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庵集卷之九
贞庵集卷之九 第 x 页
贞庵集卷之九
 序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1H 页
太华集序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盖叹周之盛际。而人才亦不能多也。夫人才之难如此。而后来程子之论。有曰天生一代人。自足了一代事。若是则何患于人才之难得也。盖孔子之言。泛论才之难而已。程子之意则以为天下之事。须人了办。而办事之才。不借异代。则求之一世人物之中。优于政事者。任以政事。长于文学者。责以文学。百官众职。率以是处之。则亦足以成一代之治。而又恨其不能尽用。此固衰世之意。而与夫孔子之言。盖互相发也。余尝以程子之说。考论当世人物。则如太华子之文学。岂非卓然可为一代之需者耶。太华子生于文献之家。自幼吐词惊人。艺翰之妙。亦天才也。十八成进士。凡有士林选举。莫不推而为首。及其登第。一世之人。知与不知。翕然称为得人。于文学极选。皆将举而畀之而无异辞。其人望之盛如此。而太华子不苟自足。益游泳于诗书六艺之间。其发为言语文字者。类皆清和而不靡。婉丽而有则。骎骎于古名家。而迁谪以还。始复敛华就实。以发其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1L 页
真澹之趣。则其为诗又长一格。盖其力专才富。方进而未已。其于任一代文学之责。岂不裕如也哉。然太华子不幸短折。不能以高文大册。主一世文盟。而所可见者。只寂寥篇章耳。余于是知世未尝无才。而至于了一代之事则天也。非人也。太华子清明雅洁。自有高识远韵。其行己也不苟。处事也有制。不忤于俗。而亦不为俗所移。独深好古人姱节懿行。余尝谓太华子虽显于当世。必能勇于引退。修其初服。超然于埃𡏖之外。益读孔孟程朱之书。以尚论乎唐虞三代之际。不但了一代文学之业而已。其于为人。亦岂止为今世之隽哉。顾天阏其年。遂止于斯。此可以见古人所叹才难者。不特以其人之难得。虽有其人。长养成就之为尤难也。昔卫叔宝之人物。吕与叔之才识。俱以无年。不克致远。此栋折之叹。雍行之志所为悲也。今太华子之为世艳称。即叔宝之流。而其资质之美。亦庶几于与叔之贤。则夫区区之文字。岂足以槩其人。而然使后之人。诵其诗而论其世。慨然有感于时事之难了。人才之信不易也。则亦斯集之为也。呜呼欷矣。丙辰十月之望。骊兴闵遇洙序。
南忠壮公诗集序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2H 页
戊申逆贼陷清州。忠壮南公以营将。骂贼不屈而死。时年七十六。当世之人。无不壮而义之。公本韎韦之君子。而顾喜为诗。凡有感慨不平。必于诗发之。是以平生所作至数千篇。而盖多出于爱君忧国之诚。薄外慕全素履之志。公之为人。斯可知已。余尝谓君臣之伦。天经地义。而惟其义合。故必将之以忠实之心而后始得以维持。苟无忠实之心。虽有其名。而其义则已废矣。是故君子之道。不论身之显晦位之高下。其不能一日忘其君者。为有以尽臣子之分。今观公诗。其向君尽节之忠。殉国忘身之义。随处呈露。烱烱如见其心。其亦庶几乎斯义矣。且夫人平居。能轻爵禄重名义。然后临难有不可夺之节。若其负国偷生。顿颡贼庭者。必皆前日求富贵利达。顽钝无耻者也。如公之仕宦不遂。位卑禄薄。蹇铲淹滞。至白首弗遇者。自常人观之。宜若汲汲于进取。而乃其漫兴诸作。无非遗外荣利。保全晚节之意。则是其遇难立慬。自为平素已定之分。非由于一朝感慨也。呜呼。诗本性情。即此百篇之诗。而公之性情之正亦可见矣。使后之人。诵其诗而知其人。惕然有感励兴奋之心。则其有补于世教。顾不大欤。余读唐诗。见张睢阳闻笛之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2L 页
作。颜平原登桥之诗。非当世诗人刻意求工之比。而后之君子独钦诵而不厌。盖其大节之伟然者。特为人所慕。而秉彝好德之心。自有不能已者。不然则彼王维,储光羲之诗。非不清远閒澹。极诗之美也。斯岂非伦纲义理之为重。而语言声病之为轻欤。若公诗之传乎久远。亦不以其文词之工也。余于斯集。三复而悲之。为之叙如此云。
