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序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48H 页
星州都氏族谱序
星州都氏青松堂讳膺。即丽季杜门洞七十二贤中一也。遭社屋守罔仆节。猗我 太祖以龙潜旧契。凡五徵而不就。 手书赐号曰青松堂。因 赐诗曰。爱看青松节。贞干手以摩。寒冈千仞上。霜雪不曾磨。盖取岁寒后凋之义也。子妇贞夫人徐氏有烈行。抱竹号泣处生白竹。 世庙朝命工图画以入。褒 赐二绝诗曰。号天抱竹涕汍澜。一夜新篁白数竿。高节凛然惊世俗。九重模上画图看。千古潇湘怨不穷。年年竹上见斑红。须知素节无今昔。白笋新生一两䕺。噫。青松忠节。传于白竹。白竹贞烈。光于青松。真所谓世其家矣。式至于今。世代寝降。文献无徵。耳目不逮于远代。行列莫凭于疏族。人心贸贸。风俗日渝。此谱事之所以作也。历观古今名门巨族。莫不由祖先积累功德。厚为之基。而苗裔以之蕃昌。如水之发源。如木之固根。流波之漫。枝叶之茂。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但恨其祖先隆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48L 页
于前以贲国家。子孙替于后以坠阀阅。莫非云仍之怠弃先业之由也。自今其加勉。在亲戚则思所以辑睦。在门户则思所以肯构。出入孝悌之暇。必以学问。为立扬之本。则奚但为乡邻之矜式哉。以此为都氏而勖之。
灵山辛氏族谱重刊序
灵山辛氏。出自夏启。显于中土。逮于唐。奉使新罗。仍留不还。籍贯灵山。世袭簪缨。遂为东方大姓。勋而封君。文而铨衡。德斋公倡明斯文。奉翊公殉节岛夷之乱。入我 朝。密城君之死社稷。武节公之翊 圣祖。石泉公之际遇隆洽。安亭公之文章节行。皆足以百代树风也。辛氏皆籍灵山。而一派贯宁越。以其祖先受封于宁越也。灵宁之谱。始合而中分。以别其派也。分而复合。以同其本也。今阅所谱。皆自一人之身。而散而为百千万人。宁或以代远亲尽而途人相视哉。继自今益以敦孝悌雍睦。勉思所以继述祖先。则祖先默佑于冥冥之中。而曰余有孝子孙也。上舍奎燮甫送子勤嘱。遂书此而为之序。
星州李氏派谱序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49H 页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苏老泉曰。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吾谱所以作也。观吾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矣。是知谱者尊祖而收族。收族而笃伦。上究于有姓之始。傍推于无服之后。非有记载之详。曷以知继及之序亲疏之等。能为一家之史哉。星州李氏。自新罗为大姓。粤自陇西公长庚。位望声绩。卓立朝绅间。五桂联棣。七叶珥貂。至文烈公兆年纯忠卓节。退陶李先生首倡俎豆之议。继之而陶隐文忠公文学名节。文景公德业勋功。趾美而光大之。由丽季接我 朝。凡三世而五公出。陇西公曾玄以下官三品者。为四十五人。又多出驸马台鼎焉。芝江李观察稶。辑谱于兵燹之后。隐庵李尚书光迪。跋其后而剞劂之。今百有馀年矣。壬戌自密直公始发派谱之议。盖合谱甚浩大而派谱为精详故也。究其本则直分横分。散而为百千万人者。皆分于一人之身。览斯谱者。自然有感于中。而宁或以亲尽无服而途人视也哉。父诏其子。兄教其弟。出入孝悌之暇。必以学问。为立扬之本。则奚但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49L 页
乡邻之矜式。抑亦其祖先默佑。而李氏之福将未艾也。余于弁卷之文。不敢当也。而为其后孙敦熙之勤嘱。因以叙其事。
晋阳郑氏派谱序
