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庵集卷之三
贞庵集卷之三 第 x 页
贞庵集卷之三
 书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5H 页
上伯氏(辛丑)
往复书约略见之。而盖执事所与李友书。明快恳到。且辞意之间。直而不迫。缓而不屈。深有得于古人交际间道理。诚可钦服。其意必欲得弟之一言者。盖其所致疑于弟者。深于执事故耳。后便欲作答。而文字不长。恐不能如意说去也。
黄江往来时。路傍多亲旧。彼欲径来入吊。则此当何以待之耶。盖此则不可引练冠垂洟之礼。故欲有所预讲耳。
上伯氏(乙巳)
两从氏科事。实四十年来门阑始有之庆。喜幸何可言。家国泰运之复。并切区区祈祝之诚耳。老懦兴起之教。不胜捧腹。种种世道。虽或有不如人意者。若以佛氏所谓大心众生者观之。则似不当因此自沮。如材力可为者则亦须一出。使国家有赖。门户有光。此亦不可不加之意也。然材力扶植之道。似无过于书籍。安知近日世道之不满人意者。多由于新进辈弃书不读之过耶。偶然及此。而此出于只诵所闻而已。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5L 页
亦犯妄是非之戒。览即丙之为望。
上伯氏(丙辰)
弟舟行虽值风雨霜寒。雨则夜听。风则张帆。霜朝则拥被而宿。俱不为病。只是年在中身。非骨肉分张时节。而往来靡定。离别居多。此可叹息。奈何奈何。
上伯氏(戊午)
尊友竟至于斯。其志业之谬悠。身命之畸穷至此。一恸之外。行自病也。奈何。既行寝门之哭。再昨又往哭虚位于泽内而归矣。弟则自以贪生之故。日服枸杞酒。其亦顽矣。
上伯氏(己未)
衡疏才得见。情状极可恶也。渠欲自明。则当只陈事实。以听指挥。而其中此犹如此。他事可知云者。奸赃现发矣。 上圣明临。岂不觑破耶。虽 天意未敢测度。而所谓自然不易之公论者。必不泯灭。亦何忧何惧。下教中忧惧罔涯四字。下语太过。且伯从氏谕以兄主于今番事。甚有动挠之意云。平日不如此。而今如此者。为何故耶。恐当加省也。如何。自无知识。僭有仰规。皇悚皇悚。
上伯氏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6H 页
士渊果于 亲鞫罢后陈疏。而陈疏后节拍又如何。仲从氏过骊还洛。而甄复后始可陈章耶。此中僻左。如不在人境。而此等事犹往来于心。信乎尘缘之难去。曾以此意。仰及于伯从氏书中。则答以此则秉彝之不可泯者。而君欲绝之。岂理也云矣。弟亦自知其同于释氏以理为障之罪。而发一笑耳。
上伯氏(庚申)
昨日大雾弥天羃地。殆不辨咫尺。今日亦然。又木冰异常。诚非等閒灾怪。忧叹有不可极。不知京城亦然。而上下有警动之举耶。抑方蹶而泄泄。晏然如平常耶。科榜将出。又将得何如人也。草野嫠妇之忧。靡有止届矣。祥侄科作之善。岂不可喜。而如其得中则喜与惧并也。
上伯氏
拜违已数日矣。怀慕不已。路上默诵动心忍性章。意甚好。而其中敌国外患。生于忧患等语。即是今日境界。世变日生。而人情易狃。用是日三复。至望至望。
上伯氏
给牒之教。感泣无已。上伯从氏书。才得承见。惩艾之意。固为真切。而至于虑患之语。恐涉太过。凡悔悟之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6L 页
事。默而存之。思所以尽人事而合天心固可也。不然而每发危祸必至之说。有若变故当前者。则岂不至于挻灾耶。如此而心境常不得安閒。则亦非所以导迎祥和。宣鬯气血也。固知此等言语。盖不止自警。亦将以警昧者。而愚忱耿耿。有此缕缕。还用悚仄。
上伯氏
弟昨午挈兼儿乘船下江。今午来到鸣牛墓庐。昔年仲父主迁窆时来会于此。周览门堂庭庑之间。叹士渊用心之勤矣。日月几何。而人事之变至此。痛伤何言。顺基处留置行粮。此数已夥。然此亦必不易办也。又将何以加得以送耶。弟疏于事。儿过于洁。而毕竟乃贻兄主劳念。事事如此。闷叹奈何。
上伯从氏(壬子)
弟之向来事。事过后自知其未安。下教谆切。尤觉警惕。居家昧然无所事。间取书册遮眼。而无一毫实得。只长得胸中草木。如向来书辞之张皇。盖其害也。读书亦多般。如此读书。岂有所益。只望随事诲责。俾不至狼狈耳。
上伯从氏(壬戌)
海上宿留。不即发船。濡滞之苦。亦可仰揣。而及闻前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7H 页
向楸岛。转入瀛洲之报。则瞻望惠州。渺若天上。吾辈曾于卷中得见此等境界。而为之屡欷。不谓今日身亲见也。苦痛奈何。
上伯从氏
别纸所示。阅来便觉拿山物色。在人目前。已自奇幸。谪中凡百。历历想悉。殊不似前时渺然若天外想矣。慰喜何可言也。第其中丧戚悲苦处则不免泪淫。日用检束处则为之起敬。人情物态处则亦足解颐。种种披玩。快豁郁陶。出陆之命。实出 天恩。感泣曷已。所怀千万。只祝乘便风好还。锦城又得西来好音。而好还丹江旧第。以续前日源源之乐耳。
上伯从氏
朱先生于当世诸君子之获罪。辄以带累为言。韩郑两学士之行遣。皆是兄主之所带累也。一叹一笑。金君出锦城。郑公入柑山。亦皆追蹑兄主之后尘矣。人生百年。正自随缘。亦何怪乎。只岭海不寂寞耳。叶事弟亦明史龃龉。未能详知。盖魏忠贤以阉宦。浊乱朝廷。国以之亡。而杨涟则直言不讳。以至于死。向高居其间。以调停为事。则其为贼边人。而不为主人边者可知。今之论者斥向高为忠贤之党者。可谓知所取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7L 页
舍。而背此者则其人又可知矣。然今之世。岂复有真是非耶。诚无奈何。
上伯从氏
刘平甫只是善人。未尝为知道者。而魏元履过推之。朱子以平甫之为师门子弟。便忧其得虚誉。有书与之曰元履于众人中。说足下吃吃不离口。足下无使。为过情之闻幸甚。其亲爱之笃。责勉之深。犹可想见。今此下教中。毋使老兄为虚言者。恰同朱子之于平甫。不胜感叹。诚欲自此洗心承教。而年纪已迈。志力不彊。奈如之何哉。伯春所见。本宜如此。中间颇为私意所缠绕。不免大误。今幸大觉。渠本言语有力。故既悟之后则便能痛快说出执事之言下即服。已甚好。又以此诵传于金生来拜时。亦出于好义之一端。而于金生赏爱之言。若是真切。此真好善之无已也。钦服钦服。顺也本不汲汲于进取。而又经祸故。于科工殊没意。况人情安得不然。而它日若不能废科。则亦何可一向如此耶。来教又若此。渠亦不敢不奉承。第当力言之也。窃瞷书尺间辞意。便有怡然自适底气象。以是而行患难。何往而不自得耶。自此顿释其从前忧念之私。而但意外又闻天伦间死丧之报。似此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8H 页
情界。非所堪忍。訚弟丧耦。惨恻何可言。此外族亲姻党间凶报踵至。此何运气。痛矣痛矣。
上伯从氏(癸亥)
