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x 页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跋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2H 页
芦沙先生文集重刊跋
我先师芦沙先生易箦之三年辛巳。文集成。不能绣木活印以布。世之学者信其道尊其书者益众。而无藏本以应其求。于是学者谋重印。肖孙松沙子宇万闻之。发巾衍遗文若干。逐类附焉。始事于戊戌正月。至某月而告功。载圭窃伏惟念。先生在动静语默辞受出处。无非道也。正程先生所谓某在何必读此者。然先生既卷而归之矣。则其托焉而可传者。文而已矣。夫垂象以示人。昭乎无隐。莫天日若也。以形影求之。则有指倚盖而曰天乎者矣。有指烛而曰日乎者矣。是何足与语于天与日哉。学之求于文也亦然。苟役志乎文章之末。滞见乎言语之间而不究其所传者为何事。则是盖与烛之见也。先生之学其大要可知已。读是书者。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使本立而知益明。知明而本益固。则日用之间。且将有得于心。而其于所传之道。可庶几也。抑又念之。昔有言于胡文定公者曰近日伊川之学盛行。文定语之曰。伊川之学。不绝如线。可谓孤立。岂以其说满门人人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2L 页
传写。耳纳而口出。以谓盛乎。今之学者。于先生之书。传写之不足。而至于重印以布。将家传而人诵之。亦可谓盛乎。是在学之者耳。各自淬砺。心会体验。务求其所传者。而毋或为剽窃纳出之资。则不亦盛乎。不亦盛乎。载圭尝及门矣。亦尝尊阁矣。白首而未有闻。以其本之未立而学之未得其要也。实犯文定之所讥者。晚始创若。庸识卷末。俾为后戒云尔。
书先祖府使公遗事辑录后
此吾先祖府使公壬丁遗事也。公当 宣庙朝岛夷之乱。仗剑奋义。忠胆烈烈。誓心殉 国。雪涕行间。使封豕长蛇之毒。不得逞于先王之赤子。而身作长城。时则同志。有若龟岩朴公,松斋曹公焉。世称嘉之有三将军。而樵叟野老指点其结阵遗墟。而曰毅哉三将军之功之烈也。微三将军。吾等得有今日耶。继之以太息歔欷。以口传口。历三百年如一日。吁亦盛矣。然而公之遗迹。厄于郁攸。家无一字之传。赖有同时诸公遗集。可按而徵也。其采辑一通。以为家传。有不容已者。而又不以时王考惧。而公尝于邑于斯。以命不肖。不肖承命未克就。而今年遽尔辰巳。呜呼痛哉。乃采摭辑录如右。仅若干言。此于倡义讨贼之功。犹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3H 页
得以见其一斑。而于平生树立之大。全不可得以考也。然窃尝味松斋所题精舍一咏。脱名缰遗世事。逍遥酣饫于山光水色之中。有若高蹈隐逸之士玩心高明。不求闻达者之为。公之晚节超然。于此亦约绰可见矣。于乎休哉。近世文献之传。涉杜撰混真赝。无徵不足信。载圭窃病焉。于玆录也。虽乡里之口碑相传诵者。不见于文字则不敢录也。庶几免夫。
书耕隐田先生行状后
载圭尝读耕隐先生警学文。不觉敛衽咨嗟。胜国之儒。佞佛以为知。业文以为能。程朱之书。东来未久。而知者鲜矣。窃味先生所论妙敬之旨。其贯始终一动静。兼内外辨儒释。语意卓然俱到。合乎程朱真传之诀。圃隐先生断然以精研圣学之真儒赞之者以是。夫读其书。宜论其世。就考状德之述。略叙出处履历。而以无时无命。深致千载不遇之感。呜呼。先生生顺死安。遇不遇于先生何憾焉。状先生。宜表章警学文一篇。而此反略而不详。非所以表见先生也。今后孙相武得先生遗咏一则及后人赞述。谋重刊实纪。以旧本凡例合有釐正者。就载圭校勘之。请置一言。谨以夙昔感叹之意。书之于状后云尔。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3L 页
判官权公实纪跋
我 穆陵之世。判官权公讳世仁以儒雅身。值壬辰燹。倡义领军。竟以武勚选劳不收。名位不称德。一时士大夫咸为公惜其屈。余谓公之为公在此耳。肩颉颃逐尺寸功。非所志也。饰言貌以媚人。乃所深耻也。不鮀不朝。难免久矣。若其白衣从戎。为国家为生民。少济艰险耳。事固有一时之屈。而百世之伸。吴思湖之清风直节。赵竹阴之雄文大笔。皆以一世名儒巨匠。于志于碣。俾公不朽于后。又生而褒启。死而述哀。皆出于名公硕德之手。屈彼伸此。孰短孰长。且况默霜两贤。以文学令名出处大节。千载联芳。岂非公不食之报耶。于是乎公为权氏之太中矣。于乎休哉。后孙前正言凤熙暨秀士秉彻,云焕,载斗裒聚诸贤述作。釐为实记一册。以余为弥甥也。俾书卷尾。窃惟公早有词华声。立朝而有乌台白简之称。休官而有贤友觞咏之乐。风采韵致。绰约可想。而著述无只字传。郤縠诗书。殆若绛灌少文。为可惜也。然尝闻之师。曰太上无名。六丁下收。千载之下。想像馀韵。蒹葭秋水。可望而不可亲者。未必不有赖于文字之无传矣。余于公亦云。齿名诸贤之后。虽滥亦荣。不敢终辞。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4H 页