士人郑元凤。使其族人源踔三百里来。书以属余曰。吾郑贯晋阳。殷烈公讳臣烈兵部尚书。封晋阳君。历数世至版图公讳任德生三男。分为三派。以忠孝烈载在邑志及三纲录。斯文之道义。林樊之遗逸。足为后世法程。而世代绵远。屡经兵燹。文献无徵。以同祖之孙。无异路人者几希。今将修谱而明之。愿得一言而谂之。余曰。历观今古名门巨族。莫不由祖先积德。子孙蕃昌。但恨易坠者世业。难保者家声也。然则如之何其可也。惟以孝友为修身之本。敦睦为齐家之道。以是而父诏子兄劝弟。世世而勿替。则世业岂可以或坠。家声岂可以不继乎。玆谱之旧合今分。为其精详也。欲其尊祖而收宗。谱亦不为无助矣。勉之哉勉之哉。
南平文氏派谱序
朱夫子尝曰。人子显亲之道。其言之粹。皆可讲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0H 页
而思也。其行之纯。皆可则而象也。是以君子于尊先之道。知之欲必传。传之欲以信也。南平文氏。自江城君以后。圭组赫舄。史不胜书。而克绳其祖武者。止轩公也。公素以将相之才。投笔倡义。若其天将启文恳恻忠直。即古之文武吉甫也。历事三朝。三攘大乱。而公之大节。尤在于万里深河之战。 有明皇帝赐敕谕文曰卿等受命东朝。来捍朕难。万里师行。劳苦甚惫。金应河死节之事。挽古罕有。卿等辛苦抗节。与张巡苏武之节。并一世而不悖。 仁庙朝致祭文。有曰颠而不踒。辛苦返节。然则金公殉节。文公抗节。乃是同日语也。世代寝远。子孙零替。八代孙致凤方剞劂世系。而请余以弁卷之文。顾玆老洫。辞不获已。谨依来状而略叙之。
永川李氏派谱序
盖始有魁伟硕德之祖。树勋于国家。垂荫于后世。而子孙必昌矣。永川之李。自丽朝圭组蝉赫。入我 朝。文学相承。忠孝相传。若南谷公,监司公之节义忠烈。孝友堂,忠庄公及聋岩公之文章德业。艮斋公之行谊经术。甚为退陶先生所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0L 页
推重。岂不伟哉。今其支分派别。散处于畿海岭湖。或不无近代之不振。而相去落落。亦莫以敦睦则宗党之相与修谱。宜所不已。而以其合谱甚浩大。派谱为精详。乃成派谱。皆所以详其系也。请文者乖庵九世孙秉璐,秉济。而踔数百里来。余不可以老洫辞。略叙之如右。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记
  
道渊斋记
夫道有渊源之相传。而明其道。在乎学之讲。玉山之溪亭书塾。陶山之吾山书堂。皆其所也。惟昔文忠公佔毕金先生。挺生文明之世。服习家庭之训。上承洙泗濂洛之统。圃冶衣钵之传。早擅师道。一时贤士大夫。登门执经。薰陶成就。菀然于世。道学文章。寔为百世之所宗。而笙镛黼黻之文。楼台形胜之题。载在国乘。指不胜偻。凝川之礼林院。金陵之景濂祠。国家之推尚极矣。士林之尊奉至矣。噫。自戊甲以来。孤孑门户。靡所托依。辛卯始奠居于佳谷里。已至六世。而只有不祧之庙宇。尚阙讲学之所。非但子孙之遗恨。实为多士之兴叹者也。何幸文渊斋儒会之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1H 页
席。公议峻发。鸠财筑室。既落。扁之以道渊。前所称道之有渊源之义也。求文于余。余亦尊慕先生之遗风馀韵雅矣。不可以昏耄辞。略记颠末而归之。
来格庙重修记
一善治之东。有金笼岩先生庙。 朝家褒其忠节。赐号曰来格。盖取神之格思之义也。先生以高丽礼仪判书。洪武壬申。赴中朝贺节。还到鸭江。始闻世革。三日痛哭。遣仆遗朝衣及双屦曰。夫人下世后。以此合葬。无志碣。且以我还入之日为忌辰。遂入中朝。其炳炳忠赤之心。与日月争光。无异于伯夷之陟西山。仲连之蹈东海。遂遁迹荆楚。以终馀年。先生儿时。和伯氏白岩先生咏虹诗。有曰锦落天机一段红。那知今日精灵之上薄于天而为虹者。已眹于童丱之咏乎。夫虹者。阴阳相交之气。而今不云不雨。一线奇气。结之为虹。横亘东西。始见于家庙营建之日。再见于书院撤享之日。三见于遗墟竖碑之日。其亦异哉。白岩先生时以平海郡事。浮海而去。其诗曰可使孤魂能不死。愿随红日到中垠。何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1L 页
