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韶濩堂集续卷三
韶濩堂集续卷三 第 x 页
韶濩堂集续卷三
 记
  
韶濩堂集续卷三 第 455H 页
望云斋记(壬戌)
孝子之于已没之亲。遇庆则欲其知。祭祀则欲其飨。此哀痛思慕无穷之情也。然知与飨。皆气之所为也。未知已没之亲。其气有乎无乎。有无之间。言之甚难。儒家之以是聚讼者久矣。至上蔡谢氏以祭祀鬼神之说断之曰。祖考精神。即是子孙精神。其后尧泉金氏演其说曰。子孙之身生于祖考。而祖考生于天地。故天地与祖考一也。祖考与子孙一也。今祭于祖考。以祖考所生子孙之精神。求诸生祖考之天地之精神。则祖考精神既屈而无有者。岂不复聚于天地子孙感应之间。而洋洋如在乎。以此说而观之。则已没之亲之气。为有不为无。而祭祀之礼之不为虚设者。明矣确矣。无复可疑矣。晋州金参议种骥君有贤母。曰淑人姜氏。夫监察君之没。绝食矢殉。以姑泣谕。进食力养。故韩 隆熙帝之南巡也。闻其名。召见赐金帛。仍施孝烈双旌之典。姜氏既没。金君葬于固城之永吾坊。就葬所作一宇。名曰望云斋。以寓其哀痛思慕之情。夫以尧泉氏天地祖考之说推之。姜淑人没后。其气已复为天地之气。与风云雷雨山陵川渎之气。上下周流。无处不在。即传所云神之在此乎在彼乎者也。而今金君乃独于彼云乎。望而思之者。非苟为狭也。职以天地间
韶濩堂集续卷三 第 455L 页
诸物之中。能合天地之气以生。无时不在。油然霭然。一仰首而即可得者。惟云为最。故就而望之。以少纾其哀痛思慕之情。而且有以举此之一而包彼之诸物。则尧泉氏之说。由此而得益广矣。此岂非金君孝思之极不烦虑。而自合于妙旨者哉。吁其可记也已。
乐英斋记(壬戌)
前韩之世。李退溪,曹南冥诸先生。起于岭南。阐明道德。巩固国家之根本。以为之始。此非传所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者乎。及其末造。髡祸遍于一国。而岭之君子独不与之俱化。扶持国民之素性。以为之终。此非剥卦所云硕果不食者乎。岭之晋州。有一绅士。曰金君亨郁。于河东玉东坊之良幼里。别筑书屋。充以经籍。延师以教其子弟。以及四方之少年。取孟子语。揭乐英斋三字。以为屋颜。而其所自言曰。吾之为此。惧世俗皆趋于尚技尚力之新学。而道德将坠也。余闻而竦敬曰。非岭南之多君子。斯言也何从而有。吾请因此而终向之硕果之说。夫以硕果而不见食。则剥之道不止于剥而已。故一夜之间。一声之雷轰轰然发于地底。开其群阴之闭。如大寐之觉。大醉之醒。是谓之复。而复之卦辞曰不远复。学于是斋者。苟以金君之心为心。勉勉焉不怠。则其利己及世之效。不将轰轰于不远之日乎。吾请侧耳俟之。
韶濩堂集续卷三 第 456H 页
通政大夫金公墓祭田祭阁设置纪实碑(壬戌)
庆州金氏之墓于云峰。自通政大夫讳廷谨始。盖公之先祖礼仪判书树隐先生仕于高丽。及其鼎革。自开城遁居南原。洁身以终。至公当 宣祖时兵难。又自南原挈家云峰。遂老以葬。子孙因居之。而继而葬者亦多焉。顾其族大抵皆读书贫苦。于邱垄之事。不能置议者久矣。公之十一世孙寓居晋州者。前参议种骥君。素著义声于乡里。一日谒公墓。顾瞻叹曰。兹邱之不如人邱。非小子罪哉。则疾呼工剔其菑。建崇阁四楹。随买肥田下种二十斗者。以属于墓。于是乎通政公之享肉。始峙于俎。而继葬之享。从而胥饫矣。祭器之弃。始有其所矣。诸族之会者。始免露立而得其欢悦矣。邱垄之间。流峙飞走之属。亦若欣欣熙熙。而无复前日惨悽之色矣。君之族大父巘,昌镒,斗烈三君子。感君之义。相与号于阖族。将醵立一碑。以刻田阁设置之事。恐君谦让不居。问余曰有说乎。曰有。夫参议君今日之所为。虽出于其心。而亦由于通政公深仁厚德之力也。参议君若坚持不伐其功之义。摽刻者而退之。在君则善矣。独如通政公之深仁厚德之不章何哉。此其参议君之所宜反思者也。三君子曰善。吾将仗此言以终碑事矣。