农圃集序
农圃郑公遗集。合附录为若干编。盖自公之殁。荐绅学士诵其忠勋。悲其冤枉。百数十年矣。间尝闻于朝。洗涤丹书。赠以爵谥。崇报既备。又其遗文收拾于祸患之馀。词藻之美。大为艺苑所重。公之后孙相点。以序文之阙。尝以书请于余曰。吾先祖旧有忠劳于国。抱冤以殁。子之王考文贞公曾为镜城通判。虔祀其时义士之墓。子之从祖文忠公按节北路。与评事畏斋李公。蒐辑吾先祖遗事。凡系表阐之方。靡有馀憾。子之先君子忠文公既制先祖谥状。又为彰烈祠志弁卷之文。发挥备至。今此序文。亦子之责也。遇洙于是不敢辞。盖闻公以英伟卓荦之资。有敏妙华赡之文。当 穆庙盛际。擢高科。出为咸镜北道评事。未几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3H 页
岛夷来寇。蛇豕荐食。寻又闯入北路。叛民内应。王子大臣避兵在北。俱被执。帅臣边倅亦皆陷贼。六镇诸胡又乘时动扰。磨天以北。荡为贼薮。公以眇然一个书生。纠率义旅。既剪叛民。继而屡败倭贼。逆拒胡寇。使关北一路。得免沦陷。历数中兴功绩。殆无其比。而一时忌功害能之辈。掩蔽而不以实闻。朝家甄赏不行。公又超然不有其功。浮沉州县间。而后值昏朝。纵酒自废。及癸亥反正。以公有文武全才。且守节不污。将加大用。顾公急于便养。低回外郡。旋罹无妄之祸。竟死狱中。此其为忠冤之实迹也。呜呼。庄周有言。子之于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于君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若以君臣之相属。为出于事势之不得已。晦庵先生跋忠嘉集。特举其言。斥其为为我无君之邪说。今以是而观于公之遗事。则出身未久。为关塞小官。提一队乌合之众。战百万鸱张之贼。其势亦极难耳。出万死得一生。卒能荡攘群凶。汛清关北。而媒蘖者从而议其后。赏不酬劳。一方之人。无不为之扼腕愤叹。而乃公万折必东之志。初不以爵赏为意。惟欲自尽于臣职。苟非君臣之义。缠绵固结于人心。则必不能若是。况其声气所感。义士咸聚。实由于秉彝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3L 页
之所同得。则益信先生之论为不可易也。夫以公之明于大义如此。而卒挂祸网者。岂非天下之至冤哉。盖尝论公之世。想公之为人。则其起诸生为小官。徒以忠义相激励。善以少击众。似唐之张睢阳。当危难之际。以书生掌戎权。收功于板荡之馀。无愧宋之李伯纪。横罹幽枉。狱成而无罪名。蔽之以莫须有。又彷佛于岳武穆。斯可以槩公之终始。而其为忠为冤。将与古人同归。然则斯集之行。亦岂不与伯纪奏议张岳诗篇。同其久远也欤。 崇祯纪元后百二十一年庚午仲春。骊兴闵某序。
骊江耆会录序
今 上癸酉之岁。退渔金公以七十登耆社。与同乡老牧窝,乐村两李公谋曰。吾辈俱是老人。又同居一乡。与宋之洛社耆英。迹颇相类。盍相与为会。以遵古人遗轨乎。既而又以遇洙年满六十。而适在同乡。依司马端明旧例。使之与焉。遇洙亦欲为诸公成此胜会。不敢辞也。乃以七月庚辰。两李公与遇洙同舟。先诣梨湖金公之宅。如洛之诸公先设第一会于富公宅者。而凡其杯盘饮食之数。亦略仿前规。翌日回舟以到邑中李公宅亦如之。翌日乐村亦如之。翌日弊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4H 页
庐亦如之。于是又用耆英诗旧韵。各成数诗。又令遇洙为序。遇洙窃尝闻之。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幼弱强壮耆老之等焉。自幼弱而观乎强壮则强壮之年为多矣。自强壮而观乎耆老则耆老之年又多矣。然则耆老者。世之所希有。而人之所祈愿也。此耆英之会所以特为古今所艳称。而吾辈亦仿像慕效而为之。然有大可警者。人之少也。年岁方富。志气方锐。能自力于行谊。求免于过失。而及其既老则摧颓废弛。已不可以有为。而人亦处之以老大之人。不相训戒。年迫日索。遂至于死。则生为无闻之人。死为包羞之鬼。岂不可哀也哉。以此论之。人之得耆寿者。虽若可喜。而其为忧为惧。反有甚于幼弱强壮之人。于此而不加猛省焉。则终何以得免于小人之归乎。抑又闻师旷之言曰。老而好学如炳烛。程子又有六十后研究之训。今吾辈虽老。不忘好学之心。而研究经传之旨。卒能收功于桑榆。则其于文,富,司马德行事业。庶几无愧。不然则今玆一会。不过为摸仿古人之迹而已。曷足贵哉。诸君子以为如何。骊兴闵遇洙序。
