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梧山文集卷之二
书
书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7H 页
上大山李先生(丁亥)
昌载白。前冬纳拜。粗伸畴昔慕用之私。而过蒙宠款。不以愚不肖而弃外之。接引奖励。勤挚无馀。此足以见大君子包荒之大度。不倦之盛意。归来感戢。曷有其极。即伏惟新元。福履川至。进修日新。昌载。寻巢之后。即值家内非轻之忧。首尾两朔。日事苍黄。无复暇隙可近书册。而流光荏苒。遽作五十岁人矣。辜负教育之意。此恨当何如。向者亲炙德容。获叨绪论。虽愚昧昏惑。而同得之天。犹不无启发处。离索之后。渐次遗忘。日甚一日。而冗故所掣。恨不得接续承教也。容俟春暮景明。一造门下。仰备舞雩之冠童。而不知果无魔儿戏剧否。朱子书。比一翻阅。疑处甚多。姑撮数条。别纸具禀。乞赐批诲千万。馀伏祝为道保重以慰瞻仰。
别纸
与刘共父第一书横渠(止)太重
横渠所谓云云。其说止于何处。止于共改之耶。止于末流也耶。横渠犹戒云云。所戒戒何人耶。著犹字似有意。且上下两条。出处皆未详。
昌载白。前冬纳拜。粗伸畴昔慕用之私。而过蒙宠款。不以愚不肖而弃外之。接引奖励。勤挚无馀。此足以见大君子包荒之大度。不倦之盛意。归来感戢。曷有其极。即伏惟新元。福履川至。进修日新。昌载。寻巢之后。即值家内非轻之忧。首尾两朔。日事苍黄。无复暇隙可近书册。而流光荏苒。遽作五十岁人矣。辜负教育之意。此恨当何如。向者亲炙德容。获叨绪论。虽愚昧昏惑。而同得之天。犹不无启发处。离索之后。渐次遗忘。日甚一日。而冗故所掣。恨不得接续承教也。容俟春暮景明。一造门下。仰备舞雩之冠童。而不知果无魔儿戏剧否。朱子书。比一翻阅。疑处甚多。姑撮数条。别纸具禀。乞赐批诲千万。馀伏祝为道保重以慰瞻仰。
别纸
与刘共父第一书横渠(止)太重
横渠所谓云云。其说止于何处。止于共改之耶。止于末流也耶。横渠犹戒云云。所戒戒何人耶。著犹字似有意。且上下两条。出处皆未详。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7L 页
先生答。横渠云云。寻常以所望于后学。为横渠说。未知是否。记得二程全书。程先生常戒横渠以云云。今记不起。从当更考。
答赵提举书四象之说(止)为客
按康节之说。似指横图次第。而河图生数。分排四象之位者。亦本于此。七八九六。东西南北。水火金木。指河图成数。分排四象之数者而言。故刊补以为生出为主。则成数为客云耶。
答。四象之说。当以太阳少阴少阳老阴之画为主。而七八九六以下为客。刊补云云。恐有商量。
答许顺之第七书此理(止)剩语
此理。以上文敬斋记观之则似指敬而言。识得这敬。而百千万亿不为多。无声无臭不为少。何欤。所疑云者。未知何谓。但以下文观之。疑顺之溺禅。故谓之心外有法而纲常无顿处。欲废问学工夫而经史为剩语耶。然上接论敬说。亦未衬贴。
答。敬斋记。未知何人作。顺之所论亦未闻。然详上下文义。疑顺之以为持敬以立主宰。使心体了了。则一理浑然。而不知外面事物之理皆原于此。故先生以为心体贯幽明。彻表里。而敬为之主宰。能敬则纲举而目张。体
答赵提举书四象之说(止)为客
按康节之说。似指横图次第。而河图生数。分排四象之位者。亦本于此。七八九六。东西南北。水火金木。指河图成数。分排四象之数者而言。故刊补以为生出为主。则成数为客云耶。
答。四象之说。当以太阳少阴少阳老阴之画为主。而七八九六以下为客。刊补云云。恐有商量。
答许顺之第七书此理(止)剩语
此理。以上文敬斋记观之则似指敬而言。识得这敬。而百千万亿不为多。无声无臭不为少。何欤。所疑云者。未知何谓。但以下文观之。疑顺之溺禅。故谓之心外有法而纲常无顿处。欲废问学工夫而经史为剩语耶。然上接论敬说。亦未衬贴。
答。敬斋记。未知何人作。顺之所论亦未闻。然详上下文义。疑顺之以为持敬以立主宰。使心体了了。则一理浑然。而不知外面事物之理皆原于此。故先生以为心体贯幽明。彻表里。而敬为之主宰。能敬则纲举而目张。体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8H 页
立而用宏。具于一心者。固无声无臭。而散于百千万亿者。亦即此一本之所为。非有多少表里之可言也。三纲五常。九经三史。即百千万亿之谓也。如此看。莫无大悖否。
答许顺之第九书私意上又起私意
以上下文意推之。上私意。似指不知有自家而言。下私意。似指且道以下而言。若曰。不知有自家。已是私意。而且道此一念云者。又是私意上之私意云云。然则下文磨挫掩藏。亦指不知自家等语而言否。似个没气底死人一句。其气象意趣。亦未分晓。
答。私意上又起私意。不知有自家方做得事。乃是不见天理之当然。而矫枉过直处。此正是私意。又就本原处。讨此私意一念所从来之根。不是本心。不是天理。即此是私意田地本根。而不知有自家以下之病。从此田地上生出来。此是又起私意者也。下文磨挫掩藏没气死人。皆是不知有自家之病。细玩之。当自见也。病中信手胡写。必不中理。十反不置。乃古人之义。深所望于直谅之友也。
上大山先生(庚寅)
拜违阅岁。尚阙一候。已足为罪。况前冬祥祀。次第经过。
答许顺之第九书私意上又起私意
以上下文意推之。上私意。似指不知有自家而言。下私意。似指且道以下而言。若曰。不知有自家。已是私意。而且道此一念云者。又是私意上之私意云云。然则下文磨挫掩藏。亦指不知自家等语而言否。似个没气底死人一句。其气象意趣。亦未分晓。
答。私意上又起私意。不知有自家方做得事。乃是不见天理之当然。而矫枉过直处。此正是私意。又就本原处。讨此私意一念所从来之根。不是本心。不是天理。即此是私意田地本根。而不知有自家以下之病。从此田地上生出来。此是又起私意者也。下文磨挫掩藏没气死人。皆是不知有自家之病。细玩之。当自见也。病中信手胡写。必不中理。十反不置。乃古人之义。深所望于直谅之友也。
上大山先生(庚寅)
拜违阅岁。尚阙一候。已足为罪。况前冬祥祀。次第经过。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8L 页
而俱未免坐辜。虽势有所使之者。而私心之恨。其有穷已。际玆春霪愆常。伏惟进修气度。连享清福。昌载。家内忧病鳞生。首尾四五朔。苦无宁息时节。流光荏苒。鬓发种种。而似此乾没。学业日觉颓堕。已不胜日暮道远之叹。而有时偷隙翻阅。胡思乱想。纷起如麻。其于微辞奥旨。正好玩索处。率多儱侗地蹉过了。虽或强制抖擞。而旋复若是。此诚没长进之大病。伏未知此个病根。见坐于欠了主敬工夫。心不能宰物而然耶。抑由于年纪晼晚。心力凋弱而然耶。由前之说则犹有救药之道。而由后之说则终无疗治之势。柰何柰何。岁前后栖在僧舍。读得大学。初若无疑。久看愈疑。而傍无强辅与之商量。姑撮大者。别纸具禀。乞赐批诲千万。前者伏闻徒御有意小白之游。弊乡议设乡饮酒礼。要暂屈杖几于宾席。此计若成则不惟穷乡寂寞之滨得生光色。如昌载者。得以陪侍从容于白云清斋。足以少伸慕用之私。卒以校宫之移设。未免停止。良叹。
别纸
经文章句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此正学者用工夫处。人性本善。虽至愚之人。莫不有明德时时发见于日用之间。因其发处而接续光明之。不
别纸
经文章句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此正学者用工夫处。人性本善。虽至愚之人。莫不有明德时时发见于日用之间。因其发处而接续光明之。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9H 页
至梏亡昏弃。则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而自复其本然之明矣。故新民章。苟日新章句曰。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作新民章句曰。振起其自新之民。盖上之自新与民之自新。元自有端倪之发见者。因其发见者而不有间断。则为新己之德。因其发见者而鼓舞振作。则为新民之德。补亡章又曰。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盖知亦元自有。才思量。便是这些知萌露。所谓致知者。因其原初萌露者而推极之。如孟子所谓扩而充之。此皆因所发而明之之义也。未知如何。先生答。来谕大槩是。当如此用工。但所引补亡章。恐未尽然。穷理多端。或有因萌露者而推极之。然亦有因前日之已知者而加推致之工。不必尽待其所发而明之也。
知止能得
以知行言则知止属知。能得属行。而语类曰。知止至能得。是说知至意诚中间事。似不以能得属行。
答。语类之意。盖谓知至意诚。是工夫大阶级。知止能得。乃其中间功效小节次。知至则知止而定静安虑。至于能得则意诚矣。若以中间二字。疑能得之不属行。则又将疑知止之不属知耶。
知止能得
以知行言则知止属知。能得属行。而语类曰。知止至能得。是说知至意诚中间事。似不以能得属行。
答。语类之意。盖谓知至意诚。是工夫大阶级。知止能得。乃其中间功效小节次。知至则知止而定静安虑。至于能得则意诚矣。若以中间二字。疑能得之不属行。则又将疑知止之不属知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79L 页
知止(止)能安
或者以为知止属物格。知至定静安。属意诚心正。愚意则第五节章句。既言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卢氏注又曰。意诚则意得所止。心正身修则心身得所止。此等处。既以得字带说去。则物格知至。固可唤做知止。而意诚心正。不可唤做定静安。如何。
答。李继善问定静安。在物格知至之后。意诚以下六事将然之际。如此则定静安虑。在知止得止之间。朱子是之。则意诚心正。乃是得止之事。岂可以定静安当之乎。来谕看得是。
静而后能安
凡人遇事迷惑。莫知所从则存诸中者。心烦虑乱而不得静矣。发于外者。手忙脚乱而不得安矣。如此则思虑安得不错乱乎。故知止有定而后心静身安而能虑矣。注所谓以心言。以身言者。以此耶。
答。亦大槩是。
致知在格物
朱子曰。欲与先字差慢。在字又紧得些子云。而至于传文则除诚意一章外。皆著在字。不但致知一章为然。以此推之则经文中在字。亦似无甚意义。而朱子之云然。
或者以为知止属物格。知至定静安。属意诚心正。愚意则第五节章句。既言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卢氏注又曰。意诚则意得所止。心正身修则心身得所止。此等处。既以得字带说去。则物格知至。固可唤做知止。而意诚心正。不可唤做定静安。如何。
答。李继善问定静安。在物格知至之后。意诚以下六事将然之际。如此则定静安虑。在知止得止之间。朱子是之。则意诚心正。乃是得止之事。岂可以定静安当之乎。来谕看得是。
静而后能安
凡人遇事迷惑。莫知所从则存诸中者。心烦虑乱而不得静矣。发于外者。手忙脚乱而不得安矣。如此则思虑安得不错乱乎。故知止有定而后心静身安而能虑矣。注所谓以心言。以身言者。以此耶。
