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卷三)
 沙随古占驳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597H 页
[沙随古占驳]
 昔沙随程迥著周易古占十二篇。盖本邵氏先天之义。而其所论说。颇引春秋国语诸占法。虽舛谬相承。失其本旨。今易道沦晦。无以辨惑。玆用不揆僭妄。抄取其似是实非之说。约略评订。以除同好者之蔀障焉。
 第一篇曰太极者。乾坤未列(一作判)。无象可见。大衍未分。无数可数。其理谓之道。其物谓之神。庄子谓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者。非也。太极与道。不可以差殊观也。
太极者。天地未分之先。浑敦有形之始。阴阳之胚胎。万物之太初也。其名仅见于道家。而周公孔子之书。偶未之言。非敢曰天地之先。无此太极。但所谓太极者。是有形之始。其谓之无形之理者。所未敢省悟也。濂溪周先生尝绘之为图。夫无形则无所为图也。理可绘之乎。然此皆论太极图之太极也。若夫易大传之云易有太极者。是谓揲蓍之先。五十策之未分者。是有太极之象。太极之貌也。故借以名之曰易有太极。若谓是八卦诸画之先。又有彼浑敦不分之物。为之胚胎。则大荒唐矣。易者书名。所以为筮也。
大衍之数五十者。谓自十二辟卦两闰卦。(即中孚小过。)而衍之为卦者。其数五十也。一阳之衍四卦也。(复剥之所衍)一阴之衍四卦也。(姤夬之所衍)二阳之衍十二也。(临观小过之所衍)二阴之衍十二也。(遁大壮中孚之所衍)三阳三阴之衍一十有八也。(泰否之所衍)此之谓大衍。凡纬书所言及关朗所传大衍之数。悉皆谬悠虚妄。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597L 页
足查验者也。
 第二篇曰两仪者。乾坤之初画也。大衍三变而得之者也。尔雅曰仪。匹也。言阴阳之相匹也。刘牧以一二三四为两仪。既两矣。而四之可乎。先儒以天地为两仪。盖不知两仪为乾坤之初画故也。
两仪四象之名。本起于握蓍分揲之法。邵氏以来。移之为伏羲画卦之初。初画再画之名。夫伏羲画卦之时。人无见者。其先画何画。先成何卦。总属渺茫。不必追定。然据孔子之说。知此义必不合理也。孔子之为说卦传曰。乾为父坤为母。而其馀六卦。并得男女之名。男女云者。乾坤之男女也。父母既具而后。男女可产。若如沙随之说。则父母男女。平等同列。父母之形方始。而男女之体并起。父母之形既半。而男女之体齐隆。况其成形之时。坤居第八。则是诸男诸女。蔚然成群而后。母之形方成。违失伦理。不成事体。且据孔子之传。震巽为长。艮兑为少。大凡长幼之礼。不亦先生者为长。后生者为少乎。若如此说。则是少女首出。中女次之。而长男长女。反居其次。(即所云二兑泽。三离火。四震雷。五巽风。)足反居上。首顾居下。长幼失序。先后倒次。一与夫孔子之所序列。乖舛不顺。此吾所以不敢信从也。且如此说。则是八卦之都初画。而非特为乾坤之初画。其谓之乾坤之初画者。又不免自乱其说也。
仪也者。度也容也。诗云仪式刑文王之典。又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盖象物之容。以为法度曰仪也。孔子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大传文)此之谓两仪也。仪也者象也。象两之谓两仪也。此其为握蓍分揲之法。若是明确。而公然移之为庖牺画卦之名。太不可矣。然既云象两矣。则两也者。别有一物。是何物也。易者日月也。(易字。从日从月以成文。)日月者阴阳也。(日月。亦谓之太阳太阴。)阴阳者乾坤也。乾之三阳。为六十二卦诸阳之本也。坤之三阴。为六十二卦诸阴之本。然则象两云者。象阴阳也。亦象乾坤也。(象三画卦之乾坤。)谓之仪者何也。浑天仪为浑天之仪象而已。非直浑天也。黄道仪为黄道之仪象而已。非直黄道也。两仪云者。蓍策之分而为二者。为乾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598H 页
坤之仪象而已。非直乾坤也。汉儒以来。指彼穹然之天隤然之地而谓之两仪。则是天地之外。又有一真天地。而此天地不过为假设之仪器耳。名实之不相副。莫此为甚。于是乎训仪为匹。以文其名。然尔雅之训仪为匹。本据鄘风柏舟之诗。(髧彼两髦。实维我仪。郑笺云仪匹也。)及周语丹朱之说。(内史过曰房后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韦注云仪匹也。)而立文者。柏舟之仪。原可训之为容。而丹朱之仪。亦可训之为仿象。则仪之为匹。本非定训。何况匹也者两也。(说文玉篇。俱有此训义。)两仪则两两矣。葛屦五两。则其繶为十也。裧车百两。则其轮二百也。天地两仪则恰有四个。先儒之号天地为两仪。固亦有差。后儒之谓两仪为乾坤之初画者。亦未为得也。何则邵氏之法。画一奇画一偶而谓之两仪。是亦指两而为四也。(两匹则其数为四。)奚但刘牧然矣。
 第三篇曰四象者。乾坤初与二相错而成也。大衍六变而得之者也。所以配阴阳老少之分也。刘牧以九六七八为四象。即数也。非象也。先儒以金木水火为四象。即器也。非象也。或以神物变化垂象图书为四象。然上与两仪。下与八卦。不相连属。
孔子曰大衍之数五十。(节)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其云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非即四象乎。孔子之言。若是其磊落明白。而舍之不用。摸捞缠绕。七藤八葛。而终不知止。不亦谬哉。四时者何也。自复而临而泰春也。(周以子月为岁首。)大壮而夬而乾夏也。自姤而遁而否秋也。又观而剥而坤冬也。再闰者何也。中孚小过。闰月之卦也。其云五岁者何也。天地者日月之门户也。始于甲年之子月。计至戊年之亥月。以求日躔之复其初。(谓今之冬至)则其间六十二月。不再置闰。岁律其成乎。(其剩者二月)乾坤者。大易之门户也。(易亦文从日月字。)起于屯卦。终于未济。其数六十二卦。不有两卦以象再闰。易道其合乎。(不合于岁律)以我之六十二卦。当彼之六十二月。则中孚小过之名之为闰。实亦天地自然之数。不假人安排布置者也。四时再闰之名。皆指易卦。而以揲蓍而为四者。谓之四象。若是明切。尚有他议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598L 页
且所谓老少阴阳者。即揲蓍三变之后。(得一画)立其纯杂之名者也。三参为老阳。(三得天)三两为老阴。(三得地)一参二两为少阳。(一得天)一两二参为少阴。(一得地)阴阳之名。立于总数。而老少之名。分于纯杂。(纯为老而杂为少)即非三揲而得总数。则阴阳老少之名。不能生矣。今法以⚎为少阳。以⚍为少阴。何其立义之不公耶。夫其为一阴一阳之合。⚎与⚍无以异也。参天两地则其数皆五也。阴阳且不可名。而况于老少乎。又况揲蓍之法。何与画卦之时乎。且据孔子之法。震艮者阳卦也(孔子云阳卦多阴。)男卦也。(为长男少女。)于今四象。反属阴象。(震自少阴而成。艮自老阴而成。)巽兑者阴卦也女卦也。于今四象。反属阳象。(巽自少阳。兑自老阳。)而其长少之名。悉悉相反。其可信从乎。若谓之阴卦本于阳。(巽兑等)阳卦本于阴。(震艮等)则离何少阴。(自少阴而成)坎何少阳。(自少阳而成)左右查究。终未见其合理也。
 第四篇曰八卦者。乾坤初二三。相错而成也。大衍。九变而得之者也。既已小成。则三才之理备矣。
前所论两仪四象。即据庖牺画卦之初而言其序次者也。忽于八卦曰大衍九变而得之。夫著书立言。最重体裁。今首尾横决。不成文理。总由沙随之学。不知羲卦蓍卦之判然不同。故拖泥带水。漫漶知(一作如)此矣。
 第五篇曰每卦之下。曰某下某上。是三画之卦。相配而六也。
重卦之微旨妙义。都在乎推移升降之迹。及互体交成之象。而沙随但知三配以为六。亦可谓疏于易矣。
 第六篇曰朱震曰周易以变者占。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变四千九十有六。此皆出于加一倍法也。
杜元凯以来。每云周易以变者占。此又蒙昧不明之言也。六位成章之后。考其纯杂。若六爻俱杂。(皆少阳少阴)则本卦不变。于是乎以不变者占。(以彖占)若秦伯伐晋之筮。其卦遇蛊。(左僖十五年)晋侯伐楚之筮。其卦遇复(成十六)之类是也。今冒大名以槩之曰周易以变者占。不亦谬乎。
且唯周易之法。一爻唯变。故屯蒙以下。每于一卦。系以七繇。(乾坤各八繇)繇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599H 页
唯七。而求变者六十四。惑之甚矣。
 第七篇曰六爻不变。以卦彖占。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一爻变。以变爻占。
此条是。
 又云二爻三爻四爻变。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国语重耳筮。遇贞屯悔豫皆八。凡三爻变也。其不变者二三上。在屯为八。在豫亦八。故举其纯者而言皆八。)
周公之为爻词。本非悬空白撰。屯之初九。必据震变为坤之象。屯之六二。必据震变为兑之象。若屯变为豫。则屯之六四。将若之何。其将为兑乎。非即为豫也。其将为震乎。非即六四也。其将互巽乎。非即为豫也。其将互坎乎。屯五相掣也。此其物象卦德。贸乱颠倒。虽以周公之才之美。实无以措一辞于其间也。故周公无此词。周公无此词。将欲于何以考占耶。〇其将占之以豫之彖乎。豫之彖。是豫之彖。非即屯之豫之彖也。文王则撰之以豫之彖。而占人占之为屯之豫之彖。占其有验乎。
且夫贞屯。非八也。六四矣初九矣九五矣。唯二三上为八矣。六爻之中。八者仅三。而恬然书之曰皆八。天下无此法也。且夫悔豫之云皆八。抑又何意。使豫而非八焉。则又将变而为他卦乎。周易之法。本卦有动。则变而为之卦。既得之卦。更无变动。今于悔豫之卦。而犹论六八。则其意有再变之机者也。曾见周易有再变之法乎。此其为夏商之法。灼然无疑。而吞疑讳疾。把之为诸爻乱动之證。其亦过矣。
 又云五爻变。以不变爻占。(襄九年。穆姜筮。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盖五爻皆变。唯八二不变。)刘禹锡谓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是也。(杜征南。引连山归藏。以七八占。其失远矣。)