贞庵集卷之九
 记
  
杨山墓庐重修记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4L 页
惟玆杨州平丘驿西北七里鸣牛里卯向之原。即我七代祖考赞成府君之墓也。其下继葬。有文川郡守府君。长兴库令府君。彰信校尉府君。三坟同在一冈。盖赞成府君之子若孙。而校尉府君。于库令府君弟也。我高祖府尹府君。以校尉府君第二子。出后于伯父库令府君。有清德质行。浚发其祥。以覆冒于其后。墓在堤川遇庆里。我曾祖观察使府君笃于孝思。遗戒葬之山足。而术家有忌。葬于忠州之山。宅兆又不利。我仲从祖文忠公暨我祖考文贞公。广求吉地而不能得。文贞公下世。文忠公始择定于赞成府君墓左麓甲向之原。而旋值己巳之祸。远谪西塞。至庚午九月。始令诸子侄奉移衣冠之藏。壬申文忠公殁于谪中。嗣子文孝公奉輤车而归。权安于观察府君墓下。甲戌更化。始移葬于骊州。自后无继葬者。世代益远。岁时享祀。子孙或无一人在位者。我仲父奉朝贺丹岩先生惧其如此。既令凡为观察府君子孙者。各以年次排定。岁时分诣于杨州堤川两处先山。罔或不虔。已而又以杨山墓庐岁久倾圮。常欲改修。而顾非私力所及也。岁乙卯先生从父兄之子应洙为岭南伯。子通洙为醴泉宰。则先生诏之曰杨山墓庐。我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5H 页
仲父文忠公所经始。而我先子文贞公所完就者也。岁久不修。栋宇将倾。尔等其各捐官俸。以修补破敝。无废肯搆之责也。应洙等敬奉教戒。岭营出钱数百两。醴县出钱数十两。事将就绪。而先生寝疾矣。然犹以此事惓惓不已。亟令通洙经营之。而通洙侍疾焦忧。有未遑也。无禄。先生即世。既葬于原州。通洙泣而语诸兄弟曰。墓庐之役。先君子遗戒丁宁。余敢不卒事。遂改屋之旧基。稍近墓下六七十步。旧为屋十四五间。而增之为二十馀间。数月而功告讫。坚朴明爽。可以永久。翌年戊午。有以原州之山为有疵者。又有言观察府君墓下文忠公权窆旧圹叶吉者。遂以九月丙辰移奉。窀穸载完。以先生奉先之至诚。而卒又依归于斯。夫岂偶然者哉。于是自赞成府君至先生适五世之藏矣。记称太公以五世反葬于周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盖美之也。遂取其义名其斋曰礼乐。又为之说曰。大哉。礼乐之道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此礼乐之所由生。而与天地相通者也。大凡盈天地之间者。其尊卑大小。秩然而不乱者。礼之义也。其生意鬯达。䜣合而无间者。乐之理也。是以孔子赞易家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5L 页
人之卦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其对齐景公之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是观之。则人之所以正家治国者。固不可一日而舍礼。而其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恻怛忠爱。欢欣交畅者。实有自然之乐意。此礼乐所以不可斯须去身。而有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者也。记昔丙辰春。遇洙侍坐于先生。偶及求山之说曰。天地人三极之理。当无不同。以天文言之则古人有云人事失于下。天变应于上。盖人事有失则谪见于上。理之宜也。非以既示警于上。而方降灾于下也。是故宋景有善而荧惑退舍。夫弭灾之道。亦岂外乎人之修德改行也哉。地之理亦然。其幽深渺冥。固有不可测者。而所谓地中吉气云者。或昔有而今无。或今无而后有者有之。窃以天文推之。是必子孙修行善道。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克尽其道。祥和之气。畅四支而发事业。则地中之气亦从而吉。不然而乖离隔阻。怨叹愁恨。则地中之气亦从而不吉。人之为父母图安厝者。毋徒求于风水之说。而唯自尽其人事。无辱父母之遗体。无失兄弟之欢心。于以导迎天地之和气。则彼地家所谓吉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6H 页
