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H 页
答金休命
家弟便。获拜惠书。区区感戢。曷可云喻。因循媮惰。虚费光阴之示。足下之虚己问寡。自是盛德事也。此足以来天下之善。不佞。敢不以平日所闻先生长者之语者。为足下陈之乎。盖因循媮惰。吾辈之通患也。虽年纪晼晚。志气衰颓。苟以一敬把作回元之大剂。断私欲。如利铓之刈草。杜妄作。如重关之锁钥。直内方外。静存动察。加以三省四勿。俛焉孜孜。不以日暮途远而遽弭节焉。努力疾驱。历堠进前。则终当超凡蹴常。办得收榆之功矣。至若诗章小技耳。语愈工而去道愈远。舍却此事。勿复留意。凡于作文。惟取辞达务平顺而去藻缋。譬如大布轻缣。纵逊七襄之章。其为生民之用。当在此而不在彼矣。顾今宇内大乱。斯道坠之尽矣。如足下者。益著勉励之工。以得于己者。又推及人。以救得一半分。则其为幸何如哉。
答赵晦可(庚子)
俯询吉祭祝式。某亲祔食。班祔也。非新主也。至若父丧殡葬后母死。则其子服期。果似未安。盖杖期之论。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2L 页
始于贾公彦,贺循辈。而马融曰。父卒无所复屈。故得伸重三年。徐乾学曰。贾氏因内则曲为之解。丧礼四笺云。父虽朝亡而母夕死。当服三年。我东诸贤。亦多伸三年之论。遵而行之。恐未为不可。母丧题主及虞卒练祥。皆用父卒之礼。而独于服制。以不忍死其亲之语。不服三年。则此非有所压屈也。乃短丧也。何可为乎。今承盛说。脱出疏家之谬。仰认见谛之精。而亦自幸愚昧之偶与同耳。
答李仲圆(中辙)
讲服盛名。为日久矣。乃者。获蒙左顾。粗遂既觏之愿。一宿旋别。更切未尽之怅。又荷两胤委访。袖致大函。私心感戢。无知为谢。伏惟信后有日。省体神护崇旺。经床玩赜。趣味益隽。顾今此学将坠之尽矣。奋力担夯。救得一半分。如执事者。不宜多让。区区蕲望。不能自弛。薰所寓傍路。少静多嚣。败人意思。不一而足。如干寻数。收拾不上。无一事可以奉浼也。李继道想已历过高轩。其先稿追改处。倘一番披阅否。四七说未安诸条。继道方欲拔去。然仍置心即理之说。则难免后人之疑。诚如尊谕矣。此意亦言及继道否。特去此原说。则其外散出之辞。虽不删犹删也。未知盛意以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H 页
为如何。至若典礼云云。问者历举汉,宋,明及我 朝之 德宗,元宗。臣民道理。不敢纵言 本朝事。只使问者默会焉。其论戾太子曰。未尝代总庶政。有举兵之实罪。仍号戾太子。不立庙可也。不如此。则追崇之意。自在不言之中。然此是单说戾太子事而已。元无搀入他意者也。今人乍见典礼二字。认为 庄献追崇之语。而致疑于无疑之地。然 庄献追崇。是将典礼也。非已典礼也。彼书中所问所答。勿论中国与我 朝。皆是已典礼之事可知。不兼举 庄献也。苟能平心详察。不难辨矣。而抉摘之意。横著肚里。为其所蔽。是可叹耳。薰所为中窝记。冗芜之甚。而轻易出手。惭悔无及。然其执中时中等语。今世何人。可以当此。只为其泛论中字之义。所以缕缕联缀。此非为申友而发。亦非不可语于申友者也。夫中庸之为道。不但圣人行之于身。著于简篇。垂示万世。使诵而法之。则人人所当知也。人人所当言也。独于此记。不敢言中之为中可乎。惟执事超然于众讥之囮。公眼觑破。有似堂上人辨曲直。薰可藉以自信。然缘不腆之文。执事亦被人之谯。愧悚又万万。俯索斋记。题强笔弱。政难摹状。其本旨。而荐承勤教。何可一直逡巡哉。稍俟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3L 页
閒隙构呈。
答张公儒(甲辰)
匪意惠函。如获珍贶。谨审冬暄似春。承宣台体百福。板舆来临。大耋气力。视昔无损。钜局弊剧。剸理如神。外务交涉。抚戢有方。蠲民瘼而惠遍一路。劝士学而令布列邑。民则大悦。士视文具。发训更督。剋期举行。则已颓之儒风复振。已漓之人心返醇。民国之幸。孰大于是。仰切区区蕲祝。
与卢致三(相益)
星湖集之至今未刊。岂非斯文大欠典耶。顾今世事如此。此事尤不可迟缓也。岁前相对时。非不略绰说到。而最是鸠财无方。则是诚无面之饦也。下乡诸君子。尚有慕贤尚义之风。足下若发论。庶或有另力周旋者也。此事若成。庶可以扶一线斯道。亦所以体我先师遗志者也。足下必稔知矣。续卷。如欲惠以一帙。送于敬懋。可不滞到来耳。
答金学渊(源植)
顾今之俗弊弊矣。党同伐异。哓哓不已。惟足下隐然有忧之之意。可见君子用心优游平正之域。艳诵万万。薰凡系时论。一切塞兑。只学大庙金人。人犹疑我。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4H 页
若乃真我则自在矣。足下有灵犀之照。庶几相悉。而一水上下。贻阻多时。怅如之何。诗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区区有望焉。
答金学渊
冉冉秋已杪矣。不得与足下把盏相欢。庭畔黄花。倘不笑人寂寞耶。顷承一书。审慰野城之旆。已返。尊体增旺。今行观玉溪否。薰尝屦及之矣。当局迮狭。残泓乱石。一目便尽。太不满意。无乃难为奇于金刚眼而然欤。好笑。薰常病于寂耳。看古文字。对同商确者何人。真襟朗标如足下者。亦何人。所以时月不见。辄怀仰不已也。
与金致受,卢致三,许性远(迩。○癸卯。)
仄闻佥尊为续刊性斋先生遗文。联椠校勘。已阅屡朔。虽无一面之雅。艳服声华者夙矣。如致受老兄。一别茫然。不记岁月。并切悬仰之悰。伏惟霜辰。佥体动引万重。顾今世事如许。我先生未刊文字及年谱等书。正宜汲汲锓布。以遗来世。而佥尊尊师之诚。卫道之勤。靡不用极。甚盛甚盛。如薰无似。猥参门生之列。远寓荒湄。获闻后时。不得趋相编摩之役。区区惭悚。不知云喻。月初来省海上秋柏。归时窃欲历造贤劳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4L 页
之席。兼遂识荆之愿。而早晏姑难预定。因族侄敬懋家便。略此布候。
答金圣闻(镇韶)
