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华山集卷之五
华山集卷之五 第 x 页
华山集卷之五
 序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0H 页
长鬐郑氏族谱序
程夫子有言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盖自成周之世。有大宗小宗法。周为天子而称晋侯为伯父。滕为文昭而尊鲁君为宗国。此虽世代颇远。大小不同。而莫不以宗法维系之也。自夫宗法之坏。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故唐宋以后。始有谱系。此苏老泉所以有族谱序也。惟我郑氏。远有代序。粤自鸡林立国之初。有若珍支部大人讳智伯虎公降于花山。为赫居世佐命大臣。遂为一国诸郑之鼻祖。自是厥后。世为公卿。盖本源深固。枝派浩繁。汔于丽朝。分封诸县。曰若我先祖太师文敬公。自迎日始封长鬐伯。是固当为百世不迁之宗。而簪组燀赫。奕世昌炽。至于我 朝禅受。有若云隐公父子。隐居讲道。终身不仕。绵延数世。禄仕不绝。至于郡守公。以文学经世之才。虽青年释褐。未及大展布于世。中道而殁。舍人崔公弘济铭其墓。祖妣宋氏。侍墓三十年。上食如一日。懿行淑德。焯烺千古。故栗谷李先生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0L 页
著碣铭曰。丰于积啬于施。以贻后人。若四槐亭府君是次胤。若参奉府君是季胤。俱以经学行义登剡章筮仕。而呈病不出。当壬辰之变。重峰赵先生荐参奉公于朝。而公未及赴难。尝以是为殁身之恨。丁酉讲和之后。有白日照荒坟之诗。若别座公之文章。著异于蓝游击碑铭。同中枢公之德行道艺。科宦履历。表扬于寒泉李先生所撰墓表。矧惟朴祖妣之戒诸子书。诸旁祖考从兄弟公之训子孙书。菀然有古圣贤仁厚礼义之风。皆可以为后世法。若后承之箕裘学业。继述德义。累世不衰。表表有名称者。亦皆不少。呜呼。此我列祖考妣毓德不食之报也。然吾祖宗文献。累经兵燹。谱牒粗略。历世数十。尚未有刊行之谱。此诚一大缺陷事。我族叔信钦,观钦。暨我从叔父允钦。慨然始谋绣梓。鸠财若干。将付剞劂氏。故是为序。
崇祯纪元后四己巳复元日。后孙进士奎汉谨序。
万顷卢氏族谱序
人家之有谱牒。犹国之有史乘也。盖其源流绵远。枝叶浩繁。不有文献。百世无徵。故大则有成周之宗子法。小则有唐宋之谱牒。皆所以记事实而著美恶。徵往昔而垂来后也。是故。程夫子尝曰。管摄天下人心。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1H 页
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也。粤自中朝。至于我东。士大夫家莫不有谱牒。盖以宗法之遗意也。若稽世谱。万顷卢氏。在李唐之世。为天下著姓。及夫浮海东来。自罗季至胜国。显于东土。有若万顷君尚书公。事业功烈。著于丽乘。爰暨我 朝。簪缨不绝。有若掌令公名迹已彰。有若知中枢公若弟进士公若弟直长公。孝义文行。受知于重峰赵文烈公。伯季公为倡义时运粮使。进士公殉节于梨峙。纯忠大节。凛如日星。载于锦山殉义碑。自是厥后。世笃忠贞。有若观流堂知中枢公。白衣扈 驾。奋剑入城。与言涕泣。 仁庙嘉赏。至赐洞名以助王二字。至若其胤鸢鱼亭。参奉公。至孝感天。致有神助。有若湖西处士公。经学文章。擅名一世。有若无戚窝都事公。学行德业。为寒泉李先生高弟。治郡而有遗爱之碑。白玉之清。中和之德。民久不忘。居乡而有书塾之教。诗书之讲。礼乐之训。言足听闻。宜乎有乡先生祭社之礼。而寡斋公之孝友行义。并美齐芳。配食于书塾。岂不休哉。至于启补进士公之居庐尽礼。焚券施义。乐轩公之德学懿行。敬义斋兄弟公之孝悌文学。菀有先世之遗风馀韵。乡邦称之。至今不衰。猗欤盛哉。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1L 页
大较卢氏之世德家行。焯烺辉映。盖非一朝一夕之故。有若江河之源深而流长。树木之根培而枝茂。则其修谱系垂来世而所不容已也。今之谱于是者。若能夙夜警戒。无忝厥世。当岁时花树之会。兴桑梓必恭之感。不懈其尊祖敬宗之志。无替其修身敦亲之义。忠于 国孝于家。克绳先烈。将多前功。则亦不有光于谱牒而垂裕于后昆乎。盖卢氏旧有谱系。历世滋久。子姓蕃畅。不可以旧本该其派。故后嗣之贤。踵旧而增修之。仍徵弁卷之文于余。余辞不获。故不敢阿所好。据其实云。
舒州白氏新谱序
夫氏族之有谱系。犹国家之有史乘也。若稽春秋左氏传。某国为某圣之裔。某邦为某王之后。或同祖而异族。或同本而别氏。若郑之子孔,子国。同是公族。而其终遂分。晋之知氏,中行氏。同出荀姓。而其系遂别。殆若天地万象之森罗林葱。洪纤大小。形色不同。而同出乎太极之一原也。吾东方氏族之支分派别。万殊一本者。不可胜记。而若舒州白氏。亦其一也。在昔唐贞元年时。厥有鼻祖松溪公。以苏州仕至佥议事。避谗而东。仕于罗朝。位至仆射。自是厥后。毓德钟英。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2H 页
奕世燀赫。遂为东方大姓。讫于丽代。忠贤孝烈文章德行。世趾其美。炳烺日星。而有若彝斋文宪公。始阐程朱之学于东方。民到于今受其赐。遂至于孙通礼舍人舒州君。施及于中书舍人公。盖水原。东国白氏之同一大本。而舒州即十馀分派中一支也。盖其历世滋久。子姓蕃昌。而尚无谱系。是为大姓氏家一缺陷事。苟无谱系则固无以究本始而识亲疏。亦无以见流派而溯本源也。故程夫子有言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白氏之慨然修世谱。于理固然。呜呼。见其末寻其叶。而不探其本可乎。白氏之入于是谱者。当事君事亲之际。则必思贞敏,忠节,忠靖,忠懿,忠敬,忠简诸公之节义仁孝。当笃学修行之际则必思文忠,文庄,文益,文𥳑,文宪诸公之道德博文。敦睦之风。百世不衰。使一世之人。知为松溪公贤子孙。则斯谱也。岂不有光于天下后世哉。然余之托名于弁卷之文者僭也。故辞辞不获。故不得已略有述焉。
送龙湾金仲渊序
壬午春三月晦。余开窗静坐。玩易观物。庭桃生香而交花。园禽相乐而对语。于是乎讽咏石曼卿诗上语。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2L 页
而玩味乎程夫子所称形容得浩然之气矣。适有远客。衣冠古奇。容貌魁梧。从花树东而入。余问其所居则关西道龙湾也。问其姓名则金信浩也。叩其所存则有志于圣人之学。而未得其方。南游将就质于大方家云。余辞以非其人。然余尝闻古贤之言。曰西北其气清凉。通生圣贤。自箕子既东。都于柳城。盖取其江山明秀。风土甚美。而窃意其时名贤硕辅。多出于关西。在古昔则有乙巴素之贤出于鸭绿谷。而为高句丽名相。在近世则有默窝金公之学游于尤斋宋夫子之门。夫子书以志伊尹学颜子六字。赠以勉之。其遗风馀韵。犹有存者。文学之士。继出而不绝矣。问其朋游则有同志之士数三人云。噫嘻奇哉。吾东方自静退牛栗以后。道学之士。菀然相望。无愧于邹鲁濂洛矣。五六十年来。风颓俗弊。自京都暨乎岭湖。有志于学者几希焉。或有修饬之士。则群讥众骂。必萃于身。以沮其有为之志。况彼湾乡。去京都千馀里。则实为遐远之域。而有志圣学之士。至于数三。始信其西北通生圣贤之说也。猗欤休哉。然夫志贵远贵笃。盖不远则易以足也。不笃则易以沮也。笃且远然后必以圣贤为准的。孳孳不怠。毙而后已也。且孔夫子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3H 页
有言曰。毋友不如己者。大易兑之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子之朋游。若是其笃志君子。则讲习研究。相观而善。有切磋琢磨之功。笃信修省之业。则其庶乎道矣。昔明道先生尝以孟子浩然章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之训。有鸢飞鱼跃活泼泼底意思。君归与二三朋友。从事于心勿忘勿助长。而用力乎四子六经。则必有浩气之养。而深有得乎石曼卿所谓禽对语树交花之气像也。君其勉乎哉。
