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x 页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书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上尤斋(戊午)
仲春犹寒。伏问此时。老先生道体起居何如。窃以海上风土。号称远恶。先生处之。适四年矣。饮食寝兴。精神气貌。视乡者初见于华阳关北之日。得无甚衰也欤。时因士友传言。窃听下风。知君子处患难之道。如处亨泰之时。亦惟天道甚仁。虽当锢阴之候。常有不泯阳德之理。惟此可以少宽瞻慕者之私忧矣。泳之得遂扫门之愿。乃在党事后。当时方自愧向德之已怠。而先生所以倾倒输泻者甚至。讨论答问。驩然甚得。此意甚盛。何日忘之。惟当时既迫贱事。不能宿留屡日。以久承诲。其年冬月。即复举家出京。东踰楸岭。居于海滨。亦已四年。所处荒远。虽欲奉致尺牍。亦不可得矣。古人曰。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况书与言。亦不能数数然者耶。此深可恨者。愚不量己。有志玆事。岁月亦已多矣。其于问学向方。义理名目。或庶几不为懵然者。所患殊无亲切至到之功力。日间居敬穷理。两皆泛然。不成头绪。以此愦愦。常不自快。若得从容于丈席之下。日亲德容。日聆德言。庶有开益矣。亲年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既老。又方客寓岭外。故不敢为远游计。杜门穷山。苦未有警发之处。时复抚躬掩卷。私切慨然而已。或赐之一言。使得警省。其幸可言。伏惟先生尊老之年。久蒙大难。诚世道之不幸。然窃伏想拘幽困厄之中。磨砺德业。既当日新而不已。其于世变人情。阅之宜益详熟。此岂不益为吾道幸欤。抑古人心志不施于当世。退必有著述以垂诸后。其事多成于处屯难之日。若先生平生出处言论。布满一时。不必待别有著述。自足考论于来世。然亦岂无复遗蕴可载之简册耶。傥于此时。或更留心此事。其惠后学。尤不赀。未知如何。僭易及此。诚极浅率。然区区仰望之意。必当有以俯谅矣。顷年闻再从弟滫持家牒往诣门下。略付起居之问。闻以病故滞留。今始进去。辄寓此湖南便。转附滫行。千万为道加重。下慰瞻溯。不宣。戊午二月朔日。林泳再拜。
上尤斋(庚申)
窃以间者乾坤旋转。日月昭洗。不待风雷之启发。而得返东山之几舄。此前古所未有之奇事。士林之幸。为如何哉。泳不敏。不得从门人弟子之后。迎拜归轩。瞻望气貌。下情飞越。殆非言说所能喻也。且因士友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8H 页
传言。伏闻体中动作之节。略不减平昔。非天所相。何以及此。尤切欣抃。益恨不得即奉德容而承绪诲于下风也。泳居岭东时。因叔祖墓志事。尝一再上书。伏受下覆。所以奖进抚存之意甚盛。且于志文中亦著贱名。尤荷不鄙之盛意。非惟感戢之不忘。亦不无还禀曲折。适当迁次之顷。旋值钩禁之加严。耿耿寸忱。三载莫宣。如有倍负。迄深惭惧。区区近岁。每苦汩没鄙事。读书为学。转益疏卤。宿志都乖。内讼方切。不意去岁。被人论荐。猥得升品。俯仰忧愧。固已无所措躬。近日进擢过隆。益不自安。顷者初辞谏职。力陈学业未成。不堪世用之实状。则 圣批以尔之文学。予已闻知为教。此盖前后登名剡牍。非一二数。故遂误 天听。圣教至此。而继有修撰新 命。召旨荐及。常调小官。不敢一向退伏。且既有虚声上达 宸严。自非一奉清问。尽布其迂阔无用之实。则终无解脱之理。辄敢冒昧趍 命。而求志不密。狼狈到此。诚切惶悯。无以自解。泳于门下。虽承诲日浅。而窃见爱予之旨不泛。故临书。不自觉其烦猥。伏幸恕其僭率而辱教其不逮也。泳不胜拳拳之至。行过天安。适逢李上舍斗岳。自言数日后将进谒门下。故拨忙草此附上。如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8L 页
蒙鉴纳。或赐还教。伏望附送于朴司业丈。或李生喜朝处如何。泳此行势须宿留时月于洛下耳。缕缕下诚。言不能尽。
上尤斋
即日伏未审气体若何。伏深恋慕。小生自湖中归后。即欲趍诣门馆。承奉教诲。锁直经旬。莫遂下诚。昨夕得朴丈书。因伏微闻閤下有去志。窃为世道。不胜悲慨。大君子出处行藏之义。固非末学浅识所可容议。且閤下既在朝廷。则朝廷体貌。又极尊严。妄辄干冒。极知惶恐。区区之心。诚甚迫切。不能隐默。敢私布之。今之国势。无愚智皆知其必亡。此閤下一言尽之矣。然而幸不遂亡于向日一番人之手。而旧臣咸萃。大老再还。 天意亦似不偶然矣。况于近日閤下所以受命当事者。又非昨岁姑息淹留之比。举世之望。于是益切。若蹉过此机会。则国事更无可望。岂不痛哉。岂不痛哉。閤下受累 朝罔极之恩。负万民仰哺之望。其何忍决去于此际耶。自古圣贤君子必任当世斯道斯民之责。况如閤下为国元老。荷万古所无之恩数者乎。必若 宗国终不免危亡。则窃恐天下后世之论。不责他人。而必归责于閤下今日之遽去也。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9H 页
閤下今日之义。惟当尽诚为之。必不容而后。方可言去耳。閤下前后进言。虽已多矣。然于正朝纲除民瘼。修内攘外之策。尚疑有未及究言者。而 主上之敬信。诸公之尊仰。未见有一毫不相容之意。则如是遽去之。岂仁贤之素心哉。且初不更入危邦则已。既入矣而设施未及一二。悤悤径退。尤未知其何所当也。又况前日 慈旨留行。实前世所未有之事。人臣一当此境。固已惶陨无地矣。万一今行。或复有此。其又将何以处之耶。此尤当加意也。小生妄料。莫若勿遽求去。急聚一时之遗逸。广集众人之思虑。究积弊之源委。议沿革之节目。立定规模。次第施行。使国势重恢。民生再安。虽有缓急。决无可忧然后。引年奉身归。反初服。始可以上答殊遇。下塞众望。而亦免于后世尚论者之归责矣。不幸中间事或有不如意者。为之自我者既尽其方。则去就之际。亦有辞矣。未知如何。狂率及此。不任悚慄。惟閤下察其意而宽其罪。勿以人废言。世道幸甚。不备。
答尤斋(辛酉)
春间草草一候书。不谓尚烦记录。即者意外谨伏承下覆书。辞旨不啻郑重。下情岂胜感激。第伏审气体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9L 页
动静久未安。无任仰虑之至。岂或新寓苦淡。有妨于颐养将摄而然耶。伏乞为道为时。倍加保重。以副区区之望。下教慺慺。谨已伏悉。深感不鄙颛蒙。终始诱掖之盛心也。第详下教。似以时忧见责。夫岂不谅小生之非其人哉。必以其所忝窃。乃古人所谓行道之职故耳。小生每以尸位蠹国为惧。近又有难安形势。今既退伏郊村。则自此当不复得与闻斯义矣。然下教所谓天理人欲当先自理会。则无论立朝在野。尽当服膺。敢不夙夜思惟。以奉承下诲之至意耶。盖此四字。平时非不讲说。每事到手头。茫然不察其界分。往往以为天理而为之者。或流于人欲之归。此甚可惧者。奈何奈何。所寓郊村。适与朴执义丈所居不远。从当以下书之意。转闻如教也。自馀所怀。惶恐不备。