答。亦大槩是。
致知在格物
朱子曰。欲与先字差慢。在字又紧得些子云。而至于传文则除诚意一章外。皆著在字。不但致知一章为然。以此推之则经文中在字。亦似无甚意义。而朱子之云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0H 页
何欤。有人云第二节。既说知止。此是致知之知字张本处。条目中。推说到得致知上。是上文所已发出者。而格物则未及发出。故必曰致知在格物。以明知止上面又有格物一重工夫。此语如何。
答。紧得些子之说。极有意义。恐不可以传文中诸在字牵引致疑也。或说极有精彩。然未知经文本意必出于此。且如此讲说。只是閒议论。无益于实得。今且就读书处事上。实下格致工夫。究得事理当然处。为要切耳。
物格知至
知至二字。以小注中天下事物之理。知无不到之谓。及语类四至八到。无所不知等语观之。则分明是到字义。似非至极之至。而章句所谓吾心之所知无不尽。直以至字训尽字。而不与上文格字同作到字义。何耶。愚意格字至字皆训到。而格字带得极字义看。至字带得尽字义看。无妨耶。语类所谓合作切至之至。与章句或问及诸家注脚皆不同。未知当作何如看。
答。以十分言之。从一二分至十分则至之尽。故言格物致知则用穷至之义。而言物格知至则取到尽之义。盖以始终工效而语意有别耳。无不到之到。亦非自此至彼之谓。如言精到理到恳到之到。谓到之尽也。切至之
答。紧得些子之说。极有意义。恐不可以传文中诸在字牵引致疑也。或说极有精彩。然未知经文本意必出于此。且如此讲说。只是閒议论。无益于实得。今且就读书处事上。实下格致工夫。究得事理当然处。为要切耳。
物格知至
知至二字。以小注中天下事物之理。知无不到之谓。及语类四至八到。无所不知等语观之。则分明是到字义。似非至极之至。而章句所谓吾心之所知无不尽。直以至字训尽字。而不与上文格字同作到字义。何耶。愚意格字至字皆训到。而格字带得极字义看。至字带得尽字义看。无妨耶。语类所谓合作切至之至。与章句或问及诸家注脚皆不同。未知当作何如看。
答。以十分言之。从一二分至十分则至之尽。故言格物致知则用穷至之义。而言物格知至则取到尽之义。盖以始终工效而语意有别耳。无不到之到。亦非自此至彼之谓。如言精到理到恳到之到。谓到之尽也。切至之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0L 页
至。盖当时称情之际。有此两义。补亡传。初作分别取舍无不切。以为酝酿诚意意思。后改以全体大用无不明。则是舍切字而用尽意矣。
知所先后
卢氏注曰。一个先字。起下文六个先字。一个后字。起下文七个后字。盖条目中自格物至修身。为明德本也。自齐家至平天下。为新民末也。物格知至。为知止始也。意诚以下。为得止终也。本末终始之序。纲条一体。知纲领先后则自知条目先后。不可二而看也。其所以结上两节而起下两节者。可见矣。未知如何。
答。所论亦有条理。然如此读书。有何意味。古人所谓穷理者。如明明德则先究明德之体段如何。明之之工夫如何。回来就自家明德上。施其明之之工。新民止至善至八条目。各各如此用工。方有实得力处。方是实受用处。如是比较牵连。直是一场閒话。了无实得于自己分上也。朱门切忌此等。吾侪讲论。大率堕在此臼。恐当视以为戒也。
至善章文王五止
言君臣则君先于臣。言父子则子先于父。无乃只以止字历叙。而初不拘所叙之次第耶。抑别有其意耶。
知所先后
卢氏注曰。一个先字。起下文六个先字。一个后字。起下文七个后字。盖条目中自格物至修身。为明德本也。自齐家至平天下。为新民末也。物格知至。为知止始也。意诚以下。为得止终也。本末终始之序。纲条一体。知纲领先后则自知条目先后。不可二而看也。其所以结上两节而起下两节者。可见矣。未知如何。
答。所论亦有条理。然如此读书。有何意味。古人所谓穷理者。如明明德则先究明德之体段如何。明之之工夫如何。回来就自家明德上。施其明之之工。新民止至善至八条目。各各如此用工。方有实得力处。方是实受用处。如是比较牵连。直是一场閒话。了无实得于自己分上也。朱门切忌此等。吾侪讲论。大率堕在此臼。恐当视以为戒也。
至善章文王五止
言君臣则君先于臣。言父子则子先于父。无乃只以止字历叙。而初不拘所叙之次第耶。抑别有其意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1H 页
答。此亦同上病。今当究得五目精微之蕴。而推类以尽其馀为要切耳。
补亡章
此章。自求至其极以上。是言格物致知。自一朝豁然以下。是言物格知至。他章则发端与结语。皆以工夫言。未有并及功效者。而独此一章。始以工夫发端。终以功效结语。而章内并工夫功效言。何耶。
答。传文或专言用工。或并言功效。或有专说病处。盖不必同。而均之为发明其义。如第六章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说意诚之效。第九章之兴仁兴让。是说家齐国治之效。又岂可谓不并及功效耶。
诚意章自谦
详本注及语类诸说。自谦者。只是好善恶恶。出于真情。表里如一。无纤毫虚伪不实苟且为人之意。则心广体胖。快乐充满。此盖形容胸次之无歉愧欠缺处。第观或问欲以快乎己之目。欲以足乎己之鼻及语类快足我之志愿等语。则似直以为善去恶为快足于心。如恶臭己所恶。去之而后为快。好色己所好。得之而后为足。如此则快足二字。专在于去之得之之上。而其于表里如一。心广体胖之意。不无差殊。未知如何。谦之训足。寻常
补亡章
此章。自求至其极以上。是言格物致知。自一朝豁然以下。是言物格知至。他章则发端与结语。皆以工夫言。未有并及功效者。而独此一章。始以工夫发端。终以功效结语。而章内并工夫功效言。何耶。
答。传文或专言用工。或并言功效。或有专说病处。盖不必同。而均之为发明其义。如第六章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说意诚之效。第九章之兴仁兴让。是说家齐国治之效。又岂可谓不并及功效耶。
诚意章自谦
详本注及语类诸说。自谦者。只是好善恶恶。出于真情。表里如一。无纤毫虚伪不实苟且为人之意。则心广体胖。快乐充满。此盖形容胸次之无歉愧欠缺处。第观或问欲以快乎己之目。欲以足乎己之鼻及语类快足我之志愿等语。则似直以为善去恶为快足于心。如恶臭己所恶。去之而后为快。好色己所好。得之而后为足。如此则快足二字。专在于去之得之之上。而其于表里如一。心广体胖之意。不无差殊。未知如何。谦之训足。寻常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1L 页
疑之。今观算书。有八分金足色金。足字只是十分无欠缺之意。快字只作乐字看无妨耶。
答。自谦正与无自欺相对。只就心之发处实不实上。体得表里如一。胸次无歉愧。固是自谦之正意。然如此则必能去之得之。只是一时事。无先后无分段。统同是自谦底事。恐无差殊也。如何。
同章末必诚其意
每章首。以所谓如此者发端。而章末。以此谓如此结之。此章首以所谓诚其意发端。则章末必诚其意。乃一章之结语。不但为富润屋一节结语耶。
答。富润屋一节。即是承上文言诚意之效验而结之。以故。必诚其意则固是通结一章之旨耳。
脩身章五辟
脩身为本。齐治平皆由此出。故此章特说偏之为害。以示好恶一出于偏。则于家国天下。无所处而得其当矣。不但齐家为然。故平天下章曰。辟则为天下僇矣。此辟字。似与五辟字相应。
答。五辟只就身与物接上说。下章二莫知。方是说到家不齐上耳。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脩身处有偏辟之病。则其害固及于家国天下。然谓此章含包国与天下。则恐
答。自谦正与无自欺相对。只就心之发处实不实上。体得表里如一。胸次无歉愧。固是自谦之正意。然如此则必能去之得之。只是一时事。无先后无分段。统同是自谦底事。恐无差殊也。如何。
同章末必诚其意
每章首。以所谓如此者发端。而章末。以此谓如此结之。此章首以所谓诚其意发端。则章末必诚其意。乃一章之结语。不但为富润屋一节结语耶。
答。富润屋一节。即是承上文言诚意之效验而结之。以故。必诚其意则固是通结一章之旨耳。
脩身章五辟
脩身为本。齐治平皆由此出。故此章特说偏之为害。以示好恶一出于偏。则于家国天下。无所处而得其当矣。不但齐家为然。故平天下章曰。辟则为天下僇矣。此辟字。似与五辟字相应。
答。五辟只就身与物接上说。下章二莫知。方是说到家不齐上耳。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脩身处有偏辟之病。则其害固及于家国天下。然谓此章含包国与天下。则恐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2H 页
非传者之意也。
治国章治国必先齐其家
传四章。章首发语。皆以在字。而此章独著先字。圣贤言语。似无一字放过处。所以著此两个字。抑别有深意耶。
答。曾见先辈说。自家而国。体面阔大。故变著必字。以致精彩。然愚意此等字。不必大段寻究閒费气力也。如何。
同章弟者所以事长
小学。顺可移于长。注曰。长谓职位在己上者。此长字亦当如此看否。
答。窃谓职位在上。及年岁长于我者。都在其中。西铭言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所谓长者。恐非专指朝廷有职位者而言也。
絜矩章不倍
此二字。寻常疑之。倍字。若作倍畔之义看。则不倍其上。于慈之义不属。而与上文两条文势不合。其于上行下效之意。何取焉。若作违背之义看。则上恤孤而下不违背。是道其于上行下效之意稍通。而亦未有注脚可考。当作如何看。
答。寻常看得。亦只如下段意。
同章絜矩
治国章治国必先齐其家
传四章。章首发语。皆以在字。而此章独著先字。圣贤言语。似无一字放过处。所以著此两个字。抑别有深意耶。
答。曾见先辈说。自家而国。体面阔大。故变著必字。以致精彩。然愚意此等字。不必大段寻究閒费气力也。如何。
同章弟者所以事长
小学。顺可移于长。注曰。长谓职位在己上者。此长字亦当如此看否。
答。窃谓职位在上。及年岁长于我者。都在其中。西铭言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所谓长者。恐非专指朝廷有职位者而言也。
絜矩章不倍
此二字。寻常疑之。倍字。若作倍畔之义看。则不倍其上。于慈之义不属。而与上文两条文势不合。其于上行下效之意。何取焉。若作违背之义看。则上恤孤而下不违背。是道其于上行下效之意稍通。而亦未有注脚可考。当作如何看。
答。寻常看得。亦只如下段意。
同章絜矩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2L 页
絜矩虽是平天下之道。然于家于国。亦当施此道。如中庸所谓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之类。正是絜矩。而此则行于家底道也。特以絜矩之道。愈推愈广。推之之广。莫如平天下。故独于平天下言之耶。抑脩身章五个辟。已含了絜矩之意否。
