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记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5H 页
四仙亭重修记
仙未尝不在世。安期生楚汉间策士耳。以采药东海上。得冒神仙之名。我东所谓永郎述郎之徒。亦新罗时风月郎之类。而以题名于三日浦。至今称为古仙人。使后人匹之。噫其可笑也。然人非能仙其地。而池能仙其人。则可不名其地曰仙窟山曰仙岑水曰仙湖欤。一过而题名。犹称为仙人。况宰其土而管领山水者欤。况即其地而经营亭榭者欤。李侯趾光少宦为吏。以廉谨称。及守高城郡。三日浦在郡治之五里浦上。旧有四仙亭。乙巳春为大风所吹倒。是年夏李侯即修而新之。轩楹丹雘。侈于前观。明年不佞适佩邻符。一往游之。居无何李侯走一价请记其事。不佞应之曰噫。是浦之景。宜为李侯之所深爱也。浦之距海跬步耳。距金刚亦十馀里而近。人之游是浦者。不知有海焉。岂以海之潏狂怒险。不如浦之澄明澹荡可狎玩而娱嬉欤。又不知有金刚焉。岂以金刚之奋腾怪诡。不如浦左右诸峰娟妙窈深。可怡悦而会心欤。白鸥群浴。与舟并流。舟近而不知避。苍松离立。疏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5L 页
影在沙。客至而得其荫。李侯乐易岂悌人也。为治不为卓绝诡异之政。而吏民安近焉。何其性情之与是浦相得而甚似也。神仙无欲者也。廉吏为近之。安知后人不以李侯并称为五仙亭欤。不佞尝再登是亭。今又为记文。载名其上。倘以是得忝为六仙。则又岂非不佞之幸欤。
望岳亭记
东海之山。以奇诡绝特称者。枫岳为最。邑于枫岳之下者数三郡。而高城最近。然远者犹或望见。而最近者顾不得望岳焉。则虽理所不当然。亦不能无是理者。盖有所蔽焉。高城治事之所曰九霞堂。堂之东有数亩之地。独可以望岳焉。古有大松盘屈。人至其下。扫地而坐。喜见翠黛之亲人也。庚子岁。松为大风所拔。李侯复永始置小亭于其地。结搆未及牢。又为大风所仆。其后李侯趾光继至。益恨松与亭之并无。无以庇荫人坐卧。于望岳无赖也。适岁饥民困。不遑暇及。踰年乙巳。西成告稔。公私有馀力。乃于丙午春。置亭如故。朝夕登临。枫岳奇秀之色。皆在几案之间。而松石云霞之气。可揽结也。李侯大喜。走一简请记其事于余。余复之曰。嗟乎岂不善哉。山水之乐。与吏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6H 页
相妨。故古人以饮酒游山戒之。而优于治郡者不然。岘山轻裘之游。至今称美。乌在治吏之不爱山也。高城山水窟也。李侯宜饫观而属餍也。犹以枫岳之不能常目为恨。汲汲于此。李侯其优于治郡者欤。枫岳有内外。内则吾州。外则高城。古人有分华山一半而居者。吾辈何羡乎。不佞将理一筇一屐。穿摩诃衍过榆店。抵望岳亭而止宿焉。姑为亭记。以留后约。
龙华亭记
前月余过狼县。主人李侯为余道龙华亭之胜。余时奔问 国戚。未暇游览。见星而行。山川黝黑。亭在路傍。莫辨其处。但闻长江流转之声。遇峡而斗怒。过滩而幽咽。时见山影颠倒入水。荡漾如淡画霏梦。依俙可觅。则辄意亭在乎是。不于东涯必西澨也。既踰月。李侯以所自为郎伟之文及他宾客过者所为诗若记投示于余曰。亭之胜赏。其槩如此。子盍惠之一言。余受而卒业。进使者而复之以言曰。前日余所意之者。今以诗文考之则果是也。然前之意之者非真境。特一梦耳。今之诗文。亦非真境。特一画耳。使余说畴昔之梦。模前人之画。则岂不愈远于真境乎。然山水余性也。风帆沙鸟余乐也。今以诗文之所记载者。俯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6L 页
而读仰而思。悄然长望。杳然神𨓏。则所性所乐存焉。又奚论真与梦画也。亭之上龙华山也。下则牲江也。皆从金刚而下。东凑为此胜。而余方为金刚山主。又喜吾州之馀。能波及于人也。李侯欲以此自多。则金刚固大方家也。得无见笑于余耶。然吾州虽有金刚。余衰老且病。足迹岁一再至。又不能久留赏玩。况暇为亭观之胜。以待后人之登览乎。李侯以薄县残廪。选胜置亭。忘其功费。朱墨馀閒。肩舆日至。课儒讲武。兴劝一邑。噫。地之胜无大小优劣。在人用之如何。李侯能用龙华。而余不能用金刚。余当自愧。又何暇笑人乎哉。永州之钴鉧潭西小丘。显名于后世。以人非以地也。余又贺龙华之遭遇也。李侯名趾采。韩山人也。丙午八月下瀚。淮阳太守李献庆记。
游艮溪记
艮翁莅淮之踰年。来游于泗东。溪石之上。白石盘陀。明可鉴人。清川奔泻。铺流其上。铮铮有环佩声。下坠于潭。汹汹有钟鼓声。水石之胜。与金刚之真珠潭相伯仲。在村庄坦夷之途。无崖险登陟之劳。人之适是溪者。怡然旷怀。竟日忘归。则又非真珠潭之所可比也。溪旧无名。傍有大石人立。好事者劖为佛像。谓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7H 页
佛岩。佛非吾徒。不足名。翁乃命之曰艮溪。客问其义。翁曰昔柳子厚以其愚名愚溪。余以艮翁游是溪。名艮溪不亦宜乎。客曰艮止也。取象于山。故易曰兼山艮。水以流动故为智者所乐。亦名为艮。其有说乎。翁曰有说焉。夫山止而不动者也。有时乎动则能兴云雨以利民物。水流而不止者也。有时乎止则汇为湖泽以育鱼鳖。水不止则鱼不聚。理不静则民不怀。余方为吏于玆。欲静以为理者也。故因名溪之义。兼寓理道焉。且流而为溪。止而为泽。各适其时。抑亦似君子之道乎。仍歌而竟之曰。艮溪之流兮。被石沦涟。艮溪之止兮。有泳潜鳞。知鱼乐者。惠庄之伦。知余乐者。更是何人。
晚渔亭记
