱之者。既为长子或长孙。则其礼与上一同。但有摄之者耳。无子以显辟书者。则代服无人。待后立后之外。恐无他道矣。所达未必是。惟在栽商。万万挠剧仅此。
与李芝村(庚子)
方丧衰经之制。既以颁行虽。只施于有职者。不能无歉然。而克举阙典。将成礼俗。于此益见 先王圣见
与李芝村(庚子)
方丧衰经之制。既以颁行虽。只施于有职者。不能无歉然。而克举阙典。将成礼俗。于此益见 先王圣见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5H 页
之卓越前古万万。若使朱先生而在者。其称叹赞颂之极。当不下于寿皇矣。此无论前衔与方带。条令所及。固当遵依行服。然以侄今日所处言之。则必存不敢以台职自居之意。然后方协事理。若受公家所给之布衰。则恰与此义违背之甚。未知将如何处之耶。盖以为君衰经为复古尽正。故依见行条制服之。以承 国家盛化。而但据今仪注。既只以时有官者为限。若此而受衰于公。则实成以见职自处。此却有碍。但不受官给而私为之服。则又是法所不许。擅断行之。寔亦难便。乞于此项。消详下教如何。盖较量义之多寡。受用官给。虽若未安。而不如此则只以白衣笠成服之外。似无他道。从其重处。不辞自官之给。不害为处其厚而不处其薄耶。仔细下教。
答李芝村
近日连得下翰。此是何等好因缘耶。下翰诸意详悉。依素定为行止。亦出于事势之不得已。但独还之未安。终如下教所云。或闻药厅之排设若久。则国弊甚多。 圣患虽一㨾无减。不得不罢云。果然则姑迟以待。恐最为得。盖今番 圣患。极为大段。目今虽若有间。而然其有间者。只一㨾而已。若少加之时则直是
答李芝村
近日连得下翰。此是何等好因缘耶。下翰诸意详悉。依素定为行止。亦出于事势之不得已。但独还之未安。终如下教所云。或闻药厅之排设若久。则国弊甚多。 圣患虽一㨾无减。不得不罢云。果然则姑迟以待。恐最为得。盖今番 圣患。极为大段。目今虽若有间。而然其有间者。只一㨾而已。若少加之时则直是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5L 页
无虑不有。如此而岂可径退于未罢厅之前乎。必一味若是许久不罢。然后似有变动矣。至若以所居既近为今姑退去之义者。以侄见之。恐转不然。盖居既迩则离次少进。虽曰久旅而或不至为甚难堪故也。月一承闻之说。亦恐未必可从。盖既去之后。除非闻 加重之报。则每月一来。无或为烦数乎。妄与于名贤去留。极知悚仄。但不敢有隐。伏想必下谅之也。若侄。固非松都人。第叨见职之始。以松都墓下为归之意。亦曾仰白。直缘往彼后远外传闻多有过实之报。不得不慌忙上来。以为承闻计。实是如此。非可饰也。今若以其本居城外而谓其上来非由于承闻。则恐勘得差矣。侄之不动脚。亦诚由于时带台职。而设令无职。不必直以城外为准。但移步进住。亦无甚妨。盖在野之人。自系外臣。凡所处义。有不得一与朝廷无别者。夫是故。自昔先贤于 国家。有病患之时。未闻其必为进到城外。而今之林下诸丈所为。则却似不然。要之其中固各随人自有一副当道理。且必由于古今有异。而然既有所疑。第试禀难。一一教破。伏幸。若侄之仍留此处。与诸丈盖若有异同也而发此言。极似有嫌。直贡其所见耳。千万不敢有妄自标拟之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H 页
心。伏惟门下于此亦必恕谅也。扇封可受与否。他不敢知。只不以见识自居。则但见不受为是。第下教既如是。且沙川丈亦以受之为说。而因谓先师亦皆受之。夫岂害义而诸贤为之哉。以此既未便决。且或始虽不受。后若难充其操。则始终殊观。亦殊非便。盖虽不敢以官职自居。而体例之馈。或难于一切不受耶。玆不惮烦而更有仰禀。乞复为端的下示焉。此少事仅如毫毛。而亦不能到即决破。直见其无所用也。然不敢不审。有此缕缕。罪悚万万。
