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药轩遗集卷之五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x 页
药轩遗集卷之五
 记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5H 页
清平山记
寿春治东四十里。有清平山。本名庆云山。险而邃。且多盗贼猛兽。自高丽处士李资玄来居。虎豺屏迹。盗贼不入。因以清平称之云。清平之水。从山口流出。入于昭阳上流。自此舍江入谷。溯溪而行。崎岖丛郁。路若穷而复续。山若合而复开者十数里。始至九松台。台累石以成。台之上。曾有九株松。其一昨年为风所倒矣。台之北。有二层瀑布。下瀑之不及上瀑丈许。山雪方融。溪水正涨。瀑之流峻激喷薄。其声潨然。若白虬之腾跃叫哮。两瀑之间为龙潭。潭之深不知其几许。尝有龙潜居。故名之。前有撑石。以关来道。丹崖翠壁。削立两边。枫栝杉松。菁荟交映。时有山鸟数三。飞鸣其间。清平之最初开眼处也。北跻石磴。乃欢喜岭。岭右小邱。有五级石塔。又数十步。有盛香院故基。西北四十步。渡第一桥。路傍山竹丛生。蓊蔚可爱。迤而至影池。池方五亩。以文石为阶。阶上有赤木四株环立。懒翁所植。大皆数十围。槎枒蟠屈。柯叶甚奇。北对芙蓉峰可数里。远望之。但见其硉兀形。俯鉴于池。则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5L 页
台庵之窗栊。岩石之頫仰。皆可历历数之。已而风至。澄波熨皱。峰峦草木皆动摇。光影恍惚。殆不可状。循第二桥。折而东北。有大伽蓝。山开水绕。四神周护。真宝林胜界。初名白岩。或曰普贤。唐僧永玄所刱。真乐公重修之。改名文殊。颠末在高丽宝文阁学士金富辙所撰碑。碑在回转门外庭西畔。庭之东又有碑。剥裂不可读。两碑之间。有帝释坛。坛之下。立二春一桧。皆数十馀围。桧色与前峰参。望之苍然。庭之上畔。双池皆湮涸。赤木数三列植其傍。月下景影婆娑可喜。入回转门。又有圆解门。门之上为降仙楼。凡十楹而宽敞。可坐数百人。度离幻门。始至佛殿。殿名能仁。能仁与降仙相对。丹雘照耀。制作宏丽。欂栌之巧。节棁之华。曾所未睹也。中有三金佛。殿之西香积堂。东四圣暨九光殿。九光挂日月七星诸佛图。图虽古。犹未漫漶。精气如生。僧徒云吴道子真迹。盖非新罗以后之手也。香积堂。首座妙映居焉。出铁筇示之曰。此我太祖刱都时。懒翁所持而画定城基者。殿之下。翼之以两庑。左曰齐霞。右曰宴寂。其下又有东南寮。挟回转门而排左右廊。皆缁徒居焉。南之北。有库名三宝。寺中传来什物悉藏之。懒翁石镜。亦在其中。香积后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6H 页
有甘露泉。西折而北极乐殿。殿宇奇巧。金碧玲珑。比能仁。尤为精丽。西廊之西。引泉为井。循而又西十王殿。殿之下慈荫阁。自此西南去七十步。有西川。其下为臼潭。潭之上台。台之上立一长松。以独松名之。金梅月堂悦卿。尝于此台上。筑亭以居云。盖山涧之水。合流至此。齧厓抵石。屈折喷迅而下逮潭。流沫成轮。然后平铺而逝。枫林柽柳。怪石枯木。荫映两厓。深邃多幽趣。台之西。有二层坛。州守祷雨处。祷之以诚。往往有应云。折而北数百级。有两浮屠。又北数里。有庵翼然临绝壑之上。其右巨岩。刻清平息庵四字。岩之上。生二柏二松。根相蟠结为一。轮囷可怪。岩边悬着二层瀑布。水色映日。如翻白鹤。其傍有仙洞古址。真乐公挂锡处。庭前两老梨木。云是真乐所种。然乎。其上乃罗汉殿。中有土佛。岁久多剥落。殿阶之下。盘石平铺。山涧潺湲。凿其石为上下汤。真乐公礼佛时沐浴处。涧边有石函。外面刻八卦。中安陶瓶。瘗真乐公遗骨也。东而登岗越壑数里。至见性庵。曾所倒映于影池者也。见性仙洞之间有天坛。缁徒祈祷处。自坛而稍北。岩壁削成。抱绕芙蓉峰。腰下苍翠诡怪。襞积如云锦裳。故名裳岩。见性凭虚结搆。缥缈绝尘。凿石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6L 页
为栈。绕岩为屏。白云隐映。藩拥于后。清潭澄澈。镜平于前。凭栏一视。心舒目骇。忽然若飘浮上腾。以临空虚也。阶下有百丈老桧。由后而北转。又折而西百馀级。至逍遥台。山麓斗断。石出为台。上可坐四五人。临绝壑殆数千仞。南向而望之。层峦叠巘。环拥周罗。踊跃奋迅者。一一呈露。奇形异姿。不可尽述。已而山岚下布。爽气盈袖。适有老释天浩者随至。半日谈话。清洒可听。疑与洪厓羡门相接于九垓汗漫之外也。芙蓉峰在是台之北。自极乐殿西麓。北涉数里。东到峰底。石壁矗立。不可直上。缘磴逶迤而上。有立岩。岩之南。石出为龟形。名曰龟岩。其北有香炉峰。高与芙蓉等。其西北有庆云峰。两峰之间。斗绝险𡾟。才通鸟道。庆云之下。有穴岩仅容一人。左右皆绝壁。无着足处。由穴岩而上。遂至峰头。于前二峰最高。眼界益阔。东瞰四明。西当龙华。北临狼川。南望泉田。然叠嶂峻岭。四隅周遭。所眺都不过百馀里。三峰之上下。诡石怪岩。森然罗列。或人立。或兽蹲。或为台。或为屏。嵌穴透邃。棱隙𥓂砑。奇形异状。无所不有。由庆云而西下二里。路出息庵。首僧行均。炊粟馈之。少憩。复观仙洞故址。缘溪而下数十武。又有二层瀑。其西七层石台。初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7H 页
谓谁能作此奇巧。谛视之乃天作也。自此至西川几数里强。其洞或狭或广。奇岩翠壁。拥如画屏。其下皆盘石。石突而起则水沸而白。石平而凹则水聚而碧。或合而散。或歧而会。或呜咽或潺湲。或锵然如鸣琴。或戛然如喷珠。幽谷靓深。閒趣冲淡。悠然长啸。盘桓忘返。柳柳州所谓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者。先写此中趣。噫。真仙洞也。故余评清平之胜槩较著者有六。曰九松台。曰西川。曰影池。曰仙洞。曰逍遥台。曰芙蓉峰。惟仙洞为最也。影池之南。有至庄庵。优婆塞居焉。庵与庆云,香炉,芙蓉三峰相对迥旷。东望石壁嵯峨削立。高可千仞。尝有鹤来游其上。谓之鹤岩。仙洞之西。瀑布横悬数仞。树木丛荟。可庥而坐。其北有圆通庵故址。又其北有上庵。庆云之下。有庆云庵。养神庵。在见性之东南。(缺)庵在九松台之西南。其南又有修道场。皆有可观。嗟夫。吾之生也斯须。山之峙水之流也无穷。以斯须之生。游于无穷之间。何异蜉蝣之过太虚。吾之前游此者几人。吾之后游此者亦复几人。其将泯泯焉都无踪迹。良可悲夫。苦余生晚。不得与真乐,懒翁之流。濯缨于龙潭。振衣于芙蓉。相携徜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7L 页
徉于仙洞九松之间。独自嘐嘐然抚遗躅而兴怀。登高邱而搔首。
居夷斋记
