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4H 页
请改冶隐谥号疏
伏以 殿下圣学高明。尊尚节义。凡在前古守义之臣。无不加以褒赠之典。往者因道臣陈闻。遂赐高丽注书吉再之谥。夫再前朝臣子也。 国家褒赠之典。于再无关也。然而 圣明之所眷眷如此者。诚有以嘉其节义之卓烈。不以其不臣于我而贬其尊尚之义。以为万世之防也。是以 国家于郑梦周,朴尚衷。不以其非我朝之人。而赠官赐谥。不以为嫌。其于再。亦有左司谏之赠。而独不议其谥耳。今 殿下举先朝未遑之典而特行之。凡为 殿下臣子者。孰不钦仰 圣意之出寻常万万而为之发竖心动也哉。然而臣等思之。夫所谓谥者。所以象平日之行也。正如人之写真。必尽得其人形貌而后。指以为某之像。苟其一毛一发。有或爽焉。则不可指以为其人也。故孔圉之为文。子贡疑之。而孔子明其义。黔娄之为康。曾子诘之。而其妻析其然。一字拟议之际。不可以不审也。今 殿下赐再谥曰忠节。夫不详再之平生。而槩以其传于世者言之。孰不以二字为允当。而若细究再之本末。悉其平生而论之。恐不翅毛发之或爽。不可以成命之已下。而不思所以更正。以求至当之归也。臣等请就再行状及后贤称道之语而明之。盖再十八。学论孟等书于朴贲。始闻性理之学。随父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4L 页
京师。因游郑梦周,李穑,权近之门。益闻至论而悦之。讲明旨诀。务合程朱。辟异端似是之非。明万古圣学之源。近 国初醇儒。常曰。踵余门而承学者。吉再父其独步也。及其去就既决之后。益叹再道学节义之不可及。题一时名流咏再忠孝诗后曰。呜呼。节义人心之固有。万世之不容泯。道学天地之常经。万世之不容废。凡为儒者。孰不讲明以知其说哉。能不怵于功利。不惑于邪说。临大节而得不爽者。绝代而罕闻也。功利之私。邪说之诱。其毁人心甚惨。非有卓然之见确然之守。岂能专其所学而不变哉。今先生当世代迁革之后。无所为而效忠也。能为旧君。守义而不亏其臣节。当疏衰哀疚之中。易以妄而塞悲也。能为丧母。尽礼而不陷于异端。为臣之忠。为子之孝。平生大节。卓卓如此。讲学之正。信道之笃。所见之卓。所守之确。何其至矣。呜呼。有高丽五百年培养教化。以励士风之效。萃先生之一身而收之。有朝鲜亿万年扶植纲常。以明臣节之本。自先生之一身而基之。其有功于名教甚大云云。再既师事权近。而近乃以先生称再。推许之如此。隆庆初。诏使许国问东方孝子节义孔孟心学之人。先正臣李滉为礼官。各为区别以对。而以再不录于节义之伦。而置之心学之列。言再志操高洁。学问醇正。乡人化之云尔。则正以再心学之功。尤重于节义故也。太学生请复官先正臣赵光祖疏曰。光祖受业于金宏弼。宏弼学于金宗直。宗直之学。得于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5H 页
其父叔滋。叔滋之学。出自吉再。再之学。得于郑梦周之门。盖东方性理之学。实倡于梦周。而再阐明而传之。学问渊源。不可诬也。再之忠孝大节。固出于天性。而所处之正。所行之无过不及。实自学问中成就。虽程朱大儒。不能违也。使程朱不幸而当再之时。其处君亲之间。岂有出于再所处哉。况再之至行。能使嚚母化慈。骄妻改行。当胜国之时。异教盛行。虽以其时号为贤者。往往不免于淫惑丧守。而惟郑梦周,吉再超然免于流俗。至使缁徒感而归化者甚众。岂非真儒之功效耶。惜其世代已久。遗文散失。间有子孙修录而锓刊者。甚略。其后益以 国家褒赏之文后贤赞述之语。为一册。而先正臣张显光实编次而序之。据此一书。可以略究其本末。而以其出于偏方。未及登彻于 经筵。传布于京乡。虽以名士大夫。得见其书者甚罕。臣等伏闻道臣之陈白。只举种竹 御赐之田为说云。种竹之说。世所传播。而亦不的见于文字。是则道臣亦未见再之遗事也。再之道学行义。虽不详于世。而其守义大节。儿童妇女。无不闻知。臣恐议谥者。亦徒取其流行之说。以为忠节二字足以蔽再之平生。而其所悬注者。又太不著题。 殿下乃以其言为可而特赐 允俞。臣等窃恨再遗事之不入 睿览。无以析其当否也。再之道。固与郑梦周无少异同。其不同者。特梦周当国故授命。再知微预退。故以罔仆自靖。盖莫非道理之当然也。使二公而易地。其所以处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5L 页
之。岂不皆然乎。今郑梦周以文忠为谥。如赐吉再谥。恐不宜大相径廷。惟在 圣上取览再之遗事。的审其平生所就。而更诏太常。改议谥字。斯文幸甚。后学幸甚。或者之说以为成命之下。臣子惟当奉行而已。何敢有所争执。臣等窃以为不然。当时议谥之臣。果见再之遗事而举以为谥。 殿下偶失照管而遂以为可。苟不惬公共之论。则不但廷臣争其非是。韦布之士。亦必奔走陈诉。要合于再之行事。况此谥议。全似不曾见再遗事。只据世俗之传说而草略如此。先正赐谥事体重大。奈何不取考本家遗集。仔细秤量。而轻易易名于前朝先辈乎。往在隆庆末。筵臣请赐李滉谥。不待行状。是则李滉平生。当时在朝者。无不稔知。可以不待行状。今再三百载前人。虽其大节。不泯于世。而其言行出处。不见其遗事。不可明也。臣等闻先正臣郑汝昌,金宏弼之赐谥。或因韦布之申章。或因朝臣之陈达。命许追改。盖以二臣事迹旧远。所拟议谥字。有不稳当者。故当时廷臣韦布。不以成命之已下而申请改正。 列圣又因其请而特命追改。期于至当而后已。夫不赐谥则已。如赐谥。必其谥与行相符。耳目之所及。莫不以为此真再之谥。不待索之再言行之间。而就此一二字。亦知再为如此人也。岂不美哉。臣等生长岭南。其于再。深知而笃信者。有非一国之人所能尽者。玆敢竭诚拜疏。将再言行一册。仰渎天听。伏愿 殿下详加察览。知其前谥之不足以尽再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6H 页
平生而特许改正。命下十分稳当谥字。以解一国多士之惑。岂不益有光于 圣代象贤之道耶。臣等于此又有所激感者焉。吉再之乡。自古多忠孝节义之士。当再之时。有金澍者号笼岩。以礼曹判书。奉使天朝。还到鸭江。闻我 朝开国。临江流涕曰。吾受命而出。复命无所。何以复向故国。解其朝衣。寄书其妻曰。夫人有身。生子也。以阳燧名。生女也。以某名。夫人殁。以朝衣合葬可也。回车而去。不知所终。其心则吉再之心也。吉再,金澍之墟。乡人立双院。以金乌享吉再。以月岩享金澍。隔江相去数十里。万古清风。常在其间。忠节之士。如河纬地,李孟专之流相继而出。宇宙纲常。赖而不坠。今 殿下既越常例。褒谥吉再。则金澍之忠节。不宜独遗。以缺多士之望也。臣等窃恐金澍之事。未有陈达者。故 殿下未及知之耳。玆又附陈一二草野之言。烦猥可罪。臣等无任战栗蕲恳之至。