渔贱者之业。其事清其迹閒。其所处又在江湖洲渚之间。风云雪月之交。蓼芦之与隐。鸥鹭之与侣。故士大夫之贤者往往乐而寓兴焉。然士大夫之少也。固有志于斯世。不暇以为。必衰晚乃可。此三浦晚渔亭之所以名也。亭之主人曰权君仲范。以相门之胄。中岁科显。宜世其家业。而计不遂陆沈于郎署郡符之间。一日弃家去游于三浦之上。既为之亭。又买小艇。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7L 页
肩一蓑手一竿。从渔者嬉焉江上。有一渔父过而笑之曰。子奚渔之晚也。我生长于水。十岁学为钩。十二三能乘舟。十四五即能弄潮投网。于今七十馀矣。天下之善渔者。莫我若也。今子老而来。晚而学焉。宁能得鱼者乎。君曰渔亦有术乎。渔父曰有。钩太曲不可。太直不可。钩虽中度。饵不良鱼不食。然惟我能之。他人虽学为钩饵。终莫能得我巧也。又有道焉。能无惧而已。当大水瀰茫。冲风激浪。舟人惶惑战掉。不能自返者。不可胜数。惟我能拿舟而入。履层涛如衽席。钩出数丈之鲖于千寻之渊。岸上观者惊以为河伯。其危甚矣。我以无惧得之。此非有道者乎。然亦有时焉。鱼之性。春而上秋而下。上也汕于下。鱼不可得。下也笱于上。鱼不可得。我则时之。所以得鱼也。君异其言。欲与之语。渔父不顾。鼓枻而去。不知所如。君以告其友。其友曰噫。渔父贤者也。其曰巧者。巧宦者似之。喻子之不能然也。其曰无惧者。名利之涂多危惧。而子远之。故以喻之。其曰时者。喻子之不偶于时也。其讽之矣。君乃叹曰渔父知我哉。仍为之歌曰。渔之晚兮。头已萧皓兮。渔亦有道兮。恨我之不蚤悟兮。歌竟属其友记之以文。其友谁。艮翁老人也。忘其姓名。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8H 页
龟冈书院讲堂记
我东近日出之域。于五德属木。于四序属春。是宜文明之运先于四方。而反后于中华何也。岂以地理有偏全。风气有蚤暮。三光五岳之精。散而不聚欤。以中华言之。则自五帝三王历秦汉晋隋唐宋。文质几统矣。理乱几局矣。我东犹尚颛蒙其俗。咿嗢其语。檀君神焉而缺于文字。箕子圣焉而阙于传纪。唐之晚。始得崔孤云。元之季。始得益斋先生。靡二贤我东其终于天荒乎。然孤云北学中原。颇尚竺教。惟益斋先生以间世豪杰之才。得六经圣人之道。德行闻于华夷。功烈见于危乱。笔削之例。暗合于紫阳。辟异之旨。密传于二程。当元朝议置征东省于我东也。演九经之义。投都堂之书。终使三韩之民。得免左衽之俗。其有功于东方。岂居夷吾下哉。且其文章。浑厚博大。清遒雅健。固已振衰世之陋。追作者之古。而西聘川蜀。南游吴楚。极山川瑰壮之观。又长一格而增倍价矣。是以先生之名。振于天下。中国学士莫之或先。姚遂,阎复,元明善,赵孟頫诸人。皆为纻缟之交。北村汤先生亦元朝名学士也。赞先生画像曰。为人之宗。为儒之通。于学则充。于道则隆。牧隐李先生撰行状曰。正大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8L 页
高明之学。东人仰之若泰山北斗。又曰东方学文之士。袪其靡陋而稍尔雅。皆先生化之也。由玆以谭。道德事功文章。古之所谓三不朽者。先生实兼之。而倡起斯文。启佑我 圣朝儒化。使群贤比盛于濂洛。偏邦匹美于赵宋。则孰知丽季之降先生。犹周末之现奎宿耶。先生生于松京。仕于松京。故松京之傍郡金川。建院以祀先生。我 肃宗十五年己巳。峤南章甫飏言于众曰。我东以偏隅而名小中华者何故。咸曰父师教条之化。而亦惟先生兴起之功乎。惟我峤南自罗丽以还。以骚墨立名字者虽亦千里出一士。百年推一儒。而六经之学。蔑之闻焉。今也丕变之俗。家弦户诵。非程朱不师。非周孔不法。蔚然为邹鲁之乡者何故。咸曰圃隐冶隐之派。而亦惟先生疏导之力乎。然则自偏隅而中华。自中华而邹鲁。不翅齐一变至鲁。而顾我峤南独无报祀其赐者乎。况鸡林实先生之贯而采也。柌乌可已也。咸曰诺。于是龟冈叶吉。院宇隆成。以越明年庚午九月。妥先生之祠板而祭之。先生之后孙明徵南走数百里。得先生遗像于湖西宗人覃庆家。摸写以归。揭虔祠中。四方来观者大和会相庆。于后百年。至今己酉。李斯文宇岩甫自鸡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9H 页
林来京师。请记其事于完山李献庆。且请扁额之号。献庆曰噫。先生东人之先师也。于赞扬先师乎何辞。而抑不佞老秃翁耳。髦言不足以华奈何。屡辞请益恳。卒叙其颠末为记。名其庙曰文始。堂曰觌醉。东西斋曰时还曰是遵。门曰宗仰。顾名而思。庶几得其义哉。宇岩亦先生之后裔云。
虎溪祠讲堂记
有权生德焕者来自鸡林。访艮翁李献庆于京师。告以虎溪祠成。请为文记其事。献庆问曰。所为祠者谁欤。生曰吾先祖梅窝公有功德。可世祀。不忍以亲尽而替。子孙议立别庙于虎溪。未几岭左诸郡人士合辞言曰。公竹林先生之旁裔。龟峰先生之从子也。以两先生之节义学行。胚胎于先。薰陶于后。则公之挺生特行。固宜异夫人。而龙蛇兵祸。先刳我岭南。微公永川之战。兄江之捷。火旺之守。或奋击以歼之。或机计以诱之。或声势以劫之。使彼乘我无备。空国而来。如捣虚拉朽。方羊陆梁。莫敢谁何之。贼一朝大䘐。狼狈奔北。伏尸流血。南揵于釜山。数百里不绝。岭左数十诸郡。出于膏火汤燖之中。复父其父复子其子。环堵以居。饘粥如旧。生长抱哺数百年蕃息。则我岭南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39L 页
