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枕雨堂集卷四
枕雨堂集卷四 第 x 页
枕雨堂集卷四
 书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6H 页
答朴应三书
琬白。以言语文字为道者。岂圣人之情耶。亦不幸之甚也。天地驳而后圣人出。圣人衰而后经传作。经传散而后注疏起。注疏亡而后大乱不止。遂古鸿荒。无贤不肖之可言。即天地之粹然也。历世既久。生齿渐繁。技巧层生。争夺是事。于是乎三皇焉五帝焉。继天立极。治化乃定。故曰天地驳而后圣人出也。古人开口便称先王。有若王者以外。更无圣人非也。惟王者事业乃著。人始知为圣人。苟无其位。虽圣不著。有其德而不居其位。无文字言语而名遂不传者。将不知几。及周之衰。圣人不生于大位。而生于孔氏之家。当此之时。上有居位之圣。则孔子不过一舜禹之德。稷契之职。佐致太平而已。岂复知为孔子哉。然而王室陵夷。生民涂炭。孔子材识既具。念切忧世。不得已以空言书于策。以垂诸后。道非言语文字。而以言语文字为道者。自孔子始也。假使适齐适鲁。得贤君焉。隆东周之治。则春秋易传诗书必不作矣。故曰圣人衰而后经传作也。孔子之后。圣人继作。复振三五之风。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6L 页
则孔子之书。不足贵矣。秦汉以来。煨烬扫地。狂澜滔天。孔子之德。光前而绝后。寂寥数经。遂为大道之本。后之儒者。不得不因其旧而讲明之。以疏以笺。叠床接武。直天地之大厄而诸经之不幸也。故曰经传散而后注疏起也。自是以后。利义倒置。华夷相混。魏晋以降。杂以异端。有宋诸贤。始得端绪。六经之旨。复明于世。使数子者得君行道。或前儒旧说。不至讹误。则六经不足劬。训诂不必作。奈道既不行。又见旧说多不着落然后。又以空言反复论难。或形容道之体。或发挥道之用。期使后之人。易知而易喻。曷尝可已而不已。骛言语以为道乎。后之人莫能探其本而务其实。徒以训诂文字谓之道。夫何一种惮拘检乐放纵者。捃摭老佛之歧。偷袭陆王之馀。抉摘名物之小疵。甘心立帜。倡狂自恣。故曰注疏亡而后大乱不止也。周孔之道。彻上彻下。何尝有迟速近远之可言。特以世级之升降。纪纲之存否。有五年七年之限。然程朱之后。偏蒙其化。收效最先者。历数往牒。未有若我东之多且速者。何则。三韩以前尚矣。试论胜朝五百年之间。其治法政谟。风气俗尚。姑不足言。叔季以来。始有安文成知尊学校。金九容,朴尚衷得以春秋之义。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7H 页
陈于其君。至于郑圃隐先生。恢张大义。区区以移风易俗为己任。本朝受命。 庄宪大王即有其德而有其位也。治化既成。礼乐毕兴。继而金钩,金末之辈。孜孜以训迪为功。退栗诸贤。益阐宋儒之学。时雍日跻。国内丕变。丧祭用家礼。刑法依明律。孀不再醮。囚必三覆。公车禁老庄之语。国是辨王霸之略。权归台阁。朝无跋扈之臣。礼严宫壸。政无宦妾之干。黄冠之流。已绝其源。而缁衣之贱。奴隶不若。虽田赋无艺。公卿以世。而绝攘夺僭乱之祸者。民志定而分素安也。故百姓安堵。不自知为葛天赫胥之民。郁郁浑浑。有辞于天下也。惟其立国既久。恬嬉成俗。不才之子有梗化焉。庸下之人有犯礼焉。瞠然瞿瞿。归咎于教化之本。非确论也。虞廷俞咈。犹有四凶。尧之德非不圣也。八骏胶舟。继于成康。周之治非不隆也。但地既四塞。见识孤陋。比诸中华。未免朴鲁。以此菲薄。岂知言哉。蔽一言曰古今天下。宁有立国五百年。其宪章法度。能保如今日者乎。况郑圃隐,李退溪未读宋儒书之前。环海四千里。果作何样世界。此岂特齐鲁一变二变耶。故曰读程朱书。得效之多且速。未有如我东也。贵耳贱目。俗士之陋见也。是古非今。迂儒之例谈也。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7L 页
讥评程朱。自绝于天也。以言语文字为道。天地之势也。
答周易问目
 问古易注疏得失
