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潜研堂文集卷十六
               嘉定钱大昕
  辨
   太阴太岁辨
汉初人多以太阴纪岁亦曰岁阴阏逢等十名摄提格
等十二名古人本从太阴得名淮南云太阴元始建于
甲寅故以摄提格居首汉太初改元诏云复得阏逢摄
提格之岁盖以太阴表岁也而下文即云太岁在子是
太阴自太阴太岁自太岁诏书未尝并而为一也太史
公书载历术甲子篇起太初元年阏逢摄提格尽七十
卷十六 第 1b 页
六年而止皆以太阴纪岁或疑为褚少孙所补即果出
于少孙亦是元成间人身在郎署必非妄说是西京犹
用太阴纪岁矣刘子骏造三统术云欲知太岁以六十
除积次馀不盈者数从丙子起则是以丙子为肇端自
太极上元至太初元年复得丙子与武帝诏太岁在子
之文相应一术不当有两元故不别立求太阴法乃后
人但以太岁纪岁不复知有太阴汉书天文志承史公
之文而改岁阴为太岁由是岁阴太岁并为一事而不
知其有大不可通者其言曰太阴在寅曰摄提格岁星
正月晨出东方石氏曰在斗牵牛甘氏在建星婺女太
卷十六 第 2a 页
初历在营室东壁云云兼存三家之学骤读之似无可
议及细考之则石氏与天官书同甘氏小有出入太初
则常差两次其故何欤史公以太阴纪岁其言岁阴在
寅者太岁实在子故岁星以天正十一月出斗牵牛(即/丑)
(宫星纪/之次)其月斗建子贾公彦所云子上有太岁也太初
以太岁纪岁太岁在寅则岁星在娵訾矣(寅与/亥合)当以斗
建寅之月晨出营室东壁所谓岁星与日常应太岁月
建而见也同一摄提格也一为太阴(即岁/阴)一为太岁相
差两辰同一正月也一为建子一为建寅相差亦两次
夫亦冰炭之不相入矣志家亦知其难通乃强为之说
卷十六 第 2b 页
曰星有赢缩各录所见曾不思岁星每岁行一次即有
赢缩不过数度甘石异同可以赢缩解之若太初之与
甘石立法本殊何容并为一谈春秋传云岁弃其次而
旅于明年之次此星有赢缩之说也乌有岁在星纪而
淫于娵訾之口者乎此志或云马续所作非孟坚之文
要其昧于太岁太阴之辨贻误后贤则志家不得辞其
咎矣张揖晋灼诸人又在马续之后承讹袭谬仞太阴
为太岁又何怪焉或曰太阴纪岁太岁超辰之法东汉
已废而不用子何为龂龂于此予应之曰推步之学古
疏而今密谓古法必可行于今者非也谓古无此法者
卷十六 第 3a 页
亦非也井田封建后世万不能行岂可谓三代以前无
此制哉予恐读淮南太史公者之不得其解而详考之
知其误自汉志始因书以谂同志者
   秦四十郡辨
言有出于古人而未可信者非古人之不足信也古人
之前尚有古人前之古人无此言而后之古人言之我
从其前者而已矣秦四十郡之说昉于晋书晋书为唐
初人所作自今日而溯唐初亦谓之古人要其去秦汉
远矣太史公书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未尝实指为某某郡也班孟坚地理志列汉郡国百有
卷十六 第 3b 页
三又于各郡国下详言其沿革其非汉置者或云秦置
或云故秦某郡或云秦郡并之正合三十六之数是孟
坚所说即始皇所分之三十六郡也志末又总言之云
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地太
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帝
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迄于孝平凡
郡国一百三以秦三十六郡合之高文景武昭所增置
正得百有三是秦三十六郡之外更无它郡安得有四
十郡哉司马彪郡国志本沿东观旧文亦云汉书地理
