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三
霞谷集卷三 第 x 页
霞谷集卷三
 书[五]
  
霞谷集卷三 第 70H 页
答李伯祥书(徵明○丁未)
顷者得书适缘悤悤。报未尽意。殊用为恨。续承委札。凭悉穷阴。动静珍胜。重切慰感。某大病之馀。神气耗惫。尚未完复可悯。所谕小学读法。岂不知感告导不置之盛意。斗意初以为沈潜究观。自有融解。则其味之长。必与专靠册子涉猎看过者。似不可同语。故既拟其自试。因以告夫诸益。及详来教而深思焉。果见其未稳矣。盖苟能依鄙言而善读之。固当大益。未必一如尊兄由粗入精。由大入细之论也。但以斗初学。义理昏昧。心地卤莽。本无根基之可言。则不能耐烦理会而辄生厌倦。未得领统会要而随意穿凿。反恐为二者之所困弊。是以姑欲依于注释。熟读勉行。幸其异日志虑稍定。见识少立。则更以前者之言读他书。庶几获益。此所为闻命改图者也。前书云四子六经。盛年不容不熟。诚为至论。然一日不可缓而一时不可阙者。义理涵养之工而已。自馀多少。皆宜随自家力量。何必以贪多为务哉。须知精览亦可。不须读也。击蒙书非有偏执。初既发感于是。且缘荒惰。以一书虚延时日。宜明者之垂诲。向时委顿昏迷。未克备谢。且欲专告而不及。玆始并报。幸亮察而详教之。馀兆不宜。
答李伯祥书
某奉李兄苫次。辱赐良诲。连纸殚幅。缕缕陈列者。无不感发而
霞谷集卷三 第 70L 页
激烈。晓人之意。不当如是耶。况在蒙教。宁不佩服。夫俗习之痼弊。非徒兄能知之。亦弟之所深耻也。士之为士者廉义。而今之为士者。苟欲修廉义则难以为士矣。是买椟而还珠也。国家之取于士者。以其廉义。而今之取士者。必置诸无廉义之地而后取之。是取筌而忌鱼也。俗既如是。日渐渝汩。凡于刬廉刓义之事。靡有遗施。盖点阅之举。特一发于向者。再发于今日。而已若可以点阅者则无时不然。其为日已久。甚矣今之为士之难也。是故家贫亲老。禄仕应举。先贤之所尝许。而才入棘场。鲜不丧守。终至胥溺之归。嗟乎。岂无拔萃之才乎。惟曰不若是。不足以得吾志。于是士抱空器。国取虚名。而廉义之道扫地而尽。此志士所以甘心冻饿于瓮牖绳枢之下而终已不顾者也。岂徒弟能知之。顾非兄之所深耻乎。同耻而共知。故兄能有廉义之言。弟方以廉义之言对。然知而不变。斗之罪斯又大矣。不能脱洪流而笑人于沙泥之间可乎。由是每趋场屋。未尝不愀然起叹。跼然自阻。逢人必面赪心馁。大本未能正而介介欲洁其身。诚可谓大贪而求小廉。枉尺而要直寸。其于廉义之道。不翅远已。尚何数辈之责为哉。夫进退非吾所自定。应举之有主旨。亦兄之所知。然今年纪已大而宾主之卞殆乎相易。孝亲之方又不在于乘马从徒。则斗今日之惧。孰有大于是也。升庠之制。乃已试之败效。拘迫系絷。尤有甚焉。故固不欲更举。况承指谕者耶。
霞谷集卷三 第 71H 页
蚤晚在拜。不宣。
答金直卿(干)论花潭集后书书(丁丑)
窃详辨语。其本说中淡然浑然一语。尽无分别。高论当矣。又如气之聚散。终亦不散之语。亦非至论。来辨亦宜有之。若其所谓理不先于气。虚即气。无穷无外。又其气无始无生数说云云。则此不无可商量者。难以一例断之欤。大凡古人为说处。各有其本源。今不见全书。但就句语泛观。何以得其本旨耶。此则尤不敢辄为妄论者。然虽在句语。而其大槩之涉于没紧要者之意则略亦可推测耶。如得奉诲。更可面请耳。向者闻尝有太极图论辨之语。可得更获承睹耶。深企深企。不宣。
答权絿书
前冬获承至月出惠书。传及穷僻。殊荷郑重。且审时寒。德履增休。慰感交深。迨不敢忘。适自前腊。贱病重作。经岁沈淹。不能自力于笔札。阙焉至此。愧恨之私。殆不胜喻。鉴湖墓文石刻。已就印本荷此投示。德门之盛。与有荣焉。奉之何幸。第金石之规。绳墨简严。官衔诸称。皆从省约。世系亦然。子孙尤略也。何况在甥婿家耶。今其女适下有曰赠某官行某官某之子某云云。在古无此也。岂非本末轻重倒置耶。如官衔备书。史传所传。有几个人也。可不慎严。又何可于此文中作重复耶。其女适下宜去十数字。当曰女适生员某。江陵人校理某之子。如此悬书如何。病
霞谷集卷三 第 71L 页
草略不宣谢。
与金汝和书(鼎臣○丁丑)
昨往哭玄湖。痛惜何言。斯人中折。岂非天也。朋友中无复此人奈何。盖其伤寒不甚重。而真元似已先惫。以至此耳。见其丧次诸节。茫然无以为措。亦可矜惨矣。弟今日姑留。明日更欲往见。而寒程策疲。往来为难可闷。
答金汝和书(甲申)
昨因景令书。闻执事终不免吏议。未行伊尹之志。空有挞市之愧。为之仰叹不已。便中伏承惠书。就审迩来起居。披洗病怀。倍庸慰幸。弟当时弥留不至甚重。自黄症来。遂转增剧。因用药治热。黄退而元气又大虚。若不能收拾者。五六日更加补治。今则差除之势。几至其半。自此调息。庶可得苏也。病饵诸品。得蒙优念。不任仰谢。不备。
与金汝和书(己丑)
伏惟初暄。政候万相。前月谢书。想即呈进矣。弟伊时危疾。数旬之间。几殊者屡矣。得有生意才十许日。而犹未离委顿沈苦之中。盖元气积败。只是桑榆之候。以此先墓葬计。亦未克期以举。至于退改。切迫之私。又何形言。若得差强。来月中欲入江都山下。经纪葬事。仍复留住。将为海上之氓。山海杳邈。从此又长诀矣。怅悼何胜。承有酱豉加惠之意。年来解忘闻韶之味。况今移
霞谷集卷三 第 72H 页
寓流转之中耶。为之送人。因以拜候。令胤新有筮仕之喜云。未知几时就肃耶。病昏略不备。
答金汝和书(庚寅)
昨便伏承辱复。始审其间湖行日久。及此霜寒。回旆起居有相。披慰倍深。琼什联翩。兼荷郑重。佩服倾泻。如何可任。弟呈病幸蒙 恩许。私意粗安。而疾状至今未复。正以药饵不能随意。以致沈淹日甚。奈何。时虞如此。杞国之忧。诚非细事。临危一身。只系国家之去就而已。他复何说。沿海虽危。亦复任之矣。疾倩不备谢。
今之避地计。专以岭南为依归可也。清川南接尚州。可以通右道则亦未可谓非计。但今日之事。必以通邑大道为归。不可以山峡。盖海寇与胡骑长驱者不同。而中间窃发之患。尤为可惧故也。如何如何。清川形胜深僻。寻常避乱亦可矣。近闻曹姓人入去。开恳其地。为一岭南通路云。山谷之渐次开除。其势固有然欤。深僻则有之。而终不如岭南矣。
答金汝和书(癸巳)
今夏炎潦迭甚。仰溯政深。前月下札。昨始传至。从审静居颐神万福。区区慰贺。下示闰月是馀分。居间于辰。无当阴阳。可以无忌。日家偷修法。虽无古书。亦不为无据耶。凡礼终之服。当用盛服。盛服者今有官。官尊公服。官卑帽玄。若以野人自居。不欲用
霞谷集卷三 第 72L 页
公服直领袍抑其次也。(士人无官者。以直领为少。故所以上取古服。必用深衣也。)然直领近于便服。不得为盛服。野人无官者用之。有官何用。此世人任便。以亵服为常。然此则燕居之谓也。至若正终君子。当用奉君亲见尊者之法服。以是长著。有何不可。古人本如此。观于诸生居斋。朝士在直可见。浩然巾(出孟氏)今世用为御风寒之具。同于煖帽。不如幅巾(出司马氏)为宜。唐巾华人便巾。与汤巾同义。盖其制或騣或绢。状纱帽而无角者也。华音唐音汤。故名汤巾。实唐巾也。儿子上去。使之进拜。凭伸谢仪。不备。
与申相公书(琓)
伏惟新元。兄主匀候神相茂祚。不任仰贺。今见侄儿书则立后事蒙有陈白筵席之意。不胜大幸。第窃念人家变礼。世人不察事义。例多喜为是非。以致乖戾者。大臣陈达。出于举条。或不无异议嫌碍之虑。盖此事只得一路上闻之阶。则自上亦不无处分之事矣。今日事惟在该曹之得请立后而已。其间诸节。只是一家间事。无与于朝家。而外人亦无与论者矣。是莫如该曹启闻之为便。既有 上命则该曹似无防塞不禀之理。虽不得循例直请。据 传教启禀。似不可已。商量指教何如。敢此仰禀。不备。
与闵判书书(镇周)
霞谷集卷三 第 73H 页
平壤井田遗址。千载之下。虞夏之制。圣人遗法可见者惟此耳。中国之所未传。先儒之所未见。而我国独能有其址。如有王者。必来取法者也。至今三千年。莫之变易。可谓盛矣。然而近闻耕犁者渐有侵割。多犯其经界。至不可辨别者有之云。若如是不已。遂使圣法漫灭。则岂不为守土之所大惧邪。其制大略。有图著在韩久庵集中。幸可考诸遗文。访之旧老。而案其图籍。如有侵蚀耕割者。果有其迹。则或立科条。或置守户。随其便宜而严作禁护。永为后式。使千古神圣遗制。不为泯熄。岂不为万世之幸也。
大同下流有鲜丽旧时蒸土筑城处。其土坚密。水不得齧。能作为一邦之堤捍。闻近年以来。外城人家以其土细腻。宜于圬壁。日日削取云。以有限之土。供无尽之用。江水一朝大来。激而冲之则外岸土崩。大野遂破。水势所倾。莫之敢遏。势将至无外城而后已。若不防之于其微。何以有及于滔天。此亦系千年旧都之存亡。地纪疆理之要害。亦别置守直。设法禁护。俾不得自毁堤防之地何如。
答李景益书(廷谦○己巳)
自冬徂春。奔走于行役吏事。继以病剧归山。未遑于笔札相候。只有瞻注。远承惠书。就悉迩来政候。区区披沃。可慰隔岁阻怀也。弟乡居自是宿计。而新从苦海中来。益觉其趣味之无穷也。
霞谷集卷三 第 73L 页
而病气未健。递职无期。久在俟罪之中。闷蹙不可言。家弟近得书亦无恙。此中新搆若就。而渠能得遂归田。则可以团会。但其脱出未易奈何。近日事真欲无言而已。兄之可去者何事耶。吏役虽非可乐。犹为差胜尔。何不任之耶。馀万不备。
与李景益书(丙戌)
暑雨支离。伏惟兄候增福。授节在迩。四牡将启。瞻怅之私。又当如何也。以衰年远别。不可以无叙。大拟一出。而旧病添剧。竟未遂意。尤深怅叹。惟望绝去伐性之斧斤鸩毒。以简御烦。略而总大。不失于班定远之平平则犹可以慰故人离索之想耶。替以儿子奉送。惟祈牙节神相。千万不宣。家叔得奉幕府良荷。亦以衰病送远为怀耳。
答李景益书(己丑)
阻怀之甚。又至经岁。忽奉耑札。以审新春。台候增休。区区之慰。又何胜任。闻有朝中风波。时事可虑。台端不能无事。为之奉念。明斋膺卜。是足以仰贺俯慰者也。礼编得初本四卷见之。其大全刊行者。更未继见。而其大略则无甚同异也。录在别纸以呈。惟在裁量矣。病倩姑不备谢。
答李景益书
数日台翰联翩。足慰阻思。欣仰何量。示及立后说。若如台启先立孙而后立子则罢其后立者无疑。若如状说而立子在先立
霞谷集卷三 第 74H 页
孙在后则其继子且依论以众子。无得纷纭罢继之。受授仍存之。亦不为无据矣。不知台说缘何而如是大相反耶。大抵以古礼正论则立后之法。当有一统。宜无两立。而但后世虽非大宗。人人皆立后则两继之俗。因此而生。此是后世成俗使然耳。亦复奈何。
与郑明府书(尚璞○丁丑)
录教螟蛉说。备及古人之论。亦足为读诗多识之一资。曾见诗下小注有生子在虫之语。柝窠而见之。果有子矣。因思诗人必不如是之讹误。类我之说。不过承沿俗间俚语。未必出于诗人之意也。诗人之意。盖以其采取螟蛉。放其子而养育成就之者。亦可为教诲式谷之比故云尔耶。不然古今虫名多讹。或有变易互换而称之者。无或螟蛉实古之细腰蜂。蜾蠃为小虫。而后世讹谬易称其名耶。若然则螟蛉细蜂之子。小虫负而育之。以之成就。亦可为教诲式谷之比矣。未知迂见如何也。
答李季章书(寅烨○戊子)
儿归获拜台惠书。以审台动止神相。区区慰荷。如奉警咳也。承谕尝有一二愚见。辄陈小纸。庙谟之重。诚不敢僭犯。而过忧之私。亦不敢终隐。惟台鉴谅之。
大雅称祈年。周颂有报赛。是古礼也。故月令元日。祈谷于上帝。孟冬又祈来年于天宗。今者年谷比岁不登。饥馑孔棘。民忧国
霞谷集卷三 第 74L 页
计。诚可哀痛。与其稼穑卒痒而后奔走圭璧。曷若遵古制荐诚早祈乎。顷年亦尝遣大臣祈祀。能得稔熟矣。今于孟春。讲行盛礼。以祈昭格。实为礼祀之▣▣。未知如何。至秋报赛。亦不可已也。且今凡事神之礼。常多灭裂。甚可惧也。
今岁之灾。东北诸道未敢知也。以畿湖言之。实是大饥荒也。齐民之赤脱冻寒者。又迫饥饿。其势莫可保存。若非朝家别样济恤。必无孑遗而乃已。且饥馑之后。必有疠疫。颠连死亡之极。愁痛之气上干天和。水旱灾沴。因以相因。循环不已。无可救得。生民之急。莫甚于此。拯救之仁。恐不可少缓。未知庙谟有何区划之道耶。
承教关东将建平仓。甚盛事。然虽行平仓。若不先区贫民则廉价之谷。必有富民陇断。而小民不得蒙其泽矣。且峡中常以山田黍粟稍有馀裕。饥馑之困。不如畿湖之甚。而又莫如今日之急也。
邻族之弊。向者釐正厅查得投属上司之民。充补戊巳以来逃故之代。故白骨者得免。且水军之役。减省其布而增定其保。此甚善政也。近岁以来。畿邑则此弊颇宽。侵毒得歇。而未知他道则又如何也。大抵各邑良民。多寡不同。或有馀丁之闲游者。或有披括襁褓而不得一代者。若善为区划。以为推移充补之地。代定既足。充额不乏。则邻族之侵自解矣。如是变通。岂不为一
霞谷集卷三 第 75H 页
时之大效耶。