余以居夷名其斋。大书而揭之壁。见而难之者曰。春秋之法。内诸夏而外夷狄。于是华夷之分。显若人兽。天下皆贱夷之可贱。而贵华之可贵。虽鴂舌卉服之类。皆思效中国之为。矧尔东方素称小华。当今之时。礼乐文物。尽在于东。子幸而居是邦。反以居夷号之者。不亦谬乎。且子常怀生晚遐陬之叹。似乎慕中华者。反以夷号其居。不几于下乔而入幽乎。余笑而不言。难之者曰。昔夫子欲居九夷。盖是时。诸夏无君。礼乐崩裂。而吾东一区。箕子所御淳风之所存也。以故夫子不陋而欲居之。今之中州陆沈。不啻夫子之时。吾东礼义之风。犹有存者。子以生此为幸。而窃取夫子之意乎。余犹笑而不言。难者曰。夷者。平也和也。夫人心非平。无以克其私。德非和。无以中其节。故云心如衡平。不为物低仰。又云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苟以平而治其心。和而养其德。则于进道乎何有。子之所以自号者。必居一于是矣。余乃笑而对曰。子之三说皆好矣。始知我之廉于取名者乎。中道我之慕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8H 页
圣者乎。末复勖我以为学之方者乎。然平和与慕圣尽好矣。下乔入幽。犹有所不然者。吾为子言之。夫华夷之贵贱。夫孰不知之。人或生于夷。而不生于华天也。吾于天何。地虽有华夷之别。至于秉彝之性。初无华夷之别。人之以华而自夸者妄也。夷而自耻者妄也。徒知地之有华夷之别。而不知秉彝之无华夷之别。亦妄也。舜东夷人也。文王西夷人也。而其巍巍之德。中国无先焉。中国之人。其以舜文之夷。而敢侮贱之乎。舜与文王。其亦可以生于夷而有所自慊乎。孔子之作春秋。其复以舜文之非诸夏而外之乎。余悲夫世之人。不修秉彝之性。以趋舜文之道。而只窃窃焉称于人曰。我华也。我非夷也。而考其行。反不若禽兽。故余乃以夷自号。盖志其所处。以取行素之义。求之和平。以勉自治之工。表之孔训。以寓慕圣之意。行素则无出位之思。自治则无非辟之干。慕圣则造诣有方而不患门路之差。余之所以取名而自警也。至夫居衰世而慕伯夷立懦之风。居成功而思鸱夷保身之智。居隐约而景希夷高尚之节。皆余居夷之一说。此亦求古而饬己者也。从事于斯。庶无大过于己。余方且惧其名之不能副。子犹以陋而疑之乎。难者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8L 页
敛衽曰。美哉。子之言。吾闻子之名斋之义。而得安分进德之术矣。遂录其问答。为居夷斋记。
抱膝轩记
柳君景章。尝过余曰。吾于杨口之居。筑一小轩。覆之以茅。扁其楣曰抱膝。吾之名轩之意。子知之乎。盍为之记。余应曰。子之意。子自知之。余何以知之。然古人之名堂轩。其意不一。或以寓兴。或以景慕。或以山川风物。子之意无乃出于景慕诸葛武侯之抱膝乎。先民之可慕者多矣。奚取于抱膝而为哉。余知君诚奇士也。为文章。好尚论。出入庠黉。辄屈其辈曹。声名藉甚。海陬山峡之人。莫不诵君诗读君文而愿一见其面。君诚奇士也。然而屡举不中。郁郁入穷峡。树屋而处。其辍耕归来。啸咏自娱之际。隐然与武侯抱膝隆中。长啸梁甫吟之意。旷百世而相契也。余非子而知子之意乎。虽然。抱膝何足贵。惟其人之贤。有异于人。故其抱膝。亦有异于人之抱膝。遂为后世人之艳称慕效也。是以有陶彭泽之节。然后可以赋眄柯之辞。有邵尧夫之道。然后可以咏击壤之吟。有诸葛公之志。然后可以发抱膝之啸矣。噫。夫诸葛公。岂易能哉。言其才则经天纬地也。言其文则伊训说命之相表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9H 页
里也。言其兵法则太公望,鬼谷之相伯仲也。言其志则扶人极正彝伦。而挽回三代之风也。方其抱膝而啸。韬其才而匿其文。蕴其法而确其志。躬耕自陶。不求闻达。若无刘先主之三顾。将与草木同枯而无所愠。其亦卓乎难及者也。陈同甫尝效作抱膝吟。而不脱利欲之臼。朱夫子抵书讥其非躬耕长啸底气象。今子之名轩。不其徒慕抱膝之迹。若同甫者也否。余固已知君诚奇士也。必不袭谬于王霸并用之人。苟其一念之微。或有文才自多。厌穷慕荣之意。难免乎循名蔑实之诮。亦安能高蹈而远祸也。至于景物之美。登眺之胜。姑俟他日。赍粮驱马。访君于轩上。以续徐元直旧游之日。庶乎相对抱膝而讨论也。乙巳端月下浣。达城徐宗华记。
健庵记
余尝参考先儒天运之说而后。知天之为至健之物也。夫天体至圆。一昼夜。行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过一度。一度以里计之。二千五百有馀里。人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天行八十馀里。人一昼夜。有一万三千六百馀息。故天行一百八万八千馀里。一日而如是。一月而如是。一岁而如是。至于千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79L 页
亿万岁而恒如是。非至健而能如是乎。日月得之久而常明。星辰得之经纬于天。四序得之以成功。五行得之以相生克。风得之以挠。雷得之以声。鸟得之以翔。鱼得之以跃。昆虫得之以蠢动。圣人得之以治天下。君子得之以著功业。士得之以修身。凡天下之物。其有不健而能有为乎。故夫子象易之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夫健者。天之道也。不息者。人之体健之工也。盖乾者。纯阳至健之卦也。于一卦之中。圣人之论健备矣。姑举其至要者而言之。其五爻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此言人君之健也。其二爻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此言出而兼善者之健也。其初爻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此言处而独善者之健也。人虽有尊卑穷达之不同。其所以为学。皆以健为本。大哉健也。其非君子藻身淑世之要道乎。光山性汝甫。以名其庵。盖取诸不息之义也。初性汝自海放还。 上以先之故。特拜 翼陵郎。一起谢 命。遂退而屏居龙湖之滨。穷研经籍。孜孜求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0H 页
古人身心之学。其亦有意于处而独善者之健也。故余诵乾初文言之辞。以备性汝为健之型范。又以自强不息四字。为玆庵座右之铭。于乎。性汝勉之哉。天一日不健则天道息。人一日不健则人理蔑。丙午复月下浣记。
知足窝记
和甫金君。自遭家乱。不乐在京。屏处坡山之田舍。以知足扁之。间尝请余为之记。余诺而未就者。奄三年矣。每到京则访余而促之。今秋又来而让曰。子之文贵乎。余笑曰。非敢贵也懒也。然子之知足之意。可得闻乎。曰吾有窝足以庇风雨。有田力作。足以不饥。有僮指足以代劳。家奉两老。岁时佳辰。率妇女献寿娱戏。足以为乐。有子二个。长而取室。方治明经业。足以干蛊。窝之中有书一架。披阅足以忘忧。前有小溪。后有断皋。兴来徜徉其上。足以怡神。有峒老溪朋三数人。昕夕相聚。评麻批黍。足以破寂。此吾之所自足也。若夫升金马上玉堂。拥㑳而行。列鼎而食。岂不知其好。非在于我者。且无才可以取之。故息想于彼。而惟知此之自足而乐之也。余曰。善哉。人之患。每生于不知足。知足则乐孰甚焉。荣期之带索行歌。君平之百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0L 页
