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湛轩书外集卷一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x 页
湛轩书外集卷一(南阳洪大容德保 著 五代孙 荣善 编 后学 洪命憙 校)
 [序]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1H 页
会友录序[朴趾源]
游乎三韩三十六都之地。东临沧海。与天无极而名山巨岳根盘其中。野鲜百里之辟。邑无千室之聚。其为地也亦已狭矣。非古之所谓杨墨老佛而议论之家四焉。非古之所谓士农工商而名分之家四焉。是惟所贤者不同耳。议论之互激而异于秦越。是惟所处者有差耳。名分之较画而严于华夷。嫌于形迹则相闻而不相知。拘于等威则相交而不敢友。其里闬同也。族类同也。言语衣冠其与我异者几希矣。既不相知。相与为婚姻乎。不敢友焉。相与为谋道乎。是数家者。漠然数百年之间秦越华夷焉。比屋连墙而居矣。其俗又何其隘也。洪君德保尝一朝踔一骑。从使者而至中国。彷徨乎街市之间。屏营于侧陋之中。乃得杭州之游士三人焉。于是间步旅邸。欢然如旧。极论天人性命之源。朱陆道术之辨。进退消长之机。出处荣辱之分。考据證定。靡不契合。而其相与规告箴导之言。皆出于至诚恻怛。始许以知己。终结为兄弟。其相慕悦也如嗜欲。其相无负也若诅盟。其义有足以感泣人者。嗟乎。吾东之去吴几万里矣。洪君之于三士也。不可以复见矣。然而向也居其国则同其里闬而不相知。今也交之于万里之远。向也居其国则同其族类而不相交。今也友之于不可复见之人。向也居其国则言语衣冠之与同而不相友也。乃今猝然相许于殊音异服之俗者。何也。洪君愀然为间曰。吾非敢谓域中之无其人而不可与相友也。诚局于地而拘于俗。不能无郁然于心矣。吾岂不知中国之非古之诸夏也。其人之非先王之法服也。虽然。其人所处之地。岂非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履之土乎。其人所交之士。岂非齐鲁燕赵吴楚闽蜀博见远游之士乎。其人所读之书。岂非三代以来四海万国极博之载籍乎。制度虽变而道义不殊。则所谓非古之诸夏者。亦岂无为之民而不为之臣者乎。然则彼三人者之视吾。亦岂无华夷之别而形迹等威之嫌乎。然而破去繁文。涤除苛节。披情露真。吐沥肝胆。其规模之广大。夫岂规规龌龊于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1L 页
声名势利之道者乎。乃出其所与三士谭者。汇为三卷以示余曰。子其序之。余既读毕而叹曰。达矣哉。洪君之为友也。吾乃今得友之道矣。观其所友。观其所为友。亦观其所不友。吾之所以友也。燕岩朴趾源序。
会友录序[闵百顺]
凡物不大则无可观。故培塿不生松柏。沟池不产蛟龙。小国之于人物文章。亦犹是焉。我朝鲜小国也。僻陋在海隅。士之生于其中者。何足以文章称。然而自昔华人未尝鄙夷而小之者。以殷太师遗化所在也。东方文献。实自太师始。若其九畴之教。书之始也。麦秀之咏。诗之始也。迨乎新罗高丽。士多入学中国。文章道艺浸浸乎华轨而诗律亦随而盛。以至本国文物。专象中朝而作者益多。前后华使之来。往往采其诗。编之竹帛。盖亦取其声律之近于华也。譬如山近泰岳。水近江海者。为物小而得气多也。吾友洪君大容德保。有志好古者也。前岁随其家仲父赴燕。访问中国高士。得陆子飞,严子诚,潘子庭筠而与之语甚欢。三子江左文章士也。愿得见东国诗。德保诺而归以告余。余曰。三子以中国高文。不夷沫我音而愿见之。是昔人之义也。遂相与裒聚国中诸家诗各体。编而为数卷以归之。顾急于践言。未遑博搜。尤略于世代远者而我东诗道之始终正变。亦槩具焉。非敢曰僻壤俚调。可拟于大国汉唐之遗轨也。庶几其不甚卑鄙。许之以中华馀音。则小邦之光也。若复因诗而得其意。因意而得其人焉。则又可见鲁国之犹秉周礼。郯子之犹守帝典也。呜呼。诗可以观者。奚特声律云乎哉。海东丹室居士闵百顺顺之甫撰。
湛轩书外集卷一(南阳洪大容德保 著 五代孙 荣善 编 后学 洪命憙 校)
 杭传尺牍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3H 页
与陆筱饮飞书
大容白。大容以海外贱品。倖会奇缘。得与上国华胄江表伟人。如吾筱饮者。接席论心。證交丁宁。重以灿灿琼琚。归橐动色。此实孤陋之至幸。千古之异迹也。天下之号为士者众矣。虽然。夸多斗靡。才不足与为高也。庄色笃论。学不足与为贵也。逞巧藏机。术不足与为奇也。惟去色态因天真。重门洞开。端倪轩割。如水镜之监之无不照。如钟鼓之扣之无不响者。乃吾所谓士也。夫然后才也学也术也。始可得而言矣。是以容平生所自勉者在是焉。其所以求友者。亦在是焉。夫如是者。虽得之古人于简编之中。亦足以尚友而相感。况得之今人于一席之上。而又言下忘形。许以知己者哉。嗟呼。士生斯世。苟欲修业而砥行。其势不可独学而成。今遇如此好师友。不能长备使令卒承裨益。得之偶然。失之忽然。乍喜乍恨。适足以供造物者之戏噱。不亦悲乎。别后动止何似。会场得失。亦何居乎。以足下之才。其取之也如拾芥耳。虽然。亦有命在焉。则抑或遇时不利。浩然南归。啸咏于荷风竹露之间。而向来之一场屈伸。曾不足以经于心耶。弟首夏归乡。室家粗保。馀语略具去潘友札中。适凭历官之便。草此附候。不备。
与严铁桥诚书
力闇足下。相别已五月于玆矣。向来种种悲欢。殆若一场梦事。人生离合。从古何限。但其会合之迹。未闻有如吾辈之奇者也。离索之忧。未闻有如吾辈之苦者也。然则安得不使我惝恍蕴结。愈久而愈切耶。容于归路。嫩柳红杏。非复去时光景。乃凭长城。笑秦皇之筑怨。抚虎石。吊李广之数奇。登首阳挹伯夷之清风。入巫闾仰贺钦之高节。其感古伤今一切可喜可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3L 页
悲之迹。何处而不思吾力闇也。万里嗣音。千古所无。苟其不断。岂非奇绝。若或一断。势不可复续。此其情理之苦。定当十倍于分袂之怀矣。如之何如之何。馀不宣。
与潘秋𢈢庭筠书
大容顿首白。别后起居万安。会围得失何居。无由承闻。徒切郁陶。呜呼。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千古屈大夫已说尽吾辈意中事。更有何言。惟以兄书中交之深别之苦。不若期之切望之至十数字。铭之在心。晨夕危惧。庶无负我良友而已。弟以四月十一日渡鸭水。以五月初二日归乡庐。以其十五日。诸公简牍。俱妆完共四帖。题之曰古杭文献。以六月十五日而笔谈及遭逢始末。往复书札。并录成共三本。题之曰乾净衕会友录。时当晚暑。蝉声益清。每以便服缁巾。燕坐于响山楼中。随意翻阅。乐而忘忧。抚其手泽。如见伊人。是所谓朝暮遇也。多少都在冬间节使之行。姑不暇缕陈。惟知己默会而已。不备。
与徐朗亭光庭书
大容顿首上徐朗亭兄足下。伏惟起居万安。容于前年随贡使入京。得与杭郡潘兰公。證交客邸。且因此得闻朗亭先生于兰公为表兄。特为行事猝遽。终未及一瞻尊仪。诚浅缘薄。愧恨耿耿。顾容以远方贱陋之身。猥被兰公眷爱。至谊铭心。无以为报。惟有尺素嗣音。稍可慰天涯愿言之怀。且今天下一统。海内同胞书牍寄信。初无法禁。粤自明朝故事具在。但人心难测。俗情多猜。其势不可以广烦耳目。必得一静细好心期者。乃可以居间斡旋。无致疏漏。侧闻座下脱略小嫌。不惮身任其事。高风古谊。令人感服。慈凭历官之便。略寄信息。望须讨便付送。而兰公归时。如有留书。亦乞出付东人。不必疑虑。如兰公中第在京。亦即传致讨答附便。其同寓陆起潜兄,严力闇兄二人。均是相识。亦或在京。并以此书传致之勿疑如何。冬间节使之行。续此更候。惟朗亭鉴此微诚。终如其惠也。不宣。
与筱饮书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4H 页
大容顿首。初秋一书。已登崇览否。春风分袂。忽已履霜。愿言怀人。叹息弥襟。不审际玆凉节。起居极胜。伏惟神明所护。百福并臻。閒居静养。日就昭旷。容闻友者所以责善而辅仁也。夫善与仁者。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可一日而阙者也。欲为善与仁者。又无责。不可以强学。无辅。不可以进德。此友之所以为重而参之于君臣父子之伦也。若今之所谓友者。拍肩执袂。貌同心异。执礼为疏。责难为迂。善柔以相瘉。势利以相招。沦胥为乡原而不以为非也。是亦可谓友乎。是亦可以参之于君臣父子之伦乎。容自一见吾兄以来。其于德量之弘达。气味之脱洒。惟其爱慕。若将心醉。所以倾心托契。仰其责辅。既无声势之相关。亦不欲善柔以自居。此其志固不在于寻常浮薄之习。顾山海隔远。承诲路阻。望风相勖。惟凭尺书。琐琐相思。言之无益。惟老兄责我辅我。痛加针诲。俾警责修省。幸免为小人也。窃瞷吾兄才识俊迈。胸怀洒落。高举远䠱。不欲规规于绳尺之拘谨。弟之所爱慕而诚服之者。亦在是焉。虽然。小德踰閒。终累大成。啸咏象外。不若脚踏实地。文墨艺苑。原非硕人君子安身立命之地。以子之才。宁欲优游消遣。终于此而已乎。弟于归时。适逢浙江人。问贵乡解元陆某何如人也。彼曰其人善丹青。某曰。某闻其人文行绝世。君乃以丹青称之。何也。彼乃曰。丹青即其馀事。弟乃隐之于心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君子之所为。固非众人之所可尽识也。虽然。影出于形。名本于实。夫陆兄何以得此声哉。此弟之所以不敢以小道望吾兄也。弟自十六七时。粗解东国之琴。学之既久。颇得其妙。凡涤散尘想。宣拨拂郁。其功或有贤于诗酒。是以凡有所往。必匣而自随。每遇风轩月楼一水一石可坐可赏者。必欣然度曲。乐而忘归。或与歌姬舞女。杂坐为欢。狂荡慷慨。不知其不可也。知我者责以无捡。不知我者目以伶人。夫人之多言。虽亦可畏。此固不足道也。惟浮浪者爱其疏放。谨敕者笑其丧志。是以荡子日亲。庄士日远。骎骎乎儒门之弃物矣。乃数年以来。颇自悔悟。杜门省愆。点检书史。谢绝纷华。疏遣杂流。乘閒据梧。聊以自娱。冀以收功于一原。补过于桑榆。顾无捡之责伶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4L 页
人之目。哓哓者方生而未已。则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无怪乎人言之来矣。此其大小清浊之殊。固不敢比拟于吾兄。而其事相类。其迹相近。则孺子之歌。不妨为圣人之鉴戒否。小序事。东归后忧病牵连。无暇入思。来岁寄信。如有新知之得。敢不疑难以求明教也。
 阳明之背朱子。大要在于格物致知。朱子谓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使人即物穷理。以致其知。阳明则以为理在吾心。不可外索。惟以致良知为主。夫良知者。孟子之说也。苟其致之。大人之心。乃赤子之心也。夫谁曰不可。然其所以致之者。不先之以穷理之功。其不至于指东为西认贼为子乎。窃尝论之。目足以见天下之色而红紫或乱正色。则已失其明矣。耳足以听天下之声而郑声或乱雅乐。则已失其聪矣。口足以尝天下之味而邪味或乱大羹。则已失其辨矣。虽其一节之士或有不思而得者。而学知勉行之类。不能不就正于先觉之贤而穷理之所以不可阙者也。今阳明之意。若曰惟求明于目。目既明则天下之色不难见也。惟求聪于耳。耳既聪则天下之声不难听也。惟求辨于口。口既辨则天下之味不难尝也。此其用功虽若简切。责效虽若巧速。惟舍其色而求明于目。五色之变。不可胜见也。舍其声而求聪于耳。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舍其味而求辨于口。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是以目虽有见而常人之明。不如离娄。耳虽有听而常人之聪。不如师旷。口虽有尝而常人之辨。不如易牙。是乃先觉之所独得而穷理之所以贵也。今若姑舍讲学。静坐瞑目。专意于本心良知之间。则虽一时凝定之力。稍有澄化悟解之功。而事变纷沓。卒已汩乱。所谓三千三百致广大尽精微者。终不能如圣人矣。呜呼。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迂儒曲士。博而寡要。庄周愤世。养生齐物。朱门末学。徒尚口耳。记诵训诂。汩其师说。阳明嫉俗。乃致良知。此其悯时忧道之意。不免于矫枉过直。而横议之弊。无以异于迂儒曲士。正道之害。殆有甚于记诵训诂。则窃以为阳明之高。可比庄周。而学术之差。同归于异端矣。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5H 页
与铁桥书
大容白。初秋一书。已关崇听否。霜露既降。秋气日凉。愿言之怀。与岁俱深。想故人万里。当有以知我心也。不审入秋来。上奉下率。启居适宜。看书讲学之外。体验践履之功。益有日新之乐否。奉别以来。盖靡日而不思。其思之未尝不心摧而肠结焉。此其故。岂徒如区区儿女之情思而已耶。使子而无才无德。庸庸一俗夫。则固不可思也。使子而埋头举业。以科宦为性命。则亦不当思也。使子而不能脱然好古。以圣贤豪杰自期待。则亦不足思也。使子而恃才傲人。视我迈迈。貌同而心异焉。则亦不必思也。今子才盖一世而谦谦自卑。心雄万夫而温温自虚。性情高远。志操高洁。从俗应举。非真所乐。又能爱人好问。诚贯金石。临分酬酢。信义皦如。至使我于修录之际及念六长别之语。乃目不忍视。手不忍书。掩卷阁笔。仰天而长吁焉。则呜呼。人非木石。安得不思之又思。愈久而愈苦耶。容夏秋以来。忧病相仍。焦遑奔走。不能偷片隙读一字书。以此心界烦乱。少恬静怡养之趣。志虑衰飒。无强探勇赴之气。别来功课濩落。无可道者。奈何。且读书。将以明夫理而措诸事也。苟能读之精讲之熟见之的得之真。则彼书者。乃无用之故纸也。可以束之高阁矣。惟精也熟也的也真也。虽圣人犹有所憾焉。则读书者其功固无涯岸而果学者之终身事业也。虽然。知行两端。固不可偏废。而本末轻重之分。又大有等别。于此有差则不入于顿悟。必归于训诂。可不惧哉。今吾辈之读书。卤莽涉猎。忽断忽续。既未精熟。何论的真。其读书之功既如是。而又读尽一书。便谓吾事已了。乃猖狂妄行。无所忌惮。不知读书尽后便去行之。方大有事在。譬如有人欲作远行。书者一部路程记也。行者秣马脂车。按记而驱且驰者也。惟絷马理轮。弗驱弗驰。切切焉惟记之是讲。所以行迈之谋。终无溃成之日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岁月如流。行将老死。佛氏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者。乃真切警人之语也。伏愿力闇鉴我无成。益加努力。悯我不进。痛赐警责。得以鞭策跛躄。追蹑后尘也。馀不备。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5L 页