志承秦三十六郡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盖
卷十六 第 4a 页
自后汉至晋史家俱不言秦有四十郡也许叔重说文
应劭风俗通高诱淮南子注皇甫谧帝王世纪述秦郡
皆云三十六诸人博学治闻岂有不读史记者使南海
三郡果在三十六郡之外何故舍多而称少故知西晋
以前本无四十郡之说自裴骃误解史记以略取陆梁
地在分郡之后遂别而异之其注三十六郡与汉志同
者三十三别取内史鄣郡黔中三郡以当之而秦遂有
三十九郡矣晋志又增入闽中一郡合为四十嗣后精
于地理如杜君卿王应麟胡三省辈皆莫能辨四十郡
之目遂深入人肺腑牢不可破矣地理之志莫古于孟
卷十六 第 4b 页
坚亦莫精于孟坚不信孟坚而信房乔敬播诸人吾未
见其可也即溯而上之肇自裴骃骃亦刘宋人也岂转
古于孟坚哉或曰子言古人有前后之殊信矣太史公
在孟坚之前乃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二十六
年而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则在三十三年是
三郡固在三十六郡之外矣信汉书而不信史记未见
其信古也予应之曰读古人书当寻其条贯未可执单
词以为口实史公纪事皆言其大者始皇二十六年秦
初并天下丞相绾请封诸子李斯言封诸侯不便遂废
封建之制诸郡置守尉监皆领于天子此秦变古之一
卷十六 第 5a 页
大端故特于是年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犹言废封建
为郡县耳言三十六郡则统乎天下矣非谓三十六郡
尽置于是年也即以此纪證之始皇即位之初秦巳并
巴蜀汉中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
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矣其五年又置东郡矣
十七年又置颍川郡矣二十五年又置会稽郡矣此诸
郡者皆在裴骃所举三十六郡之数子不疑前文之重
沓而独疑后文之预数所谓知其一未知其二者也始
皇自谓以水德王数以六为纪郡名三十六盖取六自
乘之数若四十郡则汉人无言之者无徵之言置之弗
卷十六 第 5b 页
听可矣或又曰史记东越列传秦已并天下以其地为
闽中郡闽中为始皇置史公有明文而汉志不载岂非
班氏之漏予应之曰南越传亦云秦已并天下略定杨
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其云
十三岁者自二十五年灭楚之后数之也闽中与南海
三郡皆置于王剪定百越之时但其初虽有郡名仍令
其君长治之如后世羁縻州之类其后尉屠睢击南越
杀其君长始置官吏比于内地而闽中则仍无诸与摇
治之是以不在三十六郡之数非班史有遗漏也或又
曰汉志鄣郡不言高帝置此可为秦置之證予应之曰
卷十六 第 6a 页
汉志丹阳郡故鄣郡不云故秦鄣郡则非秦置可知志
凡称故者皆据汉初而言如故齐故赵故梁故楚故淮
南并汉初封国也泗水国云故东海郡与此文正同东
海郡既高帝置则鄣郡亦必汉置矣此三难者举不足
以申四十郡之说而世犹以其出于晋志不敢辄议夫
晋志之误亦多矣汉志郡国百三而误以为百十有一
续汉志郡国百五而误以为百八东晋侨立州郡未尝
有南字宋永初诏书始加而晋志袭沈约之文弗能考
正近事且犹舛讹况能溯秦汉而补孟坚之阙乎吾故
曰言四十郡甚难而实非也言三十六郡甚易而实是
卷十六 第 6b 页
也读史记者当以孟坚书解之而母惑乎裴骃之单辞
可矣
   卫文公非宣姜子辨
予读左氏传及诗序窃怪卫公子顽烝于宣姜中冓之
言丑不可道而文公中兴贤主乃其所生何与福善祸
