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1209-008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渊颖集卷五
            元 吴莱 撰
  论倭
臣愚不佞揆今之世提封万里东西止日所出入南北
皆底于海边徼无烽燧之警士卒无矢镞之费外夷重
译乡风效顺梯山航海莫不来献方物汉唐之盛所未
有也然以倭奴海东蕞尔之区独违朝化三十馀年奉
卷五 第 1b 页 WYG1209-0085b.png
使无礼恃险弄兵当剪其鲸鲵以为诛首可也而迄今
未即诛意者其有说乎臣窃即前事观之海东之地为
国无虑百数北起拘耶韩南至耶马台而止旁又有夷
洲纻屿人莫非倭种度皆与会稽临海相望大者户数
万小者仅一二百里无城郭以自固无米粟以为资徒
居山林捕海错以为活汉魏之际已通中国其人弱而
易制慕容廆曾掠其男女数千捕鱼以给军食其后种
类繁殖稍知用兵唐攻百济百济借其兵败于白江口
卷五 第 2a 页 WYG1209-0086a.png
逡巡敛甲而退今之倭奴非昔之倭奴也昔虽至弱
犹敢拒中国之兵况今之恃险且十此者乎乡自庆元
航海而来艨艟数十戈矛剑戟莫不毕具铦锋淬锷天
下无利铁出其重货公然贸易即不满所欲燔焫城郭
抄掠居民海道之兵猝无以应追至大洋且战且却戕
风鼓涛汹涌前后失于指顾相去不啻数十百里遂无
奈何丧士气亏国体莫大于此然取其地不能以益国
掠其人不可以强兵徒以中国之大而使见侮于小夷
卷五 第 2b 页 WYG1209-0086b.png
则四方何所观仰哉唐太宗擒颉利而靺鞨来朝太宗
曰靺鞨远来突厥既服也今倭奴不及于突厥远甚若
其内属如靺鞨者又多臣恐其有效尤于后也以臣度
之倭奴之国去高丽眈罗不远今戍高丽眈罗者当不
下数百万戍庆元海道者当亦不下数百万比岁水教
以作士卒之气大舰数百薄海上下然迄未能以兵服
之者地绝大海险故之以间往征之三军之士感激呜
咽誓不再见父母妻子飓风连昼夜大鱼跋扈惊触篙
卷五 第 3a 页 WYG1209-0086c.png
柂劲弩不暇发齧舌相视不幸而有覆舰之虞衣衿结
联溺死枕藉幸而一存拔刀斫舷手指可掬虽亲戚不
相救援生死尚未能保何暇较胜负哉昔者隋人统五
十二万人伐高丽高丽终拒守不下所恃者鸭绿一小
江耳今倭奴之强固不如高丽而大海之险甚于鸭绿
水者奚啻几十倍其人率多轻悍其兵又多铦利性习
于水若凫雁然又能以攻击为事而吾海道之兵擐甲
而重戍无日不东面望洋而叹使其恃强不服虽尽得
卷五 第 3b 页 WYG1209-0086d.png
而𠞰之摧朽拉腐也而彼乃肆然未尝一惧非恃险也
何敢若是吴尝浮海伐夷洲矣获其人三千而兵不助
强隋尝浮海伐留仇矣拔其城数十而国不加益何也
人非同我嗜欲弗能生也地非接我疆土弗能有也为
今之计果出兵以击小小之倭奴犹无益也古之圣王
务脩其德不敢勤兵于远当其不服则有告命之词而
已今又往往遣使臣奉朝旨飞舶浮海以与外夷互市
是有利于远物也远人何能格哉魏文帝谓辛毗曰昨
卷五 第 4a 页 WYG1209-0087a.png
张掖献径寸大珠今欲求之曷若辛毗对曰圣王惟德
之务四夷毕献方物求而得之不足贵也今不若罢我
互市从彼贸易中国免徼利之名外夷知效顺之实计
莫便于此彼倭奴者心嗜利甚我苟不以利徼之虽不
烦兵犹服也何以知其然也汉建安中鲜卑轲比能稍
寇辽东三郡其后来朝则诘之曰我虽外裔亦人也禽
兽犹知择美水草以居况我人乎哉前者守臣数徼我
以利使吾不得畜牧吾故叛去今反其法吾故来又况
卷五 第 4b 页 WYG1209-0087b.png
倭奴之人稍知文字岂反不及轲比能耶而独不知效
顺者此臣所以日夜扼腕切齿为朝廷惜也臣年长矣
每思傅介子班超之所为慨然叹息使二子不自奋于
绝域未免为田里之匹夫功或不成于汉朝至老死亦
无闻于后世臣自揆不能如二子之智而欲有二子之