容归到三河。偶逢邓孙二人。委来相访。颇致款款。且约寄信。乃以诗赠别而归。句格拙直。全无韵趣。亦诗云乎哉。可笑。所以不敢出一声于兄辈之前而傲然自居于伊川不作诗法门。岂不重可笑乎。归后以此传之。侪流莫不绝倒。或咎其僭妄欺人。则亦不觉悚然心惊。乃书此呈览。将以解诸兄之疑。赎僭妄之罪。想兄见此。亦当发一大笑也。
 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惟科宦以梏之。物欲以蔽之。宴安而毒之。由是而能脱然从事于古学者鲜矣。词章以靡之。记诵以夸之。训诂以拘之。由是而能闇然用力于实学者鲜矣。功利以杂其术。老佛以淫其心。陆王以乱其真。由是而能卓然壁立于正学者尤鲜矣。今力闇知科宦之为轻而身心之为重。斋居八字。兼之以闻雷断气之戒。则已能从事于古学矣。举醉梦之句。赞主敬之训。刻刻提撕。不欲先讲馀事。则已见用力于实学矣。平日好观近思。以僭论阳明为极是。知楞严黄庭不若儒书之切实。则亦可以壁立于正学矣。以子之才。努力做去。刊落浮华。浑化查滓。他日所就。其可量乎。扶正学息邪说。承先圣牖后学。匹夫之任。亦其重且远矣。力闇勉之哉。屈至敏之才。下至钝之功。既知之矣。益钩其深。既得之矣。如恐不及。鼓舞以趍之。优游以味之。参伍以融之。以释其纷。踔厉以肆之。以排其难。浸灌之不足。又温燖之。涵泳之不足。又醲郁之。摹画之不已。乃成方圆。拟议之不已。乃成变化。始焉循序而致其曲。终焉耐久而归乎熟。呜呼。果能此道矣。亦思过半矣。
 容闻君子之学。择术为先。择术不精。学仁义之差。或至于无父无君。古人之问之审而辨之明者。不其然乎。是以术既择矣。讲以详之。行以体之。皆所以成其学也。学既成矣。得志。行于天下。不得志。传诸后人。夫收育英才。著书立言。皆所以明天理正人心。继往圣而开来学者也。不惟区区于一己之不朽而已也。是以学无邪正。具曰予知则同焉。人无贤不肖。欲人从己则一也。窃闻西林先生以宿德重望。崇信佛氏。精贯内典。好谈因果。谅其志岂惟如愚民之蠢然于福田利益哉。必将自以为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6H 页
择之精而必求其学之成。推深造自得之妙而思鼓天下以从己也。夫其制行如彼之厚。用意如彼之高。岿然为仙乡之师范而言论风旨又足以动荡耳目。倡率同志。则仙乡之后生子弟。安得不服习景慕从风而靡哉。如力闇之病里诵咒。爱看楞严。吾知其有所受之也。其知几明决。不远而复。亦何望人人如力闇乎。呜呼。寿夭命也。穷达时也。敬义忠信。吾儒自有乐地。苟能行之。自可以一死生齐祸福。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亦何必好径欲速。舍旧图新。汎滥于无父无君之教哉。仁义变为寂灭。诗礼化为梵偈。圣道湮塞。异言横决。呜呼。可为伤痛也哉。仁人君子。宁不欲壁立千仞。明目张胆。思所以救之哉。此则不能无望于力闇也。
 容平生颇喜游览山水。惟局于疆域。不免坐井观天。如西湖诸胜。徒凭传记。寤寐怀想。而自遭逢诸公以来。爬搔益不自禁。顾此心不知几回来往于雷峰断桥之间矣。若赖诸公之力。摹得数十诸景。竟成卧游。则奚啻百朋之赐也。此不须画格工拙。只务细密逼真。因各题其古迹梗槩于其上。且因此而并得见诸公第宅位置。斋居规模。使之随意披览。恍然若追奉杖屦于其间。则岂不奇且幸耶。筱饮秋𢈢。均此奉请。
 吾辈问答。此中人见之者无不艳叹爱慕。惟以力闇于鄙人。称道太不相当。惜其辞气之率易。有害于德器之凝重。或因此而疑其意在玩侮。言实嘲谑。笑我以受其簸弄而不之觉也。此固俗夫之言。不足与辨也。惟亲爱之僻。许与之过分。足下不得辞其责矣。且圣人不云乎。吾于人。孰毁孰誉。夫毁固恶德。誉亦出于私。其背于中正则均矣。惟高明加察焉。
 容于力闇之才学。固心悦而诚服矣。惟其心悦而诚服也。故欲其本末无疵。精粗无欠。粹然中正。终于大成。是以前后效愚。僭妄多端。其于心术出处之际。亦或有微发其端而不能尽其说者。此所谓天下之宝为天下惜之者。断断忠爱。想亦见谅而不以罪之也。惟以容之浅陋。其于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6L 页
酬酢之际。书牍之间。露丑呈拙。不可枚举而终未闻一言规责。则或者玩侮嘲谑之疑。不为无见。而朽木粪墙。初无受教之地耶。此实容之深以为憾而不能释然者也。
 尊伯氏九峰先生道候万安。容之怀风景仰。非徒于为力闇之伯氏而已。乃敬修寸楮。略布微悃。兼以求教。未见而有书。筱饮兄事例在焉。能不以见讶否。虽然。人各有见。先生之意。或不以为然。则望力闇一见而去之。不以奉烦也。
 吾儒与老佛。号称三教。而中古以降。高明俊杰之士。出于此则入乎彼。先贤至以为弥近理而大乱真。择术求道者。其可不辨之早察之精乎。儒者曰。太极生两仪。老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佛氏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其说出源头。既其相近。儒者之尽性。老氏之载魂。佛氏之见心。其用心于内者。亦不悬殊。曰一以贯之。曰圣人抱一。曰万法归一。其守约之旨则无异。曰修己以安百姓。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曰慈悲以度众生。其济物之心则略同。凡其同中之异。似是而非者。愿闻其说。
 以后贤之论而言。则邵子称老氏得易之体。伊川称庄子形容道体甚好。文中子谓佛为圣人。和靖谓观音为贤者。以诸公道学之正而反有所称许。何也。上蔡亲炙程门而淫于老佛。象山动引孟子而近于禅旨。以平生论辨之正。终不免浸染者。何欤。张子房纯用黄老而南轩谓有儒者气像。苏子瞻到处参禅而晦翁谓以近世名卿。两贤之严于排辟而评品若此者。何欤。
 数条发难。此天下大议论。古今大是非。愿诸兄明赐剖析。以发海外愚蒙。
与严九峰果(诚兄)
大容顿首上九峰先生足下。容。力闇友也。容既忝与力闇为友。又因潘兰公。得闻我九峰先生有文有行。屹然为江左师表。容之望风仰德之日久矣。况滥被力闇错爱。證交客邸。约为兄弟。夫既僭以力闇为弟。独不可以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7H 页
力闇之兄为兄乎。力闇既不以外夷为陋而不惮兄事我也。宁九峰乃以外夷为陋而不以弟畜我耶。相见之奇。不若未见者之相望相思为更奇。此陆筱饮语也。容于力闇则相见之奇者也。于九峰则未见者之相望相思为更奇者也。不审九峰以为如何。夙知力闇之高妙乃天下士也。顾以贱陋之身。乃抗颜而为其兄。不亦僭乎。惟其新知之乐。生别之悲。至爱深情。铭入肺腑。森森典刑。寤寐在目。瞻望南云。百忧弥襟。伏惟九峰当有以谅此心也。容诚陋夷也。特以国俗敦孝悌遵诗礼。幼而习父兄之训。长而赖师友之功。颇知圣贤之可学而至。义理之可讲而明。气质之可渐而变。嗜欲之可遏而消。是以忘其谫劣。妄有希觊。惟立志不坚。懒散成痼。奄过半生。无闻无得。悲叹穷庐。亦复何及。呜呼。太平之门。莱市之桥。所谓伊人。于焉逍遥。鹡鸰齐翼。常棣交辉。欲往从之。不能奋飞。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悠哉悠哉。余怀之悲。伏愿九峰鉴我衷曲。怜我孤陋。不拘诗文。惠我嘉训。得以寓目修省。晨夕警惕。俾勿卒归于小人。不宣。
与秋𢈢书
大容顿首启。秋序既深。怀人益切。不审迩来起居万安。向来历官行附去书。已登崇览否。城南一别。终阻音徽。暂游小别。宁不伤心。容侍奉粗安而冗务缠身。苦无宁时。重以子病数月濒危。寻医问药。奔走道路。区区佔𠌫。亦归担阁。志业荒坠。无可与故人道者。奈何。历官之归。当在岁末。方屈指算程。悬望金玉。未知故人之心。亦尚尔尔而不使我落莫否。朗亭兄虽未曾会面。其高风厚谊。令人感叹。乃敢不嫌妄率。书候起居。兼以鸣谢鄙悃。能不见讶否。前告会友录中吾兄信口谐谑之谈。不能都归刊落。录成后。东方士友略有见之者。莫不为吾兄爱且惜焉。爱之者。爱其才气之极于英达也。惜之者。惜其德器之近于颖露也。盖此二字。弟已先获于瞻望酬酢之际者。所以眷眷奉效于临别之赠也。今他人之见之者又如是。则区区愿忠之志。敢不更以覼缕。思有以少补于修省之功耶。且居其室出其言而千里之外应之者如此。则古圣人修辞谨言之训。亦不可不因此而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7L 页
加勉也。如何。盖相观以善。摄以威仪。朋友之道也。非此则淫朋也昵友也。势利追逐。恩爱缠绵。均是有损而无益。将焉用哉。今吾辈同心而离居。遥遥异国。永无再见之期。观善摄仪。已矣无望。忠爱补益。惟凭尺书。又万里传递。极其疏远。若以寂寥数字。略申起居。且其所言者。不过儿女相思之态而已。则其不归于淫朋昵友也者几希。愿与兄勉之。东诗抄送之托。不敢相忘。但此归后病故纠缠。无暇及此。且不可仓卒草成。计将从容定本。以附后便。幸勿为讶。朗亭离京。当在何年。若意外调官而兄辈在四千里外。势不及相闻。则通信之路。从以永断矣。岂不怅恨。此则惟在兄辈之深思而熟计之。大抵东使则每岁如期而往。如有伶俐可信之人相机探访于鲜馆。则虽数年断绝之后。亦当有复续之望。如何。此之附书。当不误一年一度。但事变多端。亦难预度。一二年纬繣。或其有之。惟三年无信。然后彼此皆忘之可矣。馀不宣。
与筱饮书
大容再拜。上筱饮老兄足下。去岁七月历官之便。十月贡使之行。俱附安信。计于迩间或已传览矣。向于岁尽。因徐朗亭兄传送浙信。得见两友手书。殆同从天而降。令人惊喜欲狂。惟闻尊兄下第后转客保定。尚未旋杭。又怅然如失。迨不能定情。想保定距京。不过为一二日程。何不以数字寄托朗亭。俾附东便。以少慰悬望之苦耶。曾闻举人之贫者多乏资装。且希后图。往往流落都下。有终身不归家者。尊兄虽贫。宜不至此。且湖山之乐。高雅之趣。已有象外定算。则又不当低回风尘。甘心琐尾。使林惭涧愧见讥于草堂之灵也。未知其间已驾返仙乡。重理松菊。超脱于名利之臼而优游乎诗礼之场耶。大容粗保侍率。幸免他苦。惟年进业退。日用功课。适见判涣。事亲而未能颜色之和也。居室而未能相待之敬也。读书而浮念之相续也。作事而粗率而弗专也。知主静之当务而躁妄之难制也。知居敬之为本而昏惰之成习也。重以禀质虚脆。志气衰懒。不能一刀割断。鼓勇前进。年与时驰。头发种种。穷庐之叹。行将至矣。良可愧惧。馀已悉力闇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8H 页
兰公书中。且从御之言归。姑无的闻。略此附候。不暇缕陈。惟一年一便。已苦其疏。终身交情。惟凭尺素。幸随便寄音。时赐嘉诲。勿孤远人之怀。不宣。
与铁桥书
大容白。正月初二日。凭历官回便。获承八月朔日惠书。恭审驾返浙乡。侍率万安。区区慰贺。笔舌难尽。且文如铿玉。字如贯珠。故人手泽。烂其盈掬。一读三叹。神乎奇哉。不审春夏以来。侍省凡节。益膺多祉。客岁十月。仍贡使之行。附书于都下。或已登览否。会围见屈。总关命数。虽荣亲奉檄之计。或不免一时之缺望。而在贤弟雅量达观。应不足以戚戚于心也。且故人期望之意。乃在于科宦之外。则不惟不以为唁。且将以为贺也。湖山之乐。可以忘金紫之荣。德义之饱。可以当膏粱之味。今闻广誉显父母于千古。则又焉用三牲之拱专城之养哉。承谕以究心于濂洛之书。此其为德义之本而令誉之基矣。公车之失利。其天之困苦之增益之。将以降大任于斯也。此容之所以为贺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容春间以仲女婚嫁。兼为病儿就医。自寿村捲室入京。侍奉粗安。幸免他苦。殊可幸也。年来多冗苦。不能静坐看书。日用课程。只见其有退无进。惟求名干禄之计。渐觉世情之日疏。内省寡过之愿。尽是老婆之心。切恨不与力闇晨夕讲讨鞭策懒散。幸以免于小人。馀在别纸不宣。统希默谅。
 外呈圣学辑要一部四本。
 东谷先生李珥。东方大儒也。论学论理。俱多可观。有文集二十三本。以多秩不可远寄。其中圣学辑要一书。编集既简严不苟。附说又切实恳到。不惟为人君之龟鉴。韦布之学。亦不外是。玆以家藏旧本。仍便呈去。望力闇平心熟看。深体而力行之。且仍此转付剞劂。流布天下。岂非东方之荣且幸耶。年来所读者何书。其读法课程。愿一闻之。吾辈功夫。固不可专靠于文字。而方端坐启卷之时。巾服不待检而自整。瞻视不待修而自尊。精神气息。不待提惺而自然清明。子谅易直之意。发扬竦动之气。油然涣然不知自何而来。则此读书之功。不惟为致知之方。乃是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8L 页
存养之大端而实为人心之羁靮也。儒学之必先于读书者。岂非以此耶。
 先知而后行。此古今之通义也。虽然。知得半分。必继以行得半分。行得半分然后方可以语知之全分而行亦全分矣。后之学者穷年研经。开口便说真知。其于伦常之实。身心之本。姑未免担阁一边。嗟呼。不先之以半分之行而欲求全分之真知者。吾知其妄想臆料愈求而愈远矣。愿力闇戒之。