风闻方议江都等城役云。阴雨之备。固不可无。而根本之务。尤所当急。当此饥馑沟壑之日。辄举非常之役。其于民生何。其于邦本何。请移其资费。以活捐瘠之赤子。然后修城之役且待来岁稍熟而议举。则今日仰哺之民。未必不为后来捍御城守之本。此固不待有言而可知。区区过忧。辄敢及之。
答李季章书
典录一书。得蒙寄惠。纲纪宪章。为一世法程。炳焕耳目。奉之不啻如拱璧▣▣。但即今官制兵制。贡物良役。学校科举。武士军门等见行之法。实▣▣于此书之外矣。此则又何取衷耶。
军兵各目之添设。十倍于旧。而欲清邻族之弊。万无是理。然为不得已救急之计。则如额外添定。冗闲诸色。姑令减省。以充逃故。且于京所。设为长房军铺。以为息食之所。火丁之规。以待践更者必使立番之役。其功半省也。若贫穷之徒。流离之流。不责纳布。而近而畿湖则使自立番。远而外道则听其本邑收半价。得自雇立。则或可为一时小舒者耶。且闲丁一充之后。虽物故者老除者。若不能自得代定则至于世传纳布者无限。以此之故。其流毒之害。至于如彼。凡年满者物故者。逐年考验各邑有过年不代定者。立官吏严究之法。儿弱收布之禁。亦必申明。每于数年一令立番。以身逢点则老幼死生之虚实。皆可验治耶。
霞谷集卷三 第 75L 页
各径投属者。严加防塞。以宽代定之略。漕水之类。亦必减歇。以去偏苦之患。盖立番之役歇。而逃亡者可以息矣。代定之法成。而叠因者可以免矣。则人可各自为役。而邻族庶几得免。此外而大变通则不敢论也。
饥馑灾荒之运。于今十五年矣。民之填壑已过半。其存者皆流转失业。赤脱徒立。尽亡田产。无甔石掩髂。其势必将尽刘。而富商大民则至于积库藏连阡陌矣。其弊盖由于钱币作货。民间利谷之规废而民不得食。豪右乘时兼并。什百其利。故农民之病日而益甚。岂不哀痛万万。一时救弊之急。如欲讲求耿寿昌常平之法。实为良策。今于京中畿湖二道。若得赈厅钱数十万。江都谷数万石。区分贫富。简取下户。成置其籍。而秋冬贷钱。春夏捧之。春夏贷谷。秋冬捧之。春则纳钱而受谷。秋则纳谷而受钱。常一其价。无复增加。岁以为常。略如耿氏之平仓自警篇中黄丞事之事。且立子钱倍利兼并之禁。则此于国家无所损失。而小民蒙惠。农谷不病。庶几有一分救济之道矣。此于凶岁。虽为一时之救急。而在农民实为永世之利耳。
其区民之法。京中则以料禄有定法。(如市井之类)多田结多奴婢者为富户。外此者取为下户也。郡邑则多田结(考结夫)多奴婢(考户籍)多畜籍者为富户。无此者为下户也。以此作案。定为一类。等其大中小。使受常平之谷。上此者为富户也。只如齐民均受公籴
霞谷集卷三 第 76H 页
如旧时。下此者为流丐也。郡邑只得白赈而已。而远方则民俗风习有异。其间便利难齐。且国力有所不给。则先以此为始畿邦急切处。未知如何。(如今年赈厅籴钱。亦颁给各邑。而以取利还偿为急。故其钱皆归富户。于小民则无所预矣。)
外此而若论大变通则法不信于民。人不习于政。虽有善者。辄起骚扰。率难议为也。
江都内城。少岁尝闻先辈论此事。金参判伯玉丈徐判书载▣公皆以为江都之有内城。不如无之。丁丑胡虏为我撤毁而去良幸矣。盖内有姑息之所。战守之士不致死防御而回顾内向。有徼幸退保之思。以贰其心。此兵家大忌也。江边失守。一岛波荡则一片弹丸。安足保守乎。此自竭之计耳。以此鼎足山城亦废而不用可云矣。近岁得闻领府尹相公论。以为或有旁贼透漏而入。安可无内城之设备。盖此后说者为完全之计也。前说者为战守之要也。各有长策。惟在智者之择焉。但今畿湖饥馑孔惨。民间赤立。未卒岁之前。举皆饥饿。而但寒不敢出而流转。春来济活之急。虽若救焚拯溺。犹不暇及也。当此万民填壑之日。若不先急救民。辄举非常之役。无论城池之好不好。民将以为国家犹有馀力。而立视吾辈之死。独不之救耳。其所为保障。适足为怨府矣。请移其资费。急先救民。然后筑城之役待来岁之稍熟。从容举行。岂不为万全之计耶。此实安危之大关。无以
霞谷集卷三 第 76L 页
为老生常谈而忽之。十分善虑。无为祸始焉。
大抵今世御备之道。莫先于军民等。兵制为切急。城池抑其次也。军制无统。养兵无纪。将无备御之实。终为难保之道。莫如善为区划。变通军制。抚养士卒。然后缓急可保而捍御有恃也。至于城池。不过属一二臣可任者。使得备储财力。则虽有边衅已生。一二年间。可以卒办。有何难焉。而必先汲汲乎。惟根本之计不可缓也。曷不以皇明流贼时事为鉴耶。守堞者皆卧而不起。大营兵自溃而去。皇城至今依旧徒为贼资。岂不痛哉。岂不痛哉。
答闵相国书(镇远○壬寅)
岭外匪所。岁华又更矣。伏惟起居顺序。神相万康。区区瞻溯。风波转激。赐环之命。沮泥至今。虽信涪陵之胜昔。岂无异土不惯之叹。窃以奉虑。同甫竟南迁。亦非衰老可堪。念之慨然。谓之何哉。临遣赐书。极荷至意。而耄弊日甚。不能自力于纸笔。阙然至此。大监岂有以谅之。因便奉候。惟愿台体以时加卫。不备。
答崔汝久书(锡恒)
寒威已深。伏惟台候起居万福。牙节载莅。仁化之及。举深欢庆。而其在区区。益切喜耸千万。不知外迁之为左也。屡赐伻问。感荷弥增。而病伏穷村。徒勤瞻仰而已。民年少侄子妄忝儒生之列。至被投荒之典。私情之切。缺叹之甚。无以自堪矣。令侄许有
霞谷集卷三 第 77H 页
所覆书。敢烦执事。不任区区。馀不备。
与尹行教书
山颓之恸。遽尔阅月。伏惟孝心哀慕。何以堪居。昨承讣书传来。伏奉易箦时丁宁教意。执书以痛。感泣之至。徒以区区小诚。至于致勤末命。益见辜负于启手之辰矣。恸愧何及。日月有时。远日已卜。四方观礼矣。独以摧病癃喘。远伏穷隅。未得自伸于茅絮之愿。情礼都缺。私恨无穷。惟祝勉抑从礼。克襄大事。以慰千里远慕焉。(尹先生易箦前。尝言某令辱书。勤问死生。感戢于中。而病已至此。无由奉谢。遗恨于中。死后通讣。须及此意云云)
答尹行教书
前月获奉哀惠札于瞻溯之中。仍审时寒。佥孝履气力保重。披慰远情。无以胜任。遗札搜访。伏想编辑将成。奉阅旧箧。怆慕深切。所尝蒙有书牍。奉在箧笥者。依教敬裹以呈。凡十九帖。以待考录后还为承受计也。其间复有辛巳壬午间一书。庚寅春明村丧后吊语一书。分明记得辞意。而搜觅不出。岂少辈或传玩而逸之耶。或挟在他册书间而未得耶。以此多费日子而卒不得。恨叹万万。门下岂或有遗稿草本之誊置者耶。时议纷纷。风闻有慨。更不敢提说耳。某病状长废。无复远喻。岁月屡变。不任远想。顷以一书奉伸京便。未有所传云。玆令前书并以奉纳耳。不备。
与赵留守书(泰老)
旌节载驱。益复神劳。伏惟此时城主体候万福。民近遭宗家叔之丧。既未得奔哭。情私摧痛。无以胜喻。近伏闻有将行宝牒奉陪。又有迎谥大礼。公私缛礼重叠。伏想倍勤应接。私窃向慕瞻仰之至。不意宋生传致下教。示以洪公文字。此古人节义盛事。虽其庸陋不能于辞。敢不略效杜撰。以听进退也。馀姑不备。
霞谷集卷三 第 77L 页
答李久叔书(真望)
谕及礼变之难。诚如教意。今此凡如曾子问诸节大丧时事者。皆不必论也。近日礼询。不过私家小小礼节。而亦不及此矣。今者廷议既许行葬礼则虞卒等祭。似在其中矣。独练祥不为举论。盖昔尤翁尝持此论甚坚。故庚子之丧。以此尝有著令。使不得行。今亦不为举论者。以其已有前令故也。然此与庚子大丧有异。且此亦丧礼也。行之似无不宜也。而但前有其令。后无明指。未知只如前令否。或有降杀否。未可臆断。须问大臣或宗伯。详其朝令而行之如何邪。
与某相公书
窃以洛师营邑在周召。而相宅风听甚耸。即伏闻台节已临府中。伏惟匀轩初税。几舄神相。詹望慰仰之至。窃惟区区近日所遭。只出于一时奏议。未必为准施之令。近闻誊诸邸纸。传播远迩。其为骇人耳目当如何也。不知下执事何以处此穷棘也。惟
霞谷集卷三 第 78H 页
为首丘之思。其更无馀念可知矣。矧今所叨又非寻常。窃伏俟命。不知所出耳。馀病昏略此不备。(此时必有江都城池经纪之事。而大臣为看审下来。故此其伊时往复。而未知下来大臣为谁。当追考事实录上于此 追考本草。己丑十月与崔明谷二书。当移誊于第三卷明谷书中。)
与某相公书[第二书]
台驾枉临穷谷。林壑亦被光辉。得以叙几年怀仰。此非分愿攸及。风雨竟夕。海潮未平。旌节恐未得过津也。琼朋之锡。交映联翩。虽未敢为郢曲之得和。亦岂敢忘瓜桃之为好。诚愿执事以諴小民疾敬德祈王永命之说。归复于 宸极。使此城邑也得以巩固千万年。滨海病伏之祝。惟此而已。拜书驰谢。敢布下私。不备。
与某相国书(丁未)
伏惟霜寒。台候起居万相。新膺倚毗。大慰加额之望。朝野之贺大矣。而其在区区尤有甚焉。庸陋之情。执事所知。前日论奏。已甚过实。而及此所被之任。岂是私分之可堪。解脱之望。惟在执事。而即今贱疾。累朔危苦。已至难治。断无起动之望。此亲知之所共怜者也。此时虚旷至此。私情虽不暇恤。独不念公事耶。三疏方上。窃乞将此陋状。特为敷奏而速处。此政在陶均之一端。玆敢更冒。惟望谅察。不备。
答某书(丁丑)
意外令侄之来。得承令惠书。以审新膺宠命。令候神相。岂胜远
霞谷集卷三 第 78L 页
慰。第此荐饥之馀。旱灾如此。军民重寄。忧责非轻。窃想殚诚竭力。以仰分 宸忧者。当无所不用其极。仰念不能已。某分外恩命。一向重叠。臣子分义。长负罪戾。忧惧祈死而已。先铭之托。不胜感愧。衰病不能堪任。仰复于伯氏书中。悉布腹心。倘蒙恕谅也。惟希对时加护。以副人望。不备。
与某书
昨奉殊慰。迨有馀耿。即承手帖。慰不可状。来教备悉。弟之欲尊用五礼仪者。其意盖以为王者之礼。自为一代之制。臣庶若不遵用其制。各以其所善者用之。家异俗而人异礼。则圣人在上。其何以成世教而一民俗乎。故谓在下者之道理。不可如是云耳。岂谓其无疏谬疵议。可与成周比隆之谓耶。然则此不过▣之遵用者言耳。若所讲明而识之之义则正是先王之礼也。顾何疑于有异也耶。如家礼其为母三年。不▣于父在禫祭二十七日者之类。亦岂不以为此耶。堂上官服制。古者大夫之违者。若去国或免秩为庶之谓也。今之大夫不然。虽在罢散。其秩常存。限满荡叙。即付军职。此与违放异也。故其制服。与在职者无异。此不可谓不附于古义也。况丧制异于吉事。恩赏固不当避免。而于公家礼尤当一听令甲。不得以一人之私。拣择取舍。故昔花潭先生于中庙之丧。以为君丧岂可无服。自制齐衰三月之服。此岂不为古义耶。然其后诸贤不以此为是。用以为式者。以
霞谷集卷三 第 79H 页
国家之丧。非士庶所可擅自为制故也。今者如卒哭后冠昏丧祭。国家许行如常。如此等已许之后。士大夫心不自安。自为不行如古义则此自无科条之犯。又有从古之厚。岂不为善哉。至于国家所定有其服之人。若舍而不服。则岂不大为未安者耶。至于祭礼。 因山未成。引古经而存羊者。此甚当也。岂特存羊而已。然此为大夫之持衰服者言耳。岂士庶之谓耶。是故牛栗两先生皆以其有衰服无衰服为断。此正古义也。盖国家大丧。于私家祭礼。既无定令。此则惟当以古义遵行处也。不是取于五礼仪者也。朝臣于君丧斩衰则其祀飨非所言也。民庶于君丧齐衰三月则已与三年者有间矣。至于后夫人之丧。大夫从服期而士庶无服也。今者虽有缟冠期年之制。而实不在衰麻五服之数。则以无服者而不得行练祥之除丧馀之忌。无乃过邪。且或者以国家废大小祀为言。此则恐不得为准。国家内丧时公制后 主上除服则行大小祀用 如旧。大凡祭祀皆从主祀人定制。今 主上既除服则其为行祀当如例矣。至于诸臣则其齐衰自如。其可以国家行祀而自行吉礼乎。是以其有衰服者。虽国家行祀。不当依行祭礼。其无衰者则虽以 主上在衰。不得行祀礼。而既无重制也。故自可略伸于凶素之礼。似无乖于古义也。弟之日昨数段说。其意盖如此。兄果以为何如耶。
霞谷集卷三 第 79L 页
答李国彦书(台佐○辛亥)
伏承大监惠翰。恭审秋凉。重候康福。区区慰荷。此间近得忝从一丝长老。竹下开径。是一桑榆盛事也。伏闻奉承 圣旨。有修明 国典之举。此 圣朝重恢至运之期。岂不仰贺。第尝闻先贤之言。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行周官法度。愚亦敢谓有皋陶赓载之意然后。可行 祖宗法制。近日有一吴相公。可谓尽瘁于 国矣。而不卒其勋庸。一言而逐。死而后已。大监果能独得其代斲乎。愚未敢必也。 祖宗之典。金科玉条。粲然具在。何待签付。大抵 祖宗大法。在于主教化兴礼乐。汉唐以下所未有之制。独我 祖宗有之。岂不盛哉。奚但兵田官数事而已。后人盖不知也。盛喻之下。僭妄及此。惟在谅察。不宣。
答金庆恩书(柱臣)
嫡长之服。以其备正派传祖祢之重而后三年。故支庶不得为长子三年经义也。长妇期功。其制与三年不同。故本无此议。疏义亦不以四种论矣。国俗亦从国制行之。故习无他议。自甲寅议礼以后或以为疑。此则时义亦或有商量者耶。然今此既与四种之论又不同。亦不必为拘耶。惟在量处。
答金庆恩别纸
昨书所谓摄主之说。只据俗说。未能明尽。故有此许多疑难。盖所谓摄主者。本是有幼孤而未成人。或有废疾而不能行主人
霞谷集卷三 第 80H 页
