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6H 页
答柳稚程(壬戌四月十二日)
向询浩然章记疑。心有以气言。亦有以理言。及质疑心当以理看云云。明白无疑。而但蹶者趋者反动其心之动字。与孟子本旨。恐不相符。一时疑问之同异。容有如此者。不须深究。但后学敷衍支蔓。不能无差。则所系不细。幸加一番理会。如何如何。动是疑惑恐惧底意思。而与动静之意。初不相涉。而今以运用之意看了。故连下文反字之本旨而并差。以此意推究细研。自有落着矣。同异得失毫忽之际。正好咀嚼分析。而草草笼罩涉猎。如何得其本旨所在邪。此是前贤之所乐。非在禁切。盖尊畏先辈。讲明文义。两行不悖。观朱子书可见。何尝有一毫遮护处邪。此心至公。此理至直。非至虚至灵者为主。则无缘及此耳。
答柳稚程(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象数未形。其理已具。形器已具。其理无眹。此二句通天地人物未生已生而言。如春生时无秋肃之形。而秋肃之理已具。如未见孺子入井之形。而怵惕恻隐之心。已具在腔子里。及其见孺子入井。怵惕恻隐时。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6L 页
怵惕恻隐。亦无形色臭味之可以摸捉。本旨如此。而认作天地人物未生以前说。不知贯通前后说。故种种窒碍。是可闷也。愚见如此。向时发端。更加玩索何如。
答柳稚程(壬戌五月一日)
李元履编其本生父克省斋遗稿。要弁卷端。观其渊源出于骊江,性潭。而议论则主明德有分数之说。以愚观之。朱子注释。已极分晓。以理言则无分数。合气言则有分数。无分数故人皆可明。有分数故不学则不明。此理甚明。何故致此纷纭耶。
答柳稚程(壬戌七月五日)
俯询朱子未发已发说前后同异。贤友考出甚精。此果有三层同异。当以最后说为定本矣。盖同异差处。又好咀嚼反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害为两立而一贯。大分小分。无时无处。同一理致。以此意更玩如何。心与政。譬则本末也。万事有大本原。一事各有一切要。皆一心也一理也。近日问者多而不能详说。故欲闻盛说如何耳。说者皆以经费不足为忧。愚以为天下国家之经费。孰有大于活民御寇也耶。不此之忧而切切于他。可谓缌小功之察矣。此最紧要思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7H 页
也。
答柳𥠧程(壬戌七月十日)
俯示三政策草一阅。不觉敛衽兴敬也。昔李提督疑我东不竞。将欲回军。望见三角山光。大喜王气尚旺。留兵相助。今日我国有此等议论文字。令人增气百倍也。愚以为大学一篇。说天下国家之政。无所不备。而必本之于诚正。推诚正而必本之于格致。舍此则天下事更没着手处故也。如今日三政。固是有国大政。而釐正此三政者。非此心为主而何哉。心一也。由此则治。由彼则乱。此必有说。若不从头分下。则得不补失。益不偿损。此商鞅,桑弘羊之徒。只足以亡人国耳。且治国章以前说化。平天下章以下。方说絜矩。盖化者不待教而兴也。程子所谓虽周官法制。须有关雎麟趾之化。方行得者。真至论也。
答柳稚程(壬戌七月十一日)
三政策草。不可不使后辈一讲。故属书斋分誊一通耳。愚意则结布亦非法意。何也。唐之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三者虽有古今沿革之不同。亦不可仓猝增删者也。今不责庸于有身者。而一切移徵于有田者而已。则以今抵死逃役趍末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7L 页
轻本之习推之。则宁弃田土。不乐耕稼。欧逐农民。奔竞末利之弊。必从此法而靡靡成风矣。愚所以难慎者在此也。向见洛中一策。专以用人为主。而引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之文以證之。然愚意则其人之人。即指文武德行而言也。有文武之德然后。方行文武之政云尔。非谓有此躯壳形体则可以行此许多节目约束也。盖说到肯紧切要地头。不肯说破。模糊抹过。何补于事乎。贵策本末该备。华实俱到。极可钦叹。但结布一段。与愚虑有小异。更为示破。如何如何。朱子心性说三层同异。从当仔细条禀矣。
答柳𥠧程(壬戌七月十二日)
示唐之三税。本于周之三征者。诚如盛教矣。盖更张二字。天下之通义。为政者不可不讲究也。然施措之际。须先量度其大小缓急本末先后之宜。展缩早晚利病久速之节然后。始可以收功。如今日三政之弊。诚不可不急急更张。然愚意以为法之未备。事之未遑者。固宜追改。而其不必改者。亦不必汲汲也。如查丁之法。官亲捧疤则黄口白骨。何从而淆杂。每年逃故则虚簿阙案。何从而仍循。按籍考帐则冒称伪名。何从而错乱。春秋点考则异色殊面。何从而欺罔。择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8H 页
贤考绩则恬嬉废弛。何从而隐匿。此法不行云尔。法何尝不善乎。苟以仁民奉公为心。则百事有序。苟以忘公循私为心。则百病俱兴。故曰从心上理会则可得。而从政上理会则不可得也。来示云查丁之法行不去。此则然矣。何以见他法独可以行得去乎。愚所未解者。专在此一句。幸须深思而终教之也。此是屋下私讲。故不厌其烦耳。谨按朱子心性说有三层同异。性属未发。心属已发。是最初一层说也。性与心同前说以已发未发为未安。是中间一层说也。心之体为性。心之用为情。是最后定本也。愚欲后学分作三层门部。凡朱子说心性处。各以类从年月可考者。一一悬注其下。反覆通检。仔细玩绎。庶有昭晢呈露之日。似不至错糅纷纭如今日也。
答柳稚程(壬戌八月四日)
夜来重省万安。离象已复清明否。惟忧渐向轻好否。劳祝无弛。今番愚之厄。出于欲已而不得已。左右之行。出于可已而不能已。其勇㥘相去。不翅三十里也。宜有勉策之语。而反加慰谕之辞。非所望于左右也。朱子说初晚三层同异。狱中时亦耿耿在心。驱遣不去。左右愿加意而终此说也。因便付候。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8L 页
答柳𥠧程(壬戌闰八月九日)
示心说提要絜纲。使听之者言下洒然。甚慰所望。但来谕所谓只下得一语足矣者。语或伤快也。自知者言之。语贵该备缜密。不可如此其轻快也。自不知者言之。则格致涵养。自有次第。何可一闻顿悟。如释氏所云耶。盖孔子两段说心处。极为该备缜密。更加玩味如何。操则存舍则亡一节。说心之体段。神妙不测。复其见天地之心一节。说心之贯彻古今。不可移易。于此二节。看透养厚。则自有进步。未知如何。盖理气不离是一说。理统阴阳是一说。双下理会然后。可见其全体。不然则心属于气一边。理属于静一边。转动一发不得。奈何奈何。心统性情四字。极有发明性属静情属动。心是静其动。而动其静之枢纽纲领。即太极生两仪一句。发明天下万理。而更无不足处矣。以是玩味如何。纸尽而止。○来谕中凡人性情有理为主宰者。有气为主宰者。此两句于愚意未安。何也。凡性情之主宰者心也。心得主宰则理明而气不乱矣。心失主宰则气蔽而理不行矣。安有气为主宰之时乎。主宰二字。本不当移用于气字上矣。主宰者一而已。安有理主宰气主宰之时乎。愚意如此。幸更商教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9H 页
也。盖理有能主宰与不能主宰之时矣。气有拘蔽与不拘蔽之时矣。理与气互相胜负者恐如此。未知如何。
答柳𥠧程(壬戌闰八月十三日)
主宰说。急于质疑。多不惮烦。方切悚息。承此来教。不惟不吝于舍己。又引程朱训。发明天无二帝心无二君之义。与夫天理人欲之判。特在心之宰与不宰。仰见高明心体真无拘蔽之一端。何幸何幸。盖心为主宰有三说。理为主宰一说也。气为主宰一说也。或有理为主宰者。或有气为主宰者一说也。三说之中。又各微有不同。幸更推究。各极其趣。则自有进处。义理昭晢。虽欲移易不可得也。鄙说中性属静情属动。心则主宰乎性情而静其动。动其静之枢纽纲领云云。语涉生疏。政俟斤正。反加印可。自幸迷见偶不丑差也。
答柳𥠧程(壬戌闰八月二十四日)
