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经山集卷十
经山集卷十 第 x 页
经山集卷十(东莱郑元容善之)
 议
  
经山集卷十 第 212H 页
孝显王后卒哭后。笠制变通议。(癸卯)
笠制非古。而国朝已例。亦无可援照者矣。谨稽 英庙朝壬申服制讲定时纶音。有期制视事燕居服参酌定式之命载补编者。公除后冠与笠。皆用黑制。丁丑 贞圣王后丧时。礼曹仪注。据补编磨鍊。而公除后冠笠之制。一如定式。公除后圣教若曰其君着翼善冠乌犀带。诸臣进见时。帽带从上事分付。盖以补编定式及礼曹誊录见之。则公除后黑制。即我 英庙已行之者也。今日之所遵行。似若无疑。而以补编所载图注参看。则亦难质言。然而图注既不为别著。仪注又不载釐正。诸教自不无径庭疑眩之端。今若一从定式与誊录而行之。则有所依据。而亦非今日之新为讲定者也。既遵定式。则恐不必以卒哭为限。而事系仪节。惟愿博询而裁处焉。
祥祭后白带议(甲辰)
内丧在先时。燕居服祥后衣带之仍。即补编横看图所载。而图说或与受教条。有所径庭。故笠制釐改。亦
经山集卷十 第 212L 页
以受教为重也。既祥微吉。在礼即然。而布带之一如祥前。果甚未安。圣询及此。不胜钦仰。杖期之服。限则已尽。具体之制。吉当以渐。故士庶家夫为妻。禫前常着白带。然此是时俗之通行。亦无古礼之的据。则不敢援此而遽议于王朝仪节。惟在博采而裁处焉。
禫祭后用乐议
谨稽国制。内丧在先时。自 上服制止三十日。三十日以前。轩架鼓吹并去。而以后则陈而不作。至禫后用乐如常仪矣。期年之制。始载于 英庙朝补编受教。而有服尽之前。鼓吹轩架并去之教。盖制限勿论三十日与期年。若其服尽前并去。过禫后如常之义。则前后岂有异哉。祥禫既过。而制已尽矣。服已除矣。凡属吉仪。皆如常礼。则用乐与否。恐无可疑。 徽宁殿祭乐之停。非缘禫后三年内仪节而然。则不必因此而起疑于其他常行之礼矣。惟愿博询而处之焉。
宗庙 魂殿 徽定殿祝式议(己酉)
帝王以继统为重。虽以弟后兄。以叔后侄。其生时既尽臣其诸父昆弟矣。诸父昆弟之入继者。又为之子为父之服矣。故鲁文公事之春秋三传所论及宋真宗时之尚书省集议。皆以不当拘世次为说。此礼家
经山集卷十 第 213H 页
所谓不以亲亲害尊尊之义也。然稽考历代行典。皆以天属为序。且以我朝礼言之。 英庙之于 景庙。称皇兄称孝嗣。今以从先之义。于 翼宗室。援用此礼。则于 纯庙。当以祢位事之矣。 大行朝叔侄之序。唐宣宗时礼院祝式。于敬文武。但称嗣皇帝臣某。以但称二字观之。其不加属称可知矣。似当为今日可据之例。而礼节甚重。不敢质对。惟愿博询处之。
真宗大王祧迁议(辛亥)
五庙祭四亲与始祖。二昭二穆以上则迁。礼之常也。帝王家统序为代。 真宗至 宪宗为五世。而 今圣上。即 宪宗之嗣王也。 宪宗祔庙之日。 真宗以五世而祧。亦礼之常也。若以亲序而言则以月祭之。亲行夹藏之制者。情有所未安。然必有先儒定论之可援。前代行典之可据。然后始可议行。臣于礼。未之学焉。近又病愦。无以广考质对。惟愿博询处之。
纯宗大王称祖议(丁巳)
以 纯宗庙号称祖事。因上卿章奏。有此询廷之举。礼典甚重。其难其慎。而德则称宗。功则称祖。即常经也通谊也。两隆并美。初无差等。然在后王扬显之诚。特表其彰著者而加其号也。惟我 纯考。以天纵之
经山集卷十 第 213L 页
姿。接前圣之统。仁精义熟。久道化成。乃文乃武。帝尧之德也。克勤克俭。大禹之德也。深仁厚泽。洽于民心。而至若辟异端而卫正道。戡西乱而巩洪基。丰功丕烈。卓越前古。此邦人之所百世不忘。而常思揄扬崇报者。正如周民之歌文王之德之纯而欲其配天者也。今当 圣配礼陟之辰。旧怆新恸。举国同情。慨世序之浸邈。叹烈光之难谖。此重臣所以抱章叫阍。而以臣觌德最久之踪。尤切赞颂之忱。莫重之礼。洵贵援据。历代虽罕稽仿。我朝自有家礼。前圣后圣。其制可述。惟愿广询而博采。典章仪节之间。务合允当焉。
太室上尊号时。乐章有无议。
显号加隆。专为阐扬功德之意。刻之琬琰。所以纪载也。被之管弦。所以咏歌也。窃稽乐章赞颂之辞。无异玉简摹画之文。其为仪节。本系兼行。恐不宜以殡殿权停之时。并与 太室应有之式而不为磨鍊矣。今虽值停乐之辰。揆诸陈悬不作之义。依礼撰进。似合于重所尊之义。而莫谨之节。不敢质对。惟愿询采而裁定焉。
宪宗大王定世室议(己未)
祖宗之有功有德。百世不迁。 庙礼也。猗我 宪宗
经山集卷十 第 214H 页
大王。 三宗之统也。上圣之姿也。在成王负扆之龄。受命于 文祖。受训于 王母。聪明睿智。日月将就。勤典学而访治道。监成宪而达政要。圣功神化。治成制定。明禋我 宗庙。嘉靖我家邦。全保我世臣。子惠我庶民。滦朝璿御。诚笃孺慕。云章宝鉴。光阐先烈。辟异端而殖儒教。疏冤枉而振困乏。戋帛丘园。玺书州郡。陶甄覆育。庶物咸昌。化日方舒。虚云倏过。此今日亲贤乐利之类。皆歌咏十五年德化之盛。而于戏百世不可忘也。今此国舅琅函。即薄海苍生之瞻天欲吁者。而圣衷感叹。询玆盈廷。实西京之丞相列侯。礼官具礼仪奏而庙酎。明休德而世世献者也。臣于 亲总之初。猥忝三事之托。躬奉盛德至善者。尤详于人。不胜怆叹颂祝之至。
