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书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3H 页
上大山先生(丁亥)
伏惟献发。道体益膺川休。疮痏之苦。想与旧岁俱除矣。区区攒贺之至。访亲候粗宁。第以喜惧方深。实用煎闷。所受两册。虽蒙提诱之勤。而田地不立。采色莫施。归坐穷村。茫然如失相之瞽。兼以新年人事。自尔扰扰。开卷未易。将有日远日忘之患。柰何柰何。大抵此事。其尊无对。其大无外。惟当高著眼大著心。以圣贤为不我欺。道理为必可闻。向前担当。惟日孜孜。而凡世间一切。得失利害贫富。举无足以动其中。然后方有入头处。苟或不然则一时奋发。虽有些少好意思。而东败西丧。终未得古人之端绪耳。然则世所谓分功之叹。力不足势不逮之说。皆缘此志之未立。此脚之未定也。且夫读书穷理。欲其反之于躬行。学问思辨。所以见之于处事。如以书册上道理徒作讲说之资。而日用之间无所发明。则亦何异于明经制述之士。赍伎俩而聊应主司之问。斗技能而只誇别人之目者哉。访以卑陋昏弱之质。没溺于冥涂坑堑者。有生以后皆是也。若非承教于先生门屏之下。则醉
伏惟献发。道体益膺川休。疮痏之苦。想与旧岁俱除矣。区区攒贺之至。访亲候粗宁。第以喜惧方深。实用煎闷。所受两册。虽蒙提诱之勤。而田地不立。采色莫施。归坐穷村。茫然如失相之瞽。兼以新年人事。自尔扰扰。开卷未易。将有日远日忘之患。柰何柰何。大抵此事。其尊无对。其大无外。惟当高著眼大著心。以圣贤为不我欺。道理为必可闻。向前担当。惟日孜孜。而凡世间一切。得失利害贫富。举无足以动其中。然后方有入头处。苟或不然则一时奋发。虽有些少好意思。而东败西丧。终未得古人之端绪耳。然则世所谓分功之叹。力不足势不逮之说。皆缘此志之未立。此脚之未定也。且夫读书穷理。欲其反之于躬行。学问思辨。所以见之于处事。如以书册上道理徒作讲说之资。而日用之间无所发明。则亦何异于明经制述之士。赍伎俩而聊应主司之问。斗技能而只誇别人之目者哉。访以卑陋昏弱之质。没溺于冥涂坑堑者。有生以后皆是也。若非承教于先生门屏之下。则醉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3L 页
生梦死。将不知此事之为可贵也。然而心难持于盘水。善难保于风烛。日间毫丝之得。正所谓一时奋发底意。既不能现行于应酬之际。而世间利害得失之念。又不能一刀两段。譬如通衢破屋四受强邻之窥。而一个主翁反有和降畏约之状。又多昏睡出入之时也。自傍人观之。岂不凛然而寒心哉。此所以日夕忧虑。不知所以措躬也。尝闻古先生之言。曰指引者。师之功也。从容规戒者。朋友之任也。决意而往。须用己力。难仰他人矣。夫自家之未能决意勇往。固非他人之所著手。而指引规戒。专在于先生长者之待之以如何尔。先生如以访为可以刮劘诱掖。或免乡人之归。则所以指教之必有其道矣。一部鲁论。众理俱载。为学之道。虽不可舍此他求。而书册终不如耳闻之切当。古圣遗训。终不如先生口授之亲密。幸此匹处穷居之日。时承警责之诲。则其耸动兴起当如何也。此则敢请而不敢望耳。馀惟祝加护鼎茵。以慰斯文之望。
上大山先生
中秋南下。历拜轩屏。而柳堤沙洲。三回五坐。惘惘有可怜之色。非直以生行死归为虑。窃以永辞函筵。不
上大山先生
中秋南下。历拜轩屏。而柳堤沙洲。三回五坐。惘惘有可怜之色。非直以生行死归为虑。窃以永辞函筵。不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4H 页
复得坐了春风之乐。为千古绝恨。而南维地尽。去路已穷。北斗在天。瞻仰徒勤。此地寒暄。想与吾土异。伏未审际玆冬威。道体康健否。致道科事。竟孤侪友之期。运气固料其如此。而缺叹乌可量耶。访阅尽祸厄。来泊南河。元气既虚。旧病迭侵。凡所以耗神丧性夺志妨工之道。靡所不至。此个意味。消歇殆尽。时自细捡其日用行事之实。则尤不觉瞿然自失也。言说每失于烦易。容止动乖于庄整。心地慌忽。无非四有之病。精神颠倒。太半痴騃之汉。反以求之于平日教诲之方。万不近似。因窃怛然警惕。欲以默字救支诞之害。庄字矫惰慢之气。涵养本原。禁止偏系。读书穷理。究考精微。而气偏习痼。性昏识暗。终未得其用力著手之方。则此非师友之力所能及。虽或可及。其于离群索居。何哉。倚靠等待之祸。至此而无所容矣。此地有一带蟾江。居人传葛庵僦屋。在隔岸微茫之间。霁老继而居焉。怅望前昔。徘徊而不忍去。又因士友。得葛爷行吟录及霁老酬往书迹。和泪敬读。辄为之铁椎三折。座下闻之。必一倍怆然矣。畏约之日。以简札相来往。恐入时人之指点。而伏见西山之在道州也。朱夫子尺素道意。不翅重复。则大君子畏祸之道。虽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4L 页
无所不至。而面前合做事。亦未尝不为也。玆敢援引而證向焉。伏望因风而下覆也。天寒岁晏。更祝先生乐道之外。加护鼎茵。以慰区区之望。
上大山先生
访再拜。访以客月念前。伏修一书。仰慰胖割之恸矣。南羽未达。下翰先发。一月之后。始及于逃空索居之中。伏读十回。如捧龟璧。第未知区区尺纸之已获关听耳。仍窃念踰月之礼。已在今日。而萍踪匏系。未能自托于燕人来观之列。引领湖山。徒增哽怆。伏惟茔役克襄。持服中体候顺序万安否。万望深自宽抑。勿之有损如何。访。属得乡信。家亲前者感冒。后而坠马。筋力衰铄。易败难苏。远地煎泣。无以形喻。前者指拟病药。妄有陈达。而盖未尝实用力而真有见。故其为言也散漫破碎。偏狭支离。不免四说之异。未睹贯通之妙矣。今承下教。无非本于躬行心得之馀。举皆切于日用庸行之道。内外相涵。本末一致。盖有终身用之而不足者。亦尝从事其万一之一。而有以粗见其必然矣。独惜乎酬接颇剧。疾病迭侵。未能著力加工。收拾三馀之急景。则顶门一针。竟归无用之空言。是惧是惧。有合商量底事。而回便似未易。春首且欲由
上大山先生
访再拜。访以客月念前。伏修一书。仰慰胖割之恸矣。南羽未达。下翰先发。一月之后。始及于逃空索居之中。伏读十回。如捧龟璧。第未知区区尺纸之已获关听耳。仍窃念踰月之礼。已在今日。而萍踪匏系。未能自托于燕人来观之列。引领湖山。徒增哽怆。伏惟茔役克襄。持服中体候顺序万安否。万望深自宽抑。勿之有损如何。访。属得乡信。家亲前者感冒。后而坠马。筋力衰铄。易败难苏。远地煎泣。无以形喻。前者指拟病药。妄有陈达。而盖未尝实用力而真有见。故其为言也散漫破碎。偏狭支离。不免四说之异。未睹贯通之妙矣。今承下教。无非本于躬行心得之馀。举皆切于日用庸行之道。内外相涵。本末一致。盖有终身用之而不足者。亦尝从事其万一之一。而有以粗见其必然矣。独惜乎酬接颇剧。疾病迭侵。未能著力加工。收拾三馀之急景。则顶门一针。竟归无用之空言。是惧是惧。有合商量底事。而回便似未易。春首且欲由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5H 页
还。故姑留面禀耳。岁暮天涯。山色苦寒。伏祝饯迓万康。以慰远忱。
上大山先生(戊子)
患难之馀。志业荒颓。殆无以自拔。顷进轩下。盖欲承诲而策励振奋也。既值胶扰。卒之狼狈而归。遂未免伥伥垂橐。则益知此事惟自去用力之人所能办。非倚靠等待者可及也。近者风和。伏未审服体万安否。向伏闻季府尊丈又遭所后内艰。未知德门运气何故乃如此。访。归殓一侄。门户已无可言。而生曾祖位次。已迫祧迁矣。区区私恸。又一倍也。礼疑四五条。率意仰禀。伏乞辨诲耳。
上大山先生(己丑)
违诲后新年且数月。而便信一向阻阂。向风驰慕。盖未尝一日去心也。春寒料峭。伏不审静养道体万安。不任慕仰区区之至。访。侍事如昨。第缘俗务胶扰。不得专意于书册。夫以昏弱之质。捍格之性。若是悠泛。而何敢望豪分长进耶。此所以读书无新得。应事多粗率。日用酬酢之际。皆是可羞可悔之境界。则未知若何而可以药此种种病痛也。伏望或因便风。投示当剂如何。贤胤工业。想必勤笃矣。学斋又有相守之
上大山先生(戊子)
患难之馀。志业荒颓。殆无以自拔。顷进轩下。盖欲承诲而策励振奋也。既值胶扰。卒之狼狈而归。遂未免伥伥垂橐。则益知此事惟自去用力之人所能办。非倚靠等待者可及也。近者风和。伏未审服体万安否。向伏闻季府尊丈又遭所后内艰。未知德门运气何故乃如此。访。归殓一侄。门户已无可言。而生曾祖位次。已迫祧迁矣。区区私恸。又一倍也。礼疑四五条。率意仰禀。伏乞辨诲耳。
上大山先生(己丑)
违诲后新年且数月。而便信一向阻阂。向风驰慕。盖未尝一日去心也。春寒料峭。伏不审静养道体万安。不任慕仰区区之至。访。侍事如昨。第缘俗务胶扰。不得专意于书册。夫以昏弱之质。捍格之性。若是悠泛。而何敢望豪分长进耶。此所以读书无新得。应事多粗率。日用酬酢之际。皆是可羞可悔之境界。则未知若何而可以药此种种病痛也。伏望或因便风。投示当剂如何。贤胤工业。想必勤笃矣。学斋又有相守之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5L 页
