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阳园遗集卷十七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x 页
阳园遗集卷十七
 [汇言]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58H 页
汇言
善易者不言易。知命者不言命。
今世之学者。尤当加勉于行一边。知则不患不足也。惟一刀两段。是不可违之死法。退托二字。才发于心。则便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为学而不以圣人自待。处事而不以万世为虑者。民斯为下矣。
有不学而能近于道者。气质之美也。有终身学之而处事颠倒者。学力不能提其气质之卑也。是故下学之士往往为高人所笑。诚有所不及也。然论其本源之美则彼恶能适此哉。体立而用不足。何如本微而末能大者耶。况既立脚于此学则由体而达于用。积久而施自裕。雍容谨密。将无往而不自得矣。彼所谓高人而不屑于俛首者。及其形枯而气衰。又并与其用而不能收。如无源之泉。雨止而立涸。则视此又何如耶。噫俗子可与语哉。
俗人之讥笑。曾百千之蚊蚋。学者之讥笑。乃千古之公论。子明说得好。世之畏人讥笑者。可知此意也。
吾于俗之一字。恶之如鸱鸮。疾之如寇雠。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58L 页
须以忍尽天下饥寒。备阅万古艰难底意存诸心。若悠悠占便宜。何事可济。
知不真故勇不生。行不勇故知不实。须是知勇相资而兼进。方有所行。
行之不得。莫须厌倦。且先责己。自咎不进。莫须厌弃。且但加勉。要在忍死做去。
知天下一物之不循其理。一刻之不得其所。皆是我责。则宁有自足之心。知吾身一毫之不及圣人为可耻。则宁有自小之意。
谦有二道。谦于上人可也。谦于当仁不可。耻有二道。耻为不义可也。耻人讥笑不可。世间许多英才。每每为误谦误耻之所误。噫。
宁考殂落。大老易箦。逖矣百年。大义晦矣。如使今日而义明。则当闭关绝约于彼。而图所以复其雠也。说者谓我之于胡。臣事之已久。而彼之恩亦有不可负者。一朝乘其弱而背之。则是负义忘恩矣。陋哉言乎。殆将率天下而入于禽兽也。三百年君臣之义。加之以尊华攘夷之义。则丙丁以后之含冤忍痛迫不得已而屈膝于彼者。亦可以谓义而不背乎。三千里再造之恩。比之于伪酋近日扶护之恩。又果何如耶。噫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59H 页
齐襄公复九世之雠。千载之下。尚令人快豁。亦安得据义绝虏。待时而发。率十万之师。计复华夏而枭伪酋之首。揭示天下。求大明之裔。更继绝宗。更见天日之复明也。彼若乞地于吾。相率而来。则此时正当因其穷而剿灭之。不可拘于宋襄之仁也。
知其易。又须识其难。见其大。又须察其小。
道理茫茫。莫可涯涘。勉乎此则阙于彼。救其东则失其西。其惟知要乎。抑惟见大意乎。知要则提纲而目可张。见大意则体立而知先后。更须察之之明。然后庶几有头绪。
李尚伋参知幼也。其伯氏取第归。观者塞闾。公独闭户曰异日吾自为之。何必观彼为。箕善曰学者之于圣人乎。其亦如是也可矣。李公竟亦擢高第曰有志者之事成如是夫。学者之于圣人乎。其亦如是而已矣。彼不能直期以圣人。而徒赞叹为者。吾见其终无成也已。
知行相资。内外相养。动静相涵。体用相资。夫此道理。大而极乎六合之外。小而入于一物之内。体也者德之蕴也。用也者事之发也。动也者理之宣也。静也者心之凝也。于此两者。能尽其道则可矣。知也者所以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59L 页
明乎此也。行也者所以体乎此也。而规矩在乎外。心法在乎内。内外知行。能尽其道。然后乃可以该动静而贯体用矣。有全具乎此而未纯焉者。学者之效圣人也。有得其一偏而造乎极者。贤者之立己见者也。以此易彼。当何所取。曰宁具体而微也。况微者可以大。而偏者不可以中乎。噫路径一差。驷马难追。可不谨哉。
天下理一而已矣。或曰二或曰五或曰万何也。曰是所以为一也。夫人之性。只一个理而已矣。孺子入井则仁之心发焉。嘑尔而与则义之心发焉。谓之二性可也。爱亲敬长忠君别夫妇信朋友之心。发则谓之五性可也。酬万事应万变。无不有情意行乎其间。则虽谓之万可也。何为而然也。曰一故也。一者当然也。静而湛然无所倚。动而随处得其理。一未始少。万未始多。曰然则未发之时。五性具者非耶。曰奚非也。只是一个理而应之于五。便有五者之理。是岂不本诸静。谓之五岂不可乎。曰未发时有间架之可言乎。曰自其浑然者而观之则谓之无可也。自其灿然者而观之则谓之有可也。要在的见而深谕之。非想象揣摩之可及。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0H 页
水寒火热道也。寒之冻热之焚气也。所以寒所以热理也。子孝臣忠道也。色之婉容之严气也。所以孝所以忠理也。
无思虑而不昏昧。未发也。有见闻而无思虑。未发也。有知觉而无见识。未发也。无所知觉而但有能知觉者。未发也。有所知觉则已发矣。有所视听则已发矣。有所思虑则已发矣。流于昏昧则虽非已发而不成为未发矣。几案器皿过于目。必知其为几案器皿矣。然而不揣几之方器之圆则未发矣。虽不揣其方圆而若有彼几此器之心则已发矣。但不至于不知其为几案器皿则可矣。寒热痒痛迫于身。则其心必寒之热之。寒之热之则已发矣。
照管未发境界。只如目见寻常物。耳闻寻常音。乃不害于未发。
素于贫贱。必曰此天意之玉成也。天之生我。岂偶然哉。不如是。何足以大成也。庶几不至于颠倒。
小心畏忌。如临万壑冰。气盖一世。不忘丧其元。
栗谷功在明理。尤庵功在卫道。
得一道理。须即求其对而矫之。
人之好善。有血气之好。有义理之好。血气之好。老而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0L 页
便衰。义理之好。久而益切。
或曰孔子生知也。未甚穷理而理已明。孔子安行也。未甚笃行而行自全。吾侪众人也。功倍筛而效分寸。曰否不然也。莫用力于孔子。莫悠泛于众人。夫心体本虚。扩之则大。而不扩则赤子而已矣。圣人亦安得而不扩而能尽之哉。惟其发愤忘食。不食不寝。故知得其全体大用。今人有能忘寝食者乎。惟其日乾夕惕死而后已。故能至于大而化之。今人有能乾乾惕若者乎。勉之不曾一分。而谓圣不可学可乎。曰然则谓之生知安行者非耶。曰奚非也。所谓生而知之者。生而知道之大体也。所谓安而行之者。行而自合于善道也。如斯而已矣。岂能极大尽精公然做得圣人耶。噫以圣人生知安行之资。而尚且勤苦用工。孜孜不已。七十年而后方不踰于矩。彼众人之学圣者。用工力当如何哉。不下圣人之工。而求圣人之效者远矣。
莫非好人。但我不能尽其道。
朝起而拜于亲长。暮而复拜而退。或者病其烦屑。而吾以为一日之内。首尾甚好。
有俗客来语曰近世儒贤之不出何也。其所抱不及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1H 页