易未经秦火。宜为完经。而专门之授受已绝。诸儒之训释多舛。傅会破碎。蹊径莫寻。当初注疏。有郑康成,王辅嗣二家。然郑氏语到穷时。辄改字以曲解。又以六爻配十二辰。上应诸星。如辰戌丑未天厨东井之类。谶纬不经。裒然为翼奉,京房之羽翼。王氏即老庄之徒也。以其玄虚冲漠之旨。籍重于御世经国之道。尽扫卦变物象。其失大矣。韩康伯师承于王弼。殆有甚焉。专以清净无为坐忘遗照。为治心之妙诠。俱未免易家之蔀障。孔颖达学识正大。非不知王弼之非。而甘心俛首。不敢立异。唐一行作新历。以分卦直日之法。配公侯卿大夫。狡黠极矣。惟李鼎祚集解。名言妙旨。烂有可取。陆德明释文。庶窥一斑。然自汉以降。易学大明。莫备于程朱。实昏衢之一炬。厚夜之红日。欲求四圣之遗旨。舍本义何以哉。大抵易道广大。无不包举。故人各于近者喻之。如群饮于河。莫不满腹。纵未能领会吻合于一朝。积之稍久。岂无纳约之理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8H 页
乎。人之读书。求明理也。书非不存。理非不著。所恨不用力耳。金在沙中。群采于山。明者得之。惟在自勉也。
 问从程传则背朱子。从本义则背程子。
易之为书。其道广大。其理无穷。汉以下注易者。道义莫备于程。名理莫精于朱。如周公系辞。专主于理。孔子十翼。又主于义。然理之极。自合于义。义之本。亦出于理。其实未始不同也。若其字句之间。取譬之际。或有不相入者。特以万理之薮。非言语文字之所能悉。孔子不云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且夫叛于经旨。为斯文罪云者。义理之本原也。春秋尊攘之义。学庸性命之趣。一毫立异。则坏人心术。败人家国。所谓圣门之莽卓。若易之一书。异于他经。会极众理。以求蕴奥。岂可以背驰为嫌乎。故朱门诸儒。亦或有未尽苟同于传义也。至于方技邪术。莫不援引以为祖。亦何伤乎易哉。大传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宋人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者不必究其说之同异。惟当博采众言。以广知虑。求合经旨而已。所恨人不细心精究耳。如孔子论履霜一章。臣子而犯君父。天下之极逆也。乡党自好者。且不欲污诸其口。况义理之文。垂教万世。何患无辞。必述悖德之言哉。夫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8L 页
易词皆实际下语。秉笔谨严。与太史一般。复之进乾也。震仁兑义。以至于六。此积善之家也。姤之为坤。非仁非义。每与相反。为遁为否。则坤臣入而下乾先亡。为剥为坤。则艮男进而上乾亦亡。盖此弑逆一案。即易中原有此大事。有不可讳。故夫子不得已而及之。正与春秋一㨾笔法。
 问卦变
六十四固是八者之重。然易者交变也。就其已重者观之。有交变往来之迹。故易词取象。多用卦变。荀爽,蜀才,虞翻,干宝之伦。俱以十二辟为母。以诸卦升降之。晋唐之间。王辅嗣之易盛行。亦有郑康成馀绪。而王则毁弃。郑则不取。宋李挺之相生图。出于陈抟。稍有条理。朱子因朱震说。作卦变图。然谓非作易本旨。故不甚推究。经文解释皆不取。其后朱升之十辟六子。何楷乾坤主变。毛奇龄子母相聚之等。斗新竞奇。务合古旨。而立例之胡乱。命义之乖舛。支离破琐。去经愈远。历数古今。惟朱子最得纯正。庶为依归之地。但中孚小过并混于二阳二阴之列者。诚不可解。夫变者一画遽移。乍往乍来。其来有渐。其去有序。未有两画一时俱动同来而并去也。今小过若云观来则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9H 页
五上俱移。若云临来则初二同举。朱子尝曰只是换了一爻。觉得有自然气象。今却不然何欤。朱震推虞氏之义。作卦变图。以此二卦别立为变例之卦。然则乾坤二卦有消长而无移易。故退乾坤入。孚过以充十二母之数。衍之为五十卦。以当大衍之目。理殊确如也。盖小过大坎也。中孚大离也。水火之功。不受和化。有非乾坤所能消长。故居卦母之列。
震☳兑☱乾☰巽☴艮☶坤☷
 三画之时。其进退消长之理具矣。坤生一阳子丑月也。二阳进寅卯月也。三阳成辰巳月也。乾生一阴午未月也。二阴进申酉月也。三阴成戌亥月也。
坎☵离☲
 乾坤相交。中画往来。其形中正。不受和化。水火之功。非阴阳所能消长也。若论四时之序。则大传所谓五岁再闰者当之。