送柏峰上人序
余尝读欧阳公秘演诗序。若曰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而其词旨慷慨呜咽。如闻燕市之击筑矣。今见柏峰师。以京华世阀之显。混迹于桑门伊蒲塞气味。则亦隐于浮屠者也。呜呼。夫以师之俊才邃学高门大手。若有志于缰锁界上。则固当拾之如尘芥。而师独视之如太空过云。托名空门。玩心真如。鹤举于万物之表。蝉蜕乎六根之尘。雪消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嘿观椰子之大。真得菩提之无。其踪迹流水浮云。其襟怀清风朗月。而至若寓比兴于山水之间。发之于咨嗟咏叹之词者。宛得三百篇风诗之骨子。其声韵之铿锵也。则清庙朱弦。一倡三叹。其旨趣之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3L 页
冲旷也。则洞庭秋波。木叶交坠。其心法之清虚也。则满船光明之色。春花万般之香也。东坡所谓道德高风。果在世外者。今于柏峰师见之。余尝慕陶靖节远法师庐山莲社之会。高标逸韵。清气逼人。窃有尚友千载之志矣。今得吾师之贤。托末契于尘世之外者。亦一莲社之会也。虽然。吾师将北游南为。终老乎头流大芚之间。以为达摩尊师少林面壁之所。则今此一会。亦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既与师游。不得无言。既有言。不得无书以赠之。吾师勿以人微而弃其言也。
龙岳上人云水录三教篇序
余尝游狮子庵。遇方丈山人定法师留数日。叩其所存。尽南方之杰。酬唱以诗。越四月初旬。锡杖云衲。来访余于华山之阳。示以三教问答一篇。余展之一读。恍若观三光而洞万理。揭明烛而照昏衢。令我爽然心惺。自不觉喜津津地矣。法师遂言有所撰述云水录。而请其序文。余辞以文拙不足以发明法师之邃学远识。然无已则余并三教云水而言之。呜呼。三教之在天下万古。如天地人三才之并立。盖佛教之尽虚空遍法界。若天之太虚混元。道家之尚玄牝养神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4H 页
丹。若地之生养万物。儒道之中正仁义。始立以人极焉。夫三才一太极。而儒能立之。是故。大易之卦。自三画至六画。以象三才之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人位乎中。总括三才。易卦六画。虽兼天地。只统言以人事而已。然则虽有天地。若无斯人。天地只穹然隤然底一物而已。以是推之。道释之教。虽遍满沙界。高出万象。若非儒道则无所依附。亦无所施教矣。天地间许多道理许多物事。不外乎易之象矣。且观坎之彖曰。习坎有孚。维心亨。八卦之彖。言心者唯坎一卦。而佛氏之学。亦主乎心。故佛指之坎中连。夫是之故也。盖坎之象。为云为水。故屯之大象曰。云雷屯。需之大象曰云上于天需。蒙之大象曰山下出泉蒙。蹇之大象曰山上有水蹇。坎之为云水之象。亦维心亨之义也。夫云之始出乎山也。触石而起。肤寸而合。容容焉英英焉。如缕如绵。如奇峰如囷仓。毫忽之间。遍满宇宙。雨乎天下。润泽万物。水之始发源也。蹄涔而微。潢污而小。涓涓也潺潺也。琮琤若鸣玉。滢净若明镜。及其大之为江河。阔之为溟海。涵太清舂日月。荡风雷涌雪山。生鱼鳖而殖货财。以利天下万民也。夫心之为物。方寸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4L 页
之间。虚灵洞澈。万理咸备。其虚而静也。如鉴之空。如衡之平。虽鬼神不得窥其际。感而动也。一息之间。上乎千万世之前。放乎千万里之外。一善念之积。至于万善俱备。则可以参天地赞化育。心与云水一也。且闻易大传坎之象又为月。故先天之离东坎西。取日生于东月生于西之象也。是故。禅家诗所谓。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者。亦取坎象之维心亨也。师之所称云水录。想必取于太白胡僧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之义。是虽出世山人之本色。不可与论于秋月照寒水出云雨太虚境界矣。法师勉乎哉。继自今大其心量。包括宇宙。得满船明月之光。导济众生。若云水之润万物利万民。则可以参立于三才。而亦为吾儒之正法眼藏用矣。昔韩昌黎送浮屠文畅。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吾于法师亦云。
华山集卷之五
 记
  
游道峰山记
岁庚子二月辛亥朏越八日戊午。余赴省试。越四日壬戌。戒仆星驾。出自惠化门。十里晴沙。两边山木。夹道深菀。惠风和畅。松荫翳如。亦足少忘尘虑。遥望道峰诸山。秀出云际。俨若搢绅君子正笏端冕。环立拱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5H 页
揖。始知汉阳文明甲于三京者。祖乎此也。日向晡。从月落院入道峰洞门。水㶁㶁出谷来。溯溪而往。烟树丛云。隐隐有数三村家。犬吠声闻。高松老桧。郁乎苍苍。入其门。上有书院。院即赵静庵宋尤庵两先生庙也。望之若光风霁月泰山乔岳。古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非此之谓乎。遂溯溪而上。水声潺湲。白石清丽。可坐可卧。濯足吟哢。往往松风徐至。幽鸟悦耳。偃仰自适。超然有蝉蜕物表之意。世利功名。茫然若太虚浮云。复沿溪而下。风景万千。不可具状。已不觉落日返照。遂访酒家。沽而少饮。醉步入院。宿霁月楼。翌日上玉泉庵。遂登万丈峰下一小麓。北顾三角。西临大海。仰胆万丈诸峰。缥渺如削。匪飞鸟不可上。只叹造化翁神奇而已。遂下山而来。以为记。
晚醒窝记
西原之东。板溪之侧。有泗源之水。横流绕山。其东华阳。其西怀川。洪斯文宗善甫卜筑于此。扁其窝曰晚醒。属余以记之。余辞不获焉。盖夫醒之之道。有耳目之醒焉。有口鼻之醒焉。有心之醒焉。至若绮纨之色。青紫之场。声利之途。丝竹之闹。则世人之醉于耳目者也。况夫寻香逐臭。若蝴蝶之耽花。持粱刺齿。若猩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5L 页
猩之嗜酒。则世人之醉于口鼻者也。苟或蝉蜕乎尘秽之外。鸿冥乎万物之表。耳清风而为声。目明月而成色。漱清泉之鸣玉。而嗅兰蕙之芳馨。则此逸士之醒乎耳目口鼻者也。至于心之醒则尤有大焉。沉潜乎仁义之府。从容乎礼法之场。弄寒水之秋月而听龙门之遗歌。玩生花于羲易而漱芳润于六艺。寂寂无纷起之念。惺惺无昏昧之失。则此正瑞岩师所谓主人翁唤惺惺者也。夫耳目口鼻。为一身之官。各有接而不相能。心则为一身之主。而统治五官。心苟能醒。则彼五官者。不期醒而自醒矣。宗善甫。以世禄之家。早有志于名利之关。而晚有醒于山水之间。苟能顾名而思义。则阳春敷荣而花卉生香。嘤鸟悦豫而山溜清泠。则此心之醒。宜乎春者也。夏雨初霁而庭树阴翳。凉风时至而蝉声益清。则此心之醒。宜乎夏者也。至于霜露结而菊花馨。雪月皓而窗牖明。则此心之醒。宜乎秋冬者也。四时之景不同。而此心之醒亦无穷也。宗善甫游乎性潭先生之门。早有闻乎醒心之道。故扁其斋也如此。余幸忝同门。窃有愿乎观善者。乃为记。
龙安县监李侯(鋐)去思阁记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6H 页