人否。恨未得致身于岩花涧柳之间。同此无限春光耳。候谒未易。益自罪叹。未前惟祝气候对时万休。
上大山先生(甲午)
中夏向热。梅雨冥冥。不审道体对序康安。鳣帷久违。乌头力尽。溯向德仪。心未尝不悬悬焉南注耳。访。岁月不与。倏焉三纪。学不加进则日退。其势也。心不一操则日放。是固也。欲从师就友。而世故缠绕于一身。若女萝之荫柔木。欲读书穷理。而客虑纷错于此心。如浊流之浑于小塘。既无实得而深造者。故意味遂与之枯燥而不入。杌陧而不安。似此蹉过。几何而不枯落哉。中夜自悼。实为之愧汗沾衣也。伏惟丈席痛加镌诲。垂以顶门之针。则此亦推仁济物之一事也。如何如何。近看退陶先生与奇高峰论四七之义。其剖析之精微。义理之纯熟。固不敢窥觇万一。而亦可见学问之正大。心事之公平。苟理所在。不以人己而有间也。惟是高峰末稍定论。与先生所言似不合者。何哉。先生之不复辨明。而置之烂漫之科。亦何哉。噫。高峰所谓大者既同则其小者无俟于强诘者。深契先生之意。而先生亦岂不曰多言适以害道云乎。在我后学。不可鹘囵吞枣。蓄疑含糊。所宜明其毫釐。务
上大山先生(甲午)
中夏向热。梅雨冥冥。不审道体对序康安。鳣帷久违。乌头力尽。溯向德仪。心未尝不悬悬焉南注耳。访。岁月不与。倏焉三纪。学不加进则日退。其势也。心不一操则日放。是固也。欲从师就友。而世故缠绕于一身。若女萝之荫柔木。欲读书穷理。而客虑纷错于此心。如浊流之浑于小塘。既无实得而深造者。故意味遂与之枯燥而不入。杌陧而不安。似此蹉过。几何而不枯落哉。中夜自悼。实为之愧汗沾衣也。伏惟丈席痛加镌诲。垂以顶门之针。则此亦推仁济物之一事也。如何如何。近看退陶先生与奇高峰论四七之义。其剖析之精微。义理之纯熟。固不敢窥觇万一。而亦可见学问之正大。心事之公平。苟理所在。不以人己而有间也。惟是高峰末稍定论。与先生所言似不合者。何哉。先生之不复辨明。而置之烂漫之科。亦何哉。噫。高峰所谓大者既同则其小者无俟于强诘者。深契先生之意。而先生亦岂不曰多言适以害道云乎。在我后学。不可鹘囵吞枣。蓄疑含糊。所宜明其毫釐。务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6H 页
归至当也。高峰后说曰。七情之发而中节。与四端初不异也。又曰。发而中节者。乃天命之性。本然之体。则岂可谓是气之发而异于四端耶。夫朱夫子所谓七情气之发者。非为专是气也。但其所感在气。故可以唤做气之发也。天下无无理之气。而是气之发出。理便乘载。气为之听命而顺其控制。则理之全体在是。而乃所谓中节之和也。气专用事。有以胜夫所乘之理。而失其轨途。则发不中节。而既炽而益荡也。直谓之天命之性。本然之体者。似不分其异名之实尔。盖理之与气。元不相离而亦不相杂。故四七之发。各有攸指。既不可浑沦说去。以犯认贼为子之患。亦不可分别太甚。以取二情两善之讥。必若先生所谓同中而见其异。异中而知其同焉。然后为无弊也。苟能体认省察。其发于理者。扩而充之。其发于气者。反而约之。久久用力则理之全体。随处呈露。而发必中节矣。第念此皆臆说。非出实见。必不中理。且是为二百年甲乙之端。则必多先辈之发明。而穷居寡闻。未得遍见。只就高峰答问。劄其可疑如此。未知高峰之见。果不异先生本旨欤。人身魂魄。即佛氏四大之说也。试尝反复乎先儒之训矣。口鼻之知臭味。魄之为。而能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6L 页
呼吸者。魂之为也。耳目之聪明者魄也。而皆有煖气者魂也。以知觉记忆而分魂魄。则能记忆能知觉底。是魄也。发出运用此记忆知觉者。魂也。以此推之。一身之上。无不皆然。此可见阴阳互藏之妙也。淮南子曰。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以阳阴之异。而俱为之神者。盖言人之生也。便是至而伸之神。而魂魄之在吾身也。固能神妙而不测矣。魂魄之分属于阴阳者。以其对待之大分也。总脑于一神者。以其妙合而流行也。魂魄是心之精爽。而功用贯乎动静之间。人不能无昏明强弱之不同。故所受之魂魄。亦随而吹万不齐。爱精惜神。守一载营。不惟为养生之方。亦可以为养心之节度。惜乎私欲以鉥之。智虑以凿之。其天者日益离。而养心养生之俱失其道者多矣。可胜叹哉。伏乞一一斤教。以破疑晦。千万至祝。
答洪义州(檍○庚寅)
春间承候。出于景仰之馀。乃蒙閤下赐之颜色。怜恤有加。穷途羁迹。到底白眼。而何幸閤下有此包含仁爱底盛德也。私心铭篆。殆今三月而未瘳也。即于便中。俯询存殁。闷其留滞。此又非区区所敢冀望于閤下者也。夫以閤下地望之高。酬接之烦。固无以念及
答洪义州(檍○庚寅)
春间承候。出于景仰之馀。乃蒙閤下赐之颜色。怜恤有加。穷途羁迹。到底白眼。而何幸閤下有此包含仁爱底盛德也。私心铭篆。殆今三月而未瘳也。即于便中。俯询存殁。闷其留滞。此又非区区所敢冀望于閤下者也。夫以閤下地望之高。酬接之烦。固无以念及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7H 页
平生之故。顾此菅蒯寒士。半面新知。何足有无。而辱明公之垂问至此也。仍伏审近日炎歊极备。承宣体度万祥。攒贺无任之至。访。天涯奉老。经春徂夏。而疾病忧畏。首尾薰袭。不知生可乐而死可厌。惟是自登龙门来。心有所依。若睹星斗之在天。倘蒙终始其惠。随势垂恤。俾此无告得免不获。则此乃仁人君子所以存心济众之一事也。韩愈氏有言曰。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呼之亦命也。访今以此言仰陈于閤下之前焉。不识閤下以为如何。近闻新使家旬宣湾上。伏想閤下与有雅素矣。或于从容酬酢之暇。陈此情状。又万一之望也。
答李参奉(重光)
地隔舂粮。仪阙纳拜。仰怀高风。每抱如渴之诚矣。前夏由还。伏承去冬所惠书。且读且玩。辄用感蹙。夫以穷途晚辈。得蒙长德光龙如是之厚。虽缘事契深重。存恤有加。而亦岂梦寐之所及者哉。合以尺素趁替操几之礼。而适值南促火迫。仓卒登途。遂阙然未报也。节过中秋。凉风已高。伏不审静养体度万祥。溯慕无任之至。访。两年所处。有非人人所可堪。近因 恩霈。幸返膝下。而炎瘴所铄。驮病归卧。已足私闷。家亲
答李参奉(重光)
地隔舂粮。仪阙纳拜。仰怀高风。每抱如渴之诚矣。前夏由还。伏承去冬所惠书。且读且玩。辄用感蹙。夫以穷途晚辈。得蒙长德光龙如是之厚。虽缘事契深重。存恤有加。而亦岂梦寐之所及者哉。合以尺素趁替操几之礼。而适值南促火迫。仓卒登途。遂阙然未报也。节过中秋。凉风已高。伏不审静养体度万祥。溯慕无任之至。访。两年所处。有非人人所可堪。近因 恩霈。幸返膝下。而炎瘴所铄。驮病归卧。已足私闷。家亲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7L 页
以焦费之馀。恒乏宁健之日。只自煎泣而已。所以些少佔毕之工。未免担却。自分为庸下人无疑矣。怜叹柰何。
答李后山(宗洙)
南下时。旅馆承诲。每在梦寤间。第缘归便剧而信使稀。一字替候。未及于三五月之内。然区区倾向。盖不以山河而间也。日前复寻乡井。而华札留馥。披读十回。感慰交切。有以知君子爱人之厚。不在寒暄眠食之末也。今已岁更。伏惟气度万祥。读易玩理。想日见古圣贤于黄卷中。羡贺又乌可量耶。访。归侍属耳。而亲癠弥留。恒少苏健之日。煎泣无已。处难之道。古人之讲明详矣。平日非不读此。而及其自在里许。终未免担却一边。因循颓废。无以策励振奋。则兀然庸阘之状。不惟不进。且有日退之叹。将何以仰塞长者之勤教也。伯维沈淹书史。所得必不赀耳。来初欲作湖上一夜之宿。然恐未得历拜仁闬。以是尤恨。
与李后山(丙辰)
违拜许久。又此新年。向仰之忱。未尝少弛也。伏惟献发。道体康福。胤兄侍学连胜。区区者不任驰慕。访。自前年得眩掉委薾之證。屡试大剂。尚未全可。居然衰
答李后山(宗洙)
南下时。旅馆承诲。每在梦寤间。第缘归便剧而信使稀。一字替候。未及于三五月之内。然区区倾向。盖不以山河而间也。日前复寻乡井。而华札留馥。披读十回。感慰交切。有以知君子爱人之厚。不在寒暄眠食之末也。今已岁更。伏惟气度万祥。读易玩理。想日见古圣贤于黄卷中。羡贺又乌可量耶。访。归侍属耳。而亲癠弥留。恒少苏健之日。煎泣无已。处难之道。古人之讲明详矣。平日非不读此。而及其自在里许。终未免担却一边。因循颓废。无以策励振奋。则兀然庸阘之状。不惟不进。且有日退之叹。将何以仰塞长者之勤教也。伯维沈淹书史。所得必不赀耳。来初欲作湖上一夜之宿。然恐未得历拜仁闬。以是尤恨。
