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4H 页
答崔君美(邦彦○辛丑)
自哭遂庵。即拟奉一书于执事以相慰。缘有病故。迁就至此。恒用歉叹。乃蒙先辱书存。辞意特深。至其所以悼遂庵者。则实同此心。而至于山颓以来。惟遂庵与区区为依云者。则虽荷见待之出寻常万万。而抑亦以不敢当为惧焉。况以不得从游于太极亭下。今日恋昂尤倍为教。读来益不胜感佩也。然其所谓却羡遂庵好奉先生杖屦于泉台者。尤使人悲怆哽咽。殆无以为怀也。拜书后。宜即修敬。而适儿子因渠职事入城。适甚匆卒。未暇修候。令其先往以谒。及归细询动静之状。无异此身之亲承良诲也。信后亦多日。伏惟闲养气候增福。窃闻颜貌不衰。精力尚健。真所谓蓍龟益神者。不知行何术。而乃能如此耶。若区区者。居常薾然昏惫。几于委顿。一日之内。起坐时绝少。只有瞻仰羡叹而已。姑以此昂复。追当更候。不备。
答李汝九(甲子)
前月之进。槩出经营。承诲归来。心如有得。但以犹有馀情为恨也。尔后奔忙一倍。遂阙更候。第切瞻𨓏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4L 页
私。玆拜委书存问。仰认前后眷眷之意。使人感叹不容喻。仍审履玆春暮。哀孝候神相增福。区区慰仰。又不可言矣。况且满纸警诲。诚有以起予者。某虽甚顽钝。岂不知感。盖此区区初非漠然无意于斯者。只是性质凡庸。志气低垂。虽在闲居静处之日。亦患因循迁就。了无一分之得。矧今落此胶扰之域。尤岂有仕优之道耶。分外一命。亦知不敢当。而惟是家贫亲老。既不能自决。又恐屡次前却。不无惹得非情之诮。遂不免黾勉此来。而中心愧耻已切。重以司在 禁中。凡百不便。虽无晨夕奔走之劳。而常有喧扰纷聒之苦。其亦安能专一看读。以不废素业耶。而况遭时不幸。言一出口。无非得罪者。以此愆尤山积。殆不可追。虽自今年以来。一切以静默守分为主。而亦恐其终难自保。寻常危凛。心窃独苦而已。玆蒙哀侍责以日新又新之道。勉以相砭相质之义。是诚古人之事。敢不奉以周旋。以不忘盛意哉。抑念区区今日。病败百出。人皆觑破。如吾哀者。正宜随闻规正。俾不至于大段狼狈之归。而若哀则累然在忧服之中。无可得以仰议者。某虽欲献规。其可得乎。无已则有一焉。古人于居忧之时。往复讲论。无异平日。盖以晦翁之事观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5H 页
之。可见也。吾人今日。只有书册义理。为自己切实工夫。而馀外纷纷。尽不干事。苟于看书之际。或以所得。或以所疑。提出问难。以相證正。务要得其是处。则学可以进。德可以修。讲磨之道。无大于是矣。不知哀意以为如何。区区后日。固亦可以留意。窃想哀于年来。必有亲切见得者。或可蒙示及一二。以开思索商论之端耶。恃厚冒及。僭悚僭悚。
答李汝九(甲申)
耑书垂问。辞意缕缕。披读慰豁。不翅拜晤。况审即日旱热。静养起居增福。尤可喜也。所示副本。谨以承领。其再疏誊纸。昨又因黄江而获见之。且观今书示谕。知有承 命前进之意。未知果以何日发程。将到何地而陈乞。亦当待 批下而为去就耶。业已出脚。则自 上必无许递之理矣。承 批之后。其势当不得不仍诣 阙下。况再疏中。既及一谢 恩命之意。则其如此尤无怪也。然如黄江之一向退藏。固为世道叹惜。而今日执事之出。又却不能无奉虑者。盖吉凶悔吝。生于动故也。窃想于此。讲之熟矣。岂区区愚昧所敢妄论者哉。惟愿深思审处。无孤士友之望。如何如何。某既已往还京口。且毕赈事。意谓自此可以温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5L 页
理书册。而不但吟病度日。不雨至此。民事又将罔措。恐难得如意安闲也。命也奈何。始欲以近日一会黄江或仙岩。以承佳诲。而今不可易得矣。此怀怅仰。当复如何。不宣。
与林德涵(癸丑)
前月在江上。承拜手书告别。知足下之随赴杨郡也。黯然之思。尚以为劳。即又承辱惠帖。三复以还。顿觉别怀豁如矣。比日溽暑流烁。未委侍学动静万胜否。每听蝉声益清。未尝不起晦翁怀高风之想耳。示谕缕缕。有请言而求益者。顾某之愚。何足以当之。盖念此事。必须远大立心。常自激仰。有舜何人予何人之心。然后直从事于格致诚正之地。居之以宽弘。持之以刚毅。勉勉循循。惟恐不及。一息未绝之前。不可丝毫放过。暂时废辍。苟能如是立心。如是用力。则几何不及于圣贤。而惟其气禀之所拘。物欲之所蔽。此心之体。虚者塞。明者昏。率皆滔滔焉。禽兽之归矣。宁不可哀之甚乎。某于趍庭之日。已敢略觑此意。及其罹忧而居垩也。一日忽有感于心者。遂自口语而曰。先君子平日。所以自修者。既严且笃。又其教人则要使不迷于趍向。曾不以俗学为可贵。而以圣贤之学。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6H 页
必可学。今我于此。若不以先君子之心为心。而继述其志事。则将何以副先人泉下之望。遂自此有惕然警惧之心。盖于善恶之间。固不可谓全昧于所趍。但亦不能真知其可好可恶。故迄今已三载矣。而无一行之可修。无一识之所进。气质之偏未克。而喜怒每不中节。物欲之累不祛。而天理日觉消亡。最是迟疑等待。而奋厉之志不立。因循怠懒。而文字之工不续。如此而求其入于圣贤之域。政如却步而求前。闭门而欲入。其不日陷于坑堑而得免于大过者几希矣。常谓吾兄天质高而材力盛。已所成就。绝出伦辈。必能大有所立。以副友朋之望。若所谓请言而求益者。正某所望于足下者。岂足下之所责于某者哉。盖某既没身于千丈淤泥。方且自救之不暇。尚何能攻人病责人善。而做无忠之恕乎。虽然。足下若必欲有闻焉。则愚有一说焉。足下既立志笃学。其用工次第。自有圣贤方法。必当循序而渐进矣。然念吾兄天资仁恕宽缓。故于论议。亦务为完备周遍。此固美德也。然其流或至柔懦姑息。而欠于果断刚决。此又不可不深省处。幸于日用间察之如何。且足下既已出身入仕矣。出处去就。尤宜详审。曾见足下。每以被谤一节。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6L 页
为不足为出处之大关。此于君子退逊之道。似有不然者。既辱盛教。悉献胸中之愚。如有未当。幸更示及。且区区所以自陈己事者。亦欲因此而得蒙指南之教也。亦愿足下之加意焉。