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
 八卦重而为六十四。汉儒谓之辟卦。以配十二月。
小过䷽中孚䷼
 大坎大离也。退乾坤入。闰月二卦为十二母。盖乾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9L 页
坤者纯刚纯柔。有消长而无往来。其往来之本。惟十二统焉。以上十四卦。当为之辟。此下五十卦。皆从十二母衍出。所谓大衍也。
 一阳之卦四。自剥复来。
师䷆谦䷎豫䷏比䷇
 二阳之卦十二。自临小过来者四。
升䷭明夷䷣解䷧震䷲
 其自观小过来者四。
萃䷬晋䷢蹇䷦艮䷳
 其自临观来者四。
蒙䷃颐䷚屯䷂坎䷜
 三阳之卦九。自泰来。
恒䷟井䷯蛊䷑丰䷶既济䷾贲䷕归妹䷵节䷻损䷨
 一阴之卦四。自姤夬来。
同人䷌履䷉小畜䷈大有䷍
 二阴之卦十二。自遁中孚来者四。
无妄䷘讼䷅家人䷤巽䷸
 其自大壮中孚来者四。
大畜䷙需䷄睽䷥兑䷹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0H 页
其自遁大壮来者四。
革䷰大过䷛鼎䷱离䷝
 三阴之卦九。自否来。
咸䷞困䷮随䷐旅䷷未济䷿噬嗑䷔渐䷴涣䷺益䷩
驳卦变者。其言有二。彖传无妄曰刚自外来。晋睽俱曰柔进上行。易例外与上。皆指上卦。今无妄则遁三之初。晋则观四之五。自内而内。自外而外。违于易例。其非彖传本旨明矣。曰此似不尽然。家人曰男正位乎外。男者互坎也。坎在内矣。比六四外比之。外者九五也。小畜六四象曰上合志也。皆于外卦分上下内外。则内卦中独不分内外乎。睽自大壮则柔不进。若依朱震说。自中孚来则四进于五。岂非柔进上行乎。大抵卦变法。未知果是周孔本旨。而嗑贲之文刚分柔。非卦变不可通。恐不可诬其无也。后世来知德,黄宗羲,江永等废卦变。以反对法解之。自谓得古易之旨。然柔进上行云者。必也昔之刚者。今来变柔之谓也。以柔易柔。何足举论乎。晋以明夷反。二五之柔。两卦同也。夫子欲加赞美。何患无词。乃取不新奇之语乎。涣以节反。二五之刚。两卦同也。以刚易刚。必不言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0L 页
刚来。反对之说亦穷矣。
总之后儒苦心求合古圣之志。研深钻微。靡不庸极。而其法有时窒碍。则槩失周孔本旨均矣。互相非驳。理所必至。惟朱子说。非徒沿袭已久。理最优长。不得不于此驻泊。
 问。说卦或谓非孔子所作。
凡读书先求字义。卦者字也。说卦者字义也。不得于字而得于辞者。未之有也。说卦之义。其可缓乎。秦火之馀。易亡说卦。汉宣时。河内女子伐老屋得之。所以不见重也。王郑辈不细究摈不用。而说卦遂晦矣。顷有稚子问字于塾师曰。燕玄鸟也。后见燕居燕乐之文。曰玄鸟可乐可居。然燕王。玄鸟之王欤。文选有公燕诗。玄鸟亦有公私乎。夫不讲说卦而读易。何以异此。盖伏羲仰观俯察。先见此象然后。乃画奇偶。伏羲之文。八字而已。惟此八字。寂寥断连。索然何味。不寓物之象。何以括万事之理而应百姓之用哉。吴幼清云说卦自昔有之。如八索之书而夫子笔削之。然则其托物譬义皆古训。而其序说即夫子所作。如文言四德之训。取穆姜之词耶。而欧阳公并疑非夫子所作。非体究之论也。某尝作表以便考阅。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1H 页
说卦表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2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3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3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4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4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传无正文者。稽之于经。验其例而知之。如乾为君则坤便为臣。离为日则坎便为月。文多互发。左传国语卜史之论。亦可傍取。荀九家有正有谬。随矢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5H 页
