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谷云集卷之六
谷云集卷之六 第 x 页
谷云集卷之六
 状志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5H 页
亡室淑人曹氏行状
亡室淑人曹氏。系出昌宁。昌宁之氏。著自罗丽。入我朝。有讳继商。策靖国勋。封昌宁府院君。官赞成。谥忠贞。四世而至工曹参判讳文秀。袭封夏宁君。是为淑人之祖。考礼曹参判夏兴君讳汉英。母曰李氏。参议祗先之女。淑人生于天启丁卯十一月十四日。生而夙成。聪明颖悟。其于女工。亦无不能。夏兴公钟爱而教迪。手书班氏女训而授之。及长。夏兴公常曰。吾家子女多。惟此女识道理。可与语也。年十六。归寿增。寿增考讳光灿。同知中枢府事。王考文正公讳尚宪。文正公。身任大义。崇祯庚辰。被逮于沈阳之北馆。夏兴公亦以慷慨论西事。同时幽囚。遂成朱陈之契。未几。文正公与夏兴公后先归国。寿增侍王考于石室。淑人奉承敬慎。一心不懈。常谓寿增曰。余自入君之门。其所观感者多矣。 仁宣王后在嫔宫。命文正公谚释列女传以进。文正公使淑人书其草本。仍以与之。淑人潜心循览。有所兴慕。寿增先妣早世。淑人深恨其不逮。事先君。诚敬备至。末尝少拂其意。先君每喜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5L 页
而称之。先君有贰室。淑人事之得其道。和洽无间。推而及于庶弟妹。事寿增伯姊。如事姑。寿增有姑。性严正。不容人小过。一家子弟。或不得其意。淑人尽其诚礼。终无违忤。接亲党辑邻里。疏戚适宜。内外无不翕然。先君丧葬才讫。淑人母夫人不幸。三年而夏兴公卒。重遭荼毒。哀毁善病。而丧制罔愆。寿增奉四世之祀。祠墓大小享祀。逐月稠叠。家贫奠需不能丰腆。而物力殆尽于此。淑人竭心营办。粢盛酒醴。必先期备贮。无所阙乏。常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奉祭之际。如将见之。将事之日。齐肃严敬。坐而彻晓。涤濯烹饪。身亲监视。务令十分精洁。至于脔割鱼肉。亦必手执。女妇辈请代而终不委人。至老不替。尝于先世忌祭。有感梦之异。其至诚奉先如此。治家有法。处事精敏。皆有条理。御下简严。婢仆罔或纵弛。虽甚顽蠢者。终无不率教。寿增拙于为家。家事傍落。淑人夙夜劬心。拮据为生。虽有窘急。处之怡然。常若裕如。自堂室厨灶。以至器皿细碎。无不秩然整理。膳服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完。供祭接宾。或出仓卒。咄嗟之办。亦无不备。人皆异之。不知其贫匮也。严于辞受。菜果之微。非义不纳。周人之急。无所靳惜。而亦无妄与。辛亥之岁。京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6H 页
外大饥。岭南庄舍。曾有储粟。淑人不计家用。遂尽捐之。赈施乡族。其先意于寿增。俾成其志者多类此。或闻妇人以非理欺诬家长。耻之若将浼己。左右寿增。辅其不逮。未尝以一事贻累。历任六邑。所至官舍。严束婢仆。不容外人交关。衙门肃然。淑人父母既没。兄弟析箸之际。让不受分。女弟有孀居贫病者。护视恳款。折甘分少。无间远近。性勤肃。非疾病。未尝跛卧。终日正坐。手执女工。孜孜纺绩。甚恶人懒惰。常警饬子女辈曰。余平生不会懒也。家庭之外。无故不出。亲党家燕集游宴。传以为盛事。而淑人泊然无所好。虽有邀请。亦不乐赴也。安于俭素。不喜纷华。或有一家盛会。淑人服饰。不过青碧。近世闾阎。侈靡转甚。又有时俗所谓宫样奇邪之制。争相慕效。孙女选入后宫。宫人辈出而将事。内外妇女咸聚。珠翠满堂。而淑人所服。一如常日。宫人嫌其朴陋。劝且从众。而终不变改。三子纳币。皆用土产。不徇时俗。晚年自制敛袭衣裳。使勿以锦绮近体。故殁后家人卒如遗命焉。天姿庄重。礼敬自将。而雅有鉴识。略通小学内训等书。常谓不幸为妇人。不可舍己所事。学习文史。此为可恨。故于寿增看书时。从旁领会其一二。至格言善行。有所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6L 页