淫之理相刺谬乃尔也夫春秋之世诸侯夫人失行者
多矣初未有君薨之后公然举子者宣姜虽不淑俨然
小君也而辄私举三子二女若是其多乎就令有之则
卫之臣民方且痛心疾首不齿诸公族顾于国灭之后
同心推戴以为君此岂近于人情且其时齐桓为霸主
卷十六 第 7a 页
杖义封卫卫岂无它公子而必拥奸生之子而立之杖
义者当不为也及读班氏古今人表云戴公黔牟子文
公戴公弟而后向者之疑始释盖卫人恶惠公之谗杀
太子又恶宣姜淫乱故逐惠而立黔牟惠虽以齐襄之
援返国而卫之臣民不服也(此意本/卫世家)懿公既灭遂归心
于黔牟之子黔牟在位八年本无失德立其子民必安
之矣史记卫世家以戴公文公为黔牟弟昭伯顽之子
而不书其烝淫事较之左氏为长然读鹑之奔奔诗顽
之恶自不能掩卫人恶顽甚矣岂肯立其子而事之愚
谓班氏之说必有所本舍左而从汉表可也
卷十六 第 7b 页
   李之才邵尧夫问答辨
圣人之道至切近而可循后人舍其易知易从者而求
诸幽深元远之间故其说支离而难信予读东都事略
载李之才邵尧夫问答事而有疑焉其言曰尧夫读书
苏门百泉之上之才自造其庐问之曰子何所学尧夫
曰为科举进取之学曰科举之外有义理之学子知之
乎曰未也愿受教曰义理之外有物理之学子知之乎
曰未也愿受教曰物理之外有性命之学子知之乎曰
未也愿受教于是从之才传其学夫性命之学有出于
义理之外者乎天下之理一而已自天言之谓之命自
卷十六 第 8a 页
人言之谓之性而性即理也穷理斯可以观物区物理
与义理而二之而谓物理之学转高出于义理之上有
是理乎中庸言性之书也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曰
道不远人凡离乎人而言物离乎理而言性命者非吾
所谓道也吾意后之欲尊尧夫之学者强为之说失其
本真使斯言果出于之才而尧夫果传之才之学则亦
异乎吾所闻矣
卷十六 第 8b 页
卷十六 第 8b 页
  考
   秦三十六郡考
秦三十六郡之名当以汉书地理志为据自裴骃误解
史记别南海桂林象郡于三十六之外而晋志因有四
十郡之说纷纷补凑似是实非今依汉志列其名目如

汉志称秦置者二十有七
  河东郡 太原郡
  上党郡 东郡
  颍川郡 南阳郡
卷十六 第 9a 页
   南郡 九江郡
   钜鹿郡 齐郡
   琅邪郡 会稽郡
   汉中郡 蜀郡
   巴郡 陇西郡
   北地郡 上郡
   云中郡 雁门郡
   代郡 上谷郡
   渔阳郡 右北平郡
   辽西郡 辽东郡
卷十六 第 9b 页
  南海郡
称秦郡者一
  长沙郡(汉为国)
称故秦某郡者八
  三川郡(汉更名河南郡)泗水郡(汉更名沛郡)
  九原郡(汉更名五原郡)桂林郡(汉更名郁林郡)
  象郡(汉更名日南郡)邯郸郡(汉为赵国)
  砀郡(汉为梁国)薛郡(汉为鲁国)
   以上共三十六郡志云秦置者谓因其名不改
   者也云秦郡者因其郡名而立为国者也云故
卷十六 第 10a 页
   秦某郡者因其地而改其名者也此外无称秦
   者
   读古人书须识其义例此志首云汉兴承秦制
   度故述郡名断自秦始如云中代上谷渔阳右
   北平辽西辽东诸郡以匈奴传考之乃战国燕
   赵所置也而志皆云秦置盖以秦之三十六郡
   为断非与彼传相矛盾也
   三十六郡之名皆据始皇时若二世改元以后
   豪杰并起复称六国分置列郡多有出于三十
   六郡之外者不久仍复并省故班志略而不言
卷十六 第 10b 页
   如吴郡之类是也亦有汉兴仍其名者则归之
   高帝置此尊汉之词也凡称故秦者皆据始皇
   三十六郡其称故齐故赵故梁故楚者皆据汉
   初封国非战国之秦齐赵梁楚也
   汉百三郡国考
