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村集卷之六
老村集卷之六 第 x 页
老村集卷之六
 祭文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祭仲父府使府君文
于惟我家。德懋庆厚。发自古昔。至于曾公。兄弟并朝。媲有名德。两考蓄祉。不震不陨。惠其来胤。王父克承。报不称施。维否之运。时我诸父。年微创巨。瘼矣艰难。十数年中。威祸频仍。家声凛然。兴衰者时。彊勉维人。我学我将。文采之茂。言行之淳。蔚矣高阳。宾于国庠。一榜三联。人谓将振。中更落托。困于场屋。寔命多吝。公首筮仕。季父继之。官卑名扬。先君最潜。白首杜门。与道徜徉。名辰寿节。燕喜无时。东郭西城。消长迭变。倚伏交嬗。欲语摧情。欸余不禄。酷罚先之。呜呼苍天。间关水陆。抱丧独归。行路之怜。心忧视凊。戚多欢鲜。无以为宁。乙酉之春。公饮鳌水。实近桑乡。先时季父。亦佩南符。鲁卫相望。联翩皂盖。岁时来归。以燕伯氏。参商百年。会兹故里。万事悲喜。其年冬孟。 国有庆恩。季父高第。小子幸会。亦占魁甲。门户之荣。归省庭闱。路出公府。公喜郊迎。芦南十里。歌鼓阗阗。公醉在马。张于府堂。左献右酬。并卜昼夜。鸰原合宴。宗戚毕至。一时盛会。公酌谓我。南来一年。此事最快。世故推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迁。季父先北。公亦思归。我以亲故。僶勉挽公。公执不回。去岁十月。公书来报。行计已决。徒御悉戒。翌日将启。公忽感疾。行使止尼。谁之以然。自冬淹春。春风既至。旧疾亦苏。归思浩然。伯兄承命。往釐京第。将以迎公。兄往未返。公疾不兴。云胡此凶。天耶神耶。人事误耶。此理难晢。招皋客馆。殡于穷阎。邑人皆涕。呜呼痛哉。惟公器宇。卓荦宽易。不为拘羁。谈辞踔发。酒后益放。其气淋漓。和于昆弟。惠于亲党。中则孔备。聪明彊勤。达于世务。众谓国器。蹇于末路。屈焉下邑。百不一展。夷夷其色。矫矫其志。至老靡陨。嗟官不亨。谓年其遐。以理而信。咨屈怨短。公则亡是。后死之伤。公身则亡。公德在人。相视桐乡。圻湖之间。四宰民社。厥绩休显。上念循吏。俾以名进。公实在选。吾生特衅。祸故以后。诸父是仰。公亦怜之。抚爱尤笃。自少及壮。公病不省。公殓公殡。一不以躬。公视我子。我不父公。此恨无穷。徵公之迹。列辞告昧。惟后之责。小子愚顽。智未知德。惧其不克。逍遥之麓。郁乎芊芊。术者日安。公在南殁。葬亦于南。天意或然。裳惟既陈。旌翣在列。终天永诀。悠悠者天。此何时哉。一恸肠裂。呜呼痛哉。尚飨。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5H 页
祭赵令人文
维癸巳七月朔朝。夫象德。哭告于亡室令人赵氏之灵。呜呼。自君之亡。月已易矣。我之悲肠。日百曲矣。达士忘怀。我未逮矣。众人徇情。亦所耻矣。凭文写哀。此心耿矣。隐痛盈中。笔砚屏矣。临纸欲宣。泪先迸矣。呜呼。惟我二人。蚤而不天。君年才七。我则少一。两家天只。同岁背遗。于时君不知有我。我不知有君。而固已同此百罹。及我为君婿。先聘君已下世。君之归我六年。而我都事府君捐诸孤。又八年而今。又抱此巨创。危根覆巢。两相值遭。死生契阔。托此形影。三年之丧。再与共之。险阻艰难。亦备尝之。秖共其忧。未共其乐。嗟君命道。视我尤酷。顾此祸衅。头脑可判。纵使久生。岂有把玩。则君去可羡。我留可悼。以我嗟君。抑君所笑。呜呼。惟人受生。父乾母坤。血肉精神。以理相禅。奉兹遗体。传之子姓。子姓是受。以报以享。故虽气有屈伸。而理无生灭。昭明焄蒿。妙理活泼。万生同尽。谁较短长。此理亲切。身亡气昌。苟无此理。百年为殇。矧伊短期。宁不恻伤。敛兹一木。陈迹如扫。鸿飞雪消。谁觅指爪。呜呼。人谁无妇。亦谁无姑。君受姑恩。有逾慈母。自君之病。六年床笫。寒煖燥湿。节适之难。人皆不堪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5L 页
