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卷四)
 泰伯(下)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7H 页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郑曰启。开也。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孝经文)故使弟子启衾而视之。〇邢曰诗小雅小旻篇文。〇补曰吾知免者。知其得免于刑戮。〇周曰呼小子者。欲使听识其言。
 
周曰自知免于患难。〇驳曰非也。集解集注皆不以为免于刑戮者。以古有刖足。本无断手。而曾子启予手。似无与于刑戮。故第以毁伤言之。然毁伤有二法。一是刑戮。一是扑损。易则易。于则于。两骑作说。谓之患难可乎。古者原有支解之刑。故秋官条狼氏誓仆曰杀。誓驭曰车轘。(郑云车裂也。)是三代盛时。早有此法。春秋传云齐人轘高渠弥。(桓十八)又曰轘观起于四竟。(襄廿二)史记蔡泽传云吴起枝解。淮南子云张仪枝解。皆车轘之遗法也。然则启其手足而自幸其免于刑戮。是其义也。君子怀刑。故重于犯恶。战兢临履。岂可但以乐正子之下堂伤足当之哉。(薛畏斋云临终将这身体造化。方不愧于天地。不愧于父母。人若有曾子之心。便是龙逢、比干身首分裂。与启手启足一般。不然即老死牖下。与刀锯戮辱何异。)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〇祭义曰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〇案此固孝子之至意。然曾子临终之语意。不止是。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7L 页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焉。
 马曰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邢云武伯之子。)〇朱子曰问之者。问其疾也。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容貌举一身而言。(玉藻之九容。)〇补曰暴猝急也。(义见下。)慢怠惰也。信者诚之著也。(朱子云近信则非色庄。)〇朱子曰辞言语也。气声气也。(玉藻云气容肃。乡党云屏气似不息者。)鄙陋也。〇补曰倍与背通。谐声为悖。(皆乖反之意。)〇邢曰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尔雅释器文。)豆盛菹醢。(濡物也)笾盛枣栗。(凡燥物皆笾实也。)〇补曰有司。谓笾人醢人及宗祝之类。
 李充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慎终始。在困不挠也。禽兽之将死。不遑择音。唯吐窘急之声。人若将死而不思令终之言。唯哀惧而已者。何以别于禽兽乎。是以君子之将终。必存正道。不忘格言。临死易箦。困不违礼。辩论三德。大加明训。斯可谓善言也。(见皇疏)〇案此义极好。然经旨在有意无意之间。
 郑曰此道谓礼也。动容貌。能济济跄跄则人不敢暴慢之。正颜色。能矜庄严栗则人不敢欺诈之。出辞气。能顺而说之则无恶戾之言入于耳。〇驳曰非也。郑疑斯远二字宜属他人。故为此说。然若如郑说。斯近二字又难读。朱子之义。不可易也。〇又按邶风曰终风且暴。毛传曰暴疾也。疾风谓之暴风。故其诂如是也。(项羽本纪曰何兴之暴。)动容貌。有二病。一是急疾妄动。一是怠惰重动。二者俱不中礼。故欲远之。
 〔引證〕说苑曰曾子有疾。孟仪往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礼有三仪。知之乎。对曰不识也。曾子曰坐。吾语汝。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若夫置樽俎列笾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虽勿能可也。(修文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挍。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补曰挍。角也报也。(象交手相争。)包曰言见侵犯不挍。(坊本误作校。)〇马曰友谓颜渊。〇案知为颜渊者。以昔者。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8H 页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郑曰六尺之孤。年十五以下。(邢云周礼乡大夫职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七尺为二十。六尺为十五也。)〇补曰寄。委任也。百里。诸侯之国也。(古法上公之封。不过百里。易曰震惊百里。)命。一国之兴亡也。诗曰骏命不易。〇何曰大节。安国家定社稷。补曰国有艰险之会。如竹之有节。是大节也。〇补曰夺。强取也。〇朱子曰与。疑辞也。决辞。设为问答。所以深著其必然也。
 孔曰寄命者。摄君之政令。(邢云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〇驳曰非也。委以国政则皆是寄命。岂必亮阴之冢宰乎。管仲治齐。子产治郑。是寄命也。
 邢曰托六尺之孤者。若周公、霍光。〇驳曰非也。曾子所论。上不必达于周公。下不可逮于霍光。霍光虽不负昭帝。功不掩罪。何足与于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补曰士。业道之称。弘者。函容之大也。(易云含弘光大。)毅者。执守之强也。(毅字。象猛兽发怒毛竖。)任。行者所担负也。(小雅云我任我辇。王制云轻任并。重任分。)弘者量也。毅者力也。任重致远。须力量也。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包曰毅。强而能断也。〇驳曰非也。左传曰致果为毅。包所据者此也。然彼是军行之旧诀。非此经之义也。朱子改之为强忍以是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补曰诗所以感其善心。礼所以束其筋骸。(非礼勿视听言动。)乐所以和其志意。感发故能兴起。束饬故能立身。和壹故能成德。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补曰民。谓农虞工商也。由之。谓由斯道也。知之。谓知斯道也。非精义入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8L 页
神。不可以知道。故曰操贱业者。不可使知之。惟士业道。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礼曰儒者以道得民。
 毛曰此一民字。除学宫俊秀及士官师外。即周官九职任民之民。其事即九职任事之事。如三农园圃。百工商贾。以及虞衡薮牧嫔妇臣妾閒民皆民也。三农生九谷。园圃毓草木。百工饬八材。商贾通货贿皆事也。使之者。但使播种艺植。而不告之以因天因地之情。但使饬化阜通。而不更导之以审曲面势懋迁化居之意。祗使行事。未尝使知义也。(节)上之不使民知。岂欲愚黔首哉。〇案此说似然。犹未备也。
 纯曰夫天下之人。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其必一君子治众民然后天下治。若使天下之人。家谕户晓。而民咸为君子。是天下无民也。无民非国也。(节)故虽尧舜之世。民自民矣。非上之人不能喻之。如秦人愚黔首然。以其不可故也。〇驳曰非也。孔子亲口自言曰有教无类。(卫灵公)而又反之曰不可使知之。有是理乎。书大传曰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十五入小学。故说者遂谓孟子所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者。亦不过贵族。然王制曰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所谓国俊者。即朱子所谓凡民之俊秀者。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以乡八刑纠万民。以五礼防万民之伪。以六乐防万民之情。凡万民之不服教者。归于士。名曰万民。岂复有尊卑贵贱于其间乎。圣人之心。至公无私。故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岂忍以一己之私欲。愚黔首以自固。阻人尧舜之路哉。设欲自固。亦当教民以礼义。使知亲上而死长。然后其国可守。真若愚黔以自固。则不踰期月。其国必亡。秦其验也。特道体至大。造端乎夫妇。而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彼耝耰锻斲之贱。贩粜渔猎之徒。将何以尽知其精微乎。况资禀不齐。愚鲁不慧者。贵族亦时有之。况贱族乎。若是者但可使由之而已。非欲隐之。力不给也。孔子所言者。势也非谋也。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9H 页
朱子曰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自作乱)恶不仁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人作乱)〇补曰古者贱则贫。言贫则贱在其中。言富则贵在其中。(子曰富而可求。吾亦为之。)
 〔引證〕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孔曰周公者。周公旦。(邢云春秋之世。别有周公。恐与彼相嫌。故注者明之。)〇补曰骄矜己也。吝啬施也。或曰吝当读之为改过不吝之吝。(骄者自矜其善也。吝者不改其恶也。)〇纯曰骄亢则君子不至。吝啬则小人不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郑曰谷禄也。(见陆氏释文。〇孙绰亦云。)〇补曰古者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然好学者苦少。甫及三年。必舍学趣仕。故孔子叹之。
 孔曰谷善也。言人三岁学。不至于善。不可得。言必无也。所以劝人学。〇驳曰非也。不至于谷者。恶人也。不易得者。难得也。凡物之美者。谓之难得。今也忆慕恶人曰如是者难得。有是理乎。适足以沮人学。不知其劝也。