书默翁,霜岩两贤遗事状后。
权云焕舜卿状其先祖默翁,霜岩兄弟遗事以示余。慄慄然有惧色。其意盖曰状行与绘像同。一毛发不相肖。是别人。后三百年而采辑填补。可保厥肖。余谓舜卿曰。先先生逸事。子所追补者。皆有补世教。可质古人。襚二金公之敛。返吴公之榇。为吴淀经画。圣人所谓笃于故旧者非耶。至于伸救桐溪之举。则可谓履虎尾矣。然仁弘尚斥黄李亦绝。此在先生常事。固不足多称。其事则有关国家伦纪。不但以笃旧论也。火光州虚簿以救民瘼。与汲长孺之便宜发仓。李仲通之冒谤均税。孰难孰易。且光匠之构屋辞直。与醴川医之辞程氏钱。古今一辙。其孚信之验于民又如此。是皆太史氏之所张大而特书者也。而阙于原状。疏略甚矣。赖有诸贤私记。斑斑可考。其为徵信。奚止药师画工。子无惧焉。子厚之勤于搜访。可谓能孙。而吾子因而纂述。使两贤树立之大全。得肖七分之像于三百载之下。于是乎子厚为有功矣。抑又念之。两贤之遭遇。否与泰两有其时。其否而不乱群。国人知之。至于癸亥以后。则群彦汇征。不可谓不泰。而乃一出薄试。旋复敛退。翛然有与世长谢之意何哉。躬值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4L 页
丙丁。湖南义举无由自伸而万事可哀。则霜翁之忘形渔樵然矣。默翁则前丙丁观化。然丁卯之和。国家之辱大矣。勋贵秉柄。方且自以为贤。俯仰伈泄。曾谓贤者而为之乎。再入宪府。进涂方辟。而丐免求外。莅外未几。一忤于营则浩然归田。盖求外乃归田之渐也。谓忤营投绂。是其亢亢故态则呜呼非其实也。当时知己。知足堂朴公侑觞一语。其亦有以识之哉。有曰陶田不芜。张兴非秋。知言者尚可以绰约矣。盖出处君子之大节。非学足以识时明义者。不能无疵。一生征迈。有见于此。而始终不渝。斯其为两贤乎。舜卿戚戚然变乎色。默然良久。请记其语于后。于是乎书。子厚基德其名。
谨斋遗集重刊跋
我东文献。檀箕尚矣。罗丽以来。稍稍有述。而至季代。前有安文成。后有郑文忠。道德文章事业。启我五百年文明之运。而文成族孙。有谨斋先生谥文贞公讳轴。有德有文。辅仁而有益斋李先生齐贤。传道而有稼亭李先生谷。渊源师友。世莫与京。而与弟文敬公辅。并享绍修书院。实羽翼文成之功者也。先生有遗集若干曰关东瓦注。先生所自集关东存抚时诸作。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5H 页
而益斋序之。又有后承蒐辑散逸。为补遗为增补。前后凡三刊焉。今又以岁久板缺。谋重刊。安氏二斯文有商,鼎元请余置一言。余敛衽对曰。胜国诸贤。实启我邦文教。则今之业儒学服礼教者。追源溯本。其敢忘诸。乃盥手敬阅之。入而掌词翰。赞扬王化。出而莅州郡。刱立学校。其述作。忠厚质古。忧时病俗。爱君恤民之意。溢见于篇章。非吟弄畅叙之为者也。益斋所称关乎风俗之得失。生民之休戚者。信知言矣。藐末一后生。安敢赞一辞。然亦不敢曰我不知。而谨书诸卷尾如此云尔。
满月台联句跋
吾友山阴闵君用赫以满月台联句见示曰。此吾先祖农隐公昔在 洪武之壬戌秋七月既望。同诸贤畅叙之作也。而逸于先稿。昨年春。偶于晋州之武陵山中南氏家遗箧而得之。南是沙川伯之裔。流落琐尾。几于编户。而能保此畸零韵语。异矣哉。奉玩哽咽愀然。如祇杖奉觞。趋侍左右。而不觉年代之为远也。是岁有客又自湖南誊示者。噫。大贤咳唾。不与云烟同其消灭固也。而沈滞巾衍。至五百有馀载而始见于今。非偶然也。且以其门父兄之命命之曰。方谋刻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5L 页
先亭之楣。以寓朝夕瞻敬。吾子其叙之。载圭盥手三复。太息良久曰。圃隐先生。吾东方道学之祖。吾东之用夏变夷。自先生始。而七君子者节义文章。亦皆震耀百代。并世同朝。丽泽唱酬。何其盛也。要之皆高丽五百年间气之所钟。而以佑启我 圣朝文明之休运也。因窃惟念文字显晦。未始不与气数之盛衰相关。昔尤庵得石鼓摹本而寄意于周宣之中兴。今挽河之洗无期。蹄迹交于国中。变夏胥夷。毕竟不知税驾之地。而八君子既晦之遗什。适见于是时。或将为万年小华之兆眹欤。当表章一世。家藏而户揭。奚但为闵氏一家之所瞻敬哉。猥殿一语。揆分太滥。重违吾友之请。而兼致举篮之愿云尔。
书茅庐集后
吾乡近古先辈。有处士崔公讳南斗字士仰号茅庐先生者。不佞少从梦关翁游。梦翁于公为族孙。而继公而兴者也。以故闻公德行之实。详且久。日公之后孙秉渊,德焕。以其门父兄之命。抱公遗稿若干而造不佞曰。吾先祖造诣之深。践履之笃。大为师门尹文献公之所推许。而名位不称其德。迄今未克阐扬于世。此深可恨者。不佞敛衽而对曰不然。公之当日渊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6H 页