拟岭南士林请勿毁院祠疏
伏以臣等因本道行会文字。伏见 朝廷指挥。以甲午后院祠新刱追享。有违禁令。并令毁撤者。 圣断赫然。辞旨严截。臣等有以见 殿下矫末弊振颓纲。有此不得已之教也。臣等窃伏惟念其冒禁新设。臣等后生之罪也。而所尊祀儒贤。非有过也。 殿下以臣等触禁之故。而并撤已享之祀版。臣等恐有歉于 圣朝右文之化也。臣等苟徒虑黩扰之诛。不以一言謦欬于 黈纩之下。是不以大圣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6L 页
人虚受之量。望于 殿下。而负列圣培养之恩。其得罪斯文。反有甚于冒禁也。是敢百舍重茧。席藁阙下。请伏斧钺之诛。而因以献区区忧慨之忱。惟 殿下霁威澄省焉。呜呼。 国朝三百年菁莪之化。通国之所均被。而惟岭南一域。最称文明。硕德名儒。后先相望。生而可师。殁而可祭者。非可一二数。而岭俗俭约。不尚浮华。先辈俎豆之举。亦往往失之太郑重。如前朝名臣金九容,金自粹诸贤啜食之礼。始举于 当宁初年。则其无滥觞猥酿之弊。可知也。臣等跧伏岭表。于朝廷事。有同聋聩。而甲午禁令。亦得之于道路。臣等之愚以为 朝家所禁者滥设耳。若其人真有可祀之实。则立庙尊尚。乃先王崇德象贤之意。或不至大得罪于 国家。所以列邑院社。往往有追享者。而严畏 朝令之意。常先于议享之际。不敢辄立新庙。多就已成之所。权举缛礼。或以气类之相感而跻享焉。或以生地之相近而祔食焉。或势有所难便。则取已揭之神版。而自此移彼者有之。其无可跻可祔可移之所者。或不得已立庙。而亦就百年旧塾而为之。比之他路之新设。不翅有间。而要之甲午后所设者。则亦不可不谓之冒禁也。而甲午科条。不至如今日之严截。远方韦布之徒。不识 朝家袪弊之微意。急于崇德慕义而不觉其为冒犯之归。今于 圣上科罪之教。何敢游辞文过。为倖免之计哉。虽伏重辟。实所甘心。而第其所尊祀儒贤。实皆有学有行有节义。皆有功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7H 页
于斯道斯民。为 先朝之所敬重。后学之所仪范。可尊而不可贬。可使之矜式后人而不可乏其祀也。乃 殿下为一时蠲弊之故。而不思矫枉之过。至使 先王祀典之所当得祀者。一并撤去。不少留难。臣等实未知举措之得当也。臣等窃伏闻 朝家申严之意。尤在于学舍属丁之弊。若以军籍之不足充簿。而或至于白骨徵布者。为由于学丁之广占者然。此则似不无致弊之端。而窃计乡学属丁。本有定额。不以单享众享而有所减增。本不足以劳 圣主宵旰之虑。且如他路书院。以首任属之卿宰。谓之京院长。凡所守护之节。靡不用极。而若岭南则一遵先师李滉所定院规。以老宿有望者及朝士之置散者。为之上有司。其讲学课业之实。或不让于他路。而事力凋残。无以成样。甚至赐额书院。 朝家所划给者。亦往往见侵于良役。至如精舍乡贤祠各样私塾。多不过四五丁。少则一二名。间有名为学舍而无一丁募属。春秋荐享之际。儒生辈各帅私丁。供备豆荐。夫焉有广占之虑哉。噫。无论新设与追享。臣等之所冒犯。不过若干所。而通八路计之。其数不翅纷然夥矣。 圣旨一颁。将未免次第撤毁。臣等窃伤愚昧之见。未达时宜。以菹脯不腆之享。径荐先辈。自谓报德酬功。粗伸诚礼。而至于今日。乃有此不幸之举。将见荐祼兴俯之地。鞠为茂草。弦歌揖让之场。幻为丘墟。破瓦颓垣。狐兔窟宅。而多年禋享之精灵。无所寄托。反不如丛祠胡鬼之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7L 页
俨然像设。不见侵害。儒林萧索。行路伤嗟。而幽郁之气。上薄玄造。水旱疠疫。势所必至。此岂圣世之好气像耶。抑臣等之所忧叹者。不止于目下不佳之端而已也。夫广置学校。帝王之盛节也。宗祀先民。国家之令典也。国有学。乡有序。里有塾。每于春秋。祀先圣先师。自三代已然。书院之名。起自赵宋。而 国朝刱建。昉于 恭宪之世。惟我 圣祖颁降书籍。划给土民。以崇奖之。 列圣相承。大阐文教。上自国都。下达闾巷。学舍棋布。弦诵相闻。虽科目诱夺。读书穷理之士。世不多闻。而用夏变夷。延国脉于无疆者。未必不赖于此也。斯学国家之根柢也。士子国家之元气也。胜国之时。视根柢犹弁髦。元气犹赘疣。所汲汲者。富国强兵之道。而叛臣悍竖。攘臂作逆。败乱之祸。无时或息。夫岂军簿之不足。学舍之贻弊而然哉。我 先王固国维世之道。一以礼义砥砺。而军兵之务。却输第二。国祚灵长。内外宁谧。壬丙之后。惩于无备。尊上武事。稍稍裁省学政。乡学无教导之官。而军簿兵籍。日益狼藉。然我国之得免于左衽而保有今日者。非区区兵力之所及也。挽近以来。士习不古。矫伪转甚。浮文之弊。逐岁以滋。以至俎豆日繁。祠庙连甍。识者虑弊之策。似不可不稍加裁正。而臣等愚昧之见以为弊则弊矣。而一国风教。有所藉赖。虽有逆贼奸人。欲逞其凶。而无所投足。旋即收缚。万一国家有变。武将精卒。未及荷戈。而缝掖之伦。队起群趍。雪涕仗义。举为报国死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8H 页
上之卒。繄将惟学舍是赖。岂顾病其多哉。又况所祀之贤。其风声遗烈。尤有以耸动其心肝而感发其志义。其所以植民彝而扶国纪者。又不可诬其功也。岂可徒计其末弊而不思所以优假之乎。臣等尝见朱子与潘时举书。有曰此中近日。改移新学。复为僧坊。塑像摧毁。要膂断绝。深致慨惜之意焉。宋世诸学。时未用木主。并皆像设。而及至废学毁弃如此。所以大贤发痛心之叹于同人往复之书也。迹其时事。正当宁宗庆元伪禁之日。无怪其悖谬至此。而今我 圣上以不世出之资。恢大有为之志。视学礼士之勤。崇儒重道之诚。无愧前古。臣等虽甚愚騃。决知其无亏儒成佛之虑。然学祠一撤。神版无藏弆之所。埋没泥土之场。几年尊祀青黄之尊。一朝与沟断无分。不几于宋时学塑之断绝要膂邪。古者佛寺有禁。僧尼皆有度牒。而法禁渐弛。异教日盛。僧房佛宇。遍满国中。或一山数十刹。一刹之僧。无虑千头。出家无禁。削发无忌。军牌朝驰。而袈衲夕往。亦不之问。谋避军役之徒。以此为渊薮。通计八路之头陀。不下一国之军额。而廷议之臣。守牧之官。未闻有刷还充簿之令。梵宇器用。放恣无顾忌。金银钱谷。山堆襁属。僧田佛奴。又不可限量。而庙堂之上。空忧其军食之不饶。撤祠之令。只及于儒贤。而毁寺之政。不闻于僧徒。反以些少学丁为贻弊于军政。而有今日过当之指挥。儒释之邪正。相为盛衰。而国家之治乱系焉。臣等窃恐毁新学作僧坊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8L 页