 〔质疑〕君子学道。非为仕也。然君子未尝不欲仕。若以志于禄者。皆以为非。则全德者少矣。且三年学。不可谓久。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补曰笃。牢固也。(尔雅释诂注。)谓笃其信道之诚。以好学也。〇补曰善犹修也。(通作缮。亦修治也。庄子云庖丁善刀而藏之。)谓守其至死不变之志。以修道也。(中庸曰修道之谓教。)〇补曰危者将亡也。乱者不治也。不入不居。互文也。
 包曰不入。始欲往。不居。今欲去。危者。将乱之兆。〇驳曰非也。不入不居。别无深贱。且危甚于乱。(朱子云乱邦。未危而刑政紊。)谓之将乱可乎。
 邢曰守节至死。不离善道。〇驳曰非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9L 页
补曰位。朝廷所立之地。在大臣之位。当谋大臣之政。在邑宰之位。当谋邑宰之政。贱而无位者。不谋仕者之政。〇毛曰此与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本是一章。复简重出。
 孔曰欲各专一于其职。(邢云此章戒人侵官也。)〇驳曰非也。古有官联之法。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朱子曰师挚。鲁乐师名挚。(下篇云大师挚适齐。)〇补曰始者。三篇之始作也。(终则曰三终)乱者。一篇之卒章也。(朱子云乱。乐之卒章也。)古者合乐。必歌三篇。周南则关雎、葛覃、卷耳也。(见乡饮乡射燕礼诸篇。)洋洋。溢发之意。孔子听乐而归。追忆而赞美之。
 郑曰始犹首也。周道衰微。郑卫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大师挚。识关雎之声。而首理其乱者。〇驳曰非也。首理其乱而犹曰关雎之乱。则仍乱矣。〇楚辞注曰乱者。乐节之名。国语云以辞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辑成也)凡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为乱辞。乐记曰既奏以文。又乱以武。古赋乱曰皆卒章也。(见大全)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司马迁亦误读。
 顾麟士曰案乡饮礼、乡射礼、燕礼。乐凡四节。工歌鹿鸣之三。此第一节。笙入乐南陔之三。此第二节。间歌鱼丽之三。笙由庚之三。此第三节。乃合乐周南召南。此第四节。解乱为卒。则此第四节。处三节之后。是其义矣。〇驳曰非也。若然师挚之始。又何解。
 〔考异〕王应麟云师挚。郑康成谓鲁太师之名。太师挚适齐。孔安国以为鲁哀公时人。康成以为周平王时人。〇案此事可疑。或鲁之乐章。本是太师挚所编定。(周礼大师教六诗。)故名之曰师挚之始。非孔子所亲见者。今不可考。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补曰狂肆也。侗无知貌。(庄子山木篇云侗乎其无识。)〇朱子曰愿。谨厚也。悾悾。无能貌。〇苏曰马之蹄齧者必善走。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0H 页
孔曰侗。未成器之人。〇驳曰非也。成器者岂易乎。
子曰学(句)如不及。惟恐失之。
 补曰学一字为句。〇补曰如不及。其情如行人趁关门。(恐其闭)惟恐失。其情如贪夫见金玉。
 何曰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〇驳曰非也。孔子之意。非谓既得而患失也。向道而行。如有重宝在前。为他人所先获。此之谓惟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句)而不与焉
 朱子曰巍巍。高大之貌。〇补曰有天下。谓取以为己有也。(孟子云朝诸侯有天下。)自古以来。凡得天下者。无不用意用力。独舜禹二人。无意天下。全不用力。而天下自至。是其巍巍然超绝百王。不可几及者也。〇补曰与干也。(不以身干与其事。)何曰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邢云自以功德受禅。不与求而得之。)
 王充论衡曰经云上帝引逸。谓虞舜也。舜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故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〇王莽传太后诏曰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孔子曰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〇晋刘实作崇让论云舜禹有天下不与。谓贤人让于朝。小人不争于野。以贤才化无事。至道兴矣。已仰其成。何与之有。〇驳曰非也。任贤使能。政之大者。安在其不与政也。此与恭己正南面一节。指意不同。当从何晏之说。
 江熙曰舜禹受禅。有天下之极。故乐尽其善。叹不与并时。(见皇疏)〇驳曰非也。此谓孔子不与也。岂非曲解。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曰则法也。〇包曰荡荡。广远之称。〇补曰名。犹名言。(左传云名言玆在玆。)谓形诸言语也。文章礼乐法度之著见后世者也。谓虽不能名言其文章粲然。
 包曰民无能识其名。(一本无其字。)〇韩曰尧仁如天。不可名状。非不识其名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0L 页
也。〇驳曰韩说是也。
 〔引證〕孟子曰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滕文上)〇案孟子所引。与论语不同。或亦记者之误。
 〔引證〕春秋繁露。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之者大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言其尊大而成功也。(奏本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陆氏本作有乱十人。)
 孔曰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〇马曰乱。治也。(尔雅释诂文。)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为文母。(邢云太姒也。从夫之谥。)〇补曰特言孔子者。承武王之言。故称姓。才难。谓人才难得也。际者交会也。谓圣主贤臣相遇之际也。(庄子云仁义之士贵际。)斯者。武王之时也。言唐虞际会。至周而尤盛。故彼五而此十。然有妇人焉。不能满十。其难可知。〇郑曰三分天下。有其二。故雍、梁、荆、豫、徐、扬之人。咸被其德。(见邢疏)邢曰其馀冀、青、兖属纣。(九州而周有其六。)文王率诸侯以事纣。是服事殷也。韩献子云文王帅(一作率)殷之叛国以事纣。知时也。见襄四年。
 孔曰际者。尧舜交会之间。尧舜交会之间。比于周。周最盛多贤才。〇驳曰非也。际者圣主贤臣之际会。孔子本论人才之盛衰。则于斯为盛者。谓唐虞际会。至周而尤盛也。(昔五而今十。)孔说岂可通乎。
 〔质疑〕集注云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〇按舜之命官。本二十二人。非不多矣。此经所言者。舜不过五人。周至于十人。不得云彼盛于此。且语脉颠倒。恐非本旨。旧说虽有病。亦以为周最盛。诚以五与十不相当也。
 〔考异〕朱子曰乱本作治。古治字也。〇金曰古文尚书。德惟治。否德乱。正与集注合。治字从瓜(一作爪)从糸从乚。取以手理丝而有条理也。 后人乱字加乙。与治字相似。故遂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1H 页
误以治为乱。(见通义)〇纯曰乱之为治。亦犹粪之为扫。不然尔雅何有乱治也之文。
 〔考异〕陆氏释文曰予有乱十人。或作乱臣十人非。〇王应麟困学纪闻云释文予有乱十人。左传叔孙穆子亦曰武王有乱十人。刘原父谓子无臣母之理。妇人盖邑姜也。然本无臣字。旧说不必改。〇案梅氏泰誓虽不足信。其称乱臣十人者。本窃此经文也。旧本之原作乱臣可知。左传之文。安知不落一字乎。
 范曰孔子因武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且与泰伯。皆以至德称之。其指微矣。(陈云范氏谓其指微。得非专为名分言欤。以泰伯文王为至德。以武为未尽善。非指微欤。)〇案此说谓孔子亟称太伯文王为至德。其意为微刺武王也。其言有难通者。美文王以刺武王可也。美泰伯以刺武王不可也。何者。美泰伯则文王受其刺。岂独以武王为未尽善乎。且以名分言之。文王其可曰恪守名分乎。唐虞三代之法。皆天子邦畿千里。上公不过百里。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安在其守名分乎。且周之克殷。周公之所为也。武王何尝独办。宋之先正。偏于武王常有不满之意。其论不公。总之泰伯之至德。不害于文王。文王之至德。不害于武王。其必立一而废一。若冰炭之不能皆热。则恐非孔子之本意。孔子于文王周公。必无所贬。则独贬武王。有是理乎。
 〔引證〕周生烈子云舜尝驾五龙以腾唐衢。武尝服九駮以驰文涂。此上御也。(出太平御览。)〇柳识吊夷齐文云五刃不砺于武库。九骏伏辕于文涂。〇王应麟云五龙九駮。谓五臣九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补曰间。罅隙也。(象月入门隙。)言翕然爱慕。无罅隙然也。〇马曰菲。薄也。致孝。祭祀丰洁。〇朱子曰黻。蔽膝也。以韦为之也。(与韨通)冕。冠也。(前低而后高。冕者俛也。)皆祭服也。沟洫。田间水道。以正疆界备旱潦者也。(包云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洫。洫广深八尺。)〇补曰三者。所以薄于自奉。而厚于神人。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1L 页
孔曰言己不能复间厕其间。〇驳曰非也。不知何解。