感动。其于古今治乱事是非人邪正。能有所分别。论事设譬。亦无不中。然不示人以贤智色。言语书辞。绝无过溢。平生尤知文章学问为可贵。不以子弟科名为第一件事。闻人有文行。辄啧啧称叹。家侄昌翕。不赴公车。守静读书。常以此为美。举似诸子曰。人家子弟如此。其亦无忧乎。若使汝等志趣卓然。有所树立。则虽不得取巍科登显仕。亦无伤也。寻常训戒。不出于此。故儿辈场屋得失。无所介怀。及伯儿筮仕领邑。即戒之曰。乃家门户。为世之望。汝须奉公恪谨。无忝家风。季儿登第。则又戒之曰。汝以不才。幸忝科名。人之责望。必重于前。而汝之文学。本不踰人。益加勤勉。不坠家声。余之所望。不但在于荣利其身也。送孙女入宫也。勉之以敬事 三殿。无违宫事。其所以儆戒者深切。为诵古今女训。特举马皇后,班婕妤事而勖之曰。此是宫嫔之所当知也。且以家连禁掖。深怀忧畏。每对家人。饬厉谨慎之道。继之以叹惋。此亦非世俗妇人之见识也。少时自石室归宁。与诸兄弟各论所尚。有言士大夫家车马盈门。宾客满堂。此最为盛事者。淑人曰。我则异于是。松篱茅舍。映带林壑。此是好境界也。夏兴公闻而异之。尝闻老莱子,陈仲子之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7H 页
妻之风而窃慕之。其于世之富贵荣华。无所歆羡。常以栖遁农圃为乐。而顾寿增汩没因循。未能决去。尝于赴官日。乘舟渡江。淑人遂举陶令风飘飘之句。慨然长叹。及世道大变。举室入春州之谷云。山峡险阻。人烟隔绝。徒步踰岭。就最深处。树屋而居。淑人曰。今日爰得我所矣。课农灌圃。饭疏咬菜。人皆忧其困苦不堪。而淑人方且安而乐之。历六七年而终无怨悔之意。助成寿增闲居之趣。盖将为终焉之计。疾病忧患。仍之以丧祸。一出而不能复入。常以此为没身之恨。寤寐旧栖。不乐城市。拟将共挽鹿车。出居郊坰。以毕素志。不幸淑人之疾已㞃矣。至丁卯二月十三日。卒于藏义洞之新舍。其四月二十六日癸酉。葬于石室先茔庚坐甲向之原。凡生三男四女。男长昌国。主簿。曰昌肃。有英才先夭。曰昌直。权知承文正字。女长适洪文度。次适李秉天。夭。次适申镇华。次适俞命健。夭。昌国生二女。长适进士李贺朝。次为 当宁贵人。洪文度生一男一女。男曰有人。女未字。申镇华生一男一女。俞命健一女。皆幼。呜呼。寿增迂疏卑污。使淑人迫于穷约。不免糟糠。虽其趣操淡泊。无所咨咨。一生辛勤。则亦已甚矣。中年以后。连有舐犊之悲。晚得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7L 页
一孙。绝异奇爱。而旋又失之。哀伤无聊。鹿门之志。中途而乖。不得偕老。没而又无以慰其魂而塞寿增悲。若得大君子一言之重。以著其不朽。则宛陵之得欧公文。亦奚足道哉。谨具平日言行之大槩。为请于执事以备财择。
亡孙五一行录