答。絜矩是恕之异名。家国天下皆可用。来谕所谓愈推愈广。故独言于平天下。固是也。然治国章有已求人。无己非人。巳是絜矩之义。但不如此章之详而大。家则又略而不言耳。五辟只是脩身上事。说絜矩字不得。
同章文王康诰(止)君子有大道。
文王康诰得失字。皆言国之得失。但文王诗。言国之得失。由于得众失众。康诰言众之得失。由于善与不善。善则得众而得国矣。不善则失众而失国矣。君子有大道一节。言忠信则得善之道。骄泰则失善之道。大道即善之道也。三节虽皆相串。而此节得失字。专指大道而言。与上节不同。然忠信则得善之道。善则得众得国。骄泰则失善之道。不善则失众失国。其大义不害其为同也。章句所谓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者。以此耶。
答。所论大槩是。但中言善不善之得失。承惟命不于常而言则指得国失国而言。今曰。众之得失。由于善不善
答。絜矩是恕之异名。家国天下皆可用。来谕所谓愈推愈广。故独言于平天下。固是也。然治国章有已求人。无己非人。巳是絜矩之义。但不如此章之详而大。家则又略而不言耳。五辟只是脩身上事。说絜矩字不得。
同章文王康诰(止)君子有大道。
文王康诰得失字。皆言国之得失。但文王诗。言国之得失。由于得众失众。康诰言众之得失。由于善与不善。善则得众而得国矣。不善则失众而失国矣。君子有大道一节。言忠信则得善之道。骄泰则失善之道。大道即善之道也。三节虽皆相串。而此节得失字。专指大道而言。与上节不同。然忠信则得善之道。善则得众得国。骄泰则失善之道。不善则失众失国。其大义不害其为同也。章句所谓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者。以此耶。
答。所论大槩是。但中言善不善之得失。承惟命不于常而言则指得国失国而言。今曰。众之得失。由于善不善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3H 页
则与命不常之意。不相叶矣。若曰得众得国。失众失国。由于善不善则语意该括。未知如何。初言得失。以在人者言。秦皇隋文之以诈力得众者。或能之矣。中言善不善则就自家行事上言已切矣。然桓文之假借仁义者。犹能之矣。终言忠信骄泰则就用心密切处。判善利理欲之几而言。章句所谓语益加切者。盖谓此也。
同章君子有大道(止)忠信骄泰。
道者。絜矩之道也。絜矩即恕也。无忠做恕不出。故必忠信以得之耶。
答。道即絜矩之道。胡云峰有此说。然章句言修己治人之术。则包忠恕体用而言。盖发已自尽。固为做恕之本。而循物无违则是忠之发而为恕也。今以信字亦为做恕之本。恐或未然。
上大山先生(甲午)
三年病伏。无由一操几杖。只教魂梦来往轩屏之下而已。初冬已寒。伏惟际玆。体道动静康福。昌载。前者进拜时。已有遍身浮肿之證。而归后转剧。出入鬼关。一年有半。自今夏痛势小间。而根株自如。少失将摄。辄每发作。死生任之。而所恨者。衰年些少光阴。尽从忧病中抛却。终作无闻之鬼。浩叹柰何。夏秋来。始得温理中庸。而病
同章君子有大道(止)忠信骄泰。
道者。絜矩之道也。絜矩即恕也。无忠做恕不出。故必忠信以得之耶。
答。道即絜矩之道。胡云峰有此说。然章句言修己治人之术。则包忠恕体用而言。盖发已自尽。固为做恕之本。而循物无违则是忠之发而为恕也。今以信字亦为做恕之本。恐或未然。
上大山先生(甲午)
三年病伏。无由一操几杖。只教魂梦来往轩屏之下而已。初冬已寒。伏惟际玆。体道动静康福。昌载。前者进拜时。已有遍身浮肿之證。而归后转剧。出入鬼关。一年有半。自今夏痛势小间。而根株自如。少失将摄。辄每发作。死生任之。而所恨者。衰年些少光阴。尽从忧病中抛却。终作无闻之鬼。浩叹柰何。夏秋来。始得温理中庸。而病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3L 页
中精力。难于思索。只从皮膜间趱来趱去。若是而其可有豪分得力处耶。素知此书打成一片。与论孟不同。篇内章次及分支分节处。必有脉络之贯通者。而读得愈久。疑晦愈生。或有儱侗地依俙彷佛之见。而无可取质。恨不得一致身于将命之列。使此心少开也。自量病情。实无冬内趋拜之势。敢以妄意理会者及疑处。合成一通。录在小册子。专人仰禀。伏望详细勘破。其中意语俱误者。别批于册子空纸。或有意不误而有语病者。就本文删润以掷如何。
别纸
首章。静而存养。为未发之中。动而省察。为己发之和。
先生答。存养。所以保固未发之体。省察。所以审择将发之机。有此两工。然后中和可得而言。中和是所能存省是能。今曰。存养为未发之中。省察为己发之和。则能所之分混矣。当是遣笔之际。少欠商量耳。
十六章第二节。言鬼神之所以为盛者。以其虽无形声。而遍体万物。不见不闻。隐也。体物不遗。费也。所以发前章未发之蕴。
答。道之费隐实难言。故此亦就气上言费隐。以明道之费隐。恐不可谓发前章之未发也。
别纸
首章。静而存养。为未发之中。动而省察。为己发之和。
先生答。存养。所以保固未发之体。省察。所以审择将发之机。有此两工。然后中和可得而言。中和是所能存省是能。今曰。存养为未发之中。省察为己发之和。则能所之分混矣。当是遣笔之际。少欠商量耳。
十六章第二节。言鬼神之所以为盛者。以其虽无形声。而遍体万物。不见不闻。隐也。体物不遗。费也。所以发前章未发之蕴。
答。道之费隐实难言。故此亦就气上言费隐。以明道之费隐。恐不可谓发前章之未发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4H 页
十八章末节。言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而其下葬祭礼。只举大夫士者。举中以该上下耶。
答。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即大夫士之礼。不可谓举中以该上。盖大夫士之礼。即推祀先公之礼。而今曰举大夫士以该上则正是倒说了。庶人则只祭考妣而已。其礼尤略。无许多节次。此并言之者。特言祭祀之通乎上下而已。亦非举中以该下也。
十九章第六节。别是一义。盖因上文祭祀之礼而类言之耶。
答。盖子思因上文论武王周公祭祀之礼。而引孔子之言。以明明乎是礼则治国不难。所以赞武王周公之德。非因上文而类言之而已。
二十章七节。承上文脩身以道而历叙五达道。又推所以行之者。归之于智仁勇。亦上文脩道以仁之义也。第四节。脩身以道。脩道以仁。章句曰。仁者。所谓元者善之长。而小注曰。仁为万善之首。义礼智。皆从这里出。即下所言仁者人也以下是也。故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之下。即继以仁者人也。而兼言义礼。又其下。以故字承之。以示脩道以仁之仁字。包得义礼智。而仁义礼智。莫先于脩身。盖事亲。仁也。知人。义也。知天。礼也。知人知天之两
答。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即大夫士之礼。不可谓举中以该上。盖大夫士之礼。即推祀先公之礼。而今曰举大夫士以该上则正是倒说了。庶人则只祭考妣而已。其礼尤略。无许多节次。此并言之者。特言祭祀之通乎上下而已。亦非举中以该下也。
十九章第六节。别是一义。盖因上文祭祀之礼而类言之耶。
答。盖子思因上文论武王周公祭祀之礼。而引孔子之言。以明明乎是礼则治国不难。所以赞武王周公之德。非因上文而类言之而已。
二十章七节。承上文脩身以道而历叙五达道。又推所以行之者。归之于智仁勇。亦上文脩道以仁之义也。第四节。脩身以道。脩道以仁。章句曰。仁者。所谓元者善之长。而小注曰。仁为万善之首。义礼智。皆从这里出。即下所言仁者人也以下是也。故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之下。即继以仁者人也。而兼言义礼。又其下。以故字承之。以示脩道以仁之仁字。包得义礼智。而仁义礼智。莫先于脩身。盖事亲。仁也。知人。义也。知天。礼也。知人知天之两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4L 页
知字为智也。此释脩道以仁之义也。脩道以仁之仁字。合四德而统言之也。仁者人也之仁字。分四德而偏言之也。
答。智仁勇。是脩道底事。仁是本心亲切底。恐不可以智仁勇为脩道以仁也。仁字自是有偏言专言底道理。若曰。就此而可见仁包四德之意则可。今曰。孔子以故字承之。以示仁字之包四德则恐未安。大抵读书。须虚心游意。平铺放著。自有意味。必欲字字比校。句句对勘。鲜有不堕于牵合傅会之病也。
二十五章首节。自成之自。是言自然。自道之自。是言自己。于章句中所以所当等字。可见矣。物之所以自成。人之所当自行。两句固所以解诚与道之义。至于人之所当自行者则无此实心。何以行得此理。故章句作两截解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上下截解。似不可作一串看矣。末节诚者非自成己而已。章句以既有以自成释之。与前节物之所以自成。及乃为有以自成相应。似是同为自然之自。非自己之自。而小注中饶氏陈氏说。乃与而道自道之自字。同作自己意说。与章句本意不合。似不可从。
答。物之所以自成(止)诚以心言。章句作两截解。此云峰
答。智仁勇。是脩道底事。仁是本心亲切底。恐不可以智仁勇为脩道以仁也。仁字自是有偏言专言底道理。若曰。就此而可见仁包四德之意则可。今曰。孔子以故字承之。以示仁字之包四德则恐未安。大抵读书。须虚心游意。平铺放著。自有意味。必欲字字比校。句句对勘。鲜有不堕于牵合傅会之病也。
二十五章首节。自成之自。是言自然。自道之自。是言自己。于章句中所以所当等字。可见矣。物之所以自成。人之所当自行。两句固所以解诚与道之义。至于人之所当自行者则无此实心。何以行得此理。故章句作两截解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上下截解。似不可作一串看矣。末节诚者非自成己而已。章句以既有以自成释之。与前节物之所以自成。及乃为有以自成相应。似是同为自然之自。非自己之自。而小注中饶氏陈氏说。乃与而道自道之自字。同作自己意说。与章句本意不合。似不可从。
答。物之所以自成(止)诚以心言。章句作两截解。此云峰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5H 页
胡氏说。在疏注中。寻常未晓其义。章句既曰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其下继以诚以心言。则此诚字。正解上物之所以自成者而言。岂可作两截解耶。故门人有问既说物之所以自成。又云诚以心言。莫是心者物之所存主处否。朱子曰。诚以心言。是就一物上说。凡物必有是心。有是心然后有是事云云。今曰。凡物有是心则是指物之所以自成而言。岂是就行道人上说耶。章句当以朱子意看。云峰自备一说。恐不可搀入章句看也。自成二字。虽承首节为言。然对成物而言则作自己之自。亦不妨。有以自成。亦与此文同。盖首节。悬空孤立。只就物上说。下文。就实心成就上说。专做自然底意思。似少情理。然独自成就。实理浑然则亦自然而已。如此看如何。三十一章首节。章句以四者为仁义礼智四德。而溥博下章句。言五者之德。何也。小注中饶氏设难而无所发明。可疑。
