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庵集卷之一
鹤庵集卷之一 第 x 页
鹤庵集卷之一
 诗
  
有感(是时。慎为▦先生而尝吟一绝韵。○己未)
平生所学朱夫子。此事如何每受殃。仰首长吁频欲诉。老天无语但苍苍。
鹤庵集卷之一 第 199H 页
和曾侄孙尚孝,尚义,尚忠,万仞。兼示诸族诗。
于戏我先祖。出自海西地。粤在胜国(我国胜高丽为国。故谓高丽为胜国也。)时。崛起致隆位。恭惟文献公。(讳冲海。崔之始祖。而官至侍中。即今议政。故云致隆位也。)文章德业备。当时海东人。敬爱称夫子。先崇儒者学。儒教无不暨。生灵被膏泽。社稷蒙福利。后昆贤且盛。芳流百千祀。夫何入我朝。衰替无与比。疑是数三代。窃耻事姓二。以故显者少。散落于八疆。噫我六代祖。惨矣被刑章。兄弟数三人。(自源自河。与我六代祖。三兄弟云。)并皆投畀北。(庆源会宁吉州三邑。三兄弟被谪云。)五代祖以下。绵绵犹瓜瓞。乡贯失首阳。(海州别号。)丰川定非真。况彼孤竹公。自是近代人。何以援为祖。羞与对人说。谱牒元不存。族派全然失。孰知我国崔。皆自鸡林出。所以泽翁诗。文昌海崔宗。纷纷多郡望。寔由多分封。我宗寒且微。焉知斯所从。高祖以上墓。亦皆不能识。全昧追远义。念玆泚颡额。逮我祖考身。始免负羽役。文笔天生才。晚岁始勤学。祖妣亦勤劳。艰难务稼穑。开业以传世。子孙皆其泽。劬劳生我父。我父四昆季。哀哉我伯父。孝友多文艺。妻淫黜无嗣。不幸亦早世。呜呼我仲父。能诗有才子。才子亦不幸。十四忽妖死。叔父暨我父。子孙稍自有。嗟我第二兄。继我仲父后。主我宗家事。祀我祖父母。今我兄之子。倏为尔祖父。嗟我祖考妣。为汝泽斩祖。唉哉世
鹤庵集卷之一 第 199L 页
已远。孝思尔当勖。但我自初生。命蹇多痼疾。四岁遘痘疫。喘息危欲绝。仍成半盲人。手足亦爽骨。贻我父母忧。天作不孝子。夏夜数五里。三往汲新水。祈祷活吾命。昊天恩罔极。五岁失吾母。波咤无衣褐。惟我先考训。先之以小学。小学数篇中。本备做人样。孔孟程朱学。八岁能自仰。十六读邹书。刍豢悦我口。滥自谓此身。作圣其何有。仁义礼智说。常欲自固守。千载上古人。皆吾所尚友。狂狷昧扩充。每恨未逢师。二十丁外艰。(父丧也)穷天极地悲。只欲务正学。显亲以为期。幸值畏斋翁。出为北评事。我上请学文。愿学以为己。众人指之笑。俗士皆愕眙。(惊视也。)惟我李先生。教我他人异。青蛇孟春日。始获讲义理。是时老峰翁。按节来北鄙。亦劝为己学。两翁共遵轨。十月游七宝。(山名在明川。)遂分数千里。咸山季冬月。心经学老峰。翌年三三日。治任向南中。南中春已暮。花柳争青红。我年二十五。始得过汉阳。寔赖两贤翁。送我大贤门。十九日将暮。始得到宋村。入拜同春翁。起答如尊客。是行千里外。病足如刀割。余若蔡西山。千里脚流血。翌日至桥山。上书请受学。尤庵老先生。视余犹子侄。春朝暨秋夜。孜孜勤教育。四书五经外。朱文近思录。家礼及家语。启蒙与小学。揲蓍象数(见启蒙)说。律吕期三百。(见书传)凡干义理文。几多不授受。从游十年间。闻见颇富有。且遂南迁志。娶得湖西妇。生女又生男。万里幸有后。噫自甲寅秋。士林遭阳九。(厄会也)天实降士祸。士祸由何咎。追思乙卯事。三魂尚在否。鞫狱桁杨(刑杖也)下。幸得不陨首。时有矫诬人。礼以作坑堑。北谪更南迁。士祸犹烈焰。大贤逢大厄。豺狼无厌足。矧余以门徒。岂辞收司律。六月盛暑雨。万里荷校行。(加桎于项也。见周易。)不死由天幸。苦节得令名。吁彼泗水谪。寔我安节亨。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0H 页
四月庚申夏。回泰天所佑。是岁冬至后。斋郎职除授。白鸡二月半。换奉影帧职。故乡犹千里。在彼磨天北。八月踰茂山。到我鳌山城。兄娣俱存在。稍慰离索情。遂卜甑山下。奉迁考妣茔。伊时尔父母。靡有议亲迎。安知廿年间。尔曹并长成。既不识面貌。何以闻音声。回思甲子夏。有人诬贤师。(尹拯作书。诬辱尤庵也。)平生事一义。今日永乖离。彝伦扫地尽。疏辨那可已。虽承 圣批温。厥党怒切齿。废锢十馀年。实是皆由此。盖于丙寅春。出宰为怀仁。伊日少辈党。已久乱其真。戊辰居下考。退卧金陵村。己巳二月春。朝廷棋局翻。士林大祸作。大老陷刑戮。党论猛如虎。讵能知白黑。至谓微末余。大老之心腹。纵是诬谗说。于我荣已极。天不听施刑。(台谏金梦阳请刑此身。 上不听而流余于光阳也。)恩谴何怨天。泗光两瘴乡。通计十二年。不死诚可怪。瘴毒难可喻。平生抱宿病。到老益沈痼。岭海两谪地。家属来相聚。前后妾与女。代我皆物故。女儿七岁夭。妾则死贞固。每忆涕自零。悲痛心骨锢。嗟我第三兄。急乱至再度。南北几千里。足茧荒山路。鸰原情何极。恩义篆髓骨。青犬孟夏初。有 恩自天落。获见金鸡庆。畿甸仍栖息。乙亥秋以后。岁恶难比列。连年恒旸足。每见谷不熟。丁丑妻饿死。四顾孰矜恤。同师二三子。出钱五六百。受赙始敛殡。死后已阅月。人有谤余言。我亦徒自哭。独子抱锄柄。邻人视常汉。困苦何所比。仆婢亦自叛。但我穷里趣。何以三公换。未尝乞于人。固穷践所学。前秋八九月。复职非正职。废置十四载。瘴海为监收。古例本无迎。何以责收卒。亦无草料事。不似官员行。时维九月晦。霜风千里程。雇马京城里。行色苦且忙。及至湖南境。陪卒忽然出。瞻彼路傍人。罔不惊嗟咄。十月踰芦岭。(在高敞县)岭外草犹青。可矢吾身世。正如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0L 页
