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岩集卷之二
松岩集卷之二 第 x 页
松岩集卷之二
 书
  
与金承旨(济谦)
去冬拜辱答后闻问阻隔。寻常悬郁。不审秋序已尽。侍下动静益膺神相。载亨丧戚病忧。苦无悰况。但病躯粗健幸也。窃闻令子为先生嗣。每欲一接。而无缘得谐可叹。未知即今年龄几何。才调如何。读几许书耶。此非远外所敢问。而先生有道未试。实后学之所尝慨痛。而不能无望于门户。故欲与知也。南北阻夐。邈无奉晤之期。临纸怅然。
与金承旨(以涵儿名○国恤葬前遭生母丧。而邑倅禁私葬故有是书。)
国恤卒哭前。凡百禁断之事。五礼仪及即今礼曹关文中靡不毕举该论。而独无私葬一款为可疑。庶人与士大夫亦无别而同在禁葬之科耶。礼曾子问。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归殡。返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问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如之何。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问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曰遂既封。改服而往。问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也如之何。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章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78L 页
下注通释一章之义曰。此皆谓适子主祭而居官者。庶子居官而适子在家。自依行亲丧之礼。观此问答。虽不言国葬前葬私丧。而君薨未殡之前。既许归殡私丧。则殡与葬。自是一体。或可推此而拟议耶。且以适子在家。自依行亲丧之文观之。则庶人在家者固当与士大夫有别。而许多曲折。恐亦不外于自行亲丧四字中也。然古今异宜。礼有损益。其在今日。当从国典。而未知国典之果如何。寡陋可愧。国典中论此一条。伏望批示。
或曰国恤卒哭前。当废私丧朝夕及朔奠。此言如何。退溪答金而精书曰国恤卒哭前。士大夫于其私家时祭不可行。忌祭墓祭等可行。以此推之则或说似过当。其葬前。但不用肉欤。
今日国家丧制复古。时职前衔皆服斩。则遭私丧齐衰者。其出入时服着当如何。以服之轻重言之则斩重齐轻。当依从重之文服斩。而但去方笠着白笠与众人同。情理极碍。退溪答金施普书曰国恤内( 明宗升遐时)免丧者服色之宜。人多疑之。然举国皆缟素。己独为亲丧黑笠黪服。岂可为乎。愚意以为直以白笠白衣行之云云。其免丧始着白笠白衣。则其未免丧之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79H 页
前。服私丧之服可知。或可以此推拟耶。然此特为齐衰三年者而言。期功以下则恐当自依从重之文也。如何。(以孔子不敢私服之训言之则宜无此论。而此是古礼。欲闻酌义之教。故敢奉禀也。)
答申校理(靖夏)
昨者奉拜。日晷苦短。未罄下怀而退。中心耿缺。伏承下书兼馈养老之资。仰感之至。无任仆仆。第以穷裔微踪。猥蒙盛眷。乃至于此。还用悚缩。不审夜来。服候起居如何。瞻溯尤切。载亨昨毕修墓之役。暮乃还栖。而宿痾触寒层发。闷何仰喻。梁坏之恸。愈久愈切。而恒抱靡依之叹。获奉范仪。话及畴曩。恍承謦咳于丈席之间。怆感之馀。私幸万万。但推许太过。指拟非伦。令人惭汗无地。欲逃而有不可得也。伏望察此区区。去其不近题目。以安鄙悃。如何如何。
答申校理
即伏承下问书。仰感之至。下惠先生遗集。缘病故掣肘。未得专意研究。而有时披绎。亦不无一二所得于其间者。益感盛赐之厚。但远未能奉讨。是为可歉也。外篇一册。依下教谨奉纳。而其馀九册则俟卒业后当并完耳。清人今已渡江耶。凡百应酬之际。想致烦挠。为之仰溯。然而夷险一节。臣子职分。必不以贤劳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79L 页
而为苦也。
答申校理
伏承朝廷方设问安。臣民忧遑。有不可言。而行期之忙。势所不得不尔也。载亨适有脚病不耐骑。未克躬诣奉饯。引领向风。殆不胜其下怀也。且以浅见昧识。获近有道。未及款听绪论。以发其蒙滞。而遂成阻违。虽欲无介介于中。其可得耶。所望益加澄源端本发挥事业。而使一世之人。知渊源之有自。则其为师门之光。无大于是。而区区所祝亦不外此。如何如何。俯示劝迪之谕。实出于眷眷之盛意。而自视空空。何敢承当。深用愧缩。馀伏乞行李慎重。归朝益毖。
与申校理
数千里炎程。行李如何。而税驾后体履益膺万福。返旆之日。适缘私冗。未克奔走道周。瞻送行尘。引领怅惘。迨不胜下怀也。顾念曩日俯眷之勤。未尝不铭佩在心。缘南北阻夐。无由得效其尺寸。徒自慨叹。而惟以清慎恭俭以正朝廷八字奉诵。倘不以僭妄罪之。而采其愚衷耶。
答金副提学(镇商)
 方笠世俗通行之制云云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0H 页
方笠本俗制。丧人通着。则出继之人于本生父母丧。从俗着方笠。似亦无大妨。而第与所后丧无杀别。是为可嫌。承诲知慎斋有定论。而以蔽阳子为正。极合情礼。令人发蒙。杖则鄙亦初不能无疑。而平日之杖。异于丧制之杖。则只使扶病。谓或不为大悖于礼。盛诲直截明白。恐不容他议也。
 退翁之论虽近人情云云
生父生母之称。实出于参情之论。而非礼之正也。但程子极言称亲之非。而礼称生亲处亦多。盖称亲固嫌于所后。而加生字则不相混而无嫌故也。今称生父生母者。虽非正礼。而是亦称生亲之例。恐无大害于义理耶。然祝辞及碑碣等文字则事体严重。固不敢不守经而称伯叔也。至于书疏。虽异于俗文。比之祝碣。事体差轻。称以生父母。恐亦无妨耶。农岩集中亦许称本生先母矣。(退溪曰朱子尝有称亲称伯皆未安之说云云。朱子此说见于何书。既以称亲称伯皆为未安。则以何称为可耶。并望俯示。)
 帝王家礼固严于匹庶云云
尊所后降所生。固贵贱一也。而帝王家体貌严重。私家凡节恐难一一准拟。所谓事同体殊者。盖指此而言。非谓大经大体有所不同。而可以致忽于严谨之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0L 页
道也。
 辨说近于太固云云
所论损益之义甚的确。但退溪所云凡节不可与泛期同者。是乃论称号书中语。而观其上下语意。恐不但指居处饮食等事而言也。末后凡论从俗一段。尤极明快。令人起懦。但其来已久。行之者众。则虽古之圣贤。或未能一朝尽变。如孔子之从猎较。朱子之从被发等事是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辨说固严正云云
窃覵所论。有以见深忧远虑之意。至勤至切。且区区病根。全在于情之一字。而蒙一一指摘。极感且荷。所示无倾偏三字。又是当病之剂。敢不佩服。但化善一方至行博识等谕。有非所施于迷陋无似之身者。令人羞愧欲逃而有不可得也。前呈鄙纸。固不敢靳。而以开蒙警俗为谕。则又不敢承当也。伏乞此后损去此等非伦之言。以安鄙悃。千万千万。