源之正。师友之盛。其得附青云者已多矣。身后遇任鼓山,崔勉庵诸长德。或为公玄晏而无溢辞。或以公为有道而无愧色。又得我先师芦沙奇先生之笔而为之跋。是数君子者德业闻望。将百世而弥光。公之名。亦与之益彰。何恨焉。曰遗稿收拾不以时。若此其寂寥。此又可恨者。不佞又对曰。天下有道。行有枝叶。天下无道。言有枝叶。噫。天下之言有枝叶久矣。而公独超然远览。方且自期以德行之科。言语文学。雅意所不存。此其所以为茅庐先生乎。且有德而文愈寡而愈珍。我芦沙先生只得公诗与文一两句而读之。便钦慕之不足而又嗟叹之。文稿之多寡。于知公也。何加损之有。君无恨焉。君之所可忧者有在。从事师友。进德修行。不失其家学之传。此最当务。若或反是。则先先生岂肯曰余有后哉。以遗稿之将入梓也。俾不佞置一言于卷末。曰韩文公脚下。非做文字地。不佞虽欲言之。柰诸君子之殚述何。无已则请书此以释崔氏之憾。而少效乡后生之责可乎。
书梅川宋公行状后
梅川宋公讳希达行状。立斋先生卢公所撰。而后三百年。始发于旧箧。其遭难赴义之勇。流离执丧之严。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6L 页
师友追从之盛。状中昭载。而乡后生。乃今始闻之。不惟乡后生。虽子孙亦然。是以人或听莹。载圭解之曰。宋氏世风淳谨务实而不求知。公之义勇孝谨。如彼其卓尔。而公则以为职耳。无足自多。未尝言。当时惟知者知之。馀人未必知。公之慈明氏谒状于立斋。立斋同时之知者也。状成又藏之巾衍。不欲汲汲于阐扬。一传再传。世代寖远。而响微影邈。远孙之茫然罔觉。亦无异矣。孔氏藏书于壁。孔氏子孙未必知也。与此何殊。盖实之所存。自有不可掩者。苟抱射斗之光气。则终非埋狱之物。特显晦之早晚有时耳。其后孙镐坤造余道其事。愿有一言。谨书之如右。若其揄扬发挥。则非微末之所敢任也。公之仲兄敬慕斋希哲有赴难殉孝之节。而沉晦不章。至文敬庵东道文集行而后始著焉。于公真鲁卫也。尝闻诸其裔在洛。故并及之云尔。
耻轩遗稿跋
耻轩先生柳公讳世勋。孝而尽诚。义而辨奸。孝蒙 天褒。国人皆知之。而义则耻名晦迹。不遇于时。知之者鲜矣。惟有乡里知己朴无悯,姜寒沙两贤。或诔焉而嗟叹之。或状焉而纂述之。两贤之言。百世之信也。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7H 页
晦于时者。得以传于后。公之遇多矣。遗文厄于郁攸。畸零收拾。仅诗若杂著十数篇而止耳。然读而味之。则尊德性敦人伦。严淑慝谨理欲。皆泻出衷赤而有补于世教。其自警诗一绝。有曰发白心犹壮。形枯志不衰。何时能劄住。也到毋自欺。其语意殆若有曾子三省之意。曾子于三者。曷尝不能而日省之如此耶。一毫不自信。不害为未能。曾子犹然。况于公而曰已到乎。盖其学一以自信。脱落为人分数。而犹战兢内省。不敢自懈。此其所以为耻轩先生乎。世有知言者。愿以质焉。其后孙晚坤,奎洙以其遗稿之将入梓也。请置一言。谨书所感如此云。
书岳阳亭讲规后
为学与为国。同一规模。内修外攘。不可一日而偏废。舜敷五教。夷猾是忧。孟愿学孔。杨墨是辟。朱夫子所编小学之书。即五教之遗法。学孔之阶梯。而其一生秉执之大义。不过曰攘夷而辟异也。此读小学者之最初讲明者也。吾东小学之学。倡自暄蠹二先生。世称鲁斋后一人。载圭之愚窃以为未也。鲁斋之于小学。敬之如父母。信之如神明。诚小学中人。而濡裳于铁木之雨。抑何哉。若是而以二先生拟之于鲁斋。则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7L 页
二先生不其累乎。呜呼。曾谓鲁斋之贤。而独不知华夷之辨。为天下之大防欤。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鲁斋之心。岂不曰赵宋运移。中国来苏之望已绝。秉彝之性。极天罔坠。不以古今华夷而有丰啬。则固无不可为之时。亦无不可变之人。与其深藏于岩谷之中。曷若用华变夷。使之进于中国乎。其心亦不可谓不公且大矣。而独恨夫未立而欲行。代斲而伤手也。权非圣人不可用。而狃肸之召。虽圣人欲往而卒不往。以鲁斋而卒往之。其蹉跌亦宜哉。山石公,丰五与河南诸子。设小学讲于岳阳之遗墟。余于昨年秋。猥侧其间。钦艳之赞仰之。为之记其事。山石公又以讲规增删见属。余忘僭不辞。略加点定。仍念向所称修攘之义。虽敬信如鲁斋者。犹不免于后人之讥。况世级益降。欧氛涨天。鬼教充宇。不但神州之陆沈而已。则未知讲小学于斯亭者。其尽卓然有见于斯义乎。愿诸君尽力于五教之目。明目于辟攘之义。造次于斯。颠沛于斯。须于衽席宴安之中。办得含须正终之志。则庶几无愧为小学中人也。诸君念哉。
书咸安赵氏派谱名行录后
赵氏有世德编。德谷先生以下道德文章忠孝节义。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8H 页
磊落备载。已行于世。吾友将作君镛韶将刊派谱。手定凡例。俾载圭勘校之。又以先世名行之表著者。列之篇端。世德编所载者。文繁不可尽录。俾载圭节略之。其未及载编者。以次续之。旁亲之有可记者。亦不没而录为外编。名之曰名行录。谒弁文于松沙奇君宇万。其从弟镛九以宗老之命。又请载圭置一言。载圭窃念谱以明系收族。而名行录则以似述先德。为子姓之柯则也。赵氏之同是谱者。苟欲由御侮公之忠。佥枢公之孝。而溯而上之。追德谷先生之道学节义。沿而下之。修凤冈公之行义。初花,宗衡公之风猷。则赵氏堂构之责。不其重矣乎。其克念哉。其克念哉。
沧浪亭遗稿跋
