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聱牙斋集卷之七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x 页
聱牙斋集卷之七
 疏章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6H 页
代四学儒生疏
伏以臣等。俱以庸陋之资。生长乡曲之中。少有立扬之志。粗事口耳之业。而鲁莽灭裂之学。无他才艺可以驰名于场屋。草野蓬累之贱。且无资财可以致身于京师。窃闻国学有饩廪养士之举。殿讲有通略给分之规。遂乃离亲去墓。不远千里之长途。负笈担䔲。无惮百舍之重茧。分隶诸学。滥厕多士。昼读夜诵。做得百千之工夫。朝齑暮盐。吃尽多少之艰辛。每当试讲。妄希非分。而国法有局于限内。 天点例靳于数外。初读懵学之辈。或被误恩而自退。宿儒通经之徒。或至老死而不售。近者三四年。远者八九年。终未一参讲席。只自虚糜国廪。白首黄卷。长抱钟馗之冤。碧桃红杏。每切高蟾之恨。方将含泪而渡灞。自怜无面于归乡。当 圣上嗣服之初。无一夫向隅之泣。而惟我遐裔之贱踪。未沾并育之洪造。命之穷也。情亦戚矣。臣等窃尝闻 仁祖大王朝。四学生河晋善等。上疏陈情。乞使屡年居学之类。并许试讲。仁祖大王。特赐矜怜。夬许俞允。晋善等。由是登第。当时荣之。以为胜事。后世传之。以为美谈。伏惟 殿下俯察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6L 页
臣等之冤吁。仰体 仁祖之故事。四学诸生中。远方寒士之积工于经术者。并令许赴殿讲。以试能否。则其能者有以自尽其才而无淹滞郁抑之叹。不能者有以自勉于学而有奋发作兴之效。此岂特臣等之幸也。其于国家培养振作之方。亦或有小补云。臣等不胜瞻 天望 圣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代湖南儒生同被罪罚疏
  
(丁巳。两司及馆学儒生。倡为告庙之论。累月争执。湖南进士罗重器。为尤斋。伸卞其诬。且陈告庙之不可。及呈政院。政院搆捏防启。自 上特命还出给。且下严批。儒生等虑有疏头被罚之举。预请同被罪罚疏。疏本已具。而疏头无被罚之事。故不果上。)
伏以臣等俱以蓬累之贱。久沐菁莪之化。秉彝好德之心。自根于天。忧时恋君之忱。不后于人。虽甚朴鲁愚騃。无所知识。而其于人物之邪正。论议之是非。亦或有了然于胸中者矣。臣等伏见宋时烈经术德望。为一世师表。 孝庙待之以宾师。 先王不替其恩遇。朝廷倚如蓍龟。士林望如山斗。德高毁来。从古以然。关弓操戈。稔毒含冤。假托礼论。以为网打之计。北塞南荒。僇辱备至。栫棘风霜。奄奄如缕。挟憾求逞之徒。亦可以少止矣。而又倡告 庙之议。必欲杀之而后已。行胸骋臆。亦太甚矣。臣于草野中。伏闻 圣心坚定。天地同量。固非邪议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7H 页
慝论之所可挠夺。而市虎成于三言。投杼起于屡至。群锋众镝。左右沓臻。则铄金销骨。容或不免。瞻聆所暨。远迩皆惑。累百多士。奋袂争先。裹足诣 阙。沥血封章。不避斧钺之诛。尚冀日月之更。而出纳之臣。乃反称以禀启。摘抉疏语。厚诬 天听。至以怪鬼目之。臣等虽疏贱拙陋。系是多士。则何敢公肆丑诋若此之甚乎。臣等未知壅蔽 聪明。戕害士林者。为怪鬼耶。抵斥邪论。伸卞忠贤者。为怪鬼耶。考诸方册。引古证今。则怪鬼之目。自有所归矣。不意 圣明不谅断断之愚衷。专听政院之诬启。不赐 睿览。反下严批。臣等兢惶踧踖。聚首相顾。而且未晓 圣心之所在也。惟彼馆学诸生。狺然群噬。交章累牍。雄唱雌和。凶言悖说。日事渎扰。若言其纷纭之弊。则莫此为甚。而 殿下宽譬而优容。以大圣人大中大公之道。一何偏听之至于此也。臣等欲为再吁。则天门路阻。欲为退去。则愚忱未暴。直欲钻地以入而末由也。数日之后。又下疏头定配之 命。臣等太息流涕。继之以痛哭而不知止也。臣等窃念今此抗疏之举。实是多士公共之论。而舆望所归。推为疏头。则此岂疏头之所独为哉。异口同辞。齐声共吁。死生荣辱。宜无彼此之差殊。而疏头独被重律。臣等倖免同罚。不与党人。古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7L 页
人耻之。臣等亦耻。骈首就戮。实所甘心。朝家用法。亦岂可轻重于其间。而有此不均之举乎。伏愿 圣慈曲察由中之恳。亟令司败考律定法。均施罪罚。以严邦宪。则不胜幸甚。臣等无任瞻 天望 日。号哭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请守都城疏(代人作)
伏以长安之被山带河。张良谓天府之国。金陵之龙盘虎踞。诸葛称帝王之宅。臣窃观我国都城形势。北有三角之险。南有木觅之固。因岳麓而为城。阻江汉而为池。重城复关。表里之所拱。卫轴辇帆。输水陆之所辐凑。此实一国之中央。八路之上腴。虽长安控扼之阻。金陵襟带之壮。亦未必有加于此矣。我 太祖大王定鼎之初。相宅建邦。聿来胥宇者。其宏图远虑。夐出寻常。岂非亿万年无疆之基哉。臣窃观今日国势阽危。艰虞溢目。顾瞻南北。别无可忧之端。而中外汹汹。人皆荷担。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臣未知此何形也。然而保邦未危。有备无患。则阴雨之备。衣袽之戒。不可少缓。而恬嬉之习。姑息之弊。日甚一日。臣窃痛之。臣窃尝闻厦毡之上。庙堂之中。畴咨甚勤。经纬密勿。其于惩前毖后之策。必已讲之熟矣。实非如臣者之所敢与知。而然于道听涂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8H 页