其忧。而我慈氏以七帙之龄。躬执其劳。心诚求之。若保婴儿。妇抱姑乳。姑拊妇背。一日有旷。妇啼姑伤。君言此恩。没身难答。庶保性命。生男育女。以供慈氏一日之娱。而身亦复奉滫瀡之役。心长命促。事乖情决。何恩之答。而戚之贻。天实为之。君亦奈何。自君之亡六月。而慈氏继遘灾沴。一旬危厉。我心如焦。幸蒙神矜。锡我遐福。自顾顽冥。何以获此。意君之至性深爱。无间于存亡。而有以扶侍左右。默有保护。则君之欲报姑恩之志。其少偿于冥冥。而我受君赐。亦无既矣。呜呼。人之不能胜天久矣。如君昔疾。固云难瘳。而君心静(专善)于自保。我亦苦心。终始调护。盖自今春以后。言语动止。渐复旧观。药裹稍疏。饮食有时。两心内喜。指期痊完。五月之初。君自言有河鱼之苦。身无甚痛。而腹中微有不平。泄水最甚。恐损元气。我谓今夏此症。人人有之。虽方便施药。而不以为深忧。孰知天之已欲以此夺君之命。而人不可如何于其间耶。始则祸生于所忽。而医治之少缓。终则计失于欲速。而药方之多舛。句芒及于决石。篑土亏于为山。皆我谋之不臧。亦难怨于天人。呜呼。泉淇之恋。咏于风诗。君无父母。昆弟是依。十年参商。宁不怀思。我怜君抱。寻常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慰适。迨其劝归。君又不乐。痼疾婴身。未堪远征。悲欢屡更。归亦无悰。人生在世。会合有时。此言甚达。使我嗟唏。生休死阔。梦岂曾矣。血肉沉沦。魂气升矣。尻轮霆奔。远无隔矣。归视家人。方咷哭矣。徊徨踯躅。安所泊矣。呜呼。兰蕙之质。玉雪之襟。慈谅之性。贞一之心。先君一见。称以窈窕。小子同心。佩服先教。义则夫妇。恩犹弟兄。十有六年。儆戒相成。我厌仕宦。遐慕伯鸾。君似德耀。劝我买山。事成于果。志隳于因。出处行藏。匪天由人。君常喟然。讽我如此。我时谑笑。无太早计。君及我矣。壮年未迈。一丘一壑。何处不可。流坎听天。迁逝随缘。牛衣鹿车。誓共百年。岂谓转眄。人事大误。生世无乐。况有乐土。先王制民。穷者四科。一人三备。何以为家。呜呼。生不同室。死当同藏。此言甚长。有彼息壤。我卜淳山。寔君所知。其欲奉迁。先茔自占。其下旁。为异日昭穆之制者。亦君之所详。则今之葬君。合于斯丘。顾淳之距此五舍而远。先茔未迁之前。犹是客土。四时盂饭。无人往洒。慈氏又以远送为大戚。遂欲权安于家园一麓。姑以少塞亲意。而我亦哀至。走哭以泄此怀。则历视诸麓。未有善地。用是持疑。尚在虞度。徐俟议定。更有明告。君其有知。照我肝鬲。文不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6L 页
尽言。言不尽意。一声长恸。万事已矣。呜呼哀哉。尚飨。
祭赵令人文
嗟君别我。岁期再旋。我之怀君。日月沉绵。匪君之怀。寔怀君德。君德伊何。柔兰温玉。委芳铲彩。翳彼黄壤。顽矿散樗。乃独寿命。自君之逝。沧桑又变。藐是衔恤。南北流转。今日何日。此地何地。君何亡此。我何来此。惟人百年。生死两境。生吾所知。死果何㨾。梦游泉涂。亲爱满眼。方其梦时。乐而忘返。觉抚苫枕。涕泪栖鬓。不知死境。亦如梦不。审其如梦。此梦可求。纵不如梦。不过冥漠。冥漠之乐。亦胜知觉。凡吾悲苦。为吾有知。及吾无知。何苦何悲。然人有生。受命在天。一气聚散。有数有缘。其间哀乐。莫非定分。惟受以正。岂敢厌怨。顾我平生。望道有诚。病在气质。三十无成。君有美资。为我庄友。言禁鄙倍。志绝淫诱。内自御家。外至涉世。多君密毗。免我颠沛。我有书癖。君为买书。我有遁志。谋君卜居。自我丧君。此事都息。神荒识亡。悔尤山积。身有不检。谁为规之。家有不齐。谁与治之。寤寐良耦。何日不思。永念身世。叶舟溟海。风牵浪送。了此寰区。相彼淳垄。宰木苍然。搆庐其下。秋以谋迁。先灵密迩。是我所安。与君相依。自此岁年。穷而反本。善端或萌。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桑榆晚功。庶收居桐。君从舅姑。勉奉晨昏。尚垂馀庥。佑我子孙。我奉遗体。临履周旋。惟学善身。惟孝承先。人间地下。各思其职。生顺没宁。两无愧怍。我自去年。右须白个。鼻毫颠发。次第效化。念我与君。俱是芳岁。君已古人。我衰何怪。终是两躯。一丘尘坏。今日之日。即君亡日。居忧之祭。不敢备物。荒词瓣香。粗写哀臆。君其不昧。应釂我酌。
祭明斋尹先生文
恭惟先生。退陶遗矩。坡山嫡传。沉潜理窟。礼乐林泉。敬义一致。诚明两纯。养其德性。驺虞麒麟。发为辉光。惠风祥云。蔚然儒宗。展矣哲人。藐兹颛蒙。觌德最晚。辱承鞭约。屡形牍简。行藏有禀。退修是勉。末俗易高。险路难尽。佩服明训。临履如陨。诚缺束脩。百年之恨。世道交丧。人心胥溺。山颓梁坏。哀此风俗。尚觊后生。深相私淑。程王朱陆。百世不惑。门墙不改。杖几如昔。物菲辞荒。敬敷哀臆。惟以昭诚。庶垂鉴格。
老村集卷之六
 策问题
  
[穷尽性分]