者。其渐亦不远也。噫。法久则弊生。弊生则变而通之。有国之所不免。臣等固知 圣明今日旨意之所在。然人主政令。无论巨细。史官必书。书曰某年月日。命毁八路新刱儒祠。以传示后世。后世尚论之士。不详近日滋弊之端。而疑 殿下于右文兴学之意。或欠分数。则岂不为盛德之大累乎。臣等谓 殿下今日袪弊之道。莫如重勘臣等冒禁之罪。颁示八方。为惩后塞源之图。亟收甲午后祠庙毁撤之命。以慰八路神人之情。其于杜弊之道。尚贤之义。两皆无歉。伏愿 殿下深留圣意焉。臣等忝在缝掖之列。目见儒庙毁撤之举迫在朝夕。有不暇缓声而呼。辄恃转圜之盛。略陈无隐之见。而情窘势蹙。语不知择。臣等之罪。又万万也。噫。士之所依仰者儒贤也。今日立庙尊祀。明日毁庙撤享。而怯于 朝令。不敢出一气抗一辞。则馁莫甚焉。士气之馁。非国之福。惟 殿下恕臣等狂妄之罪。而图所以振儒风纾国脉之道。则斯文幸甚。国家幸甚。臣等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答松月斋李公(时善)论王道表
曩者率尔陈对。方深悚罪。伏蒙垂恕。惠复累数百言。盥手敬读。一诵三叹。既自伏僭谬之罪。又以仰大君子耋艾大年。道卲业广。乃能与闾巷小子。反复与论如此。果非小人之腹所能量也。其砭药孔晢。谨已发蒙蔀矣。抑犹有一二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9H 页
未达者。愚岂可始开其端而不索言以求教邪。谨列如左伏惟垂恕曲察焉。下教以净梵王太子以下十人者。谓特恶异术。非欲其挽回也。小子于此服君子之正论。而前日之对。诚有所妄见矣。但先生既云无愧圣人。则意若以彼精义入神之妙。移之精一执中之吾道。可能办吾家事业者然。抑何待之太恕也。彼其人已死。其迹已著。非今可移易恶之。正言以绝之可矣。何顾藉之有。孟子盖辟杨墨矣。但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禽兽也。如斯而已。未尝及杨墨之行事。程子盖斥佛老矣。但曰自谓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而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如斯而已。未尝及佛老之精微。何待张皇其事而后。人知其为异术邪。既张皇之。又不为逐条辨破。但曰欲指名绝其迹而已。后学乌得无疑邪。其十人固多寓言而非实有者。下教亦以为其人之有无虚实。不暇分。既不分其人之有无虚实。又何以信其术之精义入神乎。圣人没而异术蔓。其惑世陷人之流。见于群圣之书者。不胜其辨斥之多。何有工夫。可并其荒唐不分明者而呶呶与辨较乎。此则可归之赝。非徒不当言。亦无事于辟之也。抑小子所深疑者。在于篇末。而下教诲之亦至矣。然末有以袪迷惑之胸焉。未知小子蔽锢甚而然邪。下教曰。先儒之说。已尽于上。故继之以杂书。小子固不识著书体格。然窃尝蠡测之。若外家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99L 页
不说。吾儒著述若中庸。首发天命之性。中博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而引诗以结之。首尾未尝不应。大抵古人述作。重在首尾二节。乃一篇之大总脑。何可首言吾家之事。而末乃继以杂书以结之乎。杂书盖非礼之书也。藉曰其中有可取。犹可采录于博论中。不可编之要结处。以重其归也。况王道表。既云无声臭以结之。然则此何义理源头。此何一篇大节邪。于此而可杂以杂书乎。朱子之训。愚未及奉玩。未知所以取杂书者何义。然此恐指易而发。秦火以后。易学散乱。不过为卜筮一书。而象数之妙。不免杂家之盗启。此则必广见杂书而后。可尽象数之妙。若是书则既曰王道。所论惟王者事。虽以霸者之假。犹不可参用其语。况如杂书。恐不可引此證向也。愚诚妄然谓吾家与杂家气味之不并。若丹之与漆。如贮丹一器。纯是丹。或有一点漆。人已谓丹非纯。若初贮丹。末覆漆其上。则人便谓漆。盖丹隐也。故先儒于杂书。盖或借用文字。未尝用其言也。今是书上论唐虞以来。末乃结之以杂书。恐人有漆之讥也。下教曰。吾儒守中勿失。则虚无寂灭。亦何畏焉。富哉言乎。然自非成德以上。恐不可自谓已能守中而不戒异端之可畏也。老先生尝言之。吾欲见佛书。如涉水者初欲试浅深。往则溺没。若此言然后。可以颠扑不破也。先生尚畏之在。况他人乎。灭色字义。小子诚妄见矣。妄见而妄言。是不过妄人而猥与之往复。此实大君子提撕之盛意也。小子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0H 页
有所妄见。岂不乐披露罗列以进也。前书谓博论无声臭处。于王道无甚关紧者妄也。然小子非敢错认。辞不达意也。非疑于无声臭。疑于博论无字处也。自中庸论天道。先儒之言。无非止一二。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朱子又曰。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其发明无复馀蕴。外此而言无者。不免于可疑者也。下教谓今论无字。师大贤之先我云尔。则宜莫如二夫子之盛。而二夫子所以言无者。明白简当。未尝闻如此玄妙之训。则不识果见于何书乎。抑尝言之而小子謏闻。未及见耶。嗟呼。论王道笃恭之妙。而引诗以明之。此是子思的见天命之源头。而赞王道位育之本焉。古之君子至此而为之说。虽闳辨大言。犹舌举而不下。盖慎也。非不能于言也。于此而重一无字犹赘焉。况重以寂寞泯忘等语乎。今先生论不显之德。而止于无声臭而已。则虽以小子蒙蔽。何遽谓无关于王道。若其博论无则可疑。下教虽曰所知在至德之治。而详味其义。恐是无为自然底。非笃恭之妙也。周衰文弊。哲王不作。而庄老之徒。唱为无为自然之道。闻其言。若甚美。如无君臣上下。无礼乐文物何。是率天下而鸟兽也。老庄之道。无为自然也。故毁弃礼乐。灭绝仁义。今王道之书。固是先王之大经大法。何尝不拳拳于礼乐文物。而要其归则亦无为自然而已。此非徒与笃恭之妙有间。又自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0L 页