答李芝村
近住安山墓下。瞻望益远。昨夕因京便。伏承去廿七出下书。伏慰殊万万。其后又有日矣。不审泄候已幸差快而起居一向万安否。侄来依松楸。粗惬所愿。第于久旅疾病之外。糊口极艰。近来行止。恰成一乞食人。目今旱气如此。深恐乞亦未易得。挠闷无计。奈何奈何。向日封章事。固知有定算。如下教所云。似不无商禀者。而不惟非浅陋所敢与闻。兼亦宿患心恙复发。不欲劳思致剧。惟布带一事。目今未作出场。容更请教。以得至当之归。盖闻着布带者。不只门下为然。斯文数公亦为之。此固有所受之。然视麻带之多。仅
答李芝村
近住安山墓下。瞻望益远。昨夕因京便。伏承去廿七出下书。伏慰殊万万。其后又有日矣。不审泄候已幸差快而起居一向万安否。侄来依松楸。粗惬所愿。第于久旅疾病之外。糊口极艰。近来行止。恰成一乞食人。目今旱气如此。深恐乞亦未易得。挠闷无计。奈何奈何。向日封章事。固知有定算。如下教所云。似不无商禀者。而不惟非浅陋所敢与闻。兼亦宿患心恙复发。不欲劳思致剧。惟布带一事。目今未作出场。容更请教。以得至当之归。盖闻着布带者。不只门下为然。斯文数公亦为之。此固有所受之。然视麻带之多。仅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L 页
仅为十分之一二。诚不可以多寡作是非。而然自卿相至士庶人。几皆为同然一色之中。忽着别件带于其间。有所独殊。此无论礼果如何。便成不甚好看。礼所谓从宜从俗。恐于此等处。合用商量矣。即夫大体而论之。周公制礼。分列斩衰齐衰。其丧服所属名物。各有义类。不可互换。斩衰带之不用布也。犹齐衰带之不用麻也。今虽曰方丧既与致丧有异。燕服又与正服不同。不妨其别有布带。然既于燕居之时不着衰绖。其所以辨此服名者。惟在于在腰之带。所谓礼以治麻麻以治名(似是礼记文而不能详记。虽似如此。恐有失误。伏乞下恕。)者。盖如此。而乃用布替麻而为之。则是一时暂受之正服。不免为平居恒着之所掩。其归直为齐衰而已。恶在其服斩衰也哉。若朱先生白巾白带之说。固不敢知。而恐是从孝宗之白衣冠而为之制如此也。盖自汉文以后。晋武魏文之外。上下千百年间。时君世主之所以不能行三年丧者。其弊多在于以凶服听政为难。故孝宗直就此破去因循之谬。而不为臣僚所沮。断然以白布衣冠。为既葬后临朝之服。此朱子所以称颂之不一而足。而其论臣下燕居之服。亦必欲依此准行者也。第观其上言。当如孝宗所制之礼。上下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H 页
同服云云。而下列正服与燕居服者。其意可知也。在是时。孝宗虽决行衰绖之制。而若臣下之不服君则固自若也。彼但认做复古之渐者诚未必是。而乃门下则徒力言其君之已为行古而不及于其臣之未曾行方丧者。似又未得其平也。盖以这白巾白带而视彼朱紫临君丧者。其得失相悬。不啻若天壤然。故就为绵蕝。以依傅于时君所行。在朱子时如此。固所以彰孝宗之盛德而必若律之以极至之理。则不害其犹欠了一重。栗谷议启之但谓近于古礼而不便说做古礼者。其旨亦十分可见。至今日并君臣丧制大正之后。不可以其适有朱子说而必主白带。死守铁定。禁不得移步也。且今见行礼制之与朱子所论不同者。直此一燕带耳。此不过为节目间微细底事。其馀大纲全体。既无不是。一从朱子。则岂可以此一处之有少差异而直谓朱子之见斥于今日。因而及于前头之忧乎。如此云云。恐皆推之太过。在门下既非的当平允之论。而彼听之者。亦恐未必心服也。丧服视事。服燕居。三段之次次从轻。诚如门下之所主。而第今所谓燕居之带者。只是不变其麻。以存斩衰之义耳。以之视正服之绞带。带大小既甚不同。则即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L 页