载圭少侍王考膝下。王考尝言吾外王父沧浪亭先生。以京华世家。漂寓南乡。德而未施。文而未售。因有恻怆色。载圭心窃识之。今年首夏。往拜戚丈同枢公于井上。公以先生遗稿示之。托以编摩。载圭不敢辞。拜受而归。盥手而读之。盖先生之于文。斧藻违彰施之时。礼乐阻独对之路。巷居自守。乡曲酬应。非有议论之可张大者。缘境信手。不役志于文。然腹笥之英华。积蓄既富。故把笔自然淋漓。往往文彩彪蔚。如雾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8L 页
豹云龙。时露斑鳞。苍然其色。𤨿然其声。汪若川驶。屹若山立。淡若古井。烨若春华。情态随异而不离乎正。至若箴铭之作。训诲之帖。本之儒门真诠而可以为后人之柯则。以之治心修身。以之正家应物。其操守之笃。践履之实。断可识矣。所谓万千其变。卒泽于道德仁义者。先生其庶矣乎。呜呼。井渫不食。诚可恻也。载圭于此重有恻焉。当时而无昌黎先生。桐柏不显。后世而无弇州山人。济南无传。既不遇于时。又不遇于人。追念王考恻怆之意。不觉掩卷而太息也。抑又念之。先生恒抱羁旅孤忧。发于篇章者累矣。今子孙蕃衍。门户成列。簪缨间出。溉食之报。不可诬也。啬于遇而丰于报。其亦不兼与之天也欤。校雠之役。非謏寡所敢率尔。谨分类编次。辨其豕亥而还之。呜呼。先生而其终不遇者耶。姑书此以俟之。
跋濂湖许公遗集
公尝仕于朝。爵阶堂上。而后之称公者。一辞以濂湖居士而不官何哉。古之高蹈隐沦之士。亭亭物表。爵禄不足以为荣。公盖其人欤。余窃嗟异焉。及考论其世。官爵其傥来也。居士其素志也。公早年志学。动遵规矩。寤寐经子。而于 正庙御定两贤传心录。嗜深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9H 页
枣菖。以为卷中私淑。从游于性潭之门。讲质道义。俄而以世业选于武。则公以为出身事主。文武何殊。但尽其分而已。尝侍 筵讲。历论古今治乱君子小人之分。陈对纤悉。大蒙 嘉赏。目以儒弁。自是以文学见重于朝。历职外内。进涂方亨。而公翛然谢事。归老于濂湖之上。温理旧业。日与贤士友觞咏自乐。萧然风味。真江湖居士也。呜呼贤矣。公之先。有总管公遭遇 宁陵。号称虎将。而冒祸受纳 皇明遗臣之避地东来者。盖有闻于春秋之义者。公之家学。有自来矣。其后孙骏以事状示余。请一言。谨书之如此云尔。
书明窝遗稿后
明窝遗稿一册。李君相轸。蒐辑于断烂之馀。而附以其先大人所撰家状一通。其大人公风流儒雅。亦一时豪士。而载圭少荷知爱者也。谨按公事亲而有过人之行感天之异。友兄而一生大被。尺寸不入私藏。当黄猿之变。明于国贼边之义。而尊贤尚德。尤致意焉。盖本之孝友而济以文学者也。李文清之廉介而临门致礼。闵文忠之刚正而赠诗叹赏。其人品闻望。又可知已。但遗文零星。其平日内省深造之功。不可得以考。然有述怀一诗曰心有忿时师百忍。语当难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49L 页
处景三缄。盖有意于惩忿慎言也。惩忿所以辨惑也。慎言所以顾行也。其七分之心。亦可以想像矣。李君以弁文见徵。非余所敢。姑书此于后。以答畴昔知爱之意云尔。
书敬慕斋宋公遗事后
忠孝性耳。因吾所固有。尽吾所当为。初非有所为而为之者。名之显晦。于我何有哉。然名者实之宾也。有是实。斯有是名。如影之随形。而或在云翳之地。则形虽大。影不可见。少焉云翳披撤。则影固在矣。吾乡先德敬慕斋宋公。当 穆陵岛夷之乱。殉于忠孝。侃侃乎其承父之志。烈烈乎其抗贼之义。使当时见闻。为之发竖骨竦。而有司不以上闻。旌赠之典。阙而不举。翳然埋没于草莽之间。赖有文敬庵东道为之立传。世间始知有宋敬慕。敬庵何从而闻之。噫。睢阳故老。奚独于巡远乎而有之哉。其后郭俛宇钟锡铭其墓。又加详焉。宋渊斋,崔勉庵诸贤。于公之考参议公墓文斋记。皆表出而致意焉。于是公之名。当久而益彰。苟不有素所蓄积之实。恶能致其然乎。俛宇以学道修行而不幸办一节。深致慨惜。而至谓使处亨嘉之会。厌饫其所学。则达而施事业。穷而亦不失儒望。抑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0H 页
何所考而言也。敬庵之传曰。长而好学。喜从贤师友游。当时名儒一百三十馀人。皆其同志也。敬庵去公未远。必有实迹之足徵者矣。的指其数如此。而不著其名。以其多而不可尽名欤。好学之笃。遍交一世之名儒。则其志业之远且大。可知已。此其遭时之艰。卒能成就其节义。盖平居而有学道修行之实。是以出可以有为。处可以有守。不幸而遇难则死生以之而有所树立。噫。世之务事功而訾道学者。适足以乱天下而已矣。其自名学道而无躬行之实者。反以为道学之害而终亦必亡而已矣。实积则名自随。形端则影必直。凡今之从事于学而以无名自沮者。宜于此鉴焉。其后孙在洛请余置一言。遂书其所感于中者如此云。
书云庵田公遗事后
易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云庵公其庶几乎。今去公之世三百有馀载。而遗文散逸。志状又不传。只有县志所载数行语而已。可谓寂寥矣。何以视其履而考其祥哉。盖履祥之表也。祥履之影也。表不端而影直者。天下未之有也。考公之祥。生而享平格之报。没而垂椒聊之庥。可谓元吉矣。其素履之周旋罔缺。绰约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0L 页