邦庆稠叠。固已有 涣恩之望。果下量移之命矣。其为私门感戴则多矣。第前后 上教。辄举匡谊作对。真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冤愤奈何。弟返虞蟾村旧庐。触目皆陈迹矣。未死见此。何忍为怀耶。既来之后。则嫂氏及奋也之意。稍能安顿。家间费用。比京亦颇减省。如是支过。庶有保存之望。而但奋也为移奉祠宇及前丧几筵。昨发京行。新山山役。亦将于解冻后即始。而弟当往留董役矣。以此姑未易对坐读书。心神稍定。栖息粗安后。弟与子侄辈及后生少年。同会讲读。一以修行善道。继述先业为准则。则弟之所当自效。先兄之所望于弟者。亦不过如此。故方以是自勉。而不知天之终有以玉成于忧戚也。北还时取路当以何处耶。若先知之。弟欲出迎中路。而但未知山役日期能不相值否也。生者。虽远犹有复还之日。虽别犹有再见之期。而惟此孔怀之情。何时暂忘耶。冤矣痛矣。
上伯从氏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8L 页
密阳闵君来此。谓才自座下归。仍言神观凡百。大损于前日。未知其言信否。自觉亦如此否。弟闻其言。因而思量。此必稍近京国。凡有所闻。自不能不关心。且去家不远。消息频仍。而如小侄女病报。亦自费虑。又向者文字之成。前日悔恨之端。如拨宿火。按住不得。憧憧往来。致得如此矣。人之百病。皆由于心。心苟宁谧。病亦不作。凡于耳目所接。虽有不平之端。一如海外时断置。而至于悔恨一节。则固亦人情所不能无。而事自有公私。唯当循其公而舍其私矣。当初玆事之办得。直是公心。而疏出而先志伸弟心白。且于国家大义理。有千匀(一作钧)之力。其有功于公大矣。至于一身则虽有不善周旋。本心则无愧于天日。而此系自己私事。则唯当舍却一己之私。而以公义之见伸。为幸而已。顾何必切切系着于此哉。前书虽因俯询。有所仰对。弟之所见。本自儱侗。何足取以为准耶。凡于俯询之事。弟虽有言。必须更加商量而后处之如何。弟尝有吾斯未信之意。故不敢愿长者之辄采用耳。泉上下书送览。恃粥仗人赤子心等教。可谓善戏谑者。而览此自不觉中心之伤痛耳。
上伯从氏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9H 页
自有赵益章事。时势又一变。而吏判至以骤通弟台职。被问备之罚。则弟之今日处义。惟当自引无似之实而已。不宜迤及它事。故所谓中策。亦姑寝止矣。此事弟固欲一言。而弟之前书所云既无救其死之实。而徒有污其名之嫌者。亦不可不思。故不无商量之端。及见下教则祸初戚戚之心。便觉萌动。发向松湖之时则以此事陈章。已自断定于心。亦颇有思量文字者。而及到松湖。闻有赵益章事。继闻吏判推考事矣。以故欲且泯默。只于岁末。以不似之实。已被 圣明照烛。请蒙即速刊汰之意。略入文字。未知果如何。
上伯从氏
弟行掠过寿洞山外。岂无展拜之心。而终是昨冬祸变之馀。心折魂伤。偶一思到寿洞溪谷之间。有不忍经心者。若身到其处。寄宿其堂。则肝肺之间。如烁如刺。殆难堪忍。故不欲于数年之内。经涉其地。以此自量者久矣。今行引领瞻想。而竟不能入。顺则以弟不入之故。亦不能历省。盖如是故也。羊昙之不由西门。或是过中。而人情亦自有如此者。奈何奈何。多少下教。无异面诲。至于责勉之教。仰见至意。岂不欲仰承。而半生放倒。不力于学。今难收拾。益自兢惧而已。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09L 页
上伯从氏(甲子)
善之心动。苟非铁心石肠。则中间所经丧戚。岂人情所可耐住者耶。但未知来头吉凶。果如何耳。兄主若于地理。有烛照数计之明。而的知吉凶所在。则所以劝沮者必益力。渠亦必信从。而即今所沮尼者。只是事势。不系地理。而渠则深动于地理。故自不能相入。何必以不顺等题目加之。使渠益怀不安。而反添心病耶。弟则平日。不论在己与在人。于义理之必当为者则当勿问吉凶成败而为之。苟有不然则惟当任其所自为。听于天命。盖既不能明知。而但以智力强为之。则事虽本善。亦非顺乎自然者。故不欲枉用心力。此固微近老道。而敢以所思量者。仰请明教。此果非耶。第望宽心而顺应之耳。祥疏何可不为也。若草草塞责则反不如不为。观今日事势。渠之至交必多以草草说去为劝。渠无确守之义理则何能不动耶。吾辈虽望渠壁立无挠。而至于隐忧则终不能无也。时运如此。奈何奈何。
上伯从氏
李君能有万马驻足之志操。诚为可贵矣。不但儿子羞愧。为子待榜者。亦不胜甚愧也。京报更未闻。终场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0H 页
之赴不赴。亦不知矣。丹守之论李君。无怪其如此。而衰世之中庸。易归于胡广之中庸。李君岂不贤乎。兼之书亦言以某人为试官而入其场。此甚歉然云矣。
上伯从氏
圣学辑要大文跋语。陶庵兄已制送。则投示如何。日者进拜时所示陶庵兄两书及圣瑞两书。更望下投。弟于寻常书札。苟见其文辞之佳。辄累阅而不知止。此亦偏系之病而不能改。今又如此耳。
答士渊(戊午)
哀慕苦淡之中。收拾心神。亲近书册。则必有所进。未知果留意否。善也未论其他。只是脱出京洛纷华之场。来守迂叟寂寞之乡。此已奇矣。况终日读书不辍。夜又至半。未明而起。其勤笃亦可尚也。圣学为人之方云云。颇带讥讽之意。而士之读书。舍圣学门路而何归乎。韩子曰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朱子以小学谓做人㨾子。故令读孟子。兼看小学。渠之人品则足以受用。而但恐为其父者。不改讥侮长兄之恶习。则终不免如楚大夫之欲子齐语而咻之以楚也。好笑好笑。惫且眼昏。悬灯呼倩。
与士渊(庚申)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0L 页
偶乘疾病不作。遂办岭湖远游。虽自以为清致。如君务实者。必视为迂阔。可愧不足誇也。所幸无事归来。而孤露馀喘。又见新年。感怀百端。亦复奈何。吾家女昏。曾闻彼家以二月二十九日草择。而偶记先君子尝言大事吉日。不可用月尽之日矣。二月之内。如得平吉之日。则欲为改定。顷以此意告伯氏。望招日官问之。闻君以问郎连赴鞫坐。今已罢还否。前疏所论去就之义甚截然。虽系沐浴之义。出脚似太容易矣。然成事。又何足说也。
与士渊(辛酉)
仲从氏弃吾辈而奄忽长逝。昧昧思之。尚疑其非真。朝得祥侄抵令书。万事已矣。天乎此何事耶。即承令札。真可谓一字一涕。自此以后。家国责望。又于令为一重担负。其将何以称塞耶。唯愿自处益重。自期益远。以承贤父兄遗矩耳。此中粗保宿状。值玆岁暮。明日又是生朝。感痛之怀。诚难自抑。奈何奈何。所饷各种。并依领为幸。而但酒壶破坏。不能一醉以遣怀抱。正坡翁所谓谁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者也。良可叹也。令书中有文秀疏云云。此事为渠辈所把持。辗转张大。而仲从氏已不能知矣。令与祥侄一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1H 页
番陈暴。以明本心。然后方可为后死者之责。令欲为之云。深幸深幸。
与士信(从弟觉洙○乙丑)
君之赴举当否。唯当自量而已。他人不能知也。大抵吾家诸父兄。每以废举为重难。此非苟贪富贵也。盖以废举后若无实下功夫处。则反不如随例赴举之为平常故也。吾之所虑者。只君年来书册功夫。不免阔疏。而年纪则已老大矣。入场之后。苟有艰难可羞之端。则姑且停止。以加意于科工。而使至于无可窘蹙之患。然后赴举似宜。而吾之与君。不同居已累年矣。亦不能知君科业生熟。苟可以成章纳券而无羞吝。则何可无端停废也。瞻则以强疾赴举为耻。奋则以不习科工而入场为耻。此意皆好。故听之。而君则年纪不同于幼少。且科工亦不知所至之如何。故不为劝沮。自量处之为可。寿洞坟庵失火事。良可惊叹。然何可以一番惊扰。仍至于涣散耶。君辈善为开晓可也。