功罪不容于死幸而朝廷假臣一命奉其告辞得往喻
之亦一奇也议者必曰乡曾数遣使犹不得要领近自
对马绝景等岛渡大海径趋太宰府高丽眈罗沮挠百
卷五 第 5a 页 WYG1209-0087c.png
出留使臣不使遽见中夜守护排垣破户喧呶叫号兵
燧交举后虽仅得其使介来廷终至渝平而不服意者
一泛使之遣未足以服之乎自臣观之今则高丽眈罗
已服所未服者倭奴而已然亦不胜其惧矣故今遣使
不可与乡遣使并论也臣必谓其王曰海东之地曾不
能当中国一大州其兵众之多寡可料而知也以今中
国之盛不即加诛于海东者天子之德不忍烦兵于远
非有爱于海东也乡者王之众航海而来惊我海道之
卷五 第 5b 页 WYG1209-0087d.png
兵且战且却王之辎重丧失者太半而我曾不损一毫三军之士忿然含怒甚唯寐忘之当庆元海道者莫不
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飞舰蔽海而东超足距跃轻风
涛万里之险决死生以问罪于王兼之高丽眈罗之众
其识海道习水性与王国同是王数面受敌也然迄今
未即加兵者意王犹有人心欲以礼义服之又不忍烦
兵以苦王以故遣使臣来今朝廷攻王之土地非如伐
夜郎略朝鲜可以置城守也虽得之越海弗能有也宝
卷五 第 6a 页 WYG1209-0088a.png
珠金帛积如丘山不恃外夷之贡献也殊方异物来献
于廷又不假王之重货也罢我之互市从王之贸易是
吾土地之所产王反得而用之也然王之名物不译于
舌人也久边隙一开市易且有禁非王之利也旦夕大
兵且来王必悔之王若听使臣是得效顺之美名而免
受敌之实患也此臣喻之之说也
  形释客有问曰生故倦游也颇有闻于今之世乎泰阶既平
卷五 第 6b 页 WYG1209-0088b.png
沧海不波仁渐八荒德被迩遐东陬渺蟠木西纪溯流
沙麒麟凤凰襂褷翕赩徵瑞乎山谷神芝朱草勾萌甲
拆纳祥于水涯上又招贤良选廉茂访遗逸举孝弟开
承明广内之廷设金马石渠之署高者登公卿大夫次
犹补文学掌故远方鄙人瞻望歌咏以需进用之日者
久矣又岂有卑污连蹇局缩龌龊不少遇乎生尝窃志
于是少始知学长又益加义理析秋毫辞章掞春华亦
既绝江河略青徐东掎齐鲁之郊北睨燕赵之都英豪
卷五 第 7a 页 WYG1209-0088c.png
间出俊造交驱指南文苑擩哜道腴盖将追踪乎三五
而方驾乎羲蘧然且名不跻仕版身不离樵苏口不攻
辩智足不利走趋诚不能与世之丰博硕轻便侈汰
者比数乃若此之拘也是何昔者玄造肖形之过乎予
则应曰唯唯否否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知其二者也乾
清坤浊交错纷絪吹阴煦阳坱圠无垠洪纤高庳肥瘠
异伦抽机掣键斡化陶钧则且或入于尧禹之圣与夫
桀蹠之不仁轇轕气运杂遝形质凫短鹤长乌黔鹄白
卷五 第 7b 页 WYG1209-0088d.png
卒不可变已尚能复逃其真乎然则大有所不及小有
所不取材有所不任力有所不负□□䀶颠倒卤莽
明足以察锥末或者泰山之不睹魁垒卓荦精悍壮武
勇足以敌千钧或者蝉翼之不举王良扶舆造父执辔
必将骖蜚黄驭騕袅奔腾追逐过都历国然后知滇僮
僰骑曾不得以供驺策易牙调羹屠蒯侍酒必将截肥
胾湛清醥淋淫酺醊式歌且舞然后知瓦缶亵味曾不
得以厕鼎俎酂侯定律稷嗣制礼必将考图籍列茅蕝
卷五 第 8a 页 WYG1209-0089a.png
奇玮特达危谈抗论然后知穷乡曲学曾不得以施廊
庙子犹以是病也盍独不观夫世之务进而不已者乎
峨高弁曳长佩从容而游豫尧行而舜步搜古文摘奇
字穿凿以附俪周情而孔

思屈原宋玉王扬司马支离
轮囷绮缋艳冶言文辞者则或蜀而或楚诗书礼乐雕
龙炙輠公平正大浮淫奓诩言道术者则或齐而或鲁
喑呜则雷震指顾则云聚立谈则谷风发条遄怒则秋
雨流潦颀然而长厖然而厚博然其肩背哆然其颧辅
卷五 第 8b 页 WYG1209-0089b.png