与李后山(丙辰)
违拜许久。又此新年。向仰之忱。未尝少弛也。伏惟献发。道体康福。胤兄侍学连胜。区区者不任驰慕。访。自前年得眩掉委薾之證。屡试大剂。尚未全可。居然衰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8H 页
境。枯落无馀。自叹柰何。先生文集。已出定本否。与访先人往复书札。凡收入者几篇也。高山一事。为吾后死者责。未知近日经画何如。亦切愿闻。访。适忝绍修院任。而孔夫子影帧改摹。影阁新刱之议。发于德川士林。岭下诸议多有响应者。事非不美。而但念此事体大。属此各院多事儒林力竭之时。恐无以图终。如其无收拾。不如俟时之为得。并望详赐指教。以晓迷涂也。
与权完伯(𧟓)
伏以閤下承 圣上特简之命。受湖南旬宣之寄。棠车未下而仁声先播。使节才临而德意旁流。律己则庄严而勤俭。处事则廉简而公平。环湖山千里之内。欣欣有起死回生之望。盖将行锦营已试之令。推江州不尽之化。不动声色而措斯民于衽席之上矣。顾肤识浅臆。虽欲出意见论列。更有何事之可言哉。惟是区区倾慕之心。犹不能无虑于聪明之或有所未周。政令之或有所未及。而阴厓之卉。不煖于邹子之律也。每欲轩眉抵掌。吐尽底蕴。而自家之言辞拙讷。营门之公务丛沓。临归抱此。益切耿耿。谨以一得之愚。条列书呈。以人废言。前圣攸戒。游辞眩外。污不至
与权完伯(𧟓)
伏以閤下承 圣上特简之命。受湖南旬宣之寄。棠车未下而仁声先播。使节才临而德意旁流。律己则庄严而勤俭。处事则廉简而公平。环湖山千里之内。欣欣有起死回生之望。盖将行锦营已试之令。推江州不尽之化。不动声色而措斯民于衽席之上矣。顾肤识浅臆。虽欲出意见论列。更有何事之可言哉。惟是区区倾慕之心。犹不能无虑于聪明之或有所未周。政令之或有所未及。而阴厓之卉。不煖于邹子之律也。每欲轩眉抵掌。吐尽底蕴。而自家之言辞拙讷。营门之公务丛沓。临归抱此。益切耿耿。谨以一得之愚。条列书呈。以人废言。前圣攸戒。游辞眩外。污不至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8L 页
此。伏惟恕其狂而察其诚焉。
其一曰爱养民力。夫国势之安危。在于生民之休戚。生民之休戚。系于财力之有无。则财者。民之心也。其欲仰事俯育。佚乐终岁之愿。容有其极。而民之所以困穷流离者。其端不一。田赋之白徵也。粜籴之滥觞也。良役则有黄口白骨之冤。听讼则有鹊角鼠牙之误。一身而两担者有之。私贱而良役者有之。豪右从以兼并之。吏胥起以剥割之。财竭于上而民生有倒悬之急。货涸于泉而户口有散四之势。赋税之耗。日甚一日。则 国家经用。职此不敷。而识者之凛然而寒心。厥惟久矣。民惟邦本。而民生之困穷如此。财是民命。而财货之匮乏至此。为 国司牧者。可不易弦改辙思所以足国而裕民乎。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今閤下管辖一道。抚摩万民。随事存心。爱民如伤。革祛积弊。开导利源。使斯民安堵而乐生。特閤下分内事也。伏愿閤下勿以儒生常谈而忽之也。
二曰严束守令。夫 朝廷恤民之典。虽下于一国。而不如监司之提其纲。监司承流之令。虽布于
其一曰爱养民力。夫国势之安危。在于生民之休戚。生民之休戚。系于财力之有无。则财者。民之心也。其欲仰事俯育。佚乐终岁之愿。容有其极。而民之所以困穷流离者。其端不一。田赋之白徵也。粜籴之滥觞也。良役则有黄口白骨之冤。听讼则有鹊角鼠牙之误。一身而两担者有之。私贱而良役者有之。豪右从以兼并之。吏胥起以剥割之。财竭于上而民生有倒悬之急。货涸于泉而户口有散四之势。赋税之耗。日甚一日。则 国家经用。职此不敷。而识者之凛然而寒心。厥惟久矣。民惟邦本。而民生之困穷如此。财是民命。而财货之匮乏至此。为 国司牧者。可不易弦改辙思所以足国而裕民乎。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今閤下管辖一道。抚摩万民。随事存心。爱民如伤。革祛积弊。开导利源。使斯民安堵而乐生。特閤下分内事也。伏愿閤下勿以儒生常谈而忽之也。
二曰严束守令。夫 朝廷恤民之典。虽下于一国。而不如监司之提其纲。监司承流之令。虽布于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9H 页
道内。而不如守令之总其目。故生民苦乐。都系于守令之贤否。然作宰者。苟有畏法爱民之实心。虽或才有疏密之殊。治有难易之别。亦可以随事尽力。架漏牵补。而柰之何倚势之流。无所顾忌。失名之辈。莫敢施措。而好利之心。横在肚里。保民之仁。不见头影。财竭民穷而徵敛不已。田荒地白而赋税自在。 朝令之行会。视作纸上之空言。上司之甘结。抛为过去之常谈。弥缝于文簿而斗箕于里闾。掩遮于状报而剥割于苍赤。苟不董之以威。临之以公。提饬于接见之日。申严于褒贬之时。明覈于文报去来之际。则鲜有能畏戢而怀保者矣。试以近事言之。绣 启虽有虚实之相蒙。而冬等元无采施之至公。故民皆咨怨曰。官长侵渔。反甚前日。绣 启 朝令。不如不下。此可见守令之未必尽是。而绣 启之未必尽非也。且以为凶年。守令难于迁改。任其吞噬。一向仍存。则是无异于驯豺狼而喂赤子。纵盗贼而守财货也。閤下待人接物。款曲周遍。故人无不心悦诚服。而守令之弛戒释虑者。似或有之。固知其恩威仁义并行兼施。而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9L 页
窃恐温平之剂。不足以治升气之證。干羽之舞不可以解平城之围也。伏愿閤下团束守令。惩励泰甚。使不得恣行胸臆焉。
三曰振厉风化。夫监司之责。不徒在于簿书期会。而以观风施化为先。故有善者劝之。行恶者刑之。节行卓异则上报而旌之复之。秽闻彰著则论罪而配之殛之而后。民有所畏。吏有所戢。而风俗可以挽回矣。近年以来。此道废坏。伦纪之间。名实乖舛。上下之际。等威委迟。孽或凌嫡。奴或叛主。上司曾莫之闻。而抑强扶弱之说。又为今世长民者之痼弊。风俗职此而浇漓。纲纪以之而解弛。民无畏法怀刑之心。人多纵欲蔑礼之习。比闾族党。了无赒恤之厚谊。贫富贵贱。元乏维持之固志。一变而为夷狄。再变而为禽兽。甚可畏者也。三四十年前。见监司巡省。则所到地猾胥奸民。多被刑讯。才发一令。人皆失色而战惧。亦多先自逃避苟免威罚者。今也则专无此事。徒费厨传。故虽元恶大憝。皆掉臂横行于符节之下。亦足以观世变矣。閤下深加留意。广施钩察。以行劝惩之教则一路生灵。庶有回元
三曰振厉风化。夫监司之责。不徒在于簿书期会。而以观风施化为先。故有善者劝之。行恶者刑之。节行卓异则上报而旌之复之。秽闻彰著则论罪而配之殛之而后。民有所畏。吏有所戢。而风俗可以挽回矣。近年以来。此道废坏。伦纪之间。名实乖舛。上下之际。等威委迟。孽或凌嫡。奴或叛主。上司曾莫之闻。而抑强扶弱之说。又为今世长民者之痼弊。风俗职此而浇漓。纲纪以之而解弛。民无畏法怀刑之心。人多纵欲蔑礼之习。比闾族党。了无赒恤之厚谊。贫富贵贱。元乏维持之固志。一变而为夷狄。再变而为禽兽。甚可畏者也。三四十年前。见监司巡省。则所到地猾胥奸民。多被刑讯。才发一令。人皆失色而战惧。亦多先自逃避苟免威罚者。今也则专无此事。徒费厨传。故虽元恶大憝。皆掉臂横行于符节之下。亦足以观世变矣。閤下深加留意。广施钩察。以行劝惩之教则一路生灵。庶有回元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0H 页
反真之望矣。
四曰修明军政。夫军者。阴雨之备。御㬥之具也。及此无事。须先经理。而迩年以来。操练久废。军伍半空。营将委之该邑。该邑付之千别。千别则与哨官书记辈任其去取。赂厚则拔之。贿薄则充之。一番逃故。阅尽一邑户口。而军丁之阙额自如也。且夫滥称幼学之弊不祛。则閒良无可得之路。纳钱哨官之法不废。则军伍无可充之势矣。考籍三四式而核其滥称。行关五十州而防其纳钱。则亦可为修军政之一端矣。盖闻全州之点阅也。或空间而越伍。或贳丐而充数。举一反三。他邑皆然矣。伏愿閤下深加留意焉。
五曰兴起士风。夫士者。国之元气也。可杀而不可辱。可教而不可折。而我 朝之久安长治者。专在于培养士风。则操切化柄者。所不可忽焉者也。方今湖南士论歧裂。弱肉强食。入主出奴。无揖让济济之美。分朋角立。有淆薄龊龊之态。苟不煦濡涵育沐浴乎菁莪之泽。保合调停刬除其吞噬之习。则强日盛弱日微。而其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虽然此非一朝一夕之所可变。断