七城县。于湖南诸邑中最僻且小。民俗最善于两湖间。号为易治。谨按舆志。邑人好行乡饮酒礼,吕氏乡约。每春秋会。必以孝友忠信德业礼俗为劝勉。以非毁守令,谤讪 朝廷为至戒。世降俗敝。礼之废久矣。而其遗风馀俗。犹有存者。世之为是县者。鲜有因其俗而善其治焉。今知县咸丰李公鋐。自下车。其为政。以养与教为本。于县之北。筑堤堰导灌溉。为万世之利。虽邮旱不为灾。虽夏暑雨。必巡于郊野。慰老少以农里之言。修仓廪不劳民。明军政必以仁。修桥梁利民涉。通粜籴不病民。其使民也义。其养民也惠。民皆羹鱼而饭稻。耋艾歌咏。男女欣悦。侯遂以兴学校为己任。每出庠舍。登进厥民。儒生咸造。日勉敩学。以孝友忠信为本。以句读文艺为末。循循然善诱人。使吾儒离经辨志。敬业乐群。蛾术之美。蔚然有弦歌之风。且邑小而贫。学宫敝床卓倾。侯遂病之。捐廪燔砖。布于殿内。于是乎妥先圣之位。宣先圣之教。古之所谓民曰乐哉。士曰时哉。我公在官。神人俱喜。今于李侯见之。余尝究古三代圣王之治。不过养与教二者。导之树畜。使老者衣帛食肉。不夺农时。使黎民不饥不寒。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提挈而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6L 页
已。侯之为政。亦殆庶乎三代之遗意。而惜乎其葵邱之瓜已熟。终未见三代之盛于一县之中也。昔司马公尝曰。鲜于侁一路福星。安得百子骏以布天下。呜呼。安得百李侯以布八域乎。然邑之士民。勿以公之去为恨。必以公之心为心。在野则深耕易耨。不忘公农里之言。居家则孝友忠信。不忘公学校之教。出而无非毁谤讪之风。入而有敦厚礼让之美。彬彬有乡饮乡约之遗俗。则亦可为传万世而不忘公之德也。嗟夫。一邑之为李侯揭板。亦庶乎召伯之甘棠也欤。
岩谷杨先生(起)影堂记
余尝读春秋传叔孙豹有三不朽之说。之德也。之功也。之言也。世盖有优于德而啬于功。丰于功而讷于言。兼是三者。古今几希。惟我东邦。粤自箕子来东。敷教八条。以启文明。降而至于三韩胜国。上下数千百载。名臣硕辅。间或有作。非无功德之可记。而能兼三不朽。穷天地亘万世而炳如日星。菀若山斗者。惟丽季上党伯忠宪公岩谷杨先生一人而已。先生仕于中朝。位至台辅。守先祖四知之风。恢圣王一治之规。受天子之赐则有清白二字。协兆民之望则有洋溢高名。谟不愧于稷契伊吕之佐。学必讲于诗书语孟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7H 页
之训。凡所以励节行养心性者。亦足以耸一世冠四海。则岩谷先生之号。自中朝称。及其受命而东。作相则如中朝。忧国则如宿昔。当 皇朝洪武之初。专对敷奏。纤悉详明。感动天听。以至蠲五千童女之贡。削骏马绫苧之供。而致吾环东土数千里之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伊谁之力。至于经济吁谟。率唐虞之宪章。礼乐制度。法殷周之文明。而又况忧丽氏释教之深乱。惧七圣儒道之不明。必以明天理正人伦为务。而前后累万言。章疏惓惓。有挽回世道之志。阐箕圣皇极之治。启我东文明之运。以此先生之功德与言。垂宇宙而不朽者。而朝家之使画幽居。绘像便殿。亦不期然而然也。先生之晚年退居。则有墨山之泉石。衣冠所藏。则有鹤岩之山麓。奉安 御赐之绡像。则有松禾杖屦之所设。春秋俎豆。则仿朱子白鹿之规。百世之下。使斯人有足兴起焉。先生之深仁厚德。施及子孙。其丽不亿。布满一国。而惟鲁城酒谷村数十家。乃先生宗派。自其祖先。有奉安先生影帧于酒谷之志。而因循未就。其后孙启鹏善继善述。鸠财建祠。至诚求画师。不远数千里。入于松禾。改摹先生遗像而来。奉安于新祠。呜呼。先生必肯曰余有后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7L 页
也。先生之功德。山高海阔。使吾东冠儒冠服儒服者。至于今被其泽。则远近章甫。过先生之祠宇。肃先生之遗像。宜乎想其德而慕其风。必以兴唐虞之礼乐。启殷周之文明。明天理正人伦。以先生之心为心。则人莫不曰鲁城之有此祠。亦亚于阙里祠也矣。
骑虚大师忠烈院记
故骑虚堂大师灵圭。朝鲜国湖西道鸡龙山僧也。壬辰岛夷之变。师倡义兴兵。与重峰赵文烈公同日死之。即其地而有殉节碑。即其闾而有棹楔之旌。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师之为烈也。呜呼。师尝祝发于龙山青莲庵。学道于西山大法师。忠义出天。智勇绝人。尝仰观俯察。逆睹贼衅。每以木杖课习武艺。尝曰。吾虽托迹空门居于山。而饭松叶啖薇蕨。亦莫非 国恩。吾当有报效涓埃之日。值夫大乱。欲首义起兵。众僧不从。师遂昼夜号哭。三日不绝。众僧莫不感义以从。师乃起于鸡龙。东至于清州。又东至于沃川。又东南至于锦山。遇贼必克。贼益其兵以围之。贼众我寡。为其所蹂。师张空拳裂肠胃。手杀贼不知数。及其死。北望天阙。痛哭再拜而没。呜呼烈哉。夫天下之学士大夫自以为所讲明者。二帝三王之道。孔孟程朱之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8H 页
学。所操履者。君臣父子之伦。忠信礼义之习也。然至于当大事抗大难。能为国家殉节义者。盖千万人。或一二而已。师之所讲明。乃释迦顿悟之学。清净寂灭之旨。实非二帝三王之道。孔孟程朱之学也。所操行。乃擎拳竖拂。运水搬柴之事。非有君臣父子之伦。忠信礼义之习也。乃能知食土之为 国恩如诸葛武侯。起兵讨贼如颜常山。北向再拜如张中丞。盖千万世一义僧也。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师殆其庶乎。昔牛溪成文𥳑公。尝论壬辰中兴之功。以赵文烈比诸唐之张睢阳。而称以首功。师亦与焉。之人也之义也。屹然若洪河之底柱。凛乎若大冬之寒松。撑拄乾坤。昭洗日月。炳炳乎照夫千万世耳目。则师之所尝住之地。其独无妥灵之所乎。自壬辰至于甲寅。殆二百有馀年。寺僧致安始谓其徒曰。此山鸡龙也。此刹岬寺也。此土之无我师祠院。吾辈之责也。遂呈于营。本府巡使李公亨元亦为之击节叹赏。遂捐廪大助。又出劝善文二帖。周行于道内。鸠得若干财。立祠屋于寺之东连天峰下。至辛酉秋。奉安三法师影帧。遂春秋祀享。盖西山,泗溟,骑虚一师二弟。而并以忠义大有功于 国家。故自密阳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8L 页
表忠院。海南大芚院并祀之。此祠之建。亦岂偶然哉。师之没凡几年所。而于僧遇安上人。于俗遇李巡使。后来方伯。有亦或启于 朝而赐额焉。则亦可为百世之知音矣。昔胡致堂于七里滩严公祠壁。拈书怀仁辅义之语。以励往来士大夫。吾于师之院亦云尔。
归休亭记(亭在任实县新安面程子村伯夷山下。)
首阳于冀州诸山中。不甚最高而其名特著。日月齐光者。得伯夷而高也。伯夷当武王伐纣之日。叩马而谏则左右欲兵之。及天下宗周之后。采薇而歌则武王不褒录矣。至于吾夫子。特称之曰。伯夷饿死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则伯夷得夫子而名益彰也。凡宇宙之内。江山人杰。虽极许多。而不得大人君子以标称之。则名不著于世矣。若昔 端庙朝海南知县吴公变夏。有伯夷之志。居伯夷之山。含光混世。有自靖以献之操。而至今无称焉者。盖不遇人也。当 天顺丁丑之岁。六臣之殉忠。凛凛如秋霜烈日。 光庙万世忠臣之教。可谓建天地而不悖矣。公以六臣之义。谢海县簪绂之荣。爱云水山谷之名。盖慕乎晋徵士陶渊明归去之意。曾王考郎将公三休之风。手植槐亭。自号以归休。遂赋诗作歌。托意甚深。自是厥后。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9H 页
混迹渔农。寓志林泉。每于三春月明夜。闻东风杜宇声。辄诵 先王慎莫登春三月子规楼之词。慷慨呜咽。有欲无生之意。盖与梅月金先生。异迹而同志矣。噫。彼梅月先生。托迹缁门。自号清寒。放浪于青山云水之中矣。栗谷李先生。为之立传称之曰。摽节义扶伦纪。可与日月争光。闻其风者。顽夫廉懦夫立。虽谓之百世之师。近之矣。是故。梅月贞忠。辉映万古。揭虔俎豆者。盖遇栗谷李先生也。嗟夫。公之居斯亭也。登伯夷之山。诵伯夷之歌。往往若失性之人者。盖闻伯夷之风而兴起者也。然而自公之殁。至于今三百馀岁。闻公之风而兴起者尚少矣。幸有近来莅其县而尚其风义。往审其址。慨然兴慕。将建祠屋。有志未就者。沈侯能定也。闻沈公之言而览归休之迹。著以叙文。欲其不朽者。吴公渊常也。此皆乐善好古之意。有足感人也。则亦为公百世之一遇也。公之后孙彦浩。示余以公之状文及吴公叙文。愿得一言以记之。余谢不敢而请益恳。故敢述以文。以俟后之大人君子云尔。