答士信(丁卯)
谓君已发牙行。日昨邸便。领得临发所遣书。深慰恋思。其时雨甚。不知何以作行。而想已往来温阳。还到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1L 页
牙邑矣。果能讨得静室。如计读书耶。盖君之忍饥守志。本领甚好。而特未能读书以充之。此为胸中所耿耿。故前后屡发之。君亦必谅此愚兄之情也。向者朱子之训云云。非欲君不畏祸而遇事轻发也。盖言其万事真实有命。非智巧所能趍避也。至于谨畏之义。则朱子于唐仲友事后有书受之。有曰彼人凶狡。尔须十分慎毖云矣。盖此等事。并行不悖。必周于德然后彼有所不能乱。而周于德。亦惟在于读书一事也。
与百瞻,百兼(甲寅)
舟行几日达否。江浅想多艰辛矣。入京拜祖母主则寝膳凡百。比在此所闻时若何。汝辈则皆无恙否。切望随地慎护。以宽父母之念耳。此中如昨。伯氏疮患未瘳。而强起作行。易致添苦。忧念万万。近来入场士子。多纷嚣失仪。宾兴之地。不宜如此。汝辈须敬谨自持。如在父师之前可也。凡事罔不在初。此是汝辈第一着。故玆申之矣。
与百瞻,百兼(乙卯)
三加之礼。虽不备。责以成人则有之。为汝辈忧念何能已也。行礼之际。务于舒缓详整为望。世奴送去。汝辈归时带来可也。
与百瞻,百兼
大心书谓欲率汝辈。取路寒泉。汝辈之心。虽以来见父母为急。长者之言如此。则似不当强违。况汝辈今既成人。谒见先生大人。听受教戒。亦不可缓。故已及此意于大心书中矣。到寒泉。凡有诫诲。谛听服行。千万之望。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2H 页
答百瞻(戊午)
开做日久。已有厌意。而然则姑停做事。限以一旬或一望。取一副当书。参量日数与卷数。或读或看。汝辈讲究未通者。问于士修。如是稍久。则又必有缀文之意。又复开做。循环如此。则其视勉强催趱者。似有所胜矣。思量为之可也。
答百兼
既有日课之意。则何不自力。而又复延拖时日耶。不但工夫不实。亦非有为者之气象矣。今日以后则必须奋励可也。
与百瞻,百兼
无写手曳白云者。非所宜道于父兄之前也。习字而手写试纸。平日所愿于汝辈。而汝辈不从。狼狈固当。奈何。昨于丹庐。逢着德仲。见菊制榜而言曰居魁者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2L 页
以不带随从。手写试券。守戒甚坚云。今番亦必自写云云。若然则未论其他。即此一事。已优胜于汝辈矣。科后虽有哓哓之言。不可随众谤他。且学其长处为宜也。
与百瞻(己未)
汝之独做。似无所益。其依吾言。专看一副书否。常以一册子自随。勿问早晚。勿拣闲忙。恒在手中。恒接目前。则久久必得力矣。汝之梳具。至今在此。一月不梳头。乃杜工部自叹流离之作。苟为不然。必如嵇叔夜之任诞而后可也。盥栉衣冠。自是一日不可废者。岂可无端废放乎。此后加意频栉为可。
与百瞻,百兼(庚申)
昨今风寒猝紧。汝辈场屋出入。将何以为之。忧念不可言。唯善自护。以宽远念可也。汝之谚书。谓欲于祢祀后一人先还云。去住是兄弟当偕。而欲如是者何意也。只为觅骑之难故。分先后耶。抑有欲留观泮试者。有欲还乡过冬者耶。吾意则觅骑虽难。家中既有一马。次第还归。三冬读书作文。以赴明年之科似好。盖以汝辈所作观之。尚未可谓实才。如是而奔走以冀徼倖。恐徒留而无益。亦非尽人事责天命之义。宜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3H 页
勿怀苟且之计。以遵我高祖考遗矩。此实吾之望也。然汝辈之欲留欲归。似必各有意义。须更商量回报也。
答百瞻,百兼
追闻今番一所试场。纷乱异常。至于死者相践云。其无弊观光。已是优幸。得失何须论也。且见两场所作。皆宜见落。如是而得参则侥倖也。侥倖可冀耶。观汝辈所作。似以场屋纷乱之故。掉之以轻心。出之以昏气。心轻故声响剽浮。气昏故旨意昧没。不及于私室所作远矣。此理具见于八大家柳州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其深于文辞。故言语有味。可检看也。大科则虽甚扰攘。必须不震不挠为可。如此则气象好文亦好矣。策文做得几许。而今犹未辍耶。金生年未弱冠。能为策问接长。奇哉。日气渐寒。惟望随地自护。毋贻我忧也。
答百瞻,百兼
汝辈于诗。初无才格。又未尝为诗学。如汉魏唐宋以来以诗名家者。都未能染指。只取近来科场恶诗。为取资之计。其卤莽可知。顺侄于诗学。积有工夫。汝辈与此侄同处。而以三百篇为主而读之。旁取楚骚文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3L 页
选及汉魏以下诸诗。以及宋明与我东先辈善鸣者。一一经历过。俾知诗学源流。则其于温柔敦厚之教。亦不为无所助也。且纲目八大家。汝辈皆未尝读。凡此俱当于朋侪丽泽时。商确得力也。
答百瞻,百兼
知已出竹浦。居处闲静。宜于读书。尤可喜也。金郎虽未来会此中。与汝曹同会。情熟业勤。则诚非细幸。须于居处饮食。尝加照管。毋或疏忽可也。群居治业。固为好事。但易于流循悠泛。此为可戒。读书亦须细加寻究。课读不间断。然后方见意趣。方得文理。须如此自作工程。终见其功可也。
答百瞻
汝之与诸友被选于庠制。良可幸也。合制则初试得失系焉。易为所动。须加猛省。勿以必得之念。横着肚间为望。见汝所作文字及书辞。文理未达处颇多有之。须于一日之内。无废书优游之时。然后可以积累见功。而书中有漫浪不着实之语。何其未思也。惟愿努力毋怠耳。此中连幸无事。汝弟做诗不辍矣。
与百瞻
吾好归。家中亦安可幸。此奴马归。汝当即还。而来时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4H 页
津渡。冰腹不能甚坚。路亦甚恶。日气又不佳。为之虑念。吾归时路上诵孟子。可以忘寒威之严与道路之艰。故玆送书正文。汝亦于马上诵得前日已诵之篇。而其有记不起处。则于店舍中披此册以见好矣。
答百瞻,百兼(辛酉)
顷书问读何书。而未能即答矣。易经本非不可读者。且汝曾未读此。读之固好。而但温故知新。与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此为学之要也。于未读经书中如易经及仪礼通解四传春秋等书。次第读之。而曾读小学四书诗书。则温习成诵甚好。于温习处。觉有新意。尤似得力矣。吾家先业何如。而吾既不免于枯落。汝辈学业又如是鲁莽。诚不胜愧闷也。科业虽不可不做。经术文章。自是一生事。只做若干科工。为备数取举之资。而遗经古文。一味担却。虽侥倖取第。岂有可观耶。以故望于汝辈诚切如此矣。
答百兼
季明病势渐加云。故八九日前往见。则神精犹了了。若可以淹延数个月。而竟以廿五日戌时不淑。恺悌之人。终无其福。且其身后事。亦多伤叹者。良可于邑。与吾相见时。托其十二岁儿。顾以何德受人爱子之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4L 页
托。而当其时亦有不可辞者。言下即许之。势当于其葬后。携归乡里也。
与百兼