四曰修明军政。夫军者。阴雨之备。御㬥之具也。及此无事。须先经理。而迩年以来。操练久废。军伍半空。营将委之该邑。该邑付之千别。千别则与哨官书记辈任其去取。赂厚则拔之。贿薄则充之。一番逃故。阅尽一邑户口。而军丁之阙额自如也。且夫滥称幼学之弊不祛。则閒良无可得之路。纳钱哨官之法不废。则军伍无可充之势矣。考籍三四式而核其滥称。行关五十州而防其纳钱。则亦可为修军政之一端矣。盖闻全州之点阅也。或空间而越伍。或贳丐而充数。举一反三。他邑皆然矣。伏愿閤下深加留意焉。
五曰兴起士风。夫士者。国之元气也。可杀而不可辱。可教而不可折。而我 朝之久安长治者。专在于培养士风。则操切化柄者。所不可忽焉者也。方今湖南士论歧裂。弱肉强食。入主出奴。无揖让济济之美。分朋角立。有淆薄龊龊之态。苟不煦濡涵育沐浴乎菁莪之泽。保合调停刬除其吞噬之习。则强日盛弱日微。而其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虽然此非一朝一夕之所可变。断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0L 页
当道之德齐之礼。不茹不吐。惟公惟和而为之兆而已。伏愿閤下申明学规。严饬有司。聚士劝课之际。勿以科文为主。先教以揖让进退之节。专门于心近程朱之书。讲劘其文义。传习其训诂。变化其习性。感发其彝常。擢其尤等而论赏。考其不通而施罚。使冠章甫衣缝掖者知有此个意味。而不落于偏党狭私之科。则其风动之所及。安知无豪杰之并起。而气习之销磨者乎。
六曰综覈赈政。今年湖南饥荒。虽不如岭南之尤甚。而观乎米价之翔踊。亦可谓杀年矣。守令之来诉营门者。听言观色。殆若至诚恻怛。救弊拯溺之为。而察心考迹。类多乘时牟利之事。绝少忧 国为民之心。此诚可痛也。而况鹄形蝉肠。虽有死生之缓急。鹤头凫胫。不可断续其长短。则移粟转谷。愚窃以为不可容易判决也。且其各邑抄录。不无虚实之相蒙。受之者未必饥民。不受者未必饶户。又或勒捧富租。不以实闻。而半归私橐者有之。徒名设赈。但备文具。而不责实效者有之。则王成之劳来。元稹之增户。未足为核名实之道矣。伏愿别遣廉察。出没闾里。巡
六曰综覈赈政。今年湖南饥荒。虽不如岭南之尤甚。而观乎米价之翔踊。亦可谓杀年矣。守令之来诉营门者。听言观色。殆若至诚恻怛。救弊拯溺之为。而察心考迹。类多乘时牟利之事。绝少忧 国为民之心。此诚可痛也。而况鹄形蝉肠。虽有死生之缓急。鹤头凫胫。不可断续其长短。则移粟转谷。愚窃以为不可容易判决也。且其各邑抄录。不无虚实之相蒙。受之者未必饥民。不受者未必饶户。又或勒捧富租。不以实闻。而半归私橐者有之。徒名设赈。但备文具。而不责实效者有之。则王成之劳来。元稹之增户。未足为核名实之道矣。伏愿别遣廉察。出没闾里。巡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1H 页
到之日。明示摘发则威风所及。官吏先慑。所以济接昧草之掘。救养翳桑之饿者。必多其效矣。惟愿閤下以如保赤子之心。行望风解印之威。一以朱子浙东南康之政为法焉。
七曰申明漕运。夫漕运之谷。收升合于民结。供百司之廪料。而三南之中。此路最多。实我 国之命脉也。迩来漕法不严。群山,法圣之自该镇邑。监运沙格辈之恣行胸臆。无所不至。和水故破。视若茶饭。私板囊货。并加装载。而覆破渰没之患。星见踵出。使江仓之经费不继。禄俸之称贷相续。堂堂千乘之国。便作贫户之契活。兴言及此。可胜长痛。愚请以所闻而论之。各镇佥使。地卑识蔑。只听下隶之言。预先除减于元数之中曰。此各处例情也。此沙工都债也。又或托以罪名。驳汰沙工。则此辈纳赂图存。预卖税米。真所谓割肉充腹而上下相欺。恬不知止。及其臭载之后。浥腐者归之牲署。乾燥者输之江仓。监船之将。运柁之格。不过略罚而止。则从今以往。将不知税驾何地。且闻前日则各邑守令轮次监载。故犹自惕念奉行矣。今也则使该官独运。故
七曰申明漕运。夫漕运之谷。收升合于民结。供百司之廪料。而三南之中。此路最多。实我 国之命脉也。迩来漕法不严。群山,法圣之自该镇邑。监运沙格辈之恣行胸臆。无所不至。和水故破。视若茶饭。私板囊货。并加装载。而覆破渰没之患。星见踵出。使江仓之经费不继。禄俸之称贷相续。堂堂千乘之国。便作贫户之契活。兴言及此。可胜长痛。愚请以所闻而论之。各镇佥使。地卑识蔑。只听下隶之言。预先除减于元数之中曰。此各处例情也。此沙工都债也。又或托以罪名。驳汰沙工。则此辈纳赂图存。预卖税米。真所谓割肉充腹而上下相欺。恬不知止。及其臭载之后。浥腐者归之牲署。乾燥者输之江仓。监船之将。运柁之格。不过略罚而止。则从今以往。将不知税驾何地。且闻前日则各邑守令轮次监载。故犹自惕念奉行矣。今也则使该官独运。故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1L 页
利归于一处。害及于公私。 庙堂不之忧。上司莫之察。言念至此。不觉寒心。伏愿閤下诇察三仓物情。凡镇将之徵求。沙工之滥猾。私卜之潜装。破船之故载。一一严禁。若或诸弊终无可革之势。则自明年 启闻复旧。委任都事。使各镇各邑不得擅便于漕事。乃 国家之大计也。
八曰保恤邮驿。夫我 国所重。尤在馆驿。故试以岭南言之。村邑寺刹。无不破落。惟驿里则人烟栉比。户口繁盛。此无他。凡民之视驿属如猛虎。本官之视驿里如异域。不敢肆行其惩责故也。湖南则异于是。各邑之侵求备至。位田之削割已甚。以至驿奴之应役者。无非佣丐之流。驲骑之传命者。尽是玄黄之乘。殊甚骇痛。然此岂尽各官之罪哉。实由于邮官之专事自利。无意怀保之致也。窃闻道内邮丞。非无尽心于攻驹之政者。而粜籴不察。怨咨朋兴者。亦或有之。伏愿閤下采察贤否。夬施黜陟。使各驿苏息。则亦行仁之大政。布德之实效也。
凡此条列。只是略举其槩。而积弊所在。亦鲜有出于此者。若夫润色之运用之。惟在閤下之神
八曰保恤邮驿。夫我 国所重。尤在馆驿。故试以岭南言之。村邑寺刹。无不破落。惟驿里则人烟栉比。户口繁盛。此无他。凡民之视驿属如猛虎。本官之视驿里如异域。不敢肆行其惩责故也。湖南则异于是。各邑之侵求备至。位田之削割已甚。以至驿奴之应役者。无非佣丐之流。驲骑之传命者。尽是玄黄之乘。殊甚骇痛。然此岂尽各官之罪哉。实由于邮官之专事自利。无意怀保之致也。窃闻道内邮丞。非无尽心于攻驹之政者。而粜籴不察。怨咨朋兴者。亦或有之。伏愿閤下采察贤否。夬施黜陟。使各驿苏息。则亦行仁之大政。布德之实效也。
凡此条列。只是略举其槩。而积弊所在。亦鲜有出于此者。若夫润色之运用之。惟在閤下之神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2H 页
而明之尔。抑又有一说焉。词讼者。民之口也。有冤而可讼。故不得不赴诉于本官。本官不察其情。故不得不呼吁于营门。营门若一向委之于本官。则抱冤者终无控告之地。而舆情自有所抑郁矣。盖前使之决。或未必尽出于至当。前官之理。又未必总是明辨。则后来继今者。壹是旧决之不反。而惟以省事为务。恐非曲察民情无幽不烛之道也。而况杀人一事。何等至严。而近来每以平反为主。偿命之律鲜行。宽宥之典较多。故凶人不知畏。重囚踵相续也。古所谓辟以止辟之意。果安在哉。盖狱情难详。强弱异势。而刑吏之低昂。本官之偏听。理所固然则此尤不可不钦慎矜恤。而亦系营门之所当明审者也。伏愿閤下俯采荛言。时赐览观。而末端刑狱词讼之说。尤加留意则斯民幸甚。 国事幸甚。无任兢惶瞻企之至。
答地主李侯(集斗)
顷在新居。伏承初二日惠书。降屈威尊。推诩过当。顾惟蒙陋。何以致此。况副以新词。情境俱到。删定拙构。嫫盐换面。讽诵数回。如羾寒门而濯清风也。仍伏审
答地主李侯(集斗)
顷在新居。伏承初二日惠书。降屈威尊。推诩过当。顾惟蒙陋。何以致此。况副以新词。情境俱到。删定拙构。嫫盐换面。讽诵数回。如羾寒门而濯清风也。仍伏审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2L 页
㓖冹。视篆体履万相。仰慰无任。访。病状依然而移寓之劳。公私之酬。一时丛猬。古所谓贫人㥘到秋者。真先获矣。可可叹叹。若还新庐则一者进候。官府邃严。煖冬始寒。恐未可谐也。
答赵而盛
释褐十年。受民人社稷之寄者。屈指吾岭中。耳目所及。惟执事为先焉。是必有才望之过人者。而抑先尊府种德溉根之馀休也。阁梅方新。风树莫逮则执事之不寐而怀。临食而感者。虽是人情之固然。而苟非孝思之高于人者。又乌能发之于寻常书问之间哉。三复长笺。一味钦叹。然古人所谓。孝者不但滫瀡甘毳之养。而实在于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则执事之失之前者。有命焉。君子固末如之何。执事之终之于后者。定在乎今日。而亦可谓有其地矣。惟执事律己以俭约。御众以宽恕。存心于济人。馀力于恤穷。宁守朴质之本习。勿尚刑名之末务。宁为悃愊之循吏。勿学浮刻之俗态。以一个仁字为安身立命之所。则其泽之及物也必深。而真可谓移忠之孝矣。执事固能行之。而区区献愚乃如此。亦可见迂且僭也。访。偶然一科。本非素期。而悦亲则有之矣。第是西河之悲。久而