之事。则以他支子代行。谓之摄主。今世人家所谓摄主者。无其幼孤。只以妇人主家而使族人行礼。是则直是无后。非所谓摄主也。只使人代行执事。以待他日当为嗣之人欲为立后。则其间不过妇人主事而已。妇人主祀。初非正礼。与族人代事。同出权变。故通称摄主。而非正有主而摄主也。是则无主而名谓摄主者。其实元不相同。
凡妇人主祀者。虽有显辟之称。而自舅祖以上无推去之礼。则其为无主也。与族人代事同。凡无主之礼。礼无可据。三年后庙中之事。何可论也。故改题之事。初无可行。昨书所言祖庙之事亦依此礼直去旧旁题云云者。辞不明白故也。既无主祀则未立后之前。但依亡人。未终丧之前。无改题之礼。直去旧傍题。以待立后之日是已。既是为无主之礼。则今此各条以下许多诸说皆无可论。只有新丧题主升龛一节。当为商量者也。族人主丧之礼。题以显伯祖为当邪。
若新丧题主则礼云丧有无后。无无主者。今新主不可与庙中之仍旧者。同例当有题称。而弘靖主其丧则以显祖称之。他日弘道立后则当为曾祖。而今不可预书曾祖。故不得已只据摄主者书以祖考。未知如何。此亦非正礼也。出于一时之权。以待他日立后然后可论于正礼也。未知如何。其入庙则只如丧礼备要祥禫之日祔庙。未吉祭前事处之。姑祔正龛之东壁。以待
霞谷集卷三 第 80L 页
吉祭后方行迭迁也。
摄主之礼。古则有之。无主之礼。古也无焉。今于盛询。不敢臆说。盖古者宗子死而无后则于子侄于兄弟必有立而继后者。其无嗣而以待他日立后者。独近世之俗也。此所以难于为礼耶。人家或有适子先亡而父祖之丧。诸子主之。权行弟及之礼。如疑礼问解中赵正郎希逸问答。而今则不可以此礼论。只是无主而已则其于无主。将何以为礼邪。莫如早定立主而后。诸节可议也。如不得已欲就无主之中而行礼则只有如右所论而已。借使论以弟及之礼。凡有摄主之事。亦必当使台之小侄主之。祖考之称似不得改也。如何如何。
答沈和甫书(錥)
几日相守。讲讨之乐。旋成别恨。怅惘如何。昨行乘暮。山蹊月黑。能无困顿。夜来云水之兴。益复清胜否。册子等裹付奉托。墓记石样因以奉呈。其石本当差大。字体更加浓厚书惠如何。姑不宣。
答沈和甫书
丧未毕而身死。其子承重之服。在昔礼论。多有不同。通典贺循以服周为断。徐庾范裴之说皆如此。宋制令因宋敏求议石祖仁事再制斩衰为令。备要引之即此也。退溪答人问。初以为不敢臆断。后乃追论以为似当制服。今问解以为只服期则无祥
霞谷集卷三 第 81H 页
禫可乎云。明斋书亦谓未忍变在之义。恐用不得。亦为此也。至甲寅 仁宣大妃国恤后 显庙升遐。礼曹议启以为当持重。绶(绶字当考)用宋制令说。 国葬卒哭后 先王受服于大妃魂殿。自是之后定为国礼。无论古礼礼说之如何。皆以国制定行。曾在先兄主丧事时。尊伯父受服。亦以去甲寅不远。遵国礼而行之。今之议此礼者。只得依此行之无可疑矣。但今示谕乃练后也。盖古丧服自成服后。卒哭受功衰。小祥受练服。皆有改服受衰之事。故逐其时得以追行制服矣。至练后则受服已毕。只当除服而无加衰之事。更无事于再制矣。是以有申心丧之说。盖心丧则只是服素。无受服之节。明斋书中于问解之说为不可知。而末端谓服制令所论似当遵行者。正谓此故也。然则今此所论。似当以服制令心丧为义耶。来谕之不可迟待启殡云者不然。盖虽当受服者。其父丧未葬。尸柩既在。无异生时。子不得遽继为服。必待葬后乃为受服。以卒三年。礼意当然也。今此申心丧与受衰有异。然其义则亦当如此也。受服时告辞云者。不用祝式。只当曰先考葬礼已毕。孙某代执丧事。受服斩衰。或曰追伸心丧。敢告云云耶。既受服执丧之后则虽未题主。若有当用祝处。则似当称哀孙。不然何以为主祥禫之礼耶。
 
(沈公书曰赵朔宁命祯丈忧制未毕而身没。其孤受服当否未决。取考先辈议论。明斋先生亦未尝断以问解所论为不可知。末乃以服制令似当遵行。则微意有在矣。猜之王父持重不胜丧。伯父因受服以毕未尽之制。而未有文字之留在可
霞谷集卷三 第 81L 页
考。玆以仰禀。如有明白可以遵行者。指教伏望。赵丈葬事在三月。而其大夫人大祥即四月。馀月无多。赵哀受服则不可迟待启殡。当受于朔望奠时耶。受服时告辞何以为之。虽受服。题主未改之前。用祝亦甚未安。何以为之耶。)
答沈和甫书
别来悬思常深。忽承惠翰。从审侍学增重。披荷何量。示谕诸义。可见迩来用功之切实也。苟不有持心以集义之工。其为义不过外袭于事为者固其然也。惟能存心养性。直内方外。敬义立而忠恕一。自可以澄然无事矣。有何外袭之虞乎。于此有得。大本可立。不识明者以为如何。绝四注私意私己云者。以在心意言。物欲云者。以在事物言。牵引循环则又非期必执滞之初而已。其浅深大小。岂无分别而然也。意上生我。我上又生意则循环相因如此矣。遂初赋者。似是黄氏溍文也。盖弃官归去。以遂初志。故赋名如此。某疾状支离。可苦万万。惟愿进学加重。不宣。
答尹伯修书(游○丁未)
昨逢仲和。团欢方幸。便中令札踵枉。披审近日夙夜之况增相。重以慰洗。示意缕缕。前日儿辈书有及此中病势万无可动之状。槩已尽之。庶有以谅之矣。今复有此何也。户判之不相见录于谴谴垂死之人。深可慨然。令亦岂复若此耶。窃以向来所遭。实非寻常廉义之比。此而犹可冒没犬马八十之齿。犹复担身而入朝者。岂有之邪。况今疮肿遍发。气息绵绵。不能转侧者。和令目见之。而相对矜怜者也。令亦岂不相念耶。才上辞疏。且报
霞谷集卷三 第 82H 页
诸公书恳乞之矣。幸望相与周旋。亟图筵白。俾此将死之喘。获免于逋慢之诛。何幸何幸。见今精力垂尽。殆不成书。千万谅之。
答尹伯修书
千万不意。忽有 离筵新授之 命。有旨下临。闻命惶殒之中。就又承拜台翰远辱。勤眷至重。此非愚陋所堪承。感愧靡容。殊不自任。教意缕缕。不知何为而至此。才上辞本。略㬥下忱。想惟朝议亦有以谅及矣。一攀 因山。犹昔年事耳。至今衅累之馀。重兼贱秽之疾。此不足举污笔舌。而惟是犬马年至。残景奄奄。癃骸澌尽。转动无计。虽欲起身一动。获睹盛礼。仰报 圣朝。其势莫由。今日大庆。孰不欲延颈自效。以尽臣礼。而命分至此。自令贻阻则戚矣。 圣明或未及俯谅此状。仰惟台座必以此善为陈白。得蒙财幸。无损于 圣明。获免于贱罪。公私之祝。无大于此。岂独为区区之私也。病伏昏昏。不尽恳迫。千万加谅焉。不备。
答尹仲和书(淳○丁未)
便中得承令翰。以审入朝有日。奉命馆职。倍用慰溸。第汗青久速。当几何日月。铨部又将如何。此间衰病日甚。何复为言。示及通变事。病者何幸得闻此说。 圣朝若果料得此一事。则实生民之庆。国家之福。吾东方万类赖之。其阴功之大。祈永之本。孰急于此。令欲商其说则必须一番对讨。方可以悉。而今令似不
霞谷集卷三 第 82L 页
可出矣。或以史事有可来此者耶。子弟中有或理会及此而得相见者耶。如此机会。诚不可失也。但凡设施做事。不可无量度。不得徒然作事也。盖此事之原。富豪利于兼并。官吏便于聚敛。必有挠害之者。今处之若不得其要。则一小人败之有馀。奈于变乱何哉。此不可不深长思者也。须勿轻易为说。俾无归于邯郸之匍匐。亦一事也。万万病草不尽。有以谅之。
答尹仲和书
海上闻台有西节之 命。深以为念。此来谓一握叙。昨奉送书相问。倾幸之馀。更用怅惘。缕缕为贱陋深虑者。感怍何可常耶。昔年入朝之日。奉命于前席。出入于 离筵者多矣。一日自 大朝罢退。转向 春宫。由建阳岘过春坊。趋步力乏。暂休于春坊。春坊诸公适皆出。即开窗倚坐。吟可笑颖阴常处士。十年骑马听胡鸡之句。时朴卫率弼傅适在厅间。不觉回身顾笑。其后未几乞归来还矣。此亦足称为高士耶。厥后亦经此等者屡矣。今则 上旨益切。无可逃避。虽欲为高士。亦不可得矣。今日 国事。仲和所知。乃亦为此等议论。吾辈世臣也。如当 国家大节。惟有一致身而已。如桑榆残命。世里浮名。其存亡若祛留。岂有一毫可计于胸次者乎。今此则直惟命也。亦复奈何。仲和今日事。可谓便则便矣。顾念臣节一事。未知如何。昨缘新到。病未能奉谢。今始追及。病昏只此。不宣。
答赵稚晦书(显命)
示谕礼意。我东礼俗。旧从家礼。父在母丧皆终三年矣。至备要申明期年之后。一反古礼矣。近世人家其或有因行展哀之事者。盖亦因旧俗而为然也。况今两丧同行。一丧遽撤。人情之尤为缺然。固宜然。夫子于子夏曰君子。于闵子亦曰君子。今此沿情之事。虽是与正服之伦不同。然其入庙之礼。既有定节。则其所以处变。实无其地。未知如何。病伏昏废。都无人事久矣。今于盛谕。不敢不略及。惟在谅察。
霞谷集卷三 第 83H 页
答赵君锡书(景命○庚寅)
不意盛使远来。长笺枉辱。示之以尊先状录。谕之以不堪当之重义。倾荷之外。愧悚曷已。某实无似。而于先尊府君。少从诸君子后。从游甚熟。晚而相与期慕愈重。顾以此私义。谓之不知公不可也。奉读来编。遗韵馀辉。宛尔卷中。高景之仰。夙昔之感。不觉涕泪纵横。有不能终篇也。第使某有欲效一二文字于其间。恐亦明者有所不察也。窃惟尊先公资禀之秀美。行义之纯正。志节之高洁。风猷之远迈。已自先辈而称之。朋友而诵之。当世无不知之。后生亦所起慕。何待庸陋者赘说而有著哉。独惟念尊先公自中年闭户。不喜追逐于世涂。其中必有所得者存焉。其晚岁游心。若将终身。又必有所乐者深焉。某废病多年。离索已甚。汉皋海陬。悠悠相望。未能一造席而请正。则此实有平昔
霞谷集卷三 第 83L 页
之恨。而重为今日所感者也。今来编固甚详备。犹或于此处有不槩见。则亦岂非有难以得言者耶。若其不遇而早世。为君子所惜。何足为先公之恨。借使得遇而有见于一世。亦何足为先公轻重。顾亦何事乎言哉。况惟先公平生雅履。不苟顾于世慕。不求见于人知。实为其所存之大者。今乃以言语文字。反欲有所称述于馀外之事。岂所以尊公也耶。某无似亦不敢以此待公也。诸友凋尽。残喘独存。废伏穷海。已无人世事矣。慨旧游之日远。悼遗风之莫追。独以所感于中者。如是仰报。不识盛意以为何如。不宣。
答赵君锡书(丙申)
近闻一麾将出。遥想奉檄之喜。莫慰送远之思。瞻怅徒深。玆奉华笺之投及。顾此齐斗平日所未能习凡诸公赠饯之事。未尝效嚬一例徒谢。今亦不敢破拙。当亦有以谅之也。独有一说于此。念昔尊先府君盖有志当世而莫之施也。今其遗绪在后人矣。诸公于此。可无有以趾其遗而世其业耶。下邑虽小。武城之弦歌。亦以起夫子之莞尔。子游诵夫子之教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今子以上一句自懋。而下一句为人。有以尽其职思。无负民社。不失圣贤遗法如何。莅官不出于自治治人二者。其实二者又一事。然若非实能体之。亦不能以见之也。如明道先生为政处。最宜深味之。自当见别也。穷荒病伏。无有
霞谷集卷三 第 84H 页
世念。惟于诸公不能无怀。独诵旧闻如此。以为如何。病伏不宣。
  
(此乃丙申春。余来宰鹫城时。霞谷郑先生赠别书也。书多箴警之语。至以自治治人之说。责勉尤挚。适于戊戌改建衙舍。遂以自治二字号临民之轩。兼揭其书壁上。以为寓目反省之资。噫。此岂独余一人所可勉者哉。后余而临是轩者。亦可体念于斯义。则惟此一▣▣。其将受效于无穷云尔。戊戌六月。丰壤赵景命题。)
答李炳然书(震炳○丁亥)
阻恋多日。得奉惠字。如获跫音。第调摄至今未快。奉虑何胜。来章推明本原。深有理致。兴起发人者不少可见。养病中陶泻有方也。其中一二字语。略赘鄙意。容备去就之耳。某间欲作江都松楸之行。将更旬望之阻。怅然怅然。惟望速臻回安。不宣。
答李炳然书(戊子)
前覆披慰。重承审侍馀学履保重。深切倾幸。前书杜门自修之谕。真是至切。外此何求。苟同此怀。即千里合席也。且有来过讲讨之示。预用县企。千万惟冀盛暑益珍。
答李炳然书(癸巳)
安乡时书。一向见阻。且计以一封。更欲寅缘京邸矣。玆奉辱报诸书。忽自京递传至。阻馀倾豁。容可量喻。且审哀疚诸节。亦得支保。重以慰洗。读礼所工。宜不寻常。而顾此阻远。无以一叩其槩也。某荒陋僻寂。粗保闭伏。而衰病日甚。更无进益之望。尤可忧惧。前日抄录明道遗旨。属在草稿未定者。更得左右向日录示。参考成编。略有次序。真得为桑榆之赎。受用之指南矣。亦安
霞谷集卷三 第 84L 页
得一经高论共订之也。更此寄信入京。以冀早晚因风。未知几时又达否也。千万只希心谅。不宣。
与李炳然书(甲午)
酉峰大老捐背。斯文之不幸大矣。其在承学之义。想惟一倍痛衋。近日 上候久在违豫。臣民忧遑。为承候来伏城外。适会便至。就想迩来静居安吉。披慰万万。某颓病日甚。无可收拾。常思朋友得与挟持警策。以补桑榆而不可得也。每一念至。益自忉忉而已。前期未卜。不胜耿结。
答李炳然书(己酉)
秋初惠音。至今披慰。胤玉持书远至。颀然丈夫。来作床下之拜。乃昔日之孩少也。衰朽未死。幸而见此。岂不异事。相对感怀。自不能已。且许以来访之近期。尤切耸荷。奉以翘幸。此中衰废已无足道。而倘得亲近馀光。以补桑榆。岂非颓残之一幸耶。文字事敬已闻命矣。尸居馀气。固不敢有所为计。然亦馀日有暇。何敢自外。万万病草不宣。