宗庙 魂殿祝式议(癸亥)
翼宗室以上祝式。当遵 宪宗时而行之。 宪宗室祝式。当遵 大行朝于 翼宗室而行之。 孝显王后位。当遵 英宗于 端懿王后位称皇嫂而行之。大行大王属称。当遵 成宗之于 德宗室称皇伯考。而今称为皇叔考。 嗣王所称。当遵 正宗之于景宗室称从孙。而今称为从子。三年内称哀。三年后
经山集卷十 第 214L 页
称孝。当遵 英宗朝定行之文。恐合从先。而臣本昧礼典。惟愿博询而裁处焉。
经山集卷十(东莱郑元容善之)
 状
  
慰谕湖西请灾民蠲恤状(己卯)
臣于本月初二日。以遍审形止。别加慰谕事。自公州离发。历定山,扶馀,石城,鲁城,恩津,连山,镇岑。又转向报恩。十七日还抵公州。而每向一邑。先期知会。使聚灾民。且臣行所过。自来会集。臣谨以两度传教及纶音内辞意。字解句释。委谕曲布。盖自水灾以后。圣念南顾。恩言屡挚。庇生怀保。特颁钱物。则侔浙州帑银之惠。悯死垂慰。并设坛酹。则迈泽园合奠之礼。穷蔀枯壤。感结幽明。惟彼无辜之氓。才免其鱼。得蒙惠鲜。村婆巷僮。咸诵德音。浦村峒户。毕达素怀。若枯沾润。如乳望哺。前呼后应。咷回以笑。父老多有流涕者曰吾君之爱民至此。吾属死无恨矣。王言一播。民情可见。臣然后知古圣王之一言而固结人心者。实有是理也。声音之感人。尚能如此。若推实政行实惠。则入人之深。可量既哉。臣久备迩列。猥攀特旨。驰河内之使节。宣山东之诏书。凡系陈力。寔怀靡及。灾坪漂址。单骑迂逶。坊村场市。下马宣谕。期使我 圣上如伤
经山集卷十 第 215H 页
若保之德。至诚恻怛之念。庶无一夫一妇之不知。而至若措划便否。才有所不及。识有所不逮。实无以称塞隆毗。祗增惭悚。第就圣教中救急之方。奠接之策。蠲恤之典。既有与道伯商确修启之命。并与被灾形止。举行条件。列录于左。恭备睿览。
一。臣历遍八邑。详审灾形。则公,鲁,连,镇。环山而列。定,扶,石,恩。沿江而处。邑界连若一幅。地势易被水害。而闻去月旬后。连日雨霔之馀。十三日自朝至夜。翻盆建瓴。急势如捣。崩沙走石。崖谷俱震。惊涛激湍。江川合流。高原平陆。不分涯涘。老少男女。震荡号噪。想像伊日之光景。举皆止泊之靡所。而或登于岸。或济以舟。人命致死之止于数百。亦云大幸。其馀冢坟之坏败。产业之荡析。全家之尽渰。一村之成墟。心目悽怛。行者蹰躇。臣行所经。群来哀愬。往往言不忍闻。状不忍见。而田畓被灾之孔酷。其势即然。乱石之所堆积。畦塍变为陵阜。奔流之所荡激。浍洫永失区域。至于临江近浦之地。新水晚潮。并时冲合。溃决汎滥。一望如海。良田沃土。尽成淤淀。全坪大野。靡遗秉穗。虽车马之蹂躏。灰烬之扫荡。实无以加此。袯襫畦氓。遮道请审。指某水曰
经山集卷十 第 215L 页
前日之上坪下坪也。指某邱曰曩时之此疆彼界也。且峡艺山种。被旱晚移。亦多痒损。望秋之民。无秋曷生。臣闻言细察。不胜切闷。而第水灾与全歉之岁有间。灾之所被。虽多并形址永失之土。灾之所不被。亦有与康年无异之处。虽以一坪之内言之。东则无青。西或多稌。各邑各面农形。以灾较稔。的未知其孰优。而灾固孔惨。稔亦时有。若谓之举八邑酷灾则诚然。谓之举八邑大无则诚未也。此是灾状农形之大略。
一。目下救急事。失农之民。非不切闷。最是漂颓之民。土处野居。宛转号泣。糊口无路。升屋何论。见今霜露方始。凉寒序至。结构之急。时刻是争。元恤典则自本道营邑。以谷以钱。虽已分给。而漂荡之初。救饥而止。今欲营葺。非钱莫谋。而临秋残氓。分铜如金。此际丹纶远宣。钱物内出。阶前建州。阳春苏物。盛恩奚止于水醪。实惠可究于衽席。臣实钦诵感叹。而第就此钱中。量户俵给则户可百文。馀或八九十文。若颁此而止。则惠非不遍。效恐无实。盖贫民之情。所得与所用几相当。则必顾实用。所费与所存不相及则必归浪费。况今漂颓之户。以民则
经山集卷十 第 216H 页
皆土着。以势则皆至残。家舍间架。俱不过三四。经纪不至甚难。分铜有所关系。假令漂失者给二百文。颓压者给百五十文。而山木库石。或藉官顾。土佣壁圬。或资邻救。则结构有方。庶皆乐赴。今若加得千馀两。则可得排俵。而使数千户将至颠连之民。无家而有家。约持广施。泽垂终始。其利害便否。不待智者而瞭然。且施之也无无名之叹。用之也无自擅之嫌。盖目下救急。既承圣教。而臣所丁宁布谕于灾民者也。且民事遑急。若难迟待划请。则无论某㨾钱谷。便宜取用。从后状闻之意。臣于来时。亦有所面议庙堂者。就本道常赈谷查得收刷条中。执钱划出一千二百十六两一钱。中户漂失。每户各给内下钱百四十文。救急米三斗。代钱六十文。合二百文。颓压每户。各给内下钱九十文。救急米三斗。代钱六十文。合一百五十文。小户漂失。每户内下钱一百文。救急米二斗五升。代钱五十文。合一百五十文。颓压每户。内下钱七十文。救急米一斗五升。代钱三十文。合一百文。臣个个亲给后。仍以我 圣上爱汝闷汝。室尔谷尔之盛德至意。温辞曲谕。又关饬邑守。面谕头民。使之从速结