永保亭重修记(代作)
湖西于海东诸道中为胜地。保宁郡于湖右诸邑中。
华山集卷之五 第 399L 页
环山滨海。最为胜境。而永保亭在苏营之右。实为海东之最名胜楼也。今水军帅尹公莅营后。眷海山名胜之景。虑国家关防之重。以杜预忘战必危之戒为素计。以周诗阴雨桑土之备为己忧。兴滞补弊。若将不及。凡于军务。若完修城堞。严备楼橹。如晋之士贞子。唐之颜真卿。不为世之苟且姑息架漏牵补底样子。且甲冑铳弩弓箭等物。尽心费力。无所不备。深得鲁费誓善敹敿锻砺之意。盖将多前人之功至矣。又将重修城东门。木石工匠。已尽经纪。而以永保亭为东国第一名楼。先为重修。遂易栋宇补瓦砖。增其式廓。而恐或终归于泯没。请于余作文以记之。盖览夫苏营胜景。在于永保一亭。前有苍鳌两岛。出没于波浪之中。如凫鸭形。白月诸山。隐映于云霭之间。如画图样。凡诸岛屿之远控者。如揖如朝。高松之特秀者。贾奇献异。不一其状。而盖水军帅韬武略虑武备。超出等夷。则其览物之情。必与骚人墨客异矣。若值大海万里之波涛忽惊。寒山一夜之风雨骤至。有若百万敌兵乘威长驱。则必有古人一炬烧灭之志。至若阳春和暖。桃花烂发。锦浪方生。玉尺游泳。则对酒当歌。必有古人折冲樽俎之意。且夫风云之变态。烟雾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0H 页
之吞吐。湖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浩渺之状。卷而藏之于万甲之胸。则隐然若猛虎卫藿之威矣。岂不壮哉。虽然。愚尝求古圣贤之文德。礼义为干橹。忠信为甲冑。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为农器。室家无离旷之思。百岁无战斗之患。则颜子所谓由无所施勇者。其亦至矣。今岁中秋。余自蓝田至苏营。则公以水军帅。为永保亭主人。幸得从公游。而绮罗管弦。鱼酒罍酌。足以鼓胜致而挑胜兴。遂赏叹其亭楼之风月胜景。万古无穷。而明公壮关防卫 国家之诚。修亭阁丽景物之意。有此事业功迹。当与此亭而相终始也。余之登斯亭玩斯景。亦与有荣焉。矧且文以述事迹。始记以明公殚诚心费精力之劳。终之以古圣贤尚文德无战斗之休。为一世共勉之。而托意甚深者。沃川太守赵钟淳云。
华山集卷之五
 跋
  
题金光钰五德箴后
人之有五德。犹土之有五谷。夫五谷。天下之嘉种也。而种是谷于土者。忽培壅灌溉之法。昧封植长养之方。失耘锄芟薙之时。甚至于揠苗而助之长。养莠而滋其害。遂至芜秽不治。落而为箕。则不可谓种是谷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0L 页
也。是故记曰。人情以为田。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为礼而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不耨也。呜呼。天之赋与情田于人也。诞降以嘉种。若夫良知良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为五德。而乃情田五谷之种也。博学审问。明辨笃行。资直谅多闻之益。求辅仁切偲之工者。是培壅灌溉法也。时习日新。勤励不怠。暗室屋漏守之密。视听言动察之精者。是封植长养法也。忿必惩欲必窒。惰必警轻必矫。无稽之言必不听。便佞之人必不近者。是芟薙耘耔法也。至于润于身而有粹盎之美。施于家而笃孝悌之实。以至于体信达顺。参天地赞化育。则是五谷之实颖实栗。如坻如京之时矣。此岂智谋功利之私。一朝一夕之工所能办哉。在力行而已。余友金君光钰。尝以所著五德箴来示余而求益于余。余实非其人。而尝闻尊王考屯庵先生。常思种五德之方。著常目箴以自警。惓惓以立志持心律身力学之功。事亲训子敦宗接人之道。为修治之要。终以朱夫子勤谨二字。黄勉斋真实心地刻苦工夫八字。为终身究竟法。呜呼至矣。夫吾人迈种德之工。不出于此数语。金君不必远师于古贤。只宜笃修以家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1H 页
学。加之以日孜孜。则积五德而富于身。如积五谷而富于家矣。勉之哉。
华山集卷之五
 杂著
  
偶记
理气之说。始源于河洛而派流于濂洛。夫河洛图书。正是天地画出底。而中央五与十。虚而为太极。四面一二三四。得五而为六七八九之数。分之为两仪。析之为四象。推而为大衍八卦之象。万事万物之形。莫不总会于中央五与十。此所以为理一分殊之义。而伏羲氏所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乎图象而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至若六十四卦先天图。象河洛方圆之义。有天包地外之象。而自复至乾三十二卦。自姤至坤三十二卦。为两仪。十六阳十六阴。为四象。八阴八阳底为八卦。中间虚白处为太极。而万事万物。皆从中起。此邵尧夫所以先天图为心学。而有观物吟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者。亦著理一分殊之义。而陈几叟所谓月落万川。处处皆圆。可谓善形容。此周濂溪所以作无极太极之图。以明阴阳五行一本万殊之义也。是故。朱夫子以蚕丝牛毛之精微。海阔天高之度量。玩赜乎河洛图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1L 页
书之象。先天太极之图。推而作启蒙一书。以本图书原卦。画为第一义。亦明理一分殊之义。而又以武夷九曲。象洛书九数之义。诗以比兴之。言道学始终。则若所谓岩花自落。猿鸟不惊。金鸡叫罢。月满空山。皆万化流行之象也。若所谓欸乃声中万古心。除是人间别有天。亦著一本总会之义也。
论辨五王事
南轩张先生以为唐之五王。但复唐祚而不立中宗。则武照可诛。后患亦绝。此诚至论。而朱夫子辨之。固已详矣。南轩天资明敏。见处卓然。似于义理上最为明白。而至论五王事。有大不相类者。其故何哉。呜呼。中宗。高宗之子。太宗之孙。高宗升遐。中宗既立。则中宗。天下之中宗。非武后之中宗。而武后特以一言之失。幽废庐陵。当时士大夫。无非高宗之旧臣。中宗之民。其讴吟而思李氏者。日非一日。岁深一岁。孰无废武后立中宗之心。而尚畏武后威㬥凶悍。终不敢一言以正之。至于骆宾王之布檄天下。狄仁杰之劝还东宫。只扶其大义而已。若天命之未去。人望之未绝。有何可论哉。然而重阴之下。必有雷发之验。大寒之后。必见阳春之回。故彼五王者。卒以天下之公义正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2H 页
论。起二张浊乱之际。废出武照。果立中宗。当是时也。天下之灶婢耘夫。无不雀跃而鳌忭曰。吾君立矣。此固天下之所同立。而犹假武三思崇训之命。不知后祸之将至。惜乎五王不用薛季昶之言也。若曰。逆探未形之祸。一朝舍中宗而立宗室。则安在乎复唐祚之举。而来头祸萌。非特如郑愔之铄金。何以明焉。乃者五王擅诛二张。勇黜武主。于其立君之际。谓彼中宗之不肖而择夫宗室之贤者。则彼三思凶险之徒。闯生奸邪阴慝之计。扶出中宗。而以反公济私之名。反讨五王。则若合公论。差彊人意。天下之扶公议。为中宗者。皆奋发而直前矣。此五王者。亦不免计校利害之私。非所以顺人心乘天理之举。而难逃于春秋无将之诛。是岂绝后祸之道哉。虽曰中宗之不肖。而当其废武后而将立君。则舍中宗而奚以哉。夫天下者。中宗之天下。五王者。中宗之五王。出亦君也。入亦君也。朱夫子之特书帝在房州。以此故也。南轩此论。本原心术之工有所未至。而抑亦不历阶级而得之失之太高之过耶。愚以是识焉。
子秀馨德一字说(后改以秀麟)
窃稽书之君陈曰。明德惟馨。咸有一德曰。德惟一。动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2L 页
