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x 页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文
文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5H 页
平壤志序
见江流而思夏后之功。蹑唐地而想帝尧之风。盖德之所感者深。地之所怀者远也。平壤。箕子之旧都。城之南。有井地。区画分明。沟塍方正。千载以下。犹可见其三代之制焉。城之北。有兔山。衣冠所藏。松桧蔽天。邦人敬之。至今以为瞻依之地。其馀所谓箕子宫箕子井箕子杖。无非故国旧物之可尚者。不独易之明夷。书之洪范行于世也。南秋江云。人庬物情孚。至今礼乐区。魏敬吾云。吊怀如有见。白马下天空。信非虚语也。书传曰。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涵虚子曰。箕子率中国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而往焉云尔。则曩日之黎庶尽是殷之冔冠。周之顽民。避地于此。爰得我直。同首阳之清节。似
见江流而思夏后之功。蹑唐地而想帝尧之风。盖德之所感者深。地之所怀者远也。平壤。箕子之旧都。城之南。有井地。区画分明。沟塍方正。千载以下。犹可见其三代之制焉。城之北。有兔山。衣冠所藏。松桧蔽天。邦人敬之。至今以为瞻依之地。其馀所谓箕子宫箕子井箕子杖。无非故国旧物之可尚者。不独易之明夷。书之洪范行于世也。南秋江云。人庬物情孚。至今礼乐区。魏敬吾云。吊怀如有见。白马下天空。信非虚语也。书传曰。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涵虚子曰。箕子率中国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而往焉云尔。则曩日之黎庶尽是殷之冔冠。周之顽民。避地于此。爰得我直。同首阳之清节。似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5L 页
岛上之义士。今之遗民。虽不知其某人之出自。应是当时肤敏之苗裔也。每一见之。必有萋且之感也。班固谓异于三方。柔谨为风。隋书。谓好尚经术。往来继路。夫岂无所自而然哉。不佞尝撰箕子志。已犯不韪。今守玆土。又逾三载。凡于风土民情以及往古之事。亦略有闻见。以为此地箕子之阙里。亦不可无一书以续之。乃忘其僣踰。分编为九。析类为卅六。本拟他日卧游之资。非为当今具眼之玩也。呜呼。人之过此地者。徒见其山高水深。民聚物阜。付之于造物之豪纵。人事之适然。而其文物之焕然。繁华之不歇。不知其所自。可乎。孔子曰。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若遣乘桴于海。倘遂居夷之志。平壤一区。其为足徵之地也审矣。而况隋兵百万。唐师四万。奔轶于前。蒙古红巾。妙清雀坦。纷扰于后。一城生齿。为鱼为肉。千烧万战。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6H 页
亦久矣。及乎 圣朝。海以涵之。春以育之。几至二百馀年。干弋(一作戈)不见。鸡犬亦安。咸全性命之天。长跻仁寿之域。其为此方民物之受其赐。亦如何哉。玆尤不可不志。
延安志序
郡邑之有图志。尚矣。若武陵之桃源图。永州之铁炉志。是已。然之图也之志也。铺张神逸之迹。谆复事名之间。方外之言。无与于名教一步之事。何补乎有民。后之君子。置而不论。有以也夫。余到延安之明年。新作平远堂于城之中。一日。与乡之彦。共觞于堂上。酒半。索往古遗事。或有记之而不能言。或有言之而不能详。问其载籍则无有。余以为一乡欠事。邑人进士睦孝范。以为病焉。曾未几月。作为一书。广以耳目之所逮。参以古老之相传。提纲分目。易于考阅。裒多集细。务乎详尽。不出户而知一邑之风化。一开卷而考往事之得失。宛若中
延安志序
郡邑之有图志。尚矣。若武陵之桃源图。永州之铁炉志。是已。然之图也之志也。铺张神逸之迹。谆复事名之间。方外之言。无与于名教一步之事。何补乎有民。后之君子。置而不论。有以也夫。余到延安之明年。新作平远堂于城之中。一日。与乡之彦。共觞于堂上。酒半。索往古遗事。或有记之而不能言。或有言之而不能详。问其载籍则无有。余以为一乡欠事。邑人进士睦孝范。以为病焉。曾未几月。作为一书。广以耳目之所逮。参以古老之相传。提纲分目。易于考阅。裒多集细。务乎详尽。不出户而知一邑之风化。一开卷而考往事之得失。宛若中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6L 页
原县邑之所梓行者。余作而言曰。随山利木。任土作贡。始若忧勤。祗台德先。东渐西被。收效于厥终者。为如何哉。万古天地。独禹贡一书而已。至于后世。一水有经。一石有谱。以至于一县一州。皆有记载。何莫非山川相缪。气侯自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故加意世故之士。不得不备其形势。商其便宜。因物之所生而蕃之。见民之所利而导之。缓急得宜。先后有序。上之所令。不远于其情。民之从之。易达于所晓。日迁善而不自知。事半古而功必倍。意在于是。不独水石奇怪之为尚也。禹贡之书。乃圣人经世之法。郡邑之志。亦君子忧民之心。大小不同。其义则一也。乌可以外邑之小书而易之乎。延之为邑。无名山大川之流峙。有断阜平野之绵连。而村居稠密。鸡犬相闻。井臼是同。烟火相接。民力于穑事。寸土是争。商出于道路。欺谩成风。加以豪民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7H 页
健讼。猾吏弄法。田制之所紊乱。赋役之所不均。情伪莫辨。变诈万状。虽以近日金景严之慈祥。徒见其多事。辛君望之清严。未能使之无讼。由其根柢不好。政令难下。譬犹无郢人之质。而欲施以风斤。不可得也。况余之驽劣无状。得罪时论者哉。闭閤而思。恧然而伤者。三年于玆矣。今观是志之所载。先之以地理。次之以建置。至于官师人物。祠宇田赋之类。靡不详录。各有条理。井井不紊。使后之人。不劳聚米。如指诸掌。按籍而行。若辨黑白。坐于帷中。达于四境。将见吏束手而民输情。政蒲芦而化风草。家家兴仁让之盛。人人有君子之行。陶成国家升平之乐。端在是矣。而况邑民之得是编者。忽见卷中人。或以节行。或以一善。名流后世。行播人口。必曰彼人也。我亦人也。彼且能是。我独不能是耶。以同有是心之人。触吾目曾睹之事。奋发兴起。感砺思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7L 页
齐。不待命令。自难容已。夫如是则牖民孔易之道。亦在于是。不可以他求者也。若楼台之观。登临之胜。亦莫非娱王人而乐与民同乐之意。前人之述。虽有高下之可论。自有观民风采民言者之所删留。非此志之所敢擅云。呜呼。父老推挤不去。虽未免今日之谢令。鱼鸟依然相识。想必梦他年之颖水。
