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x 页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记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3H 页
浦上斋记
友人遁溪李翁。晚结数椽于浦会之上。为藏修之所。余尝一过而窃疑焉。浦者江海之曲也。浦会之为谷也。在万芝之南阇崛之东。左右𡺚嵂而峛崺。陂陀而周遭者。云山千重而已。谷中之水。线流断续。无一曲之涟漪萦回。而名以浦会。刱之者谁氏欤。古有霅溪沈宾王者癖于山。所居无山。而筑一室。名以山居。以室前之怪石巉然者。为崆峒天台。松竹森然者。为云门禹穴。自谓千岩万壑。磊磊在吾目中也。之人也其亦有江海之癖。以谷中之残流断涧。拟之于太湖沧溟。而胸中犹有汪汪然者乎。抑又闻之。君子之道。未尝倚于一偏。孔子言仁智之德。乐山而兼乐水。周子观太极之妙。临水而又对山。智仁相为终始。动静互为其根。未始有一而无一也。是以学者毅欲其山立。弘欲其海纳。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之人也其亦有闻于道者乎。山居而寓遐想于江海。其意岂偶然欤。盖有而有物也。物不可恒。无而有理也。理之妙无穷。名之者寓形于物。随物而为有无。虽不可知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3L 页
其为谁名之之意。至意存焉。不随物而为有无。然则之人也其亦造物者之徒欤。翁有子铉五从余游者。以翁之命问斋名于余。余以地名名曰浦上斋。因记其所以疑者。问于翁。
虎溪记
走旧交多在绫阳。绫阳以山水乡闻于湖省。人物称是。短鞭游览。厌饫充满。道斗峰山下。有一区窈而深。云山千重。不知人间何世。住杖徘徊。意有高人逸士隐于其间。问之。文老人勉之氏居焉。勉之自少以孝闻。走慕之叩其云扃。其昂然之气。介然之标。溢于眉宇。真岩处奇士也。视其楣。揭虎溪两大字。于以见勉之孝思之不随地以迁也。虎溪勉之先庄。而世值蔑贞。冥搜遐举。因树于此。谢轩敞而寻容膝。抛膏粱而甘木食。是其浅浅者所能为哉。惟桑梓之敬。老而不衰。榜以虎溪而寓慕焉。岂非闻濂溪,紫阳名堂之遗风者耶。艳叹之馀。既赓以诗。又记之如此云。
雷天斋记
镜湖之曲箕山之趾。有洞曰大壮。闵氏居之。直其居数十武。有斋为子弟肄业之所。名之曰雷天之斋。取易大壮之象。而欲其肄业者之非礼不履也。盖人心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4H 页
本善。所具者天理。而礼乃天理之节文也。以心循理。所履之合乎礼。宜无难者。而鲜克履礼。私己之欲。有以间之也。故曰克己复礼。克胜也。胜人非难。自胜为难。故中庸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为君子之强。而朱子亦曰中原之戎虏易逐。而一己之私欲难制。苟不用大壮之勇。其何能哉。雷震天上。何等严威。何等果决。君子以之。整齐严肃以持其志。奋迅勇猛以去其私。则日用之间。天理流行。所履自中乎礼矣。然在初学。不惟克之为难。知之亦难。必须问学以穷其理。念虑之发。事物之应。随时随处。省察而明辨之。知其为礼则行之必果。知其为非礼则克之必决。持之愈久而愈严。不敢少忽。然后可庶几也。然则雷天之扁。其司戒者不亦严乎。凡游息于斯者。朝夕观省而有不惕然者乎。取圣人之至戒。而只为侈壁之资。则不几于侮圣言者乎。圣言不可侮也。天威不可不畏。诸君念哉。闵生圭镐从余啖荠。请余记之。
农云记
古者字以尊名。后世弥文。号以尊字。人人效颦。假借妆点。甚矣文之弊也。闵承宣云举之号以农云。异于是。农云之义有三。皆实际语也。云举仕于 朝。历扬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4L 页
内外。而乃飘然远遁。明农于云山之中。而曰农云。实事也。云举之先。有农隐公。云举乃其云孙。亦实也。农隐罔仆 圣朝。当八百会周之时。追西山采薇之歌。有石田王春浮云富贵之诗。农云之云。其亦寓石田浮云之志。其志亦实也。于是乎云举之担任百千斤。其重云举其能大耐得否。请略言之。以堂堂名士。托隐于农云。岂为口腹计哉。要以耕心田。仁义为耒耜。经训为菑畬。之农也卤莽灭裂。随耘随报。非真积之久。不可得也。不亦重乎。今闵氏后于农隐。百千其丽。独云举为农云乎。吾闻为贤人之子孙难。云举其亦知难而欲先之者欤。其高自标揭。不亦重乎。石田浮云。亦可谓与纲常为徒。而时则 圣朝龙兴。用夏而变夷。革陋而为新。先圣贤相传之道。始大明于吾东。农隐只守得不二之节则志事毕矣。今则反是。乔而幽矣。明而晦矣。吾道剥蚀。国之存亡。犹属第二。则岂直不二而已乎。不以身殉道。无以副其志。不亦重乎。嗟哉云举。其能大耐得否。吾为云举惧。虽然凡事实则立。不实则废。农云实孚其名。益勉实心。益下实工。惧实号之犹或有愧。则可以耐得重之之云。云举念哉。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5H 页
晚山堂记