承诲开发蒙滞者甚多。倘蒙终不鄙弃而继此指迷。则其为昧陋之幸。亦何间于承提耳而听面命耶。但载亨素以懒性。加之疾病。一二往复之间。费却半年光阴。如此而欲望资益。顾不难哉。良可以自叹也。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1H 页
与金副提学
近伏闻 圣意方注。除命屡降。去就之间。恐难遂其素志。况君子大中之道。固不以执一为高耶。载亨病状愦愦。一如前书所言也。就悚载亨先祖妣及先妣俱殉烈。而久而未显。去年暗行御史因邑人呈达。以祖妣事上 闻。而月初始有 命。方举㫌闾之典。悲喜兼至。愿得当世大君子手笔。增贲先烈。而谨拜恳于下执事。伏乞察此微悃。特染㫌扁。而因略叙事实于下。速便附惠。千万至祷。此间人家妇女㫌式不同。或书某官姓某妻某氏之门。或只书烈女某氏之门。在区区之意。前式恐当。而若叙事则从后亦无妨耶。未知国例之如何。惟在执事之裁之也。邑人呈文一纸并附呈。伏望照鉴。文谷,农岩并复享。实是斯文之幸。区区之情。不须更道。
与金副提学
即日春和。伏惟道体益膺万福。自去夏来。绝不承音。居常瞻慕。不任郁郁。近日高栖尚在广州耶。或鸥湖耶。闲中所养如何。又何事业。平日所望。实在于挽回世道。而迄无所试。为公为私。宁不慨然。然古人以隐居求道。引进后学。为山林经济。窃恐执事之责。不以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1L 页
进退而有所加损也。未知所接学徒。几何得英材否耶。并愿闻之。载亨丧戚荐仍。疾病层加。顿无自聊。而匪意 召旨适下此时。骇惶罔措。欲逃而不得。且缘病未赴。必不免罪诛奈何。
与金副提学
凶贼之变。前古所无。而 王灵所及。一举扫荡。神人共快。邦庆无疆。春中所惠下覆。始拜于夏末。虽得之晚。而足慰向郁也。因承已还旧居。悲绪触境。令人更觉感涕。废学之谕。虽知自谦之辞。而祸故之馀。或不无有歉于心耶。更望十分加意也。骊金于执事。有不外之义。故前书奉烦。何如是固辞耶。但承所居颇远。不能以时相对。是可叹也。金生济大甫未及知名。承示知志道勤业。甚可喜。而源深流长之言。真不诬也。况得仁里依归。其所就尤可量耶。见其书。如见其人。而寄以其先圃阴遗藁。其意尤为恳到。圃阴生并一世。而在世之前。未及一番从游。迨用恨结。今见其集。若接平素。且其中多有与先生往复书。而其论议趣味。盖是一家规模。看来看去。令人不觉一喜一悽。来谕之云。真可谓先获也。载亨自春及秋。浑家痛疫。身仅避免。月初始得安栖耳。本以衰懒。加有病故。其于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2H 页
看读体验两个工夫。不惟无一分新得。些少旧业。亦随以荒坠。承示云云。但自羞愧欲逃也。
与金副提学
春夏代序。伏惟起处益膺万福。山林之乐。承与令咸共之。远想雅趣。益切驰向。但有道莫试。其在区区期望之忱。宁不慨然。前书挽回之云。非必以此奉劝也。盖出于伤时之意。而叹贤者之莫肯为世用也。载亨年来。百病层发。日加月增。老境常事。无足怪也。本以陋劣。衰病又如此。虽欲弹冠结绶。以为荣利之计。而势不可得。更何论时之可不可也。承示云云。令人大惭。家儿姑免恙。若赴秋会。当一进拜候。而未知果谐否也。眼昏精耗。不能尽意。惟望为道保重。慰此瞻系。
答金副提学
国哀普缠。痛陨罔极。即日秋清。伏惟静养体候益膺遐福。四月十七日所惠书。始获拜于五晦。虽得之晚。而犹足慰郁。奉置几间。时时出读。不觉终南之远关岭之阻也。因循悠泛之谕。想是过谦之言。固不足仰复。而但人之经历风霜者。或动忍而守益固。或摧颓而志因退。二者相去虽远。而其分则只在于怠敬二字间。此亦明者所宜加勉也。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2L 页
与金副提学
四勿乃孔门为仁之目。而程子四箴。发挥极亲切。真可谓一条痕一掌血也。自近日来。渐觉意味深长。非无事斯之愿。而但于日用间。识昧不能辨非礼。怠胜不能去私己。恐徒志决无以济事也。以此益思贤者警发之助。而地远无由面讲可叹。想平日所得于此。必有端绪。幸望因书开示。以发蒙滞。千万千万。济大曾以此讲质否。有何议论。亦望及之。女子之许嫁而后笄礼也。而此地女子缘家贫或有故。嫁不及时者。或不待许嫁而笄。此乡曲承袭之俗。而非礼之本意也。但仪礼曰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内则曰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家礼曰年十五则虽未许嫁亦笄。据此而言则年壮而笄者。恐不可以未许嫁而一切呵禁也。或曰笄者只以簪固髻而已。非如今之设剃加首也。盖妇人加首。元非古礼。只是我国之俗而行于嫁后。不可以嫁前许笄之文。为嫁前加首之證也。未知此说果如何。在区区之见。窃恐未然。笄固是固髻者。而髻之为加首则自有明文。周礼有副编次三髻。而孔氏解副髻曰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饰。编列他发。为之假作髻形。加于首上也。此非设剃加首者耶。且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3H 页
所谓行于嫁后者。果是国俗耶。是国典耶。国典则时 王之制。固不可违。而若国俗则恐难违礼而从俗。如何。僻陋无闻。不知所裁。乞赐指教。
答金副提学
四箴骨子。全在于勿之一字。而来谕拈出。以矫口耳之弊。真所谓一掴血。令人叹服。但不先辨非礼则勿字终无所施。恐不可惩彼而偏废也。髻制僻居无闻。局于方习。未知国俗之如何唐制之如何。承开示周详。备悉曲折。自愧孤陋之甚。而深感受赐之多也。但未知嫁后笄之俗。始于何时。有何所据耶。终觉可疑。盖女子之笄。实与男子冠同。而在礼冠笄居一。昏次之。子夏释之曰礼始于冠而本于昏。其序之严绝不可易。当复如何。(盛谕云北俗男子已娶者不冠。此则蒙俗之甚。恐不足齿论也。)古髻有三。虽亦不可变制。而比之失序。犹不无轻重之别。则其可以髻制之变古。而并变古笄之序耶。古之笄以许嫁为节。而仪礼曰年二十则笄。家礼曰年十五。虽未许嫁亦笄。此盖虑其失时。而可见重笄之意也。年满失时。犹且虑之。不待许嫁而笄。况可踰序越次。必待嫁而后笄耶。在区区之意。窃以为今之髻。既是胡风则诚陋制。可以变则变而去胡风可也。如不可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3L 页
变则姑且行之于古笄之时。以应礼经笄后嫁之文。犹为失于轻而得其重也。且后之好礼者。或能因时考礼。复髻之古制。是亦爱礼存羊之一道也。虽然此只论理之如何。俗成已久。先辈之所不能变。则虽以执事之负重望任世责。而恐难卒革云云之教。盖亦意出于此也。但以俗髻用古笄之礼。为都不成礼。此则诚愚昧所未晓。君子之于俗。有从有违。而惟义与比。岂可都无权量斟酌于其间耶。君子一言。人所效法。幸乞更加参商。明以诏之。
与金副提学
新正体候。益膺川至之庆耶。南辕想已返。历遍吾东。领得诸胜。未知胸次果复如何。昔人所谓以助吾气者。能验之于今日否耶。第于方寸间。自有乐地佳境。更须回骖税驾。以此为归宿之所。则又区区之大望也。
答金副提学