说之间。或有一二之所闻。则皆曰大兴之阻塞可守也。江都之保障足恃也。或设城牒。或筑墩台。以为备守之计。臣窃以为非计之得也。臣窃见宋史。范仲淹曰。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有事居洛阳。以此观之。则汴京形势。居四通五达之郊。非有事可守之地也。及至金人犯汴之日。李纲种师道。皆以为力战固守。而徽钦不辟。卒为奸人所误。遂致覆亡。种,李堂堂之论。岂 今日之元龟。而我国都城之形势。非如汴京四战之地者乎。臣遍观都城形势。则南北数十里内。巉岩峭壁。重险叠阻。殆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敢前者也。独东西两隅。稍似虚疏。而皆不过数里之间耳。臣尝因人之情而相地之势。考诸往迹。而参以时事。私自隐度于中。则都城有不可去之义者。一焉。有必可守之策者。七焉。臣请为 殿下胪列于左。伏惟 殿下。试垂睿览焉。臣窃伏闻唐明皇之出奔也。长安父老。遮道执鞚而请曰。宗社在此。陛下欲舍此何之。明皇不听。遂奔蜀。唐室几亡。夫京师者。祖宗世守之地也。 宗庙在焉。社稷在焉。父兄百官在焉。若因一朝之变而遽有蒙尘之辱。则将欲置 宗社于何所耶。今欲埋安则殆非所以奉承 宗庙之意。亦非所以慰 先王在天之灵也。若欲奉 庙社以行。则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8L 页
当干戈抢攘之日。金鞭断绝之时。其苍黄颠倒之状。有不忍言。一隅旄丘。仅办 庙貌。揭虔妥灵。已非其所。而衣冠无月出之处。芬苾乏时食之荐。 殿下若或念及于斯。则当作何如怀耶。至于王孙窜棘而泣路。百官跣足而随驾。倚墙壁而开帐殿。披草莱而立朝廷。上有琐尾之叹。下有暴露之苦。淹恤如此。危苦如此。而其能望一战收功。使只轮不返乎。今若不为浮议所动。断为保守之计。则左 祖右社。各安其位。 祖宗陟降之灵。在帝左右。想必默佑于冥冥之中。而天地神祗。亦皆降假而阴骘。城中士民。孰不感激而思奋哉。以静制动。以佚待劳。此乃兵家之胜算也。无流离颠沛之厄。而有全师取胜之功矣。都城有不可去之义一者此也。臣又窃伏念江都南汉。虽曰天作之险。而扈驾之臣。执靮之士。弃父母捐妻子。而从之于矢石之间。苟非质忠秉义。竭诚捐躯。爱君如亲。殉国忘家者。则人情孰不念其父母妻子哉。音容莫闻。生死可疑。悲伤惨怛。小无斗志。进则有锋镝之忧。退则有顾恋之意。仍以解体而离心。皆欲投甲而曳兵。 殿下独不闻夫曩日之事乎。今若效死勿去。婴城固守。则父母兄弟同在城中。子女玉帛。皆在目前。虽卒隶下贱之至无知者。举将以为城若不守。则室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9H 页
家不得完。父子不相保。系脰束手。举族为僇。无宁竭力以效死。思将贾勇以先登。有父母则欲全其父母。有妻子则欲全其妻子。忠者欲全其名。贪者欲全其财。勇者不惜死。怯者不偷生。此非苟以德上也。其理势然也。不劳点阅简练。不烦购赏召募。而自得敢死之卒矣。此乃传所谓腹心士也。兵家所谓父子兵也。都城有必可守之策者。此其一也。臣又窃观南汉三里孤城。外援隔绝。若旷日持久。则决非可守之地矣。至于江都。内有岩邑之称。外有水路之通。守御之形势。非如南汉之比。而设有南寇以蔽海之蒙冲。秉潮直进。则将何以御之乎。臣所谓保守京城。最为得宜者此也。有北患则三南之兵犯其前。两西之兵蹑其后。有南患则两西之兵犯其前。三南之兵蹑其后。此乃兵家翼击之术也。且以西兵一阵。据大兴之城。以为西门之锁钥。南兵一阵。据南汉之城。以阨南路之咽喉。京师大众。隐然中处。间牒相通。声势相倚。又使北道诸军。踰岭直进。挠出东门之外。乘高据险。与城内相为表里。水路诸军。方船而上。或据江都。或据乔桐。或进据于幸州之前洋。孔岩之港口。与陆军相为接应。水陆俱进。腹背互攻。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救。则蔑不胜矣。都城有必可守之策者。此其二也。臣又窃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29L 页
观两都监及各衙门军器。委积如山。而日锻月鍊。器械精利。远可以穿甲弇心。近可以括蔽洞胸。以此而战。何敌不摧。以此而守。何敌不御。而每当仓卒之际。遽有播越之变。则轴折蹄踣。势未及尽输。故反使武库之戎器。尽为敌国之所资。此所谓藉寇兵而助之自攻者也。不亦痛甚矣乎。况且城中大小人家。所藏弓箭鸟铳。亦且不亿。当其守城之时。上下同心。公私无别。弓箭各在腰。鸟铳各在手。人自为战。齐奋出力。又出武库军器。择其无者而与之。小者而益之。则士皆张拳而冒刃。北首而死敌矣。都城有必可守之策者。此其三也。臣又窃观我国仓库。皆在三江。而距都城十里许。若不早为之所。则卒为以食予敌之归矣。臣以为都城西南隅。别筑外城。一枝。自曲城踰鞍岘。直抵于西江。一枝自南山踰堂岘。直抵于龙山。则三江仓库。尽入于城内。而南汉江都及他诸邑军粮。尽使搬运。充溢露积于内外缘江。列栅据险以自固。则虽谓之粟支十年可也。其于赍盗粮者。何如也。当楚汉之相距荥阳也。兵连不解。无日不战。而尚且筑甬道。以取敖仓之粟。及今无事之时。以为不拔之基者。岂非计之得乎。然而古人曰。谋未成而使人疑之殆也。今以备他盗戒不虞之意。别遣一介行李。其陈事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0H 页
情。则彼无啧言之弊。我有先事之虑矣。若或不然。则三江仓库。撤入于城内。亦一道也。况且 大驾流淹于外。则大小臣僚许多军兵。举无宿昔之粮。尽为首山之呼。计口给粮。兼分盐酱。一日所费。实未知其几千石矣。南汉江都。虽有千仓万箱之积。其能支几许日耶。臣闻丙子南汉之围。才四十日。而 车驾还都之日。有司计其见在军粮。则只有三日之资云。于此足可知臣言之不诬矣。至于都城。则城中士民之家贫者虽急。而富者亦多。或有支半年者。或有支一年者。或有支数年者。此则虽有仰哺之民。亦当随其贫富。或有旬月而后给食者。或有半年而后给食者。或有一年而后给食者。或有过数年而不给者。士卒之多。十倍于南汉。而调度之广。必不如南汉。至于盐酱。各取于其家。裘葛各周于其身。不费于公家。而各自有裕矣。都城有必可守之策者。此其四也。臣又窃闻张巡之守睢阳也。炊人骨而爨之。耿恭之守疏勤也。笮马粪而饮之。此乃坐而自毙之道也。是以古人之守城。必先占柴水之多寡。以决去就之所。近来旱灾。实是前古之所未有。而都城之内。在在水泉。滔滔不竭。至于薪柴。则比之江都南汉。不啻百倍。虽或至于弥年不解。而厚栋大梁。比屋连墙。撤毁而继之。则柴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0L 页