山士之不得于朝者之所宜居。山而曰晚。则早而志于朝可知已。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耻以时异。早晚不须言。友人李相轸廷弼早有立扬之志。梦恼东华之春有年。盖是时。吾邦犹秉周礼于九有左衽之时。而独服先王冠服。朝廷犹有善政。乡党犹有善俗。较之今日。犹可谓有道之邦矣。以廷弼之才学敏达。岂宜抱拙山樊而不志于朝乎。迨其世道浸剥。足而辨而肤而蔑贞无馀地。则几何不乔而幽人而兽。全局黑死乎。于是瞿然悔耻。割恋弃好。拂袖还山。扁其所居之堂曰晚山。时年已四十馀。亦云晚矣。廷弼方且自慊。而视世之溺而不知返者。殆所谓蝉蜕于污浊者也。盖士之不遇于世而托晚节于山者。皆必有所乐。不识廷弼之所乐者何事。廷弼之雅好在书。中间不免被胡孙扰乱。不得大肆其力。今悔前算之归虚。要晚计之必收。回头就寂寞之滨。则雅好卒业。此其时也。若以晚而自沮。不尽力于追补。则却恐负厥名山。为林涧之惭愧矣。八九十觉悟。先哲犹曰劄住做去。则晚山桑榆未为晚也。李初平,吕进伯皆晚而喜学者也。卒能树立。善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5L 页
名长世。廷弼视以为则则得矣。藉曰差晚。有子有孙。以之身教而为可继也。又何晚之足云。其季子阳燮从余游。属之以记。
湖隐记
承宣李君退老于家。以湖隐颜其居。属余以记之。余曰。君之先。有松湖小湖二公。湖之于君。可谓世守之青毡。其不失旧物则善矣。但恐湖神之勒移湖庭也。二公之于湖。始终一节。真能不负湖矣。而若君则舍鱼虾之侣而驾驷马。解芰荷之佩而纽朱绂。鸥鹭寒盟。泉石无主。君之负于湖多矣。而乃卷而归也。还寻旧业。湖以寓乐。隐以托志。高自标揭。得不为林惭而涧愧欤。曰否不然也。隐与仕常相须。隐以求志。志可伸则出而仕矣。仕以行义。义不可则退而隐矣。然隐而一于隐易。仕而返乎隐难。盖恒人之情。因马念车。一出于仕则声名荣利之所驱。溺焉而不知返者。滔滔皆是。君进涂已辟。而乃却顾回步。修我初服。亦可谓难矣哉。某山某水。昔之时游钓之所。依旧无恙。猿鹤当为君欢迎矣。莼鲈当为君益肥矣。湖神亦当自贺得贤主人而其喜有洋洋者矣。君之所以能得此者。又岂无本而徒然哉。君有怀先人。思所以无忝。而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6H 页
以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书诸座右。夙夜警省。此其所以不随物以迁。而还寻遂初赋矣。守此心以往。将无不达。而使先业益巩。湖面增光。不亦善夫。顾今世变。视君退归之时。不啻百层矣。朝而人而夕而兽者相望也。君吾知其免矣乎。乐成人之美。先民所程。是以言。
偶爱亭记
凡物之不期有而有者偶也。宜春之有武夷溪。溪之有偶爱亭皆偶也。武夷以朱夫子之所藏修。而为天下之所宗仰。后之高景者。必曰武夷武夷。而吾东僻在东表万里之远。非跂望可及梦想可到。而乃于宜之北。有小武夷溪。溪发源于阇山。山宜之镇也。山之自北而南者。又转而东。溪水随山势之屈折而东流凡九曲。溪流两旁。丹崖翠壁。或引抱或耸拔。左右顾瞻之不暇。而又有平冈长阜。旷然而舒。窈然而深者。即亭之所在也。又有鼓楼岩,玉女峰。或近而呈奇。或远而隐鬟。至若循溪而峛崺。削者如屏。立者如掌。矶可以垂钓。灶可以供茶。考之以武夷诗序。则殆乎具体而微。名以小武夷非夸也。名之者谁。其亦羹墙于夫子者欤。吾东称小中华。苟小华也。不可无小武夷。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6L 页
造物之巧凑。有不期然而然者欤。尝与宜之士友游于溪。因其名而慕其实。遂修契立约。为每岁会文之地。而汝谷居近故南氏为东道焉。今南氏之秀昌熙,台熙兄弟不爱倾赀。为屋四间。房室厅堂略备。而瓦而不茨。以图久远。又别为寮以供止宿。经始于今年初秋。至十月而亭成。于是林峦改观。泉石有主。孰谓吾党之士。亦有云谷之蔡元定乎。问名于余。余取夫子小诗中语。命之曰偶爱亭。盖夫子体仁智之深者。得之心而寓之山水。动静乐寿有默契焉。其曰偶爱。乃自道也。今取以名亭者。地之偶合。事之偶成。为可爱也。事之偶不偶常相因。而物之有无有亦与之不常也。溪之上流。旧有余氏水回斋。弦诵之声。闻于当时。今化而无有矣。方其有也。岂知其无有。既而无有。又不知其始有。有而不随时有无者。其惟武夷乎。武夷精舍。当与武夷山水为终始。是岂有他哉。惟其有偶爱之心也。如欲使斯亭之今有。不为余斋之昔有。则亦曰心夫子之心。爱夫子之爱。惟夫子是则是效。使溪山增光。而无愧于武夷之名而已矣。是果偶尔乎。不偶尔乎。是在南君。而吾党游从之士。亦与有责焉。呜呼可不勉哉。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7H 页
后松记
后松谷城老人柳君益三号也。柳君从松沙奇友来新安。余始得见之。相与留数日。恂恂乎言不出口。若澹于嗜欲者然。将别松沙谓余曰。子盍为柳君作后松记。余曰。松于植物。其性最劲贞。故古之人多取而为号。松之弁以后。盖创见也。柳君曰。吾先祖有松溪公。吾后于松溪故云。曰不忘先德。彝性也。人情日远日忘。能久而不忘者鲜矣。况寓慕于号。惧须臾之或忘。过于人远矣。然凡文字皆有来历。岁寒后凋。圣人有言。后松之后。意实有在。而姑为是退托欤。虽然慕先之心。乃后凋之基本。今君本既立矣。请为君言后凋之难可乎。松无情。无情则外至之物。无以撼其中。雨露霜雪。随时而处。常人则有情。凡外至之毁誉欣戚得丧荣辱。皆霜雪于我者。而况患难之时。死生之际。其震荡击剥。不啻严霜酷雪矣。能卓然自立。不失其常。不亦难乎。不亦难乎。噫。人之患。大抵生于易。覆辙之多于康庄。为是也。苟知其难而难之。则不难矣。柳君勉乎哉。
复初堂记
方丈山中。有耕读成家。以修本业而无慕乎外者。李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7L 页