此递减煞已明白。岂必为白带然后方独得其分等之意耶。彼直谓君服与私斩同者。固不得方丧之义。可谓非矣。若门下之意则似虑一着此带。则又成与亲丧无所分别。所以有许多辨说。然这燕带之麻。直从减之。又减中出来。以这些儿带。着于腰间之故而遽责其寝苫枕块饮水食粥。一若居父母之丧者。是万无之理也。以侄思之。假令带麻者。果为不是。彼此既各有据。要不若置而俟之人有问者。则辄曰某也虽从朱子说为之。而彼所行者亦无不可。如是为答。则言简而理得。恐未必不胜于书牍往复一意主张之为也。固知尊旨非在于必伸己见。而第以不大段底礼节。互生是非。多惹辞说。听闻颇有不佳。故侄意则谓其必如此然后为可耳。侄本不足与闻于此等言议。且既不敢仰答于 礼询。则私相论说。极知不当。而但于叔主而又不尽心。又是私义之所未安。故敢此覼缕。若其琐细没关紧者。都置于不言之中。伏计门下必乐闻而不以为忤也。然侄于此而又有一禀焉。盖在成服之日。儒生之所受者。但是小麻带而已。这㨾小带。必不是使之瞥着旋脱。不成事体。盖以之为常时所带者可知也。独朝士既不可以衰绖而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H 页
仍为平居之服。又他无见行之条制。门下白带之故。职在于此。不须更言矣。此固是该曹之疏略致误。抑未知其意或以为既服衰麻则燕带所用。亦当为一体故耶。其时侄亦随众别为一小带矣。旋思之则一经受服之后。与立朝时仕人绝异。只 山陵与两祥数次哭外。置之不用。是则名虽受衰而实无服衰之日。直为一虚文。故敢以正服中。巾与绞带。居恒冠着。以至于今。众皆不然而己独如此。心窃自疑。欲有以改之而姑未也。未知此果无大段差谬而可遂行之不变否。伏乞于此略赐商诲。以为受用之地。至于祭祀事。前此尝闻尤斋定论。以为 国恤卒哭前一切不得行矣。今见下送诸纸。始知其不然。盖自朔望至忌墓。一以略设为主。上焉而卿大夫不至全废。下焉而士庶人不得备礼。此即以 国家白衣笠之制。既无有贵贱之间。则祭祀之礼。亦不容以有官无官有分故也。吾家从大父于此煞有说。二先生同异得失。今不敢知。第就见事论之。 大丧既异于内丧。而丧服之制。举以衰绖从事乎则事体与前时又绝异。无官者之行祀与否。固当任渠自为。而至于有官者则无论二参之小与忌墓之大。并一切废阁。直至卒哭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L 页
而后行之。以此定式施行。恐为得宜。而向见领爷献议。殊欠划一。指挥依旧。是家各自行。伏叹伏叹。凡此曲折。虽不敢不白。而既涉纸笔。言自冗长。虚眩昏忘。全无伦脊。此其可悚之甚。至若两遭封章。事在既往。既白其不敢商禀之意矣。第隐之中心。既发还止。自反而甚有不安。玆又略毕其说。伏幸门下察其诚意。夫语默之节。其义甚大。身之不出。言亦不出。寔为山林人之律令格式。然因其问而对之者则有之。故朱先生于不在其位章。取程子君大夫问而告之之说。向者门下既不答所 问则亦已矣。不旋日而又封疏献言。未知于此义果为如何也耶。假曰位高 恩重。今于 嗣服之初。义有不得不然。则先此 询问之下。有所仰对。以作进言之梯椄。尤无不可。门下之意。盖曰献议则素所不敢。进戒则已有前规。彼此各为有义。然以愚见思之。终有反复打不破者。是则侄之蔽也。且再疏之上。既在洪疏之后。则如宁宗时朱子陪讲一事。恰为今日的證。而何不于疏中略经道破。以辨彼说。而只作私书中所引喻耶。此亦未详意指之所在也。既蒙以诸纸送示。且使之一一摘抉。至情爱予至于如是。侄亦何心而不思所以尽忠乎。谅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H 页