答尤斋
顷日隶人行过。伏承下赐书。伏感且慰。无任下诚。即玆炎序。伏未审气体动静复若何。区区伏慕。泳荐祸不死。讫保残喘。而痼疾在身。百事荒废。无足仰喻者。只自怜悼尔。下示别纸数条。谨伏领悉。而晚生愚蒙。猥奉下问。诚切惶感。罔知所出。即当趍诣门下。还禀指教。而病辞 召命。不敢他适。辄以文字仰报。有若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0H 页
寻常往复者。下情尤不胜悚蹙之至。病若少间。无出入之嫌。敢不自力一进承诲。穷居乏人。申谢又迟。尤剧伏叹。馀谨不备。
  别纸
 近思录注误成重出条。昔岁既蒙面命。虽略知大意。而本注未蜴。事迹无徵。犹有未能释然者。后来又蒙录示大全书一条。则證验明白。无复可疑者矣。此处虽非精义所关。然在今日。推寻甚难。盖为当时偶失契勘。实非意所到。而旧本泉本。今皆不见。本注之外。无他踪迹之可追也。幸大全此条。适然可据。而万千浩穰之中。不失片简。以徵雅言。以释人疑。其惠后学。又岂少哉。
 南轩集不载奏议。其义固非末学浅见之所敢知。而来教以答胡季随书。为先生实情者。似诚然矣。夫既虑世患而不敢编入。则序文只以施行为言者。似亦是包含不露之义耳。如何如何。奏议虽是进御文字。窃意当时朝廷未必皆知如先生。庚子封事。亦降付后省而后。始云自此贱迹益不敢自保。则其非降出者。似不至便宣泄矣。尝见欧集。论事文字亦多。非公诵于朝者。宋朝故事。虽未详知。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0L 页
而其关机密者。恐不但如今时之不出朝报也。未知如何。第南轩奏议。因竟不大行于世。今虽购求燕市。而绝不可得云。此诚千古之恨。然亦岂当时之所能料耶。华板大全。未曾得见耳。
 纲目凡例。如沙汰僧尼。毁寺观迎佛骨之类皆书之。明帝肇通西域。固宜在所特书。而只于分注略见者。岂其年月不可考。难于系年而然耶。穷峡无书籍。欲捡全史资治而不可得。亦无以验其必然也。未知如何。
 纲目献帝二年。既书曹操以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与荀攸,郭嘉并书。则彧之为曹操之人。已著矣。及其死也。又系于曹操事下。而其曰参军事者。乃参曹操军事。则彧之罪。亦可见矣。未知如何。
 荆轲,张良事。自不相同。纲目褒诛。固无可疑。来教所谓怀豢养之恩。行诈不正。盖已结正轲之公案矣。豫让事责备而言。为智伯效死。似亦出于意气之感。而然其忠义苦心。纲目许之。小学记之。岂轲,屠,沽辈气勇之比哉。未知如何。
  右数条。既蒙下示。不敢不逐一还禀。而殆同举子之对逐条。别无新义可起发者。伏想下览之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1H 页
馀。当发一笑也。无任惭悚之至。且念常时卤莽。近益荒坠。不能自会疑问。而秪辱下教。此尤可惶恐。伏纸汗浃。不知所云。
答尤斋(丙寅)
夏间。伏承下赐覆书。奖引开纳。德意蔼然。顾虽蒙迷。岂不知感。疾病穷窭。不成人事。非惟不能一遂扫门之愿。亦无缘复通记府之问。每抱微诚。徒切愧仰。不意玆者。又伏蒙下书特存。因窃伏审比日冬寒。道体康宁。益膺天休。下情拳拳。不胜欣庆。而辞卑之谕。实启迷涂。高躅之褒。荣踰华衮。自惟庸贱晚末。礼际旷阙。其何以得此于当世达尊大老先生之门。感幸之馀。继以惶愧。殆不知所以仰喻也。泳区区去就。本无足道。只以孤露残疾。无复世念。到今又有前后辞受卑尊之嫌。亦非细故。唯思固守冈陂。更不与世相干涉。以没馀齿。而昏弱之资。凡事未能坚定。前途事亦何能自保。恐终狼狈。辱名贤知顾。玆为耿耿耳。朝论携贰。世无完人。诚如下教。岂胜慨惋。此身幺么。灭迹遐陬。犹闻外议。尚有指目。真所谓难乎免者。奈何奈何。抑一人一身。或免不免。自是小事。未足深虑。而最是世道人心。日益不佳。其害将至于亡人国而后已。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1L 页
每念斯患。夜不能寐。后生愚蒙。尚且如此。伏惟大老先生忧世心切。体国诚深。窃想尊怀必倍恳恻。伏未知山斋静夜。尤何以堪此忧伤耶。迂愚浅心。苟可以少弭此祸者。忽欲捐躯以赴之。度己量分。无可如何。惟窃伏思消融之道。转移之机。尚意其有在于下执事者何也。今日携贰。非但朝论而已。士论为之本。诚欲收拾。亦非朝著间人所可能办。则今不仰望于下执事而谁望哉。区区妄僭。窃意当自老先生所廓然远览。赫然勇发。事之在己。而或成于积久之疑阻。或出于一时之激恼者。如或有一毫未尽分。则深省而明言之。摆落展拓。无少系累。在人而情有可恕。见有未逮者。收怜而详谕之。恻怛优容。惟尽吾诚。或招呼说破。或书疏导达。使士林本根之地。一朝而冰解冻释。则末流之事。犹可以复收拾也。未知如何如何。大概其间。岂无尊卑之分得失之数。而正如一门内事。惟以䜣合为美。不以计较为贵。似此解散。恐不但有补于世教。在于盛德。恐尤有光。未知如何。正此杜门。实未尝向人开喙于此等事。窃感前后知怜之盛心。不敢毫发有所自外。辄因下教之及。推言至此。言虽未中。想必有以量此愚诚矣。不可用则置之。无使布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2H 页
露。亦区区所仰恃而深冀者也。如何如何。下书中回顾茫然孤负光阴之教。益不胜叹仰之至。夫自早岁得师。一生周旋于山林经籍之中。到今乃犹有此叹。自常情观之。诚若过谦而非情矣。然天下之义理。无穷。从古圣贤皆未尝有自满之意。则今日此叹。其必有真切感慨处矣。恨此蒙陋。不可得闻。第剧叹仰耳。此间近日方看延平文字。其所论难推究。莫非本原宗旨。真是程朱道学过接关梁。想其清通和乐洒落莹澈气象。皆从此来。朝夕看念。极好玩索。而尚多疑晦。未能解释。尤恨不得执卷门下。随疑奉禀也。承下书已数日。正患无便上覆。适闻自邑宰许方有往便。拨忙草此。莫究下怀。未进拜间。惟祝道体神相增福。
 下书末端所示大全诗一句。前此未曾留意。今因下教。始加考察。傅公墓在武夷。其二子方营葬。则引用瑕丘。固极亲切。而请前二字。必若从礼注本意看。则非但事迹无徵。亦恐气象未妥。盖傅公葬地。未必夺入。且当摩挲旧题。俯仰悲怆之顷。岂容有含讥带讽之意乎。蘧瑗此语。本自浑然。此诗亦只断取以作从游之故事耶。曾无定见。未敢质言。伏乞还赐批诲。泳于此又窃有所惶怖者。前后连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2L 页