罔不吉。又曰。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故名尔曰秀馨。字汝曰德一。夫一者。该括万善。终始无间。通于古今。达于上下。万事之干。万化之原。是以舜之授禹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子之告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子思之传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濂溪周先生曰。一则无欲。无欲则静虚动直。圣可学矣。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朱子曰。弗贰以二。弗参以三。惟心惟一。万变是监。一之为言。盖尧舜禹汤孔曾思孟程朱相传之旨诀。汝须勉之哉。念之哉。必于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终始一心。惟德是懋。吾不愿汝之汲汲于声名利禄。惟愿汝之克念克敬。惟心惟一德。馨香闻于上帝焉。
训舍妹书
凡女子有三从之义。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敢自专也。
凡事夫子。必极恭敬。夫子入内。必起立尽敬。须进饮食。亦整容齐眉。待之如宾。不可有戏狎亵慢之意也。
凡事舅姑。如事父母。天未明而起。盥栉衣服。适舅姑寝所。下气怡声。问燠寒安否。祖父母在。则事之亦同。
凡朝夕饮食。虽蔬菜。必务尽精洁。以适于舅姑食性。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3H 页
须进食于舅姑。而后乃退而自食。必待舅姑之命。
凡在室。舅姑过之则必起立。叔父母过之亦同。虽独处私室。不可肆然踞坐。在舅姑之侧。必跪坐。若姑亲执事。必请代行。务尽精实。以得请为期。若固请不许则退执他事惟勤。凡舅姑之命。虽至难之事。勿逆勿怠。惟顺而已。
凡在舅姑之前。言语必慎。问必敬对。答必顺婉。不可先自言语戏笑喧哗。当与人言语。惟在简重。尤不可为杂说话以至喧闹。
凡事叔父母。若事舅姑可也。凡出入惟时。往叔父母家。以问候而已。其他虽邻家。不可一步閒往。
凡寒暑衣服。必先制舅姑之衣。然后次制夫子之衣。次制己衣。每事必先长者而后己。虽一饮食一衣服。必先舅姑可也。
凡有事。必咨禀于舅姑而后行。常须夙兴夜寐以做事。舅姑就寝然后乃寐。必待舅姑之命。舅姑不寝则虽处私室。燃灯以坐待之。舅姑有疾。汤药必亲煎。糜粥必亲备。至诚以劝之。夜不解衣。必侍其侧。朝夕饮食。必待病亲有所食。然后乃敢食。
凡有祭祀。必极其诚敬。洁其衣服祭物。必精洁以备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3L 页
之。器皿必亲濯极洁。心常洞属。欲其鬼神歆享焉。
凡待夫之兄弟姊妹。如亲兄弟姊妹。每当雍容和睦。相爱至笃。虽一饮食。必分而共之。至于布帛衣服。亦必分而共之。以尽相爱之情。虽有不善事。勿有愠意。勿为嗔骂。尤为谦恭。终至雍和。以为舅姑之喜悦也。
凡使婢仆。必常和愉以使之。过则戒之。尤不当任嗔舅姑所使婢仆也。
凡事。过则归己。善则归舅姑。至于纺绩织纴之事。勿有自能底意思。每自谦退。如不能为。洞属如不胜衣。至于趋事则必以勤谨敏为主。
夫家贫窭。虽或有屡空。忧戚之意。不见于色。无贻舅姑之忧。非但不见于色。尤先和其心愉其色。以舅姑滫瀡之阙为忧。勿以自己屡空为虑。则庶乎其可也。他日虽或富贵。勿以富贵骄于人。且一切勿为奢华。见饥寒困穷之人。必怜恤哀矜之。衣服必俭素。勿衣锦绣绫罗之属可也。骄奢二字。亡家第一根本。尤当戒之戒之。
大凡妇人处事。必钦于夫子。无非无仪。惟酒食衣服是议。而夫子或有过。则须从容婉顺规谏。以至听从。尤不可高声大言。以闻于他人也。盖处事必和平则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4H 页
其福自厚也。
此其大略也。馀当以小学为准。
呜呼。常念吾先君训戒我不肖曰。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盖家庭不和。父子相夷。夫妻反目。兄弟相争。婢仆怨詈。则虽日食膏粱。家之瘦莫大于是。若子孝父慈。妇顺姑婉。兄爱弟敬。则虽或屡空。家之肥莫大于是。而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先君此戒。尤为哀切。而顾余不肖无状。不能遵行。惟汝天性柔和。宜守此戒。以至家道大昌则先君之灵。必有喜悦于冥冥之中。呜呼。汝宜勉之哉。
勉诸益辞
昔吾闻诸先哲。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故。以尼父之圣而周流四方。以孟子之贤而栖遑七国。矧我章句末学。铅椠腐儒。思以荒芜之才。欲售名利之途。是何异于小蚊能欲负山。商蚷能欲驰河者哉。大凡秋菊春兰。秀发以时。涧松园花。早晚有期。洛阳花鸟。所以有才子之泪。秋江芙蓉。所以有古人之诗。淹速有时。不足深计。可佩晦翁之徽言。龌龊归来。不知到家。当戒孟郊之小器。惟我为士之道。无患有司之不公。惟患吾才之未修。谨当夙夜不懈。食息无间。今日明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4L 页
日。愈往而愈不息。今玆来玆。愈久而愈不忘。惟尽在我之道。可冀成事之天。矧伊阳气发处。金石可透。精神所到。何事不做。咨我同志之人。各顺亲志。克笃吾诚。俛焉不已。期于必成。
训学者书
人之所以为人。非以有耳目口鼻也。非以有手足股肱也。非以有衣服饮食也。以其有伦理也。以其有行义也。所谓伦理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所谓行义者。为人子而能尽孝于父母。为人臣而能尽忠于君上。为夫妇而能有别。为少者而能敬长。为朋友而能有信。人莫不知有伦理有行义。而真知其所当为者少焉。人莫不欲正伦理笃行义。而能尽其所当为者鲜焉。自有生民以来。能真知其伦理行义而尽之者。圣贤而已。圣贤之道。既能修于身而行于世。发之于口而笔之于书。以诏天下后世。后生初学。不学夫圣贤之书。则实难真知夫伦理。行义之所当尽而实践之也。博学乎圣经贤传。知其有为人之道。质问于严师畏友。真知其为人之道。谨思乎日用动静之间。明辨乎天理人欲之分。笃行乎处己接物之际。然后方可庶几乎为人之道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5H 页
也。故朱子于白鹿洞书院揭目。首之以五伦。次之以学问思辨笃行五者也。然小子之学。必先以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为第一头用力处。然后亦可入圣贤之域也。是故。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学之者曷不于孝悌上汲汲用力也乎。余虽愚陋不能。依俙万一于正伦理笃行义。凡此所闻。皆圣贤之言也。嗟尔小子。勿以我愚陋而弃此言。俛俛孳孳。勿忘勿助长。必以圣贤为准则。凡厥圣贤之言。日顾諟而服行之。则其亦庶几乎正伦笃行云尔。
花树会修睦。用戒子侄书。
于戏。惟我先祖考诸再从兄弟诫子孙书曰。乌虖。昔我先祖考。越惟我父兄。谨守礼法。勖率家众。弟兄之间。友悌深至。裘饪有无皆共之。少无彼我之间。其和乐之意。敦睦之风。溢于家庭。闻于远近。惟尔子孙。克敬以余。肆念我用亶之训。毋或以田土间有一毫争较之萌焉。汝乃是不蘉争诘斗阋。终至坠落家风。则祖先之灵。其肯曰余有后。尔曹亦何面。上祖先父母邱墓乎。嗟我先祖之迪哲训导。越若玆哀痛深切。为子孙者。虽千万世。固当谨守而勿失也。矧惟生王考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5L 页
