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第 x 页
瑞石先生集卷七
疏劄
疏劄
卷七 第 448H 页
被人疏斥辞职疏(司书时)
伏以谫劣如臣。无所肖似。猥蒙 洪造。屡玷言地。惟思紏(一作纠)正官邪。称塞万一。仇怨之来。固其所也。臣曾忝谏职。论削李𣞗之荐目。今闻𣞗以其从子名投疏自明。未入之疏。虽未能历举其详。而眩乱之辞。文饰之语。不一其端。其蔑公论而轻 朝廷至于如此。则臣身之被诋。有不足论也。𣞗之待侍养母失其道。与其兄不相能之状。人多藉藉传说。而其侍养家在湖中。故同乡士夫莫不言之。则随闻论劾。台谏之职耳。其不能掩众人之耳目而独归怨于台谏者。何哉。至其以不韪之讼。见败之事。则判决事金汝钰。府使李圣基以其时讼官。备知其情状。而其非理图占之迹。现露于书尺者。尚能诵其措语。则不待臣一二辨之也。至于疏中见忤台官等语。有若台弹出于私憾者然。其为用心。吁亦惨矣。臣之与𣞗。素昧平昔。则宁有一毫恩怨于其间。而臣当初所论。只恐 圣朝求才之盛举。未免归于混淆而已。夫岂挟憾陷人。自入于不测之罪哉。情外诋诬。固不足多辨。而臣忝在从班。遭
伏以谫劣如臣。无所肖似。猥蒙 洪造。屡玷言地。惟思紏(一作纠)正官邪。称塞万一。仇怨之来。固其所也。臣曾忝谏职。论削李𣞗之荐目。今闻𣞗以其从子名投疏自明。未入之疏。虽未能历举其详。而眩乱之辞。文饰之语。不一其端。其蔑公论而轻 朝廷至于如此。则臣身之被诋。有不足论也。𣞗之待侍养母失其道。与其兄不相能之状。人多藉藉传说。而其侍养家在湖中。故同乡士夫莫不言之。则随闻论劾。台谏之职耳。其不能掩众人之耳目而独归怨于台谏者。何哉。至其以不韪之讼。见败之事。则判决事金汝钰。府使李圣基以其时讼官。备知其情状。而其非理图占之迹。现露于书尺者。尚能诵其措语。则不待臣一二辨之也。至于疏中见忤台官等语。有若台弹出于私憾者然。其为用心。吁亦惨矣。臣之与𣞗。素昧平昔。则宁有一毫恩怨于其间。而臣当初所论。只恐 圣朝求才之盛举。未免归于混淆而已。夫岂挟憾陷人。自入于不测之罪哉。情外诋诬。固不足多辨。而臣忝在从班。遭
卷七 第 448L 页
此诟辱。其何可冒没廉耻。晏然供仕。以为 清朝之羞哉。伏乞 圣明亟赐镌递。以安臣心。俾存廉隅。不胜幸甚。
请改臣僚丧服制度书(副校理时)
伏以臣伏闻因两司请釐改五礼仪群臣丧服制度之失。有下大臣礼官儒臣议定之 令。甚盛举也。臣伫见考證礼经以求至当。不泥于苟简之常规。务合乎天理之节文。可以无憾于群下之心矣。不料大臣之议皆以为难行。臣不胜疑讶焉。凡礼有差谬。唯患不能知。苟能知之则恶可因循苟且。终不能遵先儒之定论乎。盖朱子群臣服议所论。实是参酌古今。损益礼令。根天理合人情。为后世不易之制者也。夫君父一体。丧服之制。不容有异。岂可于父纯用丧服而于君参用朝服之制。为此半上落下无伦无绪之仪乎。若以 累朝通行之规为不当改云尔。则此又未之思也。 宣祖大王既采持平闵纯之议。打破俗论。改卒哭后乌帽黑带之陋制。此实 宣庙圣孝高出百王。 圣智灼见礼意。不滞于守旧而一正千古之谬。真所谓继述之大者也。独此群臣服制之不合礼而未尽釐正者。实有待于后圣。则 邸下之所以继
请改臣僚丧服制度书(副校理时)
伏以臣伏闻因两司请釐改五礼仪群臣丧服制度之失。有下大臣礼官儒臣议定之 令。甚盛举也。臣伫见考證礼经以求至当。不泥于苟简之常规。务合乎天理之节文。可以无憾于群下之心矣。不料大臣之议皆以为难行。臣不胜疑讶焉。凡礼有差谬。唯患不能知。苟能知之则恶可因循苟且。终不能遵先儒之定论乎。盖朱子群臣服议所论。实是参酌古今。损益礼令。根天理合人情。为后世不易之制者也。夫君父一体。丧服之制。不容有异。岂可于父纯用丧服而于君参用朝服之制。为此半上落下无伦无绪之仪乎。若以 累朝通行之规为不当改云尔。则此又未之思也。 宣祖大王既采持平闵纯之议。打破俗论。改卒哭后乌帽黑带之陋制。此实 宣庙圣孝高出百王。 圣智灼见礼意。不滞于守旧而一正千古之谬。真所谓继述之大者也。独此群臣服制之不合礼而未尽釐正者。实有待于后圣。则 邸下之所以继
卷七 第 449H 页
述者。又不在于今日乎。伏愿 邸下一从先儒已定之论。特正群臣服制之失。成服用衰绖杖屦之制。而以布帽布团领布裹带为供仕之服。一变谬规。克尽情礼。不胜幸甚。
玉堂请于成服日 即阼书
伏以臣等沥血呼吁。已至于再三。而 邸下固守私情。尚靳 俞音。窃不胜忧遑号泣之至。天位不可一日暂旷。万姓不可一日无主。故成服之日即阼之礼。著于周书顾命之篇。则三代通行之典。固不可容议。肆惟我 大行大王圣孝卓冠百王而勉抑至情以从礼制。此岂非 邸下今日所当法者哉。伏愿 邸下亟许群下之请。以副一国之望。 宗社幸甚。生民幸甚。
玉堂请从两司医官药房论罪之 启劄
伏以罪在罔赦。神人之所共愤。邦有常刑。王法之所必伸。此所以国人皆思显戮而人主有难容贷者也。今此后圣徵奎等正刑之请。两司论列已久而 俞音尚閟。臣等窃不胜闷郁焉。后圣身为首医。凡诸施针用药之事。无不主张。而当 玉候违豫之初。视以寻常。谓之小疖。全无详察 脉候之意。及其渐入危
玉堂请于成服日 即阼书
伏以臣等沥血呼吁。已至于再三。而 邸下固守私情。尚靳 俞音。窃不胜忧遑号泣之至。天位不可一日暂旷。万姓不可一日无主。故成服之日即阼之礼。著于周书顾命之篇。则三代通行之典。固不可容议。肆惟我 大行大王圣孝卓冠百王而勉抑至情以从礼制。此岂非 邸下今日所当法者哉。伏愿 邸下亟许群下之请。以副一国之望。 宗社幸甚。生民幸甚。
玉堂请从两司医官药房论罪之 启劄
伏以罪在罔赦。神人之所共愤。邦有常刑。王法之所必伸。此所以国人皆思显戮而人主有难容贷者也。今此后圣徵奎等正刑之请。两司论列已久而 俞音尚閟。臣等窃不胜闷郁焉。后圣身为首医。凡诸施针用药之事。无不主张。而当 玉候违豫之初。视以寻常。谓之小疖。全无详察 脉候之意。及其渐入危