蒙下询。虽知此等零碎文句。在昔先辈大儒亦或俯询于一时后进。而然亦岂謏浅如泳者之所敢当哉。且未尝一效愤悱。而辄叨诲问。此尤悚缩。不知所以自处也。惟有多进疑问。使往多来少。犹或可以少安下情。而仓卒涉猎。备数咨禀。亦非所以自尽其诚者。亦姑未果。尤切战兢之至。如何如何。
上静观斋(丙午)
岁晏矣。寒事日以紧。伏不审体中作止如何。计神相德履益清适也。侍生以疾恙祸故。屏书卷强半年矣。日月易得。岁又末焉。此情宁不惕然。欲于比间。了得一部大学。而是书也前此读颇熟。无可疑。到今看来。可疑者不可一二数。读非不精。思非不细。而若此可异也。若能周旋杖屦之下。执卷斥字而求是正。固知胜读了数十册书。身抱患根。方焫艾。不可以风。是以不能遂下诚。甚令人忧心耳。似闻有一二学徒得亲函丈之游。其间果有晓会得意思者否。有志尚离俗。不专以记诵词章为业者否。亦有切实为己。敦笃践履者否。每念之。尤恨此身之无由致末席也。
答静观斋(丁未)
日伏承下覆书。方以慰纾下悰。意外又承下书。伏感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3H 页
无已。即日阴冱。伏惟静中体候佳胜。向来所苦寒候痢症。今已快祛耶。献虑良深。下示朱子说一款。正说破这间疑讶。伏幸。但小注所引朱子说及语类所录甚详。无一款如此说。独此一说为然。今当参互秤停。见其必如此而后可以从之。不然。小注所引。语类所记。与下书所示。均为朱子说也。恐难容易趍舍之也。大抵以巧言令色。为好其言善其色。仁为本心之德。鲜矣仁。为本心之德绝无。则与集注文势相合而语意浑圆。施之律己观人。无不可。以巧言令色。为好言善色者。仁为仁者。鲜矣仁。为仁者绝无。则与集注文势不合而语意偏侧。只为观人而发耳。自顾警省之意盖少。此则向者既蒙颔可者。而然新学蒙见。安知其不错看也。今且弃置勿论。只以朱子本文明之。有曰只心在时便是仁。若巧言令色则心便不在。安得谓之仁。又曰。巧言令色。求以说人。则失其本心之德。又有问仁恐未至。绝无处者。曰人多解作尚有些个仁。便粘滞咬不断了。仔细看巧言令色。心皆逐物于外。大体是无仁了。纵有些个仁。亦成甚么。又曰。巧言令色人。尽是私欲许多有底。便都不见。岂特是仁和义礼智都不见了。(以下缺数十字。)此说是则集注小注语类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3L 页
皆误。集注小注语类无误。则此说必未定之论也。谚解之从不从。于斯二者决矣。但集注为大经大法。必于此难通而后。可考诸说。故小注中亦有云峰柔恶之说。许东阳观人之语。可如谚解说去。而前此未尝从信耳。且两说虽从集注说去。亦自不甚相悖。谓之说破正意则不可。谓发明言外意。亦无不可也。此外亦颇有可质者。近间所苦。时时作孽。迨无宁日。凡百废置已久。未能记忆。只就下示中辨覆。纸尽只此。
上静观斋
间者伏承下书。尚迁就未上覆。伏恨且罪。即日冱寒甚矣。静中体候神相否。伏切向往之至。侍生所苦。今姑免剧。日者有戚人僦屋玄江。以近朴丈之门者。侍生亦来与同处。而时时从朴丈禀学。甚是幸事。但居住冷落。恐非病者所宜久也。下示诸说。谨皆仰领。而至于所谓胶守己见。为为学说经之病云者。敢不自省加勉乎。但巧令说。虽蒙录示或问。而终有不能洒然者。大抵所见与前书所禀亡异。而今观或问。则其攻范说。正为其以鲜为少。不察圣言婉微之体耳。恐非攻其以仁为心德也。少有仁者之说。虽若可为此證。不但其说与今集注相背。只就其说而观之。独此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4H 页
一转语如此。后面都无分别就人看就心看底意思。恐未可据以为證也。如此则集注之去范说。非以其指仁为心德也。今日所说。亦非朱子所剖破者也。未审果然否。此特谚解之疑耳。于大义无甚相悬。而必缕缕强辨者。以苟同非敬也。碑文讽读累过。仍书一通留之。完其元本耳。此事曲折。尝与闻于顷岁承诲之日。而到今思之。终是不作为得宜。虽以清虚鞭羊之碑为解。何必世讲不废也。虽不得焚书。人人恐不当为之书以称道其人也。以朱子不写寺观文字观之。可决矣。其文亦不能无疑于心。而侍生拘见。只以不作为第一义。今不敢条禀所疑。此亦穷格之一端。伏乞垂教以祛钝固之惑也。馀俟春日暄暖。书屋报成。扫万出去。以剖积疑。不宣。
上静观斋(戊申)
拜违杖屦。倏已积岁。瞻慕之诚。曷尝少弛。伏惟即日秋凉。体中动静神相万福。区区向往。不可具言。侍生入洛。已有旬月。宜即趍拜。以承指导之赐。而尚迁就至此。盖亦不敏之过也。寻常自讼而已。近方僦屋城西。杜门屏处。寂寥之中。无复外事。顿觉向来所自谓学问者。都是浮泛向外。元无着实跟脚。凛然自惧。思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4L 页
以自反。尽脱却日来言说工夫。直从小学理会。庶几其或能不归于小人之域。而初间意思颇别。即今又烂漫如前。盖缘天资昏弱。不能自立。而亦由索居无观感也。以是尤欲趍往其间。得一蜗舍以处。以朝夕从游。而不无掣肘处。奈何。叹悼之馀。倾倒至此。觉太枝烦不恭耳。今月末间。可讫小学。留与不留间。当作一行。姑以书替候起居。不宣。
答静观斋(己酉)
侍生不敏。昨冬审患候不轻。不一造门承候安否。且又不能修致一书。窃问左右侍人。因循迁就。竟又阅岁。寻常闷缩。不敢自安。顷因褫传。蒙被手札之赐。尤感戢。亡以自容也。仍伏审体中调摄尚未苏健。仰虑实难具言。但疾势既去。气候当渐安适矣。且惟 恩召经年。续有 新命。前头行止。固应已有成算。然或未必不以为挠也。亦虑亦虑。侍生冬末往坡山。留住旬月而归。前时未有工夫。虽得师友。无可质正。只得禀论。冬间所读小学一书。亦只探讨训诂而已。岂能深益。尝窃自念遭履困厄。别无闲事可做。合宜日夜力学。百倍常人。以为一生事业。而气质极轻浅柔懦。最不耐持久。些少课业。亦多怠忽放倒之时。况其身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5H 页
心尤悔。又岂可胜言也耶。且大病积中。精神气力。恰似衰老之人。或时有奋闷意思。亦终不能见诸事为。终恐不免为庸下人。奈何奈何。待日气稍暖。欲一进去。以承数日之诲。然此岂是承教。秪欲瞻拜座隅。以慰下怀之阻菀耳。苦于无人。不得专人上谢。辄作此送于馆洞。不知何时可得达案下也。
上玄江(庚戌)