龙湖别怀。久而不忘。恒若物之在喉。前秋拜覆。今春承书。合牍并玩。辞意缱绻。殆无异一席承款。感慰亡量。夏序垂届。伏不审体履益膺万福耶。闲中经济。又何事业。吾东名胜。历遍殆尽。想胸次一倍疏爽。而反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4H 页
有无得之叹者。岂以内修为重而外得为轻故也耶。然乐山乐水。既有圣训。苟能玩其流峙之理。而博我仁智之趣。则是亦交养之道。庸何伤乎。但不当偏于彼而忽于此也。如载亨老物。病败濒死。无一得之望。徒羡不得奈何。碑文改字。及时写惠。感镂。刻役方设而力绵工拙。似未易就。慨郁。先考墓石。今始贸来。即当请写。而的便甚难。朴生远枝方图上去。欲俟其便。而但未知早晚如何耳。疑礼续编。承惠拜受。不但以得见所未见书为幸。令公之勤曲。湖伯之眷意。俱出寻常。铭佩不能忘。惟望益加保重。
与金副提学
即日冬寒。伏惟体履益膺万福。因往来人闻游驾东征西迈。殆无虚月。果有之耶。山水之游。古人虽云助气。而若一向专意于此。则其于心地上工夫。恐无实得而反有妨也。且窃念执事年龄已向衰境。如此劳攘。得无撼伤耶。从前以此奉规。未蒙颔纳。未免更进苦口。倘不以僭率斥之耶。
答金副提学
素患录近因病间。得一番奉阅。极令人警发。但卤莽精力。未能极意研究。可恨。下书中承书示之谕。故其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4L 页
中二条。敢举似于左。以见仰服之忱。俯领如何。
甲辰四月九日。自警说云云。痛自刻厉。尽其在我之道而无怨天尤人之意。所以素患而行患者。可谓至矣。大抵人之处世。顺境易逆境难。而今处逆如此。处顺可知。然以孟子生忧死安之意观之。则处顺亦非易事。更望加意也。
乙巳正月二日。谕一男云云。辞意恻怛。义理明白。不惟使一男报其父雠。亦可为后人训也。但暂越境未必见觉七字。欠直截。削之如何。盖一男但见杀父之虎。而不知胡山之为异境。然后可谓真得孝子之心。罪之免不免。固不当言也。
与金副提学
去月初获拜元月廿九日下覆书及所答别纸。擎读周复。如聆谈诲。忽不知关岭之阻脩也。即日春夏递序。伏惟体候益膺万福。载亨衰病日甚。顿无精力可及于他。而每承奖勉之谕。益增惭叹而已。书末云云。深感眷意之至。但疏迂无似。宜遭谴斥于人。而窃瞷辞气之间。扶护太过。似有亲爱之辟。恐不免君子亦有党之讥。且此等说话。在垂死老物。实是分外。本不欲呶呶。幸察之耶。前呈别纸。盖欲奉禀。而实涉僭易。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5H 页
心深悚惕。过蒙宠纳。有以见舍己从人之盛心。感叹无已。至于服膺不忘期收桑榆八字。尤非可施于浅陋无取之言。令人缩颈。然因此益自砥砺。勉勉不已。则其于君子纳污成德之道。或不为无益。区区所望。百尺竿头又进一步也。墓石得之颇久。而尚稽请笔。诚薄可愧。表文一册及画纸四张封上。伏乞终赐俯惠。俾遂罔极之愿。不胜恳祝之至。
答赵判书(尚絅)
猥蒙左勤。才承垂问。又枉手书。兼有下馈。顾此贱陋。何以得此。惶感无地。纸三束墨一同谨拜受。而米谷则有官粜足以糊口。不敢伤虚惠。帖下各种谨还纳。极自悚汗。倘蒙原鉴耶。素闻德义。每有承教之愿。而顷于巡纛过境之日。适尔违拜。私切伏恨。承烦辱念。尤增缩恧。
与赵判书
夏初辱问。迨感不能忘。因便即修覆。未知得彻几间否耶。即日冬寒。不审气体如何。一方无祐。遽承递报。民情落莫。而在区区之私。尤有所缺然者。农岩金先生。实载亨所宗师。而窃闻执事承继渊源。益切驰慕。愿得一侍。以伸微悰。而此后南北隔阂。无缘得谐。只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5L 页
瞻望怅叹而已。
 先生门下见存几人。得其绪馀者亦几人。远不能知。愿闻其详也。先生之孙元行质美而又有志于学。后生之望。实不浅浅。但近连得书。以旁无师友之导。每以为叹。其告语之责。想执事有不得辞也。
与赵判书
国哀痛陨普缠。即日新元。伏惟体候茂膺万福。本邑书院。赖盛勤幸能讫功。已奉安于去冬十一月二十二日。实斯文之庆。而小子之违失先生今二十有四年矣。得奉俎豆。少伸如在之诚。若复承謦咳。一悲一慰。情不自任。想闻之必亦为之增感也。
与赵判书
神相鬼护。远役珍重。仰贺千万。第燕地山川依旧。衣冠变尽。想触目多感怀。欲问其详。而适足以增穷陋一喟。玆不敢请也。伏不审税驾后体候如何。眠食更如何。瞻溯一倍。载亨自去冬来。忧戚连仍。至今春又复哭侄。痛何可喻。衰病因此益加。自当符到即行也。金进士伯春。近闻还住骊江然否。何以资生。每念其身世。自不觉泫然也。馀伏乞益加保卫。以慰舆望。
与赵判书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6H 页
即日庚炎。伏惟台体起居万福。载亨衰病日甚。自度非久于世。待符之外。他无可言。而区区之愿。惟在于明公之益懋德业。上报 圣恩。下答民望。而以为师门之光也。此将死之言。幸俯念听耶。馀伏乞为国保重。
答光佐(时为本道方伯)
猥蒙盛命。未能仰副。方俟逋慢之诛。不惟不罪。又辱下书。辞益卑而礼愈下。此古人盛德之事。而实寒微所不敢当者。惶汗悚缩之馀。益觉包荒大度。无所不容也。伏不审俄间体候。益膺万福。载亨昧道懵学。傍无师友之导。自切冥行擿埴之叹。每引领仰德。思欲一进庭庑。望见颜色。而庶得观感之万一矣。适缘病故。未偿夙昔之愿。私恨无穷。下询数件事。实是疏愚所昧。而加以病废不省外事。玆未能仰体盛意。惭惶无地。馀伏祝对时益重。
答光佐
位跻鼎铉。窃欲一书拜贺。而缘冗尚稽。顷于褫中获承下问书兼受历日及药饵等物。感愧交极。殆不知所以为谢也。下询民瘼。素未晓事。又伏在穷僻。苦无闻见。猝难仰副。如有闻则当从后奉烦也。然区区今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6L 页
日所望于下执事者。盖不止此。上而辅养 君德。下而正朝廷以及百官。而邑宰县吏。莫不一于正。则除瘼救弊。当为次第之事。不费手势而民各得其所矣。如其不然则虽人人除瘼。事事救弊。后复有其瘼有其弊。而将不胜其除救矣。此孟子所以三见齐王而不及于论事者也。感眷顾之勤。敢布狂瞽。未知明公之意以为如何。拙陋文字。不足尘秽盛鉴。而既承俯勤。敢不仰副。以为请教之资耶。第方有删改处而尚未断手。故今不附呈。当俟后便也。但自今朝野有别。此等闲文字往复。恐有不能如意者矣。
与光佐
即日仲夏。伏惟台体起居益膺万福。僻居聋听。不省外事。近闻一二消息。欲令人掩耳。其他纷纷。固不足烦。而第闻曩日贼魁多出于大监曾所荐拔之人。果有是事否耶。人固未易知。司马公不知安石。程叔子不知邢恕。况于大监。何望其尽知人人臧否而预为之陟罚耶。然而事至于此。在大监惟谨之道。固当痛自刻责以引咎之不暇。岂能恬然自安而欲一日在朝耶。顾 国恩隆重。不忍便诀。然古人以举非其人。自劾引退者多。此义重于恩故也。似闻与人对举。无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7H 页
所动念。窃为大监不取也。既蒙俯眷之勤。故敢奉布所怀。以备裁量。未知大监之意以为如何。倘以狂率而罪之则谨当自此缄封口舌。以为过春之计耳。
与宋监司(真明)