答赵而盛
释褐十年。受民人社稷之寄者。屈指吾岭中。耳目所及。惟执事为先焉。是必有才望之过人者。而抑先尊府种德溉根之馀休也。阁梅方新。风树莫逮则执事之不寐而怀。临食而感者。虽是人情之固然。而苟非孝思之高于人者。又乌能发之于寻常书问之间哉。三复长笺。一味钦叹。然古人所谓。孝者不但滫瀡甘毳之养。而实在于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则执事之失之前者。有命焉。君子固末如之何。执事之终之于后者。定在乎今日。而亦可谓有其地矣。惟执事律己以俭约。御众以宽恕。存心于济人。馀力于恤穷。宁守朴质之本习。勿尚刑名之末务。宁为悃愊之循吏。勿学浮刻之俗态。以一个仁字为安身立命之所。则其泽之及物也必深。而真可谓移忠之孝矣。执事固能行之。而区区献愚乃如此。亦可见迂且僭也。访。偶然一科。本非素期。而悦亲则有之矣。第是西河之悲。久而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3H 页
靡释。师门之恸。廓而如失。旧习颓放。新知蔑裂。索居成痼。无药可医。恐为乡里之陈人而止耳。未识执事何以教之。
答金君楫
洛城白衣之别。一岁再举。握手歔欷之情。无间夏秋。穷途铭篆。又倍平日。既而南入于海。西泊于蟾。尚有怀人一念。在眉山洛水之厓。虽欲忘之而不可得也。便中。伏奉菊月廿三日所惠书。忙手玩阅。重之以今初二日书。合并通看。且慰且感。无以为喻。就审觱栗。棣履静趣万相。何等抃贺。第閤里忧恼。自是举世一网。而不意一区桃源。亦有此运厄也。访。身家尚以毒祸馀威。形壳无存。又闻二人皆病。两兄亦患感未差。煼煎之忱。独天地鬼神知之耳。至于寻数之工。专归担却。有时开卷读数行下。辄口在这里。魂已渡洛江而营营矣。如此而何能有玉成动忍之益耶。夫患难之于人。不有以小益。适所以大害。而访之不能受益而见害。又理势之必至也。今执事之言曰。必得神助。又曰。何修而得此造物之爱也。此殆执事爱访之深。而不料其本质之如此。自修之复如此也。又况东篱金蕊之比。书与诗。俱不合访之万一矣。夫菊是花之
答金君楫
洛城白衣之别。一岁再举。握手歔欷之情。无间夏秋。穷途铭篆。又倍平日。既而南入于海。西泊于蟾。尚有怀人一念。在眉山洛水之厓。虽欲忘之而不可得也。便中。伏奉菊月廿三日所惠书。忙手玩阅。重之以今初二日书。合并通看。且慰且感。无以为喻。就审觱栗。棣履静趣万相。何等抃贺。第閤里忧恼。自是举世一网。而不意一区桃源。亦有此运厄也。访。身家尚以毒祸馀威。形壳无存。又闻二人皆病。两兄亦患感未差。煼煎之忱。独天地鬼神知之耳。至于寻数之工。专归担却。有时开卷读数行下。辄口在这里。魂已渡洛江而营营矣。如此而何能有玉成动忍之益耶。夫患难之于人。不有以小益。适所以大害。而访之不能受益而见害。又理势之必至也。今执事之言曰。必得神助。又曰。何修而得此造物之爱也。此殆执事爱访之深。而不料其本质之如此。自修之复如此也。又况东篱金蕊之比。书与诗。俱不合访之万一矣。夫菊是花之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3L 页
隐逸者也。昔陶处士最爱之。撤英泛酒。聊以忘忧。而悠然见山之趣。绕篱嗅香之乐。虽千驷万钟。无以易也。如访之落尘臼。婴世网。流离摈斥于岭海之间者。何敢望花隐之操趣耶。窃覸执事高蹈物外。傲视尘世。羞折腰于荆围。乐天命于眉阴。独保身名。不干秋卉之俱腓。幸全性命。不羡天门之桃李。则执事之学陶爱菊。固其宜也。玆敢奉还于执事。幸勿辞逊而不居也。方入三神洞。历览潇湘,岳阳,双溪,姑苏之胜。而触目生悲。遇景成愁。未知昔人之放迹名胜。陶然自乐。不以穷愁忧戚自累者。果何修而能之也。韵语宜和。而惘不能唤起诗思。当俟后也。
与内兄金斗庵
白地横罹。虽是梦寐之不到。而 天日孔昭。洞察情忠之无隐。关塞岂死人之地哉。只是感颂 王恩。咎引身厄。以听 上天之所命而已。古人处患之道。备载方册。但当玩理圣训。恰得一行之气力。是区区之望也。访。家祸尚酷。侄竟不起。渠之年龄资才。已极可惜。而仲兄温厚慈仁。莫享其报。老亲之下。惨愕景色。尤当何如也。所以今番会行。访自独来。而科日又退数十日。客地盘缠。诚可恼心。且有妻孥之忧。累朔
与内兄金斗庵
白地横罹。虽是梦寐之不到。而 天日孔昭。洞察情忠之无隐。关塞岂死人之地哉。只是感颂 王恩。咎引身厄。以听 上天之所命而已。古人处患之道。备载方册。但当玩理圣训。恰得一行之气力。是区区之望也。访。家祸尚酷。侄竟不起。渠之年龄资才。已极可惜。而仲兄温厚慈仁。莫享其报。老亲之下。惨愕景色。尤当何如也。所以今番会行。访自独来。而科日又退数十日。客地盘缠。诚可恼心。且有妻孥之忧。累朔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4H 页
弥淹则久滞京洛。实非其志。亦且柰何。馀祝良食自爱。以副远忱。
答李刚叔(健燮○丙午)
执事不鄙蒙陋。进而与之语。既又念其南归。赠之以诗韵。申之以序文。所以劝勉期待之者。出于常格之外。敬读且玩。感惧交切。不知所以措躬也。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故言不可不慎也。人有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也。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是失言也。失人失言。其于用心接物之道。固有厚薄仁不仁之殊。而其失于过。一也。今执事知访之外面。而不知所存之深浅。辄加以过情之责。非伦之儗。则在访固不敢晏然承当。而其于执事一言之得失。果何如哉。访。乡曲庸下人也。少无适俗之韵。长乏需世之才。只以佔毕之暇。略窥古人修己治人之方。而气质未易以矫揉也。习俗未易以脱略也。中焉而有饥寒困穷之侵。荐之以有死丧惨毒之祸。妨夺其志业。消铄其神思。工夫作辍。义理捍格。茫然如泛乎中流靡所止泊也。方将省愆补过。潜伏田庐。绝意荣显。苟全性命。以收桑榆之功。而虚名误身。遽擢巍科。旋守 园寝。淹过时月。而其当昼而思。当寝而梦。已逃斯
答李刚叔(健燮○丙午)
执事不鄙蒙陋。进而与之语。既又念其南归。赠之以诗韵。申之以序文。所以劝勉期待之者。出于常格之外。敬读且玩。感惧交切。不知所以措躬也。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故言不可不慎也。人有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也。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是失言也。失人失言。其于用心接物之道。固有厚薄仁不仁之殊。而其失于过。一也。今执事知访之外面。而不知所存之深浅。辄加以过情之责。非伦之儗。则在访固不敢晏然承当。而其于执事一言之得失。果何如哉。访。乡曲庸下人也。少无适俗之韵。长乏需世之才。只以佔毕之暇。略窥古人修己治人之方。而气质未易以矫揉也。习俗未易以脱略也。中焉而有饥寒困穷之侵。荐之以有死丧惨毒之祸。妨夺其志业。消铄其神思。工夫作辍。义理捍格。茫然如泛乎中流靡所止泊也。方将省愆补过。潜伏田庐。绝意荣显。苟全性命。以收桑榆之功。而虚名误身。遽擢巍科。旋守 园寝。淹过时月。而其当昼而思。当寝而梦。已逃斯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4L 页
世者久矣。何者。古人所以仕者。欲行其道也。苟不能行其道。何贵于仕哉。故自知其道之无可行而苟焉以进。是冒利也。自量其才之无足为而僩然以售。是贪禄也。今以朴陋胶固之学。而遽入于风埃胶扰之场。蹇滞迂疏之才。而妄出乎势利倥偬之路。则龃龉而不合。扤捏而不安。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故揣己量力。自甘退缩。虽此黾俛供职。因仍随列。而谋王断国。登金门而上玉堂。则已非意虑之所及也。然则执事所称调羹济川之业。非惟访之所不敢当。抑亦执事之所以知访者未悉也。敢因以辞焉。未识执事以为如何。抑尝闻子夏仕学之训。盖欲人之仕而有馀力。则不废于诵读穷格之工。学而有馀力。则兼及于致泽陈就之事也。优之一字。非优足充满之意。乃馀力有暇之谓也。儒者之学。有体有用。不以独善修己为专主。而必以及物治人为事业。故当仕则仕而馀力而治其学。当学则学而馀暇而出以仕。使本末该举。体用兼备。而无偏重专治之失也。窃详来谕。似以优仕优学之优。为优足之意。非但本文之义有所不合。而亦于君子立心之方。有所未尽也。夫学而优足则仕犹可也。岂有仕而优足而后方可以学者哉。此朱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5H 页
