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教书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7H 页
宗系辨诬颁赦中外教书
若曰。萋斐成贝锦。 璿系受诬于百年。典谟垂日星。 宸翰辨枉于一札。涣号诞降于 紫极。解泽盍霈于青丘。惟我 太祖康献大王。天与人归。义顺名正。忠勤懋著于丽季。实迫推戴之诚。源派远联于罗朝。宁涉悖逆之族。迹未嫌于毫发。心可质于鬼神。何图罔极之谗。遂致传信之谬。自 先王恒抱至痛。逮寡躬若陨深渊。上以承祀。下以临朝。惭面目之有腼。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悯昭雪之无因。吁呼不避于频烦。颙望每切于朝夕。幸玆专对之体称。获睹申敕之丁宁。十行如纶。岂 王言之欺我。九重虽远。尚 天鉴之烛幽。况示纂载之详。且垂赍送之谕。斯乃 宗社之大庆。宜与臣庶而同欢。呜呼。釐讹反真。感 皇恩之难报。涤瑕荡垢。喜邦命之维新。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教咸镜监司俞泓书
 王若曰。临八方而统御。轸念倍切于遐荒。总一路而保釐。尽职尤在于凋敞。是材难最急于北顾。举民穷望哺于西归。念玆王迹所基。汉不忘于沛邑。况彼关岭攸隔。唐可保于剑门。顾予抚绥之虽勤。奈民生理之倍苦。有田污莱。土脉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7L 页
不得其地。才秋霜雪。风气多失其天。寒犹麻枲之在身。饥乏稻梁之糊口。守令或苛于侵渔。况在镇将。人民尽歼于疠疫。亦及马牛。死徙殆极于空虚。防戍安保其谨密。撤其墙屋。燕雀皆失其巢。投以罪辜。雉兔不安其所。既实边之无策。况固圉之有谋。跋扈狼贪。手足当絷于山獠。反覆狙诈。腹心讵输于城胡。措画苟失于斯须。成毁恐在于呼吸。抚御必有长策。政贵威德之兼。镇服要在全才。人须文武之并。惟冀授任而谋国。反乖敏德而裕民。天实儆予。悯负商后之六责。风其吹汝。愧拥宋祖之重裘。彼饥寒犹痌乃身。有谋猷若出诸己。受金瓯而无缺。责莫重于我东。举玉箸而不甘。念常悬于有北。是宜宣化而怀远。所当择贤而投艰。惟卿计虑深长。气度宏豁。驰俊彩于清署。才非白面之无能。耸风声于崇班。望系黎首之得所。肆当赋政之急。属予注意之勤。玆以卿为本道观察使兼兵马节度使。往尽乃心。务举厥职。不茹不吐。劝惩勿挠于刚柔。匪安匪游。咨度先及于鳏寡。簿书不期于时日。耕敛当省于春秋。文风稍振于比年。固宜警发而求效。武事尤替于往岁。又当训鍊而责成。惟群策先定于胸中。俾一道可运于掌上。民风厚薄。举皆领略。毋缓转化之机。山川险塞。无不周知。豫怀制变之策。苟无掣肘于内外。何难尽力于始终。官通训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8H 页
而擅裁。用示专制之意。罪大辟而禀断。益著难慎之情。庶存一日之诰言。以期二期之成绩。于戏。念卿于迈。付予之忧。发政惟贵于严明。罔曰不克。责效要在于永久。愿勿怀归。俭直既著于羔羊。歌颂可继于蔽芾。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乞递高山察访疏(庚辰)
伏以臣于前月二十七日。伏蒙 天恩。现差本职。北路凋弊。马政为急。臣当砥励顽钝。闻 命即行。而窃有私恳。迫在肝膈。虽欲不达。而亦不能自已者。臣有母在庆尚道荣川地。少多疾病。奄冉枕席。年今六十有九。桑榆之疾。日益沈痼。风寒感薄。心热乘郁。比自丁丑年来。痞隔不痢之證。辗转弥笃。癃羸危苦之状。殆将不可救矣。臣于丙子春。侥倖科第。自是年十一月系官于 朝。而情事回皇。不遑宁处。十二月旋即下去。至丁丑四月上来。五月。蒙差护送官。往赴东莱。而闻母病且重。奔来救药。不忍相离。十月。始得复 命。十一月。又告暇下归。戊寅三月上来。四月。又差 胎封书写官。历视母病。五月复 命。六月下去。七月差检阅。承 召上来。十二月下去。己卯正月。再承 恩命。而急于汤药。趁未赴 召。二月。始为上来。五月。罢归田庐。侍药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8L 页
得便。今年正月。蒙 恩赴 召。荣宠极矣。而母病依前。四月下去。五月上来。以故沾 恩五载。实仕仅十馀月。 君恩母病。相迫于情。奔驰道路。往来如狂。臣乡去 京师四百三十有馀里。而犹且药饵后期。旷废职事者已多。况此去任所八百二十馀里。南北之间。约一千二百馀里之远。则虽欲如前往来。岂有千百里之行。每办于时月之间。而疾病可相及哉。臣既已委质。义不顾私。而臣之情势。尤有所不忍者。臣生十岁。臣父见背。母年时三十馀矣。悲痛抚养。积忧成疾。转益沈痼。仅有形骸。悯悯焉望臣之长成。庶几有倚仗之地。而臣才弱冠。遽婴沈痾。臣母居常悯念。不忧其疾。而惟臣之忧。母有劬劳抚育之恩。而臣无兄弟姊妹之托。一体相依。仅能为命。而臣母之念臣。又倍于常情。盖以孀居三十馀年。乃天下穷民而无告者。惟仗臣身。同其忧苦。相须之愿。病中尤切。臣何敢留时远游。谓他人肯顾哉。南涯北塞。音问莫接。风狞雪虐。人迹未达。脱有母病日就危剧。而臣不得或闻矣。僵卧呻痛。母无聊赖。而安坐号令。子若平常。则人情不堪。天理何安。日往月来。益添痼疾。杖未得扶病。而鹤发望断于倚闾。云不能过岭。而乌情计穷于陟屺。则母子二人。各失其性。而方寸日乱。母岂能获延喘息。而臣何可安于职事哉。人之有子。人以为贺者。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9H 页