即伏承下覆书。兼受俯惠别录。感篆至意。殆不知所以仰谢。但谷则甔储未罄。粗可以糊口。而且当此一方嗷嗷之日。不可偏受独活。以伤均施之盛德。粟二石牟三石大豆一石。因来使谨还纳。不恭之罪。有难逃避。倘蒙原鉴耶。
答宋监司
褫中获拜下问书。承审气体万福。伏慰亡量。载亨病伏中。昨因关文伏睹 圣批。惶战愧恐。不知所措矣。即又伏承盛谕。开导冥迷。责勉谆切。伏感至意。亦不无闷郁之怀也。载亨自丁未至戊申。三被 召命。一未趍谢。罪合万死。宜伏刑章。而 圣德包荒。不惟不罪。反有今日之 命。粪土贱臣。何以得此。自顾微分。虽极腼缩。而仰感 德意。实亦篆镂。一进 天陛。百拜稽首。以少伸蝼蚁之忱。固所耿耿。而况君臣大伦。天经地纪。载亨虽极愚迷。亦尝粗讲而与闻。则岂不知不仕之为无义。违 命之为昧分。而敢为一向偃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7L 页
蹇。以自陷于逋慢之诛也。顾以自少婴疾。辗转沉痼。至于今日则年又六十有五。衰甚病加。气血摧剥。虽一息尚存。而要不过为朝暮人矣。种种證候。已具于状中。不须架叠。而丘墓所在。去家仅廿许里。犹不能以时展省。则虽欲一番趍造。仰瞻 耿光。其何能致身于数千里外耶。每以偃然在家。尤为不安。欲扶舁上道。以至筋力可及处。而黾勉病状。起而还止者累。则譬之潢污之水。非不愿朝宗。而终莫能自达于瀛海之间。此非自废也。实天之所废。其亦可哀也已。仰恃俯勤。敢罄危恳。伏乞以此转 闻。因请治前后违慢之罪。以励一世臣子。千万幸甚。
答李正言(德载)
幸同一世而南北隔阂。只承风驰想而已。昨于金弁之还。猥蒙先施之问。实是分外。感愧亡量。即日冬寒。伏惟体履益膺神相。载亨生此遐裔。识孤学陋。而年又六十有六。则其终无闻可知矣。在高明宜无是叹。而犹且云云何耶。想好谦之至。自不知其辞之益下也。渊翁文集承示审方图印布。甚盛举也。实斯文之幸。而在区区私悰。尤不胜欣耸。渊翁所与载亨书二简小诗四篇誊呈。幸收录耶。馀万非远纸可究。惟望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8H 页
加卫。以慰瞻溯。
与李校理(亮臣○时谪庆源)
去国之行。昔人所悲。况此绝塞。风气苦恶。易使人生病耶。不审跋涉长途。行李如何。体履如何。眠食凡节。俱无所损于平昔耶。严州素称风淳。是则仰慰。而但未知当此大无。能无变旧俗否也。载亨尝师事农岩先生。而闻执事之于先生。有一家之义。虽无素分。而心常驰慕。昨因家儿猝承从者过境之报。不觉一惊一喜。窃为扶病趍路傍计。而失于侦侯(一作候)。未谐一拜。中心恨缺。如食物在喉。然不虞之灾。理当遄喜。想非久环归。当俟其时。布此区区也。馀伏望万加保卫。以慰瞻溯。
与李校理
夏间承覆。如接德仪。况辞旨勤恳。款若有素。足见不鄙寒微之意。感叹无已。即日庚炎。不审体履如何。眠食复如何。吟蓠之苦。在远可想。不须仰问也。然人不涉险则无以动忍而增益其所不能。以此言之则执事今日所遭。或不为不幸耶。载亨自夏来。病日益加。而 召命适下此际。骇惶愧恐。欲逃而不得也。金公陶谷之事。追思至今。不觉忍涕。承示云云。益令人恸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8L 页
怀。闻交义不凡。故其受 命时。所与载亨书一本誊呈。此亦可见其平日所养之有素。想览之一倍怆感而悼惜也。其诸孤时在骊江耶。先生孙元行甫昨得𩿨湖书。则与其从叔用谦俱入清峡云。清即清风耶。自去年以后。累书不得报可叹。而每想其情境。未尝不中心作恶也。
与李校理
奉别之后。一倍倾向。家儿之自京还。传从者过定之报。而备说体履平健。仰慰殊深。计其前程。想税驾今已久矣。岭海风霜之馀。不审气力如何。眠食复如何。伊川自涪州归后。体貌髭发皆胜于平昔。未知能验之于今日否耶。载亨自冬后百病层发。精血日耗。此老人常态。言之奈何。南北隔阂。再奉无期。向风矫首。不觉驰情。力疾敢此略布。而未究所怀。惟望益加保重。以慰瞻系。
与李校理(时为北评事)
行轩一过。人知有所依仰。俄顷之感人。乃至于此。在区区之情。不觉钦叹而敢仰白。此非阿好之言。盖欲尽其所闻。以补其万一也。素知体未充健。而当此北寒。实深奉念。伏乞益加调养。副此下诚。千万千万。近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9H 页
色不但有圣戒。最害调养之方。而在高明地位。恐无是虑。不须云云也。
与尹监司(阳来)
国练甫过。 先陵又迁。普缠叠哀。因褫获拜下覆。仰感且慰。秋序已半。伏惟气体益膺神相。载亨病剧垂死之中。昨因关文。又承有 旨恩召。惶恐懔惕。益不知所出。俯谕勤曲。实荷导迷之至意。而身委床席。万无扶舁之路。终未免昧分蔑义之归。始知病之所祟。不但关死生一事而止也。奴名呈病。尤极僭猥。固知不敢。而势穷情迫。不得不冒死更渎。又添一罪。益自惶陨。伏乞特为敷由转 闻。俾免严诛。千万至祷。
与尹监司
即日夏炎。伏惟气体神相万福。顷于试日。㫌纛近临。瞻慕一倍。而严不敢通侯。想俯谅也。载亨自春后腹背牵痛。脚气兼作。种种危恶之状。殆非老人例證。医治无效。自分难救。而 教旨之下。适当此际。惶战罔措。尤觉添病。但 旨封邑名相左。固难轻受。而因本官报牒回题。仰承俯谕。实出指迷。虽不敢违。而揆以辞受谨严之义。终觉未安。今既拜受。亟当趍谢。而自顾筋力。万无扶舁之路。尤极懔蹙。敢具病状。以奴名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89L 页
呈本官。烦为驰报。伏乞閤下敷由转 闻于朝。使垂死贱氓。得免逋慢之诛。不胜至幸。馀伏祝益加保重。以慰舆望。
与李判官(河述)
获拜下覆。伏审侍庆下气体增重。伏感且慰。窃闻衙中有胡马然否。得于何处。武人战马外。私买胡马及转卖向南。国有大禁。不能无区区过虑。感俯眷之至意。敢罄心曲。极知僭踰。倘蒙俯察而量处耶。
与申评事(晚)
左屈冠盖。临门致勤。自顾微分。感愧交极。伏不审即日巡旆。行过几处。而体履如何。眠食更如何。隔江胡地。想激一层感慨。冲星剑气。或不禁成霓否耶。载亨病状如昨。不须烦喋。还营之期。当在何间。绝塞风土。殊异京师。伏乞万加慎卫。慰此区区。
答李监司(箕镇)
春间获拜下书。辞旨谆复。若亲承盛诲。仰感且慰。殆不知所以名喻也。即日秋凉。不审令体起居如何。昨闻承 命还朝信否。闾巷相庆。莫不引领。不识明公将何以塞副耶。窃惟平日所蕴既崇深博厚。举而措之于事。必无往而不沛然也。然行时不似存时。人心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0H 页
不似我心。酬酢万变之际。恐不可全恃其所已得而不加新功也。此大学所以既说正心修身。而复言治国平天下之道者也。草野愚贱。固不敢容喙于经国家大事业之间。而独有一说。昔张南轩以起居郎入对。朱夫子移书勉之曰。孟子一部书。最切于今日之用。此可以略见当时施为次第。而愚于今日。亦窃尝云尔也。但此老手法。以一斧立定千万间。实未易担此力量。而曾于奉拜下风之日。窃探德基之盛。有足以当之。玆敢奉诵。未知高明以为如何。感辱知之厚。辄效区区。倘不以僭妄罪之耶。载亨丧戚病忧。苦鲜意况。但病状粗遣耳。自去冬来。疠痘二疫。作灾孔酷。州里间殆至一空。而似闻南方亦然。天将使斯民无孑遗耶。诚可痛惨。自馀伏乞加护珍卫。以慰民望。