春气渐鬯。伏惟尊体万谧。薰问舍邑傍。姑此住接。然整顿未易。良可闷然。年前东出。纵副夙愿。窃恐污秽仙区而归。今承盛喻。一何过奖之甚也。不觉惶汗浃背。党论之弊。尊教诚然。薰本不参涉于其间。此来以后。尤以杜门塞兑。为处身之法。今此尾提。无乃疑之而设问耶。然则执事不知薰耳。良用一嘅。
答李景洛(章濂。○丙午。)
一别十二年。参商落落。今幸结以新好。佳郎入门而不得见。华翰远到而尚稽复。离索之叹。到底极矣。伏惟静里起居康旺。彧郎连吉。薰杜伏荒隅。长时吟病。故山隔远。消息常阻。秖自闷然。
答郑舜民(翼右。○庚子。)
东来以后。托契尊门。既深且厚。窃自为幸。今结姻好。擎读华椷。满心欣悦。无知为喻。伏审梅雨。棣体万旺。薰衰洫转甚。而惟以兄弟相将为慰耳。从孙无所教导。一何过奖之甚也。勿久留还送。如何。
与申敬辅(相翼)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5H 页
怀诵耿耿。日三复隰桑之卒章。况此葭露之时乎。谨询此际。省履卫重。向时惟忧。已入蔗境否。薰𢾅伏荒滨。古纸遮眼。不过逍遣之资。宁有实得也。且文字酬应。排遣不得。视司益复受病。心神顿无定贴。良足闷然。欲趁重阳。携酒登高。望乡关而宽羁愁。此时如得尊旆枉顾。与之联屧而赏风景。则何幸何幸。栖碧亭记若诗。既有勤教。终难固辞。意欲偷暇画芦。姑俟之如何。泉斋集跋语。重违勤教。玆以构呈。然何可合用耶。殊甚愧汗。
答申敬辅(丁未)
顷自屏河还巢。朴马才发矣。惘然若有失。伻至获拜惠疏。审慰侍奠哀体支卫。薰关门病卧。已成课例。无可道者。允君使读中庸。颇解听旨义。李生义镐步趣俊逸。若扩之则将无远不到矣。方携入山榭。与孙儿联椠。以观其蓬麻之益。且以为閒中消遣之资。而耄昏者。实无教人之方。岂非可闷耶。
答安益天(彦浩。○癸卯。)
不佞来往南乡。眼阅人多矣。始得足下于人人之中。学识淹乎尔。意气伟乎尔。笔翰灿乎尔。顾玆江河日下。人物渺然。如足下者。岂可易见哉。既盍簪于山海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5L 页
名亭。屡枉驾于梅花古社。扬扢百家。纚纚不穷。今又惠以大函。虽多谬称之过实。足證片心之相印。喜而后可知也。但岁暮天寒。行人不可久住。将开帆北上。翘首仙庄。末由躬簉以谢厚意。不觉临风怅黯。亭记俯索甚勤。宜奉副之不暇。而人客来炒。神思疲苶。未克把笔。归当构呈。容俟之如何。
答安益天(乙巳)
相去夐若天涯。英眄常在眼中。忽承前冬出惠覆。喜慰之馀。又复起怀也。未审启居冲裕。闭户看经。趣味益深否。薰风祟发作。头疼耳刺。非老者可堪。柰何。家弟意外遭厄。脱出尚迟。徒切在家者之忧耳。亭记末段。有若干字改正。又此写呈。而丑拙本样。终不得去。愧赧而已。
与卢致八(相稷。○癸卯。)
居既隔远。未承闻令亚庭丧事。今拜惠状。始知执事持重制。不较修慰之阙。联书之外。又复垂问。固知盛度出寻常。薰之不敏。自讼则切。先师续编。方事剞劂。执事之专力担夯。令人敬服万万。任名谬及。薰诚不敢当。而亦不敢辞者存焉。况示意勤至哉。即当竭蹶而进。粗效诚于编摩之末。而窃念只眼诸公。合席勘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6H 页
校。更审一审。必无未尽矣。薰泷冈一行。出于十馀年之久。凡系为先之事。盖多端矣。若未了而离此地。则私计良贝。不得已以来旬前。躬进为计。俯赐谅恕。区区之幸。
与卢致八
数旬山囱。共事编摩。兼有讲讨之乐。此是南来后第一良缘。而才相判袂。后期便杳然矣。怅黯曷可胜喻耶。先师行录。识浅才劣。终不能形容德美之万一。惶愧甚甚。惟高明。更加删润。使览者。无所指摘。何幸如之。三札并呈。其中甲子札及庚午别纸。答薰者也。丁卯札。答薰之先叔父者也。别无可删处。依本草以锓之如何。
与卢致八(甲辰)
桑宿犹恋。况连旬讲劘地乎。所以䨓亭泉石。日三往来于心也。仰惟友体神相。薰丙舍淹留。亦已久矣。来旬间。马首将东。自此声尘尤当漠然。柰何。先尊府墓志。薰非能言。盛托不敢孤。强颜构呈。决不可用。一览便秘也。
与卢致八
拜领覆状。已经数朔。天警世变。靡所不有矣。翘首瞻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6L 页
咏。倍百平时。谨惟新凉。棣体神相万福。薰衰状仅依。有时一艇溯回前江。玉流丹壁。足以送老。但家弟官资太骤。艰虞日剧。满心兢惧。顿不若穷庐枯落。柰何。不諠斋申先生。当胜国末。贞忠邃学。名满华东。先师所著实纪序尽之矣。阐幽之极。叙事之壮。诚大文字也。本孙多在此乡。通经博雅之士。至今不绝。以居远之故。先师集颁布之际见漏。常为恨。幸求送一帙如何。星湖集之尚未刊行。实斯文缺典。追溯渊源。吾辈固当效力之不暇。而世事如许。恐难图成。浩叹何言。怡亭记。又此谬属。不堪承命。而盛意亦难孤。从当构呈。早晏。姑不可质言也。
答卢致八(丙午)
昨冬之在芝泉也。庶几奉际焉。归卧侨庐。依旧隔远矣。有时怀诵而已。河君便。忽拜惠状。喜极感极。无知鸣谢。信后月易。经履晏重。贤胤已冠首。而课学渐进否。与景著。重结新好。为其族者。亦有光也。京乡知旧。以星湖集事。去夏发通章。转到鄙所。日后因青松官便。付呈贤座为计。然事难图成。柰何。怡亭记。衰颓之笔。每缘多涩。尚未构出。然终当露丑矣。河氏诸文字。不但远路专来。有不可恝。来示郑重。亦不可违。略有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7H 页
酬应耳。
答李益三(能格)
夏间。令族侄。赍先尊府遗卷至。谬属不可堪之役。薰其人哉。区区景仰之深。亦有不敢辞者存。乃按足下所为状。冒僭撰幽宫之铭。至若雠校。形过照穷。不敢轻下手。方屡回奉读。足下赐以书币。礼恭辞挚。令人惶汗。无知云喻。遂略加删节。并志文付呈。妄率甚矣。
答李益三
志铭疏漏处。略绰填补以呈。然如拙匠作室。制度颇乖。旋复添材。用广间架。终不完美。徒发惭汗。仍窃念志与状。体自有异。状主详。志忌烦。所以唐,宋诸大家。扫去陈言。写出精神骨子。篇篇不同。各肖其为人。东文则不然。必书居忧,奉先,处宗族日用常事。张皇措语。便成套例。斯何足为贵耶。此不及唐,宋人远甚也。薰虽庸陋。撰先尊府之铭。不敢用一切套语。惟足下裁谅焉。