其天地间至正至大之气。特萃于一家昆季。一则托孤忠于红日。一则寓贞光于灵虹。千载之下。凛凛有不灭也。 正庙赐祭文。若曰水有长虹。象先生也。吾先祖文康公祭先生文曰。为义之大则天之经。地之纬也。为节之大则日之于昼。月之于夜。上下屡数百年。先贤往哲之钦仰叹嗟于先生之赤忠卓节。何可殚记乎。但庙宇年久颓圮。云仍竭诚而重葺之。先生十七代孙哲洙要余记其事。余作而曰。庙之重修。继志述先之大者。岂不孝哉。然而修庙之外。又有继述之事。以忠孝为基础。德行为栋梁。欹则正之。亏则补之。砥砺名义。无忝乎先生。深有望于佥君子。盍相与之警惕而加勉焉。
竹林精舍记
郡城西数里地有竹林。即竹亭张先生幽居旧址也。晦斋李先生宰本郡。每衙罢。命驾临话。家有竹林。林有盘岩。以待来宾。李先生谓曰。竹林主人。饱吃麦饭笋羹。常看圣贤书而味之。一生清乐。无过于此也。逐日追游。竟晷而还。时人谓其岩曰二贤。先生殁。仍设俎豆于此地。号以贤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2H 页
岩书院。与吴山东洛两院岿然并峙。殆至三百有馀年。先生学问之邃。造诣之精。先祖文康公详言于墓志。而乡党之尊慕。后学之矜式。愈久而愈深。不幸撤院。而苾芬馨香之地。徒见山高而水长。其在羹墙之慕。彷徨而悽怆者。果何如哉。诸云仍与乡章甫谋鸠财拮据。始刱建数架。扁曰竹林精舍。顾余耄洫。固不敢记其万一。而有一言勉之者。不但以表遗址肯旧堂。为能尽其诚。各自讲明诗礼。笃袭孝悌。读先生之书。慕先生之志。无负先生之谟训也。
洋洋斋记
惟我本生先祖月浦先生。即我先祖旅轩先生从父弟也。实德懿行。非蔑学后孙之所可管窥。而世代寝邈。惧其泯没。筑斋屋于泉谷之阳。以寓羹墙之慕。而扁之曰洋洋。盖取如在之义也。先生禀温醇刚正之姿。行义著于世。孝悌闻于人。固穷隐约。怡心养性。竟一布褐而止。无戚戚意。矻矻用工。在于敬谨。七十年如一日。世间之荣辱得丧。曾不足以动其中矣。出而束脩于寒冈郑先生之门。入而服膺乎旅轩之训。薰德渐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2L 页
仁。成就之大。渊源之正。非诸子比也。有德则必有言。而成章之传于后者。屡经灰烬。仅有诗若书略干篇。今去先生殆三百年之久。而登斯堂而想先生之德。入此室而诵先生之言。自然感发兴起。亦有洋洋而将左右矣。斋之名。岂徒然哉。其在后昆。敢不勉之。遂述而为记。
独修斋记
独修斋者。岐山先生张公藏修别业。而岁久屋坏。其后昆追构于公之墓下。仍旧以为号尔。公隐德不仕。名不著于旂常之绩。所著诗文。无零金之或遗。是固后生之可恨。然我文康公先祖诔公一诗。赞美以心情容色。非矫抑而勉成。窃念先祖之于公。谊则懿亲也。居是同闾也。相知之深。尤别于馀人。而况慎重之笔乎。诔虽略。良足千古矣。凡斋之为号。各有所寓。而公则标揭独修二字者。取圣人慎独修身底义。额其楣而常目之。居于斯安于斯。丰奴八载。腥尘独不到岐峰下。依庇而全济者。至十家之夥。苟非平日蕴抱之拔出等夷。乌能尔尔耶。公之种德累仁。推斯可验。而较诸身富贵后泯没者。其优劣顾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3H 页
何如哉。裔孙英焕甫来访于玉西之侨舍。谓余言先祖之墓斋已备完。将以落成之。惟记文是丏焉。余年耄病剧。有甚气力握觚墨阐幽为哉。英焕复愀然曰。强烦者。特先契宗谊之恃矣。遂感其请。略叙颠末。而竣其事者。寝郎柱翊也。
学稼亭重建记
吾先子文康公倡道于东洛之上。及门之士。有学稼先生李公。即十哲之一也。肇自幼年。沉潜乎天人性命之源。涵养乎格致诚正之工。本之六经。旁通百家。文章赡富。学术精淳。菀然为南服之宗匠。盖以闻一知二之姿。久侍帲幪。薰炙最深。所以得成就者也。及夫天纲坠地。 宗祊有下城之羞。师门耻帝秦之辱。永阳之箦遽易。而皇皇然无所归矣。慕先师之大义。遂韬晦林泉。托意于老农。构一亭。扁之曰学稼。其意岂徒然哉。将以尧舜之道。独乐于𤱶亩之中。而仁耕义耨。培养心田。不负吾平日所受之正也。岁纪已久。亭为风雨所颓圮。过之者亦指点而兴嗟焉。先生胄孙骥埈。与其诸族合力重建。且谋于乡省儒绅。修契为讲业之所。属余以记。窃惟先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3L 页
