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x 页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混定编录(后集)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4H 页
宣庙朝
前禁府都事梁弘澍上疏。其略曰。臣历举奸邪大纲而悉陈之。其目有十二焉。一曰。奸邪情状也。仁弘其论笃色庄。则惟专事粉饰。其外善内贼。则惟专务巧诈。人见其矜愎。疑其峭直。见其阴邪。疑其操守。此所以窃取虚名。以致 至尊之倾向者也。其心逆而险。其行僻而坚。居足以聚徒成党。强足以反是独立。则似小正卯。其讦人阴邪而为直。以持大臣之疑惧。径情直行而为勇。以便行己之无忌惮。生五鼎食。死五鼎烹。而不避大横之诮。则似主父偃。其矫情干誉而外为谦恭。好人佞己而妄自尊大。则似王莽。其豪侠武断。假借名义。而力折公侯。威行州里。则似郭解。此奸邪情状之所以猝难辨者也。二曰。奸邪之尤者。所以为国家无穷之祸祖也。凡物之为祸者。老而益神。凡祸之罔极者。常生于所忽。毒草之杀人者。其臭馨香。必绝异于众卉。小人之亡人国者。其誉灼然。能眩惑于一世。故吕诲极辨钟山誉士之奸。而满朝士大夫或疑其太过。九龄力争禄山之叛。而玄宗不信。况仁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4L 页
弘今六十八岁。正奸凶邪毒益神之时也。虽处散地。非 圣主洞烛其奸而远之。实其褒宠奖掖。累召而益长其骄者也。此则适足以裁培后日之势。而增崇其威焰而已。昔庐杞柔佞卑谄。德宗殊不觉其奸。而致建中之乱。石敬瑭久病羸瘠。潞王略不以为虞。而致覆灭之祸。仁弘入侍经筵之际。 殿下见其山野庸陋之态。则必笑其乖劣局促。而其在外张皇势焰。擅作威福者。 殿下必不信也。其在后日窃弄太阿。贻虞宗社者。 殿下必不信也。自古人主之于小人。倘觉其奸邪为他日莫大之虞。则岂复有家国覆亡之祸哉。由其外为荒拙朴野。而人主不察大奸慝之故也。如仁弘之凶邪。非他小人之比也。设使邦国有庆。天毙仁弘于今日。而安石死后。又岂无吕惠卿,章惇,蔡京之绍述者乎。今仁弘之腹心党与。或进在朝右。或退处散地。阴伺衅隙。衔怨入骨者。实不知其数。此臣所谓 宗社将来无穷之忧者也。三曰。奸邪之纠合党与者也。大抵仁弘在平日与人交际之间。若有适其意而顺其旨者。则憘怡抚摩。不啻若妇人之仁。其中更有酒馔往来者。则以为慇勤而亲厚于己也。握手相欢。吐出肝胆。凡其所愿。如称念请简。莫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5H 页
先意承施。以视缱绻。若有顺理从义而不肯阿谀附会者。则物色指目。不啻若楚越之雠。内怀深刻。遂为仇敌。织成疑似过恶以胁持之。而待其不得不来屈。此则仁弘之所以笼挐同异而交取服之道也。其中若有人实见心术阴慝。乃挺立不屈而绝不往来于其门者。则或做出不测之言以逼之。或惹起意外祸端以厄之而待其必服。其中若有人愈愤其所为。显然角立。而仁弘知其终不来服。则或劫之恐动而先离其所亲。或激之交斗而使绝其交游。其同党而怀绥恩信。其异己而罗织废锢。如此其交且密。则凡南中多士及南中奉使之人。无大小彼此。孰不畏其锋甘其宠。而堕其笼络也哉。加以至于今日。则于列邑之中。择其同党一人。名之曰风宪有司。大小州郡。无不布置。以伺察官吏长短。纠劾民物是非。而收揽一方权纲。威制千里藩阃。则所以隐然别有南中一朝廷者也。况其赏罚。贬而抑之。则如损徒停举。大而黜乡毁庐舍之法。褒而扬之。则如乡纲院长及公荐登爵禄之荣。又震耀于其间。此奸邪党与之合。所以畏慕固结而猝难解者也。四曰。奸邪之见拔用于圣世者也。臣伏睹高丽。恭悯王见其朝臣等。以世家大族。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5L 页
莫不依凭婚媾。攀附姻娅。交相掩覆。而浊乱朝廷之故。则思得山林离世绝俗之人而用之。以矫革其弊。于是拔辛肫于缁髡之中。爰立作相。授之大政。国遂以亡。当时忠义之臣。自郑枢,李存吾之死后。如禹玄宝,李龟年,李穑,郑梦周等不敢出一言以谏者。岂其忠诚之不足耶。皆以世臣大族。被疑于王。而一例见斥。为妒妇之言故也。顷日 殿下之用仁弘也。曰予方欲倚卿为政。而有爰立作相之意。则 殿下岂亦以朝臣之角立分朋。互相倾轧。无有抵止。则又思得山林独立之士而用之。或者如恭悯之于辛肫乎。然当时辛肫。外为清洁之行以欺一世。而在其家敢为贪淫奸滥之状。恭悯无从而得闻矣。今仁弘之居家处乡也。其豪横陆梁之状。谁敢为 殿下言者。仁弘之奸慝。所以诳惑 殿下。而及 殿下之受诳而用仁弘。盖不幸而近于是耳。昔贾似道拜平章。军国重事。朝命屡臻。似道辞而不出。文天祥以为要君。 殿下方虚位待之之时。仁弘累辞 召命。似若山林高洁者然。此则所谓中藏巧诈大奸似忠者也。其实则不过索高价养台望。以冀 殿下之授以大政。此 圣朝之大累。而奸邪之所以滥被宠擢者也。五曰。辨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6H 页
明奸邪。臣所以深知其心术隐微之恶者也。仁弘。臣之同腹姊夫也。同在一家四十馀年。熟观其处心行事。真所谓奸邪阴慝小人也。为他日国家无穷之祸者必矣。臣家世。乔木之臣也。累世簪缨。于今二百馀年。其受国家之恩。不为不厚矣。则又安敢以一家姊夫之故。坐视 宗社缀旒之危而不为之言乎。此臣之所以刳肝沥血。决一死以闻而不但已已者也。国朝任士洪之用于 成庙。如四凶在帝尧之世。亦无大段罪恶之著于当世者矣。然而宗室朱溪君深源。即其姑夫也。亦同在一家。洞见其心术。则其奸谀阴险。终必亡人国者也。深源搥心叩胸。负锧藉藁。涕泣上章。论辨士洪之奸邪。卒之深源菹醢于其手。而燕山信用士洪。几覆宗社。若如仁弘。则其孔壬之祸。又何必虑其将来。如以风尘之日。主兵独断之事观之。则其非士洪之比明矣。 殿下倘以臣之微而不早断焉。则臣之后日粉于仁弘之手。固不足言也。奈宗社何。奈朝廷何。此臣之所以独辨仁弘之奸邪。不得不尔者也。六曰。奸邪之威势也。仁弘自壬辰以后。为义兵大将。统列邑诸小义兵。而节制江右一带数万之众。则其生人杀人。辄随其恩怨之私。而势焰益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6L 页
加熏灼矣。彼日 圣驾西巡。行在阻绝。朝廷命令不加。则当时南民。各于其村巷。固结乡邻。私聚军马。为国讨贼。而名之曰义兵。及其 圣天子再造东藩而皇威已殚。则癸巳还都之后。天朝大将。本国命官。各有体面。而命令生于一处矣。仁弘当以所统义兵。禀命于本道监司而听其节制。可也。仁弘则不然。贼退后犹拥兵在家。偃然自称大将而无所统属。体察使,都元帅若过其辕门。则分庭抗揖。傲然以宾主之相接。殊无军将羁属之礼。至如监,兵,水列阃以下。则往往坐受其拜而谈笑自若。大抵仁弘主义兵时。则前宜宁县监也。及 龙舆还都。始以军功。升为宁海府使。其气岸之巍巍。威棱之赫赫且如。此万一国家不幸。早晚又脱有风尘之急。则仁弘以前大司宪。其磅礴之势。必有异于前日矣。姑以已然者论之。两京恢复之后。仁弘犹且总揽所居乡郡(即陜川郡也)大小品官吏民。衙仕于其家。本郡守则虚器亦不能拥。而乞食于民间。如本道监司兵使都事。固不足言也。如体察使,都元帅大小使命之过陜川者。在彼官府。寂无一人而厨传减阙。若本国使命。又不足言也。其时天朝将士充牣南中。及至陜川。则人称官吏皆归郑大将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7H 页
义兵之所。且本郡守。亦以听令于郑大将之故而不在云。彼天将等。皆异国之人也。以为事体固宜如此。岂知其豪强特甚而乃尔者也。其饩廪供顿。往往在官司阙焉。而取办于村阎者数矣。当初以义兵小将。而谋逐方伯者有之。以义兵小将。而遂并官库者有之。其豪横强梁之源。皆自仁弘而作也。尔时义兵为主。朝廷命官为客。义兵为强。朝廷命官为弱。其主客强弱之势。悬绝不同。故方伯以下。徒持虚名。一切为寓公于其间。而刑赏予夺。一在仁弘之手。则碌碌诸守令。膝行辕门。惟惧诛之不暇矣。至于今日。则其遗风馀焰所由来者渐矣。吁。仁弘久掌兵权。一方士民。固望其风而畏其势矣。又托士论以其私好恶。题品臧否。而名之曰山林清议。则不独闾里人人之所惮避也。目今南中大小之官。惧被其诋訾。甚于朝廷弹劾。方求媚承顺之不暇。孰敢独立于其间。而举正其无忌惮狼恣之罪哉。于是台官旧老。以其规规粗鄙而为清议所摈者。或三司罢官以其无行检而不容于时论者。往往倚重仁弘以为山林清议。而借其荣褒称誉之言。以为救己之外援。然则仁弘之恃彼为内助之势者。又如何哉。是以彼此相倚。内外缔结。则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7L 页