出材于山野升俊乎天府穷足悯黎民达足事圣主犹
欲发乎汪罔之封守驱乎昭如之海滨轺车尚有所不
能载三马尚有所不能胜若是乎恢梧倜傥包容庨豁
有异于恒人者乃足为国家之用称天下之珍则予之
不足也知已甚矣今夫予志气不刚筋力不强容貌不
通于世俗衣冠不合于康庄空洞坌塞而无统缪悠迂
诬而不得当处阛阓则心剿形瘵望山林则兽骇鸟□
忼慨而长啸跰𨇤以自鉴且谓夫玄造肖形之过也则
卷五 第 9a 页 WYG1209-0089c.png
客将闵宋人之苗而揠之使长乎不然世固有足者矣
竦肩而千技攘臂而百变拿棹则凌冰霜膏车则犯雪
霰盖已前鼓金张之虚誉后攀许史之密援王贡弹冠
而肯庆萧朱结绶以互荐是固先声之所及无论乎么
么眇小血肉之躯而上不许之见也客乃逌然笑惕然
谢曰古之人不云乎形之厖也𩔗有德声之宏也类有
能然卒以是致败而不复振予不敢复相天下士矣是
故鲸鲵荡而失水虽蝼蚁之细微或为之制麋鹿介而
卷五 第 9b 页 WYG1209-0089d.png
离山虽文豹之拳捷或肆其噬晏婴知而临菑安赵武
呐而故绛理沈尹瘠而屈折白公孟尝眇而招徕多士
斯岂非其人乎姑欲激生而使进于此也生今上希道
德中效儒墨巧匠之手无曲木而惟其器之用圣人之
门无弃人而惟其材之得不究其学之是非乃徒汝形
之为惑是且轻诗人之忠厚掩说士之噤吟舍茈葫桔
梗于战国之泽而不收榛楛棫朴于成周之林也不亦
左乎
卷五 第 10a 页 WYG1209-0090a.png
  改元论上
先王之始得天下也必明一代之好尚以新斯民之耳
目闻改正朔矣未尝闻改元也然则商训称元祀春秋
书元年者何以哉曰是直史官纪述之常体耳将以志
人君之在位久近者也非王者以是为重事也后之说
春秋者乃欲以改元为重春秋之初周平王立四十有
九年而鲁隐公又改称元年藉令重在改元何不袭称
王者之年累数而明诏于人哉抑鲁以周公之裔且僣
卷五 第 10b 页 WYG1209-0090b.png
改之也苟或僣改必宜诛绝于夫子之笔削又反从书
之独非拨乱反正之道乎盖自古未尝有改元为是说
者特出于战国秦汉之间周之既衰秦与列国争称王
其初即位时犹以诸侯之爵行国中国人皆称之曰公
及后以王自称史官欲少异之明其称王之始故曰某
王改元是岂班班然播告于其国者哉徒以书之载籍而
耳何则秦惠文王孝公之子也立十三年矣十四年
乃称王而秦史改元魏惠王武侯之子也立三十六年
卷五 第 11a 页 WYG1209-0090c.png
矣三十七年乃称王而汲冢竹书亦改元又十六年而
后惠王卒非改元也明泰魏之始称王也此殆为史官
者自志其国之事犹春秋之于鲁史也求其说而弗得
又大惑焉且谓西伯在商纣世亦尝称王亦尝改元其
兆特因战国之秦魏秦魏岂果以改元为王者之重事
哉说者恒曰为国君者即位之明年必告庙以临群臣
然后改元然以之言告庙则可临群臣则可以之言改
元则未可国君嗣位定于初丧先君之终即嗣君之始
卷五 第 11b 页 WYG1209-0090d.png
若曰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特臣子之情不忍遽死
君父故居丧自称曰子国内民人之心系之久矣将为
史官者以先君之薨年不得便为嗣君之始年始待其
明年告庙之际乃次第以书之如太甲祇见厥祖而元
祀之文著于商训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
时系年书之以年则又系于一国之君是皆有不得不
然者也故曰直史官纪述之常体耳然则何以变一为
元杜预曰人君即位欲其体元而居正故不言一年一
卷五 第 12a 页 WYG1209-0091a.png
月此说善也而后之说春秋者自异焉亦不合于春秋

  改元论下
为春秋者曰惟王者然后改元东周之迁王政不行诸
侯亦皆改元近而宋鲁远而晋楚下及邾莒滕薛杂小
国莫不皆然鲁或以是而改历晋或以是而改正朔秦