钱自富。以知足也。秦皇汉武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穷兵黩货。土木神仙。至死不休。以不知足也。故曰知足则匹夫而乐有馀。不知足则天子而忧终身。信夫。孔子曰。仁者不忧不惧。自足而乐。何忧之有。知己之有足而不忮不求。无愧无怍。心泰气浩。何惧之有。然则知足。其为仁之方乎。虽然。士有当自足者。亦有当不自足者。子知之乎。昔宋龟峰作足不足诗曰。君子常自足。此乐天安分。不愿乎外之意也。金慎斋反之曰。君子常不足。此孜孜不已。毙而后已之意也。非慎斋之不足。无以就龟峰之自足。有龟峰之自足。乃可以验慎斋之不足。两说若相反而实相资。人或徒知自足之足。不复加不自足之工。其所自足者。终必失之而不保矣。子若因吾说。而更求不自足之道。勉勉焉。其所知足者。不但向所云云尔。
望美亭记
隐浦申公。宰永县之三年。治成化洽。百姓乐业。虎豹远迹。境内晏然。乃作亭于东轩之北。名曰望美。公馀。携客而登。缓步四望。喟然语客曰。子知名亭之意乎。西望隆然而高者苍玉屏。其下有朴思庵拜鹃之墟。东望长川滚滚。从卧龙岩下。百转而东注。吾亭适据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1H 页
山水之会。日逍遥其间。可以乐而忘忧者。犹余心耿耿。讴吟延伫而不能自释何也。子试为余言之。客曰唯。昔卫之贤者不得志。隐于伶官。感叹作诗云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今公之抱奇气。郁郁不得展。潦倒下僚。志业蹉跎者似之。其寓感于斯欤。曰然。客曰苏长公之出补黄州。沉抑牢骚。不胜玉楼之恋。游于赤壁之下。扣舷而歌云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公之栖遑下邑。逖违京国者似之。其托意于斯欤。曰然。客曰登高而望。叹云天之莫攀。临流而望。闷 丙枕之靡安。瞻日月则望吾 君之明如是也。读典谟则望吾 君之德如是也。闻有嘉政则望而喜。闻有过举则望而忧。祁寒盛暑。风雾昏瞢。望而思曰吾 君庶几无疾病欤。佳辰令节。景物昭畅。望而思曰吾 君亦乐此乎。无时不望。无望不思。耿耿一心。寤寐靡懈。此公忠爱之性。根于天而不能自已者也。第未知古人之思之望之者。亦与公班乎否也。曰然。知我哉。客又曰公尝以事入觐。 上大加奖诩。勉之以康乂小民。是 上亦以龚黄望公也。公夙夜祗敬不怠。裕民声绩。蔼郁为列郡最。是公不负 上之所望也。公岂久于外而已哉。 朝廷将召公而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1L 页
置诸廓庙之上。如汉之超用良二千石。可以展公之志而慰公之望矣。虽然。永之人。亦有望焉。向公之擢拜湖邑。一境老少。皇皇号泣。奔走上京。乞留而后已。望其长父母于我。帲幪于我者。永之小人之望也。不敢专其惠私其恩。望公遄膺进律。协赞王化。致吾 君于荡荡。奠斯民于熙熙。以塞上下之期望。然后超举尘缰。眷顾桐乡。与旧时父老宾客。遨游于山水之间。咏歌升平之乐者。永之君子之望也。公笑曰善。盍记诸。遂书而献焉。时 上之二十三年南至后二日。公名庆普。客其邑民徐宗华也。
渡梧岛津记
梧桐岛属水原府。其津水广而险。往来必候潮。余有薄田在岛中。十月六日。蓐食金芦里。发将入岛。是日潮候在辰。行十馀里。逢人少话。又行七里许抵津头。日已禺中。潮势向退。急呼舟。舟自越边摇橹。移时方来。潮益退矣。急下舟遵澨曳上数帿地。正望岛上项。回舟乱渡。迨至中流。舟不胜潮。浸浸与之俱下。几挨过岛尾。舟子顿足曰。过此将无止泊矣。余督殊力撑篙。又教两奴从傍鼓枻。日晡。仅仅挽泊岛下港口。舟子示掌。掌脱流血。两奴喘吼不能息。下舟入田舍。余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2H 页
亦疲甚。卧而自念。今日之行艰矣。初若早发。无中途之止滞。可得利涉。而既不然。以吃无限生受。苟微舟子之殊力撑篙。两奴之从傍挟助。几乎与潮俱下而入于海矣。因又转而思之。人之为学。何异是。自十岁至三十。气血渐盛。是潮之方进也。自三十而过四十。气血渐衰。是潮之方退也。气血渐盛之时。为学之易。如顺潮而渡。气血渐衰之时。为学之难。如逆潮而渡。余少时有意斯学。荏苒之间。年已三十有二。潘生是岁。既见二毛。余亦摘白者几二十根。颜色之韶丹。变而生皱。中经疾病丧威。神气羸损。凡于书籍。掩卷辄忘。重之世故扰汩。环顾初心。廓落无成。倘或不惮舟子掌血之劳。又有左右提撕之助。庶可到岸。不然。浸浸然将与潮俱下而无所济矣。可不惧哉。是夜书之以自警。又以示同志者。求其挟助之力焉。
药轩遗集卷之五
 题跋
  
题先妣行状后。寄示士涵。
先妣行状成于戊申。其后得见程子记侯夫人德行。多与我先妣相符。至于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又与之偶同。可异也已。噫。两程如彼之贤。尽其显扬之道。惟吾辈蒙陋庸惰。无所肖似。先妣之懿言卓行。无愧于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2L 页
古哲妇。而不能昭之。将使泯泯焉无闻。宁不痛恧。念先妣奉讳之时。呼不肖。谆谆勔敕以勤身劬学。其音尚在耳。汝时益幼。不能记有也。呜呼痛矣。我兄弟不天。早失所怙。劬劳昊天之德。一无所报。今当自力者。顾不在于奉持遗训。夙夜兢饬。无负我母氏眷眷期望之意哉。此固不可不使汝知之。故题以寄示。辛亥四月小晦。书于海营柏林亭。
麟儿初度日。题家大人命名帖下。
余在双溪庵读易。趁汝初度日下来。汝母已为汝措饼饭之具矣。平朝汝母洗汝而新衣。铺席堂中而坐之。前设大盘。盘上饼一器米一斗。桑弧杻服贝线笔墨黄卷之属亦各一。尔父尔母尔伯姑叔母姊兄暨婢仆。聚会环绕之。以观尔之所为。尔先执线。次散米次啖饼。次秉笔与墨。已而执饼。分与诸人。人咸庆祝曰。执线寿也。散米富也。啖饼口实也。秉笔与墨文也。分与人仁也。不取弓矢。不屑武也。余曰噫。诚如是说。至矣乎。寿则足以享遐福。富则足以备粢盛。口实则得观颐之道。文则明古圣之学。仁者众善之首。不屑武。择术之智也。既寿既富。兼此四德。其于继吾家乎何有。传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汝能保有今日之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3H 页
心而不牿之往。可以无咎矣。去年首夏。大人以差员上京。命名以归。今方在任所。出其名帖而奉玩。因书其下。以之留贻。麟兮勉之。无孤尔祖命名之意。尔父尔母望祝期待之心焉。
题画像自警
去圣后一千有馀载。而欲学其道。生世间三十有二年。而业未有成。叹陋质之莫化。惧至理之难明。百代之后。千载之下。见而指之者。其将曰君子之像乎。小人之像乎。宜可惕而可警。