体相巡使。目击其骄抗。而莫敢谁何。公卿大臣。心知其盘据。而亦末如之何。顷年则以前守令。官微秩卑。而其恣纵之无忌惮者且如此。况今日乎。仁弘真所谓虎而翼者也。然奸邪威势之所以成者也。若其威势之曲折。则今日本道监司,左右兵,水,五阃帅新除授。必造其门。而其中若有以干媚私门为耻而不往见者。则仁弘以为慢已而必谋中伤。若其趋走而得被容接者。则承候问遗。苞苴络绎。然而武弁二品以下。一二次进至藩篱。而不得见其颜面。于是先纳交其子弟。又赂遗其门僮。而至于再三。然后乃始出见。一自许待之后。每往拜焉。则必满载酒肉。其为谄佞卑屈。殆无所不至。然则守令佥万户以下黜陟。行遣列阃。孰敢有违其旨者乎。掌殿最而若有不承顺者。则三司重驳随之。如近年南中方伯连帅之每被台论者。率以此也。今监司李时发。慈祥恺悌。聪明才艺。加以年少。尽心抚字。东南吏民。爱之如父母。人皆乐业。而尤留意军政。以暇时操鍊士卒。期于实用。然而自星牧,庆尹时。不肯载酒肉趑趄仁弘之门。及为方伯。足迹又不及仁弘之室。则仁弘于是大以为憾。而或于手疏微及之。或使门生显斥之。终至于两司之俱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8H 页
发。而使不得一日安其位。此仁弘之威势。方伯阃帅。不得不畏者也。况其牧守边将以下。莫不望风尊奉。若崩厥角。而环陜川一郡。接境四近。如高灵,玄风,草溪,三嘉,宜宁,山阴,居昌,咸阳,安阴,知礼,金山,星州十馀邑守令。以殿最弹驳。或往往朝至夕递。席不暇暖。而无一人准期坐政者。如知礼县监禹兴龙,安阴县监延忠秀。皆清简爱民。至今邑人追思不已。顾以馒头盘,(仁弘性嗜馒头。造拜者。必以是馈焉。)酒馔,苞苴赂遗。不及其门之故。皆遭劾而去。大槩岭南文武之官。数易罢免。比他道特甚。而仁弘乡邑所邻若干守令为尤甚。 殿下深居九重。不悟威权之下移一至此哉。以往前弹章劾状。比合八方而较量多寡迟数。则可验其实矣。此仁弘之威势。守令边将。不得不畏者也。顷年岭南民间。有因乱致富榜。当日一方士民。因其贪鄙而指目者也。盖在平昔贫窭。而因乱主义兵以致富。则仁弘之门生党与。顾居其半。而实则仁弘为榜头。今日朝廷台阁之上。亦有其人。文励是也。以白衣擢授百里之任者。金应是也。则皆以仁弘门生。因乱致富而为南民之猰㺄者也。又如河浑之夺取国家奴婢。而滥杀无辜至于五六人。文景虎之横占人口庄园。而至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8L 页
于移关邻县。欲劫取妻家藏获。则此等辈。亦皆以仁弘门生。为其义兵幕府之官。而乘威攘夺。侵虐一方者也。厥类固多。今不敢殚举。而文励之孽妹。即臣之旧率贱娼也。以此一家之内。粗厉之行。臣亦知其梗槩矣。大抵文励,河浑,文景虎,权瀁辈。皆以仁弘徒党。滥受朝廷美职。而冀其六品叙用。则除授参下。往往辞而不就者。实学其师诈让而取美官之法也。是金应必擢六品而后来拜也。然则乡闾无赖之徒。争相慕效。益肆贪饕。是朝廷爵禄。适足以褒赏豪强攘夺之风也。万一 殿下以臣言不以为公议。则彼时南中奉命大臣今在朝廷之上者亦有二三人在焉。当日南民以被杀其父。被杀其母。诉牒纷纭。而目击其实矣。所谓杀父杀母者。亦特举其大而言之。自馀因于横夺。侵于虐毒。而积威之极。不敢伸理官司。抱冤村巷者。岂有限量哉。 殿下试召大臣等而问焉。则君父之前。亦畏仁弘而敢讳此等事哉。况仁弘则自主义兵之后。公私良贱。云集其乡闾。为逋逃大渊薮。则家业之富饶。果如何哉。见今新作甲第。显敞宏达蔓延数十间。压覆原野。而所谓家庙者。崇高轮焕。实实枚枚。虽閟宫之见于经者。殆不过此。嗟乎。 殿下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9H 页
以万乘君王。兵戈之后。至今十年。而太庙不复。宫室未作者。视仁弘岂其力之不足耶。顾以疮痍者甫起。战死之家。哭死未绝而用民力故也。今仁弘则方起第宅。其新丽爽垲。假令与国家僭拟。亦臣子之所不忍为也。况 殿下时御私邸。旧制卑矮。实不及焉者乎。今试遣人验之。则时月之间。渠能容易毁撤哉。加以一家之内。帷箔不修。伦纪不正。仁弘亦自知人心不服。又虑祸端生于意外。于是以甘言牢笼陋士。谈笑狎交粗人。其讼狱请简。奴婢称念。倾心裁答。无不曲循其情。则仁弘手札所到。如武班将官以下。必跪而受焉。如其子弟门客。则州县承接。踰于使命。而所谓奴婢之争。狱讼之决。不论理之曲直。又勿问文券有无。必从仁弘之指挥曰。郑来庵。(仁弘别号)山林贤士也。朝廷大事。亦取决于其一言。以为国是。则岂有不施其郑来庵称念也哉。如纲常大狱。杀人重事。一取仁弘之言。而不知有国家。此仁弘之威势。大小人民。不得不畏者也。七曰。辨明奸邪。必举实證者也。大抵仁弘之奸邪。亦不难辨也。其在山野。豪强放纵之事。果非殿下之所亲睹者也。请以 殿下之洞烛者明之。夫以 殿下之圣明。岂必以犯颜廷争者为非乎。又岂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39L 页
必以阿谀顺旨者为贤乎。古之大圣如尧,舜,孔,孟。亦或不能无过也。 殿下虽曰天纵之圣。而岂可谓无衮职之阙乎。王子诸君。虽曰麟趾之振振。而其中又岂无如尧舜之子者乎。然而仁弘为大司宪。数月之间。 圣躬阙失。诸宫过误。终始噤默。无一言以及。而其区区所事者。惟务报复雠怨。以快私愤。不遗馀力耳。倘更留数月。则 殿下朝廷。必如庆尚道江右一方。尽为仁弘之胁持。而马鹿之易形矣。当是时。其绳愆弼违者。则漠然不知其为何事。此果非 殿下之目击而心知者乎。此则其立朝阴邪之实。而非独国人之所知。亦宜 圣主之以理推度者也。又其阴嗾门客而使之上章。称道己事者。则其不有 圣明而愚弄君父甚矣。尤可痛愤也。上年夏秋间。仁弘方在京城。时仁弘门客一二人。承望仁弘风旨。以李贵疏列其罪。上达 宸听。而乃通文一道士子。使之刻日齐会于草溪郡。欲以发明其疏。则于是多士无一人至者。顾多士之意。以为若仁弘冤死而不得伸雪。如处士崔永庆之比。则犹足云也。今仁弘方贵显于朝。 天眷极隆。不待多士之譊譊。而 圣鉴孔昭。若又希望 上旨。附会时议。而喋喋复聒 天听。则是不过为谄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0H 页
佞之风。而颂美恩宠之人也。乌足为多士之公议也。当日南乡儒林之意如此。而未久。仁弘还自京城。若使仁弘实不知通文之事。而稍有畏公议之心者。则假令士子奔波来会而欲叫 天阍。仁弘业已抵此。则不可不禁遏。而使不得褺溷 君父也。况士子不会。而仁弘阴嗾门客。必使之封章上闻者乎。于是曾于仁弘受其狱讼请简及其奴婢称念者。一人被仁弘之逼迫。则千里长程。不获已龙钟困顿。似若为一道公论者。而投进饰诈之书。此则国人之于仁弘也。莫不如见肺肝。其日通文一方。期集于草溪郡。而士子无一人至者。及仁弘自京下乡日。期令其道监司查覈以启。则奸慝情状。果不呈露于斯欤。大明律。有面誉大臣者斩。则仁弘虽非大臣。其权宠之盛。豪横之势。实非大臣之髣髴万一者也。此等无赖之徒。虽曰受其驱使。而瞒冒称誉至此。则果不应高皇帝当斩之律乎。又其立威势于朝廷而转扑大臣。以释私憾者。则其不避嫌疑而直前无忌惮甚矣。大臣惴惴畏惧而不敢开口。则异日 殿下之事。不亦危乎。近来大而如柳成龙,尹承勋之重论。小而如郑经世,韩浚谦之危驳。其馀庶官之被弹。一半固皆仁弘之网打者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0L 页