答林德涵
耑书远辱。寄意甚厚。重以祭需。风谊恳笃。拜领荷谢。不知所言。此间时序易迈。奄此先忌。追慕怆恸。一倍难胜。向来朋友道丧。但务容悦。未果有攻过责善如古人者也。惟兄于弟。每以长笺短牍。倾倒无馀。或进或退。一抑一扬。无非所以切磋箴警之者。而今又发其病而药之。必欲左提右挈。以共趍乎贤人君子之域。甚盛意也。弟之愚劣。诚不敢当。亦安忍自分暴弃。以终为君子之弃也。来教一曰。议论见趣。觉少馀地。一曰。有妨于虚逊沉潜。斯二言也。皆区区药石。谨当佩服而不忘焉。弟今行得侍丈席凡四五日。顾以客扰。未能得间。只于长者眼下。读大学并或问一遍而已。既无亲切问难处。所问亦不过文义间数段意味。事业安能有所显然进益者耶。吴贯之。亦挟册往留。只学得太极图一篇而来耳。太极小注。叶氏所谓一阳未动之时。谓之阴阳未生者。寻常有疑质之。函丈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7H 页
亦以为然。正心章。有所二字。弟亦知其为留滞之病。而朱子语意。有偏重之有。亦欲以有所之有看。则贯之以为不然矣。及禀函丈。以贯之说。为得矣。馀万匆匆不宣。
答林德涵(庚申)
别来秋水大行。音问漠然。使人驰想深增。不意耑使远辱。副以手书。三复感慰。莫之胜说。第承惨遭重戚。为之惊恒万万也。况闻天和久愆。诸病迭作。旅寓龃龉。将息有妨。并用驰念耿耿不忘。吾人千古。遭时孔罕。今兄既已遇知 人主。致身玉堂。以常情言之。可谓荣且幸矣。而满纸缕缕。无非感慨思退之意。岂人心不如我心。局内不如局外。徒见其可忧。而不见其有可乐故耶。夫以古之大贤君子。犹不能责效于时月之间。岂不曰迟迟积诚。以冀 上心之或悟也耶。至于去就之宜。只在高明量己与度时而已。虽如区区之爱慕者。亦不敢直有请也。然不合则去。古人正法。枉寻直尺。君子所戒。毫釐几微之际。亦所当察。想兄于此。必已有定见矣。触犯之询。诚荷不外。盖有犯无隐。既有圣训。触忤与否。固不当论。今日之直陈所抱。以决进退。岂不大小大快活。只时有所不可不审。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7L 页
事有所不可不虑。则大小轻重之间。容亦有可商量者。此盖不但为利害言也。第所谓触犯者。未知何事。如蒙见示大意。或可冒贡忧虑之万一矣。此中闲居之乐。诚有如来意者。至于神仙之说。恐亦太过矣。如何如何。杨山之行。当无揶揄否。果得一会。何幸如之。千万呼灯草此。只希加爱。
与林德涵(辛酉)
冬令乖常。便有春和气象。伏惟侍奉吉庆。尊履日清健矣。曾于出城日。临发拜书。立马草草仰答。不知作何语也。归卧山间。更出而读之。诲意十分切实。极有深味。甚令人发省。况到残灯静夜。自己光景之教。尤不觉感叹。倍增慨然也。大槩所谓收敛。却不能接续。一日之间。亦自千走万驰。设令已有所讲。犹不足以为凑泊之本。况日间读书。全是鲁莽灭裂。无一分明见解也耶。规矩准绳之谕。尤愧不敢承当耳。昨得君辅兄书。谓兄柄用巍显。不能相通。仍云德涵若不慨然以清仕路为心。则便非学者。得失之效。不久当见云。计今日士友之望皆然也。不知吾兄自视如何。其当有以塞其责耶。弟才答去以为此友志非不切。但恐力量有所不逮。惟辞而不居。为稍安于私义。毋乃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8H 页
浅之为相知而不能有概于高明之见耶。僭悚僭悚。不宣。
与林德涵(癸亥)
向来去就。非敢自谓尽善。但以私计言之。今既屈首从宦。盖为亲计。而老亲屈指悬望者。只在于早晚得一小邑。如非大害义理。诚有不忍触伤其意者。况此区区本虽亡状。然亦不敢全以下流自待。初除不仕。再除始就者。自谓有所讲定审察义理。而彼所为言。则全就奔竞躁进者而云云。伊时意思。槩谓自家出处。既不如彼。彼亦未必指吾。则以此决归。虽若快活。或恐未允于人情天理之实。又况因此永废。终身不仕则好矣。不然而便养之志。终必欲一伸。则他日更来。宁不重难。反复参商。其所自处。竟不得不出于此。然于中心歉然。则不可谓无矣。今承来教。虽许以慰幸。然其周遮之责。可谓就本原而提掇者。辞意明正。益见期勉之重矣。令人感服。敢不承膺。若其所谕杜门守静云者。不但为令侄之药石。如弟者。亦当取以为勉可也。此道理非不知之。只以从初意思泛滥。年来所望于世道者甚切。妄意一二先生。若能一时出来。同其进退。则设令治道未成。反为流俗之所攻。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8L 页
一片士林。则犹可不至于破坏。故其初也。亦尝有所赞成。而事不如意。以至于此。在区区之心。安得不诚实慨恨哉。老先生议论心事。具有本末曲折。可谓明白洞然。弟则尝自谓知之最深。而同志之间。亦多未晓。不免时与说破。又况风习日下。士趍未定。间或有陵驾长者。侵侮讥斥。无所忌惮者。此于长者。宁有加损。而不但于其人。所关非常。伤风败俗。莫此为甚。又见彼此之间。疑阻转甚。动必䝱制。不求其人之情实。而举加以不好名目。遂致两皆不能尽言。责己则太厚。责人则太苛。一事合意。必欲尽护他失。一言不合。又辄疑其用心。知我而不知有彼。逐鹿而不见泰山。似此景状。恐终决无保合之望。时与朋友相对。毋论彼此。或语及之。务欲矫其偏以归中正。则非惟不信。又从而疑之。彼疑扶此。此疑扶彼。间有一二人信及者。而要之无益于事。徒为受谤彼此之归。岂非可苦可笑之甚者也。非不欲缄口结舌。无所干与。而惟其中心既诚实慨恨。故或对师友。有所触发。则自不得不信口说出。莫非学不得力之致。尚谁尤哉。抑弟又有稍自为幸者。馀人不须言。平日所相亲信期待者。无如哀兄及子直,君辅,仲和诸兄。而君辅,仲和常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9H 页
之相讲。盖与鄙见无甚异同。哀兄及子直。远在数百里外。固知其必无偏倚以妨大体。然亦未有能得其详。每以为郁。顷因从氏。略闻一二。此承示教。又知大意所存。已深奉喜。而况因子直得闻。渠与哀兄之详。可谓不谋而同。千里合席。吾辈平日相信。为不虚矣。然来教所谓心未易尽公。见未易尽明者。正为吾辈顶门上一针。此则彼此皆不可不加勉也。哀兄虽有宿病。必不废读诵。未知近做甚工夫耶。幸及此勉力。以慰世道斯文之望也。