答李强初(嘉稙。○戊戌。)
始见足下。已卜之眉睫者存。及承惠书。滚滚遣辞。奇伟隽永。非俗子声口所可及。甚盛甚盛。然称道鄙人。一何过当。薰少也。略具慧性。而非骛心于高远。则乃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7L 页
役志于博杂。行己而不离庸众。为文而不务切实。徒费光阴。学无所成。烛之武所谓少不犹人。今老矣者也。宁不自怜。然薰尝闻先生长者之言矣。盖古者。文与道合而为一。圣贤之经传是已。圣贤何尝执笔。工为文者哉。道积于躬。则发之言语者。自然成好文章。于以明道术而淑人心。为万世程。降而衰叔。喙喙争鸣。专事文辞之末技。于是圣人之道晦。而文之病深矣。然世运沉而升理也。如有聪明特达之才。托宿六籍。脱出流俗。安知古文。不复作于今世耶。吾所谓古文。乃自然而成者也。非谓其句读之类古人而已。若取其句读而已。则向来沧弇辈之所为。亦可曰真古文乎。足下生长法门。熏习大方。立志笃矣。所见高矣。苟能劬经敕躬。交修两进。不难入古人阃域。惟足下勉之。
与权懿文(秉德)
凉意乍动。棣履连护。薰远役馀惫。非仓卒可除。任之而已。近日汩没于黉堂大役。无一枉之暇耶。曾见庄陵志于禹范案上。上下卷。暂为借送。如何。
答权德昌(丙国)
杖期之丧。十一月而练。不计闰。自有礼家明文。星湖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8H 页
类编云。禫不可行于附月馀分之日。据此则禫不计闰明矣。禫不计闰。则练何可计闰乎。愚伏云。数闰未免欲急之嫌。通典云。九月以下数闰。盖十一月练之不计闰。推此亦可知矣。
答李光彦(乙巳)
近地犹远。小别亦怅。获拜耑函。以审侨履增祉。大府安候近复得承否。薰辊到稀龄。旧学益昧。只赢得衰朽之状而已。良足浩叹。溪农两集依到。而僿说若苏文。誊后还瓻。无妨耳。弁文。不佞其人哉。尊嘱既勤。义不可辞。画葫以呈。非愚则妄耳。
答朴继舜(壬寅)
一别三年。怅轖弥襟。客腊。获承珍函。知登清选。平生所学。从此可展耶。既贺且祝。薰衰相日甚。无可言者。家弟入闉。种种相逢否。念渠戆性。不入时样。两脚出门。徒有龃龉。柰何。
答柳居叟
乃者。获拜惠牍。满纸缕缕。足当一晤。慰泻何量。但谦己与人。殊非实际。奉读怃然。历日犹尔尔也。溪边新屋。可想萧洒幽靓。便于静息。况蓄书之多。恣意玩赜。趣味愈深。世间乐事。此外何有。薰亦欲缚得数椽茅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8L 页
茨于稍僻处。以送馀年。而近地无惬意泉石。且远寓者常患窘束。此事未易入手。仰羡之馀。还可自咄。谬索庵记。固当勉就。而岁暮荒湄。衰病来侵。神思索莫。研已尘而管已韬者久矣。只以一诗先之。此不过有韵而已。诗乎云哉。聊博一粲耳。玄岩已空矣。杖屦过从。竟成空言。云亡之悲。有时难抑。那知人事遽至于此。但哀从氏之还栖故里。计甚得矣。凡百已整顿耶。
与朴圣天(祜善。○癸卯。)
河山绵邈。音尘隔绝。抚念畴昔。不觉于邑。先尊公遗文。闻已印行。非诚孝之笃。干蛊之勤。此事岂其易成耶。令人感叹。第缘程途脩远。无能相编摩之役。粗效后死者之责。愧恨万万。薰此月之初。来省海上秋柏。晦间欲归去。衰骸役役。政难堪耐。柰何。
答金达叟(逵。○戊子。)
前秋枉顾。已极感荷。又此拜领惠函。缕缕数百言。奇伟拔俗。足以验高明之所存也。来谕所谓文根于心。发乎言辞。切至之论也。然凡作文。勿以此意。径著肚里。言其所当言。虽长不病冗。止其所当止。虽短不病涩。如是则自然简洁。无繁芿之患矣。若夫剽先儒之集。搀性理之说。不曾体践。徒作谈把。欺世沽名。陋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9H 页
甚者。足下已尽觑破。无容更语。然惩于此而不看先辈文字。不究性理本源。其不近于因人噎而废吾食也乎。盖今之文弊弊矣。主训诂者。入于陈腐。工词章者。落于浮靡。正宜卓尔大雅。一洗流俗。卒反之正。而寥寥无闻焉。无亦运世使然耶。如足下者。才既优而年且富矣。经经纬史。根极道理。尚体要而究实用。存朴茂而黜萎靡。骎骎乎与古为徒。则诚吾党之幸也。惟足下勉之。薰独行迷方。老冉冉至矣。志气颓懒。无复旧时伎俩。足下何所见而有此谬称也。其不知薰甚矣。勿复如是。时因便风。惠以切实之语如何。薰亦当竭其蕴。而以进于足下也。
与金君(寿老。○甲辰。)
吾党不幸。先府君献纳公。奄捐馆舍。承讣惊怛。夫复何言。窃念年龄虽卲。修养有道。定力出常。理宜益享遐算。岿然灵光。永镇颓俗。法门留得典刑。后生有所标范。而天其不佑。耆德长逝。玄扃一闭。音容遂閟。仰惟孝思哀痛。曷可堪抑。克体先志。且念后事。毋犯伤孝之戒。区区之望也。薰以冗陋无似。慕懿文而忝交游。自幸其生并一世。及到衰暮。移寓东郡。程途益脩。会合无期。宁不戚戚。有时翘想斗南一人。亦足以慰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09L 页
我怀矣。今焉己巳。云亡之涕。自不禁蔌蔌下也。承实后时。不得以斥苦之辞。粗写腷臆。徒切负负之愧。晚后兰使专到远地。苟非哀座追先谊之笃。岂有此事耶。令人悲感万万。玆构追挽。付去回人。而只随例塞责而已。亦复愧恨。惟愿佥哀履支啬。用副远祷。
答吴姬祖(世泳。○戊戌。)
承手函。谨审静履文祺。允叶溯颂。薰惫苶如昨。而问又勘数家文字。眼眚益添。良苦。示中窃据沈阳一句。恐未妥当。围覆之覆。亦似未稳。更思之如何。俯嘱状文。姑未构成。盖人客来炒神。思无定贴时而然耳。容俟少暇。则似或奉副。而其于缓不及何哉。是悚。
答徐仲元(锡华)
 汉献帝二十五年。曹丕篡位。奉帝为山阳公。至曹睿时。帝崩。纲目书云。魏山阳公卒。其葬则曰魏葬汉孝献皇帝于禅陵。卒与葬宜一例。而予夺之有殊。何也。寻常求其说而不得。近思之。帝既逊于山阳。则纪元自此已绝矣。无其纪元而犹称帝崩。则有乖于立文之规例。其势固尔。且不曰崩而曰卒。亦以寓丧国坠统之贬。其葬特备书名位者。所以揭尊王讨贼之义也。夫子笔削之意。或者如是否。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0H 页
