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二十一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x 页
霞谷集卷二十一
 [通考]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3H 页
璇元经学通考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又曰天行健。故曰周天三百六十度。(北辰圆规。两各三十六度。下去黄道三十度。又下去赤道二十四。共九十度。下去南辰亦如之。合为百八十度。而四规合之。凡三百六十。)常左旋一周。起始端终始端。是为一营而元阳生焉。天圆一气。昼夜流转。阳生阴化而生其元阳。一日一分。天元一周而元阳生。元阳一生而天元运。如是生生。一昼一夜。为冬为夏者。是为阴阳也。其每日一运。常生不已。则所谓道而已。每日其行常以一周。故是谓之日。而乃谓之健也。其以天行谓过一度者。即以日右行差一度。故从日行之不及者计也。非天过之也。(天一周九十四刻六分。日一周及天九十六刻。○辰极之天。循赤道左旋。日一周焉而元阳生。日月之轮。循黄道上升。应元阳而右旋。一日一度。而其于赤道之天。亦从而左转一周。实无有差欠也。但天从赤道。日在黄道。其间斜仄差分。有不及一度。其后于天行者有一刻四分。而日乃始入矣。其日度不及一刻四分者。后终为闰见下。然其日之在天虽差。而其自在黄道则亦一周而无差欠也。)
易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又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又曰生生之谓易。
 故曰天二极根两端。南辰处其下。北辰居其上。一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3L 页
日一营。运化元气。元气生生不息。流行不已。前者上而后者续。冬至自南辰生阳。一日一分。一百八十日。上升至北辰而阳极矣。夏至自北辰降阴。日亦一分。至南辰而阴极。即岁成矣。阳复生焉。循环无端。此为天之一元。而日月五星纬其中。以行其造化焉。此天之所以为健而不息。而易之所以生生而神妙万化者也。是故易曰乾元亨利贞。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子思谓之纯亦不已。
易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故曰元阳之生。运行不息。屈伸相推。寒暑以成。而日月又应之而从(一作并)行。相引而推。以成其变者也。太阳者。即其气之融结聚精处。而为诸阳之宗而明生焉。右行于天。而为之纬以行令焉。其道也。冬至右升而在赤道南二十四度。至春分西行过赤道。满百八十日而为夏至。则其道至赤道北二十四度矣。自夏至左降。至秋分而东行过赤道。又满百八十日而为冬至。则又至南道矣。其南道去北极一百十四度。(春至赤道。秋至赤道。其去极皆九十度。)及至北道。其去极六十六度也。若自南道而下至南极。其道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4H 页
亦如北矣。太阳所行。其道如此。横过赤道。升降南北。是名黄道。日月五星。由之而行。日之黄道。其规与赤道不同。自为纬行。横跨南北。斜转于天尔。尧典曰历象日月星辰。舜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其黄道之行。见于虞书玑衡传晋志说详之。其以谓日左行随天而不及一度者。非其道也。(日之行黄道。常冬北夏南。从二极而纬行。无所谓东西之行。从赤道而将以西趋则其横竖斜仄于升降之势。皆不同也。虽欲东西随天而同其左行。不可得也。)
尧典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故曰元阳之生。夏秋其气缩也。其律短而日行迟。(夏至蕤宾六寸二分八里奇。秋分南吕五寸三分。)冬春其气盈也。其律长而日行疾。(冬至黄钟九寸。春分夹钟七寸四分三里奇。)若太阳之行。大约以一日一度。而其出入赤道。有夏迟冬疾。(自春分迟而交节远也。故合朔近而多小也。自秋分疾而交节近也。故合朔远而多大矣。)有如是交差。而终止于三百六十度则必合矣。独其外复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而岁尽者何也。其每日日道斜仄于赤道。在天差一度之景。(当以全刻作一刻四分。以十五分刻则为一刻六分。是二十一分也。)积之至七十二日而为一日有四刻十二分。(若从在天则每三十六日。其子时为午时。回至七十二日则复合矣。是以每七十二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4L 页
日。须有闰一日。乃合天气。)故合七十二者五。而为三百六十有多五日四分日之一。是其数也。(其景差之分。积一岁而有五日三时。是出于五七之积。而合为一期之闰者此也。五七者。五辰之数。一日 十二时 有四刻十二分为一盈。故并其五盈则为五辰矣。)是从日差。非真天度本有是数。而日行有此加五日四分日之一也。经以为六旬有六日者。以期数计而就岁实言之。非系于天度。其以日道正度。谓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者。非其度也。(详在时宪七政历。○盖用天元气候则凡三十六日。其子时为午时。其他日辰月朔。都变易不定。不得已以日晷定日。至七十二。加闰一日。以定天元。则一岁为五辰也。夫以子月天阳也。而独以行夏建寅为正。以三旬纪节也。而犹以明魄朔望为月。况于日辰之明景乎。是当以日晷为日辰。而气盈朔虚。无可言尔。如岁候之每以五日为次。而至戊巳土分旺四季。亦之为五辰。亦此类也。○月之行。从黄道。每一月一会日为合朔。而有迟疾为盈缩。盖同太阳。别有纬道之从黄道出入者。有八道以应八方。一岁中天一周日五盈月十二合。而元阳之运。一化生矣。○五星皆从黄道纬。每岁亦从日为合伏。而其有顺逆而有迟疾。尤多变。盖金水从日大二木纪土二十八而一周云。)
 ○如其气候正度为纪者。凡九十六刻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纪。二气为一节。(或朔○六十日。为六旬一甲。七十二日。为一元五子。)三朔为一时。(七十二为一辰)四时为一岁。(十二月也。十二朔。凡五辰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也。)周天三百六十度。而三百六十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为期岁则五辰终焉。(是从日行之差分而加取之也)。又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5H 页
一运。(三百六十年)三十运为一会。(一万八百年)十二会为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尧命羲和。宅朔方。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冬至日在虚半而星昴中。今时冬至日在箕三而壁中。何历次不同。
 故曰此岁差之说。是星度日月之所在也。非气候也。(与上气候岁阳黄道景差非出一根则于四时之纪元无与者)盖一岁之终。辰极已至。岁元周矣。独日行有差。不及其所。而其分有不成度者存焉。历四千四百有馀年而考验有是度也。其差分。盖一岁有七十二分。则积七十二年成一度。(七百二十年。差十度。二千二百六十年。差三十度。)自晋人乃考为日右行不及之差也。(今历验谓非日差。是经星有移动之差。盖日度不动。而其经星之右转。有过疾之分如此。是以其宿度之虚危动移。而岁日之西躔。在箕次也。)其以谓日道左行。随天而有舒缩之转者。非其义也。(盖冬至者。是气候元阳之所至处也。岁实是也 非日月辰次之系也。)