处士文玉氏其人也。处士有三子。季曰允国。允国与余旧相识。爱其志学诚笃。性行淳谨。而窃疑夫斯人也何从得来。一日余叩其所居岩扃。得承处士颜范。山野其貌。冰玉其心。治家训子。绰有成法。乃知允国之为允国。处士身教然者也。滞留数日。细叩其平生履历。处士喟然曰。吾幼少好学书。而计活无资。业樵牧行佣赁。随隙受读通史六七卷而止。志分力劳。两无所成。于是挈家入山。致力于菑畬。以为使免饥寒。则当复旧业而遂吾志也。已而岁不我延。奄过中身。惟幸有三子。于是窃有愚公移山之思。三子次第就学。庶可以继我初志。复我旧业也。遂以复旧堂三字书诸壁。所以志也。今老而听子。欲读书而无所于受。问句读于儿子。读小学语孟庸学若干书。穷庐枯落。非敢觊效。素好在是。亦可以送吾老矣。余愀然敛衽。作而言曰。今世有斯人耶。处士持心处事。真古人所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焉者也。何必咀嚼百家。腹笥便便然后谓之读书哉。处士所读。已终身尽多也。处士旧日之志。已克复矣。又家有贤子。将继志张大之。处士肇基之功大矣。处士逡巡逊辞。既又复之曰。旧字似欠尔雅。请改以复初。复初之意深。处士勉旃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8H 页
哉。遂次其语。为复初堂记。
兼山斋后记
中梅桂两山而有斋曰兼山。清州郭氏游息讲习之所也。郭君润正以许南黎,郭俛宇二公之记示之。且曰愿长者之亦有述也。余受读一过。向郭君道君欲使我文之。不合示二记。田地都被点了。以朱先生之地负海涵。被陈叶二诗。有教人无下手处之云。而况于余乎。无已则有一说焉。兼山艮也。艮者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者也。于德为贞元之际也。于时为冬春之交也。元生于贞。春开于冬。终而复始。理之常也。郭氏之始基于此。既数百年之久。而至于今日。可谓有终矣。伊后数百年之基业。亦始于今日。斋之取象于兼山。其意深且远矣。然则今日是郭氏翕聚蕴蓄之时也。盖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方其翕聚也。木晦根蛰坏封。寂若无兆眹。而实为发生之机缄。少有罅漏。生意走失。则及其发生也。必不能周流贯通。此君子之所以戒惧于未发时也。今郭氏正宜精白其心。绝出位之思。究时止之义。守数百年传来家计。而不渝于俗。不化于时。使山外之喧豗诳吓为狞风虐雪者不足以动。则会当有万和方畅之日。所谓敦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8L 页
艮之吉。非郭氏之谓耶。吾虽耄昏。不容无为郭氏一言贺。
止慎亭记
知其止。又加慎焉。无往而不得其止矣。渊斋翁命名之意。其在斯欤。物各有所当止。传所谓止仁止敬止孝止慈止信是也。是皆吾性之固有。人道之常行。而止者甚鲜何哉。知不及之矣。知及之。不慎则亦不能矣。止定于各。慎主乎一。一者心也。心为众理之总会。万事之主宰。心常戒慎。则事得其止。止慎之意。其深矣乎。亭在胜山之慎独谷。许承宣劲能晚年藏修之所。而使诸子读书其中。胜之为里也。负防山而抱濂江。苟求形胜则窈窕爽垲。非无一区之可妆点。而亭之必于是谷。地名人意。必有符会者矣。慎而弁以止。欲其慎之先于所当止也。锡名之意。又与主人之意。有默契焉者。是以乐闻而榜其楣。至于发其意而为之记。则勉庵公尝诺之矣。因仍世变。未果而遂成千古。余于劲能晚交也。属余以述之。耄且陋。何敢焉。顾亭之经始也。劲能以六伟见托。而文拙未副。今再矣。又何敢辞。窃惟慎之于事。如鼓之于乐水之于采。无往不当。而莫先于止。止之当慎。又莫先于独。以之为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9H 页
己则可以达天德。以之推行则可以语王道。二字亭扁。果何等器业。劲能亦老矣。其能担任得否。闻顷年里有狞风恶色。无前极变。而人莫敢谁何。劲能乃慨然长吁。挺身冒刃。一言折之。似此胆智气义。其于吾之裘葛茶饭。何难之有。先哲有言八九十觉悟。劲能尚馀十年二十年。惟在劄住做去。且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身教之馀。又岂无继而成之者乎。余窃有俟焉。
松隐记
石台之下新安之上。有村曰水山。李司果国元居之。余入其家。茅栋三间。极萧洒。背山面江。白云覆檐。清风入户。景致佳绝。恰是隐士之攸居。主人韎韦中人也。以银缨蓝袍。居然偃息于此。得无有林惭涧愧之讥乎。视其楣颜。曰松隐。余于是诘之曰。吸光饮渌。古之佣贩亦有之。以其所适然耳。虽以主人而居之犹可也。乃偃然高揭标榜。直以清隐自居。寄遐想于抚孤之渊明。挹古调于听寒之摩诘。不亦滥乎。国元曰。非我自号。吾师渊斋先生之赐也。其意盖曰古有朴松堂先生者亦以韎韦出身。而卒为名儒。欲学松堂。必须隐居以求其志可矣。故曰松隐。余曰。松堂岂可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29L 页
遽学。隐居求志。圣人犹曰未见其人。乃拟待于国元乎。国元勃然作色曰。彼丈夫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且人各有志。求之在我。我求我志。何难之有。而吾子诮诘之。若是其苛也。余怃然起谢曰。国元家世有儒门渊源。孝友文学。国元之箕裘也。靺韦乃其少年时气豪所使也。国元早自悔悟。折节从事于儒贤之门。吾固贤之。然意其为家传遗荫。而其能一朝奋发。卓然自立。有如此者。则未及知也。今观国元。其志气有似孤军遇敌。舍死向前。盖直气所到。金石皆透过。况吾所求之者。是吾性分内事。自有条绪路脉。而非金石无孔穴之比。又得渊翁为之依归。则何忧乎其志之无成也。然则其所拟待。姑以情迹之相近而曰松堂云尔。其进进直到乎大冬挺秀。圣人所叹后凋之操。将于子乎见之矣。国元勉乎哉。国元请书此以为松隐记。
敬斋记