水上萍。中路再经宿。乘夕渡木浦。(在务安县水路十里云。)驱驰夜初更。始到海南土。地名花原串。牧官留任所。风土绝殊异。隆冬或挠扇。命途本屯蹇。仕亦饮瘴泉。但自此以后。颇有官员样。虽非实正职。服食则所长。出入拥伞盖。晨夕闻鼓角。笼中有贮衣。库中有积谷。厩中多肥马。盘中多肥鱼。财谷比前年。可谓富有馀。乡人那得见。衣▦夜行如。视我初长时。奚啻天壤殊。弊衣不掩骼。岁寒亦无襦。藜藿充饥肠。不厌糟糠粥。人皆蔑视余。莫我肯顾恤。然吾颇勤学。矢以不汩没。祸福几翻覆。得此稍自康。此实布衣极。反惧生灾殃。先世积阴德。馀庆爰暨卬。子路初贫日。百里尝负米。富贵思其亲。今我亦何异。悲痛缠枫树。此恨何时已。两兄及一姊。况闻与世别。不得临穴诀。肝肠每欲裂。儿如渊明子。亦不好纸笔。天运至于斯。只叹命穷薄。今闻吾兄后。汝曹兄弟出。山川万万叠。逢面在何日。春间使人回。忽见尔书诗。始知尔兄弟。生长习文辞。文辞如老成。纯熟且辉光。吾衰家亦衰。孰谓有此郎。郎兮既聪敏。年富力亦强。将来万里远。所至何可量。尔其听吾言。吾心喜无疆。岂徒无疆喜。向汝欲发蒙。昔登大冶山。(在尚州,闻庆,槐山,清州四邑接境之地。)手若扪苍穹。今上智力山。(在珍岛牧场。)海阔天且崇。吴越亦可俯。浩浩快豁胸。然多未尽学。难脱固陋窠。况汝坐井观。其奈天小何。宜尔自叹息。未免童观羞。但汝苟欲仁。仁至更何忧。读书亦多术。汝其识其序。无为小人儒。实是圣人语。为闻尔辈学。只是在科举。科举亦可工。善行焉暴弃。愿汝学古书。行义以为利。吾观世俗人。利害却忘义。读书能言士。正如鹦鹉鸟。罔知义之大。惟趋利之小。我愿尔兄弟。学为孝悌人。后生真可畏。方长物茁春。如我老朽者。俟死痼病中。未遂初年心。半夜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1H 页
徒自恫。画虎今不成。心恒包羞耻。还乡罔有期。见汝诚未易。但将万里书。戒尔还自悲。亦愿尔兄弟。奉先以孝思。家庙暨松楸。如思生存居。豺獭亦报本。可以人不如。祭先受福庆。备载古人书。谓祭无益人。岂不受天殃。葛伯自不祭。所以底灭亡。念玆而在玆。戒玆宜不忘。如我远游子。何日拜先茔。秋霜春雨时。徒自怆我情。平生不与祭。常欲长悲鸣。虽行纸榜祭。每自心不平。愿汝勿忘本。无忝尔所生。亦勿同姓婚。以贻羞门庭。鸡林我崔宗。先儒说丁宁。汝看万枝树。万枝一脉通。又看千派水。千派一源同。如何犯国禁。以底自陷刑。我言止于此。汝其毋忽听。此外无穷义。具载传与经。愿汝诵经传。(经传中。四书文理及义理明白。若不熟读四书。则虽为文章。犹如不学人也。)心上常篆铭。亦以遣后嗣。无或有堕零。谨勤不厌倦。以至终遐龄。 崇祯后二壬午阳月。曾叔祖。诗。
次金宽谷韵(戊申孟夏念四日。二首。)
家三千里远。水亿万重深。情札从何至。看来倒我心。
书非真面目。忻耸正无分。兼有琼琚赠。在情不在文。
鹤庵集卷之一
 疏
  
(甲子四月。司瓮直长时。辨经。)
伏以栾共子之言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朱子取此。而置之于小学明伦之篇。臣自幼时。读小学之书。深知君与父与师俱为一体。而人伦之大无过于此三者也。是故。君之被诬。臣不可不辨。父之被诬。子不可不辨。师之被诬。弟子亦不可不思其伸辨之道矣。然父子则情亲。故人或有时乎为私胜之事。君臣则义严。故人或有时乎为畏威之举。师与弟子则本非父子之情亲。又非君臣之义严。故忽忽而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1L 页
慢视者多矣。此岂生三事一之道乎哉。其为人伦之不明大矣。然则明其人伦。欲免为夷狄禽兽者。何独于其师而慢之也哉。是知见师之被诬而辨之者。亦莫非明人伦之道也。今臣有为师讼辨之事。而敢将瞽说。仰溷 天聪。伏乞 殿下垂察焉。臣师奉朝贺臣宋时烈。学问纯正。道德光大。不但为一代士林之宗匠。故八方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钦慕尊信。称之以师。虽如向来为群奸所侵困之时。亦莫不欲为宋时烈辨诬不已矣。及夫群凶黜伏。至冤见伸。宜其益自尊信。而奈何人心颇僻。世道污下。尚德之风日衰。好党之习日痼。今日之士。尊敬宋时烈。渐不如初。臣深自窃叹于心。而乃于壬戌秋应旨之疏。略言其士习不美之状。以陈 国家元气之深可忧者。以此也。厥后朝著论议日益乖张。宋时烈踪迹日益孤危。臣犹怪今日人心之不祥。何由而至于斯极耶。莫知其端倪者久矣。今而后。臣知其所以然之故矣。何者。前大司宪尹拯。托迹山林。自处以儒。阴怀丑正之心。诋斥宋时烈不遗馀力。则今日之士视拯所为而为之者。安敢不薄于宋时烈哉。臣于昨者。只因道路得闻尹拯移书于吏曹参判朴世采。极口肆骂臣师宋时烈。指金为铁。指白为黑。其书传播。盈满一世。上自公卿。下至韦布。有口皆言。有耳皆闻。闻之者莫不骇而怪之。臣则深自为讶。以为此必世俗之讹。言也。如拯之以儒自处者。岂有诬其师之事乎。其无足信也。置而不虑者久矣。今始得见其书。书中所言。无非怨怼臣师宋时烈之意。而有曰。木川事如此。此必是出于函丈门下。而函丈不肯说破所闻之处。又曰。使我自问于许璜者。亦未晓函丈之指。又曰。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与大学诚正之学不同。同春所谓都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2H 页
是机关。莫庐所谓全用权数者。恐是函丈之实病。又曰。来教所谓作书推谢之云。鄙则不能开惑。辄敢毕布心腹。函丈之于先人。自碣铭以来。实非一言一事而已。至于木川事而极矣。人子之心。安能晏然如他。由是情不能不异于前矣。拯之于函丈。实不能无疑于本源。言行之间。有如前日所论者。而不敢讲质。古人所谓师生者。实无如此之义。由是义亦不得不异于前矣。以情以义。俱不能如初。而不自知其是非。则虽欲推谢。何以成其说话耶。盖函丈云者。指宋时烈而言也。臣读之未半。心寒骨惊。涕泣交颐。实未知其所以为言也。是何 圣明之世。人心之危险。伦纪之大变。至于如是之甚耶。其书虽曰私书。而韦布莫不传诵。则以臣为师冤痛沬血饮泣之心。岂可诿之于私书。而置之不卞也哉。故儒臣尹宣举。即拯之父也。尝与宋时烈相交为友。而拯之于宋时烈。亦且自少受学。讲论义理。积有年所。称之以先生。与之如天属之亲矣。师事累十年。而一朝弃之如遗。唾之若浼。噫暿险矣。此岂常情所可测哉。朱子与人书曰。人生万事。真无所不有。正为此事而准备可也。孰谓拯有是言哉。臣师事宋时烈。今至十数年之久。未尝见一言一行。不合于大学诚正之道。而双行义利。并用王霸之事也。拯之言。胡为而然哉。盖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即朱子尝与陈亮往复论卞之辞也。亮之为人。推尊汉唐。以为与三代不异。眨抑三代。以为与汉唐不殊。故朱子与之痛卞。使其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者也。今拯尝见宋时烈何言何行。有似于陈亮之说。而发出此等无伦之说耶。盖双行义利。并用王霸。则诚所谓畔弃绳墨。脱略规矩之人也。宋时烈之平日言行。何尝有一毫疑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2L 页