答李炳然书
小记偕丧不敢变服云者。葬礼时服父服从事。不复服母改葬之服也。至若初启墓之时。其以改葬缌制成服则何可已也。但初启时成服。其后除服之节之外。其他几筵行礼则虽母葬之前。父服在身。不得变服礼也。父葬行虞后。归行改葬虞时。乃当
霞谷集卷三 第 85H 页
服母服也。
迁葬虚位。初设于墓前。葬后新丧。即返哭行虞于所馆。而复就墓前虚位。终行迁葬之虞。仍撤灵座如何。
祔祭宗子主之。宗子有故则他子孙以宗子之命。摄主行之礼也。以宗子名摄主则其纸榜祝辞亲属诸称。一以宗子为主。皆用本例而已。
凡摄主云者。孝孙某(宗子名)使某孙某。(摄者名)敢昭告云云。其礼在曾子问也。今祔祝则当曰孝孙某使某孙某执事。以清酌庶羞。适于显高祖考某官府君。隮祔孙某官云云。告新主则曰某亲某使某亲某执事。荐祔事于某亲某官府君。适于显曾祖考某官府君云云。先告祠堂本龛祝曰。今以孙某官。既葬卒哭。当隮附于祖庙。以某日设位行事于某家。敢告云云。如是措辞。未知何如。
答朴子龙书(亮汉○丙戌)
前书学道一语。有此提警幸甚。子龙此言。盖亦虑我之或归虚也。有此一难。非不感切也。而然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尔。圣贤之旨。本自可彻。人皆可明。岂子龙独不知而为可疑耶。由此以求。圣学之方。岂无可言。但患人之不求于本原故耳。如何如何。
答朴子龙书(丙申)
霞谷集卷三 第 85L 页
阻怀恋恋。承审政履增重。慰豁何量。左右服劳。固有靡暇。莫非至道。馀力学问。岂无其方邪。惟愿日新无替。以副素期也。日者赵君锡临行。求以一言。以书谢之。书中举以子游称夫子之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今以上一句自为。下一句为人。大要不出自治治人二者。而其实二者又一事也以赠之。子龙闻之。亦以为如何。此圣门遗法。不可忽也。留意于此。如有得焉。有以相示也。某病废奄奄。无足为喻。不宣。
答朴子龙书(戊戌)
今岁疠气。即一世难。杨江尹台亦以丧逝。公私不幸。诚不可言。南地净稳。不与世患相接。可想福境也。仕而优学。古亦有训。第吏役最能夺志。自古而然。尊之为吏。岁既屡矣。未省其所安如何也。世之为宦。所务不出于官居廪食。公私免责而已。所以自待如是。人之待之也。亦以是为常。今若以此待子龙则太薄矣。子龙所以自信。果何有以慰此远思者耶。简鱼兼品之惠。珍谢万万。而简纸之绘缕之笺。可见作无益之一端耶。病昏略此。
答闵汝猷书(允昌○己卯)
省式。意外贵使远至。承荷惠书。就悉迩寒。孝履支保。慰幸何量。冬月已届。祥期不远。想惟孺慕之痛。益复何堪。某昔疾累月。反复八九朔。连在人鬼间。自今月少得差势。而犹不离委顿。而室病危重。朝夕待变者久矣。今得少定。种种恼挠。不可胜喻。贤弟
霞谷集卷三 第 86H 页
以此中病挠。多废课读。朴友自前月取去教督。而请姑留之。故使在其所。无恙学习。数日间当复还率以来矣。别纸示谕。更以瞽说奉报。更请崔相公决之如何。
礼云过时不祭礼也。卒哭明日而祔之礼。初既不行则直当以过时不祭废之而已。独以祔之为礼。代有异制。殷有练祔。五礼仪有大祥祔。既在三年之内。则犹或有就而及之道。所以臆说云然。既违周礼正法。则终不如以过时不祭断之之为直截也。以此更告于左相。断以无行。最为明当耶。但崔公所谓支子无祔之义者▣▣。注中入庙递迁等义。虽有立宗子之说。然家礼既有非宗子而祔之礼甚备。丧服小记亦曰士大夫不得祔于诸侯。祔于诸祖父。而为士大夫者至于妾亦必有祔。虽非宗子。当入庙者亦必有祔明矣。盖各以其▣就祔。必皆统于其祖之义则同而无殊者可知也。今若以支子谓无用取祔之义。未知如何也。
答闵汝猷书(辛巳)
人来得奉惠札。就审学履珍胜。慰洗无已。贤季头疮大发。不能读书者已半月矣。是用为虑。示及明德说。下文顾諟天之明命。当作何谓耶。且以心性为别物耶。须看心性是何物。尾井李君闻遭巨创。不胜惊恻。亟当奉疏以慰。废顿方甚。吊书无以成样。姑俟日后京便。礼疑一说。略及一二于小纸。以此转及如何。病昏
霞谷集卷三 第 86L 页
略此。
答闵汝猷书(壬午)
阻久馀惠札。承荷无量。况审湖行言旋。雅履增福。慰濯何喻。贤季所读未半。又此撤归。前功尽弃。曾所奉告者也。徒使病废者为几年无益之劳。谓之何哉。山蹊既茅。一篑功亏之后。复来责功。鄙人诚不堪为此矣。左右亦宜自谋而善图也。病伏草谢。
答闵汝猷书(癸未)
阻久悬甚。昨以一家丧故入城。悤未相问。私切怅恨。归来惠札在案。倾荷无已。贤季迩来能免废读。得卒一部论语。而未知终有进益否也。丧礼上食之说。家礼灵座栉颒奉养之具说。盖本于仪礼。而至于国朝五礼仪则直令上食。有何可疑之礼耶。服制如此变节。既非常经。固难容易为说矣。行役撼顿。病伏倩谢。
答闵汝猷书
伻来得奉惠问。以审学履增吉。慰不可量。某颓废如前。而贤季幸相依遣耳。示纸奉悉。而虽有心制。既行祥禫。则其礼无异。祝词别无可改。与人书疏云遽经祥事。有何不可耶。既云祥事。其自称以心制人。其义自著。曷尝无别欤。孙行立后事。昭穆不当则不得相为后。此礼经大法。何可议为。似闻代数不当者。称以侍养。权行主祀。亦略同继后之例。亦呈礼曹出公文。而但不得三年丧。不得继其世。不为生母降服云。惟在询问时俗常行之
霞谷集卷三 第 87H 页
例而行之耳。病伏倩谢。
答闵汝猷书(甲申)
前书至今为荷。以寓次悤挠。不能奉谢为怅。伻来更承审学履增重。慰泻万万。此间仅支病劣。贤季亦能课读不废也。将欲加冠云。冠服果能准备否。若然则借得礼服。备行于此中。而左右来会以行似好。欲待此间无故之时。更为相通。然后定行。如何如何。前谕读书说。四子既已贯熟则可及诗书。四子未熟则何可舍此而躐等于诗书邪。姑谢不宣。
答闵汝猷书
示谕据礼之说固是也。然今事势有不能如意。如昏礼假馆以为礼者观之。礼亦有变矣。家礼行于大宗之家。而今既不能则于彼于此。俱是外处。此中有可假馆而左右作主。即亦左右之寓所。三日前告于祠堂。冠后往现。礼无所阙。幸不为疑。以初十定行于此中如何。酒米何必如是送来耶。此等物更勿留意焉。宾友若有来观者则尤幸。笠子此亦经营矣。不悉。
答闵汝猷书
贤弟至荐承惠帖。备审多少。且嘉事既庆。复此来会。慰喜之极。何以胜言。询及先丈遗事。荒顿之甚。固未能有记。而 英陵参奉时未尝入直从仕。而从仕盖自 孝陵始也。英参年月。固未能记。别加官教。既在丙寅春。别加之规。方带职者有之。则其除
霞谷集卷三 第 87L 页
命在丙春正二月间。当是未满三十日未解官之前。故有是别加之资也。前书或问中介字音义。孟子尽心篇介然。用之同一义也。但彼音戛此音甲者。古今音不同也。韵书疏略。此类不载者多矣。或有入城事。可得相逢耶。姑此。
答闵汝猷书
前月入城。未克相逢。追以耿怅。即奉惠札。以审履学增重。慰荷区区。贤季又此离去。不胜缺叹。至彼能无废所业则幸耳。示及付物之义。庸曰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以其自绝于善。无可施教者故也。孟子所谓自暴自弃。程子谓之圣人与居不能化者也。岂是不教而杀之谓欤。记事之谕。左右若有所录以相示。则岂不仰赞耶。自馀季君可能申及。
答闵汝猷书(乙酉)
前腊一书迨慰。昨便荐承。审前患已平。学履履新增吉。慰幸区区。某三朔危疾。近得粗歇。而真元澌铄。安可望苏起耶。贤季虽已长成。而所学未成。人事未就。及时进勉。政不可缓。如出入拜候人事则姑不为急矣。且念左右闲废过时。正所为虑。亦恐此君更循此辙矣。今闻昆季欲为联辔作行。则事不可已者。数旬之间。得成往返为好。行期当卜何间耶。明丈前此亦欲奉书耳。姑留不宣。
答闵汝猷书(丁亥)
霞谷集卷三 第 88H 页
不相闻许久。未审学履增重。昨见酉峰书。以汝猷既归。阔远离索为念。十寒之至。一篑之亏。甚可惧也。未知常能缉续进修。无负师友之望耶。相距亦左。无由闻进功之详。可叹。朴雨谷丧逝。此间道孤之痛。不可为言只此。
答闵汝猷书(壬辰)
汝仁来。兼奉惠帖。以审学履增卫。慰泻万万。近闻与侄儿辈同游。渠辈亦得相观之益。倾慰不浅。近日所读又何书。汝仁来守于穷寂之滨可幸。先稿得以奉读。敬服之馀。一倍兴怆。有时卒业。当复有以往复也。不宣。
与闵汝猷汝仁书(景昌○乙未)
隔岁阻想。殆不可言。此时佥履益重。尊先稿拜扫仪一书。旧有誊草在箧笥。近更披览。非独草本胡乱。必须讲讨。可以详尽且恐递传或致疏遗。前冬躬自带来。而与诸君不相遇。还赍以归。未知几时可以相奉传此久藏。并及其说话耶。怅然不能已。汝仁亦未知有何故而不相来见耶。病昏略此。
答闵孝昌书(乙酉)
岁初获奉惠书。委问眷义勤挚。区区感慰。至今未弛。而疾病危死之中。人事废绝。阙焉之甚。殆无容愧恨。近闻新有俊造荣升。此时侍彩复增福。重切贺溯。贤从久与相守。今至成长幸矣。第所业未就。作掇间多。未知后来能有成就否也。至于科学之谕。
霞谷集卷三 第 88L 页
若其所学既优。发以为文。用以应举。无所不宜。但今文未解蒙。业未知方。先之以章句之末。放废时日。无所归宿。则根本既失。枝叶焉有。使人颠倒丧失。终于无成必矣。此非其先意之所望。而凡在相爱。亦不敢以此相待也。其于雅意。亦岂有异同。相与劝勉于经书实功。能有所进则其本末之序既得。经学时文。可以两宜而裕如矣。以为如何。玆始追伸谢慢。兼布区区。惟望雅谅。
答李柏龄书(甲辰)
示及祭说。虽以私家言之。服斩衰者宁有葬前行祀之礼耶。 国恤停祭令至严。凡如大小祥丧中之祭。亦不敢行。况平时吉祀乎。凡言前辈 国恤中行祀者。皆以国恤内丧。朝臣皆服不杖期之时言也。未闻以斩衰行祀礼者也。来谕忌祀当卒哭日云者。 国家既行卒哭则其日朝后自当行祭如礼。有何所碍也。
答李柏龄书(乙巳)
中国多不用乡贯。常有第几之称。故题主亦用之。我东则姓各有乡贯。故人皆以是称。题主亦书之。以时之宜也。但前丧既不用之则虽从前而不书亦无妨耶。节日墓祀。先旧而后新。自是次第然也。虽三年之中。何为不可耶。山神祭此异先墓。若无服轻者。孝子以凶服行之未安。古有冢人为尸之说。不得已以墓
霞谷集卷三 第 89H 页
舍人为之荐献。未知如何耶。
答李柏龄别纸
丧人虽在葬前。君丧既重。何可以私丧废礼。 廞卫启发之时。一哭送路次。似不可已也。
遣奠者路祭也。遣奠脯纳笣中者。笣筲五谷脯醢等具也。用此礼不用其具。则纳脯之礼不行矣。
及墓设奠者。上山时既辍殡所之奠。则及墓后灵幄中别设脯醢之奠。自是别奠也。
期服中略行祭祀。自是通行者。而若妻丧则既具三年之体。且是主母之丧。主人在家。何能独行祭祀。此则忌墓祭废之无疑。
国恤中遭丧者。常时祭享虽云废之。丧家朝夕之奠。自是丧礼。非祭祀之类。自当如例行之。虽朔望从略设行。亦不可已也。
虞祭只从刚柔日。不计返魂日。若非柔日则至家只行上食之礼。再虞则须待柔日。不待柔日。以返魂日行之者无据。
古无网巾。故礼书无网巾之说。然头𢄼敛发。即网巾之类。卒哭后当有敛发如头𢄼之义。礼中虽无明文。今世以布制效网巾以为敛发。实有其义可用也。疑礼问解亦有其说可考也。
卒哭后升堂行礼。倚杖室外若阶下。来示得之。
凡祭无跣。不脱屦之谓也。不脱屦。与今世用靴子之类何异也。祭则用吉屦。丧则用丧屦。其不脱无异也。
霞谷集卷三 第 89L 页
芐前不纳者。即是蒲编席之类则亦皆寝苫也。丧服本传亦有虞后有席之文。则虞卒后代以蒲荐或草席。亦无不可矣。
答李柏龄别纸
祔祭虽同在城中。非就宗家行。乃宗子或命人就丧家行。故卒哭明日而祔。乃是定礼。而今既过时不行。已是失礼。又无非时定行之礼。则未知如何而可也。以此从前亦多同异之议。或谓追行或谓难行。若或追行。似在祥日入庙时耶。
期祥几筵一节。退溪之时国俗从家礼母丧终三年。故有此等说。近世礼家从国制定行期丧。则祥后掇几筵。遂为大经之法。祥禫后无仍几筵之礼故也。时俗或因旧俗。欲行上食。则只是习俗。非所容议于礼家也。
小祥之屦以麻为绳。与今之草鞋不同也。时俗不察其义不用。非也。其改以麻屦何难。
出嫁女心丧者之妻期月除服后。皆服浅淡服。浅淡服是有服人之常服也。衰麻已除。心制在焉。故其服如此也。若父在母丧则出嫁女练时其期制未毕。何用浅淡服也。至祥时期服除后。当服以浅淡也。心丧者之妻同焉。但出后者之妻服大功则除大功后。亦当服浅淡。以至祥禫耶。
丧服中吊礼。孔子答曾子曰三年之丧。吊哭不亦虚乎。况于奠酹者乎。又况操文乎。惟诸兄弟丧。五服之亲。往哭有礼。而非此
霞谷集卷三 第 90H 页
无之。盖礼也。
国恤中不得禫制云者。葬前之谓也。卒哭后则大中小祀并行。而私家之吉祭无不行之。况禫祭乎。 国服中行祥禫者。当以微吉之服。变其衰疏。如并有丧。除前丧之礼。而礼毕后反 国服如何。