自秦始皇废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尽领于天子有
郡无国者凡十三岁及二世嗣立而陈涉起事豪杰响
应仍复六国之名各自分立郡县非复秦三十六郡之
旧矣汉既并天下惩秦之弊大封齐赵燕代吴楚淮南
梁淮阳长沙诸国其时天子自领者廑三河内史等十
卷十六 第 11a 页
五郡而诸侯王国亦各有所领之郡志所载高帝置郡
二十六其十之八皆属于王国者也故其时国大而郡
小及景帝惩吴楚七国之强稍裁抑宗室即皇子受封
不过一郡之地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诸王得分其地
封子弟为侯侯国皆别属汉郡不领于王国而王国日
益削弱故其时郡大而国小志所载皆据元始版籍故
先郡而国次之即梁楚赵淮阳国名仍旧而疆域之广
狭前后悬殊以它郡国沿革及诸王传参考之其大略
犹可考也汉郡国百有三实因秦三十六郡而分析之
武帝开拓三边增置渐多于旧其后稍复省罢今稽其
卷十六 第 11b 页
增置之始为汉郡国考
秦置三十六郡(见秦三十六郡考)
高帝增二十六
  河内郡 汝南郡
  江夏郡 魏郡
  常山郡 清河郡
  涿郡 渤海郡
  平原郡 千乘郡
  泰山郡 东莱郡
  东海郡 豫章郡
卷十六 第 12a 页
  桂阳郡 武陵郡
  广汉郡 定襄郡
  中山郡(后为国)胶东国
  燕国(后为广阳国)淮阳国
  楚国 衡山国(后为六安国)
  内史(武帝为京兆尹)鄣郡(武帝为丹阳郡)
文景各六
  庐江国(后为郡)济南国(后为郡)
  河閒国 甾川国
  胶西国(后为高密国)城阳国
卷十六 第 12b 页
   以上文帝置(文帝置国凡九衡山胶东高帝尝/置济北即高帝所置之泰山郡故)
(不/数)
  山阳国(后为郡)北海郡
  济阴国(后为郡)广川国(后为信都国)
  济东国(后为东平国)江都国(后为广陵国)
   以上景帝置晋志云景加其四盖失举广川江
   都也
武帝二十八
  恒农郡 陈留郡
  临淮郡 零陵郡
卷十六 第 13a 页
   犍为郡 越巂郡
   益州郡 牂柯郡
   武都郡 天水郡
   武威郡 张掖郡
   酒泉郡 敦煌郡
   安定郡 西河郡
   朔方郡 元菟郡
   乐浪郡 苍梧郡
   交趾郡 合浦郡
   九真郡 平干国(后为广平国)
卷十六 第 13b 页
  真定国 泗水国
  左冯翊 右扶风
   案武帝置珠厓儋耳沈黎汶山四郡后废故不
   数
昭帝一
  金城郡
   问秦之内史在三十六郡之外汉内史何以列
   于高帝增郡之数曰秦有郡而无国唯京师置
   内史故内史尊而郡卑汉初立诸侯王国俱有
   内史与京师官称相等且王国各有所领之郡
卷十六 第 14a 页
   国都则内史治之与郡守权不殊故史记汉兴
   诸侯王年表载天子自有三河等十五郡并内
   史亦在其内此太史公明文可深信也
   问胶东衡山皆项羽所封国不久即废其别为
   国实在文帝时乃以充高帝增郡之数恐非其
   伦曰高帝刱业之主也项氏代汉驱除故与高
   帝同时为楚项所封者例系之高帝元年尊王
   敬祖之义也其文但云高帝元年为某国明乎
   主命者非高帝也此班氏之义例后人未可轻
   议
卷十六 第 14b 页
     华严四十二字母考
(影)(端)(邦)(精)
(泥)(来)(定)(并)
(澄)(审)(微)(端)
(喻/瑟/吒)二合(审知)(见)(心)
(明)(群)(透)(禅)
(心)(定)(审)(溪)
(穿/娑/多)二合(心端)(日)三合(匣来端)
(并)(穿/娑/么)二合(心明诃/婆)二合(晓并)
(心)(群)(知)(娘)