成仁录跋
昔年。奉使燕京。出城日。谒三忠祠。见文山肖像。凛凛有生气。竦然而起肃。及视延陵篆。往来松都。拜圃隐画像。景仰之心。与前无间。大胜于对黄卷糟粕文字间也。乃摹真像及其心画。作为一编。时而观之。未尝不敛衽而加敬。不知是心孰使然哉。夫二公之出处生死。颇相类。捷魁于场屋。同也。拜相于国事既去之后。似也。至其益王殂于井澳矣。卫王赴海死矣。博罗使之跪矣。
成仁录跋
昔年。奉使燕京。出城日。谒三忠祠。见文山肖像。凛凛有生气。竦然而起肃。及视延陵篆。往来松都。拜圃隐画像。景仰之心。与前无间。大胜于对黄卷糟粕文字间也。乃摹真像及其心画。作为一编。时而观之。未尝不敛衽而加敬。不知是心孰使然哉。夫二公之出处生死。颇相类。捷魁于场屋。同也。拜相于国事既去之后。似也。至其益王殂于井澳矣。卫王赴海死矣。博罗使之跪矣。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8H 页
而文山之志节。不少沮。困辱之摧折之。甘言以诱之。高爵以啖之。迄莫能夺之而竟死之。九十日程而五十日乃进。邻邦方构乱。而衔命无难色。圃隐之志节。为如何。虽知天命有归。眷眷本朝之心。夷险不改。欲以一木支大厦。终至于从容就义而甘心焉。是皆所养之粹。所立之卓。皎然如秋霜烈日之光。屹然如岱宗乔岳之高。而人不可狎近也。文山之言曰。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药之理。圃隐之言曰。受人社稷。岂敢有二心。吾已有所处矣。二公之言。二公之心也。由其见得是非利害轻重取舍之分。极到尽处故虽于颠沛流离之际而处之裕如可以生而有不由。可以死而安若命。蕲至于成就一个仁字而已。呜呼烈哉。呜呼伟哉。士大夫平居。食君之禄。畏不厚曰吾能国耳。及乎临秋毫得失。其不动其心丧其守者鲜矣。观是编者。有不泚其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8L 页
颡乎。吾为此惧。刊是编而首以当日诏教之略。附以诸公言论诗文于后。呜呼。柴市竹桥。既留千年之碧血。高山景行。宁阙后世之表的。
遁村先生集跋
余曾见亡友许稹家藏崔兴孝手书本集。与牧隐印本无少异。思欲绣梓而无便。及来箕城。司果李士温。以数编一帙见赠。谛观之。五七言。以类相从。未免次序易置。恐乖当日编次之意。一从元本。因附诸公唱和寄赠诸篇。以匪懈堂活字印出焉。是编所谓数篇吟可老。文章千古事者。其必有后世之子云审矣。而况于司马氏之有杨恽乎。若其冰霜厉志。金石贯诚。有诸公评论在。玆不敢赘。己丑阳月。八代外孙平安道观察使尹 敬。跋。
醒翁亭记
余沈迷曲蘖往而不返。几四十九年之非。
遁村先生集跋
余曾见亡友许稹家藏崔兴孝手书本集。与牧隐印本无少异。思欲绣梓而无便。及来箕城。司果李士温。以数编一帙见赠。谛观之。五七言。以类相从。未免次序易置。恐乖当日编次之意。一从元本。因附诸公唱和寄赠诸篇。以匪懈堂活字印出焉。是编所谓数篇吟可老。文章千古事者。其必有后世之子云审矣。而况于司马氏之有杨恽乎。若其冰霜厉志。金石贯诚。有诸公评论在。玆不敢赘。己丑阳月。八代外孙平安道观察使尹 敬。跋。
醒翁亭记
余沈迷曲蘖往而不返。几四十九年之非。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9H 页
伥伥昏夜。实是醉汉之尤者。其得罪朝廷。贬守瘴疠之乡。沧浪自取。无足怪者。到官之后。持杯度日。漫不知官事之何如。而蚩蚩者氓。每以侵我田害我稼。争讼于庭。余乏剸决之才。且困卯酒之后。青白其眼。曲直难辨。摇手以止之。在墙以麾之。非徒小民以痴太守目之。余方茫昧对贸贸。吏拈笔署。亦不得谨而已。一日。有爱酒友自远方来。三杯之后。辄生游陟之心。尽斥逻卒。共出城门。随意所之。眼中境界不能了了。惟见春山可爱。行过一牛鸣之地。得一洞壑。有泉自乱石间瑽琤而泻。恰如琴筑然。余方于是。目无见而彷徨。耳有闻而爽朗。欲眠之心已去。沧洲之趣忽作。大呼铃下之卒。团石疏川。剔秽辇粪。累土作台。拟啸咏其上。名之曰醒翁亭。仰而山俯而水。心神顿快。襟韵倏清。苏子所谓羽化登仙。殆非虚语矣。友难曰。昔欧阳子谪守滁州。作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49L 页
亭环滁之上。名曰醉翁。其意俱于记文。子何独以醒翁自处耶。余曰。驱阳子以川岳之望。割鸡小州。其游戏川石。不醉而醉。自托于酒。固其宜也。余则以斗筲之器。遭遇圣明。贪恩苟禄。醉于知进不知退。交游之际。惟酒食是逐。如饮醇而不自觉。茫茫乎畏途之在前。墒埴冥行。十颠九倒。威仪卒迷。其困于醉里之扶。终归于荷锸之埋。宜矣。今幸醉假专城。优游卒岁。而适得会心处。不远城市。只在跬步之间。差差之石。悦可吾目。泠泠之声。洗尽吾耳。咏于斯觞于斯。飘飘然浩浩然。如谢尘浊而入洞天。语未竟。友亟止之曰。子勿言。吾心亦醒矣。遂次其语。书于醒醉石上。
涤热台。次晦庵白鹿洞赋韵。
介海白而成邑。实盐州之奋疆。慨弦诵之靡尚。乏冀野之留良。徒相戒于佩犊。竞从事于筑塘。昧贤愚于一初。糅玉石于昆冈。
涤热台。次晦庵白鹿洞赋韵。
介海白而成邑。实盐州之奋疆。慨弦诵之靡尚。乏冀野之留良。徒相戒于佩犊。竞从事于筑塘。昧贤愚于一初。糅玉石于昆冈。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0H 页
美辛君之待士。要以破乎天荒。念群居之无地。思六艺之漱芳。迩圣庙之门墙。创一乡之虞庠。倚凤山之苍翠。俯龙池之茫洋。材兰浦而市入。石池山而辇运。荫乔木之榛榛。挟原泉之混混。景冰壶之的传。寻晦翁之遇遁。谓此名字之偶同。何待傍人之闻问。自延平而新安。表后学以勉进。矧白鹿之旧规。蔼谆谆而不倦。多正义之仲舒。陋曲学之公孙。惧去圣之日远。伟好学之有论。信诱掖之在玆。期奋发于遗书。务藏焉而修焉。属馀暇于摩抚。即乡秀以是卜。役儒户而奚诹。初非事乎逸乐。虽勿亟而来趋。斋敬义而相对。悦云谷之移图。见止水之清澈。拟一鉴之问渠。群冠童而摩戛。思舞雩之秡除。培牛山之萌孽。勉灯火之韩符。业宜务乎上达。义须精乎袭集。待佥举而始预。曾参解则直入。既廪养之有制。亦饤饾之官给。追光霁之馀韵。岂藻绘之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0L 页
徒缉。变弓马以邹鲁。蔼文风之习习。使滨海之穷乡。争顽廉而懦立。信大人之制作。初断断于所执。如科条之未悉。在后来之收拾。乱曰。冠者五六。佩琳璆子。涤热高台。老木樛兮。道义相长。嘉尔游兮。俨对圣贤。视母流子。日新又新。终身忧子。晞颜亦颜。轶由求子。
平远堂上梁文