答。章句言五者之德聪明睿知。即大学所谓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其中涵具仁义礼智之德。统言则只是一事。分言则各是一德。深体味之。可见其情状意思。
三十三章。凡四节。衣锦尚絅。为首节。以诗曰起之。言下
答。章句言五者之德聪明睿知。即大学所谓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其中涵具仁义礼智之德。统言则只是一事。分言则各是一德。深体味之。可见其情状意思。
三十三章。凡四节。衣锦尚絅。为首节。以诗曰起之。言下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5L 页
学立心之始而为入德之门也。潜虽伏矣。及相在尔室。为第二节。皆以诗云起之。言谨独戒惧而为入德之事也。奏假无言。及不显惟德。为第三节。皆以诗曰起之。言自脩有戒惧谨独工夫。而其功效有自然之应也。予怀明德。为第四节。以诗云起之。以形容上文不显笃恭之妙也。其所以或称诗曰。或称诗云者。固非偶然。而有别于分节者如此矣。笃恭。即首章未发之中也。天下平。即首章天地位万物育也。然首章是放开去者。故言中而又言和。此章是收敛入者。故言中而不言和欤。
答。此章分得次第固好。诗曰诗云。如此看亦得。但是文字间小小义理。不必太著力留意。不如领略取正当大意。涵泳熟复。其所得更深长矣。笃恭。言中不言和。亦可如此言。然此言笃恭。非专就未发言。见于容貌事为者。亦自然中道。盛德周旋中礼。不见有为之迹。亦不害为至德之渊微也。
第一支。自首章至十一章。为第一支。中和乃中庸之体。中庸乃中和之用。第二章。子思引夫子之言。始变中和言中庸。继又子思自言。而释其意曰。君子之中庸。以其戒慎恐惧。而小人之反中庸。以其无所忌惮。
答。以余所闻。首章为第一支。其下十章。所以證明此一
答。此章分得次第固好。诗曰诗云。如此看亦得。但是文字间小小义理。不必太著力留意。不如领略取正当大意。涵泳熟复。其所得更深长矣。笃恭。言中不言和。亦可如此言。然此言笃恭。非专就未发言。见于容貌事为者。亦自然中道。盛德周旋中礼。不见有为之迹。亦不害为至德之渊微也。
第一支。自首章至十一章。为第一支。中和乃中庸之体。中庸乃中和之用。第二章。子思引夫子之言。始变中和言中庸。继又子思自言。而释其意曰。君子之中庸。以其戒慎恐惧。而小人之反中庸。以其无所忌惮。
答。以余所闻。首章为第一支。其下十章。所以證明此一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6H 页
支之意。譬则支中之节。不可并称为支也。二三四支皆然。中和。就性情上论其理。中庸。就行事上论其德。有能与所能之分。恐不可相对为体用也。继又子思自言而释其意。蔡氏亦如此说。然恐当商量。盖此十章。子思引孔子之言。以明首章已说之必然。非逐章引师说合己言。更互推演也。下九章。全是夫子之言。则不应此章独异。且下章两说交互处。章句必皆发明。如二十八章以上。孔子之言。此以下子思之言。此又引孔子之言。不啻分明。岂应此章而独不然。故疑蔡说非朱子之本意也。第二支。中庸乃道之用而著见于事物者也。
答。此与上所论中庸乃中和之用。同为未安。恐不可如此说。
第二十一章为三支。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此天道人道之所以分也。第一支言中庸。第二支言费隐。其言道之体用。蔑以加矣。于此特以知道行道之难易言。此其所以继中庸费隐而为第三支欤。
答。第一支。言道之大纲而继之以智仁勇。第二支。言道之间架而开之以明善诚身。皆示之以造道成德之工矣。至第三支则以天道人道错言。以明圣人无事于学。
答。此与上所论中庸乃中和之用。同为未安。恐不可如此说。
第二十一章为三支。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此天道人道之所以分也。第一支言中庸。第二支言费隐。其言道之体用。蔑以加矣。于此特以知道行道之难易言。此其所以继中庸费隐而为第三支欤。
答。第一支。言道之大纲而继之以智仁勇。第二支。言道之间架而开之以明善诚身。皆示之以造道成德之工矣。至第三支则以天道人道错言。以明圣人无事于学。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6L 页
而自然中道。下此则当用功以底于极。首章章句。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已是此意如太极图说西铭。都是此意。非特以知道行道之难易言之而已。只据鄙见。略有所贡。得失亦不能自信。惟在商量裁教耳。其馀尽有好处。有见得到处。不暇一一提起。亦惟照量。
上大山先生(乙未)
书面称谓。责谕至此。不胜惶悚。但此称乃古今师生间通用者。朱夫子虽辞夫子之称。而未闻并与此称而辞之也。且今世医卜曲艺。犹且以此称加之于其师。而独吾儒家。郑重而罕用焉。寻常所未喻也。昌载之登门下有年。才识谫劣。疾病侵寻。虽无实得于身心。而同得好德之天。尚有愿学之心。则书之以古今通用之称。似未为不可。幸赐恕察如何。中庸疑义。伏蒙镌谕。勤挚无馀。披读再三。迷晦稍释。而其中四条。终有所未解者。不免再烦具禀。更加斤教。使蒙滞晓然。千万。
别纸
不可谓发前章之未发
此条。鄙语本于小注饶氏说。盖十二章虽兼言费隐。而自第二节以下至十五章。所说率皆详于费而不及隐。才说费处。隐即在其中而已。正所谓引而不发之意也。
上大山先生(乙未)
书面称谓。责谕至此。不胜惶悚。但此称乃古今师生间通用者。朱夫子虽辞夫子之称。而未闻并与此称而辞之也。且今世医卜曲艺。犹且以此称加之于其师。而独吾儒家。郑重而罕用焉。寻常所未喻也。昌载之登门下有年。才识谫劣。疾病侵寻。虽无实得于身心。而同得好德之天。尚有愿学之心。则书之以古今通用之称。似未为不可。幸赐恕察如何。中庸疑义。伏蒙镌谕。勤挚无馀。披读再三。迷晦稍释。而其中四条。终有所未解者。不免再烦具禀。更加斤教。使蒙滞晓然。千万。
别纸
不可谓发前章之未发
此条。鄙语本于小注饶氏说。盖十二章虽兼言费隐。而自第二节以下至十五章。所说率皆详于费而不及隐。才说费处。隐即在其中而已。正所谓引而不发之意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7H 页
此章则推隐而达于费。以不见不闻。明言隐之理。引而不发者。始发于此矣。所谓发其未发。只以隐言之。非兼费隐而言者也。由此观之。虽谓之发前章之未发。似未为不可也。
先生答。发前章之未发。不记前日盛论何居。引惹鄙说。然据今所示。意指分明无可疑。谬说当在所废也。
不可谓举中以该上(止)亦非举中以该下
鄙说所谓举中以该上下者。只以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一句言之也。盖大夫上有诸侯。士下有庶人。而独举中间大夫士。以明葬祭之礼。可见父为诸侯。子为大夫。葬以诸侯。祭以大夫。父为大夫。子为诸侯。葬以大夫。祭以诸侯。此则举中以该上也。父为诸侯。子为大夫者。诸侯国除。而其子之仕于诸候者固多矣。父为大夫。子为诸侯者。如田齐三晋皆是也。父为士。子为庶人。葬以士。祭以庶人。父为庶人。子为士。葬以庶人。祭以士。此则举中以该下也。自古中国。公卿之子为庶人。庶人之子为公卿。则父为士。子为庶人。父为庶人。子为士者。必多有之。此鄙说之所以发也。未知如何。
答。承所示。知前日认得盛意。不过有此误答。良用悚叹。
聪明睿知(止)各是一德
先生答。发前章之未发。不记前日盛论何居。引惹鄙说。然据今所示。意指分明无可疑。谬说当在所废也。
不可谓举中以该上(止)亦非举中以该下
鄙说所谓举中以该上下者。只以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一句言之也。盖大夫上有诸侯。士下有庶人。而独举中间大夫士。以明葬祭之礼。可见父为诸侯。子为大夫。葬以诸侯。祭以大夫。父为大夫。子为诸侯。葬以大夫。祭以诸侯。此则举中以该上也。父为诸侯。子为大夫者。诸侯国除。而其子之仕于诸候者固多矣。父为大夫。子为诸侯者。如田齐三晋皆是也。父为士。子为庶人。葬以士。祭以庶人。父为庶人。子为士。葬以庶人。祭以士。此则举中以该下也。自古中国。公卿之子为庶人。庶人之子为公卿。则父为士。子为庶人。父为庶人。子为士者。必多有之。此鄙说之所以发也。未知如何。
答。承所示。知前日认得盛意。不过有此误答。良用悚叹。
聪明睿知(止)各是一德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7L 页
此个意思浅陋。亦粗有窥斑。所仰问者。只是溥博下章句五者之德一句也。统言则聪明睿知。包了仁义礼智。各言则仁义礼智。自聪明睿知中流出。以此言之则章句当以四者之德。充积于中为言。而乃并与聪明睿知。为五者之德。首节小注中饶氏。设难而无所发明。故前书仰禀。而下诲中不及此义。虽非大关于义理者。而未蒙照管故更禀。
答。聪明睿知。鄙说引明德。亦觉未尽。盖此四字。特言圣人生知之资。朱子曰。睿知。充扩得较大。与泛言人心虚灵知觉者不同。其中含具四德。然既曰足以有临。则亦以时发见于外。既有发见则其素有充积于中可知。如舜之浚哲。武王之亶聪明。亦其一證。
此言笃恭非专就未发言(止)至德之渊微
鄙说所谓笃恭即未发之中云者。本于小注胡氏说。盖不显笃恭。乃敬以直内时也。内直则外自方。然到得外方时。敬已显于声色矣。岂得谓之不显乎。惟其戒慎恐惧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至静之中。无所偏倚。故此心虽藏在里面。无迹可寻。而自然之应。至于百辟刑天下平矣。章句曰。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谓之深者。似指藏在里面者言。恐不指见于容貌事为者言也。胡氏所谓
答。聪明睿知。鄙说引明德。亦觉未尽。盖此四字。特言圣人生知之资。朱子曰。睿知。充扩得较大。与泛言人心虚灵知觉者不同。其中含具四德。然既曰足以有临。则亦以时发见于外。既有发见则其素有充积于中可知。如舜之浚哲。武王之亶聪明。亦其一證。
此言笃恭非专就未发言(止)至德之渊微
鄙说所谓笃恭即未发之中云者。本于小注胡氏说。盖不显笃恭。乃敬以直内时也。内直则外自方。然到得外方时。敬已显于声色矣。岂得谓之不显乎。惟其戒慎恐惧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至静之中。无所偏倚。故此心虽藏在里面。无迹可寻。而自然之应。至于百辟刑天下平矣。章句曰。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谓之深者。似指藏在里面者言。恐不指见于容貌事为者言也。胡氏所谓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8H 页