卷七 第 449L 页
境。犹不动念。显有傍观推诿之色。至于无善策一言。何忍发诸口乎。臣等以为当时诸医泛泛之 圣教。固已 洞察其情状而为今日渠辈伏法之断案也。至若徵奎阿附后圣。听其颐指之罪。有不足言。而吾已知其如此之说。实万斩无惜。渠果早知。则何不直陈己见以辨其治疗之失宜。而乃于无及之后敢发此言。有若衒其先见之明。究厥心而论厥罪。则奚啻可贵之误针而已也。此辈之罪。少无异同。而邦刑独及于可贵而三尺莫伸于二贼。则臣民罔极之痛。何以少纾乎。且药房提调前后入诊之时。一任后圣之为。不思广集诸医。不设侍药之厅。 症候轻重。既不能详知。所用药物。亦不为预待。以至不讳之变。遽出于顷刻之间。虽曰天之降害而实是人事之未尽。论以付处之典。夫岂罪轻罚重之有哉。佐贰之官。罪有差等。而均是不尽其职则次第科律。亦不可已也。伏愿 殿下亟挥 乾断。以从两司合 启之请。不胜幸甚。
玉堂请从两司医官药房论罪之 启劄
伏以两司之请讨二贼。今已阅月。而 俞音尚閟。 王法未行。群下之情。不胜拂郁焉。窃念帝王讨罪用
玉堂请从两司医官药房论罪之 启劄
伏以两司之请讨二贼。今已阅月。而 俞音尚閟。 王法未行。群下之情。不胜拂郁焉。窃念帝王讨罪用
卷七 第 450H 页
刑之典。至严且重。故书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是知人君之用刑。实所以奉行天讨。人君虽欲有所容贷。不可得也。又曰。元恶大憝。刑玆无赦。是知人君之用刑。实出于人情之所共憝。人君虽欲有所容贷。亦不可得也。今二贼之罪。上通于天而国人皆曰可杀。则 殿下之不循公议。不挥 乾断。使二贼尚尔假息于覆载之间而不思天讨之不可不奉行。人情之不可不少慰者。何哉。古之明王。莫不慎于用刑。而苟其罪之当死者。则夬断无疑。未尝少有所容贷。况二贼之罪积恶盈。虽举其一端。无非人臣之一罪。舆情之所共愤。天理之所不容。则岂非 明王之所当夬断无疑者哉。凡太医之任于议药施针之际。所当殚其所知。竭其所思。以尽治疗之方。而其所不逮者则必须引进诸医。各效其术。而敢肆忌嫉。一切麾斥。视若寻常。终始泛泛。其罪固已斩万段无惜矣。且以后圣孰谓不重之语。徵奎已知如此之言观之。则渠非不知 症候之重。而敢生慢忽之心。略不惊动。渠非不知针治之误而敢生推诿之计。故不争辨。究厥用心。极其凶惨。论其罪状。实浮可贵。此所以一国臣民莫不痛心切齿不忍与二贼俱生者也。且 殿下之
卷七 第 450L 页
不罪药房提调。岂以为无不尽其职之罪耶。其不尽职之罪。臣等前后论之已悉矣。侍 君父之疾而不能尽其保护之职者。实非寻常罪过之比。不可以付处谓之重律。不可以大臣有所绌法。而副贰之官。亦不可无差等论罪之举也。伏愿 殿下更勿留难。亟循公议。以行天讨。以慰舆情。不胜幸甚。
玉堂请从权制劄
伏以圣贤之垂示权制。不翅丁宁。庭臣之援据礼令。亦已详悉。而 殿下一向挥斥。尚靳 允许。臣等窃未知 殿下以庭臣之言不足信而圣贤之训不足行欤。臣等今不敢复远引古昔。请以 祖宗朝所已行者。为 殿下申复焉。我朝 祖宗。莫不抑情达权以全大孝。而其在 成庙宅忧之日。行素未久。渐觉羸惫。乃 教曰。素食果难。予唯当以不近色为尽心之地。遂 命进常膳。呜呼。使 成庙而蔽于至情。不自觉于渐就羸惫之日而以至深痼之后。则已无所及而不能全帝王之孝矣。 成庙非但觉之于早。既觉之后。又亟循权制。此 成庙之所以深思长虑。允合礼经之训而真可为后世子孙之法者也。今 殿下阅月 违豫。实出于胃气之伤败。而 殿下每诿
玉堂请从权制劄
伏以圣贤之垂示权制。不翅丁宁。庭臣之援据礼令。亦已详悉。而 殿下一向挥斥。尚靳 允许。臣等窃未知 殿下以庭臣之言不足信而圣贤之训不足行欤。臣等今不敢复远引古昔。请以 祖宗朝所已行者。为 殿下申复焉。我朝 祖宗。莫不抑情达权以全大孝。而其在 成庙宅忧之日。行素未久。渐觉羸惫。乃 教曰。素食果难。予唯当以不近色为尽心之地。遂 命进常膳。呜呼。使 成庙而蔽于至情。不自觉于渐就羸惫之日而以至深痼之后。则已无所及而不能全帝王之孝矣。 成庙非但觉之于早。既觉之后。又亟循权制。此 成庙之所以深思长虑。允合礼经之训而真可为后世子孙之法者也。今 殿下阅月 违豫。实出于胃气之伤败。而 殿下每诿
卷七 第 451H 页
之以外感。则是 殿下急于自尽而不能自觉也。 圣教有曰。疾病未甚。又曰。未至澌顿之域。是 殿下必待其深痼之后而不思其不可悔也。呜呼。以 殿下之明圣而独不以 祖宗为法而循匹夫之小节者。何哉。且臣等昨伏见 答朝廷之 批。以 两慈殿劝谕不听之说。其间有许多之故为 教。臣等虽未能详知 圣意之所在。而窃伏闻 殿下毁瘠过制。违豫弥留。其所以贻 两殿惟疾之忧者。固难形言。而 两殿元气素虚。虽在平日。屡有未宁之候。及至今日。其所以受伤者。亦何可形言乎。 殿下慰悦两殿之道。莫如保全 圣躬。开导 两殿之道。亦莫如自 圣躬始。 殿下若复胶守常制。不循 慈旨。则既无以慰悦 两殿。亦无以开导 两殿。 殿下思之至此。亦可以翻然 改悟。不俟终日也。伏愿 圣明俯垂 睿察以副群下之请。不胜幸甚。
陈情乞递疏(持平时)
伏以丙丁被祸。莫惨臣家。臣至痛在心。情势崩迫。每值彼人之来。不得随参班列。自在 先朝。凡情势之如臣者。并 许其屏迹。故臣敢得以如是。此实出于圣世体下之至仁。不欲强其所不忍者也。岂但微臣
陈情乞递疏(持平时)
伏以丙丁被祸。莫惨臣家。臣至痛在心。情势崩迫。每值彼人之来。不得随参班列。自在 先朝。凡情势之如臣者。并 许其屏迹。故臣敢得以如是。此实出于圣世体下之至仁。不欲强其所不忍者也。岂但微臣
卷七 第 451L 页
之衔感而已。即今客使既已渡江。而臣适忝本职。 举动之时。例当陪从。非如閒漫职任可以方便自免者。必须曲蒙 矜察。豫 赐递改。可无临时狼狈之患。而比其入京则正当 国家虞卒大礼连叠之时。凡干章疏。必不得入。故敢即陈暴。伏乞 天地父母。谅臣危悃。悯臣情事。亟递臣职名。千万幸甚。