题栗谷先生 经筵日记草摸本后
首夏。余过石潭。拜隐屏书院。历见先生后孙李綖。访其故迹。得 经筵日记草本一编。归而敬玩之。字句间或有与本集不同者。盖先生最初之草。点画涂抹之迹。宛然如昨。甚可宝也。 明 宣之际。时政之得失。 朝著之进退。昭昭可考。至于君子小人之分。议论正大。衮钺森严。即先生之一部春秋也。孔子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然则先生之或为人悦服。或为人深恶者。亦以此编也。惟先生际遇昌辰。位跻冢宰。非不得君。非不显荣。而沮之以群小。促之以短期。使春秋之道。不得大明于世。斯编所述。不过为纸上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3L 页
之空言。悲夫。借难久稽。谨摸而留之。归本草于李氏。
题松江日录后
小人之祸人家国。惨矣哉。我 宣祖大王。东方圣主也。当向用善流。人谗牛栗为党。则曰吾欲入珥浑之党。谗松江。则曰精忠节义。草木亦知其名。鹓班之一鹗。殿上之猛虎。若罪郑澈。是朱云可斩。谗重峰。则曰斯人善为治。其褒思庵。则曰镇物之乔岳。济川之舟楫。又曰水月精神。松筠节操。其惇德之诚。则哲之明。虽帝尧何以过此。及山海,成龙辈。百般搆毁。做蜚语入左腹。乃复曰奸浑毒澈。曰奸鬼赵宪。曰宋翼弼怨望 朝廷。谋害宰相。囚系之窜逐之。靡所不至。竟致壬辰之乱。何好恶之若是相反也。噫惨矣。小人之祸家国也。欺蔽 圣聪。眩乱是非。使 圣祖好贤之心。不克有终。几乎覆亡。小人之罪。可胜诛哉。以我 宣庙之圣明犹然。世主之不惑。亦何望哉。窃又有惜焉。山海,成龙,惟让辈。固一时之名流。文章才望。何遽不若此数君子者。惟其畏祸固宠。忌才冒利之心。一不自胜。率陷于宵小之科。方其寅缘谗构。自以为既巧且密。鬼神莫测。奸情慝态。毕露于百世之下。妇人孺子。举皆指骂而口唾之。繄有何益。其亦愚且拙矣。余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4H 页
故书此。以为后日小人之害君子者戒。
题龟峰先生遗集后
惟 宣庙之世。有栗谷,牛溪,龟峰三先生者相友善。倡明性理之学。迄于今几二百祀。而都鄙卿士大夫暨妇孺舆台。莫不知之。若言道义之交。必曰栗,牛,龟峰。岁庚戌。余过石潭。祭栗谷先生。因访后孙镇五。问其遗迹。且问龟峰全集。曰。在金监司镇玉之家。余私识之。及归。从金公相知人求见。来传金公之意曰。不可借去而可来见。余遂踵门而请焉。公曰。此集自有来历。吾当略告之。先生子就大。初以此献于我先祖文元公。文元公传之慎斋。慎斋传之尤翁。尤翁编次之。分授门弟之为倅者。刊于山阴。刊于临陂。刊于茂朱者合四卷。未及刊者。又数三卷。戊辰冬。尤翁以之托余而命刊。其后得家礼注说于芝村李公。得云谷蛰庵稿于白海明而附之。戊辰于今已四十七年。我于罗州时。攻板而未及锓。水原时。以树先生阡表而未遑并举。已而遭世难下乡。因循未就。我今老矣。死且无日。恐终孤长者之托。方欲以私力入梓。第旧本多讹。顾无与證正者。昔我文元公与药峰公。俱师事先生。子又药峰之孙。未可为我校之乎。余对曰。常以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4L 页
不得执鞭于先生为恨。若获与于文字之役。诚所幸也。遂奉而还。谨校雠之。诗二卷,杂著一卷,书二卷,礼问答家礼注说各一卷,附录一卷,云谷蛰庵稿一卷。合九卷。呜呼。先生天资峻严。学识精邃。虽贫贱穷阨流离邅迍。而不陨穫其志。陷于徽墨丛棘之中。而其乐自如。真所谓素位而行。哀乐不能入者。真所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之君子者也。其道德之卓卓如此。世之论者。犹哓哓不已。或以为先生过自尊大。公卿贵人。皆与抗礼而字之。以是訾谤溢世。可慨也已。或以为先生出于侧微。且有家累。以是不见容于世。可哀也已。或以为以先生之贤。得行其道。事业当复如何。卒莫之施。反以党牛,栗。为时辈仇疾。诬蔑摈逐。无所不至。使之抱冤而殁。可恨也已。噫。是何足以论先生者。古之士。有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孟子每于齐梁之君。以宾师自处。乐裘,牧仲之徒。不有献子之家。则先生之高自引重。何庸为疵。泼与惟让辈。欲与之友。而不得为先生之抗礼。顾不荣乎。虞舜之德。无损于顽嚚。周公之圣。无累于流言。谓之犁牛之子而不害阙里高弟。呼以牛医之儿而世推东京处士。则先生之不得见容。时俗之薄隘也。于先生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5H 页
何累。至于吾道之不行。自三代以后。大抵多然。使世道不得淳。生民不得被君子之泽。殆天之意。固可为世道生民恨。奚为先生之恨。皆非知先生之意者也。余谓先生有三幸。何者。得牛,栗,松江,重峰,土亭诸君子。定交论道。濯砺志行。以极其丽泽切偲之乐。是一幸也。又得文元公守梦,畸翁及我先祖诸贤而训迪之。或为儒宗。传道后学。或为硕辅。弼亮 王朝。先生之道。未始不行。是二幸也。宋文正公以私淑之人。作为碣文。发挥潜德。金公广搜遗文。图永厥传。是三幸也。倘先生有知。颔可于吾之所称三幸。不以世之慨恨为慨恨也。若其文章辞律之造诣高低。已有先辈定论。吾何敢议。 上之十年甲寅流月上浣。后学徐宗华谨题。
题圣迹图后
临昌君焜。赴燕购是图而来。图凡四十二帖。 皇明正统间。都宪张楷汝式。按太史公所纂孔子世家辑成之。其后汝南河廷瑞。添补而刊之。图各有序有赞。穷工尽妙。纤赅无阙。我夫子出处终始。都攒聚在一卷中。得睹之斯快矣。第二龙五老麟绂虹玉之类。事涉荒诞。恐有乖于不语神怪之义。是可为欠。夫夫子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5L 页
元气也。元气其可画乎。观于天之高也。地之厚也。日月之昭明也。岳渎之流峙也。风霆云雨霜露之变化交错也。莫非圣迹。顾何待乎数幅之摸写哉。夫子尝眷顾吾东。乘桴欲居之叹。特发于问答之际。而是图乃至焉。殆非偶然者也。惟夫子之欲居。岂非以东方淳朴。不如诸夏之僭乱无统也耶。噫。今之东方。非古之东方。淳已𣻏朴已彫。夸靡嚚窳。邪说诐行。又纷然并作。人不敬德。俗皆忌贤。虽夫子居之。中都之政。摄行之事。犹难保其必。道之行不行。又何足论。苟夫子生今之世。而知东俗之如此。其不发欲居之叹耶。将夫子而来居。果能革污而偕之大道。无如此之陋耶。嗟余小子。晚生遐陬。不得抠衣于弦诵之堂。而徒得是图于千载之下。摩挲俛仰。自不觉其歔欷忾叹。流涕之不已也。世之贵介公子。出使异邦。争贸珍宝锦縠奇玩。以之相尚。而惟公爱是图。贵购而珍妆。可见所尚之正。后昆之将多文雅上儒术。且可徵也。丁巳九月日题。
题晚洲洪公(讳锡箕)尊周录后
丙丁之后。三学士死。清阴拘。桐溪去而隐。逮夫尤庵宋先生际遇 宁陵。绍述朱子复雪之义。天不佑宋。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6H 页