经山集卷十 第 216L 页
构。分给户数及用钱数爻。别修成册上送。漂颓户中。或有已受元恤典。而旋即流亡者。故今于亲给时。逐名查拔。亦或有当入而见漏者。故摘奸追录。与道臣当初修报漂颓户元成册。有如干相左处。救急取用本道常赈米查得条四百五石五斗五升。分付该厅会减施行。
一。来头奠接事。列邑之倅。灾里之民。皆以设赈为请。臣亦不以为过。盖有国赈政。所以待饥民也。今此八邑灾民。非但漂颓为灾。失穫弃田。为灾亦酷。方秋已多遑汲。穷春必至流殍。赈济之政。正合预讲。而臣意则排巡公赈。不如从便救急之有实惠。何者。昔宋北郡水灾。朝议发赈仓米。排日分给。曾巩以为不可曰不如给钱给米。盖其意民多暴露。有钱然后可以营立屋庐。而计户给米。使之安堵。则自可复业而归农。若使相率待廪于官。则不暇他为。且吕祖谦救灾之议曰李悝之策为上。移粟为次。设糜粥为末也。臣尝以为公赈之排日设粥。官民俱扰。重以口滥谷粗。既鲜实效。失农生疾。又多流弊。然一境尽歉。民无资食之道。则虽不得不设赈。而大抵今年水灾。既与举全邑大无有间。则哀
经山集卷十 第 217H 页
此灾民。诚无粒粟。邻壤多熟。里保可资。佣赁交易。就食有道。而其中最窘乏至贫残之无以自食者。势不可不自官救济。今若得谷数千石。划付营邑。自初春量其缓急。依救急例精抄分给。勿计巡次。惟急是救。营可以察邑之缓急。邑可以察民之缓急。元划之谷。如或不敷。亦自有营邑之从便救助。如此则官不烦而无滥费之害。民不扰而无捐瘠之患。较诸赈政。庶为要约。臣于邑倅里民设赈之请。试以此言叩议。则多以臣言为实。归议道臣。亦无参差。然此系仁民之大政。请俯询庙堂而处之。至于谷物区划。本道谷簿。元自不敷。八邑还总。尤为苟艰。无以推移取用。亦令庙堂就八邑附近沿海处。勿论某㨾谷。折米限数三千石。趁今措处。划付本道。分排各邑。以为救赒之地。恐合便宜。
一。来春赒救之道。既有谷物之请划。而嗣岁之兴。来牟是贻。穑功既失。秋耕宜倍。而今夏麦农。湖右告歉。村储已罄。难资播种。官簿本少。无由排分。畴夫有废农之叹。田畯无劝耕之望。若不及今拮据。虚度秋节。则民事狼狈。尤可立待。左道诸邑。虽有牟还之有裕处。远路陆运。役钜时淹。请令庙堂就他
经山集卷十 第 217L 页
道沿邑便近处。秋牟限二千石移转后。严饬本道。即速输致。以为均排广耕之地。寔是目前之急务。
一。蠲恤事。列邑农形。上已槩陈。而遇患薄征。王政所先。不毛索税。民命攸系。今稽邑报。面里尤甚。半且有馀。臣间多躬审灾坪。则虚实不无相蒙。田畓均被灾害。而大抵汰覆之灾。近峡依山之致。而山峡之壤。田耕居多。沙泥之患。傍川临浦之故。而川浦之田。禾种殆遍。川陵变迁。即臣所目击。云犹未土。梦何作乂。火亦难菑。水何能耨。非但今税之当蠲。实多永陈之可许。畓灾则道臣自当请得均俵。而至于田灾之不给。关石则有。其不以田耕则一年再种。前者虽失。而后者可收而然乎。然种绵种禾之田。一年之不能再农。与水田等耳。且况今秋酷灾。难责常例。臣意则令道臣严饬邑守。逐坪亲审。凡沙覆成川之田。按簿区别。特许蠲税。而其中田畓灾之当入永蠲者。亦为踏勘悬录。俾无来后白徵之患。然后湖民始可以奠安。国计贻损。虽极闷叹。而国计赢诎。本系于民聚民散。为恤目下经费。决不容或忽永图。请令庙堂一体禀处。
一。臣之历行列邑也。灾民之十百号诉。拥马遮道者。
经山集卷十 第 218H 页
其言有三。田畓俵灾及当年还饷身布。并许蠲减也。及其聚会而晓谕前后传教及纶音内辞意。则惟彼灾民。垂泪相顾。颛颛然若有所恃。且八邑灾形。真正非常。而王使周爰。曲加慰谕。亦系非常之典。若使终始恩泽。竟无非常之举。则何以救近止之命。而副孔迩之望乎。灾馀抚恤。不扰为上。还布请停。若循例典。民散簿虚。可谓两失。而灾有浅深。尤甚之里。或有稍实之户。稍实之里。亦有尤甚之户。欲施特例。当从灾户。八邑尤甚面里中尤甚户。当年还饷。并三分中一分蠲减。一分停退。炮保纯钱各军门纳布及各衙门匠布。并三分中一分蠲减。一分停退。一分代钱。尤甚里中之次户之次及稍实里中尤甚户还饷。并折半停退。炮保三分二代钱。各军门纳布。各衙门匠布。并折半停退。折半代钱。其馀监兵水营所纳。并视此例。各衙门军作米代钱。盖此请蠲。寔系干恩。固知非自下所可轻请。而以蠲恤之停当论启。既承圣教。且顾臣职任务主宣恩。窃稽灾邑布谕之官。自成周迄历代皆有之。而虽属正供常赋。亦皆直请蠲免。掌故可考。又不无近例之可以旁照者。敢此冒陈。
经山集卷十 第 218L 页