来时不能就辞。怅缺之外。罪恨亦深。即日伏不审气力何如。侍生侍亲粗安。而比尝自念既不能长往高蹈。已动脚于科场之间。无论利害顺逆之如何。只反求初心。极可惭愧。必欲倍倍勉励。笃学力行。觊不至为小人之归。而旧习缠绕。苦难摆脱。试自省日之所为。则都是气质物欲作主张。如此因循。将来做甚人物。然近颇觉此事只在自家一心操舍。惟有嘿嘿加工。期以久远看如何。戚戚忧悔。秪自病耳。故心里颇宽舒。无切迫之患。而又恐一向如此。或堕于悠悠耳。近日方看论语。知其句句章章可喜。每拘于课程。不能厌饫充足而后止。必难久远受用。玆为可虑耳。又以未尝见史书。于世变处。全无理会为可闷。故一面看纲目全书。而在我无权度。不过为记诵而已。然其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5L 页
大义易见者。不敢不识也。李丈遗稿。其已看过否。侍生必欲粗效校雠之微劳。远在天涯。徒有注心。感念存没。还可悲怆。近时从游门下者有几人。而又有精进者耶。拜违已多时。临书益切怀仰。便固已忙。又适有悤扰事。草草胡写。辞语无伦。伏增惶恐。伏祝为道自爱。以慰下诚。
答玄江(辛亥)
比日冬温过甚。伏未审道体若何。区区仰慕。泳入城踰月。人事胶扰。闻尊驾方滞西都。此不过数日程耳。竟亦不能自致。私心怀想。何日可忘。昨奉胤友于人家。又知才经由近地。而不敏者终后时而莫及也。尤增恨怅。向日科事。真是偶得。本无足喜。犹幸其少悦亲情而可遂谢举业耳。此后祸福毁誉。固已付之度外。盖不能长往而深藏。已动脚于险道。则自觉非明哲之至义。到此又生计较分别底心。岂非晚计耶。唯当倍厉初心。以求吾之所大欲。凡世之荣辱欢怨。一切不动于心。冀少答平日教诲之盛指。而只恐做说不似也。然此与常时谈说意思自别。若蒙痛加提撕。读书次第。穷理要法。饬身大方。并皆一一详说。使此一朝慨然者。终能接续感发。则泳虽凡卑。安知其必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6H 页
不可移也。所观于经籍者。岂无零碎小得。今欲朴实做去。则便觉无下手处。始知日前所见之不切。而必欲闻今日一言之教耳。时气不中。边报亦颇不靖。家国之忧。已难胜言。而日后趍拜教席。亦未可以时月必也。瞻叹之诚。实不自已。明当启北行。夜中胡草。辞未达意。罪恨罪恨。
答玄江(壬子)
昨于关西褫。伏奉下书。从审正热。道体万安。区区慰感。如何可言。诲谕慺慺。极其痛切。盖细读默念累数十遍而后。益觉其言之有味而其指之无穷。责厉之至深而眷爱之诚厚也。令人奋然有激仰之意。凛然有堕落之惧。庸妄于此受赐多矣。至幸至幸。夫出处之义。在贤者尚以为难。况泳之愚劣。又何足以与此。然于自家去就隐见之说。则亦尝有所思矣。盖泳赋性凡鄙。实无才气可以做事。中间又尝妄希古学。方欲窥其畛域而有未及焉。则正宜屈首下学。日迈月征。其不当轻出以应世。固已明矣。又况持孤危之迹。涉险艰之途。其处身又有至难者耶。泳既粗见此意。而犹且冒昧群试。必至于叨窃一第而后已者。盖亦有说。当初固是为亲命所迫。不免强就。后来又思既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6L 页
不能它有孝养。得一第以副老亲至望。诚所不忍不为者。而又古之大贤固有初间由科目发身。向后一进一退。皆以礼义。粹然为吾儒正法者。亦非一二。其迹具在。历历可效。则今之赴举。似于情义无甚大戾。故遂安之而不悔也。盖二举而偶然遂得之矣。向来心迹。不过如此。此后唯欲亲师友讲道义。脩身补过。察物观理。以求初志之所欲为者。而至于仕宦荣禄。本不敢一毫萌求之之意。政使不求而自来。亦当自量才学时势。可以有为然后。方去受命。终不以濡迹科场之故。辄自卑薄。作胡乱进退也。若夫门户之望。奉养之计。亦非敢不顾。但所重既在此。而其义又自有不相悖者。故不敢以此为一生出处之决。亲意亦不至必令苟就此则私幸之厚也。近日亲旧间为泳谋者。其论说颇多。而皆非区区本心平日所自期者。故一无所入于心。其间有谓徒窃取 国家科第。为悦亲私计。更不念策名委质之义。为未安者。此言则极可警省。而但今日欲退藏自修。正所以备使令于他日。非如洁身长往之徒忘世以乱伦者。则其于策名委质之义。又未见其有害也。此外种种说话。尤于鄙意。判然无疑。故只欲坚守初心而已。不敢辄生他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7H 页
虑。今来谕又引朱子常调之说而指其刺缪。泳之愚实惕然惊惧。或疑始计之不审。而反复思惟。则抑有一意。朱子常调之说。此无书册可捡。不识其果为何事而发。但依俙记得。似是论程子不请俸语。如此则似是谓应举得官者。于朝廷体例。便当以常调自处。非谓其志不可伸。其守不可全。而一向以奔趍为恭也。此则未见本文。不敢质言。而只观朱子所以自为者。亦自可见。朱子尝自谓本以诸生。应举干禄。而其平生辞受之际。惟义是视。未尝以此少有贬屈。独于该遇霈恩。合得恩例。不敢以山野自处。便亦随众陈乞。此与常调之说。无不沕合。今在凡人。固难妄引古贤为證。然舍此。又将何所取则耶。比来见得儒者事君守道之法。都无许多烦细曲折。不过曰学优则仕。学未优则不仕。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而已。此言至近。行之甚远。只循此途辙。安得有差。不可以身在山林而辄忽于尽礼。名列科目而遂甘于循俗。苟将作二道。各执一边。则鲜有不失其正者矣。愚虑及此。不审果然否。然此只是大概规模意思耳。中间细微事义。又难于径情直行。诚不可以易言也。盖山林之士。朝廷待之以礼。故以礼自处。人亦不怪。科目之人。朝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7L 页
廷待之不以礼。故稍欲以礼自处。则群讥众疑。已不胜其苦。虽不可以此辄丧所守。亦须稍存形迹。自免于谴诃。乃为得宜。此处正难斟酌耳。今如免身一节欲行则今姑无从宦之志。而遽为入仕之初礼不可也。欲不行则今身在远外。尚不能免牵迫之苦。他日入城。牵迫必倍。不但苦挠无穷。抑恐重遭指目。此将奈何。在城则此等事实多难处。欲讨一间僻界。作安身毕义之地。而又不易得。其前小小出入。或虑不能必免。奈何奈何。伏望更于此等微细处。曲加轸量。俾昧者之处己。不大为门下羞辱。则是终始之大赐也。泳不胜渴仰。讲学之方。又蒙切譬。尤以为幸。当时发问之际。亦自觉泛然矣。果承镌斥。不胜竦服。每念于此事。若无实心实功。则说出说处。都是闲话。出而在位。必无所为。处而在野。又无所自乐。亦何取焉。寻常思自振奋。一除旧习。而日用间终未免因循。极可惭愤。此固诚薄志弱而然。亦缘在家日久。无朋友闻见。所以日至于偷废。向德之私。尤难尽喻。闰秋当作湖行。可经由都下。而奉拜难期。瞻怅如何。正远惟冀为道自爱。
上玄江(甲寅)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8H 页
泳私家不幸。病妇竟以再昨之日丧逝。悲悼酸苦。如何可言。据礼。妻服本杖期。父母在而不杖者。惟适子为然。今当以杖期为正。而但立丧主条。有凡丧父在父为主之文。其注以为除命士异宫外。其同宫者虽众子。亦父为主。则此条分别得最精。似有所据。一家之议皆以不杖为宜。未知如何。此是大节目。常时讲礼尤阙。不免临事疑惑。委此奉禀。伏望下教。千万悲挠。不备。