夫子所以以馀力训优。而不以优足言之也。幸反复而垂察焉。
与李刚叔
顷蒙左顾。得以握承佳诲。申之以发明道要。所以警此昏惰者多矣。第于戒惧未发之旨。有未能默契者。略陈区区之见。幸反复而终教焉。圣人教人。只是已发处用工。故曰非礼勿视听言动。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曰言忠信。行笃敬而已。及其子思之作中庸也。去圣远而此学不明。不知未发之中为万事之本。而或于静时欠却存养之工。故首举性情之德中和之旨。以示夫学者。其所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直指其人心未动之处。而使之收敛不放。惺惺不昧。以为酬酢万变之基本也。盖心不可常动而有时乎静。事不可常接而有时乎已。此正止水不波。明镜未照之时。而戒慎恐惧之工。未尝间断于斯也。故睹闻二字。从心上说。不是从耳目上说也。若有心于不睹。著意于不闻。则程夫子所谓才思即是已发者。无或其近之也耶。执事之言曰。外面有睹闻。则若以非礼勿视听可也。此以吾夫子动上说者。归之于静上说也。又曰。若是可睹闻者。则心之不欲睹闻。未知
与李刚叔
顷蒙左顾。得以握承佳诲。申之以发明道要。所以警此昏惰者多矣。第于戒惧未发之旨。有未能默契者。略陈区区之见。幸反复而终教焉。圣人教人。只是已发处用工。故曰非礼勿视听言动。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曰言忠信。行笃敬而已。及其子思之作中庸也。去圣远而此学不明。不知未发之中为万事之本。而或于静时欠却存养之工。故首举性情之德中和之旨。以示夫学者。其所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直指其人心未动之处。而使之收敛不放。惺惺不昧。以为酬酢万变之基本也。盖心不可常动而有时乎静。事不可常接而有时乎已。此正止水不波。明镜未照之时。而戒慎恐惧之工。未尝间断于斯也。故睹闻二字。从心上说。不是从耳目上说也。若有心于不睹。著意于不闻。则程夫子所谓才思即是已发者。无或其近之也耶。执事之言曰。外面有睹闻。则若以非礼勿视听可也。此以吾夫子动上说者。归之于静上说也。又曰。若是可睹闻者。则心之不欲睹闻。未知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5L 页
如何。此以外面自来之睹闻。属之于有意之视听也。又曰。睹闻未来之前则心之本体至静至虚。既有睹闻则所谓未尝入于心者。未知何说。此以圣人未发时为塞耳闭目。而有如撑眉面壁之禅也。乌乎其可哉。夫心虽管乎耳目。而自有动静之时。耳目虽听命于心。而色之接乎目。声之入乎耳者。无时而不然。方其未发。寂然虚明。知觉不昧而思虑未萌。鬼神莫窥。则此个境界。不容一物之萌芽矣。安有睹闻之可言乎。然而目之睹。耳之闻。自如矣。必欲以耳无闻目无睹为未发。则明窗净几。果有无睹之时乎。万籁齐作。果有无闻之时乎。愚故曰。睹闻者。就心上言。非指外面而言也。且执事之言曰。心非死物。故省察之则虚灵不昧也。夫所谓心非死物者则得矣。而省察分明是念虑发处猛著精彩底意也。与存养工夫对举而互言者。其不可以搀入于戒惧工夫也亦明矣。此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者也。呜呼。自道之污也。此学无传。人欲滔天。义理晦塞。圣贤至训。昭如日星。而人人知之者盖寡矣。执事乃能于优閒寂寞之中。所以潜心而用力者如此其至。则古人所谓年弥高而德益卲者也。如访。以口耳无得之学。何敢窥觇其藩篱。而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6H 页
既承勤诲。不能谕之于心。而较诸平日所闻于师友者。似若差异。故不揆僭猥而言之。盖以义理是公共之物。元无人己彼我之别也。若不有益于执事。则必有益于访也。
答李刚叔
顷蒙令胤袖传辱复。满纸勤教。无非所以指陈心性之原。发明动静之端。而羽翼乎经传之旨者也。以访之固陋浅狭。亦有所警发而资益。何如其幸也。虽然。执事所以反复开譬者。似若有不悉人之言者。亦有不尽人之情者。此则访之识见未透。辞语未达之致也。方切自讼之不暇。而其于不悉不尽者。不得不更陈之。太极有动静之理。而动静本与之相须。人有性情之德。而性情未尝有二致。故有指静而言者而动之端在其中。有指性而言者而情之德具于此。此非独执事知之。访亦知之。但其所就而言之不同。则其对举互言之际。未尝不区分丝析。惟恐其有拖泥带水。鹘囵吞枣之病也。夫戒慎恐惧。虽通贯动静之工。而对下文省察而言则当属未发。此所谓所就而言之者不同也。安得以动之必有静。外之必资内者。插入于其间哉。故访之说则曰。道是无内无外底物事
答李刚叔
顷蒙令胤袖传辱复。满纸勤教。无非所以指陈心性之原。发明动静之端。而羽翼乎经传之旨者也。以访之固陋浅狭。亦有所警发而资益。何如其幸也。虽然。执事所以反复开譬者。似若有不悉人之言者。亦有不尽人之情者。此则访之识见未透。辞语未达之致也。方切自讼之不暇。而其于不悉不尽者。不得不更陈之。太极有动静之理。而动静本与之相须。人有性情之德。而性情未尝有二致。故有指静而言者而动之端在其中。有指性而言者而情之德具于此。此非独执事知之。访亦知之。但其所就而言之不同。则其对举互言之际。未尝不区分丝析。惟恐其有拖泥带水。鹘囵吞枣之病也。夫戒慎恐惧。虽通贯动静之工。而对下文省察而言则当属未发。此所谓所就而言之者不同也。安得以动之必有静。外之必资内者。插入于其间哉。故访之说则曰。道是无内无外底物事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6L 页
也。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若于动时有而静时无。则其离道也远矣。故君子敬畏之心无时间断。而若其事物不接。方寸湛然。如衡未称。如鉴未照。则当此之时。气象虚明而已。知觉不昧而已。易经所谓坤之未尝无阳。先儒所谓静中有物者也。然圣贤于此。亦未尝闭目塞耳。强作此未发境界。故目有睹耳有闻。而心之未动者自如。则此不害为未发也。此不失为不睹不闻也。其大义固如此。而执事必欲以耳目之自有睹闻者。归之于已发而后已。且欲以心未动而自不干于外面之睹闻者。斥之以可睹闻之事。有意而不睹闻者然。此言愈多而义益晦。辨愈精而理益汩者也。且就执事所以诲谕者而条列焉。未视听言动时。所以戒慎恐惧。未出门使民时。所以存心养性。未言行时。所以笃敬者固如此。然若论未发之旨。则四勿以下数说。盖有著不得者。而执事则曰。勿视听言动。亦可谓未发工夫也云者。未知如何也。下节慎独工夫。比之视听言动。出门使民。则可谓未形见者。而犹且属之于省察工夫。诚如来谕之说。则子思所以分别存养省察之工者。亦可谓太费分析矣。且尧之允执其中。舜之惟危惟微。何以为言内而发外也。朱子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7H 页
曰。君子时中。即执中之谓也。君子时中。果是内面工夫乎。又曰。心一而已矣。所以为知觉者不同。知觉之不同。果可谓之戒惧之节度乎。一贯之训。明理一而分殊。寡欲之旨。论操存而舍亡。此何有于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义。而亦何以为攻斥鄙说中只从已发处之明据也。访之所谓收敛不放。为酬酢万变之基本者。非兼动静说也。正所以偏言乎静者也。收敛不放。故此心存存。惺惺不昧。故可以酬酢万变。则此乃子思所谓大本。而中段所谓戒惧之时也。以为静中有物则可也。以为动中有静则岂不为剩出之语乎。盖圣人非把捉此心。虽有可睹闻之物而不欲睹闻也。只是此心湛然虚静之时。虽有过眼过耳之声形。而这心固依旧自在。而初无可睹可闻者也。执事所谓君臣父子之大。事物来接于睹闻。而乃反收视返听曰。我方为未发工夫。不可睹闻乎此。而不之睹闻也乎。此则禅家虚无寂灭之学。裔戎无父无君之教。亦不至若是之甚也。曾谓圣人大中至正之学。明体达用之工。而有是哉。执事于此。试加意焉则非但有以知访所以立言之本意。而亦于存养省察之地。不为无所补也。来谕曰。有睹闻则此乃动也。夫睹闻是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7L 页