记示八段乍看。一一精细详密。甚慰所望。愚以为凡听人说话。无全然不是者。有九分是而一分不是者。有一分是而九分不是者。分数多寡。随而相互。读者若不分其是非得失。妄行扶抑。几何不颠倒错乱。非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09L 页
但不能辨人之惑。并与自家见解。赚连带累。遂成平生难医之痼瘼也。如告子食色性也。此则是也。但不知仁义是性则不是。如说生之谓性。此则是也。但只知知觉运动之气是生。而不知知觉运动之理是生也。然则其所知者。禽兽之所能知也。所未知者。即吾人之所当务也。遂自信其偏见曲解而狂叫乱呼。不知有真指妙诀。为人底实体。则乌在其知也耶。是所谓诐辞。知其所蔽也。盖听人说话。不问其贤愚优劣。详观其血脉条理之所在。而无一毫系累偏任之所掩然后。始乃语此也。汝圣说太极。渐近真境。可喜可喜。
与柳稚程(壬戌南至翌)
洪思伯明德问目。收拾不上。或在那中否。理有一原万殊。气有一原万殊云云。此是受病托根。将如何说破则使人易晓耶。窃以为天地人物之本原。即太极也。太极一而已。故曰一原。若曰理有一原。气有一原云尔。则物皆有二原矣。何可谓之一原耶。理通故一原而万殊。气局故万殊而不一。理之所乘者气也。气必有始有终。始与终相对而为阴阳。气必有表有里。表与里相对而为阴阳。往来也。消长也。上下也。本末也。皆如此。是以无往而不两者。气也。无往而不一者。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0H 页
理也。阴阳之外。更有何非阴非阳底一物。为一原而与理齐头并立也耶。此理甚明。而太极图说。分明界破。姑劝他熟读。未知如何。
答柳稚程(壬戌十一月九日)
洪雅明德问目。搜终未出。有难逐条讲义耳。来谕双头脑两根本之喻。令人洒然。深庸钦叹。盖太极所乘之气。阴阳而已。互相进退。互相消息。然方生之阳。与已消之阳相接。方生之阴。与已消之阴相接。实无一刻孤立之阴独行之阳。观于剥,复,夬,姤之间可见。但阳主生阴主克。而欲与不欲。各以类应。故复喜姤愕。是亦天地之心也。非但两仪无一刻不两之时。五行循环。亦无一气截断之时。愚于五行图。已说此意。幸须入思还示如何。理无不一。气无不两。无处不然。无时不然。故纯坤之月。唤做阳月。实理如此。非假借之语。纯乾之月。亦未尝无阴。但不言耳。此是紧要。故仰扣其可否耳。
答柳稚程(壬戌)
易系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朱子本义释之曰。见象形器。生物之序也。按见象以理言。形器以气质言。有此理之体。故有此理之用。有此用故有此气。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0L 页
此气故有此质。此则自然之序也。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子本义释之曰。卦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按此一形字。兼阴阳道理而言。故分截其上下。一属之理。一属之气。合一形字则明理气不离之妙也。分截上下则明理气不杂之界也。盖上下二字。含蓄多少意思。自此物未生之前而言则其理已具。其曰上下者。有先后之意。自此物方生之时而言则理为气帅。气为理役。其曰上下者。有尊卑之意。自此物已尽之后而言则气有成坏。理通古今。其曰上下者。有存亡之意。合此三意看了。未知如何。形而上下之而字。有相继之意。兼相反之意。与以字之字不同。又与直曰形上形下者不同。盖释以以字。则属上则无属下之意。属下则无属上之意矣。释以之字。则形在上下之外。而上下二字无与于形字矣。是故愚欲释之曰形이오上을谓之道。形이오下을谓之器。盖考前人用而字之例。如无极而太极费而隐直而温之类。而或意其如此也。今承来谕。依张子形而后有气质性之例。欲释以形헌上。形헌下。其意非不精详。愚意则以为赚连后字意太多耳。
答柳稚程(壬戌十二月二日)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1H 页
示谕直方说。令人发省多矣。窃见讲说者类多直外求方。方外求直。如碗外觅饭。捞攘无得。故令人忧懑。今承绪馀。从一直字上面做个骨子。左右推演。烂熳发挥。极慰所望。犹有馀蕴。请更玩索。地方立方之譬。施之于积累之序则可矣。无以见迭用之妙。改以横竖上下。揆以一直之意则似稍平实。且一直字运之则成圆。立之则成方。此乃乾道坤道之分也。君子体乾之圆。知欲其周。体坤之方。行欲其恒。夫子所以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者。正指此也。敢陈一斑。仰博好问。
答柳稚程(壬戌十二月十六日)
直方说。承蒙印可幸幸。示心说。字学极有条理。恐无改评。但神明灵妙。皆指心之本体而言。然其所舍所乘之器。亦唤做心字。故致得许多疑难。消却许多艰苦。此亦不可不省察点检也。比来所见。颇觉较前亲切。而非面陈。不可悉也。盖心者只是一个活理之主于我者也。是故若不以道字为绳墨准尺。则无以见此心之本然权度。以此意玩究如何。
答柳稚程(壬戌十二月二十六日)
来谕形字。极精微而穷究到此。殊深钦叹。盖形是有理有气之物也。故言理言气。俱无不可。如乾彖品物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1L 页
流形之形。指亨而言。邵子性者道之形体之形。指仁礼义智而言。仁是慈爱恻怛底道理。礼是恭逊辞让底道理。义是裁制断割底道理。知是知觉分别底道理。视诸道字之无形可指。则此性犹有名目。犹有向方之可徵。故谓之形体。朱子心比性微有迹之迹。指心之神明知觉而言。神无不体。明无不烛。知无不达。觉无不寤。视诸性字之无质可执。则此心犹有动静。犹有体用。故谓之微有迹。此类皆以理言者也。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朱子曰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此类皆以形质言者也。读者当随语分释。不当泥着一边。未知如何。雨村之辙无向方。孰能作指南铁耶。新昌此无所闻矣。若如所传。黜荣于升矣。
与柳稚程(壬戌十二月)
见书斋诸益。假造璿玑一本。草率殊甚。仍念北辰些子不动处。贯却南辰。如车轴之贯毂。如车盖之达常。(上贯部下贯程。名曰达常。)居中而不动。是所谓人之秉彝及执中建极云云。皆指此命名。易所谓中未亡也。宜书所谓崩中守中。同一理也。试以此意推究示破如何。朱子论火脏曰。这一块非心也云云。见语类几板耶。欲填补心性说抄耳。
与柳稚程
心与理相对。则心是理之主于我者也。理是心之散于物者矣。其实一也。但在己在物有异耳。观程子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之训。及朱子心虽主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之训。则其为一理之中。有在己在物之分可见矣。意虽如此。语似生受。故仰扣。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2H 页
答柳稚程(癸亥正月八日)
昨书辞不达意。恐难理会迷见矣。愚意则以为凡说理字。横看则万理一时都具一处。合在无先后偏全之异矣。竖看则已往者为迹为故。方来者为妙为新。考其迹而验其妙。按其故而知其新。已往者有限而方来者无穷。有迹者易见而无迹者难寻。是以虽圣人有罔念作狂之戒。有日新又日新之工。以此意推究鄙说而明教其得失如何。盛谕所重只在本然二字。愚意则只当理会本然是何物。譬如匠人终日所用。不出规矩准绳而已。用规矩准绳。只是寻一个直字在我之目。巧在物之规矩。只是一个直字而已。是故圣人用心动与不动。只是寻一个是字而已。千万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2L 页
安排布置。只是成就此一是字。但夹杂一毫气欲不得。是所以难也。请更思教。晓起追白。