生之学。吾祖之真诠也。其敢以老洫辞哉。敬识而归之。
一源斋重建记
一源斋。即俭谷张公寓慕之所也。公以克明堂之贤弟。晚悔堂之叔父。早年师事旅轩先生。昆季叔侄。俱称高足。先生始撰易学图说。命公布算。其学问之造诣。才禀之精敏。推可知也。平日著述。不为不多。缀舍于兵燹之馀者。不过寸脔片羽也。自遣诗。有曰洛上逍遥晚境开。从知吾道一源来。储书万卷多真味。不识门前世有媒。旨哉诗也。殆与朱夫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句。语意相与表里也。盖道之为用大矣。孝悌忠信礼乐刑政。以至万事万物。何莫非道之所在。而求其源则一也。是以中庸一部。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万事之殊。皆本于一理。而一理即一源也。公之八代孙宪燮甫与诸族谋所以肯构。就所居之东。刱起斋舍。扁其楣曰一源。取公诗中吾道一源之义也。斋凡五楹四架。制度不甚华丽。此真俭翁之斋也。古人云后世贤师吾俭。吾为公子孙而勉焉。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4H 页
七印亭重修记
道京师东走千里而远曰曲江。滨于大海。乌岛黏天。祷山拔地。融淑之气。蜒蜿扶舆。绝埃𡏖想。意者高蹈自靖之士。必栖迟终老于其间。而故兴义张公讳彪。实表表著称者也。公于我先祖忠贞公为懿亲。而当丽社之屋。同秉节义。挈妻子入海上。缚草幕数间。终老于斯。其赤心终始如一日。命其子出仕我 朝。迨公称寿之辰。四子三婿。同时佩绶。挂若若于庭前双槐树。门楣光景。千载之下。犹可钦赏。而况后昆之继有三世七印者乎。然则亭之名。非徒当日之志盛事而已。抑亦来武之符祥休也。昔余南游。逶迤登斯亭。款叙花树之谊。诸宗皆醇恪笃行。通津倅心学鸣于词。而与余情好深。历历说七印古事。指板上红霰而朗读之。俛仰之顷。已洽六十星霜。有时念及。茫然若刘阮之说天台过境。而余适以板舆在达营素履斋。有休休皤发者二人。带古家色。投刺而拜。乃曲江宗人敬弘,泰维也。叙寒暄毕。辄复跪曰。先亭岁久颓圮。众子孙竭力重建。为乞信笔。余曰。贤哉诸君。嗣守之难。昔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4L 页
人所叹而诸君能之乎。遂不以昏聩辞。撰叙颠末。噫。张氏吉庆之运。将与亭俱新。而肘黄金腰紫绶者。不翅七人于他日矣。如我不信。盍视庭树之繁阴也。
镜阳斋重建记
金乌之下镜湖之阳。即岐山先生张公妥灵之地也。曾啜享于江东凤林书院矣。中年分奉于此。已多年数。而更因士论。还奉凤院。越在辛未撤享之后。俎豆之礼久旷。弦诵之声永绝。其在羹墙之慕。倍切悽怆之心。后孙寝郎柱翊谋所以重建一宇。以为寓慕之所。而乃于上年春斋始成。名之以镜阳。仍旧号也。既落。与乡道章甫修契帖。鸠略干财。为将来讲学之资。于堂构之责。固已尽矣。而诗礼之训。亦不泯于后也。斋有八景胜槩也。昔余所撰次者。而顾今加勉承袭乎先生独修之义。则非徒为一斋之幸。四方从游之士。亦将兴起而与有荣焉。岂不美哉。是为之记。
永思斋记
斋以永思名。永言孝思之义也。有宋甄君思亭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5H 页
记曰。凡人之目之所视而思从之。视庙社则思敬。视第宅则思安。升高而望松梓。从下而拜邱陇者。安有不思其亲者乎。余尝诵此言而伟之。今李公之永思斋是耳。当丽季昏乱。我 太祖用武平定寰宇。安襄公出入内外。密勿经纶。裨益鸿业。策开国元勋益平府院君。 世宗朝首选清白吏。再传至玉溪都正。 端宗朝退休哑谷。以聋哑为号。与生六臣一体。故配享忠谷书院。四传至岩。 宣庙朝历典州郡。大有治绩。以 玺书褒美。是生光春。甲子适变。以庶弟光信罪。流落星山。屏迹深山。虽乡里人。一不交接。韬晦自靖。家于竹坊里。公其来孙也。讳希复。以屡世勋业之后。生家庭荒落之馀。根天孝友。实地谨慎。閒卧林泉。不求闻达。真所谓遁世无闷者也。第其世渐远而德愈斩。巾衍之藏。无寸脔片羽。岂非子孙之遗恨哉。公之玄孙世纯,乐纯,贤纯构斋舍。扁以永思。求文于余。遂因其事实而略叙之。