无乏绝之患矣。鸭岛草薍。岁送监刈之官。而例归于无用之地。自今以后。悉罢不急之费。以为不时之需。环京师四五十里之内。平原广野。草场亦多。当夏而禁其樵牧。及秋而使之收刈。又于沿海近邑。特除一分之赋税。俾纳藁草。以之船运。别立一司。使之敛藏。则草亦不可胜用矣。都城有必可守之策者。此其五也。臣又窃念都城虽有可守之策。而但无可守之形。臣以为都城之内。悉依边邑守城之规。南北阻险之处。则间作谯楼。以备不虞。东西要害之处。则百步一谯楼。又百步一墩台。错置列布。以为防守之所。大小火器。预为设机。又取石块与土木。积置睥睨之间。以为备御之具。又于南山。择其高爽旷望之处。设为将坛。则内可以指挥备守之方略。外可以觇察敌人之动静矣。至于城堞。则臣未知其几千百雉。而臣得伏睹汉城府前年帐籍。则二万五千三百三十四户。十九万三千七百六十口。士不外索而已至数十万之多矣。南北角则每堞各分二三名。可以拒守而无虞。东西隅则每堞足可分四五十名。什伍作统。各分信地。量其险易。而第其多寡。婴城列守。更休迭出。则虽九攻云梯。百道钻进。亦将无奈我何矣。其视孤城残堞。羸兵弱卒。进不能鏖战。退不能固守者何如也。都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1H 页
城有必可守之策者。此其六也。臣又窃念田税船运之时。每到金浦孙突项。水势不顺。涛泷险恶。樯倾楫摧。以至覆败者十常二三。年年耗失之患。罔有纪极。此实大可虑者也。臣闻在昔 中宗大王朝。金安老建白。掘地通海。以为便道运船之计。事未及完。安老败死。至今人谓掘浦。掘浦即金浦地也。臣自少往来金浦。其间地势之险易。水路之曲折。臣皆领略而揣摩焉。自掘浦至富平井项。陆路相距可三十馀里。而岁为潮水之所侵齧。日渐成浦者。殆过二十馀里。但其未通者。才数三马场耳。间有一断垄高可五丈许。远可百步许。其馀皆平原易地。故地势与浦岸均平。今欲凿而通之。则臣不敢必料其用几人之力费几日之役矣。大都计之。则不过用千人十日之力而足也。若果能通之。则三南田税。由海直上而无覆败之虞矣。且其水路密迩京师。海潮之往来。直冲江汉。其势莫遏。三江一带。尽为斥卤之地。必无冰合之虑。其于京师。即为天堑之长江矣。况且富平通津金浦三邑之地。通为一大岛。比之江都。地广三倍也。人众三倍也。樵苏之多三倍也。自京师道里之近。才三之一耳。其有利于国家。亦岂浅鲜也哉。此实贼路之要冲。而国家之保障也。今若撤乔桐水营。移设于富平。广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1L 页
造战船。日事鍊习。内焉而护卫京师。以为声援。外焉而控引湖岭。以为接应。又于乔桐。别设一大镇。特遣堂上武弁中有方略有干局者。以为防守之地。其于南北之患。水陆之贼。皆可以有所恃而无所忧矣。都城有必可守之策者。此其七也。噫。臣之前所称有不可去之义一者。礼曰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孟子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考之经传。班班可见。则此非臣之所敢创为之说也。后所称有必可守之策七者。虽出于愚臣之浅计。而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则愚臣一得之见。独不足以厚国家乎。然而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今虽有金城汤池之险。而民皆委而去之。则君谁与守也。是以古之圣帝明王。必以得人心固邦本。为第一先务。故民皆亲其上而死其长矣。呜呼。旱乾饥馑之连年。未有惨于今日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今日者也。自夫赋敛烦重。邻族收布。而民财殚矣。自夫政出多门。兴作不时。而民力竭矣。自夫令出惟反。法不见信。而民心离矣。流离载涂。襁褓相属。饥寒困顿之状。 殿下不得而见之矣。颠连无告。怨讟朋兴。号呼啼哭之声。殿下不得而闻之矣。若使 殿下见其状而闻其声。则必且处广厦而靡安。御八珍而靡甘矣。财殚力诎。民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2H 页
心已离。以如是之民心。脱有缓急。臣窃恐敌国在于舟中。羌胡起于毂下。虽一日不可得而保也。臣不须远引前事。只举近日之事以明之。往在甲寅九月。讹言一起。举国奔波。城中士民。苍黄出城。至于负羽之徒。执殳之卒。先自煽动浮言。投弓矢弃刀剑。挈家逃乱。惟恐或后。民心大可见矣。军情益可知矣。臣窃以为当此之时。设有去邠之行。未及出城。而士卒亡者。已过半矣。伏愿 殿下涣发德音。普施仁政。一事为之有害于民者。悉令停罢。一政令之有便于民者。即令举行。鳏寡孤独之无告。疲癃废疾之无依者。发仓廪以赈之。各邑官籴之逋欠。大同田税之未收者。待丰稔以捧之。一族切邻之收徵军布者。一切蠲减。儿弱襁褓之搜括閒丁者。待年充定。停不急之役。罢无名之税。警饬臣邻。慎简守宰。惟以得民心为务。则民皆感戴。众心成城。如子弟之卫父兄。如手足之捍头目。赴汤蹈火。有所不辞矣。或以为都城有不可去之义。有必可守之策而外城之筑。谯楼之建。在不容已。其于动民力而招民怨何。臣愚窃以为不然。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都城保守之策。非徒为 宗社计也。为国家计也。实为生民地也。今若发政施仁。就利除害。不夺民财。不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2L 页
伤民力。要以无咈乎民心。然后特发哀痛之旨。布告八方。谕之以不可去之义。示之以必可守之策。则民亦欣欣然有喜色而乐趍于事。可见不日而成矣。臣本武夫。无所知识。而爱 君忧国之忱。自以为不后于恒人矣。当此天下大乱之日。目见国家忧危之渐。仰屋窃叹之馀。粗有所得。不忍隐默而不言。以负我 殿下。故玆敢不揣微分。不揆猥越。历陈刍荛之言。仰干 日月之明。伏惟 殿下。勿以人废言。将臣此疏。特与庙堂诸臣。广询博访而施行之。 宗社幸甚。 国家幸甚。生民幸甚。臣不胜瞻 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取进止。