与无为自然之道。相矛盾也。下教曰。非先贤开示无之义。又何尽言天体之归宿于无。伏见大人之有以自信而愈非后学之所敢闻命也。盖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曰何言则疑于无。而四时行百物生。则天理发见流行之实。有不可诬也。苍然若无所为。而其体物不遗。寂然若无所眹。而其生物不穷。其可曰归宿于无乎。如归宿于无矣。文王赞乾。不必曰元亨利贞。孔子又不当曰天行健。大哉乾元矣。先儒之言无者。乃以理无方所无声臭。至无而至有。至虚而至实云尔。非归宿于无也。朱子之释无声臭也。犹恐学者因此而骛于高远也。结之曰非此德之外。有此三等然后为至也。云峰胡氏亦曰。所引之诗。似有等级。然其妙非杳冥昏默之谓。非虚无寂灭之谓也。乌见其归宿于无乎。今乃曰云云。则是以生生不穷之天理。为空然寂然。死而不活底物也。与蒙庄所谓寥天一者有异邪。故其言寿。虽曰至道之验于寿。而依俙广成子所以告黄帝者。末学肤见。认作养生语。难乎免其弊也。大抵先生于此书。所以病之者。惟在乎文辞之微不著。不合乎舆人之目。夫文辞所以载道。见者不明白。则道终以隐。世岂皆钩玄搏幽之士邪。此则既然矣。而愚则以为末也。夫易至奥矣。后世未闻以奥而废其学。其所载者大也。杨子为太玄法言。亦奥矣。见者或以为覆瓿。其所载者未纯也。至于老庄之书。君子比之淫声美色。屏之犹恐不远。其言未尝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1H 页
不奥且奇也。其所载者非也。夫书固为知者作。不当为不知者废。若文辞奥衍。不合于舆人之目。犹非病也。至于所载之有善不善。毋论智愚贤不肖。有是非之心。无不知之。岂非道理者。天下之所公共。故人之所见。无不同也邪。然则一语之不当乎理。一句之不合乎道。或己所不知而因人以觉者。闻之犹恐其不改。改之犹恐其不尽善。安有自执自可而不容他人之一喙邪。程子易传既成矣。至于晚年而犹不出曰。尚冀有少进。朱子之注四书也。因人疑难而改者。亦多有之。此圣贤公天下之心。不容一毫私意。可见其广且大也。愚尝妄谓此书之病。不在乎文辞之间。而在乎所载者或非纯王之道。不免出入乎庄老杂家之语。故其论十人处。未见其辟之严。其论无声臭处。亦似有间于孔氏遗书。如凌谇亡是叟。词法太奇。或浸淫乎杂家。玄妙而不可穷。恍惚而不可测。此则在所商量而不可有一毫遮拦者也。至于文辞之微而不著。既有绝处还生之妙。则亦当有知者知乎。下教曰。方且告于天之虔虔不懈。何暇顾念传示后世。夫古人之为书。皆不得乎今而传之后世者。其言当理。则不期于传而自传。初非有意于传也。然愚则以为告天之辞。比传后文字。为尤重。辞意之间。若一毫有所未尽。或少背于天理本然之则。则不免为诬罔之归。上穹尊严。又焉可诬。故未易轻也。今曰若非告天之词。何其言言语语之恍惚难测乎。夫自常人看天道。奚翅玄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1L 页
妙不测而浩浩洋洋。实不离日用常行之间。则亦自平易明白。非恍惚而难测也。离日用而语道。离真实而语理。判天人为二致。则非愚小子之所敢与闻也。吾东方性理之学。始倡于文忠公。大备于我老先生。自是先儒之左袒斯文者。世自不乏。宜乎道若日明。理若日著。而学者沦于他歧。不然则腾理口舌而已。先生处山林躬此事。日月深矣。齿与德俱尊。学与道并卲。方今后学之所取大。惟先生一人。则其吐辞出言。宜从日用当行底。白直体认。使见而听之者。皆有的确受用之实。其于明道术淑人心之功。岂不焯焯光明。而今其为说。特为恍惚玄远。莫究莫测。则后生末学。将何所适从乎。是一个端绪。又将错了路陌矣。岂不大可惧乎。夫以先生之虚己好问之盛心。反而思之。则其所以取舍从违之间。粹然无不正矣。于论十人处。必加芟正。于论无声臭处。必加修改。非孔孟程朱之言。不道。非先王大经大法。不陈。使辞意烂然。开卷可睹。条绪粲然。举目可施。用之为绌伯纯王之大治。则是固王者之柯则也。如下教所谓毛颖传之类。又奚足道哉。小子虽无古人之才识。亦且笃好敬信之不暇。又奚特柳州之于毛颖而已哉。如其不然。不如守鲁男子之为义也。亦难乎烂熳而同归也。人心莫不皆然。恐人之议之。有符于妄见也。伏惟先生盛德。有以俯察乎询荛之言。使一篇成书。无贻点漆之惑。则后学幸矣。仰恃眷爱。唐突至此。惶恐窘窄。死罪死罪。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2H 页
答李进士士行(廷扬)
七月晦间。府人传致五月答疏。满纸眷倾。情绪蔼然。圭复兴怀。不能释手。又领洛中宗族存没大槩。忽若身承晤诲。与诸宗对吐。不觉千里之远也。信后秋已季。怀绪正寥慄。鲜民之生。益觉难聊。不审慨廓以还。雅履起居如何。诸宗将息如宜否乎。区区驰悰。不能须臾已也。某顽喘禀受虚弱。平居常有沈痾。罪变以来。连事呻楚。秋初。又患毒痢数旬。重致虚损。逐日寒战。头疼眩转。废歠昏倒。几向鬼门。幸赖亲旧多方救药。仅寻生涂。而荡涸之馀。医济没策。因成癃痼。夫死生病强。固自有命物者裁之。不敢妄加忧戚。随境动心。以愧黄卷中人。第念吾宗近不振。地步可倚者。即不幸夭折。不即穷困丧祸。殆不能自存。岂天意故为戏之。将祖先馀阴。不蒙显佑。或玉而成之。未可知也。在此无可与道怀者。膝下失母儿稍长成。有小地步善道之。或不坠家业焉。其馀七岁五岁者。前程又未可知。如使罪喘少延时日。得以教幼成长。擩染儒雅。虽不幸不得显扬于世。而亦可专精坟籍。诵咏先王之道。不与世俗逐逐辈一归澌没。此素蓄者。不敢自隐。但贫穷甚。俗又甚弊。不肯与寒士为昏。嗣续之事。祗益可念尔。故乡有薄田数顷。便欲归耕。守先墓依诸宗为生计。而不归葬数世矣。已成并州故乡。又不可舍而他去。所居多亲旧。死生为依。往来讲论。不识世间睢盱。近处多先贤遗迹。闻风理韵。书籍亦足以备参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2L 页
究。用是自遣。不知穷苦之在身。但使世守勿坠。亦已毋坏家风。此外息望。又何足云。闻诸宗中有可长进人。深为喜幸。幸宗丈加意自爱。以其暇日。收教而成就之。举业之外。亦宜慎守清素家风。勿为世俗成败所掀夺。庶两家以是答先祖遗庇。况天不为积善家无后。又安知终无食报人。愿以理自宽。勉进颐养药物。至望至望。谱牒谨荷留意。幸得早成他乡者。益有望焉。第此居外裔。多困丧病。虽累贻书以督。而多有迁延不急之叹。今且病倦。又不能修缮寄去。尤为恨罪。早晚当附郑督邮家便持纳矣。郑督邮。即某所亲厚。清苦一操。吾侪之所难得。晚为薄官远别。心甚怅缺。今闻宗丈累与相过。深喜深喜。郑丈在京寄声有信便。又自慰尔。但来书称弟。有若他姓亲旧之送书者。于心深未安。盖一体分派。虽或有远近。而自吾祖视之。固无亲疏。或敢不承也乎。近世儒先之家。虽或远派。犹称族父族弟。父数行。兄弟数年。古者杜二韩十八云者。通数宗族之行而称之。尚书择木于退之。已过十世父行。犹曰叔父。子美,子厚言吾弟云者。或已过寸数矣。礼不云乎。天子于同姓诸侯。虽远犹称伯父叔父。所由来者远矣。此意深厚可法。不识如之何如之何。因邻友泮人回。强病草谢。寄郑丈嘱使即传。而病怀怔忪。呼倩不究。