答金济大(用谦)
载亨再拜。载亨之于德门。僭有分义。虽无一面之雅。而恒切驰慕。顷于夏末。获拜春中所惠手书。追叙旧谊。款若有素。足见勤厚之盛意。感叹无已。但听之过实。溢有推奖。令人腼汗。先丈德义。仰之已久。而终失一侍。心常茹恨。幸蒙不外。特惠遗编。拜受擎阅。若接平生。而承谆诲。慕悦之情。怆感之怀。交并难状。而益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0L 页
感受赐之大也。即见金执义书。称道左右志道勤业。区区欣仰。有非他比。益切既觏之愿。而地限南北。此路无从。只向风引领而已。
答金济大
去秋惠幅。足以当面。恒置几间。时时出读。殆不知千里重阻也。第伏审慈闱不甚康宁。体履亦欠平健。无任奉念。即日春和。伏惟已膺绥福也。未知见今所读何书。作何㨾工夫。有体验处否。区区所望。惟在于及时懋学。以继先业。而时听往来云云之言。极令人欣慰。但远未承一二绪馀。是可恨也。间断之谕。虽是学者通患。而亦不可无猛省之功。惟责志二字。实为当病之药。幸须加意也。闻伯春近住骊江。得源源相从耶。可想有相长之益也。载亨衰病日甚。其能久世耶。评事公得复见于未死之前。情何可极。但 王事无暇。未克稳叙。是可叹也。馀望加卫。慰此瞻溯。
与金伯春(元行)
虽无一面之雅。而此心耿耿。何尝少弛耶。先先生弃捐后学已十有二年于玆。梁坏之痛。愈往愈切。而每欲对门下子弟。一叙布微悰。而远未能谐。只自慨郁而已。忘其疏远。猥通姓名。倘能俯记耶。区区之望则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1H 页
惟在于力学不倦。以继先德。使有耳者知家传之有端绪也。
与金伯春
自癸卯冬末获拜惠覆之后。声闻杳绝。虽有数次奉候。而迄未得报。中心怅郁。只南望太息也。伏问制毕以来。侍奉如何。体履复如何。闻南方稍登稔。可能免屡空否耶。幽居想依前在永平。山深谷邃。谢绝人嚣。可专意于学。未知近日读何等书作何工夫。是先生讲道之地。遗尘剩馥。尚令人兴起。况在左右。又如何哉。幸无以所遭之不幸而自沮废辍。是区区之至望也。载亨年来衰病日甚。精神筋力。恰如八九十人。自度不能久为人世客也。奈何。偶因金执义趍朝。略此附布。而亦嘱以受答回传之意耳。
答金伯春
春间因京便附书。而鄙撰图说及辨说一纸并胎呈矣。达否。夏初张生君弼还自京城。赍传手书。而仍道静中事。历历不遗。何异对床卓而承绪论耶。慰郁千万。即日秋深。不审侍下体履如何。静养复如何。近日心绪。想益错恶。然而君子之道。当尽在我者而已。在人而吾末如之何。则当任之于天也。窃瞷来书之意。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1L 页
虽过于自谦。而亦可以见植志之固讲业之专。持此进进不已则他日所就。其可量耶。所以慰此区区者。实不浅鲜。但欲资益于孤陋无闻。则真所谓借听于聋。令人惭汗。然有事相议。有疑相讲。则此朋友相长之道。可不倾倒于无隐之间耶。
与金伯春
昨年再度奉书。其皆登照否。自入清峡之后。消息阻绝。只有时南望怅然而已。近闻还归旧居。体履平健。虽非手报。而所以慰郁者深矣。即日春寒。不审静中起处如何。凡百复如何。新迁之馀。必多艰楚。为之仰溯。近来所养何事。作何㨾工夫。每想德门心事。未尝不令人感涕。古人处厄。自有其道。幸望十分自励。载亨丧戚病忧。苦无意况。而衰败之状。常态不足言也。
与金伯春
年前数次奉书。而一未承覆。常怀郁郁。昨于春中。三渊宅奴名明伊者偶过此。而槩传宅下消息。犹足慰意。但渠之所居。与高栖颇远云。未知所传之果能得真否也。因草草奉数字矣。其已入照耶。即日初夏。不审侍奉如何。体履如何。远想心境。每令人作恶也。年来志道。比前如何。作何㨾工夫。所与相从。复谁与谁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2H 页
耶。以左右之所遭。若不十分奋然。则恐无以自振。此区区所以常奉念者也。载亨今年六十有五。衰颓日甚。百病交攻。理也奈何。近看朱子大全。颇觉有味。而所谓无限工夫无限事业。尽在这里者。真可验也。但精耗怠随。不能自力。是可慨恨。而亦不无有望于年富力强之君子也。令堂叔济大甫昨年贻书相问。而寄其先集。其意恳曲。迨用感篆。且圃阴常恨未及从游。得见其集。如接平生。况其中多有与先生往复书。尤令人一悲一慰。金执义书来。称济大志道勤业。深喜师门之多有人也。
与金伯春
国哀罔极。年来侍奉如何。体履如何。做得甚工夫。违承德音已四岁。乖阙候问又二年。只南望怅然而已。顷于秋间。令从叔济大甫书来。言左右尚在清峡。工夫精专云。虽不及其详。犹可以槩知体中平胜。而能不以厄穷而沮其素志。慰豁之馀。亦觉强人意也。载亨得年愈多。衰病尤加。精神气血。顿丧无馀。此理之常。无足言者。而但从前区区志业。终无铢进寸成。而大限已迫。未知此身更向何生度耶。是可慨然。敢具烦浼。以为笃行君子之鉴戒。而益自加勉也。鄙乡士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2L 页
子议建院。祀泉谷,清阴,桐溪,屯村四贤。而久稽未就。今始营立于府南六十里许华谷中。已奉安于去月二十二日。而以农岩先生并享矣。四贤之于是邦。曾任字牧。而施泽于民固久矣。先生则以幕佐过此。曾不多时。而人之起慕。乃至于此。信乎德之入人速也。欣感难状。
与金伯春
年前累次奉书。一未承覆。转传之际。俱不免浮沉未达而然耶。虽达而慎约之中。不欲烦外间酬酢而然耶。都未可知也。自入清峡之后。消息尤绝。茫然若隔世。只凭云寄思。徒切怅结而已。去秋得赵台简。知复归骊江。张齐说自京还。颇传起居大槩。虽未得书。而滞郁顿释。不审移卜之馀。侍下体履如何。有旧土可耕否。有旧庐可居否。生事艰饶。比清复如何。闻南方岁饥。彼中亦不免云。仰想奉率之艰。遥切倾念。听于往来人。又得济大书。知学问上工夫近益精专。深慰平昔所望。而但恨无由一叩端绪。以发蒙蔽也。载亨忧戚连叠。去冬哭姊夫。今春丧侄子。以此身痾层剧。精血消耗。生趣都尽。自度不过为朝暮人矣。更无可言。而但点检平生。无一顺事。其于没吾宁三字。自不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3H 页
觉腼颜。济大甫曾闻居骊。今尚尔耶。安否如何。想有讲磨之乐仰慰。
答金伯春
拜别幅。承叠遭钜刱。而哀辞满纸。令人不忍读。天之于德门。每每降毒。一至于此。可谓报施有道耶。家儿细道庐居凡百。稍以为慰。而第承栾悴太甚。奉忧千万。哀之所遭。固人情所难堪。而前圣有戒。伏望万加节抑。勿至毁伤。至祷至祷。古人居忧中。亦不废业。未知读礼之暇。作何㨾工夫。闻留意孟子书。意味如何。有信得及处否。此书之旨。专在于判义利辨王霸。是固学者第一义。而其言严截明快。使读者决知背曲径趍大道。而又往往激发其千万人吾往之气。若于此得力则其于处困厄行险难。安往而不快活耶。惟望益自加勉也。但此老手法。以一斧立定千万间。苟非大胆量大脚力。恐卒难承当。窃谓论语一部书。无所不包而最精切。须更熟复深玩。得沉潜缜密之功。然后始可有次第阶级。而无才高难学之虑。哀意以为如何。所怀非一二。烦不敢尽。
答金伯春
去秋惠书及别纸。拜承于隔岁阻郁之中。而叙情论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3L 页