宜着玉堂仙。楼居缥缈于云汉。共言太守力。江山髣髴于永嘉。发挥无前之规模。展拓方来之宴寝。太守一麾江海之日。高堂喜惧之年。五斗折腰。愧古人之高节。万钱乘鹤。味清时之无能。鲁日月之几何。倏星霜之已变。九日颍水上。已许使君之老痴。每向习池边。一任儿童之笑杀。更觉肴核之无胫。亦知驺御之有劳。顾瞻城中。实抱野外。宣畅湮郁。聊借南轩之曲江。娱乐安闲。敢望醉翁之丰乐。辇运他山之石。鸠集
平远堂上梁文
宜着玉堂仙。楼居缥缈于云汉。共言太守力。江山髣髴于永嘉。发挥无前之规模。展拓方来之宴寝。太守一麾江海之日。高堂喜惧之年。五斗折腰。愧古人之高节。万钱乘鹤。味清时之无能。鲁日月之几何。倏星霜之已变。九日颍水上。已许使君之老痴。每向习池边。一任儿童之笑杀。更觉肴核之无胫。亦知驺御之有劳。顾瞻城中。实抱野外。宣畅湮郁。聊借南轩之曲江。娱乐安闲。敢望醉翁之丰乐。辇运他山之石。鸠集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1H 页
一邑之工。温室一间。所以便冬日之处燠。凉堂七丈。所以拟暑天之纳凉。是用筮吉辰戒良梓。除冀壤起楼台。自天作之。万像呈于几席。非人力也。一朝破其秘悭。几年健儿商者之相往来。今日老守天眼之所物色。动作千日醉。江山有助于杯觞。敕赐万顷波。圣泽亦及于樗散。将使邑下四时之乐。尽为堂上百岁之娱。水田稼好。平临兰野之茫茫。山市岚平。远挹乔城之矗矗。谁知车尘马足之处。酷似骚人居士之家。人生富贵须何时。五马亦荣于刺史。眼前突兀见此屋。百尺正诧于元龙。名称既仿于青草湖。景物不减于云梦泽。一行作吏。四美亦俱。每供燕喜之诗。不过讴吟月露。长博平反之笑。惟在判断烟霞。刀剑不佩于齐民。雀鼠久绝于铃阁。湖山得意如此。今我不乐何为。城郭生溪湾。山若高而水若广。楼阁出云雾。居人乐而路人誇。小住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1L 页
郢斤。齐听巴唱。
儿郎伟抛梁东。华山三角涌晴空。沈吟尽日思何极。为是五云飞此中。
儿郎伟抛梁南。大泽泓澄万像涵。看弄渔舟移白日。昼寒亭下水如蓝。
儿郎伟抛梁西。超然台上草凄凄。金风一夜渺千里。倚槛闲看霞鹜齐。
儿郎伟抛梁北。飞凤山青千古色。阅尽兴亡了不言。洞门窈窈石横侧。
儿郎伟抛梁上。水色山容迷俯仰。碧瓦朱栏此时开。主人衙罢每登赏。
儿郎伟抛梁下。一园花竹秀而野。莫言今雨少人来。万朵芙蓉伴长夏。伏愿上梁之后。山辉泽媚。神比天同。行者让路。耕者让田。期铸礼乐之化。君子攸宁。君子攸芋。勿替昌炽之期。一新窗户之玲珑。永镇湖山之表里。
儿郎伟抛梁东。华山三角涌晴空。沈吟尽日思何极。为是五云飞此中。
儿郎伟抛梁南。大泽泓澄万像涵。看弄渔舟移白日。昼寒亭下水如蓝。
儿郎伟抛梁西。超然台上草凄凄。金风一夜渺千里。倚槛闲看霞鹜齐。
儿郎伟抛梁北。飞凤山青千古色。阅尽兴亡了不言。洞门窈窈石横侧。
儿郎伟抛梁上。水色山容迷俯仰。碧瓦朱栏此时开。主人衙罢每登赏。
儿郎伟抛梁下。一园花竹秀而野。莫言今雨少人来。万朵芙蓉伴长夏。伏愿上梁之后。山辉泽媚。神比天同。行者让路。耕者让田。期铸礼乐之化。君子攸宁。君子攸芋。勿替昌炽之期。一新窗户之玲珑。永镇湖山之表里。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2H 页
折冲将军。行虎贲卫副护军兼五卫将黄公墓碑铭。(并序)
国朝以来。称相业之盛者。必曰翼成黄公。当时明良际遇。措世太平。至今民被其赐。宜尔子孙之食其报也。有子讳致身。官至判中枢院事。赠右议政。谥胡安公。生讳事长。安东大都护府使兼兵马节度使。节度使生讳蟾。防踏镇佥使。佥使生讳起峻。中司马。补造纸署别。提娶阳川县令朴公讳缉之女。以弘治辛酉十二月初一日。生讳悦字仲洽。即南原府长水县大姓也。公幼不烦师诲。自知力学。嘉靖戊子。丁内忧。丙申。登第。初分校书馆。旋移承文院。由副正字。累转至博士兼奉常直长。戊戌。星州史阁灾。兼授春秋馆记事官。参修列圣实录。实重选也。俄拜刑曹佐郎。史职如故。时有一男躯被刃。停仆于国门之外。所部检验。未知谁何下手。适有人潜入郎舍。诇问狱辞所抵。公心觉其有异。就捕诘之。其人果
国朝以来。称相业之盛者。必曰翼成黄公。当时明良际遇。措世太平。至今民被其赐。宜尔子孙之食其报也。有子讳致身。官至判中枢院事。赠右议政。谥胡安公。生讳事长。安东大都护府使兼兵马节度使。节度使生讳蟾。防踏镇佥使。佥使生讳起峻。中司马。补造纸署别。提娶阳川县令朴公讳缉之女。以弘治辛酉十二月初一日。生讳悦字仲洽。即南原府长水县大姓也。公幼不烦师诲。自知力学。嘉靖戊子。丁内忧。丙申。登第。初分校书馆。旋移承文院。由副正字。累转至博士兼奉常直长。戊戌。星州史阁灾。兼授春秋馆记事官。参修列圣实录。实重选也。俄拜刑曹佐郎。史职如故。时有一男躯被刃。停仆于国门之外。所部检验。未知谁何下手。适有人潜入郎舍。诇问狱辞所抵。公心觉其有异。就捕诘之。其人果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2L 页
是。因奸行杀者。悉自服以实。参判金公正国。深加器许。每有疑谳。辄与咨处。未几。观象监以善占候天文启。差本监兼官。除咸镜道都事。兼带记注官。入拜户曹正郎。寻又出佐黄海道。甲辰。丁外忧。服阕。历户,工曹正郎。丁未。兼司宪府持平。朝京师未还。转军器佥正。戊申。以济用副正。出守利川府。越二年。因事罢。复叙为成均司艺。察访江原道。还拜司成。迁军器副正。甲寅。又出知肃川府。秩满。授通礼院奉礼。转承文院参校,司仆寺副正。己未。升军器寺正。改判司仆寺。见忤尹元衡坐罢。即蒙叙。除奉常佥正,军资副正。累历司䆃,内资,礼宾寺。司饔,掌乐院正。隆庆辛未。拜通礼院右通礼。壬申。升左。公是时春秋已高。而聪明神观。不少衰。每于朝祭大礼。周旋中节。人称善其职。万历乙亥四月。进阶通政。换武资授副护军兼五卫将。是年十一月十二日丙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3H 页
午。因微恙卒于正寝。寿七十五。窆于交河县治金蝇里壬坐丙向之原。与夫人同坟异室。实丙子二月庚寅也。公天性和易任真。不事矫饰。持已简俭。接物谦恭。平生耻言人过。喜愠不形于色。惟勤谨职事。立朝四十年。未尝告暇自便。亦未尝一造权门。铨曹屡拟清调。略不作进取计。自守泊如也。再莅钜府。慈祥恤民。皆有去后之思。居常俸禄入。则分及庶母寡娣。无赢馀为产业。晚年无他嗜好。只养花种树以为课。仍自号静观。閒中或有所得。吟咏自遣而已子弟出入显涂。每戒以汝毋得当官避事。及乞外奉养。则曰汝事我母丰腆。谨守淡薄家计也。奉先尽其孝。每值先讳。必前期斋素。将祭。虽有疾病。必躬行。至于属纩之月。有事于家庙。子弟援礼请摄。竟不从。尝于乙卯在西方。一日见星变。语所亲曰。近者天象如此。恐是用兵之兆。已而。邸报至。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3L 页