呈巡相论洪氏㫌闾文
伏以㫌别淑慝。三代之令典。而我 祖宗扶植民彝。尤致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3H 页
意焉。凡其至行殊轨。有光于纲常者。无不棹楔以表异之。而又别为图记。使穷乡僻里。遍睹而有所兴起。其为斯世虑至矣。然其绝行异烈。多出于孤苦危祸之馀。而于遐乡幽远之地。特多焉。故虽其卓卓凛凛。为远迩所照耀。而不能自达于黈纩之下。若烈女洪氏之事。自乡而京。无不传诵。身死已三十馀年矣。㫌美之典。未及于泉壤。此于洪氏。未可为加损。而在朝家章励之道。实为大欠。岂其出于遐乡幽远之地而无由以自达与。请略陈其梗槩。而閤下察焉。洪氏即鄙乡流寓人洪尔远之女。洪固京师华胄。而洪氏实为成文简公外玄孙。内外儒素。家有典刑。而洪氏又禀淑灵。自在儿幼。所行绝异。及笄。为镇川士人李命寅妻。而命寅踰月乃死。呜呼。天将彰异其至行而先畀以祸难与。洪氏即以死自矢。窃入殡次。自缢而绝者数。为舅世重救之仅苏。而舅初甚怜重。泣涕持粥饮自劝。洪氏素性孝。不忍违舅意。而谓亡人不终孝。舅在而死。是使亡人负至恨而绝亡人后。遂隐忍焉。而冬日常服单衣丧尽而不御肉羞以私财养舅甚诚而祭致丰洁。世重乃乡曲庸流。不识士夫家礼。而洪氏处事。一一中法。衣服膳馈。极称以旨。常自誇诵于人。而洪氏贤声闻于远迩。世重妾金与世重后妻子命麒命麟等。待世重贸贸。得责于世重。常含怒洪氏。雠忌日甚。而洪氏以冢妇当家。又洪氏家素饶。奉给甚厚。而命麒等实贫。尤忿恨。欲去洪氏而专其财。洪氏虽加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3L 页
恩厚。而阴谋凶计。无所不至。诖误世重。世重初甚惊怒。而浸润日久。转失常性。至诬洪氏以阴人生子。告变于官。而洪氏时归宁岭外。闻变。即呼痛哭诀父母。诣官自囚。移狱清州。洪氏辨益明。世重等凶谋益败露。而其计穷则巧诈百出。洪氏露乳腹以證娩产之诬。推官吏胥为之泣下。而洪氏冤状。如抉云日出。世重等遂反坐。而洪氏犹谓舅妇相辨。天下恶一。露体自明。已辱女行。遂于夜深人阒。沐身洁衣。仰卧自刃。至于一刺二刺三刺而未已。命绝乃已。夫洪氏之受诬。乃女子极垢辱凶。谚云诬人以淫言。难于辨明。而洪氏终能白脱。洁身自引。虽烈丈夫。无以加焉。而其尤所卓绝者。洪氏供状累千万言。无一言及于世重。自尽之日。裁书三通。二遗父母。一谢推官。而言世重受误凶子。实无意害己。乞以身故而并贷世重。免不孝罪。其言缕缕。悽怆动人。推官为之击节。而方其在狱。如得鱼味异品。必馈世重。以无失妇道。夫世重之陷洪氏。舅义已绝。而洪氏乃追念亡人。眷眷致孝。终能脱去死罪。此其处变尽孝。质诸古人而益有难焉。凡此颠末。实具于名儒硕士所撰传记。而往者列郡章甫又举卓卓者。呈于本官而闻于巡营矣。本官之报。巡使之状。犹有所未详。而朝家褒美之典。只出于复户一款。为一场文具而实未举行。呜呼。先王之崇重节义。虽闾巷间小小异行。无不㫌闾。乡曲遗墟。都鄙坊谷。名之以孝以烈。荦落奇伟。不及洪氏。而蒙显褒者何限。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4H 页
今夫三纲行实之图传行世者。虽甚至行。若洪氏者居其间。实无愧而反有光焉。若是而埋没于穷巷寂寥之乡。 上不加褒㫌。名不著图传。使孤坟败宅。杂于宿草荒烟之间。而无所章别。恐无以风励观听而失 先王崇礼之义也。 天门严邃幽远莫致。采实登闻。允在閤下。乃者列郡缝掖。又以闻于廉使。而廉使又使之粘呈于旬宣之下。某等不敢不闻。伏惟閤下悉举某等之言。以彻于 四达之聪。使累年未遑之典。得行于今日。亦惟閤下之奖励纲常。有辞于无穷矣。某等饫闻至行。迟睹旷典。齐声陈闻。无任唐突俟罪之至。
答权少章(斗纮)
昨蒙还答。知行意已决。胡康侯所谓出处不可谋诸人者。虽罪喘。安敢献愚。但发轫之始。凡百惟以正自守。不可为厌苦乘便之计。才计较。便是利。士君子能透得此关。不为风波所荡倒也。洛中固多亲旧。能不为俗所挠者几人。诩诩笑言。非爱我也。款款周旋。非忠我也。自党议之锢。失时者戚戚嗟嗟。常无以自守。得意者引类排根。未肯为国家长远虑。我乃微官末班。孤处其间。而于国家事。无甚关系。则势不免随时俯仰。徇禄苟全之归。此近日岭中规模大抵然也。兄入彼中。自审精力。能不受变渝否。须常存兢畏。随班直宿之外。切勿游浪自惰。以兄家小近思册。为朝夕点检地。庶几有依据。无大狼狈耳。书末见教之意。至纤至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4L 页
密。为穷交地。无以加也。然犹恨其有不相悉者。呶呶多言。秖益为訾。故不敢复云云。然兄苟细推认。有时不暇责我而且悲我。不暇悲我而且有时思我也。夫子当周室之衰。未尝有意于卷也。然于士之去也。喟然叹之曰。作者七人矣。扬子云曰。鸿飞冥冥。弋者何慕。郑忽曰。人各有耦。庞德公躬耕以遗安。陶渊明曰。不有固穷节。后世谁当传。申屠蟠因树为屋。惧祸之将至。自古而然矣。独何异于罪喘乎。大抵兄涉世久。于世情练熟。故所开说。未免牵于时俗。为不得已之论。人人却如此。所以为俗缠缚。终身不得摆去。罪喘亦岂不曾思量及此。然如兄之言终身尘土。无洒脱时节。所谓平坦道理者。正不在徇常习狃之间也。若受人之嗤点则有之。合于古而不合于今何害。就此一款。恐兄于义利之辨。有一重关未透。以之处己为人。终至于廉刿彫琢。为世俗好人而止。可惜可惜。幸有以反覆之。病倦甚。无计就别。念自此益间阔矣。欲一道区区。而怔忪荒迷。呼倩不悉。
与权少章
顷日对晤。未闻有西行之意。昨送奚探行期。兄出外未还。而奉令胤书。审以今日发程云。何其行之疾速也。固闻免新之际。后者加苦。势不得不尔。但斑疹未瘳。种种杂病。间有之。方霜露寥落之时。犯晨夜疾驰。得无添苦也乎。传闻 上候违豫。壸仪愆和。正臣民忧虞之日。免新之后。即系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5H 页