如亲见矣。田君相武刊谱将告功。以公遗事欲列之篇端。而要余撰此为状。谨起而复曰。襄阳耆旧志。庞德公事行。只遗之以安一段事耳。公之行状。一县志可以徵信百世矣。玆就县志。叙其生卒官职及世系子孙以归之。因书其尾如此云。
书南壶谷及姜氏赠山翁诗后
山翁。南公讳樛自号也。翁之身后。子孙流离。遗文无一字传。世代寖邈。平生行义。无一辞可诵。翁遂为山间无名翁。惟此二诗传于旁孙家藏。壶谷许以南州一人。而有曰山斗高名。壑冰清标。惜其虚老林泉。深致慨焉。壶谷岂阿好哉。姜泐其名。不知何人。而味其诗。盖亦高士也。有曰佳士生南纪。高名挂北星。其落句曰投诗景仰志。不是月朝评。信乎其恋德之由衷。而翁之为一时闻人。断可识矣。世固有以文华韵致闻于时者。而考其行则鲜能笃实。若翁二诗。皆以孝友之行。自守之操。不谋同辞。是必有内行之笃而足乎于人者。亦可约绰矣。葭露伊人宛在而不可见者。非翁之谓欤。傍后孙廷燮以诗示余。请数行跋语。其意盖欲其不永泯于后也。然任此责者。世自有人。余何敢。姑书此使之往求焉。
书兰谷遗稿(저본의 원목차에는 '事'로 되어 있다.)
兰谷。尹友滋铉先大人号也。崔勉庵状其行。宋渊斋表其墓而无愧色焉。遗事序跋。则若郑若宋若金若柳诸公。俱以一代名儒而发挥之。信乎幽兰在谷。芬馥远播也。滋铉以诸贤手笔。褙起作帖。藏于家。岁甲午冬。东匪作闹。家藏荡析。是帖灾焉。滋铉以为他无惜焉。而痛在于是。遂乃茧足千里。更誊于诸贤书稿。釐为一本。嘱载圭记其事。孝子无穷之思不敢孤。谨书之于尾。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1H 页
安东权氏派谱跋
圣人制礼。服止于四世。四世谓之族。以下则同姓。是故古之谱其族者。谱同高祖之亲。而后世谱法寖广。自初祖以降。罔有远迩。百世同编。盖祖同则宗同。通同收录。其于谱规。可谓盛矣。然氏族繁衍。年代久远。而升沈不同。真赝难详。亦理势之所必然者。不慎其难而勉强以就之。则非明系收族之义也。权氏族大以繁。在东方为甲乙。而又修谱旷久。后承之名不载谱已四世。则其难慎尤异于人。况今俗习不古。杜郭之冒称者。不胜其多乎。权氏年前修谱于三嘉。而以监正公讳执德为中祖。固亦难于大同也。然后监正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1L 页
者。亦散处远迩。不下于他族之为一姓者。则其难慎均也。今后于霜岩先生讳浚者。以霜岩为分派之祖。而谱十世之族。其亦可谓折衷于古今之谱者矣。其得姓。自丽太师讳幸始。钟鼎瑚琏。忠孝节义。世趾其美。为东方著姓。而霜岩一派。又望于南服。霜岩先生当 宣仁之际。有出处大节。其子德庵公讳克履,愚川公讳克有有学有守。嗣是以降。名位虽少逊于前。而渊源之学。孝友之行。兰根凤毛文采。在在可述。至其武选者。律身理官。多不失诗礼旧物。总而言之。桂林无别枝。玉山多层峰。吁其盛矣。谱既成。谒弁文于勉庵崔公益铉氏。其于谱系之义。氏族之盛。殚述无馀蕴。而但于派谱之曲折。有未详者。以故权氏诸公。又命载圭跋其后。载圭弥甥也。世交子也。谊有不敢辞者。而又念谱者明世系正伦理。以寓古宗子法。风俗以之而厚。朝廷以之而尊。其所系之重。不但为一家之文献。而世益苟俗益偷。史无阙文久矣。今修谱家认以为自己私藏而莫之难慎。若权氏诸公。其免矣乎。谨书此卷末。以闻于世之修谱者。
书在阿堂行录后
兄溪居而为季方。弟止巢而为元方。若阿堂公。可谓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2H 页
二难并矣。不佞于止巢公。猥托同门。尝获承颜色矣。溪居公则于先师溪居遗稿序。亦想见其风采矣。今读公行录一通。孝友之实。无间于人。雅望之重。有闻于时。至蒙洪梅山兄难弟难之许。盥手三复。如复见溪巢二公焉。吴氏方修谱。以为公之事行。宜载世德之编。而以行录之出于止巢。或嫌阿私。走人问墓铭于不佞。不佞敛衽言曰。不然也。吾见止巢公𡺚崒之气。坦直之言。决非阿好者。尤足为徵信百世。何嫌之有。不佞精魄都蜕去。所馀蜩翼而已。柰公何。遂书此于尾以归之。
交河卢氏藏谱跋
卢氏本中国范阳人。唐之氏族志。与博陵之崔。为甲乙族而闻于天下。及唐季政乱。护军大夫穗率诸子避地东来。诸子皆有功于鸡林。各受封邑。交河伯坞其第二也。鸡林时无氏族志。交河氏之文献。遂为杞宋之无證。至讳康弼佐丽朝封宣城。宣城即交河之别名也。自丽迄 我。世袭忠勋。累公累卿。为东方著姓。中叶以降。卢氏沦于海上。以明庵公之忠勚而爵不称德。自是名位虽不显于朝。而世以文行相传。树立门户。闻于一省。亦可谓源深而流长矣。内弟钟学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2L 页
