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下集卷之十四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竹下集卷之十四
 状启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3H 页
孝烈抄 启状 启头辞
为人子而孝。为人妻而烈。是天赋之常性所发也。真所谓庸德庸行。而人人之所当然者也。然而圣远言湮。风浇俗渝。不能率其性而为人所当为者。亦或有之。则于是而㫌善之典。实为为治之急先务。今此孝烈抄 启之 命。实出于我 圣上惇典善俗之 盛意。为藩臣承流宣化之道。固当趁速举行。对扬 休命是白乎矣。第念民俗渐薄。虚伪日滋。邑民牒状之所报来者。若或不审不覈。混同登 闻。则 朝家褒美之典。易致有虚实相蒙之弊是白乎等以。臣多般采问。屡度廉访。今始就其中。择其实行之最信而可惩者。后录驰 启为白去乎。 令该曹禀处。分等㫌褒。以为劝善化俗之地为白只为。
金平大杀狱查 启结辞
大抵杀狱勘断。最难者覈实。而用律次之。按其辞参其證。覈得其事情。明其为杀人之实状。则惟当以偿命之律。照法而勘之而已。至于此狱。覈实则无难。而拟律最难。盖金平大之致命。由于李凤柱,全奉才辈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3L 页
之鞭打。而一番鞭打。一番气窒。如是者三。而因为致命。出于初检时凤柱所自供。则凤柱之杀平大。不待参證之备。而已自皎然是白如乎。杀人者死。三尺至严。凤柱乌得免偿命之律乎。第念凤柱之于平大。初非知面知名之人。则其无好恶恩怨于平大。即其事理之当然是白乎矣。特以其身为捕盗将校。承官令窥捕贼党之际。得闻平大事情于邻近诸人。而为贼之情迹。昭然呈露。则讥诇捕捉。是其职掌内事。而捕得之后。施威究问于未告官之前。亦是京外捕盗将差通行之例。则缚打一节。亦不必为凤柱之罪矣。以此论之。则不特偿命之为不可。并与次律而不可施之是白乎乃。惟其施威究问。亦有紧歇轻重之分。若非要害之处。猛下手势。则必不至于才下鞭打。便即气窒。及其气窒之后。宜乎知止。而一之不足。至于再斯。再斯而犹不足。至于三斯。终至于致命之境。则所谓施威究问。有非循例施威循例究问之比。此实凤柱难贷之罪也。今若以公差捕盗之异于私驱。遽勘以全赦之典。则三章之法。由此而荡然。若以杀人之罪。在法罔赦。直断以偿命之律。则比之私驱。实有所差殊。必于此两段。参挈情法。用以当律。然后乃可以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4H 页
轻重得宜。而参查官吴在文,李奎纬,安廷玹之意。亦与臣意一般是白如乎。前道臣徐有宁在任时。已从减等之议。旁照夜无故入人家。就拘执擅杀者。杖一百徒三年之律。李凤柱,全奉才等并加严刑三次后。凤柱段定配于平安道阳德县是白遣。奉才段定配于孟山县。而此乃今年六月日事是白乎。则金千明 上言中所谓凤柱无缘放释之说。专是爽实虚谎之语。以如此爽实之语。上烦 天听者。极为可骇是白乎旀。上项凤柱已经照律勘决。而方在徒配之中。今无更查之端。缘由并以驰 启。
御批添书罪人尚光泽查 启结辞
圣批中添书字句。事系一大变怪。而结案罪人之 启下行查。事体至为严重乙仍于。臣与诸查官眼同按问。多般穷诘为白如乎。刑曹关文中发问疑端。其目有三。其一即渠以礼德之人。欲䝱制礼德之乡人。图复礼德之衿录。为此添书之举。则不为传播于礼德。而先为轻示于不干之海州也。而光泽招内疏 批誊书后。即发海西之行。故初不传播于礼德。而及到海州。出示朴尚源是如分叱不喻。礼德既是距京城不远之地。则礼人之出入京城。得闻此疏 批者。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4L 页
必不止于尚东说一人而已。尚东说誊本下来之后。礼人之传誊者。亦不啻一二人。则光泽虽有䝱制复录之计。将无以见售于礼德之人。而曾未几何。有海西之行。则意以为海西稍远京师。乡人罕接京奇。礼德之所未售。于此而可以售。乃以誊置囊中之纸。出示其与同地处之人。以为誇耀焉诳惑焉。敛财讨食之计者。昭然无疑。如见其肺肠。则其不为传播于礼德。而轻示于海州者。事势固然是白乎旀。其二即渠若独见而乡人皆未及闻知。则添入字句欲为诳惑云者固宜矣。此则东说之所誊来。而渠转誊之得见东说之誊本者。亦有三四人。则乡人之知本事者多矣。渠虽欲添书诳惑。人谁信之也。而盖光泽即稍黠不吉之人也。新录见汰之后。撑肠之欲。惟在于复录一事。见此疏 批。而便有添入句语。诳惑乡人之心。萌发于肚里。而终不免事势之不可售而止矣。及其承款之时。始也作于心者如此。故终焉发于口而纳招矣。若以其已行未行之供见之。亦可知其心之所作用是白乎旀。其三即若欲还乡。转示乡人。则事当藏置其纸。而染灰水作铁巢者。已是意外。渠果自为则得闻生梗之报。似当灭迹之不暇。而复为诵誊现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5H 页