古人。虑无以应之耶。余应之曰吁何言之不慎耶。世降学衰。德之不及古人亦固也。然千仞之凤翔。览德辉而无可下。四门不辟而谓贤者之不来可乎。客曰谓世之无道而恝焉则不几于荷蒉者之果耶。曰言不可若是之不伦也。夫荷蒉者之忘世也果。故遁迹于草莽。敛光于耕耘。天下入于禽兽而曾不动一毫。嚣嚣然自乐曰我何伤哉。此则或不能无害于世矣。若夫君子之虑世也则深矣。是以讲书而明乎后觉。守义而扶乎世道。一出言而可以为天下法。一制行而可以为万世则。是其当出而出。不当出而不出。亦莫非牖一世而教后人也。反谓之忘世之恝然乎。曰其不赴举何也。其要名欺世。坐召清显之职耶。余正色而对曰以小人之心腹。安敢窥君子之精义乎。子试听之。欲事君而先欺君可乎。曰不可。今之赴举者之盗籍改封。种种叵测之事。玆非欺君之甚耶。欲正人而先枉己可乎。曰不可。今之赴举者之要路窃简无限可鄙之状。玆非枉己之甚乎。生今之世。应今之科。而不欺君而枉己。是由欲入而闭之门也。枉费平生之精力。公然送老于禁苑之秋风。诚何意也。如之何其赴斯举也。客曰此则然矣。其当政公治定之日。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1L 页
则子将赴诸。余笑曰非也。吾岂为是哉。吾请为子详言之。夫人之生斯世也。岂偶然哉。其可不以第一义自励乎。人生几何。隙驹尚缓。奈之何欲汩身于名涂。没齿而不得自由也。况君子耻以玉自售于人。如之何屑屑屈首于科场。试可否于有司。如应拣之闺女乎。客曰然则所谓第一义者。可得闻欤。曰圣贤说之详矣。子试归而求之。则其于儒贤之不出。士之不应举。无疑矣。
朱子后孔子也。李子后颜子也。宋子后孟子也。皆亚圣。
栗翁我东之孔子。后世之颜子也。
孔子集群圣之大成而明吾道于万世。朱子集群贤之大成而明孔子之道德。未达一间而功相等焉。宋子全体乎朱子而又降一等焉。功则拟焉耳。斯三子者或大圣也。或亚圣也。或大贤也。微三子者。吾其被发左衽矣。
黄金百万。有时而穷也。大地千里。有时而窄也。惟有第一等十分道理则用之而不竭。循之而不究。随其所处而常裕如矣。夫所谓第一等十分道理者。极好而至善之谓也。何莫不有是理。而行之者鲜矣。苟能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2H 页
行之。生死达穷。何往而不可哉。何往而无不可。则乐斯生矣。乐生则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矣。
道心气之本然者也。属乎仁者也。浩然之气。亦气之本然者也。属乎义者也。
陋巷之乐。甘旨之忧。并行不悖而后君子矣。
每事要勇。勇不生事不成。终身志之而卒无成者。无勇而已矣。吾希阳老师勇于做事。营先事力未半而已始焉。卒无不成。是故其一门之事业。如彼其卓然也。
天以东方至清至通至刚之气。钟生我石潭老子。又以至大至正至健之气。钟生我巴溪先生。石潭生而东国千年之道学明矣。巴溪生而东国百世之纲常植矣。天岂无意哉。
多惧恶乎矫。明理养气而已矣。其次则阅变。明理则知无所惧。养气则何畏哉。不然则世故变嬗。风霜著骨而后免乎哉。
宋子之于我东。功不在箕子下。欲学圣人之道者。不可不学夫子之书。
理先于气否。曰无先后也。有先后则有离合也。然则何以谓之未有气而先有理也。曰先有理者则先有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2L 页
气也。万木归根而有可以春之理。是则一阳之气。潜于中而已矣。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物譬则饭也。知譬则量也。充量在尽饭而量充。
玩物者丧其志。玩人者丧其德。玩书者丧其性。
簪缨者劝之以读书。读书者劝之以为善。为善者劝之以为学。
孔子大圣也。朱子亚圣也。孔子之殁千八百年而方得朱子。或曰有颜孟焉。有曾思焉。有濂溪两程横渠焉。何以谓独得朱子也。曰颜子周子明道偏乎清。曾子子思孟子伊川偏乎劲。合清劲者。朱子而已矣。曰然则夫诸子者。不知中庸之道欤。曰何为而不知哉。曰然则知而不能行欤。曰何为而不行哉。曰夫诸子者。皆得中庸之道也。朱子何为而独中哉。曰诸子行中庸之道而气质有未尽变者。是以自成一家也。若夫朱子则得天地之中以生。刚柔缓急无与也。是以道不可以名也。德不可以摸也。曰朱子之明。过于颜子欤。曰不如也。朱子之刚。过于孟子欤。曰不如也。吾请为子语朱子。夫朱子聪悟逊于颜子。精慧让于周子。洒落不及于明道。谨严端悫。曾子伊川过之。刚果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3H 页
发越。子思孟子优矣。然兼之故大成。朱子之谓集大成。昔者孔子殁。学者无所则。各以其质而成其德。诸子之言。浩浩然盈于天下。后生者莫适所从。上天有忧之。乃生朱子。朱子会群说而折其衷。类群物而明其理。义理大定。义理定而邪说息。义理定而宇宙之含生得其所。夫是之谓后孔子。
以第一义让与别人者。便是无生人心者也。
头戴大明日月。足踏晦翁规矩。
苟知此事之无穷。名利之念。自不暇生矣。
过恭非礼。过谦非信。
阳园遗集卷十七
 杂著
  
启蒙千字文
天开地辟。阴阳始分。丸球内凝。圆穹外旋。上清列象。下浊赋形。日月照临。星宿扬精。水火木金。土爰生克。元亨利贞。是为太极。盈缺朔望。昼夜晨夕。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年时迁谢。方位向背。寒暑往来。温凉进退。雷厉风散。云施雨兴。烟雾虹霞。霜露雪冰。川深野广。山镇海润。峰壑泉石。邱原溪涧。弥纶两间。游气屈伸。云谁宰者。造化鬼神。八卦磨荡。七曜盎轧。妙合氤氲。遂产万物。飞潜毛介。亦暨树卉。凡诸动植。恒沙仓冰。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3L 页
芝蕳莲菊。茶萧蘋芦。葱姜芹菁。葵菜匏瓜。竹柏枫桂。梅杏桃李。桧槐橘榴。枣樱梨柿。梧柳桑漆。杞梓楸棘。苧麻荏黍。稻粱菽麦。异药嘉谷。茂林芳草。根固枝荣。花香叶好。四虫之首。龙凤龟麟。鳜鲈鲫虾。鲂鲤鲸鲲。鸾鹏鸥鹭。雁鹰凫鹤。鹃莺鸢鸠。雉鸡乌鹊。燕雀蜂蝶。蝉萤蝇螽。蚕蚁蛙蛇。虎狮鹿熊。猪犬牛羊。马驴狼猿。狐兔猫鼠。蟹蛤鳖鼋。巢畜卵乳。翔鸣跃走。牝牡雌雄。鱼鸟禽兽。中有最贵。禀秀与真。超类拔萃。其名曰人。戴乾履坤。并号三才。耳目口鼻。骨肉筋骸。肝肠脏腑。眉额须发。颈腰胸腹。头面齿舌。手足股肱。肢体具备。心总魂魄。虚灵觉慧。喜怒哀惧。情欲志意。性则本善。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逊辨别。随感而见。旁通条达。孝于父母。事君以忠。夫和妇顺。兄爱弟恭。师严友信。彝伦攸叙。祖孙伯仲。子姓男女。舅姑婿姨。嫂叔妹姊。侄甥族戚。妻妾奴婢。朋邻宾客。长幼尊卑。慈惠亲睦。触处罔违。笑语歌哭。舞蹈步坐。饮食醉饱。寝睡起卧。青赤白黑。黄色堪看。宫商角徵。羽声咸闻。酸苦辛咸。甘味尽尝。饭羹酒酱。带履衣裳。枕衾盘器。几席巾扇。窗楹房屋。堂室阁殿。门户井灶。城邑乡闾。田园台池。市路舟车。剑斧弓戈。管斗斤尺。银玉钱财。锦宝布帛。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4H 页