谓其疾病死生。可以相救。而至恩未报。危患莫恤。则臣固不得以为子。而三年待瓜。人事变迁。一日有违。厚罪莫赎。念及于此。悲泪先零。强向北风。何以为心。噫。臣当尽职。子当尽诚。母病不顾。则得罪于人。而伤 殿下兴孝之化。君命或后。则获戾于天。而违人臣奉公之义。臣之狼狈。亦云极矣。假使不肖之臣。弃病母远宦。春秋之觐。 国有常暇。而往还之期。动踰数月。至于一年再行。则空驿之日。殆过半岁。当此之时。职务无可代行。而邮卒因以受弊。出入之防。徒有骚扰之患。而无修复之策。臣既不孝。而不忠之罪。又不得逭矣。人臣一身。莫非 天恩。王事当前。岂有一毫之念或出于自便哉。臣固知微贱之恳。难冒陈达。而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疾痛则呼父。穷困则呼天。乃人之情。臣何敢不以直告。而自抱幽悯也。噫。鳏寡必先。仁政所贵。独子归养。军卒亦然。伏惟 圣慈。曲循私情。镌改本职。使臣母子遂疾病相救之愿。而免南北远离之虞。则 圣恩如天。生死无憾。臣无任激切恳祈之至。
乞便养疏(持平时○甲申)
伏以臣老母癃疾。惫卧南乡。汤药深情。縻掣孱身。欲仕而心不能专。欲养而情不能遂。臣之孤负夙愿。得罪清时。亦已多矣。念惟 圣朝以孝为治。风化所及。人知自励。忘亲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9L 页
徇利。深以为耻。乞符求养。皆以为荣。则微臣悯迫之情。亦或妄有希冀。而 恩除在天。便养有命。情私虽切。不可必得。趑趄踧蹜。欲陈而不敢者。今五六年矣。夫以五六年之不敢陈。而必陈于今日者。盖颓龄愈促。衰病愈痼。而爱日之情。与之愈迫。则至此而僭冒之罪。臣不得避也。噫。有亲而欲养者。人子之心。大抵皆然。而抑臣之情。尤有所痛切者。臣孩稚多疾。幸免夭札。年才弱冠。转成沈痼。臣母居常悯怛。不忧其疾。而惟臣疾之忧。或卧或起。反资扶策。一衣一食。倍劳营理。携保残命。得至今日。罔极之恩。何以为报。往在己酉。臣父见背。时则母年三十有馀。而臣亦仅免襁褓。冤号彼苍。只影相随。勤劳岁往。鹤发垂领。未亡之怨。何以为悦。臣家岭陬。与京城绝远。屈指归程。约四百三十有馀里。脱有母病危苦。而得报驰见。则还往之间。日过十蓂。及时相救。亦不可期。相离之恨。何以为慰。臣之情事。大略如此。而又无兄弟同其忧患。其零丁艰苦之状。亦皆他人之所未有也。人所未有。而臣既有之。则臣之不安于远游。情势然也。是以。犬马诚深。每切西归。而乌鸟情迫。旋即南下。奔驰道路。往来如狂。而彼此相关。去留回皇。官私无补。进退无据。而臣之狼狈。亦已穷矣。今臣之来。臣母乃与之诀曰。老病馀息。朝夕难期。天使相见。汝必得县。母子悲号。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0H 页
千里离违。言犹在耳。食息难忘。而既来之后。王事为重。微诚又薄。莫遂私愿。倚闾之望。无时可酬。而瞻云之思。惟日益切。岭音迟报。简书可怕。城漏易催。梦寐亦惊。忧惶悯迫。宿病尤苦。久废公干。莫补丝毫。臣既不孝。而不忠之罪。又不得逭矣。噫。人生七十。谓之稀年。而母之所得。又加一岁。如其所恳。终未得成。而臣之罪罚。或及于母。则一恸无涯。万死不赎。风树徒伤。列鼎何心。念及于此。五内欲崩。臣之情事。可谓戚矣。臣晚叨科第。从宦明时。思亲发白。恋阙心丹。往来省觐。时近耿光。岂非愚臣之所欲哉。第念为子为臣。情无缓急。而事君事亲。日有长短。桑榆暮景。前路无多。而葵藿馀诚。后期可图。此臣所以仰首哀鸣。而急于乞养者也。伏愿 殿下。曲循私情。特霈恩典。镌改本职。差授便邑。使尘土之臣。下以遂将母之愿。上以戴分忧之宠。则鳏寡有养。孝理愈彰。公私得便。生死无憾。臣无任迫切恳祈之至。(答曰。观尔上疏。情辞俱切。当授便邑。以遂尔养亲之志。○六月。除宁越郡守。)
宁越郡陈弊疏(乙酉)
伏以滓秽贱臣。亦荷生成。奉檄东来。母子相保。昕夕之命。莫非 恩荣。志愿已盈。感涕何言。第以 圣德所及。如天覆帱。穷乡民瘼。悉轸 宵旰。而荡弊之邑。民生已蹙。艰苦之状。溢于耳目。则宁不以民情之所冤痛而仰达于 仁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0L 页
覆之下哉。夫郡之凋弊。臣已知之传闻。而若其见而知之者。则新旧陈荒之田。或树木焉。蓬蒿焉。久近逃亡之屋。或芜没焉。颓废焉。烟火无痕。狐兔为主。气象惨然。云日亦愁。非常时所尝见者。而卒然遇之。惨目惊心。惶然为怪。及其披贡案。计人口。而与之相较。然后始知沦败之患。理所必至。而亦无足怪矣。臣切拟将此事情。仰叩 天阍。以冀 恩泽。而又念人臣受任。不尽其力之所可为者。而徒将责望于上。亦非职分之所可安也。怀愚耿耿。寒暑已换。而民穷如昨。官弊依前。则臣之迂拙。非不欲尽力。而力有所不及也。于是。开陈弊源。而冒渎仁化。亦势之所不得已也。臣谨按。宁越郡乃岭西下邑。而最为僻陋。邻于旌善平昌而为鼎足焉。盖兄弟之邑也。乱峰蔽天。奔江蹙地。形势之隘。自成穷谷。故一境之内。非山水则不能为地。而山不可耕者。以其峻也。水不可灌者。以其险也。有田皆石。有土皆黏。而禾谷不能茂。水旱易为灾。则民之根本。固已索然而无有矣。是以。编茨作壁。剥树为盖。而山鬼则其邻也。地绝南稻。岭阻东鹾。而稊稗则其食也。夫三尺之躯。不能自爱。而所居所食。一生艰苦。饥寒逼身。已无乐生之心。而土贡之徵。又从而峻迫之。民生于此地者。可谓蹙矣。而况羊肠之路。西接忠清。南连庆尚。流民之就安者。不之南则之西。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1H 页