  夫今冬至以岁差而在箕度。日月合朔于析木而为寅。与旧不同如此。然何以因为星纪(斗分)之丑位耶。曰此自日月岁差之致耳。其日度岁差。而其天度之辰次自如也。盖其元阳之所至为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5L 页
冬至。其日月之合朔。虽在于析木。而其元阳之自至于南北则如一也。其天度之冬至。自在于星纪。不系于析木也。故其仍为辰次。不过乎星纪也。若今星纪。又本克时玄枵。
天度南极北极之半纮谓赤道。北极为天中。天极本无偏也。地圜在其中。又居其半也。即以其地之所在。而天极之所见有高下也。今中国豫州地。当嵩高对天顶之处。正在赤道上三十六度。故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就以其地在也。非极出有定数也。盖地居天半。而天经百二十度则地经六十度。而其上而北极亦三十度。下而南极亦三十度可知也。其赤道以上百八十度属于北辰而阳主之。赤道以下百八十度属于南辰而阴主之。(在北则左为阳而右为阴。在南则右为阳而左为阴。)元气阴阳。升降于其中。而日月循而行之。以行造化。赤道居其中。而南北为升降之极。是易之所以谓行乎其中也。月令十月末候曰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非阳气于是而始升也。从地气下降之初而追原之也。非阴气至此而下降也。以地气下降之极而终言者也。故曰闭塞而成冬。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6H 页
天经左行。一日一营。而元阳生焉。其日生一分者。必从左而上可知也。元阳之上生以应辰极者。必从左而升。则其天经之居右而对左。以缠于右者。必从右而为次。而引以为纬乎元阳又可知也。必因元阳之所推引也。从其气挽而行之。故日之行天。必应元阳而同出入南北辰以禀其气也。是与月五星在天。顺逆从日。必入伏于其次。以禀太阳之气者。其理一也。元阳生长之分。十二律管是也。每岁为十二分。而各律以(一作用)三分消长法。自黄钟九寸至应钟四寸(零)。凡六寸(零)为阳气在地上推减之节也。此律所以为历实而生于气候者也。(黄钟元阳之气。其新生三分。则馀气九分也。盖以天经百二十度。作十二分。以应十二月。而去上下六分用其中六分于十二月则黄钟之气三分而馀气九分也。十二律并同。)是故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之复。子曰复其天地之心乎。元阳其天地之心乎。其日月之气消长。于海潮之消息可以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海潮当曰生生者如是夫。不舍一息。
 南辰一阳生而左升。一日一度。(一阳自下而升。自南极而左生一度。其气之转运。从左边而推行。)太阳右行相引。亦一日一度。相应而升。(太阳自下而升者。亦自南极而右转。日上一度。其势从右转而推来。)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6L 页
北辰阳降而左消一日一度。(其阴降之自上而降。自北辰而左回。日降一度。)太阳亦右降而下一日一度。(太阳亦自上而降。自北辰而右下。日下一度)
  阳气之同运共化。而循环相应者。如十干五位之相得而各有合。如地支月将之对化而为六合者。可见五位即元阳南北位之配应也。六合即元阳顺逆与太阳而对化者也。是以其气每多相应者。
 其南北二至。元阳之所至也。其南至也。其日月之合朔在玄枵。其元阳气到子。故女虚危应之而北方气至。
 其北至也。其日月之辰次在鹑火。其元阳气到午。故柳星张应之而南方气至。(冬至南辰次子。夏至北辰次午。)
 南至属坎。虚危为子半。而玄枵星纪。以至析木而当艮则为成始成终。而至于帝出乎震矣。
 北土属离。星张为午中。自蕤宾林钟以至夷则而当坤则为七月流火。而遂至秋分。乃以西成矣。
 至春分。南辰之阳生充满于卯位。而太阳亦相合于卯位之昴毕。即直右赤道九十度。
 ○夫元阳是天元大道。先天之源。是生天生地。成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7H 页
易成神。为乾坤本领。性命之主也。圣人所以立易叙范。(八卦九法)以体天地之撰。秩礼造乐。(叙秩律吕)以达天地之化。先天后天而奉天时。天且不违者是也。是为礼乐之体。峻极于天者也。不是如三光列宿之曜天。可以为标于辰次而已也。然若只言全体而不明其气数。则如秤之无星尺之无寸。反无以识得全体。斯又不可以无略举节目度数。明其条节。可以授于人时。则历象是尔。彼专以日月星辰之测为历则末矣。况于算数之间乎。夫五帝三王之主于其元候之分至启闭。用钦若敬授。以正其位育。则其当天之大统可见也。若晋唐宋元之正朔。仅出于星术之考测。其于礼乐何哉。○天体之上。复有一重天阳。次次渐高。为不移之本。以应地心。而为南北极之主。则是为无穷之体。(一作气)是为天地之祖。(一作根)如程诗道通无形外。邵书其气也无涯之云。可以洞然矣。但以其廓然无穷。在于形而下以上无物形。无始之先也。今不敢辄用僭论云。○古历数。其本在钦若昊天。抚于五辰。如书之羲和四正。洪范五纪。豳诗七月。夏小正月令者可见。至纪数则律管气候是定。(一作正)而二典曰历象日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7L 页
月星辰。敬授人时。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洪范五纪曰岁日月星辰。亦今之历日是已。盖就其明显易见者。以日月星辰之度纪之也。是以今此天元之纪。亦不得不以历象参释。盖以此也。(古历盖以气候为元。如律管星度。皆所以为应验者耳。后之专以日星作历。详于星度而略于气候。求其末而反遗其本矣。且日月星度之行。终始有小差。不能无随时推测以合之耳。如汉太初以上。其本犹用律测。自刘钦三统。一行大衍。多主日月行度。至元随时。近世时宪。其星度盖益密。多出西洋回回之测算云尔。)
凡地经当天经之半。天度三百六十。其经一百二十度。地围百八十度。其经六十度。其天经上下之极。皆各三十度。虚处(圆团九十度)是大气举之。是故南辰之上九十度。(以左右规则各四十五度也。以其经则为五十度。)是当地经之虚处。是以日月不行。独其中间二十四度。(又增六度则为三十度)为黄道日行。(日行处二十四度。又增六度。并南北两规则共六十度。)北辰之下九十度。亦地经之虚处。(左右各四十五度。其经则三十度。)亦日月不行。是以其中间二十四度。(又增六度为三十度。其增六度者。以五纬纬道皆六度。而并合为三十度。则是为黄道日规之内也。无光处)为黄道日行。○其地经赤道中间。春分之前三十度。(从天经○自立春升四十五度属艮宫。又秋分后降四十五度为兑宫。其经则三十度。)春分之后上三十度。(天经○自春分升四十五度属震宫。又立秋后降四十五度为坤宫。其经则三十度。)凡六十度。(天经)为地经行阳之中道也。进退生化。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8H 页
皆在其中矣。其前立春之初。为寅之始。(后又为亥之初。)而又其下三十度则地经下虚处也。(是则为天之主冬后四十五度属乾宫。冬至后四十五度属坎宫。)又其中道而上。立夏之起。为巳之初。(后又为申之始。日月盖从此以下而行。)其上三十度则又为地经之虚。(是又为天之立夏后四十五度属巽宫。夏至后四十五度属离宫。)亦如之。律管盖出此分者。