数日雾羃雨悭。有无麦之忧。一雨沛然。顿觉苏枯。而所关念者。唯伯氏行程耳。汝于归后。能始册子工夫否。吾意则期大功者。犹废业。汝辈今日读书作文。皆不可为也。宜先取近思录并释疑。详看数回后。又取心经亦如之。如延平答问,上蔡语录等文字艰深者。则或与金甥商量。或以书来问。终又归宿于朱书节要及酌海。反复潜玩。冀其有得力处。至望至望。此中悲慕之中。凡百如昨。身亦无疾。可勿虑也。
答百兼
汝之制服。置之此中而去云。故觅出以藏矣。有服者虽轻服。月朔则必服其服而望哭。况汝于今日。何可于朔望无望哭之节乎。此奴当于望日前入去。故制服付送。来头如有上来之事。则必须勿忘。更持以来可也。平居宜着上衣(生布道袍)以终日。盖葬前宜居丧侧。而如或事势不得已而在于他所。则当以重服人处身。不当自同平人也。
答百兼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5H 页
汝之答韩郎书。只书以服人。无缞字。虽是五月服。既是缞服。则当书缞字矣。笔子汝兄有送者云。凡物轻费则难继。不继则觅用苟艰。节用可也。
答百瞻,百兼
吴韩两人之不可近。虽若不宽平。而吕氏训。既曰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可与之相接。而朱子著之小学。且先辈有言。士子守身。当如金玉。不可有一点瑕累。科场既是士子立身之初。则其宜严谨非当官者之比。如吴韩辈之不可相接。又有倍于巫祝尼媪之类。此岂可不远避之。使他人加以污秽之谤哉。今之世尤险薄。与前昔不同。所谓守身如金玉者。当加意不忘也。固知汝辈于此等处。不欲苟然。而犹复云云者。以忧念之过甚也。须以此意。与顺增辈商量。均避嫌谤。而如有不合者入场后瞻。则别占它处。勿与之混为可。
与百瞻,百兼
瞻也能以今年决小科。此为吾家奇幸事也。已足为喜。而三兄弟同榜。亦岂人家所常有者耶。虽甚嘉悦。而但昨今年一门大小科。如是稠叠。仰念我曾王父与我祖考昆季书中。有曰连年大小科。如拾地芥。人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5L 页
称福家。而吾则甚以为惧。而仍有许多勉戒之语矣。书辞真切恳恻。炯炯如可见者。今日汝曹之不劳而倖占者。岂非祖先忠厚谨畏。覆露于子孙之致耶。汝辈宜常三复此牍也。顺侄榜声来后又经一日而无消息。意瞻则必见败。晚始得闻之矣。凡事皆当仰禀伯氏而行之。伯从氏又欲以十八向京。放榜后率汝辈出杨山。转向寿洞寒泉而归。又随事禀旨而行之可也。
答百瞻,百兼
三日内往见处。未得其善处之道矣。寒泉兄主答从氏书。使一家外。朝廷则都阙之。从氏即奉其教。方以此意书报顺侄。汝辈皆当同之矣。孟子所谓人乐有贤父兄者。岂不信哉。朝廷全然阙之则可无怪怒。而人或问此事则答以父兄皆在远。吾辈年幼。未知某处之为可往见。故并阙之云。而切勿以泉上所教为言也。一家则无遗往见为好。而少者不必尔也。一家祠堂。尤宜展拜。而吾外氏宗家李新宁宅在于僻巷。寻得甚难。而安洞奴辈多有知者矣。洪昌宁大夫人从姑母。即我内外家尊属。且有孙儿科庆。不可不往拜。而南涧丈则属尊行高。吾常异视于它人。亦宜往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6H 页
拜也。休卿家与汝妻家至近。唱榜后当往妻家。往拜从姑母主丧筵为可。只拜而不必哭。此外一家当往处。未能细思。禀于伯氏。汝亦自思。勿之未尽可也。只访一家则亦自优裕也。
答百瞻,百兼
儒疏 处分。又是一番风浪。上忧 君德。下慨世道。殆欲尚寐无聪耳。疏头解削之前。参疏者无赴举之理。及此时多读古书。以长知见。政不可缓缓。而迟徊京洛。专事漫浪。此深可闷。
答百瞻,百兼
村人归。得十七书。知侍奉之安可慰。第闻汝妇病。苏完尚远。兼妇亦素弱。而所患似不轻。忧念切至。汝辈远去吾侧。以过三冬。岁时亦未来归。公然浪游。抛却好个光阴。此固可恨。然忧患适尔如此。不可舍而远来。则虽岁时不能来会。亦复奈何。但曾见人或汨没妻病。不能做人。抛弃学业。老大无成者有之。盖忧患者。非废学所可救。非用虑所可愈。邀医问药之外。岂无暇隙可见书册耶。尝闻农翁扶护妹病。苟得霎时暇隙。则辄上楼上看欧文。自言此时颇得文章蹊径。畏斋李相公为刑部郎。每赴坐时。纳奎壁论语于名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6L 页
衔榼中。开坐后文书旁午。而犹睨视其册。一日之内。辄尽阅一板而归。一任之间。能尽一部论语。此皆吾所尝闻而乐传之者。汝辈亦岂不耳熟乎。岁时既不能归来。亦不必以此过用心虑。且依前辈读书法。养得气象远大。而成得学业深固。则此吾日夜所祈望也。且忧患者。即一时动心忍性之资。学业者。乃一生安身立命之地。以忧患而废学业。岂不颠乎。须以未读经传。为日知之资。以已读小学四书。为月无忘之具。则久久得力。自当知之也。顷年判书从氏内患沉绵。一日之内。昏窒无算。手自扶护。而苟或得暇则辄读孟子八大家等书。吾亦尝见之。瑞兴从氏每称之矣。此从氏文学。比诸农,畏两公。固可谓远不及。而其为科场实才则亦足为流辈所推重。而气象颇长远。所以致位至此者有由然矣。此亦汝辈所当知。故一言之。兼也素性畏㥘。心燥易动。宜就此下工。以求矫革也。
与百瞻,百兼(壬戌)
读易者不可不看启蒙。但谯天授以胡籍溪之不能晓解。谓其心为物渍者久故如此。而籍溪复为克己工夫然后始能自解。如在忧患纷扰中。不能晓解。则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7H 页
姑熟读易经正文。令其口熟。然后闲时细阅启蒙亦可矣。
与百瞻,百兼
朱子尝言古人之读书精勤者。读周礼而已读者成诵则辄焚之。盖孟明济河焚舟之意也。然怠忽者难免因难生厌之患。欲究而未究。反半涂而废矣。姑读正文为好耶。
答百兼
人须自肯时。方有做。靠不得父兄师友矣。第自今日始。闲取一部昌黎集。读已又看。看了又读。序记毕而诗赋。诗赋汔而书牍。诸般文字。并皆如此优游涵泳。要以得其滋味为主。然后方可以欲罢不能矣。不然而只应文备数。寻行数墨而已。则既不得其味。又岂有其乐耶。心不能已。又此云云。
与百瞻,百兼(癸亥)
闻笠洞李姊氏欲携兼妇入阙。兼妇从前不入阙中。本有意义。况今未有禀闻于我。事当力辞不往。而渠被长者苦挽则未必知必辞之义。兼能于入城后。峻塞之。俾不得往否。未即闻知。深可菀也。
答百瞻,百兼(甲子)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7L 页
小学解依到。所裹纸有兼之习字纸。观其字㨾则骨太瘦尾太长。宜敦其骨而杀其尾也。且有太拘拘于作字之状。如此则不但迟钝。作字亦不佳。朱子与方伯谟书。请其墨妙。而有曰不须太作意。只如等閒胡写则神全气定。自然合作矣。理盖如此也。虽就试纸而书之。只如常时简牍之笔与升学正草之书。而独不甚潦草则速就而字亦佳矣。
与百兼
伯从氏获蒙 恩宥。昨已还第。不胜感祝。祥侄之投海外。闻来可惊。而此自少年快事。何害之有。但此是不可失之几会。疏语宜说尽到底。而终是草草。此却深可恨也。
与百兼
昨日泮人来传榜声。壮则壮矣。尚不如高下间只得参之为安也。此我伯从祖魁司马时。我曾祖考所与之书也。谦挹之德。覆露于子孙。以吾之不肖。汝之不才。而有此喜。唯望汝于凡事。务存抑损。不可少有汰侈之念尔。旧第无旧貌。此吾所痛伤者。汝当来住安洞。设帐幕于庭中。以见榜下矣。泮人夜至朝告归。请得书以去。草此付之。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8H 页