而地已空矣。夫既适彼乐国。而饮食居息。各得其欲。则虽不无怀土之念。而讵或有首丘之望哉。此则荡败之势也。盖自六十年来。一邑运去。百孽层生。守土之臣。莫保性命。一年之内。或至叠死。而其连年而死。间年而死者。亦前后相踵而不可数也。祸变惨酷。见闻惶骇。而送死迎新。财力又竭。自是以来。讹言流播。谓之病乡。一登差牒。如入鬼窟。自分必死。人以为吊。故惟思罢递。罔念民病。替代无常。各占己私。辗转伤败。百事瓦裂。山中十室。本系残薄。而一向崩坠。已无馀矣。此则荡败之数也。夫赋役之多寡。视民土为准。而贡案所录。色目如猬。屈指计之。无虑数百。当初分定。既为偏重。而民不得堪。以民所不堪而必责于程限。则固已剥其肤矣。又况板荡之馀。而渐至于尽其髓乎。蚩蚩者氓。生长穷山。痴顽之性。有同偏塞。而其血气知觉之禀。亦与人同。则有劳而知怨。有害而知避。何独异于人哉。利害相迫。田庐不保。扶老携幼。各就渊薮。而 祖宗民社之地。已成蒿荻之场矣。是以。今之民户田结。比之前日。皆不满五分之一。而较其赋役之数。则元定之外。又有移定。移定之外。又有加定。而大小之贡。各有期会。出纳之司。皆有人情。连徵叠催。星火相迫。孑遗之民。如负海岳。其何得免于糜烂邪。此则荡败之道也。凡所谓荡败之原。大概有三。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1L 页
而一系于地势。一关于天数。一由于人事。皆当付之于无可奈何之域。而不为之计乎。噫。不可易者。地之势也。莫之为者。天之数也。固不容人力于其间。而人事之未至。人得以变通。则其可胶守前弊。而不为之更张乎。今若纾其贡赋之烦。而不尽其财。缓其徭役之苦。而不竭其力。则安居重迁。各守田里。而地势之不利者。将变为乐土。保生兴业。共享和平。而天数之不吉者。可转为泰运。然则从前所可忧者。皆囿于人事之范围。而民生之困苦。不足言也。如其不然。而欲求奇策于言语号令之间。虽 圣恩如河海。守臣如龚召。而决知其无能为也。若夫旌善,平昌。则特蒙 恩减。累年息偃。有司之论。虽非厚薄于其间。而抑无乃思之未熟乎。所谓此优于彼者。特其些小有间。而赋役之多寡。亦不止什百。援此计之。则民之劳逸。果为孰重而孰轻乎。不究其实。而徒执虚名。处置之间。高下悬绝。噫。必使败亡无馀。而后可得其 恩典邪。彼平昌等官。非不久涵于 圣泽。而终未得苏复者。以其得之于荡尽之后也。郡之疲弊。若复数年。则亦一平昌耳。如此然后虽得恤 命。而贤智之手。亦难为功。民何以知恩。国何以有益乎。为微臣今日之计。若缓其徵敛。而坐废封进。则无以供上。而近于不忠。先其期会。而立督科赋。则无以益下。而涉于为虐。可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2H 页
否狐疑。民病日痼。进退狼狈。岁月逾迈。守株愚臣。将何计而报 殿下。亦何心而见百姓乎。臣闻先儒朱子曰。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夫所谓恤民者。恤其所患。而民之患。在于赋重。不省其赋。而谓能恤民者。末也。今夫惠鲜之化。急于恤民。而臣不得奉行。则其不职之罪。已不可赦矣。若蠲赋之望。系于 圣上之裁处。而非守臣之所可为。则穷民之翘首于云天。亦切矣。 殿下爱民之诚。既无所不至。而民之望于 殿下者如此。则癃羸待哺之恳。固已默契于 渊衷。而无待于臣言也。然于恩减之际。若不能优其数而久其限。则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也。亦可谓发病救民之道乎。然则民之荣瘁死生。只在于蠲赋轻重。得之则百里桑麻。可保馀息。不得则一境丘墟。永为弃土。于斯二者。其必有所处矣。臣请撮其弊目而列之于左。其一。曰山行之弊。一年所封生物。其数极多。而乾獐乾雉。皆有添肉。快脯中脯。倍用生肉。若因元定之物而总计容入之数。则雉过三百馀首。而獐用七十馀口。是岂五六白丁之所能办哉。捕猎之役。移属民夫。而乾造之肉。责徵田结。故抛锄负网。逐日登山。呼逐之声。震惊林壑。民皆饥渴。物亦不宁。而或未入手。出布贸纳。则终年奔走之馀。田畴已荒。而甔石空矣。夫民依于食。食出于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2L 页
农。故不夺农时。为国所先。而治农之月。民皆在山而不在田。其失业流离之患。势所必至。何足怪哉。若于雉獐快脯之类。量宜优减。则沟壑之民。可得其生矣。其二。曰材木之弊。夫历遍峻岭。必择良材。则伐取之难也。出没风涛。不分生死。则流下之难也。点退该司。一视人情。则准纳之难也。凡备纳之际。有此三难。而其所贡之材。不等板吐也。椽木柧木也。吐木板子也。凡此之类。不可胜计。则其始之所以多定者。亦岂非近于山水而便于输运乎。数百年来。秦陇巨筏及京商私伐者。循山取之。首尾洛浦。滨江之地。已无可用之材矣。功役之重。比旧百倍。而踰山越险。畜困人伤。一经其役。面有鬼色。如线之力。亦何暇及于南亩哉。夫大厦万间。无以庇民。而祈寒暑雨。尽铄肤骨。则竭生灵之力。而谋不急之构。亦利害之当审者也。若于不等板吐之中。优数蠲减。则水火之民。可保其命矣。其三。曰其人之弊。数少之吏。率皆残劣。饥寒所迫。一无恒产。则其人之役。势所难办。而缮工一名。徵至七朔。所需木匹。满百有五。其将依办于何地邪。若欲必徵而无已。则将并与现存者而皆亡之。故从其逃役之吏。而抄其远近之族。别成一簿。计口收合。贸布之谷。多至二百馀石。而其移定之数。则丙子年而得旌善。丁丑年而得江陵。各添一朔。而民益病矣。八年而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3H 页