玉堂论尹善道权諰劄(副校理时)
伏以近以尹善道之疏。中外臣民。痛心切骨。不谋同辞。咸愿 王法之亟正。凶奸之服罪矣。臣等昨得见右尹权諰疏辞。颠倒是非。乖戾无伦。臣等窃不胜惊讶叹惋焉。不料斯人之言悖理至此也。噫。善道之罪恶。 圣明既已洞烛。两司备尽论列。则今不暇历陈。而其所谓大统不明。民志不定。 宗社不安。人心疑惧等语。煽动鼓倡。阴悖凶惨。造意遣辞。有不可正视者。而其衔橛等语。非今日臣子之所忍言。至于假世子摄皇帝之称。其敢比拟于 君父乎。善道犯上无君之罪。断不可贷。而其搆诬儒贤。陷以恶逆。亦自有其律。元恶巨慝。舆情同愤。台阁之上。公议方张。而权諰乃敢为此庇护之计。不几于蔑公论而轻 朝延乎。其称善道之言曰。能言所不敢言。是亦敢言之士。
玉堂论尹善道权諰劄(副校理时)
伏以近以尹善道之疏。中外臣民。痛心切骨。不谋同辞。咸愿 王法之亟正。凶奸之服罪矣。臣等昨得见右尹权諰疏辞。颠倒是非。乖戾无伦。臣等窃不胜惊讶叹惋焉。不料斯人之言悖理至此也。噫。善道之罪恶。 圣明既已洞烛。两司备尽论列。则今不暇历陈。而其所谓大统不明。民志不定。 宗社不安。人心疑惧等语。煽动鼓倡。阴悖凶惨。造意遣辞。有不可正视者。而其衔橛等语。非今日臣子之所忍言。至于假世子摄皇帝之称。其敢比拟于 君父乎。善道犯上无君之罪。断不可贷。而其搆诬儒贤。陷以恶逆。亦自有其律。元恶巨慝。舆情同愤。台阁之上。公议方张。而权諰乃敢为此庇护之计。不几于蔑公论而轻 朝延乎。其称善道之言曰。能言所不敢言。是亦敢言之士。
卷七 第 452H 页
又曰。取其敢言之长。噫。阴凶谗慝。诬害善类者。乃可谓之敢言之士。则是帝舜不必圣谗说。诗人不必投畀豺虎。周官不必设造言之刑也。是岂理也哉。况以犯上无 君之说。谓之敢言而取之乎。又曰。无故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欲以善道之被罪决其去。则尤未可晓也。諰之论善道。亦曰诋谗媢疾之状。诚极可恶。则諰亦不得谓善道无罪。况其罪恶。上犯 先王则爰正邦刑。乃所谓天讨有罪五刑五用者也。曷尝有奸凶被诛而贤士引退者乎。是说也。虽孺妇之愚。亦不可诳也。以善道罔赦之罪而乃请宥之者。非为留贤。实出于营救善道而不觉其言之诐遁也。噫。权諰既知推重儒贤而继之以讥斥。以媢嫉指善道而复称以敢言。一抑一扬。阳予阴夺。其心隐微处。终不可掩焉。 殿下若不于是痛加省察。则谗贼之口。丑正之徒。将乘间抵隙。四面而至。其于国事何哉。臣等目见 国家兴丧之兆判于今日。敢陈区区之怀。伏愿圣明洞辨是非。无挠于权諰眩乱之言。亟从公论。以正善道奸凶之罪。不胜幸甚。
玉堂请从台 启还收二医放送之 命劄
伏以近以二医放送之不当。台臣之争执。已至累日。
玉堂请从台 启还收二医放送之 命劄
伏以近以二医放送之不当。台臣之争执。已至累日。
卷七 第 452L 页
而 圣俞尚靳。臣等窃感焉。夫二医之可死不可活。当初三司之论。罄竭靡馀。而终未蒙 允许。竟从末减之律。其为失刑。固已大矣。舆情愤郁。尚今未泄。曾未几时。召致 辇下。徒有流窜之名而无流窜之实。王法之屈挠。亦已甚矣。而尚以事势之万不得已。非欲纵宥二医之罪而然也。天讨用刑之义。只寓于区区无实之名。而今并与无实之名而去之。则是二医之罪。为直可以纵宥之也。放释之 命一下。而远迩听闻。举皆惊骇。岂不以二医罔赦之罪而既不得正刑。又宥其编配。有同薄罪轻罚。而放释之举出于意虑之外故也。呜呼。天下之事。不外于理之一字。古昔帝王。其于动静云为。必求合乎是而罔敢或悖者也。臣等伏见 殿下答护军李惟泰之疏曰。所进之言。实合乎理。是 殿下亦非不知也。何可知其不合于理而不改之乎。臣等固知 殿下放送之 命亦非谓二医之罪可以纵宥也。诚以 慈圣勿药之喜。 圣心欣幸之至。毕举推赏之典而无所不暨故也。虽然。理有大不然者。二医之罪。是何等罪。而贳其当死而止于流窜。名在编配而偃息都下者。为其 慈候未宁时议药故也。设使二医果有微劳。 殿下之所
卷七 第 453H 页
以曲贷于渠者。既已过矣。岂可复与于酬劳之列而全贷其罪乎。今使二医尽除罪籍。比诸平人。则 殿下之意。虽非谓二医之罪可以纵宥。而终无以晓国人之窃议而将不免贻损于 圣明。岂非可惧之甚哉。臣等窃恐 殿下有未深察乎二医之罪不可全贷。放释之举。有拂于理。不胜区区之怀。敢此略陈焉。且念出纳惟允。政院之责也。 命令之不合于理者。不可不随事覆逆。而初无 启禀之举。非所以纳吾君于无过者也。此亦由于 殿下虚受之量有所歉而然也。尤宜惕然深念者也。伏愿 圣明亟循台臣执法之论。还收二医放送之 命。不胜幸甚。
谏院陈戒劄(献纳时)
伏以程子有言曰。治怒为难。惟克己可以治怒。旨哉言乎。此实治心之顶门上一针也。盖人性之动。是为七情。七情之炽。其性凿矣。则夫孰非君子之所当精察而力治者哉。然先儒特拈出怒之一字者。岂不以怒者气感于物而发如奔霆。涌如山岳。有不能抑止按制也。苟不能加学问之功而恁地走作。则终无以自反矣。可不惧哉。可不慎哉。事有当怒。亦须物来顺应。廓然大公。使胸中荡荡平平。不可有一毫陪奉他
谏院陈戒劄(献纳时)
伏以程子有言曰。治怒为难。惟克己可以治怒。旨哉言乎。此实治心之顶门上一针也。盖人性之动。是为七情。七情之炽。其性凿矣。则夫孰非君子之所当精察而力治者哉。然先儒特拈出怒之一字者。岂不以怒者气感于物而发如奔霆。涌如山岳。有不能抑止按制也。苟不能加学问之功而恁地走作。则终无以自反矣。可不惧哉。可不慎哉。事有当怒。亦须物来顺应。廓然大公。使胸中荡荡平平。不可有一毫陪奉他
卷七 第 453L 页