安牛山书院请额疏
臣等伏以自古以来。得圣贤之师。而承博约之诲者何限。其能薰炙德性。一变至道。以不坠斯道之传者。盖寡焉。仲尼之门。三千其徒。而身通六艺者。才七十二人。若其具体而微。独得其宗。只是颜,曾二子而已。孟子之门。惟一乐正子。得与善信之间。其他万章公,孙丑之徒。不过与之论疑答问而已。逮至程,朱之门。亦有杨龟山,尹和靖,蔡沉,黄干等若而人而止。以孔,孟,程,朱之大圣大贤。开示蕴奥。以诏后人者。极其深切而著明。则其于门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3H 页
弟子授受之际。循循善诱。指引训迪之勤。尤无所不用其极矣。然而承其嫡传。沿流溯源。上而继师道。下而倡后学者。若是其寥寥焉。苟或有拔萃超伦。能不负所学之正者。则其有功于斯文也不浅鲜矣。士林尊慕之诚。国家崇报之典。宜有所不容已者也。粤在 宣庙朝。有若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简公成浑。并生一时。为道义之交。而李珥最承 恩遇。自任经济。而不幸早殁。不克有所展布。成浑屏处丘园。嚣嚣乐道。远近学者。坌集其门。其所诱掖而训导。启发而成就者。不为无其人矣。姑举其表表可称者。则故相臣吴允谦。故判书臣黄慎。清直公正。勋庸懋著。 赠文烈公臣赵宪。至行卓节。可为百世之师表。此皆著之国乘。播诸人口。不暇臣一二陈也。至于 赠吏曹参判臣安邦俊。亦其门人也。天资不凡。识见超迈。当其降生之日。有三问之异。人皆比之成三问云。其在龆龄。已嶷然有巨人之志。遭母丧。一遵制礼。哀毁如成人。性且刚严。不怕疠疾。识者已知其为非常人矣。年才十五。著显忠传。以扶人纪。南中人士。至今传诵之。及年十九。不远千里。负笈从师。来游成浑之门。励志笃学。终始靡懈。成浑亟称其颖悟笃实。其造诣之深。践履之确。有非俗学所可窥测。而渊源之正。出处之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3L 页
高。亦可无愧于古君子矣。噫。邦俊道德之高明。学问之精深。如臣等拘儒蒙学。有不敢容易殚论。而亦尝服膺于平生。所著述文字。则或不无一二可言者矣。邦俊尝著牛山问答,买还问答等篇。所谓牛山。即其所居地。而寓言以成篇者也。所谓买还者。有取买椟还珠之义也。盖其深有所慨然于俗儒之专务为人。而不肯从事于为己之学。故设为问答。以见其意。则其充养之厚。操履之笃。自有不可诬者矣。至于古人之临乱殉节。舍生取义。未尝不忼慨激昂。三复流涕。且以隐峰为自号。若前朝文忠公郑梦周号圃隐。我 朝赵宪号重峰。故各取其一字而为之号。其平日所自期者。若是其卓卓。而素所蓄积之志。亦可槩见于此矣。其所著。又有抗义新编一帙。乃编次其赵宪终始殉国之事者也。故相臣李廷龟见而书之曰。吾东方万古纲常。非重峰。几乎坠地。重峰事业。非士彦。几至泯灭而无传。天既生重峰。又生士彦。其意非偶然也。士彦即邦俊字也。以此观之。则后人之于邦俊。实与赵宪同其景仰矣。又著露梁记事。晋州叙事等篇。露梁即李舜臣与倭将相遇。大战奏捷之处也。晋州。即倡义使金千镒等诸将士。死事之地也。其好仁嗜义。喜扬人之美。而犹恐其名之不称于后世也。若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4H 页
此其勤。而于其身。则韬光养德。视名利若将浼焉。敛避退藏。如怯夫然。尝痛其师之受诬于群奸。上章讼冤。终身不出。以殉其道。当 仁庙改玉之初。故相臣吴允谦。以高尚不事。乐善修道。荐闻于 上。其后故相臣李敬舆,赵翼。故大司谏臣尹煌。交口荐誉。逮至 孝庙。登崇后良之日。赵翼又请召致京中。以为多士之矜式。屡有除命皆不赴。今左议政臣闵鼎重。为本道御史时。为访其幽居。还 朝启曰。邦俊爱君忧国之诚。老而深笃。语及国事。感慨涕泣。欲进 天陛。罄达忠悃。而年至大耋。无以致身。合有优待之典。自 上特命超秩。及其殁也。故判书臣赵复阳启以南中多士。有俎豆之举。至蒙亚卿之 赠。前后名公卿之相与荐引尊尚之意。果如何也。而 列圣礼遇之隆。亦是旷世之所罕闻者也。臣等为邦俊立祠宇。以寓尊贤之意者。于今二十有六年。而尚未蒙华额之 赐。故士林之菀抑久矣。今我 殿下继志述事之孝。尊儒重道之诚。夐出千古。凡所以崇德象贤之举。靡有所阙遗。特修 累朝未遑之典。夬许两贤臣从祀文庙之请。群方胥悦。万物咸睹。此正鼓舞士风。培植道脉之一大机也。惟此两贤。既跻于啜食文庙之列。则游两贤之门而传两贤之道者。独不得蒙隆报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4L 页
之典耶。臣等玆敢不揆僭猥。冒昧呼吁于 宸严之下。伏愿 圣明。深察邦俊之行谊。俯采多士之血诚。亟命有司。 赠以崇班美谥。加以显额隆号。以慰士林尊贤之心。以启国家右文之化。千万幸甚。伏惟 殿下留心澄省焉。臣等无任瞻 天望 圣屏营祈恳之至。
牛,栗两贤申卞疏。(代京畿道长湍,坡州儒生等。)
伏以文成公臣李珥,文简公臣成浑。道德之醇正。学问之渊源。蔚然为斯文之宗主。百代之师表。故前后诸贤之劄。中外多士之疏。明白备陈。请以从祀圣庙者。殆将六十年矣。惟我 殿下英睿出天。圣学高明。崇德象贤之诚。尊儒重道之心。夐出百王之上。特举未遑之典。斯实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不幸谗言罔极。眩乱 天聪。乃有黜享之命。臣等实不料。以 殿下之明圣。反为此辈之所掩蔽一至此也。殿下备忘记。至有公议大伸等语。臣等不审 殿下何以谓之公议耶。夫所谓公议者。必如孟子所谓国人皆曰然后。方可谓之公议也。今此黜享之举则不然。洪万迪等,沈齐贤等,柳凤辉等,李师中等,李倬等,李炳等,徐宗震等。殆过数千人。皆曰不可。异口同辞。齐声共吁。虽窜谪之罚。相寻于前。而申卞之章。继起于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5H 页