与金子益(丁亥)
兄与我五六日相守。实儿时以后之所未尝得者。其为欣荷当复如何。但弟自无所事。不能有以资益。此甚可愧。然其观善之幸承诲之乐。亦自有不浅者。别来瞻想。一倍耿耿。雨后老炎尚炽。未委兄候如何。弟自送兄。还益昏愦放倒。殆无以收拾。殊可闷也。艮庵之号。兄既定之。弟欲敢以此自称。盖昔闻尤庵老先生之教。以为沧洲公尝谓我君言多尤。我今定君号曰尤庵。吾答以尤非好字。故人既有赠。岂敢不当。自此仍以为号云。今兄则不出于戏。而出于真相爱真相勖。尤何敢不承。然必有说以明之。可无疑于服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99L 页
兄既许作记以寄矣。幸依约速惠一言。俾有以痛砭之如何。且先人时。兄所见闻说话事为。无论闲紧。随记录示之意。亦已蒙诺。事忌迁就。亦望留意。追挽注释一款。亦令二哥。趁此时为之。幸甚。
答金子益(壬辰)
天祸我家。遽夺吾子东。嗟呼痛矣。尚何言哉。固知兄闻之。其所伤恸。必不大减于区区。而相望杳然。不能握手一恸。尤以为悲。正月既望所出书。今月望间。始得承拜。首尾千馀言。莫非至痛所发。怆咽哽塞。读不能成声。真所谓一字千泪者。况其清溪梦滩之谕。尤令人感慨矣。此君人物才调。器局风彩。不但鄙门之所无。抑亦难得于末世。意谓必有所做得。以救国事之万一。而今忽至此。使方面之任。亦不能尽展其才猷。天道诚不可知也。岘山以后。渴病虽甚。犹不至深虑。庚寅之秋。往省于隋衙。留止数日而察视。则病果重矣。忧当如何。欲渠解归调养。有所相勉。及闻按节南服。忧实有倍。嘉陵往来之路。两夜联枕。屡言其失计。到营之后。又闻病情少胜。谓是药效。每以专务调养。无甚费精之意。因书辄勉。盖此所虑。只在于前病之益深。久或难治。夫岂料其遽发大肿。遂至奄忽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0H 页
彼耶。大抵虽曰少胜。病根未祛。而添伤于浃月原隰之劳。又为公私酬应所恼。遂至下部生肿。而傍无一医。未免误治。旬日之内。乃至于此。使渠在京调养。则肿不必发。发亦不必遽至于斯。虽云天命。人事有以致之者如此。深恨其初不力挽。以有此无及之悔。尚何言哉。渠知我欲一见南中山川。连以此事往复。将欲以正二晦初到彼。携渠入头流。共上天王绝顶。仍又遍踏月出,边山诸胜而归。廿八之夕。又方作书申之。书未毕而凶音忽至。古今安有如此事耶。窃念馀生。只与相依为命。虽同处一室。尽力于疾病死生之际。此心此痛。犹难自抑。况今病不及闻。死不得诀。千里承凶。致身无路。平生相友之情。曾路人之不若。以弟之不能忍耐者。其尤何以自堪耶。自冬间。患臂甚苦。及哭此丧。百病交作。返榇后一旬。始仅往来龙仁。又趁葬日。扶曳更往。忍见渠入地。随返哭入城。因病情加剧。今廿二日始还栖。今则万事毕矣。方春发生。万物皆欣欣向荣。而渠独一𨓏而不复返。随处触事。只有悲涕而已。想兄可以默会矣。来示欲知葬地与期日。而棘侄辈已送往挽幅。故拜书后。亦不即作复而奉告矣。弟之畸穷。愈往愈甚。自亡弟死后。独一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0L 页
甥。倚如亲子侄。而去秋忽然失之。今又哭此君。弟虽死。而将无人瘗我矣。门户之衰亡。固不须言。即其身世之孤孑。世岂有如弟者耶。二兄弟五姊妹。弟独与一妹存。而一子一甥之外。更无他子侄。以先考先妣之仁。而内外子侄之草草如此。岂弟之穷命使然耶。只抚躬怜悼而已。心中苦怀。无处可诉。临书聊以尽摅。想兄亦为之悯然也。病倩。不宣。
答金子益(乙未)
兄与我不相往来。不相闻问已数年。此诚不可使闻于人者。欲遵古人式相好无相犹之义。弟欲先发书以候。而亦有未及。乃蒙兄辱问远枉。惊慰之极。恍得隔世信息也。仍惟此时春寒。兄候起居增相。雪岳虎患。使人代怖。兄之栖息之未保。势所固然。抑造物者。无乃故以此警动。欲令兄不作离群绝物之士耶。但闻兄近被 召命。其损高趣多矣。不知何以处之。昔年书筵官时。先仲氏抵弟书。谓兄以打乖法门。今亦复循前辙否。想方住在斧壤。青龙山,卧龙瀑,三清书堂等处。皆已周览否。其山水果如何。倘荷一言题品。早晚相示则幸也。弟曾有记有诗。付在书堂壁上。其存否未可知。顷有书于令胤使君。问其有无。若有可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1H 页
考。亦乞有以和寄也。梨下书斋之谕。读来不觉依然。此盖当初欲名以知非庵。而未及揭板者。恨无由更至其间。以寻旧迹耳。所欲言者。不欲烦之书尺。只俟拜时一一。姑不备。
答金子益(庚子)
前书警诲。十分切当。诚可谓顶门一针。敢不铭心佩服耶。古人以一夜话。为胜读十年书。使弟果有所事。可以受善。则虽岁获一会面。亦岂无资益之道哉。惟其不然。故自无滋润意味。不但彼此气调之不同而已。诚可叹也。兄所谓自阴阳五行。以至礼乐刑政。须讲之周遍精切。方是学问云者。可谓不易之定论。弟亦非不知其如此。而少时既不能真实用力。中晚以后。未免放废。及今气衰神昏。不敢复以此事自任。兄亦错认谓弟之学问如此。此其不相悉甚矣。前之年条。今之麻布。皆不过当着目前。故自不能忍耐。信口说出而已。亦非欲以此看作全体。以为此事之外。更无他事也。然弟意亦有所在。向来数十年。斯文是非之未定。专由于年条之不明。且窃覵兄于此每略之。而实则其中似未甚瞭然。故每对兄。辄论及此。至于麻布。则兄之一见弟疏。即改前见。尽出于公平之心。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1L 页
弟于此。诚实叹服。然以 朝廷。则首揆台爷。初既以朱子定论。谓当从。劝弟自列。而终乃为诸议所牵掣。归于不从。到今练后该曹无所举论。然中外朝官。公然改麻着布。而犹以为朱子说。则不可从。盖自谓随练带而如此。首揆书。又以前日所处为不加详审而误着。且以鄙论。谓考證有据。至以为叹服。而不守初见。是其悔悟可谓至矣。然犹不能发一言引咎。使今日知朱子说之当从。使后世。更勿援引误着之前例。乃以为诸议不欲引咎。仍结之曰。俗见自如此。而不能自主张。夫当身意思。初不悔悟则已矣。既悔悟而犹且牵掣于左右之议。自以为误着。而终不引咎。此岂非深可慨然者乎。大抵今之一种议论以为君父丧当一体。父丧既无燕居白带之礼。则于君丧。亦当然。朱子于丧服劄答余书。皆苟循流俗。而所论失当。今不可从。外虽厌闻非朱子弃朱子之云。而内实以为非而欲弃其说。弟意君父丧虽同服斩。其情与义。自有浅深之不同。故朱子之所定燕服如此。若视事服。则必以别制布幞头,布公服,布革带。乃为合礼。手笔明白。万古昭揭。而今以燕服不欲从之。故并与视事服而谓之陋。此犹不足。乃以康王之麻冕为不是。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2H 页