粤自尧钦以来。群圣群贤。莫不以敬为传心之要法。至于朱夫子斋箴一揭。其妙旨之贯动静该表里。至严而至密者。昭晢如金镜之悬。而无毫发之幽隐矣。是以后之学者。无人不诵习讲贯。而考其行则躬不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0H 页
口逮。足与目违。滔滔是诵尧而行桀者。而能卓然自立。战兢临履。做真正大英雄。千百难一二遇焉。于是斋箴为一饷吟哦之资而已。夫子揭示之意。亶其然哉。闻绫之白岩。有文丈人凤瑞氏内行甚备。不以事物经心。杜门劬书。求之于心。验之于躬。绝閒出入。足不妄蹈。淡若古井。凛如春冰。贤士友之好而不阿者。为余诵之屡屡焉。吁为学固有通法。而入头各有单诠。如端木氏之恕。金华翁之刚是已。此老恬静无嗜好。堂室屏帐素如也。只有二大字揭于门楣曰敬斋。敬是此老之终身符也。皓首矻矻。不知年数之不足。其亦有味乎战兢知免之训欤。窃欲升堂拱拜以瞻敬德之辉。起余颓懦而未及焉。因其从子载熙。书此以寄焉。
砚山斋记
今之书斋。古之闾塾也。古之教者。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有五。本之于孝。始于发肤之不敢毁伤而终于立身扬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以之事君则忠。事长则顺。刑家则正。交友则信。礼义以纪之。诗书以资之。此古之道也。今世降。商商往来熙穰。外伦理蔑礼义。骎骎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0L 页
入于禽兽之域。古之所谓党庠闾塾。遂为鞠草。晋州安氏。乃以此时创立书斋于砚山之巷。为教子弟会宗族延宾友之所。嘻其亦慨世教之陵夷。有志于古欤。吾闻古之闾塾。有三老掌教。察少长进退揖让之序。以观其所习。是以乡有善俗。世多良材。未知安氏有能身任三老之责者欤。担任亦不轻。吾为安氏父老忧。若导之而不从。语之而不信。趋于时而化于今。则亦将如之何哉。吾为安氏子弟惧。安君士贤游从盖久。尝以其门父兄之命。谒斋记于余。诺之而未及焉。士贤重来索之。余方谢却人事。屏伏深山。不敢以阳界人自处。然滨死之地。亦不宜食言而肥于是乎。书斋始于乙己暮春。落于丙午仲夏。安君章镇终始致力云。
乐轩记
尔陵。有文处士国瑞氏颜其居曰乐轩。客难之曰。乐反乎忧而实则生乎忧。乐轩主人。其有忧乎。闻者曰。主人五福备享。而皓首穷乡。所逊者富。然田园亦足自饶。又多男。兰芽茁长。所谓乐莫乐兮。何忧之有。客曰。吾闻之。主人之世守青毡。孝友文学。恐恐然或有坠失。一语默一行住。凛然若渊冰之临履。以之自守。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1H 页
以之教子。若是而可无忧乎。且多福由其自求。岂若浅中者之得于倘来而自以为乐耶。闻者曰。有是哉。子之知主人也。吾将告主人而改之。客曰未也。古人云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斯语也充而极之。则惟孟子所谓仰不愧俯不怍。然后可以当之。虽不敢遽议。主人之意则盖亦志乎此。而日自省焉。又欲身教乎其子。斯其为乐轩乎。闻者唯唯而起。请书其语为乐轩记。
冰玉轩记
圣人乐山乐水之旨深矣。非夫体仁智者。不足以与此。而坡公诗曰嘘吸湖光饮山渌。佣奴贩夫皆冰玉。夫乐山水而能冰玉其心。经生学者之所不敢遽议。而拟之于佣贩。无乃文人虚夸之辞欤。山之静水之动。其体段气象。有似乎仁智。故惟仁智者能乐之。若坡公。只以山水之资于人者言之。夫人之心随物而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鲍肆兰室。久而与化。今居于泱苍之间。耳与寒流清。目与白石媚。而世俗之喧嚣氛翳。不入于心。其酝酿助发。亦可以移其气养其体。湖山之能冰玉人。亦非虚语也。权君君一家于湖山之间。余尝造焉。时雪月交辉。湖光山色。洁净明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1L 页
媚。尽入嘘吸。少焉徜徉。便觉襟裾之为冰玉。况日夕于斯者乎。吾故取坡公诗语以名其轩。今君一沈疴在身。刀圭之苦。死生之虑。宜若交攻于中。而乃有味乎吾一时之言。以轩记属之。吾知君一之于湖山。优游而不厌。困极而不忘。虽不得吟哦上下。而起居与之相接。吟呻与之酬答。亦足以寓趣。其心固冰玉也。吾老废穷山。不可以复续旧游。而相望相怜。亦不能一日忘于怀也。遂记其命名之意以贻之。
农隐记
古语有之曰有士之士士之农。有农之农农之士。士固学者之称。而夫所谓士之农者。资于学而谋乎食者也。农固耕者之号。而夫所谓农之士者。寓于耕而志乎学者也。若处士朴公之农奚农。农以自号而不言其所以号。然夷考其行。则公幼而孤。贫无资。能自树立。勤勤乎其成家之业。恳恳乎其奉先之诚。惓惓乎其谷子之志。隐居行义。不出林樊。筑斋储书。以资学者。于是扁其居曰农隐。呜呼。公之意可知已。寓于耕而志于学。非公伊谁。盖躬董生之稼。把渊明之锄。而结沮溺之耦。是公之志欤。今天下皆工之工商之商也。农之农。不失为依本分人。而况于农之士乎。如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2H 页
公何处得来。呜呼贤矣。公讳炳坤。文义人。今家朗州。其子寝郎祯基。亦豪士也。早游芦门。以余有同门之分。命以记。
三坡记