 〔质疑〕集注云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纯云先进篇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〇案禹与稷相好。而孔子间之。则是可曰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今所论者禹一人而已。又安有罅隙之可指乎。闵子骞为一边。其父母昆弟为一边。故得称曰人不间。若单言子骞则人不间三字。用不得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卷四)
 子罕第九(凡三十一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补曰罕。希也。利谓利民利国之利也。命。天命也。仁者。人伦之成德也。数言利则伤义。数言命则亵天。数言仁则躬行不逮。斯其所以罕言也。
 何曰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〇案论语记夫子言仁多矣。然言之既罕。记之不遗。其实不多也。司马牛问仁。子曰为之难。(注云行仁难)故其言也讱。此罕言仁之义也。(子曰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躬所行者仁而已。君子之罕言仁。恐言之先于行也。)
 袁沧孺曰此三者。圣人何尝不言。只是要把利与命与仁并言。圣人则罕言之也。盖天理人欲。不容一口而谈。如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此不以利与命并言之一徵也。如仁者先难而后获。此不以利与仁并言之一徵也。此是唐虞分剖道心人心之意주-D001。(荻说与此同。)〇驳曰非也。古文条畅。不如是拘挛也。苟如是也。下罕字不得。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郑曰达巷者党名。(曾子问云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陆云专精一艺则人以一艺称之。而得有所成名。彼则博学而泛兼众艺。则人不得以一艺称之。)〇郑曰闻人美之。承之以谦。吾执御。欲名六艺之卑也。
 尹曰达巷党人。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〇案大哉二字。无憾之辞。岂有嗟惜之意乎。
 王应麟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董仲舒对策云此亡异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孟康注党人项橐也。隶释载逢盛碑以为后橐、孟康之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2H 页
说。未知所出。论语注疏无之。〇驳曰非也。道听而涂说也。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纯音缁)
 补曰冕。祭服之冠。(见春官司服。)孔曰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邢云郑注丧服云布八十缕为升。)〇孔曰纯。丝也。丝易成故从俭。(蔡清云用丝比之。绩麻为之者。较为省俭。)〇朱子曰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邢云案燕礼公酬宾。宾降西阶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辞宾。升成拜。郑注升成拜。复再拜稽首也。)泰。骄也。〇饶曰孔子时君弱臣强。径自拜于堂上。
 孔曰冕。缁布冠也。〇顾麟士曰书顾命。王麻冕黼裳。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吕氏云麻冕黼裳。王祭服。卿士邦君祭服之裳皆纁。今蚁裳者。盖无事于奠祝。不欲纯用吉服。有位于班列。不可纯用凶服。酌吉凶之间。示礼之变也。)又据士冠礼。缁布冠。不必即为麻冕。但集注亦本孔安国。不敢深辨。〇案顾命上文云二人雀弁。四人綦弁。一人冕执刘。一人冕执钺。一人冕执鄈(一作戣)。一人冕执瞿。一人冕执锐。皆直言冕。惟王及卿士邦君太保太史太宗。特标麻冕。则冕与麻冕异矣。麻冕或是冕上加麻。如曾子问所云麻弁绖。(出疆君薨。其入共殡服。)与此经所论麻冕者。原自不同。顾氏欲以顾命之麻冕当之。谬矣。然冕者俛也。前低后高。其状微俛。故名之曰冕。与缁布冠。其制绝殊。孔安国训之为缁布冠者。盖谓冕亦黑布所制之冠。非直指冠礼始加之缁布冠也。(胡云冠者首服之总名。冕者冠中之别号。)
 侃曰周礼有六冕。以平板为主。而用卅升麻布衣板上。上玄下纁。故云麻冕礼也。〇驳曰非也。周礼司服。冕服有六。而六服同用一冕。特其旒数有多少耳。(夏官弁师注。)况冠冕之色。缁则全缁。素则全素。爵则全爵。(雀头色)綦则全綦。(青黑色)上玄下纁之冠。未之闻焉。(玉藻之玄冠缟武。非所引也。)
 〔引證〕大戴礼云贵本之谓文。故尊之尚玄酒也。豆之先大羹也。大路之素幭也。郊之麻冕也。一也。〇荀子礼论曰郊之麻絻。(韵会云麻冕也。集韵亦作㡈。)〇案史记礼书亦用此语。麻冕盖郊祭所用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2L 页
郑曰纯。黑缯也。(见释文)〇王应麟曰郑音纯侧基反。而释文以郑为下音。今读者从上音如字。非也。按仪礼疏古缁䊷二字并行。缁布之缁。本字不误。䊷帛之䊷。多误为纯。周礼纯帛注纯实缁字。古缁以才为声。(诗行露笺䊷帛。释文云䊷音缁。依字糸旁才。后人以才为屯。因作纯。又丰诗笺云士妻䊷衣。仪礼纯衣。释文无音。亦非集解纯丝也。取说文。)〇案丝美于麻。孔子谓之俭者。蚕丝易于细缫。布缕难于细绩故也。
 〔引證〕白虎通曰麻冕者何。周宗庙之冠也。(前俛而后仰。故谓之冕。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功之始。示不忘本也。)〇案祭统曰君纯冕立于阼。纯冕即古之麻冕。则是又通用于郊庙矣。
 朱子曰八十缕为升。(节)须是一幅。阔不止二尺二寸方得。(金云古尺仅当今尺五寸五分弱。其二千四百缕。虽用细丝减半。亦无所容。况麻质粗。又非可甚细者。升八十缕。岂注疏相传之误耶。)〇饶曰古二尺二寸。只是今一尺二寸尔。却用二千四百缕为经。是一寸布。用二百经也。其细密难成可知。〇案今俗以四十缕为一升。而其极细者。无踰于十五升。则八十缕三十升之说。本是先儒相承之误。今不可考。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朱子曰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〇补曰意者亿也。(贾谊服赋云请对以意。或作臆。)以意亿度曰意也。(下篇云亿则屡中。)必犹期也。固坚执也。(曲礼云将适舍。求毋固。)我者己也。舍己从人。谓之毋我。
 王曰以道为度。故不任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〇驳曰非也。
 韩曰绝四。其实绝二而已。毋意即毋必也。毋固即毋我也。〇驳曰非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卷四)
 子罕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补曰畏。惧也。〇包曰匡人以兵围之。〇毛曰匡。郑邑。〇仲氏曰文不在玆。谓彖象在此。玆者指简编也。〇孔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仲氏云对既没而言。)〇补曰与通作预。从也参也。(中庸云夫妇之愚。可以与知。)〇仲氏曰孔子明于易道。将作翼传。以传后世。时未及成。故曰天欲亡此文。则我不得与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3H 页
有力于此文。(如是则匡人可畏。)天其不欲亡此文。则我不当死于今日。匡人其奈我何。(马云其如予何者。犹言奈我何也。)
 孔曰玆。此也。言文王虽已死。其文见在此。此自谓其身。〇孔曰言天将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丧也。〇马曰天之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欲奈我何。言其不能违天以害己也。〇案孔注马注。粹然无瑕。唯不言其文为何书耳。然文王所著之书。其因孔子之力而传之后世者。唯彖象而已。所谓斯文。非即彖象乎。〇仲氏曰斯者指物之词。某在斯示诸斯是也。若示诸斯之下。不言指其掌。则后世孰知其为掌乎。(彼不言掌。终无以知为掌。此则文王之文。唯易而已。不言而自明。)若以道为文则上有尧舜。下有周公。何必文王是举乎。圣人一生。唯听天命。故周易一部。不离其身。过匡有难。得指而言之耳。古圣人绍天明禀天命之法。并有易象。继往开来者。舍孔子其谁。孔子胸中已具一部十翼。此时姑未撰述。故有此言也。
 
〔质疑〕集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〇案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见上篇)道则言道。文则言文。不必以晦者为道。显者为文。又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见上篇)圣人遇患。每毅然不屈。恐未必一向执谦。且变道言文。未必为谦。斯文者文王之遗文也。易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事实〕春秋定六年春。公侵郑。左传云公侵郑取匡。为晋讨也。(杜云匡郑地。取匡不书者。归之晋。)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杜云阳虎将逐三桓。欲使得罪于邻国。)〇孔子世家云孔子去卫。将适陈过匡。颜剋为仆。(剋弟子)以策指之曰昔日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之城缺处。)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貌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〇包曰阳虎曾暴于匡。颜剋与虎俱行。〇毛曰定公侵郑之时。季氏虽在军。不得专制。凡过卫不假道。穿城而躏其地。其令皆出自阳虎。匡本郑邑。必欲为晋。伐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3L 页