 是以南二辰九十度。(左右各四十五度。其径则三十度。)北二辰九十度。(皆上同)是地径不当日月。不行造化。不生育。是为阴阳始生处矣。是故南至而子(亥)丑二辰。阳始生而未成。故其气至寒。北至而午(巳)未二辰。阴始消而未降。故其阳反盛而茂长。及至寅申。阴阳始成。为成始成终之功矣。
凡元阳所到之中。其日躔黄道。中间一带处。皆同是有光者。(程伯子有言)盖太阳规内三十度尽为阳体。凡月星皆至此伏。不得生明者。本自可见。此不独是一处可主。为太阳而生其光者可知也。夫黄道者。阳光之所在也。(凡阳气皆同一体。至黄道处。又正为阳光之主体也。)光道一带。不啻多矣。但与元阳相对相应处得之。是(一作即)生阳生光耳。乃其所聚而生光处。一大团元子如火光。故指谓之日。(其日光三十度中。同是阳性。一体为光处也。惟其一点阳光。随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8L 页
其气应所到者。次次随移。随就而生轮。但密移为圈。无衅罅处耳。)若夫黄道中其他处阳气未到时也。其气之所见。只与天阳同体而已。(其阳光之相应而生者。则如阳燧火珠之照日而取火者可见。烛之当其应则其火即生。可验之。)是日之应元阳而为体为光。亦如月之晦魄。必应日而生明者其实一也。且如月之为精为明。虽受日光。是亦随阳气所生。而同太阳而生育者也。如海潮之随月消长也。由气而生育者。亦可明之。
 ○日当黄道。从辰极之南北者也。故应元阳十二辰节而岁一周焉。(金水夹辅木火土。顺逆从之。皆岁一合伏。)月之九道。从地圜之八宫者也。故应元阳八方周位而十二生育焉。一岁凡再交九道而十二会也。其交会每贯地圜。而十二潮汐应之。(对日而升。横贯四周。出入黄道而纬之。故五星亦皆相随十二合。)
 月五星。是从太阳为之次者也。是应太阳而为出入迟疾。而顺逆其趍。是各一其性。未有南北之从耳。
 如近法西历。以七曜各设一天。而为其高下远近。各为一轮行之者。特为算法强设耳。以为论天则错矣。(右天元故验篇)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9H 页
易曰天行健。又曰地势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又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中庸曰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成。成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故曰地圜之体。四周浑然。其上下四方。去天皆三十度。以受天之气。天元由此而升而降。其形于有尽而其体无穷。(一作方)非徒无穷。与天无间。若有小间则偏矣。天必倾焉。地必坠焉。歧伯所谓大气举之。邵子所谓天地自相依附也。程伯子谓天地之中。理必相直。则四边当有空阙处。地之下岂无天。今特于天中一物尔。是故程子以此谓道体之无穷尽者。又言极为天之中。而言地势亦无穷处也。信(一作实)以高明博厚。其道一也。(其东西南北经纬推步度数之实。开元历象授时制历。皆有推测之方。其日月诸法。可考而验也。见纲目及宋元历法 时宪经纬度尤详。○地圜亦与天同体。如地平之说。特出假借而言。非谓其全体者也。岂天体浑成有全体而地独半偏。天兼上下而地独虚其上一半耶。其地四方之横处广而上下之厚处薄耶。其不成造化也决矣。此其上下之厚处。当与四方之广处一同可知也。其博也厚也之道。正当如是也。)
 地圜南北。行三百五十里。差天一度。是三百五十里。当为地一度也。即周十二万九千六百里也。(一本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29L 页
十二万六千里)或云二百五十里。而东西不及云者非也。(时宪论梅文鼎之说有云)以此考定天一度七百里。天经八万四千里。地一度三百五十里。地经四万二千里也。地度凡南行三百五十里。差天之星度一度。土圭之日景差一寸五分。故去三千五百里。景差一尺五寸。度差十度。是出实测。无可疑贰。其视古纬书晋志谓天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奇。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云者。大是不侔矣。○水则气之子而在地就下趍海者也。海以地为根。水即附地者也。水之在天则从月生息。又海潮消息。从月有候。
夫圣人之体坤元理(一作履)厚德袭水土也。以其应元特载。生成万物。万物无不得(一作从)以生育。故必以正五官治九功。以平水土定天下。至于山虞水衡鸟兽草木咸若。此圣人所以合天生成。终代易简而成位乎中者也。
 ○夫蟠天运化。作纬于天经者。有八盘有十二盘。而今用金石设神针。作地面十二轮盘。则石指坎针指午。是为地心。地位可定也。坎离为南北之正。震兑当春秋之分。而八卦支干由是而列。九宫神位因此而立。地圜之体。于是可见。而地面之用。可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0H 页
得以周矣。若以神针当天极。则是常偏丙壬。是为天盘。天地定位。八卦相错。以应天时。则十二节气。因是而分。至分大节。用此而纪。天经之运。于是可明。而岁月之元。从此可穷。是谓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易见。○天盘子壬中。当辰极之心。(节气当壬子两间)当土圭不当针石。天之气候用之。地盘子午当正中。(壬癸居左右夹)是从针石。不应土圭。地之方位用之。地盘之逊于天盘。其上向壬从乾也。其下向丙从巽也。其差天盘土圭之间三分金。凡七度中当子位。戊子戊午分金。是所以为纬于天经者。如黄道之于赤道之天。差二十四度者。其理一也。是从地虚之上。天经而作纬。以首辰极也。
 黄道之在天。因动天而周于东西。故每日则因赤道也。在黄道之自行也。出入赤道。升降于南北。其终岁则从二极也。然以其横绕赤道也。故当应辰极之土圭。○元阳上升也。通地分而上行。串于地圜也。主升降南北。以从二极。当地圜之中。是为天心。其地分壬丙之间。当元阳之心枢。(当壬间之虚危。对丙分之翼轸。)当应丙丁之老人星。其从依地圜。以阳合阴也。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0L 页
律管亦是也。以其中贯地圜也。故斜转辰极。当从地圜之针石。
 且如景差之分。其七十二日而成闰日者。盖亦以地圜差辰极七度半。成十五度之规者。亦当相应而为一周。则一岁五周者也。(右坤厚久成 一作徵 篇)
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故曰人之一身。其五体脏腑经络形神。气血相贯。无有休息。五常性命。以之立焉。其十二经脉周身。(并十五络为二十八)荣气受之。其一日五十周于身者。即天之左荣一周也。(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其卫气行于脉外。昼行于表二十五周。夜行于里二十五周者。即日月一日右纬于天也。至寅时荣卫之气与经脉。大会于中府。是人身之元气也。凡五十周者。积七日(强)成天之一岁。(三百六十度)积三百六十日。成天之五十岁矣。是其太极阴阳之禀。四时五行之运。(一作五运成之)健顺之德。五常之性。生生化化。上下一体者。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1H 页