 容年几四十矣。虽僻在偏域。凡游观声色之误。势利芬华之习。人情所嗜好而驰逐者。略已身历而目击矣。盖淫泆缠绵。若痴若狂。歉畏之意。忸怩之态。不能不杂出于得意肆欲之中。及其事过势去之后。则又悲凉廓落。茫然无安身立名之地矣。是知过分之慕。身外之物。祸福相仍。荣辱齐头。知者择术。真不足为此也。惟素位因时。随分尽理。周公之富。非以贪利也。原宪之贫。非以自私也。恢恢坦坦。无丧无得。此古人所谓为善最乐而自求多福也。年来见得此个关头。颇有界分。不若前日之空言妄想傲然而自足而已。则从此努力。庶其有进步之地矣。谨为足下一诵焉。筱饮之未即南归。抑何故也。为探望亲识耶。为赏览名胜耶。为此二者。则经夏徂秋。旅游良苦。为计在必得。留待后试。则本地风光。自有乐地。年已五十矣。犹且不知止。可谓知命乎。若为资斧之不备。则两友之力。宜有馀地。何不通盘缠共饥饱。携手而同归。使之转辗流落埋没于琐琐之苦耶。
 东方妇人剃髻与衣服制度。尚遵夷俗。极是怪事。好礼家或有仿而行之者。惟考诸文字。语多未详。参以使译。传说不一。往往非华非夷。徒取骇俗之讥。此实东方大缺陷事耳。倘蒙诸公怜其愚陋。喜其自新。幸以中华古制。附以近年沿革。详细示之。则当永世受其赐矣。
 贡使来往。所见者皆闾巷村妇。且系男女之别。虽寻常总笄之法。亦无由得其详。况礼家冠服之制乎。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9H 页
古今之变。满汉之别。吉凶之分。老少之异。常着之于嫁祭。寒门之于贵族。俗人之于礼家。未嫁者已嫁者守寡者丫头役使者必各有其制。上自束髻。下至鞋袜。务其详细言之。文之所不及则画以明之。画之所不明者。径寸薄纸。制出小样。摺叠而附其下。尤妙。
 华人吃饭。以箸不以匙。始于何时。饭黍无以箸。载之礼经。插匙饭中。见诸文公祭礼。则东方之用匙。岂其有自来耶。
 礼言户外有二屦。则室外有户。入室脱屦。此古制也。今之室之无户。屦之不脱。创自何代耶。
 坐以椅子。自宋而已然矣。虽然。因此而专废跪礼。岂是古制耶。侍于长者。亦有坐时。倚踞则不恭。地坐则太俭。未知中国于父兄尊丈之前。何以自居耶。
与秋𢈢书
大容白去岁七月。因历官之行。寄以短牍。意尊兄登第在京。宜有覆音。岁尽历官东还。承朗亭书。审已下第南归。并承南归后八月二十日手书。虽在京里。此事已其难矣。况东南八千里之远乎。执书感叹。无以为心。去岁贡使之行。又附书而兼有多少论说。四月回还。只承朗亭答书。未承安信。殊为怅郁。未知其间已传去登览否。迩来岁已周矣。不审侍下学履增福。区区瞻慕。食息靡已。容自昨冬。连住京第。侍率粗安。惟齿进学退。志业阑删。四十无闻。最可忧惧。奈何。向来六七日从游。强半是闲漫笑谑。终又永作参商。后会无期。吾辈交情。亦可谓虚廓孟浪。宜其目远月疏而归于相忘也。惟物之希世者。必开人之目。事之变常者。必动人之心。今万里相思。事未前闻。生人死别。苦恨在中。此其至爱深情。愈久愈勤。十倍于同国之交。邻比之游也。是以风清月朗之夜。霜飞草衰之辰。山水花鸟之游赏。宴席琴酒之湛乐。篝灯而究经史。招朋而论诗文。凡人生日用之可喜可乐。触事生感。随境兴怀。何往而非相思也。且事有会意。行有合理。思不辱诸友之知爱而益劝其振励之气。利欲之萌于心。惰慢之设于身。思或负诸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09L 页
友之期望而必加其惩改之功。则容之受益多矣。另具辨说。统希加览。
  明记辑略辨说
 顷年赴京。偶见朱青岩璘明记辑略数本。虽未见全书。即此数本中载朝鲜事者。极多纰缪。至于  先王之横被丑诬。则传闻之爽实。已作不刊之论。使数千里文物之区。四百年诗礼之教。无以籍手于天下后世。岂非东方之冤闷乎。此事必得当世大君子有德有言可以徵信于后者。作为一篇文字。以传天下。然后中国之疑可释。东方之累可伸。辑略之误。不侍辨而可明矣。盖君上有诬而为其下者不思所以昭雪之。是非臣道也。有是事而欲掩匿盖覆之。以蔽天下之耳目。干百世之公议。是蔑天理也。某之为人。虽不足言。谬蒙知爱。洞悉衷曲。谅不以无臣道违天理待我。望诸公悉此无根言。思所伸辨。使一言之重。终以见信于天下后世。刊本之流布者至传于本国。则某之證交诸公。益可以有辞于东土而诸公是东土万世之恩人也。玆据本记。略有辨说如左。
 
 朝鲜王讳沉湎于酒。弛备云云。
 
 昭敬王天资英断。励精图治。时则有若李珥有绝人之学。经世之才。超迁为兵曹判书。任以国事。珥尝言于王曰。十年后必有土崩瓦解之变。请养兵十万以备之。时宰相柳成龙亦名臣也。乃以珥言为迂。不可以无事生事。亟沮止之。珥出而愀然叹曰。而见亦为此言。国事无复可为者。而见。成龙字也。珥寻病死。珥死后。群臣始溃裂。分朋党相排轧。边衅已启而不知为之备。  昭敬王极力调之而不能得。至乱中奔避于义州。有诗曰。朝臣今日后。宁复名西东。盖恨群臣之事党误国也。柳成龙乱后始思李珥言。叹曰。李某真圣人也。盖当时之弛备。群臣朋党之过也。若  王之勤于政事。考诸稗史野言。固多可注而未尝有一言及于酒失。且用李珥而李珥为之用。欲去党而伤痛。形于诗句。湎酒之为诬。即此可见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0H 页
矣。
 丙申七月条听嬖臣李德馨言云云。
 德馨号汉阴。本国名相。名节卓然。谓之嬖臣。谬甚。且光海君是时已为世子。世子。国之本也。和邻虽系重事。岂可使世子越险海涉狡夷之庭哉。此传之者过也。时黄慎以亚卿为通信使。谓之州判。亦误矣。且倭之请封。缓师之谋也。中国既不能制其死命而苟为弥缝之计。本国虽明知其奸而不可以失欢于皇朝。将相不得已屈意请封而已。倭之破盟。本不系于朝鲜也。
 戊戌七月条统制使李舜云云。
 此李舜臣也。舜臣以统制使。总三道舟师。六年御倭。前后破十馀万兵。盖倭之不能扬帆青齐。直捣中原。以舜臣之要其路也。
 
 天启癸亥五月条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  李讳所篡云云。
 
此一段。不惟为东方罔极之诬。实系伦常之大防。盖珲即光海君也。  昭敬王末年。  王妃金氏生永昌大君㼁。首相柳永庆庭贺之。光海。后宫出也。颇以此自疑。及  昭敬王薨。光海立。即诬永庆诛之。并杀㼁。时年八岁。又杀  王妃父金悌男。  王妃母窜于绝岛。居数年终。废  大妃金氏为庶人。幽之别宫。群臣之谏者。诛窜殆尽。宠姬金氏权倾中外。政以贿成。民间讥之曰殷王成汤。盖殷与银。其音同也。其秽德之彰闻。民心之怨咨。可见矣。虽然。此何足说哉。即其幽废母妃。戕害同气。已三纲沦而九法斁矣。是时李贵等倡率义兵。迎  大妃返于宫。以  大妃命。废珲复为光海君。放之江华。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0L 页
 宪文王以王室至亲。名德著闻。群臣奉  大妃命。奉以即位。时完平府院君李元翼。国之元老也。当废母时。谏不听。乃屏处郊外。闻新  王即位。乃曰。吾不入。民心不可定。仓卒以藁索引轿。呼唱而来。都民见之。喜曰完平入来。新  王必国之义主也。至今传为美谈。亦可见当时之公议也。
 珲仁柔云云。
 光海废母杀弟。先王旧臣。杀戮殆尽。仁柔者当如是乎。
 
 李讳走马试剑云。掌官诰令云云。
 国制。于宗亲限四世给厚禄。二品以上。封以为君。不令赴试为官。不令干预朝政。不敢藏甲兵于家。其至亲尤不敢妄交朝士。惟日以诗酒声色自晦。昔有为王子师傅者。谓王子曰。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真王子事也。宗亲之所以自处者。槩可见矣。今此走马试剑之诬。掌管诰令之误。固不足多辨也。况此时望气者密奏  王宅中有王气。光海闻而疑之。  王知之。虚其宅不敢居。流离迁徙。将朝夕及于祸。其敢据要津而誇武勇。以促祸乎。
 密约珲继祖母  王大妃。三月初九日在宫中举火云云。
 
 王大妃于光海。为母也。是时方幽废于西宫。守备甚严。方自救不暇。虽欲举火于宫中。得乎。
 李贵等救火为名。领兵入宫。缚珲投烈焰中死。尽杀其世子宫眷亲信之人云云。
 举火既是误传。则救火之误。不待辨矣。举义时。贵等约长端府使李曙。率兵千馀。乘夜从北门。斩关而入。举火于宫。门外卫卒。闻将迎  大妃。皆解体无敢格斗者。遂诣西宫。门已灌铁不可启。以铁锤椎碎之。奉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1H 页
 大妃返于正宫。引光海数以十大罪而废之。安置于江华。距京为百馀里。其世子宫眷。并从焉。始  大妃以光海罪恶彰著。必欲诛之。  宪文王与群臣终始保护之。后光海之世子。自江华逃至王京欲为乱。事觉就捕。遂并光海移于济州。后八年辛巳。光海以病卒。所谓投烈焰中及杀世子宫眷。皆是误传。若亲信之人如郑仁弘,李尔瞻等数十人。皆力赞废母之议。此则罪固不容诛矣。盖举义反正之后。诛有罪革废政。彝伦既晦而复明。宗国既危而复安。固已耸动观瞻。慰安民心。而惟其不杀前王父子。最是深仁盛德。永有辞于后世。是以更化之初。山林贤儒。汇征于朝。倡义诸人。又多儒门讲道之士。于今百五十年之久而草野尚论。人无间言。不幸无根之言。流入中土。致此罔极之诬。登诸史笔。使  先王承统之正。诸人倡义之烈。无以自明于天下。岂不痛恨乎。
 
登莱巡抚袁可立疏言如果不道。当听  大妃具奏。静候朝廷处分云云。
 此言似是而实误。当此之时。  大妣方幽废别宫。身且不可保。虽欲具奏。得乎。且光海方御国君之位。逞荼毒之威。无甲兵不可以制其权。不废黜不可以存宗社。国无君不可以镇士民。夫属国与内藩。既有事例之绝异。而先发后闻。固是讨乱之权宜。则今袁之意。乃若比类于藩镇之跋扈而归之僭乱之科。呜呼其不思甚矣。
 念昔年御倭之恩。思报中国。致罹今日之变云云。
 此言尤是爽实。盖  万历御倭之役。乃东国罔极之恩也。惟光海之册封也。  明朝终始不许。光海深以为憾。至  万历己未。杨镐,刘綎之败衄于建州也。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1L 页
 明朝徵兵于朝鲜。朝鲜令大将姜弘立将兵三万赴之。以金应河,金景瑞为副。光海密谕弘立使观望成败。弘立果逗遛。后期至深河。称有密旨。不战而降之。独金应河以为明之恩不可负。力战而死之。惟彼弘立之降。实受光海之密谕也。
 宪文王妃。乃西平府院君韩浚谦之女也。韩氏乃三韩之后。箕圣之裔也。人言之诬悖。胡至此极。传者之讹。必有其端。似因南字而倭居国之东南。以字音。以讹传讹。盖光海时群臣之主废母者。目之以北。如郑仁弘,李尔瞻,许筠辈是也。谏不听而得罪者。目之以南。如李元翼,韩浚谦是也。当时本国文字。或有谓  宪文王南人之婿者。此言流入中国。中国遂误以南人认为倭人而有此言也。传闻之讹。类如是。此所以史之不可无阙文而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丙寅姜曰广册封条。  朝鲜王讳弑君自立。边臣请讨。因魏忠贤请封云云。
 以倡义反正之举。蒙篡弑首恶之名。其冤切矣。其痛极矣。惜乎。中国之无良史而天下之无公议也。至若魏忠贤请封云。则是谓东国冒窃非据。知不可以得之于朝廷之公议。则乃寅缘曲径。交结权宦。以图诰命。即此一转语之间。当日反正之义晦焉。千古首恶之累成焉。数百年礼义廉耻之风。随而扫地尽焉。呜呼。此而不辨。则东方终不免九夷之陋而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矣。为此言者。可谓东方世雠也。
  洪花浦奏请日录略
 
 天启四年甲子。奏请正使李德浻。副使吴䎘。书状洪翼汉。是时。辽左路塞。使者皆由海路。八月初四日发船。二十三日抵登州。时军门武之望新到。使臣见官于衙门。军门曰。陪臣进京何干。使臣答以奏请之意。因进呈文。军门见之曰。尔国废君。尚无恙否。使臣答以好在。军门又曰。今有一二科官。持论甚坚。且内臣惮越海不肯往。当俟辽蓟通路。始完封典。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2H 页
使臣曰。诰命未颁。不惟小邦之疑惧。实违天朝典礼。乞具奏俾完缛典。军门曰。俺在京师。与礼部林老爷相善。故详悉此事而廷议颇牴牾。今则阁部明白知之。你等但到京里。阁老及宗伯前。仔细陈禀。使臣问科官议论不同者为谁。军门曰。只闻于林尚书。其姓名未详。你等但恳乞于阁部。必蒙准许矣。十月十二日。到皇城。二十日。往礼部进咨文。仍呈文。尚书以下皆曰。当俟科抄送部。然后议处云。二十八日。科官始抄送奏本于礼到。礼科给事中刘懋言于朝曰。朝鲜册礼。不可许之。右给事中顾其仁曰。不可。朝鲜事大二百馀年。  列圣诰命。自有定章。而反为稽滞。非特有乖规例。陪臣万里跨海。再使来请。今若不许。必令再至。天朝待小邦之道。不当持疑。反覆言之。多官皆以顾言为是。即日抄送。十一月二十二日。呈文于礼部。尚书林尧俞曰。待辽路平定。另遣诏使。朝议已完。你等奚来更烦。使臣又累累请之。尚书曰。当商议处之。使臣因往仪制司呈文恳陈。则郎中周应期温然答曰。当俟大堂批下停当云。二十四日。诣西长安门。候诸宰入朝。顾秉谦,朱国桢,朱延禧,魏广微以此进。于是呈文。诸阁老俱下轿。拱揖看过曰。明白晓得。今日会坐。相议停当。朱国桢尤详问本国前后事情。衣袖相接。尽意倾听而去。是夕。自内阁批下于礼部曰。朝鲜陪臣。禀以诰命冕服。以完国统。该部速为覆题云。二十六日。内阁及六部大堂。齐口相议诰敕事。兵部尚书赵彦曰。风波万里。海路甚恶。谁肯差往。阁老顾秉谦,魏广微曰。事固有可行者。奚论海路之险夷。且陪臣不由海路来耶。反覆言之。林尧俞颇有不豫色。二十八日。内阁诸老既与尚书面语。旋又下批。而林尧俞寝阁不行。董其昌曰。朝鲜封典。理宜速完。而况有内阁批下乎。尧俞不答而罢。初六日。使臣呈文于礼部。提督与诸郎中力言曰。朝鲜封典。不可不亟完。今看呈文。辞意恳到。诚可矜恻。尚书见呈文。悽然改容。仍召主客司周应期起覆题草。十二月十四日。以覆题事。苦待坐堂。适毛文龙奏本入来曰。朝鲜本忠顺之邦。原非有挟而邀封。苟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2L 页