立的。如乾者六震之积。故为龙。坤自剥来。故谓艮之经路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坤布无底。安得为囊乎。鹳与鹄经无文。不可据也。至若兑之为常。陆氏释文曰。旧注西方神也。当是张道陵神。不经甚矣。大抵说卦之废。由于王弼。其言曰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此专由于不知爻变也。荀九家又以私见强为之说。不可不辨。九家者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荀爽也。其书已亡。朱子亦据陆氏释文所引。蒐录之也。
 
问互卦。
互体明在左传。故九家皆言之。王弼忽弃之为伪。钟会著无互卦论。然大传曰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朱子曰互体不可废。夫易所以前民用而禁民邪也。卦未有象。互而得之。民用以便。如泰六五帝乙归妹也。不正之事遇纯吉。取互以止之。民邪以禁。如无妄之匪其正。不利有攸往也。六十四卦两互之成只十六。十六之卦又取其互。则乾,大过,姤,夬之互乾也。坤,颐,剥,复之互坤也。解,睽,归妹,未济之互既济也。蹇,家人,渐,既济之互未济也。乾坤更无为互。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5L 页
而二济之互。水火交错。生生不穷。亦见乾坤退而坎离为用。天地之间。水火之功而已。
 问九六之义。
九六之说多歧。然说卦曰参天两地而倚数。朱子曰。参三数之。两二数之。乾三阳故三三而九。坤三阴故二三而六。少阳之卦震艮坎。三者一而二者二。其数七。少阴之卦巽兑离。三者二而二者一。其数八也。倚者依也因也。非真数故曰依。老则变。变然后有繇。故易词皆九六之变也。
 问先天之说何如。
先天之学。出自陈希夷。两生四四生八。势出自然。三层既成之后。八卦之形著矣。其一二三四之序。恐非至当。况以之为四方之位乎。夫一乾二兑果是一定不易之序。则六画之卦。亦将以一乾二夬三大有四大壮为之次乎。十翼者明是孔子所著。而六子之序。四方之位。固明白矣。若其天地定位一章。详其文义。以天地间有如许宲理相通相错之迹。故作易者拟诸实理。形容其顺逆之数。有非凭空说去耳。何尝言伏羲氏谓乾南而坤北乎。果尔则文王以前。宜准此法而尧命羲和。东作西成。仲春仲秋之位。又何一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6H 页
后天之学乎。说文坤从土从申。土位在申也。段玉裁曰。名之曰乾坤者伏羲也。字之者仓颉也。今按地璆图。地入西南万馀里。其说可据。但未知十二辰分排八方之法。先于造字之前否乎。然坤之申土。断非文王以后事也。邵子特取分阴分阳。有此妙合。故自备一说耳。若谓之伏羲先天则恐未可也。至若十六三十二物象不定。理义无据。诚未可解。盖一阴一阳始画之初。已包得加一倍法。加至三画然后。生成消长之道。观物寓象之理始具。而惟其八者之数。太涉简易。恐无以绍天明而应万事。乃复重之为六十四然后。内外上下之别。贞悔彼我之分。绰有界限。而万物之理。包括无遗。大传曰。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若如希夷之言。则八卦既成之后。又叠四画者十六。五画者三十二。冥行而摘埴。偶至六画者六十四而后。为之名耶。然则奚止于是。即焦延寿四千九十六林。亦可冥行而求之乎。(今易林称焦赣作而班史无之。后汉书崔骃祖篆著周易林六十四篇。岂崔误作焦耶。当考。)未知先儒何以从事若是之勤。此皆未晓。愿学而未能也。
 问序卦之义。
乾中画交于坤中。则乾为离坤为坎。重乾之中画再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6L 页
交于重坤。则乾为中孚坤为小过。重乾之中四画三交于重坤。则乾为颐坤为大过。此八者无反对无配合。独立于六十四卦中。因而相生。五十六卦来矣。鲜所谓错卦也。

☰☰坤
☷☷万象之父母也。无始之先。一气动静于水中者曰屯蒙。