况于所不当怒。而因一时之激恼。不能观理之是非则乌可乎哉。此先儒之所以立言垂训以诏后人者也。昨者 殿下有所忿懥。发不中节。群情汹骇。气象不佳。几不免为 圣德之颣。幸赖风雷之改斯速。日月之更皆仰。大易之不远复。成汤之改过不吝。何以加此。然念义理难纯。人心难制。一时之过。虽然 觉悟。若不痛加克治打叠消磨。则病根隐伏于方寸之中。有所触感。则不知不觉。将复发作。况 圣心之失中。每在于怒字上。一发于闵光熽。再发于朴世城。及今已至于三矣。则亦安保后日之更无如今之过举乎。若必待有过而后改之。则抑有所不可胜改者而终至迷复之凶也。至于铨官之辞免许递。固是例事。而今者一番呈告。遽 命递职。有异常规。适出此际。臣等亦有所未安焉。除授承 传。不能趁即举行。常时亦多有之。或出难慎之意。或因事势使然。况此一医官之不除守令。本是小事。而窃恐 圣明尚有所未尽释然于斯者。有歉于先儒所言喜怒之发不系于心。事过之后无所蒂累者也。伏愿 殿下继自今常以义理浇灌心胸。未发之前。涵养既深。已发之后。省察尤精。不为意必固我之所挠害。不为血气物累
卷七 第 454H 页
之所侵夺。矫揉变化。复其性初。应物处事。粹然无疵。此岂非 殿下所当务者哉。吕伯恭少时性气粗暴。饮食不如意。便打破家事。看论语至躬自厚而薄责人。意思一时平了。遂终身无暴怒。臣等伏闻 殿下在春宫之日。讲官诵此言而陈之。 殿下开颜倾听。俯 赐酬酢。臣等有以知 殿下有味乎斯言而知所用力矣。夫以粗暴之性。尚能变化气质。况 殿下圣质纯粹。 渊衷湛静。其于克去此病。有如洪炉上一点雪。其可不勉乎哉。且臣等窃伏闻顷日承旨以柴场事。陈达于 榻前。则 殿下以承旨非台谏为教。噫。 殿下于是乎失言矣。古之哲后。命公卿师长。朝夕交戒。而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贽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君苟有阙。靡所不言。言苟合理。靡所不采。曷尝有为下者以身非谏官而含嘿不言。为上者以人非谏官而禁其有言乎。况承旨。地即近密。职是喉舌。凡君德之阙失。政令之不合。若不能随事匡救。则为失其职矣。虽或不言。犹当策励诱掖。使之尽言。今有所陈达。一向摧折。使不得复有所言。訑訑声色。拒人千里。其可来在野之贤而致罔伏之美哉。
卷七 第 454L 页
深恐言路自此闭塞也。至于 答玉堂长官 教以元非大段。此亦非恰当道理也。召公之戒武王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以武王之德而尚不敢以微细忽之。今不论其事之得失。理之当否。诿以不至大段而一向放过。不循箴规。则其为害事。有难胜言。此亦 殿下之所当反省改图者也。臣等待罪言责之地。无任惓惓之忱。敢有所论列。伏愿 圣明俯赐察纳。惩既往而戒当来。不胜幸甚。
玉堂因灾异陈戒劄(校理时)
伏以汉儒有言曰。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于下者象动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是知和气之感。乖气之应。系于人事。无所僭差。而其所以转移之机。亦在于人。常人之情。当其灾异之初作。莫不警动。及乎灾异屡作。不见朝夕之应。则玩而不惧。殊不知灾异之应或缓或速。速则祸小。缓则祸大。祸难既作。亡徵已著。则虽欲修省消弭。亦无及矣。岂非大可畏哉。呜呼。今日之灾异。不翅屡作。旱乾斯极。饥馑荐仍。月食之既。金星之见。无非可骇可愕之象。而雷震之变。又作于纯阴之月。阴阳错乱。气象乖戾。旬望之间。荐至叠发。至于再昨而极矣。周诗之不
玉堂因灾异陈戒劄(校理时)
伏以汉儒有言曰。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于下者象动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是知和气之感。乖气之应。系于人事。无所僭差。而其所以转移之机。亦在于人。常人之情。当其灾异之初作。莫不警动。及乎灾异屡作。不见朝夕之应。则玩而不惧。殊不知灾异之应或缓或速。速则祸小。缓则祸大。祸难既作。亡徵已著。则虽欲修省消弭。亦无及矣。岂非大可畏哉。呜呼。今日之灾异。不翅屡作。旱乾斯极。饥馑荐仍。月食之既。金星之见。无非可骇可愕之象。而雷震之变。又作于纯阴之月。阴阳错乱。气象乖戾。旬望之间。荐至叠发。至于再昨而极矣。周诗之不
卷七 第 455H 页
令不宁。鲁史之大雨雷电。正谓此也。臣等震悼悸慄。诚不知何等祸机潜伏于冥冥之中而天之警告一至于此也。某事失某事应。固难傅会。而区区之忱。窃愿效推本反求之义也。谨按。易象曰。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程子系之以传曰。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夫既曰恐惧而必继之以修省者。言既能恐惧而又必修省。然后方可以尽畏天之实也。臣等伏见政院启辞之 批。遇灾警动之意。溢于辞表。玩而不惧。非所虑于今日。而臣等所望于 圣明者。唯是加意于修正其身。思省其过。以尽畏天之实而已。仰惟 圣德如日方升。 圣心如水未波。虽未有形见之过。而然念人心活物。危动难安。驰骛流注。每患外诱之易牵。提掇照管。必待工夫之罔间。不知不觉之间。或有一念之不诚。一事之不敬。则是乃私意滋长之渐。人欲放肆之端。以至障天日而炽烈火者。莫不始于毫釐眇忽。人君苟能于燕閒之时。幽独之中。以是而点检身心。则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即及尔出王及尔游衍之天。己先知之矣。其可不深惧猛省。思所以合天心而弭天谴乎。且念 玉候违豫。久未复常。艰虞溢目。靡有底止。
卷七 第 455L 页