是人之天元也。惟此元气。生出元阳元神。而阳升阴降于八寸四分之间。终乾夕惕。成性存存者。是人身之天元也。是人身之存诚也。是谓易行乎其中也。惟此一至诚。全体天地。无有间隔。进德修业。乾坤理得。成位乎中。惟人元为至矣。彻上彻下。惟此一个诚已。如有一息间焉。失此诚此神也。故曰闲邪存其诚。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其全体禀生者谓之性。是其太极。阴阳之禀。四时五气之运。健顺之德。五常之性。生生化化。上下一体者。以其全体禀生者谓性。其一团元神凝聚而为精者谓之心。百理根焉。万善出焉。是谓之至善。故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程子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其性也命也。以其是天也。以其有形而其形小也。故其气局。有血气也故有情有欲。其气局而其情欲有偏也。故心有所蔽而情有不尽。天有间隔矣。至有风土禀气之差殊。(一作不同)则又有刚柔清浊之不同。(一作拘之)若能去夫人心而定其志通其气。则帝衷存而恒性若矣。是谓人极。是谓大本达道。知天地之化育是也。(品物则其血气杂其形偏尔。然其字之命一也。性之道同尔。)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1L 页
程子说忠信所以进德(九三)曰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程子曰道一本也。或谓以至诚参天地。是二本也。又曰知不二本。便是笃恭而天下平之道。(锡山王氏达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理一也。气一也。又曰纯一不已天道也。终日乾乾人道也。以人事天。天即人矣。是故天道流行而不息。故万物生。人心纯一而不杂。故万事理。天之德生生不息。人之理生生不已。同谓之仁。有一毫之间。不谓之天道。有一念之杂。不谓之人道。呜呼。此君子所以贵慎独也与。)
 ○天阳之日生不已。而其每岁消息之定理不易。故其日月在天者。冬夏之日至。晦朔之明生。皆有定法。万国同然。毫分不差。地元之浑圆无方。而其体有常。坎离之中贯南北。震兑之横列左右。一理常定。其如天极之定位。律管之候气。毫分不易。针石之指南北。海潮之应潮汐。亦毫分不差。人生之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2H 页
受性天命。其形气之美恶清浊。虽万不同。而其人性忠信爱敬之心。仁义本心之知。无古今无贤愚。莫不同然。毫分不易。此所以乾坤上下合德。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者。同此理者也。虽人生之不侔。凡生之有定性者。同此一本。南方之强。北方之强。虽有万不同。而其本心之理。同是一体也。好生而恶死。好仁而恶不仁。好善而恶不善。此孟氏程氏之学。真(一作诚)得此理。指出天人性命之义甚切。以明尧舜周孔之道者。盖以此也。
在河图。太极阴阳具焉。五常三纲立。是天元也。太极图备焉。黄帝灵枢身应九野。太乙九宫法。每八节各四十五日。凡三百六十应期之日。其原如此。其体(一作理)可知。内经曰一息不运机缄穷。毫釐不绩穹壤判。又曰显明之右。君火治之。又相火承之。湿土承之。燥金承之。至寒水承焉。亢则害。承乃制焉。是所谓易之生生。是所谓帝出乎震也。神出乎震而妙万物者可见。(五运六气诸说并具)
 人之一身。其谓之性者。心也仁也。其为生之体者命也。如泥丸脑髓气海丹田。原其北极南极也。心肾离坎。即其日月也。五脏即其五行而五运化之。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2L 页
十二经脉。即其六气而十二节气行之。即天而已矣。如禽兽草木土石之凡有是气者。同是此一体此一形而已。
  医学气候相应说曰。一岁阴阳升降。会于立春。一日阴阳旦昏。会于寅时。荣卫循环。上应天之宿度。下应地之分野经水。天有二十八宿度。地有十二经水。人有经脉。内外参合。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荣经络。周一身而无间。应漏水百刻而不违。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平人之常也。又曰十二经十五络。凡二十七(八脉)气血相贯。无有休息。(右忠信道器篇)
  伏羲则河图作八卦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3H 页
邵子太极八卦横图。若以此欲为圆图则必变而易之。其势不自然。今依河图之体作图。左右相对。则其势自然也。○太极居中。阴阳左右相对。阳仪之上生其阳四卦。阴仪之上生其阴四卦。则自震至乾。自巽至坤。循环无端。自然成圆图。沕合无间也。
伏羲则河图法。说卦尝言之。而后世不明焉。(见第三章八卦相错一节)盖中五十者阴阳也。太极存焉。其五与十。不独阴阳也。四象具焉。其下一点为太阳则上四点自为太阴。右二点为少阴则左三点自为少阳。不容人力。其十数者两其五者也。阴以两为一则亦为五也。用以为七八九六则其法亦同此已。是故以五为阳仪而居左。以十为阴而居右。两仪也。阳仪上生一生二(含四含三)则太阳少阴也。阴仪上生三生四(对二对一)则少阳太阴也。四象阳仪之一太阳含九与四。太阳上生九为乾。生四为兑。少阴二含三与八。少阴上生为离。生八为震。即阳四卦也。阴仪之三少阳含七与二。少阳上生七为巽。生二为坎。太阴四含一与六。太阴上生一为艮。生六为坤。即阴四卦也。于是八卦尽矣。自阳仪五为初画。太阳一为中画。而其阳九为上画则凡三阳为乾卦。阴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3L 页
仪十为初画。太阴四为中画。而其六阴为上画则凡三阴为坤卦。馀六卦皆然。八卦之位既序。自坤而乾则自六至九自一至四。其数皆顺也。自乾至坤则(九至六四至一)其数皆逆也。故谓自坤而数已生之往则其数顺。自乾而知未生之来则其数逆。故曰易逆数也。其说备诸此云。○后天八卦。同出河图。其位自战乎乾至震三则四阳卦也。自齐乎巽至兑四则四阴卦也。在河图之数亦其序。皆阴阳错综而成十也。
 此图书之说。与天元人元。其法一而无差。圣人因天之文。从以取象之耳。(右说卦则象篇 说卦经世书补附)
璇元经学通考终
霞谷集卷二十一
 [说]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4H 页
期三百说
▣▣▣▣▣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日一周而过一度。日少迟。故一日一周天。不及一度。积▣▣▣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月尤迟日。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馀分之积又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尽三百四十八。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故日与天会。多五日九百四十八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八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三百五十四日后。馀者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四十八。而此五百九十二者何也。乃天应此日。馀三百四十八而行到及其次度之三百四十八。而其次度之所馀者。五百九十二也。此乃为之朔虚者也。)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则十日九百四十八分日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四十分日之六百一。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九岁七闰则气朔分▣而为一章。(右期注)