一。报恩之初不欲躬宣者。臣只料尤甚之当审。未思换入之涉擅。径发邮启。果承筹关。追惟不审问备亦轻。惭悚之极。即为驰往该邑。入其境察灾之形。过其里询民之势。与八邑大相不同。而始暵终涝。岁亦云俭。慰谕与颁给。一如八邑例。而邑民以蠲恤接济。与同八邑。群愬迭陈。臣更以状辞及筹启旨意。详细晓谕曰朝家一视。岂间彼此。缓急轻重。惟灾是视。及臣言旋。群聚申告。今欲与八邑同列则太过分数。欲与他邑勿论则甚违众望。且臣所躬宣。亦合条请。报恩郡尤甚面里尤甚户还谷。三分一停退。尤甚里之次户及之次里尤甚户还谷。四分一停退。军布本是参半。丁丑已许纯钱。而本邑绵荒。无异丁丑。依再昨年例。特又许纯钱。青阳怀德之灾形。与八邑无逊。便宜均施。筹启蒙允。而至于内下钱。八邑外无以波及。既有圣教。故只施救急之例。数爻同为入录于元成册中。其馀惠典。一依八邑例施行。恐合均施之道。并令庙堂禀处。
一。渰压死人生前身还布之并全数荡减。本出特恩。臣不敢仰请。
一。漂颓户给钱后。间日轮饬。邑报络续。而工役迟速。
经山集卷十 第 219H 页
随钱后先。然要趁塞墐。庶入室处。比屋沾恩。孰不感诵。至今十八日。计九邑漂颓户。合二千三十二户内。已构一千二百二十二户。始构五百八十一户。未构一百七十九户。故未搆处。更加关饬。而别修成册上送。
一。拯活人命人之褒赏。自有例典。而今番诸邑水灾时。人命之多免漂渰。亦由于持船救济之功。恤难救患。虽人之情。激义劝赏。有国之政。况今番则至有拯活屡十百人命者。尤不当例视。当自本道覈实抄启。令该曹划即禀处。以慰民情恐好。
一。训局升户军之抄上。适值式年当限不远。而至于被灾八邑。以今民势。实难选抄。盖一户资送。弊及众民。八邑之已分定者十名。待后式举行。实合纾民力之一端。
一。恩津金浦面。处两湖交界。闾阎之所栉比。船舶之所辐凑。财货之所聚积。地同关防。村视邑封。而浦水汎溢。被害孔酷。人投舟中。舟行屋上。幸因潮水之势缓易退。家舍之漂颓。幸止三分之一。而其馀亦皆颓垣败壁。荡析家产。四方商客之掷失物货。数不可计。所见惊惨。最于他邑。臣以上恩德别加
经山集卷十 第 219L 页
慰抚。而惠恤之泽。合施表异。本浦有船税钱之上纳京司者。数极零星。若许蠲停。非但符关市遇灾舍征之古制。庶使一村之民。咸有挟纩之欢。请令庙堂禀处。
一。恩津大同米未及装发者。积置金浦仓庭。为水所沉者。为一百九十石。自本邑报营后。依拯米例分给民间。将欲改色以纳。民既觏灾。又此添弊。虽难永蠲。合思纾力。如移录于本邑储置条。从便收捧。则在公无损。在民为惠。请分付该厅施行。
一。粮饷厅屯土收税。一有恒定。遇灾无减。歉岁固有冤徵。今灾况多永弃。正赋虽蠲。屯税自如。被灾诸邑中有屯土处。自该曹别定京差下送。从实执卜。俾无白徵。然后可使屯民同被惠泽。请分付该曹。趁今举行。
一。各驿难保之弊。指不胜搂。而位土被灾。川沙居多。民田虽更起垦。公土易致陈弃。严饬土在各官。待明春相土助力。期勿弃置。而如有永陈处之不可不买土代充者。依戊寅成欢驿新买免税之例。待道臣指数状闻。特许免税。以充元总。恐合均惠。请令该曹施行。
经山集卷十 第 220H 页
一。恤灾莫如救本。究惠当思永图。公州府治。据山临江。大川中流。虽使川道修整。石致而底涤。峡雨骤霔。涧流竞合。则每致汎滥之患。前道臣措划物力。修桥筑堤。民受其赐矣。不意今秋罕有之水。汰沙转石。埋阏堆塞。堤夷筑坏。川与路平。若不及今疏浚。水由中行。则从此公州之民。惊水之讹。咨雨之怨。其将无岁无之。而皆少重迁之志。不思安奠之业。岂不大可忧哉。请令庙堂关饬道臣。从长措处。俾图趁即始役恐好。
一。臣窃以为有国救荒之政。救之已然。曷若救之未然。水旱流行之灾。圣世之所不能免。然圣世之民无饥者。诚以先事为备。不病于农也。农具稼政。堤堰最要。故西京持循之吏。往往以陂塘堰坰。立名后世。如召伯埭甘棠湖之类是也。我国堤堰。三南为多。以其水田之多种耳。堤堰之法。疏浚其下。为贮蓄也。固筑其上。防横决也。夏暵则灌溉。故塘虽涸而田无焦坼之患。秋涝则渟滀。故堰复盈而田无沉垫之害。互为之备。利随而兴。今行见有堤堰处。水害不甚。堰之便农。即此可执。而近来吏习因循。民惮劳力。疏之也不深。筑之也不固。少旱则辄
经山集卷十 第 220L 页
渴。少雨则辄决。有堰如此。顾何益哉。今番经水永弃之土。多见其可有新凿者。然图新姑舍。修旧是急。如自明春申严古法。就农事空閒之暇。以寓兵之义。发閒游之丁。官丞里监。统伍率蕫。疏凿以深。修筑以固。期有实用。而如或有财力之当须者。营邑设施劝助。则民岂不乐为之赴乎。臣于看坪之时。与老农谈田事询稼功。则亦多以堤堰之不修为忧。玆敢具闻。勿以常谈而废之。划即采施。万有一效则即民国之幸也。
慰谕关西。请灾户蠲恤状。(辛巳)
臣于八月二十七日。在平壤府行祈禳祭后。仍行慰谕沴疾。寝息形止。待邑报齐到。更为修启之意。已为驰启。传教内辞意。详细翻誊。关移列邑。使之晓谕坊曲。俾愚夫愚妇。咸知朝家如伤若恫之至意。又以制药救疗之方。抄贫掩骸之政。屡度关饬。各邑牒报。次第来到。寝息则僻县后于直路。死亡则沿邑多于山郡。浸延四朔。今始快霁。平壤等三十六邑人民死亡者。合为三万七口。云山,江界,渭原,朔州,碧潼,楚山六邑。幸免此患。男女区别数爻。既有营启后录。故不为叠举。盖玆无名沴疾。始起于平壤城中。先犯直路。转