与其从祖兄钟吉。移寓三嘉山中。躬稼樵以自遣。琐尾极矣。于是伤门户之零替。惩鸡林之无徵。欲修世牒。藏之石龛。使有考于来后。而就余谋之。余悲其穷而嘉其志。为之勘校缮写。俾藏之。且告之曰。人家兴替。不系于名位之升沈。在于家法之承坠。不须读小学当法卢氏。非君之先世行义孚于人。至今传为美谈者耶。君兄弟虽穷困流离。而其孝友睦姻。有足可尚。吾知君之必有后矣。今日之穷。安知不为蠖之屈龙之蛰。而将伸之机缄耶。吾弟勉乎哉。
书虚斋权公遗事后
载圭于虚斋遗事。叹默翁,霜岩元季氏之贤也。朱子赞考亭聚星亭。极称陈荀之贤。而末以群彧之附操忘汉。深叹嗣守之难。又尝致疑于家庭间一种邪议。言其流害直以洪水猛兽断之。噫。若默霜二贤。当弘瞻斁伦之时。斥绝杜门。十年坎壈而无怨悔。公霜翁之玄孙也。金乌大归。不复进取。终老岩扃。足以追光先烈。古人所难。在公却无难焉。其家传心法之勿替引之可验矣。戊申亮佐之变。其酝酿包藏。厥已久矣。邪说横流。举国眩惑。卒致凶逆之变。于是知洪水猛兽之叹。为不我欺也。公于是时。诛凶讨逆。悲愤慷慨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3H 页
发于篇章者。秋色峥嵘。亦课忠责孝之遗意也。盖金乌挂榜党人。虽不详其的指何人。而戊申祸胎。安知不萌芽于斯时耶。然则公之炳几之明。亦可谓远矣。忧世之君子。表章而遍告之。以闻于今之士大夫。则必有赧然而愧耻者矣。窃有望焉。噫。
书菊泉许公孝弟忠信四字帖后
右菊泉公遗教也。公疾革。家人问后事。倩傍人书此四字以遗之。噫。不惟观化不怛之为难。亦可见平生所守之正。临死不易也。公之遗文之孙静隐公朴勘校而巾衍之。不幸罹郁攸之灾。至玄孙瓘。始收拾断烂。将付剞劂氏。属余校雠。且曰珠毁于椟。所馀鳞介耳。不亦痛哉。余对曰。德本也。文末也。古之学者先本而后末。菊泉公非古之学者欤。其德行之实。观当时诸公之诵可知。而后之状公者。至以菊下之泉。比之颜亭之水。则其文之为珠为鳞。又何必论哉。略辨其豕亥。而请书此四字于卷端。以相其役云尔。
题水月堂逸稿
国家以科举造士。尽一世纳之彀中。微是士无立扬之路。虽高才明智。风声习尚之所驱。鲜能脱出。余于水月堂田公。重有慨焉。公之后孙溶奎收拾公散逸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3L 页
零稿。就余扫尘。敬受以阅之。盖亦不免于铅椠程式。而其议论见识之滂沛明白。非世之剽窃缀缉者之所能彷佛也。其文则程式。其义则得于经学者也。惜乎止于上庠。而竟屈刘蕡之第。不得少试其蕴抱也。使公专事于古人之学。则可以发挥经旨。阐明道妙。以开后人之眼。此吾所以致慨于造士之法也。乃不揆耄昏。略辨银根。因以所感于中者。书涴卷尾如此云。
书洪闻叔(在鹤)墓志铭后
走少读朱子所撰高东溪祠堂记。未尝不感慨高风。而亦窃疑夫夫子称引之或涉过重何哉。百世之师。孟子既以圣人称之。则是何等地位。何等名义。高公之与陈少阳请斩六贼。及夫与贼桧为水火而至死不悔者。义信正矣。节信高矣。气信刚矣。功亦大矣。然亦何遽拟议于圣之清者。而断然以百世师归之耶。今得重庵金公所撰洪烈士闻叔幽志铭而读之。乃知高公果足为百世师。而夫子称引之重为有以也。呜呼。纸上悬想之与身亲见闻。其意味之亲切不侔。有如是夫。天地不崩坠。则支琴之山不泐。支琴之山不泐。则后百世志士之襟。将血泪之淋漓也。呜呼悲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4H 页
夫。奋髯大读。吞声长恸。而遂释其平昔之疑如此云。
书肯守堂世迹后
窃观古今传记。凡有名行事业可传于世者。莫不有祖先积累之功为之基也。吾乡先辈。有处士先生茅庐崔公。以笃学力行师友渊源。为世推重。夷考其家世。则盖亦有所自来矣。肯守堂讳俊立。早从芦坡李先生学。文学兼雅量标格出群。讳庆辉官主簿。讳应嵩号病叟。皆以孝友闻。是于茅庐。为曾祖若祖若考也。主簿公有兄曰涧谷公庆文。弟曰五竹轩公庆新。亦难兄难弟云。吁川丰而不源。无是理矣。崔氏将刊谱。收录先世遗迹。列之卷端。而三世事行。旧谱所载。仅仅如右。而父老相传称崔氏之贤。必屈指于三公。故后孙秉轼,德焕思欲编入于世迹之录。而无志状之述。以是为憾。丐余一言。余曰。君无憾。独不观夫木乎。冬而晦根。春而烨敷。君家三世。其晦根之时乎。二君世交也从游也。遂书此以释其憾云尔。
书蓑翁实纪后
躬渔具旨。董生谁俦。笞常深受。伯俞何罪。喜怒不常。耄昏以也。敢懈候门。膳馀末原。礼意然也。敢不献新。侍疾尝药。居丧不肉。不敢以衰老自懈。而奉祭致齐。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4L 页
齐必严。上墓辄哭。哭必痛。于乎。曹蓑翁之孝。可谓有始有终矣。又有难焉。富与仁之不兼为久矣。翁先贫后富。力穑以办。非其有则丝毫不取。买田未尝上下价。赈粜未尝求息。至于宗族之遗乏者。邻里之不能养不能葬者。赒恤之无常数。以支体之不可分贰而不听兄弟之异居。以子孙之不可不教而为之立斋择师。皆是为仁之事。而卒能富有奚以欤。翁一生节俭。老犹布衣。被其禁奢华。省冗费以存赢馀。积累以致之。岂世俗殖货之谓哉。盖翁性于孝。本既立矣。仁之道。宜自此而生。节俭亦性分中事。能不失天之所以与我者。天亦为之厚其生。宜矣哉。翁早孤而贫不能从事于学而能若是。其资禀之美。岂非所谓天璞之自然。不待雕琢而可贵者欤。抑文贞先生之家法。犹有传者而素所擩染欤。曹君子晋。其肖孙也。以曹仲谨之传,崔勉庵之表示之。请置一言。余盥手受阅之。可保翁之不朽于世矣。如余曷足为有无。但于仁富之际。少欠说破。于是乎言。