琴瑟钟笙。旗鼓兵甲。战伐刑杀。射御拜揖。耕耘纺织。医卜技艺。官爵荐科。公卿民吏。寿夭贫富。吉凶死活。祸福安危。取舍得失。忧乐悲欢。戏争忿贪。骄侈邪佚。欺盗私淫。辗转梏亡。众愚且病。卓彼圣贤。主静诚敬。穷理知命。践实力行。柔粹直大。刚健宽弘。敷政立训。永作范规。宇宙俯仰。邈矣悠哉。九州偏壤。近迹能稽。泰华衡嵩。江湖河淮。维皇创法。乃启醇朴。伏羲炎轩。少昊颛喾。二帝亭午。至治熙皞。洪涛禹平。亢旱汤祷。周制郁焕。今古罕双。王纲废弛。偏霸横纵。既经秦焰。汉家隆盛。魏吴僭伪。晋国不竞。胡尘蔽霄。寰区破裂。六代如梦。隋唐混一。五季陵夷。奎运在宋。完颜播乱。奇渥干统。朱氏短祚。复遭陆沈。朝鲜初世。檀箕泽沾。满韩辰弁。屯蕃菟浪。济丽鼎峙。新罗全强。松京俗陋。我邦右文。灿然典章。硕果独存。鉴戒非远。历数可述。稷契挚说。旦奭吕葛。出将入相。荩臣良弼。关侯岳保。英豪武烈。惟农工贾。士也宜宗。老佛仙禅。孔教必崇。盖自宣尼。高明博厚。诞基正学。光前垂后。渊舆承受。思孟阐卫。坠绪莽苍。湮芜千岁。濂翁继绝。程张发挥。晦庵集成。斯道重辉。左溟栗谷。庶当适传。儒术伊何。读书修身。吟玩诗易。泛滥史帙。冠婚丧祭。谨遵仪节。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4L 页
视听言貌。容止敢慢。馀暇词翰。纸墨笔砚。笃功勤业。用就厥德。余拟养蒙。汇字十百。嗟尔小儿。诵习无斁。
酒诫
一杯始畅。三杯乃适。五杯斯荡。七杯则贼。戒之节之。无丧其真。书以自警。且赠世人。
奖学月报祝辞
不奖不学。不学墙面。是社之设。婆心可见。学之维何。师古酌今。奖之维何。笼纱酬缣。是报之辑。机关无穷。列锦集玉。呈奇竞工。旗亭之唱。水调之阕。词藻末技。人犹击节。矧玆报藁。经世之文。扬扢宇宙。学海笔云。作者研精。览者开怀。优者取长。劣者思齐。不言而奖。孰不懋学。日传万纸。觉彼后觉。民智之达。国步之旺。为是报祝。我辞匪妄。
策问(乙巳)
问。乡闾缝掖之儒。但习诗赋之馀套。全昧经传之本旨者。此乃冒儒之名而已。非读书之儒也。固不足道。至其真能读书者。又须通实理达世务。然后乃可为儒。故不得不与之问难开发。试言士之读书。其将闭户养拙。自淑其身而已耶。抑亦自心而身。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以当世之务。为自己职分内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5H 页
事耶。观于大学西铭。此理不难辨也。士固不当自衒而媒进。至于时事世务则宜一一讲确。了然有成算于胸中。然后如有用我则举而措之。苟不见用则卷而怀之。或开门授徒。或著书垂后。以俟百世。此乃儒者之本色也。唐虞之世。茅茨土阶。垂衣为治。其道亦可行于今欤。夏商周忠质文之因时损益。其理可得以指论欤。三代则皆保民而王。而嬴秦独以强㬥并天下。竟有乖于孟子不嗜杀人者一之之训。此又何故欤。汉晋以来三代之治。不可复睹。亦又何由。而汉唐宋明之治。孰优孰劣。其政俗风气之变嬗沿革。可一一溯论欤。我东则檀氏之破荒。箕圣之敷教。三韩三国之列峙并争。胜朝本朝之治法政谟。亦能历述而备陈之欤。今则世界万国。航轮相接。从古舆图所不载。风声所未及之地方人物。来往交通。如房闼咫尺。此是开辟以来所刱睹也。交际自有公法。通商自有定章。苟使我之国力足以相于则亦可以并峙列邦。又可以自保无患矣。奈之何近年以来。政权日见侵削。动息不得自由。名虽为自主而实不免于人之奴隶。宁不寒心而痛哭哉。何以则可以复我政权而不受人之羁绊欤。抑今日之事。果缘外国之狡焉思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5L 页
启素怀兼并之志欤。抑我有以自侮而自取欤。说者曰何不闭关而绝约。当此万国交通之际。果肯独许我国之闭关而锁港欤。说者又曰君臣上下矢死抗拒。虽举国而毙。犹为荣也。此亦可通之论欤。欲不受人之钳制。则惟兵力可以相适。先以谈办。谈而不合则举兵攻之乃可也。以我今日之兵力。其能办此欤。患在于强弱之悬殊。我国之积弱如此。倘缘壤地之褊小欤。日本则疆土之大。于我不能为倍。而其富强则万倍于我。此又何理欤。外国之车船日行数千里。而我则舟车钝滞犹前也。外国之农植蒙蔽山野。而我则陈荒童濯倍前也。外国之丝绵日织千匹。而我则蚕织女工日减也。外国之各样制造利用便民之具日臻精致。而我之工艺则卤莽荒拙。日趋污下。此宜循常守旧。但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欤。抑当别有所图欤。苟欲历举。更仆难数。而此皆古今历史所未有之时局事机也。最是目前切肤之患。莫急于为人奴隶。何以则可免此患。世未有有是病而无是药者。苟使孔孟程朱受任当国于此世。则其将曰无可救之术而弃置辞去耶。无是理也。必有策矣。其各讲究以对。
阳园遗集卷十七
 日记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6H 页
丙丁日记
丙戌四月。承 严旨吕岛加棘。
 因大谏许稷前正言李在祐疏。 传曰年前逆变。尚切神人之愤。而党与之缔结绸缪。自有难掩之情迹。至有朝绅之交章。此不可置而不问。副护军申箕善,副司果洪晋裕,护军李道宰,外衙主事安宗洙,前都事庆光国。并姑先远恶岛安置。连因台启围篱加棘。
丁亥四月。前正言徐行辅疏论余及池运永,锡永兄弟。并请设鞫得情。亟正邦刑。斥余曰书布贼令。(即去年许稷疏中语也。)又有前▣▣蔡相夏上疏。意与徐疏同。斥余之辞曰入后苑布贼令。晦日有具格拿来之 命。(池运永以已为远配。不复加律。池锡永薪智岛围篱安置。)
闰四月初三日。家隶来。得仲氏书。报徐蔡疏事。盖未及闻拿 命之下。而但以二疏入彻后。京乡物议皆云不免。故专人告报也。余惟缧绁桁杨。忝先辱亲。虽或得生。终不如死。念汉萧望之,明高攀龙,我 朝尤庵先生事为可法。遂定绝食求死之计。第以二疏 批旨如未下。事机之变。亦未可定。故朝夕只吃一匙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6L 页
以待 命。
初八日夜。禁府都事李世卿下来。自是勺水不入口。
初九日。朝登程。午抵兴阳邑。始枷锁具格。每遇营邑大都会则具格甚严。遇村僻处则稍弛。过几日后以余不食气苶。仍宽枷绁。暮宿良江驿。左右捕厅校卒下来。盖具格罪人。例自捕厅眼同举行云。
初十日。暮投顺天之洛水驿。晓发至谷城之石室驿。
十一日。夜抵南原。鸡鸣复发。
十二日。夜半入全州。
十三日。朝发至参礼。时绝食既久。不能坐。仍卧轿中。都事及府属捕属皆忧闷遑遑。都事百方劝食。每日几次。至令持两颊灌下。而余终不下咽。夜抵恩津。都事以余不食状。飞状奏 闻。
十四日。朝发晡抵公州。夜至广亭驿。欲投锦江。而监守甚密亦不果。
十五日。朝发午憩天安馆。距余家(木川伏龟亭)二十里。仲氏亲到馆外。欲入见而被阻不果。夕至成欢。夜发抵振威。
十六日。朝起自念。绝食十馀日。尚不得死。而京城只隔百许里。则知终不死于入京之前也。不知老天延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7H 页
此顽命欲何为也。乃复食。都事及府属甚喜。夕抵果川。
十七日。晓发入城。枷杻囚禁府南间。府隶韩完植扶护备至。赖以稍安。
十九日。 上幸三军府(即亲军左营也) 亲鞫。
晡后设鞫。委官判府事金炳始,判义禁沈履泽。
问。(不能记其本文。只述其意。)汝以簪缨之裔。早登绯玉之列。国不负汝。汝反负国。与凶党而绸缪。书贼令而颁布。以若负犯。四载假息。失刑极矣。当日之缔结者何人。贼令之书出者几纸。今于 亲临严鞫之下。无或隐讳。从实直招。