取以释憾。而匡城适缺。虎与颜剋穿垣而入。虎之暴匡以是也。至十五年。夫子过匡。适颜剋为仆。匡以为虎而围之。〇案匡之为郑邑审矣。阳虎之暴于匡。如在目中。
 司马贞曰匡。宋邑。(史记注)〇毛曰鲁原有匡邑。但此时夫子去司寇出走。至哀八年始反鲁。其非鲁邑可知。若庄子谓是宋地。则宋无匡邑。或据史记谓是卫邑。然阳虎不得暴卫邑。此真风马不及之事。(节)乃有谓在陈地者。见集注卷首。则夫子初适陈。当桓司马之厄。是时主司城贞子。未尝畏匡。其次适陈。为蒲人所沮。虽蒲与陈近。然又与匡人无涉。最后则厄于陈蔡之间。其非匡难。又明白可据者。
 〔引證〕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颜剋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货。从此入。(论语纬云阳虎家臣颜高者。去为孔子弟子。适令御车而前。故匡人疑之耳。)
 邢曰畏于匡者。记者以众情言之。其实孔子无所畏。〇驳曰非也。圣人亦有七情。兵至不畏。有是理乎。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郑曰大宰是吴太宰嚭也。(太宰即天官冢宰。)〇孔曰太宰疑孔子多能于小艺。(朱子曰太宰盖以多能为圣。)〇朱子曰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辞。)〇包曰君子固不当多能。(朱子云多能。非所以率人。)
 孔曰太宰官名。或吴或宋。未可分。〇邢曰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太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又子贡尝适吴。故郑以为是吴太宰嚭也。〇杜曰孔子过宋。遭桓魋之厄。微服而去。岂复有问子贡者。太宰即吴嚭也。〇毛曰哀六年。公会吴于鄫。与子贡语。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与子贡语。其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与子贡语。则为吴太宰嚭可知。(或曰哀六年。吴侵陈。陈亦有太宰嚭。与夫差问答。见檀弓。是年夫子正在陈。而子贡随之。所谓从我于陈蔡是也。则此或是陈太宰。亦未可知。〇哀公如越季孙。因太宰嚭而纳赂。则越亦有太宰嚭。)〇案邢说是也。
 徐奋鹏曰说者皆斥太宰之谬。然说个与字及何其字。则亦非直以多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4H 页
能为圣人也。乃揣摩而未得其所以多能意。〇案此说精。
 袁了凡云太宰知我乎。有谓之知我者。有谓之不知我者。俱非语意。当时太宰知我多能之。故乎以起下。〇案此说亦好。
 荻曰纵谓纵之听其所为也。子贡言夫子未受天命。是以不得行圣者之事耳。圣者之事。谓制作也。作者之谓圣。若天纵之则夫子且圣。(将且也)而其人适又多能也。〇案此说甚好。恐是正义。
 侃曰固故也。将大也。(孔注云天固纵大圣之德。)〇驳曰非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集注与上章合为一章。)
 邢曰牢。弟子琴牢。(家语云琴牢卫人也。字子开。一字张。〇郑云子牢。)〇郑曰试用也。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技艺。
 邢曰与前章异时而语。故分之。(吴云弟子记夫子此言之时。子牢因言昔之所闻有如此者。其意相近。故并记之。)〇纯曰论语于门弟子。例称字。或以子称。未有单称名者。唯此与宪问耻单称名。其为二子之自书无疑。(盖前十篇。皆琴张所记。其文奇崛而简。后十篇皆原思所记。其文典实而详。所以然者。文字如其为人也。)〇案试艺问耻二章。诚若牢宪之所记。然遂执此文。并谓二十篇皆二子所记则未必然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郑本空空作悾悾。)
 补曰此一节。孔子谦言。我本无知。因诲人得恢拓其所知。〇补曰鄙夫固陋之人也。鄙夫所问必浅近。然我空空无所知。难于答。〇补曰叩击也。学记云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呜(一作鸣) 两端者。事之终始。物之本末也。(端头也)竭罄尽也。言人有问于我。我执其所问或事或物。必考其终始。稽其本末。罄竭而无遗蕴。以此之故。渐有所知。
 何曰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尽。今我诚尽。〇孔曰有鄙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邢云空空虚心也。)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邢云尽其所知。无爱惜也。)〇驳曰非也。空空者夫子自空空也。(明上无知之实。)空空之。故稽考典籍。究其终始。罄其本末。以此之故。渐有所知。(既曰无知。又曰竭其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4L 页
所知可乎。本无矣。又何竭矣。)
 邢曰叩发动也。(赵云叩击有发动之意。)〇案击槃谓之考槃。叩头谓之稽首。(礼注以稽首为稽留之意。非也。稽者叩也。)稽考典籍。本是击发之义。此六书之假借也。学记曰入学鼓箧。亦谓其稽考箧中之书籍。非谓振之谓(一作以)鼓声也。(鼓字当从攴。不当从支也。鼓考叩皆谐声击也。)叩其两端者。考其两端者。稽考典籍。则精义妙旨。发动而出来。然训叩曰发动则不可。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朱子云舜时来仪。文王时呜(一作鸣)于岐山。 河出图。(朱子云河图伏羲时出。)河图八卦是也。〇朱子曰皆圣王之瑞。
 邢曰礼器云升中于天而凤鸟降。〇案周语曰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内史过曰国之将兴。其德馨香。明神降之。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即祝融)商之兴也。梼扤(一作杌)次于丕山。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是皆明神之志者也。内史过。直以凤凰为天神。其言必有所据。不可以禽鸟言也。〇又按书顾命云弘璧琬琰在西序。天球河图在东序。明河图亦玉石之类。故得与诸玉列于两序。龙马背文之说。本出纬书。不可从也。(详见余书说。)孔安国西京之大儒也。真若有五十五点奇偶之文。如今之所云河图。则注河图曰八卦。有是理乎。
 王充曰吾已矣夫。夫子自伤不王也。〇驳曰非也。夫子梦楹之日。自叹曰明王不兴。天下其孰能宗予。(见檀弓)夫子平生之志。于斯可见。自伤不王。有是理乎。
 〔引證〕大戴礼诰志篇曰圣人有国则龙至不闭。凤降忘翼。雒出服河出图。〇管子曰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〇礼器曰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〇案龙龟假一事也。河出图一事也。雒出书一事也。谶纬之家。阴窃管子。乃谓龙负图龟含书。(其云龙马者。欲暗合乘黄之文。)不亦妄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皇氏本云虽少者必作。)
 邢曰齐衰周亲之丧服。(朱子云言齐衰则斩衰从可知。)〇补曰衣裳朝祭之服。谓纯衣纁裳之类。〇包曰作起也。(邢云坐则起。)趋疾行也。〇补曰执亲丧者敬之。推吾孝也。被公服者敬之。推吾忠也。目无见者敬之。推吾诚也。(不欺于冥冥)
 包曰哀有丧尊在位。恤不成人。〇驳曰非也。所记者敬也。哀恤则那。
 荻云瞽者乐师。故夫子敬之。〇驳曰非也。
 沈虹野曰见之。我坐而见彼之行过也。过之。彼坐而我行过之也。〇驳曰非也。上见字谓目见也。下见字谓礼见也。行过则作以礼。来见则不作乎。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5H 页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何曰喟叹声。〇补曰钻锥穿也。〇邢曰弥益也。〇包曰前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循循。次序貌。〇补曰诱。导之以好言也。(徐奋鹏云教字硬。诱字软。)博。廓而广之也。约。束而小之也。六经为文。四勿为礼。〇补曰卓高貌。截然超绝。无所攀援曰卓也。(卓越者超绝之意。)末无也。(邢氏云)末由。言无径路可攀援也。此颜子叹夫子所造之高也。
 〔引證〕杨子法言云颜苦孔之卓。(注云颜之苦亡它。惟苦孔子之道卓然高坚也。)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包曰疾甚曰病。〇补曰臣即丧大记所称小臣也。子路豫备小臣。将以扶体。(大记云体一人。)此是人君之礼。当时大夫使家臣为之。孔子亦大夫而时无家臣。子路使门人为之。〇孔曰少差曰间。〇补曰无臣而为有臣。谓非君而用君礼也。(大夫亦家臣之君。)〇补曰礼四人扶体。因以属纩。故曰死于臣之手。〇补曰大葬。谓以卿礼葬。(大司寇卿也。)丧有小臣则其葬宜亦备物。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5L 页
用卿礼也。死于道路。谓弃之不殣也。
 郑曰子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礼。〇驳曰非也。臣也者。扶体之小臣也。檀弓云卜人师扶右。射人师扶左。(陈浩曰君疾时扶其体。)大记云体一人。(郑云手足也。)士丧记曰御者四人。皆坐持体。(士无臣御者为之。)礼所谓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妇人不绝于男子之手者。(谷梁氏亦云。)皆指此礼。左传卫灵公卒。公子郢曰君没于吾手。(哀二年)大戴礼云曾子之病。曾元抑首。曾华抱足。总之有臣者用臣。无臣者或用御者。或用家人。其礼不可踰也。不唯是也。小臣楔齿。小臣缀足。小臣抗衾。小臣爪足。(又爪手)小臣剪须。(并见丧大记。)或大胥是敛而众胥佐之。(君礼也)或众胥是敛而大胥侍之。(大夫礼)苟非君大夫之有臣者。不能备物。子路乃欲豫备此臣。以治孔子之丧。此孔子所以既觉而责之也。