松谷遗稿跋
孝弟天性也。与生俱生。夫人莫不然。而能不失者鲜矣。若松谷柳公。性于孝弟。一举足一出言而不敢忘。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5H 页
与之俱生而俱死者也。有子曰。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本既立矣。仁之道。由此而生。以之事君。以之事长。以之处夫妇交朋友。无施而不利。而公早废公车。结志高远。所乐者云林而已。所狎者泉石而已。其势只得仁于一家而已。然其发于诗文者。壹是皆爱君忧国伤时病俗仁民爱物之意。而于淑慝消长华夷变革之际。长吁短叹。累致意焉。夫尚德而不尚辞者。言行常相顾。言处即是行处。世之观公遗文者。不以文视之。而以公之七分真影视之。于知公也。其庶几乎。盖公于文辞。素泊如也。或因读书有感。或遇山水赏心。或因事叙实。皆信手成语。从学者畸零收拾总若干篇。或者疑公谨礼人也。而其追服一节。或涉于过中而失经。然孝者生思尽情。死思尽哀而已。生死两缺。则当为孝子终天之痛。公之心以为君子有终身之丧。缺于生者。固不可追矣。缺于死者。身在则可追矣。至痛彻肝次骨。按住不得。圣人所谓观过知仁。正在此处。况朱子以追服为近厚而无贬辞。则亦不可谓无所受矣。遗文之在巾箱二百年。子孙自咎。将付剞劂氏。托不佞以雠校之役。非耄昏所可任者。累辞而终不获。拭眵栉阅。略加釐正。而遂书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5L 页
涴卷后如此云。
书芦翁形气质说后
或有问于余曰。芦翁以为形质之外。更别无气质之质。然则先儒所言变化气质者何谓也。形质亦可变欤。曰子所言变者。指面貌之媸为妍。身干之短为长而言欤。此则不可变也。先儒所言变者。非此之谓也。乃指其气质之性耳。性岂有形质乎。性无不同。而气质所禀。有刚柔善恶之不同。故所同者随其不同而自为一性耳。变者变其异而反其同者也。张子所谓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是也。程子所谓及其清也。却只是元初水是也。然则变化气质云者。非变其形质之谓。而苟能变其性则形质亦随而变也。故曰润身。曰体胖。曰睟于面盎于背。见乎其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皆是也。且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宫室饮食之居养。犹能移体。而况乎居仁居敬以养之乎。盖气者阳也。质者阴也。阳变而阴随之理也。岂有气既变而质不可变乎。请以一浅事谕之。于此有炭火焉。火气也。炭质也。火之消灭也。其炭黑顽。火之燃炽也。其炭红鲜。气变而质随之者。无物不然。独于人也。气变而质不随而化乎。柰何以此疑芦翁之论乎。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6H 页
跋振义录
振义录。录山南金公某丙寅遗迹也。丙寅秋。洋胡猖獗。陷我沁都。公以草茅韦布。奋义檄召。应者云集。器械资粮。亦随而办。启行有日。闻贼平而止。盖急君父之危。民彝也。慷慨而奋起。凡有智勇者。犹可能也。无一资半级名位之可藉而动人者。而一呼而四应。非信义智略素有以服人者不能。论者以为难于健斋诸公者。非过论也。抑备器械赍刍粮鍊纪律然后爰方启行。则非无他端以附秦军之比。而亦庶几乎师出以律之丈人。使贼就戮少稽。则公之所抱可展。成名可期。而卒莫之试。论者以是致慨。然公义士也。义者无所为而然者。岂蕲名而为之乎。公之心必幸其扑灭于未炽。而不恨其莫我试也。若载圭则别有慨焉者。呜呼。公之时。吾东春秋之义未坠于地。唱焉而有若芦沙先生。和焉而有若华西先生。一辞以为洋胡不可和。上格天心。庙算大定。杀伐用张。召募有命。人人皆知妖胡之不可与共一天。则义檄之下。响应之云集宜矣。而今时则不然。蹄迹交国。怀襄滔天。礼乐沦于粪土。斯文变为异端。人类化为禽兽。而天地为之闭塞。此何等时也。使天祚吾东。自上有赫斯之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6L 页
怒。而在下有如公者起。则人民之响合。果亦如公之时乎。抑否乎。愿以谂于远近知友也。
书礼笏合编后
古昔圣王。以礼化俗。人人习于礼。习惯自然。若无待于笏。而犹曰执笏搢笏以备忽忘。况叔季礼废之后乎。此后世笏记之所由兴也。吾友郑君月波子类辑礼笏十篇。使诸生肄习之。盖横渠夫子教人以礼之遗意也。本恭敬以壅根柢。谨节文以固筋骨。卓然自立。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可得之于此。苟或忘本实事繁文。所习者止于容仪度数之末。则周折揖游之际。虽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史焉而已。噫。岂月波子编辑之意哉。谨识其末以勖之。