为王臣。其奔走焦灼。不与在草野同。兄固有定算。然在岸者。已不胜为兄忧。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士须有壁立千仞之志。急流勇退之才而后。能自免于风波震荡之中。不然则乾没出入。谐世取宠而已。非素期于兄也。顷承教意。若将以不能自处者然。其视世人之掠无为有。虚衒而实不副者。固善矣。抑犹有病焉。易六十四卦。谦独无咎。老子亦云为天下谷。夫卑以自牧。谦以待人。何灾害之有。但守此而已。则恐骎骎然入于浮沉俯仰。同流合污之域。兄曾不思乎。盖卑以自牧。必有以自守焉。谦以待人。必有以虚受焉。但以不能自处。而不求其所不能而日孜孜焉。是倾囷倒廪而示之以底蕴。非有若无实若虚之谓也。兄言初未尝为学。而及今迟暮而从事焉。毋乃有自欺欺人之害乎。此似然而实不然。夫初未尝为学。而及今出身而后。从事于斯。诚有迟晚之恨。然尝闻周子之言。老而学问。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如黑夜而冥行者乎。且使兄从事于斯。而日持示于人以要名。固有如所虑者。秪如昨书所言慎交游寡言语。直宿之外。杜门读书。就古人言行可法处。潜心服膺。力加剋治而外示以不能。又焉有自欺欺人之害。兄平日既未尝学。及今日。自画而不进。但号于人曰我不能而已。虽信无灾。人且以我为谦而疑其实焉。不几于欺乎。然则我且闵其无实而将欺人也。呶呶尽气力以自明。而愈琐琐烦扰。而于己分。愈不干矣。然则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5L 页
为兄谋者。但敛然自避。若无能者。而不曾与人分说。暇则就静处。潜心加工。求所以不欺之实焉。或谓仕宦无暇可读书。此世俗之言。夫大人之学。自与科儒穷日夜舌燋唇腐者异。但日取格言至训而点检一身。有病则勇意剋去。有善则直前迈往。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焉。则德将日明。而己所病者。不觉其日去矣。世俗之所谓学。秪以文辞而已。兄之所自病。亦止在文辞。于自己分。未尝加意也。兄资性甚美。但完厚而伤于急。慷慨而伤于狭。虑事周详而多细碎。接人委曲而多弥缝。于义理之辨。又不求分晓。此不学之过。学则无是。盖宽恕则不患于急。弘毅则不患于狭。简重则不患于细。忠信则不患于苟。学问而思辨则义利之分日明。以一部论语。为终身受用地。不胜其有馀裕矣。罪喘非有知者。爱兄之深。不暇顾己之有无。而索言以献愚。恐无以相入也。洛中相从。固多好知旧。顷见崔景重心经续后论。能见到先儒所未疑。吾侪之所难得也。奉恩相从。倏在十数年之前。其时以程文还往。不见其素所蓄如此。及今得之。恨不从容款叩。今兄之行。想必与之同游。续旧欢焉。但味其所论著。见识精敏。文辞雅驯。极可喜。而于沈潜体行处。却似少工夫。兄于游从之暇。从容叩所蕴而各自勉励。随病用药。不患其不资益也。且叩近日所得而潜以寄示。以破幽郁也。京中有李上舍廷扬。弟宗兄也。有才无命。身后又寥落。可惜。顷有书。因郑察访还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6H 页
报。今又卒卒未暇修问。恨恨。闻其与郑丈相好。兄见郑丈。可知所居与为人矣。若闻兄与弟相密。则亦必首访兄。幸致病倦。未及致书之意也。闻兄行将启。自力为此书。而病昏怔忪。怀绪又不好。草草叙别。不究。
与李济仲
昨夜伏承雪丈书。契员年少考业条。更入于约条中。此大阮尊丈下教云。实为后学之幸。而但念约会之日。行礼读法。又行是规。日晷不给。鄙意莫如各里定出里师。各为劝课里子弟。而于契约讲会日。考其勤慢。右日。或通读经书性理等书。或讽诵雅颂及敬斋箴,夙兴夜寐箴之类。亦似甚好。未知兄意以为如何。朝后欲上酉谷。商确书意而归。兄倘蒙暂枉酉谷。则何幸何幸。
与李济仲
弟暍病未苏。家忧未歇。颔顑方急。而意外有 厚陵除命。官 教昨日来到。不可不一肃而归。暑气未敛。行李多艰。而行具又无纪。挠虑多矣。山野麋鹿之性。自分与水鸟山禽。相忘于无何之乡。此为晚景至愿。而鹿门重修之计。又缘此差池。怀绪益不好。清风明月之贪。虽蒙兄诋诃。亦自不悔。而盗名染迹之贪。却是误却心期。前诗所云却恐差池近盗泉者。亦成一诗谶。不但弟羞愧无地。北山移文。想又必自老兄而至。不佞何以抵当。极可愧叹。
答金章远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6L 页
月前得书。良慰牢寂。发解乍奋。誇辞满纸。足验足下平日所存。然仆之所喜者。以昔受命于先公。常恨足下游浪自弃。无以承受先志。而今有望矣。得失有命。如仆固无怪。岂为戚戚自沮。但念平生痴騃。无一慰亲意者。且缘仆从事举业。不能躬耒耟以养。又不能逐时好工进取。徒使病亲动心于得失之际。仆诚私心不快。以为仆不曾从事省闱。亦不至索然失亲欢如此。遂将平日所业而火之。此世所指笑。然从今便可作田间一夫。不复有世间逐逐意。亦觉心地稍平绰矣。足下方锐于进。闻我言。亦当笑。然仆于足下。不当隐也。惟足下勉之。幸而足下之志有成。仆当葛巾白酒。往贺陇下。勿孤也。如仆已矣。以定省馀暇。求古人所乐而潜心焉。时又倘佯于名山大川之间以自遣磈磊。如其终不可有为。则间或笔之于书。为海东一经。韩退之不云乎。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行道传后。必有在矣。足下又不当以一得而悲仆之不幸也。
答金士能(光国)
昨书不达辱诲。满纸缕缕。正韩子所谓仆之有子。犹有不知他人何望者。惘然齰舌。殊令心绪不佳。哀兄视弟之所苦恳。非出于赤心。而特为是诞谩虚设之谈而已邪。果若是。是直欲应举。穷不能自资。故为是坐停之说。巧索亲旧之送资。顷年既瞒琴兄。今又瞒诸益。使之堕吾术中。而不自知真是奸细无廉隅者。哀兄何取于此人而复有所云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7H 页
云邪。不佞之不他恳而恳于兄者。意兄之一言。可以解诸友之惑。而及时停过当之举耳。凡人之应举。岂必待人之劝督。设使赴举而有成。荣利只在一身。于亲旧何有。若弟之情绪则有异。曾不以向人提说。今不免为哀兄一申其悃。不肖废举之志。固非一日。先人无𧏮时。常戒以五十后从汝所志。意或可以侥倖于万一也。薄命蹇滞。既为终天之至恨。而五十之年。倏焉已过。顷年琴兄之赍试具。亲枉督行也。不但一家长老之意。不可孤负。正以五十在前也。然方其应会赴讲。见时象骇愕。辄复蹙然自悔。求去不得。此则一甫所已了者。及其罢试出门。登楼怅望。誓于此生。不复再入试围。哀兄视弟迩年意象。是果举子规模邪。去秋关海之还雪翁文座。亟徵其行什而喟然语诸长老曰。此子意向。不可复回矣。此正知己之言。故不佞于挽语末句。已及此意。顷日哀兄之所照破也。即今犬马齿。所谓融又过二者。先人之言。耿耿不忘。而区区肝肺。已报于泉下之知己。登楼之誓。不可复改矣。当是时也。虽使不佞因此获罪以死。不可复悔。而第此一县侪友齐会资送。听闻过重。遂使病痼停行之迹。惹起无限颊舌。私相传播。为载祸相饷之好题目。佥兄何忍置人于此境邪。更乞俯谅此苦言。及其未聚。劝使停止。使垂死之喘。安心调病。毋复有意外他虑焉。