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南极北极。北极出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4L 页
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绕北极经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上规。绕南极经七十二度。常隐不见。谓下规。赤道带天之▣▣▣。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黄道日之所行。半在赤道内。半在外。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西交于▣▣▣强。其赤道外极远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也。入赤道内极远者亦二十四度是也。日南至在斗二十一度。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少强是也。日最南去极最远。故景长。黄道斗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故日亦出申。日夏至在井二十五度。去极六十七度少强是也。日最北去极最近。景最短。黄道井二十五度。出寅入戌。故日亦出寅入戌。日昼行地上二百十九度。夜地下百四十六度。斗二十一井二十五。南北相应四十八度。春分日在奎十四少强。秋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交中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强。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卯入酉。故日亦出卯入酉。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日见之漏五十刻。不见之漏亦五十刻。而天地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5H 页
春秋分昼漏五十刻。(右去极度数及四时日道)
日行去极日中晷景昼刻夜刻昏中旦中
冬至(日在斗二十少)百五十度丈三尺三寸四十五五十五奎六(弱)亢二(少强)
小寒(女二)百十三度(强)丈二尺三寸四十五(八分)五十四(二分)(半强)氐七(强)
大寒(半强)百十一度(太强)丈一尺四十六(八分)五十二(二分)胃十一(太强)心半
立春(危十太强)百六度九尺六寸四十八(六分)五十一(四分)毕五(少弱)尾七(半弱)
雨水(室八太弱)百一度(弱)七尺九寸(五分)五十(八分)四十九(二分)参六(半弱)箕半
惊蛰(壁八强)九十五度(强)六尺五寸(五分)五十三(三分)四十六(七分)井十七(少弱)斗少
春分(奎十四少强)八十九度(少强)五尺二寸(五分)五十五(八分)四十四(二分)鬼四斗十一(弱)
清明(胃一半)八十三度(少弱)四尺一寸(五分)五十八(三分)四十一(七分)星四(太)斗二十一(半)
谷雨(昴二太)七十七度(太强)三尺二寸六十(五分)三十九(五分)张十七斗六(半)
立夏(毕七)七十三度(少强)二尺五寸(二分)六十二(四分)三十七(六分)翼十七(太)女十(少弱)
小满(参四少弱)六十九度(太)尺九寸(八分)六十三(九分)三十六(一分)(太弱)(太弱)
芒种(井少半弱)六十七度(少弱)尺六寸(八分)六十四(九分)三十五(一分)亢五(太)危十四(强)
夏至(井二十五半弱)六十七度(太强)尺五寸六十五三十五氐十二(少弱)室十二(强)
小暑(柳三太弱)六十七度(太强)尺七寸六十四(七分)三十五(二分)尾一(太强)奎二(太强)
大暑(星四强)七十度二尺六十三(八分)三十六(二分)尾十五(半强)娄三(太)
立秋(张十二少)七十三度(半强)二尺五寸(五分)六十二(二分)三十七(八分)箕九(太强)胃九(太强)
处暑(翼九半)七十八度(半强)三尺三寸(三分)六十三(二分)三十九(八分)斗十(少)毕三(太)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5L 页
白露(轸六太)八十四度(少强)四尺二寸(五分)五十七(八分)四十二(二分)斗二十一(强)参五(少强)
秋分(角五弱)九十度(半强)五尺五寸(二分)五十五(二分)四十四(八分)牛五(少)井十六(少强)
寒露(亢八少弱)九十六度(太强)六尺八寸(五分)五十二(六分)四十七(四分)女七(太)鬼三(少强)
霜降(氐十四少强)百二度(少强)八尺四寸五十(三分)四十九(七分)虚六(太)星三(太)
立冬(尾四半强)百七度(少强)丈八寸(二分)四十八(二分)五十一(八分)危八(强)张十五(太)
小雪(箕一太强)百十一度(弱)丈一尺四寸四十六(七分)五十三(三分)室三(半强)翼十五(太)
大雪(斗六)百十三度(太强)丈二尺五寸(六分)四十五(五分)五十四(五分)(半强)翼十五(太)
  
(右二十四气日星行数。依汉晋志。节气表。)
右星以日所在为正。置所求年二十四气。小馀四之。如法得一为少。不尽少三之。如法为强所得。以减其节气。昏旦中星。各定二极相去之中。天之腰也。谓之赤道。日所行道谓之黄道。春秋分黄道。正与赤道相直。故其出没正当地之卯酉。春分后行赤道北。夏至日出没。与地之寅戌相当。秋分后行赤道南。日至其出没。与地之辰申相当。自上年冬至至今年冬至。三百六十五日。馀三时不满。(右日出入)
在地之位。一定不易。而在天之象。转运不停。天之鹑火。加于地之午位。乃与地合。而得天运之正耳。(右方位)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6H 页
日行道不逾卯辰申酉戌之间。卯酉相对为赤道。黄道斜络于赤道而七曜循环焉。冬至黄道在斗。出赤道南二十四度。出辰入申。日亦出辰入申。春在奎正。黄赤之交。出卯入酉。日亦然。夏至黄道在井。出赤道北二十四度。出寅入戌。日亦然。秋分在角。复当黄赤之交。出卯入酉。日亦然。月之行道。与日相近。交道而过。半在日道内。半在日道外。其当交处。出入黄道不过六度。遇朔则与日会。(右日月道)
月行之道。斜带黄道。十三日有奇在黄道表。又十三日有奇在黄道里。表里极远者。去黄道六度。二十七日有奇。阴阳一终。(右月道○已上第一篇)
自黄帝迄秦末六改历。汉五改。魏文迄隋末十二改。唐高迄周末十六改。宋十八改。金熙宗迄元末三改。(右改历)
自尧甲辰至嘉靖间。凡三千九百有奇。度数之差已五十馀矣。汉邓平改历。洛下闵谓百年当差一度。汉末刘洪作乾象历。有岁馀法。晋虞喜约以五十年退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6L 页
一度。然失之太过。何承天倍增其数。百年退一度。又不及。隋刘焯折取二家中数。为七十六年。唐僧一行大衍历则八十二年。宋统天历六十七年。惟元郭守敬减周岁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抄。加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抄。强弱相减。差一分五十抄。积六十六年有奇而退一度。定为岁差。上考往古。每百年长一。下验将来。每百年消一。又推自春秋献公以来二千一百六十馀年。凡四十九事而不合仅十事。可谓度越前作矣。
岁差有天运日躔之所致。天度四分一而有馀。天道平运而舒。即渐差而西。岁日四分一而不足。日道内转而缩。即渐差而东。故皇极历以为七十五年差一度。大衍历八十三年差一道也。(右岁差)