 孔曰子路久有是心。非今日也。〇驳曰非也。孔子疾病日久。其疾未差。其臣未罢。故曰久矣行诈。
 
孔曰大葬。谓君臣礼葬。〇驳曰非也。稽之经传。有以人君礼葬。有以卿礼葬。大夫礼葬。未闻以君臣礼葬。经可以周章乎。人君以人君礼为大葬。若齐庄公不得大葬者也。卿以卿礼为大葬。若公孙敖不得大葬者也。(鲁不许以卿礼葬。)丧有臣则其葬亦必用卿礼。卿礼非孔子之所愿。故责之如是。
 韩曰先儒多惑此说。以为素王素臣。后学由是责子路欺天。吾谓子路刚直无谄。必不以王臣之臣欺天。本谓家臣之臣。以事孔子也。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一作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贾音估)
 补曰韫。韦裹之也。〇马曰椟(一作椟)。匮也。与椟(一作椟)同 〇荻曰善贾。谓贾人之善者也。〇马曰沽卖也。〇补曰沽之哉沽之哉。亟言其当卖也。〇包曰我居而待贾。〇范曰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必不枉道以从人。〇朱子曰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问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6H 页
马曰得善贾。宁肯卖之耶。(邢云若人虚心尽礼求之。夫子肯与之乎。)〇案善贾之为价为估。集解集注都无明释。然邢疏谓若人求之则似以为商贾之贾。惟陆氏释文贾音嫁。相传善贾者高价。岂不谬哉。君子怀宝。待明王而售其道。如玉人藏玉。待善估而售其货。若以善贾为高价。则是待高官厚禄售其道也。而可乎。古者宝玉买卖。非贾人则不能。故左传云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宣子买诸贾人。卖玉固贾人之事也。〇又按聘礼云椟人启椟取圭。(郑云贾人在官知物贾者。)上介受圭。屈缫出授贾人。(少仪云致废衣于贾人。)此皆贾人之奉公者。注家读贾为价。恐未必然。
 马曰韫藏也。〇郑云韫里也。(见释文)〇侃曰韫裹之也。〇案马义非也。藏椟而藏。自不成说。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马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〇邢曰孔子以时无明君。故欲居东夷。〇补曰陋鄙狭也。〇马曰君子所居则化。(何异孙十一经问对云君子居之。指箕子言之。非孔子自称为君子也。〇李尚迪恩诵堂集有此说。)
 邢一说曰九夷。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丽、四曰满节、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亦出后汉书。)〇驳曰玄菟、乐浪。武帝四郡之名。非孔子之所得知也。
 王充论衡曰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问孔篇)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郑曰反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邢云哀十一年冬。卫孔文子将攻太叔疾。仲尼命驾而行。鲁人以币召之乃归。杜注云于是自卫反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〇补曰得其所。谓得其序次之宜也。
 王应麟曰石林云季札观鲁乐。以小雅为周德之衰。大雅为文王之德。小雅皆变雅。大雅皆正雅。楚庄王言武王克商作颂。以时迈为首。而武次之。赉为第三。桓为第六。以所作为先后。以此考之。雅以正变为大小。颂以所作为先后者。诗未删之序也。论政事之废兴而以所陈者为大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6L 页
小。推功德之形容而以可告者为先后者。删诗之序也。〇案此义明矣。季札所观。楚庄所论。皆未删之诗也。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补曰公卿。君大夫也。(上大夫为卿。)父兄。宗族尊者。(同姓曰父兄。)勉者匍匐相求之意。〇补曰困者被其所掩也。易曰困于酒食。(困卦文)〇补曰言我粗能为此。何足有无于我哉。
 侃曰言我何能行此三事。故云何有于我哉。(一云人若能如此则何复须我。故云何有于我哉。)〇邢曰他人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于我哉〇驳曰皆非也。如侃之说则太谦也。如炳之说则太傲也。
 荻曰公卿连言。似自王朝之士言之。不可以公为国君。若诸侯之士。不可言公卿。〇纯曰左传云公卿宣淫。公谓陈灵公。卿谓二大夫。(孔宁及仪行父)则诸侯之国。未必不言公卿也。又小仪云适公卿之丧则曰听役于司徒。亦侯国之礼也。(或曰燕义云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郑注公孤也。恐此章公卿。亦以上公之国言之。)〇案纯说是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补曰逝者。人生也。自生至死。无时不逝。(魏风云逝者其耋。)〇补曰斯为(一作谓)川也。舍止息也。〇邢曰见川水之流迅速。且不可追复。故感之而兴叹。
 包曰凡往也者。如川之流。〇案逝者之为何物。注疏皆不明言。将谓之日月之光阴乎。光阴者昼夜也。谓昼夜。不舍昼夜。其言无味。将谓之天地化生之机。天体健行之运。昼夜不息乎。天道循环。无往不复。非如川流之一逝而不反。其喻未切。惟吾人生命。步步长逝。无一息之间断。如乘轻车而下斜坂。流流乎不可止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而学者恒忘此机。此夫子所以警之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别是一义。非此经之所宜引。)
 王应麟曰楚辞辨證云洪引颜师古曰舍。止息也。屋舍次舍。皆此义。论语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息耳。今人或音舍者非是。辨證乃朱子晚岁之书。当从之。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何曰疾时人薄于德而厚于色。故发此言。(朱子云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故有是言。)〇徐奋鹏曰好德者。道心也。好色者。人心也。人心反真切。道心反冷淡。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7H 页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覆入声)
 补曰为山。筑土为假山也。〇包曰篑土笼也。〇补曰覆倒泻也。(易曰覆公餗。)〇补曰吾。指造山之人也。垂将成而沮止者。亦吾所止也。无所藉而奋进者。亦吾所往也。以喻进德修业。
 包曰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〇马曰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〇驳曰非也。朱子曰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
 梅氏旅獒篇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〇案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古盖有因其高而为高者。周礼大司乐云冬日至。奏乐于地中之圜丘。夏日至。奏乐于泽中之方丘。皆筑土为山者也。
 辍耕录曰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二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叠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南史阮孝绪传云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地筑山为乐。)
 〔考异〕汉书礼乐志及后汉书班固传注。篑皆作匮。通雅云一篑通作一匮一块一㙺。(明堂位云土鼓蒉桴郑注蒉当为块。声之误也。)〇案通雅非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补曰不惰。谓颜子听夫子之言。而欣勤不怠也。
 何曰颜渊解故语之而不惰。馀人不解。故有惰语之时。(邢云馀人不能尽解故有懈惰于夫子之语时。)〇毛曰语之而不惰。即教不倦也。陈咸听父教谄。故假寐而首触屏风。否则狂如曾点鼓瑟未终。亦且备闻三子之撰。若谓圣门惟回能听语不惰。他即不然则非矣。学记曰古之教者。时观而勿语。必力不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7L 页
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则舍之。舍即惰也。〇驳曰非也。何晏之说谬。故邢炳似从而实违之。萧山欲强辨而重建之。不亦拗乎。子曰回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语之而不惰者。言之而悦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邢曰颜回早死。孔子于后叹之也。(吴程云谓犹论也。与雍也篇子谓仲弓同。)〇补曰惜其进未可量。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朱子曰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〇孔曰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〇邢曰此章亦以颜回早卒。孔子痛惜之。为之作譬也。