纳也。而盖此铁巢之供。尤见其巧黠之甚矣。以此作铁巢之说。欲掩其有意誊置之迹。到今朴尚源以纸色不渝。褶痕分明等语。明白说破。则于是语屈。乃以与铁巢同置囊中。果非铁巢之语。吐实纳供。则作铁巢用尽火具。自在落空。而至于闻生梗之报。不为灭迹。而诵誊现纳。是岂光泽之所欲为哉。渠既以誊本出示于尚源。而尚源又为誊出。则渠已现赃于尚源之手矣。今虽欲灭迹。而势不可得。当尚源强请之时。安得不誊送。而副其请是白乎旀。至于尚源。所谓光泽自囊中出示之招。光泽所谓尚源指铁巢云云之招。两招相左。似若可疑。而今番更查面质之时。光泽语屈之状。详载于其矣招辞中是白在果。大抵光泽既以六字添书。前已承款而结案者。而今番行查。只在于刑曹关内三条疑节。故以此三条发问目查问。而至于六字添书一款。初无发问之事是白去乙。老狱生奸。巧计滋长。敢以死中求生之意。遽出一变前招之计。其所谓一依东说之誊本而书之。无一字加减云者。欲以添书之罪。归之于东说。而渠自掉脱之计也。其所谓未及传播。旋即被捉。则系是未行。而未行之罪。必不至死云者。欲以前日之承款。诿之于漫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5L 页
漶之计也。及其再三次盘问。与东说对质也。辞穷语遁。无以更鼓其唇吻。则乃以眼暗失魂。添书句语。终未觉得等语。诵誊之时。错记误书。偶然插入之说。囫囵纳招。则添书之情。似不尽吐。而添书之迹。渠自首实。此已为渠之断案是白如乎。玆敢枚举驰 启为白遣。其外各人一并囚禁。以待 处分为白在果。应问诸人。散在他道。故推捉查问之际。日子自尔迟延。缘由并以驰 启。
平山太白山城饷谷。自京司发卖作钱事状 启结辞。
盖本府还谷之过多。实为平民莫大之弊。臣于昨夏莅营后所已稔知者。方欲枚举状 闻。以为矫救之道。而今此本府所报又如此。益知其邑弊民瘼。专在于还谷之太多。若不及今变通。又复因循挨过。则谷愈多而民愈病。必至于莫可支保之境。此真所谓以其养人者而杀人也。虽使此谷实是元还上元饷谷。而元数本自如此是白良置。既知其病民之若此。则其所变通。在不容已是白去等。况此谷物。本非元还。本非元饷。特不过千馀石移转之谷。一千石请贷之米。而以其耗上加耗。逐年渐增。至为过三万石之多。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6H 页
且况本城元非要冲形胜之地。不过是距府治数里许弹丸一小城。虽当缓急之时。既无据险折冲之势。只将为本府一两日避锋假息之所。则积峙屡万军饷。亦无所用。今若依当初设施之数爻。军饷军器条。各以千石而存留。则亦可谓比初无少是白乎矣。如或以存减之太偏为难。则城饷条限以三千石。军器条限以二千石。合之为五千石存留。而其馀二万馀石段。依丁酉年例自京各司作钱取用于某般公用是白乎。则在平邑。无谷多伤民之弊。在本城亦无粮饷不足之虑。又可为京司赡公用之道是白乎所。若以他道事例言之。则宜用裒益之道。移转分属于道内谷少之邑是白乎矣。道内二十三邑谷簿。均之为不少而多。今若以此加彼则各邑民情。必将一切称冤。而举皆不愿为平邑救弊之策。强列邑称冤之政。亦系行不得之事是白乎。则其所有补而无弊者。终莫如京司作钱是白如乎。此非臣之独见。实为平民大同之愿是白乎等以。玆敢举实驰 启为白去乎。 令庙堂禀处。
海州李检忠杀狱查 启结辞
盖此狱事。疑晦多端。至经三检。犹未究竟。及至初同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6L 页
推之日。尸亲词證一变前招。盐卤之说。便属落空。打踢之验。从而归一。殆成断案。已经屡年。忽此正犯之妻。为夫鸣冤。而死中求活。言难尽信。狱老生奸。势固易然是白乎等以。臣与诸查官详阅前后文案。穷覈干连诸人。则事端层生。多有检案所未载之事。至若座首之替行初检。刑吏之索赂操纵。足为正犯藉口之资。而三检及初同推时。威䝱诬服之说。亦系常例之外。即此数事。可谓端绪毕露是白乎矣。大凡断狱之体。宜主原案。则座首替检。虽违格例。而到今参考之道。不可以初检尸帐谓之以违格替检。而都付于全不信之科是白乎旀。至于覆检三检之案。皆出于检官之亲检。则此可为凭信之道是白乎矣。实因之以打悬录。俱在脊背上伤处。而三度尸帐。参互观之。则或称方圆。或称斜长。既不免形体之不一。或称微浮微坚。或称比左脊差异。则下语之中。可想其不甚明的。特以脊背之为要害必死之处。前后执定。皆主于此。而既曰微浮微坚则可知被伤不重。岂有因此而即地致命之理乎。法文中踢打伤痕。必有血癊血晕之著见。按指有响。亦因皮膜之相离。今此三度尸帐。元无血癊血晕之悬录。而初检时按指有响者。更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7H 页