☵☳☶☵(坎包小过)自屯视蒙。蒙亦屯。自蒙视屯。屯亦蒙。万象莫不皆然。自人视我。我亦人也。然形既生矣。各正性命以后。既屯非蒙。即人非我也。天地胚胎。动而犹未离于水者曰需讼。
☵☰☰☵(坎包乾)屯蒙之时。一气核子结为大地者曰师比。
☷☵☵☷(坤包坎)无地之先。水无依归。漭瀁于天外。地既成之后。水归地中行。天道既成。阳已资始。重乾之外。离象渐敷。而犹未成用者曰小畜履。
☴☰☰☱(中孚包乾)天地分上下位。乾入坤中交感之曰泰否。
☷☰☰☷(坤包乾)交感已成。日月并明于天中曰同人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7H 页
大有。
☰☲☲☰(乾包离)自屯历十一变。八卦始备。阳光毕达于地中曰谦豫。
☷☶☳☷(坤包颐)生成之功莫如水。故次以重重之坎曰随蛊。
☱☳☶☴(大过包小过)随蛊者水也。其下即临观。
☷☱☴☷(坤包大过)犹是坎象。而阳气毕达于外曰噬嗑贲。
☲☳☶☲(离包小过)其下即剥复。
☶☷☷☳(颐包坤)一经之大离火也。自屯二十卦而为大离。将为颐之引。其下无妄大畜。
☰☳☶☰(乾包小过)也。为大坎水。将为大过之引颐。
☶☳大离也。为离之引大过。
☱☴大坎也。为坎之引。其下为坎。
☵☵为离。
☲☲天地生成。日月同明。水火并行。为下经化育之功也。
咸恒
☱☶☳☴(大过包颐)者既济也。(水包火)将生育万物。故合二象发之。以下启乾坤离坎。大离之象遁大壮。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7L 页
☰☶☳☰(乾包颐)乾也。晋明夷。
☲☷☷☲(离包坤)坤也。家人睽。
☴☲☲☱(中孚包离)离也。蹇解。
☵☶☳☵(坎包颐)坎也。皆有离之象焉。损益。
☶☱☴☳(颐包大过)者未济也。(火包水)既长向消。故合二象收之。以启下坤乾坎离。大坎之象夬姤。
☱☰☰☴(大过包乾)乾也。萃升。
☱☷☷☴(大过包坤)坤也。困井。
☱☵☵☴(大过包坎)坎也。革鼎。
☱☲☲☴(大过包离)离也。皆有坎之象焉。(金守约曰。咸恒以下既以乾坤离坎发育。则损益下当以坤乾坎离收藏。且下经夬姤。即上经剥复之对。故自屯二十卦为剥复。自无妄二十卦为夬姤矣。然则萃升当在夬之上。今序卦传似有可疑。)咸恒为既济下八卦为大离。损益为未济下八卦为大坎。如圆图之乾兑为生长局。坤艮为收藏局。合六十四而成一大离坎。将为二济之大铺叙。作消长之妙关键。此下连发水火苗脉。终归于二济震艮。
☳☳☶☶(小过包小过)渐归妹。
☴☶☳☱(中孚包颐)四卦合成既济。丰旅。
☳☲☲☶(小过包离)二卦自成既济。巽兑。
☴☴☱☱(中孚包中孚)涣节。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8H 页
☴☵☵☱(中孚包坎)四卦合成未济中孚。
☴☱离也。小过。
☳☶坎也。二卦自成未济。然后承以二济。
☵☲☵☲(坎包离)六十二卦。以坎始以坎终。归功于乾坤也。
系辞传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故卦序必先阳而后阴。相间为次。如乾阳坤阴。屯蒙阳需讼阴也。独于益夬之际。阳阴失序。亦萃升先于夬姤之證也。
六十四卦之序。必有相沿。不得无缘而来。有承其反体者。有承其倒体者。皆同类相因。惟上经需下经遁之乾无承接。天道自始也。咸之兑艮。亦不承接。如上经之乾也。又坤或接巽离。盖长女中女可以成母道也。震与巽俱籍于坤。坎离者乾坤中画之相交。故必从乾坤。至而渊决为川。故坎能承兑。重坎接大过之水。既济接小过之水。又坎与离反。故离能接坎。而坎不承离。丰之离接渐归妹之震电也。谦艮之接乾。随兑之接坤。阴阳异也。然则乾之卦十五。需遁自始之外。独夬之乾无所缘。必萃升先于夬姤。然后全易之例不败矣。
枕雨堂集卷四
 铭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8L 页
盏铭
酒礼鬼神飨宾客。大养于天下。然恒于过。易以沈湎。故圣人之为戒亦繁矣。人之言曰断饮易节饮难。为其壮气而贪引也。先考早岁。落落不遇。寄情曲蘖。能尽数斗。然节之不及于乱。尝曰言或兴戎。酒或伐性。非所以检慎威仪也。每于衣领内。必书言酒二字以自警。平居未尝设酒。对客数杯而止。先淑人言四十年来。见至醉者再。于戏。先考克己刻励之工可知矣。仍念古者有勋德者。铭于钟鼎。且樽罍画饕餮画云雷。皆戒乎酒也。壬子秋。余作祭器。铭于盏之两肉。非直鉴先。亦以诏后。词曰。