拟与金士能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7L 页
近久阻叙。仆犹为积病所困。杜门却扫。不与外人相接。间有传院事者曰。书院自此少费矣。仆不信曰。凡法久则弊生。书院承袭之弊。岂无一二。若庙谒一礼。乃先辈所酌定。列院通行之规。斯文长老盍簪消详。商时度义。固无不善。毋庸为悠悠之谈矣。既而言者不息。听闻骇惑。则又怪夫聪敏解事如足下辈。又善于时世人情。当从容商禀。务趍于至当之归而乃不然也。呜呼。书院之所以贵者。何非尊贤与重道乎。为尊贤也。故既立祠庙而崇奉之。春秋而奠币。朔望而焚香。正岁则又齐会而参谒。无非所以尊敬之也。而仆则以为观礼之殷者。宜在岁首何也。齐也朔望则院有司而已。礼享犹不免简定执事。及是而齐。诗不云乎。济济多士。士不可病其多也。岁既始。人事新于是也。省祠庙展丘垄。拜尊长尊行。谓之礼俗。人事之不可阙者也。寻常长老之门。不即起居。犹自为辜。况于平日尊慕之地。可不容一展其诚乎。人人而各自展谒。礼烦而事略。于是乎为之期日。齐会齐宿。而鞠躬齐虔。翼翼济济。可谓礼之盛也。既为之齐会矣。不能无酒食之需。所谓院弊者此邪。然同堂而礼食。食彻而选士。事毕而旅饮。抑不可已者也。书院之所立教。惟在于明伦。多士之所矜式。亦在于敦彝重道故也。圣人称弟子入孝出弟。行有馀力。斯可学文矣。岂操觚之士贤乎。然近日院儒之选。槩之于先师所云。比之登瀛者则诚有间矣。然皆士夫家子弟也。与之从事于周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8H 页
旋揖逊之列。有所观感而开发。是亦教之一端。又何厌薄之有。盖士必相聚而后。礼可观于是而有长幼有朋友矣。正其序惇其信。使不恌矣。而又申申于日用彝常之则。学问本末之序。贤者知进。不肖者知戒。斯诚长老之教也。而不亦重道乎。昔子贡观于蜡。一国之人。皆若狂焉。子贡非之。而孔子曰。非尔所知也。夫为院儒者。固多穷困。而其他忧患疾病。终岁而为会盖鲜。及是日而始齐。既礼见于祠庙。退而欢欣叙情。朋酒终夕。所谓一日之泽也。如之何其必废也。告朔而用羊礼也。不告则羊为虚文。而夫子犹爱其礼者。先王之礼重始朔则颁。诸侯得朔则告。重日始也。况于岁始。今殷谒之礼。虽不与此共贯。而方人事更新之始。相率而礼见先正。不犹愈于虚文之羊乎。若诿以院费之难支则有一说焉。夫礼始于饮食。过则祸。瓦尊而抔饮。古也。笾豆簠簋。至周而章矣。其实犹不过果蓏脯脩。而非食飨。不用特杀。士则兔首瓠叶。为燕饮之盛具。盖先王之设馔。所以侑食也。不责多品。夫子圣人。亦不使肉胜食气也。仆窃怪书院礼义之地。而馔用公府之膳。至使肥甘饫及仆隶。下喂狗猫而不思其祸也。夫一岁之馔耗院用者几何。而下辈之所操纵盗窃又几何。为各家求索而出者又几何。费于无名不速之会者又几何。吸火之术。非先王之法食。儒宫之所当先禁者。而为徵索之估者又几何。去浮费节实用。严其出入之防。于尊贤养士之需。何患不足。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8L 页
而必至于废其礼会也哉。抑风颓俗浇。人心士习。渐不如古。前辈之为书院立规设禁。亦既盈几牍矣。而曾未见一施行者。诸先生无亦是儆焉。而更为无益之过举。以重四方之龂龂乎。仆病蛰。不欲开口妄说。然久为诸长老所辱。厚义不可默。但不喜烦人牙颊。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幸一为陈禀而不惮改图焉。
与金士达
自令公受耽罗而南。爱令公者。咸叹慕咨嗟。有儿女子之怀。独光庭以为此造物者。藉令公南北之役。欲穷山海之壮观耳。吾东素称山水之窟。而天下之名神山者。咸在于是。蓬莱方丈。却是平地上。探真之屐。易得穷讨。而若所谓瀛洲则伏于数千里鲸涛之中。非因职事而至者。固无由致身其上也。时有家山便。传得髭发益腴。聪明不甚衰。匕箸安健。无异平日。亦可见神明之所扶持。良为喜幸。而但令咸兄叠遭逆理之惨。祸福之至。有不容人力者。而病未能药哺。死不视殓封。是人情极处。伏惟海中承凶。相对悲痛。天地为老矣。幸加意自爱相慰勉。毋损伤神观。至祝至祝。光庭病与齿深。平生壮游之志。已输度外。而山中颐养之计。亦末由如意。数年艰就之窝。遽为回禄所焚。作意重缮。苦乏资力。块蛰穷隅。矫首仙洲。始觉壤虫之与黄鹄。亦自有分数也。方令公之行。适在山中。未及攀别。因遂蹒姗。迄未以尺字叙情素。令公或置之无情之科矣。平居咫尺。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9H 页
各牵衰冗。苦未获笑语从容之便。然犹日寻平否。以相遣释。而及此涨海隔阔之际。虽令公左右仙山。应接不暇。吟咏啸歌。日有以自遣。而故山猿鸟之恨。未尝不深于同人之间矣。一甫好奇。常欲携仆及令公在洲上。为汉挐之游。而仆则神马已不逮。渠亦多病。空为大谈。其山大致。旧已得之。入吾翁遗录。而犹恨未得其详。令公幸于游陟之暇。有所得。不惜有以见及。而遇奇绝处。刻留光庭姓字于岩石上。使山灵知光庭梦魂。未尝不在其中也。此语侈甚。而想令公无聊。聊发戏语。以资一噱耳。挐山歌词语凡陋。无足挂眼。而书尾录呈。亦领情焉可也。适闻令允涉海作觐行。草草布候。千万惟愿屏绝雅好。倍万加珍。慰此遐怀。
与金振伯(圣铎)
山居阒寂。不接外间声息。振馀之亡。未及叙诔。又未以一言奉慰。徒深悲哽。冬间。从者虚枉弊居。尤以坐失晤叙之便为恨。即想西笑有日。远途撼顿之馀。起居何似。 天恩隆赫。又此科目。不能为避名之地。而适资崇进之阶。兄之自处。想已有定算。而局外向念。犹自不浅。凡百素位。惟以低一头退一步。为安身地。外至者。似自不能为患矣。弟病寄穷山。无他挠。只缘窝舍未及妆完。颇劳心力。可笑无事生事也。峡里花事正殷。偶为游兴所牵。携一老伴。倘佯海岭之间。再昨。到南上舍达卿家信宿。今日复向陟界深山之中。待还定。殆费六七日。老病筋力。惫惙殊甚。又是无事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09L 页
生事也。惟祝荣还及时。以慰柏悦之私。
与金振伯