答柳𥠧程(癸亥正月)
 言道不远人则道重于人。言人之为道则人重于道云云。
朱子曰。道外无人。人外无道。按道是为人底骨子。人是行道底形体。来谕随地头轻重恐得。
 易有太极云云。
按易与太极分言。则易如心字。太极如理字。
 朱子答吴德夫书曰。静而此理已具。动而此用实行则易也。若其所具之理。所行之用。合而言之。则是易之有太极者也。南轩谓太极所以明动静之蕴。盖得之矣。又答杨子直书曰。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愚按易者动静也。合理气之目也。道与神太极也。就合理气者而专指其理一边也。若谓动静之外。别有太极。则是固判在两处。而不足为所蕴之实矣。又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亦合为一物。而无以见上下之别矣。盖就此心流行之体。而求见性情之实。则其分固若是矣。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3H 页
按动静里面。分说理气可也。若求理于动静之外则不可。
 妄窃以为心之神明一也。有以流行之体而言者。有以主宰之妙而言者。以流行言则动而静静而动。而为性情之田地。兼指理气者也。孔子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而朱子所谓释氏岂不识此心者。政谓此也。以主宰言则动其静静其动。而为性情之头脑。专指其理者也。孔子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而朱子所谓释氏实不识此心者。政谓此也。君子之于心。有以见夫流行之体。故精以察之。惟恐其或入于邪妄。有以识其主宰之妙。故敬以守之。必使其常立乎正中。盖亦不可以阙一而不讲也。
来谕以为心一也。有以流行言。有以主宰言。恐已得之。按朱子有以心与理对言者。有以自然与主宰对言者。有以无心与有心对言者。有理与义道与德诚与性对言者。皆一意也。朱子所谓会得时好笑则剧者。此等之谓也。○来谕中自以流行言则动而静静而动。而为性情之田地。兼指理气者也二十四字。恐失朱子之意。朱子曰。天道流行。是何尝杂一毫形气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3L 页
而言之乎。先有此理。故必有此气。有此理而无此气者。未之有也。故曰理气不离。理自理气自气。不相夹杂也。故曰理气不杂。窃观朱子之训。字字句句。无非发明此不离不杂底道理。不离与不杂。分为两段则不是。盖流行以道言。主宰以心言。道外无心。心外无道。若言理气之分。则道字上有理有气。心字上有理有气。终不得以离也。亦终不得以杂也。更加细研如何。然精言则反惑。粗言则易见。大小精粗。本无二致故也。
 语类人杰录云就天地言之。天命流行。所以主宰管摄是理者。即是心也。又㽦录云天命流行。有所主宰。便是天地之心。此数条说心最尽。先言流行。所以指视体段也。后言主宰。所以发明骨子也。
流行与主宰。同在一理上分说。盖万物具备于此。而大分则一体一用而已。所谓体用互换无定。细究可见。
 语类又云胡五峰云。人有不仁。心无不仁。先生曰。下句有病。若云人有不仁。心无不仁。心有不仁。心之本体无不仁则意方足耳。按人与心相对。则人为统体而心为骨子。故人有不仁。心无不仁。心与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4H 页
本体相对。则心为统体而本体为骨子。故心有不仁。心之本体无不仁。盖随其所指而泛切不同也。
朱子修润五峰之言。其义以为人则一也。有仁与不仁之异者。由于气禀也。而其所得于天之心。又未尝不同。论厥初则赤子之心。何尝不善。但心有尽与不尽存与不存之异。然其本心则又未尝不同也。本心即指仁义之心恻隐羞恶之心也。如此解释。尤似端的。未知如何。
 心统性情。统字有兼该之意。有主宰之意。孟子指性而言曰仁义之心。指情而言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程子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此两训皆所以明心之兼该性情。而其于主宰之意则少欠发挥。故朱子论心统性情之语曰。孟子说心许多。皆未有似此语端的。又曰。二程却无一句似此切。
按张子心统性情之训。朱子晚年受用。专在此一句。观于明德及尽心之释。可知矣。然统字出自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统之意义。渊源于此矣。孟子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气者阴阳五行之气。充塞乎百体之中而流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是气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4L 页
动静作止进退向背。都系于一心之指挥号令。而虽蹈火赴汤。有所不避也。是故谓之帅。帅字实与上帝天君主宰字互相发明。而帅字之意。似尤精切。
 太极之一动一静。皆流行也。皆主宰也。但分言则动极而静属流行。静极复动属主宰。一而字一复字。可见其意矣。在人则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于动者流行而不知返也。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于静者主宰而立其极也。
愚以为流行与主宰。皆兼一动一静。然分言则流行属动。主宰属静。凡一物而分言者皆如此。来谕恐已得之。但说未快耳。
 心之流行。生则存死则亡者也。狂愚之所已能也。心之主宰。敬则存肆则亡者也。君子之所当勉也。
来谕谓心之流行。生则存死则亡者。狂愚之所已能也云云。愚以为此非心也。乃气也。若夫心之流行。指天理之流行而言。何尝指气耶。请更思之。
 心之有知觉。犹耳目之有视听也。自天理观之则知觉视听。是皆天理之流行者。而自知觉视听言之则其所运行。未必皆天理之本然也。如知此理觉此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固是天理。而知寒煖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5H 页
觉饥饱。视邪色听淫声。亦可谓天理乎。不论公私邪正而槩谓之理。则其所谓理者。骤看宜若不害为半理半欲之物。而其实终归于猖狂自恣而无一点可恃之地矣。设令有一二分不甚丑差者。此亦出于气禀之偶然。而非君子之所据以为安也。象山所谓目能视耳能听。手能执足能行。更说甚道。大慧所谓着衣吃饭。弄子抱孙。便是道。郭忠孝所谓易即道也。王阳明所谓心即理也之类。其失政在于此。此亦不可以不之检也。
此段正好䌷绎。盖即理而论事。则二气五行男女万物。无不包在理内。就事而观理。则已成者为物。而方来者为理。若有一毫恃倚之心。便落在形气分上。圣人所以戒慎恐惧。小人所以怙恃无忌。正分于此。幸更思示。来谕已精细而未及于此。故毕陈迷见。非谓来谕不精细也。
 语无曲折。则曰心是气者。固无以见本原之正。而曰心是理者。亦无以辨真妄之别。必曰心合理气兼正变。而其理之正者。乃是心之本体云尔。则庶或近之矣。
退溪心图曰该理气。尤庵曰。心有以理言。有以气言。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5L 页
理与气合然后有心之名。然操则存之心。单指火脏中理一边而言也。加一本字尽分明。
 心未可遽言是理也。本心真心乃理也。知能未可遽言是理也。良知良能乃理也。言行未可遽言是理也。善言善行乃理也。若此数者。即便是理。则大舜只言惟一足矣。何必言惟精。夫子只言固执足矣。何必言择善耶。
良知良能乃理也之下。当补入曰良知良能非理也。爱亲敬兄乃理也一句语然后义始足。未知如何。