问。程子曰。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盖有一个物。必有十分理。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理何者为十分。而穷尽何许地头。始可谓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之尽分欤。人伦之理。必两尽其道。然后乃为十分尽。尧之于四凶。能尽君之分。而不能使其臣尽其分。舜之于商均。能尽父之分。而不能使其子尽其分。武王之于管蔡。能尽兄之分。而不能使其弟尽其分。孔氏三世之于闺门。能尽夫之分。而不能使其妻尽其分。大圣之于人伦。亦有不尽分之处欤。此外臣自尽其分。而不得于君。子自尽其分而不得于父。弟自尽其分。而不得于兄。妻自尽其分。而不得于夫者甚多。其人与其事。皆可历指而详言欤。高帝多杀功臣。光武废正后立少子。唐太宗蹀血同气。此三君者。其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皆不得尽其分。而不害为创业之英主。何欤。三纲五常。名虽各殊。而理则一般。一处尽其理。则他处必皆尽。然而如雍姬李璀之所遭。即一处欲尽而他处不得并尽。唐明皇之残暴。而友爱之德。尽有可观。宋哲宗之仁孝。而伉俪之义。却有未全。即这边能尽。而那边不能都尽。岂事变无穷。道理亦有推不去行不得之处。气禀不齐。性分亦有一偏明一偏暗之理欤。扬墨之说。欲尽性分中一个仁义。释家之教。欲尽躯壳中一个性分。而俱不免为乱伦之学。其源头见解。有几分差错而然欤。大抵天地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8H 页
生物。小大各正。而小有小之理。大有大之理。一理万分。在在皆足。而人之性分。实包万理。凡天地之间。事物之繁。莫非吾性分中事。故人于是理。穷尽九分而一分不尽。则不可谓尽分。百事穷尽而一事未尽。则亦不可谓尽分。此程子之叹所以发。而顾人之些少性分。所以该括许多事物。无一分亏漏。无一分赢乏者。抑又何欤。呜呼。此理在人。无古今无东西。则顾我东方。国虽一隅。今之时世。去古虽远。天地赋受之命。必无一分不足之理。而况箕畴肇教。彝伦大明。礼乐文物。号称小华。则天之所以启佑我东土者。可谓无一分之憾矣。三韩以降。明君哲儒。间世迭兴。天衷民懿。能尽十分理者。必有其人。而其间或处人伦之不幸。虽不得两尽其分。而间能自靖其义。表表可称者。又有几人欤。猗欤 圣世。尧舜为君上。所以躬行而表率者。莫非尽伦之道推之。所以导礼而齐政者。又皆明伦之教。宜其治化十分隆盛。风俗十分纯美。而独怪夫都俞之地。不无情志阻隔之弊。礼让之廷。乃有论议乖争之习。则君臣之际。已不可谓尽其分矣。至于民俗之不美。亦莫近为甚。父子不相育。夫妻不相保之变。比比有之。而兄弟之间。如薛包,张公艺之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8L 页
美行。盖亦绝无矣。是何上面君师道理无一分未尽而下面观感分数乃有许多亏欠欤。如欲使上下四方民彝物则。无所不尽其分。则其道何由。诸生入孝出悌。齐家造端。即其平居职分之所自尽。而他日致君泽民。亦非分外事也。其各以尝所穷格于性分上者。尽言无讳。
[类之相应相随]
问。物有物类。事有事类。类之相应相随。理之常也。其感应倡随。先后相须之妙。其可推类而极言之欤。细看来。天地之间。凡有形气者。莫不有类。今就一身支体合而言之。耳目鼻口心。即一类也。分而言之。耳之于声。目之于色。鼻之于臭。口之于味。心之于知。各其类也。合则谁为倡而谁为随。分则何者感而何者应欤。飞者鸟之类。走者兽之类。圆颅方趾者。人之类。而鸟有凤凰。兽有麒麟。人有圣神。同是一类。而又有出乎其类者。何欤。阴阳二气劈。论其大界分。阳之类为善。阴之类为恶。阳之类为治。阴之类为乱。所可怪者。天有二气。多少消长。每每平等。而其在人事。则善类鲜而恶类繁。治世罕而乱世多。此何理欤。鸟鸣鸟求。马鸣马应。即朋友类应之理。而末俗朋友之道衰。云之从龙。风之从虎。即君臣类感之象。而后世君臣之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9H 页