血气未得和畅。则思虑或至于烦恼。治效未见徯应。则心志易流于怠倦。烦恼则应物之处。随而失中。怠倦则出治之本。从此放倒。诚愿 圣明每于积郁未宁之时。懈意欲生之际。澄治思虑。竖起心志。毋或有二者之病焉。至于今日施措之切急。岂有先于荒政者乎。 圣明焦劳于上。臣僚奔走于下。靡策不举。靡极不用。其所以结民心而树 国脉者。亶在于是矣。臣等请复以昨者所进朱子奏状中最切于今者。申复焉。有曰。自淳熙三年以前欠负官物。不问是何名色。一切蠲除。目今州县年久未捧籴谷。多则近万。小且累千者比比有之。前守既未能尽徵。后官亦难于督纳。则后递传。积有岁年。非不严刑峻法囚系决罚。而龟背之毛。括亦无得。虽使卖田鬻牛称贷乞丐。终无毕捧之日。只贻无穷之害。无宁覈其年数之尤甚久远。产业之尤无聊赖者。依朱子限年之例。特与荡涤以慰悦民心也。有曰。唯有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籴之本。此所谓内库者。即今之内需也。臣等非不知自内用度亦不可阙。而国有储积。所以备患。苟能得民。何患无财。顷日 圣明亦尝出内库布物。以补民役。德财轻重。取舍已审。且衙门米布。亦
卷七 第 456H 页
将取用。则宫府一体。尤无异同。若计留若干内间所需之外。尽下于度支。或补经费。或以赈给。则可使吾民皆知 圣上爱民不爱财之 盛心也。至于赈饥之方。尤详于奏状之中。其抄劄户口。差等壮弱。治疗病困。收养小儿之类。并已抄 启。若 俯赐乙览。从容寻究。则千载之后文字之间。尚可见其至诚恻怛之仁心不异朝暮遇也。况其条列毕具。皆可推行于今。若于明春赈济之时。本之于此而参酌损益。作为事目。颁于诸道。使为守宰者奉承而行之。则饥饿之民。必蒙其惠矣。此外诸条。苟能比类而求之。则一言一药。各有攸当。唯在 圣明之留意也。且念人君之德。贵于虚受。而近日之事。窃有慨然者。 殿下以救荒之策。 俯询儒贤者。意甚盛也。而其复于 殿下者。皆合于时宜。无甚难行。其中各处营将限习操停罢间徵还京中者。足以省供亿之费。补赈饥之用。而虽以戎务言之。自有兵使虞候。则亦不患废坠。行之甚便。无不可者。而 榻前定夺。乃以营将虽还京中。当有俸禄。其费与在外无异。竟未蒙 采施。营将例付军职。禄其妻孥。徵还京中则当食其禄。此非前不付料而今始给俸。议 启中所谓食其本禄者此也。
卷七 第 456L 页
而 圣明既不察其意。诸臣亦不能开陈。至其所谓常税收米诸赋。无论稍实与否。并减其半。尤甚被灾处更加全减云者。乃其最紧关处而略无举论之事。其所施行者。只教养官一事而止耳。若此而已则初何用 询问为哉。且李寿仁疏陈数款。亦多有切实之论。而别无 采用之实。此岂听纳之道也。官人之法。必循公议。而向者之事。窃有所未晓者。仆臣之任。古所慎简。我国之制。亦且遴选。则柳颋改正之论。实出于公共而终靳 允俞。及至颋之不敢供职。则惟当因该曹之 启。依例褫去。而乃反以足遂其愿。催促察任为 教。窃恐颋之不褫。乃足以遂其愿也。独不念公议之不伸。倖门之将开乎。古之明王扶植公议。未尝沮遏者。必不如是也。若夫刑狱轻重之不中。亦有可言者。金庆恒之斫卖黄肠。情犯甚重。非他赃污之比。而遽尔照律。又从徒年之轻典。岭儒之撤围作挐。虽有其罪。激成之责。亦在试官。被系之类。又非首倡。累次之刑。不已过乎。此实有司奏当之差失也。臣等俱以无似。待罪 经幄。未效尘露之裨。徒切忧爱之诚。近缘久旷 引接。不得瞻望 耿光。非惟下情之闷郁。其在 圣躬。亦非所以发舒心神疏畅底
卷七 第 457H 页
壅之道。 圣候方在未宁中。时序且值隆寒。虽未得备仪开 筵。躬御简编。若依春间例。时 命讲官。入侍 卧内。使之进读。或经或史。唯 圣意所择而从容 赐问。则足以著懋学之 盛心。而亦不害于调摄 圣候也。臣等所陈。皆是陈腐。固不足以概于 圣心。而若或 留神财察。则亦不无万一之补矣。
辞职兼陈所怀疏(献纳时)
伏以臣昨忝玉堂。累日在直。宿患偏头。失于将理。脱直之后。渐就加剧。头目眩晕而不能起动。火热上升而有时昏闷。方在沈惙之中。今玆 新命之下。末由即出祗肃。臣诚惶蹙闷迫。罔知攸措。当此 国家多事之日。非臣子言病之时。而臣贱患如右。不能自力。不得不仰吁于 宸严。伏乞 圣明曲加矜怜。亟许递免。不胜幸甚。臣抑有区区所怀。不避僭猥。敢此略陈焉。窃惟人君之道。在于自强不息。亦在于虚以受人。非自强则庶绩隳。非虚受则嘉言伏。庶绩隳而嘉言伏。岂人君之所愿欲哉。仰惟 圣明曷尝不留意斯二者。而伏睹比来庶务之 裁决。章奏之 酬应。率多迟滞。台阁之论执。儒臣之导达。少所 听纳。非所以振作鼓舞。而大小寙惰。事务不成矣。非所以察
辞职兼陈所怀疏(献纳时)
伏以臣昨忝玉堂。累日在直。宿患偏头。失于将理。脱直之后。渐就加剧。头目眩晕而不能起动。火热上升而有时昏闷。方在沈惙之中。今玆 新命之下。末由即出祗肃。臣诚惶蹙闷迫。罔知攸措。当此 国家多事之日。非臣子言病之时。而臣贱患如右。不能自力。不得不仰吁于 宸严。伏乞 圣明曲加矜怜。亟许递免。不胜幸甚。臣抑有区区所怀。不避僭猥。敢此略陈焉。窃惟人君之道。在于自强不息。亦在于虚以受人。非自强则庶绩隳。非虚受则嘉言伏。庶绩隳而嘉言伏。岂人君之所愿欲哉。仰惟 圣明曷尝不留意斯二者。而伏睹比来庶务之 裁决。章奏之 酬应。率多迟滞。台阁之论执。儒臣之导达。少所 听纳。非所以振作鼓舞。而大小寙惰。事务不成矣。非所以察
卷七 第 457L 页
纳迩言。而言路不恢。群情缺望矣。臣窃恐 殿下于是而有未至于自强虚受之道也。诸臣以裁断迟滞为言者亦屡矣。而 殿下未尝不可其言也。然而悦而不绎。从而不改者。无乃外示以肯可之色而初实无听用之意而然也。其害与拒谏者奚异哉。至于 严教之出于情外。削版之用不当罪。台臣累日论列而终不 允许。若此之类。今不可历陈。而若李敏求叙 命还收之请。尚靳 俞音。臣尤不胜慨然焉。 国家之收叙敏求。是忘敏求之罪也。忘敏求之罪。是忘江都之事也。噫。 国事之至于今日者。是谁之罪也。忘君负国之贼。其肉可胜食哉。而况敏求当初量移。非出 朝廷本意。其交通彼人。以䝱我国之情状。有不忍言者乎。臣谓 国家苟能毋忘江都。痛心切骨。则敏求必无全贷之理。而今乃若是。义理几何不至于泯灭而国事终无望于自强矣。臣诚不胜愤懑塞胸填臆而有所不能索言之者也。是知此事关系甚大。而匪如一举措之失。 先王之虽或收叙旋即还寝者。岂不以此哉。敏求之罪。略具两司之 启。而此义有所不及焉。故敢为 圣明陈之也。噫。凡有血气者。孰肯甘心与敏求同立 清朝。少有为国忠愤