再期虽在禫后。其心丧则犹在也。其后踰月之朔。亦当入心丧月数矣。 国令亦如此。
心制中称以心制人。书辞与常称。有何可异耶。
答李柏龄别纸
宗家祖庙既有祖祢正位。诸孙难以并入。故或祔祖龛。或权奉别处例也。今非祖庙。只是小宗私奉之所。则权安于权奉之所。有何不可。但旁座于东壁为宜耶。然此以同居言。若异室则亦当别论。
期之丧。初期时祥禫已毕。再期只是忌祀。祥祭之礼。有何可论。只有哭泣一节。此出情理也。所谓忌祭正寝。亦主主人而言。若诸子则各就其私室而为祭寝。
献酌之礼。诣尊所。实酒于注。执事二人。执注执盏诸主人左右。斟酒于盏者。家礼也。主人跪香案前。执事斟酒奉盏跪进主人者。国礼五礼仪也。此为我国士大夫通行之礼。遵行国礼。先王之制故也。今亦依此。庶几从周之义耶。
霞谷集卷三 第 90L 页
答李柏龄别纸
神主新入庙则其设酒果行告礼。当如备要。以夫主妻丧礼行之则曰新妇某氏。三年已过。今日入祔祠堂。敢以酒果云云。其告新主曰再期已过。请入祠堂云云如何。
祔祭过时追论。常礼所无。自前论此事。难于为说。考见南溪礼说。过时亦有当行之说。然则亦或有商量行之者耶。不敢臆论也。
前夫人神位既安西壁。则今亦当同在一位并列。有何东西相向耶。姑位在西壁则子妇之主。似移在东壁如何。
心制过再期。而若黪冠布袍则亦当更尽祥期也。至禫月朔望中以吉服入参礼于祠堂。以施制阕之意。而自后服吉服者。朝士玄团领纱帽品带。士人玄冠色带等也。
答李柏龄别纸
程朱以前。古无主制。如温公家祭之类。皆用影子。若用轴子题面则与影子同制。既无亲子。依主于嫡子则题用轴子宜也。礼记妾母祔于妾祖母。妾母之祭。古亦有之。且托身士君子家而无子女之为主则尤可矜悯而加恤者也。如作主事则程子尝谓依仿古诸侯礼为之。白屋之家不得用之。今世庶子之家亦皆用之。然此则有子孙者自为承世者。混用士大夫礼。不须说也。
霞谷集卷三 第 91H 页
铭旌以某贯某姓书之。虽题轴子亦如此。凡题主旁亲则无旁题。
虽不立主。神轴与立主无异也。返魂于其私室。是魂返室堂之意。有何不可。凡礼节之无嫌于僭逼者。从行无妨。虞卒亦当依行。在旁亲亦有虞卒祝。可取考参酌以用也。
答李柏龄别纸
虞后至祥为堂上位者。是灵座前行祭如是也。祔祭丧主以下分立阶下者。是就祠堂中也。位阶下与灵座所不同。考之家礼可见也。
中衣虽非祭服。比小祥有中衣改练之文。则如欲改之。至练改之如何。
古之深衣。今人直以直领代之。循俗用之固无妨。如欲用古制作布深衣。亦无不可。有何为骇。
妇人之服。祥后既除素服淡则紒亦当变白从皂。除大功之妇亦同。申春沼为其外三寸祭。是为其父兄也。岂以吊礼言耶。
答李柏龄别纸
示及主昏者无期制以上行昏。乃礼也。其父祖有服制而有他宗子则以宗子主之。亦是礼经也。据而行之。小无不可。但女子本服亦是期制则是无奈何。当昏者之事势情理。虽或急切。期服行礼。有违礼经。似难容议于礼家。如何如何。若昏者服尽之后。
霞谷集卷三 第 91L 页
其父母丧制未毕。难待三年。则小祥后使他宗子主之而行礼者。世多有之云耳。
凡冠昏以继高祖。宗子主之。其宗子有故。又命次宗子主之。此则主昏者自可推移为之。可以无妨也。但当昏者期丧则礼无它义。前书已悉。若有万不得已之事势则惟在主人自量其事势如何耶。盖无论本宗与他丧。凡有重服者。不得行吉礼礼也。
答李柏龄书
省式。别来数月。悬想殆勤。忽自桐营得奉惠札。就审孝履扶持。侍下增相。慰荷区区。阃相台丈方此解节还 朝。河润之地。已极缺怅。而尺书之申。亦复无凭。叹如之何。来谕有从事易经之意。此经固难容易读得。若从本义讲则启蒙虽未猝习。首卷图说论赞等说。先举讲解乃可。而今闻所尝学在于程传云。然则先多读乾坤卦。然后上下经渐次而理耶。病昏不宣。
答李柏龄书(丙午)
桐牙既旋。音徽益渺。此时惠帖委至。就审侍下诸节保重。一倍倾荷。第承缕缕。以台言事。有所慨怀。夫以论学而被劾。是何等事也。此岂如我愚陋所可堪当哉。顾此名目。诚有循省而不能当者。方此自求之不暇。奚有人言之可慨哉。第伏以 上批不能俯谅于愚贱。而曲赐覆庇。是窃悚蹙无地者也。馀外纷纷。宁有一毫之敢言哉。今者来谕。于此至为之形色何哉。世间不知
霞谷集卷三 第 92H 页
学者。固有以外来毁誉为欣戚。俗习之以此相上亦久矣。今公稍知为己之事。知有性分以为契则宁复以此性分之外者相待何耶。此亦可见平日所守之不能诚礭。又不可以不省者也。惟愿益复勉焉。以求自修之实而已。知有见访之意。不必冒暑劳动。且待清凉。从容一会亦一事也。病暑沈困。不遑书札事。而玆有不得不一说破者。艰此力草。千万谅之。不宣。
答李柏龄别纸
沙溪素餐之说。据丧中死者言。若其亡已在先。以神道事之者。不在其中矣。今改葬虽一用丧礼。其以神事之已久矣。还用素餐。未知如何也。
改葬之虞。以尸柩迁动而设。无与于庙主。语类又有葬毕奠以归之说。盖主墓而言。若返哭而行于家之义。未敢知也。语类虽有返哭于庙之说。此亦不过告庙哭而后毕事之说是也。非如初葬时奉主反哭于堂室之说也。然则翌日还于墓傍设行。恐为合宜也。
斩衰未葬前。改葬缌虽未敢便服。然其服制则当具备在次。成服之义已在矣。葬后虞时及满月除服之缌服而行事。有何可疑耶。
赠玄纁。众主人皆拜。于礼为非。
鞍轿之仪。是返哭时事也。非发靷时所宜用。此皆初终象生之
霞谷集卷三 第 92L 页
义也。既无反哭则此等仪物之备未闻矣。
答李柏龄别纸[再答]
改葬虞祭。今不得即行。乃偕丧所谓不虞祔待后事者也。有为而然。非无故而经宿则经宿乃设何嫌。盖当以墓傍为主则灵座之权撤还设。恐不为拘。非如奉主还室者之比故也。若出主行于寝则其为告祭可也。若为葬毕之奠则未知如何。葬毕告祠堂。当从备要。而其哭泣之节。至除服时设位而行之。若告祭于主则恐未然也。
改葬有何税服。虽因阙事。治具略后。初非身服而从事者则税服恐不当论。
三年墓祭。当以衰绖行礼。途中用俗服。至墓着衰行事。恐亦为宜耶。若今为斩衰持服则先丧在所压屈。今合葬之墓。先丧若是考位则为母丧衰杖。哭泣行祭。吉凶相杂。极为未安。恐亦变通。
答李柏龄别纸
小祥布绞带。备要据古礼虞变之服著于小祥条。而国俗旧法则小祥腰绖用葛。(即熟麻)故绞带亦从而用熟麻矣。顷年 国恤时因诸臣收议。用布绞带则又成国制矣。
小祥练冠练中衣而线缘。衰裳改用大功布。故功布不练。正服不练之文。自是正礼。横渠并练之说。安得两说并用也。大功熟
霞谷集卷三 第 93H 页
布云云。又是别说也。
自虞卒以后为吉礼。礼从左设。当如家礼。与朝夕上食时不同也。
服衰与祭。是家庙中忌祭。一时不得已之事。乃以布深衣方笠行之。如朱子墨变之说是也。非正制也。以丧服参外处祭者。未闻矣。
茅沙盏盘者。自是本设尊所草上。降神时用之。与初献时取灵座前盏盘者。自不同也。
答朴舒汉书
禫是从吉之祭。有重服者不得行。又过时不祭礼也。今既以告礼哭除祥变之服。则其制阕之义。似当如是矣。
三年后配祭。是盛礼也。与祖庙中迭迁之礼。其义无异。禫毕后别行祫祭。所以有其礼矣。今因 国哀。不得行正祭。则自当待时须备礼行之。何可以时月为限。苟焉行礼耶。盖此则自有应行礼节。非如过时不祭之类也。今既有故则祥后入庙。虽过时月何妨乎。问解中吉祭追行之说多有之。人家常行之规。似可知也。
霞谷集卷三
 书[六]
  
答金生泽秀书(癸卯)
前秋勤访。至今幸荷。炳然远来。更承惠翰。殊慰阻想。中间疾患。亦以旋获安平为贺。然疾患自是常事。惟恐无志耳。诚能有本。随处用功。随处得益。疾病焉能破人志。不然累倒只是磨之训。真是可畏。某衰病日甚。近又添苦。不能终有所藉为叹。今逢炳然。剧论义外一贯中和体用之说。殊得痛快。岂惟离索中一大幸。略此不宣。
霞谷集卷三 第 93L 页
答李匡世别纸
后丧中为前丧练祭无疑。且既已立后则祝文当以立后人为主。与长子为主何异。
丧中立后者。通典有始制衰服之说矣。然今此承重之服也。内丧在前以祖主之。以期制服。则今此为祖后而复为在前之丧。再制期服。与通典又不同。此无古事可證。难于为议也。然既是承重则就接服之说仿以行之。即练时受服者是也。依此追服之节。用练制受重如何。僭论之及。不胜悚然。
答金生皖书
苦寒闭呻。怀想不浅。承拜惠札。就审侍履增福。区区倾慰。昨来文字。深荷寄示。病昏虽未能深绎。而奉而叹服多矣。其曰四端七情。人心道心也。性情理气也。盖皆有所主。各自为说。而久庵
霞谷集卷三 第 94H 页
合而言之。故其说混沦。来书辨之固宜。为说亦甚精密。然若不于源头简易处理会。则支节反自散乱。难以一一条分。未知高意何如。力疾略布。
答沈斗俊书(壬子)
昨年京旅勤访。殊感盛意。怀不能已。向者蒙有不鄙。更惠长笺。缕缕辞指。披服衔藏。且踰半岁矣。疾病濒死。长在奄奄。此衰弊常事。而其自力于言语间者。从而阙然至此。岂敢望高明之谅恕也。窃详来书。其论释两家指义。疑难反复。殆三四节则已审矣。就其疑难者。惟其是者从之可也。何必徒切切于其得失之间以为辨也。已非其本领。况其末也耶。其曰见于先辈遗稿。颇有所取云云。欲论其所出入而去就者。将以考究而救正之。此君子爱人以德之义。岂不感此至意也。但恐于此不复讨求圣门为学之本源。徒欲就两家论辨之间以断之则无乃或过耶。今鄙人区区所以为有取云者。实自有其本。所谓学者非惟取于诸家辨说而止耳。当求其本于圣门。苟欲求本于圣门。论语篇首学而一章已尽之矣。其学而时习为说。朋来为乐。不知而不愠。此其以为性命之学。德行之事耳。如颜氏之好学。曾氏之三省。皆是物也。圣门为学。其实如此。故当时之七十子。孰非其同有得于文学者。而圣人每曰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况复如世之所称声名功利之习者乎。苟以是观之。求之于世。诚未
霞谷集卷三 第 94L 页
见有所谓学者。区区于此。有所惕然悚惧。不能不反求自责。而实以是甘心自废于当世。无所怨尤者也。若谓之直就论诸家而有所去取则非某所敢然也。先辈绪论云者。亦岂非以此而言耶。且如馀力学文一章。如使弟子真知博文之学。竭力从之。如颜渊之所谓好学。则其孝弟乃为为仁之本。而凡为至善明德。皆是之功而已。安得复以此别为馀力之事乎。但世之学者惟以其文学别为一事。而不能真知其择善为仁如颜子之所学者。则此岂非所以有此馀力之训也耶。然则圣门所为本领之学。于斯亦已大可见矣。愿贤者不必屑屑于诸家之得失。必真有求于孔颜之学。从斯乎其克己求仁欲罢不能之功。则是所谓卓异者也。况复如世俗之学。只在谈论之间者乎。区区于今日。如鲁申公齐辕固之老于实学。有非可望。而犹此敢以圣门之所谓学者。如是为说。宜世人之疑骇有所云云。而乃劳贤者欲为之垂救也。厚意不可以无报。而病痼已甚。耄昏又至。书不成文。不能尽其一二。伏惟高明当有以恕谅矣。
答李衍庆别纸(丁未)
先丧迁葬。自启殡至窆。当以缌服从事。但改葬与初丧不同。新丧衰制。亦不可缺。祭奠赠拜之节。则当从新丧衰麻者为是耶。
葬祭先后之礼。是并有丧之说也。今此改葬。是新旧葬之礼也。新丧当于题主后返哭于家。日中而虞。改葬当于葬毕后行虞
霞谷集卷三 第 95H 页
礼于幕次。其节自不同也。题主奠虽非古礼。炷香斟酒。亦是奠意。而国俗葬山距京稍间。题主后至家行虞。每值时刻许久。故乃有此礼也。
三年而配祭。庙中之礼也。葬而合祔。墓中之事也。墓而无祭。是古也。墓必祭扫。是今礼也。以墓中而行今礼。墓既合祔。不可不合祭同奠。而以尊先墓为重也。然新丧既与旧墓同配。则又不可无哀哭于新葬之节。或如禫祭礼于参神行哭。或至终献行哭。以存新丧之礼如何。若分二则似未安。古人于丘墓。虽宿草亦有时而哭。墟墓本是素服哀慕之地。况孝子三年之祭。哭泣之礼。何不(何不当考)为。拘先墓而不行耶。
庙中行祀。用俗制阳笠深衣。是亦家礼墨衰若▣▣▣服之类也。从俗用之。有何不可。来谕不冠未安之说得之。
答具宅奎书(戊申)
枉辱临顾。得以奉伸屡世旧谊。感荷大矣。令胤继至。重辱手帖。愧谢增深。何以胜任。间以疾病私拘。复遭 国家不幸。担病奔遑。至今阙焉。耄弊人事。庶有以恕谅。向来奉读尊世藏文字。伏睹 圣祖遗翰巍焕。震耀来世至矣。其孰得以敢仰赞也哉。必专以是表为铭辞者。窃有所奉申矣。于此可不谅之耶。至矣其盛会也。若唐所谓天生李西平。为社稷也。又西平有子。予有臣也。如公两世者非耶。观于忠奋义烈所以协赞重恢者。使人诚
霞谷集卷三 第 95L 页
有得于高仰。虽将老毙而犹有兴起者耳。岂特为其遗嗣不匮之孝而已也。然则如区区衰废。不得与于文字之末。是何足论哉。惟在谅之。不宣。
答崔仲楫书(浃)