地明堂。恐不过此。先儒既以彼安此安。论风水之理。则此安而彼安。亦岂无其理乎。先生首肯之。夫遇洙之言。自他人观之。可谓迂远而阔于事情。而先生不以为不可者。岂非以遇洙之言。自为一道。而于明有礼乐。幽有鬼神之说。有足以相发。且使后之子孙。唯务求乎人事之显明。而不妄惑于地理之茫昧。则亦不为无少补也哉。呜呼。玆山之冈麓相连。而祖考之茔域相望。上下数十百年之间。世代迭迁。时运日降。祖先之流风馀韵。家庭之美法良规。大抵衰矣。凡我子孙。时节来朝。其处心行事之有善有恶。祖考精灵。已洋洋而照临。崇降赏罚矣。可不谓严乎。虽然古今一理也。祖孙一气也。今日为吾祖后孙者。亦无可以他求者也。唯以圣贤之训为必可信。先王之道为必可行。而究观祖先忠孝勤俭成立门户之本。而以顽率奢傲为惧。踵习家庭雍睦谨敕迓续休庆之实。而以偷薄放纵为戒。则所谓乐所生不忘本者。实于是乎在。而伦理既正。恩义亦笃。礼乐之道。兴于家而达乎邦。是必为祖先之所印可。幽明之所佑助。而自玆以往。邦之人过此者。莫不咨嗟叹慕。以为吉地明堂。无如闵氏之山云尔。则是与夫崇信术人。妄徼福利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6L 页
者。其难易虚实。岂可同年而语乎。遇洙所愿与诸宗诸子孙共勉者也。 崇祯再戊午十月日。赞成府君七代孙遇洙谨记。
苟度庵记
吾友金子静以苟度名其所居之室。盖取延平先生草衣木食苟度时日之义也。子静年才弱冠。已有此意思。其身世可悲也。然苟字之意。近于偷安。居处则可苟。学问则不可苟也。子静唯无以身世之穷而弛其学问之功可也。字书曰敬傍着苟。以其不苟也。犹治乱而曰乱。治污而曰污。子静其敬之哉。
湖海亭记
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朱子释之曰所见既大则其小不足观也。然天下之水。自湖江川渎。以至陂泽涧溪。其数亦多矣。是皆各擅其胜。无不有可观者焉。何可以一观于海。大其所见。而遂废天下之水哉。譬如游圣人之门。得闻大道。天下之言。无足当其意者。然其温厚明达。合于理致。而有功于圣人之门。则皆可取之。何可以吾见闻之大。而遂废其言。以为不足听哉。大抵观水者。必尽观天下之水。然后方可以尽其水之理而无不备矣。听言者必尽听天下之言。然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7H 页
后方可以尽其言之理而无不明矣。苟徒取其大而略其小。则所谓大者。有未尽耳。盖孟朱之言。只论其大体。不以辞害意可也。余闻江陵之镜浦台。滨于大海。自为一区。不与海相接。而其瑰奇伟丽之胜。殆无其匹。东海固为壮观。而使无镜浦台则东海之胜有未备也。自镜浦十里而为湖海亭。自镜浦而观之则不知有湖海亭。而自湖海而观之则不知有镜浦。岭东之人。谓之内外湖。而各擅其胜者也。然则观于东海者。以为壮观之止于此而不复知镜浦湖海之胜。则是何异游于圣门者。徒闻圣人之言。不复知天下亦有精言眇论可为人法者乎。湖海旧有画阁。乃张别检昊太虚之所刱。而烬于野火。础砌犹在。向者戊戌。三渊金先生到此。断以为第一名胜。而湖亭主人辛上舍正复为缚屋三间。为先生居宿之所。先生居此甚乐之。与门人弟子讲易论诗。未周岁而作五台之游。遂不复至。而其亭岿然独留。盖三十馀年矣。人之慕先生者。每登览太息。而主人与数三学子。于此讲诵略如先生在时。庚午又失火。鞠为荒墟。主人之意。既伤名亭之废于灰烬。又恐前修之遗迹并至泯没。乃重新栋宇而属余记之。以示后人。余久知有湖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7L 页