而欲从东坡。其论至此。则更无奈何。诚不知何故。乃如许也。弟则以是之故。谓之关系甚大。而兄则乃以为无甚关系。想兄似犹不能尽知而然也。莲相于燕服。犹未快悟。然今则以为朱子既有定论。设有未能洞然于心者。其当从无疑。故见有道书而曰如此。则楼院黑水。何可攻乎。其意亦甚以为忧。劝弟姑秘而不出。弟亦不欲轻示人矣。兄书所云。承华阳法音。接武夷大统云云。何其讥之太甚耶。弟虽全无所见于义理大体。亦何至如此可笑耶。然弟平生实无一事可观。以我而论。则无乃此犹为大耶。圣猷台亦每讥我。故弟顷作书以为兄辈虽讥我。我则自谓主布带。以从朱子攻新法。以防祸乱。此为吾大事业云。则其答又谓后有圣人出。以为大事业。然后方真为大事业云。诚可好笑。兄之警诲甚切当。既不可无答。又不可全没弟心事。故初不即对。趑趄至今矣。终难含默。临书口呼如此。未免多费葛藤。岂此亦喃喃不已。声色于此。笔舌于此者耶。千万秘之。
答金直卿(干○辛丑)
明德说。谨亦承览。顾此区区。旧学之荒废已久。其何能有所领会耶。然朱子既释明德曰。虚灵不昧。以具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2L 页
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虚灵不昧。即所以释明字之义。具众理应万事。即所以释德字之义。如来谕所云。岂不当耶。况已有尤庵老先生批诲之言。恐无可疑者矣。如何如何。知觉说。区区所与和兄论辨者。闻曾因士直而取览矣。顷拜时。亦许以得当矣。今何容更赘耶。和兄居忧时。区区相对论此。其弟敬明笑谓和兄曰。此事讼争。吾意兄主当负。盖以知属智。朱子所论不翅一二。则其何能胜乎。大抵和兄于此。自谓有独得之见。且欲以潘谦之书为證。而区区又明其非。晚年则亦不能必伸。若久于世。则安知其不改见耶。每一思之。尤可悲痛。玄石先生语录事。既承面教。又蒙申谕。诚荷不外。此事不命犹承。况勤托如此耶。但区区于当时。既未能有所记录。即今精神昏茫。前忘后失。虽欲追记一二。实不可得。奉对时备告实状。而想或未能蒙谅也。然若见他人所录。则犹或有万一依仿之道。而执事亦烦不欲相示。亦何敢请其得见乎。大抵当日所承闻者。几皆时事出处上。而于文字义理。则甚少。即今追思。茫然若隔前生。间或记得一言半句。而既无捉摸。亦难备著首末。只自慨然太息而已。老兄所记尤庵先生语录。承已书送于权台有道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3H 页
许。如有副本。或可蒙投示耶。
与金直卿(壬寅)
岁换久矣。伏惟静养起居增福。窃想执事今年为七十七。此则大耋也。诚人世之所罕有。而即如区区。亦作六十八岁翁。此岂梦寐所及耶。抑自少日。已阅尽多少世变。而今又如此老而不死者。未必是好事。如黄江之前数月乘化者。岂非福耶。噫其戚矣。前月耑伻远存。实出于念我必被行遣。慰问告别之意。此其感佩。诚不可胜。草草仰复。不足以展此心之万一。更欲一书修候。尽此悃愊。而亦因急行孙儿婚事。自尔冗扰。迄未如意。极令人歉叹。始谓岭海之行。朝夕难免。今过月馀。尚无所闻。似以目前事多。未暇及于尼事而然也。然亦是早晚事。反不如速得过岭之为快矣。老兄本不如区区之见嫉。似无可虑。但此七八十之人。一朝远去。更拜难期。此又不能不恨恨也。向来宦妾之变。追思尚极危懔。虽云伏法。或自毙或径殒。神人之愤。不可谓尽泄矣。奈何奈何。尼事若不速发。则仍在近京处。如坐针毡。思欲移往上游。或他稍远处。而如或即被谴谪。则狼狈亦必倍甚。用是不能决矣。千万书不能一一。只乞加护益重。此书托之而敏。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3L 页
如蒙答来则幸也。
答李子三(畬○壬辰)
下示两别纸。谨皆承览。日昨有道令书问此事。而静台所达本语全未有闻。故不能为答矣。今始知其曲折。顾此区区于礼家。全所昧昧。夫岂有意见之敢到。而乃蒙俯询如此。其为惭悚当复如何。然曾见士友间。亦有疑此礼者。以为妾母不世祭。虽有小记之言。以程朱所论庶人祭高祖之义推之。今难不祭云。区区浅见。窃谓此实难定。程朱所论。虽许庶人之祭及高祖。然亦与此不无所间。且有不世祭之古训。则其何敢擅断。设令当为世祭。决不可以只祀其祖母一人之故。谓之承重。既非承重。则又安得服三年耶。况问解中。沙溪说既如许。又考尤翁答李君晦之问曰。妾孙于其父之母。无承重之义。恐不可行三年。既不行三年。则何可伸心丧耶。且见玄石礼说。亦初以为当服三年。后又以不世祭之义为重。欲用备要八母图不杖期之文。先贤所论皆同。尤不以为疑矣。今见静台所陈。然后始更检看问解与春堂别集。则两本果不同。而春堂意思。似亦以为若不为祖后。则当服三年也。然问解编定时。慎斋虽主张。春堂,尤翁。实皆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4H 页
参證。则沙溪答辞之添入。亦岂不同议而处之耶。窃想沙溪先生初见。以妾孙为非祖后。则当服三年。故其答月塘者然也。然后来所见。又必变改。故慎斋与春堂。有所追添也。下书所谓字句点改。容或有之。宁有非文元本意。而直为立说追添之理云者。恐不可易矣。且别集中。沙溪答语。虽与问解不同。亦不许依春堂所问。而为心丧三年。只令依诸孙期服之制。而若心丧。此亦与所答月塘当服三年者不同。岂沙溪于此答时。亦已变见耶。然其所答月塘者既如许。静台所陈中。沙溪,同春。皆然云者。固据此而发。至于慎斋之亦然。则有何所据耶。有道令顷以禫在季月。则吉祭当行于同月与否为问。仍自谓劝人以行于同月。因此更考春堂别集。其中亦有一段可考者。槩沙溪于此。初亦以为禫在季月。亦当行吉祭于同月。而及闻愚伏之论而快改云。才以此报有道矣。以此推之。虽以沙溪之地位。其有初晚之异同。亦可见矣。静台此论。必有所以恨不得面扣而相讲也。既承俯问。故不敢不以平日意思仰禀求教。实有僭妄之惧。伏乞勿烦于人。而密赐更示。以祛蒙蔽。千万幸甚。