后。不啻如皇朝钱唐之为孟子袒胸受箭者然。此非一国共公之论耶。彼玄龄辈。胁勤钳制。强引威劫。使之参疏者。仅仅数百人而止耳。臣等窃伏闻玄龄疏议。既出之后。彼辈之稍有知识者。皆避而不肯与焉。其中避疏不参。停举削籍者。殆至百馀人。果若为公议。则宁有不参其疏。甘心被罚之理乎。其非公议者。焯然明矣。臣等伏见芝峰类说。芝峰即故判书臣李睟光之号。而玄龄之曾祖也。睟光平生所尊慕者。无如李珥。其所著说曰。是伊川之意也。又曰。真儒者之言也。其他称道之语。不可悉记。此实世人之所共诵者也。至于 仁庙反正初。始有两贤从祀之请。经筵官柳舜翼。从以力赞之。睟光子敏求。以玉堂官。亦与讲筵。挺身独启曰。此事今已晚矣。己亥年。宋时莹等。请从祀两贤。蔡振后等。疏诋两贤也。敏求为都承旨。上劄曰。李珥之通明经术。成浑之藏修笃行。俱可为一时之领袖。后世之矜式。大以振后为非。盖敏求去两贤未远。故熟闻两贤之道德。其所尊慕之者若此。而今此黜享之疏。乃出于其孙。此实一世之所唾鄙。而 殿下乃反谓之公议耶。臣等又伏见先正臣文纯公李滉集中。有抵李珥书曰。后生可畏。又曰。吾知足下之可与适道。其所以期待奖许之者。不翅丁宁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5L 页
矣。又一书曰。足下所谓仁说图。当在心学图之前者。此见甚超诣。即依已此说互易矣。盖当此时。滉则年高德卲。造道精深。而珥则年才弱冠。方在求道力学之时。而其所往复论难。相资相长有如此者。若使滉假以数年。得见珥道成德立之后。则安知无横渠撤皋比之叹乎。又伏见月川遗事。所谓月川。乃赵穆之号。而穆即滉之高弟也。尝见珥击蒙要诀。大加称赏曰。栗谷所见高明。乃著此书。可行于天下万世。奚独行于东方而止哉。因以敬信要诀。不啻如鲁斋之于小学云。穆于学问上。用力精专。而其所以爱重尊慕之者。果如何哉。臣等又伏见故名相臣李德馨书帖中。有答洗马臣权克中书曰。栗谷践履造诣之深。非肤浅后生所可侧。而一见立论。令人爽然。其为间气之发。愈益敛衽矣。又其遗事。有曰。栗谷行己立心。光明正大。卓然为百代儒宗而无疑也。其学力高处。虽退溪亦或有未到矣。又曰。汉阴以栗谷打破东西之说为是。十数年作相。终不为党。一以栗谷为准云。汉阴即德馨之号也。其平生所尊师者。无如李珥。而往在庚寅年间。德馨之孙象震。自为疏头。诋斥两贤。不遗馀力。则今日睟光之孙玄龄。疏斥之举。终有来历。如出一套。此辈之忘祖诬贤。固已久矣。臣等又伏见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6H 页
故相臣柳成龙答南义中书曰。理学通录。欲镌改误处否。京中有成浩源,李叔献所校册子。后当搜上。并取而详择之幸也。浩源即浑之字也。叔献即珥之字也。且成龙壬辰之后。恨不用珥。预为养兵之策。叹曰。李文成真圣人也。成龙早登大位。谙练时务。少事李滉。从事义理。而其所经国远猷。辄称李珥。立言明理。并推珥浑。则成龙之所尝尊慕者。亦云至矣。臣等又伏见先正臣文穆公郑逑遗事中。有曰公平生最服栗谷之德行学问。故见故相臣李恒福所撰李珥碑文。谓其门人曰。叔献状德之文。何可著是草草乎。多有歉叹之意。又痛成浑之被诬于仁弘。至有牛溪先生一何阨之语。郑逑之所尊慕两贤者。亦如何哉。臣等又伏见故相臣李元翼年谱。有云。时有以不赴国乱訾成浑者。元翼答曰。时君不用。则退而耕于野。或不幸而国破君亡。则君子自处有道。不可以此訾其大节也。仍举王蠋,江万里事證之。噫。两贤道德之醇正。学问之渊深。不暇臣等一二陈也。道德如李滉。既已推奖之矣。学问如郑逑,赵穆。既已慕仰之矣。名公巨卿。如柳成龙,李德馨,李元翼,李睟光等。亦已推尊仰慕之极矣。此皆一番人所共尊慕者也。而其论如此。则如玄龄童幼无识之言。有不足诛也。臣等谨采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6L 页
先正及前辈之所定论者。为 殿下胪列于前。又就玄龄及政院之所诬捏者。为 殿下申白于后。逐条辨破焉。臣等伏见玄龄疏。有李珥变形易服之语。珥于出山之初。故同知臣金玄成。委往相访。则珥适梳头。发长委地。而暨入场屋。珥友故参判臣李济臣。戏过而脱其巾。髻大如拳。满场多士。聚观如市。且珥之入枫岳也。遇一老僧。谈儒释之理。珥之诗曰。鱼跃鸢飞上下同。这般非色亦非空。此非儒者语乎。与老僧问答之际。必称措大。措大。乃士子之称也。不被缁不落发。不待辨而明矣。程伯子,张横渠初皆汎滥于佛老。至于朱子。尤最甚焉。自十五岁时。学于高僧道谦。至有焚修之事。至年二十四。始悟其非。则朱子之染禅。殆将十年矣。朱子十年之染。不足为訾。则如珥暂时之惑。果足为累耶。且以幼少一时之误。必欲诋毁。则埋鬻之戏。果为孟子之累。田猎之好。果为明道之累。而朱子亦不免今日之谤也。玄龄又以滉之抵珥书中。谈释氏中其毒之语。为攻珥之證。噫嘻亦异哉。凡看文字。当观终始而滚融之然后。乃可尽一篇之大旨矣。今乃截去首尾。单行一勾。厚诬丑诋。若此之极。若果如玄龄之言。则孔圣乃为主痈疽瘠瘝无义无命之人。而伊尹未免为割烹要汤趍功急利之人。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7H 页
其可乎哉。滉之书曰。圣远言堙。异端乱真。如程伯子,张横渠,朱晦庵先生。亦不能无少出入而旋觉其非。噫。非天下大智大勇。其孰能脱洪流而反真源哉。向闻足下读释书。颇中其毒。心惜之久矣。日者之来见也。不讳其失。能言其非。吾知足下之可与适道也。观此书辞。则其所嘉悦奖赏之意。溢于言表。玄龄之诬珥。适所以诬滉也。至于政院所谓珥父尝惑于妾。待珥不善。珥乃逃入丛林。释号义庵云者。尤为绝悖。诚不足多卞也。盖珥自少为学。专用心于内。以收心养性为本。及年十六。遭内艰。孝思罔极。不能自制。殆至灭性。偶看释氏书。遂有以妄塞悲之意。乃染禅学。尝至深处。静坐凝思。至忘寝食者久之。一日忽思释氏之戒其徒。勿作增减想者。无他奇妙。只为诳人之术。复取圣贤书而温绎之。始乃大悟而归。此说备载于沙溪日录。沙溪乃文元公臣金长生之号也。以此观之。则珥之染禅。非缘其庶母之不善待也。珥之待庶母。极其诚礼。事之如亲母。其庶母感其德而化之。逮珥之殁。为珥三年丧。此实与烝烝乂不格奸。同一揆矣。而反欲以此疵之耶。所谓义庵。珥出山之日。果以是自号。盖悔前过而反道义之意也。自古贤人君子之称号。如晦庵,静庵,冲庵,思庵之类。非止一二。而至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7L 页