会难。岂有倡而无随。有感而无应欤。抑都无倡与感故。亦无应与随欤。其倡随感应。虽有浅深。而亦不可谓全无其人欤。呜呼。一个躯壳。五官司职。圣人与众人类也。而众人之耳能声目能色鼻能臭口能味。无异于圣人。独心之于知。不能如圣人之虚灵。何欤。一㨾天地。二五流形。古与今类也。而物之麟凤。人之圣神。古有而今无。何欤。天开析木。人文大朗。礼乐典章。号称小华。则吾东之于中国。亦类也。檀君之于神尧。父师之于圣周。考其时世。论其德业。实与之同类。其时祥禽瑞兽。亦有游囿鸣岐之类欤。三韩以降。迄于丽罗。一治一乱。与时回还。则士类之消长。世运之升降。皆可證向。而其间贤儒杰士师友之风旨。明君硕辅君臣之契合。亦可引类而搂指欤。惟我 国朝。圣神相继。德类勋华。治类商周。培养士类。则文章学问之士。州萃于学校。登用善类。则道德才智之臣。汇晋于朝廷。呜呼盛哉。固非季世之治。所可比而类之。而窃尝恨夫数百年来。朝廷之间。名类方进。而宵小之类。或惎间而败坏之。以是明良之遇。或有时乎不终。草野之下。士类方盛。而淫比之朋。或浮诩而乖离之。以是师友之乐。或乍合而旋暌。斯皆气数之适然欤。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29L 页
抑亦人事之参差欤。至于今日。则 圣明御上。正当以类相感之会。而上而朝廷。有君无臣之叹极矣。下而山林。士类道义追随之风。亦日消而月亡。至于簪缨搢绅之族。生同一国。仕同一代。则其风声气味。宜其同为一类。而三分四裂。各自为类。其睽乖私小之习。尤非治世士类所宜有也。大抵天下事物。厥类惟万。而一理一气。血脉贯通。故吉凶美恶。各从其类。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类之相应。捷于影响。由今之时世。以求其象类。则麟凤瑞世之应。固无可望。而灾祲之频见。饥疠之荐臻。亦未必不由于气类之所应。今欲使天人之志气。以类相和。上下之情意。以类相通。使一世之事物。各得其类。则其道何由。诸生即士类也。必有触类明通之见。其各推类而尽言之。
[灵]
问。大凡物至虚无形。而其理不昧者。谓之灵。人之最灵。物之灵异。神之灵应。其理皆可详欤。人受此理之大全。而或有上智之神灵。或有下愚之冥顽。物得此理之偏塞。而或有人所不知之事。物能独知之灵。神为此理之妙用。而或昭昭而显应。或茫昧而难知。理一而各殊者。何欤。婴孩无识。即人之常理。而生而自言其名者有之。生而自指其姓者有之。此则可谓人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0H 页
之反常者耶。迷生迷死。乃物之常理。而落而知月之大小者有之。死而卜人之吉凶者有之。此则可谓物之反常者耶。无形无声。亦神之常理。而介而行者有之。啸于梁者有之。此则可谓神之反常者耶。人有生则禀山岳之灵。死则为星宿之灵者。物有凭风云而用灵。假木石而骋灵者。神有降于人而示灵。托于梦而现灵者。此又何理也。房次律之记前生。柳子厚之知死年。隋蛇之含珠献君。蜀鹤之挂箭待帝。社鬼之识曹灭。华神之告秦亡。语虽吊诡。理亦或然欤。武侯之布阵图。康节之通数学。其逆睹未来。则可谓灵矣。而吾儒正学。未尝许焉。何欤。乌之于母子。蚁之于君臣。其明于伦义则可谓灵矣。而祥禽瑞虫。不得与焉。何欤。湘君之厄祖龙。鬼母之知赤帝。其扬威识命。则可谓灵矣。而一则不能保其子。一则不能保其木。何欤。大抵灵是不昧之理。而理本无形。气为之机。苟无是气。则理无所安顿。而灵亦无以发见矣。由是谈之。灵之为灵。根于理者多欤。发于气者多欤。抑或恍惚流行于理气往来之间。而莫可穷其端倪欤。邵子曰。须知万物皆备我。朱子曰。天地之神。即吾神。然则向所谓物之灵神之灵。皆不外乎人之灵。人之所以为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0L 页
万物之最灵。合鬼神之吉凶者。抑有何㨾至灵底物。而如欲学通乎神人。知用乎万物。无愧其最灵之名。则其道何由。湖南素称地灵。必有博物穷神之君子。愿闻探玄索微之论。(右全罗都事时。灵光东堂试题。)
[纲目之笔法]