太和楼重修记
余尝闻蔚州形胜。在太和一楼。而欲一游览者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5L 页
雅矣。岁乙亥秋。出宰于蔚。公退之暇。问向所闻太和楼而访焉。楼在衙之东数武地矣。楼之始建。不知在何时。而江雨江风。岁久交攻。往往有椽朽栋败。若不能支者。思欲为之重修则事巨力绵。切非容易句当。故略掇月桩之俸。使庭吏之可董者。存其常而易其朽。可谓功省而楼完矣。天下之事。患在因循而莫肯用力焉。盖成也毁也。未始不由人也。后之守玆土者。随毁随补。亦如我今日之为。则自今日至后几百年。而永永图新者。安知不如自始建至今日能完者乎。此不可无一言。而与其问记于作家。不若自我葺而自我记也。是为记。
在川亭重修记
蔚州治之西三十里。有亭曰在川。故竹坞李公所创。而盖取诸逝者如斯之意也。公蔚之望也。文而黼黻焉。学而菽粟焉。不让为南州宗匠。而出而试焉。早阐释褐。抗章台阁。揆诸平素蕴蓄。藜火木天。自是平步岸视。而顾世途崄巇。无所施为。则与其锱铢于龌龊子辈。无宁从吾所好。以自娱三山二水之间哉。遂与学者。日相讲磨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6H 页
于亭上。 纶命屡下而不起。混迹于湖山樵牧之社。鸿硕之出于门下者。项背相望。至今鹤城之称以名乡者。赖谁力焉。然则世以公之不仕为恨于公者。是知公之浅耳。余莅玆州之明年。公之孙璋灿。以亭之重葺。属余记焉。余既慕公之行。又贤璋灿之克世其家。而亭之成。适在余南为之日矣。遂不辞曰。食报之天。不可诬也。若夫泉石之美。峰壑之秀。烟云之出没无常。是在登览者自得之耳。何待余记焉。
枕漱亭记
大岭山水。甲于东方。而密又岭之南。融结处也。往往有人物之秀者。故地之去京师绝远。然鸿硕簪绅之扬于时者。栉栉然与诸州别。孙氏其望族也。自其先祖广理君。至邹川聱汉诸贤。岂非得山水之秀而杰然者欤。友人振九甫。尝荫途而历三四郡。及卸绂。慨然有东冈志。遂拓地于慕礼洞数里许。筑一亭曰枕漱。槩其形胜。求识文于余。余惟慕洞。即邹川公杖屦之所。而是亭也相望焉。盖云门载药之山。磅礴出云表。有水发源。或作澄潭。或作悬濑。弯回如月。清澈如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6L 页
镜者。眼前之流峙也。大笴美箭。钜樟嘉木。合围骈林。菀然竦然者。卉植之繁也。春水初生。江豚吹浪。秋畦禾熟。稻车鸦轧。笭箵褦襶。往来于曲港石径之间。而樵歌相和。渔笛互答者。此亭之大槩也。若夫良辰美景。幅巾藜杖。携酒登栏。挹远岫之清岚。听前溪之清湍。徜徉乎林风竹月之间。则萧洒有脱尘之标矣。于是而诗人韵士。交臂磕膝。评琴较棋。枕藉白石。漱濯清流。则千驷万钟。不介吾胸次。而旷怀千载。邈然神俱矣。此亭之所以名也。余亦老矣。念断名缰。异日将理野服驾扁舟。访君于玆亭之上。则未必为生客也。是为识之。
孝思亭重修记
在昔阳城李公讳薰官府使。以至孝笃行闻于朝。 明庙特嘉尚而表旌之。 赐给二十里江山。退陶李先生铭其竁。有曰人有孝思。百行之则。事亲承顺。惟惧不克。风树不止。终天痛极。六载庐墓。如电过隙。谁非人子。孰不好德。咸曰休哉。尔类永锡。盖 圣朝之褒赏。先正之揄扬。良足千古则何待斯亭而知公之孝哉。亭在 划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7H 页
赐之文岫山下。扁以孝思。揭付实迹。寻常过去之人。莫不登临而敬式。油然而兴感。则斯亭之有关于惇风俗劝彝伦者。固何如哉。第其年久颓圮。谋所以重葺。即云仍之竭诚尽力而请余文者。祀孙龙璋也。谓我有宅相之谊。不可以老洫辞。遂为之记。
懋俭斋重建记