无举论于覆三检案分叱不喻。微浮微坚。岂至于按指有响乎。此是初检可疑之一端是白乎旀。且孙同生前落牛之痕。既出于尸亲之招。而前后尸帐。皆无照检而载录者是白乎等以。今问于参检刑吏则皆云尸亲所指处。元无一点瘢痕。故果不论列是如为白乎乃。尸亲所谓落牛伤处。乃是初检时未开检前所纳之供。则此非以无为有者。而瓦蒸艾炙。又未过一朔。则生前虽已差完。死后必先变动。检验时之全无其痕。理固不然。尸亲之指左指右。指胁指脊。固难的从。而仰合遍身。宜得一库近似于落牛之痕。然后他馀伤处。方可拟议于实因是白去乙。今无卞正有无区别彼此。使尸亲所指。混沦相杂于实因伤处。此亦一大疑端是白乎旀。至于盐卤一款。尸亲五礼看證郑汉柱盐汉宋贵金等。皆以为孙同致命。由于饮卤。自初检至覆检。一辞无异。虽有中间诿以诬招之说。而今则复申前供。众口如一。以饮卤为说是白乎所。至若尸亲五礼之自为立證。谓其子饮卤。而无一毫含痛复雠之意。有若曲护正犯者然。似或有隐情于其间。而足为诸检官起疑之端是白乎矣。其夫世柱在五礼则夫也。在孙同则父也。尸亲中最紧而最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7L 页
可信者莫若世柱。其子死时。虽病卧不省。伊后闻知。必详其根因。故今始捉来盘问。则亦以为饮卤的实。断无他疑。为其父为其母者。皆以为饮卤的实。则顾何必不信于可信之地乎。惟其煮不成盐者。未合法文。而初检之案。既难准信。三检之时则初无所煮。独覆检时煮汁之文。犹可取信。而覆检刑吏之供。以为口中血汁。不过数三点滴出。而以此煮之。置火旋乾是如为白乎所。若如其言则数三点血。初无可以煮而试之。成盐与否。非所可论。况且钗色之黯黄旋白。指甲之不青如常。颇合于无冤录饮盐卤条。则不必以盐卤之说。尽归之架空是白乎旀。又以理势论之。孙同之与李俭忠相诘之时。其母及妹夫既在其傍。俭忠初虽批颊。而必不敢恣意尽力。狼藉踢打是白遣。假使踢打之际。未及挽救是白良置。其子被踢。至于即地将死。则被踢之紧重可知。其母何忍寻常叱责。逐出门外是白乎旀。被踢将死之儿。亦岂能出门旋入。作气力持石块。更欲打人。而又被逐出。走往浦边乎。大抵孙同致命。必有其因。而盐卤之说。词證俱备。踢打之验。伤痕甚微。检官之取其甚微。舍其俱备者。专由于失实之端。始于替捡先入之疑在于尸亲。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8H 页
而终不免为偏惑不审之归矣。当初座首以庸愚乡品。初当检尸。曰伤曰否。惟刑吏之是听。而以刑吏鬻狱之计。执微浮差异之痕。方圆而为斜长。则语未照应。有响而无晕癊。则法不符合。而生前瘢痕。竟无归宿。检时伤处殆近强觅。此之谓失实之端。始于替检也。及至捧招官前之时。则诸人之供。姑舍毋论。五礼之言。殊非常情。外面观之。若有意思。此之谓先入之疑。在于尸亲也。以先入之疑。信失实之端。而实因之悬以被踢。特其缘轻度重。别生意见。以为批颊之际。岂不蹴踢。而踢之一字。出自无根。初检之失。于斯益甚是白乎旀。覆检三检。既是亲检。则伤处之亦如初检。实未可晓然。而略绰说去。不无较轻于初检是白乎乃。至若以打鬓之打。转辗归之于要害之处。仍作实因之目。而一则曰猛打灼然。一则曰似是打着者。论以检体。大可寒心是白在如中。末梢诸供之归一。更是盐卤之说。则首尾疑端。不一而足。正犯之幽枉莫伸。物情之拂郁转深。似此狱情。不宜直归于偿命之科是白乎等以。正犯李俭忠姑为停刑。以待 禀处为白乎旀。检验事体。何等严重。而初检官海州前判官吴在文。虽有实病。不为报营变通。遽使座首替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8L 页
检者。揆以法意。殊甚可骇。其罪状 令攸司禀处为白乎旀。覆检官延安前府使赵时述。三检官金川前郡守曹允精段。置检验不以实之罪。在所难免是白乎旀。初检时座首刑吏段。自臣营从重科治为白乎旀。其外干连人等。一并严囚。以待 处分。缘由并以驰 启。
竹下集卷之十四
 原情
  
以宁边府使就理供辞
矣身待罪西邑。周岁有馀。居官无状。触事生疣。冒犯加分之重科。致烦置对之 严命。惶懔惭恧。无地自容是白有如乎。大抵本府民户为七千四百二十馀户。而还谷则元还分条为二万二百八十七石零。并与因 朝令五分一加分二千九百二十七石零而计之。则今年应分之谷。总之为二万三千二百十四石是白如乎。以此二万三千二百馀石应分之谷。分排于七千四百馀户还民。依一朔三巡分给之例。自正月逐巡分给。则每一户三巡所分。不过为折米十三斗零。而至于四月终巡。谷已尽而粜已闭矣。虽以常年言之是白良置。麦秋前闭粜。在民情诚为可闷。况关西一路。适当两年荐歉之馀。穷民之所仰哺者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9H 页