倭贼陷达梁。我师败绩云。夫人许氏。阳川望族也。高丽侍中讳珙之后。高祖讳桓。平海郡事。鲁祖讳柴。折冲京畿水军佥节制使。祖讳嶒。副护军。考讳墉。副司直。妣黄氏。司宰佥正礼昌之女。夫人德性仁厚俭勤。善治妇功。归公家未几。姑殁舅老。夫人虽贫窭。事之必有酒肉。务得其欢心。别提公亟称为贤妇。治内甚严。人或有夤缘请托者。辄却之。爱侧室子无异已出。终始抚养。俾遂生计。亲戚之贫者。赒给悉至。婚嫁又取办焉。方年踰六十。居母忧。毁戚不胜。因成宿疾。先公三年而卒。寿六十八。生四男二女。男曰廷式。登辛酉文科。司宪府持平。次曰廷彧。登戊午文科。杨州牧使。馀二男二女。皆早夭。持平娶司宪府监察李龟祯之女。生一女。适士人李颖。牧使娶阳城县监赵诠之女。生二男一女。男长曰赫。中进士第二名。季曰奭。幼。女适士人李郁。赫娶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4H 页
承文正字尹俨之女。生一男三女。男曰坤厚。女皆幼。公侧出男曰廷肃。荫授进勇校尉。生一女。幼。呜呼。公以休休德器。不大厥施。识者憾之。而乃有令嗣二人。玉立于朝。克世其家。翼成之泽。其未艾也夫。铭曰。
太平之相。六世有孙。不曰尚显。典刑斯存。俭以饬躬。孝以奉先。早能吏斡。仰烛星躔。治内有人。协成家道。积德获福。众期遐到。命乃在天。位不满焉。敛以遗后。馀庆绵延。晋璧双白。苏凤二雏。并美齐芳。联步亨衢。金蝇之厚。有幽其宫。勒铭于右。表示无穷。
朝奉大夫。工曹正郎黄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大受。字某。黄氏系出昌原。远祖有讳某。仕高丽。位至平章事。有讳某。缮工监正。是为公曾祖。讳某。工曹判书。为公祖。讳某。造纸署别坐。公考也。娶副司直尹玉坚之
太平之相。六世有孙。不曰尚显。典刑斯存。俭以饬躬。孝以奉先。早能吏斡。仰烛星躔。治内有人。协成家道。积德获福。众期遐到。命乃在天。位不满焉。敛以遗后。馀庆绵延。晋璧双白。苏凤二雏。并美齐芳。联步亨衢。金蝇之厚。有幽其宫。勒铭于右。表示无穷。
朝奉大夫。工曹正郎黄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大受。字某。黄氏系出昌原。远祖有讳某。仕高丽。位至平章事。有讳某。缮工监正。是为公曾祖。讳某。工曹判书。为公祖。讳某。造纸署别坐。公考也。娶副司直尹玉坚之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4L 页
女。以嘉靖甲午生公。公生而早孤。自知力学。日诵数百言。乙卯。中进士。甲子。丙科出身。初补承文院权知正字。选入承政院为注书。以事左迁。旋授成均馆典籍。历工,刑,户曹佐郎。俄入骑省。转升工曹正郎。岁辛未。岭南阻饥。朝廷以公为能活民。择充敬差官。将亦有用也。五月。道卒于星州。得年仅三十八。公天性刚直。不为威利惕疚。人不敢干以私。今 上自潜邸。入承大统。公以注书。往迎扈卫。下人欲援乙巳录功例。争投名冒进。公一切却之。承旨愧屈。造次之际。卓有所守。人以是益知公非凡人焉。其在秋官。搜罗幽隐。必得其情。剖决如流。一府为之无事。凡所莅历。益勤不怠。人咸冀其展布。不幸短命。识与不识。莫不惜之。七月。返葬于杨州西山。公娶内瞻寺正郭某之女。生二子一女。皆幼。铭曰。
才多而敏。气锐且坚。似不虚生。而止斯
才多而敏。气锐且坚。似不虚生。而止斯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5H 页
焉。
祭栗谷文
维年月日。某官某。敬祭于亡友栗谷李公之灵。呜呼哀哉。天之爱人。亦已久矣。有陂其平。曰倾其否。若或相之。祸有时悔。人虽不臧。天实仁爱。如何此日。理几断绝。天乎人乎。杳茫难诘。公之遇知。千载一时。拟展所学。勇于敢为。世路崎岖。是非力战。群飞刺天。圣明独见。公之西出。暮雨舟中。公之东来。匹马二童。都人加额。多士向风。为政数月。旋转其功。云胡一疾。竟至不起。天耶人耶。理何足恃。呜呼哀哉。尧舜君民。是公素志。肥遁林泉。乃公馀事。章疏勤恳。陆公之文。痛哭伤时。贾生与伦。呜呼哀哉。天夺之速。气象已变。龙亡之后。群怪屡见。石潭烟锁。栗谷云沈。图书荒绝。山水高深。公私之恸。视天茫茫。伏哭柩前。有泪浪浪。尚飨。
祭从弟李咸悦文
祭栗谷文
维年月日。某官某。敬祭于亡友栗谷李公之灵。呜呼哀哉。天之爱人。亦已久矣。有陂其平。曰倾其否。若或相之。祸有时悔。人虽不臧。天实仁爱。如何此日。理几断绝。天乎人乎。杳茫难诘。公之遇知。千载一时。拟展所学。勇于敢为。世路崎岖。是非力战。群飞刺天。圣明独见。公之西出。暮雨舟中。公之东来。匹马二童。都人加额。多士向风。为政数月。旋转其功。云胡一疾。竟至不起。天耶人耶。理何足恃。呜呼哀哉。尧舜君民。是公素志。肥遁林泉。乃公馀事。章疏勤恳。陆公之文。痛哭伤时。贾生与伦。呜呼哀哉。天夺之速。气象已变。龙亡之后。群怪屡见。石潭烟锁。栗谷云沈。图书荒绝。山水高深。公私之恸。视天茫茫。伏哭柩前。有泪浪浪。尚飨。
祭从弟李咸悦文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5L 页
嗟骨肉之无几。值干戈之峥嵘。汩东西以奔窜。遑恤问其死生。闻铢弟之被执。方顿足以大惊。扈乘舆于西路。忽逢君于孤城。衣无絮而掩骼。泪缘眦而纵横。初徒步而奔问。占末官而屏营。世方遭此无禾。运麦舟以输京。才可供乎世需。识可通乎事情。晚分竹于南县。耐艰辛之饱更。鬓发飒而垂白。容貌渥而充盈。谓可久以长世。拟过从于归耕。顷余出于江都。尽沙头之玉瓶。恣谐笑之云云。拨意气而尽倾。在归途而闻讣。信梦也而难明。披素衣而往哭。恍若接其音声。肉未寒于一床。只低昂之明旌。当乱离之未解。君自得于新茔。哀百口之何归。恸不忍于孤茕。我未死而遭此。徒有恨于伶丁。思他日之酒席。忆夫君而茕茕。死相从之有路。犹地下之弟兄。生独存于一世。几怆我之神精呜呼哀哉尚飨。
盐州志目录后语
盐州志目录后语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6H 页
此疆彼界。区域自别。邑居民庐。上下攸奠。土地之宜。习俗之尚。入境之所先问。为政之所当知。首志地理。其知本乎。形势虽天所造。制作实在乎人。教养有其地。温存有其所。次志建置。约民纠德。定志知方。政教攸赖矣。志官师次三。登我誉髦。宾于王国。表厥宅里。孝思维则。志人物次四。报赛之设。亦久矣。王制之不可阙。异端辟之廊如。而古迹不可废。志祠宇次五。则壤之赋。爰始乎辨野。上贡之物。实出于民户。前事周备。斯无误期会矣。量入为出。亦无横加敛矣。于是志田赋终之。延之版籍。庶几乎登列矣。诸君子记文诗篇。各附所指。不别卷者。惧孊文也。
盐州志风俗后语
按黄海一道。中于西路。远不及边塞之寒苦。近则被王畿之馀泽。而本邑尤在碧澜渡初面。一江间之。风气有自。宜乎人力孝
盐州志风俗后语