经山集卷十 第 221H 页
蔓僻邑。东熛西烈。其势迅急。攻达不及。嘉草莫延。昼笑夕咷。顷刻不保。如尘沙乱锋。相视莫救。风涛败楫。胥抱以溺。亲党不相谋。邻里不相顾。褫魄丧守。日夕遑遑。倾罂祈祷。弃家避寓。众心波荡。止泊靡所。此际重宸恩纶。父母孔迩。礼行禬禳。慰没抚存。阳春煦嘘。德邮流行。居者恃而不恐。流者闻而还集。今则风厉霜肃。氛祲廓清。而疮痍甫起。愁惨溢瞩。有若经乱人生。生意索然。虽就此道内言之。国家之一朝所失之民。万以三计。疠疫死亡。往牒岂曰无之。而今玆戎毒。诚亦何哉。臣欲恸哭流涕而不能止者也。气数或不免于圣世。而君子不谓之适然。灾异实莫大于厉民。而上下当勉其修省。冀导祥和。格豫天心。而天之所视者民也。国之所依者民也。固本之道。惟民是已。祈永之道。亦惟民是已。玆故古昔之遇小灾。必有一政令之及于民者。诚以惠无小大。要使小民知朝家之常念在民也。臣之向请还布蠲减事。岂无意见而然哉。博施圣辟之攸病。竭恩哲辅之所戒。今此流行之灾。八路同被。一视惟均。何施何否。则诚有博则不全之虑。然西方目辛壬之后。民力竭矣。昨今年来。困瘁最甚于诸道。役于官者。疲于供亿。庐于里者。厉于歉
经山集卷十 第 221L 页
荒。又玆先被酷沴。亡者数多。特纡宸忧。亟行宣抚。则朝家之视之固已少有异于诸道。而竟无一政令而止。则臣或恐西民之不能无失于悬望之馀者也。还布之一并荡减。实是行不得者。而请查其当蠲者而施之。则政谓全家合没。指徵无处。以致分捧洞里者也。虽以臣所管府言之。似此当蠲者。实无一户。则列邑之当蠲者。必不为多。然臣之请此者。正在于使小民知朝家之有此政令。而伏闻庙堂委道臣。更商便否。从须禀处。臣不敢更事烦渎。而第臣之昼宵祈望。耿耿然是忧者。诚以似此变乖。前亦所罕。后岂更有。本道札昏荡析之状。实非诸道可比。且朝家之矜恻悯恤之念。民亦皆知。而凡系徵索催督之政。无异平常。或有白徵横敛之弊。并及馀民。竟无少异于前罕后无之变年。则岂不有欠于终始存恤之泽哉。此举虽未均恤。瞻聆自当观感。所失则甚略。所入则必深矣。又陈数条愚见。列录于后。请令庙堂禀处。
一。三万人命之同时尽刘。此诚莫大之灾异。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其害岂有加于死亡哉。非特一时水暵之比。而自古凡遇灾异。先思抚恤之方。其所抚恤。莫要于蠲停。凡民之出于户出于身而
经山集卷十 第 222H 页
役于国役于官者。其为力一也。而减之则为惠亦一也。今民死亡之家所馀。非鳏寡则孤独也。孑孑靡业。重遭惨歉。嗣岁殷忧。沟壑是虑。穷春徭役。丝毫亦难。依成周弛力之义。遵往代蠲徭之典。今番死亡户。明春烟户杂役。以朝令并令蠲减。则为惠也均。于力当纾。划即知会。使遘灾馀民。咸颂朝家之惠泽。
一。今日西路可忧之端。非在于歉荒。而在于民马两库。民库事。详陈于臣疏奏中。而辛壬后库财荡竭。无邑不然。连年彼我国使行络绎。亦挽近初有。东西挪移。莫可收拾。若不及今省费节用。少思补漏。而数年之间。又有意外策应之烦。则其势不得不户敛。而虽不敛户。害自归民矣。此时若有迎送之事。则浩费繁需。专靠两库。又或有民敛之邑。请自今限明年支敕各邑中守令如有罢归差遣者。则随势或自备。凡用备之出于民马两库者。一切防塞。自筹司行关知会。以为一分补民之资。
一。平壤府是列邑根本之地。而遘灾最先而最酷。一邑之死亡。为七千馀人。听闻犹属寒心。居者当作何状。臣之入平壤时。见都会繁华之地。忽成愁惨
经山集卷十 第 222L 页
萧条之场。聚会惊魂之馀民。诵谕恻怛之圣教。泪随声发。民亦拭涕。仍又宣布德音。询问疾苦。则千百为群。疾声齐诉者。即蠲荡旧债一事。及臣之还。遮马行路。一辞群请。然本营府各库债钱。勿论新旧。皆须支用。则蠲停非所轻议。而第债民中如或有今番合没之类而无所指徵。势不得不移录邻保者。令道臣详查精抄。以朝令蠲荡。特示优恤箕城之义。
按察关东。论本道事宜及诸弊状。(戊子)
臣才疏识闇。力浅精短。内外职任。无一可称。而早备迩密。受恩深重。凡所任使。未暇揣量。又当 代理之初政。特荷来宣之隆寄。温批恩谕。迥出寻常。臣且荣且感。身不自有。夙宵殚竭。誓心图报。莅任按事。倏阅三序。而才不能以综众务。识不能以察诸隐。力不足以弹压郡县。精不足以总领簿牍。上孤委毗之睿眷。下负报答之初心。日夕兢惧。诚未知何以为计也。第念本道版籍之户。帐簿之田。仅如一大州府。而骤看则峡产海错。民生乐业。事简讼息。长吏清閒。而徐察则纲领未整。毛发皆病。田政则经界漫漶而下田出上中之赋。军政则户口减缩而一军兼四五之役。还
经山集卷十 第 223H 页