声色之自接于耳目。而未尝须臾而无者也。若以无睹闻方指为未发时。则自鸡鸣而起以后。至于夜久斯寝之前。亦有顷刻无睹闻之时乎。除是熟睡无知觉。方是未发境界。圣人大本之中。所以为万化之本者。不应如是之昏昧也。思虑未萌。万事无眹。而知觉不昧。炯然常在。则至静之中。自有动之端。而可以为酬酢万变之主矣。此正性情合一之妙。动静相须之道。而执事指以谓判作两截者。非访之所能晓也。前书所论。只说戒惧不睹闻之旨。遂言其所谓不睹不闻者。非耳目之无睹闻也。自是心中之无睹闻。故虽于未发时。而耳目之睹闻者自若也。此乃发明不睹不闻之微旨。而来谕何以曰。与戒惧章本旨大不相同。又与性情中和等语不相管摄云也。天所赋为命。人所受为性。率性之谓道。品节之谓教。而道者该括乎性命。兼总于修教。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故不睹不闻之时。亦必戒惧而存之。则鄙说未尝异乎执事之言也。其论敬之说则请又有以申言之。夫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内而存此心者敬也。外而应万事者敬也。致知而必以敬。尊性而必以敬。造次颠沛惟于是。食息动静未尝舍。故先儒之言敬者。不翅其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8H 页
多端。如曰主一常惺惺。其心收敛者。皆指存心之工也。如曰出门如宾。九容等节。皆指制事之方也。千蹊万径。皆可以适国。故有从外而言者。有自内而言者。则泛言敬字之义。果有许多头面之不同也。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今乃指而议曰。事物之上。不可不敬。只于直内之方。单举敬字。未免偏枯云尔。则执事以为可乎。不可乎。今执事深攻访所谓存心之敬者。而必以动上之敬所以制外者。靳靳说与。则正恐老先生迷藏之戒。无或近之也。此等议论。非访之说。乃先儒之说。而朱子书答吕子约中和说。已自详悉。本文既不可记。书册又无存者。故其所发明。反多依微而模糊。宜执事之听莹而有此多少说话也。其他可以仰质者非一。而大体苟同。则小节之出入。置之无妨也。苟其不同则虽毫分缕析。而益所以害道。故玆不复赘焉。抑访于此复有所献愚者。天下之义理无穷。初无人己彼我之别。世人之知识有限。不可以私意偏见有所参错而低昂也。故上自濂洛诸君子。以至我东先辈。其于议论之同异。问辨之矛盾。虽如儒释之大界分。王霸之大关头。犹必平心易气。不敢有凌驱诋侮之心。抑或所论有闷人意处。亦必反复疑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8L 页
难。未敢有必胜自是之意。今执事于鄙言之未合者。以失旨错乱。语脉舛凿等语。大加挥斥。略无假借。在访则固为妄率之归。而其在执事奖励诱掖之道。似为未尽。亦有以窃见其义理未尽涵养。血气未尽退听。人己彼我之间。未免有得失计较之意也。访既以道义相发。故敢此索言。而僭猥狂简之责。亦无所逃焉。俟罪俟罪。
答李刚叔问目
外面有睹闻则若以非礼勿视听可也。若是可睹闻者则心之不欲睹闻。未知如何。
非礼勿视听。是省察以后事。此心寂然不动。而万事皆未萌芽。无可喜底形象。则是所谓不睹也。无可怒底声响。则是所谓不闻也。哀乐莫不皆然。此所谓未发时也。不可以耳目之闻见字浑称之也。欲不睹闻而不之睹闻。则是已发。而非未发也。
虽是不大段声色。而既入于耳目则亦入于心。而吾心察其不大段。故听若不闻。视若不见。
思虑未萌。知觉不昧。则鬼神不能窥其际。岂有睹闻之可议乎。非察其不大段而不睹闻也。只是心未感也。
答李刚叔问目
外面有睹闻则若以非礼勿视听可也。若是可睹闻者则心之不欲睹闻。未知如何。
非礼勿视听。是省察以后事。此心寂然不动。而万事皆未萌芽。无可喜底形象。则是所谓不睹也。无可怒底声响。则是所谓不闻也。哀乐莫不皆然。此所谓未发时也。不可以耳目之闻见字浑称之也。欲不睹闻而不之睹闻。则是已发。而非未发也。
虽是不大段声色。而既入于耳目则亦入于心。而吾心察其不大段。故听若不闻。视若不见。
思虑未萌。知觉不昧。则鬼神不能窥其际。岂有睹闻之可议乎。非察其不大段而不睹闻也。只是心未感也。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9H 页
心非死物。故省察之则虚灵不昧也。不省察则空空寂寂。易至于昏昧也。若有睹闻而不应接。则似未稳当。
戒惧是存养工夫也。于此不可著省察字。才省察。即是已发。不可言未发也。盖存养之工。能使此心惺惺。不至空寂昏昧而已。非觉其有睹闻而故不应接也。
戒惧者。虽于不睹闻之时戒惧之者也。戒惧之节目。不过整衣冠尊瞻视整齐严肃常惺惺。使此心不至于昏昧也。及至于睹闻之时。则应顺事物者也。且于无睹闻之时。省察其头不直欤。手不恭欤。如是著工。则心存于一身而不放。故乃操存工夫也。未睹闻则静也。已睹闻则动也。
戒惧心上工夫。头容直手容恭。是外面工夫。虽是敬之节目。而戒惧不睹闻时。著不得这般字矣。未发无睹闻境界。只有常惺惺。其心收敛等节度而已。乌可以省察等事混同说去耶。
答李刚叔(丁未○代大人)
因儿子归。获闻执事养德林泉。不求世知。惟以诗书图籍涵泳优游。非复世俗尘臼中人。某心仪之。而恨未能命驾千里。沾其馀沥以自润也。即于褫中。伏承
戒惧是存养工夫也。于此不可著省察字。才省察。即是已发。不可言未发也。盖存养之工。能使此心惺惺。不至空寂昏昧而已。非觉其有睹闻而故不应接也。
戒惧者。虽于不睹闻之时戒惧之者也。戒惧之节目。不过整衣冠尊瞻视整齐严肃常惺惺。使此心不至于昏昧也。及至于睹闻之时。则应顺事物者也。且于无睹闻之时。省察其头不直欤。手不恭欤。如是著工。则心存于一身而不放。故乃操存工夫也。未睹闻则静也。已睹闻则动也。
戒惧心上工夫。头容直手容恭。是外面工夫。虽是敬之节目。而戒惧不睹闻时。著不得这般字矣。未发无睹闻境界。只有常惺惺。其心收敛等节度而已。乌可以省察等事混同说去耶。
答李刚叔(丁未○代大人)
因儿子归。获闻执事养德林泉。不求世知。惟以诗书图籍涵泳优游。非复世俗尘臼中人。某心仪之。而恨未能命驾千里。沾其馀沥以自润也。即于褫中。伏承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9L 页
惠翰。三复以还。益信前日之所闻者非过也。惟是不放心读书时习之说。乃吾儒家茶饭。故特过去说了。非有躬行心得之实。而其所推演者。纤悉委曲。反复详备。有足以警发颓废者。荷甚荷甚。然有往不复。昔人攸责。含疑不质。往哲是戒。玆敢不揆疏猥。而略有所仰陈者。幸高明之察之也。夫求放心三字。是圣学之成始成终者也。初学之士。固当从事于此。而若其道成德立。知行兼至之君子。亦岂舍此而他求哉。试以孔门诸子言之。三千之中。惟颜氏为亚圣之资。而其所以去圣人一间者。盖缘此心之或有差失也。失而即求。守之最久。而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则其他即又何说哉。心是活物也。顷刻不存则或天飞而渊沦。或凝冰而焦火。故圣贤所以维持防范者。如彼其严。不以吾学之已至。吾德之已修。而少弛其求之之工焉。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已矣者。惟此一事之外。更无馀事之谓也。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千言万语。只是将已放之心约之者。经传许多说话。莫非求心之工之谓也。然则读书是穷格之工。而读书穷格。所以求放心也。时习是知行之要。而知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0H 页