惟在还谷。今若以应分之已尽。遽然绝巡于麦秋之前。则民间形势。恐不免颠连之患是白乎等以。不得已以此实状报于巡营。以留库中四千石。继两巡稍减食例略略分给。拖至两麦之出。而不幸两麦又不免无秋。民事转益遑急。万无早粟前支活之势。故玆不得不更报营门。又得四千石加分。以为至六月旬间两巡继分之地是白如乎。只缘民事之孔棘。不顾籴法之至严。两次合四巡加分。至为八千石之多。何敢以报营一着。为自解之计是白乎旀。至于报营外私分有无一款。则报营八千石之谷。已为早粟前分给之资。岂复有粟出后。还分之理乎。报营之外。初无一苞谷私分是白如乎。矣身猥从宰列。分符外邑。不能谨守法例。至有应分外加分之事。论其罪犯。实合重勘。 传旨内辞缘。惶恐迟晚。
竹下集卷之十四
 状
  
革罢卸水事报均厅状
本道渔场卸水。既非事目所载。又是船汉痼弊。则其所革罢。事体之所不容已。厅题之下。不得奉行事牒报书目。回题内此是前堂上时关辞。则以此喷薄于后来者。已非稳当底道理是遣。此非本厅私用之物。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69L 页
乃是公家之税。则不论中间之弊善后之责。而有若务胜者。亦非奉公之义。今此报辞。实未知其所以是旀。当初定式。既令贵营收纳。则卸水船汉非本厅之所可知。相考施行。亦题辞是置有亦。盖此卸水之更不可自本营差送。实是事体道理之固然分叱不喻。既知卸水贻毒船汉之弊。又有京司操切本营之关。而犹复因循事目所不载之谬规。恬然不知所以变通。则是真没知觉无羞恶之甚者也。玆敢以革罢之意。举实论报矣。及承题辞。未蒙谅恕。乃反疑之以喷薄。责之以非道理。末又以务胜而非奉公之义。声其罪焉。首尾论列。极其严截。悚懔之至。愧恧交之。自顾衰朽凋落。百事懦残。有何一分血气喷薄务胜于京司严关之下哉。只是临事而见未到。自谓以革罢事目。不载之卸水为道理。而不识其违越京司关辞之为非道理。迟暮之年。鬓发星星。而尚不辨道理与非道理。手分之界。终未免为背驰于奉公之义。为藩臣而无奉公之义。则论其罪负。理难倖逭。毕竟勘罚。实所甘心是乎旀。至于掌标还下送之题。又以渔场船税主管收捧之道。不为论报。诲责谆复。此则知罪。而抑有所不得不然者。卸水革罢之后。管摄收税之策。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0H 页
亦岂无左右商量者。而革罢卸水。为面前急先道理。故向后收税之道。有不敢赘附于烦报之中。以益其唐突覼缕之罪是乎所。前后题辞。虽如是严截。卸水之更不可差送。如右所陈。咎责之下。不能奉而周章。罪上添罪。益增惶悸。惟乞入 启请谴。使后之为藩任者。知所戒焉。缘由牒报事。
卸水变通事报均厅状
盖此卸水。前者厅关虽有非事目所载之教。而自本营差送卸水内外将。以为渔场收税均厅上纳者。亦是本营论报均厅往复定式者也。定式既久。弊端滋生。所谓卸水辈凭藉营门之势。侵渔船汉。不一其端。徵钱于掌标定式之外。索赂于载柴载谷之船。或以结缚而拶逼之。或以棍罚而诛求之。其为贻毒。实是船汉难支之弊。本营在京时。已知其槩。莅任以后。益闻其详。及至有船汉辈 上言呼吁之事。则亦可知近年卸水之弊。比年前为尤甚矣。既知其为弊之酷至于如此。则不可不亟思所以变通矫救之道是乎矣。救弊之本。惟在于革罢卸水。而卸水则虽罢。收税则不可罢矣。然则替卸水而收船税之道。必须十分善变通。然后乃可为罢卸水之实效。故以此商量。姑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0L 页
且未决之际。因船汉滥越之状。厅关操切。及于新到之本营。则向后收税之策。未暇念及。目下卸水之罢。不容少缓。此所以一报再报。至于三报之不能已者也。幸于今番回题之下。卸水已属永罢之科是如乎。既罢自营门差送卸水之法。则势将使各邑次知收税之事。而各邑守令则不可亲自涉险出浦口逐渔船。惟将定送监色而已。各邑监色之侵渔作弊。与营门卸水。亦必将无同矣。营门一卸水。尚为船汉难支之弊。况九该邑监与色。各自滥捧。各自诛求。则将使船汉应接不暇。抵敌不得。是则去一卸水。而生出九个卸水矣。第有一事可以救前弊而无新害者。依湖营网船收税之法。使以南以北之逐船收税。分属于登山,许沙两镇将。使镇将亲自出浦。亲自举行。盖网船过路咽喉之地。以南则登山浦口。以北则许沙前洋从前卸水之留住。必于此地。若使以南船路不由登山浦口。则东而不能至康翎拘头浦。南而不能至海州延坪。以北船路不由许沙浦口则西而不能至椒岛。南而不能至助泥浦。今使登山佥使照管以南之船路。许沙佥使主张以北之船路。而分给掌标。俾令一从事目。只于网船收税。而收税多少。亦无敢一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1H 页