与李子三(癸巳)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4L 页
雨后。日热愈炽。伏惟台体动静万福。久处江湖之馀。又当此炎暑。城中胶扰之苦。伏想一倍难堪矣。区区驰仰亡任也。某近患外感。兼得喉痛。废食伏枕。日事呻吟。重以职名未解。悚蹙罔措。前日下书中指教之辞。实出怜爱之至意。岂不知感。但以区区谓不欲倚于一边。此则恐或未尽垂察也。盖前日从宦。只为家贫亲老。而今则既无便养之所。又疾病深痼。不敢尽力故然耳。有何一边与否之可论耶。平生所处如此。不可以儒者去就言。而乃辱勤谕。惶愧深矣。然无论如何。前后 恩命之下。一向违逋。迹涉偃蹇。诚欲依先人所行。一谢军衔。以少伸分义。而向来诸议 筵奏。已极不似。 圣批至有幼学壮行之教。冒此出头。终有所不敢。只得依前缩伏而已。不知盛意果以为如何也。既承责勉之教。故谨此悉暴情实。惟乞俯谅而牖迷也。病甚不备。
与李子三(乙未)
前书所禀。盖出于不敢自外之意。而不惟未蒙俯答。传者以为有不知我之教。心窃惶悚。适对俞友。略有所及矣。乃竟彻听。有此下书。至并赐别纸以开谕。反复丁宁。披露无隐。可谓片片赤心说与人矣。拜荷欣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5H 页
豁。无以为喻。但退溪栗谷规摸之引喻。未见其必然。以大监前日所处观之。似近于栗谷。而今欲学退溪者。未知如何耶。然退溪造 朝时。既频入 筵席。又有六条疏。亦不可谓全不干涉于国事也。来教自谓本不欲出世。既出常以退逊为心。固知雅意如此。然前后章奏。亦岂不眷眷于当世耶。即今位遇甚隆。且被不世之 异恩。其在分义。恐难容易决退。此则区区亦每对人言之。惟是既在朝端。则一向引入。终不一进 榻前。以效忠款者。或恐未安。敢有所禀。至若以前日见疑党论之故。不欲复以格君自任者。尤有不敢知者。执此而不更出则固好。既于开释之后。未免承 命。则复以此为嫌。无乃有所不可耶。古人之尽忠者。其心盖自谓如此。则必有益而至诚有望。何尝必其无益。但为塞责而已耶。然果能办得休致一着。而浩然东归。则他亦有不必论者矣。如何如何。既蒙盛教。又不得不妄发。悚仄悚仄。
答李子三别纸(丙申)
伏读来教以为前后言者。但以背师声罪。不曾明陈其悖义之状。窃不自揆。欲一陈论云。区区浅见。亦尝以此为慨然。今閤下果能于此。明辨痛陈。使 圣意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5L 页
开悟。则固为士林之大幸。设或未然。蒙被 严旨。或仍遭横逆。亦岂不为盛德之光耶。盖 圣上曾以父师轻重为教。而自下无辨论者。遂以为定论。礼经君父师一体之义。未免蔽晦而不白。此于世教。果如何耶。程张以后。固有厚薄之说。栗谷论师服。亦有月数多少之别。然如颜子之于孔子。虽 圣上。亦岂不曰与君父师一体耶。然则其不可以父重师轻立论审矣。况今所谓背师者。非谓其绝迹师门也。乃指其挟憾诬毁也。此则虽朋友亦然。宁有一边憾怒。一边诬毁之义耶。然玄石则常以为师不可绝。故己巳祸后。亦劝其往哭于墓。而彼不肯听矣。源流犹不足言。碣文事尤重。峡疏虽严正。亦只说其槩之教。亦诚然。此事的證似难得。黄江虽有所闻。无文籍则不可为据。故必略之也。抑老先生固屡形于文字中矣。今必引此为言。未知如何。顷见泮儒及外方疏。或引祭沙溪文。或引抵玄石书。区区窃谓自我为言可也。何必引老先生言。无益于彼之服罪。而徒使老先生受无限诟辱耶。深以为叹。今此疏又如此。此后势当就老先生言。为之解释矣。己巳老先生得罪之夜。玄纪辈力攻老先生。极赞彼之父子。仍收削逸之 命。即拟望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H 页
大宪。其后伸镌(一作鑴)时。又引彼为證。及庚午秋。彼为都宪陈疏。略言镌(一作鑴)非。台启请削夺。其启以为镌(一作鑴)死后。彼见镌(一作鑴)婿。再三嗟伤。引前史比士祸云。然彼无发明之事矣。此三度 筵说启辞。幸并考出于政院日记。而览之如何。外方疏所谓抵玄石第二书。辞意则固多见于他书中。而其抵玄石则曾未有闻矣。黄江疏入后。处分若不如所望。则更无所言者。閤下既欲一言。则待 上候少胜之日。若如丁卯罗疏时。老峰爷劄请取览 处分时事。请 入览峡疏。而仍有陈辨则如何耶。
与郑仲淳(浩○庚寅)
日昨辨疏。近得详玩。辞意极其明备。殆无以复加。至其所谓庶子归家。子妇服期。将许其能行古礼云者。尤似善谕矣。但沙溪先生文集所著。又复以为證。彼辈必将更考此段。复以寒泉事藉口矣。然其藉口固不须言。而沙溪于此。以古礼虞后无朝夕上食。为明白。且以朱子无他兄弟。朝夕上食。不可付之他人为废之之明文。此诚不敢知其所以。今按朱子答陆子寿前书之在大全者。(节要所载。即后书也。)有云昔遭丧祸。亦尝考之。仍论子寿欲撤几筵之非。以为主复于寝。而以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6L 页
事生之礼事之。后答叶味道书。亦引左氏国语。而谓主复于寝。而犹日上食。夫所谓事生之礼者。岂非上食。而所谓丧祸。实指先生丁忧时。则先生既考之如此。宁有不自行上食之理耶。(按。朱子此书。在子寿服继母丧时。即丁酉年也。槩于答味道书曰。顷年陆子寿兄弟亲丧来问云。而子寿生母饶氏。则卒于辛酉。为子寿儿时故也。先生遭祝氏忧。实在己丑。在丁酉前八岁。故先生以为昔遭丧祸。亦尝考之云矣。)况左,国。比汉儒。为尤近古。此独不可谓古礼耶。后书所谓卒哭后。不复馈食于下室者。亦只据郑注而云。然其下。又即曰古今异宜。礼文之变。有未可深考。仍论祔后撤几之非。其意所在。亦略可见矣。且寒泉时刘令人。既无恙。塾,野之年。或为十七。或为十八。安可谓无可付之人耶。家礼卒哭后。只言止朝夕奠。而不言并止朝夕上食。则其不废可知。而月塘所记。则以为指虞以上而言。无乃记得或误耶。辑览中。又录颐庵之言。而其言曰。家礼罢朝夕奠。不及上食。朱子使之仍行无疑。沙溪意思。若一如文集问解所载及月塘所记。则颐庵此言之下。必当有按说。以明其不然。无乃沙溪所论。或有初晚之异耶。退溪则以寒泉事谓之疑。而不得其说。同春则谓罢之无明文。不可断定。(缺)以刘令人在家行上食为疑者。禹景善之问于退溪者。亦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H 页