问。春秋之后纲目作。而历代之史归于一。先儒谓之史中之经。其所以统会群史。表里六经。可得闻其说欤。千二百年之事。汗漫错综。固难遍举。姑取其义例之大者而言之。资治托始迷于先几。尝叹于感遇诗。而纲目因之而不改。微意所存。必有可言。编年策书。一禀麟经。而纪月之例独不用。春王之制。大法之变。岂无其说大居正大一统。即春秋之大旨。三代以前。天下无一日无统之时。而纲目之书正统之绝。一何多也。君臣纲常之理。不可一息间断。岂无统之时。此理亦从他空缺。不得以人力牵补耶。狂秦之不为闰统。蜀汉之得与正统。先儒所论孰详孰略。嬴,吕,马,牛之是非。千载难明。而或只著于目。不书于纲。或并与目而没其说。此则有何可明之證。而其权衡若是欤。商鞅之西入。李斯之焚书。实为天地大厄会。则天道甚明。必有变异之大警动。其书灾之法。亦可明言欤。杀长立少。人伦之大变。而扶苏之事。其监军特书长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1H 页
子。被杀则不书长子。何欤。淮阴侯以叛被诛。赵皇后以弑见疑。而皆不书诛。冯后之死。实饮毒酒。则母子相杀。伦彝之极罪。而又不书弑。是何与赵盾,许世子之笔异耶。故后之自焚书崩。废帝之所在书地。其在春秋。仿于何义。贤人出处。必书其去来。孟子以后得与此例者。几人欤。国君官人书以例也。而或书得某人为某官。诸侯见人不书。例也。而或书见某人于某地。其人与其事。皆可历指而證向欤。失节之臣。率皆书卒。而莽大夫独书死。徵辟之士。不皆书卒。而晋徵士特书卒。何欤。逸士之外书卒。而特系故国之官号者。何人。忠臣之外书卒。而特著所卒之邦域者。又何人欤。贤臣卒。书官书爵。不书谥。著于凡例。而或书谥者有之。旧主崩。新主立。明年始纪元。著于凡例。而或其年纪元者有之。凡例与笔法。有所径庭者。何欤。方士虽有罪。不可谓反逆。而方士则皆书伏诛。沙门虽异教。未必皆有罪。而沙门则皆书诛。岂辟异之严。不得不然。而丹家之罪。又有浮于释教欤。求经迎佛。皆用特笔。而佛法始入。独不大书。此则有何意义欤。大抵纲目。继春秋而作。其大经大法。固已建天地俟百世。而其包罗百家之传记。檃括资治之义例。海涵地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1L 页
载。渊乎博矣。固非新学后生所敢窥测者。虽然。纲犹经。目犹传。纲则尽经夫子之笔削。而目则多出门生之纂集。至于刘尹之书法发明。又非亲承函席之旨。则其所𦇯纶辅翼。虽不为无功。而亦岂无疵病之可言欤。呜呼。纲目亡而天下无真史。 明朝万安,商辂之徒。修成宋,元二代之史。虽其规摸一遵考亭。而去取或有不精。予夺或有不明。要之不可遽许以续成之书。若我东方素称文献之邦。而有国以来。迄无粹然成家之史。三韩之纪。事迹荒怪。胜国之编。文辞冗杂。至于仁贤之即封。实为肇启文明之运。而八条之教。什一之籍。亦无徵杞之文。其他尚何言哉。由是之故。贤臣事业之本末无传。乱贼罪状之始终不彰。事多疑信。人无所劝惩。东国通鉴。有谁读之语。至登于野乘稗说。可不羞哉。今欲一洗前古之陋。编成百代之史。使春秋纲目之法。大明于斯世。则其道何由。诸生必有明于史学者。其悉著于篇。
[传注之作]
问。经书难解而传注作。传注者。所以发明经书难解之旨也。唐虞之世尚矣。无容议为。降及夏商如伊尹傅说之徒。耕筑乐道之时。必有讲述典谟之书。而后世无传焉。成周盛时。周公撰定礼乐。以诏来世。而独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2H 页
未有传注之作。岂三代以前。道学大明。虽新学小生。皆能尽解经书难解之旨。故无事乎传注欤。抑事业无穷。有所未遑于寻行数墨之工欤。包羲之易。有画无辞。而彖象系于周。则此亦传注之类欤。十翼文言。或演卦爻而明之。或引彖象而长之。是则体近乎传注。而并列于本经。何欤。孔门七十。文辞称游,夏。而商有诗序。偃则无之。岂二子之文辞。亦有优劣欤。焚坑之后。壁书幸全。汉时诸儒。去古未远。专门相授。则其于圣门本旨。宜不甚失传。而梁丘之易。竟归术数之学。毛郑之诗。多有燕说之病。二戴之礼。不无驳杂之讥。夏侯之书。流入谶纬之说。此又何故欤。何休,杜预之于春秋。玄晏,郭象之于周易。其所发明注释。亦可谓有功于圣门欤。天启斯文。赵宋受命。濂洛关闽诸贤辈出。六经四子千五百年䵝昧不明之旨。于是乎大阐。而窃尝疑夫濂溪邃于易学。而未有易解之传行。横渠喜称礼书。而独无注疏之改定。岂有志而未就欤。抑有著而不传欤。邹书七篇。或言孟子所定著。或言孟子殁后。公孙,万章所述。今以其论性说气精微处而观之。似是亚圣所自录。若以齐,梁,滕诸公皆称谥推之。而考诸史纪编年。则又似孟子殁后之书。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2L 页