日法者。分一日为十二辰。细分百刻。又细分则如四分历为九百四十。太初历为八十一。大衍历为二千四十是也。盖取其便于步推气朔。日何常有法。斗分者。柄指十二辰。又细分二十四气。又细分之则如太初为二百八十五。大衍为七百九十九是也。盖取其便于观候星辰。斗何尝有分乎。(右日法斗分)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7H 页
测晷准诸漏刻。而晷漏则随地势南北。
辰极高下为异者。如南海极出地十五度。北海极出地六十五度。若是不同。今燕都冀州域尾箕之分野。金陵斗之分野。若执皇明初长短之度而不计里道。以定日影则取差必多。近如万历乙亥日食。京师未甚。而苏松遂至昼暝。此可验南北地势之不同也。故宜定分野以测影。八方之地。各有遍向。世所用指南针。或可随地用之。遍午正午。验其所指。二十四向。俱随而定。然后以道里之遍正远近而测景。尺寸庶步同。所以无差矣。(右晷景之差)
日与天会。二十四气由以生焉。二十四气。凡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是则于三百六十之外。盈五日也。月与天会。十二朔由以生焉。十二朔。凡三百五十四日有奇而周。则是于三百六十之中。虚五日也。
月积二十九日零四百九十九分而与日会。四百九十九者。是六时零三刻弱也。二十九日零六时三刻。实为一月。盖今年立春到明年立春。二十四气全数。并有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即四分日之一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7L 页
也。(经云六旬有六日者。亦以二十五刻当一日。举全数而言也。)二气为一月。必有三十日零五时二刻。始交后月节气。合二十四气该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气盈之数。十二朔有六小尽者。此朔虚之数。一朔无三十日全。非朔虚而何。二气必三十日零五时二刻。非气盈而何。节气之有馀小尽不足。并行而不相悖。因此置闰。(右气盈朔虚○已上第二篇)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8H 页
月行图(此图以天行推之)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8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9H 页
机衡经天度道各行分排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39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0H 页
此半日之七度。乃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也。此四百九十九分。各分排于七度。则每一度各七十一分后更馀二分。(此二分以釐数分排于每度。则一度各二釐八毫五丝七忽一微四尘有奇。)此起度之七十一分内四十二分。与上六度。入半日内充有奇之数。二十九分为馀。(合四百七十分。为半日而二十九分馀。)积二月馀者五十八分。(充入者八十四分。)积十二月则馀者三百四十八分。(充入者五百九十二分。)
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七度也)积二月为九百九十八分。而如日法以九百四十分为一日。馀者五十八分。积十二月始作得六日后。并合所馀则乃三百四十八分。(上条细分而言。此条总纲而言。意则一也。右释日行馀七度)
天行十二月后。所馀者十一度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四分一之数)所馀中第一度内。分折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天又加行。及以应月行之馀。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馀。而与后五度之五日为朔虚。又其后五度之五日及二百三十五分为气盈。合气盈朔虚。一岁闰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也。(右释天行馀七度)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0L 页
三百六十。一岁之常数。而十二会则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此三百四十八分。非朔虚之数也。天应此三百四十八而行。行及其次度之三百四十八。而其次度之所馀五百九十二。乃为朔虚也。)于是三百六十之中。虚五日五百九十二分也。二十四气则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是于三百六十之外。盈五日四分之一(二百三十五分)也。
十二月三百五十四日。于三百六十。少五日也。故天又行及五日有奇时。月又有五日有奇矣。此前岁六朔之所虚者而入为闰月。行一岁十二会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此三百四十八。于月行之数。虽馀而无属。然于日数。充而不馀。
月行之第十二会也。月方落退而行尽三百五十四日及三百四十八分。而回到起度之初端。日又周天而来。回到起度初端。于是日月相会于起度之初端焉。其三百四十八分者。在月未会日之前。(月已过此而退来。始与日会。)故属前岁。于月为馀而无属。(三百五十四日外为分无属)于日充以不馀。(于日充其度数。则自当其度而不馀。)
天十二月行后。以到起度。其间所馀全度十一而为闰。全度十者。月行所馀三百四十八分者。在月未与日会之前。(属前岁)故天之应而加行。及其次度(行十二月后次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1H 页
度也)之三百四十八分者。亦在于未会日之前。(在前岁)故其次度内三百四十八分。属前岁而不为闰。其馀五百九十二分。与五日为朔虚而入闰。(右总论)
十二会之日。全日三百四十八。(以十三度排日者)积二月得一度有奇之数。一岁为七。(月行所馀七度)以是得岁六日九百四十分日三百四十八。(七度内六度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为六日三百四十八分馀也。)积三日得一度者。一月为十度有奇。岁得十一日。(天行所馀十一度也。其一度于二十四气则合而成一日。于十二会则分折而不成日。而其度内三百四十八分。则天应月之馀三百四十八而行及。故入于会中。其五百九十二分馀而为虚。入于闰者也。)合为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之二百三十五。(四分一之数)此乃二十四气之全数也。
以十二会满之三百四十八日(全日也)及六日(六大月之六日也)及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七度内作六日后馀者)为一岁合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也。为闰者十日及九百四十八日之五百九十二(天行十二月后。又应月馀而行及次度之之三百四十八分而后馀者。)及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四分一之数)合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也。(右释日数○已上第四篇)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1L 页