或以是而创闰月此又似是而实非者也太史公三代
本纪有三代世表徵尚书尚书无年故年不可载乃以
卷五 第 12b 页 WYG1209-0091b.png
世纪之十二诸侯世家有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共
和以下徵春秋左氏内外传秦始皇以上徵战国策皆
有年故既以世纪之又以年实之然或已失其世系失
其年代失其名爵矣且先王之世有小史外史以掌邦
国四方之志诸侯无私史也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
秋至东周而后有是故二十诸侯之年始可得谱然不
可得谱者亦多矣燕至惠侯而始有君秦至穆公而始
有名楚至若敖而始有年滕薛邹虽文武之褒大封小
卷五 第 13a 页 WYG1209-0091c.png
不足齿他大国当西周之盛亦徒纪之世数而已近者
详远者略也非必曰以周之衰而诸侯各自改元推春
秋之义此尚得为大一统乎盖古之王者无改元惟用
旧岁季冬颁来岁十二月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
庙至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东周既不颁历故鲁亦
作私历犹私史也若诸侯固自有日御矣秦以僻陋之
国边在裔夷于是始有史官始创闰月则犹鲁历也然
三王之正不同而独夏数得天商周革命且改正朔以
卷五 第 13b 页 WYG1209-0091d.png
示不相沿袭巡狩烝享兵农田猎犹自夏焉故周官有
正月有正岁正月夏正正岁周正三正之通于民俗尚
矣汲冢竹书虽用夏正以纪晋事抑何尝有改元之说
哉若曰东周诸侯皆改元则此晋事上起殇叔殇叔晋
穆侯少子成师也别封曲沃是时文侯昭侯犹在殇叔
比晋一大夫耳无缘改元特武公卒并宗国不数文侯
直推殇叔以继穆侯徒志其始封与卒年也太史公汉
兴以来诸侯世表高祖功臣侯年表类于每国书某王
卷五 第 14a 页 WYG1209-0092a.png
元年某侯元年方天下大定奉汉法度行汉年号固也
又况孝武新建元而辄自改元可乎淮南鸿烈亦称淮
南元年许慎注云淮南王安始封之年也特为史官者
欲著每国之名爵年代世系故一以是书之非改元也
考之于汉者如此则可见东周诸侯之必不然矣
  秦誓论上
秦穆公因杞子之谋以伐郑郑人知之既还而晋人又
败之于殽内愧蹇叔外为诸侯所笑咨嗟痛惜发言自
卷五 第 14b 页 WYG1209-0092b.png
誓且以咎其听言之失而已欲战之心固自若也修而
车赋儆而师徒逞其愤怒求以报复非不欲询老成弃
新进也言犹未已而兵遽出于晋郊然则夫子何以独
列之书乎将不取其悔过乎曰夫人谁无过过而能悔
然后能改改过君子之心也以君子之心行王者之事
将已乱非生乱将寡怨非积怨穆公有一于此乎今徒
信其区区自誓之言不察其无道用兵之罪虽说春秋
者亦不敢少责于秦反以深责于晋是不知秦犹晋也
卷五 第 15a 页 WYG1209-0092c.png
且曰晋人三败秦师秦之见报人之常情也未至如晋
之甚晋人又辄报之则过矣故春秋常情待晋襄王事
待秦穆文之四年穆公虽见伐而不报然后可以实其
悔过之言是又非也夫以秦之所谓悔过云者吾知其
心矣必也追念既往之败引咎归已作为言语以自解
于国人使国人不徒忘其死伤暴骨之戚且又作其迅
奋欲战之情封殽地之死骨启陇西之霸图盖已尽在
于自誓之一日是则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而斗士自倍
卷五 第 15b 页 WYG1209-0092d.png
者也若夫文之四年穆公非不欲报伐也兵出累年民
劳国敝又复有事西戎辟国十二固少愒耳未始一饭
不在晋也六年之夏穆公卒矣不然晋不先动而秦辄
加兵非结怨乱之甚者乎虽以康灵桓景继体之君出