似于是。而搆诬之辞至于是之甚耶。以臣之所见言之。则宋时烈之于义利王霸。毫分缕析。至精至密。益致其谨严。宁有毫釐彷佛于拯之言哉。如拯之言。则宋时烈之学。伪而非真也。邪而非正也。是拯欲以宋时烈之一生用工。诬以为自欺之人。得罪于圣门之归。噫嘻。人心之危险。胡至于斯耶。宋时烈之为学。正大光明。庶几无愧于古昔圣贤之道。钦慕尊仰。必欲效而行之者。益深于朱子之道德。则岂有双行义利。并用王霸。以自作朱子罪人之理哉。虽以向来迫祸之时而言之。其无毫末利害之心。亦岂无见得者乎。臣请详之。宋时烈律身以笃敬。诲人以谨严。老而弥笃。不动乎铁轮之旋转。困而益坚。不变乎雪霜之凛洌。蒙大难而未尝有陨。穫章皇之举。迫大祸而无一毫消磨摧落之意。盖士无不危。人无不惧之时。犹主义理。守死不变。摆脱于利害之私。而确乎其不可拔有如是。则况在平居无事之日。岂有搅金银铜铁为一器。而不自知其非之理乎。然则苟有一分是非之天者。孰敢以拯之言。不为罔极之诬哉。宋时烈越自 孝庙朝以来。深蒙宠擢之 恩。难进易退之节。尊王黜霸之事。已昭然在人耳目。虽欲诬罔。岂可得乎。宋时烈之心。以为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宁不成大义而罢退。不欲以小利为己功。是故。告君则必先以格致诚正之学。教人则不劝决科取第之文。虽如向时贼镌辈欲加以人臣之极罪者。亦不敢以为本源可疑机关权数而斥之。则今日宋时烈之被诬义利双行者。则所未有之语也。拯之诬以王霸并用者。亦前所未有之事也。拯书所谓同春。即指故儒臣宋浚吉也。所谓草庐。即指前参判李惟泰也。其所谓机关权数。亦皆管,商,仪,秦之事。而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3H 页
拯乃以浚吉及惟泰为有是语。而引喻断定。略无顾忌。未知浚吉因某事。发此说于何日何地。而与拯同听者谁耶。抑出于书札文字间耶。假使浚吉有是语而宋时烈本无此事。则其言非矣。不可以为證。况万万无其语乎。浚吉若以宋时烈为都是机关则斥之甚矣。又何许以道义之交。而同其出处。于在世之时。托以后事。于临终之日。而至遗以高山仰止四字。示其终身尊敬之道耶。拯非但诬宋时烈也。并与浚吉而诬之矣。岂不痛哉。若惟泰权数之言。臣亦未之闻也。说或有之。而惟泰之言。足以为公耶。宋时烈之于惟泰。虽尝与同师为友。而自甲寅人事大变之后。惟泰多有可慨之事。故公议不许。惟泰因此备怨于宋时烈。尝有不悦之心。簸斥之语。则其为权数之言。难保其必无。而亦不满一哂矣。拯之引此为證者。不过合势连衡之计。而亦多有积憾之由也。臣请悉之矣。拯之父宣举当丙子之难。入于江都。及其陷没也。与其妻及友人。约以同死。其妻死之。其友死之。惟宣举独不能死焉。厥后杜门为学。终身不仕。益多有可观之事矣。然而责备而言之。则岂无可议者乎。昔年贼镌未及败露也。能眩惑士林。士林多有信之者。故虽如宋时烈。初亦不能免焉。此宋时烈所以常有恨不识人之叹也。然自见镌之背真售伪。慢侮朱子以后。宋时烈便与镌为疏矣。及至己亥 大丧后。礼以为阱。则人孰不深嫉而痛绝之乎。惟宣举独不之绝矣。及于一日。宋时烈与浚吉,惟泰,宣举等。会于山寺。语及镌,善道事。宣举以为善道则小人。镌则君子。宋时烈等三人。相与难之曰。善道之事。本自镌而发矣。为其源始者为君子。则为其末流者何独为小人耶。若以镌为君子。而善道为小人。则为善道之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3L 页
至冤也。此语理胜而无可卞答之辞。故宣举不得已而应之曰。镌亦小人。吾当绝之云而罢还矣。厥后宣举竟无绝镌之事。故及其没也。镌为宣举作祭文。使其子奠酹焉。宋时烈闻之。大以为讶。乃于宣举练祭之日。略示其可疑之意于祭文而送之。其交曰。惟是江说。少有未契。兄若于海。并加原贷。我之疑晦。信矣即辞。凡玆话言。更不禀订。痛在心曲。甚为我病。盖江者。指镌而言。以其在骊江之侧也。海者指善道而言。以其居海南之地也。夫宣举谓镌为君子。谓善道为小人。若并善道而许以君子。原贷其罪恶。则我之所疑。即辞之意也。此宋时烈之于宣举。虽雅为父。而疑其不快者有如是矣。其后拯请其墓文于宋时烈。宋时烈因其家状而叙其言行。末引朴世采褒扬之辞而称道之。拯以为宋时烈与其父宣举。自少交游。而不自为其辞。文引年辈其后世采之言而言之。此必有未满之心矣。往复辨请至再三。虽有改处而竟不得尽如其言。此宋时烈所以不能无微意于其间而然也。宋时烈之于平日往来交游之间。莫不待之以辞严义正。无丝毫徇私阿好之意。皆类此也。是故。知德者鲜矣。而悦之者少。怨之者多。可胜叹哉。若使宋时烈。果有王霸并用机关权数之心。如拯之言。则必循颜情。随其所熟而私之者多矣。有何仇怨于宣举。而不从其子之请。若是之坚乎。且金石文字。实无异于史笔。故立言之士。不敢为诬辞。以媚于人者。自是天下之公议。不可有一毫私意于斯矣。然则虽欲曲循其子之意而改其文字。过许道德。乌可得乎。以故宋时烈竟不能深许于碣文。拯之所以御冤挟感于宋时烈而积之岁月。至于今日者。专在于此。其书所谓函丈之于先人。自碣铭以来。实非一言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4H 页
一事而已者是也。且木川之人。乃于顷年。有江都俘虏。不合享祀之列。盖指言宣举也。宋时烈风闻其说。而深有骇愤之意矣。及见前左尹臣李翔之为木川地书院院长。而谓之曰。君何能感化侮辱美村之人耶。美村。即宣举斋号也。翔欲以书院。覈得其人而罚之。非但有年久之事。猝难究得也。渠辈深隐固讳。而覈之之难。正如捕风系影矣。盖宋时烈之言于李翔者。其意未尝不存于宣举。而拯乃深信木川反覆自隐之说。而反疑其言做出于宋时烈之门下。此则常情所不可到处。而拯信所不当信。疑所不当疑。屡次迫问于宋时烈以其言根所出之处。宋时烈不得已而指言其所共闻之人。其所共闻者。即阳城居儒生许璜也。拯竟不问于璜。只自作仇而益其忿怒。其书所谓至于木川事而极矣者。此也。至于书札间。论贬宋时烈。若是其狼藉。而乃曰使我自问于许璜者。亦未知函丈之指。噫嘻甚哉。此岂常情所可测者乎。礼曰。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拯非不知此语。而怨怼宋时烈不为溢美之辞于其父。则是欲诬其父也。既欲诬其父。又能诬其师。此岂读书之人所忍为者哉。且函丈云者。本出礼记。盖弟子与师对座。席间可容一丈之谓。而后人因称其师。以此二字。如足下閝下之意也。今拯历数宋时烈之平生本源。而与人论贬至于如此。然犹不去函丈之号者。抑何意耶。既以宋时烈为义利双行之人。而苟存以师之称。臣实未晓其意之所在也。近见一种士论。以立异于长者。人譬于子路之愠见。今拯诋诬长者。而尚存函丈之称。则人亦必以拯之事。譬之于愠见矣。然子路则愠见于其师而已。未尝有攻斥其师。而阴与人讥议如拯之事也。未知拯之义理。出自何许学而来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4L 页