海之胜。而未能一至其处。亭之主人亦知其为韵士。而尚未一识其面。此为可恨。然驰书数百里外。请之愈勤。则余亦喜其托名于其间。遂不得辞也。古之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此不免为客气所使。有妨于学道。然所谓客气者。多由于徒慕其大而不察于微眇也。使其合大小精粗而无所遗焉。则乃合于知言养气。而方可谓善用其气者。此真孟子所谓豪杰之士也。然则湖海之豪气。未必有妨于学道。而亦岂不反有益也哉。余虽疾病侵凌。尚有豪气之未尽刬除者。于世之龌龊猥琐者。闷见久矣。他日一往。纵览东海之壮涛与内外湖之奇胜。而与主人登楼卧床。上下孟氏之旨。以消除客气。而发其浩然之气。则此亦金先生所望于后人者也。未知主人之意果何如哉。若亭之胜槩。余未尝一登临焉。且已具见于金先生诗语。览者当自知之。
李胤之丹邱二亭记
龟潭每泛舟从下而观。故未睹其全体。李子由为丹阳守。相地于可隐峰下。置小亭。以与龟潭相对。凭槛而望则龟潭之全面在是矣。子由之胤胤之。取朱子苍霞映赤城之句。命其名曰苍霞。汉滨尹景平书其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8H 页
额。余又作小记置亭中。时癸酉春末也。
舍人岩有瑰奇绝特之观。而稍西而移十数步则有石门呀然而开。登登而上。以至其颠则平铺如席。可坐数十人。而岩壁环拥有洞天之象。友人李胤之得此而置小亭。名之曰栖碧。盖取李白诗语也。舍人岩为四郡名胜。闻于国中。而栖碧则自胤之发之。盖亦有待也。胤之请余作小记以识其事。时癸酉仲冬也。
贞庵集卷之九
 题跋
  
鹤泉志跋
右陶庵先生于大心殁后。以鹤泉志示遇洙而与之书者也。遇洙与大心约同游。而雨不果。及大心入山。欲往从而病未能。皆见于卷中。而大心不可复见矣。为之抚卷太息流涕也。盖先生自戊申后。虽居墓庐。常病其地势湫隘。思得一宽閒爽垲之区。日与学子辈。讲诵弦歌。暇则以幅巾藜杖。逍遥于岩崖涧瀑之间。以发舒精神。休养情性。而久未谐也。昨年秋大心得鹤泉之胜。以为刱见。亟图寘屋。今春入山营筑。役才半而归。归则病遂不起。呜呼。大心之经营半生而仅得之者。几成而又遽死矣。甚矣其命之穷也。他日遇洙从先生于此。其起居饮食。动与山水相接。而独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8L 页
大心不在矣。于斯时也。诵仁智之章。歌伐木之诗。其山色之苍然。水声之泠然者。无非悽怆而伤怀。则亦复何乐哉。虽然人之生也。禀天地之秀气。而如大心为人。清明疏旷。无尘土滓秽之气。则此其尤秀者也。今既蝉蜕坌浊。与天地之气。同其絪缊。而鹤泉之明昭爽洁。又皆淑气之所磅礴。则所谓苍然而泠然者。实与大心清明之气。不随死而泯者。周旋往来于其间。安知夫起居饮食之不与大心相值。而诵诗读书之不与大心同其乐哉。况大心君子也。其心好善。夫善者属阳。阳为君子。而玆山又其遗恨于无穷者。则意其气之阳明者。不化为朽壤而为明神。以照临于玆。于其从先生而居此土者。默有以相之。使其为善必力。去恶必果。卒同归于善人君子之域。而其所居之室。永与玆山结缘。虎豹远而蛟龙藏。如盘中之乐。则大心之容不可见。而其可见者故在也。大心之言不可听。而其可听者故在也。然则为大心之友者。固无恨于大心之亡。而大心之心。亦何必戚戚于冥冥之中也。遇洙欲以是说。质于先生。先生通幽明之故。其必有以教之。戊午九月下浣。友人闵遇洙揽涕而书。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9H 页
东莱吕公殁后。朱先生读其日记。题其尾曰不见伯恭固可恨。然于此得窥其学力所至。以自警省。则吾伯恭之不亡者。其诲我亦谆谆矣。今观此卷。大心于师友。实有惓惓之至衷。为之三复感叹。诲我谆谆。其不在此也夫。遇洙又书。
大心闻尊甫亡而余病。发书于先生。叹其不遇于时。又不能享山林之乐。而忧厄嵚崎。以终其身。其言甚悲。以今观之。殆亦自悼其不幸也。呜呼欷矣。又书。
家乘纪略跋
呜呼。此家乘纪略三卷者。我伯氏掌令公所编也。我伯氏尝曰吾家自祖先以来。盛德懿行。可为后世法者多矣。然杂出于氏谱状志等文字。难于遍阅。虽经一阅。亦难领会。且家间妇孺辈。必须习于见闻。熟于心思。然后方可以诵法不怠。宜就先代氏谱状志文字与夫家庭所传遗事诸条。删其繁文。取其可为人情所感慕欣耸者。而稡为一书。既以资朝夕览阅。且令妇孺辈传看而服习也。于是手自编摩。具有条绪。时庚申岁也。辛酉服承重祖妣丧。停编且半年。自其秋冬续成之。至壬戌则伯氏于此事。心甚忙急。殆于忘寝与食。书才告讫。伯氏偶感疾不兴矣。呜呼。尚忍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39L 页