大业虽未就。吾东方义声。已蔽天下。无愧小中华之称矣。于斯时。荐绅草野之间。洁身自靖。讴歌思汉。托诸词藻。以寓忼慨悲愤之怀者。亦不为少。今此晚洲尊周录。即其一也。幸从其后孙而寓目焉。歌律记檄露布等诸作。或拟撰己意。或咏物泄哀。或慕古而伤今。长编短牍。钜丽宏放。激仰剀切。无非恻恻禾黍之感。烈烈薪胆之思。文正公所云令人气涌。直欲驰骋于幽蓟辽燕之间者。尽不诬矣。顾向之数君子声名洋溢。妇孺皆诵。而独公之志事。泯泯焉不显知者。悲夫。君子之道。或显或微。虽由所遇之时不同。而其心则一也。噫。今之世。去公又六七十年。人心陷溺。义理晦塞。人或有以尤翁为不忠。以三学士为逆臣。以朱子为不识时义。公传道之。恬不为异。噫甚矣。吾见其去夷狄禽兽无几。使斯录示之若人。其将艴然而毁裂之乎。抑或腼然而有所愧乎。此实关世道之文也。乌可泯。比闻陶庵李先生。裒辑近古朝野尊周文字。采缀作编。恐斯录之见漏。谨书之下方。委伻致纳焉。上之二十年甲子阳月下浣。书。
题金刚经诸臣跋后
天顺元年秋九月二日癸亥。 世子殂。 世祖大王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6L 页
悼之甚。要荐冥福。 亲写金刚经。铸字打出。因 命诸臣跋。跋者凡八人。输忠勤节佐翼功臣。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世子贰师晋山府院君姜孟卿。输忠协策同德佐翼功臣。崇德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崇贤殿大提学。知春秋馆事。兼兵曹事。成均馆大司成。高灵君申叔舟。输忠卫社协策靖难同德佐翼功臣。崇政大夫。吏曹判书。上党君韩明浍。推忠佐翼功臣。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 经筵参赞官。兼尚瑞尹修文殿直提学。知制 教充春秋馆修撰官。兼判奉常寺事。知吏曹内直司撙院事曹锡文。推忠佐翼功臣。通政大夫承政院右承旨。 经筵参赞官。兼判军资监事。知户曹事韩继美。通政大夫。佥知中枢院事。集贤殿直提学。知制 教兼春秋馆编修官金守温。通训大夫。行艺文馆直提学知制 教。兼春秋馆记注官韩继禧。奉正大夫行。 世子右弼善知制 教任元浚也。窃观诸公所撰。咸铺张利益。极口赞扬。光前焘后。寿国安民之道。真若无过于此者然。殊可慨也。使诸公苟不知异教之诞妄而不足信者。不智也。知其诞妄不足信。而犹且将顺赞成者。不忠也。诸公平时读圣贤之书。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7H 页
立扬 明廷。固皆当世之彦。能于此时。陈明送终无憾。在于以礼葬祭。而不在于转经度荐。寿国安民。在于修德行仁。而不在于佞佛供僧。以 光庙之英明。岂不觉悟哉。此正辟邪说崇正学。匡君德破众惑之一大机也。而诸公思不出此。互相敷张赞扬。如出一口。顾何心哉。昔 宣祖大王命李文成公撰醮星文。公以儒臣。不宜撰此等文。终不制进。又 命义盈库入黄蜡五百斤。欲造佛像。公率诸台。连日争之。终至缴还。人臣格君之道。固不当若是耶。噫。
草奏厅先生案重修跋
岁乙卯秋。与诸僚会阅厅中旧迹。得先生案。佥曰。此子大人实修之。今已三纪于玆矣。残缺伤污。无以继记。其无意续成之乎。余敬应曰诺。已而受暇南下。迁就未谐。今始谋纸。付妆䌙氏。易而新之。又得厅中故事若干条。附益之。备日后考信焉。窃惟学官之任。亦难矣哉。我 朝承文院。盖为事大交邻而设也。若奏若咨若表辞若呈申揭帖书契等文书。皆出于学官。学官制出。则院吏誊写。院正驰传。遍示于三公大提学诸堂上。三公大提学诸堂上咸曰可。然后写字官正书入 启启下。然后又再三考校。始乃用之。少有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7L 页
差谬。辄生事。贻忧 国家。非通敏博该娴于辞者。不宜居之。昔郑之为命也。其草刱,讨论,修饰,润色之者。咸得其人。故能间于强国而善应对。鲜有败事。此夫子所以历言而称之也。古人之重是任。何如哉。而近世官渐卑。人不重之。而为是官者。亦不自知其重且难。只幸 国家无事。依㨾撰录。挨度时日。以为计朔准迁之资而已。官之设。岂端使然哉。吾父之居是任久矣。为学官者再。为制述官者又再。当 肃 景之际。应接国书。多所撰次。至于厅宪之不便者。亦颇简正焉。今余踵而为之。顾甚颛劣。不足以承当甚惧之。诗云。无恒安处。靖共尔位。凡君子之于位。无论崇卑。当随其所在而塞其责。岂可以官小而瘝旷苟度。不思所以靖共之道乎。余故备述是任之为难。而不可轻之义。欲自警其懈。兼以警夫同僚暨异日继至之君子云尔。
玄圃子诗集跋(尹治)
读玄圃子诗。如游清平山。其奇崛崒立则芙蓉景云诸峰也。幽窅靓深则影池九松诸境也。由见性缘崖而下。则苍岩诡石。唅呀竞奇。老柏长桧。诘屈千尺。由仙洞溯流而上。则澄潭布绿。雪瀑喷珠。古殿阴邃。土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8H 页
佛剥落。丛林翳菀。异禽呼啸。及其登绝顶坐岩上。四顾无人。青岚四布。爽气逼人。神凄骨寒。有不可以久处者。此皆清平之所有。而玄圃子诗一似之。第未知诗之于山。孰优而孰劣也。抑相当而无优劣也耶。余游清平。已踰八九年。且乏藻鉴。不敢妄有评骘。戚叔沈得甫氏游清平。后于我而甚详。于玄圃子。知且甚悉。是必有以断之。姑书之迟。他日相逢而质之也。
再思堂散稿跋
余来海州。于武库东庑。得再思堂散稿者。印而观之。即戊午党祸人李鼋所撰也。录一赋一诗二仅四篇。附其行录一。总十九张。惜乎其少哉。四篇之中。有辨佛之语。有斥怪之论。有忧民之意。有爱君之诚。有求道慕圣之志。有体仁穷格之辞。有知命固穷。无所怨尤之操。文气典雅。诗亦清淡。无尘冗态。嚼一脔。可以知全鼎之味。奇矣哉。且其临难而无苟免之心。当刑而无震惕之容。尤可见平日存养之有素也。余尝读其述志赋未半。不觉掩卷而垂泪曰。天道非耶。何善人之至于此极也。苟使斯人。得位而展布。致泽君民。固易易也。乃反阨穷而终不免于祸。何善人之至于此极也。斯人之善既如此。其党之同时被祸者之善。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8L 页
可知矣。其党之善既如此。其居朝廷而持权用刑者之恶。可知矣。居朝廷者之恶既如此。其君之庸闇不辟。亦可知矣。宜乎其终底于覆亡也。噫。
龟峰先生年谱跋
余向校龟峰文。因悲其行迹之泯没。遂取遗藁,碣文及其时诸传集。参互捃据。撰出年谱。闻见謏浅。多所阙漏。犹可以考见其始终也。昔有作陶靖节,李杜韩柳年谱于数百千载之下者。此岂能尽得其详而为之。盖寓景慕之心。欲使后人有所观感之义也。其义余窃取焉。先生之道学纯正。观于遗集。可知已。牛,栗待之以畏友。沙溪事之以严师。牛,栗,沙溪诸先生。皆已缀食文庙。一世尊仰。其馀周旋于从游问答之列。资绪馀以淑其身者。类皆享俎豆。刊布文集。声辉赫赫。独先生生而阨穷。死无称著。间虽有诸君子伸诬阐幽之举。年代已远。云仍夷替。盛德遗徽。日就泯没而不可徵。惟诬诋之言。尚今或靳靳。宁不悲哉。此余年谱之所以作也。余尝序遗集。以与牛,栗诸公游为先生幸。更思之。其为不幸甚矣。向使先生不与诸公相知。自可沈冥优游安乐于龟山之下𤱶亩之间。毁誉何到。顾乃以诸公从游。重被群小移乙之怒。丙戌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9H 页