答百兼
先山则当有荣扫之节。而旁亲山所。似当只行展拜。故前书不言西河荣扫之意。而心甚缺然。奋也觅出先府君告祝遗文。其中有辛酉小科时告文与丙寅大科时告文。而丙寅实行荣扫之礼于伯从祖大司宪府君山所矣。汝于伯氏山所。亦当遵依故事而行之。今欲据依两告文而略改措语曰。某幸承遗训。选升国庠。名擢第一。得继家声。馀庆所及。追慕曷胜。岁月再周。悲欢累阅。祗省封茔。第增摧咽。玆陈酒果。敬伸告仪谨告。西河山所则以此行之。杨山则当与百宗同行。以年次书之。而只用备要告文之式矣。
与百兼
闻以书札事被烦言。日昨泉上下书。亦以此见责。盖想纷纷而未已也。晦可兄弟。于此虽欠忠信。自有可恕者。且吾既不自量己。不度所施。而轻发之。其失在我矣。何可尤人耶。汝亦切勿以晦可兄弟过失。言于他人也。且吾本意。欲两边之各知所失。而止其闹端而已。岂料因此而为推助波澜之归耶。然吾行老矣。何可向人自明而彰人过失耶。汝宜知此也。
与百兼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8L 页
尹浩而被鞫岛配云。极可惊心。而闻其所对。能无所失。其亦可谓贤矣。顺之上亲庭书。并录往见之人。而汝辈之名不在其中。何不往见耶。极可叹恨。即闻和甫不淑之报。此则即往吊哭耶。虽客中无马。此等不得已处则宜借马而往。无借马者则步往亦可。
与百兼,百奋(乙丑)
成生宅夏言奋之在此时。人或言骤升六品。则小科不免蹉失云尔。则奋答云若移洗马则为幸云。此言尽有之耶。先府君遗事中。有贵家子弟自斋郎为侍直之为盛满云云之戒。吾亦尝为此。而意甚不安矣。今日吾家虽不可以盛满言。既是士大夫家。又有家庭遗戒。则此何可存诸心而发诸口耶。虽知其偶发于言端者。而其不能慎言亦可知矣。识者傍观则岂不为之寒心耶。今之士大夫以官职差除。为己之利者多矣。岂意奋遽发此言耶。尝谓渠于此等人事。颇有馀裕。今乃大违所料。童子备官。甚可忧叹。自此勿复以此等事存诸心。不惟不自发口。人虽有以此为言者。亦勿与酬酢。至可至可。
答百兼
宗家忌祀。吾既累年未参。向又闻七月十七日祀事。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9H 页
子孙与祭者绝少。将事极苟简。默念吾家诸父兄至今在世。家法不至全然隳坏。则必不如此。故追惟宿昔。不胜悲怆。顷对百亨言也。深加慨惋。以汝适在京里。故意其必能往参。然汝病痛每在于浮挠。不能力行所当为之事。犹有未可必者。遂因书屡言之。汝亦岂不知吾心哉。苟如古人之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则初不待吾之言。虽不能然。吾既屡勉之则何可不念哉。所谓犯染。未知何事。而既以参祀存心不忘则宁有犯染之事哉。此盖初无必参之意。故轻易犯染。又以犯染之故。遂不参祀。使我前后勤恳之意。归于虚地。心诚痛恨。弥日不已。吾本不肖。乏享先之诚心。虽有所云。汝辈都不留心。此吾之罪。亦复奈何。况古者子弟从父兄。今也父兄从子弟。此先贤慨世之言也。吾家旧法。岂至于加大凌长之域。而今日气象。使识者傍观。则诚有不胜寒心者。此由于诸父兄不在。而吾以无似。独为尊行故也。诚浅言轻。自吾子而已不信从。属渐疏而情渐替者。其视之如无。亦何怪也。闻有牛湾奴便凭之寄音。只望随地加毖。近观汝书。辞意轻浮扰攘。殊欠悫实。只是今日时俗模㨾也。切宜戒之。
答百兼
汝之不参祀。心甚痛恨。有缕缕之言。而及见汝书。盖其失在于不能常念祭祀之日。而所以致此者。以浮挠为平生病根也。汝亦既知其病。则何不以沉静为救药之方耶。柳弟之丧。未即往吊为未善。而此则政坐无骑也。于此丧其往吊与送引。何可已也。凡人有过。后当知戒而已。何必长留在心胸为悔耶。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19L 页
答百瞻,百兼(丙寅)
冢宰向来事。以儒者出处论之。则诚有未尽。以今番陈疏献戒。而 批旨无所举论者观之。其见轻侮极矣。如是而遽尔出脚。岂儒者出处之义耶。但其所论义理。终是今日关系之重者。而能于举世含默之日。开口言之。此自不易。如显文辈自是贼。而此为主人边人也。且其不得于上下之交。狼狈而归。则不当又加诃责之言。汝辈书辞间。似多有不满之意。如是则与人酬酢之际。易于轻发。当此世道波荡之日。宜慎枢机荣辱之义。故前书及之。何至于如是摧谢耶。大抵戎好之戒。守之宜笃。倍加慎重。岂不好耶。
答百瞻(戊辰)
邸便得书。知日间眠食安稳可喜。所问去就之宜。吾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0H 页
父子无才能。而俱以先荫。蒙 国家收录。如我所被者。揆分不敢当。故一味退伏。而至于斋郎之除。似不至于必辞。然有病者不可仕。亦义也。汝宜自量病势。如可从宦则仕。不能则止矣。但一番肃命则恐不可已也。
与百瞻
闻汝今日欲暂归家。凡仕宦者。当十分谨身守法。况陵寝重地。不可暂时阙直。如有不得不离次之时。则虽顷刻之间。招来假官。使之替直而后动身为宜。盖假官替直。虽有呈礼曹之事。如此之时。不妨权宜处之也。若不令假官替直而遽离职次。或有摘奸之举。则当以阙直被罪。既有所失而至于被罪。则岂不大段未安乎。但念汝一向不归家。则或不免抑郁。如此则以十日为限。十三日令假官替直。而暂到亲侧。念后又如是。则如是之际。岂不可出直耶。
答百瞻
见书知安良喜。夜雨旋晴。为奋行甚幸。而风寒稍厉。可念可念。三谷从氏书览悉。睡谷李丈家。与吾家世谊。非他人之比。且从氏为宾。李判书请邀汝赞冠。则固有不敢辞者。而但人之行事。不可一日舍礼义。而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0L 页
此事礼有成文。杂记曰大功以下。既葬适人。人食之。其党也食之。非其党不食也。注曰党。谓族人亲戚也。此言大功以下缌小功。虽云轻服。既有服在身则不宜与于酒食之会。故非族人亲戚之会则礼不当与也。族人。盖指袒免以上之亲也。亲戚。盖指同姓及异姓之亲也。今睡谷李丈。事同一家。殆无异于亲戚。而若律之以礼所称同姓异姓之亲则非其类也。汝之往与其会。诚为未安。以此辞之为可。若从氏自冠其孙。而使汝来会。则汝当往与。盖此则礼所谓其党之食也。且不独此也。睡谷距斋所虽云不远。既是隔江之地。则入直寝郎。似不当离斋所往来矣。只此。
答百瞻
日气猝寒。得书知安可喜。此中一味无事矣。尹生员闻将来会可幸。而但权生尹生邀请频繁。薄衣陵隶。岂无难堪之端耶。必须斟量。以存一命之士存心爱物之义至可。只此。
答百奋(乙丑)
既望念二书。便中并至。知直况之安可慰。且能于僻静处读书。此为何等喜消息耶。但文理未足之人。于不当句绝处句绝而读之。且音吐有误而不自觉。则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1H 页