龟山君懋俭斋朴公。天姿魁杰。学问精诣。又旁通孙吴兵法。当倭寇充斥。以舟师三十艘。逆击大破之。又以百艘讨马岛。还师之日。受封食采于龟山。即今之义兴也。子孙世居。因以氏焉。公才兼文武。不以自伐。愈益谦退。教授生徒。所居之东有一洞。虽无泉石之胜。颇有薖轴之趣。杖屦逍遥。清俭自持。一方人士皆擩染于俭德。名其洞曰懋俭。盖俭者公之一生履历也。巾舄之封。在洞之南。有遗戒不立碑碣。此亦俭之一事也。郡之西五里。有龟阴书院。即公妥灵之所。而八世孙明溪公配焉。郑立斋先生作常享祝曰。武振击蛮。文著训蒙。龟窝金公作奉安文曰。勋著盟府。教存乡塾。粤在黄龙。院不幸见撤。惟斋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7L 页
舍数架岿然独存。辛丑春。谋所以重葺。稍增其旧制。因以坛享于是。盖出于子孙追慕之诚也。顾余老洫。惟有一言勉之者。愿诸君升其堂而思懋俭之义。入其室而慕尚俭之德。交相饬励。无忝尔祖可乎。是为记。
慕先斋记
斋即郑公讳时烨慕先之所也。公之先祖杏亭,养拙斋两公。以文学行义为乡邻所推重。公以五朔遗腹。至四岁。人有言遗腹之人。盥洗而不拭面。则后日泉台。必父子承颜。公听其言。平生盥而不拭。至八九岁。每当忌日。呼爷哀痛如袒括。胜冠后名其堂曰慕先。见羹墙而慕。瞻桑梓而慕。无日而不慕。无时而不慕。以至六十年如一日。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公可谓终身慕也。古语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若移孝为忠。则砥砺名行。扶植纲常。必有所可观者。而不能需用于世。奚但子孙之遗恨哉。是为之记。
竹下记
夫竹之为物。贯四时而不变。超百卉而独存。清足以医俗。贞足以励操。冬宜雪夏宜风。哦诗而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8H 页
诗韵洒落。围棋而棋声清绝。是皆竹之所可取也。彼桃李秾艳之姿。君子所不贵。惟菊与梅。古人或比之隐流。或比之高士。然孰如竹之寒暑一节。古今一色。雨露不能以增其华。风霜不能以易其节哉。然人鲜知爱。譬犹小人之于人。令其颜色。阿其言辞。故人之附之也众。君子之于人。整衣冠尊瞻视。望之俨然。故人之归之也寡。宜乎竹之爱少矣。族弟大能家于竹谷。自号曰竹下。盖临富贵而不变其操。处穷厄而不改其守。则庶几无愧于竹君也夫。
听蕉记
吾族弟士元君。文学人也。尤长于诗。每听其雅吟。令人爽气而快神焉。君自号听蕉。请余文扁其楣。余曰。君之心既清矣。君之诗又清矣。君之屋亦清矣。君之号。不其近于太清欤。然蕉不可听也。夫物有声而后。万(一作方)可听矣。蕉何尝有声乎。君能使蕉为声而独自听之耶。抑君之蕉。异乎人之蕉而能自声其声欤。又或不声其声而人欲听之。有可以听之耶。噫。天地间众万之声。可听者何限。而君皆不听。独听于植物。盍取于松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8L 页
也。涛自起而其声也远。盍取于竹也。韵自生而其声也长。至如蕉。必待雨滴而有声。而其声也固可听。若不雨。君其奚听焉。君之意其知之矣。世之人听之以耳而声有时尽之。君之听以心而时无可尽。吾以为古之摩诘善画蕉。东坡善吸蕉。今之士元善听蕉也。是为之记。
道谷义庄记
商山治之东。有谷曰求道。赵大夫而观父自号石樵。少而隐居行义于其间。人之过是谷者。咸称其硕人之庄也。君为显亲而从事公车。竟不大扬。甄登荫途。历典前后凡十七邑矣。监而守而使而尹而克尽 圣上分忧之义。刺史连褒其善政。秩至二品。吾岭之荫而峻贵者。君果最焉。及夫勇决时义。不拘挛于皂盖之翩翩朱绂之煌煌。托以年老而归伏道庄。求所以歌咏 国恩。贻遗家谟之道。乃大设义庄。方略焉仿范公事。规则焉遵吕氏约。使全族之贫窭者。无有嫁娶丧葬之失时。且使己之子若孙与他人秀才。肄业于其所。严月课朔讲之节目。至于外裔之有科庆。特优助之。庄已完矣。访余于吴山之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9H 页