册封一日未完。即东事一日未了云云。帝宣旨曰。朝鲜国王诏册冕服。着照例颁赐。差遣官员议妥具奏。是日。即下该部。尚书览未了。勃然而怒。拳本投地曰。海外一武夫。冒干此等大体。则该部奚容议为。因起罢。覆题事不行。盖尚书之怒。非怒于使臣。怒于毛将。而遂令大事迟延。十八日。诸御史朝退于长安门外。遇礼科给事中顾其仁曰。朝鲜事。上年廷议已完。公何默默。其仁曰。此非列圣典礼乎。使陪臣逐年而来。岂不孤属国之望。不可以一种之议稽滞其事也。众良久徐言曰。俺以浅见。沿往年廷议。妄造话端。公言是也。举手谢之。顾公曾已大折刘懋。今又峻覈众御史。缛礼之成。顾公之力特多也。二十三日。覆题始上达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林尧俞谨题为恳乞圣明亟发册。使颁降诰命冕服。以完封典事云云。朝鲜世称恭顺。曩李珲废立之际。不得不慎重。以候论定。今据该国王妃之奏陈。既系该国臣民。公同保绝。伦序相应。则亟完封典。以励忠勤。诚有不容已者。臣部未敢擅便云云。正月初六日。提督始坐堂。使臣进谢其助成缛礼。初十日。尚书坐堂。使臣往谢竣事。二十六日。天子赐宴于会同馆。尚书林尧俞奉旨押宴。礼极温恭。慰之曰。跨海远来。守冻空馆。良苦良苦。归心虽切。公务有限。远涉鲸涛。必有风和。幸勿以迟滞为讶。款款之意。溢于言表。且以宴席馔品不甚丰洁。召精膳司郎中责之。
 洪翼汉字伯升。号花浦。乃容之傍祖。有苦忠大节。是行也有记事一册。就其中关系封典始末者。抄出如右。盖毛文龙时开府本国皮岛。审悉废立本末。故前后请之甚力。且朝中虽有牴牾之议。诸阁老之意。既不落落。顾其仁,董其昌诸公又矻矻不已。使臣之呈文。又备尽事情。辞意悲苦。是以林尚书亦乃回嗔作喜。下稍之款款如是。其竣事始末。槩可见矣。是时。魏宦之恶。已覃及于东矣。如杨涟左光斗之死。备陈于记中。而极其愤慨之语。则封典者将以光其国而荣其君也。寅缘曲径。得之于奸凶宦寺之手。是亦可谓光且荣耶。他人尚不当然。况以花浦之忠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3H 页
而为此乎。(潘答曰。示 宪文王事辨。从王阮亭池北偶谈中。见载一疏。亦辨此事。与尊辨同。阮亭诗名品望。为国朝第一。学者多宗之。其言足以徵信。亦可破青岩讹谬之说矣。并闻。)
 外呈海东诗选一部四本。
 此因事力不逮。且临期匆迫。无暇借手于能者。只令舍下诸族。分卷疾书。皆年少才疏。又夜以继日。惟务及时。其字画潦草。考误粗漏。实不堪誇示大方。殊可愧叹。
 宋士行隶体。黄太史语八页。
 士行名文钦。同春先生浚吉之玄孙。容之父执也。才学绝高。以善隶名。不幸四十三而卒。
 李元灵篆体二页。
 元灵名麟祥。高雅绝俗。诗文书画。俱得其妙。尤长于篆体。亦未五十而卒。
 尹淳书长幅一页。
 
李匡师草书四页。
 两人俱以善书名于东方。
 家严自书各体诗十九页。
 东方文献。自来疏略。万历间七年倭乱。典籍尽亡。崔彦明文选。已无传本。国初郑獜趾有所选几百本。不惟大秩不可致远。取舍杂乱。不堪誇示大方。史略。是此中初学所授而乃曾先之所撰。非东方编定者。图经。亦曾未闻知。未知所言者果何事耶。三纲行实。果有之而皆是中国故事。系以谚文。所以警牖愚民。而本国善绩。一不槩见。且板本丑恶。不足奉览。
 东方尊尚儒教。诵法诗礼。彬彬名物。见许中华。惟其忠孝义烈。嘉言善行。无由传播于中土。今足下幸有阐扬侧陋之意。此东方破荒发迹之大机会也。敢不极力搜剔以备裁察耶。但未闻其文字凡例。则端绪浩汗。难于下手。须于后便详示之也。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3L 页
湖山便览及先圣七十子画像。故人之赐。本不在物之贵贱。而吴山选胜。罗列于几席之间。閒中披玩。直如羾寒门而濯清风也。况先圣之典刑俨然。诸子之列侍訚訚。灌手恭瞻。恍乎亲承警咳。则故人之意。岂在于一时之玩好而已耶。惟其不幸成于偏安逸豫之日。忘亲事雠之君。要君误国之臣。或为之赞。或为之记。圣贤之灵。必将掩面而藏影。则令人弊然心寒矣。虽然。流传已久。遗像之可敬。固不系于赞与记也。吴海虞一跋。足以有辞后世。则其为吾儒家宝无疑矣。
 承问以愿得之书。至有邮寄之计。则故人厚意也。东方贡使相望。中国书籍。颇有流传。惟黄勉斋集。只有四五卷小本。闻有全集中有论礼书多可观。每年购诸京市。终未得之。其他如邵子全书及天文类函两书。平生愿见。而谅其卷秩不少。设或有见在者。何可远寄耶。
 中国书籍及书画真迹。既难致远。且购之价高。皆不愿得之。惟诸葛武侯及宋朝诸贤真像摹本。或不难得。可蒙寄惠否。兄辈书画。其格韵高下。虽不敢妄用品题。而潇洒俊逸。足见雅趣。向来所得并妆为宝藏。一字一点。不敢慢弃。此其意不徒为书与画之为可贵而已。后来寄书之外。如或以物相赠。不必远求珍异。惟兄辈之诗文书画及一时师友间酬唱诸作。在兄辈固是闲漫写意而一渡鸭水。便作珍玩。
 前告会友录三本。每乘閒披考。恍然若乾净对讨之时。足慰万里怀想之苦。但伊时谈草。多为吾兄所藏。无由追记。此中编次者。只凭见在之纸。是以可记者既多漏落。语脉亦或没头没尾。臆料追补。顿失本色。殊可叹也。尊藏原草。如或见留。幸就其中择其可记者。并录其彼此酬酢以示之。此中三本书。吾兄亦有意见之。当即附便示之也。
 曾闻吾兄赴试以三次为准计。己丑早春。又将歌鹿于都下矣。顾此布衣浪迹。无以充使价之任。双亲在堂。再难为域外之游。不能棹山阴乘兴之舟。寻南岳二子之游。只西望流怅而已。窃想朗亭非久于都下者。兄之此行。必更得可信有心之人。以替朗亭之事。然后吾辈寄信。庶无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4H 页
阻绝之患。幸须深思远计。俾无疏漏误事为妙。
 吾辈通信。虽无彼此法禁。要不必妄播耳目致生薄俗之讥议。其居间任事者。苟非情知之素孚而处事之详敏者。不可。轻托非人。或生狼狈也。未知都下知旧有能为此否。无已则三河县城里举人孙有义,太原邓师闵二人。俱有文学。爱人好义。气味温厚。与弟一见许心。馀情恋恋。往岁使行。各有书信。已约逐岁嗣音。永不相忘。若得此二人而为之主。既无讥议狼狈之忧。又无开坼沈滞之虑。但三河之距京为百馀里。此中之传札。固其顺便。而若其寻讨杭便。恐不如身在都下。是可虑也。吾兄到京后如无他可信者。计更思万全。须勿惮一两日车马之劳。亲往三河。访此二人。从容相托。二君悃愊虚怀。必无不肯之理。未知盛意如何。
 吾辈信息。苟数年之阻绝。则永无再通之望。惟三河则可以随便传去。无一断不续之患。吾兄若与彼二君者。一结交好。待其情志之相孚。语之以我辈情事。彼必喜闻而乐为之主。且目下通信。虽不必藉手于二君。后来一断。再续之图。庶其赖此而成矣。再明年会试之行。必另谋一会。深托契谊。恐为万全之策。二君才学。虽不足拟议于兄辈之高雅。而为人端良。貌如其心。亦是可与友者。幸兄熟思之。今行亦有书于二君而既未闻吾兄之意。未敢遽及以此事。吾辈来往之迹。彼尚全未闻知矣。东方之诗。新罗之崔孤云。高丽之李白云。号为大家。而孤云地步优于展拓。声调短于苍健。白云造语偏喜新巧。韵趣终是浅薄。都不出偏邦圈套。本国以来。如朴挹翠,卢苏斋。俗称东方李杜。虽然。挹翠韵格高爽而少沈浑之味。苏斋体裁遒劲而无脱洒之气。惟权石洲之鍊达精确。深得乎少陵馀韵。蔚然为中叶之正宗。而高爽不及挹翠。遒劲不及苏斋。悠扬简澹之风。又不能不逊于国初诸人。此皆先辈定论。闻西林先生有诗学。可得题品耶。
 丁亥七月。平仲来访于苧洞。余沽红露一壶。以猪肉一楪。甜瓜数枚侑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4L 页
之。盖是年春。酒已弛禁矣。数行。平仲已醺然。亹亹言乾净旧游。相与含涕慷慨。平仲因传其梦事云。畴昔之夜。忽闻三君赁舟浮海。以漂风为解。实阴访我辈。已泊于岸矣。乃奔往见之。感泣相劳苦。惟念彼此俱碍于形迹。无可为长久计者。乃欲脱身遗世。与之逃入海岛。共筑室以终馀年。议既定。归于家。将尽卖其舍馆产业。其妾闻而争之。继之以詈骂。至不能堪。则乃大怒按剑而叱之曰。量汝儿女辈。何足与计事哉。彼万里乘槎。弃妻子如弊屣。吾宁恋汝而负友哉。遂不胜其愤。发声大恸。因以惊悟焉。乃一梦也。馀愤尚勃勃。挥其妾使勿敢近。因达朝不睡云。余乃戏之曰。谋及妇人。宜其事之不成也。平仲笑曰。梦事亦非徒然也。余自燕归后。或临夜无睡。每道三君事以为奇遇。且言其恋恋之意。妾辄咈然妒之曰。人生之乐。惟衣食充足。宴安于房室之间而已。彼远方之人。于君何有哉。彼何尝衣君而食君。亦何尝赠君以金帛而富君之家乎。余愤其言庸贱。直欲痛打而不可得。则亦任之而已。是以发于梦事如此。余闻之失声叹赏曰。以养虚之虚而于三君有此实情。信乎同胞之义无间于远迩。而养虚之见知于三君。可以无愧于交际矣。遂剧饮竟日而罢。
与筱饮书
大容顿首上。四月使回。伏承去岁人日手札。备审归乡万吉。慰不可言。此亦逐岁附候。伊后两度书。想自潘友已达崇听。不审信后起居益胜。眷集均庆。铁桥之不淑。尚忍言哉。双亲在堂。志业未卒。想渠不能瞑目于泉下。呜呼。奇俊敏慧之姿。清通颖秀之气。何处得来。别后再得书。虚心求助之意。切己向道之诚。见其进而未见其止。以渠之才。天假之以年。亦何远之不可到哉。吾道之穷。不胜伤痛。燕城分散。谅成死别。纵享颐期之寿。终无见面之日。惟妄率不量。潜有为己求道之志。海外孤陋。展拓无术。则提撕振策之力。不能不仰成于大方高识。天不慭遗。夺此良友。承报臆塞。不知作何怀。向书中年来多病蚤衰。自省工夫进寸退尺。正须朋友夹持之力。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5H 页
志气庶不颓倒。昔人云一命为文人。馀不足数。弟正犯此病。不能自脱。即如诗文书画之类。明知作无益害有益。要弟痛切言之。无或此为病根而转深至此耶。惜哉恸哉。更愿兄时赐鞭督。不惮其烦。使弟免于小人。亦望老兄益以自谋。无于诗酒清旷场中枉送了世间奇气。如何如何。前此两书。及于两友书。有嘱其均察者。如已览悉。并赐回教。翰墨之请。宜不惜一举手之劳。亦或可或否。并以示破。勿贻远人之郁郁也。铁桥南闽寄书。距死前只数月。病疟困顿之中。犹一札数千言。纤悉不漏。可见心力绝人。处事真实。益令人痛恨而心折也。前于潘兄书。有愿得诸兄小影之语。或已转闻否。铁桥死后。此意益恳且急。潘兄并无回示。怅叹。想老兄既工绘事。铁桥真面。昭在心目。及此想像。庶不失仪状之槩。幸为之亟图之。影像既成。不可不妆成障子。而此间工手极拙。实有坏真之虑。望须完妆附便。上而并具题赞。尤妙。此千万至恳至祷。勿误勿误。更有请者。先君少有德望。不幸困于程文。不克究其学。中岁以后。绊身吏役。又不屑藻饰以求名于世。才不见施。寿亦不长。有子无状。又不能阐幽显微以彰先德。罪负穷天。尚此生全。不如死久。略次行迹。另具奉请。无论诗与文。望赐一言之重。金养虚落拓依旧。闻铁桥讣。登山大恸。旋有书致慰。满幅悲恨。令人感叹。
 白沙李恒福。 宣庙朝名相也。有宏量伟度。自倭乱时。尽心军国。忠绩著闻。为相数十年。屹然为国之元老。方光海杀永昌时。群臣多谏而得罪。白沙独无一言。僚友多疑之。白沙曰。国将有大事。是吾死之日也。若为永昌死则伤勇。后果有废母之议。白沙始上书极谏。光海大怒。窜于极边。白沙将行。士友饯于东郊。北堵金瑬时以微官与焉。白沙谓瑬曰。见君辈多贵相。宗国虽危。庶不终于灭亡乎。乃以一幅骏马图付之曰。必访画主还之。瑬问其主为谁。白沙笑曰。第须访之。今不必问也。瑬严不敢再请。后数年。白沙竟死于谪所。时国事日急。瑬素沈毅有识虑。念白沙必有深意。乃买室于王京街上。挂其画于壁。日寝处其下。居数月。瑬尝独坐。忽风雨暴至。有人避雨息于檐下。瑬见其人状貌甚伟。延之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5L 页
堂上与之语。其人见壁上画马。忽泫然流涕。瑬问其故。其人曰。此吾儿时作也。某年入侍于 先王。承命为此。仍留于宫中。今见流落于闾巷。所以泣也。瑬惊问其为谁。乃 绫阳君也。(宪文王微时君号。)瑬乃谬曰。日者人有卖此者。吾爱其画购取之。今闻乃足下所作。请以奉还焉。 君称谢而受之。瑬乃召家人。将以酒肴待之。瑬家素贫。家人忽以盛馔应之。瑬心怪之。业已出矣。乃劝之饮食。寻雨晴送君归。入问其妻。妻曰。去夜梦见黄龙入吾家盘于堂上。须臾雷雨并作。屋霤尽坼。飞升于天。丈夫亦攀其尾。倏然而去。觉后。意今日必有贵人至。乃极力备盛馔以待之。俄闻有客至。意其为贵人也。以此馈之。瑬始大惊悟。以为白沙之得画也。必受托于 先王。而其曰访其画主者。将使我得真人而安社稷也。乃与李贵等密谋举义。盖知命统之有归而为之不疑也。盖 昭敬王末年。光海之过失已著。知不可以保有其位。特以定储已久而不忍遽废之也。 宪文王生有异质。知其为宗国之主。而托于恒福以一幅墨戏。作为他日之顾命。恒福又知己之不可以生还而金瑬之可以当大事也。乃举以托于瑬。又不明言其人。故为之䵝昧焉。其付畀之得人。慎秘之有术。当日君相之谋国。可谓神异。而事机之凑合。又若是之奇。此岂人力之所可及者。前有此等论议。临书另陈。
与秋𢈢书
便回恭承手札。累累联幅。况如自天来信。满心欢喜。又此何讣之书。其真耶梦耶。人非木石。何能按住也。呜呼。铁桥是何忍余。其绝伦之学。超俗之知。忧天下虑万世而赍志泉涂。吾闻仁者寿。力闇无仁耶。大德必寿。铁桥不德耶。曾以刊落浮华浑化渣滓。为治心之药。而医不及于福建一病。斯人也遽至于斯耶。曩在燕都。余赠言以最下者著书图不朽。答以古之圣贤。忧一时之不悟。立教以救一时。忧万世之不明。著书以垂万世。则著书岂为下也。又论不为流俗之态而有大人之器。不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不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此虽举上蔡语而正自道也。则抑其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6H 页
病源。由于笃学之勉焉日孳。不知身之病之将至。只思图不朽三字耶。又曰。吾辈兄弟之称。有古事可据。陶靖节诗曰。落地为兄弟。李白亦云异姓为天伦。其他而见于史者。季心之长事弟畜。如北周唐谨之于万纽于瑾。此类亦多。设或前无。自我作始。亦无不可而何疑虑之过云云。今长书与遗诗。并讣同至。异域神交。古闻无今仅有。安保其久。呜呼哀哉。
  