安东金寿增。承祖考文正公,考同知府君后。举三子。曰昌国。曰昌肃。曰昌直。昌国时未有男。昌肃有奇才。无后而没于癸丑。昌直娶咸从鱼震说女。始生男于乙卯正月初七日。余深喜其晚得。且将为昌肃后。遂取洪范福寿之义。命之曰五一。死于壬戌正月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丁丑。藏于昌肃墓右。生而天姿绝异。表里莹澈。其貌清而秀也。其性仁而执也。语迟而神警。过晬数月。已解文字。长者指字而问之。则辄应口而对。所识日多。以指竖口曰。此中字也。指窗槅曰。此口字也田字也。折草木为字形曰。此某字也。触目皆作文字。余于乡居治圃。画为九区。戏谓曰。此亦为字形乎。即对曰。此乃井字也。如此者不可殚记。初教以周兴嗣千字文。不烦程督。已通字义。鱼鲁点画之微。无或迷误。至如篆隶之体。亦能分别其同异。此皆三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8H 页
四岁时事也。不出门庭随僮儿为杂戏。不去余膝下。只以翻阅书籍。弄玩纸笔为事。学诗经二南唐诗诸篇。读诵之时。必危坐拱手。音节清朗。若出金石。听者可悦。能知人意向。自设为问答。终无不符合者。聪明而又长于持守。意有所定。虽以百事诱迫。不复移动。临文而问其意。苟不至于痛释。则屡问而不止曰。于吾意未豁然也。见书迹绘画。摩挲翻阅。至夺之不肯舍。吾每临池。渠得一纸辄藏。去久而成帙。无少遗失。时出而仿效焉。阅书而至朱子书。戏笑曰。我之文。当作金子大全。屏风有画古人事迹。如怀橘扇枕之类。一问而领其意。常常喜称说焉。亡儿妇李氏既无后。取之襁褓。养视无异己出。渠亦能知爱敬。少有离违。惘惘不忍别。别后见书辄掩泣。渠父母与李同居一家。而渠视李加亲。傍人戏谓曰。汝既有母氏。今何复顾亲父母乎。即笑对曰。虽有母氏。岂可绝恩于生我乎。及渠有疾而殆。李氏前已归宁。思恋不舍曰。若见母氏。岂不幸甚。先是。其父患脚肿甚疡。医下以大针。人不忍正视。余亦少避。而渠立其侧。忧遑涕泣。其父病中不能饮食。则择味而进之。未久而渠病。医来诊视。则语已不可了。而犹呼婢使前曰。此即治我父病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8L 页
者。须馈以食物。精神不少爽。犹诵甘棠篇。展看书画。抚玩笔墨。死之朝。起而便溲。呼父母祖母及余。若将与之永诀者。痛哉。余自渠之生。跧伏穷峡六七年。幽忧岑寂之中。未尝与渠跬步相离。且其才品绝类亡儿。余故钟爱特甚。不翅若良朋嘉友之在吾侧。金玉宝玩之悦吾目也。人皆指为吾家千里驹。而门户有所属望。若使之降年有永。吾不知其所至也。噫。门衰祚薄。使此儿止于髫龀。而其受于天者。则端序可见。于是乎记其平日所为。以冀不朽之图。虽系游戏之末。亦备书而不忍杀也。呜呼。余以何心为此也。壬戌十月日。祖父谷云翁。泣书。
亡子昌肃圹志
金昌肃字仲雨。其先安东人。今成川府使寿增仲子也。祖讳光灿。同知中枢赠领议政。曾祖讳尚宪。左议政谥文正公。母昌宁曹氏。参判汉英之女。辛卯七月十一日生。生而英秀。文正公命名而奇爱之。数岁便知文字。稍长。藻思日进。性至孝。须臾不去侧。于物无所好。好古文古书。善篆籀。颇得冰(一作李)斯遗法。不幸婴疾。至癸丑十月初三日。竟不起。临绝。与家人诀。精神不少爽。对父母。不作悲苦语。夷然若平日。天乎痛哉。娶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9H 页
德水李绅夏女。无后。是年十一月初三日。葬杨州先兆丙向之原。其父为之志。泣书纳圹。
五一床石识
呜呼。谷云翁晚而抱孙。命之曰五一。其姿禀绝异。表里莹澈。孝爱天至。而二岁自能知书。翁奇爱之。常置膝下。翁仲子昌肃。无后早世越。二年乙卯。季子昌直生五一。将以后之。不幸短命。八岁而亡。噫。翁名寿增。文正公之孙。同知府君之子。五十而哭昌肃。又十年而失五一。恸惜无穷。书石而识之。呜呼痛哉。
谷云集卷之六
 杂文
  
法性传