益致其中。及未发而敬云者。其不指此耶。
答。笃恭。乃敬以直内时。此说在胡氏注。然鄙意寻常未晓。盖此章。自谨独戒惧做工夫。其于未发境界。涵养已至。至此则德成道凝。为中庸之极功。盖举其德之全体而言其不显之妙耳。若专归以未发之中。则其发见而著于用者。不足为无声无臭之妙。而中庸一篇结杀处。只举其体而遗其用耳。前章。论至诚之道为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复加。下章不显笃恭。亦赞叹前章之意耳。然曰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则非专指未发之谓。而承之以其渊其天。非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则其为不显渊微之妙。亦可知矣。朱子之意。未见有如此。而特疏家言之耳。如舜恭己正南面而无为而治。亦是笃恭而天下平之义。然所谓无为恭己者。亦言不见其有为之迹。非谢事绝物。全无动用之谓也。鄙见滞泥。未能领会于盛谕。幸更赐反复。终归于至当之归。深所望也。
上大山先生(丙申)
昨进门下。出于多年阻拜之馀。而巧值扰甚。竟失从容陪侍。下怀怅缺。迨犹未释。比来寒威猝紧。伏惟履道体候茂膺蔓福。昌载。伤风窘雨。仅得寻巢而宿痾添苦。复
答。笃恭。乃敬以直内时。此说在胡氏注。然鄙意寻常未晓。盖此章。自谨独戒惧做工夫。其于未发境界。涵养已至。至此则德成道凝。为中庸之极功。盖举其德之全体而言其不显之妙耳。若专归以未发之中。则其发见而著于用者。不足为无声无臭之妙。而中庸一篇结杀处。只举其体而遗其用耳。前章。论至诚之道为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复加。下章不显笃恭。亦赞叹前章之意耳。然曰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则非专指未发之谓。而承之以其渊其天。非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则其为不显渊微之妙。亦可知矣。朱子之意。未见有如此。而特疏家言之耳。如舜恭己正南面而无为而治。亦是笃恭而天下平之义。然所谓无为恭己者。亦言不见其有为之迹。非谢事绝物。全无动用之谓也。鄙见滞泥。未能领会于盛谕。幸更赐反复。终归于至当之归。深所望也。
上大山先生(丙申)
昨进门下。出于多年阻拜之馀。而巧值扰甚。竟失从容陪侍。下怀怅缺。迨犹未释。比来寒威猝紧。伏惟履道体候茂膺蔓福。昌载。伤风窘雨。仅得寻巢而宿痾添苦。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8L 页
作坏蛰之物。悯且柰何。先祖墓铭。伏蒙破戒垂许。使幽竁生光。其为合族之感何如哉。若并惠手写。留作传家之宝则又幸之幸也。大学疑义。幸蒙剖释。读书治心之密付三昧。尽在是矣。第恨其承坼后时。七年之间。枉用心力也。从今以往。拟作坐右铭。朝夕观省。庶可以少发蒙滞之见。而其中三条。有未晓者。别纸具禀。更赐批诲如何。
别纸
工夫大阶级(止)功效小节次
按经文小注。以知止一节。为纲领功效。以物格知至一节。为条目功效。今反以知至意诚为工夫阶级。独以知止能得为功效节次。或者有违于注文之意。只得依旧文。去工夫功效字。未知如何。
先生答。当时未及思量。承示果然。恐当去工夫功效字。
表里如一(止)恐无差殊
承下诲后。反而思之则或问欲以快乎己之目。欲以足乎己之鼻。及语类快足我之志愿等语。其于表里如一之义。果无差殊。而但如此则必能去之得之一转语。有未可晓者。盖恶臭己所恶。去之而后为快。而其快也出于真情。表里如一矣。好色己所好。得之而后为足。而其
别纸
工夫大阶级(止)功效小节次
按经文小注。以知止一节。为纲领功效。以物格知至一节。为条目功效。今反以知至意诚为工夫阶级。独以知止能得为功效节次。或者有违于注文之意。只得依旧文。去工夫功效字。未知如何。
先生答。当时未及思量。承示果然。恐当去工夫功效字。
表里如一(止)恐无差殊
承下诲后。反而思之则或问欲以快乎己之目。欲以足乎己之鼻。及语类快足我之志愿等语。其于表里如一之义。果无差殊。而但如此则必能去之得之一转语。有未可晓者。盖恶臭己所恶。去之而后为快。而其快也出于真情。表里如一矣。好色己所好。得之而后为足。而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9H 页
足也亦出于真情。表里如一矣。以此言之则所谓表里如一者。盖言去之得之而快且足焉者。皆出真情而无一毫虚伪为人之意也。如曰。表里如一则必能去之得之。无乃或近于倒说了耶。
答。年前谬为说如此。未暇更检。日前偶然披阅。觉得倒说。改之云固是自谦。然真实去之得之。方能如此云云。盖因其文而略加修括。未甚痛快。然于大义莫无悖否。
循物无违(止)恐或未然
胡云峰所谓道即絜矩之道。据章句说。其不可从明矣。而至于忠与信并为做恕之本。则以陈北溪所谓忠信为絜矩之本一语观之。亦可知矣。下诲之直以信字为恕。而不可为做恕之本者。如有先儒说可考者。更为垂示伏望。
答。再检看。鄙说果谬。盖信字发于行事上。与忠之专就尽己上说。虽有表里之分。而与推己及物。意思工夫全然不同。就及物处。事事靠实而无违焉。即所谓信也。此数条。皆鄙见差处。得荷一一拈出。讲论之有益于人如此。奚啻弃敝屩而得珠玉耶。若得从容对讨。拚得旬月工夫。所得奚啻倍蓰。而邈然不可得。徒有怅想而已。
上大山先生(己亥)
答。年前谬为说如此。未暇更检。日前偶然披阅。觉得倒说。改之云固是自谦。然真实去之得之。方能如此云云。盖因其文而略加修括。未甚痛快。然于大义莫无悖否。
循物无违(止)恐或未然
胡云峰所谓道即絜矩之道。据章句说。其不可从明矣。而至于忠与信并为做恕之本。则以陈北溪所谓忠信为絜矩之本一语观之。亦可知矣。下诲之直以信字为恕。而不可为做恕之本者。如有先儒说可考者。更为垂示伏望。
答。再检看。鄙说果谬。盖信字发于行事上。与忠之专就尽己上说。虽有表里之分。而与推己及物。意思工夫全然不同。就及物处。事事靠实而无违焉。即所谓信也。此数条。皆鄙见差处。得荷一一拈出。讲论之有益于人如此。奚啻弃敝屩而得珠玉耶。若得从容对讨。拚得旬月工夫。所得奚啻倍蓰。而邈然不可得。徒有怅想而已。
上大山先生(己亥)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89L 页
新年已四月。尚未得奉一纸仰候起居。人事之绝。一至此耶。际玆清和。伏惟道体增福。昌载。病伏以来。以朱夫子屏人事捐书册之训。揭诸坐右。朝夕观省。而兀然终日。无所用心则昏气益乘。睡魔交集。其于调病。亦觉无利益。故近日未免破戒。随分少近书册耳。最长房傍题事。曾见沙溪说。寻常意见。徒知题之之为是。年前伏承下教。始知岭中无改题傍注之例。继见畿内一士人。其人素称深于礼学。语及此事。严辞峻斥。至以夺宗勘断。自是之后。不敢复主沙溪说。近得葛庵答人问及黄龙冈说。皆以改题为是。而以沙溪说为据。若是则岭中之禁切傍题。出于谁氏说而昉于何时欤。幸望详教。岁初有一友生冠其子。来询仪节。因搜集诸家说。录在各条之下。而以愚按结之。极知僭猥。而不敢有问而无答。且若并列诸说而终无指一。则行礼者无所适从故也。既有是事。恐有自误误人之患。敢此呈上。并赐斤正如何。
别纸
最长房傍题云云
先生答。祧主改题之疑。先辈所见。互有甲乙。沙溪主当改之论。而愚伏以为不可改。故岭中多从之者。盖家礼大祥章云。族人有亲未尽者。则迁于最长之房。其馀皆
别纸
最长房傍题云云
先生答。祧主改题之疑。先辈所见。互有甲乙。沙溪主当改之论。而愚伏以为不可改。故岭中多从之者。盖家礼大祥章云。族人有亲未尽者。则迁于最长之房。其馀皆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0H 页
改题主而递迁之云云。观其馀皆改之文则似为祧主不改之證。且高祖有服之亲。而遽行埋瘗。非人情之所安。故迁奉之礼。后贤之所义起。无变于宗孙之名。而权宜奉祀。以存不敢自擅之意。且最长多是年纪衰暮之人。数数改题。亦所未安。愚伏之意。其或出于此欤。外家文字。适有推荣之恩。不得已而改题。故引沙溪说为證。非为人家通行之例也。礼家各守所见。便同聚讼。而至以夺宗勘罪则又深文矣。
冠礼男子年十五(止)皆可冠
附注司马温公云云
答。此是朱子本注。小注中杨氏复曰者。即附注也。唐本。去杨氏复曰四字。而只以附注二字。阴刻以标之。盛论前后言附注处。恐当改。
因丧而冠
虽斩衰无害
答。礼意盖谓齐衰以下。可以父命冠。而斩衰则无所受命。(见礼记注)古今礼家。皆祖此说。只得遵行。恐不可以义起也。
主人告于祠堂
南溪说。冠者是三从弟。则只告冠者所自出之主。
冠礼男子年十五(止)皆可冠
附注司马温公云云
答。此是朱子本注。小注中杨氏复曰者。即附注也。唐本。去杨氏复曰四字。而只以附注二字。阴刻以标之。盛论前后言附注处。恐当改。
因丧而冠
虽斩衰无害
答。礼意盖谓齐衰以下。可以父命冠。而斩衰则无所受命。(见礼记注)古今礼家。皆祖此说。只得遵行。恐不可以义起也。
主人告于祠堂
南溪说。冠者是三从弟。则只告冠者所自出之主。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0L 页
答。礼。有事则告。宗子为主人。冠族人之子。而只告高祖。不遍告于曾祖祖父可乎。家礼祝。列书四代而称某亲之子某云云。则三从弟亦包在其中矣。近来诸家礼说甚多。而只取南溪。又逐疑攻破。转成丛杂。此等未可截去。取其最精当者。以补诸说之未备如何。
前一日宿宾
小注。作某二字。疑衍。
答。某。疑首之误。宗子自冠。则改子某二字作首。恐当。
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阼阶下少东者。在堂之东壁下南端也。
答。家礼。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阶下少东西向。子弟亲戚僮仆在其后。重行北上云云。盖宾未至。先序立于阼阶下。及宾至则主人迎入。升堂行事。而子弟亲戚以下。仍在阶下之位。若主人本位在东壁下南端。则不应云阼阶下少东。与子弟僮仆重行也。若子弟僮仆俱序于堂之东壁下。则岂不杂乱而几于无地之可容乎。
揖让至阶
如欲准礼则门内庭中。立竿以代之。而成三揖。
答。贵贱异势。古今殊宜。入门分庭至阶。亦足以备三让之数。本注之意。或出于此欤。若一一泥于古迹则仪节
前一日宿宾
小注。作某二字。疑衍。
答。某。疑首之误。宗子自冠。则改子某二字作首。恐当。
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阼阶下少东者。在堂之东壁下南端也。