而集注只引马传之说。无他證明之语。何欤。伊川易传。专明义理。考亭本义。专主象数。大贤所见。亦有参差而然欤。庸,学二书。本戴记之篇名。而今列于四子。虽以经为书。而表章之义。自寓于其间欤。中庸注说。或几成而还焚。春秋胡传。或评论而不改。微意所存。亦可明言欤。大抵圣经贤书。辞简义密。读者猝难晓会。传注之作。所以明圣贤之蕴奥。启后学之昏蒙。而及至于朱子融会众说。制作大备。则学者之晓解经旨。至此宜无遗憾。而独怪夫微言才绝。而大义已乖。卑者缠联缴绕。徒滞章句之末。高者驰骋言语。竞誇口耳之资。论其实得。反不如汉,晋专门之学。或云注说太明。字句无艰险难解之处。故学者便于诵习。遂无深造自得之妙。岂其然欤。至于科举词章之学。坏人心术。都将圣贤文字。为程式剽窃之用。此固可叹。而若近世明经之科。其弊为尤甚。原其建设之本意。则欲使科举之士。尽通三经四书之旨。并与程朱注说。无不口习而背诵之。可谓难矣。而及其弊也。专昧旨义。只靠口诀。虽千言万语。诵尽无错。而心识黑暗。又反不如词章之学。此亦可以归咎于注说太明之故欤。如欲缘注而解经。因经而悟道。无负濂闽诸君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3H 页
子教惠后学之意。则其术何居。诸生必有通经识道之君子。愿闻八字打开之论。(右二首湖儒有来请题者。使之执笔口占授之。)
[性气说]
问。通书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此谓气质五行之性也。系辞以刚柔为立地之道。而其于立人之道。则只曰仁义。未有刚柔。况有所谓刚恶柔恶者乎。中庸以过与不及。为贤愚之行处。而其于未发之中。则谓之大本人所同得。彼刚柔善恶之人。独无大本之中乎。孟子以至刚论浩气。然则浩然之气。亦偏于刚。而不得谓之中性欤。大易以阴柔。为恶类。然则气质之性禀于何类。而乃独有此柔善欤。洪范之高明柔克沉潜刚克。似与通书之旨相近。而犹未尝以恶言之。其立言之旨。果有同异。而其所云皇建之极。即亦通书之中性欤。天命之性。率之则为道。彼刚恶柔恶之性。亦可以率之而为道欤。如其不可率之而为道。则其所谓性。元非天之所命者欤。性说之多端久矣。夫子之言性。罕见于鲁论。而言善始于孟子。言恶始于荀卿。于是法言之称混。昌黎之分品。各执己见。未有定论。而五般论性。至濂溪而始见焉。于是伊洛之学。又有善恶皆天性之说。此其同异是非之辨。皆可历究而明言欤。今姑以濂溪之书考之。太极图以善恶。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3L 页
属之五性感动之后。而通书。乃以善恶。指为禀性成质之初。诚下章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属之五行。而今又以刚柔善恶中五般之性。属之五行。疑若自相径庭矣。此其故何欤。且五行之气。初无善恶之别。则刚恶柔恶两般之性。当配于五行之何者欤。呜呼。性理之论。莫盛于濂闽。而后乎濂闽者。又莫若我 朝先辈名儒。说性论气。孰详孰略。孰优孰劣。其亦可得以尚论欤。大抵人之生也。气成形而理成性。惟其理纯而气驳。故气质鲜不有偏。气强而理弱。故气质鲜不为病。张横渠以学至于变化气质为难者。诚至言也。如欲使刚者。不至于刚暴。柔者。不流于昏懦。粹然一归于中道。则其道何由。今之学士大夫。高谈理气。靡不自谓识心见性。而其真知实见。盖甚难焉。此诸生之所宜深省。而有司之欲与诸生。上下扬扢者。亦是不有益于君。必有益于我之意。非欲徒资口耳而止焉耳。其各以平日体验而有得者。著于篇。
[人材物产之盛衰]
问。山川之气钟而人物生焉。故人材物产。随地而各殊者。理也。然而考之古今。有不然者。以人言之。唐虞之世。圣神多生于西北。秦汉之间。英雄尽产乎梁,楚。赵宋之季。道学皆出于东南。山川不变于古今。而人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4H 页