岂得为今日之岭南哉。我岭南之人。虽使家香火而户尸祝。犹未足以报公功德之万一。今使其祀止于子孙之私为庙而已。则我岭南之人世思不忘之义。胡太薄哉。咸曰然。则因其子孙之私而公诸一路。庶几两得之哉。于是稍广其庙宇堂坛廊庑而大之。庙成而祀。远近咸会。咨嗟怀仰。如慕如悲。是知遗泽之深而人情之同也。若乃紫玉耸其西。德溪绕其北。丛黛排画。澄澜漾锦。疏云远映。淡月孤流。足以娱英灵之来往。挹高风于缅邈。此又虎溪祠之胜槩也。献庆曰噫。祠固不可已。而记又乌可辞也。不佞尝为竹林龟峰祝嘏之词。又为竹林立传。今闻梅窝公其迹甚伟。何其一门之多贤也。龟峰乃晦门之高弟。公之问学。固有渊源。早以文艺得名。以骈俪之文。擢占丙科。卒以失格见拔。遭时板荡。起兵草野。倡义讨贼。以军功屡授武职。仍以武科出身。佩墨绶宰百里。又忤时贵见黜。年亦不永。志业未究。嗟乎惜哉。然公以一介书生。忠义奋发。捐躯命冒万死。讨君父之雠。救生灵之命。至今功烈赫赫。民皆志之。可不谓龟峰之学有传。而竹林名节有继耶。不佞年踰七十。今去虎溪祠千里而遥。何由致此身于其间。搴蘋藻而荐诚。览山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0H 页
川而起感。以写百载倾慕之怀耶。姑为之记。托名姓于堂楣。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跋
  
赵氏家藏诗帖跋
物以至宝称者。往往为鬼神异物所夺之去。而其为宝也可显而不可晦。则终必复出于世。方其夺之去也。如六丁取王知远之秘箓。江神取黄鲁直之草书。而及其复出于世也。如荆璧之出于河。古磬之出于泗。珊瑚夜光之出于海。其理有不可诬者。越在我 仁祖孝宗之间。龙洲赵先生以名德文章服一世。其出宰于岭邑及为日本副价也。以诗歌而饯之者无虑累百篇。皆出于其时名公钜卿文人才士之手。蔚乎其绣绘陈。勃乎其龙蛇斗。是其精神光怪。必有透缄縢贯屋甍。为鬼神异物所骇瞩而朵颐者矣。先生殁后九十有馀岁壬申之夏。抱州大水。山崩渎决。涛沙洞然。赵氏之居于抱者。或漂其一亩之宫。向之饯诗一帖敬椟而珍蓄之者。亦失于狂漂迅沫之间。莫知其所往。既踰月。临湍之渔人得是帖于水落沙出之后。先生之玄孙字季温今为弘文馆学士者。闻人所传说。西走二百里如湍之上。而帖果是也。持归于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0L 页
家。季温之大人直长公惊喜不自胜。立求善手洗濯而妆糊之。分为两大帖而藏之。噫嘻其亦异乎哉。漂而失之也。若或夺之。激而出之也。若或返之。不与王之秘箓黄之草书。同藏于天㵳海潏之中。而得与荆璧古磬珊瑚夜光。复出为斯世之光华。倘非所谓可显而不可晦者欤。且试论之。先生道成乎丘壑而功著乎夷险。正气通金石。清名厉霜雪。其溢乎内而发乎文也。穆然有君子之态。而峭乎有不可犯之色。殆可与孟坚仪曹相唯诺于千载之下。则古之所谓三不朽者。先生既备有之。而是帖之所歌咏而叹嗟之者。亦不外乎此三者。是帖也实先生名德文章之所载列。若左契之昭昭可徵者也。固将与天壤俱弊。日月偕寿。虽有蛟龙鬼物。岂敢恬于私取而不复返于世。使休名美迹。溺没而不显耶。无怪乎既佚而复得之也。昔杜元凯纪功二碑。一竖岘山。一沉沔水曰焉知深谷之不为陵乎。甚矣其不智也。士之好名也。特患其所以名者不足寿于世耳。苟足寿也。古今之所共惜也。神人之所同护也。尚何陵谷之足虑哉。斯理也吾于是帖睹之矣。不佞之高王父松沙公。与先生善。道义相劘。出处相讲。其游至欢也。今于是帖中松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1H 页
沙公之诗一篇郑重在列。使后之人。挹芝兰之臭。而缅峨洋之操者。实有赖焉。是帖之不亡。非但赵氏之幸。亦不佞之幸也。直长公以不佞之同幸也。命记其事于末。不佞何敢辞。遂感叹良久而书之。
燕槎续咏跋
我人周馀也。涉燕涂而歌吟思周。不惟性忠义者然也。强而慕者莫不然也。今洪侍郎君平之为是役也。以其先大夫苍崖公之所鞅掌而在后之踵也。凡纪行有述。多取先集韵步而和之。名其编曰燕槎续咏。非所谓跬步不忘亲者欤。既孝矣。忠义何外乎。而本蓼莪兼匪风而为之诗。忾然若思。愀然若啸。皆出乎性也。奚强而慕者比也。君平之诗。都雅简洁。典则平淡。称其为岂弟君子。而在道路若单襄公。在谣俗犹辛有氏。在善败慕吴季子。原隰衍沃。关防险易。丘甲参伍之制。铜鞮侈靡之渐。下至委巷冗琐。外夷坏诡。靡不包罗。诗而职方也。于诗得比兴。于易明忧患。于春秋取凡例。华夷内外。忠邪得失。直喻曲譬。附以衮钺。微显志晦。婉而成章。诗而良史也。则既资之以忠孝。尚之以词华。博之以职方之学。辅之以良史之义。则其于称使事何有。推是类也。君平之绳先武而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1L 页
国用者。将不胜其搂指。奚以声律趾美而止哉。余将执笔以俟。姑书于此。
含翠洪侍郎君择(秀辅)出塞录跋
士非诵诗三百则不能专对四方。专对之责。自古以为难。而我国之事大国。孟子所谓畏天者惴惴焉惟惧其事之不集。又以匪风思周之诚。常怀含愤忍痛之意。则辞令接应之间。亦自有处变之至难。非若在古冠盖之使秉一义守一节。行之泰然者也。今我洪侍郎君择之为燕使价也。敕商译申禁戒。严乎有纪律。秩然有威仪。使彼人咸知我国犹秉周礼。一日胡皇盛设杂戏于圆明苑。以誇耀诸国使。此乃孔夫子所诛于夹谷者。君固已不乐于与宴。而胡皇又使君赋诗以进。君辞不获则率口以应。其遣辞措意之际。岂无所谓处之至难者乎。一应则已。更不以其诗录诸行藁。归示国人。而余因从行者所传诵。得以耳之。大抵婉而不至于卑谄。直而不至于宣露。深得诗人之风旨。能使胡皇称善。赏赐甚厚。燕之公卿贵人持缣素求诗翰者。踵相齧于门。于是乎有华国之美。而无辱命之耻。此岂非事之至难而处之无难者乎。非所谓诵诗三百者乎。及其归发其装。得纪行诗数百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2H 页