答。家礼。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阶下少东西向。子弟亲戚僮仆在其后。重行北上云云。盖宾未至。先序立于阼阶下。及宾至则主人迎入。升堂行事。而子弟亲戚以下。仍在阶下之位。若主人本位在东壁下南端。则不应云阼阶下少东。与子弟僮仆重行也。若子弟僮仆俱序于堂之东壁下。则岂不杂乱而几于无地之可容乎。
揖让至阶
如欲准礼则门内庭中。立竿以代之。而成三揖。
答。贵贱异势。古今殊宜。入门分庭至阶。亦足以备三让之数。本注之意。或出于此欤。若一一泥于古迹则仪节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1H 页
虽若分明。而诚意或反不足。易有关中役文之弊。如何。
宾揖将冠者就席
附注所谓宾揖将冠者出房。可疑云云。
答。此章乃朱子本注。而出房二字可疑。前章既云出房南面。则不应更有出房之节。再加以下。直云出房南向立良久。则不应于此独有揖出之仪。先辈皆疑其衍。今当从之。
南溪直以为衍者得之。而不以宾揖以下为衍。是未可知。
答。出房二字固疑衍。而宾揖将冠者五字。恐不可阙。盖冠者。出房南面立而已。宾揖之。使立于席右向席。俟赞者之兴立。然后更揖而即席。有曲折。有渐次。何可尽以为衍也。盛论从丘仪。以置栉𢄼掠录于前章。故疑此揖之为衍。然有司既前已具之矣。赞者之取以置之。直顷刻事耳。何事势之相妨耶。此本温公书仪。而朱子略加删润为此注。后学只当遵用。丘仪之任意移易。已有专辄之僭。而来说直以丘仪为较优。容易判断。得无汰哉之讥乎。
乃醮
将冠者就席。醮席之右也。右指席之北端也。
宾揖将冠者就席
附注所谓宾揖将冠者出房。可疑云云。
答。此章乃朱子本注。而出房二字可疑。前章既云出房南面。则不应更有出房之节。再加以下。直云出房南向立良久。则不应于此独有揖出之仪。先辈皆疑其衍。今当从之。
南溪直以为衍者得之。而不以宾揖以下为衍。是未可知。
答。出房二字固疑衍。而宾揖将冠者五字。恐不可阙。盖冠者。出房南面立而已。宾揖之。使立于席右向席。俟赞者之兴立。然后更揖而即席。有曲折。有渐次。何可尽以为衍也。盛论从丘仪。以置栉𢄼掠录于前章。故疑此揖之为衍。然有司既前已具之矣。赞者之取以置之。直顷刻事耳。何事势之相妨耶。此本温公书仪。而朱子略加删润为此注。后学只当遵用。丘仪之任意移易。已有专辄之僭。而来说直以丘仪为较优。容易判断。得无汰哉之讥乎。
乃醮
将冠者就席。醮席之右也。右指席之北端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1L 页
答。凡席以东西为左右。南北为前末。冠者就席右南向。受祝再拜而后方升席受盏。前此盖未即席矣。然则席右者。指席之西端之下。受祝而方自西升席。啐酒而后降席而复拜矣。受盏于席前而跪啐于席末。皆在席上。今指右为北则是醮席为西向。而降席而后方啐矣。诸家说。寻常未晓。未知别有明證耶。
冠者见于尊长
昏礼妇见舅姑云云
答。昏礼。舅姑坐于堂上。东西相向。妇立阼阶下。北面拜舅姑。若有祖父母。南向坐而舅姑立于东西。则是舅姑压于所尊。不能坐受其拜。而妇亦不得伸其私敬于舅姑矣。冠礼。主人告祠堂注。主人。冠者之祖父则祖固在矣。而既冠而见。则父母。堂中南面受拜。同居有尊长。则父母以冠者诣其室拜。告庙而祖主之者。以祖之为宗子也。冠见而先父母者。使其子伸其敬于父母。而不以祖之尊压之也。然则同居之尊长。统指祖父母与诸尊于父者耳。
冠仪母拜之
叶氏曰云云
答。古礼。母拜之。而温公书仪。以为今则难行。为之起立
冠者见于尊长
昏礼妇见舅姑云云
答。昏礼。舅姑坐于堂上。东西相向。妇立阼阶下。北面拜舅姑。若有祖父母。南向坐而舅姑立于东西。则是舅姑压于所尊。不能坐受其拜。而妇亦不得伸其私敬于舅姑矣。冠礼。主人告祠堂注。主人。冠者之祖父则祖固在矣。而既冠而见。则父母。堂中南面受拜。同居有尊长。则父母以冠者诣其室拜。告庙而祖主之者。以祖之为宗子也。冠见而先父母者。使其子伸其敬于父母。而不以祖之尊压之也。然则同居之尊长。统指祖父母与诸尊于父者耳。
冠仪母拜之
叶氏曰云云
答。古礼。母拜之。而温公书仪。以为今则难行。为之起立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2H 页
可也。家礼。因书仪而加一父字。必有深意。盖但为之起则无嫌于屈。而成人而与为礼。则虽以父之尊。而亦不妨与母同其起也。礼意宛转。古今承用。而特然致疑。莫无专辄之嫌否。将冠之际。父在宗子之右。既冠而见宗子。父不可并坐受礼则见于私室。固也。本注同居有尊长。父母以冠者诣其室。则父母固同在坐矣。岂可言冠毕而即见于父。自母以下。必于别处见也。
三加冠服
答。始加。用缁冠甚好。再三加。用笠子儒巾亦好。但三加既用襕衫。则以所谓软巾者为三加。恐或相称矣。然则再加当用何物。儒巾为礼服。或近古否。笠子乃常著之服。亦用于祭祀之际。与古者笠子有异。用之亦恐无害耳。生员既著襕衫。遂废青衫。今不可得用。愚意只用青道袍之类。恐无妨。革带。古者布衣韦带之士。皆无官者之服。家礼所云。恐非有官品带之谓。如今儒士所著一条革带何妨。
上大山先生(庚子)
冠礼考定之作。只出于一时朋侪间。求示仪节。今承下诲。始觉病处之无数。其中认本注为附注。尤是大头段也。此非平日意见本自如是。病昏中。为周氏复及问解
三加冠服
答。始加。用缁冠甚好。再三加。用笠子儒巾亦好。但三加既用襕衫。则以所谓软巾者为三加。恐或相称矣。然则再加当用何物。儒巾为礼服。或近古否。笠子乃常著之服。亦用于祭祀之际。与古者笠子有异。用之亦恐无害耳。生员既著襕衫。遂废青衫。今不可得用。愚意只用青道袍之类。恐无妨。革带。古者布衣韦带之士。皆无官者之服。家礼所云。恐非有官品带之谓。如今儒士所著一条革带何妨。
上大山先生(庚子)
冠礼考定之作。只出于一时朋侪间。求示仪节。今承下诲。始觉病处之无数。其中认本注为附注。尤是大头段也。此非平日意见本自如是。病昏中。为周氏复及问解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2L 页
辑览诸说所眩。致此误错。良可瞿然。书附注处。尽改为本注。而后诸说之同异得失。皆有所折衷。其他鄙说误处。并依下诲改正。间或备录下诲。以示其往复归正。而第有数条疑处。别纸仰禀。改正本亦必多舛误。伏乞更赐批诲。近日或偷神气粗醒时。温理心经一过。稍觉心火降伏。意思平了。不但得力于治心。亦可得力于调病。但不能发声成读。只默坐看过。犹贤乎已耶。改定本。如无大错。或以一语手书卷端以归之。亦幸矣。
别纸
革带代以儒士所著一条革带
按。朱子既曰。革带。今有銙子。古人却是环子。钉于革带。考證亦曰。革带。士庶通服。但以銙子分贵贱云。而明著金犀银铁之异等。则其制似如今品带。但有士庶通服之异于今耳。若以一条革带。无銙无环而用代革带。得无名实之不相称耶。丝条既有丘说。且为今日见行之时制。得之甚易而用之无碍。丘说虽不可尽信。而如此等处。遵用亦似无妨耶。
先生答。革带一段。只缘古之革带。今士庶不可通用。故谓一条革带。可借以用之。盖取义于用今服之意。然丘说丝条带。既有可据。恐当从来说。
别纸
革带代以儒士所著一条革带
按。朱子既曰。革带。今有銙子。古人却是环子。钉于革带。考證亦曰。革带。士庶通服。但以銙子分贵贱云。而明著金犀银铁之异等。则其制似如今品带。但有士庶通服之异于今耳。若以一条革带。无銙无环而用代革带。得无名实之不相称耶。丝条既有丘说。且为今日见行之时制。得之甚易而用之无碍。丘说虽不可尽信。而如此等处。遵用亦似无妨耶。
先生答。革带一段。只缘古之革带。今士庶不可通用。故谓一条革带。可借以用之。盖取义于用今服之意。然丘说丝条带。既有可据。恐当从来说。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3H 页
近来礼说甚多。而只取南溪。又逐疑攻破。转成丛杂。
按礼说虽甚多。而其论冠礼处。如退溪,寒冈,旅轩集中。亦绝无而仅有。可知冠礼之废久矣。独南溪说中。多有往复论辨之语。其合于经义而可以破后人之疑者。虽多而不厌。其不合经义处。亦不免引古證今。略加辨破。使行礼者有所的从。不至眩于所守。此所以不避丛杂而冒为之者。伏未知如何。
答。南溪说。往往有不必采者。而曲为辨说。似涉多事。故妄有云云。然其理到之言。虽多而何厌耶。
席以东西为左右。南北为前末(止)席右者。指席之西端之下。
按冠席醮席之以北为右。以南为左。士冠礼注及考證河西之说皆如是。虽无别般明證。言其所以然者。而诸家说不应皆误。似可为据。以意推之。此席虽不西向而以东为上。以西为下。试令人东首西足而卧。则北固为右而南固为左。此席左右之义。或出于此耶。礼疏明言席末者席西头云。则以南北为前末。而指西头为右。恐非疏意。盖冠者于席北端之下。南向受祝。再拜而后回。从西头升席。所谓升由下也。就席之南端祭酒。然后退就席西端跪啐。所谓啐酒席末也。此时冠者虽不中席
按礼说虽甚多。而其论冠礼处。如退溪,寒冈,旅轩集中。亦绝无而仅有。可知冠礼之废久矣。独南溪说中。多有往复论辨之语。其合于经义而可以破后人之疑者。虽多而不厌。其不合经义处。亦不免引古證今。略加辨破。使行礼者有所的从。不至眩于所守。此所以不避丛杂而冒为之者。伏未知如何。
答。南溪说。往往有不必采者。而曲为辨说。似涉多事。故妄有云云。然其理到之言。虽多而何厌耶。
席以东西为左右。南北为前末(止)席右者。指席之西端之下。
按冠席醮席之以北为右。以南为左。士冠礼注及考證河西之说皆如是。虽无别般明證。言其所以然者。而诸家说不应皆误。似可为据。以意推之。此席虽不西向而以东为上。以西为下。试令人东首西足而卧。则北固为右而南固为左。此席左右之义。或出于此耶。礼疏明言席末者席西头云。则以南北为前末。而指西头为右。恐非疏意。盖冠者于席北端之下。南向受祝。再拜而后回。从西头升席。所谓升由下也。就席之南端祭酒。然后退就席西端跪啐。所谓啐酒席末也。此时冠者虽不中席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3L 页
而退在西偏。其在席上明矣。似不可谓降席而后方啐矣。如何。
答。席以东西为左右。南北为前末。依俙记得古书中似有之。故前者辄有云云。今承覆示更考。当以来说为正。学之得于讲论如此。深愧前言之率尔也。
答大山先生
月前。弊乡一友生。归自门下。奉致下问书。伏读惶感。不知所以为喻。信后阅月。气体若何。进职 恩命。可见眷注之隆。我 圣上春秋鼎盛。睿质天成。侧席旁招。思闻启沃之言。而先生首被宠擢。骑省虽非论思之职。如得登对。庶有辅导君德之益。伏想暮境摄养之中。恐无排寒上道之势。诚为斯道斯世之慨也。绍修洞主。委昌载以讲说之任。自顾无似。本不足以堪此。院斋距弊庐。五里而近。且坏蛰多年。意念常觉郁郁。欲为一时畅叙之计。来留斋席已一朔。而肢体不收。拜跪多碍。稠中酬接。甚觉难堪。神识昏昧。些小旧闻。亦无以说与人。恨不能量而后入也。曾所裒稡礼书。近借村秀。整顿草件。如得缮写。当即仰质也。近日见闻有疑处。别纸具禀。批诲幸甚。
别纸
答。席以东西为左右。南北为前末。依俙记得古书中似有之。故前者辄有云云。今承覆示更考。当以来说为正。学之得于讲论如此。深愧前言之率尔也。
答大山先生