人以一身。寄一亩之宫。所点之地。一坡足矣。居士之居不一而三何哉。天下之物。无独必有对。既对待矣。则一而反三。自当有四。前后左右。阙一不得。居士之居不四而三又何哉。闻居士劬书观理。老而不衰。盖有默契于天地万物化生之妙。而寓之所居之扁乎。程子曰。有阳便有阴。有一便有二。才有一二。便有一二之间。便是三。已往更无穷。盖一天之数阳也。二地之数阴也。三天地之交阴阳之合。而万物之所由生也。三才备矣。三极之道。于是立矣。虽然泛观天地万物之理。不如反求诸身之为亲切。身也者万物之一。而为天地之心者也。合阴阳之德。兼动静之理。静而未发。一理浑然而其德有四。动而感通。四端蔼然而各专其一。居一动一静之间而主宰动静者三也。三乎三乎。主一贯四。为万事之机栝。居士其亦有见于斯乎。徒见不济事。必要全其主宰之妙。而动静无失。则惟其敬。惟其敬。居士所居之坡。其渊其冰乎。日临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2L 页
履乎其上。吾知免夫。
李氏三孝旌闾记
河南。有一门三孝乌头奂焉者。近故惧窝居士 赠吏曹参议元默暨子 赠童蒙教官仁杓,妇南平文氏之闾也。元默性孝。七岁遭父丧。持衰哭奠。有成人仪度。十四母病疟屡月。医云虎血最良。时当隆寒。夜必就门前小涡。叩冰齐沐。号天发愿。自是涡不冰。积至四十九日。梦老人告明日北山。有捕虎者。惊起待朝而往。果得虎血。一服即愈。十六遭丧。庐墓尽制。服阕省墓。辄饮泣含恤。不忍返。仁杓奉承亲志。无或少拂。天性然也。父病尰。良医技穷。辄罔昼夜。口吮阅月得差。母病滨危。祷天祈山。又得苏。及父危。裂指灌血。得延数日。遭艰啜粥哀号。三年如一日。文氏事舅姑。一视其夫。不惮勤劳。夫祈祷。必齐明共事。夫执丧。亦不肉茹素。此其孝行大略也。后先蒙旌。仁杓及文氏。 上之二十一年甲申也。元默己丑也。绰楔既成。闾里耸观。父而锡类。夫而刑寡。盛矣哉。圣人言孝。以立扬为事亲之终。窃详惧窝公平生藐孤之馀。自能树立。读书兼稼。以致赀业。持身制行。教子治家。绰有矩矱。仁及邻族。乡里舆诵。至今不衰。赢得天祐之助。既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3H 页
寿而富。八子矫矫。视履考祥。固其然者。而公瞿然却顾。惧以自号。益致渊冰之戒。此公之孝。化孚于家。名播于乡。终蒙 天奖。国人皆知孝之有始有终。惧窝公其庶几乎。东西行过者。固宜观感于三孝之格天。而尤宜致思于其所以格天之由。则岿然三旌。岂直为一门之光耀。厉俗树风。庶不负 朝家旌淑之至意矣。李氏陜川人。文质公芮之后。而 赠参议应参,奉事 赠吏曹参判时芬。其八世五世祖也。其曾孙在玉,在奎属载圭记之。辞不获。忘僭泚笔如右云。
强斋记
能胜物之谓强。而胜物易。自胜为难。故圣人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为强。而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而节节以强哉矫赞叹之。使读者有所感奋而自励也。盖人之为学。鲜不免半涂而废者。皆以为欲所诱而不能自强故耳。崔君敬晦自少志学。才又足以副其志。而从游之久。窃覸其资禀。和柔边有馀。刚果边欠些分数。而又困于贫寠。世变之驱人方急。以吾过虑半废。不能无忧矣。敬晦迩来。温理益勤。持守益励。见于色辞者。隐然有毅然自立。百窘不足以夺。万变不足以挫底志气。盖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3L 页
有以自胜者矣。余心窃艳叹而欲助一臂。名其所居之室曰强斋。愿敬晦之欲虽已胜而益加自胜。志虽已强而益励自强。矫矫然以和不流立不倚。有道无道。终始不变。为究竟事业也。吾闻适百里者。九十里犹是半涂。敬晦前涂亦云远乎。
石坞记
古人鲜有自号者。有则有所自病而求药于号。即先圣王盘盂几杖有铭之遗意也。今也不然。以号为观听之美。而竞相效颦。人无无号。鲜克内省。噫。弊也久矣。吾友梁君文五自号曰石坞。文五慕古者也。岂今人效颦之为。是必有所自病者而求药于石也。易曰介于石。其不足于介而取则于石欤。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有志于玉成而求攻于石欤。介非止为专确之意。是辨别之端而善恶吉凶之几也。故圣人以见几而作解之。盖烛微知几。自非明睿。必待积学而有觉也。学之道。又必资师友以琢磨之。乃底有成。吁之石也其文五之师友乎。愿文五致力于学问而勿辞师友之勤攻也。攻之而成则介其庶几乎。古之人有丈石者。有友石者。其尊慕而亲爱之者。为何如也。然或终于颠狂。或乐于放纵。皆有愧于石者也。愿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4H 页
文五屡省乃号。毋为石之羞。余尝见文五所居之坞。盖多石焉。何其洁。何其坚。何其秀也。
养正斋记
养蒙须以正。养正须先自养。蒙之九二。为治蒙之主。以有刚中之德。而六四远二而困。六五顺二而吉。二若不刚不中。则虽求我何以告哉。晋东之葛谷。金氏攸居。新辟一室。为蒙求之所。金君绘泰从余游有年。将与群蒙落以居之。问名于余。命之以养正。以寓古人座右铭之意。又为之说曰。天之道阴与阳而已。阴阳者造化之本。消长有常。自不容无者。而圣人作易。常扶阳而抑阴何哉。以其类有淑慝之分耳。淑正也。慝邪也。以之论道则内君子而外小人。尊中华而攘夷狄。皆以类而分也。其分不在乎他。在吾方寸之间。心之所向。才在于义。则为君子为中华而阳之道也。才向于利。则为小人为夷狄而阴之类也。此养正者之所宜最先明辨者。有见于此而卓然自立。不为时俗所移新说所渝。则所养者自无不正矣。嗟嗟金君。归而告诸蒙。因以自勖。金君请次其语。以为养正斋之记。
敦斋记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4L 页