按黄海一道。中于西路。远不及边塞之寒苦。近则被王畿之馀泽。而本邑尤在碧澜渡初面。一江间之。风气有自。宜乎人力孝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6L 页
悌。家兴礼让。农桑为本业。商贾为末务。人无敛散之家。专仰官仓。俗无专利之事。绝意奢丽。有足多者。况典仆摄吏胥。吏胥畏品官。品官礼邑宰。上下体貌。井井不紊。酿成国家升平之本。亶在于是。不其休矣乎。第濒海之人。鱼盐是擅。阡陌之民。锥刀是争。讼牒纷纭。雀鼠难辨。甚至蔑尊长伤骨肉。而莫知其非。顽然以为得计。岂非可悼之甚乎。呜呼。民日滋于伪。官日严于法。民伪则事无赖。法严则情不达。无赖则长奸。不达则兴谤。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凡我有民。其尚勖之哉。
盐州官师题名后语
记前任姓氏。岂徒然哉。即岁月而稽迁历。因姓名以知贤否。若蓝田之承厅壁。谏院之题名记。劝惩之义。于是乎在。芳臭异遗。德怨殊报。呜呼严矣。矧斯志以口舌代衮
盐州官师题名后语
记前任姓氏。岂徒然哉。即岁月而稽迁历。因姓名以知贤否。若蓝田之承厅壁。谏院之题名记。劝惩之义。于是乎在。芳臭异遗。德怨殊报。呜呼严矣。矧斯志以口舌代衮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7H 页
斧。其可苟哉。世远者。难详于风韵。时近者。有待于论定。胡敢妄议于其间哉。姑因老吏传记。因书递代。间附其言。示诸将来。不能笔削者。或有知我罪之嫌也。亮之哉
盐州人物题名后语
按人才关气化盛衰。况以一邑之产。登名王府。为世所需。宜其生之难而成之不易也。历考延之人物之所从来。古则经术盛而武弁少。今则孝节多而文事兴。居黄堂之上。运风化之机者。不可不知其所以然而弛张之。滨海之域。武不可弛。而要以礼义相先。穷僻之地。文宜张之。而每虑其衰替。况孝者百行之源。节妇专于所天。不有以劝之奖之。吾恐其观感而兴起者。或不得如前日也。其审之哉。
辞都体察使劄子(甲午)
六十之年。臣又过二。自逢乱离以后。西南奔走。无一日休暇。古人所谓惟马上乃得
盐州人物题名后语
按人才关气化盛衰。况以一邑之产。登名王府。为世所需。宜其生之难而成之不易也。历考延之人物之所从来。古则经术盛而武弁少。今则孝节多而文事兴。居黄堂之上。运风化之机者。不可不知其所以然而弛张之。滨海之域。武不可弛。而要以礼义相先。穷僻之地。文宜张之。而每虑其衰替。况孝者百行之源。节妇专于所天。不有以劝之奖之。吾恐其观感而兴起者。或不得如前日也。其审之哉。
辞都体察使劄子(甲午)
六十之年。臣又过二。自逢乱离以后。西南奔走。无一日休暇。古人所谓惟马上乃得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7L 页
休息。非徒气力难支。疾病深痼。精神耗散。处事颠倒。自知不堪重任。扶病随行。伫待鹤驾入城之日。得为自处之计。千万意外。又有体察之 命。臣不知死所矣。当初天将驻八莒之日。众议皆欲合中外之兵。并力一战。胜则皇天祚宋。不胜。犹将有辞于祖宗。自馀施为之举。恐是末事。臣曾在南中。缕缕陈劄。区区一念。只在于此矣。今则人心土崩。 天将告归。乃以望轻病重之臣。为一国莫大之任。臣之一死。固不足惜。柰国事何。臣亟欲造 天威咫尺之下。面禀方略利害之端。防臣之路益急。臣无缘更入修门。而臣之耿耿一念。不敢不陈。惟圣明哀之察之。取进止。
请发北道土兵进战劄子
伏以御敌之策。所贵先探大小。制胜之方。尤重审察缓急。当小而急。尚恐失宜。遇大而缓。其何有济。凶贼留屯境上。每以和议
请发北道土兵进战劄子
伏以御敌之策。所贵先探大小。制胜之方。尤重审察缓急。当小而急。尚恐失宜。遇大而缓。其何有济。凶贼留屯境上。每以和议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8H 页
啖之。天兵戢饬。更无出战之日。粮匮于飞挽。师疲于坐受。义气摧尽而无馀。国势暗铄而莫为。鲁连几番蹈海。袁安自然流涕。方今川蜀之兵。尚且远救藩邦。况我北边之军。独不可以出征欤。二三百之抄。亦何损于六镇乎。盖禀北鄙强劲之气。结发从戎。鲁尝战陈出入之劳。偏谙虏情。即今夏潦方涨。北备少弛。鸡林军孤。南报沓至。天小之形已判。缓急之势易辨。前日小臣于永柔行宫。始陈此意。继闻有申姓士人。亦进此请。臣妄自信。久而不舍。昔齐王以洛阳被周师危急。欲为遣救。又虑突厥乘时作乱。段韶谓曰。北虏侵边。事等疥癣。西邻窥逼。腹心之病。今之形势。何以异此。羁的馀息。精神都丧。抱此耿耿。敢再吁呼。惟 圣明裁择焉。取进止。
请处置李肜等劄子(时肜作乱言。诬诉 天将。)
伏以事变之来虽有逆顺之境。在我应之。
请处置李肜等劄子(时肜作乱言。诬诉 天将。)
伏以事变之来虽有逆顺之境。在我应之。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8L 页
惟当顺理以处之。不合有心以应之。盖唯其理则处之易。而虽有意外之患。自当随势酬答而不窘。有其心则措之难。而一遇难处之机。虽百万费力而逾跲。肜之事实。出千万念虑之外。又是他日事机之会。其为处置之难。有甚于料敌之事。诸宰臣意见。虽有不同。其谨始杜后患之心。则大都一也。若令留都诸宰。严鞫定罪。天朝闻之。必有释然于前日之疑。又若如 圣教莅杀之事。则尤为暴白。不待辨明。而我无后日之患矣。若谓愤其必死。反出不测之言。彼亦人也。何有可再之理。此则不必致虑。而其于莅杀之请。天将恐无肯许之理。许多留在天兵。辗转流言。还做情外之说。尤难于对辨也。愚臣妄意。莫若以金吾郎。急拿以来。令接伴陪臣。诠告前日狂悖人之事。有骇听闻。想老爷已烛其虚诬事状。在下邦。不可不究问以处之云。似合今日断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9H 页
狱之体。若如前所云。其于遇变顺应。不费别意。随事以答。恐合其宜。臣素患呕證。去夜又作。今晚不止。亟欲趋诣宾厅。气乏未能。昨承 传教。阙然上答。亦为未安。敢以短劄投进。精神昏乱。意思凡庸。不足采用。极为惶恐。取进止。
论进战运粮劄字
师出万全而亦有拙速之利。机常易失而反有迟延之害。秦王之击王世充。违众议而直犯十万之众。李愬之擒吴元济。冒雪夜而捣累世之寇。皆审其临时制宜之策。得其迟速机会之道故也。目今唐粮之输入龙山者。未满三千馀石。大军之南下湖岭者。几至三万馀名。飞挽之难。难于登天。回师之日。指日可待。中外之人。虽不敢明言。事势翻转。孰不知之。晋州之贼。不过三百。亦与固,泗隔江。中夜提师。出其不意。倚唐兵虎豹之势。慰吾民时雨之望。此其时
论进战运粮劄字
师出万全而亦有拙速之利。机常易失而反有迟延之害。秦王之击王世充。违众议而直犯十万之众。李愬之擒吴元济。冒雪夜而捣累世之寇。皆审其临时制宜之策。得其迟速机会之道故也。目今唐粮之输入龙山者。未满三千馀石。大军之南下湖岭者。几至三万馀名。飞挽之难。难于登天。回师之日。指日可待。中外之人。虽不敢明言。事势翻转。孰不知之。晋州之贼。不过三百。亦与固,泗隔江。中夜提师。出其不意。倚唐兵虎豹之势。慰吾民时雨之望。此其时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59L 页