 陈栎云或谓孔子惜颜子非也。〇驳曰非也。颜子虽夭。德则成熟。若以此章为惜颜子。则嫌不能成德。故弃邢义也。然夫子所言者。天地生物之理也。天既生是人。不与之以年。使不能充而大之。是所谓天难谌也。若以喻学则其言泊然无味。无差(一作嗟)惋感慨之妙。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何曰后生谓年少。(补云犹长者之称先生。)〇邢曰年少之人。足以积学成德。诚可畏也。〇补曰今谓孔子与诸弟子相遇之时也。(群弟子常以当时为盛际。故夫子之言如此。)〇邢曰无闻。谓令名无闻。
 邢曰安知将来之道德。不如我今日也。〇驳曰非也。夫子与后生少年。度德量力。较短絜长。有是理乎。
 王阳明云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王崇简亦云。)〇驳曰非也。
 〔引證〕大戴礼。曾子曰年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则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七十而未坏。虽有后过。亦可以免矣。(修身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8H 页
补曰法语者。弹拂引法之言。(孔云人有过。以正道告之。)巽与者。柔顺相助之言。(与助也)言既正矣。虽恶人能无面从乎。(义屈故不得不从。)言既逊矣。虽恶人能无暂悦乎。(辞婉故不得不悦。)〇补曰改者改其过也。绎者继其功也。(如抽丝之连续不绝。)
 马曰巽恭也。谓恭孙谨敬之言。(侃云言有彼人不逊。而我谦逊。与彼恭言。)〇驳曰非也。
 郑曰绎陈也。(见释文)〇邢曰绎寻绎也。(必能寻绎其言行之乃为贵。)〇驳曰非也。寻者寒而复温也。绎者缫之不绝也。混称寻绎。何谓也。
 王观涛云能无者。必然之势也。法则理无可逃。必定是从。巽则情无所拂。必定是悦。〇案说得真切。
 〔考异〕杨子方言曰悛怿改也。自山而东。或曰悛。或曰怿。郭璞注曰论语曰悦而不怿。〇案郭注非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邢曰学而篇已有此文。记者异人。故重出之。
 何曰慎所主友。(邢云凡亲狎皆须有忠信者。)〇驳曰非也。已见前。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邢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则三军。)帅将也。〇补曰匹夫一夫也。(犹一马之谓匹马。)
 孔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侯氏云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〇补曰不可夺志。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邢曰匹夫。庶人也。士大夫已上有妾媵。庶人贱。但夫妇相配匹而已。故曰匹夫。〇驳曰非也。湛甘泉云正以三军。来形匹夫。匹夫犹言一人也。非微贱之谓。此说是也。匹夫匹妇。犹言一夫一妇也。(李崆峒亦云。)
 辅曰志非在外也。〇案孟子曰志。气之帅也。盖本于此经。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朱子曰敝。坏也。〇孔曰缊。枲著。(邢云杂用枲麻以著袍。〇赵云如今麻苧筋类。可置之夹袄中者。)〇朱子曰袍。衣有著者。(衣夹絮曰著。)〇补曰貉。似狐善睡。(考工记云貉。踰汶则死。)狐貉。裘之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8L 页
美者。〇李闳祖曰忮是疾人之有。求是耻己之无。(马云忮害也。)〇补曰人之所欲。在于富贵逸乐。人有是则忮之。我无是则求之。万恶皆从此起。故曰非此二者。何用不善。(马云臧善也。)〇邢曰此邶风雄雉之篇。朱子曰孔子引之。以美子路。(案立而不耻。是不忮不求。)〇补曰终身。犹恒也。(孟子云乐岁终身饱。)不忮不求而止则去恶而已。(如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故曰何足以臧。
 邢曰玉藻云纩为茧。(或作襺)缊为袍。郑注云衣有著之异名也。纩谓今之新绵。缊谓今纩及旧絮也。(陈浩云纩新绵也。缊旧絮也。)〇驳曰郑说陈说皆非也。以絮之新旧。别其衣名。有是理乎。纩既蚕丝之名则缊必是异于蚕丝者。但枲麻之筋。不足以取暖。或曰兽畜之煺去毛者。以其毛著之如絮则名之曰缊。(毛在外曰裘。毛著内曰缊。)故孔子必与衣狐貉者。对举而双言之。但无證据。姑从孔说。
 胡炳文曰礼韵贮亦作著。通作褚。以绵装衣之谓。〇案士丧礼云握手著组系。今字书录于入声。
 
荻曰不忮以下。当别为一章。〇驳曰非也。缊袍狐貉之立而不耻。真是不忮不求。故孔子引而美之。子路喜而诵之。若别为一章。有何意味。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卷四)
 子罕(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补曰岁寒。谓至冬木叶黄落也。彫。瘁也零也。〇何曰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
 何曰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彫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〇驳曰非也。若岁大寒则他木无恙。松竹多死。盖冬荣之木。至冬犹不敛藏。故受伤最深。众木其气下行。故得无恙也。何晏之说。其当于理乎。
 谢肇浙曰松柏后凋。松柏未尝不凋也。但于众木为后耳。凡木皆以冬落叶。至春而后发叶。松柏独以春抽新叶。既长而后。旧叶黄落。今南中花木有不易叶者皆然也。乃知圣人下字不苟如此。(五杂组)〇案礼器云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9H 页
松柏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观物之精。不如鲁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补曰明以烛理。故不惑。(朱子云)心常乐天。故不忧。(程子云)气能配义。故不惧。(朱子云)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补曰修业之谓学。(易曰君子进德修业。)率性之谓道。(达天德)可与共故诲不倦。(诗书执礼皆雅言。)未可与适故罕言命。(性与天道不可闻。)〇补曰植身不动曰立。(孔子云三十而立。)衡称得中曰权。(权者称锤也。)中庸者。道之极致。故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何云虽能有所立。未必能权量其轻重之极。)
 何曰虽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道。〇驳曰非也。虽不归异端。亦有安于小而不趋于大道者。
 何曰虽能有所立。未必能权量其轻重之极。(韩以为孔注。)〇韩曰孔注犹失其义。权者经权之权。岂轻重之权耶。〇程子曰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公羊传桓十一年九月。宋人执祭仲。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权者何。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〇韩康伯注系辞云权。反经而合道。必合乎巽顺而后。可以行权也。)〇案权者。圣人之切喻也。有衡于此。其星五两也。置银子一两则其权县于一两之星。乃得中也。银子三两则其权不得胶守一两之星。必移之于三两之星。然后乃得中也。以至四两五两。莫不皆然。禹稷胼胝。颜回闭门。皆移之而得中者也。尾生抱柱。伯姬坐堂。皆胶之而失中者也。(高中玄云经乃有定之权也。权乃无定之经也。)权之所期。在乎中庸。圣人所谓择乎中庸。正是衡人之择星以安锤也。后世论道者。率以中庸为经。以反中庸为权。于是丧不守制曰权。葬不备文曰权。贪纵不法曰权。篡逆无伦曰权。凡天下悖乱不正之行。一以权为依。斯盖世道之大祸。程子所论严矣。唐陆贽论替换李楚琳状云。权之为义。取类权衡。衡者秤也。权者锤也。故权在于衡则物之多少可准。权施于事则义之轻重不差。若以反道为权。以任数为智。历代之所以多丧乱而长奸邪。由此误也。〇案此论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39L 页
明确真切。
 淮南子云溺则捽父。祝则名君。势不得不然也。此权之所设也。故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〇案此嫂溺手援之馀义也。误讲此义。则每陷于不义。吁可畏也。
 韩曰夫学而之道者。岂不能立耶。吾谓正文传写错倒。当云可与共学。未可与立。可与适道。未可与权。如此则理通矣。〇驳曰非也。经不可改也。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何曰逸诗也。〇朱子曰唐棣。郁李也。偏。晋书作翩。(角弓诗云翩其反矣。)〇补曰此诗之义。虽不可详。要是兄弟乖反。或夫妻反目。以唐棣之翩反喻之。〇补曰思深则千里如户庭。情疏则一室如山河。故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学者思之又思则无坚不透。无深不达。孔子引此诗以戒之。(即断章取义之法。)〇案此章旧与上章合为一章。为反经合道之證。其义甚谬。朱子分而二之。
 何曰华反而后合。赋此诗者。以言权道反而后至于大顺。思其人而不自见者。其室远也。以言思权而不得见者。其道远也。(夫思者。当思其反。反是不思。所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言权可知。唯不知思耳。思之有次序。斯可见矣。)〇毛曰唐棣偏反。有似行权。〇驳曰非也。何晏之说。傅会拘曲。全不成文。朱子拨难反正。氛翳廓清。萧山欲还立旧说。其心术之不公如是矣。
 〔质疑〕集注云反亦当与翻同。言华之摇动也。(读反为翻则远字亦叶于圆反。)〇案角弓诗云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上下叶韵。正与此诗同。反当如字读。恐不必读作翻。
 侃曰夫树木之花。皆先合而后开。唐棣之花则先开而后合。言偏者明其道偏。与常反也。〇驳曰非也。偏当读作翩。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卷四)