耶。拯不一就仕。读古人书殆四十岁矣。不但士林之瞻望甚重。而朝廷之礼遇甚隆也。且渠亦何尝不以古人自处。而今乃倒戈伐其师如此。噫嘻。如拯者。天下万世。更有其人耶。盖人之于父师。致有内外轻重之殊。而其为人伦之大则一也。假令其师实为其父之雠。而亦不当变乱黑白。诋诬罔极。而况元无作仇必报之事乎。宋时烈于宣举。虽有不满心处。而许其学许其节。形诸文字者亦多矣。拯何视宋时烈以为其父之仇。而攻斥诋诬若是之甚耶。臣固知拯积憾于宋时烈久矣。然岂料拯之口发出此等罔极之说耶。若宋时烈之道德学问。远师朱子之法门。出处行藏。明秉春秋之大义。以之平日语默动静。而亦未尝脱朝略畔弃乎规矩绳墨之中。为近世儒贤之宗匠。受累 圣明之深知。而其处心行事之正大光明。如青天白日。无一毫邪曲之私者。虽今日妇孺贱隶之无识。亦莫不知其如此。则孰不知彼拯挟憾怨怼之言论。固万万无所损于臣师宋时烈道学之一二乎。第拯不是乡曲小儒之人也。世采又为一代之所尊。则凡其酬酢之书。必将有传后之事矣。后世之人。因拯之书。或以宋时烈为本源。可疑机关权数。如拯之言。则非但为宋时烈门生之痛也。抑亦为斯文之深羞。而后世之人。又不知拯有诬伯夷为盗蹠之行矣。不幸之大者为如何哉。游于宋时烈之门下如臣之寒微庸碌者。虽无足道。而值此斯文莫大之变。默无一卞。有若越人之视秦瘠。则非但厥罪惟均。而未免为破伦之人也。古昔先王之制。生三事一之义。亦将泯没于 圣明之世矣。可不惧哉。可不痛哉。臣虽极知蚍蜉撼树之为无益。而目见贤师横被罔极之诬。将不得卞白于千载之下。则为师冤痛。思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5H 页
欲卞白之心。为如何哉。此诚天理民彝竟不可泯灭而不能自已者也。臣敢冒万死。仰呼 天门。冀其有伸雪之道矣。伏乞 圣明俯赐睿察。明卞邪正。以破一代之群疑。以定百世之是非。则斯文幸甚。伦纪幸甚。臣无任含冤负痛惶悚战灼之至。
上疏大槩。前大司宪尹拯诋诬臣师奉朝贺宋时烈。以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机关权数之人。此实管,商,仪,秦之事。而拯乃比而拟。诚所谓指金为铁。指白为黑。诬伯夷为盗蹠者也。臣见贤师枉被罔极之诬。思欲卞白于 天日之下者。诚天理民彝不容自已者也。敢冒万死。仰叫 天门。冀蒙 睿察。洞卞邪正。以破一代之群疑。以定百世之是非。以幸斯文以扶彝伦事。
 批答曰。省疏具悉。噫。奉朝贺以硕德大老。荷 两朝之殊遇。为士林之宗匠。寡昩之尊信。国人之景仰为如何。而不料诋诬之罔极。乃至于此。深为世道不觉慨叹也。所陈罔非为师卞明之意。而言甚痛快。予用嘉尚。可不采纳焉。
鹤庵集卷之一
 供辞
  
乙卯推鞠时供辞
右原情事段。(矣身)以遐荒绝域极愚极贱之人。蠢蠢无知。然 君父之不可欺。 国禁之不可犯。则已知之矣。虽斧銊在前。鼎钁在后。岂可畏怯而不直告哉。(矣身)忘不自量其箸力形势。徒切愿学之心。而往来怀德。学于宋时烈。今果为十馀年之久矣。(矣身)适在师门之时。(矣身)之师被罪。远窜于(矣身)之所居道内。即当随去。(矣身)素有足病。不能远行。未得如意随往。阴城居幼学崔世冕。怜其远来狼狈。而借其人马。(矣身)于二月初九日。始得发程。直向北道会宁而去矣。未知柳弼明制疏于何时。而呈上于何日。数千里南北。声息不相闻者。将至半年。今者。弼明忽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5L 页
(矣身)为相议制疏之人。古今天下。岂有如此无理妄诞之说乎。若曰(矣身)在湖西未归北时。相议制疏。则(矣身)亦以宋时烈之弟子。何不与弼明联名上疏。而径先还北耶。(矣身)发行时。弼明来见曰。今君向师北去。而吾不能远步同行。可叹可叹。铁原府使。即我妻族之人也。寒食时。则必有祭物载来人马。我当乘其回马而往于铁原。又自铁原转入德原为计矣。如是谈话相别而已。亦无欲为上疏之说。弼明何以(矣身)为制疏之人耶。况于前冬。 朝廷禁令甚严。而如论上疏者。则当论以逆律 传教矣。考心重律。若非丧性之人。则孰敢轻犯国家之重禁。而自取诛戮之祸哉。但宋时烈被罪之事。是非虽不敢知。于门生情义。不无冤痛之心。故(矣身)妄欲独疏讼冤。而顷于冬春间。搆一疏藁。而礼文上说。则不敢一毫及之。而只略以叙宋时烈学问出处之义及我 圣祖圣考所以礼遇倚任挭槩。而乞降宽宥之典。旋闻 朝家禁令为甚严。而凡宋时烈伸救之上疏。则勿为奉入。亦自 上传教。(矣身)即焚其疏槁。盖当搆草之时。弼明得见之。而亦无相与议论之事。弼明以(矣身)为相议制已之疏。不亦怪妄虚诞之甚乎。小学书曰。临难毋苟免。(矣身)自少时讲读此书久矣。今者。于弼明之疏。有一毫相干之事而欲独免。则独不愧于心乎。昔高允盖与崔浩同事。不敢隐讳于其君。(矣身)虽愚贱。寻常钦慕此人之义矣。今若既与弼明同事。而欲避其祸。则岂不为高允之罪人乎。且所陈太丁之事。尤极无圣。甚非臣子之所可言者矣。岂能有对人而以此等无理之说出诸口哉。弼明若非失性犯逆。则必是畏己之诛。而欲移其祸于无辜他人之奸计。(矣身)则虽于梦寐之中。而未尝有一毫相干之事。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6H 页
(矣身)若怯于 天威而径服焉。则亦是欺罔 君上之事也。(矣身)虽被千诛万斩。而欺罔 君上之事。则终不忍为也。岂可径服。枉死于 圣明之世。以自陷于欺罔 君上之罪乎。此外更无所供之辞。问目内辞缘。千万瞹昧。