谥之以献。亦无可考。魏既降封之。则不应加以帝谥。若是汉史之为之。则昭烈尝谥以孝悯皇帝。宜是之遵用。而必曰献帝者。孰谥之也。反复揆之。不省其由。
贬献帝为山阳公。而其终也。不曰崩而曰卒。其葬也。备书帝号。皆魏所为也。曹丕既受禅于献帝而为帝。则不容有二帝矣。所以降为山阳公。而既为公则书卒固也。及其葬则曹睿之特揭帝号。非尊汉也。明其父之受统有所。其实乃自尊也。朱子修纲目。因其实而随所称。则奸凶情状之巧。自然莫逃于其间。亦足以垂戒后世矣。来谕云朱子笔削之者。事实不然。然则谥以献者。即魏也。所以朱子曰魏葬汉孝献皇帝于禅陵。非魏所为。而何可曰魏葬云云耶。谥法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献是美谥也。帝是亡国之君也。若汉史议谥。则灵帝犹不至全然亡国。然尚加恶谥。盖名之曰幽厉。则孝子慈孙。不能掩其恶故也。何可不遵用昭烈所定孝悯之谥耶。于此。尤可验献帝之称。实出于魏之阳尊也。
 凡君薨。太子即位。不即改元者。非但心有所不忍。是岁正朔。已纪元于先帝。一岁之内。不容有二统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0L 页
也。汉昭烈崩于章武三年癸卯。后主禅即位。因改元建兴。历代所未有也。纲目癸卯下。直书后主建兴元年。窃念夫子为此者。所以著其无君忍父紊乱天纪之罪。其义严矣。然先帝章武之号。无故见删。其于纪元正统之义。觉甚未安。就考少微通鉴。则癸卯下。大书三年字。其下分注。帝禅建兴元年。与吴魏。一例归之僭国之科。又引纲目考异以證传写之误。窃恐此说。尽有意义。盖上不泯先帝正统纪元之旧。下以著后主僭越凌遽之罪。可谓两得之矣。依此据信。如何。
君崩年。嗣君即位。次年改元。帝王家不易之典也。是以苏氏曰。崩年改元。乱世事也。汉昭烈崩于章武三年癸卯。后主即位。因改元建兴。此非乱世之事乎。是时。武侯受遗托辅幼主。无事不总裁。而胡乃有此谬举。此寻常未晓者也。来谕引少微通鉴癸卯下大书章武三年。其下分注帝禅建兴元年。与吴魏一例归之僭国之科者。亦不妥当。既书昭烈三年。又分书建兴元年。终是有一岁二君之嫌矣。且后主之改元。虽不免忍父乱纪之罪。然继昭烈而为君。则汉氏之统尚尔不绝。何可与僭位之吴魏一例同归耶。朱子以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1H 页
通鉴义例多错。定著纲目。而门人赵师渊之功居多。然朱子常以未及修润为恨。则此等处。无乃未及修润者耶。
答崔国圣(世鲁。○戊戌。)
稽复惠状。颎诵常切。未谂秋殷。静履茂旺。薰金刚游赏。果遂平生之愿。而归卧江庐。回思杖屦之地。便落梦境。远役馀惫。日事颓唐。秖自笑叹。节日在迫。允哥请归觐。故玆送之。仍即命送。勿使放课。如何。
答权性淳(翰模)
来谕引伊川说及语类所在者。作中庸天命性兼人物之證。然曷若以本章章句證之乎。章句之首。并举人与物而统论一原之初。人物所共得者也。至末段总结处。盖人以下。单就人为说。夫中庸。子思忧道学之失传而作。初头拈出道字。兼举性教者。性是道之所由出也。教是道之所由成也。所以下文。只说个道。而与上率性之道。所包之义。岂有单兼之殊耶。章句首之兼言物。不过带说去也。末段之单言人。乃一篇之宗旨也。人能尽人之性。则亦能尽物之性。故下文有致中和。万物育之语。然育万物。是人之事。而因物之性。使之各循其性而已。然则特言人之尽性。便该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1L 页
尽物之性。虽不言未为阙也。今就大纲领。并将人物。纷纭提挈。双关对峙。有若不言物性。人不能行中庸之道。诚过矣。来谕中。湖洛云云。亦不著题。湖洛所争。就一原之性。以言人物之同不同也。愚之所言。就中庸首章之性。当以人为主者也。与湖论所指有异。谓鄙说主气声势相应。抑勒驱率。一何甚也。若尔则章句末单举人。亦是主气。而默启湖论一派于千载之上耶。圣贤立言。各有攸当。苟能平心徐究。则无此囫囵之话。惟明者。更加思焉。
答南伯深(朝泓。○乙未。)
既荷枉存。又承华翰。感镌如何哉。寄来先稿。重违勤教。谨当奉阅。而碣铭何不求之于秉笔杠之家。谬属庸浅如薰者乎。是无异责雨于土龙。改图如何。
答吴应睦(锡焘)
英眄常在眼中。此承惠函。辞笔灿然。慰感殊深。窃覸来谕。过自谦挹。而欲借听视于聋瞽者然。白纷空疏者。元无经验之方。何哉。且有所发。然后庶可以罄愚仰对。而无此节拍。则只是悬空说而已。有何相资也。一舍非遥。而奉际未易。临纸增怅。
答徐德一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2H 页
气有发。理无发云者。乃绍述主气者之语而为之者也。以此为朱子定论。岂不甚谬耶。奇高峰尝云。四端是七情之善一边。因退溪先生之辨。遂觉其非。其后栗谷以高峰初见未为非。为之说曰。理无为而气有为。无论四端七情。发者皆谓之气。则徒知理与气之不相离。而不知其不相杂也。是其求天理于人欲之中可乎。盖理虽无形象无声臭。而该贯动静。静也。只是这理。动也。只是这理。岂其空虚冥漠无所主宰耶。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四端自理而发。故扩而充之也。乃若七情则发于形气。故礼运曰。圣人所以治七情。其曰治之者。即节约而使合于中也。朱子所谓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实为总会之公案。而答蔡季通书云。人之有生。性与气合。然即其合而析言之。则性主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以其主理故公而无不善。以其主气故私而或不善。以其公也。故其发也皆天理。以其私也。故其发也皆人欲。退溪曰。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犹性之有本然气禀之异也。然则其于性也。既可以理气分言之。至于情。独不可以理气分言之乎。恻隐羞恶是非辞让。是何从而发乎。发于仁义礼智之性焉尔。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2L 页