于僧名。则未闻有以庵字名之者。其工饰巧诋之态。尤亦惨矣。政院所谓攻击李浚庆,杨诩,郑澈云者。尤不成说。珥所记曰。李浚庆清以律身。毅以治事。屏出权奸。翊戴 圣君。孰不曰贤相乎云。此等语。非王曾韩琦之贤。莫能当之。或因一二事之小失。而章奏间规警之语。何害于同寅哉。故相臣郑澈之清直。世人之所共知也。珥果尝与之相亲。而每短其疾恶太过。移书切责者甚多。而 宣庙亦称澈曰。清忠介洁。此亦谓之扬许太过乎。玄龄所谓。外戚权门。相与交结云者。是岂指沈义谦而云耶。珥于其时。望实俱隆。凡在戚畹卿相之列者。莫不慕义而趋风。珥与义谦。必不无知分。而当东西分党之日。珥力主调剂之论。必欲扶护士林。其秉心公明。持论正大之迹。亡论彼此。并皆钦仰。李德馨之务去偏党。必欲以珥为准者此也。渠辈安敢以此而诬之哉。玄龄所谓妄卞理气云者。此是后学蒙蔽之见。固不足多卞。而实系于圣学之大关捩。亦不容不辨焉。珥资性超迈。见识明透。洞究道体。直溯理源。平生所尊信者。无如李滉。其讲明无不吻合。而惟于理气离合之说。不免有小异同。盖李滉与奇大升。论卞天命图,四端七情。以为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珥尝以此为措语未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8H 页
妥。恐为正见之一累。与成浑往复卞之曰。发者气也。所以发之者理也。非特人心为然。天地之化。无非气化而理乘之也。天地之化。即吾心之发也。天地若有理化气化。则吾心亦有理发气发矣。天地既无理化气化之殊。则吾心安得有理发气发之异乎。此珥乃灼见精微。迥出常情。不顾傍人是非。不计自己利害。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令后之学者。晓然见得理气不相离之妙也。若使滉在世而相与讲论。则其必与之相契。改其前见。如仁说心学图之易置也无疑矣。朱子以程子所著易传。为落于一边。复作本义。以足其义。今果以朱子为异于程子耶。若以滉必欲固执己见。使后学莫之敢违。则岂后学之所望于滉者乎。天下之道理无穷。君子之见识各别。虽以滉之大德邃学。安保无一说之差。而一说之差。何足为累于盛德耶。若使珥心知滉说之或差。而重违先正之论。左右拦遮。务为依阿之说。其为诬先贤而误后学也滋甚。此岂滉之所望于珥而珥之所以待滉者哉。至于成浑。以文贞公守琛之子。早受家庭之正学。亲承赵光祖之嫡传。与李珥定为道义之交。又尝尊慕李滉。平生行事。一以古圣人为则。珥与时相朴淳。交荐于朝。至朝廷屡徵。然后黾勉始起。及其初登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8L 页
筵对。眷眷所陈。无非大道之要。昔程子以司马光,吕公著之荐。始赴朝命。而程子以布衣自重曰。士不敢不自重也。士之自任之重。固当然也。浑之所自处者。一以程子为准。而朝廷之所以待浑者。以宋之所以待程子者待之。则浑亦岂不以程子之所自处者处之乎。浑之遭遇盛际。首尾数十年。徵书沓至。宠命日隆。而入城不过五行。立朝不满数月。其所以自处者。自与当仕有官职者。迥然不相侔矣。是以其在 仁圣仁顺两母后之丧。浑与珥。俱在田野。珥辄入赴。而浑则皆不赴焉。昔司马光。当神宗丧。不召自入。程子当高后丧。有召不赴。君子所自处者。各有攸当也。当壬辰之难。浑酷被群小之诋诬。时方待罪于田野。谗言日益交搆。朝廷不复收召。浑自以山野之臣。身被钩党之目。若无洗涤收召之命。则径进阙下。义有所不敢。故因王蠋江万里事以自靖。此实非浑之本心也。浑之所自处者。若果非义。则时议之百计诟浑者。欲何如也。而李元翼何以曰大节不可疵云耶。当 大驾西幸之日。败报交闻。事出仓卒。都下臣僚之处僻巷者。皆未及负羽执靮。则况浑居在京城百馀里之远者哉。路边居民。亦未及瞻拜于属车之后尘。则况浑居在十馀里之外者哉。此则奸臣李弘老。指江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9H 页
边渔户。而谓浑所居。以为因时倾陷之计者也。浑不及赴难。固是义理之当然。而亦岂非事势之适然者乎。 大驾既西之后。干戈充斥。奔问路绝。浑艰关间路。跋涉山峡。即赴伊川小朝。(小朝。即光海。)因以转达于行在。盖以 驾过本州。拟将迎谒路次。以俟进退之命。而仓卒未及。故不得已赴召于分朝。既入分朝。则义不可不入 大朝故也。 大驾还朝之日。又以病不得随扈。追诣阙下。乞身而退。则浑终始进退。莫不裁以义理之正者。岂不晓然明白乎。玄龄又以崔永庆之枉死。归罪于浑。吁亦异矣。永庆孝友清修。故浑平日待永庆者颇至。而永庆以浑尊仰李滉。为优于曹植。大加不悦之色矣。己丑之狱。浑使其子文浚。致唁于永庆曰。吾辈旧交未绝。思欲未死前一相见。而不可望也。永庆谢谓文浚曰。吾亦欲见若翁而死。何可得也。时郑澈为委官当狱。一从浑言。曲为救解永庆。则当是时。永庆得浑之问札。又见浑之子。宜其有摧谢之心。何遽出怨怼之言乎。所谓永庆见嫉于乃翁云者。乃仁弘所著永庆行状中语。而先正臣文敬公金集书曰。此非永庆之言。乃仁弘之伪造也。集自见其时之事。又恶仁弘之奸。为书痛卞之如此。则此足为辨疑相證。而玄龄专取仁弘伪造之言。以为攻浑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39L 页