月前。弊乡一友生。归自门下。奉致下问书。伏读惶感。不知所以为喻。信后阅月。气体若何。进职 恩命。可见眷注之隆。我 圣上春秋鼎盛。睿质天成。侧席旁招。思闻启沃之言。而先生首被宠擢。骑省虽非论思之职。如得登对。庶有辅导君德之益。伏想暮境摄养之中。恐无排寒上道之势。诚为斯道斯世之慨也。绍修洞主。委昌载以讲说之任。自顾无似。本不足以堪此。院斋距弊庐。五里而近。且坏蛰多年。意念常觉郁郁。欲为一时畅叙之计。来留斋席已一朔。而肢体不收。拜跪多碍。稠中酬接。甚觉难堪。神识昏昧。些小旧闻。亦无以说与人。恨不能量而后入也。曾所裒稡礼书。近借村秀。整顿草件。如得缮写。当即仰质也。近日见闻有疑处。别纸具禀。批诲幸甚。
别纸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4H 页
成上舍彦极家。侍养服制。以期断。
按横渠既有族属有恩不加服之说。我东先辈。又皆断以服本服。心丧三年。则一依收养而服期。无乃有异于先儒说耶。
先生答。族属有恩不加服。固有横渠之说。后来所遵用。然成氏家所遭。为从祖所取养。将以传其祭祀。与族属之有恩而已者自别。故通典。荀太尉无子。养兄孙以为孙。小记所谓为祖后也。夫人情不殊。祖所养孙犹子而孙奉祖犹父。故圣人称情以定制。为人后者。无复父祖之差。同三年也云云。据此则恐当为三年。而今世所罕行。服期而申心丧。近世所通行。故顷者因人转问。亦聊诵所见行以为报。未知彼家从不从何如耳。然来谕以族属之各自祖其祖。而徒以恩服者律之。则恐太不近情也。如何。
金生章延家。追成服变除。从亡月计而行禫。
按先儒说。皆从成服后计之。满二十七月月日实数而后行禫。若从亡月计则成服后未满二十七月。柰何。
答。金生家追后成服变除之节。鄙意。先儒论以成服月日实数为节者。皆据练祥二祭而言。(朱子答曾无疑书亦然。不言禫。)练祥可追行而禫不可追行。故摸索为说。
按横渠既有族属有恩不加服之说。我东先辈。又皆断以服本服。心丧三年。则一依收养而服期。无乃有异于先儒说耶。
先生答。族属有恩不加服。固有横渠之说。后来所遵用。然成氏家所遭。为从祖所取养。将以传其祭祀。与族属之有恩而已者自别。故通典。荀太尉无子。养兄孙以为孙。小记所谓为祖后也。夫人情不殊。祖所养孙犹子而孙奉祖犹父。故圣人称情以定制。为人后者。无复父祖之差。同三年也云云。据此则恐当为三年。而今世所罕行。服期而申心丧。近世所通行。故顷者因人转问。亦聊诵所见行以为报。未知彼家从不从何如耳。然来谕以族属之各自祖其祖。而徒以恩服者律之。则恐太不近情也。如何。
金生章延家。追成服变除。从亡月计而行禫。
按先儒说。皆从成服后计之。满二十七月月日实数而后行禫。若从亡月计则成服后未满二十七月。柰何。
答。金生家追后成服变除之节。鄙意。先儒论以成服月日实数为节者。皆据练祥二祭而言。(朱子答曾无疑书亦然。不言禫。)练祥可追行而禫不可追行。故摸索为说。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4L 页
来谕。先儒说准二十七月实数者。未知见于何书。今人家遭疫疠。退行成服者。先辈不许行禫。未知其何所据。然恐亦因朱子答曾无疑书不言禫。而有此说耳。盖斩衰齐衰。方是服至二十五月而已除矣。禫服只是向吉之制。不可比数于成服之服。若过二十七月。则郑氏所谓哀情已尽。不复追服者。盖为此也。然来谕固近厚之论。而鄙言若不幸而差则流于薄矣。幸更思而见教如何。
上大山先生(辛丑)
近日伏闻有改官之 命。而未承的报。不胜纡郁。春日向和。更有 召命。或未可知。如不获终辞则量而后入。必有一定之计。而无由与闻一二。伏恨。弊门方修族谱。族弟昌镜。欲得弁文。进谒门下。非不知暮境摄养之中。不堪此等酬应。而事到手头。不得不告诉。伏乞另加垂念千万。金生家禫祭事。别纸具禀。
别纸
金生章延。归自门下而奉传下教。祥则从成服月计之。禫则从亡月计之云云。昌载窃疑一丧之中。祥禫异例。必无是理。恐传之者误也。及承别纸所教。究其指意所在。则只论过时不举一事。而所谓祥从成服。禫从亡月
上大山先生(辛丑)
近日伏闻有改官之 命。而未承的报。不胜纡郁。春日向和。更有 召命。或未可知。如不获终辞则量而后入。必有一定之计。而无由与闻一二。伏恨。弊门方修族谱。族弟昌镜。欲得弁文。进谒门下。非不知暮境摄养之中。不堪此等酬应。而事到手头。不得不告诉。伏乞另加垂念千万。金生家禫祭事。别纸具禀。
别纸
金生章延。归自门下而奉传下教。祥则从成服月计之。禫则从亡月计之云云。昌载窃疑一丧之中。祥禫异例。必无是理。恐传之者误也。及承别纸所教。究其指意所在。则只论过时不举一事。而所谓祥从成服。禫从亡月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5H 页
云者。果是金生之误听而误传之也。第过时不举。亦不能无疑。黄龙冈说。可谓详备而无馀蕴矣。夫所谓过时不举云者。似谓当禫之月。有故不得行祭。则其后月不可追举云矣。若并计未成服之月日。谓之过时而不行禫。则恐不可谓之行三年丧。且所谓三年而葬者。必再祭不禫者。恐不但哀情已极。虽以未葬不行祥禫。而成服则固已依例行之。自成服计之。已满二十七月则是为当禫之期。过此数月而后禫。方可谓之过时。若并计未成服前日月以满二十七月。则齐斩未成之前。其可谓之行丧乎。不行丧而遽除丧。恐非道理。禫虽向吉之制。而与练祥同为变除之节。则是主于服。而不但主于情也。若主于情则心丧之无禫。未可知也。若主于服则齐斩未成之月日。其不可并计明矣。先辈之不许行禫于追成服。必有所据。伏乞录示以破迷暗。幸甚。前书所告准二十七月月日实数云者。亦龙冈说也。并此录呈。
与权上舍(正运○辛巳)
薄寒中人。伏惟起处清福。易学启蒙。其得接续用工。而更有竿头之进耶。今人之鲜能留意于向上之工者。徒以科举之累。势利之诱。而终身不知返也。今执事忘情进取。养閒林泉。其有得于图书经传之中者。必有超然
与权上舍(正运○辛巳)
薄寒中人。伏惟起处清福。易学启蒙。其得接续用工。而更有竿头之进耶。今人之鲜能留意于向上之工者。徒以科举之累。势利之诱。而终身不知返也。今执事忘情进取。养閒林泉。其有得于图书经传之中者。必有超然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5L 页
独得之妙。恨未得奉听馀论以自开豁耳。算易两学。不必专工之教。鄙意不能无异同。盖算者只是六艺之一。而吾夫子既有游艺之训。则不必专工。斯为得之。至于易学则固为性命之原。穷格之本。而启蒙又羲文之奥妙。朱邵之单传。故溪门教人。必以是书为最初下手处。观于答禹秋渊及与蒙斋书。可见矣。以执事高明之见。非不及此。而犹有是教者。可见其急于践履存省之工而不欲分力也。然愚意则有得于易学。而后可以大心胸。高眼目。而于践履存省之工。亦不为小补也。幸更入雅谅而回教之如何。留戊就己。通分纳子两条。想已融会。而既承询荛。不敢自外。玆以仰质。录在别纸。详加订破。以惠蒙陋。千万切祝。传疑书。既蒙頫诺。可得付掷此便耶。
别纸
留戊就己
按留戊之留字。启蒙作留。旅轩易学图说作流。而以文势观之。流字似是。启蒙或有误誊耶。
通分纳子
分谓分母也。子谓分子也。通分。通其分母之数也。纳子。纳其分子之数也。言既通其分母得数而后。继以分子
别纸
留戊就己
按留戊之留字。启蒙作留。旅轩易学图说作流。而以文势观之。流字似是。启蒙或有误誊耶。
通分纳子
分谓分母也。子谓分子也。通分。通其分母之数也。纳子。纳其分子之数也。言既通其分母得数而后。继以分子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6H 页
加之而合计之也。如四分度之一。则四为分母而一为分子矣。如十九分度之七。则十九为分母而七为分子矣。如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则九百四十为分母而四百九十九为分子矣。如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则九百四十为分母而二百三十五为分子矣。
置二十九日(止)寄位
一日为九百四十分。故通计二十九日之分。为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当用留头乘。以九百四十乘二十九日而为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分。纳四百九十九分者。前所谓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分子数也。合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也。寄位者。既得此数后。寄置别处也。
又置十二度(止)二百二十八分
一度为十九分。故通计十二度之分则为二百二十八分。当用身外加。以十九分乘十二度而为二百二十八分。纳七分者。前所谓十九分度之七分子数也。合得二百三十五分。以乘寄位者。以此数乘之于前所寄置别处之数也。当用留头乘。以二百三十五分乘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得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为实。通分纳子之法。尽于是矣。然后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分为法。以定身除法除之。得三百六十五度二五也。
置二十九日(止)寄位
一日为九百四十分。故通计二十九日之分。为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当用留头乘。以九百四十乘二十九日而为二万七千二百六十分。纳四百九十九分者。前所谓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分子数也。合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也。寄位者。既得此数后。寄置别处也。
又置十二度(止)二百二十八分
一度为十九分。故通计十二度之分则为二百二十八分。当用身外加。以十九分乘十二度而为二百二十八分。纳七分者。前所谓十九分度之七分子数也。合得二百三十五分。以乘寄位者。以此数乘之于前所寄置别处之数也。当用留头乘。以二百三十五分乘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得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为实。通分纳子之法。尽于是矣。然后以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分为法。以定身除法除之。得三百六十五度二五也。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6L 页
答权上舍