永思斋记(癸亥)
是岁四月。吾远宗前韩参奉元培景仁。航海溯扬子江。访余言
韶濩堂集续卷三 第 456L 页
曰。吾曾大父以下二世墓。在龙岫山真观岘之东。先人既已备致仪饰矣。而小子窃欲趾其万一。就墓下起一屋五楹。名曰永思斋。又于斋之外。凿一大池。池中立石柱六。而架一亭于其上。刻洗心阁三字揭之。以统于斋。愿子之记之也。余曰诺。昔君之先大父。慈仁坦易。妙于翰墨。嗜酒好客。此吾童子时之所仰畏于邻里丈人行者也。君之先人秘书丞君及本生先人郡守君。吾童子时所与熟于书塾与竹马之巷者也。及吾稍长。见君之先大父未老弃世。而君之先大人兄弟累然孤寒。无以为生。私为之代忧于中矣。既而数十年之间。君之先人兄弟相友相爱。共扶门户。业既昌矣。荣名随之。以显父祖。其所树立。视余且十倍。则余于是乎恍然知前典所云积善馀庆者为不虚。而愧前日之妄忧者矣。君于斯墓也。升而抚摩碑碣。降而蹰躇于池塘风烟之间。以怵惕想像先世之声容志意。而并以吾所言者参之。其为思也不亦永乎。君欣然曰敢不拜。余又曰今君之年。在于四十春秋。血气方强。夫血气强则欲情胜。古今之常也。世间所谓云锦雾縠。雉头狐腋之服。曲眉丰颊。明眸皓齿之色。六博摴蒲。一掷百万之具之类。所以媒耳目而入于情者。何可胜言。而君乃皆谢而不顾。惟眷眷焉守先业述先事是崇。至于远涉风波。而谋及于如余衰耋废落之人。后之为君之子孙者。于斯墓也。升而抚摩碑碣。降而蹰躇于池塘风烟之间。以想像君今
韶濩堂集续卷三 第 457H 页
日之事。则其为思也顾又不益永哉。君曰是则小子之所不敢当也。请奉以为戒。以志斋壁。遂书而遗之。
两乐斋记(癸亥)
天磨之山。南为松岳。而不及松岳十馀里。一支西抽以走。为鹰峰。自鹰峰又西南走。为万寿山。鹰峰之阳。有曰祭马洞。自洞而观山水之形势。则松岳万寿山之馀麓。迤迤然相交而深抱。抱之中为圆野如盘。于是洞东之水穿野而去者。为两抱之所束。自南而西而北。迫隘偪塞。若不能去。久后始乃折而复南。放于平衍。以入于礼成之江。岂非道家所云洞天福地者耶。吾宗少友景仁几世祖以下几世之墓。在洞之中。韩亡之十二年壬戌。景仁作斋于墓下。以藏笾豆。兼资读书于是。谒余名而记之。今夫露处则患风。幽处则患暗。若此之类。为患不一。故人之情。莫不以坚墙重扉广庭隆础曲房煖堧。与夫明窗净牖之宫室为乐。向吾所言山水之形势。岂不犹坚墙重扉广庭隆础曲房煖堧明窗净牖者乎。今子居此斋而观此山水。偃焉仰焉。饮焉食焉。起行而四望焉。将无一之不乐矣。子既乐则子之祖先洋洋之灵。其有不乐者乎。遂命其名曰两乐。复系以说曰。乐者福之基也。天之降福。其将远乎。
淡远楼记
费范九君。攻古文辞甚苦。谓余有一日之长。每有作。辄示以求
韶濩堂集续卷三 第 457L 页
评议。以余之疏于退让也。遂乃挟长以临之肆焉。挠之搏之。针之炙之。瀹之烹之。不少遗其力。则君即油油然讽诵自得。而不以几微怨色形于其面。噫。凡今天下之人。闻人之誉。则其心喜之。如拾金璧于涂。闻人之毁。则其心之痛。如刀刃之刺▦。思有以报之。而君之独出于彼何欤。且夫道术艺术。古今是非之薮也。甲之所是。乙则非之。乙之所是。甲则非之。纷纭纠结。莫可以解。故庄周氏作齐物论。以为人之是非相竞。由于知之不明。遂一言断之。曰莫若以明。由此言之。君之所为。其非庶几近乎明者耶。一日君语余曰。吾先人所遗之弊庐。有所谓淡远楼者。其崇二层。边乎平潮市小运河。而远望野色于帆席树林之间。此其形势。虽稍自雄于一宫之中。而比之豪家之居处则其陋甚矣。是亦可以得子之文章以为记也耶。余曰何以陋之云乎。诸葛武侯之草庐。人皆知其为陋而未尝病之。欧阳永叔之画舫斋。苏子瞻之雪堂。人亦不暇问其形制之杰否者。以其人故也。是楼之竦然摩云。喧然闻于天下。其不在君之文之成之日乎。淡远之云。乃君先世之所寄托而非君所始也。故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