卷七 第 458H 页
者。孰不欲力争尽言以寝叙 命哉。而乃有身居台阁而执偏见以沮公议。逞诐辞以挠 天听者。人心胶蔽。至于此极。良可恨也。 殿下无亦以此而留难于举国之公议乎。此尤 圣明之所宜翻然 改悟者也。至于 山陵奉审。不即进去。以勤 圣教则观象监提调等。诚有其罪。而置对勘治。自有其例。乃 命政院诘问而不待问 启之入。遽遣内侍以听其言者。实涉未安。无或以为政院之招问必须内侍之参听而然耶。抑或以为政院之书 启不如内侍之传达而然耶。凡在听闻。莫不疑讶。固不可以小人之腹妄度大圣人之心。而此事既非前例。且有后弊。若谓微细不加 省察。则涓滴江河。毫釐斧柯。亦安保其必无也。臣愚衷所激。敢于乞解之章。并此陈达。惟圣明之谅恕而察纳焉。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上教未安辞职疏(修撰时与同僚联名。)
伏以臣等伏见副校理李敏迪上疏之 批。以请递之议予未晓。出于中道为 教。实不胜瞿然之至。窃念帝王讨罪去恶之道。未尝以呴呴小仁有所假贷。故有曰劓殄灭之无遗育。有曰速由玆义率杀。不如是则诚无以正凶孽之罪而惩奸慝之恶也。以此论
上教未安辞职疏(修撰时与同僚联名。)
伏以臣等伏见副校理李敏迪上疏之 批。以请递之议予未晓。出于中道为 教。实不胜瞿然之至。窃念帝王讨罪去恶之道。未尝以呴呴小仁有所假贷。故有曰劓殄灭之无遗育。有曰速由玆义率杀。不如是则诚无以正凶孽之罪而惩奸慝之恶也。以此论
卷七 第 458L 页
之。则尹善道之免于邦刑。止于投畀。固已失刑之大者而未得乎讨罪去恶之道也。况今撤围之 命。出于意虑之外。审理之举。乃所以施之于情罪之可恕者。则善道罔赦之罪。可宽其拘囚困苦之典哉。若以悼耄不加刑之语为證。则实非古人立言之意。古人以悼耄之邂逅有罪情不出于故。故不加刑也。善道之煽俑凶言。搆捏祸阱。欲以网打士林。败乱 国家者。其用心造意有不忍言。则亦可谓不出于故而有所矜恕耶。况所谓刑者。乃指刑戮其身而言。则非所当拟议于此者也。 国家所以治善道者宽其一分。则人有以觇 殿下恶恶之心亦随而轻矣。此放释之请所以继发也。窃恐因是而逐渐挨次。终至全贷。羸豕蹢躅之孚。再逞他日。朋凶丑正之人。举将生心。古人之治恶不严而至于乱亡者诚不可不监。则亦不可以 圣明在上而不为之深虑也。执法之臣。不能争执于 下询之时。不职之失。实所难免。故臣等于其引避。敢请递差。诚以是非不可不明辨。事理不得不如是。而 圣明反以为不出于中道者。何哉。臣等既以不中之论议。递无失之台官。则臣等之失大矣。决不可一刻仍冒于论思之列。伏乞 圣明亟命
卷七 第 459H 页
镌罢臣等之职。以治臣等之罪。不胜幸甚。臣等无任屏营陨越之至。
玉堂申戒劄
伏以臣等前上一劄。以应 圣旨。而识见谫劣。智虑浅短。诚无嘉猷善策足以概 圣心而底可绩者。然其指陈今日之疵政。援据先正之徽言。图所以釐革积弊。修举纲维者。乃出于惓惓之愚忠。则臣等之所望于 圣明者。不在优容嘉奖以为一身之荣。实欲听纳采施。少补 圣明之治也。而及至 榻前定夺之际。不曰久远之弊有难猝改。则乃曰更张之政。不可轻议。胶于系累之私而不能摆脱者有之。安于因循之习而惮于改作者有之。其病民之大而弊源之深者。无可奈何而终无变通之道。以臣等之辞语伉拙。又不能明辨痛陈。使 圣明晓然于弊不可不革而民不可不救。则臣等之罪。固无所逃。呜呼。玆议也。内所妨害者。贵戚至亲。外所把持者。公卿大臣。今以疏贱一言。乃欲牴牾龃龉于其间。臣等亦知不自量矣。然人君听言。贵在能行。若不能行。不可谓能听。若不能听。初焉用求哉。若是则遇灾求言。只备故事而已。应旨进言。终无采用之望。窃恐自今欲进言者。有
玉堂申戒劄
伏以臣等前上一劄。以应 圣旨。而识见谫劣。智虑浅短。诚无嘉猷善策足以概 圣心而底可绩者。然其指陈今日之疵政。援据先正之徽言。图所以釐革积弊。修举纲维者。乃出于惓惓之愚忠。则臣等之所望于 圣明者。不在优容嘉奖以为一身之荣。实欲听纳采施。少补 圣明之治也。而及至 榻前定夺之际。不曰久远之弊有难猝改。则乃曰更张之政。不可轻议。胶于系累之私而不能摆脱者有之。安于因循之习而惮于改作者有之。其病民之大而弊源之深者。无可奈何而终无变通之道。以臣等之辞语伉拙。又不能明辨痛陈。使 圣明晓然于弊不可不革而民不可不救。则臣等之罪。固无所逃。呜呼。玆议也。内所妨害者。贵戚至亲。外所把持者。公卿大臣。今以疏贱一言。乃欲牴牾龃龉于其间。臣等亦知不自量矣。然人君听言。贵在能行。若不能行。不可谓能听。若不能听。初焉用求哉。若是则遇灾求言。只备故事而已。应旨进言。终无采用之望。窃恐自今欲进言者。有
卷七 第 459L 页
以覵 殿下之无听言之实心而不复进无益之空言。其害与拒谏奚异哉。臣等前劄中极言竭论者。既见夺于群议。终无回乎 圣听。而至于邻族之弊一款。全不举论于条列禀定之中。而臣等亦未及觉察。致令其事尚未蒙指挥。故臣等又不得不申复焉。夫生民之所以转徙流离莫保其业者。既由于良役之不均。而一人逋税。九族罹殃。一室逃役。百家受害。则又邻族之弊使然也。字牧之官。坐视其弊。莫敢措手。户口日渐消减。田里日就萧条。其势必至于空国而后已。 国家虽有良法美政。此害不除。则邦本蹶而国随之矣。 朝廷非不知此。而目前之需方急。危亡之祸未至。故因循至今。尚未之改。人臣忧国如家者。固鲜其人。若 圣明。自是家事。又何以不顾畏民岩以为祈天永命计耶。苟能下令郡邑。流亡绝户。并去其籍。更勿侵虐邻族。则仅存者既得以安业。而流逋者渐可以还集。岂非所失者少而所得者多耶。且 国家以谏诤风宪之职。责诸台阁。苟非其人。固不可以久任。而若患其人之难得。遂谓久任之不可则无是理也。虽有如刘安世之称殿上虎。赵抃之号铁面御史。若使之朝拜夕褫。昨除今迁。则亦无以尽其职