始还其本。则江陵之患。虽已免矣。十年而犹代其役。则旌善之苦。何可当也。郡与旌善。俱是残邑。而与夺之间。苦乐偏重。此岂独非天民。而每怨于劳瘁邪。若能减其元数。而还其移定。则吏民之苦。其庶乎小苏矣。其四。曰皂隶之弊。粤在丙寅年间。宗亲府一名。自铁原来。此皂隶之始也。其后一年。又有自京畿来者。乃尚瑞院一名也。甲戌军籍之时。方面之臣。明知弊郡之不能堪。移报该司。特减其一。而丁丑年之宗亲府二名。甲申年之淮安君一名。亦为分定。则虽竭死力。而尚难于办出。况信城君之一名。又定于今年邪。凡役之最苦者。必曰皂隶。故人或语及。死不欲闻。岂可拘絷流亡之民而必从其役乎。一得官帖。永辞乡土。许多价木。无处督办。则分徵军士。取足其数。亦势之所不得已也。夫军簿皆空。责及其族。而身役之外。又每循环。谓之轮皂隶。轮皂隶三字。非特军士之厄。而实一郡败亡之兆也。若依甲戌之规。而再举 恩典。只存其一。而又减其四。则军民之瘼。亦几乎小纾矣。其五。曰贡船之弊。典舰司仍朴船一只。载在贡案。其来已久。五年改槊。十年改造。而改槊之时。皆用新板。比之改造。劳费正等。故户输二船之材。而其一则偿其装造之价什物之价。其馀则补其人情之用。夫船材极长难运。而株过于七十。木匹极贵难得。而数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3L 页
盈于八十。则其震薄疲氓之患。已不可言矣。况三官并定之船。亦三年一造。而所费木绵不下二同。如羸病之中。暴疾加之。欲保馀息。不亦难乎。若将独办之船。而协力于近官。并定之船。而移属于他邑。则若保之恩。可及于倒悬之民矣。其六。曰贡炭之弊。缮工监所纳炭五十石。当初卜定。永为恒贡。而麟蹄移定。又加十石。则其稠叠之役。岂绵力之所可当哉。若埋炭直纳。则山中所备。似或不难。而防纳之人。例必刀蹬。责偿太迫。罪罚随至。故每石之价。准布一匹。而输纳之限。必及其时。六十匹之木。岂穷民之所易办哉。郡牒朝飞。里胥夕至。临门责出。不遗馀力。故在机之布。先入吏手。而呼寒之怨。剧于岁暮。夫孰知此役才毕。而民亦涂炭者乎。夫麟蹄薄邑。而弊郡之残。亦不相让。若其元贡虽未全减。而将此移定。还付本县。则如伤之泽。亦覃于荼毒之中矣。其七。曰水军之弊。收拾疲癃户才三百。而并计保率。兵过九百。则多寡之悬。不啻三倍。而其中水卒之苦。比他尤甚。故流亡已尽。一无完户。年年役债。转责一族。而一族又亡。遍及邻里。是环四境而皆为水军也。夫既克阙无丁。代防有罚。鞭箠在前。而赎布随后。是虽军卒之苦。或未暇恤。而脱有整旅之举。则其可以一册空簿。责役于辕门邪。况此邑之军。几尽赴戍于三陟。而地非要冲。时无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4H 页
警急。故率多苟取姑息。而不屑于立防。岂可剥残民之膏。供他邑之费。而不以为戚乎。夫无事则侵毒而使之苦。有虞则虚名而无所益。军民皆瘁。利害自见。量减留防之额数。而或克邻邑之旅外。又岂非养兵之要道乎。其八。曰纸匠之弊。夫纸匠一名。虽在国典。而当有所率。可给其役。则必须抄定丁夫。充补阙额。而匠人厌箕裘之习。外人戒机擭之陷。一系其役。旋即流亡。故匠有三四名之存。纸有五六司之贡。而本道所纳。其数亦多。虽色品厚薄之不一。而当不下二百馀卷。以人而较其役。一何众寡之殊绝邪。既难备楮。又苦抄纸。千百之劳。皆萃其身。故二十年前。挈类皆亡。许多纸地。尽责民间。而非业之人。无计办出。寻其流寓之处。恳乞还土。今虽苟存。而根本已摇。若复如前侵责。则其涣散之势。岂智力之所能制哉。谋国之道。决非以纸而易民。则舒其不急之用。而减其难备之数。亦岂非保民之善策乎。其九。曰药材之弊。每年常贡之数。至于四十馀品。而各种封进之数。亦为甚多。虽曰土物。而人单力薄。无以收采。况于非其产乎。若人蔘则生于郡地者。零细难用。故抱布转贸。每患不给。八十斤之数。所当减也。若牛黄则责出于白丁。而数三残户。既系山行。多方被督。莫能聊生。一部之贡。所当除也。若白芨则贸于杆城。白黑石英则贸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4L 页
于襄阳。而必徵田结。民财亦竭。可移产出之两邑也。若补骨脂及虎胫骨。则必皆远贸于京师。而价徵烟户。费亦不赀。所宜续蒙其恩泽也。药材虽是活人之物。而剥肤之痛。既切于身。何可预期于医人乎。苟得减除其所难。而移定其所无。则已病之民。可得生道。而仁寿之术。自弊邑始也。其十。曰皮物之弊。就其大者。则豹皮鹿皮之属也。就其小者。则獐皮獭皮之类也。一皆取给于木绵。而办出于结数。则其小者亦足以伤财而害民。又况其大者乎。一豹之价。至于七十匹。而又有别定之时。一鹿之价。过于四十匹。而又有并定之数。仅存疲氓。顾何能堪其烦邪。有豹在山。设阱无人。徵及民间。亦甚可悯。而若鹿则非地之有。故奉常寺所纳鹿舌。代以快脯。华使时所用生鹿。代以生獐。换色徵纳。有自来矣。 朝廷既知其无。而犹责其皮。则不几于强民而责价乎。苟能减去难得之物。而移付所产之邑。则已弊之民。只贡土宜。而苏息之策。自今日始也。右十条所陈。皆弊之大者。而若较其难供之数。则如紫檀香馀项鱼柏榛清蜜之类。厥数极多。而皆民所苦。则从前名目。是犹举一而废百也。如伤之念。默会而旁通之。则蠲除之典。亦将次第而尽之矣。且一物之不得其所。明君耻之。而弊邑之不得其所者。不止一物。则此虽罪在守令。而亦 殿下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5H 页