答玄江
昨于伻还。伏奉教帖。即又蒙耑使辱札。区区慰感。益切怆激。下示礼节。深荷指迷之至意。窃以妻服有杖。虽是正服。凡丧父为主。亦系大节。不可不参互称停。以求其端的处。今详注说。既以命士异宫者为当杖。下文即云同居者不当杖。观其主意。似以异宫同居为要旨。而命士古法必异宫。此所云命士。似是异宫。原由今既同居亲侧。而自以有一命之级。遂处以异宫之礼。则恐无家事统尊之义。因此反复询量。欲以不杖为断。未知果无大倍也。礼意固多以命级为重。然皆致详于升降丰杀之节。其他以同居异宫为别。亦非一二。故遂以此为正矣。成服在即。未及更禀而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8L 页
定之。伏增疑郁。千万悲挠。不备。
答玄江(乙卯)
草屋孤灯。深夜清款情境依然。何可忘也。时事益汹。人生聚散安危不可期。百里之地。从游未洽。此恐为异时相望之悔。奈何奈何。家侄回。伏奉手诲。恭审春寒。静体安重。区区慰幸之外。细览辞旨。极荷深念。谨以藏之心内矣。尤丈已被行遣过岭。今晓。金吾即发往矣。窃计严程当由上游。泳亦思迎拜道左。只恐悤悤。不成说话。且念其或近饷祸。故决意不为。事机或缓。后期犹可卜。唯此之祝耳。近事曲折。同甫书封。想能道一一也。盖自日变以来。 上心颇欲镇静。时议益生疑惧。持之甚急。遂决此机。此尤可畏者。 天意向背之间。无非危道。一念到此。毛发洒淅。夜坐悲愤。无可告语。此情尤觉东驰。如水之滔滔也。吾人当此时。若得苟全性命。私相讲习。不犯世患。卒究己志。则可谓第一义谛。可谓第一福禄。而环视内外。此身如在冲波漏船之中。此幸何敢冀耶。唯当乘化顺理。仗忠信安义命。以不愧平生学道之初心。亦足矣。时适然也。谓之奈何。新蒙至谕。又发危言。情不能自止也。伏乞览后即火之。九分今为十分。世间宁有终不可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9H 页
知之人哉。顾人之知之有早晚先后耳。然于此益见门下用意平恕。无秋毫抑勒意。此亦可为后生定法。晚觉岂大病哉。门下行止稍观旬望。似亦有可知者。鄙家东入之计。亦欲于开初决定。此时萍散。又岂平日分张之比。引领瞻想。实不胜悽黯之怀也。千万只祝神相素履。以幸后学。不宣。
上玄江(丁巳)
自闻移住原城。尤欲速承定居后信息之详。而邈然不可得。同甫书来。云尝传达鄙书矣。亦虑未有回教之便。昨日因郡中递示。忽奉五月四日所赐覆书。仍审结庐耕田。居閒讲道。有足乐者。区区慰释之馀。尤不胜西望太息也。且蒙垂诲之切。其欲救偏见。偕之正道之意。蔼然甚盛。自惟愚懦病废。蛰在岭海之间。而乃烦千里赐书。自发讲学之端。苟非期许之至重。何以及此。其为感戢。实难名言。敢不一二条对。以卒承至诲。盖泳向时言议之际。固尝病世之学者多拘滞于文句之间而无自得之实。其言诚若偏而不该矣。顾其意有可复者。盖鄙意初亦非谓学者当舍文句工夫而直自得于言意之表也。谓当因文求义。要使理得而心明。不当但拘滞而已。岂敢以从事于文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39L 页
句者。一切律之以疵吝乎。世衰道微。士不知学。其肯留心于文句者。已不多见。其肯留心焉者。又只缴绕于浅近枝叶。而竟无因言达理之实功。则恐此道终无可明之时。故虑弊之言。不得不如此。今自始学。以至成德。每读一书。先将字训句解。看定所说指意之如何。即须熟玩详思。务以自得乎义理之归趣。则此与只滞文句者工夫。意思迥然不同。而所谓自得之者。虽难遽议。要必由此而后可驯致也。此自立心下手之初。即当知所用力而积累焉。若今之所从事者。只在于考较章句。而论其毕竟归宿。乃欲在彼而不在此。则无是理也。向来鄙见。实是如此。故其发于谈说之间者亦如此。此正由辞通义之事。与立标准而悬望者。固不侔矣。但内自点捡。实亦未能有以自掩其言。则来教反己自励之意。甚切甚当。泳于此敢不知勉。至谓向来言议几于吴氏之攻训说。则似未深察鄙意之所在。幸更裁之。吴说专攻问学。鄙意正欲尽心于问学。冀有实得而不为虚具也。非唯不近。实相反也。未知如何。所论讲劘之功。引义甚高。开谕备至。尤窃叹服。盖鄙意平日每谓义之精者。须是自求得之。若不自用力。而欲从人问难而得之。应无深得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0H 页
之理。且世有知道君子。亦未可知。若以模索未了之见。相与为辨诘。则亦恐终无大益。宁抱古书而自求者。或反直截。故窃尝有意于此。以为俟他日粗有定见。就正于门下。或复相證于胜己之朋友。亦未晚也。若其零碎疑义。亦有即今便可相质者矣。始拟记当。遂怠劄录。因循久远。或复忘失。其未忘失者。亦缘头项繁多。造次难尽。故久未有往复请问之事也。比又自念十馀年来。名为问学。而实无铢寸可以副初志之万一者。其病固在于自不用力。今固宜加勉。其求于人者。无亦已浅而然欤。方切惕然思致力于问辨之功矣。来教之言。又如此其深切。泳谨闻命矣。旧读四书近思。其间固多疑晦。既无所劄录。今难遍以举质。当俟异时温习。逐书为记。以资奉證。而今读诗到卫风。其间亦有零碎疑义。今便忙迫。不暇录禀。后不敢已也。下询二条。谨用别纸仰报。幸乞还赐批诲。窃计下问之意。固欲发其病而药之也。无任企仰之至。其间士友有可闻讲论。亦或因便寄示。使有以起疑而致思则又大幸也。区区近日看书。未能专一之患。实缘惫病支离。此外亦不无家务俗冗之相挠。终不如惫病之害深也。然使笃志坚固者。处此病冗之内。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0L 页
必不至如我之颓废。是志不笃之害。又重于惫病矣。自念昏陋之质。植志未固。疾病又从而挠夺。虽抱望道之微诚。恐终不能大肆力而遂吾愿。适会末俗日弊。闻见游从之间。亦似未有卓然可期以斯道之责者。其所仰望于门下。宁有极乎。窃观近世师生朋友之间。相规之义盖浅。而至中年以后。望实稍尊。则又复相与推重。益少切劘之事。不过时因言论行事间。略示异同而已。此非所以尽共学适道之义也。窃有所虑。愿一陈之。今不敢知未发已发之际。此心能炯然不昧而无悠悠不自觉之时否乎。释书閒坐之时。事物交至之顷。此理能瞭然常在而无茫茫无所据之时否乎。以此自验。便可卜所造之深浅。如既炯然暸然则善矣。如或未然。则其见于言语事为之间者。亦何能独尽合于圣贤之高致也。李延平谓朱子初间被道理所缚。今渐能融释于日用之间。朱子谓南轩曰。从前是做多少安排。没顿着处。今觉得如水到船浮。观夫子用功。其前后生熟虽不同。其所存所见。固未尝不皆卓尔也。百世之下。亦可想见其无泛然汩没之气象。而原其所以如此者。亦不过此心常炯。此理常暸而已。平生钻仰。实未验有一日之至。故辄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1H 页