庸曰敦厚。易曰敦艮。敦笃实也。厚其所能也。艮其所止也。能贵有本。敦则本立矣。止贵有终。敦则终吉矣。敦厚以始之。敦艮以终之。则于修德凝道。几矣乎。柳君善一种学绩文。存心修身。一以敦笃为心。扁其居曰敦斋。勿溪病夫闻而艳之曰。善一之号。乃其表德之注脚也。人无有不善。而善者恒少。以其不能终始惟一也。苟欲一之。则必敦厚而以尊德性。必敦艮而止于至善。然后终始惟一。而善斯成性。敦哉敦哉。其至善克一之机栝乎。嗟哉善一。屡顾乃字。屡省乃扁。
尊道斋记
昔程允夫以道问学名斋。朱夫子易之以尊德性。是二者如文质之不可以相无。允夫固失之偏。而夫子之单举尊德性。无亦近于质而已者耶。允夫方从事于问学。苟知德性之当尊。则自当两进。所谓因材而笃焉者也。若泛论为学之大方。则是二者之不可偏废。夫子已累言而不一言。郑友济镕亨橹甫以岁丙申春。构斋于所居东皋之下。以尊道颜之。盖遵朱门成法也。亨橹文忠先生之肖孙也。吾东用夏变夷。自文忠始。东人到于今诵法之。在亨橹尤异焉。今九有陆沈。吾东才迁乔而还入幽。文忠之义。无地可讲。东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5H 页
皋之舒啸亭。先是斋而成。㗲然于万山之中。以摅其千古不平之气。其情亦戚矣。亨橹以为不学。则吾祖之义无以明之。学而不以朱门成法。则于道远矣。斯斋之所以筑而以游以息。斋扁司戒者也。办和战于方寸之间。以奉帝则。辨淑慝于毫釐之分。以发真知。毅然以无忝祖德遹追先哲自期。呜呼韪矣。获忝交游。可无溉鬵之思。尊道之外。更无馀法。但愿加之意而已。堂曰真源。室曰活泼。轩曰敬直。真源活泼。尊道之效。而要以自考。敬直其真诠也。
艮岩记
艮止也。止者定于理而中于时者也。文王之仁敬孝慈信。孔子之迟速仕止。是艮之义也。艮岩处士朴君寿一甫。余始遇于绫阳之旅馆。处士不鄙。论易半饷。使余望洋焉。后余历叩云扃。见扁楣艮岩二字。知处士之得于易者。其在知止矣。处士早业功令有声称。已而停废。杜门自守。躬董生之孝慈。而陋子云之逐贫。城市场屋。一步不近。盖亦见理明而识时审矣。今天地蔑贞。一阳之止上九无用之地者。浸浸剥尽而为纯坤。当此之时。君子之止恶乎止。其止乎人之所不见乎。嵌岩深处。多在山北兼山之背。其处士之所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5L 页
止欤。号曰艮而艮曰岩。有以夫。
鹿洞书堂记
今之学者。大抵多好名。名胜则实丧。问其名则是。顾其实则非。此士之所以日益苟。俗之所以日益偷也。晚存居士李翁。载之晚契也。早业功令。晚而志学。乐与贤士友游。然贫无以为家。栖屑东西。偶于新侨之东。得一窈区。其名鹿洞。以其偶合于朱子讲道之所。而欣然乐之曰。此足以送吾老。遂营立一堂。至丙午春。堂始成。翁于此费尽心力。而其拮据底成。赖有友弟仁丰。厥惟艰哉。无亦好名之甚耶。苟玩图而究书。则无往而非周子之徒也。何必莲峰之下。弄丸而观物。则无处而非邵子之流也。何必百源之中。师法朱子。夫焉择地哉。曰否不然也。好名者务外而求知者也。吾知晚翁谨拙质直人也。讷讷言若不出口。而事之在我所当为者。不以傍人之讥笑而自沮。绝少随世俯仰之意。好名者能若是乎。且翁之慕朱子。非因得鹿洞而然。寤寐羹墙。无时无处而不朱子矣。但内而不出。人鲜知之耳。抱朱子书。读而复读。以死而后已自期。翁之志。可谓益坚益壮矣。其循名责实如此。不惟翁不负堂颜。末俗丧实之病。庶几待翁而有瘳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6H 页
乎。因念鹿洞本李氏家山。而朱子得之为书院。遂为朱子之鹿洞。今翁慕朱子而为堂。鹿洞又为李氏之山。事盖有偶而不偶者。重为翁贺。
金孝子两世旌闾记
宜春县东洛江之上栗里之村。有金氏孝子两世乌头。 肃庙朝命旌者也。孝子讳莫连,讳雅海。故忠毅公讳文起之后也。忠毅公 庄陵旧臣。而与六臣同义被祸。后子孙定属分处。沦于儓舆。而乃能恭子职修天则。至蒙 天旌。方且琐尾畏约。谁因谁控。于以见真诚之积。孚格天人也。至 英庙,正庙时。忠毅公复官赠谥。于是父子双旌。尤有光于祖烈。诗曰孝子不匮。永锡祚胤。孝子有孝子。既不匮矣。后孙世守。嗣葺不愆。亦可谓永锡祚胤矣。双孝实迹。原记详之。无用赘焉。后孙镐泰要余置一言。屡辞不得。记诸后如此云。
南溪斋记
天下事屈与伸相禅而已。伸者屈之机。屈者伸之根。屈伸有时。而又有久暂之异焉。暂屈旋伸。如一日之晦而复明。久屈方伸。如一岁之冬而必春。屈之久者。庸非大伸之基欤。江州之南。临溪筑斋。名曰南溪者。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6L 页
延安宋氏课子孙延宾友之所也。宋氏之先。少尹公有三子。长曰宝山官判书。有儒门渊源。次曰寿山官舍人。季曰九赟官县监。三棣联芳。光耀一时。不可谓不伸矣。县监之后进士渊。始遁于江。迄今十数世。而名声不出乡里。家户之传。仅同世数。可谓屈之久而极矣。于是痛先德之沉滞。慨嗣述之无所。以若绵力。抖擞拮据。成此眼前突兀。为承先裕后之计。此非穷泉一阳之消息耶。砰然一作。万物皆春。宋氏之伸。其肇于此乎。以过去卜将来。则其伸之久且大。亦可知矣。闻后生之挟册升堂者。有七八人。其教养之方。尤宜十分著意。律之以小学样子大学程历。而毋悦乎新。毋化乎俗。兢兢乎柔道之或牵。则所谓养之以福者在此。而可以膺方伸之嘉会矣。斋成于丁未仲春。其门老德祚与容祚,致祚实管其事。而凡百应用规模略备。以书徵记于不佞。其族生在凤,希宓将命。不佞病废文墨久矣。特艳其能自奋于久屈之馀。效一言以窃附于张老之祝云尔。
屏岩记
阇崛一枝东走而南。蔚然而盘结者曰新德山。山之下主人翁居之。山之上有岩高可数仞。上平广数亩。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7H 页