铭尔衿。戒在心。蔼厥音。俨若临。敢不钦。可浅深。
北铭
位过乎德。财过乎常。仆妾之喜。鬼伺其傍。
南铭
昨日之日。所为何事。今不图新。恐负初志。立志如天。持身如地。惟明惟几。庶无大愧。
剑铭
不义子负心奴。吁归来乎。
枕雨堂集卷四
 赞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9H 页
卫灵公赞
卫灵公无道。然史䲡尸谏。召蘧伯玉而退弥子瑕。英杰之所难也。今夫一言补过。始为侮蔑。次为诋毁。终归狂忘。遂成怨耦。其能犁然翕受者几希。所以朋友之日臻衰薄也。嗟乎灵公之贤。贤于鱼矣。读史至此。不觉蹶然。遂为之赞。
复陶进素。桃茢戒涂。公车辚辚。言吊于鱼。鱼尸在堂。公乃踌躇。舍彼南牖。胡北之隅。仆夫纠举。询诸诸孤。公曰呜呼。鱼实儆予。鱼有昌言。予不允俞。其言维何。引贤斥谀。生未正君。死不礼居。夫子之谏。忠不衰乎。渊衷一槩。发为谋谟。转圜风行。去瑕登蘧。先王世邈。叔季俗渝。忠谠逆耳。谓谮谓沽。言者既鲜。听之良无。畴能如流。既殁之馀。匠石虽巧。匪绳曷图。亦有彦圣。不师则愚。士也立朝。志不全躯。鱼固直矣。元其尤欤。我䌷良史。节壹兴吁。勿以人废。可警薄夫。
枕雨堂集卷四
 箴
  
明夷箴
太阳丽天。绕地而行。神州之夜。夷方之明。文王在西。箕子在东。礼乐自出。匪夷匪戎。临来震兑。移又南北。无思不服。怀我文德。汤政既衰。独夫失驭。弃如焚如。忠良屏处。周公系辞。感念兴哀。著之六爻。皇王戒哉。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9L 页
翩翩飞鸟。于山之侧。骍弓弨兮。伤其左翼。谦谦君子。险言孔棘。遇山而死。失其兑食。此伯夷之失国漂泊。饿死成仁也。二巽交错。一股遽落。皇之淫刑。朝涉是斮。翁之皤如。垂竿于矶。天王戾止。水平马飞。此师尚父之闻善养老。钓于渭滨也。我车既攻。弓戈载同。冬狩于南。伐密伐崇。厥魁就歼。君德卑逊。民不可劳。前路悠远。此周文之恪修侯度。以待天命之维新也。淬之砺之。其锐的皪。犯彼坤腹。孕妇之剔。君子见几。志介于石。出门道行。愿言则获。此微子家髦之遁于荒野。独善其身也。芒芒朝鲜。左海之地。天潢之宗。出正君位。阳不可息。继明干事。先王之道。永世不坠。此箕子之白马东来。作我震邻也。晋昼赫赫。日在天也。厚夜漫漫。入虞渊也。皇之修德。四国顺之。皇之不极。骨肉叛之。此商王之自绝于天而失其民也。呜呼。政烦则散。得人斯昌。其几甚微。厥效乃彰。用亡为戒。国乃不亡。词臣进箴。勿替勿忘。
犬箴
犬乎犬乎。从乎马欤。庶其忠信。从乎彘欤。庖厨是润。君子择交。不可不慎。
枕雨堂集卷四
 杂著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0H 页
应举说。与柳生。
癸丑春。柳生基翼将赴汉城试。自湖入畿。访余溪上之居。余问乡试设场。去吾子家甚近。何远赴京师为。生曰。家大人怀才抱器。屡屈于有司。今老矣。将赴乡试。故分所耳。余蹙然曰。吾子过矣。何不随尊人于场屋中乎。生曰。大人自具文笔。不借于人。已足矣。余曰。非为斯也。今京与乡两榜。俱中则幸矣。若居一则吾子悬望之切。在尊人乎。抑自居乎。生曰。宁有是也。吾年少。前途且远。大人止是科耳。且父子分所。国典所许。子谓非耶。余曰。父子分所固国典。父赴覆试则子避。顾非国典乎。得失命也。如有命也。后日设科。亦有解额。何必汲汲为太早计耶。今子之尊人。垂白入围。情亦悲矣。审为吾子计。理宜趋侍左右。虽无赞导于文字之末。荷砚磨墨。随事竭蹶。躬操厮役之劳。补其不逮。以待终始。是谓休戚之共也。夫场屋危地。以老人争得失于危地。乃吾子离侧远行。隔如楚越。未知吾子何以为怀。古有为养而辞官者。视吾子轻重何如。倖而父子俱中欤。既有子避之法。犹为无用之解矣。吾子独占乎。中行夬夬。难乎免于搀遏之嫌矣。礼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0L 页