艮六爻之中。九六者至于五。而八者仅一。乃谓之艮之八可乎。且夫爻也者。卦变之名。不变非爻也。故孔子曰爻者言乎变者也。(系上传)孔子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下传文)孔子曰道有变动。故曰爻。(亦下传)今沙随之言曰以不变爻占。天下有不变之爻乎。且所谓不变之爻。即艮卦之第二画也。艮卦之第二画。本无繇词。艮其腓。不拯其随者。艮六二之词也。非艮第二画之词也。将于何而考占也。若云随之六二是占。则系小子失丈夫。是又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599L 页
随六二之词。而非艮八二之词也。将于何而考占也。当时史臣强引随卦之彖词。苟悦穆姜。未必是占法宜然也。然六爻之词。作于周公。或者夏商之法。只据二卦之彖材。察其变而占其祯。故艮之八泰之八屯豫之八。皆举全。举全卦而谓之八。不复标别其六位也。此其为夏商之旧。的然无疑。而沙随之说。反以杜征南而为失。不亦难乎。
 又云六爻变。以乾坤二用为例。
爻之名。不出于曰九曰六。此周易之大经也。乾卦而六爻变则六爻皆九。可以名之曰九也。故曰用九也。坤卦而六爻变则六爻皆六。可以名之曰六也。故曰用六也。请问屯卦而六爻变则名将奈何。谓之用九乎。六者尚多。谓之用六乎。九者不该。名之不立。象于何观。此圣人所以不取也。故六爻全变之法。唯乾坤有之。他卦弗能也。若夫数三爻乱动之法。乾坤亦所不能何者。九六之名不立也。
 第八篇曰艮之随。亦随之艮。其辞曰系小子失丈夫。
左传史苏之占曰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僖十五)此谓两卦互变。皆有雷火二物也。若论其占法。自木为火者。火生而木灭。自火为木者。木生而火灭。其主客之休咎吉凶。判然相反。其不可互占明矣。沙随瞥见史苏之言。谓当通二卦而互占。不亦谬乎。夫自燕适越者之情。与自越适燕之情。判然不同。两卦互变之不得同象。何以异是。
 又云国语董因为晋文公筮。遇泰之八。谓初二三以九变八。而四五上不变为八。故曰泰之八也。(唐人张辕作周易启元曰。老阳变成少阴。老阴变成少阳。盖与此合。)
沙随前论艮之八。以一爻之八。(艮之二)谓得八名。今猝改其说。以六爻纯八谓之八。何其言之迁就不定耶。
且所谓九六之老。七八之少。非可以无故相变者。三揲皆参曰九。再得参一得两曰八。(参天两地也)九之既变曰阴而已。谓之八无义也。三揲皆两曰六。再得两一得参曰七。(合为七)六之既变曰阳而已。谓之七无义也。沙随不知九六七八之所以为九六七八。乃欲任意而变之。不亦硬矣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0H 页
第九篇曰初揲之扐。不五则九。第二第三揲之扐。不四则八。八九为多。四五为少。〇三少得老阳九。三多得老阴六。两多一少。得少阳七。两少一多。得少阴八。
据孔子之言。一三五七九天数也。七九虽多。未闻黜之为地数也。二四六八十地数也。二四虽少。未闻取之为天数也。大凡数理之原。奇者为阳。偶者为阴。今不问奇偶。而唯多少是观。则是一二三四五为天数。而六七八九十为地数也。儒者之学。信道宜笃。轻弃孔子之说。而自创己法。已不可立。况奇天偶地。非人之所能移者哉。且夫天数地数。自一至十。无非所以为筮者。奚独四五八九。是求是用哉。圣人之法。皆精妙端严。五与十对。四与九对。今以四五而对八九。喎斜乖戾。不堪把玩。尚可曰合古人之旨乎。以多少而分阴阳。古无是也。
 又云三少之馀。其策三十有六。故四之而得九。(谓挂与扐者十有三也。)三多之馀。其策二十有四。故四之而得六。(谓挂与扐者二十有五也。)两多一少之馀。其策二十有八。故四之而得七。(谓挂扐二十一)两少一多之馀。其策三十有二。故四之而得八。(谓挂扐十七)以上三变然后一画立。(本汉儒之义)
自汉以来。筮法之终未反古。以此说乱之也。创见初闻。忽若奇妙。初学蒙騃之士。孰不倾信。而吾之所以不敢曲从者。以其悖于理多端也。其法以四为阳。以九为阴。则与孔夫子地四天九之说。显然相背。此其不可从者一也。挂扐之策。不问奇偶。而唯过揲之策。是计是考。以定其九六七八之名。则从前挂扐之法。总属虚假。此其不可从者二也。其法四揲之末。若无零数。则以最末之四枚。谓之零奇而归之扐间。夫既云四四揲之。则不满四者为奇也。既已满四。而犹不免于奇名可乎。何况四者地数也。以地数而为奇。不成事体。此其不可从者三也。虽其过揲之数。巧合如此。奈其大义多舛何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卷三)
 吴草庐纂言论
  
吴草庐纂言论
 吴澄字幼清号草庐。即所云临川吴氏也。著易纂言。虽其本领。不出邵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0L 页
氏之范围。而间有名论。合于古法。玆用采录其百一。以为易家之声援。
⚊⚋羲皇画卦之时。先作此画。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评曰太极者。五十策之浑同未揲者也。两仪者。五十策之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仪者象也)四象者。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也。此皆揲蓍求卦之时。所立之名。今以⚊⚋为两仪。⚌⚍⚎⚏为四象。与大传之文。判不相合。且羲皇画卦之时无见之者。先作☰。次作☷。有何不可。必横列阳阴之大画。以作根基哉。斯皆未可定之说也。〇天地之理。一生两。两生四。故先儒强以羲皇画卦之法。为两四之象。然一生两者。分一而为两。非于太极之外。添出个天地也。(太极之分为天地)两生四者。分两而为四。非于天地之外。添出个四气也。(今所云二阳二阴)四生八者。分四而为八。非于四气之外。添出个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也。今所云羲皇画卦之法。两仪之上。添画一层。以为四象。四象之上。添画一层。以为八卦。是天地开辟之后。添入材料。以作四气。(在易则天地水火为四气。)四气流行之后。添入材料。以作八物。(即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岂造化生成之象哉。
八卦定位。六十四卦方圆凡二图。邵子得之于李之才挺之。李得之穆脩伯长。穆得之希夷先生陈抟图南。盖羲皇作此二图。儒者不传。而方伎家传之。以为修养火候之节。
 评曰庖牺画卦之时。先作两大画。次作四中画。尚未可信。矧此二图。谁见其作之乎。九丘八索三坟五典六经四书。都无影响。而庖牺以来。密付单传于方伎之家。以察火候。非怪事乎。陈图南非庖牺之亲弟子。则此图未敢信矣。
乾一之一。上之一。经八纯。父六阳辟。主上九。〇屯四之六。上之三。纬八纯。艮变。主九五。
 案此亦邵康节旧法也。一之一四之六者。先天八卦之序。一乾天四震雷六坎水。故乾为一一。屯为四六。馀皆仿此。此于经义。了无相涉者也。〇上之一上之三者。变易为对者。一卦各为一卦。(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反易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1H 页
为对者。二卦止数一卦。(颠倒用之故)故上经十八卦。下经十八卦也。故屯蒙二卦。并云上之三。此所谓三十六宫也。
 但所谓经八纯纬八纯。即李鼎祚旧法也。吴氏以为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重卦。名之曰经八纯。屯蒙家人睽蹇解革鼎颐大过中孚小过十二卦。名之曰纬八纯。而十二辟卦。名之曰辟。其馀诸卦。皆受变于辟卦。唯独经八纯之卦。尊之曰父母男女而无所受变。又其所谓纬八纯之卦。别自受变于坎离震艮巽兑之等。而不受变于辟卦。此是易家之异端。不可不辨明者也。
 屯解曰艮变。蒙蹇曰震变。家人鼎曰兑变。睽革曰巽变。颐小过曰坎变。大过中孚曰离变。〇案此所谓纬八纯十二卦。非有他义。只取二阳二阴之卦。除去八重卦四辟卦及乾坤相杂之卦。升萃晋明夷无妄大蓄(一作畜)需讼等八卦。 以纯乎六子之卦。(六男女相杂者。)名之曰纬八纯。而猥称受变于六子之重卦。易说之绝无意味。未有甚于是书者也。谓之六纯。犹之可也。何以谓之八纯乎。二千年来。易卦为戏玩之物皆此类。
 其云主上九主九五。亦不核之文也。上九则乾之夬也。九五则屯之复也。而可主之乎。乾以上刚为卦主可也。屯则初刚五刚。俨有二主。何必曰五为主乎。古例取自临来之象则五为主。(二之五)取自观来之象则初为主。(上之一)二阳之卦。偏主其一。亦不通矣。
需曰纬四阳。大壮变讼曰纬二。临遁变。
 需讼均是二阳之卦。易例少者为主也。(大传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二阳之卦。本具二母。各取一母。亦疏矣。此自汉儒以来。沿误如此。
泰曰经三阳。否曰经三阴。
 吴氏之易。又以泰否既未济咸恒损益等八卦。名之曰经卦。此四卦为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之交易变易则有之矣。谓之经卦。何所据矣。
乾元亨解曰元首也。文人上为元。在人一身之上。为众体之长。亨字与献亨之亨同。百嘉聚会。如亨礼。众美之物具备也。〇利贞解曰利者宜于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1L 页
如刀之刈禾。贞者主其事。如木之桢干。正而固也。
 评曰释义皆好。然始于复而通于泰曰元亨。夬之和而坎其位曰利贞。乾元者复也。
初九曰初之画得九。为乾之姤。九二曰九居第二画。为乾之同人。
 三百八十四爻。皆有此文。〇评曰九字之义。无所建明。唯以刚画为九。何以解矣。六画皆七者。其卦不变。占之以彖词。其或得九者。其卦遂变。变卦谓之爻。爻非画也。
潜龙解曰震为龙。阳画虽不具震体。皆可象龙。
 评曰比之荀九家之以乾为龙。超悟极矣。但不言复临泰之象。
终日解曰三变二三四成离。〇亢龙解曰亢。人之喉骨。刚而居高曰亢。
 评曰读易之法。欲知终日之义。则尽将二篇中终日日中日昃等字。玩究研虑。必有一说。能尽通诸句而无一碍滞。然后方是正解。三变成离。岂通例乎。
先迷后得主。(句)利西南得朋。〇直方。(句)大不习。(句)解曰以直计之地之厚。上下相去三万里。以方计之地之广轮。东西相去南北相去。亦各三万里。其大无可与比。故曰不习。习重也。