卷七 第 460H 页
而成其效也。昔在 宣庙朝先正臣李珥尝进言曰。台谏为 国家耳目。主张公论。尤不可数易。而纷纷递易。甚于庶官。耳目靡定。公论焉寄。小过微失。辄不能在官。责望之重。宜若尽善尽美。而继其后者。未必胜于前。失于前者。未必复于后。愈递而愈不定。徒为政事之频烦而已。若不痛革此弊。则颓纲无由可振。治道无由可成。此诚识治之至言。欲望 圣上自今定为令式。台官虽有推勘。依 国朝旧例。切勿许褫。虽未赴 召。若缘疾病或事势之不得已者。则亦不必褫。凡诸引避。苟非大段差失。则一切勿论。而申 命该曹。十分慎简。务得其人。 殿下尤宜委任听信。以长敢言之气。优假包容。勿以少失为咎。使得展布心力。无所沮夺。则岂如今日之递易纷纷。视如传舍。朝纲国纪都不成模样耶。且臣等抑有所大惧者。大凡人情。虽有所敬畏。而久则玩忽。虽有所振作而终则放倒。不易保者心。莫难持者志也。 国家不幸。逢天瘅怒。鞠凶连仍。生类将尽。今年之旱。焚惔至此。 殿下之省愆责躬畏天闷灾之意。固靡所不至。而自春徂夏。时月浸久。尚未有革一弊行一政以大慰民心者。而傥或以崇朝霢霂。意其可润枯涸。外方雨泽。
卷七 第 460L 页
遽谓普遍列邑。而前日焦劳恻怛者。有未能终始匪懈。其何望天怒之能回而灾沴之能弭乎。臣等非敢妄有所窥测。而区区过虑。豫此陈戒。诚愿 圣明益加兢惕。虽使甘泽霈然。民有康食。常存此心。每如 御便殿引群臣下哀痛理冤狱之时。慄慄祗惧。无少懈怠。则嘉靖中兴之功。亦岂在他求。臣等俱以无似。妄陈瞽说。既经 庙议。亲禀 睿裁。固不宜复有论列。而犬马愿忠之诚。犹有未尽之馀意。又不免一二更渎。惟 圣明恕其猥僭而 留神垂察焉。
因大臣疏 批辞职疏
伏以臣以偏母肿患苦剧。不得供职。冒死呼吁。冀蒙恩褫。 圣批不许。使之勿辞救护。臣诚感陨。若无所容。顾念母病非旬日间痊可之症。不敢久旷职事。方欲毕露微恳。再控 宸严矣。即伏见大臣疏 批。辞旨极其严峻。臣无任惶悚之至。臣唯当缩伏俟罪之不暇。而窃恐言路闭塞。自今日始。以至 君相有过而人莫敢开口者矣。臣何敢震慑于 严教而不尽其言乎。论徐必远以诬陷之不原其情。既已陈达于前劄。今不必更烦。而至以要名沽直为必远罪案。则将恐此四字为言事者之阱坎。虽有谠论直言之士。
因大臣疏 批辞职疏
伏以臣以偏母肿患苦剧。不得供职。冒死呼吁。冀蒙恩褫。 圣批不许。使之勿辞救护。臣诚感陨。若无所容。顾念母病非旬日间痊可之症。不敢久旷职事。方欲毕露微恳。再控 宸严矣。即伏见大臣疏 批。辞旨极其严峻。臣无任惶悚之至。臣唯当缩伏俟罪之不暇。而窃恐言路闭塞。自今日始。以至 君相有过而人莫敢开口者矣。臣何敢震慑于 严教而不尽其言乎。论徐必远以诬陷之不原其情。既已陈达于前劄。今不必更烦。而至以要名沽直为必远罪案。则将恐此四字为言事者之阱坎。虽有谠论直言之士。
卷七 第 461H 页
无能免于此矣。大臣之发此言。似不及深虑其流弊。故不敢不救正也。 圣明言动。苟或有害于事理者。则三司之臣。亦当尽言不讳。匡拂其失。若以大臣之事而缄结莫敢言。则是岂 君相之所责于三司者哉。前劄中亦多事系 圣躬。其言固有狂僭者矣。然圣上既能康色以受。而言及大臣则乃反摧折若此。欧阳脩所谓谏人主者易。言大臣者难。不幸近之。善乎。真德秀之言曰。大臣必以群下有言。以为爱己而不以为轻己。以为助己而不以为异己。然后可称宰相之度。区区所望于大臣者。只在于此。而大臣既不容受。 圣上又从而严呵峻责。加之以情外之罪名。臣之负犯如此。固合万殒。而缘臣妄言。自速颠隮。人将以臣为戒。终为卫国之群臣而后已。臣罪至是而益无所逃矣。伏乞 圣明亟削臣职。仍治臣罪。以安大臣之意。不胜幸甚。
叙用后辞副应教疏
伏以无状小臣。猥荷 洪造。前后忝叨。历遍华贯。涯分既踰。理宜颠踬。遇事妄发。自生疮疣。乃于前岁。酷被台臣之论劾。若使称其罪名而施以谴责。则流放窜殛。固其宜也。而乃蒙 圣度天大。略加轻罚。臣自
叙用后辞副应教疏
伏以无状小臣。猥荷 洪造。前后忝叨。历遍华贯。涯分既踰。理宜颠踬。遇事妄发。自生疮疣。乃于前岁。酷被台臣之论劾。若使称其罪名而施以谴责。则流放窜殛。固其宜也。而乃蒙 圣度天大。略加轻罚。臣自
卷七 第 461L 页
被罚以来。追省愆尤。顾念平素臣虽万无肖似。实不忍下欺臣心。上欺 君父。有如论臣者之言。而臣窃尝闻古人无辨自修之训矣。苟能因是而动心忍性。刻厉增益。有以无愧于本心。则亦何足恨于论臣者哉。惟是蒙被人臣之大罪而未能自暴于 天日之下。震悸悚慄。无所自容矣。及至今年春。获蒙收叙。牵复职秩。袭冠裳而齿庶僚。亦有所踧踖不安者。而仰惟 圣朝洗濯罪累不终废弃之 盛意。俯念家有偏母而生理旁落。菽水难继。窃效古人为贫之仕。以窃升斗之禄而已。至于彯缨结绶。翱翔华显。不徒臣梦寐之所不及。实非臣私分之所敢当也。不意今者新 命遽降。收之于罪罚。屏伏之馀。置之于帷幄。论思之地。臣始焉惊皇。终以感泣。岂不思奉承 恩私奔走供仕。而自惟污蔑既深。身名沮辱。决不可冒没廉隅复玷清路也。抑臣之所不敢承当。又有大者焉。朱子有言曰。士大夫之辞受。非独其身之事而已。其所处之得失。乃关风俗之盛衰。故尤不可以不重也。惟此先儒法度之语。大可畏也。臣若贪荣恋宠而犯先儒之大戒。则不徒臣被入讥骂。亦将贻辱明时。臣于罪衅之后。又重之以此罪。则岂可每觊 圣朝之
卷七 第 462H 页
宽宥也。且臣前日之所坐。或有能谅臣之本心者矣。而今若昧于辞受之节。不免为先儒之罪人。则其将何以自说于人乎。此臣之所以不敢以承 命为恭而干冒 宸严。不避渎扰之诛者也。伏乞 圣明谅臣情势之万分危迫。察臣愚分之决难冒出。亟褫臣新授职名。不胜大愿。