之资。至于政院启辞。又引以为證。而以米遗之者。乃浑闻永庆死。惨怜特甚。遣子吊哭。遗米以致赙者也。乃以为永庆生时事。此辈之所以诬 殿下者。果如何哉。故西平府院君臣韩浚谦。大言以为当初以郑澈为搆杀永庆者。已是艰难做得底说话。今乃以成浑为搆杀者。古今天下宁有是事。此岂非当日之明證乎。政院之启。至谓宋时烈书中。有浑戕贤言。其长书亦臣等所曾见。曷尝有此语哉。其人尚生。其书尚在。犹不惮自撰自说。以欺 圣明。况百年旧事。覈校无路。又岂有一毫可信哉。玄龄又引 列圣垂教。以示俯仰之态。嘻噫亦太甚矣。小人之情状毕露矣。 殿下亦尝闻 列圣之教矣乎。 宣祖大王教曰。予亦法朱子之说。愿入珥浑之党。自今以后。以予为珥浑之党可也。又于太学生为珥卞诬也。 教曰。馆学儒生。目击朝论之乖宜。国事之日非。倡义相率。叩阙抗章。其忠肝义胆。凛凛有不可犯者。其罪宋应溉等三臣也。 教曰。倾陷大臣。排摈忠贤。事皆罔蔽。言实诞诬。贼臣仁弘。诬毁郑澈而延及于浑也。 宣庙亲以御笔。抹去杀士二字于论启中。乙亥年。宋时滢请从祀也。 仁庙教曰。非道不足。事体重大。庚寅年洪葳等请从祀也。 孝庙教曰。两贤硕德。予岂不知。癸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0H 页
卯年南重维之疏诋两贤也。 显庙深恶痛绝之。辛酉年李延普等请从祀也。 殿下教曰。两贤道德。实为一世之景仰。士林之矜式。从享文庙。夫孰曰不可。而 累朝之未允。予之持难。皆出于慎重之意。多士之请。愈久愈甚。终难强拂。特从从祀之请。噫。惟我 列圣及 殿下之褒崇两贤者。可谓至矣。虽或因一时激恼之事。有一字未安之 教。而寒暑有消长之运。阴阳有惨舒之时。固无害于天地一元之气。而彼乃执其一端。以为诬贤罔上之囮。此何异以非时风雷霜雪之变。致疑于天地大化之妙乎。孔子曰。观人必于其党。 殿下命招政院诸臣及玄龄等于前。试问尊奖两臣者。如李滉,李德馨等诸人。攻斥两臣者。如李弘老,郑仁弘等诸人。孰为正孰为邪。则不待辞之毕而即可卞矣。若 殿下有疑于两臣升黜之当否如何。则试就两臣所著文字而赐监焉。珥所著元集,续集之外。又有圣学要辑,击蒙要诀等书在焉。浑所著有元集,续集焉。又有两臣年谱在焉。殿下于厦毡听政之暇。宵旰励精之馀。留神省览。反复参互。则两臣道德之纯正。学问之渊源。自尔昭著。而彼辈前后丑诬之状。亦必尽露矣。臣等但念政院先事壅蔽。密启防塞。则臣等沥血之恳。无由彻 黈纩之下矣。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0L 页
昔朱穆,刘陶之伸理陈窦。寔公议也。而中常侍王甫,曹节等。诬而杀之。陈东,欧阳澈之请留李纲。寔忠言也。而奸臣汪伯彦,黄潜善等。搆而诛之。近者诸儒之疏。政院一皆杜绝。或屏匿下吏。勿使应待。或指挥禁卒。并使驱逐。今日之在政院者。殆无异于汉之王曹。宋之汪黄。齐贤之编配。李炳之窜逐。亦幸矣。而 殿下今日之举。实关于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机。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会。国家治乱兴亡之兆。斯文盛衰隆替之运。故臣等不但为两臣地也。爱 君忧国之念。不任眷眷于中。玆敢明目张胆。为 殿下冒死而极言之。伏愿 殿下。更加三思。亟复文成公李珥,文简公成浑从享之典。则是非由此而定。邪正由此而别。公论由此而明。私意由此而熄。吾道幸甚。斯文幸甚。臣等不胜瞻 天望 阙涕泣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己巳五月上疏(闻 坤圣废处私第。公疾驰入城。则朴公泰辅等三人。已入阙庭。阙庭汹沸。公与诸人为疏。疏已成。下勿捧之 命。露坐阏下。涕泪达宵。奔走问候于禁府。趍拜于西宫之外。遑遑悲号。疏不果上。)
伏以天覆地载而品物亨。父生母育而子孙蕃。徒天而无地以载之。则停毓之理废。徒父而无母以育之。则乳哺之功绝。故物之于天地。其生始之化一也。子之于父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1H 页
母。其养事之诚均也。何尝有一毫差殊哉。今我 主上殿下。 中宫殿下。即我一国之天地也。父母也。推齐而治。繇刑以御。阴功允叶于阳化。乾道寔资于坤德。内外协和以共承 宗庙者。今已十年于玆矣。大内深邃。 壸则严密。报鸡之警。脱簪之规臣等虽未知视古后何如。而葛覃之俭已昭。樛木之化聿宣。风化攸暨。休庆斯应。元良诞降。匕鬯有主。此犹汉马后之于章帝也。宋刘后之于仁宗也。 内殿虽或有一二己出之私爱。既定名号之后。则上念 宗社之重。下轸臣民之托。其所以顾复之者。当无间于己出。矧今无己出而祗有一 元子者乎。不料今者。遽 下臣子不忍闻之教。欲行前古所未有之变。举国惊惑。浑朝闷蹙。搢绅呼号于殿陛。吏民涕泣于道途。孰谓以 殿下之仁圣而忍为此等事乎。若 殿下目见一赤子去母失哺喤喤号泣之状。则其恻隐不忍之端。必油然而生矣。岂忍使一国臣民。尽为失母之人耶。臣等考诸礼经。有妇有七去之文。而下章又有与更三年丧不去之文。乃者 明圣王后之丧。殿下与内殿。亲承 末命。其攀号哭擗也共之。其祀飨荐奠也共之。其虞祥练禫也共之。已更三年之久。今此庄烈王后之丧。亦如之。虽未及制除之期。而其初丧之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1L 页
攀擗。祀飨之荐奠。亦已共之矣。既与之一时受服。则又与之一时阕服。在礼当然。 殿下岂忍忘之耶。窃恐两圣母在天之灵。亦必䀌然于冥冥之中矣。臣等窃伏见殿下答宾厅之批。有若为元子日后之地者然。此尤有所大不可者焉。元子于 内殿。乃臣也子也。为臣而废其君。为子而废其母。则为其臣子者。当作何如人耶。 内殿于元子。其慈爱之情。设或有一分未尽。 殿下以理导谕。俾不至于乖忤可也。今乃逆探未至之事。遽为无前之举。元子年颇长成。得闻今日之事。则必为之怨慕罔极。如穷人无所归矣。 殿下之欲安元子者。即所以不安元子也。臣等窃念。今年闰三月十五日壬子。月有食之。既粤二日甲寅。日有食之。今月初一日丁卯。月有食之。大凡日月之食。必于朔望。必有数三朔之后。而今者月食见于连月。日食不于朔望。夫日君象也。月后象也。考诸经史。不当食而食者。其应有徵。故识者已忧之矣。果有今日之变。此乃天预出灾异。以告晓之。其所以警 殿下者深矣。且欲使 殿下旋即悔悟。使人仰之如日月之更也。其所以爱 殿下者至矣。上天之示警若此其昭昭。而 殿下终不悔悟。则得无近于自绝于天乎。伏乞 殿下。庶几改之。亟收成命。造端如初。则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2H 页