 句绝皆正。〇评曰地势坤顺。不能直方。直方者坎德也。既名之曰坤之师。胡独无坎象乎。且其厚三万里。则径一围三。其周九万里。南北戴极之地。相去四万五千里。亦各三万里。有是理乎。
屯初九磐桓。解曰磐石也。桓杙也。足弱不能动。犹磐石桓杙之在地而不可动。
 评曰玩易务要研索。然穿凿至此。亦可以已矣。
女子贞不字。解曰礼记曰女子许嫁。笄而字。(又云坤数十)
 评曰字者孳乳也。既嫁而贞。犹称女子。或曰女子贞者。女子之事也。犹言女贞妇人贞。
屯其膏。解曰坎为豕为雨。考工记天下之大兽五。膏者脂者。膏谓犬豕。五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2H 页
在坎中。豕之膏也。时雨谓之膏雨。
 评曰凿矣。然易词取象。容有此法。
讼有孚。(句)窒惕。(句)中吉。(句)终凶。
 评曰窒惕中为句。与吉终凶叶韵。吴氏句绝似误。
师贞大人吉。解曰崔憬曰子夏传作大人。陆绩云才人者圣人也。澄案论语庄子等书称丈人者。谓老人。无力扶杖。故曰丈人。
 案太玄众首拟师卦而赞曰丈人摧挐。谓剥之艮山。摧颓而降于二也。然西汉诸易。本作丈人。可知子夏易传。本是伪书。不足凭也。
师出。(句)以律否臧。(句)凶。(句)解曰左传曰律否臧。(且引郑注吹律之义。)
 案出与律叶韵。其句不可改也。左传别是一义。吹律之义亦谬。
上六小人勿用。别自为句。解云小人细民。农工商贾也。庶人在官者亦是。若小人得此爻则勿用。盖开国承家之赏。非小人之所可当也。
 案此义唯深于易者。能言之。潜龙勿用。孔子释之曰君子弗用。则此句释之曰小人弗用。不亦可乎。否六二曰小人吉大人否。同遇此爻。而君子宜用。小人勿用。本易道也。〇但彖词曰丈人吉。上六曰小人勿用。皆进君子退小人之说。吴氏作细民庶人说。恐不然也。
比不宁方来。解曰考工记曰唯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侯。不宁。盖诸侯之不朝贡者。其占为前时不宁之国。今且来朝。
 评曰此义极是。比者建万国亲诸侯之卦也。觐礼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文侯之命曰归宁尔邦。凡受命安民。谓之宁。其不受命者。谓之不宁。
王用三驱。解曰凡驰骤以三为节。周官大司马仲冬大阅。立三表。是其法也。
 评曰立三表。是大司马之驱。非王驱也。
小畜密云不雨。解曰坎之下画。窒塞不通。象云之密。
 案小畜自夬来。昔之兑今之巽。皆密云也。
上九尚得载。(句)妇贞厉。(句)晁氏曰京房、虞翻、子夏传。皆作得。今从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2L 页
案孔子象传曰德积载也。载字为句。良是也。妇贞者。妇人之事。犹言女贞妇人贞也。〇德之与得。未详孰是。
泰九二包荒。解曰荒与通。血也。郊祭燔柴之后。最先进血。包荒谓包裹牲血以进也。诸本作荒。今依许慎说文及虞翻本作荒。考象义当作
 案泰之为卦。天地相交。天之包地。并包八荒。况九二者明夷也。夷者荒服也。包血之义。恐无所当。
六五帝乙归妹。解曰泰卦互体及卦变。皆成归妹。故以归妹为辞。
 评曰不须作卦变说。归妹六五曰帝乙归妹。此六五亦曰帝乙归妹。则但当以两互看也。六五既然。则翩翩不富。亦当作归妹看。此所谓声援也。
否六二包承。解曰承当作脀。牲之正体也。小人当否。唯以包苴馈遗为事。〇六三包羞。解曰羞者。𦞦胾脍炙醢酱之属。
 评曰易家元有此解。然噬肤噬腊乾肉乾胏。随爻异象。安得一爻之内。具有𦞦胾脍炙醢酱之象。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解曰亡失也。与马匹亡及庄子亡羊之亡同。大者安不忘危。如有一动。物恐其亡。曰其亡矣其亡矣。系于苞桑。唯恐系之不固。而或至走逸。慎之至也。
 案此解极是。否卦元有乾马坤牛。爻变为晋。则巽木离科。即为苞桑。是可系也。比之艮瓜之义。却似理顺。
豫九四盍簪。解曰盍合也。簪笄也。所以收发。一刚贯众柔之中。一簪贯众发之象。
 评曰卦象固然。而无两合之形。何以谓之盍簪。
观六四。利用宾于王。解曰六四变则成乾。乾为宾。
 评曰乾为宾。巽为主人。不见于汉魏九家。吴公乃用之。
噬嗑利用狱。解曰离体中虚。狱之象。
 案古人多以坎为狱。大非也。离果为狱。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3H 页
复上六之末云案周易虽用爻变为占。而爻辞多只就不变起义。其取变者间见耳。复之六爻。唯初九一阳。为已复者。故爻义以不变者言。其馀五阴。乃未复者。而爻辞各有复者。皆取变者言也。盖不变为阳。则不可谓之复。
 案三百数十爻。皆取既变之象。其或取不变之象者。唯卦主之留动耳。然草庐此说。几乎破扃锁而入宦奥。惜乎。其不加研也。
夬九五苋陆夬夬。解曰项氏曰苋音丸。土羊也。陆其群行之路。澄案苋字上从艹。羊之角也。中从目。羊之目也。下从儿。羊之足也。羊群行山。牵而引牧于陆。
 案夬本上兑。大壮兼兑。宜用羊象。但苋陆二字。终不相联。夬夬二字。又不通贯。且当阙疑。〇苋一作羦。一作𦎻。一作𦎽。或云山羊。或云野羊。细角而形大者也。字有一点。如兔字。宽字从是也。
震六二亿丧贝。解曰亿者古有诡亿之戏。亿度钱货之数。较其丨中否以相赌赛也。后汉梁冀传注云若今摊钱也。
 案此解最好。但三代之时。亦有亿钱之戏否。未可知也子谓子贡曰亿则屡中。又曰不亿不信。货殖之家。亿度利害。或丧其财。则亦亿丧贝也。
涣奔其机。解曰坎为舆。二在坎舆中。如车中之有机。是为涣散之时。而奔就其车中之机也。凡乘安车用机。
 评曰此亦强解。
彖传彖字互。互豕头。象其上锐之形。盖野豕也。其头最有力。而锐善断物。故假借为决断之义。
 案祭礼特豕体解之法。两肩两髀两胁。谓之六体。彖辞在六爻词之上。加豕头在六体之上也。
 宋项安世周易玩辞。多有可采。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卷三)
 来氏易注驳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3L 页
来氏易注驳
 瞿墉来知德(字矣鲜)有易经集注十六卷。专执大传中错综二字。自立诂训。阴阳变换曰错。上下颠倒曰综。以此两义。解释经旨。而推移卦变之说。严词斥黜。其于彖词爻词之旨。一字一句。不能偶合。特其自赞自夸。有若深究而独悟者。故浅学蒙识。疑有真谛。往往宗之为正学。亦易家之大蔀也。其论象数之本。仍遵邵子先天之义。而稍变其说。乃欲跨越程朱。扫荡荀虞。实易家之下乘也。本系隆庆万历间人。其生虽晚。而惑乱颇广。今取其序说法例。略行疏理。若其经句所释。既无一是。难举众非。今并略之。(道光元年冬)
自序云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
 驳曰欲解经旨。先明字义。历观占经。有以阴阳对待之象。而名之曰错者乎。错铝也。(禹贡磬错疏)错砺也。(小雅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错杂也。(禹贡上错传。)错犹迭也。(中庸云四时错行。)错颠倒也。(离初九云履错然。)错交错也。(易系错综其数之注。)礼记曰礼乐交错。(文王世子文。)诗传曰东西为交。邪行为错。(小雅献酬交错之传。)历观古文。有以上下颠倒之势。而名之曰综者乎。综织缕也。(说文云)综持丝交也。(玉篇云)综总聚也。(易系错综其数之疏。)综寻绪也。(汉书宣帝纪赞云综核名实。周本纪云综其实不然。)列女传云推而往。引而来者综也。(织女之方织也。推而往。引而来。)〇来氏以对待为错。而东西为交。(正相对)邪行为错。(斜相行)则非其本义也。来氏以颠倒为综。而推往为综。引来为综。则非其本义也。求之以字义。本自不然。岂可强命之如是乎。
 易大传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此本蓍卦变动之法。七八九六之说。非变易反易之谓。盖十八变求卦之时。一五七九。四六八十。参天两地。交互相杂。如玉石之相磨错。如机缕之为织综。故曰错综其数。数者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天数廿五。地数三十是也。经不云错综其体。经不云错综其象。忽把错综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4H 页
二字。为变易反易之名可乎。
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其馀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
 驳曰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等八卦。颠倒上下。皆成本卦。不成反易。故圣人指此八卦曰颠卦。其作爻词。皆用颠倒之象。杂卦传曰大过颠也。颐之词曰颠颐吉。颠颐拂经。坎之坎窞。离之履错。皆是此义。盖于本卦之内。取其颠倒之象。非于相配之卦。观其对待之体。乃来氏之法。双列配卦。观其对待。叫奇喝采。指为神妙。乃云颐卦之词。或取象于大过。中孚之词。或取象于小过。澒洞贸乱。全无法纪。并与所谓相综之卦。而皆用此例。易固难解。难解则置之而已。何为此舞弄翻变。以诬以诳哉。
 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此云八卦。乃三画之小卦。非八颠卦之谓也。八卦相错。岂来氏之所宜引乎。
如屯蒙之类。虽屯综乎离。蒙综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阳四阴之卦。乃一卦也。故孔子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是也。
 驳曰来氏自作八卦相综图。以节屯革丰为坎之属。以旅鼎蒙涣为离之属。(图见其首卷)夫革丰二卦。本无坎体。何以谓之坎属。蒙涣二卦。本无离体。何以谓之离属。自作非理之图。而自引如圣经曰屯综乎离。蒙综乎坎。其谁知之。〇经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故屯蒙为二阳之卦。不可名之曰四阴之卦。其云二阳四阴之卦。亦疏矣。〇杂卦者杂物撰德之卦。即所谓两互之卦也。(李光地亦云)屯见蒙杂之两两相配。本非异事。今必引此二句。为诸卦相综之證。其有意味乎。
故上经止十八卦。下经止十八卦。