学。辞意谆复。披复以还。殆若合席而对讨。自不知相去二千馀里也。即日春和。伏惟体履益膺绥福。载亨年今七十有三。死亡无日。而自顾平生。空空无得。此为难瞑之憾。而承示云云。益令人惭汗。因念以左右之材之美。又能奋然用力于学。若如此不已。则何患不济。而反欲借听于聋。以求别个方法耶。惟在益自加勉也。但此事任重而道远。非一蹴可到。恐欲速不得。当期以终身事业也。浣儿常患学不能进。虚誉误听。致烦远贺。甚可愧。
答金伯春
明德即此理之在心里而光明照彻者也。是以古之论明德者。或言心而不离乎性。或言性而不外乎心。而未尝有二之者。然朱子曰主于一身者谓之心。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或问仁义礼智之性。是明德否。答曰便是。以此观之。心与明德。虽不相离。而亦不可混为一物也。夫心气也。气之不齐。有万不同。则心虽其精爽所聚。而既是气。恐不可谓全无圣凡之别也。朱子曰阴阳五行之气。在天地中。精英者为人。渣滓者为物。精英中又精英者为圣为贤。精英中渣滓者为愚为不肖也。此虽非论心者。而可以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4H 页
见气之精英亦多层分也。或说之意。似不出此。而但气之精爽以下为可疑。俱是气。虽有精粗之别。而岂有判然之理耶。(朱子曰心有善恶。性无不善。此诚不易之定论。恐不容他议。)
心者光明发动底物事。而五常备具。以光明发动而观之则可知其属乎火也。以五常备具而观之则可知其五行之全也。然心之所以运用五常者。专在于光明发动。故火为主而金木水土为其所包。先生所谓专言偏言者盖以此也。然火之包四。只可在心而言。若论本来五行则木是元。当包金水火土。岂火之所能包耶。
 
未发之说云云
三渊丈所论未发之中。果有可疑处。于其在世时。粗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可恨。(答李公显益书曰不曰致中。而曰极其中。极为十分则似有八九分中者云云。致字是推而极之之意。果与极字有粗细之别耶。答载亨书曰无所偏倚。只可为中。而其守不失。方为致中云云。虽有横直之别。而其于致中。亦有等差耶。此等处为可疑。)
答权修撰(莹)
利儒李德符来传去腊月初七日在吉州下书。因道行中凡百。奉读细听。如聆谈诲。迨不胜感慰。伏惟伊后行李神相。还朝体中起居。茂膺新庆。载亨又添一齿。益觉死生忙也。僻居穷裔。获接德仪。疑若有数存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4L 页
于其间。而数次承顾。犹未能剧谈讲疑。而归辕一南。千里重阻。区区下怀。不但怅别而止也。第闻邑人堡卒咸诵德义。未知有何所施而能若是耶。深慰瞻聆。
与李评事(济远)
伏承即日返旆。瞻望行尘。不任依怅。顷日半饷之奉。未偿宿昔之愿。而千里重阻。此恨可已。第闻一经科围。士情翕然。深慰听闻。然区区所望。犹不止此。伏乞益懋大业。以副时望。当此远于。不可无言。敢此仰浼。实涉僭易。悚悚。
与华谷书院搢绅有司(以涵儿名)
泽堂先生实一国所尊师。而曾佐北幕。其于此乡。犹有遗尘剩馥。而世远代逖。穷裔后生。无文献可徵。曾于本邑建院祀贤之日。未及一体并享。昧陋甚可愧。近因文集及年谱等书之行于北。争慕德义之盛。而追享之议。一邦佥同。使涵敢仰禀于佥搢绅下执事。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倘蒙颔可则其位次之定。亦望下示。
答郑斯文(相周)
先赞成公德业勋烈。实此邦百世所不忘者。每窃想根大源深。必有灵芝之茁醴泉之发。而南北隔阂。声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5H 页
闻阻绝。时自慨叹而已。顷年家儿之上洛。获承左眄而归。俱道德仪之盛。继而因科儒便惠以手翰。奉读细玩。不翅若亲承面款。而足以偿平日向往之忱。况追远之诚。溢于行墨间。而叙以分义之重。尤不觉起感增慕也。但推奖太过。有非寡陋所敢当者。令人惭汗。书枉已六载。虽缘道左便稀。迄未奉复。而诚薄可愧。即日霜寒。不审体履更如何。载亨年今七十有六。加以疾病侵寻。死亡无日。馀无足道。儿辈不勤教督。未免失学。恒切舐犊之耻。承示云云。益自愧惧。即因计偕之行。强扶作此。不能尽意。
答朴子由(厦棂)
离索之忧。承示云云。尤不胜黯然。所谕忠敬二字。实立诚闲邪之大本。而为学之道。宁有外是而他求耶。承有志于此。诚幸诚贺。但进就与否。在自力如何耳。固非他人所可与论也。载亨昏懒日甚。虽有小小看书。真若初不经眼。何敢更望作己物耶。他日相对。度无一言相讲磨也。
 朱子曰惟敬故活。不敬便不活。活字他所未见而极有味。承有志于敬字。故敢告耳。
答朴子由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5L 页
天地之间。理之流行发见。无少间息。鸢鱼之飞跃。既得其理。无勉强期必。非有心着意。莫非自然而然。在人则日用动静。亦天之理。当勿忘勿助之间。此心之外驰者。自有存主处。而私意之害夫理者无所容焉。动静云为。皆得其所者。是皆天理流行。
天之理三字。欲改之曰此理流行处如何。自此心止容焉二十三字。措语似未衬切。欲改之曰此心常存。自无系累如何。得其所所字。恐意好而文生。且与下文天理流行字。意相滞碍如何。栗谷曰鸢鱼飞跃。是天理流行也。勿忘勿助则天理流行矣。此语约而义明。故批呈耳。
答朴子由
前奉别纸。实出于妄率。而反承云云之谕。令人赧汗。但栗谷之言。果为约而尽矣。旧习之缠绕。正载亨之病。而特左右先发也。然而知病莫若医病。各当思其救病之药也。何由面话。究此多少。恒自伥伥。
与朴子由
 一有抑节苟安。受人笼络。则狃于偷靡之习。而使直方之气。都了坏却。可不戒哉。
右朱子与人之书。而语极有味。故录呈耳。
与朴子由
仲氏兄侍顷日邑行。兄何不谏而止耶。两边是非。虽未知有何曲折。而与人相鬨。岂白首暮境所可为耶。续闻自平。是则可幸。但未知此后之更如何。弟之于此兄。所以期待者实非常人之比。而每为气习所使。有此不佳之爻象。深非所望于平日者。欲裁书达此意而未果。幸以此纸转鉴如何。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6H 页
与朴子由
闻风传。又闻李生之言。略悉令仲兄侍又有与人相诘之端。令人失望。直不疑得盗金之名。而归金不辨。人称长者。而未闻以不疑为盗金者也。平日于此兄。常以此期许。而今乃何自贬损如是耶。
与朴子由
朱村葬事。定于今廿三日云。无进退否。第闻葬法不用常制。然否。令人骇听。士君子行事。所当遵守者。非礼法而何。今考之于礼。质之于法。有所谓坎葬者耶。有则可。无则丧葬是何等重事。而敢以臆见创造。以伤风教耶。载亨素未晓事。虽未知此法之果如何。而但闻徒棺之上。即筑之以灰。压之以土。其为不敬。固已甚矣。然此则犹为第二件事。姑置不论。而片片棺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6L 页