丹丘解携。迨切依依。闻归路出川城。与知旧稳讨。恨不能共之也。即候秋高。侍学俱胜。 天眷夐异。霜衔解脱无路。近间更有催还之 命否。分义似不当一向退伏。未知驺骑以何日登程。向虑不已。弟触冒撼顿。宿疾乘剧。 肃谢到任。才四日而归。其狼狈可想。入京病蛰泮村。未暇作参寻人事。洛中物议。寂无所得。而或因岭官来访。闻时论多咎兄坐而图递。不如上来看势。辞免而归。此言未知的中义理。而亦似练熟世情。辞章婉切可喜。而或病其有纲而无条。委曲处多而剀切处少。亲爱间。亦恨兄不为极意团练。而临时草草以致人言。此亦相厚人情。未知高明亦曾悔之否。千万益自慎毖。且一陈昌言以解洛下之惑。弟之一行。极是意外。 园陵与江华相望。江海至穷僻处。近处无士友。医药绝乏。老病者自难久留。偶阅先生案。见听松,花潭二老皆除此官。谢而不起。为吟一绝。二老高标不可攀。白头孤直愧生颜。明朝挂席东南去。江海秋风满袖寒。翼日。即乘潮鼓枻入京。与叔通道北壁。宿浮石而归。兄必欲知弟归意故具此。幸勿烦人眼目。路困未苏。伏枕叫苦。闻兄行在迩。因乡堂便。拨昏暂候。不究。
与金振伯
往事不必追提。自闻撤围。日望登陆。寂尔数月。忧虑倍深。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0H 页
秋中始闻已抵光阳。神劳有相。喜而后可知也。伊时适入鹿门山窝。不与外人相接。不得付一书迎候。耿着心腑。不翅食物之不下也。出山。得接兄抵昌言书。恍若更承笑晤。其致讶亦是情深故耳。然弟岂不深致念者。惟衰病閒懒。不能讨便致问。此为可罪耳。宿患顿去。已同平人。饮食起居。不至有愆。乃幸之至。若小小外感。随摄即已者。不足深虑矣。古人言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困穷拂郁。能熟人之仁。吾人素患行患。外至者。自当不入于灵台。惟益加韬养。杜门静摄。感祝 天恩之外。及此閒暇。日亲经书。大肆力于古人之事业。见日益高。守日益坚。行日益笃。使既坠之绪。不至没没无传。则今日之不幸。未必不为玉成地也。光是先师所尝居住。弟尝一至蟾上。土人犹说侨寓处。蟾津想相去不远。遗尘往迹。为今日酿感之颜。而兄之居住于此者。事又奇也。祸福之至。自有命物者处分。固不容人力于其间。而曰言逊。曰默足以容。此岂随俗媕婀之云邪。盖有不得已而为闭藏宴息之时。弟前日不欲兄应举出身。劝读一部羲经者。盖忧兄名太重。为造物者所忌故尔。弟自无识。其言不足概。而适足为今日恨。然兄岂不识此义。命数之至。莫之如何者。然君子不可徒委于命而不尽己分上。切祝早晚。将六十四卦。观玩消息。不待揲蓍定卦。而吉凶悔吝。昭著目前。以兄聪明思敏。何遽让古之知时识几之君子邪。如弟不足有无于此世。而年来日益衰惫。精不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0L 页
储旧书。眼不辨细字。只当如此而死。而知旧凋零。傍无强辅相责勉。阘焉昏倒。作尸居馀气。又不喜纷扰。欲遂因树依岩。送了馀生。而新搆未完。姑还故栖。俟春和冻解。当复入处此计入手。耳当益聋。目当益瞽。溪山益清绝。却输蒙庄第一篇矣。蟾江之上。有双溪石门孤云遗迹。而青鹤洞亦不远。有时乘閒作物外游。真是奇特。倘非 天恩。瀛洲方丈之观。未必容易入手。退之所谓剪翮送笼中。使观百鸟翔者。却不偶然。又况古之君子多得力于羁愁困穷之中。兄精力未至甚衰。贤胤志业。当复长进。父子相携。究竟远大事业。虽望云之思。陟屺之悲。有难以自宽者。而距故天亦不甚远。音信相往来。足以为慰。 天日在上。孝理之下。又岂不继有霈泽邪。幸益加珍毖。眼昏艰字。所怀不能一一。戊午日南至。光庭顿首。
 越中时适逢客商。自言入耽罗。不能烦及他。略叙寒暄。付二诗去矣。却输洪乔书意。不记录二诗于此。(诗见第三卷鹊噪篇。)
与金振伯
春初季心还。获腊月所复书。兼辱和诸作。圭复讽诵。恍若致身座侧。亲聆泠泠之音。不觉岭海之间阔也。秋尽冬生。好音寂然。矫首驰神。只劳忉怛。不审望云怀思。何以自遣。素患行患。固知无入而不自得。只此一病。想无以自解。奈何奈何。弟春间入鹿窝。秋夕始还。在彼虽无所得。坐卧起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1H 页
居。只在山光泉声之中。不知世间爻象。亦足以消遣病状。出山数月。将息不能如意。前月重添寒疾。洽满数旬。乍得减渐。而口味尚未回。厌食益甚。衰境精力。如何其不澌削无馀。山中看易经。默诵数十遍。素所窒滞者。少似悟解。归后辄复亡失。与不读无异。始知先辈乾乾夕惕。在老时尤加警者以此。而少时失学。为老大之患。虽欲抖擞收拾。全不成模样。吾兄少十岁日月。又早有志。今使之困阨羁愁。不能自聊者。意天之所欲玉于成者在此。幸十分勉进。深以坠绪为念。退甫想无他挠。衰老之怀。年强者尤宜置念。而此中诸少友。或不无可望。但尽为科业所挠夺。全不肯下手担当。退甫却免此汩。如何用工。想九峰精到之学。似长进于西山居住之时也。南方山水。长入梦想。虽欲重理杖屐。探讨方丈秋胜。而对清仪舒郁结。亦末之何也。忽闻昌言。单骑启行。不觉神与俱往。而病思昏塞。挂漏不究。惟祝毖啬。加意餐饭。进修益健。
与金振伯
自经大病。神精销亡。忽忽善忘。且缘僻居。未遇的便。音问亦不嗣。已有年矣。每逢近处知旧。语及兄边。未尝不怅然意索。忽此退甫历访。以久离鲤庭为悯。挈家来托于酉谷。为侍汤饵。此是人情切至处。他人虽不敢言。而此后便闻。想益阔。尤用怅黯。近来时气异常。寒暖不适。至今春和时节。犹有风日兢凌之时。不审海上气候如何。退甫言连有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11L 页
疲顿之节。不能如意看书。调度有时不给。天之穷阨吾兄。一至此邪。想其平居有以自遣。外物不足以挠吾至乐。而亲知之忧念。未尝须臾少释也。弟近年尤甚衰惫。虽肌肉不甚消脱。而精力遁丧。日甚一日。却又为虚名所困。远近士友不量非分。强督以所不能。不能及时酬应。则怪责随之。此等汗漫之役。何干于自家分内。而却为作挠。无暇遮眼之工。吾兄闻之。得不嗟然悯笑邪。近日尤无以自处。海耕之计。亦未易入手。而亲旧或劝以姑占近境。冬间往见春阳萝溪下流小洞。欲缚草屋数间。而此亦非贫汉容易得就。还觉多事。可笑。洛耗漠然传闻。虹变叠出。自 上减膳。疏理冤狱云。日望有好音而不得。今世无公论至此。奈何奈何。所欲言非止一二。而甚忙不究。想在默会中耳。幸望加意节宣。勉进药饵。以慰远念。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