喜怒哀惧爱恶欲。何从而发乎。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缘境而出焉。四端之发。孟子既谓之心。则心固理气之合也。然而所指而言者。则主于理。何也。仁义礼智之性。粹然在中。而四者。其端绪也。安有在中为纯理。而才发为杂气。又曰。讲学而恶分析。务合为一。古人谓之鹘囵吞枣。其病不小。又曰。因看朱子语类论四端处末一条。(即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语也。)方信愚见不至于大谬。来谕所谓退溪说。与朱子相左者。果在何处。愚未尝见之矣。无乃贤者骤闻一种主气者之说。不究是非。从而云然耶。四七之字义。四端之不可配七情。七情之横贯四端。其说甚长。非仓卒可竟。留俟日后面罄耳。
答徐德一
示谕中心为事物所夺。往往昏惰。固学者通患。知其如此为病。则不如此岂非其药耶。然立志不固。则纵有好意想。俄顷之间。胡思乱虑。纷然出来。如野火烧草。春风又生。又如游骑四驰。日暮不知归。不亦可惧耶。惟敬管摄身心。贯动静而成始终。于此用力。可免许多病痛。而若或持之迫切。则耐不久而锐于退。行之迟缓。则私易乘而沮厥功。必先知其下工天处。以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3H 页
为从事。然后乃有济耳。程夫子尝曰。主一无适。又曰。整齐严肃。谢上蔡有言。其唤惺惺法。尹和靖有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焉。皆主敬之要语。然朱夫子深取整齐严肃之说者。盖以有著实下手处故也。所以敬斋箴首言。正衣冠。尊瞻视。足容重。手容恭等句。而正衣冠。尊瞻视。静时用工也。足容重。手容恭。动时用工也。此即程子所谓整齐严肃之意。而其出门承事一节。为表之正。守口防意一节。为里之正。而与谢尹说相吻。继云。东西二三。则是主一无适之谓也。吾儒门下相传旨诀。无过于此。幸以此常常提警。勿忘勿助。则自然到得那里。而事物之挠夺。有若寇退而氛消。思虑之纷起。有若风恬而波静。始虽辛苦。终当有快活境界矣。
答徐德一
意,必。皆私意也。所以论语称夫子之无意无必。而心经赞所谓意必之萌。云捲席撤。亦此意耳。私意既绝。则清明在躬。气象尽好。此不可以空谈悬度。必以身验之。乃佳耳。
君子少。小人多。未尝不由于天地气数之变。而若夫天心。则何尝故生小人。欲胜君子耶。人不自㬥自弃。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3L 页
岂其为小人。然则小人之为小人。在己不在天。信乎人不可以不学。
答徐德一
便音落落。固其所也。属此穷律。一念耿耿。尤不能自已。未审旅履晏重。一入声海。归帆尚迟。枫岳清赏。竟付空言。杨公永郎辈。倘不笑尘情未除耶。薰𢾅伏荒湄。衰状转剧。古纸翻玩。不过破寂之资。有何实得。祇自叹恧。尊先祖博约堂事实。顷因尊示。遂考陶山集。则答柳应见书。有曰。示谕徐君志趣如是。果为可人。第前日鄙书云云。非谓其人。不可与有言。只谓吾学未足以达礼。而妄论礼之变节以告人。为未当故也。其来目当如戒谨藏。以俟奉面之日。又按陶山集考證。则云逸集答柳应见书。有徐仁元。而此徐君疑或此人。薰不见逸集所载书。而必两书可相照应。故考證云尔也。又见丁海左集。撰利川徐氏墓碣。而其世系有讳仁元。当丙子虏变。倡义赴难。至鸟岭。闻讲和乃还。朝廷嘉之。授缮工监役。此与尊先祖。乡贯虽殊。姓讳既同。事迹易混。若以问礼陶山。为利川徐公之事。则此不难卞。老先生书答谦庵。在 宣祖庚午。历六十七年。为 仁祖丙子。夫以变礼问质。到了数三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4H 页
十岁。然后庶可为者也。以数三十岁。加六十七岁。当为百岁翁矣。是岂倡义从戎之时乎。然而利川徐公。以倡义授官。倡义之时。可知年不甚高。其必生于庚午以后之岁。老先生易箦。在庚午冬。则礼说问目。非所举论。然则老先生所云徐君。实是尊先祖。而志趣如是。果为可人之一语。良足千古。人家祖先。得此者有几。况在英年。骤语变礼。虽有老先生所戒。而亦可想其见识之已超诣者乎。异时成就。必多可传之迹。年代绵邈。文献散佚。后孙之憾。当如何。而今于累百年幽翳之馀。始知其名载大贤集中。荣幸亦复如何哉。为之仰贺。窃欲誊来逸集所在书。随便付呈。而早晏姑难预料也。
答徐德一别纸
纳甲之法。以八卦纳十干者也。参同契不云乎。壬甲从乾说。乙癸向坤求。庚来震上立。辛出巽方游。戊从坎处起。离用己为头。丙句艮门入。丁出兑家游。其法坎离为日月。馀六卦为弦望晦朔。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故坎纳戊。离纳己。三日。月始受一阳。为震而生明。昏见于西方庚地。故震纳庚。八日受二阳。为兑而上弦。昏见于南方丁地。故兑纳丁。十五日望。全受日光。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4L 页
为乾而昏见于东方甲地。故乾纳甲。十八日始生下一阴。为巽而成魄。以平明而没于西方辛地。故巽纳辛。二十三日。生下二阴。为艮而下弦。以平朝而没于南方丙地。故艮纳丙。三十日全变三阳。为坤而体伏于东南乙地。故坤纳乙。壬癸居十干之终。故乾又纳壬配甲。坤又纳癸配乙。以括其终始也。