天地方位里度说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2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图说曰用经线以定两处相离几何辰。盖日轮每辰行三十度。两处相违三十度。并谓差一辰。设差六辰则两处昼夜相反焉。(同经线之地并同辰。而同时见日月蚀。)
又曰用纬线以著各极出地几何。盖地离中线度数。与极出地度数相等。但在南著南极度。在北著北极度。京师离中线以北四十度。则知京师北极高四十度也。大浪山隔中线以南三十六度。则知南极出三十六度也。(同纬之地。其极出地度同。则四季寒暑同态焉。若两处离中线度数同。而但一离于南一离于北。则四季昼夜刻数。并均同焉。惟时相反焉。此之夏。为彼之冬耳。)
又曰长昼长夜。愈离中线而愈长。(又言南京离福岛以东一百二十八度。离中线以北三十二度云。)
又曰地在中线以上主北极。中线以下为南方。
按如此则其北盖自北面南。其南又自南面北。其背面相反。其左右亦相易。其北则日月之行。自人之左而右。南则日月之升。自人之右而左矣。然则中线之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3H 页
地。当其人当中而立。面西面东。可南北可也。其东西当其一半之地。背东而面西。其一半之地。背西而面东。其南北当亦互以为左右焉。
四极流时刻西州巳寅午卯未辰
西中卯辰巳
极中正南辰时巳时午时
中国夏豫巳时午时未时
东州午时未时申时
向西者时刻每后一时
  此以地纬东西而见日之先后也。其义与地方天位。其先后不同法。特以日出之早晚。
  针石说
按南针者。非为地面方针也。(非是从一面专指一方也。)乃为天经圆针故也。乃因中极而向地面。圆于地表。从北极而向南极。周乎天经者也。是以自我东而视之。北极亦在针子。与中州阳城无异同耳。是为圆针周于天经故也。(其少近壬分者。其地心之少差于极处故耳。)若是方针也则地差一度。针当移一分。在阳城。北辰若居当针子。在东国。北辰当差壬边。不应如是之同在子分也。
 缝针者。是极枢臬景又在癸分之谓也。(针偏丙位)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3L 页
有说。
  天度地分位次说(所谓缝针。即此位也。 天盘即此说也。 天光下临即此处。)
如轩辕三台文昌(柳星张分)午中。(分)于地当西裔。是(午心)昆崙当之。昆墟为天之巅。太微右垣(少微)五帝座(右掖翼分)丙分。于地当中州。(去午中三十六七度)中国嵩高。当午丙之际。应太微帝庭缝针之变是也。为天之面。
太微左垣(即位太角轸角分)为巳分。于地近我东。(去午中四十馀度)我东当太微左边。当为巳丙之针法也。亦天之面耳。北辰之下应天之脑。昆崙应天之巅。中州应天之面。赤道中腰应天之心。腰以下天汉之周环东西。应地之四海(东溟西瀛)大瀛环者。(南溟环在南枢以上。北海环在北辰以后。)盖昆墟为顶。而昆仑南北二枚。入中国为天之庭地之面。西一枝入西极为诸国。然又天经而纬也。天之二极。自北而南。地之三干。自西而东。从天之纬道也。即天之卯酉之道是也。
 又按九州分野。昴毕西宿主北方赵冀。而虚危北子。在东齐井鬼南。未归西雍。以类相近。自西宿以次而东。即地自北以次而南也。(此即以其地纬之南北而配天经之东西之验也。右天地经纬之位。亦一说也。)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4H 页
又按尧时冬至日在虚危子。河道在东北兖州。周汉时日在斗牛丑。河道渐南在东青州。今时日在箕寅。河道益南。在东南徐杨分。天道日趋于东南也。(右天地运气。亦一说也。)
  后汉地志
北海 北京(洛阳东北。地图云一千三百十五里。)开封府(陈留。洛阳东五百三十里。)河南洛阳。河南阳城。(颖川。洛阳东南五百里。)衡岳(长沙。洛阳南二千八百里。至衡山当为三千馀里也。)南海(交趾在洛阳南万一千里。日南在▣▣▣万三千四百里。)
  
元授时测候
北海极出六十五度。(景六尺七寸八分)北京极出四十度太强。(景二尺三寸六分)开封极出三十六度太强。 衡台极出三十五度。(景一尺四寸八分○当是一千七百里。差五度。)阳城极出三十四度太弱。 衡岳极出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无景。当三千五百里。差十度也。)琼州极出一十九度。 南海极出十五度。(夏至日景在表南。南景一尺一寸六分。)
  唐开元测候
蔚州极出四十度。(景二尺二寸九分)浚义岳台极出三十度八分。(景一尺五寸微强)阳城极出三十四度四分。(景一尺四寸八分)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4L 页
南至朗州。(阆州。洛阳西三千七百里。)极出二十九度半。(景七寸七分)又南至交州。(去南极二十度。以上皆见景出表南三寸三分。然则南十六度见也。极高当二十馀度。)安南极高二十一度六分。(景在表南三寸一分。○按阆州至交州。极高二十度馀。则若又南行七千馀里。则当北极没而南枢见矣。)
今地一度三百五十里。天一度七百里。地三百五十里。差天一度。(景差一寸五分)三千五百里。差天十度。(景差一尺五寸)五千二百五十里。差天十五度。(景差二尺二寸五分)一万二千六百里。差天三十六度。
以三百六十度(一辰三十度)计之。地经四万二千里。周围十二万六千里。加剩三千六百则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天经八万四千里。周围二十五万二千里。加剩则二十五万九千二百。
按郑康成谓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也。(今颖川阳城地)以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矣云云。
今夏至日道在嵩高以南十二度。而郑氏以其间地去万六千里云。以此推之则自嵩高其南去三十六度。而为春秋分日道正当赤道下处。其地当为去嵩高四万八千里矣。
今既定以天文三十六度。为差地道四万八千里也。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5H 页
则积其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一。而其地之周围当为四十八万七千馀里矣。以此地之周围。而以其围三经一之。以考地之经。则得十六万二千馀里。是为地之经体也。若计折其半。以取地厚中之中心。当为八万一千馀里。是为地经之半者也。以其地经之半者也。以合地去天八万一千馀里之数。则当为十六万二千馀里。是正为天经之半数也。仍以倍之。得三十二万二千馀里。则是正为天经之里数也耳。以天经三十二万二千馀里。又围三之周天。将为一百万馀里。周天及天经里数。实与甄曜度考异邮说相符。正合王蕃经一不啻围三之数之说。而与郑氏新步减其半数大相悬。盖以去其地厚经体之半数。故如是耳。
东西自女直至缅国。一万二千里差三十度。则四千里为十度也。南北自河南至衡岳三千里差十度。则为九千里差三十度矣。以纲目所步则北自蔚州南至阆州三千六百八十八里差十度有半。三者里数有出入者。地势道里。有横直不纯。又有迂曲不一故也。衡岳又以地高之处。其极见道里有减少也。今则当以三千五百里。天度差十度为正。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5L 页
七曜右行说