也。又一半虽各有发之者。而其实则莫非一出于仁弘者也。若如庶官。则臣不敢殚举。姑以四人者言之。夫尹承勋,郑经世。则仁弘之手自为者也。柳成龙,韩浚谦。则仁弘徒党。承望风旨而劾之者也。盖仁弘之与柳成龙有隙者。其所由来渐矣。昔年逆贼郑汝立。盗名一时。滥被天官郎荐。而李敬中先在铨部。知其凶慝。必贻祸后日。乃摈斥而不与。则仁弘以言官。党于逆贼而反攻敬中。启辞大略曰。佳士之有清名者。敬中每每防塞。所谓佳士者。指逆贼而言也。及逆贼伏诛之后。缙绅之淫及于狱辞者浸多。于是成龙上劄之意。则大槩逆贼。欺世盗名。尔时朝臣。罔不受其诖误。而与之交游者。实出于无情。岂有知其逆谋者哉。当日有先见之明而上章。言其终必祸人国家者。独李敬中一人而已耳。因之而敬中之疏。得以搜进于细毡之上。则仁弘之党逆贼而攻敬中者。其实著矣。仁弘以此得罪。削夺官爵于彼时。则夫成龙之劄。实惧群臣之无一毫干与逆谋而骈首就戮也。未必有陷仁弘之意也。仁弘以为成龙故欲陷己而发此劄子也。又仁弘以为成龙必欲陷己。故说其与逆贼尝议亲云。而以逆贼之子。为我女婿。则我实无女而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1H 页
成龙发此言也。大抵仁弘只有一子。而逆贼又有四女。假令仁弘尝与之议亲。岂必先知其逆谋而不许其求婚哉。此实成龙所谓朝臣受诖误而出于无情者也。况成龙与仁弘。俱是南土之人。而与之连门。则密尔肺腑而戚属相连矣。其仁弘之有女无女。岂不知之。而驾虚凭无之说。买仁弘之口实乎。于是仁弘以党逆贼攻敬中及与逆贼论姻亲两事。为成龙发之。则大怀感恨而必思报复矣。故上年仁弘赴 召之日。乃上手疏曰。臣不快于柳成龙云。则前日台谏文弘道。仁弘之乡里也。论成龙大贪之启。其指嗾果不出于仁弘者乎。及后日朝廷旌别淑慝。甄拔清谨六人而成龙与焉。然则仁弘大不快之疏。文弘道田园遍中外之驳。乃其私憾。而非公论者。即此亦可知矣。其公卿大臣之旁观而畏避结舌。不亦宜乎。又尹承勋,郑经世,韩浚谦。则皆尝为岭南方伯者也。大抵变乱以来。岭南方伯列阃帅以下新除授。则必造谒仁弘以为常。而终始不肯者。独此三人而已耳。仁弘深感于斯而欲必中伤。又仁弘于彼时。非有朝廷命令而自称大将。横持一方兵柄。丑贼方屯驻海上时。既不赴边城御贼。丁酉岁海寇再犯畿甸时。又不急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1L 页
君父之播越。而拥兵自卫其家。则本郡守及旁近十馀邑卫部将旗哨官。非关白仁弘。则边将守令。不敢私署于是承勋经世浚谦等见其威权大盛而心加疑讶。凡称为郑大将之号令者。则一切沮抑。不复施行。加之以经世则在本道之日。愤其强梁而斥其豪横之罪。承勋则初入相之时。 榻前启其岭南江右一方人心士习之不佳者。专指仁弘而言也。然则仁弘之思欲中毒者。果如何哉。故使其党类一棒打去。后拜都宪。谢恩才毕。即攻承勋。如恐不及。假令承勋有可攻之罪。此日天怒于上。人怨于下。而国家危亡之势。甚于累卵。则岂必以攻承勋一事为重。而无他救焚拯溺之可言者哉。是不过凭公而报私雠也。主威而张己势也。又仁弘在台中。与同僚论李贵疏己之罪。谓其疏意。实出于经世。而其所以磨牙鼓吻。击节痛恨者。台中之人。莫不如见其肺肝。则未久。经世不孝之论。仁弘手自发之。设使经世实有不孝之罪。仁弘与之已有私怨。则其 宗社安危之外。不可不远嫌人避人言也。况经世父母兄弟。赤一族于凶锋。而又得大疫之疾于兵戈之中。则哀惨羸惫。苍黄逃窜之馀。气恩奄奄。万无生理。高山县监申景禧见其将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2H 页
死。用以肉汁。俾之生活。方其用肉汁也。经世之疾苦极。而亦不知之。今见经世满面疮痕。则可验其实矣。设使经世尽知人事。又无友生之强劝者。疾若滨死。则圣人已有权制。著于礼经。当自食肉。使不至灭性可也。况经世实不自知者乎。其以复雠将在关东。昵近女色之事。则其真伪。实臣之所未知者也。假令如仁弘之言而实有此事。人知深怨之方极。则岂其所宜言者乎。大抵法府者。乃一国公论之所在。非一人释憾之地也。三司众官。乃王者之耳目。臣邻非乡里权豪之遥制指使者也。仁弘以区区一己之嫌怨。不独身肆虺蛇之毒于当日。至今退在其家。指挥台谏,铨曹赏罚。其用命不用命。顺己不顺己者荣枯褒剥。无不如意。呜呼。 朝廷者。三百年祖宗之朝廷也。非 殿下一己之所创有者也。今使一奸臣。浊乱朝廷。为恩雠报施之所。而 殿下殊不省威权之已分于王室矣。百世之后。其以 殿下为何如主也。此则仁弘立朝阴邪之实。为举世之所共知者如此也。八曰。仁弘处乡行事。为一方人人之所共灼然者。證其阴邪之实也。盖其怨恨 君父而不行国恤者。则 懿仁王后宾天之日。仁弘闻丧未数日。邻人有狱讼求胜者。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2L 页
射藉山猪一头。美酒数斗。以馈仁弘。仁弘乃与其门客等燔炙煖酒以饮。座中有儒生韩大器者。撤炙置盘。呵而不食曰。国母新丧。吾所闻者。实不及三日。不忍进肉于口。生员韩声振。即仁弘族属也。亦与坐席焉。闻是语。又却之不食。仁弘乃啖之不辍曰。仲容。(大器字也)真忠臣也。时儒生许从善。以年少在后坐。即以辍炙。与从善吃之。自后仁弘门客小子。以韩忠臣指大器而讥侮之。甚则又吹毛求瘢曰。大器置老父于山城必死之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是果乃孝乎。于是韩大器以此见贬议于乡党。削籍损徒。而今杜门养病于家矣。以 国恤不食肉而不容于乡党者如此。则其仁弘之斁毁伦彝。败乱士习者。据此亦可见矣。所谓大器置老父于山城者。丁酉岁。 国家令民清野。入城御贼。则人皆溃散。而大器独从邦宪。以为山城必可守。而奉老父入焉故也。然亦能负老父避去。而不死于贼矣。吁。数十年前。殿下于仁弘。洞照其奸状。则铨曹进内外清显大小注拟者。不啻数百。然而 殿下绝不下天点者。久累年矣。恩波似阻。故仁弘常怀怨怼。以此闻 国恤未数日。便居然食肉者也。然礼有父虽不慈。子不可以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3H 页
不孝之文。则君父一体。假令吾君或命赐死。为臣子者。不敢以此而少有怨君父之辞也。况以数年恩点之暂阙以为憾。而其当丧食肉者乎。又 君母之丧。以白衣书生无厚恩于国家。犹不忍食。而仁弘乃独食肉。则亦为己甚矣。又从而笑骂之。又织其萋斐。而使不得接迹于乡闾。昔南北朝宋庐陵王义真。居武帝丧。炙车螯煖酒以进。长史刘湛起而不食。然未闻义真之以此罪刘湛。则仁弘实义真之罪人也。仁弘尔时。以前府使。在顶玉之列。则受国 家之恩。亦不为薄矣。乃敢败度毁礼如此。其不道甚矣。岂臣子之所忍为者也。韩大器本丹城县人。今居丹城县。臣亲闻是事于大器矣。天日之下。渠亦敢讳于 君父前哉。又其居乡僭拟无格例之事者。则顷年。仁弘以前宁海府使。自金山郡至安阴县境。祭远祖之墓。其所过。守令迎候境上。厨舍帐幕。各执其物者弥亘数里。当此日。孑遗民生。残破保存之馀。如体察使之行。诚不望其什一。矧如李元翼之体使。则又违其百一。尔时安阴县监沈宗忱。候望入界。虔恭特甚。设大小幄次三处。其大幄次。乃仁弘所坐处。中幄次。乃宗忱自坐监膳处。其下。乃支馈仁弘饩廪牲牢烹饪之处。又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3L 页
使迎逢候吏吹螺赤等。着绛衣或青半臂。吹箫咽角以迎之。其威风所暨。州县守宰奔走恐怯之状。果如何哉。是日。前郡守李贵。以体府差官。适至之。而见其列邑风动忕多繁夥之盛。殆拟于天将之行。乃移文陜川郡。使之囚家僮。推问其僭滥之罪。是则李贵在北方。殊不知为仁弘之常事而怪骇之也。比时仁弘以前府使。且尚如此。况今以前都宪之隆重乎。臣素与宗忱。有相识之分。乃面诘宗忱曰。设使台司旧相过此。而其大小帐幕。鼓角逢迎。于事体殊不可也。况仁弘以前守令过行者乎。宗忱答曰。吾先祖亦以前衔卿相。退在乡邑时。守令等以鼓角陪卫矣。仁弘尔时非卿相。而宗忱之言如此。则其意若曰此人威德之盛。非如他卿相官高者之比。虽前守令。不得不如是也。况我国故事。无以鼓角陪卫前衔士大夫之例矣。今安阴县彼时迎逢吏卒皆在。假令宗忱党于仁弘而欲讳之。其可得乎。又其以士族妇女。劫嫁逃唐兵者。则我国之俗。其交嫁异国之人。如士族妇女。固不足言也。虽贩夫贩妇。亦以为耻。陜川郡有张涵者。故知中枢府事谥惠平公臣姜显之姨子也。其妻虽被虏于贼。而其女则以年幼。幸而得免于祸。仁弘以逃唐兵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4H 页