此片片诚心。必被鉴照。而忘分僭越。罪悚则深矣。金玄风家疑礼。苟有尤翁说可合受用。则其不能善答。侄亦与有罪焉。追思增悚。但于 大丧未成服前。不可先成私服之义。恐终不可抹杀矣。如何如何。
书中见以期服人为称。方持 国服之日。除丧人外。其馀则以私服为称。恐或不当。未知如何。
答李芝村
昨自山寺归。得拜月初下书诸纸。虽出已久。甚足伏慰。即日腊寒正严。伏惟山居玩养气候增福。区区瞻慕之至。侄坐寺四十许日。病苦兀兀。都无所事。惟幸其不冻。来未两日。忧病已万端。方拟转往安山过墓祀。仍为留住计。而如许栖屑。岂有一分意况耶。闷迫而已。下谕布带事。又此缕缕。前日虽有偶禀。本不敢保其无谬。况今已成既往。置之不欲复言矣。第凡看文字穷义理。必有大纲领提掇处。譬如听讼者须执捉其最肯綮。其事虽约而情无不得。若其枝辞蔓语之不甚关紧者。则不惟其不必。费力推寻。诚无所事于此矣。以今下教言之。斩衰之绞。既与齐衰有异。不用布而用麻。则是必无正服与燕居之别。他都担阁之。惟于此处。留神契勘。则庶无不烂熳矣。苟忽此放
书中见以期服人为称。方持 国服之日。除丧人外。其馀则以私服为称。恐或不当。未知如何。
答李芝村
昨自山寺归。得拜月初下书诸纸。虽出已久。甚足伏慰。即日腊寒正严。伏惟山居玩养气候增福。区区瞻慕之至。侄坐寺四十许日。病苦兀兀。都无所事。惟幸其不冻。来未两日。忧病已万端。方拟转往安山过墓祀。仍为留住计。而如许栖屑。岂有一分意况耶。闷迫而已。下谕布带事。又此缕缕。前日虽有偶禀。本不敢保其无谬。况今已成既往。置之不欲复言矣。第凡看文字穷义理。必有大纲领提掇处。譬如听讼者须执捉其最肯綮。其事虽约而情无不得。若其枝辞蔓语之不甚关紧者。则不惟其不必。费力推寻。诚无所事于此矣。以今下教言之。斩衰之绞。既与齐衰有异。不用布而用麻。则是必无正服与燕居之别。他都担阁之。惟于此处。留神契勘。则庶无不烂熳矣。苟忽此放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L 页
过。而惟枝叶是究是主。则转见其参差。既无归一之望。而真正之义。恐终为其所掩而不能别白矣。若朱先生答余正甫所云。则是盖别有所以。今不必苦苦执此小节。自始至终。专此适从。而其他可合商量处。都置不省矣。且此书之答余也。固在先生晚年。若为定论。而然凡书札则只信一时意思说去。与所著撰诸书之不住修改。必务归其至当者不同。故虽是晚年书尺。盖多异同之论。今未遽指出而实是如此。不可诬也。然则白绢之带。虽适为先生说。岂谓此外一切不复有他义之可容思者耶。况其大体无不从先生则此直为节目间微细者乎。虽然。鄙见浅暗。恐或先入为主。惟俟早晚拜讨承诲而已。至若布巾麻带之着于平居时。亦未必其果是。但下诲每虑如此。则不容不寝苦(一作苫)枕块。真如居丧者之为然。但若此而已。岂必以是而遽责其全行丧制乎。盖若尊诲则成服朝卒乍暂差之后。直至 山陵两祥时方用之而已。几何而不为告朔之羊而安知其无如子贡者更欲去之乎。盖欲如此以稍从厚。初不敢自异于人为过常之事也。期服知不当称。沙川丈则从鄙说而改之。盖虽不以方丧为自称。然于 国斩在身之日。特举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H 页
私服为称。恐终不敢出矣。此数事。适不敢苟同。更至烦溷。罪悚殊甚。然岂以是而少害于符合乎。正好反复承教。未知以为如何。他馀所诲。适忙不能尽对。姑不备状例。