篇。读而讽之。其色华其味腴。其音调清远悲惋。如商羽错奏。而卒之以变徵。然后又知君于诗三百。不惟诵之。而能鼓吹之也。惜乎。不出于 皇明盛时。与弇雪诸名胜往复取质。驰声誉于中朝。而直以牵强漫应之作。见赏于毡裘之庭。缘途歌吟则不过为忼慨不平之音而已。不得媲于正风正雅而其变者乎。噫。
燕辽杂咏跋
春秋五例。有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圣人之权行乎其中。诗三百亦此义。故曰小雅怨诽而不乱。又曰诗可以怨。士知此义而后。可以使于四方。今侍郎洪公汉师其庶几乎。公以冬至副价自燕还。视其记行诗一卷。诗所以言志也。过燕赵悲歌之墟。感华夷消长之机。其必有忼慨不平之怀。而蕴蓄于忧深思远之中。不可得以响像也。岂非有得于二经之微旨。而孟子所谓畏天者欤。公其真读书之士而专对之才也。且其诗不专一体。陶韦之閒澹。杜陵之老健。王岑之高华。钱刘之妍妙。无不吞咽采撷。下至宋之梅苏。明之王李。亦时有所收以成一家语则又粹如也。有若大乐之成。不惟金石桐竹之铿锵清警。而必以土木之朴匏革之俭。错陈而间作也。信乎才全而能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2L 页
钜。而又非所学之源之深且厚。固未易袭取之也。余最爱辽野诗天低落日沉平地野阔浮云化远山一联。以为求之盛唐大家集中。亦未易多得。此难与不知者道也。公以为如何。
孝经重刊跋
孝为百行之源则孝经亦群言之首也。孔子言之。曾子述之。备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而修齐治平之道。皆本于是。天下后世寔宜家藏而户诵。东方之人。只以训蒙幼。长则忽之。且刊本绝罕。新学后生多不见孝经面目。甚可慨也。佔毕斋先生尝刊之于善山府。其后又刊于兴海郡。而今皆亡矣。庆州权龟焕,宗洛二斯文购得旧本。将绣梓于追远祠中。以广其传。以惠后学。甚盛意也。重刊事实。不可无识。请献庆序之。辞为序而为之跋。尊圣书不敢弁也。笔用赵松雪字体。先辈所尚。亦不敢异也。
敬亭李先生遗集跋
诗与文孰难。曰皆难。孰尤难。曰诗尤难。文次之。曷舁哉。曰文或可以鲁得之。诗非天才。未可学而能也。大抵二仪剖判。清虚之气。昭明之精。上而为三光。又上而为天。下而为花草姣丽之物。又下而为江海。人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3H 页
两间。独无得是精气者乎。天必以是厚饷于文章之士。而诗人得其粹者也。是以上世之教民化俗。非无典谟诰训之作。而至于感天神和人心则必以风雅颂。非神机自鸣。天光自照。夫孰能与于斯。敬亭李先生近古文章之士。而尤长于诗。李杜以下唐宋诸名家。非不学习也。其自得之妙。常出于所学习之外。回顾所学习者。若敖而不足数也。发之以胸中之天机。不专一家之绳尺。故其诗沉郁似少陵。豪宕似青莲。妍妙似唐人。理趣似宋儒。抑扬顿挫。疾徐流止。无不如意。诚艺苑之高步。诗垒之偏霸。向所谓得是精气者非欤。词赋序记等作。各臻其妙。脍炙一世。皆古诗之推也。世所称诗为百文之宗。不其信欤。至若驰骤湖堂。震耀上国。皆是涕唾之捐尘秕之铸。而人莫不汗流僵仆。鼓掌称诵。况其上乘也哉。或曰先生之学。本源经术。且当昏朝。扶伦纲诛奸凶。 仁祖改玉后。有万里专对之劳。丁卯虏难。张旅轩先生以义兵大将推荐。恶可以诗人视先生乎。不佞曰噫。诗人何可少也。诗三百篇。率多贤人君子所作。杜少陵之爱君忧国。李青莲之力救汾阳。亦岂庸下人所能哉。胡不观于先生朝天时。洋中遇吞舟巨鱼。啸咏自如者乎。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3L 页
其意以天地为暂寓。以死生为循环。傲睨千古。谑浪万物。虽高鲸巨䲡。纵横于我侧。曾不动吾之一发。况视尔瞻,造,讱辈为何物。而岭海鈇钺为何地耶。先生所得之精气。无往而不峥嵘也。岂直以诗鸣而止哉。微斯集。无以知先生之大也。谨为之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辨
  
五国城辨
往年余游北澥塞上会宁府。实在我边。府南数十里有山城曰甫乙下镇。古老人相传以为此五国城。宋帝羁留处也。府东十里和礼峙。又有宋帝陵云。而已从镜城通判所得西北地图而考之。其图则辽沈间有所谓会宁者。又有所谓五国城者。未知二说孰是。然考之宋史。女真始祖阿骨打起于北边。不船而渡黑龙江。又曰帝至会宁。今按黑龙江在我边数百里外。会宁之号又相符如此。以此推之。我国会宁。实阿骨打初起之巢窟也。羁留宋帝。必于其所巢窟。又必当致之极北寒苦地以困辱之。不应于辽沈间。使得近中国通音闻也。且宋高宗时遣使谕高丽王。令探问二皇安否。亦不以五国城近高丽境耶。其后甫乙下武人金勤者为余言甫乙下田野间。常得宋帝古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4H 页
铜钱甚多。仍出二钱于囊中示之。余观钱上刻文。一则元礼二则天圣。皆宋年号也。此非一大明验者乎。余过和礼峙。见所谓宋帝陵者。坟形极高大。不类士庶之葬。左右有群冢数十百所。累累环列。土人以为宋之从臣及妾媵死者从葬其傍云。余友蔡伯规以兵马评事北行。遇余于豆满河上曰。吾昨过宋帝陵。真王者藏也。子亦信之乎。余乃以向所證明者数条道之。伯规惊拊手曰今闻子言益信。万无一二疑也。余今南归数年。忽忆北塞山川。念此事不辨。遗后人之惑。遂著之为说。
朱子晚年定论辨