(附)铁桥临终前一日寄诗
 京国传芳讯。遥遥大海东。斯文吾辈在。异域此心同。情已如兄弟。交真善始终。相思不相见。恸哭向秋风。
 见面悲无日。论心喜有书。来从万里外。到及一年馀。激厉烦良友。衰迟感独居。无闻将四十。忍使寸阴虚。
城南一会。实是良缘。又彼此强壮。志愿吻合。一年一便。往复商确。毕生期望。定算在心顾两岁之中。遽成死别。格言良诲。从此永閟。或又邸居乾净胡旧馆。则城南旧游。想来心折。远惟触目陈迹。不能不戚戚也。又奉书意。尤庸饮泣。不审春夏以后动止何似。此书达去。想在都下待试之日。旅游许久。凡百得无辛苦否。先考挽句中治绩并龚黄。遗爱千秋留。海国诗名同鲍谢。高才万古播中华。刻于系牲之石。幽明荣感。窃谓吾兄妙年高才。乍屈云路。宜及此下帷。弩力文行。庶其高占地步。益臻乎远大之业。今乃不惮长道。驰逐风尘。内失简编夹持之力。外有纷华夺志之诱。实为兄深惜之。且来教中儒者以事生业为急务。谁为此说者。海外孤陋。只以谋道不谋食一句圣训。贴在额上。夫既富方谷。先王所以待不可使知之民。簟(一作箪)瓢弊袍之士。宜不为此等见识。如何如何。曾见许鲁斋集。有类此语。窃尝笑之。不意高明亦为此言。未知真有此理无妨于圣训而为贫儒转身之地耶。大容虽不至养虚之甚。亦不可谓不贫。幸高明有以谅之。惠赠诗义。极感勤意。顾凶衰在身。咏歌非时。姑未得逐章研究。且不敢妄措赞颂。惟恭玩敬叹而已。且说诗岂有定法。言之理到。横说竖说。无所不可。如孟子言诗。太半遗却本旨。专取其义。最为活法。谨妆为宝藏。待他日晴窗讽玩。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6L 页
以资兴感。无负盛意也。
吴明济书。未知为几本而其编次体要如何。吴公曾与东国诗人。略有唱酬。谅其为书。宜有考据。无由一见。甚郁。足下既欲继成一书。此不可以仓卒了事。为之易者。传必不远。惟期以十数年功夫。先立条例。随闻采辑。庶其考核弗差。传信于世。海上陋生。忝与足下證交。因以本邦名迹籍显于中土。岂不万幸。但未闻凡例。实难下手。何不仍便略示之耶。且有一说。足下终欲成此书也。其考据精博。总裁公正。至传天下寿万世。则惟在足下。若其俱收并蓄。捃摭事实。则亦不能不责之于容矣。然则容而不能崇德克己廓然大公。则言不足以见信于足下。足下而不能明善知言名德著闻。则书不足以见信于世矣。是则愿与足下。穆然深思。先立此大家本领。最为急务。如何如何。养虚梦事。乃属戏境。不必多谈。惟贤贤易色。是渠高处。足下乃谓之过情。无乃不可乎。天涯知己。义均同胞。苟不可两全。侧室一尤物。何足恤哉。足下独不闻豫让事乎。妻犹不如友。而况于妾乎。
 
东俗崇信儒学。著述多门。但士子没齿从事。惟矻矻于中华文献。而东史典故。多阙不讲。骛远忽近。殊为詑异。以是罗丽之际典籍无徵。惟本国四百年间良法美政。名臣钜儒。代不乏人。而书籍甚寡。有难考證。兄欲一见以广异闻。第当傍求登览也。
与九峰书
孤子洪大容。稽颡再拜九峰先生足下。今首夏贡使自京还。获承去岁季秋尊札。仍见潘兰公在京覆书。闻令仲弟铁桥入冬自闽归。仍不起疾。真耶梦耶。此何报也。顷承铁桥闽馆寄书中。言两月病疟。尚未痊可。岂终以此竟不淑耶。抑别有他祟耶。夭寿固有定命。而南方瘴疠水土不并。抑人事之不能无馀憾耶。痛哉痛哉。此何报也。伏惟天伦至爱。道义湛乐。半体之痛。何以堪胜。大容亦于去岁仲冬。罪逆不死。祸延先考。呼天崩割。至痛在心。惟恨万里无便。末由号诉于铁桥也。岂意铁桥先已弃世。两幅细书。与讣俱之。使苫块残喘。重抱此无涯之悲也。呜呼。铁桥胡宁忍予。大容与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7H 页
铁桥各生天涯。风马牛不相及之地。邂逅萍水。犁然心会。破中外之拘。忘钝敏之别。虚心求助。实有远大期许。今天实不仁。事乃有大谬。呜呼。孰谓铁桥而止于斯耶。以铁桥之才之志。上可以统承先贤。下可以汛扫文苑。达可以黼黻皇猷。穷可以启牖后进。今不幸短命。无所成而死。天乎惜哉。兰公书。不报月日。想渠远闻。亦未得其详。不审自闽何时返宅。讳在何日。临没精神。治乱何如。亦有何顾言否。幸仍便略示之。贤侄能支保。旧义所在。实伤念不置。其气质强弱。性灵昏明。并如何。伏想爱而能诲。不使为丧父长子也。煢煢哀苦。不暇为哀诔文字。抑或礼制所禁。惟于铁桥。义均同胞。幽明之间。不可无一言为诀。谨具数语。不敢依祭文格例。一种土物。聊备奠仪。望九峰曲察愚衷。为之酌酒。一陈于灵筵或墓道而焚其纸。庶不负交真善始终之句。痛哉痛哉。外有农岩杂识三渊杂录各一册。原欲奉寄铁桥。辄此附呈。并及前去圣学辑要四卷。望九峰收领。或为多闻之一助。待贤侄颇有见识好看吾学文字。并以传之如何。且烦铁桥诗文。或已刊布。幸以数本见惠。顷闻铁桥以京邸笔谈有劄记成书。勿拣紧歇。望誊惠一本。铁桥身后士友间挽诔诗文。亦并誊示。自馀临纸血泣。神识荒迷。不知所云。惟未死之前。有便附书。无便驰想。以所以事铁桥者事九峰。惟冀宽抑保重。上慰慈念。下慰远怀。伏惟鉴察。
祭严铁桥文
海东洪大容。闻浙杭故友严力闇先生不幸短命死。于邑悲哀。如丧右臂。顾嬛嬛哀疚。言不暇文。谨具香烛。侑以鳆鱼十个。赙币一段。奉托令兄九峰先生。一陈于灵筵。以叙终天之诀。呜呼哀哉。力闇竟弃予而死耶。呜呼惜哉。力闇而止于斯。岂非命耶。呜呼痛哉。天之荼毒予者。亦孔之酷矣。伏惟尊灵鉴此苦情。
与严老伯书
孤子洪大容稽颡再拜言。不意凶变。令仲子铁桥贤友奄忽违世。承讣惊怛。不能已已。伏惟先生有子如铁桥而遽见碎折于膝下。理之所不忍。情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7L 页
之所不堪。哀痛摧裂。何以胜任。不审迩来尊体保重。伏乞深自宽抑。弩力餐饭。以慰渠平日孝思。鞠育遗孤。勉三迁之教。不绝其读书种子。老先生止慈之仁。孰大于是。大容与铁桥。偶值萍水之合。终成性命之交。想渠过庭。已有导达生离转成死别。至恨均于幽明。万里异域。抱此悲苦。此振古所未闻。亦不可与俗人语也。且大容于去岁仲冬。罪逆深重。祸延先考。侍奠穷庐。万事廓落。惨惨哀疚。宜死不死。先考平日爱铁桥之才学。中心悬慕。不啻若饥渴也。今承铁桥寓闽时手札。终于先考。请安郑重。数月之间。人事变迁。至于此极。执纸号恸。五内崩裂。悠悠苍天。此何忍哉。山海隔远。面诉无日。瞻望血泣。书不尽意。荒迷不次。伏惟鉴察。
与严昂书
孤子大容稽颡言。大容与先丈。有七日雅会于京邸。终托同胞之契。君虽幼年。想已耳熟。四月因潘公书。承闻先丈奄忽违世。惊怛震剥。如梦如疑。痛哉痛哉。恭惟冲龄弱质。罹此凶毒。思慕号绝。何可堪居。日月流迈。岁星将周。哀痛罔极。当复如何。不审迩间孝履支安。大容罪逆深重。亦于客岁仲冬。祸延先考。晨夕攀擗。靡所逮及。惟依恃慈闱。仅不灭性。他何足言。尝承教先丈。称贤契资质尚非庸钝。知子莫如父。况先丈之明乎。有德无禄。必有不食之报。况先丈之纯明而不泽垂后昆昌大家声乎。呜呼。先生有绝伦之才。超俗之识。独行不惧之节。忧天下虑万世之志。不幸中途薨逝。赍志泉涂。斯文之将丧。士友之无福。痛哉痛哉。人有百行。惟孝为本。孝有百端。述事为大。惟勿以童幼自解。勿以年富自宽。绝嬉戏劬经籍。深慕永怀。惟先人是思。循此以往。年日益长。识日益透。则述事之责。方大有事在。亦将无待于人而欲罢不能矣。及其时也。后死者亦当一悲一喜。以平日所闻于先丈者。称述赞扬。乐为之助焉。惟乞弩力。馀冀支保。上慰慈念。万里隔远。各在哀疚。末由相握一恸。临风号陨。不知所云。荒迷不次。
 如有便。不计工拙。必以手书赐答。就傅后读过诸书及见在书课。并详示之。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8H 页
与秋𢈢书
阻信月积。居然岁暮。瞻怅更切。想已南归。阖宅均庆。春闱得失。亦未闻为郁。某奄迫终祥。不堪悲廓。幸侍率无他苦。穷居诵读。颇有遗味。惟孤陋无与晤语。天涯怀人。徒有憧憧。铁桥墓草已再宿矣。每念订交深重。绕壁摧伤。其遗影甚愿一见。恐未易远寄也。闺服之制。蒙教以不至食言。当恭俟快睹治生云云。来谕甚当。八政首食货。节俭裕用。宁非齐家之先务乎。徒善而不能事育。尚利而专意货殖。均非大中。但从恶如崩。急务二字。终有误用之虑。此吾辈之所不可不知也。诗话如已成书。幸寄示。葆光疏才。奖许过情。爱人以德者。固如是耶。养虚贫病转甚。近复搬移栖遑。殊可伤叹。蒙赐奠仪。适值月半殷奠。烧香于垆。茶帛挽句。俱陈于筵卓。举家号恸。幽明并感。城南旧游。岁才三周。存没悲欢。若隔沧桑。韩子久观之嗟。读来痛心。炯庵未见其人。浓笑亦未见其书。但命名如是浮丽。想其语不足警益于足下也。阮亭偶谈。闻来惊喜。但其辨疏。无由一见。或以小纸誊示否。此事于小邦。关系甚重。望诸公如有著书。不惜一言。永赐昭雪。当与数千里民生。共颂恩于无穷矣。寄札事甚关念。文泉今又赴都。托此善传。但足下南归。机事益疏。筱饮,九峰。前并姑阙候。如相晤。乞道此意。转示此纸尤妙。蓉洲或已相见否。前及湛轩记误字。记存否。方谋扁揭。望更写惠。字样稍楷正。以便刻可也。筱饮阁记。比前尤精确可喜。其受水一语。终近失实。故已以一仪。傍设漏壶。遆满递转。略合激水遗制。则记语益以允惬矣。幸转致之。其哭铁桥诗中遗笺成谶。是果何等语。末两句。未详指意。望并开示。前去铁桥书中松鹿观诗记及笔法。望秋𢈢为我图之。白石李君明。秋杪趁颁历赴都。当托一书。诸兄亦及此寄音为妙。率此布候。临风忉怛。都冀自爱。并请尊先生万安。两令郎学况。
与邓汶轩师闵书
阻信馀奉书。并荷诗章。深慰。辛卯秋杪。有寄一书。想或登照。其中爱吾庐八景。即弟早晚毕命之所。望与澹园诸公各赐一言。楷写一通。以便刊揭。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8L 页
任公笔法。真是近古妙墨。此来十扇。谨以依示分把。各作永宝。但弟窃有微恳。弟方营先人墓志。愿得任公妙迹以贲泉涂。倘非吾兄厚爱。何敢为此计。凤台距贵乡。当不过一二百里。果频相唔语。可以此相浼否。如不可为也。吾兄自书或澹园诸公书。并所愿望。附纳志文。幸恕妄率。𡊋主诗三部。并以收到。还纳一部。语在序跋。此不赘及。惟绘声园八咏。已徵青岭先生雅怀厚福。今其佳胤发辉藻饰。覃及海隅。开卷愀然。如见其人。嗟乎。为人子当如觐廷。鲜民之生。真欲愧死也。且其年才弱冠。诗学已鍊达如此。大邦逸才。真不可及也。惟其天机清高。大有远到之气。人生达材。理难具体。以觐廷之才。耗力文艺。甘心于四桀脚下。岂不可惜。如鲁一先生抱道点易。想亦一隐君子也。观其所为序。野鹤幽兰模像固善。但以羊叔子,诸葛公为言。则无奈过誉而溢美哉。羊,葛之所以为羊葛。自有真正本领。觐廷而有此则已。不然则裘带巾扇。羊,葛之虚影。使觐廷而务此虚影。抗颜自满。不复进取于真正本领。鲁一之言。不几于驷不及舌乎。古人云。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惜之。某爱念觐廷。不啻为天下之宝。僭尔效愚如此。幸以闻于觐廷。亦以奉质于鲁一先生也。弊邦丹青。绝少名品。迩来颇有作者。亦皆仿像华画。至本国山川人物。能者尤少。计于嗣岁。随得奉寄。仙乡才品。宜不如此间之庸朴。如姚雨斋画格。想多雅致。澹园八景。如有模写。幸为我致意。弟于觐廷。始欲以一书订交。终不敢遽为也。偏域陋生。多见小哉。相也寄来三章。读来黯然伤心。吾兄情重乃尔耶。独愧无琼琚以报也。九日诸诗。固不敢析言其妙。亦不欲妄相推奖。惟冲远淳素。真意悠扬。弟所愿学而未能也。弟素不学诗。不特无其才而已。年来穷居无聊。时有吟咏。亦学作五言古体。为其随意集字。无近体平仄声病之苦。妄意古人诗道亦或如是。盛意云何。东邦自罗丽以来。向儒而慕华。至本国颇彬彬可观。其经礼诗文著有成集者。不啻数十百家。但卷秩多者。不可远寄。另欲抄本。亦患事力不周。统俟来便奉览多少也。
与孙蓉洲有义书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9H 页
半面之雅。异域长思。瞻望德仪。食息难忘。首夏便回。获奉清翰。又侈便面佳章。词致高雅。寄意郑重。葩而不靡。一读三叹。无逊接膝稳讨。即惟始寒。起居益胜。阖眷百福。容晨昏省安而惟志业阑删。无闻无成。醉生梦死。殊为愧惧。才本庸浅。性又懒散。自非媚世之骨。益无振刷之气。是以度分自弃。望断名场。随众应举。不敢为必得之计。惟愿杜门就静。图占便宜。以其暇日读古人书。随分寡过。顷见尊书之抵季父。谓此若外视轩冕。有高尚之志。读来汗颜。靡所容措。虽然。席父兄之势而图占美官。古人谓之不幸。今尊意厚则厚矣。恐非深知。闻春闱见屈。极是异事。何中国之多才。以座下之才之艺。乃同于孙山之外耶。穷达命也。屈伸时也。倘来之得失。想不足有概于雅量也。容素少词翰边工夫。诗律葩藻。尤不适性。天涯怀人。宜有拙吟。兼要琼琚而此刻稍忙。姑俟来后。蓍草。癖于好古。向有仰烦。若无见储。已之可也。何必过为远购。还系不安。统希照亮。不宣。
 曾见东馆教授师弟间受授。俱近卤莽。而惟其师道切严。诵读拜揖依然。世所称三代威仪。不觉喟然兴叹。况以座下仪文学则。塾馆造士。必有循序。恨不得致身春风之座一听讲肆之规也。
 东方妇人衣服。尚遵夷俗。好礼家或模仿华制。考据文字。槩多疏略。未免服妖之讥。窃愿得汉家冠服真本。以备嫁祭之用。欲贸京市。古俗难辨。此不论布帛。惟贵制作之真。可以转相缝作。又闻有凤冠之制。系是礼家常用。亦有市上所卖否。惟是妇女章服三代传来之制㨾。此或有古今损益者耶。曾见长春寺。有 皇明皇后像衣制。与今无异矣。
答赵梅轩煜宗书
使回便。恭接书函。知高阐乡贡。鹏路有期。此门户之庆。邻里之荣。凡人生之所称乐事而犹比之不幸。欿然若无得也。吾人地步。真不可量也。有实者必有名。没世而不称。圣人疾之。有名者未必有实。庄生之宾之。亦甚达观。惟老氏崇虚。犹曰名者万物之母。亦可见名实相须。不可偏无也。虽然。三代而下。惟恐不好名者。古人忧世不得已之言也。岂君子自处是为之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19L 页