矣。且此不但沙溪所论如此。考龟峰说亦同。岂沙溪云云。亦本于此耶。恨不得供洒扫而请教也。尤庵老先生所以言于台及黄江者。其曲折似最该备。盖朱子于当时。虽云守墓。刘令人及塾,野在焉。想其上食。必依礼不废也。此其为證者。家礼之外。其答陆子寿前书。所谓昔遭丧祸。亦尝考之云者。尤似分明。如曰几筵虽不撤去。只存朝夕哭及朔望殷奠而已。则其书所谓以事生之礼事之者。非朝夕上食而何。且于叶味道书中。何以曰主复于寝。而犹日上食。又何以引郑注不复馈食。而即曰古今异宜。礼文之变。未可深考耶。此等处见解异同。虽在师生间。自是常事。而彼乃乘时逞愤。至以背沙溪诬朱子辱尤庵。有若渠则一从沙溪。一遵朱子者然。诚可痛。亦可笑也。使渠果欲从沙溪而遵朱子。则无论古礼如何。朱子与沙溪。既皆以上食为当。终三年行之者。不啻丁宁而明白。其必不行何耶。况其意果以朱子为废上食。而亦废之。则其于朱子一生精力所在四书。一皆背戾。而独于无明文未可知之上食。乃必如此。此其情状。亦岂难知耶。痛矣痛矣。贵疏中所引退溪说。只节要注而已。禹景善,金而精等问答。岂其时未及考出故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7L 页
玆谨录在下方。以备参考。近又得尤庵老先生论此三条于文集中。台与黄江所亲闻者。可以相发。且其以问解所言为疑。而以不及禀质于沙溪为恨者。亦符贱见。尤以为幸。此亦并录以上耳。
答郑仲淳(甲午)
即拜台翰。仰慰良深。数日 上候少胜。今日又有朝廷勿问安之教。臣民之幸。何可言。弟一向久留。亦殊不便。明欲姑为退归。以为观势更入之计。未知如何也。所喻辞意谨悉。彼中以紫阳夫子。升配圣庙殿上。与十哲并列之由。顷因权友幼晦得闻之。前头若令我国一体为之。其所难处。诚如台教。盖昔五贤从祀时。曾王考以礼判。请以周程张朱五先生升祀殿上。而未见施。 先朝戊申间。泮儒欲以杨,罗,李三贤及牛,栗。请从祀。先人又劝其并请此事。亦未得行。及我老先生辛酉疏出。而至今未举。顾乃使彼人先之。岂非可耻之甚哉。今若汲汲自我先行。可谓得矣。伏想 圣上闻之。必当乐从而快施矣。老先生疏语。归栖后。当考出誊上。姑不备。
答郑仲淳(癸卯)
前月十五。始到配所。因宋台胤君见访。略闻消息。又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H 页
未几。李上舍世枢兄弟来自彼中。复闻动静凡百之详。无异此身之亲承面诲。极令人欣慰。但所处殆非人所居。不惟风气甚恶。饮食居处。亦难堪遣云。区区驰虑。实不暂已。昨今与宋台往复。亦说及座下。而相与悯叹。忽于此际。贵星果致辱札。三复以还。恍然惊喜。况见笔画精丽。少无衰态。且审日间。体力康健。至于书辞。无一言及于难堪者。且谕以览阅庸学。其为钦昂叹服。当复如何。只向风太息而已。此间去春。移栖龙仁墓下。及至六晦。风闻台论之发。为治行还旧居。谓当即时过岭。而久靳 允俞。至于八朔。逐日待令之馀。终得出场而来。此心诚亦自幸。但秋初。哭末妹丧。儿子自九月得病委顿。经冬危笃。几死堇生。其间悲苦焦熬。有不可状。发行时。因渠未离枕席。不得率来。使更调治数月。待快苏下来。而今过一朔。尚阻书信。日夕悬念。无以自遣。髭发胜音。固不敢自期。而书册披览。亦不能着实。怜叹奈何。馀忙姑此不备。乞加万重。以副区区。
 顷见朴咨议士元书。谓与执事作一夜话。且言台意于朱子答余正甫书。与吾辈所见相合云。极可幸也。此事既有朱子定论。十分无可疑者。而遂翁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8L 页
却不欲从以致朝论同然。未知遂翁在世时。或相对讲此耶。区区累度往复。终未归一。实为千古遗恨。悲叹奈何。
答朴大叔(镡○乙丑)
自兄向东。邈无嗣音之便。悠悠一别。已阅岁矣。停云之恋。索居之叹。并切于中。此际。忽承惠书委问。仰认新元。侍奉增庆。兄候学履超胜。使人慰仰。有不可言者。弟奉亲粗保如昔。只是四十之年。忽焉而至。回顾半生。不觉凛然。奈何。近事纷纷。又出意外。诚欲掩耳不闻。而不可得也。今承示谕缕缕。所以见属之意甚至。足见吾兄相爱之厚。相待之重。但恐于区区。向来所以自处之实。有未蒙察知者。盖其初则悯两门下之多有说话。欲有所弥缝保合而不能得。及尼事之出。则又欲调适同门。使其在我者。处之得当。而不惟不能见信。乃反被疑见攻。殆无馀力。甚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莫不为其所抉摘。于是慨然。自念以为如我无似。本当缄口杜门。只尽在我之道。而既不自量。妄有言说于群疑众谤之中。无益于事。而徒为一身之害。如此而犹不知止。则是殆终必至于大段颠沛而后已。以此自去年夏间以后。一切不敢有与闻外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H 页
事之计。只欲以自靖二字。为究竟法。今则虽同室之斗。亦无如之何矣。盖初不犯手先占便宜。则固不免为一身利害之私。而此则既已为败军之将矣。又安敢复言兵事哉。盖其道理事体。有不得不然者。去臈晦间。始因人微闻。有学儒通文之举。而尚不得见其所谓通文者。据此亦可知也。虽然。似闻自艺苑发简通。方施停举之罚。而外方亦甚纷然。此事终必血战乃已。此岂一人之力所可调镇者哉。吾辈惟当以入山不深为戒。而如弟者。尚此蹲滞。汩没于十丈尘中。未然之间。其苦已如此。闻兄亦将有倘来之挠。不知兄于此当奈何。恨不得相对一讨。叙此多少耳。何间当到洛中。适有客挠。草草只此。近来如此书札往复。亦复不便。览即付丙。或深藏。毋烦旁眼。幸甚。
答闵士昂(丙寅)
示谕学有次第云者。谨悉雅意。此事之不可躐等。区区亦非不知。而如欲遍教小学。则册子既难多得。且有不必尽然者。故欲就童蒙中。量宜授读。其年过而长者。则晦翁亦有虽已进乎大。而不害兼补乎其小之语矣。以次第言之。大学在所当先。而比见诸生。皆已熟读成诵。今虽更读。未必得其新意。故欲择其资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09L 页