谷则支放之所需。经费之所资。加分作钱。岁以为课。半留本法。便同弁髦。山邑则山有山弊。海郡则海有海弊。臣周询广采。思所以矫救半分。以效其责。而至若虽知其如此为弊而救之无术。虽知其如此可救而措之无处。虽或方便而有碍事面。虽有近效而难图久远者。则并不敢轻率烦请。而就其条例之可照者。法式之无越者。干请而不至猥滥者。通变而不甚牵掣者。另加列录。恭尘睿览。臣尝从公馀。谨阅本营所在前后道弊民瘼之釐革誊录。我 英宗朝 正宗朝暨我 大朝殿下三朝。深仁厚泽。如天地如河海。靡事不举。无微不烛。凡民情之所愿。虽贡献之重。辄赐减省。民心之所欲。虽赋税之正。每许蠲荡。关东之保有今日。歌咏休养。皆我 三朝赐。而我 邸下继 列圣之心法。体 大朝之仁德。爱恤元元。辞教屡恳。惟彼扶杖之民。咸颂德化之盛。而若非承流之地。导达群情。则 邸下深居九重之中。亦何以俯烛蔀屋之状。而使惠泽下究乎。此臣所以不避僭猥。条列事状。若蒙裁泽。特赐开允。则爱民勤政之盛德。奚但关东一路之攒手欢颂也哉。
一。本道进上贡献之需。祀享宾客之资。以至一切公
经山集卷十 第 223L 页
用之划下者。皆以详定取用焉。详定者出于民赋。而民赋之京纳条中。留作公用者也。即畿湖储置之规。两西民库之例。而详定嬴绌之间。生民之休戚系焉。当初磨鍊。视入量出。绰有馀裕。而间因道臣状请。添补蔘价。为一万三千四百缗。又因朝令火田税结钱户钱之永减者。为九千三百馀缗。就本数岁减二万馀钱。则公用安得不为不足也。公用不足。则其势不得不仰烦朝家之划给。故前以常赈谷取耗给代。用耗而至于割本。割本而至于尽用。又以帖别备谷。取耗给代。而近来则帖别又如常赈之尽用。壬午年自庙堂又许加分耗二千斛取用。而杂谷二千斛之价。不过为二千缗内外。而常年详定加下。为八九千缗。以此补彼。其势末由。故甲申又自庙堂。又许壬戌移划谷中。加分取耗。折米一千斛补用。其间数年。仅仅涂抹。而见今各邑加下之未报尚多。壬戌谷之自今年因筹关移送于沁都者。又为七千馀斛矣。加耗作钱。丰歉不同。而每年加下。亦为三四千缗之多。自各邑请划于巡营。自巡营请得于庙堂。在庙堂固难其番番划补。然不如是。则亦何以使节目所载中公用
经山集卷十 第 224H 页
得行乎。自本道每思其手前挨过之道。自庙堂只施其目下牵补之方。岁计虽若有效。久计滋大其害。故当初之常赈五万斛。中间之帖别几万斛。并入于割本罄尽之中。若不一番通变。则关东馀在之谷。不出几年。将尽入于详定充补之中矣。道内杆城蔘二十两。 先朝时特减。江陵蔘十八两。丁卯大臣因倅臣疏请。筵请京作贡。则我 殿下圣教若曰作贡亦救弊之末。特为减省。其后襄阳蔘十两零。丁丑又令特减。盖此三邑蠲减者。为三斤一两零。而原价之出于详定者。为三千九百两零。贡献既令蠲减。价钱之留于本道。别无害于事面。而以详定所出。补用于详定不足。亦非全无依据。且本道蔘火田税。是详定出赋者。而白徵多冤。 英庙 先朝连有特减之恩。而以本道渔盐税钱给代于详定者。非止一再。至乙巳 先朝特命详定不足。取用于均厅所纳渔盐藿税等条。以其馀数上纳。定式施行。伊时谷簿有馀。故不至用此矣。今当不足之时。依受教取用。亦合事宜。均厅税纳渔盐藿税钱。不过三千五百缗矣。限折半划付。与蔘价钱而计之。则为五千馀缗矣。如此则岁用每
经山集卷十 第 224L 页
有剩馀。而用馀之钱。岁报庙堂。还作常赈谷。年年并耗添还。则行之十馀年。必充常赈数万之数。以至取耗。可以排用之后。蔘贡钱及渔盐税钱。还纳本厅。如是则可使公用无诎。国谷更裕。而在惠厅亦竟无所损矣。臣言之以久远为效者。虽若迂疏。此则事理之如执契者也。壬午前道臣申在植疏请划给二条。而其时庙堂难之。然此外无他可划之财。故前道臣之疏。亦出于不获已。而臣亦不得不申请之矣。今臣之请。亦与永划有间。请令庙堂禀处。
一。今日言关东之弊者。辄曰蔘贡。臣亦惯闻之。而及历辞庙堂也。或曰贡献虽重。邦本当培。春等既作京贡。秋腊两等。亦依春例。则可使贡献如常。民弊永苏。或曰民事虽闷。御贡莫重。任土之贡。不宜全阙。春等之京贡。亦出于莫重之特恩。则秋腊两等。何敢议到。或曰正贡决不当全阙。民弊亦不可不念。就其中弊到极处。民情悬急之邑。则量宜裁请。似合事宜。或曰虽素产之土。逐年竭采。细根皆拔。地力无遗。非但体大之难得。兼致种产之渐贵。若限数年停封。而价钱则储留。以为随用贸进之资。
经山集卷十 第 225H 页