材有时乎盛衰。此何理欤。邹鲁之寂寞。几二千年。而孙明复,石介。复倡弦诵之俗。岷峨之凄凉。经汉唐宋而苏氏三父子。一洗衰陋之文。此亦足以当其山川之间气者欤。汉人以山东为出相。以山西为出将。今以史考焉。山西之人。岂皆尽有将材。而山东之人。亦多都无相业者。何欤。至于物产。则禹贡九州之土物。已与司马迁货殖传。有不相类者。此已可怪。中国为精英之所聚。则孕育珍异。宜无物不有。而宝贝瑰奇之物。多在蛮夷之域。冀京为尧舜之所都。则其酝酿生理。宜无物不足。而桑麻鱼蟹之利。无异斥卤之乡。皆可明其所以然欤。若我国则东环瀛海。西接青齐。长白镇于北方。丈峙于南。山川之胜。往往有中国之所未有者。然其人材物产之多小旺休。不无可以评议者。咸兴实我丰沛之国。而文明之俗。迄兹不如两南。平壤式古檀箕之邑。而椎陋之风。今则殆同两界。关东一路。山水甲于天下。而从古不免濊貊之鄙俗。鸡林一州。僻在海隅。而至今犹有新罗之名族。我朝中叶以前。儒贤辈兴于岭外。气节群出于湖南。而比世俱无闻焉。京都山水。郁乎葱葱。昔人比之嵩洛簪缨之胄。州萃于其中。而挽近人材之衰。京师为尤甚。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4L 页
此皆必有其说矣。至于物产亦然。国初贡案。至 明宣之际。识者已有改定之议。则其有无迁变可知矣。而逮于今日。则无一物得如古昔盛时。如耽罗之骅骝。不足以献天闲。边山之豫章。不足以供明堂。东西诸海。鱼族尽徙。西北诸山。貂参将绝。噫。一㨾乾坤。山泽通气。扶舆盘礴。屈伸往来。或钟于人。或钟于物。古与今同也。而人才古盛而今衰。物产古有而今无。或云天地之生久矣。二五日漓。与世升降。无足深怪。苟其然也。后乎今者。几何不至于生理绝而人物尽欤。其必无是理也。岂山川运气之消长。亦或有藉于人事之裁培封植。为力于其间。而今之人事之为力焉者。不及于古之时欤。高丽太祖训要。以多建寺刹。为损伤地力。戒子孙以勿复增建。抑或近来金碧像塑之宫太盛。有足以斲山川之气脉者。将火毁其庐。固所以辟异教。而亦可为养地力之一道欤。诸生生禀地灵。智足博物。必有慕子长之奇游。眄流峙而兴怀者。其以轮囷郁屈之气。一吐之文辞。使有司。知今之名山大川之间。亦有其人焉。
[辨义利]
问。士大夫之所当先辨者。义利两间而已。远而观之古今。王道何为而为义。霸道何为而为利。近以察之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5H 页
一身。义心原于何物。利心发自何处欤。汉祖之中道。始乃缟素。未必专出义心。而纲目予其举。曹操之终身不行篡夺。盖亦欲得义名。而纲目恶其伪。岂其义利分数。犹有多少之别而然欤。佛氏之旨。以遗外利欲。为治心之诀。而自私自利。惟佛学为甚。大易之爻。以避害趋利。为示人之辞。而观理制义。莫先于易书。其原头公私之分。其可毫析而釐辨欤。诸葛亮颇学管商。而其成务处却正。大合于义理。王安石高谈孔周。而其做事处反卑。陋入于功利。此二人者。其得于学术。见于事业。何若是其不同欤。大抵义者。天理之公。而利者人欲之私。公私咫尺。舜蹠天壤。而天理之不胜人欲久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穰穰。皆为利往。有以财贿为利者。有以名誉为利者。学所以为己。而有以学为利者。仕所以行道。而有以仕为利者。虽其所图有大小。所求有清浊。而其不出于天理之公。而都循乎一己之私欲则一也。以今之时俗言之。儒士利于科甲。而文章为拔身之资。平民利于闲游。而校院为逃役之所。贪官溺于财。而虐民之政多。廉吏徇乎名。而违道之弊成。以法令言之。朝下而夕改。一变而一通者。莫不自谓出于恻怛为民之意。而究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5L 页
其归。则太半所以罔民而征利。以是民以利欺上。国以利驱民。而纪纲制度。日益以亏败矣。至于朝著表率之地。义理尤混。事涉党论。则必假借道理近似之说。以饰其外面。而真是非有所眩。论及 圣躬。则辄浮引学问已陈之言。以悦乎上听。而实忌讳不敢犯。官卑而势浅。则务矫激以钓取其声望者有之。位高而权成。则务循默以保固其宠禄者有之。章奏之间。厦毡之上。洋洋乎皆义理之谈。而使识者旁观。则千涂万辙。各骛私利。而一条义理正路。殆将茅塞矣。呜呼。我 朝三百年规模所以缠联维持者。专赖士大夫义理。而今日士大夫义理消亡如此。其他尚何言哉。此其根株必有所由成。源流必有所自来。而拔本塞源。存天理遏人欲。亦必有其道。愿诸生。毋以一日得失之利心自眩。其各尽言无讳。有司将采而上闻焉。
[近思录与心经]
问。我 朝先儒。或尊崇近思录。或表章心经。此二书所粹。皆群圣贤格言。而其于学者工程。何书为尤要欤。近思十二编。皆经考亭之手。无容议为。而心经一部。成于真西山。其编辑之法。亦果周遍而无弊欤。叶氏之集解。程氏之附注。可谓有功于二书。而亦无疵类之可指欤。近思首篇之太极图解。心经末卷之尊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6H 页