事已隔世雠犹未释自僖三十三年殽之战迄宣十五
年辅氏之战凡几战矣三四十年之间和好未尝恊兵
衅未尝解不顾义理之是非而专以干戈为报复非正
之道也春秋且以是而狄之矣穆公为有以基之者也
卷五 第 16a 页 WYG1209-0093a.png
乌在其能悔过乎虽然自其言而论君子不以人废言
此夫子所以独列之书也自其事而考二帝三王以来
世变至此极矣是未可以王事待之者也齐宣王伐燕
而败惭见孟子而陈贾乃教之以文过由是较之则穆
公之所以为贤者岂不远矣
  秦誓论下
方周之东迁平王之命盖与成康太平之世无以异于
是哀痛惨恻之心亡矣周道不几于衰乎虽然圣人犹
卷五 第 16b 页 WYG1209-0093b.png
有望于鲁鲁周公之胄秉礼之国也鲁不足望则天下
之势不并于秦而不止是故帝王之末简而秦鲁之誓
书附之予尝论其不然当春秋之时秦几霸矣殆无与
于王室之盛衰自殽之战大败于晋兵戈日寻无有宁
岁东诸侯不复与盟会又且南合于楚晋楚争衡秦何
有焉晋人曰齐秦楚狄方强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楚
人曰舍齐秦他国请相见也是秦不晋楚若也且秦之
兴始于孝公之用商鞅成于惠王之取巴蜀地形便兵力
卷五 第 17a 页 WYG1209-0093c.png
壮蚕食六国并吞二周战国之秦也非春秋之秦也此
其去吾圣人之卒也亦久矣虽吾圣人之荅子张以百世可知必曰其所因者在乎礼其所损益者在乎制度
文为小过不及之间耳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乌
知周之必并于秦哉圣人不作诸子杂说并起左丘明
国语载史伯之言亦曰夫楚重黎之后也黎为高辛氏
火正昭显天地以生柔嘉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
也姜伯夷之后嬴伯益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
卷五 第 17b 页 WYG1209-0093d.png
伯益能仪于物以佐舜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
衰将起矣又曰武王之子不在应韩必在邘晋且使郑
桓公勿偪焉而别寄帑于虢桧然亦何以异向所云哉
夫西周之末王政舛错史伯知其必乱则当矣齐固大
国也虽晋文侯帅师以救周难犹次国耳楚亦蛮夷蕞
尔子男之邑秦仲方入仕于周尚未得岐丰地未列于
诸侯岂得与诸姬代干也哉必周之东迁齐始霸晋亦
相继而霸秦则桀骜于西楚则暴横于南惟郑也适居
卷五 第 18a 页 WYG1209-0094a.png
四方之会交南北之冲彼四国者恒困之矣丘明特与
鲁悼公同时且推其所见而言皆傅会无诚实犹战国
之世见秦之强遂谓圣人叙书之际已睹其势之若此
而特以感伤之微意寓焉非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然
则书何以列费誓秦誓曰伯禽初封适有淮夷之寇以
修内备以捍外侮井井然各有条法盖圣人善之者也
非有望于鲁也若夫秦誓则吾前论及之亦诗之取鲁
颂商颂也如是而已矣
卷五 第 18b 页 WYG1209-0094b.png
  孔子不贬季札论
春秋吴子使札来聘吴蛮夷之国也君称爵大夫称名
而不氏因其始通礼盖未同于中国也是特楚椒秦术
一例而书耳说者曰春秋责贤者备吴子使札春秋不
称其公子是贬也然则曷为贬札贤者也本其辞国以
生乱故圣人特托其来聘而贬之也是不然夫吴子寿
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夷昧季则札也
父知其贤兄弟亦知其贤尝欲立以为嗣矣又且约以