 心如官人。性如官法。心能尽性。性不知检心。如人能行法。法不能管人。性无不善。心有善恶。(此八字朱子语。)如法无不是。人有得失。此两说各有攸当。不可废一而不讲也。
观此朱子心如官人性如官法。心能检性性不知检心之训。则心为一身之主。万化之宰。一而不二。命物而不命于物之义。尤可以验之矣。若有他物点检其心。运用其心。则孰谓之主宰乎。曰帝曰君曰主宰者。皆一义也。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人无二本。故惟一心字为主宰。而他不得与焉。是以大本之立与不立。达道之行与不行。气质之拘与不拘。物欲之蔽与不蔽。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6H 页
一切皆统于一心。心得主宰则为存。心失主宰则为亡。其得失存亡之几。专由于理气互相胜负之界。此则只争毫发。此最紧要。请更潜心。
 理气本以帅役而得名。故主宰二字。即是理之当职也。要见主宰之实。须就大化流行之中。看出无过不及。适当恰好。决然是无心做他不得者。便是天理主宰处。
程子曰天地以生物为心。愚以为天地生物之心。贯却万古。物物皆得此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若无此心。则天地人物。从何以生乎。程子曰心生道也。
与柳稚程(癸亥正月二十六日)
心性说。非不为万事本原。然其下工则事事物物上。分别理气。此其大分也。理上有表里精粗。气上亦有表里精粗。不宜拣别。到底穷格。又推类而以尽其馀。则自有物格知至。豁然贯通之日。而亦非尽穷天下之物而后得之也。不肯就一事上穷究其易知之理。而遽语心性无迹难知之全体。则不差错者鲜矣。偶然不甚丑差。亦非实见也。
答柳𥠧程(癸亥十一月)
来录细密精详。非不敬玩。但所可疑者。朱子训说之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6L 页
同异疏密。正好玩索咀嚼。得其归趣。而察之未详。以有赚连错互处。思之未熟。先立自家议论。似欠次第耳。愚意窃欲尽录其前后同异。(心与性同以理说者一部。心气性理者一部各以类附。)看去看来。有以究见其同异得失疏密浅深耳。窃见尤翁劄疑凡例。一以其末后定本为断。且新安陈氏将改本。考见其疏密。前辈之真实用力。亦可见也。非面讲则辞不达意。故姑俟拜质耳。盖前后异同博约极备。而后学先从一说。入头定脚。却将其异处合为一说。故牵挽穿凿。终不恰好。与其左右彷徨迷于从违。曷若备见其初晚同异。同者为同。异者为异之脱洒耶。南塘同异考。亦出于尤翁之意。而搀入自家意见。似亦未尽耳。补亡章所谓用力之久。一朝豁然贯通之训。中庸序所谓沉潜反覆。盖亦有年。一朝恍然似有得其要领之训。是岂可以一时意见得之者哉。
答柳𥠧程(甲子三月六日)
琐琐扰恼。人生此世之滋味也。今承随分应过不敢厌避之教。直令人唤醒也。夫子之训。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以一日之近。对天下之远。已亲切。又有朝闻夕死之训。则又分一日做两片对说。而又举人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7H 页
始终。可谓无馀蕴矣。以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语。反以体验。则不翅悠泛。此实圣凡不同处。循省愧惧之馀。偶承来教。足以当顶门一针也。贱疾如周末形势。潜消暗削。只得符到则行耳。梁侯如使岛氓苏瘼则幸矣。新昌去思。可徵其有实惠也。○尊外姑夫人壸范。合有遗事。与其胤哀录出一通。藏之巾笥。未知如何。
答柳稚程(甲子七月二十一日)
示意爱不知恶处。时或有之。然可见鞭辟近里。日进未已。钦叹钦叹。诗书糟粕云云。此在读者用力勒慢。下工深浅。恐不可舍此糟粕而别求真铨于言语文字之外也。偶读序卦只是一反一因而已。反如朝暮。因如昨今。天地之间。止有一反一因两端事而已。然周易之序。恐与夏商不同。周易之序。又有序卦杂卦之不同。杂卦之末八卦则又无次序。则可见一卦六爻之中。各具一反一因之序而无不足。此又不可不讲也。试以此意求之如何。
答柳稚程(甲子十月)
愚说中有圣贤说话。有理气合一时。有理不从气时。有气不应理时。逐一各自理会之云。儿辈录入休纸。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7L 页
座下经眼而有未甚印可底意。愚请毕其迷见而求药焉。所谓理气合一时。如夫子从心所欲。不踰规。及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之类也。所谓理不从气时。如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之类也。所谓气不应理时。如必待孩笑而后能爱其亲。必待长而后能敬其兄。非谓未孩笑时不禀此爱亲之理。未长时不禀此敬兄之理。特以气有所未充而理有所未形也。愚意欲于理气合一之时。要见其不离之妙焉。欲于理不从气时。要见其克己省察之功焉。欲于气不应理时。要见其涵养成就之业焉。然非敢断断自信也。要得理到之论而归一也。朱子理气决是二物之训。极分明的确。
与柳稚程(甲子十一月十日)
即承抵仲儿书。谨审初寒。侍体支福。又承内列绩车。外列书卷。夜以继日之教。此恐是究竟法门。向所谓回头是岸。定指此也。盖冻馁死甚轻。犯义犯分甚大。凡人于此见不到。故取中半稳便处住脚。选择一个为恶毋近刑。为善无近名底半间。不界以为命脉。故做俗不成。做道不成。此可以为戒而不可以为法也。满腹愤闷。政为此事。际承此报。不胜释然。有此汗漫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8H 页
耳。期服人将此躯壳。付与阎罗老子已久。却无多少事。然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训。耿耿在心耳。
与柳稚程(甲子十一月)
朱子曰。踏翻了船。通身堕在水中。方是大海无边。所恃者只是一船而已。并与此而踏翻。则更有何所信乎。朱子何故发此危语。怕死人为哉。盖不如是。无以见此外死生荣辱之境也。柳友话未了。已发归兴。是黯黯。他日蛩駏。不能无望于左右暨雨村也。
与柳稚程(乙丑正月)
圣人说话。叩其两端。竭尽无馀。如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一字是圣人最后归宿处也。是以圣人千言万语。无閒淡平稳处。如曰发愤以至于忘食。乐而忘其死之将至。是皆圣人自道语也。须以此意入思示破也。○格致章程朱注释同异。政好咀嚼。然先出者难定。后出者易工。程子表章之功。不可不知也。格物致知。分为两节。朱子精密之训。不可不详也。
答柳𥠧程(乙丑五月二十一日)
旬讲方在朱子百选。其误字依本文改读。有何可疑。况此一字(不字)利病所关不浅。当位则 筵启改正。恐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8L 页
不可已。今于书头改从本文。不致误人眼目。恐合十分道理。如何如何。答杨子直书。谓太极含动静则可。(朱子自注云以本体言。)此横说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朱子自注云以流行而言。)此竖说也。如太极图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横说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竖说也。一则朱子所谓太极含动静之说也。一则朱子所谓太极有动静之说也。若直指动静便是太极云尔。则是何异于不分上下道器之界。而直指交易变易者而谓之太极乎。愚谓易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如心字之形而上下。皆可言心也。且谓使字是主宰字注释。若于主宰之外。复觅其使之者。如碗外觅饭。虽百方劳攘。其可得乎。程子易传云云。只是分释一太极。熟玩可见也。李士宾父子旬讲必参。有如此心力。万事可济。不觉起敬也。