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并驱而争进。其可曰不有其身乎。噫。科举之法兴。而义理之学晦。人知功利之急。而不知礼义之大闲。贼父子之伦。昧出处之际。此非职吾子之过。所由来者久矣。至若国典既许分所。又令子避。所以安为父之心于前。而示为子之道于后。此韩文公所谓深没其文。使仁人孝子得以参之于法。裁之以礼。极其两尽之道耳。吾子亦读书人也。然读之不明。犯此不韪之过欤。生曰。某有罪。某今归矣。余嘉其闻而能改。遂书以送其行。
疆理说。送大行人。
余观乎清。私语于道曰。清人待我何薄也。客曰惠乎云尔。何言薄。余曰不然。清人方从事辽蓟。以我密迩肘腋。有南汉之役。既而削平闯贼。奄有九土。犹复穷兵徼外。侏音异服。莫不咸囿。饩廪以养之。官爵以縻之。独于我定分水之界。列鸭绿之戍。越境有禁。授馆有期。边门靖肃。无奸细惎间之患。受赐则多。然亲昵之不及西北诸部落远矣。惩元氏之逆旅中州。刍豢士大夫也。思与同流共俗。扼天下之头而髡之。为异日虑亦狡矣。惟东人独戴先王之冠冕。亦受赐多矣。然斥之耳。岂惠我哉。所云惠者。蠲岁币之金帛。抑使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1H 页
价之诛求。虽冠盖罢于奔命。而大东杼柚。保有今日。不可诬也。然蠲者崇德间加赋耳。何尝及常贡哉。且夫为此者。岂无所以哉。粤自北边有事。尊攘之说。日充公车。江都之祸。捐身殉国者。屋且比焉。毕竟三学士高风大节。辉映日星。盖已掉海内之胆矣。继而麟坪大君以贵介之尊。风流德懿。足以感服殊方。而九入燕山。算无不从。其一向羁縻。所以曲加优异也。按明季野史。从征老卒言朝鲜被虏女子。不下十万。无一人失节。近有论外国强弱者曰。忠信以为甲冑。礼义以为干橹。朝鲜有之。此三代所未能而本朝得之。其感之深而服之久。有非一时威力所可制欤。王者为政。一道德均内外。同雨露而兼霜雪。然后下思其忠。民不叛矣。岂有此疆彼理。私立物我而收其效乎。由此言之。徒见其外之。未见其惠也。客曰近日大河以南。干戈日寻。治乱相承。天之常也。当此之时。彼将讲旧而责新。其有辞乎。曰臣之道多矣。有贵贱焉。有远近焉。故股肱而学妇寺则替矣。草莽而谋廊庙则僭矣。清人之于我。何尝裂土分茅。如周汉侯制乎。太王之以小事大。驹支所谓不侵不叛耳。强则服之。弱则违之。既子产所以保郑于晋楚也。缁衣曰私惠不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1L 页
归德。君子不自留焉。不胜煦濡。轻身赴人者。匹夫沟渎之谅。君子胡取焉。客喜而笑。颐堂申尚书。博学有大志。论天下事。宜有素定。今将赴燕。于其祖途。敢为公诵之。公以此觇焉。后日裨谌之草刱。世叔之讨论。其有所取矣。
尚书期三百解
天无体。曷之立槩量耶。故步天家立算从星起。日与星并起。星疾而过之。所过几何。本无定算。只以一周而过者谓之度。日退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与星会。命之曰岁。月行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之七。至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与日会。命之曰朔。其法置全日二十九。以月不及者十二乘之。得实数三百四十八。又置二十九。以月不及之七乘。得二百三。以十九计除。得宲数十。馀十三别贮之。又以月不及十二度七分十九解之。作二百三十五。较于九百四十。乃月分一。对日分四。始知十九者四乘之。乃日分七十六为一度也。然后置分日四百九十九。仍取月馀别贮者十三。亦四乘而合之。共五百五十一。以七十六计除。得实数七。通为三百六十五。而馀十九即七十六之四一也。读蔡注。蒙师多不解故录之。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2H 页
读毛诗