前月初八所赐书。获拜于廿三。可想其多日留滞于银峰也。仍伏审寒律。进修馀起居珍毖。慰释何等。况满纸长笺。诱掖规警。勤挚无馀。反覆再三。开发良多。可见执事爱人以德之诚心。古人之事。执事能行之。甚盛甚盛。虞书。诚千古心学之祖。静里寻绎。其必有妙契处。恨未得一听馀论也。知行兼进之教。明白的确。如此而后可以绝渗漏无病败矣。大抵知之与行。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不可以偏重。昌载虽愚不知。岂以践履为非紧要工夫。而欲专用力于穷格耶。前日之云。盖明易学为性命之原。穷格之本。而于践履之工。亦不为无补也。且以大学言之。物格知至而后意诚心正。可得以言也。则知与行。虽不可以偏重。而差有用工之先后。先用力于易学。以为格致之方。而继以践履之工。似不为不可。故妄有所云云矣。语焉而不详。卒使左右有此缕缕开示。旋切愧汗。示喻穷格之弊。切中末学之病。但此非穷格为弊。所以弊者。偏重故也。若只举其失之偏重而有末流之弊。则践履流为禅学。亦岂为无弊耶。执事虽以兼进为教。而窃味来喻。欲救知边偏胜。而反涉行边偏胜。其于尊德性道问学。未知如何。启蒙頫答。破得昏惑。
前月初八所赐书。获拜于廿三。可想其多日留滞于银峰也。仍伏审寒律。进修馀起居珍毖。慰释何等。况满纸长笺。诱掖规警。勤挚无馀。反覆再三。开发良多。可见执事爱人以德之诚心。古人之事。执事能行之。甚盛甚盛。虞书。诚千古心学之祖。静里寻绎。其必有妙契处。恨未得一听馀论也。知行兼进之教。明白的确。如此而后可以绝渗漏无病败矣。大抵知之与行。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不可以偏重。昌载虽愚不知。岂以践履为非紧要工夫。而欲专用力于穷格耶。前日之云。盖明易学为性命之原。穷格之本。而于践履之工。亦不为无补也。且以大学言之。物格知至而后意诚心正。可得以言也。则知与行。虽不可以偏重。而差有用工之先后。先用力于易学。以为格致之方。而继以践履之工。似不为不可。故妄有所云云矣。语焉而不详。卒使左右有此缕缕开示。旋切愧汗。示喻穷格之弊。切中末学之病。但此非穷格为弊。所以弊者。偏重故也。若只举其失之偏重而有末流之弊。则践履流为禅学。亦岂为无弊耶。执事虽以兼进为教。而窃味来喻。欲救知边偏胜。而反涉行边偏胜。其于尊德性道问学。未知如何。启蒙頫答。破得昏惑。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7H 页
慰幸何可言。第观来教。似不无乐浑全而恶分析。盖分析近于零碎。浑全近于含糊。看得义理。虽不可太分析。而亦不可太浑全也。更赐回教幸甚。
答权上舍
悄坐寒斋。怀人政苦。此际长笺。带万重而至。其为欣倒何如哉。第缘日已曛暮。来人向他。无暇修付答书。迨以为恨。传疑书。翻阅一过而尚未能了。今承俯索。虽有姑留之教。而目今忧恼层生。似无开卷之隙。容俟整顿后。再借温绎未晚。且待执事之妙悟融会。而一听馀论。便自晓然。甚为得计于愚者。玆以呈似耳。顷不自揆。妄有论说。今观来喻。辨释明白。引譬切至。读未半而群疑冰释。始悟旧见之迷错。因窃惟念。鄙说病委。专在于先用力于易学而继以践履一语。盖践履工夫。固不可以须臾离。则安有穷格时可废践履耶。此则虽愚昧亦非不知。而但立语之际。曰先曰继云者。似谓方穷格时。权倚阁行边工夫。而必待知得尽。然后始从事于践履也。一字之错。几不免自误而误人。益知差毫谬千之为可畏也。且厌卑近而骛高远。忽平易而语艰深。诚为学者大病。易之为书。虽为穷格之本。性命之原。而比之庸学语孟及心近诸书。则高远也艰深也。昌载先易学之论。不
答权上舍
悄坐寒斋。怀人政苦。此际长笺。带万重而至。其为欣倒何如哉。第缘日已曛暮。来人向他。无暇修付答书。迨以为恨。传疑书。翻阅一过而尚未能了。今承俯索。虽有姑留之教。而目今忧恼层生。似无开卷之隙。容俟整顿后。再借温绎未晚。且待执事之妙悟融会。而一听馀论。便自晓然。甚为得计于愚者。玆以呈似耳。顷不自揆。妄有论说。今观来喻。辨释明白。引譬切至。读未半而群疑冰释。始悟旧见之迷错。因窃惟念。鄙说病委。专在于先用力于易学而继以践履一语。盖践履工夫。固不可以须臾离。则安有穷格时可废践履耶。此则虽愚昧亦非不知。而但立语之际。曰先曰继云者。似谓方穷格时。权倚阁行边工夫。而必待知得尽。然后始从事于践履也。一字之错。几不免自误而误人。益知差毫谬千之为可畏也。且厌卑近而骛高远。忽平易而语艰深。诚为学者大病。易之为书。虽为穷格之本。性命之原。而比之庸学语孟及心近诸书。则高远也艰深也。昌载先易学之论。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7L 页
知不觉中。已不免堕在通病中矣。今欲改之曰。以践履存省为本领工夫。而时用力于易学。以为穷格之一端。如此下语。未知如何。因风批诲幸甚。
答金持宪(癸未)
顷拜泮邸所赐书。谨审。无挠税驾。且有迁秩之 命。慰贺何量。第言官处地之难。诚如来喻。浅料亦不能无过计之忧。继闻休告利复。超脱樊笼。其浩然可想。而但恐 天眷隆挚。辞章未 允。则归卧之计。似难终遂耳。
答金侯(相说○庚寅)
昨暮从外还。伏见手书垂问。副以先集遗书。顾此蒙陋。何以得此。伏读惶感。不知所以为喻。家礼辑览。略加翻阅。援据该博。辨释精切。昌载。寻常读家礼。每患其句读名物多有难解处。及见此书。不待推究而涣然冰释。后学之留意家礼者。惟此为阶梯矣。独恨夫有书如此而穷乡晚生。无由得见。既幸而得之。欲与同志者共之。已具誊本一帙。分卷借书于远近侪友。而方以久假为罪。岂意温谕奖勉乃至斯耶。谨当如戒卒业。精加雠校。无负閤下不私家藏之盛意。而自顾才识。恐不足以有就。玆为愧惧耳。
与黄上舍(羽汉)
答金持宪(癸未)
顷拜泮邸所赐书。谨审。无挠税驾。且有迁秩之 命。慰贺何量。第言官处地之难。诚如来喻。浅料亦不能无过计之忧。继闻休告利复。超脱樊笼。其浩然可想。而但恐 天眷隆挚。辞章未 允。则归卧之计。似难终遂耳。
答金侯(相说○庚寅)
昨暮从外还。伏见手书垂问。副以先集遗书。顾此蒙陋。何以得此。伏读惶感。不知所以为喻。家礼辑览。略加翻阅。援据该博。辨释精切。昌载。寻常读家礼。每患其句读名物多有难解处。及见此书。不待推究而涣然冰释。后学之留意家礼者。惟此为阶梯矣。独恨夫有书如此而穷乡晚生。无由得见。既幸而得之。欲与同志者共之。已具誊本一帙。分卷借书于远近侪友。而方以久假为罪。岂意温谕奖勉乃至斯耶。谨当如戒卒业。精加雠校。无负閤下不私家藏之盛意。而自顾才识。恐不足以有就。玆为愧惧耳。
与黄上舍(羽汉)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8H 页
近因从仙庄来者。闻西旆利税。起居清迪。区区攒贺。昌载。自客冬。旧痾复作。沈淹累朔。回想昔年团圆之乐。不觉蹶然而兴怀也。就执事于近日。不无求备之责。高明之见。必有十分审处。而相爱之道。不敢不献愚。惟明者察之。退陶有言曰。士子持身如处子。处子之行。幽閒贞静而已。此孟子所以有尚志之训。而从古为士者。必谨守而不敢顷刻忽者也。近世士子。率多厌其拘检。以谨敕为乡暗。以放旷为豪杰。以忍穷守饿为拙谋。以历抵卿相为快事。虽以执事清操雅行。或不能不为俗尚所累耶。晋阳使君。虽有城化之分。半面之旧。而既非亲朋密友可以纾情素。又非耆儒宿德可以资问业。则虽卑辞固请。亦不必往。况以单匹间关之行色。触风寒远赴其门乎。彼虽长于延揽。假颜色以接之。而物色相猜之中。有以窥见我之底蕴矣。若夫海西公。自是吾党宗匠。私第燕居之时。日接何妨。而至于营廨则亦不能无嫌。巡相布政之地。固非寒士之居。声妓芬华之场。又非肄业之所。其所以被人指点。亦不可谓无苗矣。假使执事全没资身之策。而不得已为躯命计。则人或可以知仲恕之。而今执事既自有旧田庐。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乃委之惰奴之手。不经事少年。及其无秋而用不足。则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8L 页
或未免有此等行止。始信治生为学者先务也。且知两胤俱秀。正值志学之年。童稚何人。能不待长者之劝督而勤课者乎。远旆频启。鞭策或疏则学业愆期。诚非细虑。况以执事文章才器。出而需世。直是朝暮间事耳。岂可以抱负至重之身。轻自屈于人下哉。伏愿执事从今以往。阖门养精。牢著脚跟。读书奖课之馀。携藜溉苗。舒啸东皋。则閒中真趣。足以乐吾之志。岂不美哉。昌载。以至愚极陋。无所知识。而乃敢张颊舌。妄雌黄于长者行止。极知僭猥。而此实出于情谊之深。期望之切。不自知其辞之激。惟执事平心熟察。可采则采之。如其不然则斥而退之。固所甘心。昌载亦何辞之有。
与金子威(弘辅○丁亥)
自闻行遣。惘然惊叹。不知所以为喻。孰谓平日持身谨密如左右。而乃有此等境界耶。矧惟尊闱暮境。有此远离。此尤情地之难堪处。将何辞仰宽仆夫。第无妄之灾。昔贤之所不免。在我既无可致之端。则秖为世道慨。于我何有哉。且关东。我东之奇胜处。而洛寺又八景之最。得以昕夕逍遥吟弄于其间。其视乾没尘臼中者。不啻仙真之頫下界。玆又非一幸欤。愿左右以前所陈者。绝怨尤不平之气。以后所陈者。自慰羁愁。而又能随事反
与金子威(弘辅○丁亥)
自闻行遣。惘然惊叹。不知所以为喻。孰谓平日持身谨密如左右。而乃有此等境界耶。矧惟尊闱暮境。有此远离。此尤情地之难堪处。将何辞仰宽仆夫。第无妄之灾。昔贤之所不免。在我既无可致之端。则秖为世道慨。于我何有哉。且关东。我东之奇胜处。而洛寺又八景之最。得以昕夕逍遥吟弄于其间。其视乾没尘臼中者。不啻仙真之頫下界。玆又非一幸欤。愿左右以前所陈者。绝怨尤不平之气。以后所陈者。自慰羁愁。而又能随事反
梧山文集卷之二 第 399H 页
躬。动心忍性则安知今日之厄。不为异日玉成之基乎。即闻由还未久。戒行有日。层冰积雪。何以趱程于重关复岭之间耶。昌载。揆以平素。即当趋唁。且欲奉听胜地景物风谣。免为他日生客。而岁前后连有薪忧。未能谋一舍之出。只将寸许空纸。凭人奉致。何恨仰如之。
答琴显伯(乙酉)
积雨关户。块坐无聊。此际情翰。忽落于意望之外。披玩惊喜。恍若对讨情话。第审调履尚欠天和。何其一病之支离。为之奉虑无已。昌载。日前经亡弟冤祥。追悼如新。无复况绪。重以索居离群。鄙吝山积。每欲与公稳讨。为一场开豁计。而不可得也。书堂一会。连值有故。迄未设施。而当初之有此举。为与公及絅汝团栾之地居多焉。絅汝有拘未来。公又如之。此心缺望。无意成就之也。儿子全无训诲。所愧为父如公。式谷有素。将就必多。恨不得一置儿曹于座侧。俾得观感之益也。
答琴显伯(乙酉)
积雨关户。块坐无聊。此际情翰。忽落于意望之外。披玩惊喜。恍若对讨情话。第审调履尚欠天和。何其一病之支离。为之奉虑无已。昌载。日前经亡弟冤祥。追悼如新。无复况绪。重以索居离群。鄙吝山积。每欲与公稳讨。为一场开豁计。而不可得也。书堂一会。连值有故。迄未设施。而当初之有此举。为与公及絅汝团栾之地居多焉。絅汝有拘未来。公又如之。此心缺望。无意成就之也。儿子全无训诲。所愧为父如公。式谷有素。将就必多。恨不得一置儿曹于座侧。俾得观感之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