准则乎。盖曰好之云乎。即其方寸之间。已有多少安排。能让千乘。非不高且美矣。箪食豆羹。不掩其见于色。自君子观之。真不足以供其一笑也。若来教行修要以名成为验者。既云名实相须。则不可谓无是理也。但实德在己。名成在人。在己性也。在人命也。君子之遁世独行。所性而已。其于命何。始于好名。中于成名。终焉忘名。广博深远。民无得称。岂非益进于道乎。为足下愿之。来谕几微抱憾云云。实令人矍然醒心。滔滔末学。要之外面粗好而已。不知方寸几微之间大有事在。孔门慎独心法。弁髦久矣。今足下处名利之场。进取是竞。而乃三步回头。穆然深思。用意之精深如此。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幸足下益务深造。以期远大。无孤期望也。
与梅轩书
客秋有书。未获传纳。方庸怅叹。初夏使回。远辱华覆。副以松笺佳品。拜领感戢。伏惟迩来起居佳安。试期又届。研椠攻苦。益有新得否。弟苫块馀生。衰象已见。功名一途。揣分甚明。且幸籍先荫。有数顷薄田可以代食。将欲绝意荣显。随力进修。康济身家。以其暇日。努力古训。玩心于大丈夫豪雄本领。此其乐或不在禄食之下。惟恐摧惰日甚。卒无以成此志也。若足下才高年富。壮而行之。何事不做。侍养之艰。想来嗟叹。亲老家贫。古人伤之。人子之心。安得不然。但生平岐趍。返观可也。风闱寸晷。无足徵焉。梅轩英秀。何其不自重也。来教经书文章止讲究有间。某读此知足下细心探索。学有其方。不区区于记诵。不然。何其模写真境造语之精深如是也。曩在乡庐。有一二村秀时来问字。僭有数言。陈腐则甚。敢质于大方。幸斤教之。馀在前札不赘。
 读书固不贵记诵。惟初学。舍记诵。益无依据。每日将所受书。先要精诵。音读无错。然后始立算。先读一遍。次诵一遍。次看一遍。看已复读。总得三四十遍而止。每毕受一卷或半卷。并前受亦先读。次诵次看。各得三四遍而止。
 凡读书。不可高声。声高气乏。不可游目。目游心驰。不可摇身。身摇神散。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0H 页
凡诵书。无错乱无叠复。无太疾。太疾躁厉而味短。无太缓。太缓弛荡而念浮。
 凡看书。默诵其文。玩索其意。参以注释。潜心温绎。若徒寓目而心不在。亦无益也。
 右三条。分言虽殊。要专心体究则一也。须敛身正坐。目定视耳收听。手足不妄动。聚合精神。灌注于书。循此不已。意味日新。自有无穷妙蕴。
 凡初学。不能会疑。人之通患。然原其病根。驰逐浮念。志不专于书也。故不去浮念。强欲会疑。迂滞浅率。真疑不会。是故欲会疑。先去浮念。然浮念亦不可强排。强排则即此转添一念。适增搅绕。惟竦直肩背。鼓发意趣。一字一句。心口相应。浮念倏散。亦不自觉也。
 凡浮念不可一朝净尽。惟贵勿忘。随加澄治。或值心气不平。缠缚不去。即默坐阖眼。注心脐腹。神明归舍。浮气退听。果能此道。时月之间。用功渐熟。责效渐长。不惟文识日进。心安气和。作事专精。上达之学。亦不外是。
 义理无穷。切不可妄自满足。凡文字粗通者。必无疑。非无疑也。究索之不到也。疑生于无疑。味生于无味。然后可谓能读书矣。
 凡读书。切不可径要会疑。只平心专志。读来读去。不患无疑。有疑则反覆参究。不必专靠文字。或验之应事之际。或求之游泳之中。凡行步坐卧。随时究索。如是不已。鲜有不通。设有不通。先此究索而后问于人。乃可以言下领悟。
 凡读书。虚张声气。错乱音读。强拈字句。信口发难。答语未了。掉过不顾。一问一答。不复致思。此无意于求益也。不足与为学也。
 凡看圣贤言语。参之古人。考其已然之迹。反之吾身。求其通变之宜。歆动恻怛。如针劄身。古人读书。盖有此本领。不如是。皆伪学也。
 余尝以孟子以意逆志四字。为读书符诀。古人作书。不惟义理事功。虽篇法起结文辞之末技。莫不各有其志。今以吾之意。逆古人之志。融合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0L 页
无间。相说以解。是古人之精神见识。透接我心。譬如乩神降附灵巫。分外超悟。不知自何而来能如是。不待依㨾章句蹈袭陈迹。而酬酢万变。左右逢原。我亦古人而已矣。如是读书。然后可以夺天巧。
 古人作书。非教人饬文藻以取功名。资记览以干名誉。然要饰文藻而资记览者。亦不可以躁浅涉猎而得之。今终日诵读。目不离行墨。自以为如是足矣。然意虑飞越。口到而心不到。视作者本志。不啻隔十重铁关。岂不益远于道乎。此天下之弃才也。
 初学读书。孰不苦其难也。然任其苦难。聊占便宜。以图苟安。是终于弃才而已。若稍自坚忍。不忘省检。旬日之间。必有消息。苦难渐去。趣味日新。驯致乎手舞足蹈。将有无限乐事。人生百年之间。忧苦侵寻。安坐读书。盖无几时。苟不早自觉悟努力做去。将苟且迁就。终于弃才而已。暮年穷庐之叹。将谁尤哉。
 君辈相从问字。已两阅年矣。众盲模象。殊为愧笑。不惟余导率无方。亦君辈真无求益之意。从前缕缕。一未见采施。则余亦厌怠。不欲复为空言。惟悲君辈之有才无志。用意浅薄。虽程文末业。将不踰人。则终不免为弃才也。辄复悉布心腹。条陈如右。此某平生读书已试之效。保不敢虚喝以吓人。君辈试依此做去。旬月无验。请伏妄言之罪。不然则各从所好。不复以文字相辨。君辈其念之。
与蓉洲书
蓉洲足下。某年已四十三矣。虽生长小邦。自幼服习经史。爱好人伦。出于天性。域内交游。亦不为不多矣。但学人矜高而自亢。墨容藻丽而小实。贵胄狃于骄逸。寒门习于卑顺。纯其心者瞢其识。富其材者廧其行。由是而半世交游。其能推至性终始不替者。盖无几人。向来都门之行。实欲阴求天下奇士。幸遇杭之三人。大有才情。又得足下与梅轩。藻华虽若小逊。德性温重。尤所慕悦。某实乐之以为奇遇也。不意数年之间。三人者或死或绝。已落落无其迹。独足下与梅轩始交。颇似寻常。年来转益深造。执德之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1H 页
忠顺。辞令之温厚。某之受益于足下已不少矣。得于未死之前。永以为好。某之愿也。但念足下仪状。非求于布衣者。早晚登庸。不能无外交之嫌。目下知县之例升。又不知游宦于何方。则一年一书。亦恐不复有望矣。惟恃足下忠厚宜不如时俗之落落也。二月初七书。并三种雅物。谨以拜受八咏诗。葩而有法。高雅绝伦。弊庐得此。辉光日新。何足下过于撝谦耶。堂额亦甚清爽。即已锓版。永作佳赏。琐事多蒙过念。为悚。赵公父子。系是姻娅宿契。才识高妙。宜足下念之不置。但方有事边郡。经岁未归。来书即已附去。稍待来便。当自有书奉谢也。弟最拙作字。寻常札翰。亦不成样。走笔龙蛇舞。拟议之不伦。亦太甚矣。虽然。足下无或爱其人而望其丑。如趣园之求。果何意也。弟承此教。不觉面汗。弟以大作之寄秋𢈢诗七十馀韵。谨次送览。不宣。
答邓汶轩书
五月贡使回。接奉正月手札传自天津。时月之间。信翰联翩。此同国之未易得。欣慰曷胜。承岁半将返山西。迩间想已命驾矣。车马劳攘。不害眠食。宅上无忧否。衰年畜幼艾。蛊心夺精。最为深戒。人生寿夭。虽有定限。徇欲忘生。终非正命。弟所兢惕。不敢以不闻于我友。惟求嗣以时。恒务清心调神。亦勿使糟糠老嫂抱憾于殇戚之馀。则此实男子事业第一义谛。盛意如何。情谊所注。不避深切。想亦谅悉。弟居官已周岁矣。数万石粜籴。累千顷科赋。庸调之泉布。浚筑之商功。造士之教。待暴之备。八千户民命苦乐。担着一身。每当水旱讼狱摧科役民之际。痛心疾首。实欲逃遁而不可得。则始信古之高人逸士甘心穷贱而桎梏轩冕。良有以也。盖榱题方丈声伎畋猎之娱。皆我所不为。则夫焦竭心思。胼胝手足。胫无毛而席不煖者。不几近于骛远忽近舍身而施人哉。幸汶轩为我一言。但汶轩未试为吏。不涉真境。则必不以弟言为然也。彀坛诗二句。非比非拟。弟亦知之。惟武乙射天。事本丑悖。不足为笑。如何。任公楷写一本。望附速便。诸公所咏。并收聚寄赐。则一一登刻。呈览印本也。如弟微官。本不足道。自来宰相达官。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1L 页
多有通信于中国者。方今天下一家。并无法禁。吾辈信札。不足疑嫌。且吾辈旅店半面。已成故旧。其忍以少小嫌疑而遽尔疏弃耶。惟盖棺后相忘而已。更何言哉。但人各有心。疵谤可苦。彼此慎秘。勿妄相传说足矣。龙鞭。非草非骨。海傍丛产。不待磨硺。形本如此。但有大小长短之少差。择其类而截之为箸耳。大纸一张与欢喜仙图。极其奇壮。即此可占大方规模。不宣。
与严九峰书
容谨启。曾在庚寅。因山西邓汶轩,三河孙蓉州两公。各附札封。幸其一达。丁酉初夏。得见邓汶轩转寄尊兄乙未新正因姚礼门先生答汶轩书一通及姚礼门因沈映山转寄汶轩书一通。然后始知两札俱免浮沉。惟遗像遗稿之先寄蓉洲者。问于蓉洲。覆以不来。则为之烦郁。又历年所。戊戌秋间。始自蓉洲并寄前后两札及遗像遗稿。朗斋札翰。并装一缄。惊喜怆感。无以为心。仍知老伯大夫人乃于甲午正月。奄已弃世。不胜惊怛。吾兄衰年。罹此惨毒。灭性之诫。慈念之慰。当有以自节。计已六年。孝思追远。感时悲慕。何以自堪耶。万里隔远。升堂哭奠。未遂通家之谊。临风悲叹。铁桥之亡。倏已十三岁。荒原露草。居然千古。虽其方生方死固有定命。少寿少夭。不足欣戚。而情之所钟。正属我辈。湖海相思尚结寸肠。幽明一隔。音容日远。此岂人理之可堪耶。想其血性至好。临没必有留神。所以前书致问其治乱顾言。今见朗斋书及题襟集序。不觉怛然摧肠。声泪俱下。呜呼。弟何人斯。乃能得此心于铁桥哉。白描传神。最难得真。今此帖影骤看。未见其肖。摩挲日久。典型渐亲。奇俊之姿。秀洁之格。坦直之味。崚嶒之气。开卷恍惚。如承惊咳。萝龛之素未识面。岂笔力之乃尔。吾知铁桥之灵必有阴助。籍以归神于东方也。是耶非耶。焄蒿悽怆。真有其理耶。其有其无。吾不得以知之。惟设龛以妥之。茶酒以酹之。专静以事之。僾然肃然必将如有见而如有闻矣。从此一二十年间。洗心归依。可以效弟兄之情。可以全始终之交。且生既同心。死当同归。神理不爽。或其成是愿乎。全集五册。钞录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2H 页
精审。良友苦心。可以有辞于幽明。令人感叹。题襟集劄记称说。虽或过情。其于我辈。缠绵如此。披卷呜咽。酬报无地。至睡隐,休休两公。并已捐馆。定当感泣于泉涂也。晚岁乡贡。在尊兄虽不足道。念铁桥衰白光辉之诗。可令瞑目于重泉耶。虽然。此铁桥少时作也。观其末年见道极其高远。必不以区区科名期勉贤伯。作为门户之光辉盛意云。何令尊老伯旷达排闷。尚干家事。伏惟康强可占大耋。极庸抃贺。令侄尺牍时艺。妙年英达。笔意清整。绰有若翁遗泽。有子如此。死亦何恨。栗谷先生李珥字叔献。东方大儒。万历间人。享年不长。著述无多。只有全书二十馀本。而卷帙犹钝。无计远寄。农岩名昌协。字仲和。其弟三渊。名昌翕。字子益。是金清阴尚宪之曾孙。经术文章。自有家传渊源。其杂识杂录。可见其梗槩。俱有刊行文集十数卷而亦无由寄去矣。朗斋寄书。见属郑重。自顾菲薄。厚蒙谬爱。实深惭愧。别具谢函。略效微衷。向后有便。当因蓉洲时附寸椷。但来教循分之度。仰认尊意实出谨严。而即此来书。不可无答。且甲午追札语意有间。则有便寄书。或不至讶嫌。况我辈年齿俱已五六十矣。疏数难易。俱难预料。则纵能有便附书。万里传褫。量不过数三缄矣。畏约嫌碍。亦何必过尔区区耶。弟兄二字。虽为交际之泛称。至若愚兄贤弟。以异姓而结天伦。宜不可以一时客气遽尔相證。若一订之后。便成骨肉。终身恩爱。勿忘勿改。友朋信义。固不当如是耶。记昔城南證交。筱饮之高雅。秋𢈢之英达。畏服爱重。无间于铁桥。而弟兄之订。独在于铁桥。一席跌宕。不嫌取舍。诚以天伦之谊不可苟订也。当时事实。俱在笔谭。秋𢈢岂弟定当。谅此本情。不以为罪。九峰高明。以为何如。前岁见秋𢈢书云。九峰栖心大乘。定静止观。夫儒释之争。自来纷纷。弟与铁桥。亦尝略费论辨。时蒙印可。而以今思之。客气好胜。犹是讲学窠臼。即弟年来阅历世故。颇有悟解。盖各从所好。要归于澄心而救世。则勿论儒释。俱不害为贤豪君子。惟不至于绝伦逃空。则是亦圣人之徒也。但说心说性。释氏妙悟。在儒书固自不乏。玩绎服用。精蕴无涯。舍而他求。或不免于好高而好新。则即此心地。受病不小。不惟为儒门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2L 页
之异端。亦归于禅家之外魔。九峰自顾如何。其入头门路。用功节度。不妨略示梗槩。以启孤陋也。弟素性肮脏。与人不苟合。从俗应举。本无必得之计。失怙以来。心灰世路。断迹公车。将以读书求志。毕命沟壑。甲午年间。谬膺荐拔。选入 东宫官属。母年七十。义不择官。且横经胄筵。职事清荣。凡十有七月。升迁郎官。迨丁酉七月。出授泰仁县监。县在王京南六百里。专城养亲。粗效寸草。谨拙守法。幸免挠败。惟编户八千。地处冲繁。簿书鞅掌。甚违素计。早晚解绶。可以归老于爱吾庐中。仍乞九峰与朗斋各赐八景诗一通。得与铁桥旧作。联揭堂楣。毕生寓慕。岂非鲰生之至幸耶。再画虽小道。亦系儒林雅艺。铁桥集中烟江避雨图。想来神往。幸以暇日墨戏三数小幅。顺附邮筒。蓉洲孙公。店舍半面。终成至好。淳风懿义。弟所师范。今此万里传札。用心良苦。此种气谊。求之叔世。岂易得哉。万千怀绪。不暇缕陈。纸短情长。临风于色。惟知己默鉴而已。不宣。
与严昂书
昔在丙戌年在燕城。闻君十岁。婉娈其形。如在目睫。戊子承凶讣。才十二。羸悴其状。所不忍想。庚寅之腊。已加二岁。尊伯有书。谓尚幼稚。次见一札。乃在甲午。则君已十八岁。此时开缄。又不免五年沉滞。则君已二十二岁。即玆回书。又不知几时传褫。则君已壮且成矣。一悲一喜。我怀如何。尺牍端楷。经义妙解。宛然有先子遗泽。嗟呼。先丈有子。定当莞尔于泉涂矣。中外功令。自来异格。今不敢妄加雌黄。惟其造语轻快。才情溢发。譬如凤雏初生。先具九苞之章。河源一泓。已含万里之势。区区公车之章程。于君何有哉。仆于戊子居忧之中。三数邻子相从问字。有语录十数条。自谓读书符诀。言虽平浅。按而行之。颇有妙蕴。今以持赠。或不能无助于进修也。人生才性。自有事业。宦海荣禄。特其馀事。惟贤侄毋局于一艺。毋安于小成。使先君未卒之志事。竟以继述于肖子。不亦善乎。仆宦游他方。视昏发白。奄成衰象。志业荒坠。孤负知爱。惟时展影帖。静坐炉薰。摄心定性。永矢归依。他尚何说。万里寄音。再便靡期。惟对时自爱。不宣。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3H 页
答朱朗斋文藻书