口熟之后。平生如此。改之甚难。曾所未读者则必学焉。既尽读所授则改从学而篇读之。多其遍数。勿牵强读未通之书。使至于口熟也。汝书中以未参宗家忌祀为缺然。举似此言者。殊为不易。良深嘉尚。如兼也身在京里。不为往参。方此叹息痛恨耳。奉审时。陵官如有称病不参之例。则不欲见之人来奉审时。称病何害。但居官者。异于师友间。既称病则当闭户而卧。不可如取瑟而歌之意也。如此则或不免逢辱矣。致云来时用此例亦可。而此则享祀时也。不能用此例否。
 
若寅显屡至而汝辄称病。被其诘责。则以庚申事言之。明其为父兄之雠。故不欲相面而不出可也。
与百奋
金甥以久处李世宪之屋为嫌。固为美意。而但渠辈事势。无以搆屋以处。又无他变通之路。徒切伤叹。日昨渠兄弟来此。语及此事。其兄则以为寄寓人家。主人之意欲其出而不去则有伤廉义。而如欲起宅如士夫家㨾子。则势有不逮。毋宁买得薄少之材。搆成蔀屋。无异编氓之家。则庶有成就之望。今当如是为之。季甥则曰晋之偏安于江左也。谢安之必治宫室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1L 页
者。以国势微弱。故以此镇安人心也。今以吾家之微弱。又处蔀屋之中。以与编氓相混。则几何而不沦胥以败。真不免于编户之氓乎。其兄曰虽如此。今日之事。苟欲免蔀屋则必无搆屋之日。亦复奈何。而吾于季甥之言。终有隐伤之切者。中夜而思之则牛湾亭舍。旧有撤毁以全其材之议。而汝不忍撤者。以旧亭之不可于汝身而遽撤之也。此意诚好。故吾则不能如伯从氏之必令毁之。而但念如是而终至腐折而废弃。并与材木而不得为可用之物。则亦无意义。故以为难处矣。今若以亭舍移与金甥辈。使之移建于渠辈所欲置舍处。以此为正堂。而其馀房舍则以蔀屋环卫而处。自足为士夫家屋㨾。如此则于汝为美事。于渠辈亦可除贸材营屋之费。诚似两便。而亦念吾伯氏于吾姊氏家事。所以为之谋者至勤且切。则此必是遗意之所欲矣。然吾性疏率。不能顾前后。汝则颇能周思。吾苟有不善思者。则汝之反复论量。岂有所害。可思量回示也。
答百奋
连见书。知直况佳安。且能读书。深可慰喜。时享事。自科工已熟者而言之则因时享而废举。近于不情。故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2H 页
前书有所云。而汝之科工必虚疏。故仍有做得赋工之语矣。汝之欲姑停今科。以待科工之稍熟。实为得宜。意思之不苟且如此。凡事若能推类而长之。则真所谓当有无限好消息也。然不勤于业。而坐待科工之自熟。无其理。科工亦非别件文字也。读经观史之外。更无他道。而汝于经史甚龃龉。自此益勉力。至可至可。时享时有官者宜着章服。(黑团领)祝文当书职名。前日告文中或书或不书。未知曲折。而偶然如是耶。吾亦未尝请问。而只今日吾意则有官时书职名。无官时只书名。恐为得宜矣。汝既欲不赴今科。则在直日散斋。终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初一脱直后行散致斋。初八初丁行时享。汝之生朝行祢祀。其后始出泉上似好。而但以望后番次之故。不可如此耶。唯在量处也。因便草草付答。
答百奋
十七祢祀。政得朱子之意。曾见寒泉从氏。亦如此矣。十八替直。已与同僚相约则尤便也。科场不入。为汝深喜。盖凡事如是则岂有苟且也。吾家近甚摧败。而近日思得士訚之因嫌弃官。汝之以科工未熟。不欲赴举。殊不草草。此差可恃。然他人闻此。必笑吾之迂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2L 页
阔也。但汝苟不自力于读书。则科工必无成熟之期。因此而遂至废举则亦似太过。今日所望。惟在汝勤读书耳。奉审时不见显。亦颇善处可喜。盖不以解官为虑。则自无苟且之端。朱子所谓法律缚不住也。岂不沛有馀裕哉。
答百奋
吾苟活至今。又值生朝。哽怆之馀。羞见子侄。汝乃耑伻冒寒而至。虽见汝诚。觉我增不安也。
与百奋(丙寅)
山事今无可说者。而略示吾意于原幅。夜中无睡。辗转达晨。反复思之。汝之处事。殊异于吾之平日望汝者。何为其然也。岂以事不由己。不能自主张故耶。汝之顷书。以广尹之言示来。而其言有曰先送奴山下。言其将葬。则彼必争禁。如是呈状。则自官捉囚村人云云。此为自官决讼之事。似无害义。且汝初既不欲而勉强为之。又恐其归于不韪之科。则必不至于劫葬之境。苟是自官决给者。而吾无劫葬偷葬之嫌。则未可谓不韪。而广尹之言既如彼。汝又有慎重之意。吾以此恃之。更不委伻以探。而但谓山役时必有道藏之便。自当有往复商量者矣。其间更无所闻。而已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3H 页
闻引行之将发。夫士夫家行葬。自有节次。既斩破土矣。又开金井矣。设墓上阁矣。起三物幕矣。运入石灰横带矣。今皆无此。而遽以尸柩引到山次。人有争者则为官长者不问是非。直令都领将眼同捉来。岂有如许士夫家葬礼。岂有如许官府体面耶。目今私意横流。风习大坏。而如吾家以礼法见称者。乃复犯此。为之者虽若快意。听之者不胜骇愕。岂不大可恨叹哉。古人云为士者守身当如金玉。此真格言也。吾近日为贫所困。虽于粜籴称贷之间。为所不为。欲所不欲者多矣。每念付畀之重。未尝不怵焉惭痛。如汝者正是后生可畏者。而一家之期望不少。吾乃不能善导弱年。始仕之际。便被识者之深讥。吾之所尝愿率子侄。以绍述家风扶持门户者。将归虚地矣。宁欲无言也。然今无所及矣。唯凡事倍加慎毖。无陷危阱也。怀不能已。自至累幅。只此。
答百奋
九日时享。吾欲以怀乡忌辰相报。而此于礼节。本非必可避者。且未见其为久远可继之道。故不及于书中矣。今汝能思量及此。政自不易也。
与百奋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3L 页
近日侍事更如何。奔忙只是一㨾耶。汝之前书中顶踵莫非国恩。奔忙有不敢辞者。自是好语。而但既未经事。则或恐偾误者多。且年少从宦。遂废读书则此甚可闷。须于职事稍暇之时。必留意于书册。至可至可。虽不能读书。频频看书。常使书味浸灌。则此亦大有益矣。朱子遗书等书。必欲于今番使行贸来。纸封已托吴君耶。勤嘱为可。
与百奋
闻尚弟之言。汝欲得兔山发解人之笔以为写手。而不能得云。不知果然否。我高祖考年满三十。文才老成。而以笔法不善。不赴小科。三十直登大科。盖不敢犯法。不苟自处。有如此者。汝年方少。字法虽不能过人。亦自圆熟华美。以如此之笔。冒国法而求他人。此于祖先故事何如也。切勿出此计。只以勤习字为念。至望。
与百奋(丁卯)
吾自遭祸故。便无一分世念。且前日不知妄作。无非悔恨于胸中者。故初欲一卧枕席之后。不复干涉于身外事。而既不能坚定。又念大事之一有差失。不可复追。则悔恨之积。愈益无穷。而非礼所谓诚信之道。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4H 页
故凡有所思。亦不能一向默然。金甥辈亦不常在傍侧。以此前后书中。每有所言。而近日心气颇似躁扰。不类平日。此宜一并扫除。以反初心。而汝言如此。其忧我者切而导我者善矣。自此当从汝言也。
与百奋
李生胤永方在金堤。而渍酒于绵。并送祭文。情义蔼然。盖其友道诚非苟然者也。其文词老成。人品亦似尽高。令人叹赏。曾以讣书及挽幅。托金郎传送。不知果已入便否。问于金郎可也。
答百奋