臣供曰事之颠末。可以辨奏者语颇张皇。而臣矣身中路得病。声音低微。无以仰彻台上。乞 赐纸笔。以文代言。 上曰罪人无给纸笔之例。令问郎就坐其傍。听言录词可也。于是问郎吕奎亨持草纸。近坐于前。臣遂口呼曰(亦不能记其时原文。但述其大意。)臣矣身抱此䵝昧之冤。四载于玆。无路仰暴。今幸悉供心迹于 亲鞫之庭。伏乞 圣明鉴烛焉。矣身起于寒素。滥窃科第。数年之间。骤蒙奖用之 恩。图报一念。日以耿结。甲申十月十七日夜。忽闻闵泳翊被伤于邮政局。 大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7L 页
驾播迁于 景祐宫。惊惶罔措。即为往待于 景祐宫门外。则公卿百官。先后毕集。而环卫甚严。无路可入。抵晓彷徨。不得已归家。朝饭时。闻有承旨之 命。尤切陪从之诚。更为往待于 宫门外。则环卫尤密。万无可入之路。午后又为还家。自念既忝喉衔。则 大内虽空。宁当入待于政院。方欲入院。而又闻宰臣多有被害者。尤极惊衋。莫测其由。忽有武监来宣 召命。故喜而随入。则时驾已移御于桂洞宫矣。见诸贼及宗戚诸臣四五人。纷纭杂处于侧房。其时未知诸贼之为贼。而变之源委。茫然未闻矣。沈相薰先问矣身曰君何今始入来乎。矣身曰达宵来待于外。而无由得入。今始承 召而入来矣。矣身问英植曰今此变乱。起于何处。而若而宰臣。谁果伤之乎。英植曰事极张皇。非更仆可述。事平后自当详闻矣。矣身又谓玉均曰变之所由。虽不得闻。变若已靖则何不奉驾还宫乎。玉均曰今将还宫矣。俄而 驾果将还。 上出次厅上。矣身进前鞠躬问 安。 上曰尔是申箕善乎。如此之时。不可远离。近随可也。矣身不胜感惶。陪从还宫。则各 殿尽御于观物轩。而诸贼及宗戚诸臣。同处于越房矣。时已黄昏。矣身出坐于政院。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8H 页
夜间以药房问安往药院。以无中使。半夜迟滞而归。则时以内外隔远。别设政院处所于进贤门内房矣。矣身与泳教同处是房。自此始有政院出纳文迹。而不过药房问安。内阁问安。承旨房望入 启蒙 点。各营将官已经 除拜者。自该曹单付以入。踏 启字以下者几纸而已。此亦与泳教分掌举行。是日仍阙夕食。晓间闻有 赐馔之 命。与泳教入观物轩。与诸贼及宗戚诸臣。祗受食饮讫。入坐越房。须臾而出。天明后闻有召承旨之 命。随泳教而入。则 上命泳教书除光范左右营。使之 传教。而矣臣处无所分付。故暂憩于越房而出。朝饭后又闻有 召命。即为入去。则见玉英诸贼及宗戚诸臣。持纸笔草次对举条。谓矣身曰今将次对而举条姑未草完。君可同撰也。矣身曰仓黄之时。次对何故也。英植曰 上意以变乱之馀。宜新政令。故将条撰急务以对也。矣身取见其举条题目。或有可合者。或有不合者。故论其可否。而诸人强要矣身撰成几条文字。故但取其可者数三条而润色点改。既毕即起曰既有能文之都令在此。(指泳教也)何烦于吾。适见玉均顾英植曰某事传教。今须出之也。矣身骇问曰 传教之出。其可自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8L 页
下擅断乎。玉均曰先草后 禀矣。矣身始知其有专辄无君之心。大叱而出。不复入去。此即十九日午前也。是晡清兵入来。 驾又播迁。矣身失 大驾所在。与金洛镇共宿于政院。翌明始为往觐于宣仁门外阵中。自此以后。不须更 达矣。盖急难之时。奔问扈从。固臣子分义之不容己者。而况被 召命。又承郑重之 圣教。则桂宫入觐。观轩三入。此乃情理之所固然。既未闻变乱源委。诸贼情节。则又安知喉衔之非 上意。 召命之为矫旨。 圣上之方在胁制之中乎。以此而谓之与贼绸缪者。岂其近理乎。矣身非敢扳援他人。图逭罪名。虽与诸贼暂时混处。其心迹之绝不相拟。实与当日之宗戚诸臣少无异焉。何独至于矣身而疑之乎。且以文迹举行言之。十八夜之政院公事。如右所陈。不过自下依例举行者之入 启。自 内亲笔落点及踏 启字以下者之颁布也。以此而谓之书布贼令。岂或成说乎。如将相变易外衙。户曹堂上交递等大举措文字。则皆在 景祐宫时。非矣身之所见也。若十九日则固无别般公事。而是日政院出纳。在内则泳教也。在院则申锡游,金洛镇也。矣身多在机务处。都不与焉。指何而谓书布贼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9H 页
令乎。前后颠末。不过如此。则矣身之暧昧无瑕。庶可下烛矣。矣身门虽寒素。得姓以来。初无犯分干义之人。矣身亦自幼读书。粗识义理。每见古人伏节死义处。则辄不禁慷慨流涕。平日自期不至于下流恶人。不料值丁阨险。堕落坑阱。御魅一年。既陷罪戾之名。槛车千里。又作缧绁之囚。自承 严命。愤冤罔极。如不欲生。勺水不入。期以必死。不谓顽命未绝。而京城已近。故更食就囚。何幸得蒙 亲鞫。暴此心曲于 天日之下。于矣身还为万幸。
问。汝之所供。既已 亲鉴。而汝于十九日终日在于观物轩越房。书何文迹。见人辄掩藏。而今汝供辞。殊相矛盾何也。
供。十九日自晓以后。矣身入观物轩者不过三次。通计时刻。不满二时。而最后出来之时。在于午前。则宁有终日之事乎。若果终日则当值清兵之入。不免陪从于北庙矣。岂至失 上所在乎。且其时所书文字。不过次对数条之点改撰成而已。何所不可示人而掩藏乎。此皆媢矣身者诬捏之说也。(自此以下。以言问答。)
问。其日日馆之入送兵器。汝不见之乎。
供。此则矣身今始伏闻。都不见知。必在午后矣。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69L 页
问。汝前出去。坐于何处乎。
供。出坐于机务处。与具完植同经清兵之扰矣。
问。汝所谓次对举条之可者谓何。否者谓何。
供。可者惩贪墨事。立纪纲事。惠商公局革罢事。重政府事也。否者 宫内练兵事。巡使设置等事也。矣身又于其时谓诸贼及诸人曰。既将次对。则今日之变。莫大于宰臣被害。若被害于外国人则当公干惩办。若被害于本国人则当按捕正法。此岂非急务当先者乎云矣。未知其后果入举条与否也。
问。贼徒次对。汝既可否而参撰之。则其与贼绸缪。安所逃其罪乎。
供。次对举措之为矣身罪案。诚所未料也。次对文字。只是时务。而初无凶谋悖说。故有以此奏对之大臣。而未闻以为罪者。乃以矣身之点撰数条。而谓之罪案。岂不冤抑乎。
问。次对举措。书给何人乎。
供。书给其时大臣李载元矣。
问。观物轩是何等深严之地。而无难冒入。与凶徒烂漫同处。苟无平日绸缪之情节。宁或如是。
供。地虽深严。既为时 御所。而在于仓黄之时。既承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0H 页
召命。又承近随之 圣教。则安得不陪扈于近地乎。与凶徒虽几时同处。前后情节。初未闻知。则以此而归之绸缪。其或近理乎。况与凶徒同处者。非独矣身一人。更有宗戚诸臣。不疑他人。而独疑矣身何也。
问。汝当只供汝事。何乃辄引宗戚诸臣乎。
供。情迹相同。而独罪矣身。故不得不援引而自明也。
问。宗戚诸臣俱是承 候官。则为承 候而陪扈。固无怪也。汝是何人。乃敢冒入乎。
供。变乱之时。陪从之诚。宁有亲疏尊卑之异。当日满朝公卿百官之来待彷徨于 景祐宫门外者。欲何为乎。岂非欲入觐而陪从乎。且宗戚诸臣虽是承 候官。若无 召命则岂能得入乎。矣身亦承 召而入者也。又何罪焉。
问。承 召之时。虽未知其为矫 旨。而既入之后。可知凶徒之逆节。乃泯然同处。岂非肠肚相连而然乎。