以钻仰于夫子者。为门下望焉。不审以为如何。然此事亦无他端。只在居敬穷理。益致其功。而居敬之功。只在加之意而已。非所敢闻。至于穷理。则其要在于熟诵而精思。其究必于自得而贯通。此义恐不可不更深念也。若只将临卷所见。写在纸上。必资稽考。方有领会。则恐终未若熟诵精思者之自得之味深而贯通之机易也。未知如何如何。此乃不存形迹自竭之言。他人观之。必大骇。独门下可谅此意。然亦深僭妄之惧也。此后往复书疏。固应不烦外眼。其尤骇者。即以毁去而还赐镌责。千万之幸也。闻郡有速便。悤悤修此。不宣。
  别纸
下问大学明德。尝谓只是此心。盖明之为言。光明不昏之意。以此说心最着。若性之万理粲然。情之随感不差。虽皆可谓明矣。其实心明。故万理得以粲然于此。而随感而发者。亦自不差焉耳。故明德。只是指此心而命名者也。然指心则性情亦在其中。盖非有意于兼指性情也。心自统性情。故指心而性情自然同在所指之中也。以意推度。固如此矣。章句所解。尤自分明。盖人之所得于天而虚灵不昧。正解明德二字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1L 页
之义。虚灵不昧。非心而何。其下具众理应万事。又言此心之体用。以发心统性情之义。盖亦从心言之。非或说性或说情之文也。盖虚灵不昧之下。具众理之上。下一以字。则便见即此虚灵不昧者。便具众理而能应万事也。其间不容互有所主者。亦可见矣。只为辑注乍看。未甚分晓。却似纷错。故十年前读此时。亦曾致疑而详究之。当时看得如此。只今亦只是旧来见识尔。不审果得之否。伏乞还赐批诲。
 所谓辑注未分晓处。旧来亦尝以意剖析。未委是否。因别禀焉。
 
第一条。朱子说谓如此者谓之心。如此者谓之明德。却似心与明德。各是一物。此未分晓。然性命只是一理。而亦曰如此者谓之性。如此者谓之命。今疑心与明德。各是一物则过矣。活看可也。若以性命心明德。皆一例并说。遂谓四者都无分别则亦过矣。尽当活看。不须以辞害意也。未知如何。
 第二条。问明德是心是性。不直答曰是心也。此若未分晓。然既曰灵底是心。可见虚灵不昧者。正是说心。既曰心是个光明发动底物。所以具得许多众理。可见具众理者。亦只是此心矣。固未尝不分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2H 页
晓也。其不直答以是心者。似更有意。人问是心是性。而直答以是心。则听者或不知性在其中矣。是以直指心性体段而详告之。使闻者自有所见。而其所主而言。则又自有不可紊者矣。抑先觉教人。指示实体。不但就名目上分别之意。于此亦可见也。未知如何。
 第三条。据此所说。章句解明德。▣转语似各有所主。但此是大纲说。且既曰此理具足于中。便是性。则与所谓具众理者。语意亦不同。毫釐之间。便争宾主矣。未知如何。
  
辑注未分晓处。以意解说如此。并乞批诲。此外黄氏说分明错解。而他无纷错可疑者矣。亦未知果然否。
 夫明德之为是心。推以名义。质诸章句。参之辑注。窃谓无可疑者。但须更于日用思虑视听言动之间。一一识得那个是明德。方是实见。而亦非只认影像。如异端所谓识心。略知此间大有事在。而方病工夫之太草草。不审以为如何。
下问中庸修道之教。以礼乐刑政当之。其义甚精。恐无可疑。溪谷欲以戒惧谨独当之。其推寻文脉则密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2L 页
矣。然而窃知其不然也。盖教者。圣人所以修明此道。使天下万物。各由其当行之路者也。然则凡系圣人修己治人理物之法。无论精粗本末。皆是教也。惟礼乐刑政。庶几尽之。故朱子以此当之。而犹虑四者之外。尚有可言。不直曰礼乐刑政是也。而曰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实见教字之义其所包者至大也。若夫戒惧谨独。乃其中撮纲操约之要法。以此当修道之教。则是举精而遗粗也。举本而遗末也。其义岂不狭小乎。若论修道之要务。而以戒谨当之则是矣。若谓修道之教。便只谓此戒谨。则其所不该者多矣。抑其弊或至于以礼乐为粗迹。而独从事于精约之功矣。非细错也。窃意溪谷专于推寻一章文脉。不思道教全体之甚广。故作是见耳。然今以文脉求之。亦不如此。盖篇首三言。举天下之道理。一言而尽之。下文乃就其要处。发明推广耳。不可因下文而逆推上文。遂谓亦只是说戒谨也。愚虑及此。亦恐更有他义。伏乞详赐批诲。
 因记溪谷更有一说。谓第四章人莫不饮食。当在第五章下。此无集本。不记其所以为说者如何。以愚揆之。此意却似甚当。义理与章句一般。而文字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3H 页
尤为精顺。惜其不及质于定著之日也。不审以为如何。亦乞證教。
答玄江
大学明德。前日下询曰。是于心性情。何所主属乎。故以指心而性情自在其中为对。此则既蒙印可矣。若曰是心何心乎。则固当以本心为对矣。大槩以明德为说心而性情自在其中者。乃为前日奉对之主意。于此既蒙印可。则凡今曲折。不待他求而自可曲畅而旁通矣。若夫其所指之心之为本心为仁义之心。则当时但不究言耳。夫人之所得于天而虚灵不昧。咸具众理而能应万事者。其为本心。其为仁义之心。不言可知。且下询之意。初不在此。故亦以为无事于言而不言也。来诲推说甚力。乃知前日意思太率易。言语太阔略之病耳。但至于明德必兼具众理应万事说。为得其本旨。则此不待其言动底多静底少而后。可知其然也。政使动少而静多。亦岂可不兼体用说。且具众理应万事。乃是平说此德体用本全。而二者之中。初无归重于一边之意。本不以具众理者独为明德。则夫岂待动底多而后。始可兼说应万事于明德之内耶。但详察性情自在其中之意。则自可无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3L 页
此疑难。而来诲丁宁如此。实所未晓。岂泳粗率。不足窥其精意之所存耶。此又可惧者。若只据泳所见而论之。则此不假别求他义。只以前日奉对之主意推之。则自当贯通。盖既曰明德只是说心。则当初命名。端的指认之处。此一言可见矣。而又即曰性情自在其中。则此心之全。一体一用之间。便自统性情。故指心而性情自然同在所指之中者。又可见矣。此意与所谓包心性情言之说。几无可别。而但彼不分主客。滚同言之。此则首尾皆指心言。虽包性情在其中。终是以心为主。惟此为异耳。如此则明德体用之全。不假安排而自无不备者。因可知矣。亦何待于察识静动多少而后。知其必兼具众理应万事说之为得耶。此泳所以不能无听莹于来诲之言者也。大抵章句解释明德。自极明白完备。苟能虚心熟玩。则得其名目意义。宜若无甚难者。盖虽一时具备之意。一处兼该之义。既叙为文字。则或不无先后彼此之殊。故考较拟议之际。未易得其实体。且虽本只说一物。言说各异。面貌稍别。则随言生意。又或不能了然于果为一物也。区区向来每谓凡读一书。先寻句义字训。看定所说指意如何之后。熟诵深味。反求吾心以自得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4H 页