弊庄。道其事而请一言以记之。余曰噫。君居之谷是道也。君设之庄是义也。居是道者。宜其有设其义也。道非义无以为道。义非道无以为义。是知君子之必择里而处也。视世之人才莅民。专事剥割。滥廪肥橐。外而有藉公固势之意。内而怀营私增产之策。不知赒恤之为何样道义。而今君一庄之力。罔非出于爱民节用之赢馀。则虽为菽水帛肉之自供。亦无害于义。何不谋于此而徒喜其施之博欤。吾其知君之心也。昔汉之疏太傅致仕而归也。天子优其老而厚赐黄金。太子又加给之。此足以富一家。而患其子孙之怠惰。与宗族故旧乐为之饮食而尽之。广示圣主惠养之至恩。诚罕古之盛举也。君亦必以为顾自有旧田庐。又此金者。纵非我 圣上手赐老臣之物。而与其为一日之乐。曷若设庄而拮据之。每施一规发一事。辄思其何有之力何为之心。永百世而毋敢或替欤。然则君之对扬 圣德之光。无异疏公。而深远之虑切实之效。似有甚焉。真可谓义也。遂义其义而为之记。
稼书斋记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59L 页
吾友尹炳谟构一室于龟坪之上。扁之以稼书。其义安在。盖稼自稼书自书。而合以名之曰稼书。将欲以经训为菑畬。坟典为耘耔而然耶。余尝患士气卑弱。不足与进于为学之科。今子独于六经百家之书。孜孜时习。如农家之不失其时。蕴抱充溢。如囷廪之积庤。则斋是读书之所。而名之稼者。不亦可乎。至若黄梅之清淑毓灵。漳澜之逶迤衿带。皆斋之美景。而一寓目而尽得之矣。顾此耄洫。无补于世。不如老农。然素有山水之趣。安得膏车秣马。从子游而登稼斋一览也。
六友斋记
夫人之祖先。以孝友为基本。子孙食其报天也。南阳洪氏。自丽朝太师公以来。世笃孝友。至中枢公讳彦脩居于星州家谷坊。人以巨室之来居。称坊以大家谷。其后六世移于仁同独山里。值岁大歉。以酱和泉。救人饥渴。人称里以德山。又复还星之先垄下大方洞十四世。始为兄弟六人。讳洛范,九范,有范,宇范,文范,履范。遂各收钱谷修契。名曰六友。长其本。资诸子之讲学。助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60H 页
诸族之贫穷。设施规模。仿范文正之义庄,陈德固之义田也。子姓建斋而世守之。因其契而名以六友。岂不美哉。积善厚德。宜有食报之理也。今请文者秉恒,秉龙,頀燮也。遂不辞而记。
竹窝记
夫士不得于时则托于物而为号。即竹窝裴公是耳。公讳经国字士纲。达城著姓也。甫成童。从刚窝任公学。一言一动。无不服训。为学辨内外轻重之别。四子百家之书。熟读详味。至忘寝食。竟以文学称于时。甲午中生员。归告母夫人曰。儿之才止于小成而大得非分也。惟专心学业。克体先志。儿之愿矣。自是益重孝悌之道。轻视富贵也。庭畔有孤竹。取以为号。盖竹四时而不变。有君子之贞操。公之切磋琢磨之工。其将为有斐之君子欤。
岘山书堂记
金陵裴君相喜构数椽于所居岘山之下。名之曰岘山书堂。求文于余。余曰。天下果有二岘山乎。荆州之岘山。为叔子登临之地。而其名已著于天下。金陵之岘山。为裴君妆点之所。而其名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60L 页
未闻于海东。而况欧阳大笔。记其颠末。足以有徵于千古。而余以老洫。笔又萎薾。何足取信于后耶。然则君之羡叔子宜矣。然叔子以其武也。而君以其文也。轻裘缓带。虽有閒雅之趣。所习者不过边戍备御之策也。所讲者不过战阵胜败之术也。是以与元凯治荆之绩。虽有仁功之不同。而有功于斯文。不如元凯矣。且闻赤壁之名。以其孟德之战。子瞻之游也。人非不雄。势非不壮。而后来言赤壁者。未尝不先于子瞻。则孟德之万兵。反不若子瞻之二赋也。是知书堂即肄业之所。讲学之室。君于斯而榻膝肘案。读圣贤之书。讲圣贤之道。能不失上天所以赋畀理。孜孜慥慥。菀然为吾党之望。则今之岘山。不啻古之岘山也。叔子抑有羡于君也夫。
学而斋记
丹州李君祥奎筑书室于默谷之中。慨然有意于夫子学而之训。扁其楣曰学而。欲使学者顾名而思义。岂不美哉。见今世降俗渝。儒风扫地。为学者少。设或有之。高者鹜于虚远。卑者甘于㬥弃。词章者止于词章。记诵者止于记诵。其外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61H 页