之所深耻也。虽一切取之。然后可以利国。民既劳瘁。亦仁政之所当恕。况取足于一残邑。或未必利乎。呜呼。奠厥山川。造化无心。一融一结。自高自深。而因地之宜。制其贡赋。则圣人之心。亦一造化也。败毁年来。百事艰难。赋役之烦。初非山水之罪。而民之视之。触目生憎。谓作害人之物。而指以为訾怨。此虽无知小民。不择所言。而其痛苦征赋之状。盖可想矣。夫一境之民。徒知山水之害。而不知其利。哀我瘅人。顾何地而奠其居乎。流离散亡之中。或有仅存馀息。而其切迫冤号之声。有使人不忍闻者。亦岂非感于冥冥。而彻于苍苍者乎。秋霜早降。百谷先枯。冬寒太严。两麦皆伤。孑遗之民。已无生道。而今年春夏之交。一晹极备。东作愆期。上下遑遑。圭璧既卒。游衍天鉴。必有任其咎者矣。且地道不吉。人心不安。至于使星。亦无经过。故百年民怨。未入询访。乾死穷壑。犹不上闻。以臣而不言。则一天之下。独有覆盆之冤。而郁未得伸矣。况臣十载孤踪。久冒近 庞。三年去国。梦寐云霄。则臣虽无状。亦不敢铺张虚说。以媚于民而诬 殿下也。若以为陈弊之说。守令之常谈。而外臣之言。轻贱而难从。则是百里之命。亦天之所废也。岂但罪在于微臣乎。于是而乃得夫子之一说。曰。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也。凡天下之物。用之有道。节之则一邑之减。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5L 页
无患于不足。不节则千百之加。亦难于有馀。惟在所用之如何耳。 殿下若于上而享先。中而奉身者。仪物相适。规制有定。则下为子孙之计。旁及戚畹之费。皆当以此推之。而无滥觞之弊矣。如此然后凡所谓害民者。方在必革之中。民无不时之役。君有爱民之实。而国之用亦无所不敷矣。顾何患于十弊哉。噫。饮啄王土。惟上所赐。则力于奉供。是民之分。而困苦之中。不能自给。奉承 王命。惟民是忧。则失于抚绥。乃臣之罪。而 圣恩之下。不能自退。二者之患。相须互迫。日夕回皇。不自为计。则今日之势。必至于溃裂板荡而后已也。视牛羊之死。而不能知去。则如臣愚妄。罚之可也。汰之可也。彼无辜之民。终不可沦胥以亡。则岂非变革之必在于今日者乎。第臣之所大惧者。上年之春。亦尝遇灾索言。已令州县条上民弊。而任事之臣。未乞 恩泽。穷民之胆。亦一崩矣。若今之所陈。或如年前之为。则彼至愚而神者。终无望哺于西归。而散而之他矣。此尤弊郡存亡之一大机也。伏愿 殿下。浚发深仁。铺张新化。不患贡赋之不裕。而患财用之不节。不忧民生之不殖。而忧弊端之不祛。则困瘁之民。可得生理。字牧之臣。必有能手。而一邑之根本。于是乎成矣。臣无任激切恳祈之至。( 上赐书曰。知尔诚心爱民。尽职不怠。凡所施为。务去民弊。予用嘉焉。仍 赐表里。)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6H 页
乞递副提学归觐疏(甲午)
伏以臣得乡家之报。臣母自前月十六日。始患胁痛。證势危急云。臣之离母。已过半年。而今年又将遒尽。则母年垂至八十有二岁矣。素患噎證。秋来益苦。惫卧床席。杖不能扶。而今又重之以他病。奄奄气息。所馀几何。臣以无状。顷蒙谬 恩。宫漏惊心。惟有涕泪盈襟耳。日月之下。顾何毫发之可补。而犹不敢告暇而归者。当此多事之时。各备驱策。自是分义之所安。况经筵之命。特下于久闲之中。耳目所及。莫不感悦。臣虽驽劣。误在讲官之后。思有以瞻望问学之美者。亦微诚之所不能已也。第以母子相救。天理至切。到此极处。兢魂靡定。不得不吁悯于 仁覆之天。其不急国事之罪。已不可逭。而今又带职而归。则道途往来之际。必多时日之滞。愚眛之身。虽不足有无。而名之曰长官。则亦事体之所不当阙也。臣实惶悯。罔知所处。臣非不知贱污之私。不可以仰渎 宸严。而怀恩告悯。亦父子之道也。伏乞 俯谅微悰。许递本职。俾得奔救母病。则公私皆得其宜。生死永无所憾。不胜迫切恳祈之至。
辞副提学疏(乙未)
伏以悯下之 天。无物不覆。虫豸之贱。亦蒙矜恤。特许恩假。奔救母病。感涕之外。罔知所为。第以臣之老母所患非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6L 页
一。胸痛胁痛噎塞眩晕之證。或连日而作。或间日而发。喘息之断续无常。人事之吉凶末分。闷泣奔遑。自致时月之淹。当此多事之际。久旷驱策之职。揆之以分。自有常罚。而今才入城。又有新除之 命。惶骇失色。心胆皆坠。臣之负罪既如此。决不可自厕于收录之地。而况兹论思之职。尤有所不敢冒居者。臣自离髫龀。两目皆病。全抛学业。虚度一生。衰疾渐痼。神思耗竭。凡遇书籍。不啻聋瞽。虽欲众中吹竽。仰报 睿眷之万一。而不可得矣。臣于年前。尝忝是职。而乱离之后。讲幄始开。心怀感悦。不暇控辞。一登席末。颠沛而退。到今思之。惊汗自泻。纵思复抗前颜。瞻望将就之美。而蹇滞之足。自不敢进。岂惟微臣置身无地。致有 朝家任职非人。其为公私之狼狈。无甚于此矣。伏乞 圣慈。俯谅危恳。抵臣瘝旷之罪。镌臣论思之职。特选深于学术者。得侍讲榻。则官人不失其宜。而分义皆得其安。臣无任切迫恳祈之至。
辞起复疏(丁酉)
臣于本月二十三日。祇奉有旨。以臣为安集使。依前召集军兵。指挥守令等事也。臣癃疾转剧。不能解人事者。日月已久。而独有忧国之衷。不眛于中。每念生无以报效尺寸。则得一死以结草于泉壤者。此愚臣之所愿也。不意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7H 页