   明儒刘洪谟序朱子大全曰。玆刻篇末每多纪年。最不可忽。陈东莞著学蔀通辨。辨王阳明晚年定论。颠倒早晚。殊不足信。全在于此。盖朱子四十以前。如存斋记,答何叔京二书。专说求心。是犹驰心玄妙。未悟天理时语也。四十以后注太极图说辑近思录。渐悔前非。年近六十注论孟注学庸。益加精进。此时议论。加意磨勘于正谊明道中。犹防计功谋利之私。而刮之剔之淘之澄之。务底于平。不敢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4L 页
以己私少戾天理。故年踰七十。病将革矣。犹改大学诚意章。绝无私护意。由此推之。设是年未没。不知著作若何和平若何矣。
阳明王氏专主禅学。独奈何不合于曾传。则格物训作格正此心之在事物上者。致知训作致吾心之良知。独奈何不合于朱子。则朱子与门人往复。往往救学者信口耳遗本源之失。如答何叔京书。有所谓乃知日前自诳诳人之罪。不可胜赎等语。故拈出类聚。指谓未子晚年定论。以实己见。曾传朱书皆为王氏之灭裂矫诬。宜尊师崇道者之力辨而不可缓也。然皇明刘洪谟之论。欲反其早晚之说。又以存斋记答何叔京二书。谓朱子四十前未悟天理时所见。而四十以后渐悔前非。加意于正谊明道。噫。从王氏之说则朱子知命耳顺之年。弃所学而从禅学也。从刘氏之说则朱子四十不惑之年。犹不免迷误于禅学。至四十后始从穷理之学也。均之二说。俱不免矫诬大贤。凫鹤之短长。皆可悲也。格致诚正。圣门相传之旨诀。而朱子之自少而老而从事。无一日或偏有所取舍。则夫安有初晚之别乎。大抵学问之道。知之在先。故朱子之劝勉知友。常主乎读书穷理。而存养省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5H 页
之功未尝阙也。或病学者徒循口耳。泛博不切。则朱子又必以必有事焉。勿正勿忘。勉其本源之下功。而讲究思辨之工。未尝废也。博约明诚。交致其工。知行表里。各有攸指。正如程子所谓如扶醉人。东倒则西扶。西倒则东扶也。顾何尝专主而偏废也。如所谓自诳诳人之罪不可胜赎云者。盖痛其末学之弊。以此激之耳。岂真以读书穷理。为诳人之归耶。不然答何叔京书。又何以曰大学之序。格物致知至于知至意诚然后心得其正。今只持志。便欲心正义明。不亦太草草耶。刘氏之言曰。朱子四十以前驰心玄妙。未悟天理。又以疾革犹改诚意章。为晚年觉悟之證。此与儿童之见何异。圣人之道。有大者有小者。有费处有隐处。小者与费处。圣人容有所未知。若于大者与隐处。有所不知。则不可谓圣人。章句笔削之有所未尽而追改。正如问礼问官之类。固未为朱子之过。而若谓四十以前未悟天理则何以为朱子。朱子虽自云始尝求之禅学。而此乃少时事。不宜如刘氏之说也。刘氏此说必本于孔夫子五十知天命一句。刘氏果谓夫子未五十之前。真不知天命。而五十始知之耶。余尝观阳明传习录。痛其淫诐。而合得刘氏之论。以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5L 页
枉伐枉。同归邪说。故余不得不略卞云尔。
王鲁斋人心道心图辨
愚按善形容人心道心者。莫如真西山之言。其曰人心之发。如铦锋如悍马。有未易制驭者。故曰危。道心之发。如火始燃。如泉始达。有未易充广者。故曰微。此两句甚精确。无容改议。王鲁斋谓原字自外推入。知其本有。故曰微。生字感物而动。知其本无。故曰危。谓道心本有则可也。谓人心本无则不可。既有耳目口鼻。自有耳目口鼻之欲。何待感物而后始有之耶。人心之发较粗大。而道心之发较纤眇。以纤眇对粗大。则微之旨可见矣。循道心而行则极平坦。而循人心而行则易蹉踬。以蹉踬对平坦则危之旨可见矣。非可以有无论也。又曰正字私字。皆见于外者。盖性命是天下公正底理。形气是一己偏私底物。为正为私。亦何待见于外而知之耶。王氏所见既差。排图亦谬。故猥以微见排列于左。或曰精一一也。子之图先精而后一何也。曰知行之序。固当然也。
  人心道心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6H 页
日食辨
先儒谓日月之食。皆有常度。然人事得于下则或当食不食。人事不得于下则当食必食。惟西洋国利玛窦之说。以为食有常度。虽尧舜在上。不能使当食不食。所谓当食不食云者。盖推步者误。不知其本不当食耳。其书余未之见。而今世之士。诵其说如此。靡然信向之。而先儒之论废。余甚痛焉。日月之食。以常度言之。一岁两交当两食。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内。日食仅三十六。若曰舍此三十六交。而馀无当食之会则何其间阔也。汉高帝三年十月晦日食。十一月晦又食。文帝三年十月晦日食。十一月晦又食。逐月有之。若谓是当食之常度。则又何其频复也。由此论之。利玛窦之说。其通乎否乎。春秋日食。或为夷狄侵中国。臣子犯君父。小人凌君子。阴盛阳微之致也。故孔子书之惟谨。以垂世戒。小雅亦曰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又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其归咎于人事若是其明且切。今也不信经训而信邪说。使世主忽于天戒而怠于自修。其亦不仁甚矣。然先儒之说。虽与利玛窦之说有间。其曰有常度则一也。其说犹为未备。其曰当食不食者。人胜天地。其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6L 页
曰当食必食者。天之常也。又岂无不当食而食。无责于天而专责于人者哉。当食而或食或不食者。如一岁两交当两食之类。是固常度也。其责不专乎人。不当食而食者。如汉高帝三年文帝三年。逐月有之之类。是又常度之外也。其责专乎人。天或常或不常。人或专或不专。而日食之说备矣。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传
  