木。其能担此许大压筑耶。思之至此。不觉骨懔。礼棺外有椁。椁外有薄板。而后下灰实土。而犹曰轻手勿震。盖人子无穷之虑。不以无虑之地而有所少忽也。今置棺于大块积压之下。而犹谓之无虑。则此果有人子一端慎戒之心耶。滔滔薄俗。固不欲多辨。诗礼之家。犹未免此染袭。则恐所关非细。闻先兄有遗命。此则似难违越。然礼有不从之命。区区愚意。窃以为所不可从者。盖指此等事也。兄意以为如何。相爱之间。不敢有隐。罄布心腹。幸十分裁之。此非小事也。似闻桥项玄葬。亦用此法。信然耶。以此纸亦举似于卧岩两丈。此丈必能会鄙意所在也。
答朴子由
儿还得领手滋。足可替颜。深慰郁陶。不知近日作何㨾工夫。佛氏有诗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真可戒。窃看刘公度长沙时。不如在南康。故敢此奉烦。而此外纷纷。更不欲聒耳也。但身自退脚。而望人阔步可笑。何日相对。破此积郁。
答朴子由
得书感慰。金三渊得见否。此老有高才雄辩。而论理极浩博。一见之间。资益不少。但行期太匆。来此一宿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7H 页
而归。深有不尽之叹。虑或不见。故敢烦其为人大略也。近日所业何事。每欲承绪馀。而终未见答。此虽懒庸无足与言之致。而亦见左右之诚。未继曩日之切实也。可呵。
与朴子由
自经历彼中来。从游诸贤。俱不能忘。每发于宵寐。昨得午梦。有一小塘。塘上有树阴。文会其下。岩丈居上座。左右居其次。伯祥在左仲廷在右。而余居其间。岩丈问曰天谁扶而能不倾。地谁持而能不摇。仲廷曰如许大器物。恐扶持不得。伯祥曰既是大器物。非扶非持而能不倾不摇耶。左右笑曰吾欲置之于扶持不扶持之间如何。余欲对未及。忽魂悸而寤。乃梦也。益不胜悢悢之怀。而其问答似非偶然。敢记呈。入梦诸侍前。亦可及之耶。
与朴子由
顷得伯祥心辨。多可喜处。其一二可疑。略有条辨。推览如何。窃念近无家累。所业何事。卫武公行年九十五。而作抑诗以自警。吾辈虽老。比之武公。犹为少年。何可摧眉低头。坐待死日耶。当合谋共盟。提起一分气力也。好笑好笑。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7L 页
与玄成夫(就章)
载亨之服制。礼有明文。而其间多少制度。一从闵判书镇厚氏所言。国俗通行之规。虽未知果合礼意与否。而家庭平日之论。已有遵俗之意。今不须多言。但位次一节。曾未讲定。而遽遭此日。自不无临事眩迷之惑。素欲取质于知礼之家。而顷当大府丈侍辱临之日。哀遑罔极。自不暇及于此。而追闻人言则丈侍之意。以见今所行之位。不为不可云。窃欲依行。而但未面承。实不能无歉。敢此为图更禀。伏乞燕侍之暇。特赐裁示。俾免冥行之地。千万千万。
삽화 새창열기
此则以期服居斩衰之前。实违重服居前之文。恐不可行如何。
此则丧主之位虽得正。而载亨于丧主为尊者。反居其左。且虚其北边第一位。而自中间作行。未见古据。恐不可臆创如何。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8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此则虽无以上两件之碍。而但直作后行。与凡期同列。亦似疏汎如何。
此则见今所行之位。虽无右言之碍。而但丧主缘载亨之故。避北边正位。以此不能无疑。然而意或此善于彼。故今日定行。未知如何。
右件四图皆侍殡时西向之位。于此得宜则可推于葬后北向之位。故此不并禀耳。
与玄成夫
朱子所模屋图。曾见于退溪集中。而今不得记其详。乃因朱子释宫说及礼经所言及顾命注释。模为一图以呈。极知僭率。然而非敢自是。盖欲质疑也。讲礼之馀。幸垂留意。特加證驳如何。第堂前有门之说。既承提耳之教。而归而考籍。终未解疑。愚昧可愧。士昏礼妇洗在北堂注曰。房无北壁。故得北堂之名。盖堂者无壁之称。既无壁而其能设门乎。乡射礼曰序则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8L 页
物当栋。堂则物当楣。是堂及东西两序。皆设射所也。果有壁有门则但当设射于当门之处。恐不得如是随便而随设也。士丧礼注曰中以南谓之堂。贾氏疏曰堂上行事。非专一所。若近户即言户东户西。近房即言房外房东。近楹即言东楹西楹。近序即言东序西序。近阶即言东阶西阶。堂半以南。无所继属者。即以堂言之。盖自户至阶。无不枚举。而独不言门与壁者。是岂以初无门壁。故不言也耶。堂南果有门壁则当言门东门西壁内壁外。岂曰无继属云尔耶。观此数条。决知堂之无门与壁矣。但家礼正寝时祭之图及沙溪丧礼虞祭之图。皆设堂门。是所未晓。何其与礼经不合耶。窃意后世堂室变古。随便作制。故家礼及丧礼因此而作图。恐非古制也。盛谕又以疾病迁居正寝。为不可无壁之證。恐亦未然。古者人之疾革。废床东首于北牗下。此乃疾病迁居正寝者也。既云北牗下则所谓正寝者。是正寝之室。非正寝之堂也。故檀弓曰饭于牗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若疾病时已迁于堂。则其死后岂可复迁入室中。饭于牗下。小敛于户内耶。鄙见如此。未知哀意以为如何。屋制素所欲讲。而幸得启端于奉讨之日。故敢毕瞽见。倘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9H 页
勿以蒙昧斥弃。而终赐指迷耶。此实礼之址基。行礼之家所当先讲。想不以非时而守默也。(图则佚)
与玄成夫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人之所独得也。故章句解天命之性。必兼人物而言。今某只言授与于人。而遗却物字。是天命之性。人独有之而物不得与也。是全不识性命之理矣。
右农岩辨西溪解中庸说者也。昨年面论此旨。而未克烂漫。故以此录呈。更商如何。有未契。幸反复之。
答玄成夫
前所讲中庸章句之义。顷承手字。教告谆悉。深荷不鄙。但于浅见。终有所未逮者。不免申复。倘蒙垂察耶。盖在天曰阴阳。而在人曰健顺。在天曰五行。而在人曰五常。阴阳以气言。健顺以德言。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此四者虽血络相贯。条干相连。而其名义色相。亦各有别。恐不可直以此唤彼而相通浑施也。来谕之意。以章句中健顺五常。作阴阳五行看。而一则曰仁义礼智包在其中。一则曰特言阴阳五行之性情功用。区区于此。实深滋惑。五常是仁义礼智之总名。果有非仁义礼智之五常。而能
松岩集卷之二 第 399L 页
包仁义礼智者耶。且五常乃人之德性也。其可以人之德性。为阴阳五行之性情功用耶。盛意本欲发明人物之不可同得此五性。而辗转说去。层出此论。然而大学或问敷演此章句之意曰。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也。未知于此。又将如何看。而果不为人物之同得此五性耶。盖性有天命气质之殊。天命之性。就人物赋与之初。而指其理之粹然无杂者也。气质之性。就人物既生之后。而指其理之堕在形气者也。言其气质之性则不但物有偏塞。人亦不齐也。言其天命之性则不但人人同得。物亦同得也。此朱夫子所以释天命之性。而不分人物而言也。若分人物而言其偏全之殊。则是释气质之性。而非言天命之性者也。此岂老先生训释经义。各适无差爽。如分金秤上锱铢不失之笔法也。前所呈农岩文字中。此个意思极煞分明。而盛教云云。恐未之察也。幸更熟复。所引小注说。盖曰天之某气是人之某性。人之某性属天之某气云尔也。而非直以健顺五常为阴阳五行也。恐不可为今日盛说之證也。如何。近日秋气生凉。伏惟侍下起居神相珍福。瞻溯区区。载亨粗遣侍旁。而邻里不安。病證颇涉可疑。