君氏说。左传与公谷不同。请因俯询而辨之。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桓公母)之赗。左氏曰。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左氏之意以为惠公之丧已久。仲子时未薨。故曰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至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以仲子实之。至三年夏四月辛卯。君氏卒。谓声子(隐公母)之丧。夫生而赗。非徒非礼。必无之事也。以君母而谓君氏名称不雅。盖左氏之误。在于元年之未书仲子丧也。所以以二年子氏之薨。谓仲子之丧。而声子之卒。又不可阙。以君氏卒。为声子卒。岂不谬哉。公羊氏于隐元年之下。书曰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其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谓声子之卒虽非。其下君氏卒一句。仲子声子之丧。已见于元年二年矣。此公谷及胡传。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5H 页
皆书尹氏卒者也。外大夫不必书卒。然谷梁曰。于天子之丧。为鲁主。故隐而卒之。既为主则书其卒。理似然矣。愚故曰君氏。当为尹氏。
近世状碣中录子孙处。或以庶子为馀子。然按左传。宣二年传云。宦卿之适。以为公族。又宦其馀子。杜注。馀子。适子之母弟也。据此则庶子。不可称馀子也。
牛耕之昉于何时。说者不一。汉志。搜粟都尉赵过。为代田。始用牛犁。后汉书。王景迁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景乃驱率吏民。教用犁耕。此牛耕之始于汉。然山海经云。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刘向新序。载邹穆公曰。百姓饱牛而耕。冉耕字伯牛。月令季冬。出土牛。示农耕早晚。则前乎汉。而已有牛耕之制矣。考工记。二耟为耦。郑注云。今之耟。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贾疏云。用牛耕种。故有两脚耟。两脚耟。为牛耕而设。考之易。作耒耟者。神农氏也。然则牛耕。当自神农氏始矣。
九经。易,诗,书,三春秋,三礼。是也。汉灵帝命蔡邕。以八分书九经。刻石于鸿都观外。九经之名。始于此。唐文宗时。增孝经,尔雅,论,孟。为十三经。
答李天如(辛巳)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5L 页
荐承疏问。哀感极矣。近日便音稍阻。未知今在丹峡耶。复至黄城耶。赴举于京耶乡耶。发一解耶未耶。薰夏病于暍。秋病于湿。未老先衰。须发已星星。做得何事。遽作此状也。落落相望。会面不可为日以期矣。怅黯无穷。连衙音信。月初获承。可幸。馀冀懋学自珍。
答宋舜宾(源稷。○甲申。)
所论中庸天命之性。专就人上说去。未为不可。泛言天命之性。则人与物固所同得。然中庸一书。子思忧道之失传而作者也。所以以性道教为一篇纲领。而性是道之所自出也。教是道之所由成也。故下文只拈道字。申明此道之不可须臾离。丁宁就人上立言。夫性道教三者。所该之义相同。然后方成一串说耳。何必于性则兼言人物。于道则单指是人耶。人既尽人之道则亦尽物之性。而使之各遂其生。故下文以致中和育万物言之。而一章之层级整齐无欠。然则此所谓天命之性。与孟子性善之说。皆就人为说。而思孟相传之旨。正在此处耳。然此说似刱新。未知见者以为如何也。
答宋舜宾
俯询阳九百六之义。灵宝经曰。阳九百六。劫之大者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6H 页
也。阳极于九。故云阳九。阴极于六。故云百六。即阴六也。小则三千三百年。次则九千九百年。大则九九八十一万年。为劫终也。洞玄运会经云。天厄谓之阳九。地亏谓之百六。道迹经言。阳九者。天旱海涌而陆焦。百六者。大水海陆而陵渊。张世南游宦纪闻。载王湜太乙肘后备捡而云。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一年。为百六。阳九。奇数也。阳之穷也。百六。偶数也。阴之穷也。又曰。后羿寒浞之乱。得阳九之数七。赧王衰微。得阳九之数八。桓灵卑弱。得阳九之数九。炀帝灭亡。得阳九之数十。敬王时。海内多事。得百六之数十三。秦灭六国。得百六之数十四。东晋播迁。得百六之数极。而反于一。五代离乱。得百六之数三。此所谓应者也。舜禹至治。得百六之数七。周成康。得百六之数十一。小甲雍己。得阳九之数五。而百六之数九。盘庚小辛。得百六之数十。汉明帝。得百六之数十五。唐贞观。得百六之数二。此所谓不应者也。洪景卢续笔云。经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及八十岁。则值其一。诸说不同如此。未知谁为得。然王湜所纪。稍似有据。又有元二之说。杨孟门石门颂云。中遭元二。西夷虐残。孔耽碑云。元二坎轲。或谓元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6L 页
元。讹为元二。而赵明诚云。若作元元。不成文理。王元美曰。阳九阴六。词人深晦其语为元二。此亦未有的證。不可晓耳。