言哉。遇洙虽知伯氏之留意玆事而赞其成。若其凡例则无所与闻。及伯氏没而获睹成书。则自始祖至祖考文贞公府君行迹。载于一卷为上卷。先考忠文公府君行迹载于一卷为中卷。此则正统也。自伯从祖大司宪府君至仲父奉朝贺府君行迹载于一卷为下卷。此则旁亲也。书凡上中下三卷。而二十二代德行事业。炳烺在目。戚然有感叹兴起之心。且其位置齐整。去取明白。实一家之宝藏也。伯氏既没之翼年。我伯从氏自海上量移原城。贻书于余曰。贤伯始编家乘纪略也。语我以书成则当质问而完就之矣。可以书来也。于是就其中稍加梳洗。遇洙亦得与闻其一二。未知伯氏见此。其将欣然有会。以为能得我心否。泉路永閟。叩问无日。呜呼痛哉。古人有言曰为治当法祖宗。盖祖宗者。成立门户之始。其良法美意。自当为后昆之所遵守。而子孙之于祖先。其气脉自相通。典刑有从来。则其于观法也易矣。亦必传之无弊矣。我伯氏心正而识明。质有其文。而遭时不幸。不能见用于世。退而求志。然尝病世之学者。处下窥高。轻自大而卒无得。故口不谈天人性命。而惟兢兢于人伦日用之间。此编之作。亦孝心之发。而实行之积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0H 页
也。夷考平日言行。盖无愧于此编。而特其未能表见昌大如祖先功烈之著也。呜呼可胜悲哉。若遇洙者。质本轻弱。年又衰颓。将无以绍承祖先父兄之遗规。则惟有抱持此编。以策励于诸子诸孙而已也。甲子五月。弟遇洙涕泣谨跋。
十清集跋
右十清金先生诗文若干编。往在 崇祯二年。泽堂李文靖公实蒐辑而编摩之。且为序文。今几二百年矣。呜呼。以先生道学之渊深。志节之昭朗。其精神心术。大抵寓于文字间。而既散佚不全。亦久未刊行于世。可谓斯文之欠缺也。向者 圣上慨然有感于己卯名贤事迹。命诸贤赠爵赠谥。于是先生以本官吏曹参判。赠吏曹判书。兼带如例。又赐谥文简。道德博闻曰文。一德不懈曰简。先生诸子孙。又与合谋。将以活字印遗集以行。噫。事之显晦。固有时欤。先生之文。富蓄平铺。矢口成章。泽堂之论。无容改评。而抑又闻先生曾孙南谷公之言曰。先生经学精深。尤邃于易。故所著述甚富。而论易文字为多。季子持平公之死于乙巳士祸也。遗文旧籍。悉入于搜括中。此文集所以不完。而序只以兵火后收拾不多为言者。由于事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0L 页
实之未详也。南谷既持平公之孙。则其言信而可徵也。呜呼。先生之道。既厄于衮,贞。而不得施于当时。其文又厄于芑,磁,顺,龄。而不能显于后世。后之君子读是书而论其世。其必低回感惋于世道斯文之祸。而虽寂寥篇什。亦加贵重。此前辈所以力为裒聚。而后人所以图欲广传也。今南谷公之曾孙纪国氏。令余为跋语于卷尾。余辞谢不敢当。而顾其请愈恳。遂略记如此云。
李元灵(麟祥)文藁跋
元灵之文。洁而无陈腐语。深得韩子必己出务去陈言之意。且其言近世为文之弊。有曰引经以證其说者。特蹈袭词章之文耳。此亦可谓笃论。然考其文。反或不能文从字顺。出于自然。使人有心融神会之意。则又其病也。愚意以元灵之精明。熟读朱子之书。深究义理。而于古人文辞则兼取南丰之文。俾其发于辞者。浑厚条畅。不见用意之迹。而自合矩度。则当益美矣。元灵以为如何。
朱子之答曾景建书。既告之以南丰之言曰。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其后景建学时文。则又与之书曰。公家自有文章大宗师。何故不学而学他文耶。意若相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1H 页
背。然先生之于景建。嘉其求道则欲其不屑于文辞。闷其渐染于时文则又示以为文之正路。其言盖并行不悖也。今元灵于时文则固已病之矣。苟能读南丰之文。以从文章正路。又从事于朱子书。深悦义理之味。则其于南丰之文。又将有不屑者。此尤元灵所宜加之意也。壬申孟冬下浣。蟾溪病夫书。
感兴诗集注跋