卷五 第 19a 页 WYG1209-0094c.png
次传而致国矣然终不肯有其国岂不曰立嫡者以长
传国者以贤苟不顾人道之大伦以成其父兄之志诚
不若守匹夫之介节而得其退耕于野之安也何则长
幼之序不可紊君臣之分不可奸将已乱也非生乱也
今则诸樊兄弟已死夷昩之子僚乃立吾将奉嗣君之
命而历聘乎上国岂料鱼剑之变骤起于肘腋之间哉
圣人固不得以是而豫贬之也阖庐之谋王僚之弑且
知季札必不受成国于贼手仅以先君传授之次第藉
卷五 第 19b 页 WYG1209-0094d.png
口于国人虽常人之情犹得之矣况圣人乎说者则曰
太伯奔吴而不返季历嗣位而不辞武王继统而受命
亦不以配天之业让伯邑考也是又不然夫太伯之去
因古公之欲立其弟季历嗣位非未辞也端委治吴而
不返岂可陨周家已成之业哉若伯邑考则且为御于
商见杀于文王之世矣使太伯返则季历不肯承西伯
之任伯邑考在则武王亦不肯任天下之责太伯之德
虽在于让季历之贤武王之圣非皆出于不让也父子
卷五 第 20a 页 WYG1209-0095a.png
世常法也兄弟及则法之始变也阳甲盘庚之间殷以
是乱者九世岂独季子之辞国乃生乱哉说者则曰叔
齐之德不越伯夷孤竹舍长而立幼私意也诸樊兄弟
无及季札之贤者父兄眷眷焉欲立札公心也是又不
然夫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彼此交致其
让而各尽其心以故圣人贤之然季札又何以知其为
公心哉诸樊兄弟欲承父兄之志使有其国盍不于吾
鲁隐桓之际观之乎惠公欲以桓为嫡礼之所不得为
卷五 第 20b 页 WYG1209-0095b.png
也惠公纵其邪心而为之隐公又探其邪志而成之秪
以自祸而已寿梦其惠公也诸樊兄弟其隐公也吾见
其邪尚何公心之足云哉且谓季札生乱于辞国殊
知使有其国乱益甚矣说者则曰春秋多变例圣笔有
特书荆楚无大夫而屈完书氏王朝下士以人通而子
突书字诸侯公子以名著而季友书子母弟之无列者
不登其姓名而叔肸书氏皆以贤而特书也若仲尼亦
贤季札必依此例而特书矣是又不然夫齐桓召陵之
卷五 第 21a 页 WYG1209-0095c.png
师楚人未有必盟之意也而屈完请服王人救卫之役
王室微矣而又使子弟主兵故子突不得有功季子来
归则我公请之于齐而欲以靖鲁国之乱叔肸之卒则
又或以公弟之贵而世遂为卿圣人之特书者特因四
子以生义岂得与季札例言之哉然则春秋之旨主于
吴之楚聘不主于季札之让国季子之来聘可见也让
国不可见也吴之始通礼未同于中国吴子之使札是
犹楚子之使椒秦伯之使术也圣人一以是书之至若
卷五 第 21b 页 WYG1209-0095d.png
楚之自州而国自国之有君有大夫而后渐同于中国
后日楚子之使薳罢君以爵大夫以名氏楚始盛矣圣
人果贤之乎否也今则春秋书之曰札而不称公子者
吴之始通犹未至于楚之寖盛故也又况吴子之使聘
者一国之事季札之让国者一家之事春秋鲁史也主
于吴之聘我者耳若季札之辞国生乱非惟圣人不能
于是贬之虽圣人欲于是而称其让国之贤亦所不能
也要之为此说者公羊则曰贤季子谷梁则曰善使季
卷五 第 22a 页 WYG1209-0096a.png
子夫季子固贤者也春秋亦不以其贤而不名也公羊
所谓许夷狄者不一而足是也若以吴子之使札为善
札贤而名所以成尊于上楚椒秦术名而非贤也又将
何以成其君乎是盖吴之始通而后有聘贤札贬札圣
人不暇论也今又反因二传之说强附他义且贬为非
贤者何哉失圣人之本旨矣
  与黄明远第一书论日夜食顷见举谷梁春秋违失有日夜食之辨及观刘氏权衡
卷五 第 22b 页 WYG1209-0096b.png
亦谓春秋据见而录不应书日夜食何休难之得矣郑
康成强为文过耳予尝考之日月之赢缩有常度则日
月之薄蚀者候之亦宜有常圣人之作春秋所以宣明
历数而示诸人者固不能必日之不夜食也庄之十有
八年三月日食上不著日辰下不称晦朔是则谷梁求