愚兄洪大容顿首拜覆朱朗斋先生贤弟足下。呜呼。九峰。铁桥之兄也。吾以为兄。朗斋。铁桥之弟也。吾以为弟。不亦宜乎。友朋之交。一则在志。一则在道。其志同其道合。尚或友古人于千载。况生并此世。万里一心。遥相印订。是道义之交也。是性命之交也。亦何必区区于形面之隔而疆域之拘哉。大容生长下国。见闻偏陋。性又肮脏。不能苟合。半生交游。号为密友者。不过数人而已。尝以为人生之乐。出则君臣契遇。处则友朋赏音。契遇之乐。得之有命。赏音之乐。求之有道。是以周旋于缝掖俎豆之场。跌宕于文酒彝鼎之会。入山而寻隐沦。浮海而访迂怪。虽屠沽之贱。僧道之流。胥隶优伶佣丐之徒。未尝不属目而阴求焉。盖其地势严俭。习俗褊隘。多疑少信。轻合易疏。如儒行所谓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者。绝未之见焉。则向来日下之游。实欲求之于京华人文之林。幸得西湖三君子。一见订交。信誓皦然。七日雅会。几乎乐死。呜呼。此岂人谋之攸及。实是天缘之凑巧。至若铁桥之约为弟兄。补过责成。乃有毕生之期望。而一别两载。遽承凶讣。福院长札。淋漓数千言。尽是千古独见。令人心醉气涌。而失此良友。酬答无地。又因朗斋。得闻弥留情事。如是悱恻。嗟呼朗斋。我心非石。其可顽然而已耶。入则绕壁。出则呼天。触目悲酸。死而后已。惨惨我怀。尚忍多言。惟此遗像遗稿。如捧拱璧。曩夕瞻依。少伸幽郁。且敬其兄如敬吾之兄。爱其弟如爱吾之弟。终身怀往。不敢遗忘。嗟吾贤弟。可以谅此心也。丙戌自京归。即以七日笔话及往来简札。编次成书。以天升店在乾净胡衕。命之曰乾净笔谈。伊时交会始末略具焉。今删其烦芜。写作三册。尾附与铁桥最后一书。题襟集中误漏处。可据以改定。或别作外集。惟在朗斋量处。其传写讹误。匆匆未暇釐定。题襟集误字。亦有录上。而中外草字异法。各有误认。其势则然。向后有便。就其本字。影模寄示。可以一见即认也。盖此全集诗文。虽甚鲜少。犹有半豹之可传。题襟集虽是外国情事。或不免忌讳訾贬。而亦不害为一部异书。则删烦就简。以附原集。付之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3L 页
剖劂。垂示后人。断不可已。未知九峰诸议云何。窃见贤弟文气俊逸。笔画华润。绝无林下寒瘦之态。软尘轩冕。恐不免逼人。迩来十年。成就期许。果已安在。人生穷达。自有定命。兼善独善。随处尽分。吾儒实学。自来如此。若必开门授徒。排辟异己。阴逞胜心。傲然有惟我独存之意者。近世道学矩度。诚甚可厌。惟其实心实事。日踏实地。先有此真实本领。然后凡主敬致知修己治人之术。方有所措置而不归于虚影。朗斋平生学术。愿闻定论。我辈既为铁桥之友。死生之际。缠绵如此。得此恩赐。何以报之。惟其收拾身心。各有所成。无负良友之知爱。实为我辈第一义谛。至其悲恋之情。犹近儿女之私。不必过尔。切切愿与朗斋勉之。铁桥之于足下。半生绸缪。集中酬唱诸作。可徵其一城追从。乃有如此知爱。向来城南笔话。每患匆遽未及。一闻其名。最为可恨。即此足下一书。乃在戊子。而承见又在十年之后。从此纵能随便附书。量不过数三来往。此亦未可必也。域外交道。固其然矣。临纸寄怀。安得不悢悢伤心耶。万里隔面。托此天伦之契。非不知杳冥恍惚。而一心相订。片言相许。终身思服。已有定理。此岂轻薄俗流翻云覆雨之态耶。大容长铁桥一岁。今已四十九矣。早读圣贤之书。晚耽林泉之趣。构成数间茅庐。将以毕生偃仰。永脱世网。不意甲午年中。滥厕选途。堂有老母。义在捧檄。数年推排。见监一县。专城滫瀡。非不荣且幸也。疏懒之性。不娴吏事。朱墨丛委。甚违素计。且区区蠹鱼之业。日远月忘。每念铁桥厚期。岂胜愧汗。恒居郁悒。不堪久居。早晚解归。可以终老于爱吾庐中。随意著述。啸咏千古。志愿满足。无复馀冀。人生能事。直是可笑。素不学诗。铁桥之所知也。自京归后。为人牵率。强效汉魏古体。非敢为高也。善其信口真率。无平仄排偶之苦。近又埋心簿书。久废吟弄。今此寄示两律。无以奉和。仅以年来漫稿数十编诗文。聊代羔雁。兼邀琼琚之报。幸勿鄙外。后来寄信。虽属荒唐。同心勿忘。不患无策。惟朗斋贤弟。鉴此孤忱。不宣。
答孙蓉洲书
蓉洲足下。戊戌七月。因颁朔便附札。秋晚贡使回。仍李懋官传来正月廿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4H 页
五手翰。浙西封缄。并已收领。惟颁朔便回。未承覆书。身在南方。倩人托附。易致浮沉。甚可叹也。年来侍奉多庆。阖宅佳福。懋官归后贻书。亟称足下高雅厚德。惟草草半面。未悉积蕴。深致怅恨。懋官与其友楚亭。少年博识。绰有品望。足下亦当恨交臂之失也。弟奉母官守。幸免罪戾。三载朱墨。不堪懊恼。石田茅屋。归心日催。叠迁远谟。不惟无其道。弟亦不愿此也。浙信。幸赖足下勤贽。铁桥遗像遗稿。慰此积年萦怀。欣幸曷喻。西湖三公才情学术。尽是超诣。向来遭遇。亦属奇缘。如弟者。特以异域殊俗。矜其愚昧。谬加提奖。岂敢自诩以旗鼓相当耶。至若铁桥之生死恩爱。无异天伦。观题襟集。叙其临没留恋。如是悱恻。足下见之。当亦为之怆心。如弟之蒙此知爱者。其将何以为情耶。此覆九峰,朗斋诸公书。幸因便附去。就中乾净笔谭三本。其遭遇始末。略具梗槩。足下勿嫌开坼。暇日一览。闲中消遣。或胜于稗官陈谈也。觉我形秽。足下自道。宜有此言。但人生品质。各有长短。至若德器温醇。气谊冲真。简而有文。淡而不厌。弟所心服于蓉洲岂敢漫为謏辞苟以容悦耶。道以丁君。闻又赴京。草此附褫。公事催逼。不可长言。惟在默会。不宣。
与孙蓉洲书
大容再拜启。顷因李白石。接奉己亥正月暨庚子正月两札。代承太孺人乃于戊戌十月奄尔弃世。人生寿命。终虽有限。孝子深爱。心实无穷。伏惟尊兄早岁失怙。穷居偏养。未遂捧檄之喜。遽遭终天之哀。苫次号擗之痛。想来抑塞。日月不居。大祥将届。孝思罔极。何以堪胜。惟节哀自保。无戚在天之灵。千万为祷。郝公高谊。令人感叹。幸为弟叱名请安。其讳号年甲志业世阀。略示其槩。俾以传飏于遐土。亦系彰善报德之一端也。弟于岁首。自泰仁县。升迁荣川郡守。地在庆尚道竹岭之南。邑小俸薄。差可养闲。但系弊局。民吏凋残。抚摩釐革。犹不免劳瘁。终不如家食之休逸。奈何。九峰系是举人。明春计偕。想应入都。其文雅高妙。自非俗儒同城。或图一面。在足下亦不害为一段佳会也。秋𢈢身居近密。畏葸固然。来教各行其是云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4L 页
云及引孔圣云云。高明爽快。大义卓尔。读之令人胸次洒然。天下一家。四海兄弟。义有可据。迹无可嫌。同心之交。丽泽之乐。其可以徒然而舍之乎。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谨密之教。甚善甚善。梅轩宦游未归。终作戴星之行。为之伤痛。向后当另札相唁也。笔墨纸扇。并拜佳贶。燕岩朴友趾源。文章品望。弟之畏友。落拓不遇。气宇轩豁。吾辈交情。久已备谙。歆艳爱慕。尤在尊兄。今以布衣。随其族兄上使公。担阁家累。疋马西行。贻书告别。行色不俗。足下一见。可知其为人不徒文词之绝艺而已也。去烱庵书已附便。渠当另有书也。官守在外。职事倥倊。遥闻使行促发。急伻附札。不暇详言。都在默会。不宣。
与孙蓉洲书
前岁十一月书诗。今正月书及翰墨佳笔印石。并已拜领。我辈旅邸半面。遂成长别。赖此尺简。道达衷诚。蔼然忠爱。一年深于一年。此三生奇缘。千古异迹。惟愧文行浅薄。无所成立。以累故人知爱也。容素不喜声诗。年来病中无聊。偶见昭明选诗。始欣然慕之。不惟才思卑劣。性本狷滞。语多躁妄。且穷居排郁。时逞愤慨。不能安分养精。此其本源病根。不特为诗学之疵而已。承此批教。敢不益自警省耶。盖诗贵冲远。宁拙无巧。又必本之以温厚文心。如寄来亭庐诸作是也。心服心服。出仕期在何年。寄信一道。切祈预图。抑身已仕进。外交有嫌。亦宜一言示知。不当冒受黾勉为也。承示世德清素家传。何待显宦。惟闇修内蕴。益阐旧业。士大夫门户之计。岂可外求哉。但亲年大耋。滫瀡颇艰。专城便养。若是差迟。亦可见足下坦道安命。不役心于捷径也。寄来格言三页。俱系身心良法。拜服佳诲。岂直为文墨之宝玩而已耶。且其家训一篇。尤是日用之指南。但语意或伤浅促绝。不类大贤口气。盛意如何。律历诸策。亦闻所未闻。甚资记览。但考据虽博而终鲜切实见解。公车文字。类多如此。亦可叹也。诗章堂额。传之弊友。欣幸过望矣。容亦东方衣冠世族。学未承家。乾没一身。丁忧以后。心灰名涂。已耽阁举业。随分养闲。承示赍咨之职云云。想弟书有误陈。赍咨之职。是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5H 页
天朝通官之任。班次稍卑。士族不与焉。士族之赴京者。惟登科崇秩为使臣。或有布衣之随行者。亦使臣之子侄而已。如弟者。废科业矣。不可以为使臣。亲年已高。前年一行。不可再矣。悠悠此生。已不得重渡鸭水。佛氏轮回。或其非妄。早晚归寂。投生中土。遨游人间。了此馀缘。信笔及此。不能不悢悢涕下也。舍叔见官南宫。浑室安康。临便草草。
再别纸质问。望赐条覆。
 本朝爵秩。宗人府。有亲王郡王辅国公之位。闻是亲属之疏密而品号异称。虽有大功德。公不得为王。郡不得为亲。然否。即亲郡王公之分。亲属之限。当有定制。愿闻之。(孙答曰。郡王亲王辅国公之秩。实由亲属之疏密。故虽有大功德。不得越例而封之。诚有如足下所云者。盖亲王。非嫡子嫡弟兄。不封。皆得世承其爵。郡王则于堂弟兄封之。辅国公及贝子贝勒。则以渐而杀之。亦皆世袭者也。)
 贝勒觉罗。是何等称号。(孙答曰。觉罗之称。宗室之号。俱当今无服之远宗也。)
 爵秩之加级。或极品而为一二级。或下位而有六七级者。何也。军功加级。亦何谓也。(孙答曰。大小官员。有功大者加级。小者纪录。设有因公过犯。应罚俸六月者。销去纪录一次。应罚俸二年者。销去加一级。凡纪录四次。作加一级。无论纪录几次加几级。一遇升调。俱不准随带。故大员往往级少而小员反多也。盖在任久则功累而加级多。暂则功小而级亦小。非可以级之多寡论官之大小也。至于军功之加级纪录。皆准随带▦任。且较▦常之纪录加级者。倍算焉。)
 关公忠勇。不害为千古义烈。而乡必有庙。奉之如佛。或近渎亵。若后孙之世袭。至称以圣裔而班于周孔之孙。抑何故也。(孙答曰。关公忠义。原不愧为圣为贤。而本朝拟之以圣者。皆由捍灾御寇护国保民。屡显神功之故耳。若夫乡必有庙。亦乡人之感德▦功。而然所谓亲之如父母。其敬奉有不能自已者。)
 贡举法。有童生贡生秀才举人之别。愿闻其制。省府州县每年选士几人。选之之法。各用几日。所试诗文。其体几何。时文号以八股。是何义也。(孙答曰。秀才于童生内取中。视州县之大小。定其额数。州学大率中十八名。另中五名拨入府学。县之大者中二十五名。另拨五名入府。中县十八名或十五名。小县十二名或十名八名。亦间有二三名。拨府者。其应试人数。亦视地之大小与文风之盛衰。大而盛者四五千人。小而衰者不过百人而已。试之之法。先于州县。府次之。学院终之。皆尽一日之长。县试。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五言排律。六韵诗一首。阅其诗文。足取者。越一二日覆试之。去经文加小学论一篇。覆至三四次。然后定其甲乙。其至不堪者斥之。乃以试卷申送于府。府试之法。一如县试。俟学院按临。亦将试卷。申送于院。院试之法如前。取中者覆试一次。遂以各处试卷。吏部礼部磨勘毕。则以所取者。注名于册。准作秀才。而秀才有岁科两试。学院主之。试之之法。与童生无异。科试则易经文为策。其取列一等者。准其补廪。谓之廪膳。生员二等及三等罗列者。准其补增。谓之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5L 页
增广生员。未补廪增者。谓之附学。生员三者。皆称优等。此外尚有四五六等者。俱称劣等。四五等者。扑责之。至六等则斥革矣。贡生有四项。越十二年一试者曰选拔。无论廪增附生。皆得与焉。而主之者学院。头场。试以四书文二艺经解一通。二场。策论各一。五言八韵律诗一首。各限一日内交卷。试毕则于各州县中取文品兼优者一人。汇送于省。省试。总督主之。试法较学院稍减。毕则汇送于部。恭候廷试。试法文论诗各一。自辰至申。必须交卷。乃就各省中。定其等次。召见后或以知县即用。或以州判县丞教谕即用。其二等以后未蒙即用者。许以判丞教谕。三项听其愿就何职。由本州县申文到部。挨次候选。选期尚远者。准其赴挑。分发各省试用。一曰优贡生员中有文行兼优者。由本州县举于学院。由院至省。由省至部。察其文行。果无疵处。始得召见。以知县用。一曰岁贡。每逢岁试于廪生之最久者。挨次贡之。故又有挨贡之号。凡廪生。大州县二十名。小者十五名或十名。府学亦二十名。准顺天府学廪生。每月给以石米。外州县则银而已。每年十二两八两六两四两不等。试贡之法。诗文各一。由院至省。验其年力未衰。则咨部以训导选之。一曰恩贡。凡遇覃恩。则是年之应贡者。准作恩贡。而以次年之应贡者。准作岁贡。试法选法。与岁贡不甚悬殊。越三年一乡试。此定例也。若遇覃恩则加试焉。凡秀才监生贡生副榜。俱得与试。应试人数。大省万计。取中百馀名。中省五六千人。取中六七十名。小省三四千人。取中五六十名。例于八月初八日。点名进场。初九日。试以四书文三艺性理论一艺。于初十日出场。是为头场。十一日点进。十二日试以经文四书五言八韵律诗一首。十三日放出。是谓二场。十四日点进。十五日试以策五道。如经史文诗乐律屯田积贮保甲士习吏治之类。十六日放出。是谓三场。主试二位。系钦点大臣。同考官十八位。顺天必由钦点。外省则选现任州县之科甲出身者。至重阳前后。择期放榜。第一名者为解元。第二名至十八名。皆曰经魁。正榜之外。又有副榜。盖虽曰得中而仍须乡试者也。顺天乡试。共中二百三十馀名。直隶生员为贝字号。中九十六名。恩拔岁副监生。为皿字号。以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为南皿。云贵川甘广东广西为中皿。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为北皿。共中九十六名。八旂汉军蒙古共中四十名。奉天宣化二府生员。各中二三名。不等。八股之制。肇于宋之王荆公。盖诗文。无论经书。皆先破后承。次以小讲。小讲之下。为起二股。次为中二股。次为后二股。次为束二股。一篇之中。凡八股焉。故有在号。然文无定格。全在相题布局。有通幅散行者。有前散后整者。有二股四股六股者。有十股十二股或十四十六者。又难以一格论也。)