 驳曰此先儒之所已言。蒙士之所共闻。不足称述。
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为上下篇之序。乃将说卦执图求骏。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4L 页
驳曰序卦屯蒙相次。反对之义也。坎离相次。变易之义也。此不待来先生而知之。若夫需讼之次于屯蒙。遁大壮之次于咸恒。虽读传文。终不鬯豁。盖以无法为法也。今必于序卦之中。求其立象之旨何也。〇来氏之学。专立错综二法。乾初九有所不通。则求之于坤初六曰此错法也。屯初九有所不通。则求之于蒙初六曰此综法也。坎象生于离则错以通之。震象生于艮则综以通之。法既多变。词或偶合。积久内验。遂笃自信。如一等痴人。为鬼魅所引。枉入山蹊。彼荆冒榛。时得一线开通。不悟从来迷昧。岂不哀哉。〇卦变爻变。苟得真正门脉。说卦物象。无不妙合神契。今以说卦为执图求骏之法可乎。
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而易中取象之旨。遂尘埋于后世。
 驳曰王弼扫象。诚为妄率。然不于圣经之外。别立一门。此为昧经。不是乱经。来氏欲通其象。乃于诸家所言之外。别立错综二法。猥云周公立象。本自如此。岂不惑欤。譬之磨镜之法。王弼不用水银。但以清水濯之而已。来氏误以瓦屑。名为水银。磨之刮之。冀其复明也。其害孰甚。其罪孰大。尘埋之说。正是自道。
本朝纂修易经。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是自孔子没而易亡。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馀年。
 驳曰来氏所谓不知序卦杂卦者。何物也。屯蒙之所以次于乾坤。需讼之所以次于屯蒙。来氏知其义乎。比师之所以次于乾坤。临观之所以次于比师。来氏知其义乎。明言此义。则吾将许之以知序卦杂卦者矣。若夫蒙次于屯。自为反对。比次于师。自为反对。则三尺之童无不知者。何谓孔子没后遂无知者耶。先儒不得其门。唯是徊徨门外而已。来氏缚柴编棘。自立一门。伛偻屈躬而入。其能达奥妙乎。〇卦变非后儒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5H 页
说。孔子彖传刚往柔来。刚上柔下之等。卦卦发明。唯恐或晦。不知其非。不亦可乎。
像者。乃事理之彷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若以事论。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若以理论。虎尾岂可履。左腹岂可入。唯有此像而已。
 驳曰有此理。斯有此事。有此事。斯有此像。若无此事。亦无此像。苟无此理。亦无此事。今来氏之言曰虽有此像。实无此事。虽有此像。本无此理。即此数语。已浑浊不清矣。周礼五辂。其一金辂。则金车实有其事矣。簠簋瑚琏。皆以玉饰。则玉铉实有其事矣。(铉者贯鼎之具。可以玉饰者。)服不扰驯。制伏猛兽。则虎尾有能履者矣。诛夷淫刑。忍于剚刃。则左腹有实入者矣。本无此事。亦无此理。而设空像以怖黔愚。有是理乎。
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如讼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遁卦来。不知乃综卦也。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
 
驳曰卦变之说。不自虞翻始也。孔子彖传。明白如彼。何咎于虞翻也。荀爽、姚规、侯果、蜀才之等。皆用推移。此其传授。必自高远。非今人之所得议也。王弼不取卦变。而贲卦之彖。不得不用此义。伊川不取卦变。而随蛊噬贲咸恒损益。不得不用此义。顾来氏何人。悍然抵斥。若是其无难也。错综变化。无象不合。所恃者此法。奈非孔子之本旨。〇讼以需综。不得为刚来而得中何也。䷄需之时。三刚在内。综之为讼䷅。一刚犹残。岂可谓之刚来乎。若云三刚并升。全坎并来乎。则需之时。刚本得中。(五亦中)不可曰新来而得中也。必自遁来然后䷠。刚本在外。(下之外)亦不得中。(三非中)移之为讼。(三之二)始为刚来而得中。
乾所属综乎坤。坎所属综乎离。艮所属综乎巽。震所属综乎兑。乃伏羲之八卦。一顺一逆。自然之对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
 驳曰观此一节。来氏之易。不足以立门户也。八卦各有定配。不可相乱。乾坤一配也。坎离一配也。震巽一配也。艮兑一配也。来氏于乾坤坎离。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5L 页
综之以本配。于震巽艮兑。综之以他配。天下有此法乎。自以为伏羲八卦。对待之法如此。而今观邵尧夫先天八卦方位之图。则乾南坤北坎西离东。而震与巽相冲。(震东北巽西南)艮与兑相冲。(艮西北兑东南)阴阳对待。各自相冲。未尝以震兑为一配。艮巽为一配。即来氏之易。不唯于三圣古义。茫然不省。而邵尧夫先天一部。亦未尝精细一览也。而可以知易乎哉。
惟需讼相综。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若遁则综大壮。故杂卦曰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孔子杂卦传。昭昭如此。而乃曰讼自遁来。失之千里矣。所以谓四圣之易。如长夜者此也。
 驳曰易有三法。一曰交易。如水雷屯。交易为雷水解是也。二曰反易。(反音翻)如水雷屯。反易为山水蒙是也。三曰变易。如水雷屯。变易为火风鼎是也。序卦则以反易相次。其颠倒而不成他卦者。乃以变易相次。即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是也。交易之义。亦时用之。泰否既济未济是也。故大象传特云天地交。交者交易也。(泰否等四卦。实兼三易。)经曰丧羊于易。丧牛于易。谓失之于交易也。三易之义。虽各如此。若其消长进退之运。唯十二辟卦为之君主。而两闰之卦为之枢纽。于是五十衍卦。皆受命于是。而各正性命。夫然后升降往来之迹。吉凶悔吝之情。有所观玩。考之于文王周公之词。孔子彖传之文。其义历然。乃来氏之易。专执反对一法。欲以了此一部之经。岂不拗哉。杂卦双举。正以卦既颠倒。其德相反。故孔子明之曰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皆所以明其相反也。乃来氏之易。凡相综之卦。即物象相通。卦德相通。故诸卦之中。必取不进不亲之卦。或止或退之卦。以明其相综相通。岂不苟哉。别有他證。吾所不知。若唯杂卦是据。则不足凭也。
郭子章序云予友来矣鲜。起自梁山。生子云之乡。学尧夫之学。一举孝廉。绝意轩冕。结快活庵。坐九喜榻。晚入求溪万山中。研心图象积三十年。而易注始成。(即隆庆万历之间)
 驳曰矣鲜浪费心力。不足述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6H 页
郭序云有爻变之象。如乾初变即为姤。兑初变即为困之类。皆抒千古未发。代四圣欲言。
 驳曰左传在世。即爻变之法。无以晦矣。蔡墨对龙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乾之夬。历历言之。并其变卦。皆印迹昭然。何谓爻变之义。矣鲜发之。朱子曰遇一爻变。以本卦之变爻词占之。此亦爻变之义。何谓抒千古未发。
其第一圆图云主宰者理。流行者气。对待者数。〇或曰伏羲文王有图矣。而复有此图何耶。曰伏羲有图。文王之图。不同于伏羲。岂伏羲之图差耶。盖伏羲之图。易之对待。文王之图。易之流行。此则兼对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图之也。故图于伏羲文王之前。
 驳曰此图即太极图之小变者。据之为自作可乎。矣鲜盖痴人也。伏羲有图耶。其心真以为文王亲见伏羲之图。而另又作图。浑浊如此。亦无用议矣。〇痴人必傲。自作怪图。乃欲跨伏羲以居其上。岂不痴哉。
八卦所属。自相综图云乾之属姤遁否观剥。坤之属复临泰大壮夬。坎之属节屯既济革丰。离之属旅鼎未济蒙涣。
 驳曰李鼎祚陆德明所传古法。以八卦之重卦。名之曰八纯卦。乃于八纯卦。自一至五。刚柔相变。名之曰五世之卦。来矣鲜窃见此法。为此相综之图。遂以五世之卦。为乾之属坎之属。岂不谬哉。观剥无乾。何以谓之乾之属。革丰无坎。何以谓之坎之属。谓之四世五世。犹之可也。非其族矣。可云属乎。
其易经字义云乾卦本马而言龙。以乾道变化。龙乃变化之物。故以龙言之。朱子语录或问卦之象。朱子曰便是理会不得。如乾为马而说龙。如此之类。皆不通。殊不知以卦情立象也。荀九家亦有乾为龙。
 驳曰六十四卦。无不变化。则六十四卦。皆可言龙乎。乾者六震之积也。六龙之象。烨然在目。来先生以卦情立象。何其专矣。
又如咸卦。少男少女相感之情。周公立象。曰拇曰腓曰股脢曰辅颊舌。此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6L 页
则以男女相感之至情而立象也。
 驳曰来氏自以为知爻变之法。而诸爻变象。仍以本卦之象观之。知易者如是乎。爻变有震足之体。故得有拇象。爻变有巽股之体。故得有腓象。徒以男女之情。任取四体百骸之象。则易词直一倭说羌话矣。而可乎。
又如豚鱼知风。鹤知秋。鸡知晨。三物皆有信。故中孚取之。亦以卦情立象也。
 驳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燕知社。雁知春秋。何必豚鱼鹤鸡。乃能有知。胡炳文以豚鱼为江鲀。本是谬义。又何以笃信也。非坎不豚。非巽不鱼。非离不鹤。(中孚是大离。故其象为大鸟。)非巽不鸡。而乃云中孚以卦情立象。岂不迂哉。
有将错卦立象者。如履卦言虎。以下卦兑错艮也。有因综卦立象者。如井与困相综。巽为市邑。在困为兑。在井为巽。则改为邑矣。〇革九五言虎者。以兑错艮。艮为虎也。
 
驳曰震者东方青龙之象。兑者西方白虎之象。夫孰云艮为虎耶。苟以错卦之法。求得卦象。则乾将为牛。坎将为雉。震可为鸡。艮可为羊。八卦物象。悉以相反者为用。而天然命之曰此周易变化法。周易其堪乎。〇巽为近利市三倍。未闻其为市邑。
乾错坤。即利牝马。兑错艮。革以虎言之。
 驳曰坤为乾配。故得为牝马。艮为兑配。故得为羝羊。(即牡羊)此皆说卦妙用之合于情理者。苟以错法。则坤直当为牡马。何以谓之牝马。来先生疏矣。