法性者。星州人也。生于万历丙辰。年十七。出家于伽倻山海印寺。移住卧龙山白泉寺。(晋州)又移智异山双溪寺。远近山川。大小寺刹。无处不到。往来于琵瑟山,(玄风)八公山,(大丘)金乌山,(善山)黄岳山直旨寺,(金山)入锦山第一菩提庵。(南海)此在绝顶。四面无碍。马岛入于指顾中。以化主涉蟾江。转历湖南白鸡山玉龙寺,(光阳)磨尼山正慧寺,吉罗山松广等寺,(俱顺天)奉国寺,(乐安)天冠山,(长兴)八咏山,(兴阳)大芚山达麻山(俱海南)无俚山双溪寺,(俱罗州)道岬寺,(灵岩)牛头山开天寺(俱绫州)于伊山,(全州)金山寺,(金沟)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49L 页
德裕山新松江寺。(锦山)又历扶安望见边山。又过束金山。(镇安)还到智异。历诸刹还双溪。庚寅四月。以事往统营。随商船至孙大岛。(康津)候风历苔岛。一日中泊济州。上汉挐山。登绝顶。周览四表。住曹溪寺两月。还到海南馆头。由统营还双溪。甲午春。往天台山。(庆州)斲得玉石。刻成十六罗汉。将舟于由斯江。转于南洋。达于蟾江。以至于双溪。五月。行到釜山。猝遇南风。漂过蔚陵岛外。过东海又过北海。昼夜行十七日。泊于黑龙海木米岛。遇胡人船二只。胡人十馀持弓矢刀剑。将欲杀害。仅以乞免。又十二日。转过水宗而行。九日到加里岛。石山巉岩。遇二船。船各有三人而不知何国人。服三升衣。头无所著。各佩长柄大斧。又欲侵掠。遂给米石。其人还入岛中而去。又遇北风。经十六日。到穴岛。遇二船。船各有三人。其人长大。倍于我国人。遍身黑毛鬖髿。有似氂犬。不冠不衣。结绳掩其阴。面目极其凶狞。一边佩铁椎。一边佩铁凿。将有杀害之色。示以佛像哀乞。其人啁啾。指其口腹。似有求食之意。遂将舟中米二石投之。其人手握米斛。如持拳石。环坐啖米各一斗许。乘舟东向而去。遂留其岛三日。采薪汲水而载。又经二十八日。到如渭岛。留十五日。又遇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0H 页
北风。行九日。八月旬二。到日本达里海烽台下。遥闻放炮三声。此即镇堡军兵候望之地也。渐近其岛。有倭船三十六只。急来围船。问是何船。答以高丽僧人。造佛载舟。漂风而来云。则有一官人来点。具录舟中人物而去。所乘船则下碇于浦上。倭船围住不去。而日给粮资。过数月后。又有一官人来阅。仍使下陆供馈。给以衣冠。令译人护行。经十馀日。到中原。此即关防之地。又行一月馀。至倭京入倭宫。宫阙极奢丽。庭铺蜃甲。使行拜礼。仍赐坐。问以来由。取见劝善文。馈以食物一大盘。盘中所列。皆洒金屑。而糖面之外。皆不知其名品。出置于别舍。给以供佛之具。(红段二匹,绿段十五匹,三升布十匹,烛台十六双,香炉十六坐,佛器十六坐,白檀百斤,胡椒五石,砂糖百斤,面五百斤,米十石。)留九日。还到船泊处。倭人已作佛舍三间于海上。安其佛像。倭僧日来礼佛。村人亦相踵。施以土物。久而成积。(胡椒二十五斛,苏木五百筒,锦段二十五匹,木绵五十匹,米十五石,砂糖八百斤,面五百匮。)即欲回舟。缘风势不利。且为倭所挽。留二十四个月。偕商倭发船。经三月到泊釜山。是丙申八月也。府使柳公招问前后漂行之事。使之罢去。遂由金海,熊川,昌原,镇海,巨济,统营,固城,泗川,南海,平山浦,露岛。泊蟾江。还于双溪。一船所上二十六人。前后三年。无一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0L 页