 回部。是何等部落。或云回纥。或云回回。未详孰是。(邓答曰。回部。即回纥之流。其入中国。盛于唐太宗之时。观史便知。)
 东方书籍。板刻极不易。中国虽琐琐稗说时文之类。印布甚广。此必有简易之法。如铁铸活字。梨枣锓刻。则虽大邦事力。不应若是容易。传闻有土板之法。费小而用便。然否。(孙答曰。书籍刻版。未闻简易之法。其木多用梨枣及榆杜之类。惟宋时则有以铜版者。今朝廷亦偶为之。凡书画皆用石刻。间有以木以砖者。土版之说。实所未闻。一卷中字有多寡。所费难以预定。且其工价。各处低仰不一。今以京论。如字一万约纹银十两。若在江浙则五六两足矣。○邓答曰。惟塘报系刻活字。随时砌印。盖木字非铁字也。刻板之费。每一字约银二三分。)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6H 页
龙虎山张天师之孙。尚守世业。道教不衰。符章祈禳之术。亦有神验。有助于生民否。(孙答曰。张天师后裔。藉符咒而祈雨除妖。颇有神验。固非无裨于民生者也。)
 幻术。虽曰魔道。亦天地间一种怪奇事。曾见都下优伶庸汉逞技街上。神巧百出。诚莫晓其故。(孙答曰。优伶庸汉逞技街上者。谓之变戏法。或造无而为有。或化有而为无。向空取物。如探囊而至于吞剑入腹。上天摘桃。一切骇目惊心之事。不可枚举。诚足怪也。但古语云。黄金难假。戏法无真。盖由习成手敏。使人目不及窥。亦有假符咒以障人眼目者也。)
 椅橙踞坐之法。始于何时。父兄长者之前。既不当踞坐。又不可终日侍立。愿闻其礼。(孙答曰。椅凳踞坐。未知昉于何时。若父兄长者之前。暂则侍立。久则命坐。或就隅或侍侧。并无所谓踞坐者。)
 东方饮食亦用箸。而吃饭则必有匙。或云是中华旧制。如古祭礼。有扱匙正箸之文。则中国之不用匙。始自何代。(孙答曰。吃饭废匙。由来已久。无从稽考。不敢妄对。第凡食有羹则必设匙。是匙专为用羹而设。非▦以吃饭也。)
 牛之穿鼻。自古然矣。见直隶以东。车牛耕牛。并有络而无穿。抑是辽蓟之俗异于中州耶。(孙答曰。黄牛之性。驯于水牛。北直皆黄牛。故一络足以驭之。他处多水牛。故必穿鼻。即间有黄牛。亦不用络而用穿矣。盖由地土牛性而殊。非今之异于古也。)
 缝织。妇人之职也。庶民家贫。汲水野馌。亦非男子之事。如郤缺之妻。相敬如宾。鲍宣之妻。提瓮出汲。古事可考。见直隶以东。女红止于鞋底而他不与焉。此何故也。(孙答曰。缝织纺绩。茶饭烹调。何莫非妇人之职。第家有贫富之分。居有城乡之别。富家有婢仆任其劳。虽纺绩诸事。亦无庸也。贫则女红之外。不得不兼事汲馌。城居者。读书之外。多托业工商及吏役兵丁。无所用其馌也。乡居则务农者多。故不无汲馌之劳。至云直隶以东所见惟鞋底。亦其分内事耳。适需用而为之固。不特直隶以东为然也。)
 泰西人之学虽极力辟佛而其言则出于佛教之下乘。近闻中国多崇其学。害甚异端。若其算术仪象之巧。实是中国之所未发。大方评议云何。(孙答曰。泰西之学。以邪教论其为例禁也久矣。间有无知之辈崇其教者。地方官察出。即置重法。故不特未见其书。抑且不闻其人。至于算术仪象一切制作之巧。实中国之所不废。)
 兵器中。火药始自何时。鸟铳创自何人。万历中。东国有日本之难。始知有鸟铳。而南北兵东征。穷天下之技而止有火箭及各种火炮而已。近见关东甲军。多持鸟铳。岂中国亦习用此器而偏行于天下耶。此其威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6L 页
猛虽胜于弓矢。装药装丸。终非拙速之器。尤非马上之用。而关东持铳。皆是骑卒。田猎战阵。便用无异于弓矢云。则南方诸省亦尔耶。(孙答曰。火药鸟鎗同铳始于何时。皆未遑稽考。至本朝。用武所需。尚在弓矢之上。曾见演武场中有一上马而连中三鎗者。其装药装丸。神速无比。是以无论步马。遍天下皆用之矣。盖弓矢犹可避而鎗炮实难逃。故为用武之要。)
 箭之为竹。尚矣。今中国皆用木箭。始自何时。便利有胜于竹箭否。(孙答曰。箭之易竹以木。亦未究其所自始。大都便利必有胜于竹也。不然。中国之竹甚多。何为而易以木耶。)
 中国凉帽红缨毛。或云马毛。或云象毛。或云犁毛。果是何毛。(孙答曰。凉帽缨。出于陕西之庄浪等县。盖其牛毛甚不长。仅用其尾也。亦有以山羊须为之者。)
 弓角之黑者。是何样。牛角产于何方耶。(孙答曰。角弓之黑者。用水牛角。以火荡开。其色自黑。)
 中国寺刹。往往见其庙宇极宏侈而缁徒多零星。程子所称三代威仪绝未见焉。岂释教之衰替耶。或云本朝度僧有制。凡寺刹僧有定数。信否。都下及奉天府。黄衣僧甚盛。自称喇嘛。类多骄悍。全无山人气度。喇嘛是西方绝域。不应尽是其人。且其言貌。直是蒙古。此果何种也。(孙答曰。释教。起于汉盛于唐。相延至今。未见衰替。其寺宇大而缁徒少者。以香火地寡。所入不足以养也。至出息多者。或一寺而僧人数百。其中亦有博通儒学而修真养性者。所谓三代威仪殆于此而得见焉。大抵居城市者多庸俗。处山野者多秀雅也。度僧近亦无制。数亦无拘。凡愿出家者听之。第州县中。俱有僧官。僧人有过犯。小者许其独断。大则申报州县治之。喇嘛之号。起于本朝。在前则曰胡僧。曰西藩僧。来中国者。皆有道行。非若今之骄悍全无山人气者比也。今则皆边外之蒙古人为之。亦有四方无赖之徒充之者。然其间有大喇嘛号为活佛。能知过去未来之事。则又不可以寻常论也。)
 自内阁以下至国子监生。往往有蒙古人。此其前世内附者乎。抑其诸部有每年贡士如各省之制否。(孙答曰。蒙古即元朝后裔之内附本朝者。贡士之制。见贡举条内。盖亦准其应试如乡试。则亦取中四五名。会试则一二名。顾居内者然而在边外者。实不知读书。故不与焉。)中国卜兆之法。亦崇信葬经诸书。有丧者必求葬师。用其五行砂水诸术否。(孙答曰。卜兆之法。亦多信葬经及用葬师之法。)
 小儿始入学。教何书。六经亦当有次第。史书先授何书。初学写字。临何书帖。临写之法。有影摹诸法云。然否。(孙答曰。小儿入学。先教认字。如三字经。三字为一句。皆明伦教学经史之类。颇有意义。千字文。四字为一句。梁朝周兴嗣奉敕撰之类。及其认字既多。则授以四字书。先论孟而后学庸。既熟则为之讲明大义。后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7H 页
授以孝经。次以诗书。次以礼乐春秋。终以易。再授以左国公谷檀弓国策史汉及唐宋元明诸支。继之以前明八股国朝时文并乡会试墨卷及诗赋等项。此教学之大凡也。然亦视子弟之天资与父师之教法。家势之啬丰。有难以一格论者。教字之法。先不拘帖。惟期笔画周正。既已周正则视其笔资所近之帖示之。先影后模。影者。用薄纸置于帖上。随其笔画之大小粗细。书之而已。模则置纸于帖字之旁。相其用笔之法。务得其神与势焉。)
与汶轩书
去十月。具一札寄三店。已关照否。即此岁寒。起居如何。临汾想是仙庄。果已寻松菊。不复为侨寓计耶。贫者虽曰士之常。亦人生之至不幸耳。许鲁斋教学者先务治生。深有意见。虽躬稼服贾之中。苟为先义而后利。何往而非学也。长贫贱说仁义而竟不能康济身家。君子不如是也。惟志于富厚则不可耳。泃河一面。奄已九年矣。每奉手札。忠爱恳眷。有透金石。容实感服。铭在心肺。惟万里各天。再会无期。每一念之。方寸郁激。直欲奋飞而不可得尔。容自十数岁。有志于古学。誓不为章句迂儒。而兼慕军国经济之业。累举不中。三十七岁。奄罹荼毒。三年之后。精神消落。志虑摧剥。望绝名途。废弃举业。将欲洗心守静。不复游心世网。惟其半生。期会卒未融释。虽杜门琴书。时政不腾口不除目不剽耳。自他人观之。非不澹且寂也。夷考其中。或不禁愁愤薰心。以此其发之诗句。强作关谈之套语。未掩勃溪之真情。乃蒙尊兄慧眼一照。获出真赃。教戒至此。顶门一针。五内感刻。阁内胎候。更有馀望。卜姓之计。已有定算否。吾兄年近五十矣。早晚漆丁。虽有继体之幸。亦有教养之挠而产业之干蛊。疾痛之尝药。毕竟无所依赖。东方有谚曰。植松望荫。人寿几何。总不如早取昆从之子。聊寄漆下之欢。均是父祖遗体。螟蛉类我。亦系天属。亦复何恨。况向后有男。不害为一举而两得。盛意如何。唐虞之际。以圣人试圣人。不过观刑于二女。信乎女子之难养而妻妾之难御也。老夫女妻。恩爱一偏。未必不为乱家之本。必使卑不踰尊。贱不凌贵。新不间旧。然后上下有辨而家道立矣。然亦不可以他求。以道忘欲。正吾身而已矣。区区警省之语。为尊兄一诵焉。弊庐八咏。得尊兄一语。已属奇事。承文垣诸公。多许联唱。闻来欣踊。益感吾兄曲赐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7L 页
阐扬。遥获我心。澹园郭公近况佳否。爱而不见。相思弥襟。曾请小像。勿令落莫。其书画手迹。多赐几幅。得与诸友分作宝藏。浙杭书缄。或有回音否。弟昨冬一病。半年进退。近才差安。家居无事。栖心经卷而已。我辈万里相思。一年一便。苦其稀阔。其间有去而无来。亦已屡矣。岂尊居之于三河。亦未能频有便信否。一便无书。终岁纡郁。故人知爱。宁不相念。惟此一事。万祈垂谅。不宣。
 真侵通韵。于古有之否。侵覃盐咸通韵。真元寒删先通韵。而来诗中有幽居不全贫。又长啸抚瑶琴。或是误落耶。东国别有谚字。(有其音而无其义。字不满二百。而子母相切。万音备焉。妇人及庶民不识字者。并用谚字。直以土话为文。凡简札簿书。契券明畅。或胜真文。虽欠典雅。其易晓而适用。未必不为人文之一助。)凡经书字音。皆有谚释。故字之在经者。一国无异音。累世无变声。
与孙蓉洲书
春初手札。属意深重。直谅如蓉洲。知爱如蓉洲。褒许之过情如此。某将何以堪承耶。伏惟迩来大硕人起居康宁。尊兄侍欢适意。乡居果已如计。新寓距泃城几里。里名云何。邻居有素心可与析疑。受业诸生。亦有聪颖可教者耶。科试之法。误尽天下英才。识者之悼叹久矣。如程先生一月中十日为举业者。不得已救其弊而卒无补于学者。设教之未尽欤。不承教之过欤。足下以为如何。弊邦于三月初。奄遭大丧。恸若丧考。 嗣王即祚后蒙恩升迁。见为司宪府监察。上纠朝仪。下匡民俗。号为霜台御史。职任不轻。如弟恇诟。实非其人。惟黾勉随行。惭负无地。故人忧爱。敢不据实相闻。尊兄家贫亲老。宜其不择官而仕。乃发解十二年。尚尔家食。君子之难仕。自来如此。殊为叹惜。虽然。位尊不如道尊。忧世不如忧身。万钟之捧。不如甔石之撙节。三牲之养。不如菽水之顺适。即此内外缓急之间。尤吾辈之所当明辨也。弟官名虽若清显。终系荫路。早晚推排。惟在州府外职而已。近密要津。本无其涂。来教匡主经邦。非其任也。弟本不娴程文。累试不利。今已废弃之有年矣。白发苍颜。义不向乡里小儿争一口气。则便诀明时。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8H 页
不能不悢悢。不宣。
 孟子距杨墨。韩子排佛老。朱子辟陈陆。儒者之于异端。如此其严也。乃孔子师老氏友原壤与狂简。只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又曰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此其语。比诸子不啻缓矣。此将何说。
 杨氏为我。巢许沮溺之流也。清高绝俗。足以廉顽。墨氏兼爱。勤俭节用。备世之急。上可以救俗。下可以忘私。亦贤于人远矣。且二氏之道。为之太过。或独行或劳形。人必不堪。无虑其易天下也。禽兽之斥。无乃或过耶。
 老氏糟粕。足为文景之治。禅家上乘。不害王陆之高。治如文景。去衰乱远矣。高如王陆。去流俗远矣。异学之行。固何损于世乎。
 江西顿悟。永康事功。异端则然矣。惟明义理之辨。足以淑世。怀讨复之策。足以拨乱。视世儒号为正学。依㨾涂辙而竟无实用者。五谷之不热。何如稊稗也。
 
今之辟异端者。未尝不以流弊为说。然天下事曷尝无流弊。禅让之流其弊也篡。放杀之流其弊也弑。制作之流其弊也侈。历聘之流其弊也游说。以圣人大中至正。小人之假冒犹如此。异学之流弊。亦何足说哉。是以清谈崇虚。老氏之谗贼。福田轮回。禅家之外魔。今去清谈而为道德。舍福田而见心性。文景于衰乱之际。王陆于流俗之中。不已奇且贤乎。
 是以异学虽多端。其澄心救世。要归于修己治人则一也。在我则从吾所好。在彼则与其为善。顾何伤乎。
 难齐者物而心为甚。人各有好尚。孰能一之。然则各修其善。各效其能。要以祛私而善俗。则何害于大同乎。
与邓汶轩书
本年三月末。因贡使回。得尊兄手札出于正月。捧读欣耸。不啻朝暮遇也。况审旧症渐除。诸务随心。卜姓叶吉。旅馈有主。不胜惊喜。且枯杨生梯。易
湛轩书外集卷一 第 128L 页
有明徵。老夫女妻。何患无子。八龙九雏。为之祈祝。弟于七月初。蒙 恩授泰仁县监。县在 王京南六百里。地方四十里。户不过八千。但素号冲繁。簿牒鞅掌。赴任数月。须发益白。顾半生琴书。偷占便宜。乃误落尘网。自贻伊戚。视足下安闲去住。天脱羁絷。真是隔仙凡。惟亲年日高。得此专城之养。古人奉檄之喜。尽非诬传也。弊庐八景。既得诸公高咏。至一二十篇之多。则何不随便即示。致此耽阁。纡郁之极。不能无憾也。早晚寄来。谨当即付剞劂。印纳一本。更得佳笔缮写为望。别纸奉质。条答勒挚。开破聋瞽。进益不鲜。丽泽讲讨。友朋厚义。来教一味颂美。便非交谊。正合鄙见。敢不拜嘉。澹园苗而不秀。名园胜赏。文艺清缘。奄成泡幻。殊为悼叹。且弟等虽未见其面。诵其诗慕其人。遥结情根。遽闻愕报。令人气短。九原何可作也。函寄拜悉而中古以来。书愈多而学愈下。疲于记览。舍本趍末。误尽天下英才。今奉盛论。甚惬鄙意。且欲诛冯道以文字之罪。则持论高远。迥非俗儒所及。(汶轩曰。古人书字以刀。载字以竹。至今犹有青史之语。青者。竹之色也。故文字简而理真。自秦人蒙恬作笔。汉人蔡伦作纸。记字易而文字稍繁。然犹手书笔抄。抄一字只得一字也。迨五代。冯道制以雕字。枣梨木板。一印万张。人免手书之劳。世少笔记之学。书籍渐多。汗牛充栋。而好奇之士摽窃只字片语。板刻印书。逢人衒售。甚至稗官外史闾谣外语。无不刊出。浮词愈多。正经反掩。始则糠多米少。久恐有糠而绝米。岂非木板作之俑哉。愚尝谓冯道不惟无臣道。又实万世文字之罪人也。因吾兄木板土板之询而及之。此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