供。虽于既入之后。初未闻前夜 播迁之由。又未见宰臣被害之状。但见宗戚诸臣之与之杂处。而矣身之同处二时之顷。未见其凶谈逆节之发于言貌。则矣身安得而知之乎。
问。然则汝于何时。始知诸贼之为贼乎。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0L 页
供。十九日午前见玉均有 传教擅发之说。始知其有专辄无君之意。大叱而出。而犹未知前后逆节之至于是也。及知陪往下都监之后。始得详知矣。
问。汝之出入近地。果出于陪从之诚乎。
供。然矣。且承 召命故也。
问。承旨之非 上意。汝亦不知乎。
供。既未知凶徒逆节。则安得知承旨之非 上意乎。苟知其非 上意。则何颜陪从乎。至有勿施 处分之后。始知之矣。
问。其时汝必有心腹指使之人。果为谁某。
供。当日之事。只为陪从。无他做措。则宁有心腹之人可言者乎。
问。然则其为贼心腹者必有其人。当日所见。无隐详告也。
供。其时诸贼亲近之人。多不相识。但见姓不知名。寅钟者此为泳孝之亲随。又有姓柳名某鲁者。此为玉均家人。其馀士官生徒十馀人。并不识其姓名。而皆着夬子纷纭往来而已。未知其所为者何事也。寅钟则闻于其时诛死云矣。
问。许多朝士之中。独为召汝而入。夫岂无其由而然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1H 页
乎。汝虽妆撰其说。平日之绸缪。终安能自辨乎。
供。矫召而入者。非独矣身一人。其所以召入之意。矣身何由而知之乎。除非拿获诸贼而鞫问则莫可知也。或者以矣身之粗解文字而妄相扳引。亦未可知也。且蔡邕被擢于董卓。朱俊见用于催汜。未闻以此而谓邕俊与闻于董卓催汜之逆谋也。
问。汝既以能文而见推。且与之周旋几时。则虽无绸缪之情节。形迹之间。亦安所逃其罪乎。
供。论人定罪。当问其心如何而已。既已明其心之无他。乃以形迹之疑似而欲强加之罪。此所谓雷霆之威万钧之势。无不摧压者也。人岂能心服乎。
问。其日玉均之有无君之说也。汝不入告。但大叱而出。此非知而不告乎。
供。玉均先书后 禀之说。乃是专辄恣横之罪。此当疏弹者也。与凶谋秘计之当汲汲告变者有异矣。
问。何不疏弹乎。
供。曾不几时而有清兵之扰。则奚暇疏弹乎。苟无清兵之举而诸贼横恣之罪渐彰。前日凶逆之节尽露。则安知矣身之无鹰逐之事乎。岂但疏弹而已。且前后所供。足以烛其无他。而苛覈不已。必欲置之死地。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1L 页
此岂上天好生之仁。执法平允之意乎。
问。以汝负犯。四载假息。岂非上天之仁乎。
供。矣身若有罪而假息于四载之间则此直失刑也。奚但曰好生之德而已哉。夫 天意固已原矣身之心迹。故数年之间。曾无处分。及至昨岁以后始有岭海之 命讯鞫之举者。盖以人言之罔极故也。矣身亦已知之矣。
问。汝之在路绝粒。岂非有罪自㥘而然乎。
供。愤冤欲死。非自㥘也。已悉于前供矣。(前后问供。只录其槩。二次庭鞫时开答。亦入其中。)
是夜 上还宫。
二十日。仍行庭鞫二次。(朝一次夜一次)
二十一日夕。 传曰今番鞫覈。欲知其绸缪之情节。而渠之负犯。固有难贳之案。连见其前后供招。即与年前亲见亲闻者。别无异焉。特推好生之德。还发配所。
是夜还囚禁府。(以台启未停。尚在南间。)
二十二日。家人始来见。闻仲氏来次于南门外。上书仲氏曰绝粒十日而不死。诚异事也。略暴心迹。得蒙再生之 恩。然非素志也。公冶缧绁。阳明廷杖。虽古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2H 页
有其人。弟则终无视息之念。惟亲在之故。姑延顽命尔。仲氏答书曰。丈夫固不畏死。然患死之不明白。当初之绝粒非计也。与其死于䵝昧之中。曷若冒死一暴而死生听之于天耶。何幸 天日回照。得有今日。则其所清快。直欲两腋生翼。奚为而终无视息之念耶。语过境则固欲溘然。然 君父之命。亦复如之何哉。焉有君子而死于自己之冤愤乎。
二十四日。台谏并许递。
二十六日。移囚西间。是夕出拜仲氏于南门外。
二十八日。发程。都事金用观押行。
五月初一日。抵天安三岐店。初二日。慈亲驾临于店次。仲氏陪来。妇子亦来会。
初三日。发三岐店。初十日。还到配所。
甲午六月二十二日。 传曰李道宰,申箕善,尹雄烈并放。
七月初五日。家书来到。十六日发吕岛。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2L 页
奉使日记
阴历丙申正月二十日。南路宣谕使奉 命。
阴历正月二十日。(阳历三月三日)奉 命出城。宿果川新院店。使前委员赵秉瑜募人往谕安城匪魁。晓以逆顺祸福。
 安城称以义兵者厥数千有馀名。一边募军执谷。一边挪用结钱。徵财富民。修补军器。方欲进据秃城。袭取水原。
二十一日。驰至龙仁邑止宿。二十二日。仍留连。探安城及南路动静。
二十三日。闻安城匪魁朴柱阳等听谕以后悔悟散归。该军数百名来宿于龙仁金良店。故(该匪太半是龙仁炮军)虑其移投他夥。飞送传令于金良后。臣亲为宣谕次续即前往。驰到直洞店。则已闻该匪等见令即散无馀。故仍为止宿直洞。而追闻该徒太半投入南汉云。
二十四日。驰至水原郡止宿。幸有沁兵来驻。稍可镇御。
二十五日。闻南阳民人又有发通募党于水原者。人情危疑。故一边发关传令于南阳郡。委曲晓谕。一边招集士民。宣谕于客舍及乡校。奉审 华宁殿。因发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3H 页
至振威郡止宿。
二十六日。过阳城郡。至安城郡止宿。新经匪扰。郡守以下至于吏隶。举皆奔窜。无一人存。邑民危惧。不能自定。
 阳城郡守南启述三载居官。声绩优异。甲午东扰赖以全邑。今番匪党之入郡。应接有方。无事过境。一邑晏如。
二十七日。大会安城士民。宣谕于客舍。闻竹山地有匪徒聚集。遣前都事李秉斗赍文往谕。因发至木川地止宿。二十八日仍留。探四方动静。
二十九日。抵木川郡止宿。闻堤川所谓义兵召募将李范稷。率炮军四百馀名。来屯本郡之沙器所。故为先传令晓谕。
 李范稷自正月望前。为堤川所谓义兵大将柳麟锡所派送。募炮军于镇川木川。转往天安。杀郡守金炳塾。别遣朴姓人往屯全义数日。为公州镇卫队兵所败。李范稷则自天安历温阳礼山新昌。为大兴郡守具完喜所领锦兵及洪州土兵所逐。转由牙山稷山至安城。闻沁兵在水原。复退至木川。而所载军器药丸财帛。为五六十驮。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3L 页
三十日。宣谕士民于木川客舍。连续送人。榜谕于李范稷。范稷遣其所谓领官申乙均。率军四五十名。来言军心咸愿臣躬来宣谕。故即为驰往沙器所。宣读敕书。多般晓谕。则李范稷等俯伏听谕讫。因言既承圣谕。固当即地解散。而顾当初举义本意。亶为报 国雠复衣冠也。今凶徒虽曰伏诛。巨魁皆逃未获。 大驾播迁。迄未还 御。此必有危疑事情。 国家事势。凛如一发。在外勤王之兵。亦为解散。则将来何以备缓急乎。且削发但曰从便。则是剃发亦不妨之谓也。四千年衣冠礼俗。将至变夷而乃已也。义兵何以遽散乎。臣缕缕晓譬不然之端。而范稷等执迷不回。悍不听命。且言生等虽欲解散。既有大将之命而召募。则何可不告于大将而径先解散乎。因愿臣偕往柳麟锡处宣谕。故臣不遽许。仍为止宿沙器所。