所以解经足以知日之有夜食郑君知所以验日之有
夜食以故宁分榖梁之过而不辞古者天子有日官诸
侯有日御世修其业以攻其术孔子为春秋之故亦修
卷五 第 23a 页 WYG1209-0096c.png
殷之故历夫历春秋之所重也后之儒者或造家术或
用黄帝以来诸历必先推考日食以验春秋何则日之
行也有中道月之行也有南北九行当其晦朔之交或
食浅或食深或频月迭食或旷岁不食是皆后世善算
者所能及也何休难曰春秋书日食不言月食日者因
其无形也故阙其疑何缘以夜食书乎予尝推郑君之
说知日之必有夜食言乎前月之晦日入久矣言乎次
月之朔日出而已亏伤盖天之昼夜以日之出入为分
卷五 第 23b 页 WYG1209-0096d.png
人之昼夜以天之昏明为节此传所谓因王者之朝日
而后见日之有亏伤也今而曰一日一夜合为一日日
始出而亏伤未完是朔食也如或不见其亏伤则可谓
夜食耳夫自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奇者而论之天平
运而舒日月则内转而缩日一日一夜一周天而在天
为不及一度若月已不及十三度有奇以日之速用月
之迟退以及之一月之间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
之四百九十九日月一会是则二十九日少半日也天
卷五 第 24a 页 WYG1209-0097a.png
运之参差不齐日食之在昼在夜不可以一定论也必
以日之始出则为画食日之既没夜行地下则将不得
为夜食乎徐邈曰日夜食众星无光盖众星托日以为
光者也世之登泰山者夜半观海出日人世之闇闇犹
故也于此而或食谓之食朔可矣昼食未可也又安得
不曰夜食乎予尝远徵前代魏永安二年十月己酉日
食地下亏从西南角起近据宋世淳熙十二年九日望
太史言月食在夜新历杨忠辅言月食在昼庆元四年
卷五 第 24b 页 WYG1209-0097b.png
九月朔太史言日食在昼草泽陈大䣭言日食且在夜
月犹有昼食又况榖梁已有日夜食之传乎夫历本春
秋之所重者也今而曰孔子从周何尝考殷历设考之
矣今论语家语礼记中庸皆不见也虽然论语所载诸
书礼乐皆尝讨论独无一语及春秋将谓春秋非孔子
作可乎襄之二十有八年书春无冰哀之十有二年书
冬十有二月螽不宜有螽而有螽可以有冰而无冰是
二者仲尼或指以为司历之过鲁历差矣则殷历庸有
卷五 第 25a 页 WYG1209-0097c.png
不考者乎今而又曰杜元凯尝用刘歆三统历著春秋
长历亦不曾因推长历言日夜食虽然元凯长历晦朔
参差甲乙舛错委曲从传反谓经必有误是虽未始明
言日食之在夜吾以天运考之则必知日之有夜食不
敢谓圣经之必无也抑长历并考古今十历乃知三统
最疏固不肯因而用之以著长历长历大槩刘洪乾象
历耳乾象斗分细故不可通于古殷历斗分粗故可不
通于今姜岌有是言也庸讵知春秋不用殷历乎今而
卷五 第 25b 页 WYG1209-0097d.png
又曰自尧以来因日之出纳为昼夜若日出而已亏伤
便是画食不必言夜是故旦则验日初昏则验星此说
善矣然圣人之作春秋所以宣明历数而示诸人者将
不复以日月薄蚀之故而后定也不然则固不能必日
之不夜食也呜呼天文历数之学不易言矣圣人之占
天也有可以度数求者有不可以度数求者而其理固
自行乎其间又岂得以吾耳目之所及者而遽定也哉
然今曰日夜食经本无明文惟见于谷梁子谷梁子
卷五 第 26a 页 WYG1209-0098a.png
学也至汉郑君信之晋范宁又信之今之世学者主胡
氏胡氏亦信之予固不敢以不信也然则吾明远之所
举云者传之不信而惟何休刘敞之绪论是徵故又敢
始终辨之
 
 
 
 
卷五 第 26b 页 WYG1209-0098b.png
 
 
 
 
 
 
 
 渊颖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