小畜言云。因中爻离错坎故也。艮曰薰心。中爻坎水。安得薰心。以错离。有火烟也。
 驳曰小畜言密云。如坤卦言牝马。坤为乾配。故为牝马。巽为稠坎。(上阳不疏通)故为密云。来先生粗心瞥看。指为错象。〇来氏既用中爻。中爻者互体也。兼山之艮。本有大离。何必崎岖然综之以取离火。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7H 页
损益相综。损之六五。即益之六二。特倒转耳。故其象皆十朋之龟。夬姤相综。夬之九四。即姤之九三。故其象皆臀无肤。综卦之妙如此。非山中研穷三十年。安能知之。
 驳曰来氏自以为知爻变之法。而及其释经也。仍用本象。故但觉综法奇妙。不知损之六五益之六二。皆成中孚。中孚者。兼画之大离也。离则为龟。大离者十朋之龟也。综者何物。〇夬之九四需也。姤之九三讼也。需讼二卦。皆自中孚来。中孚者臀象也。(巽股之两合)变而为需讼。则乾骨既瘠。坎脊中隆。所以为无肤也。综者何法。
中爻者。二三四五所合之卦也。〇离卦居三。同人曰三岁。未济曰三年。既济曰三年。明夷曰三日。皆以本卦三言也。若坎之三岁。困之三岁。解之三品。皆离之错也。渐之三岁。巽之三品。皆以中爻合离也。丰之三岁。以上六变而为离也。
 驳曰易大传所云中爻者。两互作卦。而又变为卦者也。两互作卦。唯用中四画而为之。故及其爻变。亦唯中四画之变而为爻者。是观是占。(泰之两互为归妹。故九二为震。九三为大壮。六四为临。六五为兑。初九上六。所不取也。)此之谓中爻也。来氏直以互卦认之为中爻。已属大梦。况三离火四震雷。始见于邵康节先天卦图。文王周公何以逆知悬度。而以离为三耶。文王卦位。离亦居三。然震不为四。巽不为五。则离独为三。定无此理。总之浑浊之言。一何多也。
乾初九注云阳曰九。阴曰六者。河图洛书。五皆居中。故圣人起数止于五。参天者。天之三位也。天一天三天五也。两地者。地之二位也。地二地四也。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为九。所以阳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为六。所以阴皆言六。
 驳曰河图洛书。非文王之所用。则五皆居中。非所言也。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经既备言。终又结之曰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则文王所用。不止于五也。三十年研究山中。尚不知九六为爻变之名。乃曰阳皆言九。阴皆言六。即少阳七少阴八。不足谓之阳阴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7L 页
潜龙注云此爻变巽错震。亦有龙象。〇夕惕注云变离错坎。忧之象也。
 驳曰错法盖如此矣。可信乎。叵信乎。
用九注云此因上九亢龙有悔而言之。用九者。犹言处此上九之位也。阴极则教以利永贞。此用九用六之道也。昔王介甫常欲系用九于亢龙有悔之下。得其旨矣。
 驳曰蔡墨对龙称此爻曰乾之坤。不见左传。何以谈易。
履霜坚冰注云霜一阴之象。冰六阴之象。
 驳曰审如是也。爻变何用。
龙战注云六阳为龙。坤之错也。变艮综震。亦龙之象也。
 驳曰错之则坎可为雉。综之则震可为犬。天下无难事矣。
先甲后甲注云本卦艮上巽下。文王圆图。艮巽夹震木于东。故曰先甲后甲。言巽先于甲。艮后于甲也。〇巽卦言先庚后庚者。伏羲圆图。艮巽夹兑金于西。故曰先庚后庚。言巽先于庚。艮后于庚也。先三者。下三爻也。后三者。上三爻也。〇巽卦五变则外卦为艮。成蛊矣。
 驳曰伏羲圆图。文王不曾看见。无以撰易词。即文王卦位。亦艮先于甲。巽后于甲。今云巽先而艮后可乎。易凡言三日者。悉以三爻当之。则七日九陵之等。又何以解之。〇唯巽之九五知为蛊卦。斯则三十年山中之力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卷三)
 李氏折中钞(李光地号厚庵。福建人也。)
  
李光地周易折中
 康熙皇帝命大学士李光地撰周易折中。而题之曰御纂。共二十二卷。其书之例。进朱子本义以为原注。退程子之传。录于其次。又次以集说者。就李鼎祚陆德明书中抄取汉魏以来先儒之说。就永乐大全中抄取宋元诸儒之说。而明儒所言。因亦附入。又次以案说者。李光地自著也。解经之末。又有启蒙附论一卷。序卦杂卦明义一卷。总之榕村之学。不信卦变。不知爻变。不用互体。不用物象。虽自以为笃信朱子。而不信卦变。则已非朱子之学。虽自以为博综古今。而汉魏儒说及宋元儒说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8H 页
其有卦变物象之迹者。悉行陶汰。唯取其空言剩说。敷衍义理之论者。以为组杂。大较王弼之嫡传。其不及永乐大全远甚。附论所绘诸图。又皆算数家之枝流。与周易一部。毫发无涉。今人往往以为易学之公议。则蔀惑深矣。玆取百一。略疏可否。以示同志。(道光元年辛巳冬)
凡例云易。经二篇传十篇。在古原不相混。费直王弼乃以传附经。而程子从之。至吕大防、晁说之、吕祖谦诸儒。以为应复其旧。朱子本义所据者。祖谦本也。今悉依本义原本。以复古经。
 议曰斯则是矣。但十篇者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为六篇。大象说卦序卦杂卦为四篇。其所谓文言者。应与彖象之文。牵连为序。不可别为一篇。
汉晋间说易者。大抵皆淫于象数之末流而离其宗。故隋唐后。唯王弼孤行。为其能破互卦纳甲飞伏之陋。而专于理以谭经也。
 议曰易亡于王弼。而尊之如此。其学可知。纳甲飞伏。固可恶也。卦变物象。岂宜弃之。
王应麟曰乾初九复也。潜龙勿用。即闭关之义。坤初六姤也。履霜坚冰。即女壮之戒。
 议曰不知爻变之义。则其弊也以姤为复。以复为姤。所说义理。皆与本旨角弓反张如此。
坤直方。〇李光地云数学有所谓线面体者。非线之直。不能成面之方。因面之方而积之。则能成体之大。
 议曰坤卦六爻。都是阳韵。不可作直方大句。几何家之线面体。何干于周易。
屯即鹿无虞。〇朱子曰沙随盛称唐人郭京易好。近寄得来说。鹿当作麓。渠云曾得王辅嗣亲手与韩康伯注底易本。然难考据。
 议曰周礼山林之官。有大麓中麓之别。则读之为即麓无虞好。以卦象则艮山震足。麓之象也。麓者山足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8L 页
小贞大贞。〇魏了翁曰周礼有大贞。谓大卜。如迁国立君之事。五处险中。不利有所作为。但可小事。不可大事。曰小贞吉。大贞凶。犹书所谓作内吉。作外凶。用静吉用作凶。
 议曰此义正矣。但不知爻变。无以言卦象。
蒙。渎则不告。〇俞琰曰少仪云毋渎神。诗小旻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议曰引据好。
噬嗑〇郭雍曰初上灭字。或以为刑。独孔氏训没。云屦校桎其足。桎大而灭其趾。何校械其首。械大而没耳也。或以灭耳为刵。灭鼻为劓。灭趾为剕。书注劓刵轻刑。吕刑剕辟为重。故汉斩趾同于弃市。初九小刑。固不当断趾。上九罪大。复不当轻刑。以是知三者言灭。皆非刑也。〇俞琰曰灭没而不见也。〇姜宝曰灭没也。言遮没其趾。非伤灭其趾也。
 议曰足械者。所以施之于胫。不没趾。无以械其足也。首校者。所以施之于项。不没耳。无以械其首也。若云遮没。又无以贯其胫项。此义恐非也。刵者军刑。不入五刑。而偾军败绩。其事凶也。〇或曰灭趾灭耳。当读之如过涉灭顶之灭。谓施之以械。则其体陷没于械中也。
剥床以足。〇俞琰曰阴之消阳。自下而进。初在下。故为床足。灭于下之象。贞凶。戒占者也。〇李光地案俞氏之说以蔑字属上句读。盖自象传灭下看出。亦可备一说。
 议曰余昔解之如此。俞氏先获之矣。
朵颐〇项安世曰灵龟伏息而在下。初九之象也。朵颐在上而下垂。上九之象也。
 议曰易例内卦为我。外卦为尔。项说虽好。初上宜换。
萃。若号为笑。〇胡瑗曰号谓号咷也。始有号咷。终有欢笑也。〇王宗传曰一握之顷。变号咷而为笑乐矣。〇钱志立曰可以破涕为笑。同人先号咷而后笑是也。〇李光地曰易中号笑二字。每每相对。
 议曰此说较明。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9H 页
艮总论〇李光地云咸艮之象。所以差一位者。咸以四为心。故五为背而上为口。艮以三为心。故四为背而五为口。其位皆缘心而变者也。二之腓兼股为一象。故与咸三俱言随。
 议曰易例初为趾而其象则必取于震足。三四居中。虽以心言。其象则必取于坎心。不知爻变。故但以位言。
丰。日中见沬。〇李光地云易中所取者虽虚象。然必天地间有此实事。非凭虚造设也。日中见斗。甚而至于见沬。以实象求之。则如太阳食时是也。食限多则大星见。食限甚则小星见。所以然者。阴气蔽障。丰其蔀丰其沛者。乃蔽日之物。非蔽人之物也。且此义亦与彖传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相发。
 议曰余昔解之为日食。榕村先获之矣。
旅。斯其所。〇王应麟曰唐郭京谓斯合作厮。愚按后汉左雄传职斯禄薄。注云斯贱也。不必改厮字。
 
议曰虽作厮厮。义仍不明。
既济〇李光地云天地交为泰。不交则为否。水火交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
 议曰天地水火。易之四正。而泰否既济未济。又兼三易。交与不交。而万物之通塞系焉。
彖传
讼。刚来。〇孔颖达曰刚来而得中。辅嗣必以为九二者凡在下者称来。故贲卦云柔来而文刚。〇李光地云彖传中有言刚柔往来上下者。皆虚象也。先儒因此而卦变之说纷然。然泰否卦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者。文王之辞也。果从何卦而往。何卦而来乎。依注疏作虚象者近是。
 议曰泰否者交易也。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者。天地地天之交易也。四时两闰之卦。无所受变。故多以交易取象。或以变易取象。(临八月有凶)榕村单执泰否之词。以击卦变之义得乎。天地间物无无所从来而忽现于目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09L 页