题权应九手书小学书后
敬之如父母。信之如神明。此鲁斋于小学书云然。若鲁斋。其亦可谓小学之肖子也仁人也。子之于父母。心知百体。受之全矣。人之于神明。动静云为。体之而不可遗。故曰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则无时而不父母矣。曰昊天曰明。及尔出往。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是则无往而非神明矣。曰洞洞属属。执玉奉盈。曰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此敬之之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7H 页
说也。曰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曰毋贰毋虞。上帝临汝。此信之之谓也。非父母无以有是身。非神明无以有是德。非小学无以做这个人。呜呼小学书。信乎其父母矣。信乎其神明矣。吾友权君鼎焕手书小学书一部以尊阁之。为终身从事之地。其弟云焕以乃兄之意。请余置一言于卷末。余奉阅一过。其字画楷整之始终如一。亦足敛衽。而其立定劄住。以为毕生家计者。尤可艳叹。遂书鲁斋语以复之曰。吾友苟能以鲁斋之心为心。则凡书中所言之言。是父母之命也。所行之行。是神明之为也。吾友之所手书者。岂非模写其真影之本。象设其陟降之位乎。一举足一出言。无时而不小学矣。如常侍之。其有不洞属而战兢者乎。如常见之。其有不毋贰而毋虞者乎。吾友念之哉。呜呼。人孰无这个父母。又孰无这个神明。然而能敬能信者鲜矣。年岁蹉过而晚始觉悟者有之。故曰如三十岁觉悟。便从三十岁立定脚跟做去。八九十岁觉悟。亦当据现在劄住做去。今吾友年几四十。前此亦尝觉悟于是书否。其劄住立定。定在今手书之日。悔前日之蹉过。追将来之敬信。则亦岂无诱衷启蒙以遂其志愿者乎。父母至慈焉者也。神明至仁焉者也。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7L 页
吾友勉之哉。
书谦庵朴公行状后
科举之学。口圣贤而志利禄。号称名士而皓首汩没。苟贱污卑而不知耻。滔滔者皆是。若谦庵朴公。庸非拔出流俗之高士耶。才气颖脱。早业功令。未二十而时人目之以文章。莫不敛衽竖幡。屡举而不利。则乃慨然自悔。弃之若浼。晦迹林泉。以养亲训子为本分事业。而玩心于圣贤之书。乐而终身。视俗士之营营于功利之末者。岂不是勇脱洪流。岂不是凤飞千仞乎。后孙泰根奉其状。谒余以墓铭。余非其人。所不敢也。顾枉费半千里行役。殊甚缺然。遂书所感于后。以谂诸世之业文者云。
琴石寿瑞诗跋
强圉作噩之孟冬。过四明稽樵所。出示其先大人寿瑞诗稿。请尾一言。余既不参于奉觞称贺之末。而今后时矣。贺则不可。窃惟卷中诸公。皆一时之名公钜卿闻人韵士也。稽樵兄弟妆帖而珍藏之。又缮写成编。谋绣梓以寿其传。宜矣哉。但时移岁迁。不惟治级有污隆。人心亦随而变迁。此朱先生之叹息于韩无咎,李德远也。今日卷中诸公。又安保其果无前后两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8H 页
截人耶。设有之。自当为世道歔欷。其在琴石公之自求向用。则何加损之有哉。览是稿者。毋以名院记中某也某也。为轩轾于主人翁也。姑书此以塞稽樵之责。稽樵故人闵台兄致亮其人。
题烈妇金氏从容录
古今妇人。殉于烈者何限。而能从容取义。到得十分尽头者。惟沈载德夫人瑞兴金氏一人而已。沈君鹤焕录其致命事实及 旌褒赞述文字。合为一𢎥以示余。余敬阅一过。题其卷首曰从容录。窃谓金夫人传神。此二字其庶几乎。
书金一蝉唱酬诸作后
一蝉金翁国鲁。吾先大父爱友也。翁请一言。余辄辞以不敢。首尾二十年。翁之请愈勤。余曰。翁广交多名胜。为翁作述甚盛。如吾曷足为有无。且翁之请。与翁之名不相孚。蝉吾知其无求于人者也。翁之屡请而不惮烦如此乎。翁笑而不答。因以唱酬诸作示之曰第观之。受阅未半。有先大父及诸父诗文。余作而曰。于吾既三世矣。吾之屡辞固过矣。看过将终。有戏赠默窝诗一律。翁所自作也。落句曰不须钓姓名。余沉吟良久曰。翁之意。吾今而后。乃知之矣。翁之请于吾。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六 第 58L 页
不过使余为继述先谊而已矣。若求之也。诸名胜已足矣。何必于吾乎。不须钓姓名一句。讥警切矣。宁不知自反。以此推之。诸名胜述作。必乐闻而乐道之。如古人感蝉之作也。一蝉翁何与焉。古人感蝉之作何限。而陆云之序,欧阳之赋,东坡之诗。其尤著者也。彼嘒嘒泠泠者。岂求之而得耶。盖其清閒冷淡。有足感叹人者。宜乎其作者之多也。先大父之所尝爱之者。其亦在是欤。及将还。书此以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