禀淳明。文理通达者。劝读心经。盖今日此君辈。立志为先。而此书最有益于感发兴起。且其为书语约而义备。功简而效博。先儒岂不以为四子之阶梯乎。至于要诀则尤切于学者之日用。勿论长少。皆欲兼讲。以为服习体行之地。而此亦多得册子未易。殊可虑也。愚见如此。未知是否。幸更有以教之。
答宋叙九(庚申)
比闻属疾。每深驰昂。玆奉惠书。承方入城添苦。坐想旅次寒冷。摄养必艰。是为倾念耿耿不忘。数日稍温。调况如何。想神佑之。已勿药否。相望不甚远。而末由相叙。德普所到。堇半舍地。而亦犹不得一会。况此五十里外耶。老先生赴哭行时。因此往在府庭。竟失更拜。近欲往侍隋城。少偿十年来宿愿。意非不切。只缘意外疫气大炽。出入不便。闭门块伏。畏约遣日。其势将不可即遂。此亦命数使然耶。人事可叹。然函丈去留。当以 国葬为限。然则尚有数月矣。或可早晚一成耳。寄来和章。披玩三复。不觉敬叹。况此序文。所以发明为善之意。至明至切。足见吾兄家庭所得卓然如此。实非吾辈区区所可与议。使人洒然。喜不可胜也。第区区当日序诗。亦非但以天定胜人而勉之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H 页
已。盖于此意。略有窥见。故其序亦曰。岂不尤可信也。下一尤字。其意自明。诗之末句亦然。其曰。且不疑之且。盖又已有是意也。恐高明察之不详也。抑愚于此。复有一说。今若直论正义。则如来谕所云。固甚正当。然以勉励之道言之。自古圣贤亦多以为善之效。极言而感动之。如孟子不言利而论仁义则必曰。未有遗后其君亲。论仁政则必曰。未有不王。易之言吉凶。诗之言福禄。书之言灾祥。此自义理所当然。非欲使人计较于为善也。朱夫子于此。亦已有所论。此两义。固自并行而不悖矣。若如兄言。设令天定。终不可以胜人云。则此于从为善处。推言之意得矣。不几于低看天字。而为过高之归耶。盖天即理也。而理本不可为恶。则岂天终不可胜人耶。惟其不可为恶。所以终能胜人耳。此愚序语所谓尤可信者然也。盖曰。以其胜人之验。而益可信其善之当为云矣。不知于高见如何。幸更有以教之。千万忙草不宣。只希加爱。
答朴士元(光一○丁酉)
六月间。有一南平士友。书问父在母丧。十五月禫后。遭期以下服者。将何以为之。或云虽禫。既是三年之内。则未可带轻服。愚意不然。虽云三年之内。既带微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0L 页
吉。安可以三年为重。不带期以下服乎云。区区答曰。父母丧三年内。虽遭缌功之丧。亦必服其服而成服。况于母丧禫祭后。心丧中。尤何可不服云矣。未几。光州李友过访。其所问类此。意谓必是一事。亦如前日答书之意而言之矣。今承所教。此则非指成服之服。乃平日常持之带也。此一段。曾不商量。精神昏忘。与李友问答。亦全未记得。岂彼此皆错认而然耶。无论如何。以未明之见。率尔酬酢。乃入是非丛中。诚可瞿然也。来谕云云。仰见盛意之所存。槩虽心丧。既是本生亲丧。则所重有在。泛言之常持缁带。固亦可矣。但必骇俗。且于期大功之重处。尤恐未安矣。今人持服者。平居未必常持。成服之带。多有别造白布带而带之者。今亦如此。则既无骇俗之患。且合于持服之义。未知如何。盛教则以布素谓之犹可。而浅见则最似参酌得宜。无乃此亦有彼此无当之嫌耶。不能惩毖前事。又此妄论。悚仄悚仄。
与朴士元(癸卯)
明道先生生之谓性章。义理精微。文字艰深。本自难解。况朱夫子诸说。不无异同。诚难窥测。然以浅见妄论。则此章主意。似在生之谓性一句。盖谓与人俱生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H 页
之故。谓之性。若人生而静。则便是性也。其以上即谓未禀受前。可谓之理。而不可谓之性。才以性名而言之。则便非禀受前性之本体云也。所谓本体。即理也。如是解释。然后生之谓性云者。方有着落。而有所结矣。凡人说性以下。又更起言端。就性而论其发处。自有曲折。与上三性字。恐不当一论之也。然窃观先丈说。则以人生而静以上谓之性。才说性之性。谓说性善。不是性之性。谓非未发之性。未知明道之意。果如此否。果如此则生之谓性云者。便无着落。而无所结矣。以上二字。亦当为赘语矣。至于朱子所释不容说之义。论性说潘谦之,黄商伯三条。果与严时亨答书。似径庭。诚亦可疑。但以鄙说推之。其以人生而静以上。谓人物未生时者。正合明道之意。设有前后异同之论。恐皆不若此书之明白易晓。且语类所录诸条。皆与此书一般。尤不可不以此为定论。叶氏之参合诸语。而为注者然也。若老先生所答于先丈者。以其答严书。为直解明道本旨者。似是先生之主见。而最后书中。所论云云。却与前日书意不同。此有未敢知者。恨不得更禀于先生也。窃想高明于师门家庭之间。必有独得之见。非他人所能及者。故自明道本说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1L 页
以下。至老先生问答。一并录在下方。幸乞一一剖析以教。千万千万。
答朴士元
来谕缕缕其所以辨析本文。广引朱夫子诸说。至于如此。诚有恍然望洋之叹。不知所以仰对也。盖夫子于此。既有两端说。其意又皆通。今何敢妄有取舍。然叶氏于近思录。以答严书注释。则其意必有所据。本文之义。亦未必不然况语类虽非手笔。诸门人亲承旨诀。明白录出。又不但一二条而已。则恐不可不从。故前书敢有云云矣。今观来教。更引夫子所答杜仁仲书。欲并与潘,黄书而为定论。若答严书及语类诸条。则一并扫去。未知此果得朱夫子晚年之意耶。近考陈安卿问答。其问颇如教意。以以上云者。指未感物以前。而夫子答以此说费力。只合仍旧。则所谓旧者。似答严书之意也。此事所争。岂不可谓已经夫子勘断耶。其问答本文。录在别纸。王子合吴伯丰刘韬仲诸书。亦录于其下。以备参考。并赐商量如何。且曾以前禀鄙说。问于黄江。则答以愚意。与高见无所参差。此则可喜。但其所谓老先生所答。未见与前有异云者。亦未洞然。其书亦在末端。幸一一示破如何。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H 页
与宋伯纯(一源○己卯)
