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药山漫稿跋 第 x 页
药山漫稿跋
跋
跋
药山漫稿跋 第 150H 页
药山漫稿跋[曹兢燮]
国朝自中兴以来。人材蔚然。宋明之季。于斯为盛。不幸而横党议于其间。贤是者否彼。予甲者夺乙。盖莫得以衷焉。然若白沙,汉阴之忠荩。溪谷,泽堂之文辞。磻溪,拙修之学识。为举国之所同声贤予。而无彼是甲乙之间焉。何也。以其至也。然而是数君子者。器有所适。值有所专。故其所谓至者。不能无偏造而各极焉。若夫兼是三者而皆足以表见于后世者。惟药山先生吴忠章公其几矣乎。公仕当 元陵之初。党祸之烈。无甚于此时。而能不流不倚。以忠诚自结于人主。使按南方则暴文明于闇昧之中。疏论朝著则辨荡平于真假之际。至于造膝之讲出班之奏。条畅剀切。无非引君当道之要。平生以不为老少南北声名利禄中人。自矢而卒。其所就无负于其言。其为文。众体俱备。两汉之典则。六朝之秾丽。三唐之正变。二宋之醇雅。悉能采掇其精英而无所不当焉。至其所学之正。一律于洙泗洛闽。而于古今成败。人物得失。文章盛衰。造道之方。兴治之术。救时之务。靡不洞晓而详究。而识见之精卓。议论之神隽。未论吾邦。即求之中州。罕觏其匹焉。呜乎。何其至也。且彼数君子者。其
国朝自中兴以来。人材蔚然。宋明之季。于斯为盛。不幸而横党议于其间。贤是者否彼。予甲者夺乙。盖莫得以衷焉。然若白沙,汉阴之忠荩。溪谷,泽堂之文辞。磻溪,拙修之学识。为举国之所同声贤予。而无彼是甲乙之间焉。何也。以其至也。然而是数君子者。器有所适。值有所专。故其所谓至者。不能无偏造而各极焉。若夫兼是三者而皆足以表见于后世者。惟药山先生吴忠章公其几矣乎。公仕当 元陵之初。党祸之烈。无甚于此时。而能不流不倚。以忠诚自结于人主。使按南方则暴文明于闇昧之中。疏论朝著则辨荡平于真假之际。至于造膝之讲出班之奏。条畅剀切。无非引君当道之要。平生以不为老少南北声名利禄中人。自矢而卒。其所就无负于其言。其为文。众体俱备。两汉之典则。六朝之秾丽。三唐之正变。二宋之醇雅。悉能采掇其精英而无所不当焉。至其所学之正。一律于洙泗洛闽。而于古今成败。人物得失。文章盛衰。造道之方。兴治之术。救时之务。靡不洞晓而详究。而识见之精卓。议论之神隽。未论吾邦。即求之中州。罕觏其匹焉。呜乎。何其至也。且彼数君子者。其
药山漫稿跋 第 150L 页
遭时也。足以奋其忠。其得偶也。足以宣其文。其閒居也。足以穷其学。若公言其时则棘矣。言其偶则蹇矣。言其居则辇毂而奔走矣。卒能特立孤诣。以赅其众善。而时又有杰出于前人者。则岂不愈难而尤可贵哉。独怪夫数君子者声名。既已洋溢全国。为士夫妇孺之所诵慕。而公则没已二百年。而知其人者鲜矣。知其文者益寡矣。若夫知其学识者。则至今盖未有一人焉。呜乎。又何其晦也。公之胄孙炳序氏。以公遗集之称前稿者。将谋刊于岭中。而求校于兢燮。兢燮于公。盖亦尝窥其一斑者。及浏览其全稿。则为之惊叹寤寐者累日。直欲为之执鞭而不可得也。于是为略正其讹失而俾授之刻焉。炳序氏又徵一言于卷尾。兢燮不敢当也。盖屡辞而屡命之。乃以其窃所高景之者。僭为之说如此。使天下后世。知斯文之终不可晦。则公之为人所诵慕。盖亦无有其极云。甲子仲春日。后学昌山曹兢燮谨跋。
药山漫稿跋 第 151H 页
药山漫稿跋[吴炳序]
于乎。惟我六世祖药山先生。以公正之道。处偏党之时。时有未能得伸其道。而道未尝不章矣。以闳深之学。发高古之文。文有未能尽达其学。而学未始不可见矣。先生晚年。自定五十以前所著诗文为若干卷。家有写本极精。为可付刊。而历世之久。未获登梓。事力之跲。有足慨伤者。岁壬戌秋。不肖与缌叔建相氏。奉册踰岭。盖以岭中多旧家世族同志士友。可以就谋。而 英庙戊申按覈之役。先生有大造于岭南。则岭中之思报功惠。亦其所蕴蓄也。既至则诸绅士莫不闻风响应。冀亟图成。然费广而多。力众而散。难乎其就绪矣。达城士人文君永朴。好文尚义者也。以余之屡次恳扣。慨然发愿为之。虚隙宇而设所。借钜款而募工。开役凡六七朔而告完。总二十卷。亦可谓不疾而速矣。其仍称漫稿者。不敢侈改先生之志也。其用原本而付刻者。取其精而且为省费也。以不肖蔑学浅识。何敢赘一言之附。而辄书之如此者。所以表文君之义也。未知吾家后承。异日图报此君之心。如君之所以慕用先生之意也哉。然吾闻岭士论者。曰 仁祖癸亥之后。南人之不至禁锢者。完平之力也。 英庙戊甲之后。岭中之不见废枳者。药山之功也。
于乎。惟我六世祖药山先生。以公正之道。处偏党之时。时有未能得伸其道。而道未尝不章矣。以闳深之学。发高古之文。文有未能尽达其学。而学未始不可见矣。先生晚年。自定五十以前所著诗文为若干卷。家有写本极精。为可付刊。而历世之久。未获登梓。事力之跲。有足慨伤者。岁壬戌秋。不肖与缌叔建相氏。奉册踰岭。盖以岭中多旧家世族同志士友。可以就谋。而 英庙戊申按覈之役。先生有大造于岭南。则岭中之思报功惠。亦其所蕴蓄也。既至则诸绅士莫不闻风响应。冀亟图成。然费广而多。力众而散。难乎其就绪矣。达城士人文君永朴。好文尚义者也。以余之屡次恳扣。慨然发愿为之。虚隙宇而设所。借钜款而募工。开役凡六七朔而告完。总二十卷。亦可谓不疾而速矣。其仍称漫稿者。不敢侈改先生之志也。其用原本而付刻者。取其精而且为省费也。以不肖蔑学浅识。何敢赘一言之附。而辄书之如此者。所以表文君之义也。未知吾家后承。异日图报此君之心。如君之所以慕用先生之意也哉。然吾闻岭士论者。曰 仁祖癸亥之后。南人之不至禁锢者。完平之力也。 英庙戊甲之后。岭中之不见废枳者。药山之功也。
药山漫稿跋 第 151L 页
然则今日文君之志。亦所以表见岭中诸公之志而已。岂但以一人之私惠。为区区之感而已哉。呜乎唏矣。甲子四月下浣。六世孙炳序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