鹤庵集卷之一
 序
  
海州崔氏族谱序
呜呼。隆古之时。宗法昭明。故虽在百世之下。人无不识其族派者。良有以也。秦汉以来。宗法虽废。而谱牒之作。有存焉。故人知来处。犹异于禽兽之不知其本者也。我国亦不无谱牒之作。而惟彼北土。鲜有作者。故金宗瑞开斥之后。今才数百载。能识其世系名字者寡焉。岂非羞恨之大者乎。惟我六代祖自彼海西。被窜投北。七代祖以上。未详其名字。我心之悲戚为何如哉。慎于数十年前。尝得见高灵申氏族谱中有一文字。以首阳世谱为题。而列书崇儒兴学茂烈高风之美且盛焉。盖高灵申氏之祖名德邻。字弗孤。号醇隐者。洪武二十年丁卯季冬初吉作文。题于海州崔氏之家传世谱。而赞叹文宪,文清,忠宪三大人之为臣。德润生灵。功施社稷者也。复惜其不锓梓以传于世。言不啻明白切且至焉。而今果载在世谱中尔。呜呼。丽代之末。且无锓梓之谱牒。越六年壬申国亡。而显者鲜少。永无谱牒。可胜叹哉。可胜惜哉。呜呼。四五百年前。既无锓梓之谱牒。今何可得以详知也哉。以故连其世系于鼻祖者。虽在南土。亦且寡焉。矧玆北士遐裔也哉。慎慨然有意于谱牒之成者雅矣。乃于昨年。既取庆源宗人之所录。又于湖南之康津,宝城等地诸宗许。得其所谓首阳世谱而见之。盖锓乎砺山之郡已久云。而非但元无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6L 页
纵横作图之例也。只载文宪公以下二十馀人。史传家乘年谱及六七公板籍而已。而未显者多不与焉。虽有显者。又不能连世系于鼻祖者多焉。文宪,文清,忠宪诸尊贵。立传虽详。而鼻祖之次胤司空公以下。亦全然不录。与于此谱者。惟忠宪公一人之子孙而已也。何其大略至于斯耶。盖传以为文宪公之子孙。以文行登宰辅者数十人云。而谱牒传于后世者。若是其无几。真所谓不精而不详者也。可胜叹惜之甚哉。虽然。若非此谱之行于世。则又何从以识得首阳之源乎。于是。忘窃僭。拟于古人谱牒之例。而谨将其谱所载诸公父子兄弟。纵横作图。代各为行。则昭穆之班。昆季之序。开卷瞭然矣。更将北路吾宗。谨附于后。以为遐方未裔知其有来处之地。嗟尔后昆。逐世添录。代代不替。则自此以后。庶几知其千枝万叶。皆自一根而生云尔。后之孙。可不谨以务之哉。
崇祯后丙戌八月庚子。海州后人远孙 慎。谨序。
  书示从曾孙论族谱事
  呜呼。三代之时。宗法昭明。故虽在百世之下。人无不知其祖先。亦无不知其族派者。良有以也。自秦汉以来。宗法虽废。而谱牒之作有存焉。故人知来处。犹异乎禽兽之不知其本者也。我国亦不无谱牒之作。而惟彼北士。鲜有作者。故金宗瑞开拓后。今才数百载。元不知祖先之为谁。岂非我北民之大耻大恨也哉。惟我六代祖。自彼海西。被窜入北。子孙甚微。高祖以上。不知其墓。七代祖以上。未详其讳。亦岂非大可悲痛之事哉。以故海州之乡贯。易之以丰川。丰川虽是海州之邻邑。既无分封之事。疑自海州移居丰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7H 页
川。又自丰川移入北土之故耶。庆源崔氏之祖。与我先祖名字联如。而其为兄弟也。无疑矣。兄弟之子孙。卿贯之异者。亦岂非误妄之大者乎。况彼崔孤竹庆昌甫。虽是文宪之裔。海州之人。即今判书奎瑞之曾祖也。我仲父。乃以此书之于小帖子之首。以为我族之始祖。而明白书之曰。登文科。官至户曹参议。何其谬误之失。一至于此耶。孤竹公于 宣庙朝。为钟城府使。至有题咏于咸兴乐民楼。则此与我祖考生并一世者也。自先世元无谱牒。故谬妄之失。至于斯耳。子孙可不痛辨于此哉。且尝见泽堂李先生(讳植畏斋之父)赠海州崔氏之诗曰。君宗吾祖并堪誇。益君宗。指言文昌公崔孤云也。泽翁自注曰。我 国之崔。皆出鸡林。非赝也。盖鸡林。即新罗所都庆州也。泽翁文章。精妙该博。必有所考据而言也。孤云出于庆州。而谓海崔为宗。则遐荒晚出如我之辈。又不可不知。而切勿生意于同姓之婚。宜矣。呜呼。我高祖暨我曾祖。俱未免于军籍。而曾祖六十八岁。殁于刑杖之下。子孙之哀痛为如何耶。惟我曾祖妣暨我祖妣。皆以乡族有德之妇人。入为我家之母。故我祖考以下。能免负羽之役于极北弓马之乡。子孙皆为士林中人。呜呼。我祖考祖妣恩泽之隆。为如何哉。恩泽之隆。如此其大。而今于汝辈为亲尽之祖。可不益懋其致诚享祀之义哉。尔之祖父年将七十。将传重于尔之父矣。尔之父。若过三十馀岁。则亦将为耳顺。而传重于汝矣。在汝修其子孙之职。可不懋而警惧也哉。盖虽亲尽之祖。岁率宗人一祭之文。昭载家礼。而北民之知此者鲜矣。其于报本之义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7L 页
茂蔑乎无闻。岂非大可伤痛之事乎。汝辈皆受我祖先之精神。而若不祭祖先而有愧于豺獭。则岂不为之泚颡也哉。况我之兄于汝为曾祖。而葬在我曾祖之墓前。我祖考之墓后。汝辈祭汝曾祖之时。诿之亲尽。而不祭曾祖之祖与曾祖。独祭于尔之曾祖。则尔之曾祖。岂安于心而独享汝之祭乎。幽明之理不殊。而神人之情。一也。我愿汝辈于他日祭曾祖时。先设馔于我曾祖及我祖考妣之墓前。以行单献之祭后。行三献之祭于我兄之墓。又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亲尽祖墓一年一祭。故春祭曰秋不祭。秋祭则春不祭也。)子孙皆会祭于亲尽祖之墓也。三献于亲尽之祖。单献于我兄之墓前。则庶可谓子孙之职。而无愧于豺獭之兽也。尝见湖西礼家之祭皆如是。而后生之所当法也。尔其勉之哉。庚辰夏四月。见汝祖父之书。以为自葬我考妣于甑山以后。儿孙之出者愚骇。无可望者也。余甚自悲悯。无以为怀矣。春间人回。忽见尔曹之书与诗。盖元不知尔辈之出。况岂知尔辈之学若玆有可望者哉。尔之书与诗。皆可见孝悌之义溢于辞表。而或恨其所居僻陋。闻见不博。或恨其道途遐远。不相识其面貌。文甚雅辞甚工。皆纯熟如老成人之手段。此心之忻豁。岂可以言语形容。而奚但如闻天外消息也哉。昔朱夫子自其先世。离其乡土。每有恋思不忘之辞。况余之乡家。有如汝侄孙辈。而会面无期。悲叹之怀当复何如也哉。读汝之书。咏汝之诗。乃知我先世之荫。犹未艾而尔辈出也。以故今余编成五言古风数百句。以和汝曹。而上述先世艰难稼穑开业传世之意。中述此身艰辛就学未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8H 页