前者。既云刚来。明自上体下来。既云自上体下来。则明有一卦为今卦之旧体。既有一卦。则唯十二辟卦。可以当此。此之谓卦变。卦变非先儒之设造也。虞翻、蜀才咸有所受。安得一笔句断。归之于诬罔乎。王弼力扫卦变。而于贲卦之注。不得不遵义。伊川不取卦变。而随蛊噬贲咸恒损益之传。不得不勉从。榕村何得硬定如是。六十三卦皆无卦变。而唯贲一卦偶有此象。无是理也。五十六卦皆无卦变。而唯随蛊噬贲咸恒损益。偶有此象。无是理也。经云往来。都是虚象。则是圣人所观。本虚象也。不中鬼魅而眼见虚象乎。哀哉。周易一遭郑玄。既大厄矣。虞翻荀爽。仅仅扶颠。而王弼起矣。再遭王弼。既大厄矣。李鼎祚朱晦庵绵绵延脉。而李光地又作矣。挟帝王之势。据儒宗之位。(李光地文庙配享)以灭此既亡之周易。抑独何哉。
履。柔履刚。〇王申子曰六三上蹑乎三阳之刚。〇胡炳文曰以兑之柔。履乾之刚。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刚也。
 
议曰所谓集说。多集古今昏浊之说皆如此。
随。刚来而下柔。〇王宗传曰或曰易家以随自否来。蛊自泰来。其义如何。曰非也。乾坤重而为泰否。故随蛊无自泰否来之理。世儒惑于卦变。殊不知八卦成列。因而重之。而内外上下往来之义。已备乎其中。自八卦既重之后。又乌有所谓内外上下往来之义乎。
 议曰下士无知。谓卦变之说起于虞翻。中士有知。谓卦变之义。本诸孔子。上士独见。谓卦变之法。已起于伏羲氏名卦之先何也。隋随堕隳字本相通。随者自高而堕落也。卦自否来。䷐刚自至高之巅。堕到至卑之地。(上之一)斯之谓随也。追随二字。亦本相通。有若三人并行。其最居前者。落后却在数武之后。(上之一)则是名为追。亦名为随。亦堕落之义也。伏羲名卦之初。原主卦变之义而命之为名。乃执苍苍交易之说。曰天曰地。何其晚也。岂唯随矣。讼者两口对辨也。不自中孚。则卦不可以名讼也。蹇者一足偏废也。不自小过。则卦不可以名蹇也。乾冰化水。是名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0H 页
涣。不自否则无冰矣。震竹上抽。是名为节。不自泰则无竹矣。损益升萃。无不然者。伏羲名卦。悉由卦变如此。而悍然不服。犹云王弼为长者。不亦愚哉。
临。八月有凶。〇陆振奇曰日阳象月阴象。八少阴之数。七少阳之数。故言阴来之期曰八月。言阳来之期曰七日。〇李光地曰八月七日。说者多凿。陆氏之说。最为得之。盖阳数穷于九。则退而生少阴之八。阴数穷于六。则进而生少阳之七。七八者。阴阳始生之数也。若拘拘于卦气月候之配。则震既济之七日。与夫三日三年十年之类。皆多不可通者矣。
 议曰孔子彖传曰临刚浸而长。又曰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消则为遁。长则为临。一长一消。两字相照。而犹以他说乱之。岂不嗟哉。榕村不知九六七八为何物。欲杂用如是耶。阳数极于九。则阴数极于十。何谓穷于六。既穷于六。又何以进生七乎。进而生退而生者。又何以为始生之数乎。集古今昏浊之说。以击荀虞之正旨。而自演其无理之义。惜哉。
噬嗑。刚柔分。〇石介曰大凡柔则言上行。刚则言来。
 议曰贲卦明云柔来而刚上。岂可以径出释例乎。大抵斥卦变者。才读一卦。先自立说。噬不顾贲。随不虑蛊。皆如此矣。
贲。柔来而文刚。〇苏轼曰易有刚柔往来上下相易之说。而其最著者贲也。故学者沿是争推其所从变曰泰变为贲。此大惑也。一卦之变为六十三。岂独为贲也哉。徒知泰之为贲。又乌知贲之不为泰乎。凡易之所谓刚柔往来相易。皆本诸乾坤也。
 议曰周易非内典。无怪乎东坡之不深契也。
无妄。刚自外来。〇王宗传曰初九之刚。实自乾来。故曰刚自外来。〇胡炳文曰外卦为乾。震之刚自乾来也。〇何楷曰震初一刚。其所从来。即乾之初画。〇李光地曰王氏诸家。谓指外卦乾体者审矣。
 议曰遁之为卦。阴逐至二。阳遁于外。三者内卦之外也。既遁至三。复还于内。(三之一)俨为卦主。斯其所以庆之也。何纷纷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0L 页
蹇。利西南。〇李光地云蹇解言得中者。但取其进退之合宜。不躁动以犯难。为利西南之义耳。诸家必以坤坎艮之象求之。犹乎汉儒凿智之馀也。
 议曰小过为卦。二刚据坤卦之中。已有利西南之象。观之为卦。二刚当艮路之穷。(兼画艮)已有不利东北之象。移之为蹇。上卦则一刚据坤卦之中。下卦则一刚当艮路之穷。旧象依然。特兼画为单画而已。蹇者足跛也。跛者难行。必审向方。故遇险之人亦然。〇榕村不取物象。并斥坤艮之说。毕竟何物为易。
解。利西南。〇李光地云之东北为进前。之西南为退后。然则来复。即利西南之义也。得众得中。亦但论义理。似不必牵合卦象。
 议曰向东北者。以东南为进前。向西南者。以西南为进前。硬出一例。确定前后。岂可如是哉。易凡义理。皆山卦象。舍卦象而看义理。抑又何法。典谟者乎。春秋者乎。
升。柔以时升。〇龚焕曰柔以时升。似指六五而言。非谓卦变。故下文刚中而应。亦谓二应五也。
 议曰小过之时。二不刚中。五不相应。移之为升。则柔以时升。(二之四)柔升之故。二乃刚中。五乃相应。斥卦变而求解易。何以解矣。朱子本义明云以卦变释卦名。则庖牺氏名卦之初。本以卦变之象。而命之为名也审矣。朱子确言如此。何苦违之。
艮其止。〇晁说之曰传亦当为艮其背。自王弼以前。无艮其止之说。〇项安世云今案古文背字为北。有讹为止字之理。
 议曰二说宜从。
渐之进也。〇本义曰之字疑衍。或是渐字。(案叠文相承用二点。其文如之字。)〇李光地曰渐之进也。以别于晋之进升之进也。
 议曰此说差明。
涣。刚来而不穷。〇冯椅曰以二四往来。明卦义不穷。
 议曰二四往来则卦自否来矣。既录此语。又何以斥卦变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1H 页
中孚。豚鱼吉。〇郑湘卿曰仁及草木。言草木难仁也。诚动金石。言金石难诚也。信及豚鱼。言豚鱼难信也。〇吴慎曰不可以豚鱼吉三字为句。当以中孚豚鱼为读。信及豚鱼。即中孚豚鱼也。
 议曰后儒坚以豚鱼为河鲀者。以豚鱼二字。生涩不相连也。(有异乎鸡豚羔豚。)然尧舜禹汤。无感化河鲀之事。忽以韩文公鳄鱼之文。追释古圣之词句可乎。豚鱼二字。唯祭祀鼎俎之品。乃为连文。特豚三鼎。佐以鱼腊。斯之谓豚鱼也。易曰用大牲吉。易曰孚乃利用礿。皆一例文句也。中孚则虽豚鱼薄祭亦吉。以其明信及于薄物也。有他解乎。
系辞传
爻者。言乎变者也。〇虞翻曰爻有六画。九六变化。故言乎变者也。
 议曰仲翔之学。几乎几乎达于扃奥皆如此。
天数五。地数五。〇龚焕曰五位相得之说。当从孔氏。是指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而言。〇李光地云龚说极合图意。
 
议曰天一地二。天数五地数五。大衍之数五十。乾之策坤之策。二篇之策。四营成易。以至于能事毕矣。皆是布蓍作卦之说。天地造化之理。河图洛书之数。非蓍卦者之所急也。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岂蓍卦之方位乎。榕村谓龚说极合图意。虽合图意。奈于蓍卦不合。
大衍之数五十。〇孔颖达曰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也。挂一以象三者。就两仪之间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以象三才也。(节)归奇于扐。以象闰者。谓四揲之馀。归此残奇于扐而成数。以象天道。归残聚馀。分而成闰也。
 议曰挂一之时。取一策于天数之中。则两仪之策。皆成地数。四四揲之毕竟残馀。不二则四。不唯二四非奇数也。四揲之末。以四为零数。亦不合理。(奇者不偶也。又零数也。)必取一策于地数之中。然后此事乃成何也。取一于地数之中。则两仪之策。皆成奇数。四四揲之毕竟残馀。不一则三。一三者奇数也。又四揲之零奇也。
朱子蓍卦考误曰四十九策。分置左右两手。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两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1L 页
仪也。于右手之中取其一策。悬于左手小指之间。所以象人。(节)四四之后。必有零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
 案孔氏之法。取一于天数之中。故毕竟残馀或二或四。朱子之法。唯以左右分天地。不以策数之奇偶为天地。故虽取一于地策之中。而乃其所取。或在阳策。或在阴策。偶取于阳则零者二四。偶取于阴则零者一三。一三固奇。(奇数也又零奇也)二四非奇。经云归奇于扐。不可解也。
孔颖达曰前闰后闰。相去大略三十二月。在五岁之中。故五岁再闰。
 议曰五岁再闰。则六十二月也。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象天地。则馀卦六十二卦也。中孚小过以象闰月。不亦可乎。
虞翻曰奇所挂一策。扐所揲之馀。不一则二。不三则四也。取奇以归扐。以象闰也。〇张子曰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手四揲之馀也。再扐后挂。每成一爻而后挂也。谓第二第三揲不挂也。此归奇必俟于再扐者。象闰之中间再岁也。〇郭忠孝曰奇者所挂之一也。扐者左右两揲之馀也。得左右两揲之馀寘于前。以奇归之也。(节)再扐而后复挂。挂而复归。则五岁再闰之义矣。自唐初以来。以奇为扐。故揲法多误。至横渠而奇扐复分。〇又曰扐者数之馀也。礼言祭用数之仂是也。或谓指间为扐者非。〇李光地曰郭雍本其先人郭忠孝之说。引张子之说为据。朱子与之往复辨论。大约孔疏朱义则以左右揲馀为奇。以再扐象再闰。张子郭氏则以挂一者为奇。谓唯初变挂一。而后二变不挂。故初岁有闰。又须更越二岁。今玩经文。奇与扐自是两物。郭氏之说可从。
 议曰虞仲翔虽于易家为宗。此义未可从也。挂一者。就四时之策。先拔其英者也。归奇于扐者。就四时之策。取其残馀。以象闰者也。再扐之策。左一右三。(或右一左三)复成四枚。拔取其一。是名闰策。与彼先挂者。合同摩转。又拔其一。乃为正挂。今以先挂一者为奇可乎。
作结绳而为网罟。〇李光地云六十四卦名。是文王所命。包牺之时。但有八卦名象而已。黄农尧舜。不应便取卦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2H 页
议曰但作八卦。不作六十四卦。不知所用者何事。无所用之。亦安所作矣。榕村议论。一向昏浊。不唯先儒定论不可违舛而已。
服牛乘马。〇李光地云外说内动。象牛马之奔于前。而车动于后也。
 议曰榕村于此。忽欲取卦象何也。非坤不牛。非乾不马。且暂屈意曰随自否来。则岂不牛马涌现于目前耶。