与柳稚程(乙丑五月二十六日)
此有 正庙御定时朱书百选甲寅活字一本。此本无不字。但删朱子自注。纸头添入 睿定注说。则此为定本无疑。今于纸头改不字释以。依大全本及 正庙亲定本改正之由恐宜。不合仍讹袭谬。误新学眼目也。此必登梓时偶失校雠也。使字正是太极本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9H 页
然之妙。若无此一字。何以见太极为阴阳五行气化形化底主宰耶。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阳不生阳而必生于阴。阴不生阴而必生于阳。此则一本也。而若无使之如此者。便非太极也。太极妙用。专在使字。入思示破如何。
答柳稚程(乙丑七月十五日)
不撤讲究。真所望于贤友。惟有此事而已。更何求哉。鄙说未安处。一一修改如何。病隙。看罗整庵困知记。有象已成则无可免之理。此一段。与圣人作易本意大不同。而无可禀质处。闷闷。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以此推之。恐无象未成之时矣。易曰。不远复。无祗悔。且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是圣人作易教人之大业也。而困知所记如此。心甚郁郁。
与柳𥠧程(乙丑阳月六日)
高论以为圣人文字。无非发明道字。此的论也。言理所以发明其本也。言气所以发明其验也。推此以往。无一字不发明其本末。良然良然。中庸首章发而皆中节之皆字。指上文七情而言也。下文致中和之致字。方始说物物如此事事如此之义。且一分为七。不见多。七合为一。不见少何也。非一则无以见其大本。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19L 页
非七则无以见其达道。一非少而七非多也。多少缺阙。是气质闻见之病。天理全体。安有此乎。乾坤坎离四卦正对。震艮巽兑四卦反对。正对曰天行曰地势。曰明两作曰水荐至。先体后用。反对曰荐雷曰兼山。曰随风曰丽泽。先用后体。此必有说。入思如何。乾坤一卦也。乾动坤静。坎离一卦也。坎下离上。震艮一卦也。震动艮止。巽兑一卦也。巽散兑聚。率不过曰一个动静。此皆前说未了。故仰烦耳。
答柳稚程
中庸曰。诚则明。性也。明则诚。教也。夫大学。即教之之书也。是以叙自明诚之道。三纲领八条目。皆说明则诚之序。其大有功于入德之门矣。特以格物致知之传见缺。而朱子补之。然一依经文次第。可质神明而无疑矣。中国学问之差。傅会诚则明一句语。毁斥明则诚许多实学。由其心量狭窄。学问差错。以为尔从吾说则无积累分寸之劳。而收顿悟立见之效。于是乎举世波奔而莫之障回。噫。其初则由不知明则诚一句语也。
答柳稚程(丙寅七月二十八日)
西洋不祭之由。难以口舌说破。须抄辑古今祭说。合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0H 页
作一处。不得不上自天文地理。下及人事。如礼易诗书论孟史记。皆不可阙。名以祭祀考可也。天文如器府天厨之属。地理如獭祭。鱼豺祭兽之类。目录部居。极其详备。不可草草放过也。
答柳稚程(丙寅八月十日)
昨日提出一乐字说。极令人发省矣。以成于乐。乐而忘忧。乐在其中。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语。把来相證。亦可以无疑矣。但乐字为首领。故有许多病痛。如般乐燕乐之类。不可不省。又须知七情不可阙一。乃成就一乐字本旨矣。其相反处。又不可不知也。
答崔赞谦(益铉)
 家礼序。有本有文云云。○论语立于礼集注。只曰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家礼则爱敬之实上。加名分之守四字。立于礼注。只曰有节文度数之详。而家礼则仪章度数之上。加冠昏丧祭四字何耶。
立于礼之礼。从身上说礼本末。家礼之礼。从家上说礼本末。故训各不同。朱子文字。逐物明理。如造化随物赋形。此最可玩处也。
 既曰。遗其本而务其末。又曰。缓于实而急于文云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0L 页
云。
本末。承上文名分之守冠昏丧祭。实文。承上文爱敬之实仪章度数。未知然否。
 班祔章。○妇未庙见而死则亦祔庙否。
亦当祔庙。
答崔赞谦(戊申夏)
 太极图说。○语类曰。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或云不字恐误录。犹云若无太极。便翻倒了天地也。妄意抑又有难晓。盖有理然后有气。故有太极则有天地。无太极则无天地。安有翻倒了不翻倒之可言乎。
翻字开辟成造之意。
 小注黄勉斋曰。生生不穷之理。冲漠于太极之先。成象成形于化生之际云云。窃疑天地间只有一个道理而已。彻上彻下。亘古亘今。周流充满。本无内外彼此之可言。故生生之理便是太极。太极便是生生之理。何以先后彼此言之乎。
勉斋太极先之说。诚不可晓。然浑然一理之中。又有节次先后之序。此不可不知也。
 小注陈北溪曰。太极浑沦之妙用。自无而入于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1H 页
自有而复于无。又只是浑沦一无极也云云。窃详太极之说。出于易系本传。无极之说。出于周子二说。名虽殊而理则一也。但以其无形象无声臭故。谓之无极。以其无形象声臭而实为万化之枢纽万物之根本故。谓之太极。本无先后彼此之可言焉。有自有入无自无入。有之可言乎。
自无入有。自有复无之说未详。恐指物之聚散始终而言。然非所以言太极之妙用也。
答崔赞谦(戊申冬)
 孟子。○公孙丑四端章。语类曰。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云云。
退溪先生从语类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之说。著心统性情图。栗谷先生以为四端七情。皆气发而理乘也。尤庵先生以为四端七情之中节者谓之理发。不中节者谓之气发。三先生之说。第各熟玩而各极其趣。则其义自可见矣。且其得失有在毫釐之差。初学不可以浅见粗识。容易辨说也。
 嫂溺则援之以手。○或问执中无权之权。与嫂溺援之以手之权。微不同否。朱子曰。援之以手之权较重。执中无权之权稍轻。亦有浅深也。(朱子说止此。)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1L 页
中无权之权。只是义字。子思所谓时措之宜是也。嫂溺援之以手之权。是对经之权。但有偏全之不同。何可以轻重浅深论之乎。
权一也。然执中无权之权。如低仰变迁之义。嫂溺援之以手之权。如变常暂用之义。故其浅深不同。盖一则终日行用之权。一则不得已一用便止之权。二者大不同。当更玩索。
 大学传六章。○章句曰。重以为戒云云。
上文所谓无自欺。是学者精细工夫。此段小人閒居。是大故无状小人事。本自不同。而但不谨于彼则亦自至于此耳。故尤加慎焉。重字去声。非申申重复之义。乃厚重加戒之义也。
答崔赞谦(戊申)
 浩然章。○饶双峰曰。无是馁也。是无气则道义馁。行有不慊则馁。是无道义则气馁。所指不同。或曰二馁字。皆以气不充体言之云云。
二馁字。朱子皆以体不充释之。即经文气体之充之义也。然上馁字。充字下着则字。而有不免于疑惧以下一转语而以矣字结之。下馁字。充字下更无一转语而以矣字结之。则二馁字所指亦不同。饶氏道义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2H 页
馁之说。虽欠曲折。而活看则亦有所明。亦不可不知也。
 语类曰。人生时无浩然之气。只是有那气质昏浊颓塌之气。这浩然之气。方始养得恁地。孟子只谓此是集义所生。未须别说云云。此说与集注所谓本自浩然。失养故馁云云。大不相近。乞下指教。
本自浩然。穷源极本之说也。养得恁地。据今下工之说也。一则可见人人皆有此体也。一则可见不养则只是血气也。