毫踰越于大中小船定数之外。所捧数爻。一一填录于掌标。付之船汉。又以一件都成册。小名悬录。报于营门。以为转报京厅之地。而若有违越滥税之弊。现发于营门廉探之时。则少则两镇佥使自营门拿致决棍。大则状 闻论罢之意。作为铁案。不少饶假。则彼镇将者以其威势则不及卸水之藉重营门。虽欲勒䝱滥税。必不能如卸水之横张。以其职任则犹是佩符之官。虽或见物生心。亦当有被罪失职之虑。必不如卸水辈之见利忘生。无所顾忌之甚矣。其所以革弊善后之策。只此一道矣。事当枚报此状。待回题举行。而今已节晚。收税事诚可虑矣。若待往复停当而始为设施。则渔节已过。收税无地。故不得已一边论报。一边行关于两镇。俾为及时举行为乎旀。缘由牒报事。
报巡营状
大抵本府结役所纳。至为三十六种之多。不但名色太烦。策应甚苦而已。谷物所纳则其数至少。故前此已患官用之不敷。一自今春分供以后。就其至少之中。又有兵营上纳屡十石除出。则官中一年经用之资。不过为大米小米各六七十石而已。从前官长之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1L 页
公用所需。或不免犯手仓谷者。盖以此耳。从前尚如此。则此后尤可知矣。前官之改定田政。使五十卜以上依旧以各种纳。四十九卜以下皆以田米纳。于是而有大小卜之分。此实出于官民俱利之计。盖如此则大米比前反缩。而小米则稍有所增。其意非不好矣。其法亦不可专攻。但田结所纳。即土地之税。是所谓惟正之贡也。一邑之内。土地之税。不能纯同。大卜小卜。纳税各异。揆以事面。不无斑驳之嫌。而且四十九卜者。未必不如五十卜之民。五十卜者岂必优于四十九卜之人乎。未十卜秪残之民。无甚利害于纯米与各种之间。而数十卜以上稍能自树立者。多有不愿者。盖以各种备纳。虽甚烦弊。纯米觅捧。亦不容易故耳。然小卜纯米之捧。亦不至为过于什一则以是法遍行于大卜。设或有民情之所不愿。在官家刱革之道。既不为厚敛之归。亦可无斑驳苟简之嫌矣。不然则依他各邑柴作钱例。近三社则依例纳各种。远三社则以纯米纳其附近仓。亦似不妨。若曰旧章不可变。新法不可刱。而罢新法而仍旧贯。则在民元无所损失。而但官用旋有所缩。生弊实多可虑。然擅改详定。必有庙堂之诮责。则勿论法之善不善。不敢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2H 页
质言于因革之间。惟在营门参量裁处之如何耳。但判官莅任之时。前官之节目已颁。田结之新捧已迫。不得已按其已颁之节目而行之。今若有所变改。则民间骚扰之弊。必将罔有纪极。收杀不得。虽或革罢新法。势将姑待明年。此等事势。想已入于财商中耳。至于供宾库之设置。别无官民利害之可言者。若使有年年恒入之财。为一年支用之资。则亦岂不为省事之一助。但小卜米剩谷米为库中主财。而剩谷则已属革罢。更无可论。若或小卜之法。又未免见罢。则更于何措手以实供宾之名耶。盖宾库之设。小卜之法。相与表里。互为终始。小卜若罢。则宾库独何以支存耶。总而论之则小卜之法。有少补于官而无甚害于民。只是田政有不纯同之嫌而已。宾库之设。于官于民。无利无害。而所患无经用之财耳。惟是拨军募立。实为最好底法。而反有最甚之弊。盖拨军之给价募立。似可为贫民乐赴。拨路无忧之道。但永定异于轮遆。以一人而长立于昼夜疾走之役。则安得不力乏而志懈耶。凡民之情。久则生怠。星行露处。息脚无期。少迟暂稽。棍罚随后。久而生怠。势所必至。况当初愿募者绝少。搜刷责立者。实居其半。则强其所不愿。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2L 页
而使之舍命奔驰。无愆于一时三十里之期。又是永定之役。逐日之劳。劳苦甚矣。愁怨生焉。尚何能鼓勇作气。能无稽留之弊耶。数十苞募谷。非不为厚。似可作死鱼之香饵。此亦有不然者。盖募军之法。自今年六月为始。而募谷之收。在于秋成之后。与籴谷而同捧于各仓矣。谓有此募谷多给麦还。故以此谷而那入于麦籴之捧。又以此捧留于晚各谷籴入之中。募谷虽尽捧。而亦无以输致渠家。以资其妻儿一时之饱矣。纳籴供饭。同是渠辈口吻之归。而朝三暮四。猿公之喜怒判焉。愚民之情。必将曰终岁勤苦。未得赏一盂募谷饭矣。前者如此。后者必戒。若或一卒有阙。则代充实难。或又有疾病死亡逃走之弊。而多有阙额。则更将何处讨得来多数愿募者。以立其代耶。又况募立者太半是无依赖至穷残之类也。姑且耐住不去者。亦以其募谷羁縻之耳。若至今年已尽。明年未来。募谷尽归于籴入。枵腹无赖于资过。而劳苦无已。愁怨转甚之时。则今日一人去。明日二人去。几何而不至于绝站耶。此若不早变通。终必至于大段生事。决不宜等闲看过姑息度了也。然而一年募谷。既已收捧。则势将待明年五月。始可以变通。并乞参量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3H 页
区处。至于烽军给代之法。有些好处。无甚弊端。盖立番之军则前则无一年二次之番。而今则为四次。纳米之卒则前则无一斗一升之费。而今则纳六斗。然一年四次之番。不足为难堪之劳。而以其有劳。有此食料之利。一年六斗之纳。不至为倾家之费。而因其有费。占此除番之便。则可谓两便。而不可谓两病。况各营门亦多有除番给代之规。则恐不必以新法而一并革去也。第念自来疏迂。临事糊涂。勿论大小事务。何敢质论于刱革利害之际耶。况又已遆之官。参涉可否于邑事。亦不打紧。而既有俯询。不敢嘿已。略此逐条举似。缘由牒报事。