物故者。盖所乘船。大且坚致。沙工曾随使命。往来日本。熟谙海路。故虽遇天幸。得免沈溺之患。其所得力者亦多云。遂安佛躯于法堂。大设供养。转卖倭国所得物货。以偿其费。庚子春。又自双溪出游。转过金井山,(东莱)圆寂山,(梁山)天台山佛谷。(庆州)此即前日造佛处也。又过长浦山,万里山。转入岭东。历访越松亭,(平海)大师窟。入五台山月精,上元,中台等寺。(俱江陵)又历洛山寺,(襄阳)禾岩寺。(杆城)到榆岾。踏尽金刚内外胜境。留长安寺数月。历宝盖山深源寺。(铁原)转往华藏寺。(长湍)游天磨,圣居,朴渊。又观敬天塔。(丰德)过敬陵。历江西寺,飞凤山,(白川)凤栖寺,神光寺,(海州)白沙汀金沙寺,(长渊)九月山。(文化)仍涉大津入关西。至龙江山城。由平壤历安国寺,(慈山)青岩山,(价川)圆寂山,(安州)豆里山,(嘉山)鳌苏龙山。(定州)至于白马山城。(义州)转历长鹤山九里庵,(博川)药山东台。(宁边)入古香山龙门山。至内院栖佛影台。留三月。又见满月台,药师峰,般若峰,弥大峰,万寿庵。(俱熙川)此皆香山高处也。转入长学山,(理山)云暗山。(江界)踰鸟岭。此则自江界向甲山之路也。欲往见白头山。而本府遮截采蔘军。人物不得往来。故不果入甲山。过长白山日出庵。(镜晟)转访七宝山。(明川)又北至熙域山。(钟城)遍踏六镇诸郡。历云罗山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1H 页
望月庵。(会宁)还到双溪庵。(端川)过山水庵,(吉州)桧山,(利城)天佛山,(咸兴)白云山,(定平)安佛山,(永兴)九龙山大升庵,(高原)天宝山。至青莲寺。(文川)留一年。转至黄龙山灵源寺,五台山中庵及释王寺。各留数三月。往见鹤浦国岛。由玄风县(俱安边)至葛山。(伊川)浴温泉。转至戏灵山深寂庵。平生所历览。山水则枫岳。寺观则香山最胜。只俗离,太白,小白。犹未及到。开春将寻此等处而还旧寺云。乙巳至月。余以事到深寂庵。庵有客僧。为人颇淳真。问其姓名居止。则其所云云如右。东国山川寺观。足迹殆遍。漂到海外。岛夷殊俗。其所历览。可谓壮矣。噫。人生于世。俗士凡流。局于埃壒。只守井观者。固不足怪。缁徒云踪其能遐举远游如性之流。盖未之闻。今性也其人则髡徒也。栖止则梵宇也。所闻见则释氏誇诞之事也。无可称者。然能以一杖锡。拨弃万缘。浮游于佳山好水。随意适情。以终其身。其视世之沈淫于利欲。眷恋于朝市。皇皇营营。系名缰而自贤。触刑辟而不悔者。果何如哉。余尝观梅月堂关西录。有云欲放山水。忽悟染缁为山人。泛泛物外。梅月心事。虽不止此。而其平日宣寄情志。发舒精神。亦不可谓不资游方之外也。然则如灵运,孟郊之理屐登山。投金废务。虽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1L 页
不足取。子长,许掾之壮游胜情。亦君子之所乐道也。余今抽身簿领。重访名山。邂逅性师。得闻叙其游。不觉爽然起兴。余故记其说。为他日破闲之资。至若海域奇诡之观。佛家宏阔之谈。涉于不经者。山林僧金之琐琐无闻者。俱不尽载。只存其大都云。
金胜京事实
金胜京者。金城县民也。生于天启乙丑。丙子之乱。避兵于五申山。(金化)丁丑正月。为蒙兵所掳。由铁岭而行。渡豆满江。越三日。从白头山北。行二十馀日。渡兀来江。又十馀里。至女真地。又三日。过长城。又两月馀。到蒙古地。时是年端阳后也。其地野多山少。其国有内外城郭。其城有九门。门外有市。过九门方达内城。城头四门建层阁。每夕举火吹角。其宫阙。盖以彩瓦。其闾阎。仅千馀区。草屋少而瓦屋多。其馀皆毳幕。不定厥居。其木多黄榆,白杨。其草多韭草甘草。无葛。马食韭草。牛矢充薪。其菜有西瓜真瓜。大于我国东瓜。又有萝葍茄子菘菜菰瓢。其谷有黍。五月始种。八月便收。且有木麦山稻菽豆等种。其酒有烧酒。其禽有鹅鸭鸡雉鹰鹞。其鱼有锦鳞无鳞鱼。以罗乘夜取雉。以麻绳截江而渔。其畜有牛羊橐驼。贫富以此为等差。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2H 页