孝烈传
古语曰相门出相。宰相苟贤矣。必有贤材可相者游其门下。非必其子弟之谓。而苟在其子弟。不外索可也。然贤未必皆位。位苟不继。虽有贤子弟世其家者。何从而信之。必忠孝哉。又有慷慨大节。临白刃不易其守。明于国家大计。能先事而虑兴败。靡不雠焉。蔑不继矣。奚有于位而不谓相门有子哉。若此类于古尚多。至于近世。如分沙李相国之胤子尚揆。其庶几乎。
其传曰尚揆字伯相。我 太宗大王八世孙。大父晬光官至吏曹判书。父圣求领议政。皆贤有文章。以勋德著显为名臣。尚揆年十九。值丙子虏难。从母夫人权氏及姊弟妻孥。避兵于江都海中。至津流澌蔽海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7H 页
不得渡。众皆忧之。尚揆喜曰与其遇贼于涂。死在草莽。宁蹈海死。死不已明白乎。何忧。时虏猝至。 上幸南汉山城。相国以大司马实从之。 王子妃嫔出居于江都。大臣奉 庙社主。都人士女咸至。以虏不能水。恃海为固。帅臣握重兵任守御者。日乐饮不为备曰。虏宁飞渡耶。江都自高丽时号为金汤。凡有寇难。必以为归。未尝陷败。故人情大安。尚揆独忧之。知其将陷。与外兄权师傅迹,趾兄弟书诀曰。当今时势。言之气短。 君亲受围于山城。 宗祀危亡于小屿。以有尽无继之粮草。支无日自退之凶丑乎。以同舟异域之人心。当三江㥘死之惯水者乎。国家存亡。迫在朝夕。山城不幸。而江国随亡。则不旋踵。与国家同死生。臣子之至愿也。此身生死。固不足论。昆弟百口。将尽于一地。所可恃者苍天之无亲。祖父之盛德。我 王之明哲耳。岂非危亡之世。自宽之辞也。信可哀也。云。呜呼。臣事君子事亲。死与之同死。亡与之偕亡。固天理民彝之所不教而知者。而平居而讲之。临乱而失之。亦何故也。当其时。一岛之中。读书之士世禄之胄。堵立也。忧爱 君亲。眷系 宗社。以一死自矢。无毫发濡忍志。如尚揆者几人。忧之也深。故虑之也周。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7L 页
知之也明。故誓之也决。推是书之意也。虽与日星并揭可也。由此言之。倘所谓忠孝者非耶。倘所谓有慷慨大节临白刃不易其守者非耶。隐忧长虑。既出于将相诸公之所不及。而其后江都之陷也。我人之在三江上惯于水者。实为其驱使。其言卒验。料敌审机。虽老于兵者不能过也。又非所谓明于国家大计。能先事而虑兴败。靡不雠者耶。使尚揆幸而不死。为国家他日用。其有不绳父祖烈而益张之耶。若此而称曰相门有子。其有不然者乎。嗟乎惜哉。江都既陷。尚揆与其家人将出城以避之。与贼遌。母权氏度不免。先引力自裁。昏仆未殊。尚揆卫母不去。为贼所得。欲脱巾剃发而降之。尚揆刀拒之。大骂不屈。贯弓执矢以向贼。贼怒裂去其笠乱射之。中十三矢而死。权氏竟亦自缢死。二姊李一相,韩五相妻,妻具氏。皆骂贼斮死。相国之妾郑氏自刭几死。幸不死。弟同揆年十四。堂揆年十二。台揆才六岁。皆为所掳。硕揆十岁。抱母尸号泣。贼愤其母抗节。曳出其尸。剥衣而火其屋。故尸得不烧。硕揆乞其里衣。贼矜而与之。自著于衷而归。后与堂揆会。开视而哭之。血满其衣。闻者悲之。闻于 上。上恻然下教曰。右相家事不忍闻也。权氏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8H 页
与其二女一妇。俱得㫌闾。惟尚揆不㫌。以相国谦而抑之也。噫。以李氏一门男女大小捐身锋镝。以烈其义。又何多也。于法俱宜得书。如有国史氏采之。其详如此云。
竹林节士传
外史氏曰殷之亡。伯夷叔齐。天下之大老也。其义当死。故死之。殷之小臣。亦有从死者乎。曰否。晋奚齐卓子之乱。荀息受遗托者也。其义当死。故死之。晋之小臣亦有从死者乎。曰否。余以是知竹林权公山海以小臣殉节于 端宗。卓乎其尤难。亦可见吾东方风教之姜。轶殷晋而过之。吁何盛哉。
其传曰。权公山海字德甫。安东人。始祖幸。为高丽太师。曾祖希正监察 赠左议政谥文靖。祖轺观察使。皇考宽经历。公以永乐元年生。幼从从祖文景公轸受伯夷传。三复太息曰。微斯人。何以扶万古纲常。及长不治家人生产。亦不为举子业。日以经学教授生徒。居家以孝友闻。天性恂恂以和。未尝崭绝露圭角。至争辨义利。截然有不可犯者。正统庚申以才行荐授录事。转主簿。皆辞不就。以公夫人戚联椒掖。故嫌而避之也。景泰甲戌。超授宗簿寺副正。公乃就职曰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8L 页
以未报于 先王者。报之于 冲君。吾志也。及乙亥 端宗逊位。公悲惋不自胜。枕席上常有涕泣处。寻除察访以疾辞。明年丙子。旧臣成三问,朴彭年等六人谋复 端宗。事觉诛死。公素与成公友善。实预其谋。自度不免。投阁而死。公之夫人悉取家藏书籍火之。以故得免孥戮之祸。子孙犹废锢百年。噫。成朴诸公受集贤殿遗托。义固当死。公一荫官耳。礼所谓朝不坐燕不与者也。亦能杀身以殉君。虽谓东方风教轶殷晋而过之。宁非然乎。其三复伯夷传也。已有伯夷之心。卒成伯夷之节。此岂一时感慨仓卒捐生者所可比耶。公生于龙宫之大竹里。以竹林自号。岂亦慕孤竹之风欤。成朴诸公位高显。刑祸亦惨。明白死。故有名后世。至今赫然也。公官卑。又自决死。死而名不显。既百年。子孙之禁锢始解。冢孙经与从子应星俱升上庠。公之事迹始有所记载。十二代孙宗洛。今 上己酉吁冤于辇路。有司以闻。 上嘉公之节。特命追复官爵。又闻庆州之云谷太师庙。以公配食。公之名节。始为国人所知。廪廪与成朴诸公并称于世。噫。史所称徒以身膏草野谁知之者。陋哉降虏卫律之言也。其卒无知乎哉。其卒有知如是夫。然若权公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9H 页