之祸。祟于牛,栗。己丑之祸。祟于郑,赵。桁杨丛棘。骇机迭发。坎坷终身。其可谓幸乎。时有劝先生毁牛,栗而求免。先生矢死不从。流离窜谪而终无怨悔之辞。是先生不以为不幸。余反谓之不幸。岂不知先生之心而然耶。幸与不幸。谁复辨之。余又有惑焉。重峰不避姻嫌。不顾时谤。身虽在窜逐颠沛之中。犹上章荐之。或请为院长。或请为将帅。屡言而不知止。而文成公之知先生。非浅于重峰。终无一言之荐拔何也。其曰。时既不可。荐之不见用。而秪益祸而然欤。噫。以大贤遇大贤而不见举。其亦命也夫。此又生民世道之不幸也。
药轩遗集卷之五
 颂
  
亲耕颂
耕籍古也。自三代圣王。莫不行之。躬稼而供粢盛。所以致孝。劝穑而倡百姓。所以固本。诚王政之大端而不可废者也。逮至季世。立王生逸。鲜克由之。帝籍荒而三推之盛典阙焉。神仓旷而三农之观感怠焉。虢公之谏周。贾生之讽汉。良以此也。维十有五年春正月日。 王若曰。近者民不勤农。稼穑卒痒。予甚悯之。将率百官。亲耕东郊。为庶民倡。其命日官涓吉。执事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89L 页
佥白以风寒。 上曰。礼也不可退也。于是文武臣邻。齐洁骏奔。各严厥职。无敢少懈。是月甲戌。 上建旗鼓。出东门。止宿于斋室。翌日乙亥昧爽。 上践升灵坛。行祀先农。笾豆静嘉。仪度严恭。礼罢。 御宝辇下坛墠。保介先导。臣僚后从。冢宰进耒。太仆秉辔。宗伯赞耕垡之仪。太常献播殖之种。 上手按洪縻。亲履游场。一推二推。至于五推。乃止齐焉。其容肃肃。其仪与与。于是惟公惟卿惟御史大夫。以班次起耕。迄于庶人。以终千亩。或播或种。十千其耦。苍童白叟。士女骈萃。遐迩咸戾。弥山蔽野。沓踵环拥。动容蹈舞。欣欣然相告曰。甚盛举也。曾未睹也。惟臣不佞以为斯礼也。三季以还。惟我 朝克修之。粤在 中宗干支行之。 明宗干支行之。 宣祖干支又行之。至 宁考丁巳将行之。有故未果。今我 主上殿下。体 列圣之成宪。述 宁考之遗志。克举缛仪。躬率以耕。岂直为观美而已哉。寔所以修古礼率先宪倡兆民。察稼穑之允艰。供 宗社之大糦。一役也而众美俱焉。小臣生际昌辰。获睹盛仪。不胜忻幸。谨作此颂。拜手稽首。用播 圣德于无疆。其辞曰。
有旷其野。畦畛离离。吉日惟亥。 王来临之。灵壝蔚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0H 页
峙。翠幄云披。 王在农坛。奉璋祁祁。牲牡孔硕。田祖是釐。以介纯嘏。我稼如茨。 王在耕台。黼衣明𤪌。登登鼓响。㫌旗葳蕤。葱犗在 御。亲率敷菑。阳煦载舒。谷风飔飔。臣工肃穆。蕫我黎耆。厥耕释释。厥播孔时。于休我 王。大本是思。克举坠典。倡玆氓蚩。咨尔氓蚩。天时运移。无惰尔农。铚艾有期。受天之明。同我皞熙。前武克绳。后谟是贻。自此康年。如陵如坻。百神居歆。万姓胥僖。不显其光。永世繁祺。
药轩遗集卷之五
 铭
  
镜铭
厉尔容而观之。似乎猛。令尔容而观之。似乎佞。庄尔容而观之。似乎正。然则曰猛曰佞曰正。不在镜而在尔容乎。不在容而在尔心乎。其欲使镜中之影。猛乎佞乎正乎。盍于焉而自谌。
砚铭(二首)
尔质坚。尔色玄。尔才文。取其坚。可以确吾操。尚其玄。可以研吾赜。观其文。可以博吾知。而经纬乎天地。粉藻乎化育。小子识之。斯其为迪德之则也夫。
  其二
尔体静。尔面方。尔量宏。静者动之君。方者义之用。宏者其庶乎纳污茹垢。虚受平施而亦何忧于覆乎。小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0L 页
子识之。聊以警叔世之懵懵。
君受真帖铭
端如妇人。其有张子房之才者耶。俨若泥塑。其慕程伯淳之学者耶。方弱冠而志学。可前程之难度。姑书此而识之。将以徵夫日后之成德。
药轩遗集卷之五
 说
  
元直(讳命臣)字说
   壬子冬十二月。 上设柑制。以祛文务实为箴题。得壮元。乃吾元直也。余观元直之文。每句下以实字足之。错综成文。乃近体之所未见也。余因效之。作字诫一篇以赠之。元直之箴箴于 君。余之诫诫朋友。其义不可相无也。
我有嘉言。告尔元直。尔以直字。请陈其直。天之生物。厥理本直。淇奥猗猗。绿竹之直。涧畔郁郁。孤松之直。植物犹然。人而无直。易称方直。书著温直。人之懿德。无过于直。凡厥有生。孰无是直。伪而悖直。狂或罔直。靡靡渝俗。鲜矣能直。我观元直。姿质粹直。无曰自足。直而益直。闲邪存诚。内以敬直。九容饬身。足重头直。信而可复。发言必直。断义不挠。行事必直。顺而能谏。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1H 页
事亲之直。正色庭诤。事君之直。切偲忠告。交朋之直。为君进贤。措枉举直。临民莅讼。诎曲伸直。事贵得中。无为过直。厚德乃容。无为讦直。矫厉必败。无为沽直。叶公之直。微生之直。自直其直。非吾之直。史鱼之直。汲黯之直。直则直矣。有大斯直。仲尼有言。人生也直。子舆养气。养之以直。考亭临没。诏后曰直。前后妙诀。惟一字直。古既以直。我何不直。直不由他。欲直斯直。君今得第。行展厥直。钦哉念释。永保于直。用舍惟直。夷险惟直。动直静直。表直里直。正正方方。无一不直。成己成物。表端影直。非直自直。人将归直。俯仰无怍。自反之直。顾而思而。无贰尔直。今我作诫。用胪愚直。勖哉元直。终始其直。
士蕴字说
勇斋徐君。吾党之秀者也。改其名曰命宝。谓余曰。子与我相好者。盍字之。余以士蕴告之。曰。子既字之。其所以字之之说。可得闻乎。余曰。然。吾将言之。夫天下之所谓宝者甚众。天子以四海为宝。诸侯以四境为宝。大夫以爵禄为宝。农以谷为宝。工以器为宝。贾以货为宝。士则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宝。虽然。宝而不蕴。则必失之。故天子施教化而蕴之。诸侯设政令以蕴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1L 页
之。大夫崇慎俭而蕴之。农庾以蕴之。工肆以蕴之。贾扃鐍囊箧之属以蕴之。则士独无所以蕴之乎。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有其宝。苟无士之宝而先自蕴之。则天下之宝。皆不得蕴而失之矣。信乎士之宝。又为众宝之本。而尤不可以不蕴也。其为宝也。非良金之可方。非美玉之可比。良金也美玉也。宝之外者也。是宝宝之内者也。良金也美玉也。求之甚远。蕴之甚难。夺之甚易。是宝求之甚近。蕴之甚易。夺之甚难。天以阴阳五行之精。化成而赋与之。人乃受而为宝。是宝也蔼然有端。秩然有纲。众美具焉。一道贯焉。怀之于身而百体胖。措之于家而九族和。用之于天下。而三光顺万民乂。大哉宝也。古之圣哲。巍然自贵。藐大人而抗晋楚者。以其有是宝也。虽然。是宝公物也。天岂私之于古圣哲而已哉。今吾与子与天下之人。莫不有之。今不如古之圣哲者。以其不知其为宝而蕴之也。乃者士蕴姿粹而性温。又能好学。惧夫是宝之或失之也。遂以宝自名焉。盖顾諟之义。斯可谓知所当宝而知所蕴者也。士蕴勉之。尔有尔宝。不可不求。求之维何。反身则存。蕴之维何。方寸之间。蕴之在中。其贵无当。勉哉士蕴。蕴之之术。吾虽不能。亦尝耳剽之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2H 页