 曾西之所不为。○孟子言此是贬之之说乎。尊之之辞乎。
曾西之所不为也。故孟子亦不欲以是为愿。此可见好古自谦之实矣。何尝有卑之之意乎。
 经界章。○五十而贡。七十而助。百亩而彻。
夏殷周田制五十七十百亩。世各不同。则劳众坏业。毁畛改沟。诚极烦扰。然当革旧更新之际。苟不将旧底都变了。无以新万民之耳目而定一代之法制。故天时则三统迭更。人事则三尚不同。官职异名。礼乐异章。冠服异制。牲币异数。事事物物。无一不新。以是推之。则田亩尤系治地之大政。养人之本业。宜其削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2L 页
去暴慢侵割之馀残。刱开公平均一之新规者。似不可已。然此等事。既无可考文字。姑当阙之。
答崔赞谦
 前日下教中。未发气不用事。已发气不用事云云。
无论发未发。分别理气分明然后。始可语其用事与不用事矣。盖理无气不行。气无理不生。则理气有则俱有。无则俱无。非相离之物也。但于动静流行之间。有理为主气为主之别。而理之为主。正理也顺势也。气之为主。悖理也逆势也。是以有善恶邪正之判焉。其未发之际。所谓气用事与不用事者。无他验也。只观其有一毫昏惰之未净。则是昏惰之气用事也。有一毫忿懥之未净。则是忿懥之气用事也。有一毫喜猎之根。则是喜猎之气用事也。有一毫怒妓之馀。则是怒妓之气用事也。推此以究。则所谓不偏不倚之极致可知也。其已发之后。所谓气用事与不用事者。无他验也。只观其有一毫退托之意。则是柔阴之气用事也。有一毫张皇之意。则是强阳之气用事也。有一毫移乙之意。则是怒甲之气用事也。有一毫荐举之意。则是恋马之气用事也。推此以究。则所谓无过不及之极致可知也。是以未发也气不用事。则其已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3H 页
发也气不用事可几也。已发也气不用事。则其未发也气不用事可推也。气之用事亦如此。非辨别分晓存养精密。未易及此。第更玩索体验。只此谈说亦不干事也。
答崔赞谦(己酉正月二十日)
得手字。审慰侍安。示存心明理四字。不须准拟标揭。但当着实下功。存心只在默默体认。不容问人。明理则逐字逐句。仔细究解。如不通则与人问质。如是两进而已。岂有他奇方也耶。此读易系未了耳。留不具。
  别纸
 
以张子所云心能尽性。性不知检其心者观之。则心之知觉。智之知觉。似有分域。
朱子答廖子晦曰。智主含藏分别。有知觉而无运用。以此观之。则分别与知觉。皆智之事也。而农岩先生以分别属智。知觉属心。寻常玩究而未能破疑矣。但心之知觉智之知觉。通言则一也。分言则有大小。此意不可不知也。
 章句曰。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此说与孟子生之谓性章集注不同何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3L 页
人与物之生。自理而言则理同而气异。自气而言则气不同。故理亦随而不同。二说两行而不相悖也。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此两句。兼动静看可乎。但以静时工夫看可乎云云。
戒惧统体工夫。慎独研几工夫。然戒惧慎独相对说。则一属体一属用。不可不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小注朱子曰。五者无先后有缓急。既曰无先后而又有缓急何也。
五者废一则非学也。然不可道我今日博学。明日审问。又明日慎思。又明日明辨。又明日笃行。是所谓无先后也。虽曰无先后。然我所急在学之不博。则当用力于博学。所急在问之不审。则当用力于审问。所急在慎思则慎思。所急在明辨则明辨。所急在笃行则笃行。不可道我未博学未暇问。我未审问未暇思。我未慎思未暇辨。我未明辨未暇行也。是所谓有缓急也。若道博学净尽然后始可问。审问净尽然后始可思可辨可行云尔。则无时可着工夫矣。可乎。
答崔赞谦(庚戌八月四日)
示宗庙兄弟昭穆。朱图退议之不同。各有攸当。盖虽正当道理。其言之则各有时分地头。譬如孔子入太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4H 页
庙问礼之时。先正鲁祭郊禘之失。则其可得乎义之当否言之先后。自有正法。不可一毫差错。第以此意究会为宜。昭之祧主。藏于昭世室之夹。穆之祧主。藏于穆世室之夹。子孙祧主藏于祖庙。而不可藏于子孙之庙。至若压尊之疑。昭穆之祧不分藏东西夹之疑。此亦寻常疑之。而尚未證正。愚意正庙昭穆有序。则夹室藏祧。即祔位之类也。似不可以压尊言。祭礼孙祔于祖。而容有先父而食者。以此傍照则恐不可以压尊为嫌。东西夹分藏昭穆祧主。未得其證。不敢臆说。他日博考示之也。
答崔赞谦(辛亥八月二十日)
俯询礼说。伏枕昏昏。未能详对。然所谓礼者。以在事者言之。则天理之节文度数即其本也。不可一毫差错。以在人者言之。则人心之恭敬辞逊即其实也。不容一刻间断。岂不是大小大事。然其中有缓急先后之序。若或舍其近而骛于远。忽其卑而悦于高。则鲜不颠倒猖狂。与礼益远矣。岂不可惧。礼虽直截。自有当言当默处。又有当讳当逊时。其许多曲折。非沉潜精悫。不可究见。试以此意求之。则其得失是非。自可见矣。学贵点检自家得失。何暇照管他人分上也耶。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4L 页
试将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与默而识之等文句。䌷绎思索。如何如何。
答崔赞谦(丁巳上元)
示亲年益高。生事寥落。在晦翁尚未免。慨然为之代闷。然今面承春丈固穷之诲。不以口体之养为荣。而惟恐素履之或渝。在左右养志之道。又何可切切于小节耶。盖左右释褐之日。即移孝事君之日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一语一默。一出一入。得失可否。关系朝家风俗盛衰。岂可容易放过耶。幸勿以一番诵过禹贡为了债。收拾精力。益读七书及朱宋书。以为仕学相资。毋负治经之实。如何如何。鄙意略见奉别春丈语中。过庭之暇。经眼则可悉也。
答崔赞谦(壬戌)
圣上发策广询。虽跛躄瘖聋。有少须臾无死之愿矣。况如贤友沾 恩当职。夙夜靡懈者耶。爱 君如父视民如子八字。内根天性。外达政事。只是一贯道理。幸望仕优则学。学优则仕。交修互进。必有所至。孜孜用工。如何如何。梁甲山仁民有声。令人耳醒也。
答崔赞谦(癸亥七月二十五日)
梁君至。细述晚炎侍体百福。解绂首尾颇详。虽在拭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5H 页
巾待尽。有欣然踊动之思也。朱子曰。士大夫出处辞受。非独其身之事而已。乃关风俗之盛衰。司马温公每询士大夫私计足否曰。若衣食不足。安能为朝廷轻去就耶。窃念贤友奉老挈幼。三旬九食。非但私计不足而已。乃能轻去就。可谓不枉读朱子书矣。然朱子亦云衰世易高。险涂难尽。切愿及此闲暇。益读朱宋书。玩索精义妙用如何。恒老疝泄垂尽。无复馀念。但未闻道而死为恨。力疾艰草。不宣。
答吴张学(煜○壬子四月十日)
菽水屡空之示。不胜闷隘也。然若以是归咎于废耕读书而切切追悔。则似亦太过。虽废学而耕。未必不馁。况今大同之忧。岂有独免之理乎。耕读两全。古人所患。盛问及之。愚亦不敢画一仰对。然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朱夫子释之曰。君子所以为学者。所忧在道耳。非为贫而学也。由此观之。教人取舍。大煞分明矣。又有一说。近古惕斋李相公诗曰。古有斯人何不学。唐之董子汉儿宽。此则劝人并行也。斯二说也。君须审择而行之。反以教我。我亦于此寻常疑之。而不敢说破者久矣。适因君说及。不觉支蔓。还甚瑟缩。仆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5L 页
缘饥鬼疠鬼逐散书斋朋友。离索块坐。尤增愆咎。
答吴张学