讷斋府君。恪恭谨畏。惟先祖是为范。孝友敦睦。忠信恺悌。诸子侄孙。事之若严君焉。尝诫子孙曰。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孝悌行义也。一门之内。苟或失敦睦之谊。有争竞之端。家必亡。其训诲之严。丁宁痛切。盖承其先祖遗训之意也。呜呼。惟我从兄弟凡五人。若子若侄。若再从侄。凡十馀人。皆以后来晚生。不识先祖严训。但计自己利害。少有和睦礼让之风。或致争较喧阋之端。岂不痛哉。顾余不肖。德凉识蔑。不能训导子侄以至于斯。抚躬惕念。颜厚有忸怩。然人孰无过。改之为贵。既往之咎。不可以谏。善后之图。不可不勉。越惟以是日重阳。行祠宇茶礼后。大会诸从弟诸子侄。设酒劝酬。用劢先训。惟和乐是先。惟争阋务祛。从玆以往。汝等将为一不善事。必曰吾先祖必严责之。遂不果。将出一不善言。必曰吾先祖必严戒之。遂不言。凡在家庭乡党之间。田野耕农之际。洞洞属属。常若吾先祖神灵临之在上。言行必谨。动作必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直道以行。惟务于己。则必无争斗之弊。永有和乐之风。岂不美哉。昔万石君见诸子有过。必对案不食。缪肜见诸弟斗争。尝掩户自挝。吾子或有不遵是训。吾必对案不食。诸侄或有大违是训。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6H 页
吾必自受挞于生王考祠宇之下矣。呜呼。惟是训非我言耄。惟我先祖考暨生王考训戒之意。是述是式。念之哉勉之哉。 崇祯纪元后四壬午九月重阳日。先祖后孙奎汉书。
乡约节目(都约宪一。副约宪二。掌议一。公员一。有司二。色掌一。)
 
德业相劝
德。谓孝于父母。忠于国家。友于兄弟。悌于长上。治身以道。正家以礼。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见善必行。闻过必改。祭尽其诚。丧致其哀。睦族交邻。择友亲仁。教子有方。御下有法。贫守廉介。富好礼让之类。
业。谓读书勤课。习字明数。营家不苟。治田勤干。能广施惠。能解斗争。能畏法令。能勤租赋之类。
 
过失相规
过。谓忿争斗讼。酗酒肆恶。行不恭逊。言不忠信。造言诬毁。营私太甚。(谓与人交易。损人利己。旱田灌溉。欲专水利。)游戏怠惰。(如斗笺赌博之类。)交非其人。动作无仪。用度不节。
 
礼俗相交
礼俗之交。长幼之序。乡人年长二十岁以上者。见之必拜。虽十岁以上。德行尊者。亦必拜。凡敌者相见。必揖恭谨。凡岁首拜贺。必相往还。冠婚丧葬。必尽其礼。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6L 页
庆吊慰问。必以恪勤。(凡遇尊丈于道。皆徒行则趋进以拜。尊丈与之言则对。)
 
患难相恤
患谓一曰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丧。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乏。(凡救助之道见于下。)
立约凡例(各里有上别检一员。下色掌一人。)
一。春秋卜日。约内诸员齐会。春行乡饮酒礼。秋行乡射礼。读约文。(凡读约文时。七十者一位。六十者一位。五十者一位。四十以下一位。序立行相揖礼。读约文后。七十以下皆再拜。○凡置善恶籍。公员主之。)
一。凡记善恶之道。孝行出于等夷。友弟深至。德行超凡者。记于籍。若罪犯纲常。大关名分风化等事。必记于籍。其馀细琐之过。不必记。
一。有为善者。春秋会集时。有司起揖其人。出于众中。设别座于前。众皆推奖。且加劝勉事。
一。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斗笺赌博。不听父母之训。忿争斗狠。以危父母。与父母变色相诘者。不遵父母教令者。春秋齐会时。招而晓谕。自请改过者。许其自新。再三谕之而终不悛改者。黜于约而绝之。
一。叱辱三寸叔父。及同生兄者。居丧醉酒。祭祀不敬者。叱辱五寸叔父及外三寸从兄者。上罚。
一。谤讪朝政。非毁官长者。不勤纳租赋公谷者。喜言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7H 页
人过恶。好论人长短者。以富吞贫者。以恶凌善者。上以非理㬥下者。下以非理凌上者。侵夺他人及山僧之物者。不顺从上典教令者。次上罚。
一。醉酒诟骂者。不能睦族。相与斗诘者。言语不实。诬毁他人者。论议不公。惹起闹端者。行中罚。
一。约内诸员中。有遭丧故者。该里下色掌。通讣于各里别检。则凡有任名之人。趁即赴吊。随力救助。自附近里。亦随力顾助。同约之人。襄礼小大祥时。皆往慰问。若下人遭丧则自本里各出空石一立。以救助事。
一。里中有忧故废农者。里人各出力耕耘以救助事。
一。约内或有失火。尽烧家舍及财谷者。该里下色掌。奔告于各里别检。则同约之人。材木谷物。随力顾助。若有盗贼疾病等事。量宜顾助事。
一。丧葬火灾。约中之人。恝然不救则亦为论罚事。
一。约中人。或被诬枉。或遭横逆者。同约之人。齐声告官。以为伸理惩治之道。而若有称托。挟私不出者。亦为论罚事。
一。会集时或有实故不参者。必使子弟或下色掌。具单子以告。若无故不参者。必论罚事。
一。有司若有不公不正。凭公逞私者。改之。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7L 页
一。都约宪有过。则副约宪改之。副约宪有过。都约宪改之。
一。凡会集回文。有司掌之。次次传于各里下色掌。轮示事。
大凡约条如右。凡我同约者。不可不恪勤遵行。而人之大道。莫如孝悌。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人各入则孝。出则悌。尽仁义之道。则其馀百行。皆从此出矣。凡同约之人。必以是勉勉行之。则实为唐虞之俗矣。
于戏。世道降下。风教日颓。犯分陵上之弊。便作常茶饭。下人及将吏辈。有犯于此。则各里别检。通于有司。有司通于都约宪及掌议。齐声严治。而罪犯有轻重之别。甚者则当告官依律。士类若有先失其道。被辱于下人者。齐会时诸员辨其曲直。参酌论罚事。
  罚目
 上罚。士类则别坐末端。鸣鼓揭罚。下人笞四十。
 次上罚。士类则别坐。面责以酒行罚。下人笞三十。
 中罚。士类则坐末端以受规责。下人笞二十。
 下罚。士类行酒罚。下人笞一十。
华山集卷之五
 箴
  
戒子箴
人生斯世。勤学为贵。夙兴夜寐。孜孜劬书。毋念杂艺。毋为优游。战战兢兢。毋负余意。
改过箴
曰昔大禹。闻善则拜。粤及仲由。告过则喜。人恒改过。邹圣有训。护疾忌医。濂翁有言。人孰无过。改之为贵。为圣为贤。皆在于我。我常有过。箴以警之。
华山集卷之五
 铭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8H 页
纸铭
卷怀千古。利用四海。洁而匿瑕。白以受采。
笔铭
蕴椟含光。脱颖尽心。显于春秋。通于古今。
墨铭
磨顶放踵。泽物利人。道晦而显。质玄以文。
砚铭
止则有所。磨而不磷。贞介体重。宜民宜人。
几案铭
尧舜在上。孔孟居中。程朱在下。道精一功。
窗牖铭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8L 页
室虚生白。明发容光。夜暗墙面。朝开向阳。
杯觞铭
过为辛癸。适胜华扁。太和同春。德将无愆。
刀剑铭
凛如霜月。决以勇义。欲海斩寇。盘根别利。
咸阳郡碧松庵。金侯(箕弼)治绩揭板铭。
于皇金侯。有脚阳春。四载布德。一郡涵仁。若个山僧。一视吾民。恩蠲纸地。弊扫浮云。穷谷邹律。暗室水灯。青山惠泽。玉壶霜冰。寿星添辉。头流齐名。一片华楣。万古丹青。
华山集卷之五
 颂
  
世孝岩颂(青阳斗岩里。姜文秀以孝闻。县监成永愚改名斗岩曰世孝岩。)