别纸礼谕。凡月晦有丧。逾月成服者。皆从始丧为计。此为经常之礼也。如因变故。不得成丧。至于阅月经时之久。则朱子答曾无疑书谓练丧之礼。当计日月实数。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云云。在节要可考。今者或人所遭正如此。近时此类甚多。似当从此礼行之。盖因变故经过日月已多也。只从经常用初期祥练。则其祥期短缩而为不可也。
答崔仲楫别纸
改棺之时。虽与将葬启殡不同。既是破殡出尸则是亦启殡也。其变服之礼。散垂袒免等节。一如古者启殡之礼为当。
出后者之服。经文曰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然其免练以前则未出后于大宗时也。今不当追论也。及其出后。所服乃练后末轻之服。特未卒而已。不可以宜杖正服也。来示所引小纪妇人既练而反之说。正合引而为用邪。然其练服之更。不得有禫变一节为宜也。如何。
答崔仲楫别纸
如主丧者先后除丧及出入有故之类。当待丧主而行丧礼则
霞谷集卷三 第 96H 页
其他诸服人祥日释服。几筵因留而停上食。以待主丧者祥祭。一如来示当也。但如昔贤金自庵,李晦斋之事。其放还无期者。不可以在谪之故。延过丧期也。不得已以在家诸亲。摄主行告祝。为主丧代行祥禫如本礼可也。今此主丧之人身在累系。祥日虽欲设位除衰。亦不可得。此则又当以脱囚之日。定行祥祭为断耶。祔祭追行之说。古未见可据。但此丧毕无入庙之事矣。因其入庙之节。仿行隮祔之礼。或得为宜耶。若然则其祥祝祔庙之告。改用卒哭祝隮祔之辞如何。
答崔仲楫别纸
前后丧既同时下棺。则据先轻后重之礼似可。
改葬之虞。备要从丘氏议有既葬就幕所灵座行虞之仪。若尔则先就灵幕行改葬虞。然后复行日中虞则可合先后之节耶。其早晚亦在随时矣。
主人虽持重丧。有轻服亦服。况为父改葬缌乎。其着服之节。备要改葬章于启墓之初。先哭成服然后启墓。可考而行之。
两丧祭奠。各服其服宜也。至葬时虽是同时。及其当前丧下棺时。其改葬缌亦不可不改服之也。其服虽缌。为父改葬之缌。其义寔重于齐衰。恐不得以衰麻而夺之也。如何。
答横溪宗人书(万阳葵阳○辛丑)
臣民无禄之痛。遽已经岁。久而愈陨。日者龙仁宗人新自南还。
霞谷集卷三 第 96L 页
以其所承辱谕书传及。是去月中惠寄也。积岁之久。远奉德音。申眷有加。重谊勤挚。技戢倾荷。不觉千里之为遥也。某衰朽病蛰。无复人事。不堪向人说久矣。获玆盛华之被。益想联棣辉映。德义日新。欣仰敬服。又何能已也。谱牒事。属有头绪已久。而至今未成。今奉来谕。益增瞿然。书中一二义。敢以下方奉布。未免缕烦。惟望谅察。
郑氏之本迎日。乃厥初生民之始也。与杨山鸡林同时。则是得姓之所本。岂特一二族而已也。来示曰六部皆贯月城。固然矣。如迎日为县。本非庆州之地与。况诸朴诸金虽不贯月城。其始岂不同出于鸡林也。来示曰天下之郑。皆本荥阳。以之言中国可也。我东独无本彼之郑。天下之李皆祖李伯阳。中国则然。而花山之李出于李谒平。今称之曰陇西则谒平亦来自陇西耶。盖本迎日。是东京得姓之初。世之上也地之近也。乃今舍此之近在我者。而远从厉王之裔则何如。此不过从讹于李仁老变文俳优之一书而致误者也。李氏之书所引诸家数十姓。皆变文为氏。凿凿可见。如高丽林椿。岂魏之西河人。吴世材岂卫之濮阳人。李谒平岂凉之陇西人也。而皆去其姓字曰西河耆之。濮阳世材。陇西谒平。如此者不一而足。不独荣(一作荥)阳字为然。其书俱在。不辨可明。高明如诸公亦有疑于此何也。吾先世所无徵。诸家所不识。独于李书有之。甚矣文人俳辞诡辨之习。至于变
霞谷集卷三 第 97H 页
乱人之族系也。然彼既去本姓而代用二字。其所引诸家。皆非中国之人。则初亦不足以变乱矣。及至后来。何人赘加公郑字于荥阳讳字间则遂生舛错。真成其谬妄。此亦非李氏始所料者也。以系先事实不轻。不敢不辨。窃愿无或以一毫系着有所左右焉。孔子曰某也殷人。敢以是自称曰吾辈新罗人。不敢妄托于周厉之世也。高明以为如何。
来示云云。新罗谏官已尚矣。如宜卿之移迎日。即去先祖之世不远。夫史传固未可必其详略。若吾宗谱牒。岂无来历。而奈何独无所及。监务之派。世远而犹能传之。吾宗之系。岂以世近而反遗之耶。(吾先祖睿仁朝臣也。去丽季逾十世也。监务公去丽末文贞公世不多。以此知彼世远而吾先近也。)故曰只得略及于凡例。传疑则可也。以不及于谱牒者。臆断而悬补之。所不敢为也。此与荥阳皆属无徵。只依先初之旧如何。盖如是等。犹可以疏远见遗。如其不真而冒误者。其罪大矣。岂敢直谓初祖而弁之乡贯而易之哉。只以其近古而附著者。以明六部之郑。本在东京之初三韩之世。而无与于彼荥阳云耳。夫以三韩之人。明三韩之姓。又何嫌焉。六部之名号区域。历千载至丽朝犹如初也。其所分六姓。至今俱在。来书以此为疑似或然之理何哉。所谓程伯▣其为长之人。始终诚不可知。赐姓之说。举一部名之。一部尽同。则其所得一字。真不可诬也。
继子字虽曰不经见。谓之为人后。独非大经本文耶。孔子泽宫
霞谷集卷三 第 97L 页
之射等处。皆以此为据。为人后与继子。其义何殊。程子所云所后称子。所生称侄者。据其人自名而言。非他人名之之谓也。若他人名之而不分其为后。何从以识其属亲。今曰所后当书子。然则所生当书侄耶。俱当书子耶。其名其属。果孰别之。嗣子古今通用。而亦谓亲子。非谓继子也。大抵继子之称。自国谱璿源录其例已有所来。遵用如何。
答横溪宗人书
前冬惠覆。传及穷海。承荷幸甚。经时废病。无望人事。往复且许久矣。间已更岁。仰惟新春。佥候履贞益吉。前书屡幅。顾今诚不得自力昂对。而终亦有不敢阙然者。始敢以一二谢慢。非谓能尽区区。惟愿不罪。昔郑康成齐之固密人也。孔北海表其里曰郑公乡。后人有称为北海公乡。岂真是北海固密邪。郑子真谷口人也。后人有称郑姓以谷口。每曰郑谷。岂真是谷口岩居者邪。郑子产居东里。后人有称郑姓以东里。岂真是国子之东里者邪。词翰家每多如是。郑广文荥阳人也。子美称以荥阳。以代郑字也。或曰郑谷盖皆省文。以便雅驯。曷尝有谓荣阳郑某之句也。(汉唐以前诸郑。固各有乡。又如西郑南郑东郑等地。为其地名亦多矣。及唐荥阳为最著。郑虔亦是也。子美非非其乡而冒称之也。且尊每曰天下之郑皆荥阳。固未敢信也。而今反叠求郑虔之果为荥阳。则又何为赘也。)李仁老袭用其语。称吾先祖以为荥阳。先祖岂真荥阳人邪。古人词如谓萧瑀曰关中萧相国。张镐曰幕下张子房。张舍人谓张翰江东。
霞谷集卷三 第 98H 页
贾舍人称贾生长沙。古今如此者不可殚记。彼以吾先祖称为郑虔荥阳。独何为疑也。况一部其书。同时诸人一切皆以中国姓冒之。其例昭昭。岂是不可知者邪。大抵如此闲漫无益之论。烦缕已甚。徒贻疲劳。今不须累累更及也。且中国人来此者如八学士诸姓云云。此类士夫间谱牒不啻数十百家。凡其为士族者则必各有其来历矣。若欲论此者。有穷年岁而不能尽。鄙劣何以能及也。
答横溪宗人书[再答]
从前鄙意只以古人以乡名代姓字。如杜诗称郑虔语是也。故李仁老以此语代郑字。如杜诗云尔曷尝谓郑虔非荥阳也。彼以文字代用耳。于吾郑何与焉。不过以郑字偶同。而无与于吾郑。则所求于杜注者何事耶。至于彼仁老妄袭杜语。敢用变文法。如其林椿,李湛之流。固其门下流辈。其奔走服役。所谓籍,湜辈是也。奴隶之指使之。无所不至。彼固心甘者也。至于我先祖则于仁老世等绝然。是为先朝大臣。德业名节。非仁老所可指拟者也。彼乃去其姓也。呼其名也。狎侮蔑辱。如呼小儿。此其为人。轻佻浮薄。无义无行。不知有尊贤尚老礼法之有可畏者也。诚不足以人事责之。而吾辈为子孙者。所当明辨而痛斥之者也。今反欲引据而为其实。诚是义不敢出也。其人本指如此。后又加之以公郑二字。以为掩护地。改易为文。无乃左耶。至若因
霞谷集卷三 第 98L 页
以转辗。又用以为先祖号。则其诬又如何。其下一节有曰江南措大郑某。其直书其乡者。亦实以吾先祖为我国之江南人。而彼有终不能遁其辞者也。除了千百说。史传与家谱。昭昭若日星。而反求于妄错无根之说。岂不可慨也耶。此不可不力辨。故力疾缕缕耳。
答横溪宗人书(甲辰)
降割何酷。 崩天之恸。遽出仰圣之辰。臣民号陨。曷有其极。向者上舍郑君远访。与坐从容。备悉视履声辉。如奉千里警咳。慰此穷谷。晚景何幸。复因南风。重承惠翰。近候益相。音徽联翩。区区倾荷。又无以胜量。恩除荐重。去就何居。不辞居卑。古义有在。礼命虽晚。何不贲然。用慰时望。示谕疏议。大事闻之。不胜悸惧。邦礼之重也。贱身僭而与议。宜其见罪者至矣。顾何异也。惟有席地以待 严威而不敢辞也。荷此眷念之。又从以庇护之尤至。感愧感愧。既承 君父之命。惟以典礼所在为对。非经之义。典无之礼。谁敢为言。甘为礼经之罪人。矫诬之臣子乎。此贱意之所出也。以为如何。临递入谢。益增驰神。
答横溪宗人书
伏承尊指。有谕及尊先德文字之教。何以及是也。窃恐盛意有所不审也。齐斗素不习文字事。寻常不能造语属文计。是本实也。况敢有与拟于表述人先德邪。此则虽欲以世谊宗戚有所
霞谷集卷三 第 99H 页
籍而强以求焉。有不可得也。若其床箦危喘。昏废无有人事。亦有所不暇张皇者矣。窃惟佥尊于此。有以俯谅而矜恕焉。
答横溪宗人书
不意千里走书。有此寄问。为先之志。敦宗之谊。令人感服。况审雅履道养。区区慰荷。晋阳先墓事。废坠至此。实惟后孙之痛。瞻望远慕。曷有其极。而即今最急者。是修墓封植等事。而亦必有近地人主管乃可得也。宗侍亦远湖左。未知将如何而可。衰废馀生。固无足论。而然惟早晚因便。当有以相报。敢不至计。千万不宣。
与宗人葵阳书(庚戌)
不意龙蛇之阨。先埙叟长公奄弃斯世。千里承讣。瞻望痛怛。不能已已。伏惟天伦至戚。友于之恸。何以堪处。齐斗昏耄废痼。都无人事久矣。平日未成束刍之愿。身后莫凭渍絮之辞。此岂同此世人事哉。独与少连。遥此寄吊。悲恨何量。向因 国哀普恸。山陵未毕。不遑人事。玆始一书奉慰。继得郑君所投挽幅。追伸远私。而此公许亦不能成寄怀往复。此间病顿。有以谅之。
世德吾宗远。公乡倌有传。幽兰空谷秀。华鄂并枝连。叹隔同时好。徒怀后死怜。缄辞千里夐。霜露极南天。 乌川郑齐斗敬挽。
答永川诸宗人书
百世亲谊。千里阻邈。悠悠一心之瞻往。今以至于迟暮矣。昨岁
霞谷集卷三 第 99L 页
中伏承佥宗侍各有惠书。加之以敦睦之勤。申之以先谊之重。缕缕眷意。恍如同堂而合席。区区感佩。益恨匏系之已多。从游之莫亲也。谱牒疏遗之叹。遒改之势。为挽近所恨。诚如来教。今承诸宗盛录齐至。得以略属草藁。编成五册。独以有一二遗缺而未备者。不住校雠。时未脱藁。早晚写定。当更有以呈览奉质也。谱牒通文中八条所教。敬皆领悉。依此八书。疑自数语。别在小纸。以冀回教焉。道一山下偷葬变故。得蒙通谕书申。深荷盛义。感幸之至。复不胜惊痛。复以文字。有所仰请。更乞详教。俾无疏虞。千万幸甚。横溪宗侍书中别有数条所询。亦以别纸奉复。并望谅示。承荷以来。已至更岁。各缘散在。未即修举。玆始因风奉谢。以冀转彻。尤增悚怅。不宣。
答永川宗人书
一自谱系往来之后。始识声华。而相望落落。恨无警咳。即于意外。获拜崇帖。寄意滚滚。肝胆相照。良用慰幸。始祖墓设坛事。凡在云仍之列者。孰不喜闻。而第以来谕观之。引据虽多。俱无端的可證者。其源派牒所录之说。颇为可信。而但来书则曰知奏事府君衣履之藏。寄在迎日云者。此间先辈曾录于源派牒中。通文则曰家庭所录以为在今迎日县竹田。由前之说则只以寄在迎日四字。恐难持衙后古墓直断为始祖墓也。由后之说则尽亦明白。而县衙移设。记在百馀年之前。距始祖稍近矣。当
霞谷集卷三 第 100H 页
时子孙之在境内者。岂不卞争。而其后佥宗亦仍无一言。到今始欲云云耶。是皆不可知也。要之圹南之文。既难保其必有。而墓道之表。又已掩匿。如此则将何所徵信而断定耶。至若三故家之事。彼必有可据曲折。亦难泛引此为例也。窃望佥尊更加商量。俾无事后之悔至祷。谱牒之役。各缘病故。一番草定之后。尚未净写。入梓稽慢之罪。知所难免。愧悚愧悚。馀不宣。
答永川宗人书
即惟春候。雅履增福。区区远溯。谱牒事既以属之公山菊村兄。俾得相议岭中而釐就之。意谓间已有定说而修成之矣。玆者忽伏承佥尊宗通谕之文自龙仁传示。则大以其本彼之不系迎日而辨斥。此甚正论。敢不敬服。但其初所以为本彼之说者。实有其由。盖以李氏之集荥阳之说。致人疑惑。有若自荥阳而来焉。荥阳之郑。人皆知之。吾东之亦有郑。人或不知。尝以此辨难之屡矣。故以为此一节。不可不发之。以明我东亦有郑如此类焉。而非系于荥阳者尔。今者荥阳之无来历。既云可明。则如本彼去之固宜尔。复何有云云也。如新罗谏官之相近也而有不能明则不敢从。如荥阳之显望也而无来历则不敢从。何况本彼乎。先祖史传曰迎日县人也。家谱世以为迎日郑氏系。夫迎日者新罗国都郊内之地也。此则可知为王国之周南决矣。所以谓之新罗。不敢求之于荥波华咸地以为望。实出于不背
霞谷集卷三 第 100L 页