施文龙。善风水能推命。而使之劫嫁涵女。则假令其母污贼而来。且不可也。况其无故女子乎。民间固有被虏逃还者多矣。然事出苍黄。亦未闻劫嫁之。其不可者且如此。况涵女之以士族处子。又奚罪焉。仁弘之污乱士族。不有国法。甚矣。臣之父。即姜显之甥也。臣与之连门。备知其详。仁弘豪猾无忌惮。据此一事亦可见矣。又 皇朝发遣差官。追捕逃军。时仁弘潜隐亡命汉人施文龙,朱见松,管应华等五人于其家。至今使之窟穴庄园。而不许州郡之刷括。则因之以两南诸城邑。散布逃唐兵数百馀名。皆倚仁弘为声势。而吏不敢根究。官不得覈实者。无他。以仁弘为逋逃主故也。 天子亡命。敢为藏匿且如此。况本国避役逃民。公私叛主奴婢。又岂独仁弘一家而已也。凭藉势焰。而投托仁弘之九族与乡闾者。果不知其纪极。然则我国豪强第一酋长。非仁弘而谁也。又星州有士人李淳者。年踰七十。尝以淑行被公荐。辟为斋郎矣。乃愤仁弘只以私怨齧人害物。乃作长书贻其门客。使传于仁弘。其辞甚多。但此则臣乃传闻于人者。忘不能尽悉矣。然其大槩则曰。汝之师。自主义兵。多行不义。生人杀人。一切以报复私恩雠为务。至今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4L 页
馀威。烈于猛火。因以钳制众多之口。欲以笼罩鬼蜮之奸。于是神愤于上。人怨于下。积恶所极。其独子死焉。汝之师。庶可以少悔矣。其以手简杀人之父。其以称念杀人之母。冤滥又极矣。正古人所谓人虽不能显戮于两观之下。鬼已议阴诛于地下矣。汝师其身之死。固不足惜也。馀殃之及。其孙儿之殒灭。汝师胡独不念。李淳之书。比其大要也。盖仁弘只有独子。为义兵大将时死焉。今又只有一孤孙而已故也。仁弘得此书于七十老人。难而施罪。乃使人夺其食贫之妾。以泄其愤。俄又命还。欲致其来谢。即张仪夺邑还邑之故智也。李淳虽老。自少挺立之士也。岂眩于操纵。而甘受其笼络者哉。乃辞而不受。顾其妾何人也。乃星州品官权峍家之婢。而仁弘予夺。不啻如己物。则其威制乡人。莫敢谁何之实。于此亦足观矣。况李淳。今见在星州。实一山野朴直之人。何敢讳此事于君父之前耶。其仁弘之豪侠威棱。此亦非一證欤。此则仁弘处乡阴邪之极。其恣纵无忌惮之实。一方人人之所共知者如此也。九曰。仁弘居家行事。为一乡人人之所共凛然者。證其阴邪之实也。又观人之法。必自家始。况小人为不善。必于屋漏之中。则辨其凶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5H 页
奸情实。其于家行。不可不致实者也。或疑臣之欲證奸邪。而以缕缕万言。作一副当罪案。亦以甚矣。况以一家人兄弟恩怨尔汝之说。辄溷我 至尊圣明之鉴。殊为不可。臣应之曰。吁。是何言也。仁弘之恶。终必祸人国家者也。其奸回巧诈之甚。若不至于惑 圣主。若不至于覆邦家者。人皆知之。而 圣主独不悟耳。然则其区区小嫌。有足避乎。其离间父子及诬陷兄弟之变。不得不陈布于左者。正以此也。若专以辨一家之受诬而讼一己之私冤者。则当日仁弘官微势轻时为之。岂至于今日必待 天眷之隆重。然后决万死冒雷霆之威而为之哉。此臣之所以證明奸邪。不得不历举其立朝处乡,而终之以家行者也。就其中。请又先举臣之所以绝仁弘一款也。盖在三十年前。臣已见仁弘之隐微心迹。其阴险诡谲。真所谓如鬼如蜮者也。累责之而少无悛心。益长其恶。厥后数年。作长书。数其邪慝七罪以绝之。此则不独乡人之所共知也。在 殿下儒臣之老。亦或有知之者矣。所谓七邪慝者。各有名目。臣非不知直举以达也。诚如是则不但似涉于讦人阴邪也。正所谓奸邪阴慝者。不足以亵渎 圣聪故也。然 殿下必欲闻之。命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5L 页
使疏进。则臣敢不毕举以闻耶。又臣之所谓绝仁弘者。盖心绝之而已。不与之言心事也。彼时姊生存。则臣不忍以仁弘之故。而并绝其属之亲。故臣或时时往来其家者。实欲见臣之姊故也。又对仁弘之面而不得不寒暄者。势所然也。然姊死之后。吊哭执绋两次外。臣绝不往来其家也。仁弘一自见绝之后。不独虑臣之传播其恶也。又思一斡一翻。转而以人伦大恶之名。归之于臣。则臣之指渠为七件邪慝者。人自不信而归于诬造矣。如是则所谓七件邪慝者。不明自释。而其数罪见绝之感。亦可快泄于斯矣。仁弘之百尔巧思如此。则于是以诬罔不测之言。构陷臣之父子兄弟者作矣。此臣之所以绝仁弘。而遭一家罔极之大祸者也。若其别言仁弘之在一家而构诬鱼肉之变者。则彼时仁弘于臣。至亲之间。或以疑似之事。织成萋斐。或以情势之髣髴者。巧行簧鼓。投间抵隙。纵臾交斗。使臣家庭之内骨肉之际。无一日之宁。无一息之安者。不啻数年矣。然而仁弘愎狼之至。犹未足以痛释其憾也。于是又思一举而快其心。则臣之父先臣梁憘。任坡州牧使。在官之日。仁弘乃投书于先臣。当时之书。今不能字字尽记。然其大槩。则别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6H 页
纸书头第一字。直斥臣名。似若为告急然者。而曰弘澍以疾恶其弟弘溥之故。做出淫蒸父妾之言。欲构杀之。而难于自说。使其授学族侄姜渭明。似为公论者而言于郑逑。则盖以郑逑早晚将为台官。而欲以风闻发其狱事者也。大抵此事。虚实间。人伦大狱也。郑逑以女婿为令公一家之人。则备知其事也。不敢轻发。而乃密问于女婿。女婿乃亲闻于郑逑。非得之于中间传说者也。乃今年九月二十一日。女婿与郑逑登伽倻山赏秋时。夜半密言之于知足庵者也。岂有一毫差妄之理哉。又人伦大狱。一发之后。拘连事干。死者非一。弘澍则构诬其弟。其死固宜。令公只有三子。一时俱死。岂令公之愿见者也。女婿说与郑逑。多方譬喻而止之。顾弘澍诬构其弟之谋。则以女婿之證。难得售于郑逑。然又恶陷弟之名而多费辞说。欲发明于人人。则弘澍自少生长京洛。往来南中。其亲旧交游。岂尽好弘澍者哉。若因之以翻起大狱。则其所以欲发明者。又安知适足为覆宗绝祀者乎。又郑逑嫉恶如雠。虚实间。闻淫蒸父妾之言。则反以女婿为私庇妻家而不肯尽吐其实也。若使弘澍往见郑逑。而万一得售不悌。至欲诬构杀弟者。略草成书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6L 页
恶。取令公手笔。四五度分遗诸子婿。其恣意出入朝贵多士之家。懆妄轻佻之祸。不期拘禁而自不能矣。夫以令公慈爱之至情。于此诚有所不忍者。然不如是。则所谓小不忍而乱大谋也。后日之事。恐噬脐无及矣。又诸子婿等。万无持令公手书而成其罪过之理。伏愿令公一二年间。令弘澍其于亲旧之家。虽有人事之急切者。姑且严戒。勿使与之酬酢。而若于郑逑。则尤有所未可见者。其镇机自然消磨之方。无过于此矣。此乃仁弘书之首末也。所谓嫉恶其弟者。盖仁弘先是以家中可疑之事。交构骨肉而惹起祸端。如此日事者非一非再故也。所谓女婿者。仁弘平日于先臣。自称者也。所谓令公者。仁弘指先臣之称也。所谓今年九月二十一日者。乃戊寅岁也。于今二十六年矣。所谓称闻于郑逑。而历举年月日时与其地者。盖欲使臣之父与弟。信之而无疑也。所谓于郑逑尤有所未可见者。盖淫蒸父妾四字。出处无根。是则仁弘虑臣之往见郑逑。穷讨言根所自。而问彼语此。引左證右。则其构造诬言者。自有所来。而情实败露。更不可复掩故也。呜呼。淫蒸父妾者。天地间莫大之恶也。正如仁弘之言。而臣若诬造此言。欲构杀同腹之弟者。则是臣即天地间所不容之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7H 页
恶人也。又如臣言而仁弘以七件邪慝见绝之故。捏造奇祸。欲归之于臣者。则仁弘亦天地间所不容之恶人也。此间必有一是一非者。今郑逑幸而无事。方在木川县。杜门养病云。此则非但臣与仁弘在一家是非之决也。 殿下曾以仁弘为草木禽兽皆知其名而贤之。则乃朝廷贤邪分别之大者也。所谓淫蒸父妾之言。郑逑果有说与仁弘者。则虽非臣之诬造者。郑逑之曾有闻于他处者明矣。若郑逑之无前后以此言问于仁弘者。而仁弘自言亲闻于郑逑。如此其历历也。则仁弘之心事。其无状。果如何哉。郑逑平生志业。以诚明为期。假令微细之言。对愚夫愚妇而證辨焉。不可反其是非而倒置之。况士大夫家人伦莫大之事。对 圣明君父。敢不告之以实耶。又况以臣与仁弘。为显微强弱之异势。而讳其不言以为言。讳其不闻以为闻乎。 殿下试下臣疏于郑逑而问焉。则其仁弘奸慝之实。 殿下亦知臣言之灼然矣。大抵村巷屑屑不令之谈。固不可以溷 君父之听。然今此一事。不独为一家莫大之冤。实 圣朝可羞之甚者也。其平生凶谋可以为将成社稷之忧者。亦可以类推矣。自前遭仁弘巧造不测之祸者。固不可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7L 页