行学习。亦所以求放心也。心苟不放则义理昭著于方寸。应接各当乎其则。自一身之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以至五伦百行。莫不合于理而得其中矣。收放心然后固可以读书而穷其理。时习而复其性。然穷理复性。亦岂非求放心之事也乎。大学之心不在焉。在于知至意诚之后。中庸之学问思辨。在于笃恭不显之先。此其明著的确之證也。苟但以求放心为初学入头处。而不以读书时习为求放心之资。则不但于立言有所差欠。亦恐于日用之间。未有受用处也。高明所谓穷理尽性之大机会者。诚不易之论。而所谓时习与读书之工。皆自求放心做去者。似未免得其半而失其半也。如何如何。且时习固为通贯动静之工。而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可谓之静时工夫也。盖静时则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喜怒未形而气象虚明。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而已。若曰。听于无声则已非静。而异于不闻之训矣。若曰。视于无形则已是动。而异乎不睹之说矣。朱子所以引此两句于中庸或问者。證其先自预防于未然之前也。非直以视无形。听无声。正解不睹不闻之义也。至于事亲事兄之道。自是讲究乎平日。随遇而顺应者。如曰。对亲而习其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0L 页
事亲之节。则未对亲之前。都不习事亲之节乎。对兄而习其事兄之节。则未对兄之时。全不习事兄之道乎。盖时习是兼知行之说。故或读书穷理以明孝弟之道。或应事接物以尽修齐之方。此正互修交进。如鸟两翼而不容偏废者。初非对其物而后习其事也。大抵此事。显在日用而妙入无眹。苟不能实见而真践。则成言之际。妙忽易差。行事之间。寸尺千里。必须沈潜涵泳。积久研几而后千条万贯。无不各当其理。此岂易而言者哉。呜呼。圣贤明训。布在方册。苟能用力。无远不到。而今之世。鲜有以此学从事者。其能有志于讲究。体验于身心如高明者。果几人哉。此某所以奉读来谕。叹赏而无已者也。即惟新春。学履康安否。迷儿久滞京国。无与晤语。幸得执事而有所资益。是又区区之幸也。
与李刚叔
初夏向热。伏惟静中体候万休。山深日长。正好观玩。恨未能往承绪论也。前日所论戒惧说。更觉前说之无异于隔靴而爬痒也。君子用工。自所睹所闻。以至于思虑未萌。事物未来时。亦尝戒惧。不敢小有弛慢之意。此所以为通贯动静之工也。盖此心未发之时。
与李刚叔
初夏向热。伏惟静中体候万休。山深日长。正好观玩。恨未能往承绪论也。前日所论戒惧说。更觉前说之无异于隔靴而爬痒也。君子用工。自所睹所闻。以至于思虑未萌。事物未来时。亦尝戒惧。不敢小有弛慢之意。此所以为通贯动静之工也。盖此心未发之时。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1H 页
无喜怒之可睹。无哀乐之可闻。只是本体虚明。气象湛然而已。则目之睹耳之闻。愈益精明矣。然则所谓不睹不闻。就心上说。非就耳目上说也。故朱夫子答吕子约书曰。若必以未有闻见为未发。则只是神识昏昧底人。睡未足时。被人惊觉。顷刻之间。不识四到时节。有此气象。又曰。惟烂熟睡著时。可为未发云云。其不以目无睹耳无闻。为未发境界者。亦已明矣。饶氏,胡氏。遂以前事才过。后事未来。霎然之顷。耳无闻目无睹之时。指以为不睹不闻。故后来学者不能远察乎章句或问之旨。而于所谓不睹不闻者。未免以耳目之视听当之也。或问所谓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亦所以发明不待睹闻。先自戒惧之意。非直以听无声视无形。正解不睹不闻之义也。执事之以戒惧为通贯动静者则得矣。而每于睹闻上有疑焉。访之以睹闻为非耳目之视听者则似矣。而亦不知睹闻之当从心上说去。则其失又大矣。玆以更陈瞽说。未知执事以为如何。义理无穷。知识有限。又安知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耶。馀当早晚进叙。
答李刚叔
示谕性道之说。诚荷诲人之勤。而与前日所闻者。不
答李刚叔
示谕性道之说。诚荷诲人之勤。而与前日所闻者。不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1L 页
能无异同。请得以申言之。夫道者。贯动静该体用底物事也。朱子曰。性之德而具于心。则道之不离于性而具于方寸之中。可知也。又曰。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则无论动未动发未发。而道之无乎不在。可知也。岂可以动时当行者谓之道。而未发时循性之自然者。谓之非道乎。执事有疑于率字之义。而谓之不可言于静时也。然率非循此至彼之谓。乃是循其自在之义。故朱子曰。率是呼唤字。又曰。率字轻。又曰。率非用力字。又曰。诸家以率性便作修为。非也。率性者。只是说循吾本赋之性。便自有许多道理。若此之类。不啻一再。则率是循其性之自然之义。非循由而修之于行事之谓也。然则率性之道。已自具足于未发之时矣。盖道之所以得名。不在于人行以后。而已具于人未行之前。故朱子曰。吕氏说以人行道。若然则未行之前。便不是道乎。观乎此则亦可见道之通贯乎动静。而不待日用行事上也。盖于率字道字面目。未得端的觑破。则来教所谓皆近于已发及自未发中流出来者。无怪乎违戾于思传之旨。而与鄙说不合也。夫性即理也。性外无理。理外无性。若曰。率性之所以然之理具于静时。则是未免以理率理之病也。夫性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2H 页
与中。果是未发。诚如来教。而执事其以性直谓之中乎。性者仁义礼智而已。中者这仁义礼智之不偏不倚之名。则中未尝离乎性。而亦不可指中谓性。如圆未尝外乎天。而又不可指圆谓天也。故性与中虽属未发。而就其里面。不能无分段也。且以未发之中谓之道者。本朱子说也。其答胡广仲书曰。中者。状性之德而形道之体。此以中为道之体也。章句曰。大本者。天命之性。道之体也。此所谓大本者。即未发之中也。发而时中者。名之曰和。而未发而中者。正是中之所以得名。而亦所以为道之体也。执事所谓以中为道。乃已发之中者。果是朱子之本意乎。大抵性是浑沦底物。道是性中分派条理底物。而性中有分派条理者。即所谓道。其洋洋发见。未尝有动静食息之间。故工夫亦无间于动静食息。执事所谓发处用工者。诚的确不易之论。而圣贤亦何尝于未发工夫。必置而不言哉。苟于此关。精覈劈破。则其馀似当迎刃而解矣。又况率性之说。如是歧贰。则所差不特毫釐而已。故又此覼缕。亦见其狂简而僭猥也。
答李刚叔质疑
命字率字。有次第层节。
答李刚叔质疑
命字率字。有次第层节。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2L 页
执事以天命之命字。谓可比而同之于率性之率字乎。命。天理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万物之同一太极也。其义至实。率。是循其一物各具之太极。而为道之义。非用力字也。有不可以次第层节言之也。
即加率字则有贯动静之义。
贯动静。以道字言之。可也。若以率字为贯动静之义。则终不免于修为之病也。盖吾之一性浑然在中。而万事万物当行之路。各有条理去处。循此之性。无非是道则此所谓率性之谓道者也。然则率字是不犯人为。不犯手势而言者也。岂可搀入于动静之说耶。
中则至静未发者也。只是状性之德而已。未可把作性也。
喜怒哀乐未发而在中者。性也。其不偏不倚者。性之德而道之体也。是则所谓中也。其不可以中谓至静未发也审矣。中之不可把作性。鄙说已然矣。
率性之所以然之理。具于未发。率性之所当然之道。在于已发。
性即理也。具于未发者也。其曰性曰理。虽有名言指意之不同。而其义则未尝不一也。然则率性之性字。即理字。从人物禀受处言之者。不可曰率性之理。有
即加率字则有贯动静之义。
贯动静。以道字言之。可也。若以率字为贯动静之义。则终不免于修为之病也。盖吾之一性浑然在中。而万事万物当行之路。各有条理去处。循此之性。无非是道则此所谓率性之谓道者也。然则率字是不犯人为。不犯手势而言者也。岂可搀入于动静之说耶。
中则至静未发者也。只是状性之德而已。未可把作性也。
喜怒哀乐未发而在中者。性也。其不偏不倚者。性之德而道之体也。是则所谓中也。其不可以中谓至静未发也审矣。中之不可把作性。鄙说已然矣。
率性之所以然之理。具于未发。率性之所当然之道。在于已发。
性即理也。具于未发者也。其曰性曰理。虽有名言指意之不同。而其义则未尝不一也。然则率性之性字。即理字。从人物禀受处言之者。不可曰率性之理。有
鹤林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23H 页
若性外复有理也。况性之未发时。不偏不倚者。乃是当然之道。则岂可以所以然之理。目之于其间哉。以所以然所当然。分属未发已发。则子思所谓大本者。反是在天之命。而虚灵知觉之体。阙却合下当然之道矣。其言之有病。非但前书所谓以理率理之病。此外更不敢多言矣。伏惟细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