古之葬者。〇李光地云死者以土为安。故入而后说之。
 议曰榕村于卦词爻词。不取卦象。独于盖取之卦。穷极求象何也。但其取象。太不聪慧。
上古结绳而治。〇李光地云兑为言语。可以通彼此之情。书之象也。乾为健固。可以坚彼此之信。契之象也。
 议曰此段取象。亦颇不慧。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〇吴澄曰羲皇之易。有画而已。三画之卦。虽有名。而六画之卦。未有名。文王始名六画之卦。
 
议曰周礼太卜掌三兆之法。其经兆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六十四卦者。三易之所同。岂至文王之时。犹无名称乎。杜子春谓连山伏羲之易。归藏黄帝之易。郑玄答赵商之问云改之无据。且从子春。草庐何以知夫文王之时。始名此六十四卦。
说卦传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〇孔颖达曰深知神明之道。而生用蓍求卦之法。〇程子曰用蓍以求卦。非谓有蓍而后画卦。〇项安世曰生蓍。谓创立用蓍之法。神不能言。以蓍言之。所以赞神出命。(苏轼云介绍以传命。谓之赞。天地鬼神。不能与人接也。故以蓍龟谓之介绍。)〇龚焕曰项氏生蓍之说。与本义不同。然以下文生爻观之。项说为正。(苏璿曰生蓍。当以生爻之例推之。)
 议曰本义所引龟策传蓍茎满百之说。本出易纬。然孔说项说。不可易也。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2L 页
参天两地而倚数。〇本义曰天圆地方。圆者一而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一而围四。四合二耦。故两地而为二。数皆倚此而起。故揲蓍三变之末。其馀三奇则三三而九。三耦则三二而六。两二一三则为七。两三一二则为八。〇李光地云径一者不止围三。非密率也。
 案苟以径一围三而天数用三。则当以径一围四而地数用四。今既两地则未可从也。〇揲蓍之法。家家不同。然三三九。二三六之为老。一阳七。一阴八之为少。则朱子之说最明。
孔颖达曰两是耦数之始。三是奇数之初也。不以一目奇者。张氏云以三中含两。有一以包两之义。明天有包地之德。阳有包阴之道。〇李光地云以理言之则张氏所谓以一包两者。是盖天能兼地。故一并二以成三也。以算言之则孔氏所谓两为耦数之始。三为奇数之初者。是盖以一乘一。以一除一。皆不可变。故乘除之数。起于三与二也。以象言之。凡圆者错置三点。求心而规之即成。凡方者错置两点。折角而矩之即成。统而言之。皆数也。故参天两地者。数之原也。其用于筮法则为七八九六者。盖参两之数。皆统之以三。故三三为九。三二为六。一三二二为七。一二二三为八也。以算言之。奇数起于一三。成于九七。耦数起于二四。成于八六。故以其成数纪阴阳。阳之进者为老。退者为少。阴之退者为老。进者为少也。以象言之。凡圆者以六而包一。虚其中则六也。实其中则七也。凡方者以八而包一。实其中则九也。虚其中则八也。阳圆阴方。阳实阴虚。故惟七圆而实为盛阳。惟八方而虚为壮阴。九虽实而积方则阳将变而为阴矣。故为老阳。六虽虚而积圆则阴将变而为阳矣。故为老阴也。其数皆自参两中来。故曰倚数。
 议曰榕村之学。深于算数。而以之解易则皆傅会也。张说孔说。固自有理。而三点求心之说。是榕村舞文也。几何家每作圆图。先作中心一点。次作外围一点。于是打规而圆形大小。由于外点之远近。则两点而已。何谓三点以求心乎。〇九六七八。皆统之以三者。亦傅会也。一四四为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3H 页
九。二与四为六。二与五为七。四与四为八。何所不可。必谓之统于三也。〇班固律历志。郑玄大衍解。皆云天数起于一而成于九。地数起于二而成于十。榕村乃云耦数起于二四。成于八六。亦牵强也。〇以六包一。实其中则为七。以八包一。实其中则为九。而六圆故为老阴。九方故为老阳者。似有实理。而阳以进者为老。阴以退者为老。又何理也。总之蓍卦之法。不必以算数之术。凿凿求合。斯皆不急之务也。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〇卢氏曰既立卦。又就卦中刚柔两画。或上或下。微细阐发出来。而生变动之爻。
 议曰朱子语类。先立卦后生爻。学者疑而问之。盖后世以画为爻。故疑爻之后于卦也。爻者变卦也。先立卦而后生爻。不亦宜乎。卢氏之说。亦未痛快。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〇陈埴曰自一阳始生。起冬至节。历离震之间为春分。以至于乾为纯阳。是进而得其已生之卦。如今日复数昨日。故曰数往者顺。自一阴始生。起夏至节。历艮兑之间为秋分。以至于坤为纯阴。是进而推其未生之卦。如今日逆计来日。故曰知来者逆。
 议曰易有逆数。本无顺数。经文昭然。数往者顺。本是带说。今把此一句。以證先天之图。本系窘塞。朱子答王子合书可考也。然且自古流来。以至今日。是顺也。自今迎受。以测来年。是逆也。若自今日复数昨日。是亦逆数。陈说非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〇朱震曰前说乾坤。以至六子。此说六子而归乾坤。终始循环。易之道也。〇项安世曰自天地定位。至八卦相错。言先天之顺象也。自雷以动之。至坤以藏之。言先天之逆象也。〇李光地云此上二章。明伏羲卦位也。
 议曰经文二章。全与先天卦位不合。牵而合之。终龃龉也。别有详著。姑略之。〇朱汉上之说无病。
震一索而得男。〇朱子语类云乾求于坤而得震坎艮。坤求于乾而得巽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3L 页
离兑。〇吴澄曰坤交于乾。求取乾之初画中画上画而得长中少三男。乾交于坤。求取坤之初画中画上画而得长中少三女。〇胡炳文曰此章本义。乃朱子未改正之笔。当以语录为正。若专言揲蓍求卦。则无复此卦序矣。〇李光地曰当从吴氏。朱子语类记录偶误。
 议曰索者绳也。(大曰索)两股相交。谓之索绹。义可知也。乾坤相交。得此六子。故谓之索也。朱子以阳卦属乾。阴卦属坤。而草庐以本质多阴者本之于坤。本质多阳者本之于乾。义各有据。不必争也。孕男者母先求于父。孕女者父先求于母乎。不必如此说。
艮为果蓏。〇项安世曰震为敷为蕃鲜。草木之始也。艮为果蓏。草木之终也。果蓏能终而又能始。故于艮之象为切。
 议曰此义最精。
序卦传
李光地云卦之所以序者。必自有故。而孔子以义次之。就其所次。亦足以见天道之盈虚消长。人事之得失存亡。国家之兴衰理乱。如孔氏朱子之言皆是也。然须知若别为之序。则其理亦未尝不相贯。如蓍筮之法。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随其所遇而其贞与悔。皆可以相生。然后有以周义理而极事变。故曰天下之能事毕也。孔子盖因序卦之次以明例。所谓举其一隅焉尔。神而明之。则知易道之周流而趋时无定。且知筮法之变通而触类可长。此义盖易之旁通至极处也。
 议曰此说极通鬯极分晓。榕村一部书中。为第一名论。
杂卦传
大过颠也。〇本义曰自大过以下。卦不反对。或疑其错简。今以韵协之。又似非误。未详何义。〇胡炳文曰杂物撰德。非其中爻不备。此盖指中四爻互体而言也。先天图之左互复颐既济家人归妹睽夬乾八卦。右互姤大过未济解渐蹇剥坤八卦。此则于右取大过未济渐姤四卦。于左取颐既济归妹夬四卦。各举其半。可兼其馀矣。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4H 页
议曰胡说似乎有据。而左半右半。所馀八卦。则又散乱无次。何以解之。大抵杂卦二字。似古互卦之称。而篇中诸卦之诂训。仍赞本卦之词。非互卦之说。如噬嗑食也。蛊则饬也。明夷诛也。需不进也之类。岂互卦之义乎。且当阙疑。以俟知者。
启蒙集说
先天图〇李光地云邵子先天图。邵子之时。伊川程子则未之见。龟山杨氏见而未之信。惟明道程子稍见其书。而括以加倍之一言。然则当时知邵子者。明道一人而已。南渡之后。如林栗袁枢之徒。攻邵者尤众。虽象山陆氏。亦以为先天图非圣人作易本指。独朱子与蔡氏。阐发表章。而邵学始显明于世。五百年来。虽复有为异论者。而不能夺也。顾朱子之意。以为孔子之后。诸儒不能传受。而使方外得之。故其流为丹灶小术。至康节然后返之于易道。今以参同契诸书观之。其六卦月候。盖即纳甲之法。其十二辟卦主岁。盖即卦气之流。所为始于震复者。与先天偶同尔。似未足为先天传受之据。惟扬雄作太玄。其法始于三方。重于九州。又重于二十七部。又重于八十一家。则与先天极仪象卦加倍之法相似也。流行之序。始于中羡从。中于更睟廊。终于减沈成。则与先天始复终乾始姤终坤之序相似也。首用九九。策用六六。则与先天卦用八八。策用七七之数相似也。意者康节读扬雄之书。而心悟作易之本与。然非扬雄之时易传未泯。则雄亦无自而依仿之。故康节深服太玄。以为见天地之心。盖其学所启发得力处也。
 议曰程伯子谓康节之法。不过加一倍者。悟其浅近也。非深许之也。扬雄玄经。乘以三三。邵子先天。乘以四四。而羲文之易。止于六十四卦。过此以往。皆非所用。今之儒者。一生研究。唯在加一倍法。即潜龙二字。未尝微通。而坐谈河洛何益矣。
后天图〇邵子曰乾统三男于东北。坤统三女于西南。〇李光地云邵子之言。可蔽图之全义。大抵先天则以东南为阳方。西北为阴方。故自阳仪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4L 页
而生之卦皆居东南。自阴仪而生之卦皆居西北也。后天则以北东为阳方。南西为阴方。故凡属阳之卦皆居东北。属阴之卦皆居西南也。
 议曰文王卦位。乾居西北。何谓乾统于东北乎。巽居东南。何谓女统于西南乎。若云阳卦皆居东北则乾岂非阳卦乎。若云阴卦皆居西南则巽岂非阴卦乎。文王不迷。以北为阳。以南为阴。有是理乎。凡为先天之说者。其牵强多此类。
启蒙附论
河洛未分方图。〇李光地曰河图之数五十有五。洛书之数四十有五。合为一百。以一百之全数。为斜界而中分之。则自一至十者。积数五十有五。自一至九者。积数四十有五。二者相交。而成河洛数之两三角形矣。
 议曰榕村之学。全把算数之糟粕。蒙以河洛之面皮。名之曰易理之根本。其实三圣古易。与算数家。毫发无涉。算数之学。又与河洛。毫发无涉。倨傲饰外之人。好作图书。以欺愚蒙。以钓名闻。于圣人绍天之法。无所当矣。洛书算之至九。河图算之至十。则洛书九数。包在河图之中。又何以两数之为百乎。凡直角方形。中分为两三角形者。必自对角之尖。打线中割。乃榕村之法。于所谓河洛之界。打之为线。则其线不得平分。(河界多。而洛界少。)不得平分。则不得为两三角形。何也。洛界不及其半。犹可作三角形。河界既踰其半。不能为三角形。三角之外。又赘生两小角矣。其实理如此。而诈称三角形之相对。以欺人主。以示四方可乎。