富者马畜。弥山蔽野。多则马三四千匹。牛八九百。羊累千头。贫亦不下马数百匹。胜京亦畜马三十匹。牛三十。羊数百。驼四头。其兽有各种。距蒙京三日程。有独山周可数十里。筑垣为苑。畜养鹿猪诸兽。饲以黍。蒙王有时出猎于此。他人不敢射殪。有江在蒙京。七八日程。达于辽河。入于海。室屋之材。皆浮于此。入于蒙京。其法杀人者不偿命。只籍没财产。给于被杀人妻子。若无财产者。亦偿命。其王服于清汗。清汗之妹。为其王子妇。故欲攻沈阳。而以其子妇之故。未果。早晚必有侵伐之役。若先击沈阳。转攻北京。则可无朝鲜赴援之患。自中论议盖如此云。胜京入其国。隶于小酋。我国人被虏者甚多。有海西人女子被虏者。年十六。小酋使之作配。生二子一女。女与妻死已九年云。曾随小酋。出征他部。自蒙京西北行两月馀。至大元獭子其国有三部。又有毛明干部落。在北二十日程。胜京身有战痕。乃大元獭子所射云。胜京久在异域。不禁乡井之思。思欲归骨故丘。癸卯十月。托以出猎。骑马挟弓矢。向日边而行。经一月。马不行。弃马徒步。十二月。到沈阳。接于我国被虏人家。其人安州吏也。留住二年。其人给与一马。先是。阳德人骊州人。有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2L 页
被虏于蒙古者。逃来于汉人家。胜京与之招引偕行。甲辰三月。离沈阳。五月。到昌城。七月。发昌城。八月。到金城县。儿时去乡。今已二十馀年。某水某丘。依俙记得。其母没才数年。其父犹生存。兄弟无故。初不省识。闻其前后辞说。相持痛哭。
武金事实
武金者。海州郑兵使家奴。其妻良女也。夫妻性皆善良。武金无父母而有兄弟三人妹一人。其兄贫而病。事之如父。迎致其家。衣不先授。则不敢衣其身。杀鸡屠狗。择味而进之。至诚供养。久益不懈。及其死也。哀戚甚至。凡系葬祭。无不自其家营办。事其嫂亦厚。其于第妹。友爱无间。居其主舍下。夫妻作农。地少而禾谷多穰。家计稍给。若遇废疾寒饿之人。尽意救活。无少靳惜。尝染厉而出。茇舍野中。病才少愈。有盲人饥病。几死颠仆道间。武金之妻。悯然往救。初灌米汁于口中。连下酱水。渐馈粥饭。终使之苏复而后已。为其主干事。忠实不欺。居家洒扫。室中安物。亦皆整齐。其妻平生未尝以恶言詈人。武金有前妻之女。顾恤爱育。无间亲子。处妯娌间亦亲睦。邻里族属。莫不称之。谓武金固贤矣。而得其妻而后。友悌之行。益得其助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3H 页
云。噫。凡世之号为士者。读圣贤书。高谈性命。而夷顾其行。有愧于武金者多矣。武金夫妻。特乡村之一贱隶尔。非有学问之功。闻见之懿。而今其所为。虽古笃行之人。亦无以远过之也。此可见其资质之美。而孟子之言。益可验也。是以世无好人之说。君子不恣谈焉。余故记其事。以为观民风者得焉。壬子十月上浣。书于杨岳郡斋。
记流民事
辛亥冬。海州信川境。有一流民自北道来者。一日。负其母行。诳其母乞粮。弃置路边而去。其母待其子久不来。号泣于雪中。村人之过去者见而哀之。率归其家。食以粥饮。其子弃其母。行不远。路遇大虎。为其所咬。而只啮其项。不食其肉。因忽不见。时近处绝无虎患。而乃有此事。乡人莫不异之。世或有祸福无天之论。而此似非偶然。不可不记其事。以警于世。
笼水亭小序
狂奔叠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常恐是非声到耳。故教流水镇笼山。此乃崔孤云诗。刻在伽倻山红流洞者也。余自少爱诵之。或遇水石喷薄处。未尝不怀高风。盖亦庭草忆濂溪之意也。余于庚戌春。得占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3L 页