竹下集卷之十四
 书
  
上亲庭书
发行过一旬。行到千数百里地。而一未承庭候。此岂下情之所可堪也。伏不审近来患候诸节若何。而或有一分向胜之势否。任医所命之药。想未及试用。而或以蔘茶煎进否。伏切忧虑恋慕之至。子今日又踰一险岭渡一小江行百二十里。晡时到配所。路中间关。不一而足。所幸身姑无𧏮耳。自过北青。便是异域。至于甲山。决非人所居之地。谪中凡百之荒凉可知。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3L 页
而已一任之矣。伏望勿为下念焉。金吾吏晓发。灯下不备。
上伯氏书
渐入深北。家国益杳然。不审体候一向无愆否。弟行十七宿永兴。达夜大雨。至朝不已。以巡使评事行之在后。不得留滞。冒雨晚发。行至三十里。闻草原前川水大涨。桥崩不可涉。进退不得。转寻山村。艰辛过夜。仍从山路就下流。乘舟而渡。夜二更到咸兴。此乃昨日事也。咸兴南大川汎滥。万岁桥崩溺无馀。舟入邑下。却使廷希二傔失其大观。亦一欠事耳。不备。
上伯氏书
下札一日再承。伏审伏慰。在西楼上三盆梅中。二梅小而齐等。一梅尤小。欲以齐等二梅送之矣。闻有枝多槎高者送之之教。而尤小者枝多于二梅。槎又小高。故以此梅送呈耳。第若应人之求则此梅虽曰有奇格。太小恐不洽于凡眼。不如以二大梅中一梅送之也。未知如何。
与载瓒书
昨夕汝书自药岘传来。览可慰也。夜回眠食安稳。做事无挠耶。此间两分气候无大段添损之节。伏幸。闻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4H 页
同做者多云。与人群居。自是难事。况少年稠聚则戏谑必出。戏谑之过。易至言战。言战之时则辱说必生。然则岂但为言语之过而已。须十分操心。收检衣冠。难慎言语。虽或有笑谐之时。亦无至于太谑。专意做事。决勿悠泛也。虽停做闲谈。亦必游于文籍之间。勿使鄙悖俚俗之言。出于口角也。士子自有士子本色。慎之戒之。无少放过焉。近来则做成全篇后。览于主人丈而求斥教耶。做一句或二句而辄示而求教耶。不必一二句辄相示。亦不可圆篇后始求教。出题后先问意致排布于长者。又与同研诸友。讲确论难。而潜心精思。做至五六句后。览之而问可否。若以为甚不好则洗去前做。改出新意匠。如是而次次做成为宜。且同接中有胜己者则舍己之短。取人之长。然后可有将进之效矣。然所谓取人之长者。只是师其意匠与句法而已。不必取用其全句。彼若量狭则易致不悦。凡事惟在审慎而处之也。边漆扇已油者觅送耳。不具。
与载瓒书
比热寝啖无愆否。为念不弛。此间两分调摄之候。胜损无常。闷迫闷迫。闻汝开做以来。只事嬉戏。专没着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4L 页
实工夫。所作反不如昨夏云。汝何使此消息入吾耳朵耶。吾之前书所戒饬者何如。而无少惕念。一向放倒。甘心为人家不肖子弟。懒做之叹。犹属第二件事。此将奈何。夙兴夜寐。兀兀勤学。固难责之于汝矣。离亲侧就师友。名之曰开做。而日复日。所从事者。惟是嬉戏二字。则亦始料之外也。虽使汝搯肾擢肠。刻意做去。三冬不读一卷经籍。三夏不诵一篇歌行。所做之有进。固不可望。况一味荒嬉。强意搆出。工拙之反不如昨夏。其势固也。举子业虽非义理之学。比之嬉戏。当属义边。若使嬉戏为主。做业为客。则是所谓欲胜义也。况与人群居。异于在家闲处。既不能专心致力于文字之工。则势将谐谑以破闲。角戏以取快。然则发于唇吻者。莫非鄙悖之言也。见于举止者。都是狂妄之习也。其为病心而败度。尤当如何。主人昆季氏虽欲斥诲而禁止之。其于杆格不入何哉。其贻恼于师亦大矣。于汝心安乎。尤可叹者。以汝之故。必贻害于同研诸少年。自贼其身。又将贼人。汝虽迷甚。岂不知愧。汝若终不能拨弃前套。惕然改图。则无宁罢做归来。无贻累于师与友之为愈也。我言不再。惟汝意焉。不具。
与载瓒书
数日寒弛。朝又复寒矣。兄弟眠食何似。为念。父主患候。自昨少减。而神气萎薾。姑无显胜。闷迫闷迫。不能送馔物久矣。想吃饭为难。然蔡西山啖荠攻苦。孜孜读书。有如此心力。然后有如此成就。况以汝辈穷措大。何能继肉味耶。勿以食无鱼为苦。菜羹葍菹。看作刍豢美味。则入口便同熊驼之美。亦何羡富贵家八珍羞乎。粮可支七日云。七日欲送粮。而办出姑没策云。必送未可必也。此亦不能不关心耳。不具。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5H 页
与载瓒书
日间为况连安否。徐生上去。想不为近。十日读书。更作此劳动。似必远则一朔。近不下数旬。汝亦与之偕留也。若久留而读尽向所言诸传。尚有馀日。则留侯世家,陈平,吴王濞,游侠,儒者日者酷吏等传及平准书,太史公自序,答任安书。俱不可不读。其中平准书,太史公自序,张陈二传。须啚必读也。然在寺如难尽读。则下来自可继读。不可生着忙急之意也。读书之道。工程虽勤。而意思不可带忙。孟子所谓勿忘勿助长之义。正如此。盖意思带忙。必欲准期。则局束促急。无优游浸渍之味。虽勤读无功效矣。不具。