圣旨勤恳。谕以补缀南中之事。臣之绵力。或可以仰答 圣恩。则从前所谓报效尺寸者。在于今日。而不必期待于死后也。第臣颠仆泥涂。不能为人。虽欲强策孱躯而亦不可得。惊惶悯迫。将不知所措也。天未悔祸。凶锋再逞。凡有人心。所共愤惋。臣虽驽劣。谬蒙 宠渥。至忝宰列。则一毛一发。皆系 圣恩。宁有避事之念。或萌于肠肚哉。窃念壬辰之初。本道空虚。受命之臣。凭仗天威。而有所收集者。事势然也。今者监司兵使。皆有句当。而如庆州,公山。未闻有冲冒围逼之患。凡号令自可通行而无壅于一道。若于此时。剩一官以责其任。则事或相妨。而添一烦扰也。然则起衰绖之人而当不急之任。亦岂朝廷之本意乎。臣尝于春初。闻凶计将肆。从一乡奋义之士。谋所以备军器军粮。而略补军兴。凶服对人。甚骇视听。而愤痛所迫。既不得顾念私情。至于今日。而宁独有自便之计哉。但三年通丧。天理至切。若使释衰从事。而终无所益。则是固毁先王之制。而得罪于人也。伏乞 圣慈。更察本道事势。而参以微臣所恳。还收成命。俾安哀分。则癃羸馀喘。得保于 圣恩之下。而或不无效力之日矣。臣无任涕泣恳悯之至。
再辞疏
伏以臣祇承训鍊主簿韩庆奉传有旨。谕以依前有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7L 页
旨。斯速行公。臣益知 圣念深轸本道之事。使细草之微。各效支撑之力。感激流涕。罔知所为。臣病仆泥土。时事益急。忧国之念。久成沈痛。虽服军门刍水之劳。死于道路。亦所甘心。今不可再冒 圣听。以重臣罪。而第以受命之下。当有所事。若无所事。而有所受命。则或贻侵官之害。而终无报效之实。臣于此时。其罪尤重。亦不敢嫌于烦吁。而有所泯默也。臣窃详前下有旨之辞。盖以凶锋横断一道。如监司兵使之类。皆在围匝之中。号令不通。飞报亦绝。如壬辰之初。故差臣安集之任。欲代行其事。而或有所收拾于万一也。今贼皆聚新旧之穴。中道以上。无所阻梗。凡有主管者。自治其事。自行其令。无彼此壅遏之患。其与朝廷之所尝忧者。事势已不同矣。况本道奉命之行。联镳接裾。盈溢境内。岭底数邑之力。不堪迎待供给之劳。若又添一剩官。强厕其间。则閒慢烦弊之状。秖入指目之中。有何所治之事可以依朝家所命邪。不揆事势。而必欲行之。则终未免侵人权柄。而伤败必至。此所以哀号至再而不能自已者也。伏愿 圣慈。更察本道之势。而参以所陈之恳。递臣安集之任。俾无公私狼狈之患。则残喘未绝之前。庶或免负国之罪矣。臣不胜悲号恳悯之至。
乞修父母墓疏(户曹参判时○辛丑)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8H 页
伏以臣之父母坟。在本贯荣川地。去年夏。霪潦大至。蹴破山址。倾圮之患。迫于茔域。修筑之役。急于晷刻。而不意国有大恤。普切号痛。此等私情。念不暇及。强扶残骸。奔哭 阙下。忧遑之中。寒暑已换。而襄事克完。虞哭亦毕。臣僚告暇。前后相踵。微臣分外之恳。或可以得伸于此时矣。况今春序已半。土脉将融。农功未殷。人力可贷。而霾雨之节。行且不远。则时固不可失。而势亦不可缓也。臣之私情。至此而尤有所痛迫者矣。抑念至仁所覆。物无不育。臣叨绅笏之荣。母得期颐之寿。凡有疾病忧患。随即乞假。数十馀年往来相见。臣之母子。固已生死于 圣恩之中矣。今者臣怀永感之恸。而国无例给之由。抔土迫切之患。亦不得以时相顾。则臣母之灵。亦必以倚闾于平时者。有望于今日矣。念及于此。心魂靡定。烦冒之罪。自不暇恤。臣之情事。可谓穷矣。且臣所受职名。原系剧务。固不可一日旷阙。而岭路阻夐。蹄踵多滞。往还之期。时月难计。其间狼狈之状。有不可言。伏乞 圣慈。俯谅愚忱。特许镌递本职。往赴墓山之役。则公私得宜。幽明无憾。臣不胜悯迫恳祈之至。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劄
  
玉堂请明辨是非劄(修撰时○癸未)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8L 页
臣等伏以朝廷者。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也。故朝绅之可否是非。必先辨白。然后论议不岐。而政事得理矣。今日朝廷之事。赖 殿下明睿。固已略有定论。而顷者李珥之疏。其意虽在于调和。而其论反坠一偏。措语颠错。有骇见闻。臣等初欲劄陈其缪。 圣鉴既已洞照。纷拿辨释。又涉争较。故只于经席。仰达微情。既而物情殊郁。舆言未已。臣等亦念是非不可不明。公论不可不伸。虽欲无言。有不容但已者焉。夫天下之不可乱者。是非也。小而庭除之内。大而朝著之间。莫不有一是一非。互为得失。而治乱安危。于是乎分矣。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天下事。宁有两是两非之理乎。当初义谦,孝元之事。公私是非。固有在矣。而朝廷并令外补。此虽出于姑息之计。若于其后。举措稍平。公道不壅。则人情庶或可服。而朝著犹可以无事。区区二人之曲直。盖不足深辨。不幸而当时主论者。不思天下之是非。而乘时傅会。唯以牴斥孝元为事。力行私计。恣意作坏。朝家气象。索然顿异。于是人心愤郁。有识忧叹。一国之论。不谋而同。此固出于人心之自然。夫岂有心于私护孝元。屑屑然争二人之是非而已哉。第以今日在廷之臣。见识虽或有高下。持论虽或有缓急。其心则不过扶植公论。为国家计。而怪论百出。啾喧无已。珥以经幄久侍之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9H 页