貊墟之谷云。既置精舍。仍就涧曲。为笼水之亭。噫。孤云之作是诗。意果何在。余之有取于斯义者。其亦不几于绝灭是非之天者欤。呜呼。混沌既死。万伪日滋。人之禀赋于初者。虽销铄不得。世之炎炎詹詹。鲜得其真。则不幸而生乎叔季者。不欲入于是非丛中。故孤云又尝有云人间之要路通津。眼无开处。物外之青山绿水。梦有归时。及乎高飞远引而犹恐其有闻。是岂果于忘世而然哉。高山仰止。其人远矣。世外云山。在处皆是。百道清泉。笼山振壑。烦嚣不到。是非两忘。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书汉隶帖后
余购求古隶于燕肆而得此。此乃汉灵帝中平二年合阳令曹全纪德碑也。我东僻陋。人不得见古隶。不得见故不能知。不能知故间有为之者而多昧于体法。其体法原委。书家论辨多矣。而莫能相一。盖篆籀于古初。隶分于秦汉。真楷于魏晋。以后楷即今隶。分即古隶。或云分隶有别。或云汉谓之隶。唐谓之分。其为书。或以为入篆八分。存隶二分。或有五分之篆。或有四分之篆。或以为隶分之间。谓之八分。或以为用篆笔作汉篆为得。或以为存隶八分就篆二分。此论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4H 页
一洗千古之疑。盖汉之碑刻。无非古隶。而此本施之徒隶者。故学士大夫不留意。而无点画俯仰之势。亦不著姓名。以传于后。至贾,蔡,钟,梁。其法始大成。三仓隶书。鸿都石经。受禅诸刻。为历代古隶之冠。逮于李唐。隶法始变于古。明皇善此书而不免肉胜。如史惟则,韩择木辈。有能名而如出一辙。盖一时习尚然也。故后人论之曰。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又有唐无隶法之语。自兹以降。盖无称焉。由此论之。古今隶法高下。可推而知也。今此碑。似是汉时旧刻。不知何人所书。书法虽不甚工。而笔意天然。不无萧散古雅之趣。其中亦颇有取法处。弇州所谓虽非至者。不失东京本色者。得非此类也耶。钟蔡隶法。既不可得见。而即此碑。亦可谓得汉隶之一斑。聊为存之。以佐嗜古之癖。噫。晚生遐裔。不能博观于古今名家。尽其规模。只得其一二近似。便以为足者。岂独此一事。亦可慨也。漫书此以自警。癸丑仲秋上浣。陶山漫人。书。
书先世墨迹帖后
庶弟寿徵。收聚先曾王考都正府君以下三世墨迹。作为一帖。又以不肖兄弟之诗。附见于下。昔晦翁以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4L 页
士大夫家文字散失为病。而凡世之人。或不以此为意。况子孙之于先世。其游戏翰墨之馀。无非寓羹墙之慕。为传家之宝。而人之收拾藏去者。其亦鲜觏。今庶弟乃于家国丧乱之后流离迁次之中。鸠集三世百馀年遗迹。以示于余。噫。余老病垂死。栖遑靡定。凡先世文字之散落者。不能搜罗整叠。如庶第之为。追思怆慕。无以为心。而又于此有所慨然于中者。世道陵夷。利欲滔天。乔木之家。多失其先业。无复读书脩身以世其家者。不但文字散失之病而已。惟我家后承。可不知所以勉戒者哉。聊书此以志。
写水北公碑文志感
天下之事。有是有非。天下之人。有正有邪。旌别去取。无中间温吞暖处。虞廷之同寅协恭。郭泰之明哲保身。此岂舍置是非邪正之道耶。朱夫子论称物平施一段。真万世至训也。至于末世偏党无异同浴。虽不足道。然其中各有是非邪正之辨。而人或恐其党名之加于其身。调柔昏错。不合不公。终不免为陷溺私邪之归。其亦不思之甚也。党锢诸贤。见嫉于宦寺。伊川大贤。人以洛党指目。此何足病也。惟我先祖考。平生严于淑慝之分。而或疑其偏党。堂叔水北公。立朝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5H 页
棘棘。略无回互。而亦有谓此公之忠厚而犹不免于党论。流俗之见。每多如此。吾于少时。略有所闻于家庭者。观于祖考所作堂叔碑文。亦可徵也。适写其神道文。偶有所感。略记数语。以示一家后生辈云。
书示昌国(三则)