天体本无方。前古皆以天为左旋。七曜右行。后贤以为皆左旋。而日月五星有不及天者。(随书略见其说。而横渠首发之。言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小迟则反右矣。又言星日疾月迟。)夫以绕地则固皆左回矣。以其丽天则天左旋。而日月五星为右移矣。且以一日也以一岁也。则天左旋而日月右行。五星右行焉。又以岁差则又天反右进。而日月五星乃左去矣。(盖以四时中星。常移不同。而天之渐进。定其左旋。而日月之行。迟而不及云。今也曰日月五星皆绕于天。纬而行之。日月五星。即一天也。而独有小运。行于其右耳。然则星日迟。月为最疾。且以一日也以一岁也则天左旋。而日月五星右行。又以岁差则天反右行。而日月五星乃左去矣。)
乾象无方。其左右之不可定有如此。虽其不可定也。然天文之应。以左行为逆犯。以右行为顺轨。此非可以为断邪。然儒家若以左行为疾进。而右行为平常循度者。则亦所可以为解也。但五星之左行而疾也。其行有过于天行者踰一度。为星而过天理邪。(金水星自夕退而伏。及于晨出也。逆日而行甚疾过日远。而至于过天亦踰一度矣。若以为左旋则其一日之行。既过周天。一周之后。又加数度。其过于天行甚矣。○其土木火之逆行而疾也。其过天行而左之者亦同然。)盖其以谓七曜随天皆左旋者。是七曜各趣。舍天而自为之行矣。虽曰随天。天实无实。其为随天。不过与天同其出入而已。实非统属也。其以谓七曜右行者。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6H 页
天转而七曜乘之。是皆附天而行也。附天而行者。七者皆系络于天中。乃统于天矣。统于大元气之中。特有小运移而已。夫乘天而不外于天。则其所以为行者。皆从天工记也。既主天而观焉。则其所行之向背。斯可以辨矣。其天左而七曜右。其相统属之中。不相顺而相背者。所以为互交之道也。经纬之义也。大顺而小逆。交错而成造化。此理乃为明乎。
夫天为元气。其元(一作根)在极。其用在日。日为阳宗。作宰于天。而其运用分布于月五星。月五星皆禀命于日以行造化焉。故其统于天也。天日运而进焉行焉。岁而周焉。其统于日也。月则一月一配合。金水则一岁再朝会。(水则凡六会)土木火则一岁一朝觐。(火则阳年春望秋朝。阴年春朝秋望。木伏合每岁异辰。土伏合二岁异辰。)六者皆赋与于日而受命运行。无有自用者矣。故月五星统于日。日统于天。皆属天而一焉者也。其相统属而总会枢杻者如此。以其总会枢杻者论之。岂可徒以旋绕之方。乃谓之左旋而已哉。(以天与日则天左而七曜右。日之行也。一日左而一岁右。天之运也。岁差右而一元左。一日有昼夜。一岁有寒暑。其间有岁差一元。有阖辟经纬之道。实皆同然。)
夫日纬天而行。配天而行。阳化者也。以极言。天无动也。列辰则运行而不息。以岁言。日亦无所行。四序则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6L 页
周流而已。盖天经在极。辰度者其裔也。故谓天无动。日度居常。天与月五星。行之有进退。故即日无行。(夫必有不动者后。其动者乃可运。必有不变者而后。其变者乃可行。)虽然天经无动而岁日纬之。天之辰度左运。而日逆而居右焉。故日纬天而行阳化。其实其行天也无所行。(其左运之中。反为右行。乃所以成造化。)
日行迟君道也。月行疾臣道也。阳奇也阴耦也。五星土火木。阳之属也为迟。金水阴之属为疾。第其次则迟者土最。木甚次火次日也。疾者月最。金水次之。盖各以其属分居日月之后。乃其序之次为然耳。然以其阴阳之分言之。土木火之阳。不比于日。而其迟愈甚于日。金水之阴。尤甚于月。而其疾又不如月。则又何也。阳主赢故迟者自土木火而至于日。进而取其盈。阴主乏故疾者自月而至金水。反而终于缩焉。此阴阳之常也。(在迟之中。以其疾多者为首。在疾之中。以其迟少者为先也。月与金水。常辅日而行。金水或前或后。月或朔或望。而金水居日左右。月居下。三者为辅。以成功化焉。而土木火三纬。如侯邦各守其邦。只有朝觐请命而已者也。)
四逵阳躔度。循环于东西。冬夏二至道。进退于南北。天衢之纵横如此。然其实一经也。
方位八卦。旋绕列左右之盘。节气六爻。升降行上下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7H 页
之间。地轴之横竖是也。然其实一统耳。
造化必具四者而行。然其实四者分于一。天一地二者也。二者又其原归于一。贯统于一太阳之运而已。日巡四陆。八风更以方应。月回东西。潮汐即以时随。经纬之体可见。是天之道也。
大陆中控而瀛海环贯。山起北漠而河即南原。互根之形如此。即地之方也。
辰极不动。溟海不潮。是其远于日月。而为天地之脑脊可见。
如金石之有南北。木火之知上下。草木之知东西。则不独天极之为然。物类亦有然者。
日行之若昼夜左而一岁(冬夏)右。天运之若岁差右而一元左。其阴阳之左右。必交错焉。
地块之南北顶相把络。天环(一作丸)之南北极相贯维。而天环之与地元。其元气又互为根焉。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7L 页
潮汐说
月到卯酉潮始降。(去)月到午子潮始升。(来)月入阴阳初历。潮始生。(增)月过阴阳历中。潮始衰。(减)故一日再周而一月再息。太阴一岁廿四息。太阳岁一息。
月一日两围四游。潮之进退来去。由于其行度之四周。月所在月所冲。潮北涨自北旋。(月当卯酉。北臻始复。其涨满则每前一时。)月前远月后远。潮南满自南回。(月加子午。南至始垢。其候之早晚由焉。而四州周垂。)
月一月再息。潮之消息增减。由乎其中道之阴阳历。月上弦出阳历。(初十潮始生。过阳历中极感而消。)月下弦入阴历。(廿五潮再生。又过阴历中极盛而衰。)其上下二弦则阴气之二历。过中则阴气盈盛。水之盛衰由焉。而四州一同。(长短星者。盖亦出此法而进退者。)日月食之会潮溢邪。二弦第二第三潮必雨。是月气应也。月表里一并日暗虚分。二月中阴精里藏天上河汉周围。以月皆真阳也。
余安道论。月之所临。水往从之。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此言东西南北。以中国之东西南北言。犹未尽彻其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8H 页
极也。
月者阴气。系乎南极。其应在水。其像在南。盖赤道以南是也。故月之所在。水必从而随之。月临子午中天则潮满于南洋而竭于北边。月至卯酉半际则水涨于北边而缩于南洋。故在腰南之地。月在子午满而卯酉缩。腰北之地。月在子午缩而卯酉满。盈于彼虚于此。常循环焉进退不休。
 高丽图注。卯酉之月潮特大。朔望之后潮特大。余氏论春秋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又曰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内。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之有朔望也。
月出
三辰十八戌
五巳二十亥
八午廿三子
十未廿五丑
十三申廿八寅
十五酉卅卯
大潮(自二三水至。七八水海作七日。七八水大涨。九水之衰。)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8L 页
小潮(自六七水至。九十水海作五日。九十水大涨。十一水之衰。)
大潮小潮
初十廿五一水始生
十一廿六二水
十二廿七三水始生
十三廿八四水
十四廿九五水
十五卅六水
十六一日七水大涨
十七二日八水大涨
十八三日九水折衰大涨
十九四日十水大涨
廿五日十一折衰
廿一六日十二
廿二七日小弦
廿三八日弦缩
廿四九日水休缩
潮汐
一三兔卯酉子午线针卯酉员
霞谷集卷二十一 第 549H 页
四三龙辰戌丑未己亥▣见形
七三蛇巳亥寅申辰戌▣舍同
十一马午子定时定刻不差移
十一三羊未丑三辰五巳八午时
十四二猿申寅初十未时十三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