 总之榕村诸图。有所谓河洛动静图四首。河图加减之原。洛书乘除之原。洛书互乘成百图。洛书句股图。河洛未分方图。河洛三角图。河图十位之点数。洛书九位之羃形。天图(一作圆)地方图。人为天地心图。形形色色。总于算数之面。蒙以河洛之皮。于周易一部。无相须也。
后天卦。以天地水火。为体用图。〇李光地云造化所以为造化者。天地水火而已矣。易卦虽有八。而实唯四。何则。风则天气之吹嘘。而下交于地者也。山则地形之隆起。而上交于天者也。雷即火之郁于地中。而搏击奋发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5H 页
者也。泽即水之聚于地上。而布散滋润者也。道家言天地日月。释氏言地水火风。西人言水火土气。可见造化之不离乎四物也。
 议曰榕村以天地水火。为造化之元者。得之矣。然以风山为天地之交。以雷泽为火地水地之交则喎戾不正。非画卦之本旨也。雷风之出于天火。山泽之生于水土。即形显易知之物。而舛误如此。况其馀乎。〇日者火精也。月者水精也。风者气之动也。天者气之积也。然则道释诸说。不出于乾坤坎离之圈。然其相交相变之理。莫详于大象传之首一句。不可忽也。
 此下又有先天变后天图。先天配河洛图。后天配河洛图。先后天卦生序卦杂卦图。大衍圆方之原。大衍句股之原。老阳合方法。老阴合句股法。大衍迎日推策法。细研其说。皆傅合牵强。以卦为戏。如孩儿们斗累双陆子。作三层塔。又解作四阿屋。又变为六花阵。以为销日之资而已。于圣经圣传至训大戒之本旨。则一字半句不可偶通。又杂以句股算法。以眩人目。将何用矣。
乾策坤策图〇李光地云以地平线。分周天之度为二。各一百八十度。日出入朦景昏早。各十八度。共三十六度。以加昼景一百八十度。合二百一十有六。则乾之策之数也。以减夜漏一百十八度。馀一百四十有四。则坤之策之数也。
 议曰朦景之度。寒暑各殊。坚以十八度为恒定不易之数。已是牵合。设令巧合。斯岂羲文之所虑哉。乾策者四九之所用也。坤策者四六之所用也。卦有六爻。故其数如许。何必强求其法象。以欺愚蒙哉。
 此下又有加倍变法。以数学开方之法。牵合于先天加倍之数。总系戏弄。不足论者。
序卦明义
李光地曰上篇。阳也天道也。下篇。阴也人事也。
 议曰经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此虽以八卦而言之。然其例仍可推之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5L 页
于重卦。故有一阳之卦。(复剥之所衍)有一阴之卦。(姤夬之所衍)有二阳之卦。(临观小过之所衍)有二阴之卦。(遁大壮中孚之所衍)三阳三阴。虽若均适。亦有内外之别。故有三阳之卦。(泰所衍)有三阴之卦。(否所衍)阳卦阴卦。各有定分。不可相乱。榕村硬以上篇之卦为阳卦。以下篇之卦为阴卦。即此已非知道。其糊涂杂说。不足究也。
杂卦明义
四象相交为十六事图
⚌⚌(太阳交太阳)互成乾⚌⚎(少阳交太阳)互成姤
⚍⚌(太阳交少阴)互成夬⚍⚎(少阳交少阴)互成大过
⚎⚌(太阳交少阳)互成睽⚎⚎(少阳交少阳)互成未济
⚏⚌(太阳交太阴)互成归妹⚏⚎(少阳交太阴)互成解
⚌⚍(少阴交太阳)互成家人⚌⚏(太阴交太阳)互成渐
⚍⚍(少阴交少阴)互成既济⚍⚏(太阴交少阴)互成蹇
⚎⚍(少阴交少阴)互成颐⚎⚏(太阴交少阳)互成剥
⚏⚍(少阴交太阴)互成复⚏⚏(太阴交太阴)互成坤
李光地曰此互卦之根也。唯其方成四画时。所互此十六卦。故六十四卦成后。以中爻互之。只此十六卦。即以六爻循环互之。亦只此十六卦。
 议曰四象者。揲四之名。而其所象者。天地水火也。天地水火。非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者。是九六七八之名。庖牺画卦之时。人无见者。考之经文。不过因而重之一句。因而重之者。八卦之相累相叠也。邵先生加一倍法。未必为庖牺所用。设如其言。今此四画之卦。是下四画也。非中四画也。榕村于启蒙纸面。偶见其形似。遂作巧言。以为互卦之根。岂本理实然乎。〇六画既成之后。再将上四画。罗列比玩。亦只是十六卦而已。此是常事。不足叫奇。
互卦圆图。〇李光地云乾坤体也。既未济用也。故以乾坤始之。既未济终之。中间则左方六卦剥复渐归妹解蹇为阳卦。皆以震艮为主而统于乾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6H 页
坤。右方六卦姤夬大过颐睽家人为阴卦。皆以巽兑为主而统于既未济。故图之外一层者。六十四卦也。次内一层者。所互之十六卦也。又次内一层者。十六卦所互之四卦也。以其象限观之。则皆互乾坤者居前。互既未济者居后。以其左右观之。则左方者皆统于乾坤。右方者皆统于既未济也。
삽화 새창열기
 议曰此图别无开发。为蒙学姑存之。
李光地云为互卦之主。不在互卦之内者。十四卦也。〇乾互之得乾。坤互之得坤。既济互之得未济。未济互之得既济。此四卦者不可变。故不在互卦之内也。震艮巽兑剥复夬姤否泰此十卦。亦不在互卦之内。杂卦中遇此数卦。皆从本卦取义。不用互体。其馀自比师以后需讼以前。悉以互体相次。
 议曰两互成卦。只是十六。则四十八卦。不在互卦之内。榕村忽执相互之卦四。(乾坤既未济)成互之卦四。(剥复夬姤等)取互之卦六。(震艮巽兑否泰等)合而名之曰互卦之主。义例喎舛。岂可用耶。此十四卦。考之于杂卦经文。乖错不伦。其义可疑。故榕村为此别义。以文其乖错。奈无所据何。
阳正卦首剥复。〇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〇此八卦皆互体为剥复。而杂震艮二卦于其中。盖震艮阳卦之主。而剥复之具体也。自比师临观屯蒙。皆上经之卦。而损益独为下经之卦。震艮亦下经之卦也。故次于损益之前。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6L 页
(上经之卦六。比师一阳。临观屯蒙二阳。)
次渐归妹。〇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〇此四卦皆互体为渐归妹阳卦。以上经居前。下经居后。故先大畜无妄。后萃升。
次解蹇。〇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〇此四卦皆互体为解蹇。(谦豫一阳。噬嗑贲三阳。)
  以上为阳卦之正。
阳变卦首渐归妹。〇兑见而巽伏。〇震艮交于兑巽而成渐归妹。下文将叙渐归妹。故兑巽先之。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〇此两卦互体为渐归妹。上首剥复者天行也。此首渐归妹者人事也。
次剥复。〇剥烂也。复反也。〇此两卦不用互体。但取剥复之义。此言剥以归于复。篇终言姤以终于夬。皆扶阳之意。
次解蹇。〇晋昼也。明夷诛也。〇此两卦互体为解蹇。
  
以上为阳卦之变。〇除篇终八卦。自立义例外。馀皆入阴阳正卦。其变者惟各举两卦。以见义而已。〇自乾坤至此。为阳卦二十八。
阴变卦首睽家人。〇井通而困相遇也。〇此两卦互体为睽家人。阳卦之变。首于渐归妹者。震艮交于巽兑。阳中之阴也。阴卦之变。始于睽家人者。巽兑交于离。阴中之阴也。阳主正。自天道而人事。阴主变。自人事而天道。次姤夬。〇咸速也。恒久也。〇此两卦互体为姤夬。
次大过颐。〇涣离也。节止也。〇此两卦互体为颐。〇六十四卦中有两卦只互得一卦者。如剥复只互得坤。夬垢只互得乾。涣节只互得颐。丰旅只互得大过。
既未济统阴卦。〇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〇解蹇睽家人。皆互体为既未济。故次于阴变卦之后。否泰不在互卦之内。而为既未济之根者也。故次于既未济之后。盖凡阳卦皆统于乾坤。而尤以正卦为主。故比师之前。首以乾坤也。凡阴卦皆统于既未济。而尤以变卦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7H 页
为主。故涣节之后。系以解蹇睽家人否泰也。
  以上阴卦之变。
阴正卦首姤夬。〇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〇此六卦皆互体为姤夬。阴之大壮遁。如阳之临观。阴之大有同人。如阳之比师。前阳卦中先比师次临观。此则先大壮遁次大有同人者。阴卦先下经后上经也。阴之革鼎。如阳之屯蒙。
次大过颐。〇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〇此六卦皆互体为大过颐小过中孚丰旅。在下经居先。离坎在上经居后。
次睽家人。〇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〇此四卦皆互体为睽家人。(小畜履一阴。需讼二阴。)
  以上为阴卦之正。
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〇以上五十六卦。皆以两相对。如序卦之例。独此八卦。错综而不反对者。以见卦之有互。不独中四爻可互。六爻循环。皆可互也。卦卦皆然。独举大过一卦者。中四爻以阳居之。惟大过一卦。且自初爻起而正卦左旋。互卦右转。恰始于姤终于夬。而乾得易道。用阴而尊阳之意也。故自初至四为姤。自上至三为渐。自五至二为颐。自四至初为归妹。自三至上为夬。自二至五为乾。然三子传文无乾者。乾在篇首。夬尽则为纯乾。首尾相生之义也。既济不在互卦之内。故以义附于此。
 议曰杂卦序次。终无伦理。其以互卦十六之所属而为次者。亦依俙髣髴而已。榕村傅会牵合。曲成义理如右。而终日玩究。终无快活处。且当阙疑。
 议曰杂卦末章。尤散乱不伦。朱子亦尝阙疑。榕村凿之又凿。乃欲于大过之上。更加三画。(更加一巽卦)以观其互。而乾既为赘。既济未济。仍出圈套之外。则卒章之意。仍不可解。不如阙疑之为得也。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 第 617L 页
此所谓自初至四为姤。自二至五为乾。自三至上为夬。自四循环至初为归妹。自五循环至二为颐。自上循环至三为渐也。〇天下无初上二画取以为互者。天下无九画之卦。凿之至此。人何苦而信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