胜数。撮言其大者。则此其一也。馀说不敢烦也。就此一者而敢不毕其说乎。当日先臣在坡州。得仁弘所投之书。送一奴昼夜星驰。急召臣兄弟于南中。及至焉则先臣又大槩知臣之以七件邪慝绝仁弘。而仁弘之狼怒入骨髓者久矣。先臣亦未必洽信仁弘之言也。但却食不食。而欲臣兄弟不往见郑逑。又不往来诸名士之家者。亦甚切切矣。当日先臣之与臣言者则曰。凡交际之道。虽与乡人。亦未可轻绝也。况一家至亲之间乎。假令汝姊夫有大故。而古人则有绝人不洁其名者。今汝至于数罪而绝之。则汝姊夫之怒。不亦宜乎。今日之事。无非汝之自取者也。况汝姊夫以山林徵士之名。挟交游之盛。汝必终死于其手矣。三司,法曹。以汝姊夫之一言为重。当此时。汝欲发明而往来诸名士之家。则谁肯取信于汝乎。徒致纷然而益增汝姊夫之怒矣。又况汝姊夫专据郑逑为證。此祸之发不发。专在于郑逑。不但汝姊夫之言如此。汝父之意亦如是。若必如汝姊夫之言。而以不孝悌论断汝罪。则不期禁汝之交际出入。而汝自不举头于人世中矣。大槩汝与姊夫。昔年同游学于南溟曹植之门。则曹植之于汝。劝诱奖掖。而或加勉励之训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8H 页
者。汝姊夫之所知也。厥后汝无大段罪戾。而遽以不孝。劝我成书。设使汝实有大罪父子之间。固难以语此。况以汝数罪绝交而大怀嫌恨者乎。父于汝姊夫。岂不灼若观火。但以理言之。则汝须从今日于亲旧交游。莫若杜门而绝不往来之为得也。此则实为汝画保身之策也。汝亦自少从师寻友。讲明义理之学。而知诚孝之道矣。则岂必欲背父之言。而又往见郑逑者耶。然汝若成文纳誓。则我当信汝而就食矣。臣于是日。虽极天冤痛。而闷父之不食。则父子之间。要有盟诅。古所未闻。然不获已依父之言。以不往见郑逑者。多费辞说。致曲成书而纳诸父也。又父之言曰。汝庶母丁亥生。今五十二岁。汝弟甲寅生。二十五岁。汝庶母年二十八。知其终必无子而汝弟生矣。乃以襁褓。受之于其嫡母而子之。此则虽极恶大怼之人。必无可疑之嫌矣。又汝真欲构陷汝弟者。则当绳以疑似之事。岂必以人所不信者哉。郑逑之得此语于何人。汝父之所不知也。汝姊夫得此而专欲网打于汝者。未必非见绝于汝而怏愤所发者也。大抵先臣之言如此。则于仁弘之心术隐微。无不备悉其曲折矣。但恨夫未得此言之出于何所。而其仁弘之造诬者。则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8L 页
实先臣之所不料也。是以终有疑端在其心。而必使臣兄弟不往见郑逑者。良以此也。至于今日。先臣及与兄弟二人虽死。然臣之姊夫除仁弘。而亦有三人在焉。且有孽弟一人。则一家之内。不可谓全无證右。又臣之邻里乡党。参见此日之事而生存者甚多矣。况臣在当时父丧三年毕后。往见郑逑而辨质。则郑逑答曰。实余之前后漠然所未闻者也。又仁弘书所谓臣之授学族侄姜渭明。亦以此事。泣诉于郑逑。而受郑逑答书则曰。今因公书。始知有此言云云。噫。仁弘奸慝诬罔之状。至此而尽发矣。今郑逑尚在。 殿下试下问焉。则郑逑一生学问。岂至欺君父者乎。此则臣之所以遭仁弘罔极之祸。此其最大者也。又仁弘所以恨先臣者。则仁弘在一家。谮臣兄弟于先臣。而先臣洞察其奸情矣。所以未得售其诬构之谋而恨之者也。盖庚辰岁。先臣以冬至进贺使赴 皇都。身死玉河馆。明年春。先臣旅榇来自万里。还至国门之外。朝中大小亲旧。莫不悲哀迎哭而往吊之。时仁弘则以司宪府掌令。方在都城之中。称病不迎哭。累日后因事出城。过其权殡之所。虚拜而已。亦不哭临。又本国俗。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士庶人。其于妻父母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9H 页
丧祭。子婿随力办给。固无差等。至于平日上冢之祭。亦莫不然者。盖于分财子婿。平均无异故也。仁弘则万里旅榇。亦不往哭。况出其家财以供丧需。备酒馔作祭文以致祭乎。至于今日。在国俗。子婿轮行墓祭。亦绝不为之。甚则臣之姊。以亲子女。先臣三年丧内。欲行子女轮回月朔之祭。而仁弘亦痛禁之。使不得行。此则仁弘无非恨先臣之不信其言。而论断臣以不孝不悌故也。又有甚者。先臣之丧服未毕。而仁弘恐喝臣姊。多率奴仆。来至臣家。凡先臣家财什物。席卷而去。至于先臣遗衣服朝祭服冠佩簪笏。宛然汗泽犹存。为其子者。则岂不欲藏诸家庙。以寓终身悲慕之情乎。当时臣兄弟方畏其名势之赫赫。孰敢可否于其间哉。大槩不哭先臣旅榇。与其一不致祭先臣及劫夺先臣家财凡此数者。国人乡人及臣一门之人。莫不知之。然则经乱之后。虽曰人物死亡殆尽。岂皆一一尽死者欤。于此数者。臣若有一不实之言以诬 殿下。则是臣欲辨仁弘之奸慝。而先伏奸慝之罪者也。又先臣旅榇未返桑乡未数月。臣之母又死。臣将葬父母。其时仁弘犹在掌令之职。依法典以归葬妻父母。受由下来。红衣顶玉。填咽箫角。直到臣丧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49L 页
次欲见焉。臣以羔裘玄冠不吊之义。辞之不见。盖台臣出外。则虽非堂上官。冠玉美饰。增隆章表。是则虽曰古例然也。然吊妻父母初丧而不哭。又不变吉仪者。仁弘岂专不知礼文而乃尔者也。顾其愎狼之甚。以先臣之死。不以为丧。故方臣母新死初丧。而以箫角掀动魂室。欲为压倒凌轹者也。当时法府陪吏及咸阳郡太平箫,吹螺赤等。岂皆尽死于今日也。又臣之乡邻族属。太半生存。验问之。可据者多矣。又其日。仁弘贻书本道都事。使之囚禁先臣护丧之人而托以他故。其实则直欲沮败先臣葬事者也。不然则假令有实罪。不可以待葬毕而治之耶。尔时。仁弘方以掌令带职。临丧。以手书枚举其罪而使之推考。则藩幕之官。岂不欲虔恭奉行耶。于是按验而无实状焉。乃即放送。还监护丧事而使之毕役。当时都事。即今日佥知中枢府事臣尹祁也。方在辇毂之下。 殿下试召问焉。则非如他證据人之待数日之外而知者也。大抵此等事。无非所以恨先臣者也。十曰。淫蒸父妾之言。仁弘惧被穷讨言根。则百方费尽心机。欲讳而终不得者也。姜渭明受郑逑答书之事。既已粗陈于前矣。今因仁弘巧谋饰诈者而请悉言之。是时。先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0H 页
臣未葬。而仁弘之母适死矣。臣之第三妹夫前司宪府监察臣李汝俭。亦以会葬先臣。自京下来。葬先臣之后。李汝俭以与仁弘娅婿也。闻其母死而往吊。彼时仁弘之母新死。成服才毕。则方仁弘呼天叫地。攀号擗踊之时也。仁弘不暇悲哀。乃密嘱李汝俭以淫蒸父妾之言。讽谕姜渭明。似若寻究言根所自者然。而其实则仁弘初意。以姜渭明为村阎一年少愚怯之人也。若恐动怵迫。而幸冀错乱其辞。然后欲以为罗织诬引之谋也。以此观之。仁弘恐臣之见郑逑。推覈言根之实状。而挂诸心头。念念不忘者。于此正可见。况李汝俭。其时以白面后生。生长京城。但知仁弘之名誉赫然而已。臣亦以父严戒。京乡邈远。故不曾说出心曲于汝俭矣。还自仁弘之所。即招姜渭明语之曰。不小淫蒸父妾之言。汝轻信梁弘澍。而业已妄传于郑持平。(时郑逑为持平故也)则汝之失。但见误于弘澍而已。汝有何罪也。又曰。郑掌令(即仁弘也)亲闻于郑持平。郑持平亲闻于汝云。郑掌令。一国之名士。郑持平。亦一国之正人也。今此言出于两贤之口。汝安得讳之。我已受郑掌令密旨。如此莫大之言。不可置之。汝于此时。若果自首以梁弘澍之言云尔。则掌令亦曰。此狱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0L 页
不必广连钩党。而姜渭明实一年少汉。当置不须问也。否则此时台官。皆吾亲切之人。早晚法司以风闻。发罗将拿致罪人。及事于时。姜渭明虽欲悔之而无及矣。其时姜渭明穷闷遑遑。欲死无地。乃言于乡党亲旧曰。淫蒸父妾之言。我实前后未闻。而今始创闻。万无传说于郑寒冈(寒冈则逑别号也)之理。今听李汝俭之言。则必欲使我诬引自首者。万一狱发。狱辞必连引于寒冈。寒冈今以持平。方在霜台之上。寒冈岂以不闻于我者。亦诬为闻于我乎。事理甚明。虽欲为自诬。得乎。于是。姜渭明涕泣闷迫。即以李汝俭之受仁弘密嘱怵迫。诬引无理之意。具由作长书。专伻走京中。致达于郑逑。得郑逑答书而来。此实十目难掩之事也。至于今日。日月久远。虽不能字字记得。然其答书大略则曰。梁公丑谈。前既未有闻。后岂说著于人耶。今因公书。始见有此等言。不知缘何而又波及于公与我耶。可谓不幸之甚也。此其梗槩也。目今郑逑在数百里之内。 殿下试下问焉。则可知其详矣。姜渭明幸免兵刃。今又在乡。尔时其老母闻仁弘怵迫。则以为其子朝夕将被拿问。至于结项欲死之状。昭不可掩。此仁弘之心术凶慝。灼然呈露。路人所知。而欺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1H 页