本国之意也。复何疑焉。今通文曰吾郑不属于荥阳。亦不属于本彼。甚盛甚盛。佥谕及此。岂不钦服。且曰略系注脚而两存之云云。此固有理。鄙意则以为不如两去之为便。如郑名荥阳。只出李氏文字之义。非系于世系之实。今既明焉。则其辨说本彼。亦一般去之何妨。自此幸有归一之望矣。此两说者。亦望通议于菊村而裁正幸甚。是在一勘而正之。成一定本而已。病伏穷绝。耄弊益甚。无复人世事。今幸来文。不能不强对。叨叨若此。未知几时能得关彻。不宣。
答宗人郑鎤书(甲辰)
屡承勤顾。复辱长笺。用慰荒寂。又岂昏陋可堪。愧荷增深。示谕缕缕。何以及是。顾以孤陋。奈无以相报也。今之所学问者。必以其论经说而言之也。此则迟暮颓景。固所求资于富强明聪者耳。岂明者反借于昏耄者耶。但惟孔颜之所为学者。恐不止是也。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谓颜渊择乎中庸。得以奉之不失。又曰三月不违。然则夫子之所谓立。庶可知也。颜子之所以守者。必有其本者在耳。不知贤者于此。其所得者何如也。苟有立焉则己欲立而立人。又是仁之体也。必有以及于昏愚者矣。不审以为何如。如其不然而谓之学也则恐不足以为学也。非愚所能及也。何敢以缕缕。不宣。
答宗人郑锡书
霞谷集卷三 第 101H 页
伻书远至。病里惊览。不省所言。君不识吾先祖忠义道学。君不识吾先祖家法。乃至于此耶。如此而犹可谓先贤后孙而可与议先祖墓山事理乎。先祖一坏(一作抔)坟茔。不得保于君之手。岂不痛心。岂不痛心。自海丰移奉以来。今几百年所。而乃有此事。穴下继葬之坟。前代移出。君岂不知耶。 圣祖因山禁犯之事。君岂不知耶。大贤尊重之道。国家尊礼之义。君皆不有之。穴下同域之地。敢自犯土偷点如此。如是而曰为子孙可乎。凡如以子孙葬在坟下者。是士庶之为也。在尊重有礼防之地无此事也。君自犯此以后。能一日安息于床席耶。不肖子孙等闻之。莫不哀痛其不能卫护也。不能登闻也。厥罪惟均。一日迟留。增一日之罪。一月迟留。增一月之罪。莫如即行速改。俾无事之重大。获罪神人也。此事不可复说。更愿速图之也。不宣。
答龙仁宗人书(丙戌)
向仰之深。政有丽泽之望。忽辱长笺。眷谊勤絷。有非愚陋所敢及者。感愧何可当也。第惟有逊于斋事。不果临顾。大失宿素之愿。缺然无以容谕。齐斗庸陋无闻。衰病仍之。直一儱侗物耳。此地不但惟先祖衣履之所。亦愿随诸君子之后。观感勉策。以图桑榆。而常患蹉跎。只自怜悼而已。今亦因有家祀。未免径归。更留首冬之期。惟乞相与勉励。以成岁寒之期。区区至祝。不宣。
答宗人书(庚寅)
霞谷集卷三 第 101L 页
获拜至前惠翰。以审静养多相。且与孝伯同栖。盍簪之乐。闻之倍为翘然。三阳已回。此时新候复增福。承示草稿。奉悉至意。第惟此事便成一大时论。最是根本龙乡。全是异议。不惟诸儒纷然。吾宗举以群起。不惟不应于此事。必来唱言于朝中。是以时台始则从一二公言欲举论矣。及闻龙说。改途不回。反成勍敌。似此气势。是岂一二人孤争独讼所可得乎。如某废踪固不得比论于此等。如宗孙诸人虽欲为之。墓院之事。有异申诬。而诸宗尽却草草数人。岂能为公共之论耶。此间诸节想兄有以谅之。不必锐意速图。惟有从容更议院长而处之为得耶。前书一二示谕。略及小纸。不宣。
海寇消息。不可遥度。而向来骚扰。亦未必为时急之患者也。国家升平无虞久矣。得此以为外惧。以存桑土之戒。亦非善乎。
尊号之说。国家故事。凡有策勋。君上锡其功臣之号。而群下亦上尊号者例也。鳌城诸公是也。自 仁祖朝不受此举。其典遂废。于今 四圣。已成故事。庚申录勋。亦无举此例者也。后来此论。乃系创始。不是鳌城诸公之比云耳。以为如何。
答柏山书院院儒书
不意佥尊惠书。远辱穷谷。盛意甚勤。垂示以李先生院宇疏启文字。何幸得此。披复倾荷。区区感怍。无以胜任。诸君子建宇疏吁。蒙有盛典。此老涪乡妥侑之所。得有依归。蔚然有兴起斯文
霞谷集卷三 第 102H 页
之意。凡此瞻聆。孰不耸叹。于此有以见湖中儒化之盛。益加敬也。至于告文享祝篇章之见属。不出于当世之作者。而谬寄至此。无亦佥谕之不审也。虽然其在此老尊奉之举。区区私谊亦不敢不少效。以为执役之幸。玆不得终避。两丁文字则忘其矇陋。敢搆四句以呈。惟在佥订而去取之。第此妄作甚惧。况又告祭之文。尤是诸公未之思耶。今玆盛礼莫重侑文。岂可使一人兼摄耶。虽在堪任。亦不宜如是。况本不堪任者耶。玆布鄙见而奉还焉。伏惟恕察而益加致重。以完大礼。幸甚幸甚。伏惟佥照。
答忠烈书院院儒书(庚寅)
玆承佥尊通谕之文。细悉郑銋辈悖乱作梗及于院中。此实人理所无之事。惊骇悚惧之至。当初鄙宗既禁之而不听。则一家之间自有不便。不得与院中齐声共事者也。而及今銋等肆悖如此。不复知先祖祠院之严。士林公议之重。恣行不已。则是岂复有宗中言议。而以一二言辞论列所可制者乎。鄙宗中教法无素。至有此风习。而谕及不能禁之于前。攻之于后。鄙等之责可胜赎哉。今鄙宗中亦无以善处。惟有与院中合辞共呈京司。以图上彻之地而已。窃望佥尊相与通议。以为速图。幸甚幸甚。
答临皋书院院儒书(甲辰)
伏承佥尊远辱长笺。及此穷绝。倾荷万万。来谕细悉。而方伯意见如是偏系。则岂可傍人之言局外之说。所能动得也。 圣祖
霞谷集卷三 第 102L 页
崇道之典。一朝被夺。院宇礼貌。将至废坠。则岂非圣世之不幸。而斯文之厄会也。既是厄会不幸则虽有大于此者。亦无奈何。何必慨然哉。不如姑为忍置。以待后来心公归正之日。未必为不可耳。惠书千里远来。未能别有善处。岂不愧恨。然要与京中士友议之。或有可商量事则敢不竭诚以图也。身伏穷海。疾病垂死。未能与闻于世事也久矣。以此疚叹。千万不宣。
答人书
经年一书。如得异地音信也。第观纸末有骇异一语。岂来书云丧子又丧性。此其丧性而然与。年少诸生。黉舍共公。则固有是也。宿儒老士。乃不念时义。思为异举若是耶。出位而言。匪责而发激意气趋纷争。岂有识之为。况今多士之言。率皆不入。被迁逐放徙者相续。高明既知其然矣。犹复效颦则是终为沽名衒售之归耳。为士之所深耻。吾儒家法宁容有此。窃愿存心息虑。默默自修。敛迹深遁。不见知而无闷可也。力疾强草。
答人别纸
古之未庙见而死。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归葬于女氏之说。曾子问已详矣。然此以其妇丧而言。若其父殁而从夫入庙祔葬者。虽曰昏时礼有所缺。其夫妇之配未尝绝也。何可以此不配于其夫也。何况昏时已告庙纳币而行礼者耶。其从夫而入者。正当从夫丧为主。恐不在此例也。如何。大抵曾子问所论。乃是
霞谷集卷三 第 103H 页
丧昏之礼。以有故未成者之变礼言也。当昏而有丧未卒成者。其变礼如此。古昏礼三月而庙见。未三月庙见则礼未成也。今昏礼三日而庙见。未三日庙见。可谓礼未成。而过三日则礼已行也。但今世俗多不迎妇。而皆行礼于女家。或有事故。或远乡。至有经年岁而不得于归。又或长子女而不见于庙者有之。此类皆可论以礼未卒未成妇不得入庙耶。夫子所训。盖指昏礼未成而女死者言。若今世俗所行。恐不得以此论之。如何如何。
与季氏书(齐泰)
于杨山寺得见至后日书。始知所得男儿。壮年初举。能副所望。而添一佳儿。家中之行(中之行当考)有非寻常。喜不可胜。且闻静中为况安迪。看书颇稳。益用欣慰。此中慈候安宁伏幸。而吾念后来住杨山寺。未发前为留一书。不悉。
与季氏书
大小行祀云者。固是 国家祭享也。是五礼仪如此矣。或者以为自 上为手下丧。故行 宗庙祀。臣庶则其不敢。与大丧无异云矣。玄江据先贤说以为当行忌墓祭。尤斋以为不可。只可单献云。故墓祭将单献。而十三祀事则略行计耳。
与季氏书
数日寒凝。得与儿少无恙否。 山陵事诸议既毕。而亦未可为断矣。昨日宾厅引对时。乃有 陵幸之命。盖顷日姜应教鋧疏
霞谷集卷三 第 103L 页
有亲幸奉审之说。想必见采。而且事势有难为断故邪。且筵中有君辈荡叙之命矣。未知右台所白何如。而但君史工房专(房专当考)。非久中撤。是可惜也。未知所做方在何境。而几日庶可了当邪。姑令馆吏缓其荐状。而虽使付职。姑为缓缓。俟有 召命。上数行小疏。而延至来月上来则稍可为毕工耶。只此。
与季氏书
数日为况如何。 长陵行幸。昨晚无事还宫。第未闻迁奉之议如何为定耳。昨自三宫会一家诸人。议以蒙儿定为立后。且以后日必为直长立后事亦及之。
与季氏书
宗家祠堂。当别安他庙。而今既无可合处。就祠宇中以屏幛遮隔中间。西安吾家家庙。东安宗家家庙为当。而祔位两主移奉于下房。朔望则不必行于祔位如何。十九日后当发行。历过天安。一日而行。临时以铺陈等送迎于中路可也。屏幛间隔事。临奉安时为之。而行茶礼后奉安为可。
与季氏书
吾来此能善饮食。故日有所胜。且日气和煖。势当差复。姜巡使到界后即呈病辞之状。弃旷既久则自当处置耳。出庙事闻京圻已行云。湖西迄不能举行。以病不参。以此被罪无妨耳。
与季氏书
霞谷集卷三 第 104H 页
近日事何可言。复何言。朴士元一息如缕而作珍岛之窜。未知其死生何如。伤哉伤哉。此中辞状不题还给。更无他道。得罢无期。闷不可言。未知或于殿最黜之耶。
与季氏书
近日朝家已禁内外官辞递之路。且念此时君辈惟吏隐稍可为安。勿出厌苦之意也。听讼一书。颇便考据。完平李相一书亦为周备。槩有益于为吏。故玆送去。誊取后还其本册也。
与季氏书
壮洞姑得无事。而 中宫废立之后。有勿许通书之命。姑无他举。若无别样蔓延之事。或得无事否。未可知也。出郊事虽知其敛迹之为好。此时摇手动足。辄必得罪。故曾以绝人静居。以俟处分之意陈之矣。尤不可经自表异也。
与季氏书
吾辈诸孤不孝无状。罪逆通天。获戾于神人。母主一朝弃背如遗。病感不过微恙。而六七日之间。元气日以澌尽。侍扶床席才八日。竟作终天之痛。长逝而莫应。攀呼而莫逮。叩地叫天。天地落漠。痛矣人世。将安归哉。已奉殡敛。成服已毕。五内糜溃。直欲溘死而不可得。吾辈两人幸在左右膝下。得不离于朝夕。君以何罪。乃作边氓于绝域。适在老亲临年之日。竟不得终孝于此际。既遗无穷之戚于生前。以至长抱遗恨于地下而不能释也邪。
霞谷集卷三 第 104L 页
病候终始无他症。而自患候以来。神识不能开悟。此盖危症也。以此都不卞别于死生之间。非徒无一言及于遗命者。亦不曾有念虑说话及于君边者矣。临终前一日夕。忽以谵语丁宁教曰。促装太善送宁边。今既得释矣。又曰得蒙 天恩。速作书谢三宫。此两句语而已。岂有兆而先为之告邪。岂恨结而不得忘故耶。天乎天乎。痛矣痛矣。
与季氏书
情理心事。无人世之意。而但以先亲后事。母主三年。不可以无托。以如此事理。吾两人不可不努力生全。以图继续之道。吾亦以此强抑饮食。不当至于难支之域也。君亦以此为意。相与勉励。凡以自全之道。不待深痼。而常自量度。十分善护。今日相望。惟在于此耳。
与季氏书
今见朝纸。有饥民移海之令。名为饥民。徙之海岛。万古宁有此政。纵令此徒竟得生全。犹被后世之讥议。况必至尽死而已耶。若有作盗之患。直以治盗罪之可也。以之徙海则此必不可为之事也。近者饥民沈水之说。逐日接踵。村落之流丐者。顿无形迹。极以怪骇矣。今见朝令则果然矣。非徒京洛饥民枉被徙海而死。外方许多饥民。尽为遁藏。不得为一粒之乞。经先呼死于林道间。 国家岂忍为此耶。君在论思之列。此事不可不极言。
霞谷集卷三 第 105H 页
虽已指挥。亦可回还。如姑不指挥则犹可及止也。若虑其徒之作害闾里则抄入栗岛而设赈于其处。则无外方流民纷踏难支之患。又可不通于闾里。岂不善哉。若移之海岛。使之死尽则大失国人之心。赤眉黄巢之徒。亦必有籍此而为乱者。国家亦无以自解。岂不痛哉。绝举国之心。杀数千之命。为患于一时。受恶于后世。作俑为此者果何心哉。此事不可不善为陈论。期于必止。为之聚赈于栗岛等地。至可至可。
与季氏书
崔煊者公州人也。己巳及第。向时退去不供仕。及甲戌后升兴籍。已三年足不及朝士门。人无知者。故至今不迁一职。只此一节。其人亦可见也。先用为兵礼曹试之。观其人而荐用之似可也。如此之人淹留必多。更加搜访选用。不当取纷竞者而已也。柳格者长湍人也。以能文闻。其人直质长者。年晚登第。仅一为馆官。退在乡村。此等不快台侍之选。而以其恬雅不奔竞。故终身不得为郎署。亦足可惜云耳。
李礥之除郎。君岂可苟从。君若参此政则莫若辞递铨郎之为宜耳。
与季氏书
亲临日所服。五礼仪临丧之礼俱在。主人以衰服迎送。及上堂行礼。急作衰服。但去绖杖而已。 至尊亦是服素临吊之礼。则
霞谷集卷三 第 105L 页
焉有脱衰之事乎。且难有私觌之礼。则无中间变服之事矣。
与季氏书