汝之顷书。谓有安坐看字时。未知所看者何书。吾意则汝必取大学纲目两书。大学则一日一章。纲目则一日三板。此则镇日无废。大学既讫则及论语孟子中庸诗传。而纲目则遍及于宋元明史。周而复始。期于精熟为可。顷闻瑞山金奉朝贺日看纲目三板。人或言笃老之人。读书何为。且一日三板。将何以了得七十馀卷之书耶。答曰笃老读书。犹胜于不读。虽一日三板。苟无作辍。则岂不能了得七十馀卷书耶。其后其人往见则已了纲目。而又日看朱子大全三板。朱子大全亦七十馀卷书也。其人归以此语人而甚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4L 页
叹服云。此其为享得大耋之徵。而气象殊不草草。亦可敬也。汝辈若能如此。则亦足为好消息也。若制药之制书以剂则自无所妨。盖制者造作之谓也。剂者分齐之称也。合药者必分剂其铢两而成之。故古人文字以合药一事。称制称剂。自相通用。盖以其分齐斤两而造成之故也。唯其于文字分疏。故于其有害者。不知其为害。于其无害者。以为有害。类如是也。汝书谓欲自今月始做。而吾意则读书为急。而做工差缓。未知果如何。
与百奋
汝之求差 明陵祭官。为之怆感。秋露得汝官分。而又是 至尊之馀。受而珍之。藏在座后。每饭必斟。吾之爱官爵而爱饮食如此。自愧自笑。
与百奋
霜气日冷。侍奉凡百何如。此中只如昨状矣。今年秋事。大抵无实。在冬绝粮。明年之忧可知。亦甚愁恼也。请文结城。前书欲其更加商量。而更思之。今世儒者。恐未有其比。且其初赴召也。仲父命伯氏往候于其所馆。而伯氏归又称誉之。此自为美事。如得斯人之文。而此事并见于其中则尤好。汝宜将此。并加思量。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5H 页
如无他故。可以作行。而欲请文于结城。则勿意吾之持难。而亟决之可也。
与百奋
避仇之义。某人所谓无四寸大父之雠云者。殊未可晓。从父兄弟既所谓四寸亲。则四寸大父。自当旁照于此。今可曰礼无从父之雠云者。而不避三寸之仇耶。以礼经无文之故。不必避云者。则未见其成说。而只吾意则避仇之义。亦系天理节文。人事仪则。故载于礼经。礼者必使可继者也。汝之避始炯之后。未知此后辄能继此一一避之也。只以不为魁。执兵随主人之义处之。而比诸父兄之雠。稍有间隔。似无所妨。且已后时。只得已之也。香酝尽饮之。其味尤美。司马公之以酒求内法。为士大夫奢靡之风。有以也。
答百奋(戊辰)
韩哀家婚议。吾本昧礼。不足以与于此。然此非难晓者。身及父母无期以上丧。乃可成婚。既是家礼大文。则此外岂有可对者耶。父母有三年之丧。而身之期服已除。则以宗子主昏而行之。虽依家礼本文。而犹不无未安者。况此则父母有重哀。而身在期服之中。何可冒礼而行之耶。初不问我则已。既问于我则岂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5L 页
有舍此而可答者耶。
与百奋
顷日李木以其父命来。致大心挽语。仍要转送于汝。韩奉事谦甫亦言汝曾求伯氏遗文。故才得少时作数篇以置云。凡系遗文旧墨。收拾以藏固可也。至于广求知旧间。有若裒聚文藁者。则吾家先法。未尝如此。吾意家中所有者。先为收藏。此外他人有来投者则受之。他家有存留者则誊之而已。不当求觅于知旧诸人也。如何如何。职名犹在。一向泯嘿为未安。方入数行文字。而太寂寥。以为可言者必相见罪也。
答百奋
当以何间脱直还家耶。既作郊外之行。而时享则遂废。至为未安。且书中无物力可及云者。亦不当如是。如重峰先生沃峡中。夫妇采山钓水以行者固尚矣。近来金甥辈以正祭为重。四时时享。未尝或废。以此推之。岂可以物力不足。废阙当行之享祀耶。祭官之难于推移。事势固然。而不致疑而往来者。亦不为无人。则得两三人亦可将事。何不如是思量耶。此岁之内。日子无多。决无以周旋。如是而时享屡废。怆缺之中。中心不安尤万万矣。
与百奋(己巳)
陶庵从氏上先府君书牍。近日披览。不胜怆感。其中有此赫𨂜。乃宋尚州叔书也。顷年惠吏裴廷翊。以惠厅故吏之言。备论此叔为惠郎旋弃去之事。而钦服不已。亦可见好德所同。而前时士大夫间风声气俗。亦足验之于此矣。自闻其言。所以向慕于此叔者。非他日之比。凡其尺牍之在旧日箧衍间者。如或入眼则并收拾以寘可也。此赫𨂜所云云。盖春堂先祖墓表书写时也。表记先府君所制。而宋锦山戚兄书之矣。
答百奋(庚午)
吾之前日教旨。汝书中谓送人推来。此等事唯当待官隶之来纳而已。何必送人推来耶。程子之为说书也。有曰某起自草莱。岂有为妻求封之理。程子时方从宦。而其言犹如此。况以方在草莱之人。岂有推得妻之封诰之理耶。此后则凡系教旨之类。只待官隶来纳。而勿为推得可也。
答百奋
闻民间疠气日炽。且值春穷。民死亡日至于三四十名之多。诚非细忧。上司督促。既无以宽行。则虽不得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6L 页
不勉尽其责。而至于不忍人之心则不可顷刻忘于怀也。
与百奋
昔年 东朝以内人稍食。施惠于吾家。而所以轸念于丧败之馀者。德意甚厚。然吾家曾已辞谢不敢受。后人之昧然承奉。非所敢安。故副率从氏则语余以此宜力辞。而吾则以为前时则吾家全盛。又是宰相之家。至于此等恩例。固在必辞。而在今时则门户之残败至此。 国家曲念孤寡之艰食。有此非常之赐与。则藐孤之人。只当皇恐承受而已。恐与前日有不同者矣。从氏唯唯。而窃念辞受一节。士君子之所重。而此近无处之馈无故之利。则在我受用。终有不安者。从氏之论为可思也。然其后岁月已多。吾之神精尽弊。其于此事。忽焉而不复思量久矣。近日偶思及此。则汝于出宰之时。若自内间有上书 东朝之事。则以前日臣家丧败之际。德意至厚。故只得奉承而不敢辞。然此终非永久冒受者。而今则臣之子蒙恩出宰。子母同享官廪。前日之不敢辞者。今始敢辞云尔。则其于辞受之节。似不至于大无当。而惜其蹉过也。然今既蹉过。自今至岁末。收拾此稍食之物。买取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7H 页
一片石。以为墓前短表。如行录中遗意诚好。至于刻竖之费。此虽未能给。吾辈可以徐图之也。第不可不以收还此物之意。岁时问安 东朝之书。力陈之尔。如何如何。
答百奋
驰念方切。即者官隶来投十三书。以审称觞北堂。得展爱日之诚。深用慰喜。金甥姑未及见面。而闻已好返。亦可幸也。但吾之初意。时飨既已退期。金甥适此入往。与之行祀则可免将事乏人之患。而今见来书。似未克行矣。此已可恨。而来头公私事故。又未可知。若因仍迁就。遂阙冬享。则岂不为大段未安耶。吾家奉先。具有祖先成法。而四时正祭。其礼至重。其义至深。自今以往。入春则先思春享。入夏则先思夏享。秋冬亦然。得免因循废阙幸甚。今境内老人则醉酒饱德。而享祀或至停废。此岂非反顾惊惕处耶。
答百奋(辛未)
汝之科行。适与先讳相值。主祀之人不在。又无替行者。则难免阙祭。虽有主妇。妇人独自行祀。其礼不备。亦与阙祭无异。苟白首公车。场屋实才。而以一番废举。为不可失之几会。则犹或赴试。然好礼重义之人。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7L 页
当有所取舍。况汝年来举业久废。入场而或至曳白。则到此虽有追悔。亦无及矣。吾意则不赴科场。专意于享祀。恐为允当。盖若无先祀相值之故。则应举之人固当不计科工精粗。而随众入场。此为科宦家例常事。而今适不可两兼。而彼此轻重有如此者。宜更商量。以求吾心所安也。向者金甥归言汝颇多事难堪云。僻小之邑。意其安闲无事。而今如此者。以有新法故耶。唯当超然于事外。我有馀而彼不足耳。何至若是也。更望其宽闲处之耳。