世逃名。致累 圣明。臣之所以寻常凛然寒骨者也呜呼。郑逑答此书之时。臣方在哭泣之中。臣之兄弟。则时尚生存未死也。洞知此意。自无间然。而亡父精魂。无从告此于地下矣。抱恨幽明。饮泣椎胸而已。臣亦欲往见郑逑而面质焉者。情非不切也。但其时郑逑以台谏方在京师。臣以衰绖。不可远离几筵。是以三年之内。臣不敢往见郑逑。其后丧毕。臣以见姊之故。先往见仁弘于其家而屏人诘之。则仁弘曰。非我之诬汝。乃李磷之言。而我初疑姜渭明之妄传也。盖李磷者。仁弘之妹夫。而彼时死已数年矣。李磷若在。则仁弘岂得更做此新语乎。臣于是默然。熟视其面而已。是时臣服阕。而郑逑亦辞职居田里。臣将往见郑逑。先作祭文。哭告先臣之庙。而束作册子数十张。一一细录仁弘前后隐微心术奸邪阴慝之状。终至于构造诬言。又假吾文丈姓名。(盖郑逑于臣。八九年长。而在斯文所友。为兄事行之故也。)欺瞒老父。欲以鱼肉我父子兄弟。幸而奸谋自败。乃有吾文丈答姜渭明之书。而一自大布于乡党之后。远近士友。晓然知吾姊夫之情状也。但使吾亡父蓄疑含恨而死于万里之外。则真所谓终身冤痛而不能自已者也。此其册子中录代口陈之大槩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1L 页
也。时郑逑在星州寒冈之地。新构精舍而未尽妆。所谓寒冈者。郑逑父母坟山也。郑逑乃屏从游学子蔡梦砚等数人于外。携臣入一室中。不出声。看臣册子。则是实癸未年秋也。于今二十馀年矣。当时郑逑与臣所语者。至今臣虽不能一一缕举。然其大致则曰。逑之前日与姜渭明语者。实怜君遭一家纷摇之构而未得发明者也。若淫蒸父妾四字。则逑之前后所未闻者也。所谓一家纷摇者。盖仁弘以见绝于臣。而纷然构孽。无所抵止者也。然则其厉阶之作。不但淫蒸父妾一言而已者。即此亦可见矣。于时。郑逑看臣册子。时时啧啧发叹曰。可怜哉君也。又时时停看而挠头瞑目者数矣。及其看毕。则乃掩卷。还之于臣曰。慎勿以此传播于人也。又勿浪说我看此也。我已洞知君之心矣。虽先大人在天之灵。亦岂不知君受诬之冤乎。此则郑逑今在 圣明臣邻之列。臣虽无状。其敢陈郑逑所不知之事。以厚诬 圣明也哉。只举此一事。仁弘之奸状。果如何哉。 殿下授之大政。其果保为社稷之纯臣乎。十一曰。仁弘在一家。自知理屈。而改头换面。激越第二层别段事机。欲因以乱其第一层踪迹者也。然则其为诈谋。愈巧而愈见其拙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2H 页
矣。盖仁弘之胁迫臣姊。劫夺臣家财物者。亦已条陈于上矣。然此则实非仁弘之专然贪财者也。其在尔时凡先臣家所有无大小。至于 天子赐赙币段银两。虎攫狼贪。似若故欲生变者然。盖其捏造诬构之事。既已播著于州里。则区区微臣受诬之冤。臣之亲旧师友。无不怜而哀之。于是仁弘自知恶名已甚。而使其妻作乱臣家。专欲以兄弟姊妹财物争斗者。横挑衅孽。以浼污臣为计。此真所谓胡亥以一石鲍鱼。乱其臭之术也。臣实以此之故。任姊所为。而臣则远避不在家也。此则臣之乡闾大小人人。孰不目见而耳闻也。其仁弘之内不足而惹起第二他事。因欲乱其第一层踪迹者。此其一也。又仁弘丧未毕。而自主妻家之婚者。盖臣之季妹。以乙丑生。至庚辰岁十六。而遭父丧者。及臣之季弟故幼学臣梁弘浚也。臣请详言之。仁弘于其母丧过大祥数日。乃以白笠白衣。瞰臣之出而来到臣家。所谓瞰臣之出者。癸未年五月。臣免丧。七月过禫后。以求墓志及石物输运事。往见其时监司柳成龙于庆州。及臣之还则已成婚矣。自主季妹季弟之婚而成双。不告先臣家庙。不使先臣宗子知之。而于其婚书。自署其名。于其婚席。以白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2L 页
笠自为婚主。此亦岂仁弘之专不知礼经而然者也。盖急于离臣之兄弟。则不遑人言。而皆无非故激他端。鲍鱼乱臭之术耳。然此则犹是大祥后禫前之事也。又有甚焉。其时臣与仁弘。皆方在丧中。即壬午前十一月也。仁弘以臣为不恤其妹。使之年壮而不嫁也。使其六寸弟郑仁洽。具由告官。(其时臣所居咸阳郡守。即郑熙潘也。)至欲携挈丧服之妹。将归其家成婚。则前所谓先臣家财物劫夺而归者。实此时也。臣之伯父故进士臣梁忻。以为兄弟之子。即吾子也。虽在吉服。犹不可断送汝兄夫家成婚也。况彼此丧中。何敢如此无理也。乃挽止季妹而不送。今伯父则已死矣。伯父之子幼学臣梁弘瀣及臣长姊夫幼学臣权世臣。又臣孽弟梁戊生。皆生存乡里。万一以此验问。则可知其详矣。大槩臣之妹。实为年壮。臣亦实为不恤。使之失所。为仁弘则自以凶服之人。不可成凶服妻弟之婚也。况臣之妹。十六遭父忧。经两丧。十九岁而脱服者乎。假令仁弘为吉服之人。其不告妻家之庙。必瞰妻家宗子之无。而自主其婚。岂合于理乎。此则彼时仁弘所成婚臣之季妹夫幼学臣金时旸。今在安阴县。而臣与仁弘丧期日月。昭如日星。乡党州里。證据甚广。非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3H 页
可以一毫欺罔也。此亦仁弘之内不足。而故作起第二别样事。因欲乱其第二层踪迹者。此又二也。又仁弘因祠堂一事。而贻书臣之二弟。使行周公管叔之事者。则臣在丧中之日。郑逑答姜渭明之书。自京中来到南乡。而三尺童子。其于仁弘。莫不如见其肺肝矣。其后臣以父母丧期垂尽而将立祠堂。一日。仁弘使其家奴。又瞰臣之亡也。(臣以祠堂材木斫伐事。出在他山矣。)而寄书与臣之二弟。于是二弟持以视臣矣。其书辞大略则曰。哀子仁弘再拜。尊伯兄之败毁令公旧业而立祠堂于其妻家者。观其心术。殆杨广刘邵操刃弑父之类。真令公之叛子。一家之管叔也。家国岂有二理。昔管叔谋危王室。周公不从。此意甚明。佥哀侍具由告状于郡守之庭。监司之庭。都事之庭。又不获已。当裹足赢粮。不远千里。必告于法司之庭。则哀子仁弘。虽在衰绖哀苦之中。亦不无所助于其间矣。当以碎首为限。必返祠堂于令公所卜之田可也。其妻父李师闵。是何人家。而乃必立令公祠堂于其家乎。况师闵妻时尚生存者乎。与其立祠堂于师闵之家而日祀三牲。不如洪吉同之牛心炙也。大抵此书。当时朝著之间。臣之亲旧。见之者固不少矣。今日 殿下经幄儒老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3L 页
之臣。亦多有阅此者矣。然臣不必广为援据。请姑引与臣不相善者而證之可乎。前成均馆大司成臣金宇颙。在乙未丙申年间。为大司宪。时臣议其 君父有过而不陈事。(甲午乙未年间。中外大饥。人相食。尔时河陵君侧室行乞于赈济场。饥饿之甚。两目皆盲。几至于死。而天朝将士。充斥闾阎。皆指目为国王兄家妻妾。而叹其颠跻。莫不嗟惋。然而满朝群臣。一未有陈达其忕者。使 圣主无从得闻而致尺布之谏于 殿下。则馀亦皆有罪矣。宇颙则固非他群臣之比也。以言官长。岂独弹劾人物。激浊扬清为其职也。使 君父不友爱之名。万一因以流布于中朝缙绅之间。则岂宇颙之所独安者哉。是日。 殿下见臣之疏。即加恻然。命该曹命给廪料于河陵侧室矣。)自是臣绝不见宇颙也。若使宇颙不见此书。则臣何敢援宇颙为證乎。宇颙又岂有一毫相比之私于其间哉。臣于壬辰冬扈驾在龙湾之日。访宇颙于城中馆舍。臣以仁弘之右书视之。则宇颙览毕。更玩其手迹甚察而曰。德远(仁弘之子)一何怪愕至此。今宇颙养病乡邑。亦在数日程内。 殿下且下臣疏而问焉。则果验其信然矣。假令宇颙挟其攻己之嫌而讳之。 殿下朝廷辅弼之臣。其在中外。又岂无见此书者乎。呜呼。古之人。有自弑其父兄者。则有之矣。未有以杀父兄之事。语其子弟者。盖不敢语者。以其子弟之恶。未必同于己故也。是则稍有忌惮也。如仁弘则真所谓无忌惮者也。其书所谓管叔谋危王室。周公不从。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4H 页