矣。礼曰。博学不教。内而不出。诗曰。衣锦尚絅。书曰。允怀于玆。积于厥躬。易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此皆自蕴之道也。若夫洞洞属属。如不胜之。兢兢慄慄。如或失之。孜孜矻矻。时出而琢磨之。此又先贤之意。蕴之之道。至此而无不备矣。呜呼。士蕴常念在玆。古之蕴宝者。未有善于夫子。既能蕴而藏之。非徒蕴而。又必出而沽之。非徒沽之。又必待善贾而沽之。后之欲蕴是宝者。舍夫子而奚法焉。呜呼士蕴。勉矣乎哉。
君受字说
天之生人。必命之以为人之理。即书所谓降衷。诗所谓秉彝。孔子所谓明德。孟子所谓良知良能。朱子所谓万善具足。无所欠阙者也。人既得而生矣。其所以最灵者以此。其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此。其所以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而不乱者以此。其所以参天地赞化育。范围曲成而不遗者以此。此其命之所以为至大至贵而无与伦比者也。天道无私。赋与既均。岂有彼此厚薄于其间哉。惟气质之所拘。情欲之所荡。反昧是命之为至大至贵。暴之弃之。牿亡之斲丧之。以自陷于禽兽之域。其能终始保守。以全厥赋者。复几人哉。呜呼。今有与之以只钱斗粟。人莫不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2L 页
喜而受之。至于天之所与。若是其贵且大。不思所以受之。重可哀也已。是以古者圣贤之著训垂则。示诏后蒙者。无非保受是命之道也。今我观察公。名其子曰命膺。字之曰君受。盖期勉之意至矣。余观君受天姿秀。且志于学。是非其自暴弃者也。噫。天之赋命既如彼。观察公命名之意又如此。而君受天姿秀。且志于学。是必保受是命而不失者也。余复何言。然徵余说甚勤。其诚可尚也。略释其义以告之。至于受之之道。昭在群圣之书。君受可自取而考之。余姑不云云。
堂说
徐子将归。其前一夜。月甚明。与君受诸人。徘徊于芙蓉堂上矣。君受曰。古人相别。必赠言。子将何以赠我。曰今吾与子游于是堂。请为堂说而赠之可乎。夫堂之作。必也开其基。立其柱。抛其梁。架其椽。覆之以瓦。涂之以壁。窗牖以疏之。扃鐍以固之。丹雘藻绘以饰之。然后奂然为华堂也。君子之学。何以异是。以忠信为基。以孝悌为柱。以诚为梁。以敬为椽。以仁为瓦。以义为壁。博学明善。以为窗牖。谨独守约。以为扃鐍。修节文仪则。以为丹雘藻绘。然后斐然为成德君子也。虽然。亦不无大小之别。有一二间蔀屋。瓮牖绳枢。不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胜其朴陋者。有数十间精舍。内室外轩。粗可容膝者。有百馀间大宅。连甍叠栋。煖阁凉院。可以燕处。可以游观者。有千万间广厦。高而为楼台。大而为宫阙。邃而为重房复壁。敞而为风亭月榭。宗庙之美。府廥之富。无不备具而未易窥测者。一二间蔀屋。比则乡曲之陋儒也。数十间精舍。善人之粗识道理有行捡者也。百馀间大宅。贤人之具体者也。千万间广厦。圣人之道盛德至者也。呜呼。世之居堂者。孰不知蔀屋之可恶而广厦之可好。然而处广厦者绝少。而居蔀屋者滔滔。今之为学者。孰不知陋儒之可耻而圣贤之可慕。然欲为圣人者绝无而为陋儒者滔滔。抑独何哉。虽然。入室之道。必有序焉。自门而庭。自庭而阶。自阶而堂。自堂而室。自室而奥。吾未见不由其序而能有入者也。为学之道。亦有序焉。自格致而诚意。自诚意而正心。自正心而修身。自修身而齐家。自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吾未见不由其序而能有成者也。且堂之兴废。系于主人。主人存则家事理。主人亡则家事荒。学之成否。亦在于心。心存则学业修。心亡则学业坏。嗟吾君受。见作堂之有制度而取以为成德之方。见堂之有大小而慕圣人之备具。见入堂之序而无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3L 页
为躐等。见堂之兴废之系于主人而操存是心。古人为学之法。无过于此。子其有意乎。君受曰善。敢不服膺。遂录其问答。留赠而归。
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说。
夫理气。推其本原而论之。理固为气之枢机根柢。自其发育处而观之。气未尝不先于理。何者。阴阳五行之化生万物者。气也。阴阳五行之所以化生万物者。理也。既无化生万物之气。所以化生万物之理。无处附着。故气以成人之形。所以为人之理随而赋焉。气以成禽兽草木之形。所以为禽兽草木之理随而赋焉。气未成形之前。是理也冲漠无眹。浑然一本而已。气已成形之后。是理也随其所形。赋各万殊。气之成形者。虽原于一本之理。理之终为万殊者。亦有由于是气之不齐也。气既百殊。理亦不得不百殊。气既万殊。理亦不得不万殊。此所谓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者也。故诗曰。有物有则。不曰有则有物。张子曰。由气化而有道之名。不曰由道而有气化之名。夫理譬则水也。气譬则器也。水之在海。类理之在于两间也。及其器而酌之。器方则水从而方。器圆则水从而圆。器广则水从而广。器狭则水从而狭者。何以异于气全而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4H 页
为人。乃有为人之理。气偏而为物。乃有为物之理。气塞而为草木。亦各有为草木之理者乎。水非先有方圆广狭之体。而器从而处之也。器既不同。水不得不因而有所不同也。理非先有人物草木之别。而气袭而形之也。气既不齐。理不得不随而有所不齐也。此可见理之赋者必在于气至之后也。故朱子曰。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也。或曰。然则气未成形之前。元无是理。气既成形之后。理从而不齐。则不齐之理。终不可以复齐耶。曰否。夫理者。亘万古弥两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先天地既阖。则在先天地之阴。后天地将辟。则在后天地之阳。岂以气而有所有无哉。但是理。即向所谓一本之理。而统体一太极者也。有气则有之。无气则无之理。即向所谓万殊之理。而各具一太极者也。一本之理。浑然无为而为万殊之理之体。万殊之理。乘机流行而为一本之理之用。体用之分。自有不同。何可以乘机之流行者。致疑于全体之有无也。理之在禽形。不可以复为人者。局于气也。水之在圆器。不可以复为方者。拘于器也。然水返于海。而方圆广狭。非所论也。理返于天。而人禽草木。非所论也。焉有不齐而终不齐之理乎。