鲁何以无风。閟宫泮水皆鲁风也。何以不言风。鲁用天子之乐。国人化之。其诗皆颂也。诗以言志。歌以永言。必有操响高下依乎律吕。于是乎管弦焉钟鼓焉。以南以雅。有风有颂。所以格神人而来鸟兽也。苟或歌不抑扬。咏无节拍。此谚也非诗也。譬如今俗歌谣。曰羽调曰弄编等。亦毫忽不可易。若无腔无调。非羽非弄。虽清词妙音。悦耳而快情。非歌也。周衰乐崩。雅颂俱缺。夫子为之各得其所者。只就音响节族上言之。志之邪正。言之粹驳。非所举也。然则郑风未必尽为郑人之诗。齐风未必尽为齐人之诗。合于唐者唐之。合于卫者卫之。故懿戒非桑间濮上之音则列之大雅。大周卿士一失舂容则黍离降为王风。不然则感帨尨吠。何有于二南之化。绿竹缁衣。不与于郑卫之淫。而白马有客。胡为乎清庙之朱弦哉。若曰只就本国而谓之风。如后世选诗家唐宋中晚之别。则夫人能之。何待乎夫子。季札观乐之语可见矣。乃知七月东山雅而风也。閟宫泮水风而颂也。彼时代早晚。政教得失。强辩不已。不亦末乎。乃曰夫子鲁人故颂之。此小人之腹也。圣人无私。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2L 页
聋解
孔子教仁以四勿。窃尝自验。视言动犹可自勉。听之一官。无由下功。及读伊川先生箴词。乃以闲邪存诚为主上知之功也。琬何敢焉。琬忽病聋。寻丈之间。阒乎无闻。客有言治聩之方。琬曰余生而视短。周旋或失仪。见者皆笑。及夫裒如失对。人多怒之。目与耳病一也。喜怒反焉。耳果输于目耶。然耳者涉世之具也。余屏迹杜门。不与人相接久矣。不痛不痒。湛然自在。聋何疚焉。余家市途傍。往来啁啾。日嚣于耳。然余病也而无患焉。幸而病乎耳。若移乎目。将不能读书。吾不时月为命。始知聩之贤于盲多矣。承天之佑。自底乎颜渊请事之地。何必医其美疹。疲劳于应接酬酢之末乎。客曰非礼之不听可矣。并与礼而废之。无自闷乎。而口给以御人。琬噫嘻曰。余尝听于人五十年矣。合乎礼者十不一。吾不倖其一而淆其九。吾之不聪。闷在人。吾何与焉。子其休矣。既而十年不瘳。顽然木石。自念祛俗累者半。返乎真者半。闲邪而存诚者。殆又半矣。超鸿濛顺希夷。颓然自放。物与同化。不亦可乎。游观金致政寿跻大耋。苦于重听。与人言。多画地视字。颇费声气。谨书此以献。冀赐一粲。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3H 页
论诗一则
有示诗曰木叶啼如血。山云断似魂。以问于余。余曰往余学诗不成去。未解其道。何敢评人。然亦尝有闻于长者矣。夫诗岂可篇篇得奇哉。文章人之一艺。诗又文之一歧也。天下固多不文之人矣。诗非如孝弟菽粟可人人有也。有诗可。无诗亦可。奇者正之对也。奇则不正。病乎心也。作于其心。害于其政。所得少而所害大。诗犹水也。水性下。或汪洋或汩㶁。随其势也。遇石则激。遇风则扬。有人立者。有筑鸣者。奇始生焉。若平地而呜咽。无风而起波。人无不谓之妖矣。诗出于性。性本静也。感物而喜怒生。始有奇焉。无奇而作奇。其弊至于不病而呻吟。不悲而强哭。吟者不情。哭者不伤。失其常也。失常之至。福禄未集。况下字稀僻非高也。句读诘屈非古也。以此为奇非所闻也。盍亦改诸。然此非今之为。所由久矣。昔在 元陵盛际。里巷有号无眉者善歌。歌而擅名于世。有金梦如者兄弟变新声为哀促之音。无眉以为声律关治道。浇薄之风。不可长也。责之使反古不听。无眉大怒。投状刑曹乞理之。吏笑其迂阔。乃俟司寇坐衙。面诉得失。气忿忿诃辨不屈。司寇不得已杖梦如。谢遣之。嗟乎使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3L 页
无眉在。今之诗。其不见诉者几希矣。然余之所感。岂独诗而已哉。
记医
世言庸医杀人。其鬼烦冤。索命于医之门。故见鬼者视鬼之多少。知术之良否。客曰今之医无鬼冤。余曰今之医皆良欤。曰非也。昔之人病而邀医。择良手而任之。药石之补泻。调养之温凉。惟医是听。于是审證投剂。虽加之野葛。人言之毒。主病者不敢措一言。择乎术而不择乎药。故病得其瘳。医与主俱幸。不得其药而死者。诃责随之。其鬼烦冤而索命。今也不然。人好自用而耻下问。及其病也。命之曰病源證候必用温补。医固未良而恐拂主人之意。或去或减其凉泻者亦然。犹不合意。遍致他人之顺之者赏之。夫病未必尽死。病小则虽违于道。不害其瘳。及其瘳也。医未为功而主人之术高明矣。故其死也。鬼虽非命。何恨于医哉。是知今之医门。无鬼债矣。余曰古之溺职。由于罢软。今之溺职。由于侵官。其弊至于是非不明。赏罚不得行。侵官之害。可胜言哉。请以此语告于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