郑玄易论云。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盖夏正建寅。为人统。艮寅位也。人生于寅。故夏则以艮为首。而艮为上山下山。故名连山。商正建丑。为地统。地辟于丑。故商则以坤为首。而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归藏。周正建子。为天统。天开于子。故周易以乾为首。然杜子夏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世谱云。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夏殷以上。已有连山,归藏之名。自秦,汉来失其传。而诸儒所乱。不胜纷然。北史刘炫传云。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造伪书。题为连山易。唐艺文志云。连山易十卷。司马膺注。隋经籍志云。归藏易十三卷。唐崇文总目云。晋太尉参军薛正注。隋世有十三卷。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乐平马氏曰。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西山李氏易图。载归藏卦名及初经。而但载六十卦。与周易卦名多有不同。今因俯询。并为录呈。而汉上朱氏所谓归藏初经。得庖羲氏之本旨者。殊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7H 页
不可知耳。
答柳汝颜(时馨。○庚子。)
山川绵邈。岁月飙忽。昔别茫然。更握无期。只有一念耿结而已。匪意书问远到。惊喜之极。继以感慨。殆无以为怀也。贤经草土已久。复遭鸰原之戚。全然不相闻知。是岂仆与贤素所期者耶。胤哥病剧。贤亦不健。穷窭愈甚。固难堪遣。然此志坚定。勿摇勿沮。无负平日所学。则终必有饷安乐之日矣。如或缘忧而致疾。信术而求福。则切非君子中正之道。而竟无益耳。以贤超迈旷达之识。其有以谅之矣。仆白首羁乡。转益龙钟。无可言者。但有一事差强意。前年东出关东。上毗卢绝顶。披襟长啸。仍汎海。观丛石。归路。历登五台。访太史所藏。又复入越中。上子规楼。溯清泠之浦。可偿平生之愿也。此处潭岩。亦足一赏。贤之拨冗作气。跋履脩途。实不易焉。则临风流怅。又何可已耶。自爱加飧。副此远望。
答白君(銮洙)
新年惠墨。转到寂寞之滨。喜浣曷喻。第念贫而穷。为士者例也。年愈加而衰愈甚。亦世间公道也。然平日之得于简册者。有足以乐而忘忧矣。所询论,庸,学之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7L 页
首。表称三亦三谓三在者。各拈出书中之大义。而面貌偶同。初非有意而为之也。或云。此如四时之分属三月。非穿凿之语乎。
答张舜韶(志渊。○辛卯。)
旧读朱子语类。往往有一义重复处。不揆僭妄。抄节为书。以便晚境考览。而书姑未成。近复使少辈续写。然终是去取之际。多未妥当。恨不与高明对同商确耳。晦山种种相逢。而贵第一安云。为远游者贡贺也。二麦已失稔。比日风势。恐是久旱之兆。岂不可悯。趁此天气未甚热。归来山里。看书治农。两有所济。未必非好算也。想当有以谅之矣。
答张舜韶(甲午)
乱世奔窜。远到荒隅。回思平日从游。若在天涯。此怀可堪。匪意获奉惠墨。忙手坼缄。长皇屡百言。可知其出于衷曲。又以见义理奋发之谈。有非俗下士所可道得。感慰之馀。继以叹赏。但所示管葛事。窃恐贤者未之思也。不有桓公,昭烈。管,葛。岂能做管,葛事业耶。苟不量此。妄欲致用。毕竟无所成。而入良贝之涂矣。若遇有为之地。而诿以邦运天时。袖俞扁之手。不救其当治之證。是诚管,葛之罪人也。病者不肯服药。闭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8H 页
门却医。虽俞扁无如之何矣。况今人物渺然。管葛奇才。何处得来。若或轻自比拟。则人谁曰其然乎。徒取讥笑而已。贤其谅之。薰仓卒携家来。住真州之东。溪山映带。粗遂夙昔之愿。而此边歉荒太甚。赤手远搬。凡百皆窘。无以耐遣。柰何。然而世间消息。都不入耳。殊以为幸。贤其或者来访耶。行三日则便可到此也。幸另图之。
答金君(时庸。○庚寅。)
芝泉亭上。张灯论文。已是十五年前事。况南北落落。距二千里之远。不但会面无期。鳞沉羽断。固其所也。有时起想。只自怅怅。春间惠书。转褫来到。始读也。不知其何人书也。读竟焉。然后乃知足下之情缄。揽之在手。久犹不释。恍如对十五年前颜面。又不觉二千里之为远。喜慰曷已。仍审彼时入京师已累月。倘至今未归。旅体保重否。获京便甚艰。今始以一书复焉。若尊旆已北。此书无由入照。又岂不怅哉。仆老母八十二岁矣。喜惧交深。自顾蒲质。其衰太甚。发种种而眼昏花。今我非故我。宁不自怜。区区纂著。非曰无之。皆无用空言也。人岂有取耶。长儿替干家秉。无暇读书。迩来五入省围。竟无所成。次儿时文之外。亦不无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8L 页
留意者。不能猛著力。可闷也。德一时相过从否。仆所相与于文字间者。皆裋褐裹身。惟此人获沾一命。犹可幸耶。观足下书。复有南游之意。此若遂则诚好事也。企企。
答李舜翼(铉埰)
恋旺。拜承两度惠疏。可知至意攸存。感镌曷喻。审慰残腊。哀履支相。尊先稿数次奉阅。删节颇多。极知僭妄。然亦不可随例勘过。以负盛托之勤。当更审一审也。精舍记。虽构呈。而文辞荒拙。必不合于用。祇自愧赧而已。
答柳瑞五(东荣)
阅来。无前潦水。秋事居然强半。怀诵耿耿。即拜耑伻惠函。感荷罔喻。尊先槁一番奉阅。而迷滞之见。曷敢轻易犯手耶。从当更审后奉还为计。谅之如何。允郎来留数朔。观其才姿。益可奇爱。但教者昏耄。岂有大进耶。还可愧也。
答或人
前冬所惠书。意寄勤恳。辞彩赡丽。是岂可得于人人哉。时时披玩。喜而后可知也。但其谬称仆之文。有可观者。足下非深知仆者。徒令人惭愧。仆少时。妄不自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9H 页