二月初一日。(阳历三月十四日)李范稷强请臣偕往柳麟锡所住处。至于威逼轿丁。故不获已率李范稷等行至镇川郡止宿。盖其时公州镇卫队参领白乐浣率兵驻天安。方欲追剿李范稷。臣屡令止军。使待宣谕。然范稷终虑锦兵之蹑后。欲藉臣使行。以图免祸。故不顾事体。至此威逼也。臣在路百端晓谕。庶几开悟。始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4H 页
则防臣甚严。使不通外人。既而悔过谢罪。渐存体面。
初二日仍留。至申刻白乐浣闻李范稷劫臣同去。率兵百馀名追到镇川。接战数时。彼徒败散而死者五名。
初三日发自镇川。抵清州郡止宿。盖臣始虽被逼。旋思仍往柳麟锡处宣谕。实为得计。故牢定偕行矣。彼既受剿于官军。则其猜怨疑惧。必倍于前。不可造次宣谕。故改向清州。为侦探四方。居中商度计也。
初四日。闻阴城匪徒数百名往屯报恩。而清州镇卫队正尉李载明前往追剿。故派送郡守朴正彬使之赍 敕晓谕于未剿之前。李秉斗回来。备传竹山匪徒数百名聚屯于竹山邑。见宣谕文字及秉斗晓譬。初欲解散。忽有朴郭山者来领其军。拒命不散。来屯广惠院云。
初六日。郡守朴正彬回来云报恩匪徒等。闻镇队之来。转辗奔窜。竟不及谕而归。
初七日。闻公州儒城等地士民。有发通将起之渐。故派遣委员权大集。赍文晓谕。又遣李秉斗于堤川。赍诏敕及谕文往谕于柳麟锡。发关公州洪州两府。颁示 敕谕。闻长城奇宇万发通倡众。即为发关于全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4L 页
州罗州南原诸府各员。帖 诏敕及谕文。使之备细晓谕。大会士民。宣谕于清州客舍。
初八日。正尉李载明回来。备言匪徒奔窜散落。馀党不满百数。转从峡路。复还阴城。与该郡匪党相合。将投忠州云。故连续派人晓谕。安东观察使李南圭赴任之路。入见叙谈。亲付关文及 敕谕。使之往谕境内义旅及管下各郡。
初九日。遣前守门将权庸华。赍 诏敕及谕文。往谕晋州所谓义兵。兼为行关晋州大邱二府。闻所谓朴郭山之义兵突入镇川郡。曳出郡守。驱打公兄。勒夺捧置结钱。尽搜军器而去。还向广惠院等地云。
 镇川郡守李寀莅任以来。奉公恤民。吏民怀服。李范稷之往还。皆经是邑。而应接有方。军器结钱。初不被抢。忽遭此暴徒之变。实极矜闷。
十一日。收到忠州参书官郑基凤赴任后牒报。槩云邑治公廨。烧燬无馀。甚至校宫客舍。尽入回禄。五圣十六哲位版皆为灰烬。 殿牌陪奉于参书所寓作厅之上房。城内外人户存者不过十馀。他可推知也。所谓义兵大阵自正月念后。还据堤川。而自二月初以来义兵四五千名。每日与日人数百名。接战于可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5H 页
兴牧溪等地。义兵常不利。然日人亦多死伤。自江陵以西阴城以东十馀邑。义徒日日来聚。其势转炽。声言将取清州公州云。
十二日。李秉斗回来。备传柳麟锡接见谕文。无意解散。故更为派人。以文字言语委曲晓谕。权大集宣谕儒城而回。幸其姑未聚会。故得以听谕止戢云。
十四日。清州郡守金用来到任。
 前郡守朴正彬素以固穷读书之士。兼有识时干事之才。甲午东扰。倡义有功。莅任以来。一心为民。恩威兼济。适值多事之时。所谓义兵蜂起于湖左。列邑风靡。有席捲土崩之势。而正彬镇之以威重。济之以方略。鍊兵修械。保守城池。军民爱戴。匪类畏惮。实有优等之治绩。而不幸误听陆相弼之言。擅杀镇队参尉金振五。以至免官而去。邑村军民咸投愿留。而遂事莫可变通。新郡守金用来亦忠勤奉公。足可镇守。实为清郡之幸。
十五日。遣前兵使李长会。前往忠州游说义徒。
十六日。封章请勘。专送内部。闻青阳新有扰端。发自清州。止宿长命驿。堤川所谓义将柳麟锡。遣其徒申锡祖来言曰 圣敕如是恳恻。使谕又此委曲。固当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5L 页
即地解兵。而区区之意。本以日人久为 国雠。甲午以后逼我 君父。变我制度。竟至弑我 国母。剃我君臣。此实我东生民不共戴之仇也。草野韦布出万死之计。誓欲扫荡倭寇。不使接迹我境。 圣教之期于解散。伏未知缘何事情。然譬如子欲报母雠。父虽曰勿报。为人子者其可承顺而恬视雠贼之纵横乎。至于成败利钝。不敢计也。虽肝脑涂地。无所恨矣。违诏之罪。固当万死。而其义则惟复雠除患而已。今姑敛兵堤峡。惟伏望明降 诏敕。快许讨倭云云。故臣又以文告言辞。备细晓示时局事势。使申锡祖还谕。
 
前后屡派人于堤忠。或直谕义将。或游说徒党。虽知其决不听谕。深虑其食尽西出。清公诸郡并受其祸。故辩说万端。使之姑守堤峡。外若为彼划计。而内实老其师使之自弊于穷峡也。亦使忠州参书郑基凤乘机往说。以俟其变。
十七日。抵木川地止宿。十九日。抵天安郡止宿。长城新郡守申升均赴任路入见。付给榜谕文字。使之往谕奇宇万等。
二十日。派人于岭南。侦探动静。谕说义兵。发抵院垈店止宿。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6H 页
二十一日。晋州参书权秉稷赴任之路。付给 诏敕及谕文。使之往谕晋匪。发抵公州铜川店止宿。
二十三日。抵定山郡止宿。二十四日抵青阳郡止宿。
二十六日。大会士民。宣谕于青阳客舍。是日郡守李翼镐传宣疏 批。
 洪府诸郡缙绅士民。自八月变后。含痛赍愤。如不欲生。剃令以后。众心尤激。前承旨金福汉,李契等聚众于洪府。方欲举义。以观察李胜宇之中变而事坏。青阳郡守郑寅羲素怀忠义。亦有智略。承李胜宇之秘关。发兵倡众。行军至定山。猝遇公州镇队兵而败溃。自是之后。湖右士类愈怀愤激。且见金福汉,李契等之久系京部。更加疑惧。咸谓时局无异于腊八以前。于是各郡绅士更会于青阳之杻峙。推前水使赵仪显为盟主。仪显即赵羲渊之至亲。而常怀忠愤。尤恨家出逆臣。期欲以一死殉国者也。聚众百许名。将欲举事之际。京兵半小队适过其地。直入炮击。登时溃散。而赵仪显中丸逃窜。伤重必死。馀党死伤者数人。此是二月旬间事也。列郡密应者不下数千人。虽即败散。众心愈往愈激。馀党散伏各郡。绸缪密议。朝夕有更起之虑。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6L 页
故为先宣谕于青阳。
二十七日。发抵洪州府止宿。留延数日。广探各郡动静。
三月初一日。(阳历四月十三日)派送委员权大集。赍 诏敕及谕文。前往安东府。使之宣谕义兵。大会士民。宣谕于洪州观察府。
 新观察使金商德尚不赴任。署理参书咸仁鹤谨敏综详。维持府务。权设炮兵。鍊艺守城。军民皆依以为归。税务视察金基龙,主事黄吉秀。皆干务廉谨。税政不紊。而独前警务姜浩善轻愎悍毒。勒剃吏民。积失人心。激成前后事变。查办委员孙承龙以隐结驿土等项。作奸讨财。赂遗狼藉。怨讟朋兴。大为列邑之弊。大兴郡守具完喜带率公州镇队。纵兵作弊。无所顾惮。甚至掠去新昌公货公物。打破洪府观察政厅。驱打主事。几至死境。藉托禁止义兵。囚系士民。滥用公钱。积失湖右之心。
初三日。发自洪州抵保宁郡止宿。
初四日。抵蓝浦郡止宿。正月念间。邑儒倡会。举措诧异。郡守柳志渊捉囚绅士数人。久系困辱。故即令放送。晓谕安辑。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7H 页
初七日。派人于全州。榜谕各郡义徒。仍发抵庇仁郡止宿。初八日。抵舒川郡止宿。初九日。抵鸿山郡止宿。
初十日。抵扶馀郡止宿。