申明山禁。严防潜采。则种滋而体长。可收近效云矣。臣徐察事情。则本道多名岳灵山。处处生蔘。蔘贱如菜。无人不采。故当初给价一两重。米则二十斗。钱则二十缗。而民皆乐就。邑辄易办。间因采贵。渐致价踊。添而为六十缗。又添而为八十缗。然各邑土商。亦无以如期封进矣。春等蔘二十斤。则 英庙己卯许令京作贡。秋腊等则近作营下之合贡。差出蔘商名色。趁秋分送各邑。贸取新采。而亦难充数。转往他道及京局。并力贸封。而品或未精。致被点退。则临急倍价。荡败相续。故详定划给之外。各邑皆有补价之添给者。或作还取耗。或放债殖利。或作军名收敛。或徵火税添付。名色不一。而若蔘纳数少之邑。则添价亦不多。故设施有条。民不知劳。别无难言之弊。而如江春两府。斤两尚多。岭东诸邑。民力已竭。不毛之地。指徵无处。已绝之户。债簿尚存。若就其最切急处。略加省减。则可作纾力之道。庶图久安之计。秋等蔘十二斤十四两零中。二斤十四两零。特许京作贡。则臣审量民势之缓急。均排两数之多少。宣布德意。蠲减冤徵。而区别数爻。谨当修闻。请令庙堂禀处。
经山集卷十 第 225L 页
一。海弊自 先朝辛亥釐正以后。民到今蒙惠。而每朔进上物种及情费。皆有定例。不至为弊。而最是难支之痼瘼。即官府土豪侵渔之弊也。此则非设禁可止之事。而长吏廉贪之间。海户之兴废系焉。百方之药。千金之剂。莫过于长吏之择人。自朝家恒加慎简之政。则海民当先受实惠矣。至若海民目下之冤。盐盆渔船之与人俱亡者。尚载税案。徵索横及。一船所税。全村骚扰。正宜一番釐正。使新造者无倖漏。旧亡者无冤徵。而事系京司。每患难准。此则若蒙税钱折半划付之令。则谨当就此中变通。不至更烦京司。三陟万里岛。有藿岩出税五十缗。自近年岩不产藿。仍为废弃。终岁无一叶之采。而敛税之时。分徵于凋残之海户。海户一年例应之役。比前为三四倍。而岩税白徵。益添冤端。虽使蠲减。所失至些。为惠诚大。请令该厅禀处。
一。向自惠厅因筵奏。以十六邑大同布。自明年每疋代钱二两。收捧人情杂费。依前上送之意行会。臣即依关辞知委于列邑矣。盖列邑大同从结数。勿论大小米。每斛并作布三疋。故结钱之多寡。布价之轻重。邑邑不同。或有收布直纳之邑。或有敛钱
经山集卷十 第 226H 页
贸纳之邑。而要之皆麻贱而钱贵。故一疋之价。皆未满二缗之数。从其中办出人情及杂费矣。今若使之每疋纳二缗。则详定六缗之邑。虽若有说。而至于人情杂费。则势将加敛于元赋之外。已是行不得者。而况未满二缗之邑。则就元钱中而亦将加敛。藉不至加敛。舍其自织之布。而责出所无之钱。则其势不得不卖布为钱。而道内结民。皆要钱而不要布。则虽持麻抱布。钱从何出乎。布当日贱。钱当日贵。上纳愆期。必无岁无之矣。该邑民情。大都如是。故邑牒民愬。俱言新令之不便。而仍旧之为愿。盖当初筵奏变通之意。亦非但专为本厅需用之简便。亦出于轸民势省民弊之意。今若知其民势之益穷。民弊之反滋。则虽已行会之后。当施还寝之举。使列邑小民。俾知其朝家之前之行会。后之还寝。俱出于为民之意。则岂不盛哉。平昌郡则本以麻贵之处。民以纳钱。不以为害云。此则依新式定行。其外江陵,襄阳,三陟,平海,蔚珍,高城,杆城,通川,歙谷,麟蹄,金化,淮阳,旌善,金城十四邑。依前纳布。实合民愿。请令该厅禀处。
一。平康本非产麻之土。民情自来愿钱。而及闻此令。
经山集卷十 第 226L 页
皆以为惠。当依行会作钱定式。而该邑结民之每结所纳。大同布二疋税布一疋。分纳于惠厅户曹。今若分而为二。使一结之民。厅纳则以钱。曹纳则以布。反为添劳之费。未究省弊之惠。税米税太。依作钱四邑例。并许纯钱上纳。则实为均惠之道。邑报民情。皆愿如是。请令该曹禀旨指挥。
一。近年关东流民。太半是春狼之民。都下人见鹑衣鹄形之自东城入者。辄指而言曰春耶狼耶。盖春民则困于还逋之邻徵也。狼民则困于结税之白徵也。哀彼绝峡之民。耕烟垦石。终岁勤力。还税身钱。犹患不足。而三旬九食。一裳百结。岁暮天寒。呼馁呼冻。张三之家。皮肉不关。而县吏徵索。急于星火。六里之山。耒耜不入。而官差横行。苛于猛虎。四顾无告。命之近矣。土室败壁。有何顾恋。而不亦携抱而散之四乎。春逋才蒙蠲停之惠。庶图纾力之道。而臣之巡过狼川上西面也。大小民人。拥马呼诉曰。狼之上西。旧以多户称。十馀年来。移徙者流散者。五之三四矣。今残村败洞。馀者无几。而又不保朝夕矣。诸弊难悉。而第将一事薄愬。本面有宜嫔宫田结。当初执税。为二十三四结。中间加至三
经山集卷十 第 227H 页
十馀结。一自宫差改量执总之后。忽以七十二结勒定。付之本邑吏厅。使之勿问丰歉。比总收纳。故凶年饥岁。吏不敢言灾。陈田荒土。民不敢请减。一日之田。十日之税。一人之耕。十人之赋。民安得不困瘁。里安得不空虚乎。安生乐业。众情攸愿。盍将此状。转达九重。臣还营后。取考量案册及年分总册。则宜嫔宫实结以三十七结二十三负九束。俱昭然悬录矣。既有定总。则宫差之凭藉踏验。总外滥执。以致峡民冤徵之境者。事当一番釐定。乞令庙堂捧甘。自今年依定总收税。总外三十六结零。蠲减之意严饬。恐宜矣。
一。狼川有黄豆上纳。纳军资监者为三十五斛。纳宣惠厅者为十斛。此谷于此邑。本非土宜。县吏每敛钱田氓。贸取远境。冗费繁弊。民邑俱困。自明年以钱代纳。每斛准钱三缗。则在京司足以代用。在狼民可以除弊。乞令该曹该厅许施分付。
一。铁原烽台。北应平康。南应永平。而铁原府治之西曰所伊山。去平康吐冰山为三十五里。所伊照吐冰烽火。而所伊之西南曰割眉山。相去为二十五里。而应所伊之烽。割眉之东南间曰永平适骨山