追白。亡兄再忌已迫。家庙祧奉事。尚今未得定正。盖以次功臣当出之说。则曾祖汾西公神主。虽未五世。似出奉别处矣。但闻 国制公翁主庙不祧。亦与王子大君无异。与功臣条贯既殊。难以次功臣出奉为比例。故东阳宅亦方奉五龛云。未知此说果为如何。设使当为出奉。高祖既亲未尽而遽行移祧之礼。虽曰有压。人情亦甚悲缺。顷闻黄江丈所说。尤斋先生每每谓难用高祖径祧之礼。当立别庙。功臣不迁之主于亲尽后移奉别庙。事义两得。以是寻常答人之问。不一言之云。亦未知果如此。而或有见于文字可投示者否。其与问解有异同或别有可据。而当从与当违。亦何以为处耶。尝叩沙川丈。则当身亦奉五世祖不迁之主。以刘歆宗无数之说。方奉五龛云。此则本指帝王家事。似非私家所引用。而沙丈于此处之。必非苟然。或用穷则同之礼而今不害为可从也耶。伏乞细入
追白。亡兄再忌已迫。家庙祧奉事。尚今未得定正。盖以次功臣当出之说。则曾祖汾西公神主。虽未五世。似出奉别处矣。但闻 国制公翁主庙不祧。亦与王子大君无异。与功臣条贯既殊。难以次功臣出奉为比例。故东阳宅亦方奉五龛云。未知此说果为如何。设使当为出奉。高祖既亲未尽而遽行移祧之礼。虽曰有压。人情亦甚悲缺。顷闻黄江丈所说。尤斋先生每每谓难用高祖径祧之礼。当立别庙。功臣不迁之主于亲尽后移奉别庙。事义两得。以是寻常答人之问。不一言之云。亦未知果如此。而或有见于文字可投示者否。其与问解有异同或别有可据。而当从与当违。亦何以为处耶。尝叩沙川丈。则当身亦奉五世祖不迁之主。以刘歆宗无数之说。方奉五龛云。此则本指帝王家事。似非私家所引用。而沙丈于此处之。必非苟然。或用穷则同之礼而今不害为可从也耶。伏乞细入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L 页
思量。从速下教。以为更容反复之地如何。
答李芝村
如尤翁说。不迁位别立一庙。则既无高祖径祧之未安。且免奉累位功臣家或迁或不迁之碍。如是处之。庶可谓善于通变矣。第有一说。不能无疑。胡氏春秋传宫庙有毁无立之说。源委于礼经。其说似煞有意义。(胡氏传说。见于成公六年。定公一年。)彼则谓已祧之主。不宜更立新庙。此则以不迁之位而代尽后始立别庙。条贯固殊。而若其无立之义则盖一般无异也。盖不迁位之所以为不迁位者。自其始入庙时已然。若必待其代尽后方立别庙。则是自其入别庙之日。始成不迁之位。汪氏所谓谓之世室则世世不毁。奚待于成公而始立者。可谓恰恰说破此疑矣。或曰。不迁位既不出庙。则避五代之僭。奉次高祖位。出奉别所。则此亦与别庙同归。此说固然。第彼则为递迁而出奉别处。与不迁位之别立庙者。事例各异。盖别所则虽同。而或为递迁。或为不迁。其归迥然差别。不可援而同之也。沙溪奉四代祖出安别室之说。恐是为此而作也。然而祭止四代。是礼家原天理酌人情。决然不可易之定制。夫其四代之祭。只为此高祖。而今于代未尽之前。
答李芝村
如尤翁说。不迁位别立一庙。则既无高祖径祧之未安。且免奉累位功臣家或迁或不迁之碍。如是处之。庶可谓善于通变矣。第有一说。不能无疑。胡氏春秋传宫庙有毁无立之说。源委于礼经。其说似煞有意义。(胡氏传说。见于成公六年。定公一年。)彼则谓已祧之主。不宜更立新庙。此则以不迁之位而代尽后始立别庙。条贯固殊。而若其无立之义则盖一般无异也。盖不迁位之所以为不迁位者。自其始入庙时已然。若必待其代尽后方立别庙。则是自其入别庙之日。始成不迁之位。汪氏所谓谓之世室则世世不毁。奚待于成公而始立者。可谓恰恰说破此疑矣。或曰。不迁位既不出庙。则避五代之僭。奉次高祖位。出奉别所。则此亦与别庙同归。此说固然。第彼则为递迁而出奉别处。与不迁位之别立庙者。事例各异。盖别所则虽同。而或为递迁。或为不迁。其归迥然差别。不可援而同之也。沙溪奉四代祖出安别室之说。恐是为此而作也。然而祭止四代。是礼家原天理酌人情。决然不可易之定制。夫其四代之祭。只为此高祖。而今于代未尽之前。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H 页