以大理言之。则当曰周公诛之。而其不敢直下诛之二字者。盖以二弟之不忍故也。然其谓具由告状于郡守之庭。监司之庭。法司之庭而以碎首为限者。此果非诛之之实乎。以仁弘言之。则假令妻甥不肖。移其父祠堂于其妻家。此岂为书潜遣二弟而必使杀之者乎。况所谓哀子仁弘。虽在衰绖哀苦之中。不亦无助于其间云者。其为阴惨。有不可言者。仁弘之无忌惮而决不为吉人者。果如何哉。臣伏闻顷日 殿下教仁弘有倚卿为政之言。则是乃有爰立作相之意矣。 殿下之一言。不几于丧邦乎。臣之所以仰天拊心。必欲暴其凶慝之实者。正为此也。噫。仁弘之处心行事著于显微者。至于如此。 殿下反以为山林之贤士而宠异之。擢用之。臣实耻之。不独臣耻之。一国之人。亦莫不耻之。然此实无有以奸状历陈于 殿下者。故 殿下无从下烛其欺世盗名者。岂至于此耳。若果垂察其一二。则岂 圣明去邪勿疑之本心哉。大抵祠堂一事。臣家细琐。固不足辨。而仁弘书所谓遵先志而立祠堂于所卜之田云者。先臣生时卜一地。种松莳竹。而至于积材燔瓦。又占坟山于其地。又使臣娶妻于其地而将营菟裘。以为退毕馀生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4L 页
之计。未遂其志而死焉。臣于是遵先志。葬于其山。又遵先志。立祠堂于其地。而距父所卜之田。只隔小渠。亦不过百馀步。其所以不能直立于所卜之田者。若立祠堂。则必营立宗家。先臣立朝清贫。国人所共知也。死之日。家无甔石之储。故三年之丧。营葬石物之馀。更无力可及于宗家。而臣妻之私室数十间。适在其傍。因就立祠堂而为奉祠之计。此仁弘之指以为叛子。而贻书二弟喻周公诛管叔之事者也。以此观之。 殿下之登庸仁弘。岂有国家安靖之理乎。此亦仁弘之内不足而热中燥扰之极。又做起第二层不干事。因欲乱其第一层踪迹者。此实三也。大槩此则居家阴邪之极其蛇蝎鬼魅情状。为乡人国人之所共知者也。十二曰。以臣所證据之人。请一一明辨奸邪之事状。而验臣言之实否者也。呜呼。仁弘积恶藏慝三十馀年。而前年李贵始言之。今年臣又言之。其被人之攻斥而得罪于时君者。虽以孔,周,程,朱之德。尚不能免焉。假令仁弘为君子也。岂以道德之隆。而其千般罪万般恶数十年来。人人饶舌。罔敢讨说于君父前乎。至于今日。臣与李贵。敢冒万死。以闻于 天威宸严之下。此果非奸邪之尤者乎。 殿下方以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5H 页
仁弘为山林贤者也。虚位仄席。乃期以严光,魏野也。臣辄以区区万数千馀言。痛加辨覈。广引證据。极言之大斥之。以明其必亡国家。则 殿下当思以为予方用一贤士。倚以为政。而草野一微人。攻毁太甚。若必如其言。则是仁弘天地间万古所无之奸邪也。不若姑依其言。徵集證据之人。然后又勿惜玉阶三尺之地。使之进臣而与之面质。听其言而彼此勘验。考其实而左右参取。明辨而审察之。则所谓天地间万古所无之奸邪者。必有在矣。如臣之诬陷仁弘也。则以欺罔 君父。诬陷贤士之罪。当车裂以徇。明示妄言者之戒。如其不然。则 殿下当如大舜之殛鲧。孔子之诛少正卯。勿使为异日罔极之祸也。汉和帝,宋神宗皆英明志治之君也。以任郑众,相安石而崇长祸祖。故后之论汉,宋之亡者。必于二主而叹息焉。今日亡国之祸祖。果非仁弘而谁耶。如 殿下之不觉其奸邪则已矣。如觉之。宜早决恶恶之举。勿使有郭亡之悔也。则宗社幸甚。邦国幸甚。大抵封事毕而臣之性命危矣。疏章进而臣之死生决矣。若得罪于吾君父而死于司寇之法。则服罪天讨。将瞑目而无憾也。今将必死于奸臣之构陷矣。若被杀私雠。则岂不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5L 页
痛心而有冤哉。今与仁弘同在一家。而痛斥其奸邪。至于此极。则其仁弘之必欲报复。若不手疏。则必将指挥其徒而论列臣罪。又不啻如李贵也。不然。则或假借乡议。必使驱逐于乡闾也。又不然。则或使盗贼狙伺道路而杀之也必矣。此事则臣尝验于仁弘者也。臣年少时。与仁弘共处一家。仁弘尝指里中一人。目为恶人。而使臣乘暗手杀之。臣于是惊惧。而始有绝交之志。此臣之所谓七邪慝之一也。若实无此事。则仁弘之奸慝情状。固已不一而足矣。又何必为人所恍惚之言。以骇 圣听也哉。早晚。臣之疏一出。则朝野士大夫或有疑其已甚者矣。然而为宗社请诛祸祖。以人之疑其已甚。而敢讳其实事乎。
前直长金锡光上疏。其略曰。臣伏见梁弘澍本以极恶大罪一凶人。淫悖之行。诡怪之迹。言之污口。不必尽说。第以一家之事言之。郑仁弘之妻。贤妇人。而弘澍之姊也。弘澍自其父梁憘生时。欲害其姊而仍及仁弘。憘善人也。爱敬仁弘之学行。而痛抑弘澍之肆暴。弘澍非徒拒父命。又将生变于其父。憘每垂涕泣。而以叛子目弘澍曰。生此悖恶。不独使仁弘见害。使吾子女并蒙其害。吾之入地。岂瞑目哉。仁弘在一家。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6H 页
目见其恶。冰炭之势。固难相容。面目则未尝相绝矣。辛巳年间。仁弘适从仕在京。憘之丧。返自燕京。驻于近郊。弘澍以长子不在殡侧。入处于仁弘寓舍。一边公然食肉。一日晚。弘澍手打其奴甚虐。其奴逢杖而出哭曰。昨昏贸黄肉于馆洞。今晓未明。又使贸肉。欲作南归时行馔。丧家奴子。若逢禁乱人。则其将奈何。仁弘亲闻其言。及憘丧之南下也。弘澍又托病落后。仁弘独远送憘丧而还寓。则弘澍偃然出他。夜深始还。仁弘问今日何之。弘澍答曰。往成浑家求志文。禀定丧礼。仁弘曰。志则丧后可为。且不随旅榇而又议何礼耶。即移他寓。与之相绝。弘澍自此日夜。思所以害仁弘者无所不至。特未得其便耳。及在壬辰之变。义兵将金沔立法。一人匿三奴。不出军者。当置极刑。弘澍之居。适沔之所属。弘澍多匿其奴。不出一丁。其郡有司欲报沔而论以军法。弘澍与其有司。拔剑而斗。脱身而遁。遂入义州。以仁弘及沔聚合乡兵。谋为不轨。将欲告变。而先言于李好闵。好闵曰。告变之后。覈实而无端绪。则反坐之律甚严。汝将奚为。弘澍于是不敢发云。 殿下若垂问于好闵。则好闵。贤宰也。污不至阿其侄婿。亦不敢为 殿下隐也。盖弘澍之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6L 页
入义州。专为告变也。其百计诬陷之谋。为如何哉。然弘澍只欲害其姊与仁弘。则诚亦怪事。弘澍于他同腹。无不皆然。在平时。杖杀弟妾。又于殡侧。欲杀其弟弘溥,弘浚。至造淫蒸父妾之说。欲杀其弟。其言不实。然后旋言曰。此言仁弘做之。自唱自和。无所忌惮。且欧打其弟。以石与杖。或绝骸而仅苏。或几死而复生。其弟辈不得安于咸阳本居。奔避谋生于仁弘家。至于弘浚。则搬挈其妻子。移居于陜川仁弘之家有年。弘浚适身死。事当返丧于咸阳。而弘浚之妻哭曰。亡夫几为弘澍杀害。奔遑仅免。幸以天年终。非不欲返葬。只有数岁孤儿。若返葬而得与弘澍同里闬。则吾母子终不免屠戮。宁使亡夫作孤魂于他乡。而决不可返。仍葬于陜川。其寡妇母子。至今依仁弘为命。则弘澍待弟之暴。于此亦可想矣。其父未葬。其母又死。其妹未嫁。弘澍尽夺其衣服等物。乱棒打下。其母之骨未葬。末妹杖痕遍体。几死而复生者数矣。弘澍之同产凡七人。若聚会一处。则各陈弘澍所为而饮泣吞气。皆敬事仁弘。有踰亲骨肉。而但弘澍为一家之独夫。弘澍之得罪人伦既如此。其欲杀仁弘万端。又何足怪哉。弘澍不独于兄弟姊妹为然。至于其子女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7H 页
尚然。其子榥。在其妻家。病入骨髓。形容削弱。颜面瘦黑。虽路人见之。知其必死。顷者弘澍之作斋郎。将赴北也。不恤其病。欲率以去。榥告闷曰。虽在家调理。气息奄奄欲尽。似难登道。弘澍方食。以盘盂打其头面。流血淋漓。榥不得已作势起行。行不多时。病极昏迷。不觉坠马。弘澍又于路中。曳发乱打。强使之骑。行到坡州成浑家。弃而北行。不数日。榥身死。是弘澍杀之也。其女乃士人权准之妻也。因一些少之怒。欲使渠离异其妻。又具状其女之罪。欲呈以不孝。其乖悖之迹。言之长也。豺虎尚有慈天。弘澍之天理。灭已久矣。臣以为弘澍既拒其父。欲害其姊。又谋杀二弟一妹。既致其子之死。又绝其女之夫。以其家行言之。其诬陷仁弘。特馀事耳。臣窃见弘澍之图仁弘。今垂三十年而未发者。以其凶悖有馀而奸猾不足故也。顷者李贵之召募岭南也。凶悖之弘澍。奸猾之贵。一处谋议。构成不根之言。做出李贵之疏。弘澍之自岭南上来。亦贵辈之谋。而又与郑宗溟逐日追逐。共构不测之疏。重为欺罔 天听。至于如此。原其本情。则将以许多说话。倡于国中。使之习于人之耳目。为他日机阱。如自倡三峰之说。数年后乃得售其奸计也。奸人之计。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7L 页