成志愿之说。末戒尔辈本之以善行孝悌。无忝尔所生之义。呜呼。言有尽而意无穷。汝其知此言之非耄非妄。而亦以遗汝子孙于无穷。则吾虽客死于万里。当如生在故乡而无恨也。呜呼悲哉。 崇祯后二壬午阳月 日。曾叔祖。书。
鹤庵集卷之一
 书
  
上尤庵先生书(戊申九月初五日。)
伏不审行中体候若何。瞻仰下诚。食息不置。门生窃欲留此。敬俟旋旆。兼遂推奴之计。而既受惊切之 命。故不敢为私而经营数日。适值归彼之人。多给赁债。得其玄黄。明当发行。谨修候书留之尔。馀伏祝先生道体顺序万福。不备。伏惟下鉴。
上尤庵先生书(甲子十月二十九日)
得见邸报。伏闻先生为见令孙病。向砥峡发行云。当此严凝之时。虽少者。亦难远行。况我先生胃寒远程。岂无可忧之心乎。区区仰虑。诚不可以言语形容也。令孙所患。未知何样症情。而一向危重。未获痊瘳耶。为之奉虑。未能自已也。门生自九月初吉。南土所祟。乘寒发作。委顿苦痛。不能出户。尚今未辨人鬼。以故久废奉候之书。只自咄叹矣。忽因 朝报。闻我先生触寒远来。不胜忧虑。敢以书替候耳。馀伏祝道体万福。以副下诚。不备。伏惟下鉴。
上兄书
丁丑冬。蔡侄之来。亦未见▣兄主书。只闻沙岘兄主及元山嫂氏之讣。伊后以来。消息如隔弱水。但望蔡侄换差京官而来。幸得闻吾家信音矣。蔡侄换差不来。未知何故然耶。无乃渠亦不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8L 页
免上今年厉鬼之侵而然耶。蕴结疑念不能解。五六年来。大杀之馀。厉疾民死。十室九空。而人言北路亦然云。每溯北风。恋涕自零。不审此时。兄主起居若何。而诸侄暨诸族皆无事否。沙岘兄主大祥已迫。而竟未赴哭于几筵前。悼忉之心。益如何哉。弟虽能免死于已前。而今年旱灾前古无比。而七月十二三四日。始大雨。沓谷今始向茂。方来生契望断。所谓救死不赡。奚暇治礼义者然也。奈何。且伏念元山兄主。虽有五男儿。而承重主祭者。恐亦难堪其任。而吾父母主祭祀。必将鲜行。每念及此。直欲溘然无知也。未知忌祭墓祭。亦能行之耶。伏在他乡。专废子职。只自痛伤。前秋八月作书。因李圣任付于会宁新官之行。盖富守是李之婿也。未知传否耶。此去赴防出身李先达万协。即李生万宁之再从弟而同居其邻矣。今方向北而行矣。盖与新评事。为六寸而偕行。故以此书付之。而讨答为恳矣。幸即作答送之。如何如何。所欲者言无穷。无穷而非片札既。但伏祝兄主起居顺序万福。不备。伏惟下鉴。
与门人韩成章世襄书(号耻庵○癸丑)
鄙也来自湖西后。不鄙而来。相守相观者。唯君之外。更无其人。每忻志之笃实。而自愧无闻。无有奉告者也。解携来。益自耿耿。未能忘乎怀矣。而尚稽一书。恋恨交并。即承情翰。满幅情言。恰似面语。感忻无此。不容为喻。凭谙春煦。侍欢增庆。尤慰尤慰。鄙明当启行。而归期姑未能定。与君再会。在于何时欤。勤勤不已。至于就绪。至祝千万。输城邮督。给生徒书粮之说。鄙亦闻之矣。但邮督时方巡于列驿。若有问字之志。见而请学为妙。此人熟于实学云。相从之意善矣。缕缕馀情。非泓颖所可既。侍奉万祥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9H 页
只冀。不宣。
答韩成章(癸丑)
临行。获承情翰。留札而来矣。业得见否。来此。又承三月七日书。喜不可胜言。第承尊舅氏奄忽损世之讣。区区惊怛。岂容为喻。旱热如此。侍奉如何。每忆相守之日。勤笃如吾人者不多得。而只于吾人见之也。万里之别。奉面未易。怅缺之怀。不容形言。只望更加勉旃。期于大成。而必以古圣贤为准的。不但文字之工而已。则凡于古书。必须精熟。不但工于贪多务广而已也。君其勉焉。所欲言者无穷。而便忙纸短。此外都在默会中耳。
与韩成章(癸丑)
前月复书得见否。盛暑侍奉何如。遥慰不已。此数日后。则必登南程。自此数千里音信。谁使往来耶。在此千里。犹不得闻。况更千里外哉。尊舅氏丧。惨怛何极。高堂鹤发。必不忍视。萱堂同气之恸。更何以慰解耶。惟愿左右于册子上用工。不务博杂而务精熟。后日相对。不为今日成章也。馀万纸尽气眩。不宣。
与韩成章(乙卯)
三年阻隔之馀。还归故土。才与左右三会相话。有若梦里。而思与君讲讨山堂之约。尤为无穷之恨矣。不意玆者。承此两书。翻阅数日。满幅情谈。无异相对。而至以颠仆有顷心肝推裂为喻。无状此汉。何以获此。鸿罹之厄。自古为然。而未有若此汉之愚也。来书所谓一折殿槛。如免尤爷之困。虽其灭死万万无恨。诚诚然诚然。春初。吾师横被罔极之诬。远谪岭外。吾切有以死争之之意。既具疏藁。被一长者力止而止矣。千万虑外。受妖人之诬。被刑惨酷。编配万里。此不过此汉之取友不谨。进善无勇之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09L 页
致也。谁怨谁尤。何恨何叹。但不谨无勇之愧恨。则到此境界。益切于中矣。四顾无依。形影相吊。无异于苏武之匈奴。而饿寒方切。自分必死矣。惠贶之物。适及此际。若非至情所在。何能若是。感感之怀。一管难喻。
与韩成章(丙辰)
人来不见书。事有所未周而然耶。秋入深寒。未谙此时侍外做况珍胜否。远念不置。此万里天涯。形与影依。疾病缠深。岂风土所祟而然耶。生还无期。而不得与之讲论古圣贤书。每一念之。未尝不为之怅叹也。但愿成章读书缀文。日以为业。而必以古人为己之学为心。不但以世俗科举事业专务也。馀缕缕。不宣。
答韩成章(戊午)
家兄之来。万金情札。忽坠于万里外魑魅喜人之地。区区忻豁。岂有间于相对而开眼也。但吾两家丧戚连绵。令人恻怆。无以为怀耳。此蛮海瘴烟。土祟渐剧。前春之苦痛六十馀日。几死者屡矣。而顽命不绝。苏活者幸矣。人之传讣。岂无其由而然哉。然到此境界。只得存活。既是十分亨泰矣。安心俟死之外。更无他虞耳。但函丈于前春。因便褫惠来朱子书节要。而令熟读之。以为善处于党祸之地。而病不能读。深负严师之诲。反不如买椟还珠之为者矣。奈何奈何。将未免醉生梦死之讥。而只此欲善死生之一念。炳然如丹耳。如吾成章。年富力强。必无不至之理矣。又得当今正人之徒。为之依归讨论。则诚是幸也。虽未免古人时文之叹。而必在于为善。而诚心求善。则小小利害。轻如鸿毛矣。岂可以吾之千金。羡人之弊帚者哉。惟我关北之地。唯成章可与言此。而他无相识者。故烦不知止。幸更加勉如何。涯角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0H 页
相望。后会无期。临楮怅惘。无以为怀耳。