朱夫子尝读大雅而赞之曰。此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盖大雅多周公所自作故也。自夫大雅之不作。而诗道崩沦。降及后世则直雕虫篆刻之类耳。汉唐以来。独朱子感兴诗二十篇。特为正声。上述性命之原。下备日用之常。旁及历代之史。辞致明白。议论正大。与大雅相表里。学者所宜朝夕讽诵而不可废者也。顾其注说多门。难于折衷。读者病之。任斯文仲思乃取诸家。斟酌去取。作为一书。略其浮辞而发其要旨。用意精深。读是诗者。因是而得其辞通其义。以卒承先生嘉惠后学之意。则岂曰少补之哉。仲思要余题其后。略述如此云。
书四郡酬唱诗后
丙申岁。余与橧巢将往观四郡山水。行到骊州。时适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1L 页
秋夕。余于上墓之后。偕出牛湾浴波亭。盖吾家旧亭也。夜中张烛赋诗。翌日入峡。归时觅舟黄江。又与权兄敬仲同载。复过亭下。数十年后。余自峡乘舟而到亭下。适又秋深矣。有诗曰丹峡归来共一舟。旧游回首水悠悠。浴波亭上题诗处。老柳寒花又一秋。时橧巢已作古人。思甚怆悲。今橧巢之子亮行子静。寓居骊州。余亦移家牛湾。适于遗集中见丙申酬唱诗。又其目前所见。无非当时景物。感叹久之。略书数行于其后。乙亥秋夕翌日。牛湾寓人识。
橧巢于此行。赋诗颇多。辄要余和其韵。余性疏缓。且被路困。多不能作。则橧巢每曰凡游事。有纪述文字然后其游长。苟无文字则事过而旋忘。殆不记其有斯游也。子盍勉之。余虽是其言。而亦不能从。今见集中诸诗。多阙和韵者。盖以此也。追思慨然。又记之。
书次子手迹后
此亡儿丙寅十一月念后出寓牛湾后。书报于余者也。其日适风寒。又病中移次。故忧余之过念。冀以宽之也。其时则病不至甚。留牛湾几一月。又移寓骊州邑底。至于丁卯正朝则有书于余曰。早起盥洗而坐。意思清快矣。笔画亦如常时。然目其日添加。以至于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2H 页
十二日而竟不起矣。其间书札往来亦多矣。皆收聚一处。拟于病愈后相对一阅而致其喜也。及其死则有不忍见者。于是令傍人一一扯裂。扯裂且尽。始思之。渠之笔画。本自华妙有可观者。而渠之子方在襁褓。他日虽幸长成。将不识其父之面目矣。即其笔画之间而如见其面目焉。则虽一二行短札。亦宜不可弃也。遂乃就加寻见。则此札存焉。病里字画虽弱。而犹足以见其精神。书中辞意虽简。而亦足以知其孝爱。呜呼其可惜也。
贞庵集卷之九
 铭
  
侄女尹氏妇新昏屏风铭
众物之生。肇自乾坤。是以圣人。寔重昏姻。福禄由基。义礼由敦。宜尔兢兢。于此造端。
祝尔永年。夫妇偕老。言笑孔嘉。瑟琴谐好。匪德之卲。曷称寿考。敬以聚之。受天之报。
祝尔厚生。稼穑乃逸。甘旨无阙。黍稷斯洁。爰推其馀。族邻是恤。不义苟得。烱戒非一。
祝尔贵显。匪黻匪佩。仁义乐善。是谓良贵。求之在我。奚慕乎外。儆戒相成。自底光大。
祝尔衍胤。天祚厥躬。吉祥维熊。众多如螽。以身而教。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2L 页
既才且中。大尔门户。泽流无穷。
天有显道。大寒阳春。念尔新昏。生民大伦。正始之义。拨转之辰。克敬克勤。俾德日新。
族大门高。鲜不骄易。矧伊妇德。以顺为贵。衿鞶之训。父母所戒。夙夜佩服。毋忘敬畏。
惟寿富贵。与夫多男。所畀者厚。圣犹抑谦。必以德将。而克有堪。申祝寓警。尔罔不钦。
杖铭
余有一筇枝。盖出自海中。其质似松。其节似竹。其坚贞似金石。出入相须已累年矣。今年余南游。至花林之洞。雨馀石滑。坠之而失焉。寻复得之。及东入永春。转之越中。又失之于滩上。县人有觅得而献者。其失得离合。实与余有缘。于是属同行诸友作铭。以记其事。又念古昔宾主之礼。有赋则有答。遂书数语于其后。
衰病之躯。赖尔扶将。山水之区。与尔徜徉。盖松篁之韵。金礏之质。未尝一日暂舍。岂意偶尔相失。花林之洞。越峡之滩。其失得离合之际。有数存乎其间。虽不忧喜之枉用。亦自眷恋而难忘。从此白首之久。要永与为伴于烟霞水石之乡。
贞庵集卷之九
 笺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3H 页
谢 赐 毅宗皇帝御笔印本笺(丙午○代仲父)