猗欤姜子。世济其仁。有美天赋。克笃人伦。一心纯孝。双亲在堂。养志以诚。甘毳是将。四纪执爨。寸草报晖。曾闵笃行。公其庶几。亲癠日臻。思炙林鸠。挟我弧矢。遵彼山邱。手虚两羽。泪含双涕。有陨自天。维鸠斯惠。矧有孝乌。挟坠门庭。冰鱼自跃。雪笋曾青。古亦有之。今胡不然。割股裂指。寔引亲年。王延滋味。向德纯诚。士友起钦。樵牧知名。至矣斯孝。人无间言。恭事织席。积岁诚敦。铢累岁制。锦绮炜煌。非义莫近。不显其光。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9H 页
谷兰藏香。山玉含辉。不知不愠。孰有发挥。呜呼使君。克成人美。县称抃孝。陈访徐子。眷彼青武。棹楔相望。卓彼孝烈。闾里辉煌。惟此斗岩。将多前人。名以世孝。刻如贞珉。煌煌三字。照耀千秋。日月齐光。山岳为俦。名并姜诗。德同王祥。丕拟永世。屹立路傍。岂为斯人。寔劝吾民。凡有秉彝。孰不耸闻。一兴千百。延及亿兆。嗟我人斯。毋或自少。栋干宇宙。埅范今古。惟孝为大。忠烈是辅。鼓舞振作。盍念斯人。凡百君子。敬以听之。
华山集卷之五
 笺
  
拟 本朝策扬武勋 教文(戊申○圆点课)
王若曰。周家纪恢邦之劳。厥有吉甫,方叔,召虎。唐朝录平淮之绩。曰若愬武,古通,裴乌。苟有青冥金钺之树勋。必著丹书铁券之策号。肆遵偿劳旧典。庸颁敌忾新功。惟予紫极敦临。黎庶诞拊。念箕范皇极之义。数百载朋党思祛。体羲易苞桑之图。万亿年天休滋至。时则回 皇朝受命之岁。越若有夏羿称乱之忧。凶徒滋蔓。殆若胶东菑川吴楚等七国。贼势煽炽。交缔关西岭右畿湖道五方。数千里山河波荡云扰四百年 宗社旒缀发危。于是用离象出征之嘉。得师中锡命之吉。 国家注意者将。若得吴起,李光弼诸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09L 页
贤。凶逆指日可平。亦有邓禹,赵充国一辈。天威降讨。雷厉风飞。军声濯征。江流山重。惟时卿等。戮力誓众。效膂图功。玉帐之熊虎同心。愿效朴李臣倡义。碧海之鲸鲵授首。爰有安竹地决胜。周王之威武惟扬。桓桓有四伐五伐六伐之绩。汉家之元功最著。秩秩宜一等二等三等之名。玆乃策卿等以扬武之勋。竹帛记勋。茅土分爵。戡功甚伟。奚但凌烟阁麒麟台画容。霈典斯颁。允合太常书忠勋府纪迹。新成大武。幸扫枭獍种凶炎。列参同盟。不让龙蛇年勋策。于戏。偿典爰揭。 王国赖宁。青史垂名。鼎彝铭功。岂啻斑斑可录。黄河如带。泰山若砺。亶宜世世永传。故玆教示。详宜知悉。
华山集卷之五
 策
  
庚戌 殿策
臣对。臣闻学之为言。觉也。天下之性皆善。而先后之觉有殊。夫人之未觉也。犹黑窣之暗。土墙之当面。而学于先觉而觉焉。则大寐之唤醒也。竹牖之向阳也。且欲觉焉而犹未觉焉者。犹五更之初。云雾之障天。而闻于先觉而觉焉。则梦觉之关也。秋月之照水也。而意必云捲。子谅春嘘。则学之为觉。必使质之昏者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0H 页
明焉。气之浊者清焉。正如水到船浮。解维正柁。鸢飞鱼跃。触处朗然。而虹桥之暮烟一空。颜巷之光风洒然。则是为觉之大者也。呜呼。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上而觉吾君则使吾君为尧舜之君。下而觉吾民则使吾民为尧舜之民。非但自觉其心而已。推吾心之所觉而觉于人。使天下同底于大觉关矣。是为觉之效也。若言其所以觉之道。则为人子者觉于孝。为人臣者觉于忠。为人弟者觉于悌。而非释氏所谓昭昭灵觉之觉而自私自利之谓也。世之学者。不求觉于日用当行之路。而或求于窈冥昏默。或求于口耳枝叶。以第一头让与别人。而自归于胶漆盆中。全昧天理人欲之分。而认贼为子。认铁为金。都归于长夜世界。则学之为学。不可以觉字训矣。今我 殿下。以生知之姿。笃尧舜之学。欲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造我多士。慨然以一学字发为 清问之目。甚盛德也。臣虽学未通方。敢不以闻于平昔者为 殿下陈之乎。臣伏读 圣策。曰自人不可。至详论欤。臣双擎跪读。深叹我 殿下敦学师古之盛意也。臣窃伏惟念人之为人。由乎为学。则学者。人之不可不为者也。盖人之生也。有仁义礼智之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0L 页
性。而气质拘之于前。人之心也。有清浊善恶之分。而物欲蔽之于后。其所以变化气质。薰陶德性者。非学不能。则人之欲成人者。舍是学奚以哉。然而学之为学。学于正则正。学于邪则邪。范驱正路。以圣贤为准者。学之正也。窘步邪径。物欲横流者。学之邪也。此正差之毫釐。缪以千里。而学者之所不可不早辨而研究讲磨者也。于乎。世之人孰不欲学圣学。而学之者多入擿埴。人之学孰不欲卞邪正。而卞之者尚混珉玉。磨镜而不祛其尘垢。扫室而不除其瓦砾者。滔滔皆是。则徒有学之名而未有学之实矣。如欲趋向之得正而讲究之必以道。则顾不系于人主之倡导以正学。而先正其心乎。唐臣裴垍亦曰。治天下。必先正心。伏愿 殿下念哉。臣请因 圣问而条陈之。臣窃稽精一之心法。传自唐虞。而终始典学之谟。自傅说道出者。因高宗之论学而发也。学道率性。粤自先民。而道学名目。盛于程朱者。因时人之指斥而始也。千古圣学。莫盛于孔门三千。而一传再传。多失其真。为庄为荀者。实学之流弊。而此尹和靖所谓诸子之学。未有曾子之守约。故不能无弊者也。一篇儒行。皆本于忠信礼义。然而程子以儒行非孔子之言云尔。则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1H 页
陶靖节所称八儒之学。优劣得失。固不足言也。西汉诸儒。程朱所许。惟董仲舒一人。然而春秋十指。论以灾异。与刘子政五行传论同归。则不可谓醇乎醇也。子云大醇。昌黎虽称。而尚称以择焉不精。司马氏虽谓见天地之心者。正与曾南丰所谓比于箕子。同归一科。则朱子于纲目。特书曰。莽大夫大节一失。都无足观。则太玄法言。有何足取也。东汉名儒。始于班贾。盛于马郑。而不克己私。分门割户。有愧于董子大一统之训。则何可指言。隋初。王子倡学。汾亭教导诸贤。功虽不些。而鼓琴谈梦。每拟夫子。则孔门王莽。诚不为过论也。唐世韩公。表诛佛骨。思继孟氏。而原道一篇。伊川推许则三品之论。虽近于荀杨。而不害为大儒也。虽以李文公复性一言。合于程朱。而其卫道距邪。不及于韩。则先儒之不与者。果不为偏也。涑水之正学。尚疑孟氏。正如李汉同见。而两程邻居。未尝斥之者。此正圣贤忠厚之意。不以短弃长也。康节之数学。内圣外王。虽为明道称许。而晦翁尚论。比之漆园者。此正圣门责备之意。而恐为后学之弊也。陆象山葱岭之学。固为遁翁之所辟。而一超顿悟。正为捷径。则南渡以来。称以八字着脚者。是皆学者之趋𥳑便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1L 页
也。吕东莱药山之学。亦为朱门之严卞。而善变气质。一未㬥怒。则画像之赞。嘉以四气备和者。正以所存之极平恕也。平生精力。尽在大学。岂非考亭之伟功。而鲁斋鸿儒。尚有疑于格致之章。则此亦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者也。王阳明陆学。以致知为良知则将无同于鲁斋。而彼为道统有所传授而然也。此为异端以其太诡而然也。至于白沙敬斋之学。皆祖阳明。何足道也。惟薛文清之学。宗于朱子。宜为 皇朝名儒也。厥后学者。琼山整庵。不无其人。而何可悉陈。至于我 朝。儒先辈出。吾道已东。而卓乎五贤。尚矣俎豆。而若徐文敬之探索。曹建中之壁立。或以数学。或以气节。不无醇疵也。臣何敢一一历陈乎。臣伏读 圣策自大抵所贵乎学。至其道曷由。臣双擎跪读。深叹我 殿下伤今勉学之至意也。臣闻程子有言曰。为国而祈天永命。为学而至于圣人。其道一也。学者之下学上达。正欲优造圣域。入德门之阍者。神明舍之主翁可以寻得。则圣人之开示路径。不啻烛照数计。然因其气质之所近。各有趋向之悬殊。虚实有别。邪正自分。若或名为道学而立脚一差。则是犹不移寸步而求陟乎太华。舟乎断港而求汎乎大洋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2H 页