经山集卷十 第 227L 页
相去为二十里。而与割眉之烽相照应矣。府治之东曰龙渊山。北距平康之吐冰山为三十里。南距永平之适骨山为三十五里。而前后瞭望。洞无碍障。盖平康之烽。若历所伊割眉两烽台而入永平。则如张弓之从其背而围阔。若从龙渊一烽台而入永平。则如句股之从其弦而直捷。当初设置之时。不以一台直接。而以两台逶迤者。周察形便。似无别见。而伊来府下部曲乡中父老。皆以移设于龙渊为议。而前后本倅。以报以面。备陈事状。故遣校周察。图形详审。则新设果合便宜。苟非十分无疑者。则防御营重镇烽燧当谨。而岂有减一之请哉。一台之废。民弊之得省者亦多。图形上送于备边司。请令庙堂禀旨分付。
按察关西。请三营谷作钱还寝状。(甲午)
因备边司关辞及各营门文移。训局请得条小米一千石。守御厅添饷条五百馀石。守总间年添饷条一千一百馀石。总厅请得条一千石。使之依定式发卖上送。此是年例举行者。则岂容再议。而第本营事势。有不得循例举行者。以自今年停寝之意。论报筹司矣。及承回题。令本道依前施行。而仍饬以添裕支继
经山集卷十 第 228H 页
之道。臣不胜惭悚。茫然不知为计也。顾今各营极艰之势。臣岂不谅。本司靳许之意。臣岂不知。然而既不得请于庙堂。则又不得不冒罪仰渎。臣非可已而不已者也。诚事势之不得不尔也。当初三营。或为添饷。或为支放。请划于本道谷裕之时。而自本道取各名谷耗条划送此数矣。近来谷簿日缩。撤东补西。竟至于割犯军饷原谷而充送矣。本道军饷。即各㨾用费之所资也。合收税两米屯火两税等各谷而会录用下。故军饷加减。原无定总。然以饷谷名色区别而言。则年前十馀万石。今秋会案为三万一千石零。其中一万七千六百石零。留置山城。名曰城饷。此则不可混入于放下之饷谷。然则军饷谷馀者。为一万四千石内外。以今见在之数。每年割送三千七百石于三营门。则不过几年。当为荡竭无馀。假使本道多般拮据。另究添裕之方。今明年内。非办四万石谷。则无以充每年三营之作送。以今本道貌㨾。何以议此乎。然则虽或有方便添裕之道。不塞割本之路则是何异于盛水于漏瓮乎。如欲苟且支继则莫先于不为犯割。如欲不为犯割则莫先于勿为作送。此所以臣之以报以启。不惮烦而不知止者也。虽以职掌言之。设
经山集卷十 第 228L 页
营管谷。各有司存。则为补他营裕用之资。每割此营垂乏之谷者。事理义谛。抑何所据。利害得失。皎若指掌。而因循放过。实所不敢。玆敢不避烦渎。悉具事实。请令庙堂禀处。
按察关北。请军资别置谷定式状。(庚子)
本道各㨾公用及诸站支放。以军资谷及别置别会耗条入用。而近年以来。元总则多减。公下则过滥。至于一番割本。而既割之后。耗条益缩。本谷犯用之数。岁加年增。比年以来。至于本谷一万五千石之割用。今则军资谷只馀三万六千石零矣。逐年割本。为屡千石。则不出几年。岂有一斛之馀者乎。今虽添谷而裕耗。冗侵滥杂之费。渗漏消融之端。若无限节。则殆若盛水于漏瓮。愈盛而愈漏也。查考十年放下之文簿。较其精滥之间。作为一定之规。则南关则仅可支过。北关则不足为九百石矣。今年容旋不得。又将割本入下。而自明年定为量入为出之条式。然后可使公用无阙。原谷不缩。而北谷中交济谷为五万四千石矣。就此谷中一万石换作别会谷。全耗取用。则庶可为目前牵补之道矣。列邑年例应下之外。各站放下。尤多淆滥。故定数划给。著为定式。而三名色谷总
经山集卷十 第 229H 页
及耗条数爻。南北关用下及留在数爻。别具成册。上送于备边司。此后则每年冬等磨勘时。谷耗及用留石数。一依今例报筹司。俾无一毫加减。而若或有不得不加下之时。则具由报请后施行之意。定式遵行。似为合宜。请令庙堂禀旨分付。
永兴高原山社籴田事状
永兴山四社,高原山两社。近自荐歉以来。流离合没。户口多缩。籴谷则移录于其邻。田税则分徵于该里。去者相续。居者难保。困瘁危急之状。实有朝夕空虚之虑。苟欲怀保而奠接。则莫如减籴而劝耕。永四社时存户为四百馀。而谷总为一万四千馀石。高两社时存户为八十馀。而谷总为九千馀石矣。逐名计户。屡加查栉。则流没户之指徵无处者。永四社为四千石。高两社为三千石。时存户之积年未捧者。今方严督准捧。移转减总。而又若以流户旧还。并力合督于时存之户。则参以事势。实系难行。永高六社虚留还谷七千石。今年则以未捧悬录。自明年除耗分徵。则庶为目下纾力之道。六社之内无主之良田沃土。在在陈荒。流者虽欲还集。居者虽欲起垦。而若耕十顷之田则必徵百顷之税。故畏避不入。陈者益陈。草莱
经山集卷十 第 229L 页
无可辟之期。税赋滋白徵之叹。六社陈田。间为查量。则永四社陈为二百五十结。高两社陈为一百四十结。今年年分成册。并以陈悬录。自明春募民劝耕。依法典三年免税后。从时起还录。则其于劳来劝垦之道。庶有实效。请令庙堂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