黄扉忝据。莫赞尊攘之谟。宝墨交辉。滥荷锡予之宠。仰认 圣意俯激微衷。念昔先仲父之燕行。适得 毅皇帝之墨迹。譬彼良玉。独不烬于火炎。刻之名山。期永传于灰劫。惟大老寔主玆事。引古义又建遗祠。宸翰烂章。与天壤而俱弊。 庙飨明洁。历年岁而益虔。斯岂能尽朝宗之诚。盖所以体 圣祖之志。事迹有感于 睿思。倍切东周之怀。板本偶藏于私家。遂登清燕之览。何意摸勒之才讫。遽蒙宠锡之俯颁。天香袭人。焕焉珠璧之相映。 御跋在下。宛然釜鬵之遗篇。顾 两圣翰墨之珍。匪直为美。幸一脉春秋之义。由是而明。奚独私荣。第增感涕。伏念臣迹厕肺腑。恩深盖帷。袭父兄之绪馀。惧或忝尔。愧禄位之隆显。报则蔑如。乃推感旧之心。遽施旷世之典。玆盖伏遇主上殿下善继善述。丕显丕承。谓臣有家庭之闻。粗能识其颠末。念臣为簪履之旧。俾得与于宠光。爰降恩纶。特及卤质。臣敢不九顿感激。十袭护持。偏荷殊私。期保守于来后。愿将斯义。永昭揭于吾东。
贞庵集卷之九
 上梁文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3L 页
露梁四忠祠上梁文(丙午○代仲父)
伏以冤诬载雪。明一世是非之真。庙宇新成。举四贤啜飨之礼。何待百年而论定。乃今一体而祭同。言念辛壬年间。奄值百六运厄。阴云蔽日。 宗祊等旒缀之危。毒虺伺人。奸凶怀网打之计。存亡不容于毫发。盖一木难以扶倾。死生立判于斯须。非大忠孰能效力。所以冒危难而身殉。固知为社稷而天生。惟我忠献金公。忠文李公。忠翼赵公。忠悯李公。以乔木之臣。为柱石之辅。褒贤尚德。 圣考留赞像之文。忧国忘家。药院见书壁之意。江湖廊庙。范希文之深忧。老圃寒花。韩稚圭之晚节。盖其追殊遇于先帝。每勉殚至诚于 嗣王。机务恐妨。忧切于 圣躬之疢疾。 储位未定。虑远于国势之孤危。狙伺潜遏之几人。燕居深念者盖久。 太母之谚教既降。四重歌成。丁酉之旧礼式遵。联名劄奏。虽苦心可质于神鬼。奈邪径莫杜于幽阴。宫门密开。已分静冲之及戮。驿变驰闻。又见朋芑之逞凶。曰国老曰门生。引喻比拟之凶悖。谓废立谓篡夺。株连戕戮之酷深。鼎镬当前。顾素心而无愧。天日在上。控此冤而谁因。至其临死而从容。益见所操之坚确。刘梁处义。视今日而犹惭。罗吉深文。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4H 页
历三载而愈毒。剪 贰极之羽翼。将欲何为。戕 先祖之股肱。孰不可忍。其事则史册所创见。其心则路人所共知。凤逝麟亡。天地浑杀伐之气。狐鸣枭噪。邦国际危急之秋。然天道之好还。岂其终绌。抑公论之久郁。会有一伸。乃当改纪之辰。即行旌忠之典。重阴既霁。复见赫曦之光辉。九鼎方悬。莫逃妖魅之情状。譬元祐之初政。党籍始除。如 穆庙之新临。幽郁载涤。奚特慰九地之冤魄。盖亦副一时之舆情。虽气数不齐。始兴受于其败。若伦常攸系。繄谁赖而得明。传天下万古而有辞。大义罔坠。使人臣二心者知愧。世道以扶。崇德报功。乃哲辟之所重。以死勤事。考祭法而可知。遂因章甫之上陈。特许祠屋之刱建。当时谪路。偶出鹭梁之津。平日郊居。亦在牛鸣之地。拓临江之数亩。功役载兴。捐太室之馀材。德意甚厚。一室肸蚃。恍如庙堂之旧仪。千秋苾芬。同享国家之隆报。衿绅以之欣耸。行路莫不咨嗟。控魏阙之云烟。若有朝天之路。挹 明陵之松柏。想慰向日之诚。矧玆区域之孔嘉。允为义烈之所萃。撑支宇宙。六臣之精忠。扶植彝伦。三士之大节。栋宇密迩。岁时之香火攸同。英俊并游。泉台之悯郁可抒。事既匪偶。人自趋功。历吉
贞庵集卷之九 第 444L 页
日而举脩梁。腾新谣而效善颂。
儿郎伟抛梁东。近接前修一亩宫。事变只随时势异。诚忱元自古今同。
儿郎伟抛梁西。陵园草树露凄凄。何似锦官城外地。宗臣祠与閟宫齐。
儿郎伟抛梁南。冠岳晴峰送翠岚。壁立巉岩好气像。长令谀骨死怀惭。
儿郎伟抛梁北。众星森列环辰极。至死孤忠炳独存。永扶人纪明千亿。
儿郎伟抛梁上。上有苍天昭且旷。御气乘风至帝乡。玉栏春日陪云仗。
儿郎伟抛梁下。下有江流流不舍。海口苍茫接庙门。水虽万折犹东泻。
伏愿上梁之后。黍稷明洁。精灵妥安。气作山河。神功遍被于寰域。名争日月。邦人竞劝于忠贞。礿祀无缺于春秋。栋桷不倾于风雨。永作邦家典式。留为简编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