其实体者。盖病此也。此虽似向来主张自得之馀證。窃恐必须如此而后。可无物物相碍之患。故敢复正于门下焉。未知如何。中庸教字之说。窃详来诲主意。其曰戒惧谨独。虽学者之要务。决非性道教所以统说之本义者。与泳初说所谓若论修道之要务。而以戒谨当之则是矣。谓修道之教。便只谓此戒谨恐惧。则其所不该者多矣者。其意幸不约而合矣。但其间性中惟有仁义礼智之说。与夫况所谓教。又从人物上推之之说。似说不着。且微有语病。为可疑耳。盖礼乐刑政。固是仁义礼智著于治人理物之间者。戒惧谨独。亦无非所以体此仁义礼智之事也。则以性中惟有仁义礼智之意。欲明戒惧谨独之非教者。正恐其说不着矣。而又谓况所谓教。又从人物上推之。则却似性道初不统言人物。而自所谓教者。方始从人物上推之矣。此则恐只是下语之少疵。若合此二转语意而通言之。如曰然详所谓教者。乃所以品节性道之全体。为天下万世人物通行之法者耳。则似更明白而无病。未知如何。要之此说。亦是发明一义而已。若章句必以礼乐刑政。解教字之本意。则乃在于教与学之辨。而亦不在此也。盖礼乐刑政。乃教也。戒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4L 页
惧谨独。学也。非教也。张氏之论。欲以戒惧谨独。代礼乐刑政。则是直以学为教也。其不可也决于此而已。此泳后说之意。既于此见其果不可易者。则不待他求而自晓然矣。然教者之所教。学者之所学。本此一道。故篇首既言修道之教矣。其下即指言道不可离之实。而又以学者戒惧谨独。由教而入之事继焉。则教与学。又初无二道者可知。而汝和所證名堂室记。亦以此意通之。则其大义可见矣。盖学。便是由教而入之事。论其大义。则以戒惧谨独。为修道之教之始者。固无不可。至于解释本文。则当随其本文正意而分别言之。故章句以教为礼乐刑政之属。而戒谨以下则或问以为由教而入者。其始当如此。盖此为正解。而记文通言之者。乃大纲说耳。今以记文为證。而遂疑礼乐刑政之训。欲左袒于张氏之说。则其亦不深考者矣。抑记文果可为此篇正解。则此记乃夫子中年文字。何不遂用此意于章句中耶。汝和引之。盖以證张氏之说。而以愚观之。亦可以发夫子之馀蕴。何也。凡张公所以致疑于礼乐刑政之解者。盖以为如此。则教字不与下文相属。而戒谨恐惧有若教外之事云尔。若深考章句或问。则固无此疑矣。今复以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5H 页
此记观之。则虽非正解。又可见其戒谨恐惧正是由教之事。而教字之意。未始不与下文相属者。益明白矣。岂不足以发夫子之馀蕴耶。来诲此一款辨析。大槩甚正。泳今所推言。只成来诲注疏矣。然必以教学宾主之分。为主而推究之。乃可尽其曲折。此意更加详察。又未知如何。泳后说末端教与学合之论。乃自为说辞耳。盖既以教学之分。决此解之当否。则复恐或者见自明诚之教。直为学者之事。而疑此教字亦可以戒谨为解。故辄乃自为说辞。先破其疑。其言诚欠明快。其意则亦略可见矣。第来诲自因复论之以下。却多可疑。敢复一二论之。盖谓此书主于明道。故虽于首一条。先言性道教三者。而自道不可离以下。专就道说。如此则篇首一条。乃独统言三者。而其下则不复承接性教。独拈出中间一道字而为说也。果如此。上下文义。却不相蒙。而张氏之疑当矣。且谓戒惧谨独。推以至于位育者。无非率性之意。此尤未然。盖率性者。言道之自循乎性耳。非言人率之也。以此言道则可。以此言人事修为处则不可。夫自戒谨。至于位育。固皆人事修为之功。岂可谓率性乎。窃以愚意揆之。篇首修道之教下。虽不因言圣人修道立教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5L 页
之事。而即以道不可离一句。紧接上文修道之道。其下又即说学者由教之事。则所谓道。只是天命率性圣人所修之道。固是蒙上文矣。而其下所说由教。与上文立教有异者。直所从言之不同尔。若以性道教大分言之。则是亦在修道之中而非率性之谓矣。其言虽有宾主之分。初未尝不承接教字之义也。立教由教。虽有教学宾主之别。学之造极。教自我立。故于位育之下章句。又谓修道之教亦在其中。到此则又无宾主之别矣。(若以戒谨位育。为皆为率性之意。则所谓教亦不外者。亦难晓矣。)大槩此书若于修道之下。即以圣人立教之事推言。则更不见学者由教而学至于立教之实功。圣贤之言。盖亦密矣。今必欲以戒谨。易礼乐刑政之训者。未论义理如何。其看古人文字。亦已不活矣。来诲发明此章大义其可疑者。则如上所陈矣。而其攻彼说结语。又谓其于中和费隐诚明之义。是果孰远而孰近也。则语意殊未晓然。此须更下一转议论。明言如此而为近。如此而为远之意。庶可反复考论而有承教之地矣。且中间下语以性道教为天地万物之本者。亦似未安。虽非大义所在。恐亦当更详之也。大抵讲论义理。不可泛然。如此则彼此相徇。终无所益。故不敢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6H 页
苟且放过。非谓己见果是。惟如此。可以考质己见之是非。亦或不无相助之处。是以敢究言之。伏望谅此诚心。而于鄙说谬误处。尤须痛加指斥。俾有实启发处。如何如何。鄙意于来诲。有欲改下语处。其事似僭。而必欲形容己见之所及。不得不如此耳。且南轩以五峰门人。于五峰已成之书。多有删改之语。则今日往复之际。且须如此。似亦不害于尊事之意也。未知如何如何。
答玄江
前所被长书别幅。既因循久未仰报。欲于今行。袖进而面请终诲。今既不成行矣。则试出前后两惠书与中间泳所上书而一读之。泳之书于初惠书。意尚多未尽谕者。而后书尊诲。亦似有未尽释然于泳之本意者。辄复参错条列而仰禀焉。惟是心中所存。才涉笔墨。便觉歇后。且此便明早将发。深惧钝滞。不能自竭于一日之内悤迫之顷。惟在明鉴推见于言句之表耳。初惠书辱与讲评者有三段焉。其一。乃学者滞文义之病。其二。病学者无自得之功。此皆平昔鄙论。而来诲以为不然者也。其三。因论朱子工夫。遂及其讲学之方。而卒归重于师友讲磨之意。深攻泳之不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6L 页