与载瓒书
见书知安状为慰。马史异于韩,柳,欧,苏。始之为难。此后虽欲继读。其能如意未可知。及今始读之时。尽读其中不可不读之传为好。故吾每以加留加读为望者也。然汝慈氏每书以粮馔为难。从速归来为言。视诸古妇人剪发供客。可谓大相反矣。如此而不能教子而成就耶。若使汝辈不幸早孤无父。则将不得为识字人矣。可叹。不具。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5L 页
与载瓒书
见书审一路无挠。欣释如何。今行远役。是汝生后一初。峡路间关。亦为行者之履历。归时取箕城路作行。则又是一直坦夷。岂不为一番快心事耶。休息后一意看做。随事检饬。无见侮于遐方人士也。邑子虽不引接乡人。于京华子弟。必始也想望。终以雌黄。即其例也。鹤楼鹦洲不必循名责实。衙里块处。研椠意倦。时或步屧登临。凭栏流瞩。吟成一二律绝而归。则亦岂无发舒啸咏之趣耶。对策已始做。而圆篇迟速。比春何如。对灯不具。
答载瓒书
伻来得书。知眠啖无愆慰幸。而兄主感候。未即和解。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6H 页
伏虑何已。今日即操鍊日也。操鍊时。必有介冑见大将节次。且似有操后犒师之举。此又一场滚挠处也。况大将气盛。戎事易生衅尤。可虑耳。吾自谪中起程。历赏高石亭,莼潭,三釜,禾积渊,金水亭,苍玉屏诸胜。迤过赵奉朝贺。昨夕到家。而本病无添可幸。诗什一二处外。皆依汝言改之耳。嘉窟长篇醒庵五古俱好。淡淡无尽诸律。亦非失意可喜。淡淡无尽。皆不负其名否。吾所历赏。三釜夐邃。禾积高旷。金水蕴藉萧洒。而俱非绝异之胜。至于高石无可观。莼潭多病处矣。不具。
答载瓒书
见书知行到岚郊。眠食无损。慰浣何喻。今则行过雪岳有日矣。雪岳之险。若是其甚耶。东游者每说金刚之难。而不及雪岳何也。或汝不见金刚。而初见雪岳。故不惯于涉险而然耶。见金刚之后。更宜较量而难易之也。若只见瀑布。而不为穷源。则不至若是之险耶。险果若是则琬行挽而勿许为好。若只见寒溪瀑。而不至太险。则不观寒溪亦可惜。盖雪岳瀑为最胜赏故也。然汝既稳涉一山而归。琬必不怕险而停其行。是可虑耳。不具。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6L 页
答载瓒书
念中见十六夜在榆店书。知行李无挠为喜。入山几日到榆店否。毗卢峰本非危地。但除非一日劳役。不可往返。以是谓难处。望古间有抱石回旋处。到石转步之时。非不为危。岂或如蜀栈猿愁之险也。穴望本非登临之处。不须论也。白云台攀铁绳悬身超上。如妙香引虎台登涉之状。比虎台铁绳稍短。元非危涂。但登台而移步至台上尽头处。间有岩石夺半路。叠足竦身。从石缝微罅以过。不免霎时一危。亦不过二三武耳。然登亦无甚异观。不登无妨。盖峰峦则毗卢望古为大处。水石则万瀑百川为大处也。明镜台亦堪一赏。而石色不能莹白。纯是黄浊。无足开眼。台上有所谓新罗太子故城。未知然否。灵源庵庵无胜槩之入瞩。而地既夐绝。庵且净阒。到此可以舒啸。可以怡神。摩诃衍在内外山分界之会。地衍境幽。四山亦少低。终日扰攘于万瀑入潭喷薄喧豗之中。及到是庵。自觉神气安稳。意趣静暇。庵前有桂树。虽未知为真桂。而盖非杉非松。不知名之树也。亦可一玩也。松萝庵无可观。而庵傍有鹤巢台。台下有泉如潭。名以灵泉。普德庵结搆。可谓诡幻。登陟别无危险。而栋轩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7H 页
若腐朽。则难于入轩周览。如果腐朽。渐至坏毁。则一山最名之庵。岂可一任其毁而不为之修葺耶。要地主审其毁伤紧歇。募得长安表训中干事僧人。管检缮改。工费自巡营料理划给也。歇惺楼为金刚最胜处。而须弥台不让于歇惺。登台而左见须弥塔之奇观。右望须弥峰之瑰诡。且须弥一洞。幽静深阒。若有灵气盘结。未知汝果尽领略否。白华庵在表训之下。而窈窕可爱。抵表训时宜以白华为宿所也。外山之隐仙台。即外山之初入胜界也。过朽木独桥。临佛顶台。纵目东望。大是快意事。十二瀑无以押见。只是远瞩。水势不甚壮。不知其为特胜。圆通三庵闻皆荒废无存云。上庵昔有今无者已久。中庵甲子吾果一到。栋椽虽倾坏。尚可以少憩。近则无之云可惜。入九龙渊时。路经玉流洞。洞壑别开一局。殆非尘界。玉流亦清铮惬意。可一观也。榆店奉置 仁穆王后御字。有金银墨三帖。或是一帖中并入银墨字耶。年久未能记也。书中汝以所经历列示。故漫此答之耳。不具。
答载瓒书
伻来见汝书。从悉侍况安迪。慰喜无已。汝以吾近不服药。过加忧虑。若将有难言之病。朝夕且发。书中所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7L 页