遽行祧迁。虽曰不得已。情理则甚觖。此沙溪说亦未知其必于遵行者也。为是之故。尤斋先生据家礼藏主于墓所之说。主张别立一庙。此虽省却多少拘掣。最为便当。然与上项胡氏传义有所背戾。未知尤翁于此文字。偶未经照勘而然耶。抑虽见之而谓其不足从耶。不独此一碍。庙中既奉高祖以下四代。而又立别庙。以奉不迁位。则恰似侯王家始祖之庙。其僭似尤甚。如玄石所说尤翁之徒言一庙奉五代之为僭而不觉别庙之为未安有甚于彼者。何也。此等曲折。必须更费烂熳商确。知其决无疑然后可定其从违矣。为此更禀。幸乞虚心思量。更示至当之论。千万千万。玄石僭在龛不在世之说。不惟有意思。似亦为吾家预作思量。一家诸议。皆欲以是遵行。沙川丈家仍奉五代者宗无数之说。则引得虽差。而无亦有所受于师旨耶。此大事也。不可草草讲定。幸取南溪礼说诸书而折衷之。仔细覆教如何。据从祖答问闵丈彦晖。于此似尝有别头项议论。方谋转问得见而姑未能必。是殊伏郁。
别纸
别纸诸谕。皆谨承读。不惟盛意所蓄蕴方始披露无
别纸
别纸诸谕。皆谨承读。不惟盛意所蓄蕴方始披露无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L 页
间。其真情爱予。惜其误入如此其至也。虽浅之为人。岂不知感。若更禀难。则支离之外。僭越尤惧。欲遂置之。则中心所疑。终排遣不去。盖未知今世孰有大心大胆人。敢开口道得朱子之误着而不可从耶。除非诬悖罔圣之徒。则宜不敢有是矣。侄虽妄甚。岂至于此也。岂至于此也。此既非侄之所敢晓。而至于下谕所谓服议外丧服劄及答余书。皆欲君臣上下只为白衣冠而不欲为衰绖云者。一与侄书之意。没些干涉。昔奇高峰复于退溪曰。未知先生何以有此见解。侄于门下。亦敢云。然亦未知谁有为是说者而连累于侄耶。第请更取侄前后数书。以察其果有彷佛于此等语意否也。且以侄所谓从大体者为非。则尤有言下未省者。夫衰适冠绖凡服之被于身者。无不一一从朱子定论。得反于周公之旧。若外此而别讨一大体则已矣。不则此其为大体者。岂不万万明白乎。此既为大体。则所谓燕居带之为微细小节者。亦不啻明矣。盖以正服不可为燕居所恒着。故为是分层别为一小带者。固得矣。然必各存其服之名色。大丧则带麻。内丧则带布。然后方协事理。今门下之必欲舍麻而用布者。未知果为何如也耶。朱先生答余书。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H 页
寔为门下所受之义。而然在先生时则宋之孝宗。以白衣冠。为既葬后正服外视事之服。故依傅而绵蕝之。要为时王之制。盖这白衣冠律之于圣人之礼。固未必其如合符契。无少未尽。而但其破去从前因循易月之谬。自我作古。决用此制。非苟孝诚内发盛德迈伦则不能尔也。先生之所以缕缕赞叹不一而足者。直在于此。若如下谕。只为赞叹其能衰绖三年。则此自宋朝祖宗已然。其见于范祖禹论及服议所言者。班班可考。何独至孝宗而始赞叹之也。此殊明白。若更致察。则必晓然无疑矣。惟其如是也。故谓之以当如孝宗所制之礼。君臣同服。假令孝宗于既葬后。犹以衰麻听政。如元魏孝文之为。则决知其从而为之制者不如是也。其不曰古圣所制而特地说得孝宗所制之礼者。于此最合致思。盖在朱先生意中。以是只为一代之制。未必谓其可通行于万世。则到今日丧制大定之后。必胶守此一小节而不欲变者。或恐其徒泥乎先生之言而实未得夫先生之意也。大抵侄则以为虽燕带。直减而小之耳。本服之麻则不可变。此其为说。从外观之。虽若与先生许服白带之说有些差异。而然其里面自含得曲折意思。如上所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L 页