 孝悌章注云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云云。
总言则曰性。分言则曰仁义礼智。非谓性是器。仁义礼智是器中所盛之物也。明德注。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之义。亦如此。
 为政以德之德。与大学所谓明德。同是一德。而朱子所释不同何欤。
德则一也。所用地头不同。故随而异释。譬如风则一也。声随谷变。月则一也。影随物异。此等处玩索尽好。
 
为政之德与明德之德地头不同。既闻命矣。然既曰德则得于天而存于心。宜无不同矣。今于明德之德则说其得乎天。而于为政之德则却为行道而有得于心。由前则似乎元来元有之物。由后则似乎随时随得之物。未知何故而有此不同耶。
行道之道得于心之心。非元有之物耶。明德上加明字。非有失有得之义耶。同中看其异。异中看其同则可见矣。
 妄因前批所云二德字地头不同之训而推明之。盖明德之德。为三纲八条之宗。则其为地头尽至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6H 页
大至广。故不得不并举其源委体用而言。为政之德有北辰居所之象。则其地头至要至约。故不得不单举其躬行心得而言。且明德之德。既别有上明字。则明之之意。不在德字之内。故只言德之本体。为政之德。更别无明字。则明之之意。包在德字之内。故却言德之行得。此所以随地异解者也。如此看。未知不悖否。
大学。先言德而后言新民。由体而及其用也。论语。先言政后言德。由用而原其体也。故德字之训。一顺一倒。或详或略。极有条理。且广大要约。果如盛说。此则同中看其异也。得于心之得。即得乎天之得也。行道之道。即具众理应万事也。心即所谓虚灵也。此无明字。故亦无不昧之意。此则异中看其同也。以此例推而观之。则凡训释精微亭当之妙。可以窥见一斑。而异说之窒碍缠绕者。亦不待辨说而自明矣。
 忠质文云云。
文质总言也。忠质文分言也。忠质对言。则忠以心言。质以体言。文质对言。则质以本质言。文以文章言。
答吴张学
自天地而言则曰功用。自造化而言则曰迹。功用与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6L 页
迹。初非二物。
中庸两端。论语两端。两端一也。但竭以言言。执以行言。叩而竭焉则该其万而不遗。执以用中则择其一而极精。熟玩可见。
费隐以理言。不可以气言。但于气上。认取其所以然与所当然者是理也。
答吴张学(壬子)
天地日月。寒暑风露。山川人物。鸟兽草木。皆鬼神之所为也。即实理也。微鬼神则所谓实理之功用。无处可见。若无天地日月寒暑风露山川人物鸟兽草木。许多往来消长。亦无以寻鬼神之验迹。此程子所谓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然其所谓功用验迹。亦非安排勉强而为之者也。乃天理之自然而如此。是所谓良能也。张子之训是也。然其所谓良能者。即二气之灵也。所谓灵者。生活不穷。神妙不测之妙也。然二气之灵。非有两个物。只是一物两在不测也。朱子章句两说是已。合此四说而仔细玩绎。自可见。
答吴张学(甲寅正月二十八日)
语类心说。心有以理言处。有以气言处。此可以交互发明。有何可疑耶。或问格致条心之为物以下一段。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7H 页
说理说气。体用本末。一齐俱到。分明历落。若于此看得仔细。则可得以随处推究。不见其窒碍也。
答吴张学(庚申)
示天宁穷我。我不自穷。人固侮我。我不自侮十六言心诀。有以仰见足下不挫不画之大槩。甚慰所望。但鄙心窃有所未安者。不敢相隐。愿足下察焉。天与我一理也。天尊而我卑。人与我一气也。人公而我私。不敢以卑抗尊者礼也。不敢以私干公者义也。是以君子之事天也敬。接人也忠。不敢萌计较怨尤之心。观于张子西铭之作。可见也。窃观来示四句。无严畏宽恕之意。有豪健粗厉之色。不问得失何如。此何语法。此何辞气。愿足下洗濯此等争心胜气。将古人所以敬天礼人之训。潜心玩索。反躬体验。积之之久。自至于感天諴人。悔祸降祥。化戎为好。亦有日矣。此出于断断赤心。庶或谅之耳。
与李敬甫(秀仁○癸亥正月)
闻秀直言左右勤读小学。此是为人坯墣。读得一句。有一句受用。一行有一行受用。不如他书汎说统论。年晚失学之士。尤好咀嚼。勿以贪多为务。著实体验。常常奉持勿失。久当得力也。
答李景尹(定稙○癸丑二月)
细审来教。践位行礼。即继述之大目。乐节礼乐。乃学问之要旨。至若收拾先稿。亦晦翁所以戒后承者。而贤友专意此事。可谓诗礼高门。克绍前烈。若后辑续用功。勿渝此志。是区区之望。练后祥前。常侍几筵之意自如。则变哭为拜。似涉义起。故陶庵未能从退翁之训。而晨夕洒扫省视之节。是乃所以常侍之义也。此则何可懈也。然居忧若不能一从礼节。而止哭之后。全然无事。则无宁朝夕展拜。犹为有事。贤友自量而行之如何。愚则居忧时。谨从陶庵之训耳。
与李景尹(乙丑十月六日)
筮仕事 君权舆。承家绪业。圣人言孝曰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然则君子之始中终。同一理也。念昔夜游潜江也。座下年尚幼。耐寒相从。后又同苦山中也。甥馆送衣。裹还洋布。及其搬还京第也。窃见轻变为重。薄化为厚。此皆心不能忘也。盖学者仕之体也。仕者学之用也。是以仕学相资。如蛩駏不可阙一。愿察此理也。
答李殷庆(壬子十二月二日)
承读曾传。此八德第一门也。其德在我方寸。其说在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8H 页
此册子。亦非远事。亦不难知。但病人不高着眼大着胸。仔细看烂熟思耳。愿贤友真实用力。无徒吃寂寞空山。酸白苦淡为也。
答柳龙瑞(云成○甲子二月六日)
承读羲经。此书深奥。初学未易领会。然天下之物。只有道理与形气二者而已。卦必有形。是谓之象。卦必有理。是谓之德。如乾为天坤为地之类以象言也。乾为健坤为顺之类以德言也。德之总名太极也。太极之所重以其中也。易中吉凶得失。不过以一中字为准。如应乎中则吉。背乎中则凶。圣人所以教。众人所以学。不过一善字为万事基本。以此究索如何。书室韵一绝尽佳。不胜赞诵。
答南鲁瑞(泰元○辛亥十二月二十八日)
赋别如饥。获书如饱。屡迁朝昏。重省百福。仆自送君。夜读稍减。可知君为我益友也。闻君反面。尊丈解颜。益喜其在塾不浪游也。若又他日出门。朋友刮目。亦莫掩其在庭不放过也。小学做坯墣。大学出精采。君既读此二书。勿问在庭在塾。日日温诵读得。字字响亮。句句味畅。久当得力也。馀祝德文与年同新。
答洪汝章(大宪改名大心○甲子正月)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8L 页
承与书室诸益。月讲白鹿洞规。此何等盛举。当此道微俗颓之日。孜孜用力于明伦复礼之学。救援得一个半个。岂不是盛事。此是区区深所望于左右也。小学近思录二书。尤系人道切急之务。而凡读书无疑。便是难医之病也。左右以节节生疑为患。诚如是也。贤友可谓会读书矣。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切愿左右深思而加之力也。下询疑义。谨陈愚见。录在别纸。示其得失如何。
答洪汝章(丙寅二月十四日)
朱子语类。不可不熟读精思。而乡曲借看极难。今承买得一部。又有数十同业之士昼宵矻矻。当此异说肆行之日。读朱书宋书之声。洋洋盈耳。此何等乐事。直欲蹶然振衣而起耳。
与朴仪卿(济凤○丙寅五月二十日)
仆于先府君。偪侧日久。知其平生心力。专在教训后嗣。如阳智柳老人,松山徐斯文。迎接酬应。竭力疲神。原隰昼夜。靡不用极。盖谓己卯名贤。清白后孙。孝友传家。磊落相望。而特以子姓零滞。门户不振。专由教导失方。于是用力。不幸蚤世。为子孙。其可须臾不念乎。闻尊又入乡荐。荐不荐。本无轻重于尊。而乡中章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9H 页
甫之期待。乌可曰浅乎。为尊计。莫如谨守先志。读书绩文。逐日夙兴。拜谒祠板。正坐对书。日以为常焉。仆知先丈用力。全在此事。故不得不一言之。