答百奋
书中弊庐云者似未安。古人既曰先人弊庐则亦无不可用之义。而但安洞家舍。既是 先朝赐第。则宜不敢曰弊庐。此后与人书中。若举此事。则谓之先人旧第可矣。
答百奋
连得书而未有产报。方以为郁。忽此伻至。知以廿八日顺㝃生男。其为喜何可言。昔我以是日生。即春堂先祖晬日也。先君子命幼名而用此义。今儿又以是日生。祝渠无忝所生。不似我到老无成也。且记汝之初生。先伯氏请命幼名于先仲父矣。今吾以春喜命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8H 页
儿之名。盖以立春后生于春城衙中。而又有前日命名之义也。当此改岁之际。百感交至。而既得此报。可以喜而无寐矣。来伻谓当晓发。夜中草此以付。犹是旧岁。而便是新年消息也。
与百奋(壬申)
丹丘诸游客。历览映湖陶山。皆如意云耶。永春之北壁南窟。独不入于诸名士品题之中。则必当有愧色也。李美仲不谓奄忽若此。盖近日大除拜。可占其一番消长运气。此等时死了此等人。亦何怪耶。然其人自有可惜者。为之悼叹。
与百奋(癸酉)
此中连得无事。而廿五时飨利成。今日节参亦过。种种怆慕。不能为怀。且今日是仲舅忌日也。默念三山凡百。哀伤切矣。又于日昨朝纸。见恤典举行之教。追恨益万万也。大抵今年旱灾。远近同然。而畿内为甚。畿内则骊境为甚。骊州则近东为甚。近东则蟾村为甚云。居蟾村者。有愧于藐姑神人多矣。幸近日雨泽稍频。有水根处。颇能移秧。而犹患未足。今日之雨。最似优渥。未知此后天意又将如何。而终免大歉耶。默祝默祝。宪职以昨冬 批旨观之。则似不复加以误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8L 页
恩。而今又叨除。无乃既在首拟。故循例落点耶。语默之宜。既有拙法。只当如前噤默。而 下谕许久不降。故辞本未上。然辞疏命意。只是旧套文字。搆成亦难。自笑而已。马鞍新改者依到。王叔恬之什物坚朴。自是后人之所当法。则太质何所病也。海伯终似功名骨。岂一向枯槁于山泽间哉。其就吏脱囚。肃命赴任。俱见于朝纸中。而或谓海伯入对时。自 上颇示悔谢前事之意。又示以大用之意。遂乃感激承命云。故吾答以古人论出处之义曰出则有为。处则有守。今海伯果能出而有为。则何遽不及于处而有守耶云矣。
与百奋
职名至今虚带。近日朝家有大举措。言职之久在身上。终涉不便矣。从前下谕而后始上辞疏者。盖必招之然后方可陈不敢进之义。不待其招而先进辞章。失先后之序故也。今番亦待下谕之降。而汔无所降。初意宪府无传启之事。故不为。而顷见朝纸。宪府传启他台在乡者皆请下谕。而于吾独阙焉。未知其故。其职本自万万不似。故台官忘之。而宪吏亦不提醒耶。一府之内。官员与下吏。皆不以此职相待。而徒然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9H 页
虚縻。此何事理耶。只自愧蹙而已。
与百奋
梨浦金台以乡中诸亲友。皆是同志之人。而适同居一乡。略与宋之洛社相彷佛。宜仿旧例作耆英之会。凡其往来之节。食饮之数。一依故事。廿七吾与李台兄弟同舟以往梨湖。翌日还邑村。翌日会于乐墅。翌日会于蟾村。昨日金台自此罢归。更以九月旬望间为后期矣。虽是闲漫事。既是前哲遗矩。且于愁寂之中。畅叙幽情。亦自不妨矣。
答百奋
时享初欲以十六卜期。追思此为 孝章忌日。行大飨于是日为未安。故退以廿四矣。镇川族弟达洙即振衣公后孙。而自其先代相承以清白。贫无以为生。故我诸父深加怜爱。而渠性真醇善良。居家只力耕桑以自给。未尝随众奔趍矣。今年野地凶荒。不得已往愬于汝。欲得若干田米。为一时救饥之资。盖将驮之所骑之马。运致其家。与他人之卖谷作钱者不同矣。可随力相济也。吾尝于华阳之行。中路坠伤。调病于其家。渠至诚救我。其谊甚高。心常不忘。而今渠穷来有请。不能恝然也。
与百奋(甲戌)
连因金甥所示书。知舟行倾败之状。如是而不死者天也。虽在事过之后。不觉魂𢥠也。然古人于此等处。操持益固。不至大段动心。宜以是自励。且一行终得无事。所经历者。只如梦境。此后则收拾心神。令其稳帖。勿复留著胸中可也。
贞庵集卷之三
 书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29L 页
与百奋
吾病向者服药之际。喘气若有一分之胜。而其后则又复与前一㨾。或反有加。以是知其药之无验矣。南汉经书。已始刊役。周易本义四册先成。今方始印云。先以药价。移出此数印送。此外南汉所有小学,近思录,性理文,千字文等册。板本甚好。皆可玩云。吾于书册。实有苦癖。而力不能及。今汝欲为我贸药。药则吾所不欲。书则吾所甚欲。今若移此。买取经书新本。则恰满所愿。此便是养口体不如养志者也。汝若出此药价。印出妆成。为我閒中之宝玩。则其为幸岂不大欤。昔苏老泉燕居如斋。言笑有时。而独甚爱画。子弟门生争致之。此古人好事也。吾之言笑不简。与夫无以悦者不同。而所以爱书者。与嗜画适相类。故及此。汝宜于东坡文四菩萨阁记。考见此事也。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30H 页
答百奋
劳碌之故。未能调息病躯。谁谓峡邑之闲无事也。可叹向日事。监司之言。皆不成说。吾既不直其所为。而汝之被其拘执而随往。不能固守其所执。岂不疲软之甚乎。吾之有慨于汝。职由于此。而不能徐察其本情。至于暴怒。甚可愧悔。盖古人云一人三失。而今此事则三人俱有所失。彼得意骄恣者。既是他人。无可如何。而吾则气轻量狭。克治不严。汝则姿乏高朗。见欠明白。此皆本来病痛。而吾则衰病废学。汝亦平居一味游惰。无坟典之趣。老大之后。疚恨何及。自此吾与汝相与加勉。以追先代遗法也。
答百奋
汝之所苦。尚未差愈。又李老书中谓汝至今饮粥。且用虑处多。甚妨调摄云。盖虽以近日事观之。酬应亦必繁多矣。岂免劳心。而一时劳心。犹不至损伤。而至于用虑则必有其害。遇事不动心。事过不滞胸。此不但学道之要。兼亦是养心之方。加意于此。深所望也。
与百奋(乙亥)
汝揖书谓与玉果会合于汝邑。他乡得此。实为好事可幸。吾有欲语于汝者。昔范文正历过颖州。见吕正
贞庵集卷之三 第 330L 页
献为通判。而欧阳公方知州事。语吕公曰近朱者赤。欧阳永叔在此。子宜频近笔砚。此前哲向人诚意也。今任实,玉果。皆汝邻邑。晦可仲思之学术浅深。固不论。盖皆端详儒雅有可观者。而见于行事者。亦必依近道理。鲜有所失。汝亦频近书册。凡有所思。与此两人商量可否。当有所益。未知汝意亦如此否。南原自是至亲。又其人长处亦多。而吾之所望于汝则在玉果,任实。而不在南原。此如马伏波遗书兄子。望其效伯高而不效季良耶。还可笑也。
答百奋(丙子)
书中以家世守法而不免颓损自罪。此固然矣。家法岂不以谨慎自勉乎。监司之请仍。汝之既递而仍坐。晏然若在官者。而新官之方欲辞朝而还复引入。此岂谨慎家法。人必以骄纵目之。既失于彼。而又失于此。处事何如是不善耶。况士大夫廉义。关系不细。而乃于吾辈。亏损无馀。诚甚痛恨。择之处事。亦岂能尽善具美。而惟其所主者义。而见处颇明。故鲜有乖错。此吾所深喜。而今亡矣。何处得来耶。援笔及此。为之泪落。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