云。窃自谓其幸无大谬。今日斯文诸公之同此论者。想皆然矣。而都不蒙门下之见察。凡有言及于此者则一槩挥却之。或以为谓朱子为误着。或以为弃朱子不用。或以为朱子之见斥。如是者不胜其多。有若毁经侮圣之人有作而流弊罔极者然。侄诚迷昧。不知叔主所以如是之故也。然侄则虽承门下如是之贵(一作责)诲。固不介诸胸中。而他人闻之者。其肯平心否乎。幸更不以人废言。试以是反而思之如何。他仰复者不止此矣。而恐伤于烦。只白其大纲如此。此而犹不蒙垂鉴。则亦何必多言为哉。伏计门下惟求是处。不以侄言为忤也。悚息以俟。
且有一说焉。答余书。未知始遭丧时耶。抑稍久之后耶。孝宗之白衣冠在于既葬后。故可以如是。而今门下则直着白带于成服之日者。亦果如何耶。
答李芝村
先生欲来信息。甚大儗作江湖间一故事。使后辈传道之而此愿不谐矣。得下书。怃然失图之甚。奈何奈何。日来秋清。伏惟静体一向万福。侄之湖行。即今便可发矣。而不特为旬望计。转向岭外。为乞食过冬。有如前书所达者。其期既烂熳。而顾方乏乃裹之资。无
且有一说焉。答余书。未知始遭丧时耶。抑稍久之后耶。孝宗之白衣冠在于既葬后。故可以如是。而今门下则直着白带于成服之日者。亦果如何耶。
答李芝村
先生欲来信息。甚大儗作江湖间一故事。使后辈传道之而此愿不谐矣。得下书。怃然失图之甚。奈何奈何。日来秋清。伏惟静体一向万福。侄之湖行。即今便可发矣。而不特为旬望计。转向岭外。为乞食过冬。有如前书所达者。其期既烂熳。而顾方乏乃裹之资。无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H 页
以成行。病又如此。凡事苦不可必矣。有数事。欲待下临而白之。今既纬繣。不成不达。盖以先祖谥状。属之宋台丈。前所云云之虑。彼无不知之理。而第侄屡恳之时。但以无暇为答。受之而不辞者。其意岂以己事直出于无妄。自可付诸公言而不为嫌难故耶。当此史役方张。诚不敢以私事为请。而第若有意践言不足误人家重事。则史局虽未出场。休告君家之时多。亦不患其无暇于泚笔矣。苟更得门下一书。以此意提嘱之。则似大有益。窃望其即速下副焉。且窃惟念。冶川先祖之盛德邃学。即有前人定论。今不可一二谈也。夫以今世祠院之若彼其盛也。苟其少有名字者。几乎人无不与。而乃若吾祖则以与静庵并称之贤。而寥寥百馀载。汔无专享之所。此不但为后裔之至着。虽是为外裔如执事者。亦与有其责。又不独外裔为然。虽当世之斯文诸公。盖亦不可谓无责矣。盖究其故。则我 国书院刱自周慎斋。其时则去冶川为甚也。除大彰著若而人外。自不得与焉。其后则又以远近为先后之故。遂以寝久而寝微。以迄于今。幸于前年 先大王在御之时。有多士疏吁之举。而又坐其不先陈请。径立祠宇而不免为 朝令所格。此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L 页
在子孙之心。固不胜其痛切。而然其所失有在。则有司之寝而不行。亦系法例。诚不敢致怨也。似闻陜川士人相与设祠于墓下。屋宇见成。妥侑已举。而以无 朝令故。仅称为乡祠。不成儒院体貌。早晚若因 筵臣建白而 许其赐额。则诚幸甚矣。而侄家方残败无人。此岂敢所可自望者耶。假曰书院非子孙所与。而然曷尝有为此等事而本家不知者耶。侄家诸人。固未尝以是现说于人。而但此曲折。不妨其一闻之于执事。然执事若非吾祖之外裔。则亦不敢遽恃知照而有此云云矣。倘门下留心不忘。非必划即致力。第遇有可说底人。则或面或书。其辞若曰某贤之至今阙专祀者。特坐后人不详知之故耳。苟知之。无留难矣云尔。则必无不以为然者矣。惟此有无于先祖。诚不为轻重而覼缕如此者。实非出于私心。门下必知之矣。惟门下加之意焉。累日企望之馀。意甚落莫。远行且当前。拨忙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