药轩遗集卷之五
 辨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4L 页
伏羲之易。有画无文。夏商之易。有占无文辨。
陈希夷曰。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有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观其象而已。临川吴氏曰。伏羲之时。未有易字。只有图而无书。后之造字者。始合日月二文而为之。夏商之时。因其卦画。用以占筮。故有占无文。二易皆无繇辞。愚按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曰象形。曰假借。曰指事。曰会意。曰转注。曰谐声。六书之制作。而天下物事。尽归文字。岂于易而独不以文字记之。且八卦何为而画耶。将以通神明之德也。将以类万物之情也。将以使天下之人。避凶趋吉。断其疑定其业也。其可不立文字。不著名象而能之乎。天下之人。岂能只见其画而能知其吉凶得失之故乎。只见其画而能知吉凶得失。圣且难。况当时蚩蚩蠢蠢椎朴之民乎。余则曰伏羲之时。已有卦名。其卦爻之下。又必有吉凶悔吝等文字。使百姓从而稽疑也。至若夏之易首艮。则夏之时。已有艮之名。首艮而名其易曰连山。则已有艮为山之象矣。殷之易首坤。则殷之时。已有坤之名。首坤而名其易曰归藏。则已有坤为藏之象矣。既有艮坤之名。其有乾兑离震巽坎之名。可知矣。既有艮为山为止坤为地为藏之象。其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5H 页
有天泽雷风水火与动散润烜说君之象。可知矣。既以重艮而谓之连山。其有六十四卦之名及象。又可知矣。乌可谓夏商之易无文字也。非独夏商之易然也。系辞曰。庖牺氏结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易书契。以治以察。取诸夬。夬与离非文字乎。史称伏羲作八卦。重之为六十有四。教民不迷于吉凶悔吝之涂。此卦爻下。有吉凶悔吝等文字之證左也。伏羲之易而有文。而况夏商乎。左传所载繇辞。多有与周易不同者。此其为伏羲夏商之易之有文字也无疑。盖四代之易。各自不同。伏羲则以乾为首。夏则以艮为首。殷则以坤为首。周则以震为首。若其天地水火山泽风雷之象。动散润烜止说君藏之义。相因不易。若三正之迭改而春夏秋冬之序。终古不忒也。夏商之易。亦皆有繇辞。自周易之出。废而不用。春秋之际。间或有治之者。此左传繇辞之不载周易者是已。逮至秦汉。尽为散逸。而独周易存耳。后世占家。又不用周易。用世应火珠等法。其卦序与爻辞。与周易多不同。周易之异于夏商以前之易。盖必如是。而人心之厌故好新。越亦久矣。
龟峰论庶母位次辨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5L 页
龟峰与牛,栗两先生。论待庶母礼。龟峰说虽似严正。揆以情理。诚有未安者。其曰若有一家长。奉母而行礼。会于堂中。庶子妇辈。亦当聚侍于堂中。庶母若不得已而出参。岂在此堂中。固当在于楹外耳。今者栗谷以未奉先妣之故。欲推此楹外之人。处之堂中尊位。此岂别嫌之道也云云。夫庶母之子与妇与女。皆在此堂中。与诸嫡兄弟姊妹序坐宴乐。而独摈其母于楹外婢妾之行。使不得入参。其母之心乐乎。其子妇与女之心安乎。庶母之子妇女。如以其母之不得入参。不肯入参于堂中之会。则嫡子独在堂中而庶母与兄弟姊妹嫂婶皆不得参。其何以独成礼会。亦可谓和乎。庶母若与嫡母耦坐北壁。而同受诸子之拜。诚为犯分矣。若使嫡母主北壁。庶母坐于西壁下别位。而庶子妇女。咸以行序立于嫡兄弟姊妹之下。有何不可之有。且以栗谷所论承重子祭时。妾母之位。当在主妇之西稍前为非。辄引婢妾在妇女之后之文。谓当居子妇之后。若以居子妇之后为难。宜不出参而已。此正栗谷所谓乱母子之伦而人情尤骇者也。礼有妾祔亦从昭穆之文。夫妾死而神主犹可祔庙。则岂有生不可入参于祭时序立之列。而与婢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6H 页
妾同行于所生子女之后之理乎。家礼无庶母之位者。乃阙文。非别嫌而不得参也。又非在妾婢之列也。家礼序立图。外班只称伯叔父兄弟子孙。而不称庶伯叔父兄弟子孙。然而庶伯叔父以下。自当各随其行而差后序立矣。内班只称伯叔母伯叔姑嫂姊妹妇孙妇女孙女。而不称庶伯叔母姑庶嫂姊妹庶妇孙妇庶女孙女。然而庶伯叔母以下。自当各随其行而差后序立矣。庶伯叔父母以下。既各随其行而序立于内外班次。庶母之与庶伯叔母庶伯叔姑。同行而叙立于嫡伯叔母姑之末无疑。然则序次之无庶母位非阙。乃与庶伯叔父母以下同是省文。若以庶母之无位次。欲置之婢妾之列。庶伯叔父母以下之不载于位次者。亦可一并退置于内外婢仆之列耶。栗谷四难之说。俱为切至。父幸婢御而谓之庶母。此固贱妾。虽退于婢妾之列。犹之可也。至若取良族女。以主中馈。或于丧室之后。摄内政养子女。常时固当敬待。至于祭祀及礼会。乃反抑置于婢妾之行。其于人情何如哉。况其子孙女妇。皆以次入参于序立之列。其所生之母。独与婢妾辈。摈处于楹外之列。岂不悖哉。汉惠之庶兄肥。不嫌于兄坐。庶弟如意。不嫌于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6L 页
弟寝。则肥与如意之母。岂嫌于宫中之位次乎。袁盎之却慎夫人座者。以其与后并坐。若不并坐而左右侍坐。盎不必却之也。班婕妤之请侍皇后于长信宫也。亦必侍奉于一殿之内。当时不以为僭。先儒不以为犯分。今私家家众之会。岂可以庶母为非族同。而置之婢妾之列乎。栗谷先生以为近世人心薄恶。多视庶母如婢妾。至于所生之子。亦耻以为母。此其为世道之深忧也。余于三先生之言。以栗谷为正。
龟峰论姊妹夫以年纪为次辨
牛溪问于龟峰曰。姊妹夫以姊妹年纪而为之序。此于义理何如。尹聃之父年后于叔献。呼之以兄。坐之于上云。闻极未安。鄙见以为姊妹为一位。以年而坐。婿与男兄弟为一位。以年而坐。恐得伦理之正也。龟峰答曰。来示正合。顷见叔献。讲其不可。答以姊是长我者。而姊之所天其夫也。势不得不然耳。吾亦谓如不得已。别行之为便。叔献之坐尹上为是。尹之坐叔献上为非。按既是姊夫。年虽少于我。不得不呼之以兄。既呼以兄。不得不坐之于上。若于他处。虽以年齿坐无妨。家中兄弟子婿同会之时。妇弟何可以年长坐于姊夫之上。姊夫虽年少于妇弟。以伦序而坐之。
药轩遗集卷之五 第 297H 页
当坐于上。亦何非之有。苟如牛溪说。假使姑夫年少于我。以为年少而不呼之叔。坐之上。自坐于其上乎。冢妇以继室。年少于介妇。亦可坐于介妇之下乎。既曰夫。姑夫姊夫何间。既计年。冢妇介妇何异。恐不当然也。故曰栗谷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