恳甚缕缕。汝既如是。第当依汝言服之。而大抵调理之药。与重病用药有异。病重则疾痛。疾痛则目下之苦难堪。必用对症之药。以除其疾痛之苦。事理固然。至于调理之药。用亦无妨。不用亦无妨。今有人曰药固可服云。则其言然矣。又曰药固不必服云。则其言亦然矣。何者。凡衰老之境。荣卫不能长时生旺。时时有神气委薾之时。有食阻胃弱之时。若于此时辄用参朮之剂。补胃气生肺元。则不无捷效。神气胜而饮食进。然则药可服之言。岂不然乎。老境荣卫之不能生旺。非外至之病。理势之所应然也。参朮补元之剂。果有一时之效。而一时之效。不能许久撑拄。神气委薾。食阻胃弱之症。未几而又生焉。则又复用补益之剂。损节既无常。药补又从而无常。除非大富翁大权宰。则何以继无常长用之蔘剂乎。况人之脏腑之气。自有休囚旺相。与天时同循环。当其旺相之时。则俄之休囚者。还复生旺。虽不服药。而亦自能有胜矣。至若重病。非药饵所可预防。末症非蔘朮所可治疗。其理的然。然则药固不必服之言。又岂不然乎。吾之废药已三年馀矣。气力凡百。比前日服药之时。无甚落下。虽有少损少惫之节。不药而亦自有还复胜之时。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8H 页
此乃脏气休旺循环往复之故也。虽使吾年来长服蔘朮。亦必无大胜于此之理矣。若非疾痛重病。则吾何必为此无常胜损之候。无常服药乎。吾之见得此理已熟。年来废药。不特为甲辰冬后悲冤之情而已也。虽然目下若有疾痛之病。而蔘为对症之药。则虽非汝辈之劝。吾岂不自命而服之耶。今为无常损节。而区区于药饵。则惑之甚也。不免为苟且贪恋之归矣。第今则当依汝言服如干贴蔘剂。而实理如此。须勿以吾之废药。为闷于心头也。不具。
 汝之今番行部。尽览所谓八景否。不可无纪行之诗。久废之馀。虽兴短笔涩。必留意也。若有记文则尤好。但记比诗尤难。且汝未尝有宿工。恐难成矣。然游山记。当详记其所见景色所经道里。而记景之文。忌硬生贵细腻。而细腻之中。有精采然后。乃分明如丹青。虽不能尽其妙。亦不宜自退而不为也。诗与记并留意为可。
 闻蔘商一人以怨谤营门。移囚他邑。将重勘云。传言未可信。而安知非为人所搆耶。设或有是。桥下之叱。不必摘治也。牧谷李丈为岭伯时。有人榜于布政门曰茶啖则尽吃了。公事则成咸阳为之云。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8L 页
成即幕裨也。左右请捕挂榜人。牧谷曰此何罪耶。茶啖吾果善吃了。公事吾不能尽检。多用成咸阳言。言非爽实。何罪之有。因不动声色而置之。人心莫不悚服。此丈平日虽似无过人之量。而处事犹能如此。先辈之不可及。后生政合服膺也。
与载瓒载琏书
吾间关作行。昨始到候风所。一行上下俱无挠。知是 王灵所暨。但行馔味不佳。间有官厨之馈。亦不堪食。此亦胃弱之致也。惟望汝辈一依别时戒饬。毋忘毋懈。则吾虽在绝海之外。少可以宽心也。不具。
 
别示季麟十分惕念。无负汝父临别谆谆之戒也。不然则是忘其父千里海外眷眷稚子之至情。岂曰为人子之道耶。更望更望。
与载瓒载琏书
离家十馀日。未得一番家信。回想京洛。杳然如隔世。去国之愁。尤觉难遣。侍事连安稳。末儿一向好过否。吾昼宵赶程。夜不能暂憩。而马瘏路艰。日行不过百四五十里。十八朝始到谪。严程淹迟。深切惶蹙耳。山川风土。自是遐荒光景。邮中凡百。亦不成㨾子。愁寂寒凉。视之坡翁,黄冈之谪。果是孰多孰少也。驿亭担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9H 页
夫犹不至相尔汝。则鞶衔之尚在身上。殊觉缠挠耳。琏果作楸行否。须加意勿浪游也。麟必读书习字。游嬉不出房闼。少慰其父千里悬悬之心也。如是而犹不知体承则岂人之道耶。不具。
与载瓒载琏书
日来兄主气候若何。而汝辈侍事安善否。郁虑不已。瓒书谓以谪官惟当惟 命去来。不必应接官务。此甚不然。虽是谪累。既有官守。日食公廪。则君子岂可徒哺啜而已。贾生傅梁,昌黎治潮。皆劬心尽职。今若全抛邮务。只吃丞禄。则是何义理。但马政荒坠。修举实难。驿民倒悬。救解无策。以是为闷叹耳。不具。
与载琏书
玉峰还。见汝答书。审无事经过。为喜为喜。闻玉峰言。昨日又有上寺之客云。未知上去者谁。而以汝人事处于众人之中。必生丑拙。为虑不可言。必须勿多言。勿游戏。安坐读书也。汝兄当于数日内上去耳。德焕明当上去。可以看护汝为幸。不具。
与载琬书
见汝书。如见汝面。且闻无恙课读云。尤可喜也。吾廑到康津。三月当涉海。而路中病作。姑未差。闷事。小学
竹下集卷之十四 第 479L 页
若毕则纲目支离难读。通鉴家无册子。须读马史项羽本纪,范蔡四君刺客等传也。文理之出。此最好耳。五月以后则兼读唐音长篇为可。无忘别时戒饬。乃可谓不忘其父。念之念之。不一。
 汝兄必给纸。必日日习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