 洪府宣谕之后。犹闻乖儒辈横议窃谋。散伏各郡。期欲更举。甚至潜往全府右沿诸邑。欲鼓众而来。故作文晓谕于各处士民。一边行巡右湖列邑。一边分遣随人。访觅各郡隐伏之绅士辈。或替谕或邀见。委曲晓譬。则往往语到家 国之雠。愤惋流涕。臣多方开示时局事势及 圣意所在。然后皆释然开悟。罢散其谋。其散往湖南者。亦开谕召还。从此湖右数十邑。庶保无他。而绅士中前司果黄载显,幼学李世永,李凤学等。实为可用之材。
十二日。发抵恩津江镜浦止宿。
十三日。宣谕浦民于仓舍。发抵恩津郡止宿。闻罗州长城解散之报。
 长城前参奉奇宇万。谓以倡义。发通聚会数郡儒生。而罗州吏校辈乘时作乱。戕杀参书官安宗洙,警务官朴喜等。奇宇万闻变而入罗州。责其犯分肆凶。因被拘旬日。而脱身往光州。将大会列邑士民。而罗州税务视察官朴准成。传示谕文于宇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7L 页
万。长城郡守申升均又送榜谕文字。备述 圣意。则宇万还送长城军器。渐次散去。时军部司令官李谦济自全州向晋府。而别遣全州镇队中队长金秉旭。领兵往剿罗州。完兵从淳昌南平抵光州。而奇宇万等已散矣。执该郡斋任朴元泳直为枭首。盖参宇万之党者也。金秉旭抵罗州则税务视察官朴准成先已周旋设计。召聚守城匪徒。宣读谕文。多方晓譬。匪类等且悔且惧。或逃或散而无馀矣。官军兵不血刃而入罗州。金秉旭遣兵捉致海南郡守郑锡珍。亦即枭首。盖传闻其主张罗州之凶谋。有司令官之令故也。
十四日。发抵益山郡止宿。
十五日。发抵全州府止宿。闻晋州溃散之报。
 晋州之称以义兵者。安义儒生卢应及奎及僧人退俗徐官成,晋州出身郑汉镕等为魁。而自正月陷据府城。戕杀参书。徒党无虑数千。而大邱兵队一次往剿而败归矣。臣之所送权庸华。二月望间到居昌地。则本郡士民数百名谓以倡义。聚会邑中。选军执兵。方欲举事矣。权庸华直入其中。宣示诏敕及谕文。则其魁河郑两儒生等。皆著袍俯伏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8H 页
四拜讫。奉览 敕谕。惊曰始以为必是召募勤王之 诏敕矣。今乃解兵之 敕也。因反覆览读而曰 圣谕既如是恳恻。则不得不解归。遂皆次第散去。居昌一郡得以无事。而二月念间权庸华抵到晋州所谓义阵。欲宣 敕谕则其所谓参谋翊将等辈或怒目相视。或悖言慢骂。甚至拔剑欲斫矣。及见郑汉镕则汉镕礼数颇恭。因言安义士民举义而来。本郡绅士不可越视不参。故为人所推。黾勉在此。而实非本意也。每欲上疏自明。而无路可达矣。既有宣谕使谕示。则当修疏附呈而散去矣。又见卢应奎则应奎辞色不平。强言吾亦当上疏矣。姑为留待而不可径去。因拘留庸华于所谓参谋厅。郑汉镕则实欲上疏付庸华出送。而卢应奎不怀好意。称托延拖。拘禁十馀日。而郑汉镕与卢不合。出城而去。不知所向。参书官权秉稷亦以臣所付帖 敕晓谕文字。专隶送传。而该隶亦被杖囚矣。三月旬间。李谦济前军及全州一小队直抵城下。匪徒应炮移时。败溃开门而走。城中人民惊扰奔窜。满载二三船只。泛矗江而下。匪徒亦在其间。官军追击放炮。二船全覆。死者殆三百人。徐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8L 页
官成及卢应奎之父与弟。为安义吏校所杀。而卢应奎,郑汉镕则在逃未获云。
十六日。闻罗州长地等地缉捕纷挠。吏民危惧。无以安堵。即以只捕首倡。罔治胁从之意。发关二郡及罗州留驻中队长税务视察官。
十七日。又以只捕首唱。罔治胁从之意。发关于晋州参书官大邱观察使。亦为训令于军部司令官。又闻司令官以奇宇万枭首报来之意。训令于罗州留驻中队长金秉旭。即为飞关于该队长。使之待捉获囚报京部。不得擅行刑杀。
十八日。以罗州观察参书久不在官。一府无主。故发关于税务视察官朴准成。使之权办府务。以待府官之来。
十九日。大会全州多士。宣谕于乡校。仍上南固寺留宿。
 全州亦因长城儒通。乡儒欲会于校中者屡矣。时观察参书俱不在。而警务金官金汉鼎时时晓谕。又以兵检弹压。颇有功效。列邑士民多欲响应。而守宰承关晓谕。又值二郡之解散。始皆帖息。
二十日。派人于岭南。侦探晋府经扰后动静。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9H 页
二十一日。又以逮捕勿滥。以安反侧之意。申复发关于完罗南三府及出驻中队长。
二十二日。闻前宣传官金良燮。以奇宇万之党。被捉于全州镇卫队。即为训令使之囚报京部。不得擅加刑杀。
二十三日。接到安东观察使牒报及委员权大集书信。
 安东观察使李南圭。行到府境。布谕称义之士民。渐次开悟。而不意前宣传官徐相烈自堤川率兵踰岭。声势甚锐。观察使不得已退住尚州。连续晓谕。安东诸郡士民。咸有解散之意。而徐相烈以兵威胁。使不得散。至檄诸阵曰所谓观察使李南圭斩头以来。观察使至于陈疏处义。而权大集与参书官洪弼周偕往安东。闻徐相烈已据府城。但宣谕于城外士民而归。诸郡义阵或投书观察府。谓以被胁未散。事非自由云。而徐相烈檄辞乖戾。举措悍虐。义城盈德醴泉三郡守之被戕。大抵皆相烈所为也。李谦济所领京军。朝暮将向安东云。
二十四日。训令于军部司令官李谦济。安东之扰。罪在徐相烈。非由岭人。剿破之后。除罪魁徐相烈外。勿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79L 页
侵岭人之意。申复知委。亦为发关于安东观察使在天安所。派人自岭南回。备述晋匪未破时。其势猖獗。不得入谕。至金山地。见所谓义兵将前郡守柳寅睦。即故相臣厚祚之从子也。自陜川草溪募军数百。与晋州声势猗角。而见 诏敕听谕语。虽不肯从命解散。其悍戾之习。稍减于前云。
二十五日。因内部训令承第二度 敕谕。即为帖联行会于三南各府。接到木川郡守朴齐璜报牒。闻镇川匪类林先达者。聚党数百名。入安城郡。杀前吏房车贞植。(即与前郡守安沂中符同作恶。勒剃扰民者也。)讨索市民。一郡荡残。因往镇川之论室。本月望间。为清州兵队所破云。
二十六七八等日。闻诸奇追捕时。多侵良民。列郡骚扰。又因各邑儒生发通长城等事。多有逮捕。士民疑惧。众情咈郁。故连加关饬于完罗南三府及全州大队长。使勿滥捕。严禁兵检校卒辈因缘横侵之弊。接到晋州参书官权秉稷报牒。又以歼魁赦从招集散亡之意。措辞题饬。
二十九日。还抵全州府止宿。
 观察使李秉勋赴任已有日矣。自在长城。优有声绩。及升府任。公明弹压。锐意报答。而参书官廉圭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0H 页
桓温谨安详。奉公无愆。府务庶有就绪之望。
三十日。诣 肇庆庙 庆基殿。展谒奉审。仍发抵高山郡止宿。
四月初一日。(阳历五月十三日)发抵本郡花岩寺止宿。
初二日。闻自军部训令于全州镇卫队。长城首唱奇宇万置之勿问。更不侵责。
 奇宇万论其心迹。则始以忠愤举义。继以乡闇执迷。终焉听谕散去。而自司令官有枭首报来之令。镇队及各郡追捕络绎。举族奔窜。姻戚知旧咸罹其殃。臣虽屡关调停。而众情之疑惧冤愤。殆难可定。人心一激则他日之忧。不可胜言矣。幸蒙 天霈。原情赦罪。然后一省士民欢欣蹈舞。湖南从此无虞矣。盖长城倡魁则奇宇万,奇宇益,奇宇寅,奇三衍,金良燮及罗州前注书李鹤相等六人。而皆在荡释之中。罗州匪魁则金苍均,金晰铉,朴根郁,金锡均,朴化实五汉及惩役徒三名与灵光吏丁相燮也。相燮及惩役三汉则金秉旭已为捕杀于罗州。金苍均及其子晰铉则金秉旭回军之路。捉得炮杀。但二朴及金锡均在逃未获。殊为愤叹。而朴元泳则宜与奇宇万并在赦列。而仓卒枭首。海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0L 页