东北一边。外峭而内削。列立如屏障。以故名。自外而视之。若积叠而成。有层阶可攀缘而上。中有井自然成臼。端方如斗。泉从罅隙出。盈科而进。流而如笕。落而成瀑。可濯可湘。其层阶小平处戴土。生松树数十株。盘郁可爱。此皆岩之佳致也。主人翁爱之无斁。取以为号。每乘兴而往。逍遥其上。有若凭虚御冷。遗世独立者然。于是翁得游息之所。而岩得贤主人。人地相得。信可乐也。岩基新德山。而其对曰圣人岩。其东曰能仁。其西曰慕义。其名皆不偶然。厥初锡名。必有隐君子志仁而行义。求圣门之学而欲新其德。以寓其意矣。然则岩以屏号。非直象形也。武夷有大隐屏。吾东亦有海州之隐屏精舍。无乃寓高景于玆岩耶。今翁之于此寓乐。亦闻其风而窃慕者欤。翁有孙曰钟彬。从余游有年。造余道岩之详而请为之记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古人所悲。今若无文以记之。则今之主人。又安知不为昔之隐君子乎。是以愿有述也。余曰。隐君子之姓名不传。在隐君子晦养之心。何慊焉。顾无继述者故耳。今君近述乃翁之志事。远追昔之隐君子锡名之意而张大之。则虽欲隐之。终有不可隐者。何俟余言。然岩无情者也。因人名而不能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7L 页
名名之之人。君乃欲使余名之。无乃视余为有情之岩耶。主人翁为谁。姓李。贤镇其名。
烈妇崔氏旌闾小记
上之四十一年甲辰。访求孝烈。亟举褒典。盖特 命也。于是烈妇崔氏之闾蒙 旌焉。崔氏庆州人。尚廉之女。而郡人具昌晰之妻也。后下殉几年而成 命下。其子镇斗谒记于金大夫台济。既又丐一言于载圭。以乡人之言。尤徵信也。按其记。其于孝敬之纯笃。处义之从容。不浮不略。一是皆乡里口碑之传诵也。无容更赘。窃独惟念。国家多事。艰虞日深。不遑修举旧政。而特于此惓惓然致意奚哉。昔欧阳公于五代传末。表章王凝之妻断臂一节。以愧夫当时臣僚既骨之颜。于乎。 圣心塞渊。虽不敢妄度。而其以为人臣之劝则断可识矣。凡士大夫之行过是闾者。有不肃然而警惕者乎。穷乡编户。有此姱节。于以见天畀之固有也。 圣化之覃及也。呜呼独妇人乎哉。谨拜手而书之。
竹宇记
罗翁赞谦甫所居之室。环以竹林。春滩公尝过之。名以竹𢈢。勿溪病友为之记曰。药能医病。竹能医俗。然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8H 页
药奚止医病。亦或有医俗者。韩休之不贰价。宋清之不留券。庸非医世人求利之俗乎。竹固医俗。有时乎近俗。王子猷爱竹。尊之为君。而天下从而君之。天下岂尽王子猷哉。特慕其名而遂成风俗。求利慕名。清浊虽殊。其为弊俗一也。世之爱竹者多矣。其心之清且贞。无愧乎竹者几人。吾知罗翁非有子猷之癖。而其中淡然而清。其守介然而贞。惟竹庶几似之。翁之居虽无竹。翁之胸中。长有四时青。无往而不医俗矣。春滩之以竹名其居。其知翁之心者哉。但𢈢字字僻。僻则近俗。请改以竹宇。而记之如此云。
二乐斋记
中阇崛,万芝两山而有岭曰大岘。水从两山而来者。循岘之趾而合于前。拓岘之腰而有村。金君景八居之。景八与其族人谋。筑书堂于村后奥区。名以智仁斋。以为教子侄延宾友之所。于是藤萝苍翠之中。弦诵之声。洋洋可听也。往来宾友与同觞咏者。多作诗美之。景八属余和之。余嘉其岩耕穷约而能自树立。步韵以寄。又曰智仁标揭。恐涉于滥且夸矣。朱子以仁智名堂而不敢自居。退托于山水之爱。其诗曰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朱子犹云尔。况于馀人乎。请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8L 页
以朱子之意自托于山水之好乐。名以二乐何如。学者而师法朱子非滥也。景八欣然从之。因请书其语。为二乐斋之记。
穑翁记
客有过清溪之月谷而来者。向余道月谷主人之以穑翁自号。而曰吾观主人翁。休休乎有古人气貌。教子课孙。好客延友。非老于穑者。而其云尔者。伤时之乱而有取于周诗所谓稼穑惟宝者欤。曰似然而未必然也。翁一生有湖山自适之乐。而无诗人忧畏之意。以吾观之。翁诚于教子孙者也。望其力学为善。甚于力穑之望有秋。其意盖曰不穑胡囷。不学奚善。稼穑非宝。惟善为宝。自托于穑。使子若孙深思而反隅焉耳。其意渊矣。抑又念之。人有不知而目翁以穑。翁所不辞。而若子若孙。有不绎焉而自励。则不几于昔之人无闻知乎。吾故记其答客说。以遗其孙乃锡。翁闻之。其将莞尔乎否。翁为谁。权鉐其姓名。弼中字也。
李孝子旌闾记
上之临御三十年癸巳六月。本道儒生郑基元等上言请近故孝子李公国鲁 旌赠事。 允下吏曹。 赠童蒙教官。是岁十二月。礼曹覆启。 命旌其闾。谨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9H 页
按公系出璿源。孝宁大君讳补别子也。子孙四世袭封。历五世。有讳德祥官训鍊副正。录原从勋。公其六世孙也。考讳世甲高年资护军。公贫无以为养。负薪易米。织席换鱼。供甘旨未尝乏。父嗜黏饼。岁每别种数亩黏稻以为供。岁甲戌旱枯。公绕亩悲号。俄而天忽骤雨。得大熟。父尝病思鲤膏。市不得则涕泣渡江。一只鲤忽跃登舟。归以供病得效。及遭艰。附身附棺。慎戒无悔。日省坟。坟距家五里馀。不以寒暑风雨废。乡里咨嗟。咸曰孝哉孝哉。没世而不谖。至蒙 天褒。可式乡邦。休矣哉。绰楔既具。公之三从孙都事勉宰命余记其楣。余惟躬百役。罔昼夜匪懈。与行佣之江革。体无全衣之王延果孰多。栗谷先生每念流涕者在此。公遭艰之日。年已七十。在礼亦曰衰麻在身而已。而公能致哀致礼。孺慕三年不怠。而卒免危身。亦非神明之所扶护者欤。诚能动物。其致灵感宜矣。然公之孝。不由学习。所性而有者也。其符验之著于物。特其应迹耳。曷足为加损于公之孝哉。世之称公者。若切切于致感之一二。而不究本来资禀则末矣。抑又闻之。公少贫失学。时从塾生游。闻古人懿行。则辄钦艳动色。其性识之明可想。噫。齿角之不兼与久矣。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39L 页