叙用后辞副应教疏[再疏]
伏以臣冒死陈章。乞褫职名。而未蒙 恩许。乃以速出察任为 批。是 圣明以臣或可以洗涤剪拂。复备使令也。臣岂不思仰承 盛意。奔走供仕。图效丝毫之裨补。而顾念前日论臣者之言。不比循例相规。其所罪目。乃人臣之极罪也。使臣负犯。果如其言。则不亶不可复厕清班。屏斥没齿。固所甘心。纵使臣本情有以暴白而得免为无状小人之归。亦不当冒没廉隅贪荣恋宠而重为 清朝之羞辱也。臣亦非不欲毕陈当时曲折。冀得以辨别是非。而窃慕古人处谤之道。庶有所无愧本心而已。羞与呶呶。有若争讼者然。故于疏中。只据私分之不当冒玷而呼吁请免矣。今若因 圣批之不准许而泯默而出。则岂非彼此无所据而益重其罪戾乎。此臣之所以不避谴罚
叙用后辞副应教疏[再疏]
伏以臣冒死陈章。乞褫职名。而未蒙 恩许。乃以速出察任为 批。是 圣明以臣或可以洗涤剪拂。复备使令也。臣岂不思仰承 盛意。奔走供仕。图效丝毫之裨补。而顾念前日论臣者之言。不比循例相规。其所罪目。乃人臣之极罪也。使臣负犯。果如其言。则不亶不可复厕清班。屏斥没齿。固所甘心。纵使臣本情有以暴白而得免为无状小人之归。亦不当冒没廉隅贪荣恋宠而重为 清朝之羞辱也。臣亦非不欲毕陈当时曲折。冀得以辨别是非。而窃慕古人处谤之道。庶有所无愧本心而已。羞与呶呶。有若争讼者然。故于疏中。只据私分之不当冒玷而呼吁请免矣。今若因 圣批之不准许而泯默而出。则岂非彼此无所据而益重其罪戾乎。此臣之所以不避谴罚
卷七 第 462L 页
而复此渎扰者也。目今天视大戒。上下忧皇。以古所谓啬夫驰庶人走者观之。则凡在含血之伦。固不可晏然私便。况臣以测候之任。既已差下。而情势崩迫。如右所陈。终无以出而察任。臣罪至此。益无所逃。伏乞 圣明褫臣职名。仍治臣罪。不胜幸甚。臣无任惶霣战灼之至。
请还收大司谏南九万等特褫劄
伏以人君以宰相为股肱。寄台阁以耳目。股肱耳目。必须相资。不可偏废也。是以宰相台阁。争论可否。而苟非大段决裂判不相容者。则君上之道。唯当慰谕宰相。假借台阁。平心调柔。使得两全。而苟或因宰相之不安其位。不究台阁所执之如何。加以情外之罪名而震之以威。则是台阁被罪。职由于争论可否而大有乖于相资不偏废之义也。今者谏臣等特褫之举。实非人君优容台阁之道。而臣等所深虑者。不止于此。古人察涓滴之成江河。虑毫釐之寻斧斤。今日大臣之被斥。只缘言语间差失。谏臣之所陈。亦为事理上辨别。则初非判不相容者。而 圣明赫然震怒。并与处置台官而褫斥之。两司几至一空。则士气安得以不摧伤沮阏乎。窃恐此后若有事关大臣。则必
请还收大司谏南九万等特褫劄
伏以人君以宰相为股肱。寄台阁以耳目。股肱耳目。必须相资。不可偏废也。是以宰相台阁。争论可否。而苟非大段决裂判不相容者。则君上之道。唯当慰谕宰相。假借台阁。平心调柔。使得两全。而苟或因宰相之不安其位。不究台阁所执之如何。加以情外之罪名而震之以威。则是台阁被罪。职由于争论可否而大有乖于相资不偏废之义也。今者谏臣等特褫之举。实非人君优容台阁之道。而臣等所深虑者。不止于此。古人察涓滴之成江河。虑毫釐之寻斧斤。今日大臣之被斥。只缘言语间差失。谏臣之所陈。亦为事理上辨别。则初非判不相容者。而 圣明赫然震怒。并与处置台官而褫斥之。两司几至一空。则士气安得以不摧伤沮阏乎。窃恐此后若有事关大臣。则必
卷七 第 463H 页
将环视而不敢发言。何者。畏其相率而入于胁大臣之罪目故也。若然则相资之义渐坏。偏废之患渐长。日后流弊。有不可胜言。 殿下何不深惟于此而与二三言事之臣。角必胜之力而取服于目前乎。况人君听言之道。必求诸理。苟其言之当于理也。则节目规例之间。不必苛责。苟其言之悖于理也。则虽使动合规例。少无差谬。亦何足取哉。 殿下乃必拘之以常规。抉摘其少差。并与其言而不 赐徐究。谴诃随之。 殿下在前日。亦尝拈出节目间事而罪责进言之臣者累矣。此群下之每惜 圣上有所未至于听言之道者也。乃若谏臣避辞中威胁台谏云者。乃虑后弊之至此云尔。非所以勒加大臣者也。其语脉亦自了然。 殿下乃以白地做出反胁大臣为谏官之罪。窃恐 圣明有所激恼而未及 谅察也。谏臣避辞。诚不无过激处。而 殿下不求其情而加以情外之罪名。则岂不有违于圣人不亿不逆之训乎。臣等之尤所慨然者。不但谏臣之特褫。至于请对不当之说。大臣既妄发于前。而今者 殿下又以昨日请对其意在何为 教。 圣心之终未能释然于斯者。何哉。君臣之间。贵在相亲。三代之盛。臣下进言。未尝假
卷七 第 463L 页
诸文字。降至后世。始有书疏。然亦未尝只许以文字而以面对为难行之事也。故以汉史考之。武帝望见汲黯。以不冠避帷中。使可其奏者。亦可以见人臣之朝夕出入无所间阂。虽人主燕处自便之时。亦不以为拘也。及至宋朝。群臣奏劄。必于殿上。既缀以文字而犹且面陈者。岂不以酬酢反覆。罄尽上下之情为贵也。恭惟我 祖宗朝旧制。日 御视事厅。大小文书。政院禀奏 榻前。而台阁之臣。有所论列。亦莫不面陈。则 圣明所教日日之 启当奏于 榻前者。即是也。 圣上苟能加意力行。以复 祖宗旧制。则台阁之愿毕诚悃者。不待请对而日近 清光矣。此乃群下之至望而 国家之大幸也。 圣明不此之行而乃反以谏臣之请对为非。何也。古语曰。君门如天。君王如帝。此言上下悬远也。故于臣下之请见也。人君虽康色以接。洞然无间。亦虑群下之自嫌猥越。趑趄不敢。况乎示以拂逆之意。訑訑之色。必欲于论启所怀。区以别之。是何臣下进见之路太窄而又以朱云之言为 教。若如此则必待如汉成之衰微。有张禹之奸回而后方可请见耶。 殿下此言。有以启上下阻隔之渐。故臣等不得不竭论而力辨之也。臣
卷七 第 464H 页
等待罪论思之地。目见 君父之过举。不敢默默。猥此陈达。伏愿 圣明推原股肱耳目相资之义。深思人君听言察理之道。还收两司多官特褫之 命。不胜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