凶且惨矣。臣岭外人也。乱后虽流寓京城。自十岁学书于仁弘之门。视仁弘如父。是无异子而讼父。臣言固不足取信。然以臣言之。仁弘闻道于曹植。曹植常自以为学问操履。吾所不及云。则仁弘是一曹植也。噫。当世之知仁弘。惟 殿下耳。上年疏 批。见 殿下待贤之诚。而惟有所不慊者。仁弘之承 命在都下也。右议政柳永庆时为铨长。亲诣仁弘之门。则其许仁弘之意可知。仁弘之启辞。以清议指永庆。则仁弘许永庆之意亦可见矣。曾闻数月中间。好事之辈。诪张谎说。便成疑阻。呜呼。以永庆之贤。尚不悟其见诬。于仁弘去国之日。永庆 榻前之对。颇失仁弘本情。他尚何说哉。如贵与弘澍之言。有同犬吠。似不足辨。而下有所愤郁。不能含默。伏愿 殿下据弘澍所陈。一一凭覈。臣言若果虚谬。则加臣以鈇钺之诛。以正人臣欺罔之律。
安山郡守李贵上疏。其略曰。臣伏见金锡光,权瀁等疏。谓臣参谋于梁弘澍之疏。而其说有曰。一处谋议。又曰。弘澍之自岭南上来。亦臣辈之谋。又以臣为弘澍之腹心。至欲置之死地臣请以锡光等之情状与(此下。疑有脱误。)臣之往岭南也闻弘澍之居在咸阳。而素鄙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8H 页
其人。故虽历其邑而无意于相见也。其时臣以召募之任。历过郡邑。行止动静。其孰不知之。实有相见之迹。则难可以一人之手掩众人之目也。此锡光等之诬罔一也。今四月间。有客到臣之门。出而见之。则前日所未见之人。问其姓名。乃弘澍也。臣不喜其来。以严辞拒之。原其来访之意。则盖德臣之以仁弘事陈疏故也。厥后弘澍又求见臣之婿金自兼。置长书一度而去。无非称道攻仁弘之事。臣甚恶之。不惟不答其书。贻书自兼戒之曰。此不吉之人。不与相接可也。弘澍后若更来。以此书示之云云。弘澍自此绝无形影。后数月。始闻弘澍之疏。臣之于弘澍。其情分不过如此。果可谓腹心乎。此锡光等之诬罔二也。弘澍之结怨仁弘。非一朝一夕之故。凡可以害仁弘者。无所不为。至于告变于行在云者。乃锡光等之疏也。则其上来陈疏。何待于人之招。仁弘之为恶。实有不可不陈者。如前日之事。则臣何惮于自为。而必招在千里外前后不识之弘澍哉。此果近于人情者乎。此锡光等之诬罔三也。臣苟有一毫谋议之实。而言弘澍之事若是。则人虽不知弘澍。谓臣为何如人哉。且弘澍与仁弘。互摘隐恶。遂成仇敌。其间是非。实非外人所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8L 页
知。然以其迹言之。至亲相图。事均而恶同。难以轻重论。锡光等犹且推仁弘以学行。至比于名贤曹植。则独于弘澍。不必以此深斥。而臣之所以恶弘澍者。非独为此。实闻其人之本不可取故也。臣尝观今世之人。好同恶异。己之所恶。则欲人之皆恶。己之所好。则欲人之皆好。好恶相符。则不问其人之善恶。皆与之相好。此朝廷分党之后转辗相激。而其祸愈深者也。臣尝痛心于此。故每于交游之中。以此相戒。今若以恶仁弘之故。而乃与弘澍谋议。则非但丧失好恶之本心。党人为恶。莫此为甚。臣岂忍为之哉。臣之此等情事。人所共知。锡光等何独不知之乎。其所以必以此为言者。盖有由焉。以臣前日历陈仁弘居乡作弊之事故也。其时臣之所陈。亦非出于喜发人之恶。体察使李德馨。使臣所经之处。访问民问弊瘼。故臣始入岭南。闻仁弘武断之状。非徒威行州郡。人莫敢言。至于劫制使命,守令。使刑杀狱讼之权。专出于己。一有违忤。则祸败随之。臣意以为朝家纪纲。将不行于岭南。一道之弊。莫大于此。故乃以仁弘之所行著于事迹者。移文于本邑。论报于体府。而体察使李德馨。以为仁弘以儒为名。终不处置。臣意以为为人臣者。当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9H 页
视国如身。如有一毫有益之事。则为之如不及。如。有一毫有害之事。则去之亦不得不急。今知此弊之有害于国如此。而欺蔽 君父。终不上达。则此岂臣子爱 君之道乎。将欲具疏陈达。以绝其习。则相识之人。交口止之曰。仁弘虽无状。假托虚名。厥徒且繁。睚眦必报。乃其能事。今若遽触其锋。则非徒无益。士林之祸。亦将不测。臣以其说为然。只以两南豪强之弊。泛然陈达而已。厥后仁弘辈。怒臣之攻发其恶。臣之再从侄李时益。居在居昌。乃敢移怒于此人。并其妻族李诚植,李景一等。通文一道。使不得接迹于道内。时益失所流离。来诉于臣。臣。听其言。不胜愤懑。乃以前所欲陈者上达焉。臣之本意。不过欲绝豪强之弊。以扶纪纲而已。当此之时。仁弘之虐焰方炽。臣命如缕。敢意自全。而特蒙 殿下以臣为无他。得至今日。实出望外。粉骨碎首。无以仰报。常以不得死所为恨。岂意今者锡光辈乃因弘澍之疏。媒孽臣身。无所不至。何其仁弘辈不自反已。归怨言者至于此极乎。彼辈之诬罔。固不足恤。而 日月之明。或遗照临于可欺之方。则到此地头。臣虽欲辨明。恐不可及矣。此臣之所以隐痛于心而不得不陈者也。且仁弘辈以臣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59L 页
之疏。乃谓为成浑发。设令臣疏为成浑而发。所言者不诬。则臣上不负 君父。下不背师友。有何罪于国家而欲置之死地乎。且臣之前日疏中之语。非徒皆出于前后使命之相传。实著于文簿间及一道公论。其所云云之说。岂皆仁弘之所自作乎。不过出入其门者凭藉其势。遂成痼弊而人莫敢禁之故也。虽仁弘亦不知其弊之至于此极也。仁弘之作弊。虽在一道之人。苟非其党与。则无不言之。锡光等亦可一一历举而尽杀之乎。况仁弘虽使其门客。欲为之辨明。而所辨者。不过以杖杀无辜三人之中。一人几死而复苏者为辞。又以劫嫁妇人于唐兵者。出于乡井旧义为辞。以此观之。臣言之不诬。亦可想矣。噫。奸凶得志。肆其虐焰。则忠义之士。忤触而死者古或有之。 圣明在上而攻发豪强之弊。以至于死者。臣未之闻也。锡光等以无赖之人。藉仁弘之势。作威作福。以为一身之利。及臣一疏之后。仁弘为恶之状。至达于 天听。传播于四方。以此为至怨。自是之后。凡人之非斥仁弘。皆臣之故也。至于弘澍私怨之疏。亦谓臣之所与知。非徒谓臣如此。收司之律。延及于臣之所亲之人。至如申应矩,金长生。素恶弘澍者也。而或谓之居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60H 页
停主人。或谓之乃其心腹。锡光等亦人也。何忍为此诬罔于天日之下乎。且郑宗溟之身在平山。人孰不知。而亦谓之逐日追逐。宗溟。澈之子也。故必举为言。其奸巧揣摩。必欲陷人之状。据此益可见矣。弘澍之父憘牧坡州时。弘澍往来于成浑。仍与之相知。弘澍以遐方年少之人。以是心至。浑安知其为恶而遽绝之乎。及闻与仁弘构怨相图之事。浑乃言于人曰。弘澍虽有悖行。以仁弘而为此。则不亦甚乎。是乃平心论议者也。而仁弘闻之。以为非己而怨之。所以陷弘澍者。移之于成浑。至于身死之后。构捏上章。清正,秀吉极惨极凶之语。无所不为。其为阴刻。孰不恶之。然浑则既与弘澍相知。虽谓之出入其门。固有其迹矣。至如其他应矩辈。则无一人相亲。而不识其面者亦多矣。其说乃曰。往来叶谋构捏。而指嗾者不知其几人云。其为计必欲网打而后已者也。臣若护应矩辈而敢为诬罔如是云云。则神明所临。无以举颜于天地之间。将何以责锡光等之所为乎。且仁弘辈在京在外。恣行凶臆。钳制人口者。不一而足。撮其近日朝野所共知者言之。郑经世为监司时。推问仁弘之别将。责其不即罢兵之故。则身为都宪。乃诬以不谨父
隐峰全书卷二十八 第 260L 页
丧。尹承勋于 榻前。极言岭南士习之不美。则仁弘以为言己之事。托以他事。举以劾之。文景虎之疏。仁弘实主之。而黄慎之避嫌也。斥言其指嗾。则仁弘乃敢肆然论之。置之于罪。前玆数人者。皆大臣宰相也。一言其非。犹且中伤。无所忌惮。况以臣之微末。历数其恶。则今日之构诬欲杀者。特其馀事耳。臣非不知烦渎之为未安。而若使此辈之习。日长月滋。惟以报复钳制为事。则将来之祸。有不可胜言者矣。大抵阴嗾他人。上章诬陷者。人臣之大罪也。构虚捏无。设机陷人者。亦人臣之极恶也。此人主之所当痛辨而深罪之者。而 圣明包容。每置而不问。故奸佞之辈无所惩惧。乘时而起者。接迹于 圣世。诚非国家之细虑也。伏愿 殿下下臣此疏于有司。穷极推覈。得其诬罔者。治之以法。则国家幸甚。士类幸甚。
答曰。李贵素以愚妄险诞之人。为一世笑囮。锡光等疏辞。设或有过情之言。自有朝廷公议。所当俯首反省。恭俟朝廷之是非。而乃敢偃然陈疏。渎挠 君父。轻蔑朝廷。猥滥无忌惮。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