之心。知义当死而已。人之知不知。又何恤焉。世有如此之人。而能言之士不为之一言。则亦何以劝天下后世为人臣者乎。余于伯夷传末。重有所感叹。虽非青云之士。不忍使忠义之迹湮灭而无称。遂为权竹林传。
郑烈士传
粤我国当万历壬辰。被岛寇大抢。剪焉几覆。赖中朝援师国中忠义将士。戮力克复。 宗社再安。当是时水战则忠武公李舜臣间山之战为最。陆战则都元帅权慄幸州之战为最。然白沙李相国所记。有曰权元帅尝语余曰战功当以熊峙为第一。幸州次之。我以幸州显。熊峙之将。死而名不显。我甚愧我甚愧云。外史氏曰。士之立功名显当时垂后世者。固有幸不幸。唐天宝之乱。以李郭为首勋。而使巡远不死于睢阳。得都大帅总重兵。其成就功烈。岂遽出李郭下哉。权元帅既制中权。戎卒众多。又据绝险。与败散倦疲之寇。角力而胜之。岂如熊峙之将提单师。当方盛潮进之贼。虽矢尽力屈而死。其所摧败。功亦足畏哉。权元帅之推让。岂不宜哉。熊峙之将郑湛。实权元帅所节制一郡守也。以元帅之尊。让功于其下。其亦贤将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49L 页
也。能得人死力者也。岂亦湛之忠烈。足令感叹而称服也欤。
其传曰。郑湛字彦洁。岭南野城人也。世为三韩著姓。自十代祖松。为高丽侍中。世有显者。高祖自咸为成均司成。曾祖伸参奉。祖士侨成均进士。父昌国效力副尉。湛其季子也。倜傥负奇气。不肯为书生业。年十八学射。二十四补黑衣队戍耽罗。还遇风。舟几覆。家人闻报。以为死。举哀服丧服。雅知湛者或曰。湛非溺水死者。果得不死。后为岭南东道洪致武褊将。平阳君金舜皋有鉴识。一见奇之曰君异日必为名将。愿君自爱。湛喜其言。益自奋励。博习军书。谓功业可立致。岭北帅李济臣爱其智勇。请致幕下。有事必咨。金禹瑞,申砬继李为帅。无不爱重。属尼胡犯界。陷庆源又围镜城。贼势张甚。砬使湛击之。战必先登。斩获甚多。万历癸未登武科。复为砬牙将。后从金晬巡抚北边。入为部将。超拜会宁判官。有嗛之者嗾言官螫之。相臣郑彦信白其诬。还授部将。盛称湛有夷险不贰之操。 上命选才堪将帅者。筹司荐六人。湛为之冠。随使臣朝京师。兵部主事求见我国善射者。湛往设小牌百步外。矢五发皆中。主事大惊嗟赏。厚酬金货。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0H 页
辞不受。为庆源判官。以清简宽平。得吏民心。及归民呼泣遮道不忍别。由都总都事升经历。壬辰乱以金堤乃湖南咽喉。命为知郡事。湛曰寇深矣。不可缓。即驰赴。未十日巡察使李洸与防御使郭嵘。以八千兵勤王西上。檄湛为防御中军。行至龙仁遇贼。洸,嵘恇㥘先遁。湛无奈何。独全军还金堤。堤是全州障蔽。一失无全州。全州失。湖南一路皆沦。湛乃与助防将李葑树栅熊峙。为死守计。别将李福男亦列栅梨岘。欲相猗角。福男潜谓湛曰。今 主上西巡。贼据京邑。事无可为者。况人心涣散。未有固志。一朝贼至。计将奈何。湛知其意责曰。此正臣子尽节之秋。若势穷力竭。当以死继之。君何言之谬也。仍呜咽流涕。福男面发赤默然。一军见湛至诚。皆感奋泣下。愿为之死。李葑亦叹曰军之胜败。系将帅贤否。今公忠义恳恻如此。贼不足败。虽驽愿与同死生。自是军事一听于湛。湛与将士分栅而守。自当其最冲要处。语左右曰此吾死所。决不可退一步。为侥倖免计。摆列才定。贼大至。蜂蚁杂袭。势不可当。湛持弓矢在阵前。立不动。将士从之。射矢如雨下。贼不能阵。散而复合者五。最后贼悉其后军番休者。并力急攻。前者毙后者继。不复为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0L 页
退计。湛励气督战。战益力。箭不虚发。中或叠双。贼尸山积。不可胜计。军士有欲斩馘以献者。湛辄怒曰我知尽死以报国耳。岂上首级徼功者哉。俄有金盔银甲乘白马贾勇而前者。湛曰此必其将也。身自射之。应弦而倒。贼气沮将遁。会日暮谍知我矢尽。回军还致死。势急。李福男遽弃军走。湛呼曰汝何负国至此哉。汝虽去。留箭与我。福男不顾而去。湛矢尽无奈何。奋挺击杀贼数人遂死。李葑及褊裨姜运,朴亨吉等亦皆同日死。湛虽败死。贼之精锐尽歼于此。贼势大挫。不敢窥全州境。撤屯宵遁。湖南一路。因此得全。时我国七路皆陷于贼。天兵及我军日呼庚癸。公私赤立。莫相救助。独赖湖南财赋。以资飞挽。以基中兴。正如天宝之有淮南也。熊峙遮截之力。岂逊于睢阳沮遏之功哉。以此而论。可不以熊峙之战为第一。而使湛不死。得任兴复之责。功烈又可既乎。呜呼惜哉。湛在郡每当食流涕曰。君父播越。不免风餐露宿。吾为人臣。主辱不能死。忍饱此乎。虽食不下咽。多至废食。又于衣裾盔甲。皆书姓名曰。吾遇贼必死。以此识吾尸也。及死郡人果以衣甲寻认之。收瘗路傍。倭贼亦聚战死者尸。作大冢立木标书之曰。吊朝鲜国忠肝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1H 页
义胆云。金堤一郡人士为文哭祭之甚哀。时 车驾驻龙湾。郡人或航海千里。达于行在。上疏请立庙熊峙。以旌节义。西厓柳文忠公以首相。亦以湛事盛言。请褒录以劝忠义。 上特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且命录用其子孙。 肃庙朝筵臣又以为言。命旌其闾。湛天性恢旷宽厚。居家以睦姻友爱称。不营产业。妻子常不免饥寒。有子承绪。为典狱参奉。侧室子承立武科。承绪乱中能返柩。葬于宁海。子孙因为宁海人。至今宁海,平海。皆为湛立乡社以祀之云。
李义士传
贾子曰烈士殉名。士固有殉名而死者矣。若徒身膏草野而不为人所知。则或不死曰吾将以有为也。此不受命者也。命在于天。而义之所在亦命也。义可死则死耳。名于何有。又何知异日之有为否邪。然非性忠义者。虽一时感慨。能死于名而不能死于不可名。无所为而死者。其真烈士欤。