能然者也。泳前书。略已反复以为学者当因书求道。或滞于书中文句之间而不得乎道则为可病耳。初亦非谓道可捐书而自得也。则此义既蒙印可矣。但恨泳书辞疏缪。不能达意。致误尊览处有之。虽非大义所在。不容不更辨析。而且就今日往复言议中此一段。最关于学者初下手处。请更详之。夫学之道。圣贤言之。门路多矣。举其要则居敬穷理而已矣。居敬之法。其事至约。不容多谈。且非今书所及。可且勿论。惟以穷理一事言之。则理虽散在万物。而所以穷之。惟此一心耳。故心虚而静。则观理易明。心能致思。则无理之不可究。如罗豫章静极后看春秋。李延平潜心体认乎未发时气象。而万事万理。该摄通贯。此皆心静理明之效也。至如致思而究理。则自洪范。已有思睿作圣之明训。而以近事言之。如吾东花潭徐氏。专用心思以究物理。虽其所得多未粹者。要亦可见理可以思得也。然尝窃谓此乃养知之一助。穷理之一法。若专用此为求道之门路。则难据而易差矣。惟此圣贤方册。乃众理之所萃会。而其所发明而指示者。亦甚备至。学者因此而穷理。何啻减得一半力耶。盖理固自在于天地间。初非待圣贤方册而始有者。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7H 页
人心自灵。本亦皆可以知此理矣。然自非上智。亦孰能不因圣贤方册而自会其理哉。未论他经传。只以大学言之。学者不因此书而欲自知此心之本明。岂不难哉。知其本明已难矣。欲知其本明者。因何而未明。既未明矣。则又若何而可使复明。岂不尤难哉。只举其最初一句已如此。况其规模节目之全。曲折旨趣之微。苟不因书而欲自知之。则虽终身苦索。未易得也。此圣贤立言之功。所以极天参造。而学者之务。必在乎因书而求道者。亦决然矣。虽然。学者孰不见圣贤方册。其于圣贤所发明之理。能深喻其极致。暸然于方寸之内。发之于事业之间者。古今盖寡焉。窃究其病。固非一端。自其立志之初。已多可议。且即其因书求道之功而言之。则恐多是滞于文句之间而不复推明圣贤当初所指示之实体。故终于浅泥而无大益耳。所谓大益者。如读大学后。见得一个明德。常昭晢流行于视听食息之顷施为酬酢之际。而凡其纲条全体。一举森然。见得古今千言万语。万事万物。尽在此范围中。而各有归属。不相侵乱耳。所谓先读以定规模者。要当如此也欤。其次如论孟。亦须知明得论语便是孔子。明得孟子便是孟子者。非谩人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7L 页
之语。而乃必至之事。既逐章深究。见其旨意作用之必然而无可疑者。卒有以通贯融释。打成一物然后。始可谓读论孟人耳。他书皆然。然读一两部书。透彻如此。则格例既定。他书虽欲不如此。亦不可得也。惟如此然后读诗。可以长一格价。读书。可以达于政。下至观史书。便可识治乱兴亡之机而有以措诸用耳。所谓大益者。虽不敢究言。大槩当如此矣。如此者为穷理之学。不如此者。只成考较文字。主于穷理。则句句而议。字字而思。皆归于明此理。若不主于穷理。只滞文句。则虽复考察愈勤。排比愈精。其至于道也。亦远矣。盖自朱门诸子已或不免此病。故行状中。有晚见诸生缴绕文义。始颇指示本体之语。因书求义之难能也。亦已久矣。然亦不可舍文义而别求本体。本体只在乎文义之间。而患学者只滞于文义而不能深达乎本体之实。区区平日辄以滞文句。为近世学者之病。意只如此。前日报书。亦只此意。今加详如此者。见来诲。既以此为始学之病。又疑其指斥一二人而言者。皆非泳之本意。故从本言之又如此。固是泛论。而其意则亦末可谓不切也。盖此路陌。自发心下手之初。即当先辨。若今之所从事者。只滞此文字窠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8H 页
窟。而至其究竟归宿。乃欲其光明洞达。如彼先觉之为。则本末终始。却成两截事矣。前惠书意。似以学者姑滞章句为无甚病。而究竟归宿。乃欲其不止于此。则于鄙意。似有未然者。故固不容不更辨。而亦非敢自必其是也。自得之说。前书失于条禀。政愧其疏略。复蒙开示。又何幸也。此乃全体自得之义。其言之亲切而有味如此。岂盛德既已优入是域欤。殆非浅劣之所敢窥也。若其名义则泳于十数年前初看朱子大全时。见其论自得之意。以为自者。乃自然之自。非独自之自。已略知其辨矣。而乃若前所提示。鄙言其以为必有自得之功。方称为学者。则不记当时语意果何在。而以今考之。却亦只是自求得之之意。与当初所知名义。自不觉其相左也。其必欲自求得之者。盖亦以泳所自验者推之耳。虽无甚关于自得之义。念亦不可不为一暴之也。年十岁。从父兄几案间。窃见大学或问。见格致之说。虽未详知。独心喜之。至小注一尘之或起或伏。一息之或呼或吸。皆有理可究之说。尤极欣欢。在当时。虽不能推知何者是理。独觉其一尘有理则无一物无理。一息有理则无一时无理。甚有欲尽穷之念。十一。读书至期三百注。自以意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8L 页
推究三两日。虽于分数嬴缩之间。不能尽以指画。若天行日月之迟速。气朔盈虚。必置闰方成岁之理。则如可目见。若自此积功穷理。其必有所明矣。只为气质凡弱。不能自拔于俗学举业之累。中间所读经传。皆出入口耳而已矣。亦非无一半知解些少善念。都不济事。十八。始见朱子大全。恍惑之中。深增感激。遂自一意潜玩累月。自心性情意之名目。仁义礼智之意味。以至学问蹊径。事业本末。凡载于书者。悉心推验。早夜以求。或通于前而不合于后。则合前后异同之说而究极其趣。或得于言而不得其实。则反求之身心事物之间。必期心中分明晓会。如见眼中寻常物事。如此者既累月。所默会要义。可馀数卷。所认义理。虽未必是。然皆在心里目前。虽所谓高远微妙之义理。实未觉其高远微妙。皆是日接于前。方具于中者。不待注意想像而可即此而求之矣。因其书中论学。皆以大学为先。遂取大学书。读之逾年。又取考语类。以发其趣。以致其详。则年岁之间。所见似稍精当。仍看程子书性理大全。以及东贤论理之书。若有可据而是非之者。盖皆二十前事。大抵皆自求以致之者。自此以后。虽尝有师友闻见。而疾病患故。所以自
沧溪先生集卷之六 第 149H 页
求之功。大不及前。故凡其志意知见。未能顿进于前。以此知为学。专在自用心力。然周旋师友者。乃所以加勉其自力者。此义又曷可少哉。虽古之圣贤天质有大过人者。犹须师友以成之。则况在后学。其何能独学而有成耶。复以泳事言之。近年卤莽。固由于自不用力。其间周旋师友之时。盖十年不能月馀。则此不但一暴十寒而已。其所因循懈弛。至于此极者。亦未必不坐此也。虽然。向所谓重在自求者。亦只发一义。若断以此为全体定法。则岂不甚偏而大误耶。每觉古人师友讲贯辅益之乐。心诚艳而慕之。有过于得时行道者之事业。其欲亲见于斯世者。意极切至。不但为计较所益而有是念也。顾以家间奉老干蛊。有难他委者。泯默在家。苟度岁月。此岂其本情哉。率意及此。亦太枝叶矣。未知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