 乡党第十(凡三十四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0H 页
补曰乡党者。乡党之会也。(乡饮乡射类。)古制。国城之内。九分之。(如井田)中为王宫。面朝后市。(庙社在王宫之内。)左右各三乡相向。(共六乡)乡者向也。党者于乡之中。别以五百家为党。〇王曰恂恂。温恭貌。〇补曰古者发号施令。皆于宗庙。(若受命于先君者然。)宗庙朝廷。论道议政之地。〇郑曰便便辩也。虽辩而敬谨。(案尧典便秩。或作辩秩。便辩本通字。)
 邢曰乡党与故旧相接。谦恭之甚也。宗庙行礼之处。朝廷布政之所。当详问极言。故辩治也。〇案乡党之礼尚齿。耆旧所集。其貌宜恭。虽非耆旧。凡众人之会。宜主温恭。(即入里必式之义。)〇又案孔子所以便便于宗庙者。为论道议政也。邢必以行礼言之。岂不疏哉。子入太庙每事问。故邢以详问二字当之。然详问者。安详柔声以问也。岂可曰辩辩乎。古礼听朔于太庙。视朝于路寝。故玉藻曰诸侯皮弁。听朔于太庙。裨冕。视朝于路寝。祭统曰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示不敢专也。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间。惟鲁文公四不视朔。视朔者。朝享太庙而后为之。故春秋书之曰四不视朔。犹朝于庙。庙者论道议政之地。岂但行礼而止。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朱子曰王制诸侯上大夫卿。(王制云大国三卿。)下大夫五人。〇孔曰侃侃。和乐之貌。訚訚。中正之貌。(邢云下大夫稍卑。故与之言。可以和乐。上大夫爵位既尊。故与之言。常执中正。不敢和乐也。)〇马曰君在。君出视朝也。(见皇疏〇朱子以上节为君未视朝时。)〇朱子曰踧踖。恭敬不宁之貌。(按踧与蹙通。小雅云蹙蹙周道。又小雅云执爨踖踖。)〇补曰与与。敬慎犹豫之貌。(老子云与兮若冬涉川。)
 〔质疑〕集注云侃侃。刚直也。(许氏说文云。)訚訚。和悦而详也。〇荻曰下大夫位卑。与之言。宜和乐也。刚直非待卑者之道。且先进篇云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注家皆云行行。刚强之貌。若以侃侃为刚直。则冉有、子贡。与子路何异。〇又曰上大夫位尊。与之言。宜以中正也。若与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0L 页
之和悦。恐近于面谀。故不可也。
 马曰与与。威仪中适之貌。〇驳曰非也。庄子注以容与。谓从容闲适之貌。马云中适者。亦此意也。然君出视朝。方踧踖齐遫之不暇。其敢容与回翔以自适乎。与与者。若疑焉若惧焉若顾焉。不敢专断之意也。
 张南士曰王制注列国三卿者。司徒司马司空也。然而六官备具。谓之下大夫。有小宰、小司徒、小司马、小司寇、小司空共五人谓之下大夫。(独阙小宗伯。)〇毛曰不然。鲁之三官。则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空。此卿也。乃有公子翚求太宰。臧孙纥为司寇。夏父弗忌为宗伯。皆是上大夫。皆不称小。是下大夫中。原有上大夫在其间。〇案牧誓戒众。惟举司徒司马司空。立政亦惟司徒司马司空是举。故郑玄遂谓大国三卿。即此三官。然立政并举文王武王而言之。则武王不当守诸侯之制。尧典命官。亦惟司徒、司空、秩宗而已。冢宰、司马、司寇。未有明文。将谓尧舜亦三卿乎。周礼仕者本是六等。大夫三等。士三等。其上大夫谓之卿。天子诸侯。宜无差等。六官之长。皆上大夫为之。其中得天子之命。为之卿者三人而已。故谓之三卿。〇总之周礼大夫有三等。王制卿有三等。大夫有二等。不相合也。此经云下大夫者。当是中下二等。通谓之下大夫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皇氏本作左右其手。)
 邢曰摈。接宾者也。(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勃。变色也。〇包曰躩。盘辟貌。(朱子云盘辟。乃盘旋曲折之意。)〇朱子曰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〇郑曰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朱子云揖左人传命出。揖右人传命入也。)〇朱子曰襜整貌。(郑云一俛一仰。衣前后襜如也。)〇邢曰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之张翼也。〇朱子曰复命曰宾不顾。纾君敬也。(陈云宾虽退。主君敬犹存。摈告宾去不顾。则主君之敬。可缓解也。)
 周礼大行人。上公九介。侯伯七介。子男五介。各随其命数。宾次于大门之外。主人使摈者出而请事。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主国之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1H 页
君。公则摈者五人。侯伯四人。子男三人。〇朱子曰摈各用其命数之强半。下于宾以示谦也。〇又曰古者相见之礼。主人有摈。宾有介。宾传命于上介。上介传之次介。次介传之末介。末介传之末摈。末摈传之次摈。次摈传之上摈。上摈传之主人。然后宾主方相见。(邢云宾主各有副。宾副曰介。主副曰摈。)〇陆稼书云孔子是时。盖为次摈。揖者揖而传之以命也。故云揖所与立。所与立者。皆本国之臣僚。同为摈者也。若末摈传之末介。则不可以左右言。
 金曰宾不顾矣。此当时礼辞也。聘礼宾出。公再拜送。宾不顾。宾私面于大夫。大夫送之再拜。宾不顾。公食大夫礼。宾出。公送于大门内再拜。宾不顾。古者宾礼毕而出。即不回顾。主人送拜之。亦不回顾。示易退之义。故皆曰宾不顾。当时辞令。遂谓宾出为不顾也。(见通义。)
 孔曰翼如。言端好。(皇本作端正。)〇郑曰复命。白君宾已去矣。(皇本作孔曰。)〇案复命者。承命作摈。其事已毕。故复命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句)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陆氏本趋下无进字。)
 邢曰鞠。曲敛也。君门虽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其身也。〇朱子曰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间。(按枨谓东枨也。闑在两扉之中央。)君出入处也。(按君出入。亦由闑右。为与宾分左右。)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曲礼文)〇孔曰阈门限。〇补曰不中门者。为据尊也。(君所出入处。)不履阈者。嫌践危也。(邢云一则自高。二则不净。)〇补曰位大夫士所立之定地。在公庭之左右。(即朝廷之位。)过位则弥近君故弥敬。〇补曰立乎其位。或与大夫言。不敢出声。似不足者。(孔子位尊。故过下位而得立乎上位。)〇孔曰摄齐。抠衣也。(邢云将升堂时。以两手当裳前。提裳使起。恐衣长转足履之。〇朱子云抠衣去地尺。)〇补曰屏敛也。(金縢云屏璧与圭。)朱子曰息。鼻息出入也。近至尊。气容肃也。〇补曰出。退朝而出也。〇朱子曰等。阶之级也。(补云诸侯之阶七等。)〇补曰逞解也。(左传隐九年云乃可以逞。)朱子曰渐远所尊。舒气解颜。〇孔曰没。尽也。下尽阶。〇朱子曰趋。走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1L 页
就位也。(无进字)〇补曰复其位。反庭中大夫之位。
 邢曰中门。谓枨闑之中央。君门中央有闑。两旁有枨。(枨谓之门梐。)枨闑之中。是尊者所立处。故人臣不得当之以立。〇案公门之制。两旁有枨。中央有闑。闑之左右。各为一路。以达两阶。(东西阶)君出入由闑右者。邻国之君来聘。则宾由闑西。(即闑左)主君由闑东(即闑右)故也。人臣由闑右者。不敢自居以宾礼也。则所谓立不中门者。不中于闑右之中央。非谓两扉之中央也。曲礼由闑右之注。玉藻介拂闑之注。宜详捡也。(玉藻云宾入。不中门。不履阈。则此经亦或是入不中门。立入声相近而致误也。)
 包曰过君之空位。〇邢曰空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君虽不在此位。人臣过之宜敬。(尔雅云门屏之间。谓之宁。)〇案宁者门之内屏之外也。人君听治。或于门或于寝。于门则负屏而立。此之谓宁也。然过位复位。上下照应。宁则皆宁。廷则皆廷。不得异释。孔安国以复位为来时所过之位。(侃云初时所过君之位。)来时所过若是宁位。则书之曰复其位。有是理乎。(陆稼书云复其位。是朝班之位。孟子曰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即此位。)过位者。过士大夫之位也。
 孔曰衣下曰齐。〇邢曰曲礼抠衣。郑注云齐谓裳下缉也。然则衣谓裳也。对衣则上曰衣。下曰裳。散则可通。〇案邢说是也。
 陆曰趋下本无进字。俗本有之。误也。(见释文)〇案郑玄聘礼注。引没阶趋进。有进字。(汉本有进字可知。)然其经文云下阶发气。举足又趋。(即没阶而趋。)无进字。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补曰圭瑞玉。朱子曰诸侯命圭。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考工记桓圭公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朝觐执焉。居则守之。)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曲礼文)敬谨之至也。〇朱子曰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步趋之间。其手微有上下。但高不过揖。卑不过授。)〇补曰战色。犹战慄之色。〇朱子曰蹜蹜。举足促狭也。〇郑曰如有循。举前曳踵。朱子曰行不离地。如缘物也。〇郑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〇补曰有容色。其容舒也。(聘礼云及享发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2H 页
气盈容。)〇郑曰觌见也。既享乃以私礼见。〇邢曰愉愉。和悦也。