外史氏曰。余读鸡林义士李彭寿战亡事迹。其人当岛夷之乱。虽武科出身。未爵命。实白徒若也。非朝廷所授甲之士。虽窜山谷求活。人谁非之者。特以帅臣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1L 页
指挥。为贼路伏兵将。实无一卒分与者。彭寿自领家僮五人。乡人应募者二十五人。遮截贼路。乌合寡弱之卒。不当贼之精且众。白梃木弩之器。不当贼之犀且利。鸿毛燎炭。必无幸矣。其身固父母妻子之所依仰。而临乱登武科发迹。亦将有为也。岂欲见一贼遂死乎。垂饵虎口。死不见义。犹挺身赴斗。至死不旋踵。此岂非无所为而死者欤。非受命者欤。又非所谓性忠义者欤。若是而称曰真烈士。其有曰不然者哉。
其传曰彭寿字眉叟。其先清安人也。八代祖阳吉仕高丽。以济州判官战死。事在东史。阳吉之子从周仕我 朝知蔚州事。有惠政在民。曾祖县令地始自湖西徙庆州。庆州古鸡林国都也。祖世发。父琚。俱隐居不出。彭寿生十岁父死。昼夜号哭。不离殡侧。尽礼如成人。人咸异之。及壬辰兵乱。慨然投笔。越三年甲午登科。明年乙未岭左节度使朴晋檄召为蔚山伏兵将。以胆略闻故也。时倭寇自败于箕都。捲而南。列栅屯据于釜山蔚山间者如蜂房蚁垤。又连湖南南原贼。往来为声势。首尾沿海数百里。民血肉涂地藉藉。西生浦,军营浦实当贼路之冲。诸将臣及天朝将士来援者。坐甲环视。莫敢进薄。彭寿闻命。即与其妻孙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2H 页
氏诀曰吾得死所矣。死国难吾志也。遂招募乡人及家僮。驰往赴之。游兵出没为奇变。以御贼于西生军营之间。斩获甚多。战辄殊死。故贼畏之。且不测不敢出者数月。一日贼大众至搏战急。兵䘐矢尽。犹奋剑而前。所杀过当。竟死于贼。时年三十七。贼去家人求尸不得。以遗衣葬。家僮五人皆死。惟乡人得脱者数人。贼既平。朝家采访力战殉节之士。或赠职褒嘉。或录用子孙。草莽寒贱如彭寿比。州郡多不上闻。卒无赏。由是观之。彭寿之死。忠义出乎其性。非苟殉其名者。岂不益章章明哉。彭寿自在儿时。能孝于其亲。则忠义其推也。古之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者。不其信欤。推此义也。使彭寿将常山兵则亦杲卿而已。守睢阳城则亦巡远而已。又使之提一偏师。以少击众则其摧败功亦岂遽出韩延年下哉。而惜乎不遇大用。垂功名于竹帛。卒为国家办一死而止也。朴晋得壮士如彭寿。不以兵马资之。方其急也。又无人应援。陷之死而死焉。可胜痛哉。或曰彭寿非晋之部曲。晋非能制死命者也。不受节制可也。见可而战。知难而避亦可也。何苦必死为也。为此言者。非知彭寿者也。彭寿知有国非知晋也。知国难之可赴死而已。非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2L 页
为晋之命可死也。赴难之初。固以一死自誓。何有于知难而避哉。难而避之。奚难而不避。其后二百馀年。六世孙进士述贤上言吁于 朝。朝命道臣查闻。述贤言果是。乃命旌闾以褒之。乡里之人莫不哀而荣之。述贤以远方布衣。号呼天门。以彰其祖之义。其亦贤孝也夫。
慎义士传
慎义士溟翊字南举。岭南居昌人也。八代祖以衷官贰相。曾大父善明官济用直长。大父庆禖父时中皆隐德不仕。义士内行纯实。刚直有气槩。 英宗四年三月。逆贼希亮,熊辅等叛据安阴。传檄居昌。县监申正摸负其母入山谷中。贼乘无人。直入居昌。收其兵器。获座首李述原。不屈死之。贼将去。欲以居昌属一人守之。素闻义士名。亦心惮之。使武士数十辈缚致之。义士故以计诒之。贼信之不疑。贼既去。闻丁再兴以观察使檄权差假守。义士夜遣人见再兴。请署己为座首许之。义士即令人赍牒。以贼形及机密事走报观察节度镇将三营。又使别监李万运请兵星州。使别监李庆宗守熊阳仓备军饷。以待善山兵。遍告乡中士民。激以忠义。当是时贼势张甚。民皆鸟鼠窜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3H 页
伏。莫敢奋发讨贼。及义士檄书出。士气始振。来附者众。事未集谋泄。贼闻之大惊。复入居昌。义士之子硕昌泣请义士暂出避兵。义士厉声曰吾得死所矣。宁可草间求活耶。贼至欲斩义士。军卒咸愤大汹。贼恐生变。使其徒围数匝。乱捶击之。血烂熳被地。义士犹骂不绝口。及至气绝。贼料死曳出之阵外。家人舁还于家。居数日义士所请星州兵果至。与义士所召募壮士并力讨贼。搏执熊亮诸魁馘之。义士创痛几殊。闻即大呼曰吾无恨矣。遂绝。远近间者皆曰贤哉慎义士。奠诔者相续于门。邑宰竞来赙吊。绣衣使者道伯齐请。 上命赠司宪府掌令㫌其闾。后加 赠承政院左承旨。大丘判官李世玧倡议建祠。湖岭士论继发。卒立祠以祀之。名曰景忠祠。今 上十二年适当戊申周甲之岁。 上追念旧功。降香祝于本道。令守臣祭之。义士从孙道弘亦善士。游公卿间。称说义士事迹甚备。义士名益彰以此云。
外史氏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遇乱世死于王事。宜人人所可勉。而临死劻勷。亏名辱身者滔滔。此其故何哉。当戊申之乱。岭南一道倡义则有故参议柳升铉故正郎权万诸公。而和以从者千百其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53L 页
数。殉节则有慎义士及李义士述原。又何其盛哉。于以见 列圣朝培养教导之效。诸老先生儒化亦与焉。一邦善俗。宁可不知其所自欤。于乎懿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