答慎天甫(鹤仁○辛亥十二月二十九日)
被二坚魔戏。放过三馀工课。此殊可惜。幸望安心善摄。不至久贻惟忧。勇猛奋迅。思述家学。使白渊公渊源绪业。勿坠于地。千万之望。畴昔王尊丈谓余曰。吾非不欲归老海山。但为教养子孙。不能远去畿辅弦诵之乡。君当服此遗训。仡仡孜孜也。仆老且病矣。惜乎无以助下风也。
答李伯春(晋夏○辛酉冬)
 朱子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又曰。其主伊何。神明不测。虚灵知觉与神明。亦有分别否。
心之虚灵知觉。合理与气而言也。神明不测。指理之妙用。乘气而出入者也。其实一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徒是扈从侍卫之称。以距杨墨为心。则岂非圣人之从卫乎。倡为不必距之说者。其为邪说之卒徒明矣。
 家礼丧中夕奠与夕哭不分言。而备要则分言何也。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29L 页
家礼略而备要详。恐当从详。
 曲礼曰。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云云。若情厚之人遭此变。则依礼不吊甚难安。
情厚者何可不吊。以国家厉祭之义推之。则尤在当恤。曲礼云云。恐当别论。
 陶庵曰。今人例于遣奠前。先行上食。或遣奠时兼设上食。盖为路中难于设食。然奠与上食。自有先后之序。于发引条。明言食时上食。则不可从俗行之云云。按发引前。无论时之早晚。依陶庵说不行上食可乎。
奠时设奠。食时上食。自如平日。载柩后设遣奠。自是遣奠。恐不可合而为一。
答李伯春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云云。
按离一字。实为中庸一篇眼目。不可不讲也。然其离与不离。将以何验知而自省乎。敬与不敬慎与不慎。即离与不离之验迹也。何也。盖人之一心。觉于道理者。谓之道心也。觉于形气者。谓之人心也。戒慎恐惧。主敬之事。道理之纲。安肆怠惰。不敬之事。形气之生也。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戒惧。以养其道体。密察隐微。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0H 页
以达其道用。养其体而至于致中之极。达其用而至于致和之极也。是乃人心之极功。天理之极致也。是故敬与不敬。实为离与不离之验迹也。此乃合内外彻始终之道也。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云云。
恭主貌。敬主心。责难从外面言。闭邪从中心言。细察可见。
 题王后。家礼只焚香斟酒。即返魂。五礼仪。有题主奠。今俗依此盛设。以为大礼。颐庵甚非之。然今若只焚香斟酒则无乃骇俗耶。
从家礼。有何骇俗。
 沙溪曰。膏煎之物。不用于仪礼。今俗必用蜜果油饼。恐不合于古礼云云。据此则不用蜜果油饼。乃是古礼也。先贤或有用之者何也。
自宋以下。祭物易以时馔。则时馔从俗。恐不可已。故然欤。
 大祥服网巾。沙溪曰。用白黑粗騣杂造。尤庵曰。笠既白则巾亦白无妨。陶庵曰。用白布为之。
騣网非古也。陶庵替布之论。犹为近古也欤。
 陶庵曰。祧主埋安时。无子孙举哀之文。而今俗多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0L 页
有行之者。情礼俱得云云。按以忌祭逮事祖考。当哭之文推之。亲尽祧主。恐当无哭。
闻同春上远祖墓亦哭。以此推之。则子孙临埋主举哀。恐无害理。
 时祭馂条。族中最尊者一人就坐。众男叙立再拜云云。
祭则宗子宗妇为主。馂则门长为主。自是正礼。何疑之有。
 忌祭出主时。无再拜之节。而备要添入云云。
忌祭。质明诣祠堂。奉出当祭神主。恐不可不先行晨谒。备要添入以是欤。
 墓祭无进馔侑食二节。慎斋岁一祭笏记。补入此二节。
慎斋笏记。恐不可不从。
 孟子格君心章云云。
格是物来取正之器。非物来取正然后谓之格也。扬雄所谓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
 仁之实事亲是也章云云。
孟子之所谓仁义智礼乐。皆言实理之在我者也。非意拟揣度之言。程子所谓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1H 页
地是也。反身体验。频自提撕警觉。以至接续无间断。则斯可以见之矣。
 土神祭。以古礼天地不灌之文观之。当无灌。然则亦无焚香之节耶。备要开茔域祀山神。有焚香灌酒之文。
天地不灌是古礼。焚香是时制。先贤参酌而用之。今不可容易立说。
 家礼墓所土神祭。只言三献而无细节。其祭酒与否不可考。妄意祭酒是不忘始造饮食者之意。而宗庙之礼。事死如事生。故代先祖行之也。至于天地之神则恐不必行此礼。
朱子曰。祭五祀。略如宗庙之礼。曰略则未必节节尽同。
 先生家祭土神。别定日行之。与家礼时祭后行之之例不同。何意。
祭外神与先祖。各是一事。则别定日行礼无妨。
 沙溪曰。为祖父母与妻丧。岂有不去吉冠之理。尤庵亦以为期而吉冠似骇俗。无宁从俗去冠。陶庵曰。去冠于礼既无明文。虽哀遑之中。头上无冠。亦甚无义云云。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1L 页
陶庵先生之言。理或似然。
 备要涂棺用黑缯。便览云涂棺只为入棺时观美。而糊涂则易生虫。不用亦可云云。
糊涂生虫。或用㓒。或和煎药末。俾绝生虫之患。
 斩衰条。父为适子。丧服疏。继祖祢通已三世。即得为斩。
此本适子死而论其服之之礼也。已字指其为适子之父可知也。
 服制令。适子未终丧而亡。适孙承重。亡在小祥前则于小祥受服。在小祥后则伸心丧。并通三年而除。沙溪曰。亡在练后。只伸心丧云者。未知恰当否也。尤庵曰。父丧成服后。即服祖服为得也。陶庵曰。丧不可一日无主。其子为父代服。断不可已。按诸贤说与服制令不同。从何为得耶。
诸先生皆主受服代丧之说。恐不得不从。
 陶庵曰。心丧三年之说。家礼所无而备要添入。妇为夫之本生父母。于古礼无见。但备要有之。凡妇之服。皆从夫降一等。而于心丧则必令比同于其夫。不亦过乎云云。
妇从夫服。而从服与本服。不容无差。故降一等耳。若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2H 页
夫行心丧。而妇全无事。则失从服之义。但不能无降杀。如致丧方丧之类。备要添入心丧之意。恐不可不知也。
 陶庵曰。丧出月晦而成服于次月者。大功以下除服月数。以死月计。不以成服计云云。
陶庵之言。恐得礼意。
 丧中遇亡者生朝。
事死如事生。生朝设馔。何乖之有。
答李伯春(壬戌十月二十六日)
俯询忌祭单设并设同异源流。来谕已备。惟在自家参酌。从违何可问人为之耶。但伊川并设之文。见何书耶。愚则只见伊川答人曰某则只祭单位。且备要所录程氏并祭。非伊川也。更为考示如何。盖人家受用有三说。单设一说也。并祭而各设一说也。并祭而并设一说也。此三说之中。单设正义也。并祭二说。皆权宜也。若以夫子答冉有及子路之意则可以商定也。如何如何。
答李伯春(壬戌冬)
 论语首章注曰人性皆善。又曰。可以明善。又曰。以善及人。此三善字。实一篇之骨子何也。易曰。元者。
华西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32L 页
善之长也。大学曰。止于至善。中庸曰。明善择善。孟子曰。道性善。为善者。圣学之心法也。故今于此篇首章。以一善字重言复言云云。
一善字为骨子。果如盛说。
 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朱子曰。天地以生物为心云云。
天地无心。谓无私心也。天地有心。谓有主宰也。互言发明。当熟玩之。
 文王之治歧云云。
厉禁故万物遂其生。同利故万人被其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