宗社幸甚。国家幸甚。臣民幸甚。臣等俱以无似。幸忝仕籍。久縻廪禄。蔑效涓埃。寻常愧恧乎中矣。今见 圣上之过举。而处散之臣。造庭末由。玆将短疏。敢伸芹曝之微忱。渎扰之罪。万殒难赎。而区区犬马之忠。所不能自抑。唐突至此。臣等之情。亦云戚矣。臣等不胜号泣陨越之至。
聱牙斋集卷之七
 教书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2L 页
教京畿观察使金载显书
王若曰。周分陜东西。所以承流而宣化。舜咨牧十二。所以黜幽而陟明。故玆生民之戚休。实系方伯之能否。矧惟三辅重地。寔是千里邦畿。襟三江而接两湖。水陆之辅漕辐凑。控西都而引南汉。金汤之保障星罗。而近年旱荒之荐仍。哀我民颠连而无告。咨诹抚摩之泽。既未究于闾阎。徵发责应之烦。已不胜其骚扰。园陵行幸。辄蠲道路之役。而怨讟滋兴。客使往来。每恤供亿之费。而诛求益甚。减军布年例之数。而额内之逃户相继。除宣惠岁入之半。而科外之斜征尚多。必得才局周备。威德兼全之人。可致流冗还集。守令畏戢之效。惟卿秉心公正。禀气温醇。饬躬自将。居家敦孝友之行。与物无忤。立朝绝崖异之言。试诸曹之郎僚。声绩茂著。任两司之言责。裨益弘多。莅南土之雄州。盘错之利器可别。典西邑之孔道。冰蘖之清操愈坚。肆当更化之辰。庸擢亚卿之列。贰度支而莞国用。铢两无差。兼金吾而议罪囚。平允有誉。苏残制猾之寄。舍卿其谁。观风察俗之任。匪卿莫可。玆授卿以京畿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开城府留守,江华府留守。卿其深体予意。往即乃藩。宣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3H 页
布德音。设施须审其缓急。申明约束。号令要在于公严。道内有大段通变革弊之端。勿谓烦渎而必启。民间有一分除害兴利之举。勿以微细而不为。均赋役谷甲兵。自是卿措置中事耳。兴学校劝农桑。岂待予诰谕后为哉。罪至大辟则禀裁。官自通训而专断。于戏。苏孺文之行部。不有私恩。范孟博之登车。独持风节。无使专美于前史。庶几有辞于后人。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聱牙斋集卷之七
 奏文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3L 页
拟宋开封府推官苏轼。请勿买浙灯奏。
谨奏为。臣伏闻圣主不侈目而虑或咈乎民心。忠臣不吝躯而要必格于君心。窃念陛下明圣。高出百王之上。岂忍侈一时之目而故为咈民心之举哉。小臣愚戆。最居众人之下。岂敢吝七尺之躯而不思格君心之义哉。臣伏闻中使传宣。买浙灯四千馀盏。又令减本价而禁私买。臣始闻之。意或以为宵人之辈。假天威于手里。藉王言于舌底。低昂任情。多少由意。为国敛群怨之资。凭公作私用之地。而当此圣明之世。安有如许等事哉。臣决知其不然也。臣固知陛下厉情宵旰。动法尧舜。留睿神于一日万机之烦。垂炯鉴于三风十愆之戒。无私之曜。不隔于覆盆之下。光明之烛。遍照于逃亡之屋。蛊心丧志之物。永绝于左右。嵬眼讧耳之观。不设于前后。岂尝以放灯作戏。为悦于耳目者哉。特以孝思不匮。奉养无方。趁一年之芳宵。极二宫之至欢耳。然而无违贵乎以礼。仲尼明训。事亲本乎养志。孟轲格言。则穷心志而极欲。此奸臣怂恿之说也。悦耳目以为孝。岂圣王夔栗之诚哉。夫增价而为玩好之具。尚不可。况减之乎。与民而争毫末之利。尚不忍。况禁之乎。穷氓窭户。冻馁切身。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4H 页
索债出息。阅月弥年。鸠工拮据。费心经营。其所图利而冀赢者。只此旬日之售耳。今若竭市贱直。殚收尽取。使民间庇体果腹之资。为宫中娱耳矕目之玩。则一人之欢。奚足补万民嗷嗷之怨。一夜之乐。奚足偿终岁盻盻之苦哉。伏惟陛下。特谅触讳之卑悰。亟寝买灯之成命。使贫民得以售价于下。使近习无以逞诈于中。则民皆仰圣德而胥悦。臣虽陷大戮而无悔。为此谨具奏文。
拟宋知滨州吕夷简。请勿税农器奏。
谨奏为。臣窃以食为生人之大命。故民者以足食为急。农为天下之大本。故王者以劝农为先。夫揉耒斲耜。神农氏之教民耕也。命弃播谷。虞舜氏之劝民耕也。周宣惰一垡之礼。虢公纳谏。汉文缺三推之典。贾谊献言。古昔圣王之所以厚其生。贤臣之所以勉其君者。何尝不以劝农足食为先务也哉。古者天子之巡狩也。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观乎此则盖尝简稼器修稼政。以赡其不足而已。岂为厉农夫哉。孟子曰。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观乎此则盖尝使之出力以助耕公田而已。曾不税其私田也。田且不税而耕之。况其耕之之具乎。臣窃闻自五季以来。上有昏暴之君。下有掊克之臣。视民如雠。横敛无艺。割剥
聱牙斋集卷之七 第 144L 页
之害。至于鸡豚。渔夺之利。及于锥刀。吮甚永蛇。噬酷泰虎。荷耒者出粟。带锄者出钱。以至钱镈之细。袯襫之微。亦皆有税。噫噫。亦太甚矣。民之不幸。何至于斯耶。惟我太祖皇帝建国之初。知民疾苦。法天仁义。苏残濯痍。煦濡乳哺。如周武王之反商政。如汉高祖之除秦苛。凡所以害于民者。一皆革以新之。独此农器之税。至今犹存者。特有所未遑焉耳。夫岂以五代暴乱之政。为可以遵行而莫之改也。商鞅之法。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盖所以劝之也。夫以残忍刻薄之商鞅。犹且不税而劝之。堂堂圣朝。以仁厚立国。而忍为商鞅之所不忍为者乎。汉武帝敛民榷利。不遗锱铢。征税之法。至算商车。故史氏书之。后人讥之。而然当时不闻有农器之税。岂不以生民之本在于此。而不忍侵夺而然哉。伏惟陛下深惟小民之怨咨。特轸稼穑之艰难。监三代劝课之勤。戒五代征敛之苦。涣发德音。亟除农器之税。则生民幸甚。天下幸甚。为此谨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