也。甚至于侮圣言而误后学者。职此之由。岂非学者之所当慎欤。况又近世之学。昧昧乎邪正虚实关头。而寥寥乎脚踏实地。则宜为 殿下所尝疑者也。窃考古昔学者不一。而断经句而敬业乐群。知其类而通达彊立。其进就者。优优大哉。而不欲为外银里铁之学。故若谢上蔡别伊川一年。按伏得这个罪过。在于一矜字。则切问近思之工。宜为后学之式也。而近世以来。圣学绝少。向学非不勤矣。为学非不多日。而萤雪徒劳。月将无功。进寸退尺。蔑裂卤莽。通经而徒事口耳。童习白粉。夷考其行。买椟还珠。犹夫昔时伎俩人物。则此曷故焉。若曰。资质之不古而然。则天之赋性。不古而丰。不今而啬。必无是理也。若曰。所学之不得其门则果有然矣。古之学者。幼学壮行。成己成物。故子路尝曰。不仕无义。古之圣贤。世治则兼善。世乱则致命。时无不可为焉。国无不可仕焉。是以。明道尝曰。一命之士。存心济人。有宋先儒。不仕甚鲜。近世不然。学问为业。肥遁自居。束帛虽勤而高尚犹笃。殆同踰垣。终无絷驹。其或量己而不入耶。噫。修身将就施人拯济者。古人体用之学。恐不如今之学者也。今若因其迹而究其本。则其于亭当底门路。朴实头工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2L 页
夫。必有欠阙。矧乎数十年来士之为学。必乐放纵。举惮绳检。学之名。绝无仅有。儒家之弊。至此之极。此皆为士者不能实学之由。然未必不由于为人上者倡导之失宜也。今若士皆趋学。学必以正。则莫如我 殿下之先倡正学而克正其心也。古人云吃饭须使匙。撑船须用篙。苟欲倡正学而不正其心。是不使匙不用篙也。若正其学而先正其心。则士林偃草。卫道距邪。进德修业。尊主庇民。为一世之所需也。伏愿 殿下懋哉懋哉。臣伏读 圣策自子大夫至亲览焉。臣双擎跪读。深叹我 殿下博问敩学之盛意也。臣既以倡正学而正其心。为 殿下赞焉。人主虽欲倡正学。若不得儒贤之能辅其德。则虽欲正心。末由也已。故成汤,高宗。得伊尹,傅说而作圣焉。伏愿 殿下以是正心哉。臣谨对。
华山集卷之五
 上梁文
  
大鸟洞斋室上梁文
伏以在天垂象。营室近坟墓之躔。在人效诚。庐舍构茔陇之侧。此乃斋室之由起。庸为子姓之攸芋。是以。精舍规模。天湖有晦翁之建。小庵涂塈。宣城见退老之修。凡在湖中士大夫家。悉有楸下克禋祀所。惟我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3H 页
郑氏。系颁罗代。贯在蓬山。丽氏半千年。貂蝉烜赫。我朝四百载。簪裾连绵。自隋县而下熊州。盖有七世旧宅。占佳城而相鸟洞。环封列祖遗阡。三十年侍墓古墟。宋祖妣之遗迹宛在。数百字镌石实行。李栗谷之嘉铭犹煌。昔有坟庵屹如。粤自先祖始也。传守已久。盖经兵燹之萧条。废兴无常。未免风雨之剥落。忆昨壬子之岁。爰有族祖所修。肯构肯堂。仍旧舍而增广。善继善述。遗后代而久长。庵名凤栖。俾守六七释子。学习蛾术。时有数十书童。居然一周甲以来。遂为八九岁已废。盖有造物者阴相。幸未至于倾颓。岿然灵光之独存。孰不为之嗟叹。幸我同中枢族父。乃命一宗人齐心。经之营之。俾殖货于六岁。运也命也。惜赍志于九原。顾我暮龄。敢承丕责。乃规乃相。偕我二三弟兄。爰度爰救。咨尔五六子侄。式占中奥。载谋东隅。陟彼巘而瞻溥原。有排闼两山之势。观其泉而对盘岭。占传付千岁之基。问之阴阳。天与我时。地与我所。护以鬼神。水增而广。山增而高。乃玆烟霞一片之区。载建云仍百世之庇。运瓦砾础石之块。密如绎如。输栋梁榱桷之材。斧彼钜彼。翚飞矢棘。盖从心上之经纶。鼠去风除。忽见眼前之突屼。爰居爰处。苟美苟完。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3L 页
绕宅则有松楸郁密之阴。入户则兴雨露怵惕之感。报本追远。克尽楚茨周士之诚。展亲敦宗。庶期花树韦家之会。郢斤小住。巴唱齐听。伏愿上梁之后。虎豹遁藏。凤凰拱卫。神祇安而祖考乐。岁岁丰穰和平。祭祀时而子孙贤。世世文武忠孝。
华山精舍重建上梁文
栋宇垂象。羲易取大壮之规。涧谷考槃。葩经著硕人之轴。矧伊肯堂构之义。尤重修废坠之方。华山主翁。六经青毡。三古素抱。希夷閒睡。野心被白云之留。了翁高吟。檐声动明月之耀。清风脩竹。思入洛社之行窝。晚景孤松。不蔽栗里之环堵。自惭迂拙。素乏才猷。数顷土膏。已坠皇祖之旧业。一区悬磬。幸存先人之弊庐。忆昨六七间室屋重修。赖我八九家亲戚相助。第缘事力之不逮。致此精舍之未遑。残椽败瓦。忽惊风雨之飘飖。壮图吁谟。孰占室星之躔度。惟令弟力为区画。而斯岁有此经营。更相东隅。乃规中奥。佳哉葱蔚。笼灏气于青霞。豁如文明。受精光于红日。清川白石。环十里而横襟。乔木脩篁。绕一邱而华盖。明窗棐几。合溯濂洛之渊源。绛帐缁帷。宜追邹鲁之弦诵。于焉效相宅之制。庶乎尽作室之功。工师度寻引之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4H 页
绳。规矩始正。僮指效椓阁之劳。柱石已完。严陵占桐庐之居。幽閒七里。白傅筑香山之屋。萧洒三间。遂尽心上之经纶。忽见眼前之突屼。苟美苟合。载笑载言。饭蔬饮水乐在中。云视富贵。浴沂风雩。咏而返。春游冠童。愿言乐育英才。将见满堂佳士。宜辍郢匠之斤斧。且听张老之颂歌。儿郎伟抛梁东。天际日驭朝红。岩石形如龟蔡。岳云横似蛟龙。儿郎伟抛梁南。长川一带如蓝。终成大海波涛。茫茫太虚混涵。儿郎伟抛梁西。当有五星聚奎。孕出圣贤豪杰。陶铸唐与虞兮。儿郎伟抛梁北。万古不动宸极。仰瞻群星拱辰。正似为政以德。儿郎伟抛梁上。云汉乾文垂象。夜静月出之光。复有松奏琴响。儿郎伟抛梁下。烟云遥接大野。砌花浓似锦纨。岸柳翠拂车马。伏愿上梁之后。一新门户。永镇江山。玉树芝兰。庭盈子姓之蛰蛰。诗书礼乐。堂凝歌诵之洋洋。
益斋李公(齐贤)龙岩影堂上梁文
述夫元天列象。奎璧次营室之躔。大地毓灵。河岳钟大贤之辅。是知道隆光国。并三精而垂辉。绩邵开来。用万世而为土。则有锦城祀武侯之像。万古云羽毛。洛社绘温公之容。九分人风采。惟我东方。崇儒重道。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4L 页
显忠遂良。鸡林一千年。薛崔之俎豆载列。鹄岭五百岁。安郑之院宇遂崇。益斋先生。海东名贤。天下正士。问学从禹祭酒。玩索羲文遗编。渊源自白彝斋。倡明程朱奥旨。胸襟洒落。光风霁月之清。德望尊巍。泰山北斗之重。至于忠孝之大节。卓乎功烈之丕垂。义气如张魏公謇匪躬之故。贞忱若宁武子坎维心之亨。咏唐史而论春秋之经。默契晦翁之见。简元宰而明中庸之义。允迈管仲之功。相五朝而焕乎文。祥麟瑞凤。踰八旬而光斯道。灵蓍元龟。乃若迹涉巴吴。既已包括山河。阅览风俗。功存社稷。足以昭洗日月。撑拄乾坤。矧惟先生照容。实是 宣王所命。精神飒爽。盖有吴寿山写生。气貌魁巍。亦著汤北村垂赞。襟绅历半千岁而犹慕。云仍传数十世而无忘。月城建祠。风节激东川之浪。恩峡设院。文采争俗离之高。惟玆一区龙岩之原。允合千秋牲享之所。山近东洛。想贤师藏履之阡。墟古中庵。宛牧老读书之迹。此殆造物者阴相。奚但佳子孙攸芋。问之阴阳。天与其时地与其利。若有神物。水增以清山增以高。乃相东隅。乃规中奥。用斧斤绳墨之手。秩然任钜工之功。输栋梁柱石之材。翼乎撑大厦之势。于是衡阳成岳麓之院。蜀中
华山集卷之五 第 415H 页
奉乖崖之帧。梅花素敷。明月绕魏翁之易。林竹隐翳。清风横陶公之琴。仰之弥有高焉。愀然如复见也。以妥以侑。载肃载恭。武夷联绵。袭紫阳之道德。峨嵋拱揖。挹东坡之文章。昭如日星。礼勤樽俎。岂特后裔之尊慕。亦见多士之虔禋。小住郢斤。齐听巴唱。儿郎伟抛梁东。月出金鳌万古崇。剩得光明公气像。至今炯照四方中。儿郎伟抛梁南。壁立青山万仞岚。正带斯文明德号。伊来圣学见纲三。儿郎伟抛梁西。大海汪洋天地倪。想得心胸如许阔。百年遗泽在黔黎。儿郎伟抛梁北。水丽山高有故国。若道平生大事业。吾东华制是谁力。儿郎伟抛梁上。箕尾苍苍光彩放。自是精灵骑彼宿。长时拱卫北辰向。儿郎伟抛梁下。一鉴澄潭活水泻。泼泼源头来不尽。馀波薰沐后孙也。伏愿上梁之后。棂庑修洁。笾豆静嘉。祀事孔明。永至万千其岁。风仪耸动。益劝亿兆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