也。其可缓乎。设或不幸知难而退。死中求生。此亦一策。今幸士卒思奋。元帅欲为。而从中制之。不得有为。恐犯古人掣肘之戒。徒贻后日噬脐之悔。且天将大衙门在此。禀其可否。有所进退。势似不难。何必远求于岭外之天将乎。苍生日就鱼肉。国步将至蔑资。仰屋窃叹。自然流涕。且当今所急。只在于唐粮输运一事。西路民生。流散殆尽。此非授任者之罪也。事势使之然也。平时船价。虽远地。皆以十石。给船人二石为例。若是则一万石。当给二千石米矣。义州中江。买卖人往来不绝。抄定其名。令以监商金应云掌之。当输一万石。平安三浦。水军价布。将去贸银。亦令输一万石。黄海七浦。亦令输一万石。以知事柳根主之。一时可输三万石矣。臣之妄料。类多如此。迂疏难施。适有所怀。不敢不并 达。取进止。
时毙劄字
时毙劄字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0H 页
臣昨日登对之时。得闻近日机务已变。时事可虞。 天语丁宁。至于呜呼。 主忧如此。臣子欲死。愤懑塞胸。饮泣难言。闷默而退。耿耿于中。不能自己。方今所仰赖者。只是 天兵。而天朝亦有含沙之人。弄坏如此。未知我国之事终至何如。此则吁呼 天朝。势不可已。亦不可少缓也。当今之事。苟应目前之急。或昧后日之虑。臣有一得之愚。安敢默默。臣之所欲言者。京城不可无备。畿甸不可无储。大军南下有似泰山压卯。而兵家胜败难期。回军之日。安闲经过。幸矣。万一有姚令言之变。未知何以处之。臣闻之。江华武士二千馀人。勇敢可用。今幸其倅李用淳。忠义可仗。处事周详。使之训鍊。每一人给保二人。资其械粮。一如李抱真之泽潞。若有缓急。朝呼夕至。约束分明。持一月粮。临时入卫。可备仓卒之患。然其邑出站刷马马草等事。一切蠲免。当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0L 页
如沈友正为倅时。使一岛民生。专意操鍊。乃可为京城之备也。畿邑。自经壬辰大乱之后。官储处处无斗粟之馀。甲午春。臣在两湖之间。募得富民之租二万石。货船上送。分置各邑。以为种子之用。畿甸之有官谷。由此以始矣。今则 天兵继粮为急。尽行舂作。收取入京。明年种子。未知何以为之。孑遗之民。又将沟壑。言念可哀。臣曾陪东宫。久驻洪州。民户甚多。牧使洪可臣。为政平易。力于奉公。除刷马杂役。以其本价。备得二万石之租。船运俵给。又如甲午年故事。迨春冰之才泮。付西畴之有事。君国子民之道。无过于此。可为畿邑之储也。亡羊补牢。计不为晚。久病蓄艾。事岂宜迟。军兵当问司马。钱谷当问户部。一应机务。尽在庙堂。而臣以守株之见。敢陈越俎之言。深知迂阔难行。实自感激不已。伏愿 圣明垂察焉。取进止。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1H 页
上宋经略书
戴一天必报之雠而不得报。遇事机可成之会而不得成。一国君臣。彷徨岐路。伥伥无依。蹙蹙靡骋。玆敢赴愬仁人君子之前。不惮烦矣。无故而伐人之国。天下之大恶也。举兵而救人之急。圣人之大惠也。以圣人之大惠。征天下之至恶。宜乎一月之间。恢复平壤。荡平开城。兵锋所向。恢恢有馀刃矣。不幸近京县邑。久陷贼窟。秋禾尽为贼有。野草亦为贼烧。坐使王师。淹时左次。其势不得不尔。小邦之罪也。所可幸者。兵威大振。贼众震摄。京贼陆续而出去。北贼举群而遁还。若于此时。爰整其旅。以遏归路。笞其背而扼其吭。只在乎一唾手之间耳。老爷之未渡鸭江。小邦之民。若大旱之望云霓。曷日来极已于鱼肉之中。惟日望之。今则大旆来驻义州。其为瞻企颙仰。有甚于前日。此岂声音笑貌之所及哉。老爷
戴一天必报之雠而不得报。遇事机可成之会而不得成。一国君臣。彷徨岐路。伥伥无依。蹙蹙靡骋。玆敢赴愬仁人君子之前。不惮烦矣。无故而伐人之国。天下之大恶也。举兵而救人之急。圣人之大惠也。以圣人之大惠。征天下之至恶。宜乎一月之间。恢复平壤。荡平开城。兵锋所向。恢恢有馀刃矣。不幸近京县邑。久陷贼窟。秋禾尽为贼有。野草亦为贼烧。坐使王师。淹时左次。其势不得不尔。小邦之罪也。所可幸者。兵威大振。贼众震摄。京贼陆续而出去。北贼举群而遁还。若于此时。爰整其旅。以遏归路。笞其背而扼其吭。只在乎一唾手之间耳。老爷之未渡鸭江。小邦之民。若大旱之望云霓。曷日来极已于鱼肉之中。惟日望之。今则大旆来驻义州。其为瞻企颙仰。有甚于前日。此岂声音笑貌之所及哉。老爷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1L 页
更进一步。小邦其苏。一步进前。重于泰山。试以小邦危迫情状言之。彼贼自平壤败衄之后。气夺魄丧。急有遁归之计。不可不乘势急击。东坡运到粮草。已勾五万兵半月之支。若持久不决。贼得以夺之。不可不速进。平安黄海沿路各邑。仓储不敷。虽以天粮灌注。一日所搬。不足以供一日之食。及元储未散之前。不可不速进。近因活捉倭子所供。秀吉拟于春末添兵。一半拒敌京城一半。分投上国。沿海地方作耗。须趁未添兵前。不可不速击。攻倭之道。利于速战。久则生奸。此详于许仪后所录。此贼必叫集诸岛之兵。作谋柢敌。不可不速击。我邦官义诸军。经年屯驻。今则粮绝气疲。渐无掎角之势。及此时。不可不速进。或者谓方春连雨。道路泥陷。驰骤不便。此则然矣。步兵炮手。居前直进。以骑兵为后继。蔑不胜矣。不可不速进。彼贼今方粮尽。倘王师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2H 页
若缓。必阑入两湖以为就粮之计。既添新兵。又得粮草更难图也不可不急击。当此耕种之时。民废农作。及于此月。师行不解。自至填壑。后虽复国。只得山河。其势亦不可不急击。今日用兵之大。有如此者。若不惩问鼎之罪。坐待楚幕之乌。小邦之冤。无时可泄。后日之祸。何可胜言。思之至此。叩胸搥心。岂止如包胥七日哭之事。情事不了。天地间罪人。言不能文。敢此禀达。不胜惶恐。
上刘总兵书
古云有观溺于水而爇于小而不救者。且以为仁人乎。今我民之水火迫矣。此正濡手足焦毛发。疾赴而亟救之时。何暇逡巡退托。忍弃而远去乎。老爷提兵万里。再罹寒暑。劳苦甚矣。诚意弥著。威声所䀈。贼胆长寒。虽牵上司之令。动有所掣肘。自有虎豹之势。使不采藜藿。小邦馀民。保有今日。
上刘总兵书
古云有观溺于水而爇于小而不救者。且以为仁人乎。今我民之水火迫矣。此正濡手足焦毛发。疾赴而亟救之时。何暇逡巡退托。忍弃而远去乎。老爷提兵万里。再罹寒暑。劳苦甚矣。诚意弥著。威声所䀈。贼胆长寒。虽牵上司之令。动有所掣肘。自有虎豹之势。使不采藜藿。小邦馀民。保有今日。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2L 页