 郑曰上如揖。授玉宜敬。(侃云上如揖。就下取玉。上授与人时也。俯身为敬。故如揖时也。)下如授。不敢忘礼。(邢云授玉而降。虽不执玉。犹如授时。不敢忘礼也。)〇侃曰下如授。谓奠玉置地时也。〇驳曰非也。案聘礼执圭之法曰授如争承。(如相争夺然。犹恐失之。)下如送。(贾云敬如君送然。)君还而后退。下阶发气。(还者回旋也。)与此上如揖下如授。其文相似。而义不合也。
 顾麟士曰曲礼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半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此如揖如授者。亦以鲁诸侯也。
 晁曰孔子定公九年仕鲁。绝无朝聘往来之事。疑使摈执圭两条。但孔子尝言其礼当如此。〇冯曰左氏史迁所载。恐不无轶事。是书出于门人之亲记。乌得而疑之。
 〔引證〕聘礼曰执圭入门鞠躬焉。及享发气焉盈容。私觌愉愉焉。〇案记乡党者。记夫子动容中礼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皇本无之字)
 朱子曰绀。深青扬赤色。(说文云)〇补曰緅。深赤浅黑色。考工记曰五入为緅。(考工郑注云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緅。今礼俗文作爵。言如爵头色也。)〇孔曰饰者。领袖缘也。〇补曰红。赤白色。(说文云)紫。赤黑色。(说文云青赤色。)〇王曰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亵尚不衣。正服无所施。〇邢曰袗。单也。絺绤。葛也。精曰絺。粗曰绤。〇孔曰表而出。(皇本孔注亦无之字。)加上衣。(补云如裘之有裼。)补曰出谓出门而适他所也。〇案绀緅红紫。皆鲜艳之色。(朱子曰红紫近于妇女服。)故君子不用。
 孔曰一入曰緅。(邢云考工记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尔雅曰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孔氏云一入曰緅。未知出何书。)绀者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谓齐居之服。)緅者三年练。以緅饰衣。为其似衣丧服。故皆不以为饰衣。(邢云檀弓云练衣黄里縓缘。注云练中衣。以黄为内。縓为饰。)〇侃曰孔意言绀是玄色也。緅是浅绛色也。而礼家三年练。以縓为深衣领缘。不云用緅。且捡考工记。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则緅非复浅绛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2L 页
明矣。故解者相承。皆云孔注误也。〇案古人齐居。必用玄冠。故玉藻曰玄冠丹组。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士之齐冠也。此所谓玄而齐也。孔氏疑绀玄同色。故以绀为齐服。其实三礼五经。都无證验。况緅之与縓。深浅绝殊。而误以为緅是练服。孔子方以鲜艳异常之故。不以为饰。孔乃云疑于齐丧。故不以为饰。不亦谬乎。〇王应麟曰石林云孔氏误以緅为縓。则緅不近丧服。集注谓緅绛色以饰练服。亦用孔注。(蔡清云莫说非正色。既非正色。如何齐丧用之。)
 郑曰绀緅。紫玄之类也。红。纁之类也。玄纁所以为祭服。乃其类也。绀緅木染。不可为衣饰。红紫草染。不可为亵服而已。(见皆疏)〇邢曰绀玄色。緅浅绛色。〇驳曰非也。木染草染何伤焉。(淮南子俶真训以涅染緅则黑于涅。)
 荻曰朝祭之服。皆有先王之制。故不须言。独亵服有从俗者焉。孔子所行乃尔。〇案此说亦好。
 邢曰但言红紫则五方间色。皆不用也。〇颖子严曰木克土。以青加黄。故绿为东方间色。火克金。以赤加白。故红为南方间色。(见皇疏)〇驳曰非也。孔子有恶紫之夺朱一语。故纬书严黜间色。然朱是赤黄色。未尝非间色。绞者苍黄之色。君子以为裼衣。(见玉藻)綦者苍白之色。朝士以为组缨。(见玉藻)朱绿无非间色。天子以为冕藻。人君以为杂带。(见玉藻)何先王之恶间色。不及汉儒乎。礼曰夫人缫茧。朱绿之玄黄之。以成君服。以祀先王。(祭义文)朱绿非间色乎。春秋传云浑良夫紫衣狐裘。数其罪而杀之。(哀十七)以紫衣为君服也。(见杜注)管子云齐桓公好服紫衣。齐人尚之。五素易一紫。鲁桓公冠必紫緌。(见玉藻)诚若间色可贱。是二君者。何苦为此。人苦不读书耳。礼曰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玉藻文)明正色间色皆在列采之中。(邶风云绿衣黄裳。伤上下倒置。非全不用绿也。)木克土火克金。有何实理。而禁绿禁红。若是其严峻乎。先王无此法也。孔子之不饰绀緅。不服红紫者。以其鲜艳太过也。岂以间色之故乎。
 邢曰必加上表衣然后出之。为其形亵故也。〇朱子曰表而出之。谓先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3H 页
著里衣。表絺绤而出之于外。欲其不见体也。诗所谓蒙彼绉絺是也。〇案皇氏本作表而出。本无之字。(其孔注亦无之字。)檀弓云绖而出。文例正相同也。
 侃曰表谓加上衣也。古人冬则衣裘。夏则衣葛。若在家则裘葛之上。亦无加衣。若出行接宾。皆加上衣。故云必表而出也。然裘亦加衣。而独云絺绤者。嫌暑热不加。故特明之也。(又云衣里之裘。必随上衣之色。使衣裘相称。葛之为衣。未必随上服色也。)〇纯曰按玉藻云振絺绤。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郑注振读为袗。袗襌也。表裘外衣也。二者形且亵。皆表之乃出。亦足以證此章之义。〇案此义不可易。
 〔考异〕皇氏本袗作缜。〇陆氏本袗作紾。(并训单)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补曰羊子曰羔。鹿子曰麑。〇补曰羔裘白故缁衣以裼之。(易其色)麑裘深黄故素衣以裼之。(易其色)狐裘杂白故黄衣以裼之。(易其色)裼也者易也。(中外之色。相变易。)〇补曰亵裘。衬身之服。(如所云亵服。)长欲掩腰也。短右袂。便作事也。(孔亦云)亵裘无裼。(侃云上无加衣。故不云衣。)
 邢曰羔裘黑。故缁衣以裼之。麑裘鹿子皮。素衣以裼之。(朱子云麑色白。)狐裘黄。故黄衣以裼之。凡服必中外之色相称。〇驳曰非也。羊羔之色。无不纯白。其黑者倖耳。鹿色深黄。惟斑点微白。仙家称有白鹿。其绝无可知。狐色虽黄。古人狐裘。原用狐白。故玉藻曰君衣狐白裘。士不衣裘白。明卿大夫同服狐白。惟士勿之。由是言之。中外之色。必相变易。所以济其色之太偏耳。邢乃曰中外之色相称。何其乖反至此。〇小雅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者。玉藻云士不衣狐白。彼都人士。本服狐黄之裘也。
 孔曰私家裘长主温。(侃云家中常著之裘。)〇驳曰非也。燕居之服。亦有上衣。有亵服。亵也者。狎也昵也。岂可训之为私家乎。
 侃曰缁衣羔裘。视朝之服也。(诸侯视朝。与群臣同服。)〇郑曰素衣麑裘。视朝之服也。(见邢疏)〇邢曰黄衣狐裘。大蜡息民之祭服也。大蜡则皮弁素服。(搜索群神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3L 页
而祭之。)息民则黄衣狐裘。(腊祭先祖。因令民大饮。谓之息民。)〇邢曰其受外国聘享。亦素衣麑裘。(聘礼注)郊特牲云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〇案三裘所用。皆无明文。诸儒以意言之耳。诗云羔裘如濡。洵直且侯。(见郑风)羔裘者。朝见之常服也。诗云狐裘蒙戎。匪车不东。(见邶风)则使于邻国。犹服狐裘。何必息民之祭。乃服狐裘乎。晏子一狐裘三十年。将谓晏子一生惟有息民之祭乎。子路与衣狐貉者并立。岂必每与于蜡宾乎。黄衣黄冠。乃是野人之杂服。岂可以黄衣二字之偶同。据以为證乎。
 〔引證〕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玄绡衣以裼之。麛裘绞衣以裼之。(绞者苍黄色。)羔裘缁衣以裼之。狐裘黄衣以裼之。〇案麛裘者麑裘也。绞衣之色。要亦浅淡。与素衣不远也。
 玉藻疏云裘上有裼衣。裼衣之上有袭衣。袭衣之上有正服。(方氏云所谓裼者。未尝无袭。由露其裼衣。故谓之裼耳。所谓袭者。未尝无裼。由掩以袭衣。故谓之袭耳。)〇驳曰非也。礼曰表裘不入公门。(无裼而裘在外者。)袭裘不入公门。(裼之上重著衣者。)君在则裼尽其饰也。(并玉藻)明裼者见君之服也。孔疏而可从乎。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补曰寝衣。寝寐所服之衣也。(其制盖如亵裘而长。)〇朱子曰其半盖以覆足。(谓屈而反折之。以覆足。)〇补曰言必有者。明他人所无而夫子独有也。亦以明冬月之必有也。故其文在亵裘狐貉之间。〇补曰狐貉之厚。谓茵褥之属。(厚则温)居坐也。(子谓曾子曰居。吾语女。)
 孔曰寝衣。今之被也。〇毛曰衣者昼之被。被者夜之衣也。〇驳曰非也。衾裯之为文也古矣。诗云抱衾与裯。礼曰缁衾赪里。幠用敛衾。(士丧礼)内则曰县衾箧枕。岂必以寝衣名之乎。众人之所同有者。书之曰必有寝衣。亦无是理。
 郑曰狐貉在家。以接宾客。(邢云在家接宾之裘。)〇驳曰非也。居一字。不见有接宾之意。
 程子曰此错简。当在齐必有明衣布之下。〇朱子曰如此则此条与明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4H 页
衣变食。既得以类相从。而亵裘狐貉。亦得以类相从矣。(朱子云齐主于敬。不可解衣而寝。又不可著明衣而寝。故别有寝衣。)〇纯曰如程说则必有明衣。必有寝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四必字文理贯通。
去丧。无所不佩。
 孔曰去。除也。〇朱子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〇邢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左徵角右宫羽。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则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〇补曰无所不佩则璜琚瑀珩觿玦之属。皆备也。
 王逸楚辞注云行清洁者佩芳。德光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〇驳曰非也。孔子自以多德而备佩诸物。有是理乎。
 〔质疑〕集注云觿砺之属。亦皆佩。〇案内则觿砺是事父母者所宜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