异端之诐辞淫说。不啻洪水之汎滥。而一脉吾道。几乎泯灭矣。君能奋拔于流俗。惧吾学之日益蓁芜。此斋之所以作也。子曰。十五志于学。又曰学不厌而教不倦。盖幼而小学之教。长而大学之道。不可以躐等。不可以间断。故既言学而又言时习。而朱子释之曰如鸟数飞。言其无时不习之义也。盍以是而加勉哉。
南隐记
昔欧阳公曰。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佛。皆敛迹于世而各隐其隐者也。今南隐之隐。非如曼卿,秘演之隐。其义果安在哉。吾岭即一国之南也。军威一道之南也。老梅一郡之南也。而老人居于是。宜乎南隐之称也。老人司空护军皞也。生长于是。足迹未尝出于是。谨拙自守。不求闻达于人。逍遥乎龙台马井之间。而最其一抹南山。为吾几案。起居饮食。与之相接。每春和景明。携酒招朋。访花随柳。或种豆山下。带月荷锄。世外之千钟万禄。不介吾胸中。真是世间之清福。地上之行仙。而不害于南隐之为隐也。
宣武原从功臣录券记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61L 页
朱夫子作周彦实归乐堂记。有曰难其仕而能归。归而能乐。夫学士大夫出而仕。仕而致远。尚不免钟漏濡恋。贻讥后世。矧乎求之靺韦之林。如班定远之生入玉门。陈子公之老弃燉煌。才数君子而已。近故云谷朴公武人也。而自号以云谷。未知公归而所乐者。果有合于朱子所谓难者。而于急功名赌进取之际。能办得一归。足以高人一等矣。负笈于寒冈郑先生之门。受习弓马之训。逮至壬辰。仗剑而谒梧里李相公于体府。相公许以壮勇。负靮而勤龙湾之 行在所。 上嘉其忠义。至蒙推膳赐马之 恩。戡乱归第。诗书自娱。而天不假年。何其丰于前而啬于后也。公有敌忾之效。入录于勋府之铁券。列享于云泉之世祠。岂不伟哉。顾玆湔劣。何以费文辞而庄赞乎。只依所感而记之。
竹溪李公遗墟碑阁记
公讳大任字士重姓李氏。昌宁其贯也。竹溪其号也。居东海之滨。慷慨有大志。家贫好读书。每至忠臣义士办命殉节处。辄三复流涕也。及岛夷之入寇也。公有先鉴之明。陈阴雨之策于地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62H 页
主李忠武守一。一境赖以免鱼肉。时公年才十九也。既而贼船蔽海而至。人莫不鼠窜。公独先埋私庙神主。奉乡校诸位版。权安于龙岩石窖。苟非平日蓄积之力。曷能致此。遂募得敢死士百馀人。杖剑归忠武。密赞剿馘之方。旋闻都城失守。 车驾西巡。罔夜赴 行在。驰到鸟岭。贼已据险路断。乃间步至郭忠翼鼎津之阵。郭公壮其义。诩以天授奇男子。及晋阳之陷。益奇公先见。凡大小筹策。多咨公而行。斩获甚多。拟公上功。公以主辱臣死等语辞不居。其义无愧乎溤大树也。当东都军饷之失期也。以片言收天将之威。何其壮哉。丁酉再乱。公徒步走火旺。郭公迎喜曰。吾知君必来。相与协心固守。以死自誓。得保孤城。以军劳授训导。迁礼宾。并不就。归卧江湖。种竹为号。以托晚节。其志可尚也已。呜呼。公不过一白面书生。无策名委质之责。而熊鱼之义。已办于妙少之龄。忠信甲冑。冒白刃如履坦。奇功美绩。在在可纪。郭公所谓天授奇男子者。非过奖语也。千载之下。遗风馀烈。凛凛如秋霜之薄白日。伟乎盛哉。画之麒麟可也。旌之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662L 页
绰楔可也。柰之何鹤三一祠。未免阳九之厄。四时俎豆之所。便成兔葵燕麦之场。过是墟者。孰不为之愀然感叹也哉。于是后孙钟旭,钟泽等。惧其地之永湮。立石其上。表之曰遗墟碑。又阁而庇之。冲炎远涉。求文于余。念公输忠奋义之举。有不敢以耄荒辞。遂略为之记。
李默斋孝行记
夫孝根乎天。感乎人。格于物。古之王祥之鲤。孟宗之笋是也。然夫妇而并获其感应。历古今不多得者也。骊州李公孝秀号默斋。生于富饶之家。衣服饮食。务从俭约。早谢科臼。晚卜林泉。事其亲。克敬克孝。每有酒肉。必请所与。及亲癠思生鳞。冒寒向江。呼泣上下。竟得之。夫人供适病口。至诚祝天。又得雪里之笋。政所谓有是夫有是妇也。苟非根天之孝。乌可得非时之物乎。其次胤汶钟录公孝行而示余。请为文。余懿公之孝。亦感其胤之诚。遂书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