天之畀公。丰于内而啬于外。不能读古人书以自磨砻惜也。世之读书业儒而行不逮者。闻公之风。亦可以少愧矣。余于是乎重有感焉。不辞而为之记。
自警斋记
古冶城之县。有自警山。山无心者也。不能自警而有可以警人者。意古之隐君子居于山。取以自警。而古迹云空。山独留名欤。凡君子之自警。必以圣贤之至训。程子之箴。张氏之铭是也。必取于山奚哉。仁者乐山。幽人爱山。谁昔然矣。必有取尔也。学以厚重为质。而天下厚重。莫山若也。以主静为本。而天下至静。莫山若也。且俨然壁立。尚志者象之。确乎不拔。自守者法之。默然无语。慎言者则之。出泉果行。养蒙者以之。生材兴宝。泽民者似之。一切皆取以自警。则程箴张铭。皆在其中。隐君子之所取。虽不可的指。而要之不外是矣。李君钟振警度甫寓于警山之下。结数椽读书之室。因山名而名之曰自警斋。盖亦闻其风而兴起者欤。起居饮食之相接。游息修藏之与俱。开眼便是山。举足便是山。山不可须臾离。则君之自警。亦不可须臾忘也。若山曰自警。斋曰自警。而存诸心施之行者。或须臾之忘警。反不为山之羞耶。吾为警度贺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40H 页
且惧。警度念哉。警度请书之为自警斋记。
农巢记
古昔盛时。四民各有定业。隶名士籍则学官有养。士农分而为二。后世不然。士皆依于农。非农无以养。非学无以知。故有带经而锄者。有朝耕而暮读者。士农之合一。厥惟久矣。安生性镐。躬耕而读书者也。就所居隙地。缚茅一间。为暮归之所。吾友南黎许公命以农巢。勿溪病夫闻而叹之曰。士不生三代上。书室而颜以农固也。巢鸟居也。奚取焉。士之于书。如农之依田。鸟之依林。不可违也。古之人有言之者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其斯之谓欤。传曰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躬稼而读书。士之不得于朝者之所止也。若安君。亦可谓知所止矣。抑又闻之。上古茹饮而巢居。其民朴其俗淳。后世易之以耕稼宫室。而巧伪作争夺兴。无亦仰想巢居之世。欲其反朴而回淳欤。其意渊矣乎。安君念哉。既以告安君。又书之为农巢记。
石井庵记
庐名山也。涧阿窈窕。林峦清幽。烟霞之艳浓。猿鸟之吟啸。皆可以乐志而不取。特取夫石井奚哉。易曰介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40L 页
于石贞吉。言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之坚也。又曰井冽寒泉食。冽寒可食。则井之德尽美矣。而不言吉者。未及上出而为用也。盖公有自守之志。洁其德而不为世用。有似乎石井也欤。山有三峰。三峰之水合流为溪。亦名三溪。卢氏之庄也。趾于山而有秀石。泉从石间出。混混不息。公饮而乐之。名曰石井。结庵其上。为薖轴寤歌之所。于是所谓涧阿林峦烟云鸟兽之异候佳致。居然为我有矣。耕于斯读于斯。游于斯息于斯。婆娑吟哦以送吾老。又使子孙肄业于斯。欲其观物反己。坚其志而不息其功。其贻谟之意亦至矣。既而乘除有数。庵随墟而石井尚无恙。后孙惧先迹之泯焉无传。爰谋堂构。噫。今世翻沧桑。异教充塞。乃不随时同波。嗣述先德。真可谓不弃基哉。庵告成。后孙钟宅将其胄孙秉局之意。问记于余。以余为公家宅相也。余病废山中。久抛笔砚。不欲破戒。谢辞送之。而于心终有不慊焉者。昔贤在围城中。将自殊而犹为师作铭。余虽耄昏。于外家若是恝乎。乃为之记以寄之。公讳锡履。交河故家。以能诗闻。
六友亭移建记
造基业于前。而能继述于后。两皆罔缺。然后言足听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41H 页
闻。造基矣。而能继述者不恒有。岂继述难于造基欤。抑以造基之未能巩厚而然欤。大良之南。愚溪沈公再郁有子六人。曰东灏,东灿,东显,东柱,东楫,东立。承家传诗礼。从事本实。笃于大被之爱。式好无犹。及各异宫。则各捐若干赀。以修六友契。盖为奉先裕后之谟也。一传而为从兄弟者十一人。从而振大之。协心敦修。条定节目。又营立一亭而未就。再传而老圃公必钦与竹隐公基守。始肯构于所居之德亭里。三传而孙枝益繁。需用随而益广。监役德基惧不克久远。凡奉先之需。办于家而不于契。数年滋息。足以备用。然后还之宗中。今四传矣。亲已袒免而情爱不少衰。各以先祖之心为心。怡怡若提挈襟裾。然又以亭混篱落。欠于幽贞。岁辛亥二月。移建于道渊之上。有林峦泉石之胜。而先茔正在瞻望。因为岁一芬苾之所。堂凡几间。门堂寝室具体。室曰尊敬。为尊祖敬宗之义。而堂曰花树。轩曰望楸。门曰油然。合而名之曰六友亭。又因旧规而增损之。寓甄亭之思。兼范庄之义。吁四世趾美继述之善如此。是岂惟家门孝思之不匮。六友公造基之巩且厚可知已。不亦盛乎。沈君镇禧,祉洙叙其前后事实。而属记于余。以余为有三世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第 41L 页
之旧也。谊固有不可辞者。顾世变孔极。虽苟延不死。不敢以生人自居。屏处穷山。不惟身不敢出。名亦不可出。柰之何哉。二君恳益苦而辞益挚。见有恻怆之色。不可终守拙戒。乃为之记如右。且告之曰愿勿以堂成谓了事。更谋所以进乎此者。使子弟肄业其中。读圣贤书。益培壅孝友之根基。而毋或为世俗所移。则庶似述之益久远而光大矣。沈氏诸君念哉。是月也。勿溪未死人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