松岩集卷之二 第 400H 页
以此扰悯。稼事今将垂成。而闻处处失稔。民方嗷嗷。天意所在。诚不可晓。浩叹奈何。际晤之期似未易。向风引领。每为之怅然太息也。
与玄成夫
载亨谨白。性同之说。非不累进。而讫未承肯颔。岂以自家见得不明说得不透。致盛听不莹而然耶。寻常汗缩。近于朱书中得是篇。正论此理。真可谓八字打开者。而实为今日之决案也。玆敢誊呈。未知盛意复以为如何。此实义理大头脑处。于此终有不合则他无可望于有合。幸平心徐究。以毕其说。千万千万。
 
朱子曰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此如宝珠在清泠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不肖。此如宝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物亦有是理。又如宝珠在至污处。然其所禀有些明处上面。便自不昧。如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是也。
论人物禀赋之同异。未有若是之详且尽者。而所谓宝珠即五常也。在人在物。虽有水中污处之别。而其宝珠则却只是一个宝珠。果可谓所赋之不同耶。孟子告子篇注说。虽与庸解似不合。而详味倪氏理气
松岩集卷之二 第 400L 页
不杂不离之论。则可见其所言之地各不同也。盖中庸言天命之性。故就理气不杂处言。孟子论气质之性。故就理气不离处言。而实相发。何可执一而废一耶。若曰物虽得是理而不能全云尔。则朱子又尝曰以理言则无不全。以气言则不能无偏。此甚明的可据。而实为今日之公案也。
答玄成夫(玄生著物性不具五常论。载亨难之。玄又条辨故答。○此辨最先。韩辨次之。鄙答韩辨又次之。以次通观。然后可知其得失也。)
前所进朱书一篇。窃谓今日论辨之断案。而犹未蒙开纳。何所见之不同若是其燕越耶。于此不合。更无可望于烂漫也。感提谕之勤。略举大槩。条列于下。伏望终赐细教。以破愚蒙如何。
 理气元不相离。不可离气而论理云云。
理气固不相离。而亦不相杂。何谓不离。非理则气无所根柢。非气则理无所依着。此所以不相离也。何谓不杂。理气虽不相离。而不离之中理自理气自气。理无恶而气有善恶。此所以不相杂也。然不离处固易见。而不杂处实难辨。故人多认气为理。竞为荀扬性恶之说。其害甚矣。是以孟子,朱子非不言理气不离处。(孟子言犬牛人性之异。朱子言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以全哉。)而孟子道性善。
松岩集卷之二 第 401H 页
朱子亦曰理同而气异。又曰理自理气自气。不相挟杂。此皆即其不离之中。而明其所不杂。以矫其认气为理之弊也。高明之见。其于理气之辨。宜无差谬。而观其所论。恐于不离气一边驮得太重也。
 所谓性同者。何所据而知也。物亦具五常之理。则所具之理。何独塞而不通也云云。
人物同得五常之说。朱书尽之。今不欲赘论。而但有一言。盖仁义礼智之性。即元亨利贞之理。而元亨利贞。又非别个道理。生之理是元。长之理是亨。遂之理是利。成之理是贞。而天下无一物不生长遂成则其理之在是物者。独不可谓仁义礼智之性耶。然人则得气之清。所具之理。不为气掩而能自发用。物则得气之浊。所具之理。为气所掩而不自发用。此人物之所以分。而有通塞之不同也。然塞之为言。非初无所有之谓也。物之蔽于物者谓之塞。详此塞字之义。亦可知理之本具而为气所蔽也。来谕以为所具之理。何独塞而不通。恐于塞字之义。或未致精也。
 以理之未堕形气前言则是天命之性也。以理之堕在形气后言则气质之性也云云。
性者。理之堕在形气中之名。即其形气中指其理之
松岩集卷之二 第 401L 页
不杂气者言之则天命之性也。指其理之不离气者言之则气质之性也。其分只在所指之不同。而所言之地则非别境异界也。今来谕强欲分境离界。以天命之性属之于理之未堕形气之前。而以气质之性属之于理之已堕形气之后。固非子思,程子指言之意。而其于性之一字。亦恐看得未透。
 人得气之全则其性亦全。物得气之偏则其性亦偏云云。
先儒之说。亦多类此者。而皆指气质之性而言也。执此而欲论天命之性。则程子所谓论气不论性者。而恐涉于认气为理之病也。今日论辨之不合。只在于此。幸更十分加商也。
 理气一而不二云云
朱子曰理气必是二物。恐所论太硬定。
 所引诸家说
诸说中可为鄙说證者亦多。其中倪新安之说最为精备。而缘截去上一节。本意未明。可惜。
诲谕虽多。而其大意所存则不出乎此数段。故敢撮要略复。而馀不及枚举。惟在明者反隅之也。朱子说一条及栗谷书一篇。最为明白。已道破今日之惑。故
松岩集卷之二 第 402H 页
并录呈于下。
 朱子释论语性相近之说曰天命之谓性则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言相近者。是指气质之性而言。孟子所谓犬牛人性之殊者。亦指此而言也。
通天下一性。通人物而言。观下文可见矣。
 栗谷答牛溪书曰枯木死灰之气。非生木活火之气。而枯木死灰之理。即生木活火之理。惟其理之乘气而局于一物。故朱子曰理绝不同。惟其理之虽局于气而本体自如。故朱子曰理自理气自气。不相挟杂。局于物者。气之局也。理自理不相挟杂者。理之通也。今兄只见理之零零碎碎者。各为一理。不见浑然一体之理。虽在于气而无不通。其于一贯之旨。何啻隔重关复岭哉。荀扬徒见零碎之理各在一物。而不见本体。故有性恶善恶混之说。孟子只举本体而不及乘气之说。故不折服告子。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兄所见。只论气不论性。而陷于荀扬矣。与其不明。曷若不备之为愈乎。(篇多未免节略悚悚)
枯木死灰之理。且犹生木活火之理。则物之性。独不犹人之性耶。幸望加意也。
松岩集卷之二 第 402L 页
论辨之益。不惟愚者可进于明。虽在智者。亦不无知之益精。今日之辨。虽未知得在谁失在谁。而若辨之不措则亦必各有相长之益。幸毋以孤陋不可教而弃之也。但论辨之际。有一毫有我之私。则徒为纷纷而反有害。此则宜各自相戒也。
与玄成夫
 黄商伯问曰中庸章句。谓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或问亦言在人在物。虽有气禀之异。而理未尝不同。孟子集注生之为性章曰。以理言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以全哉。二说似不同。朱子答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
 胡云峰曰理同而气异。从人物有生之初说。气同而理异。从人物有生之后说。朱子之说精矣。
上一条。朱子大全中问答。而实为前日所论人物禀性同异之證。故录呈。而云峰生初生后之说。其分界极分明。故并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