答韩成章(辛酉)
别后怅恋。未尝少弛。不意于吉城。获承情翰。忻慰万万。不容名喻。此明吉之行。一仲一屈而来。所谓世间。那有杨州鹤者。信矣。然在我有可材。则必无不全之理。是甚可耻也。承许见访。深企深企。馀困惫。不宣。
答成韩(韩成)(乙丑)
顷见监试榜目。甚讶成章不在其中也。即逢乡人。闻以病故而自停云。未知何样症势而然耶。夏间振侄书。以为成章有浮面之症。成章书则但云前疾未瘳。吾私自以为此必前有某疾之示。而中途浮沈故也。每向云天。恋涕自零。无以为心矣。今闻厥疾不瘳。至于废科。此间惊忧虑仰之怀。岂可以言语形容者耶。昔见古书云。避风如箭。避色如仇。即修养之大方也。如吾平生抱病者。身亲经历后。甚觉此言为治病之要诀也。非但为修养之方也。幸成章不但以针焫为务。专以此语为八字符。以副至望。如何如何。所欲言者无穷。非远书所可既。只此。
答韩成章(乙丑)
积年相阻之馀。奉拜尊叔父万户丈。喜不可以言语形容。而仍承情札。凭谙侍欢增庆。尤慰尤慰。旱热比酷。远报难闻。恋思不能自已也。此得除广兴仓主簿。得食则幸矣。而亦多有不好底事。奈何。万户丈数千里远游。竟至落莫。恨如之何。以闻成章力学科文。不为实学云。科文虽不可不勉。而必力于实学。然后可以得第。虽不得第。亦无妨而有益于身心矣。幸勿以鄙言为妄如何。所欲言者甚多。而非远书可既。○无物可送。只付一束纸。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0L 页
愧叹愧叹。
答韩成章(丙寅)
近甚阻隔。未谙春夏侍外做况吉庆否。恋想日深。何可少弛。此猥蒙 天恩。除此一县监。荣莫大焉。而身病益苦。奈何奈何。第此邑地小民稀。万叠山中也。初意以为闲僻而求矣。到此见之。不成模样。且多公务。可笑可笑。扫坟之行。在所不已。而此地凶荒太甚。不可动也。故只俟明春或秋间。能免魔障否。
答韩成章(丁卯清明)
数日前获承元日复书。凭谙新正侍欢茂应万福。区区喜慰之怀。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也。此正月以来。宿病转剧。方在苦痛危死之域。闻诸族之丧。至出六七家。而至如善文许瑾。尤极惨恸。病中痛哭之怀。益难胜堪也。顷得见榜目。知吾成章高中监试。喜仰无穷矣。玆承秋来。必赴会试。因以来访之示。益自为喜。深企深企。此距京城三百有数十馀里矣。若有来访之意。则必无不能之理。幸勿食言也。且京中留驻。以谁为馆耶。怀仁京主人家似好矣。京主人闵一生者。居在明礼防洞钟岘云耳。且壶洞许生玩。即同志之友也。访见此友。因觅二生家尤好也。馀祈着实为工。又捷会试。病昏只此。○蔡侄榜落。其不着工。可知。
答韩成章(己巳)
七月七日。获承成章在洛书。又承五月书。凭谙侍奉万康。忻豁之私。岂可以言语形容者哉。秋入深穷。天气渐寒。此时侍欢更吉庆否。数千里思想。不能堪胜。累人命途奇险。频见危厄。自笑以遐裔微踪。每忝朝廷上士林之斗鬨也。第尤翁,文谷。相继被戮。今又闻畏斋李先生卒逝之讣。从古以来。善类云云殆尽。岂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1H 页
有终吉之理乎。痛哭痛哭。不如溘然无闻也。惠送纸束。感叹情贶。今番布疋。虽来便卜重。不能持来。而可见情意之密密。北土贸贸之乡。岂料有此事哉。令人歆叹。无以为言也。今番监试。亦必参榜。明春获捷会试。深企深企。馀忙挠不宣。
与韩成章(乙亥)
声息不相闻者已及三载。每赡云天。恋思无穷。即玆春和。侍外学履佳安否。此自前秋。来在讥辅。困于贪穷。又困于饿患。昨入都下。得闻仙乡士人来在城里云。故今作此书。往访付送为计也。所欲言之事。具在别纸。幸与蔡侄诸益。相议速行。如何如何。馀祈侍欢增庆。以副远情。
答韩成章(丙子)
前秋。获承情翰。忻溪之怀。迄玆耿耿。曾作一书。送于黄郎厅。乞褫传到矣。未知能免洪乔否。即玆春和。侍外做工如何。病裹思想。益深不已。此积年瘴毒之馀。猝得必死之疾。日夜刺痛胸腹。四十日后。少得其歇。今方六旬。尚未快痊。饿患亦急。沟壑不远。莫非命也。更何念哉。会宁乡书。同封以送。幸专人送传。如何如何。
与韩成章(丁丑)
北土开辟以来。虽有建学立教之事。而所教者。只是科工末技而已。未尝以切问近思圣贤之训施之者。甲辰乙巳年间。老峰闵先生出为方伯。畏斋李先生亦为评事。以圣贤为己之学。尽诚教人。士风丕变。以心经,近思录,家礼,朱子书节要为学。则两先生之遗泽于北关者。诚所谓没世不忘者也。有功德于民而死。则报之血食。古之道也。既有书院于涪溪。则今以两先生。合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1L 页
享于书院。甚合事宜。幸成章以此发论。通文道内。上疏请享。千万幸甚。上疏蒙 允。下礼曹回 启。然后通文道内士林。而入享书院。近来规例也。
与韩成章(辛巳)
乙亥冬见书后。一不相闻。每溯北风。恋想徒勤。即玆寒天。侍奉何如。此汨于困穷。不胜其苦。为此千里之行。乡关万里。消息难凭。益自怜悯。无足道也。丁丑冬。作书付蔡侄矣。未知得见耶。其书有多小说话。而终不见答。每自以为不见信于君而然耶。畏斋论李先生学问道德。非今日所谓儒者之比。而君辈终不举于书院享祀之列。如君之后辈。必不知而然也。以故缕缕告谕矣。君无皂白。可慨也已。馀祈侍欢增庆。以副远情。
与韩成章(壬午阳月)
前冬之书。想已登照。而涯角相望。消息无凭。每溯来风。驰想徒勤。未谙寒天。侍奉何如。此昔年谪土瘴毒。到此瘴海。日益沈痼。死亡无日。恐无相见之日也。吉科之为者。皆是意外之人。而如成章才名显著者。不得与焉。极可怪也。所欲言者甚多。而非寸札可既。
答韩成章(癸未)
三月人回。远承复札。始知成章斋郎。以其地远。未遂肃谢。慰贺之馀。还不胜吁叹之至。况审命侄之天殇。出于意外。区区惊怛。汔玆不已。自春以来。消息阻绝。未谙霜天。侍奉更何如。每溯来风。怅恋益深。此未能脱利欲之科。久在此瘴海之地。宿病每苦。怜闵度日。只自咄叹。无足道也。适值茂山蔡佥知 蒙放还归。略付替书。
答韩成章(丁亥)
顷年。闻成章遭大故。送慰疏于乡中。冀以传致矣。厥后绝不闻消息。每溯北风。怅恋徒切矣。千万梦寐外。舍侄忽到。投以千金盛札。凭谙阕服已久。温习旧书。粗慰积年阻隔之怀也。此耆老之年。疾病之多。势所固然。屈指计之。馀年无期。生前相逢。恐无其日。临楮怅望。无以为喻也。所欲言者不止此。而忙甚只此。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2H 页