臣。不敢忘忧国之念。则所当开陈本末。明析事情。使本然之是非。晓然明白。上补 圣聪。下定群情可也。乃不能然。而掇拾流传。张皇辞说。反以不诚不直。挥斥言者。而不暇念其本然之公论有不可乱也。噫。亦过矣。且其所谓惟圣人大贤。能不避嫌。孝元何人。乃敢直诋义谦。其言亦甚有病。人臣之事君。所知者。公耳国耳。其他则有不可顾。宁可以避嫌为当然乎。若孝元之处事。虽或有过当。而亦不害其为守职。如珥之说则窃恐启后世谋身不忠之弊。非所以训人臣也。又谓国是者。一国之人。不谋而同是。而今则不然云者。语亦非是。合于人心之本然者。谓之公论。公论所在。则众寡非所论也。况今日之事。上自朝绅。下至韦布。苟有公心者。皆知是非之所在。初非有所怵诱而然也。其间虽或有异论者。不过蔽于所好。眛于事实者耳。岂可以此诿之于或违或从。以为非公论。而强定国是乎。今之论事者。亦是其是非其非而已。固未尝有击驳已甚之举。如是而谓之倾轧可乎。其他辞气不平。病败自露。为异论赤帜者。不一而足。臣等固不敢喋喋枚举。以溷 圣听。第念珥尝见推于士类。固亦望以为公论之助。而今乃诖误如此。流闻远迩。使人愦愦。公议愈岐。疑难日滋。此臣等之所以深忧永叹。而发之于章劄之间者也。诚愿 殿下。深留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9L 页
圣虑。更加裁择。使公论恢张。士林和协。国家之事。犹有望也。抑臣等窃见今日之势。纲维荡然。法度废弛。如人大病之馀。元气澌顿。四支百骸。薾然不支。而隐疾已痼于心腹之内。平居一动静一呼吸。且不能自由。一失调养。诚恐无药之可医也。当此之时。正使君臣相誓。坐以待朝。并心戮力。匡济艰难。犹虑势极难反。而日力之不足也。而数年之内。东西之说。辗转成痼。士大夫入而私论于家。出而公议于朝。其所致尽心力者。固不出此二字耳。至于利有所当兴。弊有所当祛。遗贤在野而君德无补。掊克病民而邦本日消。刑政之不举。赏罚之无章。其他急时之务。皆有所不暇。而委靡不振。如日将暮。臣等实未知此果何等气象。而毕竟何如出场也。伏惟 殿下。洞察时事之危。深怀宗社之计。亟思所以挽回转移之道。策厉睿志。日新圣德。亲近儒学以自辅。进用忠贤以济务。责勉公卿。率励臣工。莫不丕应徯志。奔走供职。夫如是则德如邮传。化同风草。国论不期一而自一。朝绅不期和而自和。危可使安。衰可使兴也。呜呼。升降之机。安危之分。决于 殿下今日厉志之如何耳。 殿下不于此时。开通下情。奋然有为。而日往月来。元气潜消。至于留时失机。国势涣散。则虽欲悔之。恐无善后之计。此臣等之所大惧也。伏愿 殿下留神焉。取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0H 页
进止。
玉堂辞处置两司劄(副提学时○甲午)
臣性质驽劣。失于为学。一生冥行。不齿于人。误蒙 圣宠。久忝论思。内顾惶悚。惊汗自泻。玆者猥被 恩命。又冒长官之列。伎俩之状。万不相似。尤不可腼然随行。有若承当者。况今宪府将论郑晔。而论议不同。各自引嫌。至于谏院。亦皆退避。其处置之责。在于玉堂。而副应教尹昉。再疏辞避。乃命使他人为之。不与同僚相议可否。而独自处置者。此乃前所未有之事。如臣昏谬。何敢偃然当之而不失于公议邪。请命递臣职。择授可堪之人。俾无处置乖当之失。取进止。
处置两司劄
伏以执义申钦(以同僚以郑晔于玉堂欲劄郑澈时。所见不同。故将为启罢。夫朝论角立之后。士夫之间。情意阻阂。彼此相攻。轻重失宜。今论是事。右澈者以为伸救永庆。攻澈者以为构杀永庆。二者均之为失中。澈身为大臣。不能脱永庆于瘐死。则固难以伸救论。若指以构陷。指以阳与阴抑。则其罪名亦大径庭。不能斥绝浮议。使永庆不免于瘐死。则是其罪也。玉堂之论异于是。晔之不能无异同于其问也。若挤其小异。而以营护奸臣目之。则其流之弊。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0L 页
不可胜言。今大贼压境。事势岌岌。君臣上下。惟当同寅协恭。拯济艰难。言论不同之事。争论不置。则骚扰之端。自此而起矣。所见如此。不可苟同。)大司宪金宇颙,掌令奇自献(以永庆林下守道之士。为奸臣诬陷。冤死大理。此固古今之至痛。天日重明。幽枉始雪。奸臣罪恶。亦已暴白。不可以私小议论。汨乱而泯灭也。两司发论之时。玉堂亦欲并举。而郑晔敢执已见。沮抑公论。使不得行。今者公论已定。而不公不正之论。肆行于论思之地。其渐不可长也。申钦以为澈于永庆之事。则在上前以孝友称之。吾之所见。常以为非此人所为。吾意常以郑晔为可人。不得参论云。臣等之论。只欲破其私护之见。而扶国是而已。国势虽危。岂可诿之于骚扰。而日趋于委靡之域也。臣等不能取信于同僚。以致论议异同。)大司谏李塈(以顷日两司论澈之罪恶。实出于万世不易之公论也。今见申钦避嫌之辞。右澈者以为伸救永庆。攻澈者以为构杀永庆。二者均之为失中。且指以为构陷。指以为阴抑。大有径庭云。观其指意。一以掩郑晔护奸之迹。一以伸救郑澈。而以追削之论为失中。何敢自以为是。而处置宪府乎。)司谏李时彦(以宪府之论罢郑晔。虽或可矣。事有缓急。时有当否。方今雠贼肆凶。朝野汹汹。在朝臣僚。所当协心同力。以图共济艰难。一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1H 页
晔之论罢。实非所急。争论不已。以启骚扰之端。将来之患。不可胜言。臣与同僚议处申钦等之时。论议不一。不可仍冒处置。)正言李时发(以槩以所闻。则永庆由澈而死。杀永庆之罪。澈其何说之辞。玉堂欲论之时。晔之为心。果出于执私营护。则晔固为罪。而方今急务。讨贼之外。更无他事。朝论之多端。实是大不幸。今日之为臣子者。协力同心。以雪雠耻。宁可顾他乎。私小论议。姑且忍之。似无所损。今又较其是非。争论不置。则渐成骚扰。人皆疑惧。将来之事。似不止此。所见如此。不可仍冒处置。)正言金涌(以郑澈之构杀永庆国人莫不冤痛。其公论之不可遏。凶谋之不可掩。昭如日星。万目所视。今既发之。则不可不辨其是非。而不能取信同僚。处置之际。又致异同。不可仍冒。)并引嫌而退。夫公论。国家之元气也。衰微者以此而振之。危迫者以此而扶之。既不可不养于一日。亦不可不白于万世。盖无是则气尽而馁矣。郑澈之构杀崔永庆。下而暴著于国人。上而洞彻于 圣鉴。此固天下之公论。其不可一日之或息。一人之或间也明矣。彼欲论郑晔者。亦不过扶植公论之意。而或多费其说。以为营护之地。或迁就为辞。谓非可论之时。凡论议之际。是者是之。非者非之。相纠相敕。要归之至正。则公议所激。诚信自著。彼此之间。坦然无碍。而同寅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1L 页