卷十六 第 15a 页
(娑/颇)二合(心滂娑/迦)二合(心见也/娑)二合(喻心室/左)二合(审精)
(彻)(定)
 右华严字母四十有二其中二合者八三合者一实
 止三十三母以僧守温所定三十六母校之无疑滂
 非敷奉清从邪照床晓匣十二母而有三定母三心
 母两端母两并母两穿母两审母两群母其三合之
 曷攞多出声为匣母二合之诃婆出声为晓母娑颇
 收声为滂母二合三合之声华人所不能辨三十六
 母中未之有也二合之母八而以心为出声者四审
 为出声者二心审亦同类也心审之别为十馀母华
卷十六 第 15b 页
 人所不能分而非敷之属梵音又无之则四十二母
 与三十六母之不能强合也明矣考隋书经籍志自
 后汉佛法入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
 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然则西域字母
 其初只十有四后乃增至四十有二也四十二母本
 于婆罗门三十六母则唐人取魏晋以后字书反切
 类而别之惟字母之名乃袭华严之旧尔四十二母
 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双声叠韵天籁之自然知
 音者区而别之虽东海西海言语不同而其理可以
 共喻然而三十六母兼取南北之音先后有序较之
卷十六 第 16a 页
 四十二者实为过之世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
 者妄也
   嘉靖七子考
明嘉靖閒济南李于鳞倡为诗古文社吾乡王元美和
之而谢茂秦徐子与梁公实宗子相吴明卿羽翼焉当
时有七才子之称然于鳞元美集中但有五子篇初未
有七子篇也元美初登进士与李伯承论诗相契及官
刑部与吴峻伯王新甫袁𡳐善结诗社犹未与于鳞相
知王李之定交实由伯承介绍焉厥后伯承峻伯诸人
稍散去而茂秦子与公实子相先后入社于鳞乃作五
卷十六 第 16b 页
子篇彼此互有倡和名虽五子实则六人其后明卿入
社元美与之书云欲作广五子首足下矣继而茂秦与
于鳞有隙于是更定五子去茂秦而登明卿仍六子也
当明卿入社之始茂秦犹未绝交当时因有七子之目
未几公实卒而余德甫张肖甫继入元美谓吟咏流布
人閒或称七子或称八子吾曹实未尝相标榜也然元
美寄明卿诗云海内居然七子名赠肖甫诗云七子翩
翩共邺游座中君岂减应刘又云当时七子大名齐谁
似金瓯出御题其撰德甫墓志亦有寘公于七子中之
语又辅国将军拱树墓志云余德甫为尚书比部郎郎
卷十六 第 17a 页
有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及余世贞者与
德甫相切劘为古文辞有誉死而得张佳允名藉藉一
时或以比邺中七子则元美亦自言之盖自茂秦公实
二人一摈一死遂以德甫肖甫补七子而举世无知之
者矣伯承峻伯元美入之广五子之列新甫晚年撰续
通鉴不欲以诗名家𡳐善亦无闻焉世所称者独七子
而元美之才实高于鳞数倍王元驭云嘉隆之閒与公
结轸而起者皆以公重非能重公朱锡鬯云当日名虽
七子实则一雄此公论之不可掩者也七子之年元美
最少于鳞长元美十二岁子与长九岁公实长七岁明
卷十六 第 17b 页
卿长二岁子相长一岁茂秦齿最长长于元美殆三十
馀岁德甫与于鳞同岁惟肖甫少于元美一岁元美以
万历十八年庚寅冬卒年六十有五所谓七子者独明
卿尚存馀皆物故矣它书谓元美万历二十一年卒者

潜研堂文集卷十六 门人吴嘉泰校字
卷十六 第 18a 页
卷十六 第 1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