镇江之行。未知今日回还否。辞朝以何日为定。旱灾又甚。民忧万万。宜思其饬己保民。务为尽心。以图报效之万一。不俟此缕缕耶。广多士夫。待之宜有其道。至于山城衙门皆重地。而且有仓积。为奸细藏身之所。故人心之不淑。如江府之类也。宜加防检。以存纪律。而至于暴怒用刑则必须禁戒。无先失其人心。如何如何。以至公之心为之则人无不服者矣。要在尽吾心否已耳。家状文字。更正送去。须作册精写以送如何。先世讳字职衔皆存。宜令正其字画。无得乱书可矣。
与季氏书
孝伯又言君之龙仁。荣扫之礼。姑勿经行。庆由若过了昏事则十望间当并会山下。兼行庆孝两子三加。其时吾兄弟来会。因行扫坟于先墓。诸宗并会。极为盛事云。须以此为期可也。且以振起吾诸宗。修兴学校之政。望于君而责之深矣。斋舍既成。吾宗后生之可成就者。以为依归。而龙广诸士又聚其秀者。会于书院。以为劝课。则院有财谷。亦可以接济士供。书院斋舍并行同业。或修经学。或治科业。以兴起士风。则院虽龙境。其士人则皆是广士也。兴学之政。实属于广矣。兴起吾宗。修举学校。以大吾先祖之业。其会在此。君之为广。似非偶然。此实一大事业。不
霞谷集卷三 第 106H 页
可忽云云。其言甚正。大不可谓无见也。广之人士中有尽心于书院。权誧等数三人为最。须先延访。特加礼款。除其徭役。以斋舍书院通同修作之意。相与约励。兴起鼓动。以为前头同志共修之地。此又今日先务。君意以为如何。
慕乡碑役。役粮不足云。到城之后。除得几石米。为先早助之地可也。其已念之邪。
答儿厚一书(庚寅)
顺书有郑庆由书付去云。而今不来何邪。其陈疏之云。诚不可谐矣。然见其说而后可以论卞也。院中论议之说。本来有之。此院自尤翁以来。以老为主。其主院长亦专一边。自来如是。在吾辈岂可论议取舍而为异同耶。只为先祖墓院尽力而已。自初吾辈不计论议。只得随从同参。而本意如此。今其一边诸人。乘时欲起。以为故逐一边之计。则此为时论偏党之习。乱阶之首也。吾辈何可预闻。甚可叹也。
答儿书
西门发靷渐近。悲念不已。此小壶酒临奠时。可兼置床上。以吾意别酌一杯。以寓此哀也。其日如无公故。汝辈可并往会下耶。健也升品可幸。而第于调病相妨。时事又纷纷可虑。
与儿书
昨日何以入去。昏行何以为定。健也既行而汝又叠去。大不然。
霞谷集卷三 第 106L 页
昏家宁有父兄两人并行之理。浮浪骇异。大为人誇之事。妇人虽不识事体而有意焉。决不可为。临发日以婚书设酒果。以顺一名告祠堂曰。某议娶某官某女。以某日亲迎。今方发向某地。不胜感怆云云可也。亿病既未善。且彼有忧患。可以为解。使健留一日。仍与偕还亦可耳。在外辞职之不许再疏例。至今无变否。或访问或询宪吏而示之也。
答儿书
京耗闻之。而若有缙绅疏举则健侄之同参。虽曰臣子一同。然与众人齐吁。私义终有未安。必将指斥矣。勿参为宜也。且若非祸机重大则缙绅之发。恐涉太遽。未知主论在何处。必须商量得宜为可耳。
旧院基欲葬之说。不独馆洞有言。诸族及院中皆有定议。岂可许用也。院中与诸族。当同辞峻禁矣。此意何不及于孝伯而申严耶。
与儿书
岭南左阃有节扇之书。而旧未有素。只以曾经台衔之故。为之体例之馈。皆曾不敢受。今此扇封及书。亦复招邸人详细给付。使以此意回告而还纳之意。申及为宜也。
答儿书
役势今至几许也。闻有欲于祀事。图暇而来云。此于都监事体
霞谷集卷三 第 107H 页
不可也。虽或役歇有暇者。于事体不可则不宜为苟且之习。反为贻羞于父兄也。切勿为计也。
与儿书
官人便去已多日。久未得信。日夜苦待。得书为慰。病忧一样无减。闷虑曷极。寒发困痛之症。以其浓(一作脓)势渐浸入里更浓(一作脓)之故也。内托散连用二十贴。乃可有效。必以全方用之。而连翘求京局真品而用之也。盖重浓(一作脓)既溃则毒气必侵于内。以致炽蔓而危重。又用此十宣散。内固其真元。排浓(一作脓)出毒。使不得侵伤内膜。扶护元气。可以回生故也。四条成册。见之极精备善议可喜。闻营门亦以取用云可幸。豚肉将备用于明日茶礼之需。何敢尝也。
答儿书
良役变通事。今军额比旧法皆二三倍则不能相当。终无可行。以此论报也。然亦当招来知事户主老民等。商确曲折。听其民情。以为报牒可也。
结布国事之大节。为守令者不过陈其当务之所及而已。不得别有论列固也。若此者加赋田役。偏阨尽归农民。本业及重而失所矣。因一时变通之事。作此祸首。流毒无穷。殃民之始。谁为此俑者也。其田役则加赋。而其签丁则终复如初。至于邻族而已。彼结役者独复何罪哉。其变通者未效。而怨叛将先起。岂不可虑之甚。此世道生民之安危存亡。不可不深长思者也。如道
霞谷集卷三 第 107L 页
相则此等关系大事者。不可无论卞之事。而此非于论报中所可及者。或别以文字。论其所怀。亦何如耶。
答儿书
人来更得书为慰。敛殡既成。昨日当过成服矣。瞻望哀哭而已。溪邑吏民等或有赙物。早为分付。以此等勿捧之意。预为申饬可也。似有收敛民间之弊耳。
答儿书[再答]
人来得见成服后书。慰释之馀。悲痛何言。汝之服制。不杖为是耳。廿日祀事。期功丧在外处则以单献行礼。今亦依此行之计耳。
与儿书
北使闻是传讣则必疾驰而来。晦前当渡江也。西行宜不得缓缓也。且见子久书。有周旋请暇。设此大不然。朝令申饬之馀。不敢为私便之计也。必欲图之。直求罢官可也。不可为此举也。且祥祭时主祭人既是服人。主手下丧则其在官而因公在外者居多。与丧人主丧祭者不同。不可以此追行正祭。只得使人摄行。不令过时为可耳。
与儿书
新正佳福悬念。此间依样。昨日祀事。仅得将事。疲病可知也。汝之行期。何乃迟迟耶。西行既过则可以即还。且既有辞状。而在
霞谷集卷三 第 108H 页
京因留。人事何如。当此大政之时。居在比邻。与人相接纷纭。岂非可愧也。须速还为可。不一。
与儿书
今番觐行太迟久。虽因病忧而然。人岂尽知其状。所见不无未安耳。古人有望寺门下马步之义。汝辈似不知也。官府近地。不能望而下马非矣。近者留相来访。我亦远望下车而步之。汝辈则于官门尤宜下也。此间辞疏。昨已呈上。而以国忌留院。初一当入启云。疏草送去耳。
答儿书
芝老之见困若此。极可叹也。未知将向何所。德哉之迁。既极悲叹。而芝又如此。老入远地。岂能生还。为之惨然。昨闻齐严说。郊外罢散卿宰乞粜云。此时如此公贫宰罢散者。与在谪人无异。非亲旧顾见奈何。不可不见救。能已周旋否。
从子顺一书
汝作西行而既不得见。送书京中而亦不及汝行。遥望愕然。不能为心。见汝行时书来。执之怜叹。此间心境。殆不可言。想今严程亦将过半矣。风寒更剧。何以作行。绝塞风霜。为候不常。景况果何如也。虽然此实汝辈自取者也。诸生乐赴者也。时运所使。势无能免。惟当安意自遣。乐而妄怀。勿以困阨自伤。以慰亲念。以报恩谴。此汝书所知者。而不觉缕缕耳。
答从子书
回马还见书。始知无事得达。惊起披玩。天涯消息。已在关山之外大江之滨矣。渺然兴怀。此何故耶。既已新寓粗安。略可支过。汝亦心中坦然。无所可念云。此甚慰幸。年少时经历险阻。亦未为无补。古训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为圣贤之所从事。况汝辈末学。其可以不勉乎。穷寂之中。读书存心。时时省察自治。不独以世俗忧患自处而已也。任远金君能来相见否。其仙骨近更如何。为之相念。万万不尽。
霞谷集卷三 第 108L 页
答从子书
文字有追及事。略寄别纸。汉杨伯起。是汉之杨震字。起字误用纪字。改作起可也。汝先人疏草等记前日寄来者。其后搜之有得。不必更作。惟待秋来过科。一来商量可也。今番文字等。皆是甲午年间所修得者。吾不能为人文字。前后见请者一切谢之。不能破戒久矣。况今耗昏以来。虽家中文字。亦不能草。今此亦是昔年事。而人之见之。谓我有所就舍而能云尔则其责不可免也。今此藁本。切勿见视于人。有使疑惑见谤也。
答从子书
台言此是本分。以论学为说。何足为叹。但蒙 圣上垂烛。有此卞教。极是惶陨。不知所措。复何敢究说其间也。滥冒之衔。因此削矣。此甚为幸也。世之言此。固已多矣。今日之论。何足为异。自
霞谷集卷三 第 109H 页
修无辨。尝闻圣人之教矣。汝辈既不知此。更有慨恨之意。甚非也。只当默默自守。不得向人作一言辨论。无使我添得无妄中祸网。至可至可。
此事曲折。既有本源。汝辈不知学问。虽欲与人论说。岂能措辞于其间也。此所以虽欲卞论而不可得也。其语中或二或一之说。玄翁尝取阳明书录有作辨之说。因以卞论之间。此等说固是所有。两门之说。未能记得。未知于何处说。何人传之也。但其言之真否。亦何必论也。汝辈虽欲卞说。何益之有。慎之慎之。吴君缕缕有书。极以为慨。将欲为我辨之云。此何道理也。岂意吾侪中亦有此风习耶。虽知妄发。亦可见所操之不端确也。吾方病顿。未暇烦答。汝辈既知此意。宜深禁斥。使不徒不形于言辞。亦不当萌于心间。必须专事学问。至可至可。
答从子书
吾今又三疏呈上。诸公于此。果能念及之否。仲和事闻亦为虑。而吾方自处之不暇。何可议人之去就。然向日相见时。相勉甚悉。岂不念之也。以即今实录事急。此正己分事。不可不担得。速为了当。今此大礼时。写述两任。虽其时所未及料者。及今邦礼迫头。其臣分之所不当已。往役之必不可避者。岂其有不审乎。都监之役。不可不速进而尽分者。汝辈宜相勉之。无令致误大事也。此间病状。小无见减。苦闷奈何。
答从子书
别窠之付。深恨诸公之不早措处也。此间病状。仲和亲见。知其实状也。故其意不如朝中诸公也。但诸公新局未遑。必欲援人。可闷也。本职与两兼带。次第乞免。更及难进之状。而然未敦召之前。先自牢辞。是为未安。疏意当从略。何能费辞也。宾筵诸公并有书来。要我进参。其答欲并付县道。而恐不得进呈于讲院则遗失可虑。今为别封。付此隶去。须即传送于户判。则诸台可以同见也。
霞谷集卷三 第 109L 页
与从子书
赠典教旨。仲和虽剧于大役。必得片暇。以为写成之意属之。而焚黄及老而傅祝辞作草者。今寄去。可令儿辈写出一本后。此草送去加衙也。
与从子书
史官回对。今已封呈。当此节拍。或有陈白之人则诚幸也。协台谓以询问诸处而陈达云。今可更见问之如何。即今病情颇深。史官相守。益增惶闷。实为添病之端。且今则异于昔年。老耄已甚。一向强迫。似非优礼之意。从容相见。以此设辞可也。章台亦相见而问之耶。
答从子俊一书
所谓为学。亦有多般。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看
霞谷集卷三 第 110H 页
不能得圣人之实学。而徒以文华浮汎之学则非所以为学也。小学家礼。诚为切实门庭。须勤加读习。时复见示也。汝兄辈又欲使不废科事。此亦人情之所不无者。汝亦勉从诸兄之说。姑副一二近科。以塞其意。亦宜调和得中。使实功不怠则如何。正学难造。至道难闻。后生辈果能有志。此亦惟在量力而处之。汝若所工正实则汝兄辈亦岂强责也。
答从孙志式书
禫月已启。祀事当毕。益增悲想。禫事既过。则当有家庙祀事等节。故近欲使儿子入往议行矣。有此书示可幸。今此季朔。虽非正祭之月。若过今月则孟月必不得行。延至仲秋。过期又甚。不得已今月当行。宗家时享。与新丧祫祭。皆以此月行之可也。服色则备要虽有禫后用微凶之服。自吉祭遂用盛服之仪。而禫月既以盛服变吉。则庙中行祭。吉服从事。有何可疑。时俗平时之服。非所可论也。区分之说。三年后此事当一有之。虽似太急。过祀后与一家相议处之为当。儿子亦当入送。待其时商量。姑此不一。
答李婿成徵书
练服改制说。家儿能有所传否。功衰缉边与否。考之图式说果如何。盖三年受衰。有卒哭练再变。而经文俱无明著。疏说且有正服不变之语。功衰之制。恐亦只用功布。而因旧不缉为近耶。
霞谷集卷三 第 110L 页
腰绖用葛。盖是无葛之乡用颖。故代以熟麻。今自有葛。何必用熟麻。今依古用葛为得耶。剥取葛皮。连粗皮用之。而其外面粗恶者。亦当略治之耳。
答李婿书
尊叔有书。其佳篇甚富。故林剑记甚奇特。为之参订以呈。悤未及奉谢。幸为白之。淮州之云。俗规仕宦之说例本如此。若以古君子论之。不如是也。况于恤饥之政乎。且其实迹。今季祥既为之。可以验考前后之所在。则此友可能知之耶。何时当赴任云耶。
答李婿书
顷书方慰。即者朴李两君远访。更见君书。欣慰一倍。二君相对。芳秀辉映之幸。不独空谷之跫音也。近者营庐于龙门云。道里颇远。得无往来之劳否。此间柳妇来行见舅。且奉馈礼。得成家道。幸矣幸矣。矧其贤淑。优出所望。得此之庆。惟是子久主张嘉惠。所以成美者。为德茂矣。私家之幸。曷容谕也。走草只此。
李婿书
先状文字。奉而览之。不胜感怀。今玆之托。虽非所能为者。然惟谊不敢避。则敢不奉留。以图早晚计也。
答李婿书
此不似忝冒苟存久矣。台言固已晚矣。因此得去。岂不甚幸。且
霞谷集卷三 第 111H 页
其所言亦非刱说。在今之道。亦何异也。 上教费劳分疏至此。悚惧无地。不知所出也。自古遭谤议者。君辈知之。不宜为我作形色添得一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