量。沾沾于古。终无所获。反戾于今。岂可复寻前辙。不知止焉乎。足下之意。盖曰今之文竞乎繁矣。骛于奇矣。繁故寡气。奇故寡实。慨然思有以扶衰振颓。尚质返古。而欲与仆共事焉。足下之意甚盛。然仆之无能。已自知之矣。足下年富志彊。有进靡懈。必将超尘绝影。嗣武古人。仆不能无望于足下耳。然而古人之于文。未尝专尚乎质。凡辞理俱畅。华实并著者。非古之作乎。若徒取其质而谓之古。则是但知橧巢之为古制。而不知明堂之为古制也。但知瓦樽之为古器。而不知云罍之为古器也而可乎。且吾辈之以此相勉。得无惹知道者之讥乎。古者文与道一而已。后世文与道歧而为二。以其遗本而事末故也。世之操觚墨者。滔滔皆是机锋之巧。驰骋之技。若将凌驾前古。而其实则伪玉赝鼎也。刻叶剪花也。足以眩流俗。而其可欺赏识者之真眼乎。惟于道。拳拳服膺。真知实践。则发于文辞者。光明正直。有文有质。不与古期。而古其在是矣。足下以为如何。仆于道。昧昧者耳。感足下之意。进此不逮之言。良足腼颜也。一枉之示。奉以企之。跫音尚靳。怅颎何堪。惟祈省体吉庆。益懋所学。
答权士选(秀升。○乙未。)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19L 页
承惠示长笺。于仆云云。诚过矣。何可当之哉。自此悉去谀辞。时相过从。商确此事。仆之老洫。赖足下而庶不至昏惰。足下有疑。仆亦当罄其蕴以告之也。盖此间朋友。多可仗者。留心问学。无如足下。家贫奉老。菽水难继。心焦形劳。固不能一意向学。然学岂专靠文字哉。凡人道当为者。皆吾所谓学也。况有暇则不废其讲习讨论之工者哉。夫人之为学。以大规模。严心法为主。规模大。然后不安于卑小。心法严。然后不流于邪辟。如是做去。他日学成。需于世。命也。不儒于世。亦命也。其于命何哉。只为吾所当为。以俟之而已。仆实无能者。为足下诵之何当。奉晤未前。惟祝侍履珍旺。
答权士选(丁酉)
谬询子为初献。母为亚献。果未安。所以张子有不可共事之语。后贤所论。虽与此有异。恐不可从。小祥以练为变节。而疏家有正服不练之文。盖古者。自初丧至虞卒练禫。皆有受服。递加升数。小祥则以七升大功之布为衰。始服之衰虽不练。而可知其别制也。别制则可知其布之渐就练也。丧服注曰。大功布者。煅治之功。粗沽之。疏曰。欲煅治。可以加灰矣。但粗沽而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20H 页
已。我国之布。皆灰治其缕而成者也。虽不练于小祥。其犹练耶。绞带视衰绖冠屦。以为等差。亦合渐杀之义。而盖绖则除麻服葛。犹存绖之体。带则用布变麻。不存带之体。且用布用麻。实为斩齐之大分。并与此而改之以布。则孝子之心。必有所不忍也。家礼小祥陈练服条。无绞带变布之言。薰不敢外此为说耳。
答郑可范别纸
 礼有题主之奠。而今者追造妻主。与祖曾以上诸位之改题同日。独设奠于新造之最下位。顾不为未安乎。宁阙之。而翼日合祭时。略告此意。未知如何。
独设奠于追造之位。果似未安。
 笏记似是大夫家礼。士用之无妨乎。阙之为当乎。
唱笏。虑其仪节之或有阙漏而然也。岂有大夫士之分耶。
 油蜜果。退陶先生所戒。而书仪具馔条。有油饼。用之。亦无妨。
祭馔家家异例。不敢指一为说。然油蜜果。老先生有戒。故鄙家不用。世多用之。从俗亦无妨耶。
 祭毕还安时。递迁位。先奉于别庙。而以下位。次奉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20L 页
于正龛否。
祭毕纳主。主人升。先奉祧主。安于夹室。(将埋于墓所。有最长房。则将迁奉。)次奉高祖以下之主入祠。以次递升。新主始入正位。
答郑可范
询及教子弟之方。愚陋何可知。然贡举废。而犹使治科臼文字。非徒无用也。经传本旨。初非藉此而可知。作文蹊径。亦非缘此而可得。曷若使熟读小学书。以之躬行。立其基本。次及诸经。讲究义理。浃洽于中。则做文字。亦不难。贤其谅之焉。
答郑可范
日前枉晤。尚切感镌。此承惠椷。满纸申复。无非自讼之语。苟非孜孜进修之意。充积于中。乌能若是乎。令人叹赏。然而求方于老不学之人。此计甚疏矣。不谅己之有无而轻欲投剂。亦愚之甚矣。犹不惮冒陈瞽说者。实有感于虚受之量。问寡之勤耳。窃愿足下。常置心近二书于案上。更加温绎之工。则本原当益涵养。閒思亦尽消除。自然心身安定。不役于冗务矣。作文惟取辞达。剪去枝蔓。则自然理畅语直。无凝滞枯涩之病矣。然此是太渗淡话头。安敢望有概于高见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21H 页
也。
答宋舜佐
中庸四情。高明复申前说。援据详悉。然以此四情。谓直发于理。则子思不必著皆中节三字也。其发也。有中节不中节。故特言其中节之情。则于是可知所发之非直从理发也。夫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也。圣人固由是路而行。凡夫亦当由是路而行。而此心之从形气上发者。一一皆中节。然后方可称达道也。若限此四情于一理圈。而凡饮食男女。从形气发者。虽是中节。曰此非达道。则达道狭矣。曰此亦理发。则理发淆矣。陈北溪曰。节者。限制也。得其当然之理。无些过不及。是与理不相拂戾。故曰和。看此与理二字。则不可直谓之理发也。退溪中图。并举孟子四端中庸四情。此是剔发出善一边也。夫尝言理发气发。至下图。始分言理气之发。则不可以中图。而为四情理发之證也。大抵信达道为理发。任情直行。曷若事事循理。无有不善之为愈也。惟明者谅之。
与卢士辉(性容。○己丑。)
冬日连暄。定履珍相。昆季征迈。为乐甚大。世间何事。更干我灵台耶。大学序文中疑义七八条。别幅写去。
舫山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621L 页
盖欲仰叩高明之所诣也。继此而举似。全篇迭相商确。则亦何幸如之。
答崔汝敬(东翼。○癸卯。)
晚醒翁。今不可见矣。从晚醒游者。辱为之先书于仆。辞彩钜丽。溢于尺纸。读之如见醒翁。喜当如何。然子曰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足下不知仆甚矣。轻于与人。不自知其不知。无乃足下未之思也乎。仆少不犹人。今老矣。何能有为也。只抚躬愧叹而已。苟得与如足下者。对遗经而商疑义。庶补此前日之粗疏脱略也。好事不可易就。临风于邑。愿足下及此年力富强。益懋大业。吾道日孤。所以属望尤深耳。俯索诗章。客座多扰。无以奉副。日后当构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