德性注。果皆完粹。无可评议欤。如其有可评议。亦可历指而详辨欤。吕东莱之跋文。程复心之心图。亦皆足为开卷之第一义欤。近思专教人下学。而上面性命高远之大致。首揭于卷端。心经直指人心诀。而下面问学工程之次第。颇阙于编中。此又何欤。近思固为四子入道之阶梯。则心经亦可称以诗书传心之路径欤。近世先辈名儒于心经。则有发挥。于近思。则有释疑。此其弥纶程,叶二家之阙误。亦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者欤。呜呼。此二书之大行于吾东。廑二百有馀年。今则学士大夫家藏而户诵之。殆与六经四子并行于世。宜其学问道术。比旧长一格。而近来儒学之盛。反不如此书未大行之世。此其故又何欤。大抵书以载道。而弘其道者。人也。故读书穷理。为学者之第一务。而其读之之法。必须有慎思明辨之功。然后古圣贤许多说话。不徒为入耳出口之资。而其于自己身心。有多少利益矣。不然则书自书而人自人。虽日诵千言。何补于己分。朱子曰。读书要有疑处。又曰。朋友聚会讲论。亦是一事。诸生以四方之士。各抱穷格之学。今日群进于庭。其为会友莫大焉。讲论难疑。此正其时。凡此二书中。大而两贤编摩惠诏之大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6L 页
意。细而诸家注解得失之委折。及先儒读此书之法。今之学士大夫。书自书人自人之病。以至于诸生平日讲论体行之工课节目。咸为我言之。
[气数之命]
问。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此指气数之命而言也。其在人一身。寿夭贵贱。其在人国家。则治乱兴亡。皆有所谓气数之命。世人类谓一定而不可易。而所谓顺受其正之理。则全不理会。何欤。人有修养延年之术。国有祈天永命之道。以此论之。气数之命。亦可以人力推移。而其所以推移之者。亦不害于顺受欤。大德必得位。仁者必有寿。而以孔子卒穷。颜回夭折观之。则人之寿夭贵贱。疑若有一定之命矣。国以一人而兴。以一人而亡。而以孔明终不能复汉室。文山终不能延宋祚观之。则国之治乱兴亡。似亦有一定之命矣。此其故何欤。郭璞知王敦之必杀己。而不能避。李淳风知武氏之必乱唐。而劝不杀。若此者。可谓顺受其正者欤。谶纬之学。能前言国之盛衰起灭。箓命之书。能前知人之吉凶祸福。其言往往有验。而君子不取焉。岂其全无是理欤。人则有生必有死。国则有兴必有亡。此天地自然之数。彼人之区区。欣戚于一身之祸福者。固为不知命。而其或忠臣义士遭国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7H 页
板荡。不量大运之已去。悲忧忼慨。欲以些少诚力。牵补而扶支之者。亦可谓眛于气数之理。而不能顺受者欤。大抵盈天地之间者。气与数而已。气有往来而数有终始。故气运数周。其势参差而命寓焉。此其值遭有厚薄。成亏有淹速。亦理之所必然而然。君子有不命者焉。乃曰。惠迪吉。从逆凶。又曰。君子知义而已。命在其中。此言又何谓也。呜呼。天下之生久矣。三代以上。国祚多长远。人物无夭椓。而叔季以降。国家之兴亡甚促。人物之厄殃多端。岂气数自然之命。亦有古今之殊。而无乃于其间。又有有意而主张之者欤。况自元明以后。裔戎与中国迭为盛衰。古先王遗氓。尽沦臊膻之俗。而今则颠木㽕蘖之理。亦几乎息矣。斯岂天地之大运大数。不得不然。而惟天所命。人不可如何者欤。帷我 圣朝宝历千龄。固将与天地无穷。而然以往事言之。燕山,光海之昏乱。壬辰丁丑之抢攘。固皆国家之大厄运。桁扬锋镝。人物多罗其殃。岂生于其时之人。偏犯于三刑之命欤。方今疆宇乂安。而生齿繁息。宜其社稷隆昌。人物同受其福。而观乎国势。则委靡削弱。常有朝夕不能自保之忧。观乎朝廷。则朋党之祸。酝酿百年。察其兆象。亦关气数。决
老村集卷之六 第 137L 页
非偶然而然者。至于饥馑疠疫札瘥无算。刑狱劫盗枉死亦多。闾阎之间。蔀屋之下。含哺鼓腹。得蒙被太平之福者。盖绝无矣。此 圣上所以宵旰忧叹。而有司亦一欲明陈其顺受之理。少纾吾 君之忧。求其说而不能得。今因多士之会。愿闻其所未闻者。其各摅于篇。俾有司采而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