秋毫皆老爷赐也。老爷在八莒。庆尚民归之如市。在南原。全罗民若长城。老爷持此欲安归乎。况今禾稼在田。农人布野。老爷若却一步。此民竟何所之。贼未至而民先散。岂特冰火之死人哉。非仁者之所忍为也。为德不竟。昔人所戒。伏望老爷垂仁终惠焉。
庚午年请削乙巳伪勋政院 启辞
人君之庆赏刑威。一听于人心而已。人心之离合。即天命之去就。可不畏哉。乙巳之是非。 殿下非不知之。而尚且迟疑不决。臣等亦非不知 殿下重难之意。目今一国人心。汹汹不定。不欲使是非淆乱于后世。虽在数十年之久。而公论齐发。不谋而同。时月已变。而人心之奋发犹一日。势不可力遏。亦不可威制。若此不已。恐生他变。有大于此者。请速快决。以定人心。
壬辰年龙湾 启辞
庚午年请削乙巳伪勋政院 启辞
人君之庆赏刑威。一听于人心而已。人心之离合。即天命之去就。可不畏哉。乙巳之是非。 殿下非不知之。而尚且迟疑不决。臣等亦非不知 殿下重难之意。目今一国人心。汹汹不定。不欲使是非淆乱于后世。虽在数十年之久。而公论齐发。不谋而同。时月已变。而人心之奋发犹一日。势不可力遏。亦不可威制。若此不已。恐生他变。有大于此者。请速快决。以定人心。
壬辰年龙湾 启辞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3H 页
当初赴辽之举。未知出于何处。自闻此奇。臣民惊骇。赴愬无地。其为闷迫。有甚于遭乱之初。遑遑不定。所以然者。今虽倭贼迫近。而下三道皆为完全。江原,咸镜。亦不被兵乱。许多臣民。付之何处。而强为匹夫之行乎。且 上国之许待与否。亦不可料。一行之际。妃嫔亦不得落后。则辽人率多无识。争相看觑。服色既殊。语音顿异。笑侮无礼。其何以挥止。虽得达辽。土风饮食。其何以堪处。思之至此。不觉流涕。赴辽之举。臣等决不可更议。且唐兵虽多数出来。不可无我国向导之军。此军聚集亦急。本州土兵几二千名。今虽溃散。若以科举召集。正所谓一朝之事也。兵曹明日欲为试射。自上姑留于此。更闻贼势。若事急难留。则由水上以行到碧潼。留个日。又向江界。观势进退为便。
伏见杨总兵答沈喜寿之言。不胜惊骇。此
伏见杨总兵答沈喜寿之言。不胜惊骇。此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3L 页
必祖总兵不意一见史游击之死。意欲还到。为此不近之言。恐动杨爷也。自古贝锦之说。莫不无形而做出。何可恃我之直而不为之谆谆辨明也。臣忝在大臣之列。请与洪秀彦。共往杨总兵阵前。相与辨明。期吐我邦之情。亦使沈喜寿。经造祖总兵所驻处。致其情恳。又辨此间曲折宜当。亦恐军士畏敌思归。造此不近之言。以惑祖爷视听。而致此纷纷也。
军旅之事。久而不解。应酬之臣起废骤升。出于人望之外。些少精神。又从而耗丧。前忘后失。遇事茫然。正所谓庙堂执檄而心醉者也。每欲缩手袖间。而犹复云云。一事未了。头绪败露。国事之误。不知其几。上负 圣明。下招群议。仰俯惭惧。莫知所为。若与大臣一二员。共相论议。冀小败阙。前日入侍时。请招丰原府院君柳成龙。还诣行在。自 上以接待 天将为
军旅之事。久而不解。应酬之臣起废骤升。出于人望之外。些少精神。又从而耗丧。前忘后失。遇事茫然。正所谓庙堂执檄而心醉者也。每欲缩手袖间。而犹复云云。一事未了。头绪败露。国事之误。不知其几。上负 圣明。下招群议。仰俯惭惧。莫知所为。若与大臣一二员。共相论议。冀小败阙。前日入侍时。请招丰原府院君柳成龙。还诣行在。自 上以接待 天将为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4H 页
教。臣惶恐不敢更达。第思之。 天将之行。当自此起行。则柳成龙来此论议无妨。且东宫。今则在此道内。陪行大臣二员中一人。亦可 命召共政。臣不胜闷迫。敢禀。文衡之任。平日养望非轻。若遇 华使。专为华国。固不可仓卒急遽间。有所递改责效也。目今扈从宰臣。孰无骨肉亲属陷在虏中者乎。大义为重。黾勉从仕。区区私情。有不可顾。李德馨年富望重。优于文学。方责以重任。况 华使临境。应酬倍于常时。而其亲亦能获免于陷没之馀云。少纾方寸之乱。勉副国事之急。未为不可。大学士之任。恐不宜轻改。
善人。天地之纪。虽在平时。所当汲汲吁俊。共图国事。况于天地闭而大乱之时乎。同知成浑。久在山林。充养有方。学为儒林之表。才为济世之具。不比顷者大言赌世之辈。有识之人。皆望一起。今者。徒步杖策。远
善人。天地之纪。虽在平时。所当汲汲吁俊。共图国事。况于天地闭而大乱之时乎。同知成浑。久在山林。充养有方。学为儒林之表。才为济世之具。不比顷者大言赌世之辈。有识之人。皆望一起。今者。徒步杖策。远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4L 页
膺 东宫召命云。其于辅导鹤禁。必有所益。如此急难。亦有吁谟裨切时务者。其何幸如之。除拜从品。岁月已久。 朝家优待老成之礼。恐有所未尽。行朝大臣。通于臣等。将此意 启达云。此实是 朝廷公议。惶恐敢启。
古人云。负羁绁以从天下。臣之罪大矣。臣犹知之。君岂不知。盖仓黄急遽。事多颠倒。迹涉专辄。事过思之。寒粟遍体。蜼慈父之爱其子。势至于此。不可不诛责。不待人言。臣等之罪。臣等固知之矣。今见李弘老上疏。正中臣等之失。不待事定。臣等之形迹。已无逃于 圣鉴之下。极为惶恐。待罪 千里远路。亲自投疏。诚意可嘉。言可用采之。言不可施置之。其人才气。令该曹闻见。随材除职事。已为 启达矣。宗室之中。原川君徽汉阴都正伣。顷日皆上疏章。言多可采。当国家危亡之际。惓惓效忠。人多称
古人云。负羁绁以从天下。臣之罪大矣。臣犹知之。君岂不知。盖仓黄急遽。事多颠倒。迹涉专辄。事过思之。寒粟遍体。蜼慈父之爱其子。势至于此。不可不诛责。不待人言。臣等之罪。臣等固知之矣。今见李弘老上疏。正中臣等之失。不待事定。臣等之形迹。已无逃于 圣鉴之下。极为惶恐。待罪 千里远路。亲自投疏。诚意可嘉。言可用采之。言不可施置之。其人才气。令该曹闻见。随材除职事。已为 启达矣。宗室之中。原川君徽汉阴都正伣。顷日皆上疏章。言多可采。当国家危亡之际。惓惓效忠。人多称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5H 页
之。此两人皆以试艺发身。识见非他宗室之比。别施赏典。则收拾人心。未必无补。宗室自募从军者。时未有显功。皆为重赏。为其 璿派所分。其意亦好。况此两员。士论归多。臣闻之。不敢容默。敢启。
庚子年 启辞
小臣先世之墓自丽时葬于长湍地。距开城一息。而距京城五息。第以当初不在举论看审之中。小臣亦不解风水。不能知其合于 国用与否矣。今者。赵庭芝上疏。极陈小臣坟山可合 国用。而至曰畏其威势。不为举论。若是则臣是权臣之尤者。臣闻来。发竖身战。罔知所出。 国家因山之事。是何等大事。而为臣子者。何敢有一毫他意于其间。至于叶将之请留。欲掩其坟山之美云。此则情理之所未得到者。今既有人言。请亟命看审定夺。以破国人之惑。少纾小臣之祸。不胜幸甚。
庚子年 启辞