即日秋高。远惟学况增相。去年湖郡时。必拟得间。一进展拜老先生影堂。仍省校理丈丘原宿草。且与佥侍。从容奉讨而来矣。始以赈事。中焉丧戚。终之以亲病。竟未能成而归。至今茹恨耿结。未尝暂忘也。老先生文集。在仁川时。既已誊出一本。故元本则已传送黄江。而窃详集中所载诗文。不但次序倒置而已。其所遗漏者甚多。若复如此因循。差过数岁。则此事恐无就绪之望。区区于此深所慨然。前冬有一书于黄江。颇有说话。而亦久未见答矣。日昨仲淳令入城时。因有道闻鄙说。遂议所以收拾。再会罗牧所。有定有司发通文之举。且又抵书于执事。欲望送来湖南本以后。所收聚文字誊本册子。以为自此移写。与湖南本合成一帙之地。盖既收拾粗完。则印役亦可次第留意故也。然今过两月。渺然无闻。岂尊难于远送而然耶。抑无信使之故耶。黄江,骊江两处所有者。顷才来到。到皆分授写手。而惟贵所所有者。迄无来期。极令人郁郁难待也。以文集一本。在鄙所之故。诸公托愚以此事。既不免承当。则诚有汲汲之意。盖虽来仕。亦无久计。欲趁在城时了当故也。恐左右或未尽悉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2L 页
此间事。故复此作书以告。幸乞速付信便。俾无稽滞之患。如何。别纸亦有所禀。并须详教。为幸。姑忙不宣。
  别纸
尊叔父所撰年谱中。以先生之拜沙溪受学一款。录于庚午阕服之后。未知此有可据文字耶。记昔癸丑春。鄙人往拜华阳时。敢问先生从沙溪老先生游几岁云。则先生答曰。几十年云云。其时有所记录文字。又按先生所撰完南行状曰。弱冠见公于文元先生门下。从游殆四十年云云。完南没于庚子。去庚午才三十一岁。恐不当曰殆四十年。此殊可疑。然问于罗牧诸公。皆以为自庚午始受学。而又游于门下者。往往以为先生年十七八岁间。始往来溪上云。今以臆见推之。先生所居。去溪上不远。万无至年二十四而不往拜之理。又先生自十岁前。往在同春先生宅。同春则自儿时学于溪上云。同春既如许。先生亦何独不然耶。假令着实受学。虽自庚午始。而其出入往来。必在其前矣。顷见崔子敬。谓尊以为年谱所录与鄙人所闻。皆不误云。未知尊之此言。亦果有所据而云然耶。近得老先生己巳五月二十六日告先墓文字。其文有曰。自罹匪莪之恸。益不敢自昧。遂就金先生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H 页
门下。以此观之。其自庚午始往来。始受学明矣。岂其往来在庚午前。而受学在庚午。故祭文辞意如此耶。只往来而不受学者。亦可疑。无乃鄙人前日所录者。未免误听而误记耶。此是大段事。而如是未详。诚不可使闻于人也。幸尊以所闻所据者一一细示如何。倘或有未分明者。必须广询博访于门下中年老可知者。幸甚。且闻同春先生有日记。无乃亦或有可考此事者耶。切须取考而示之。
先生所与石湖,美村兄弟往复书札。湖南本多有所载。而亦未知果无遗漏否。其与即今尼山者。亦必不少。想多可考。而无一载录。年谱中录得数三张。而文集则亦阙而不录。何耶。曾闻尹友周教氏。欲推书札。则彼不肯出给云然耶。若请而不给。则固无奈何。不然则试令尹友推得。未知如何。曾闻权友以锴甫言炭谷前书札。今亦尚多所馀云。何不尽数推得耶。更须加意速图也。疏章所录。自壬辰辞执义疏为始。其前己庚间所上者。一切不录。尊叔父在世时。略有自区区所得送者。而亦未见载此。其故何耶。曾闻艺苑时。考政院日记而写出云矣。尤何以如此耶。其时所誊册子几卷。而今皆在案上否。壬辰以前日记。近又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3L 页
使人考见。则疏章果多有之矣。然事役浩大。未易出场。尊叔父所誊册子。如蒙送示。亦可省事矣。未知如何。或言有道为内翰时。亦有所誊送者云。此则在何处否。前后 筵中陈白说话及 谕旨批答。不可尽载于年谱。愚意 筵说。则依论思录例。 谕旨批答。亦随其年月次第。皆各列成一册似好。故曾以此。及之黄江书中矣。顷见答书。闻郑连山景由。有意此事云。未知已果成绪。而各为几册否。并欲寓目。故敢此。此中诸议以为文集粗完。则不可不思印出之道云。果尔则凡例此等文字。不可不一并参考。然后可成正本。此亦果蒙尽数投示。亦当自此誊移一本。然后还纳也。先生书札。近虽收拾。而人多以为曾已书送于本宅云。而湖南本。既不见载。又不入于顷日所示追本目录中。岂或中间漏失否。以此尤欲速得追本矣。且湖南本写出时。岂或略有所抄选。不全数入录否。此亦愿闻之。
答宋伯纯(辛卯)
岁改。瞻想尤切。忽此徐生见访。袖致惠书。承读忻泻。恍接佳诲。且审履玆新正。侍奉起居增吉。诚非小喜也。此间病与齿添。衰相日甚。自怜奈何。今正朝。始拟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4H 页
往省龙仁新山。仍作万义行。拜老先生丘墓。因有病不得发。遂至罢坏。极可叹也。石物闻已营立。可幸。表石近又当刻云。石在何处否。黄江所述文字。必已经览。而果于盛意如何。其无往复添删事否。远莫能得闻。良郁良郁。华阳书院。亦已移建于老先生旧居云。极欲一往。仍向贵所。拜同知大尊丈座下。且与执事稳晤。且奉令从诸友而归。计非歇后矣。不但家无事力。自经落伤几死之后。面伤处尚未如常。尤难办得。只浩叹而已。姑不宣。
  别纸
老先生文集。区区鄙意。每以精抄速刊为宜。盖虑文字甚多。或难保全也。自甲戌以后。力劝黄江。至近年来。亦未知止。而言未见行。恒切慨恨。去冬骚屑时。偶答骊江李相公书。略告此意。请其与黄江相议抄出。作四十馀册子。或以木板。或以活字。主张付刊矣。骊相亦以为然。往复于黄江。而黄江意思。欲更誊一本。至于刊刻。谓必执事意思归一。然后可为云。未知盛意。亦果不欲速刊耶。昔年奉拜时。承教以为可讳者。则当作别集。其他则先刊无妨。如果然者。何不以此商确于黄江。思所以速刊耶。设或欲誊。必须为先抄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214L 页
出其尤紧且重者。然后卷帙稍省。且可许人借誊矣。黄江所在中本为百十馀卷。或云贵所。亦有收聚者。此则果几卷耶。此事是区区日夕耿耿者。故略此冒及。倘蒙回示则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