之意。实在于其中。若一向以骚扰为虑。其于公议之所在。皆不问可论与否。而隐忍不敢发。则私意留滞。凡事皆苟。而公论不能行。其何以振其颓而济其危哉。申钦之曲护。李时彦,李时发之迁就。既伤于公论。皆不无所失。而若金宇颙,奇自献之将论郑晔。欲使公论不坠于泯没之地。李塈之前举追削之议。金涌之不可不辨其是非者。悉出于公论之所发。则人之为异辞者。有何所害于其间哉。请申钦,李时彦,李时发递差。金宇颙,奇自献,李塈,金涌。并命出仕。取进止。
又处置两司劄
伏以司谏辛庆晋(以李庆涵,赵守翼。又以郑澈,崔永庆事。论议不同见递。郑澈不能救永庆之死。固不无其责。挟憾构杀者。是人之莫大之罪。诚不敢加于人也。方今凶贼狺然。国势奄奄。而近日举措。又踵前辙。台官之被斥见递者。前后相继。在朝之臣。能有几何人。而一鸣辄去。几何而不为空虚也。所见与庆涵,守翼无异。势难苟同。)献纳崔瓘(以前日参论郑澈于处置台官之时。显被诋斥。不可在职。)正言郑经世(以辛庆晋,崔瓘等处置事。通简于朴东善。其大要只欲恢张公共之论。庶为扶植士气之地。实无私意于其间。而东善之答。乃相牴牾。不见信于同僚。不可仍冒。)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2H 页
言朴东善(以当初永庆之死。郑澈不能镇定浮议。以此罪之。澈当甘受。若谓之乘时构陷。则未详其曲折。不以其罪而罪澈。则澈之冤。无异于永庆世。又况寇贼未退。国耻未雪。而惟汲汲于攻击异已。树立私党。钳制一世。使不得言。不几于空人之国。而亡国后已者乎。臣之意与辛庆晋同。而崔瓘,郑经世则大相不同。决不可在职。)大司谏李塈(以既论郑澈。又参处置。今见辛庆晋,朴东善引嫌之辞。显被诋斥。不可在职。)大司宪金宇颙掌令柳永询,李铁(以欲上劄论时务。而台官纷纷辞避。辛庆晋,朴东善重加讥斥。不可在职。)并引嫌而退。宪府将陈劄时。其中伸冤枉一款。虽未知曲折之如何。而以其自避之辞观之。亦不过昭雪至冤。以正奸臣之罪。则其所论者。惟澈而已。一澈之论。无与于人而异论纷纭。至于此极。其意实不可晓。况处置台官之际。因其所避之辞而究其是非之归。断以公论。或出或递者。自是事理之当然。古今之通规。而辛庆晋则本院时无所论。而径自引嫌。至以为一鸣辄去。朴东善则以为攻击异巳。树立私党。钳制一世。盖其护澈之意。实主于中。故作为此等危辞。以骇人耳目。而不靖之端。渐至滔天。其沮公论蔑国是。甚矣。金宇颙,柳永询,李铁,李塈,崔瓘,郑经世等。举其公共之论。使不至于泯没。则人之为异辞者。何所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2L 页
害于其间。请辛庆晋,朴东善差递。金宇颙,柳永询,李铁,李塈,崔瓘,郑经世并命出仕。取进止。
玉堂请快从两司劄
伏以两司将左议政尹斗寿递免事。连日论列。此固公议所激。而 圣批尚未允下。臣等窃有所惑焉。斗寿贪猾有素。纵恣无忌。弹章屡发。清论不赦。而犹不革面。益肆猾手。挟憾幸祸。惟奸臣指嗾构蘖。善士闭冤泉壤。而又嫁馀祸。指为自尽。天地万古。气塞难言。台鼎之命。出于西巡。手握权柄。惟其所欲。凡厥货贿。大拓蹊径。官爵之升降。军功之高下。尽由是出。而又令奴颜之辈布置列邑。译舌之徒昵迩门屏。关节相望。作为奇货。夫人之穷也。必反于善。而际此苍黄。亦肆其意。凡有口有心者。不敢言而敢怒。至于唐将。亦为之嗤鄙。斯固可耻之甚也。 圣鉴之烛。顾非不悉。而荏苒三载。尚未甄别。优容之度。已为太过。而台弹已发。又靳一俞。或以为艰难之际。大臣不可轻论。或以为受任大臣。岂可论之。夫国乱思良相。古人有是言矣。当此艰难之日。上下之所思者。尤切于良相。不可使壤事之人。或厕于其间也决矣。况今受任于南边。是乃 殿下心膂之所托。国家存亡之所系。任之重者。尤必择人。岂可谓已为委任。而莫之改乎。伏乞特垂离明。快从公论。取进止。
柏岩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3H 页
玉堂请快从两司劄[再劄]
伏以尹斗寿递免事。两司非不竭论。 睿鉴非不洞照。而 俞音不下。已浃旬日。至教以方受重任。不可轻论。臣等之惑。滋甚焉。将斗寿幸祸黩货之状。屡尘天日之下。臣等亦羞之。第以国家存亡之所判。虽欲不言。而自不可得也。夫贼屯海徼。磨牙待时。天下之至危也。共戴一天。已到三载。天下之至痛也。兵羸粮竭。将至自溃。天下之至艰也。国家之势。日急一日。如放漏船于惊波之中。则用大臣作舟楫。庶免覆没之祸。而斗寿之所为如此。不几于导之以履险者乎。知臣莫如君。进退之柄。惟当断自 圣衷。以昭示好恶之正。而犹迟难不决。使公议久郁。臣等相顾悯叹。实未晓 圣意之所在也。当此之时。虽洗涤因循之习。益励奋发之志。恢张公论。激扬清浊。使群下各自拂拭。以效其职。犹惧其不济。况委靡苟且。牵补时日。而有一步进益之地邪。台谏怀章。日伏阙下。而公共之论。尚未得伸。庶事隳废。百为涣散。今日之势。将不知终何所底止也。伏乞亟从公论。以副舆情。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