田园之荒芜。不欲问也。家业之旁落。亦不欲问也。至恸在心。是则难舍。而死生有命。亦无所恨。最是汝辈不学无文。无以踰人。此实平生之恨。生无以展颜。死无以瞑目。汝辈其亦念之否。然不欲每每程督。以伤恩义。惟在汝辈断置世间一切杂念杂事。改心易虑。勇往奋发而已。若悠悠泛泛。终无所成。则余言不再。顾名思义。则立志自不得不高。立志高则自不得不勤。勤则于身自有无限好事。夫然后可以少慰父母悲惨之怀。而后日一家兴衰之机。皆系于此矣。其要则坚坐存心而已。以此为别后儆戒之诀。念之。
朱子戒子书曰。凡祭肉脔割之馀及皮毛之属。皆当存之。勿令残秽亵慢。以重吾不孝。先祖考曰。此当深省。
孙女入阙时书赠
奉承 三殿。极其恭谨。虽退在私室。如在 上前。一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5L 页
心不懈。如有下问。随事敬对。非系下问。一言半辞。不可蔓引。
三殿宫人。接待有方。得其欢心。言温气和。而不可嬉笑亲狎。至于手下使令若于 三殿宫人。少有慢忽。则痛加禁抑。使不得瞪目正视出气相抗。
每日夙兴夜寐。坐而待命。进退举止。无少违失。
持身俭约。至于服饰。勿尚华靡。勿服文锦。只得精洁足矣。古之居后妃之位者。亦服大练。况其下者乎。我国 列圣。皆有俭德。吾家自先世清贫。常以侈靡为戒。此又不可不知也。
宫禁深严。内外截然。内言不可出。外言不可入。父母安否之外。丝毫之微。不可关通。古人居官署而不言庭树有无。况在嫔御之列者乎。
夙夜敬畏。谦逊卑下。至于居处服用。一毫有近于 内殿者。则必即避而去之。
宫中名分严截。礼貌有定。一言一嘿一动一静。不可放过。设或有宽假之恩。亦不可恃此自便。
昔年 仁宣王后在嫔宫时。下列女传于先祖考。使之谚释。先祖考依命谚释以进。此实闺壸懿范。而家间草本。今无存者。只以内训女戒赠送。退处私室之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6H 页
时。寻常披览。嘉言善行。必须服膺遵行。
此外凡百。虽不可一一索言。而可推而知。今取其最大最切者言之。行与不行。吉凶祸福系焉。可不戒哉。可不勉哉。
谷云翁生于 大明天启甲子。至乙亥七十有二。儿辈命画史写真。遂戏题自赞。
有人于此。非僧非俗。天赋之劣。世味之薄。文质无所底。穷老终奚适。山之阴水之曲。亦何病于幽独。
孙儿岚祥小字说
退溪李先生咏李资玄事。有曰青岚无迹遣浮荣。余取而名所居北麓曰青岚台精舍。庚辰正月二日丙申。孙儿生于精舍。余遂命其小字曰岚祥。噫。人多陷溺于名利。世道沦丧。至于今日而极矣。后生者若能有所成立。自拔于流俗。则其为吾家门户之光。莫大于此。彼区区一时之浮荣。何足道哉。
孙儿岚祥命名曰退谦晬日作祝辞
惟尔之生。气厚而清。冀其长成。振我家声。操心饬躬。有行有文。轻世利而重名教。要作好人。不要作贵人。绝机数去客气。毋或忝于先德。谦恭自将。永受多福。
族孙时保赴鸿山时书赠
谷云集卷之六 第 256L 页
余年日迈。衰病转剧。方恼于歊虐。困倒寝席。族孙时保出宰飞鸿县。临行。为索箴警之语。而精神昏霿。无以为赠。又不知所以为说也。然余少时有闻于先王考之教矣。凡作官为吏。自有体貌。守宰之新赴官次。初见吏民。礼任叙事而已。世人多于是日。严施刑杖。立威要誉。政尚蠲减。未免违道。居官稍久。则对人辄漫说欲归。而未必决归。滔滔俗态。甚可笑也。后生切宜戒之。余本无知识。而得于家庭者如此。或以此言及于人。而人多不省。此外居官之道。古人言之详矣。小学书所载。无以加矣。而人亦罕有体行者。以尔之恺悌精详。必能服膺而不失。余复何言哉。庚辰七月十五日。谷云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