答韩成章(戊子)
昨年舍侄之来。得承情翰。回付答札矣。未知登照否。屈指计之。成章年岁。半百已久。未知精神气貌。比少时无减否。每溯北风。恋涕自零。吾七十之岁。只隔数年。坐地难动。杖而后起。目昏耳聋。前忘后失。九原不远。生前相逢。恐无其日。临猪怅惘。无以为怀也。耆老至此。尚无一孙。此间怜悯。复何如耶。寂寂穷谷魑魅喜人之地。忽见令再从氏来访。感忻万万。而数日后。即当还归云。故作此书付之耳。馀万非寸札可既。只祈保啬。以副远情。
与金宽谷(起泓)(字元潜○丙申四月十八日。)
分手后。一末得消息。归梦漠然。怅恨奈何。千里咸山。至于如是。况三千家乡之杳然乎。即惟此时。佥兄学况神相。思已极而不能形言。弟以函丈及兵判与李应教请。盖大监兵两营。得十六斗米。今姑为幸。方来奈为。时学近思录。顽状亦保。可幸可幸。学未半前要语。归路沓然。不知所为之时。奈何奈何。遥想佥兄。俱直陵室。必学已多。弟则从师出山中。病脚益痛。学文多阙。可闷可闷。自来于此。乡念日极。如不能度一日。况一二年乎。在咸山时。赖佥兄之相愿。盖不至如此也。两旬侍侧尤丈。其从容纯熟气像。可为当今之大老。人言信不诬矣。临楮茫然。不能怀中万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2L 页
一。秀伯兄同览为好。馀冀佥兄气候万吉。不宣。伏惟情亮拜上状。此作家书为送。幸兄尝为同处诸友为传二字。亦好。
答金宽谷书(丙午腊十七日)
九月廿九日出书。承拜于至月之既望。此迨非人力。若非天。岂万里外音信。遽至于年内未得闻之际乎。满幅明示。令人感叹。此间欢喜。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也。但审近来学况虽吉。目前惨怛之患如此。不胜即令怛然。九月廿九日。因监营便。少慰兄恻然之怀。未知传达否。生万里外长作客。姑无恙。惟非远念之所致欤。但久在师门。不可谓不深蒙函丈教育之义。而气质庸陋。分甘下愚。少无革旧丝毫之效。可愧可愧。后日相对。何颜更举。且蒙教示请题额。谨以奉遵。此去付送。领纳如何。以至无后得罪之戒。令人悚惧。未知所谕。巡相又仍赈救之问。朝议已定云。则春夏言归未晚。离此复难过冬于此。然此地同门辈及习知儒生。欲为媒而有数处可议之处。天定之事。未可必也。然函丈亦为甚劝诸媒者。若有可成。则有毕业还归之计。岂其有如意愿之数乎。旦所教请问周尺短长者。来谕所谓开元通宝。有爪欠者为一寸之言。指何而言欤。将此禀问于函丈。则以不知答之。傍有士客有曰。盖闻唐时铸钱。有爪痕于浅。乃开元通宝之钱。未闻以爪痕以定尺寸之语云云耳。但鄙意。家礼有得一书。为据足矣。集览图。又云。尺长短不齐。以观象监铁本为准云。铁本。乃是铁尺也。备要图尺长。而与家礼异。生尝闻于门下。则折衷诸书短长而取之云。兄何处闻此怪底不经之语而疑之耶。且生以朱南老所短。语于函丈之前者。未能思其何语。但鬼祖有无之说。质诸函丈。则答以中庸明言之。有何短人于长者之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3H 页
之前乎。相逢之期未定。更冀侍馀万吉。以副远慰。且来此客中。得寸猪甚难。受其笔迹。又非厚白纸则不能。薄亦为难。厚安可得乎。今姑不能副示。将欲图之。然未必也。且六月付书于京归人云。而校理先生屡书。不及一语见兄边书。此必中路沈没也。可叹可叹。且涪溪成院。儒士辈不为请额之举耶。所示欲参其院。来意善矣。然浮华之习。兄必有所择矣。专以质实。勉勉如何。
答金宽谷书(戊申孟夏念四日)
孤形天末。影与为邻。多情手札。不远千里披云观天。未足以喻。此何等喜豁也。去年七月书。则来于八月。至月书。来于今月望后。真所谓千里书回碧树秋也。不审向热。兄侍馀学履甚似恒。自怅望。驰恋不已。弟负笈初心。岂但使然。而年来疾病殊甚侵寻。加以受室后艰状。尤非向时之比。可惜光阴。危虑中度。座在春风之中。一无消化之事。岂足向故人道者。若吾兄。既自明其明善。又能推以教人。是亦三乐中事。家事之零落。何足叹乎。弟岂尝以科文受于函丈。而但以为贫之仕亦可也。承诲则弟不无观光之意。兄若遂志赴京。则岂不为相面之喜好事耶。乡规学令。兴作士气。闻来惊喜。不容名言。但念未有郑案。岂免文士趋附乡任。以坏士气者也。且弟困穷中。添得疾剧。精神日耗。朝闻夕失。以何所闻。仰副所示乎。函丈令始试慎之说。从何出也。诚为可笑。兄不以理柝之。致疑其间。可叹可叹。示函丈动静语默之记。是其非难。而方在裒粹暗草中。故未敢如戒。第函丈气像。则畴敢彷佛于万一。而无已则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或庶几焉尔。其目有六。即答声不出户外。无事必读。足未尝不跪。望之则泰山乔岳。对之则瑞日和风。位在台阁。身如寒士。年踰六十。
鹤庵集卷之一 第 213L 页
气如少壮。此外不敢毛举细。实以门生小子之管见不足故也。但百代之所罕有真儒也。栗谷后崛起大贤也。这裹士论。诚不为过矣。生斯世见斯贤。乃不世之荣华也。不得一见而已焉。则其在世无味之男儿乎。适因京便。甚忙不一。只祈兄候万安。以副远慰。伏惟兄照。拜谢上状。戊申孟夏念四日。情末崔慎。在怀德。
与金宽谷书(丙寅至月初九日)
积年阻音。一未得兄边消息。每瞻云天。恋想悠悠。即玆岁寒。静中起处如何。亦不癈看书之工否。弟十许年宿病。转至沈痼。方在苦剧。闷闷奈何。前此便中。非不欲相问。而贵居深远。益难附书。以此年来。莫往莫来。有若不相识者。人事可喃。所欲言者甚多。而病昏不宣。伏惟兄照。○一墨为表。
与金宽谷书(丁丑至月二十八日)
省式。积年阻隔之馀。得见蔡侄。闻兄消息于数十年之后。恍若更见昔时之容仪也。慎既遭妻丧。又闻兄讣。人之厄会。何至于斯耶。只自痛哭。无以为喻也。第今蔡侄。以享祠老峰先生事上来。而舍畏斋先生。此何义理。而又何论议耶。兄亦尝从游于畏斋。则岂待弟之烦言。而知其合于享祠乎。今作长书于韩成章矣。幸取见而定其享祠之仪。如何如何。所欲言者甚多。而非远书可既。只祝闲中起居增福。不宣。伏惟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