南郡守郑锡珍。虽云阴主罗州之谋。罪状未章。而径先枭毙。是可恨也。
初三日。因内部训令。承第三度 敕谕。即为帖联行会于三南各府。
初四日。发抵珍山郡止宿。
初五日。抵锦山郡止宿。
 锦山亦于二月间。儒乡吏校倡论聚众。谋拒新官。既而承 敕谕关文。又见四方动静。自悔解散。而新郡守徐载雨又能抚绥安辑。得以无事。
初六日。抵沃川郡止宿。闻柳寅睦自金山提兵过知礼茂朱永同。驻据黄涧乡校。徒党为三四百名。公清两郡镇队分路拒敌。大邱兵丁先来剿破。柳寅睦复率散众向尚州去。而达兵焚烧黄邑。炮村三四十户尽为灰烬。抢掠吏民家产。席捲而去。军律之纵弛。一至于此。不胜痛叹。民之怨官军。甚于匪类。不亦宜乎。又闻镇川安城等地匪徒。更聚数百名。作闹于安城郡。又入阳城。缚打郡守南启述。抢夺结钱军器而去。转辗至牙山之屯浦。本月初二日。为锦兵所败。炮杀及生擒者十馀名云。
 阳城郡守南启述。治绩优异。而但以邑无守备。竟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1H 页
遭暴徒之变。实为矜惜。至于安城则以畿湖要冲。通衢钜市。必有兵队镇御。又藉邑宰贤能。然后可以保守于抢攘之时。而郡守李命宪莅任数日。惊㥘逃归。迄不还官。并与官属吏隶而至今无一人存。屡经匪扰。几至无邑。实空官之故也。不可不另择有声望干局者新差下送。然后庶可苏回一邑。而奠安畿湖要路。
初七日。接到安东观察使报牒。槩述柳寅睦至尚州花岭市。又败于达兵。在路连见观察使及宣谕委员颁谕文字。始乃悔悟。自缚就现于尚州。观察使仍囚论报京部云。
初八日。委员权大集自尚州还。备述自安东归后。复往醴泉之旧潭。深入义徒数千阵中。晓谕聚屯之礼安荣川英阳三邑士民。彼皆渐次开悟。有归化之意。而惮徐相烈不敢遽散。又云当陈疏自明。直禀 上裁。儒生数三人即为上京云。续闻李谦济所领京兵一小队直抵安东府。徐相烈及本郡儒军皆败退。留屯于近府山寺。向后事未得的探。而风闻徐相烈已过岭。还会堤川。则安府诸郡所谓义兵。似当次第解散矣。在全州所派人。自岭南回。备传晋州散党皆怵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1L 页
畏兵威。不敢复振。而晋魁则顽悖罪重者。乃徐官成辈若而人耳。其馀则亦皆读书之士。徒怀义愤而全昧时局者也。追捕狼藉。诸郡士民无不惊窜云。
初九日。发关于大邱观察使及该兵队将官。使之严立军律。不得焚掠。又以除罪魁徐相烈外。勿罪岭人之意。申复关饬于安东观察使及军部司令官。派人于忠州。侦探堤川及各郡动静。
初十日。发自沃川抵文义郡止宿。十一日。宿燕岐郡。十二日。宿全义郡。
 全义自正月经扰以后。邑村民心。一直遑遑。屡度经骚。邑务难措。
十四日。发抵天安郡止宿。自屯浦破匪以后。公州兵队三十名。分站于振威成欢天安三处。以防火贼及匪扰。又见锦兵五十名。为镇木阳安等郡残匪。出没抢掠无常。方往巡哨。
 公州府自参书官李石龄,观察使李淙远赴任以后。全坏名分。都无上下。至于观察之于巡检兵队。言语待遇。无异友侪。奴令直入政房。兵丁驱打警官。二十三府之中。惟公州最先坏乱而无馀地矣。八月弑废之变。电报 诏敕亟先行会。至月断发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2H 页
之举。行威勒剃。惟恐不及。文锡凤之倡众也。发兵而破之。洪州府之举义也。戮力以散之。其为前政府之忠臣。无过于此二人。而兵丁巡检横行于公洪两府数十邑间。行悖肆掠。戮辱士夫。凌蔑官长。许多变怪。一笔难述。湖西士民视公州如虎狼鬼蜮之窟。切齿痛心。敢怒而不敢言矣。天网恢恢。二人幸皆生还。而观察使李乾夏,参书官徐玉淳新莅以后。名分稍一。威仪渐复。上下得相维持。政令赖以施行。然兵队之失律已久。旧习难悛。臣虽屡以文字戒饬约束。然譬如温言婉辞。以教骄子。曾何益哉。
十五日。在沃川所。派人自忠州回。备闻堤川所谓义兵尚屯峡邑。其势益炽。但以日人添兵兵站。并据忠府。不得如前侵攻日兵。而阴清延槐之间。常扰未靖。月前所谓朴郭山者行悖肆虐于阴城。为阴城义兵所杀。朴之子请兵于日站。来破义兵。烧尽全邑。景状愁惨。不可形言。今闻江华参领张基濂进破堤川。诸屯溃散云。然以若巨夥。必无一朝尽散之理。未知下回如何。而忠州参书郑基凤间关赴任。块坐空邑。招集吏民。营搆烧户。期图牵补成邑。而其奈势单力孤。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2L 页
无以自卫。尝被堤阵所捉去。仅保性命而归。今又闻偶出无忌市。为义徒所获。捉送阴城邑云。未知生死何居。殊切憧憧。
十六日。发抵振威郡止宿。十七日。宿水原郡。十八日。宿果川郡。
十九日。来抵城外。
 窃谓今番所谓义兵。其始则未尝不出于读书慕义之士。一则愤 国雠而不欲共戴天也。一则因剃令而宁死不变夷也。但以不量今日时局。不诸日下事情。妄动不散。于腊月念八之后。以致一国骚扰。兆民涂炭。既不听谕而散。则固不可不剿讨。然已破之后。其首倡绅士。宜从宽原之典。而其悖类和应行同贼匪者。诛锄之举。亦不可已也。第伏念本不端则无以正其末。源不清则无以澄其流。今衣冠文物。不复中华之旧。制度文字。不革日人之规。则虽十谕十散。百剿百破。东破而复聚于西。朝散而复起于夕。日炽月盛。如燎原之不可复救矣。端本清源。拯否济屯。惟在 陛下圣断之如何耳。
 义扰之外。又有燃眉剥床之忧。甲午东匪。万古所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3H 页
无之变也。第于剿平之后。过用宽荡之典。巨魁皆逋。含毒伺衅。迨今之扰而闯然有更起之意。所谓邪魁崔时亨者。往来于关东湖左之间。聚众发通。方图起包。诵咒祭天。公然无惮。两湖三四十邑声气联络。往复纷纭。实有不日歘动之虑。若不先事豫防则祸将滔天。而 国不可复为矣。伏望 亟命内阁。讲究豫备之策。速行剿捕之典。
 镇御土匪。保护民 国。莫如地方设兵。伏未知调查阁议之如何决定。而凡属军器。无论利钝。皆可以为土兵之用。而伏闻近自军部。虑其徒藉寇兵。并令打破。司令官李谦济破碎罗晋诸郡大小炮铳。镕丸成片。火药数千斤。尽投江流。自古以来。未有如此谋国之法也。秦销天下之兵而陈吴群雄以锄耰棘矜。亦能亡秦。岂非前辙之鉴乎。此议创自日人。其计诚不可测。而我人见瞒而不悟也。伏望 渊然深思。亟 命军部停止打破之举。量宜修补。以备地方之用焉。
 臣所经南路列邑守宰治绩之超异者。有古阜郡守尹秉才备文武。治兼恩威。当此抢攘之时。不忘向 国之诚。茂朱郡守赵秉瑜虽莅任属耳。而学
阳园遗集卷十七 第 383L 页
识素正。才谞亦备。为治规模。井井有条。忠 国一念。炳炳如丹。缓急可以倚仗。而尚州前郡守赵元植,沃川前郡守金命洙。皆秉忠义有干略。足以为国御乱。此四人实堪大用。青阳前郡守郑寅羲虽因倡义而狼狈。其忠义才气。不让于上四人。鸿山前郡守金炳大儒雅老成。治为湖右之最。而不幸免去。士民至今爱惜。高敞郡守金星圭才既过人。治亦著绩。文艺政术钱谷甲兵。无不通鍊。皆可为需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