小臣先世之墓自丽时葬于长湍地。距开城一息。而距京城五息。第以当初不在举论看审之中。小臣亦不解风水。不能知其合于 国用与否矣。今者。赵庭芝上疏。极陈小臣坟山可合 国用。而至曰畏其威势。不为举论。若是则臣是权臣之尤者。臣闻来。发竖身战。罔知所出。 国家因山之事。是何等大事。而为臣子者。何敢有一毫他意于其间。至于叶将之请留。欲掩其坟山之美云。此则情理之所未得到者。今既有人言。请亟命看审定夺。以破国人之惑。少纾小臣之祸。不胜幸甚。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5L 页
乞改扈从录勋之命 启辞(病亟未果上)
臣于漏尽之境。尚冒夜行。贪恋 圣恩。久未决然。而豚犬等辈。皆列显要。盛满至此。天祸不远。人议可知。臣于前日。屡被重论。势所必至。何敢有一毫怨尤之心乎。今有扈从诸臣录勋之 命。臣名亦在其中。不胜惶骇之至。臣于尔时。忝在大臣。未尝出一谋画一策。责愈重而罪愈大也。何敢与诸臣。同受策命乎。内顾于心。实增愧惧。伏望速赐镌改。以安愚分。栖息都下。少见中兴德业之盛。不胜恳祈之至。
杂说
李原吉为相。矜持体貌。虽急于好善奖士。未尝卑屈亏损。当徵士曹植之入朝也。只以故奋之情。文字相通而已。及徵士还乡。委往告别。且曰。公何以相位自高。终不亲为一见耶。李曰。朝家体貌有在。吾不敢自贬也。相与一笑而罢。
臣于漏尽之境。尚冒夜行。贪恋 圣恩。久未决然。而豚犬等辈。皆列显要。盛满至此。天祸不远。人议可知。臣于前日。屡被重论。势所必至。何敢有一毫怨尤之心乎。今有扈从诸臣录勋之 命。臣名亦在其中。不胜惶骇之至。臣于尔时。忝在大臣。未尝出一谋画一策。责愈重而罪愈大也。何敢与诸臣。同受策命乎。内顾于心。实增愧惧。伏望速赐镌改。以安愚分。栖息都下。少见中兴德业之盛。不胜恳祈之至。
杂说
李原吉为相。矜持体貌。虽急于好善奖士。未尝卑屈亏损。当徵士曹植之入朝也。只以故奋之情。文字相通而已。及徵士还乡。委往告别。且曰。公何以相位自高。终不亲为一见耶。李曰。朝家体貌有在。吾不敢自贬也。相与一笑而罢。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6H 页
退溪入来时。卿士大夫朝夕候其门。争相现谒。退溪一皆接见。小无闲歇。最后。往见李相原吉。李相曰。公之入城已久。何不早为相见耶。退溪答以接遇无闲之事。李相颦蹙曰。往在己卯。士习如是。其间亦有羊质虎皮。终有媒祸之端。如赵静庵外。吾不取也云。
卢苏斋与丁璜。为同志莫逆之交。当时宰相称好善者。以柳仁淑,郑顺朋为首。柳则冠服饮食。一以宰相自处。郑草笠恶衣。俭素自持。故人有优劣于其间。苏斋与丁公。约共拜于郑家。先通其意。其日。适以他事。自至夜分往。则郑明灯待之。正服延入。丁公退谓苏斋曰。此人情事。殊非自然云。 常时 诏书之来也。本国例有留 诏节次。 殿下亲于 天使前恳留矣。丁卯年。许,魏 天使。颁隆庆登极诏而来。行到嘉山。闻 明庙不意薨逝。许,魏即于路上。草
卢苏斋与丁璜。为同志莫逆之交。当时宰相称好善者。以柳仁淑,郑顺朋为首。柳则冠服饮食。一以宰相自处。郑草笠恶衣。俭素自持。故人有优劣于其间。苏斋与丁公。约共拜于郑家。先通其意。其日。适以他事。自至夜分往。则郑明灯待之。正服延入。丁公退谓苏斋曰。此人情事。殊非自然云。 常时 诏书之来也。本国例有留 诏节次。 殿下亲于 天使前恳留矣。丁卯年。许,魏 天使。颁隆庆登极诏而来。行到嘉山。闻 明庙不意薨逝。许,魏即于路上。草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6L 页
出留诏一节。以今 上方在权署之中。令大臣率群臣请留。为变礼也。及万历元年韩王 天使之来也。本国初不详权署时礼变之由。一以丁卯年留 诏仪节。为仪注送之。韩王亦不知源委。因袭变礼而行之。极为未安。此事。后日礼官。不可不知。唐陵君洪纯彦。生时每为余言之。
乙巳七月。 仁庙在殡。诸臣会于宾厅。皆欲杀尹元老。先行后闻。令宰相次次诣政承前。言其可否。李原吉以右尹。就前言曰。今时异于前日。 大王大妃在上。岂可不禀而擅杀其同气乎云。出户时。宋圭庵麟寿怒形于色。招而语之曰。原吉此议。吾所不取也。李相未久。出为平安监司。时事渐变。士林之祸。久而不绝。尹元衡德原吉之救。引而置诸正卿。此乃诸臣徒惑于前日大小尹邪正之说。而不知通变而善处之。卒取鱼肉之祸。惜哉。
乙巳七月。 仁庙在殡。诸臣会于宾厅。皆欲杀尹元老。先行后闻。令宰相次次诣政承前。言其可否。李原吉以右尹。就前言曰。今时异于前日。 大王大妃在上。岂可不禀而擅杀其同气乎云。出户时。宋圭庵麟寿怒形于色。招而语之曰。原吉此议。吾所不取也。李相未久。出为平安监司。时事渐变。士林之祸。久而不绝。尹元衡德原吉之救。引而置诸正卿。此乃诸臣徒惑于前日大小尹邪正之说。而不知通变而善处之。卒取鱼肉之祸。惜哉。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7H 页
丁卯年五月恭懿殿未宁。 明庙令政院考服制以闻。时退溪在京。以为在礼嫂叔无服。自上合无服。众莫敢违。奇高峰以远接从事。追后入城曰。 仁庙君临一国。今 上自有继体之服。岂可援嫂叔之礼乎。退溪闻而思之曰。明彦之言是也。仓卒失对。吾不免罪人云。此言朝廷皆已知之。故丁丑年十一月国丧。虽有一二异议。定为继体之服。上下无间。高峰之精诣。退溪之服义。一国赖之。其利博哉。
奇高峰常言。朴和叔处事疏阔。殊无持重守文之意。可虑。尝以拈出六品可当人若干。往禀于三公。皆以为可。最后来言其意。吾以为此乃末世好事。铨曹之意如此。谁敢有违。恨公未能洞察 祖宗立法规模。为此过高之举必有后毙。以庆延孝成之行。 成宗朝。尚除参奉。久后出六品。以赵孝直学问。 中宗朝。亦除初入仕。众论归
奇高峰常言。朴和叔处事疏阔。殊无持重守文之意。可虑。尝以拈出六品可当人若干。往禀于三公。皆以为可。最后来言其意。吾以为此乃末世好事。铨曹之意如此。谁敢有违。恨公未能洞察 祖宗立法规模。为此过高之举必有后毙。以庆延孝成之行。 成宗朝。尚除参奉。久后出六品。以赵孝直学问。 中宗朝。亦除初入仕。众论归
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三 第 567L 页
一。乃为六品。 祖宗朝不轻用人。必有深意。且无取才者不可用。间有高蹈可用之人。而宁失一二人。不可废法典云。
高峰尽室在好贤坊洞。当于春时。送奴取龙门山蔬叶。乾燥于庭。以为过冬之用。乃诗所谓我有旨蓄之意。其于乡居。可知。尝以牛旁菜煮熟。送于我。寄简云。此野人之味。士大夫不可不知。
高峰尽室在好贤坊洞。当于春时。送奴取龙门山蔬叶。乾燥于庭。以为过冬之用。乃诗所谓我有旨蓄之意。其于乡居。可知。尝以牛旁菜煮熟。送于我。寄简云。此野人之味。士大夫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