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x 页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日录
日录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1H 页
怀德行录(丁未)
丙午年间。湖右人士。议立浦渚赵先生书院于新昌。询谋既同。而以都有司不惬人望。士论携贰。久而不决。暨于丁未春二月之初。远近章甫。约会于道高山之日出寺。相与更始其事。任正字弘望德章。亦闻风来至。务为调定之论。改定各项有司之任。而仍令参会者数人。进往怀德。禀议于院长同春宋先生。余亦当在行中。为之期日。而还家治任。十六日戒程登途。秣马于新礼院。夕到新昌水南村。宿于赵鸣和仲应家。昏朴友由经道求来话而去。自家至此八十里也。○十七日。早食。与仲应并辔行。抵温阳金谷。以同行之员。相与期会于此地。故仍秣马留待。李蕴玉汝,尹相殷之胤子舜宾,玄锡,晋子三午后乃至。才到德平。日暮不可前进。遂止宿于此。此距宿所五十里也。○十八日。凌晨发行。朝炊于芦决里。昼点于燕歧邑村。来路历见崔生一华。崔即故参奉达源之子。而有戚分者也。道过其门。故暂与叙族而罢。黄镐叔京果先来待矣。秣马将发。共登燕喜楼。逍遥而下。楼即邑之宾馆。而燕喜之称。厥惟旧矣。年前赵公植为
丙午年间。湖右人士。议立浦渚赵先生书院于新昌。询谋既同。而以都有司不惬人望。士论携贰。久而不决。暨于丁未春二月之初。远近章甫。约会于道高山之日出寺。相与更始其事。任正字弘望德章。亦闻风来至。务为调定之论。改定各项有司之任。而仍令参会者数人。进往怀德。禀议于院长同春宋先生。余亦当在行中。为之期日。而还家治任。十六日戒程登途。秣马于新礼院。夕到新昌水南村。宿于赵鸣和仲应家。昏朴友由经道求来话而去。自家至此八十里也。○十七日。早食。与仲应并辔行。抵温阳金谷。以同行之员。相与期会于此地。故仍秣马留待。李蕴玉汝,尹相殷之胤子舜宾,玄锡,晋子三午后乃至。才到德平。日暮不可前进。遂止宿于此。此距宿所五十里也。○十八日。凌晨发行。朝炊于芦决里。昼点于燕歧邑村。来路历见崔生一华。崔即故参奉达源之子。而有戚分者也。道过其门。故暂与叙族而罢。黄镐叔京果先来待矣。秣马将发。共登燕喜楼。逍遥而下。楼即邑之宾馆。而燕喜之称。厥惟旧矣。年前赵公植为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1L 页
倅时。因旧基而新之。危甍层栏。制作宏丽。雕栊画栋。穷极华侈。临观之美。江山之胜。诚左湖之名区。而又有松谷赵公所制上梁文,尤斋宋公所著记文揭在壁闻。辉映于耳目。亦足以倍增光彩矣。夕抵罗里江头。船在越边。而日且暮矣。入宿江上村舍。自德平至此七十里也。○十九日。仍朝饭。步出津头。有亭翼然临江。名曰独乐。高压百尺。断岸俯瞰。十里平郊。亦一湖中形胜也。相与登眺。访诸居人则曰有古之闻人林兰秀所建。而前牧使申洬以其外裔。仍旧重修云矣。观览既讫。登舟以济。秣马于炭洞村舍。进抵怀德邑村。日尚早矣。驱驰之馀。不敢卒见长者。止宿于衙前任士浍家。自江至此四十五里也。主倅黄震耇。即叔京之堂叔也。叔京欲入见而阍阻未果。以此主人便疑吾辈皆为求见主倅而来矣。○二十日。进至宋村。入见院长于同春堂。禀议院事。乘暮乃退宿于村舍。此距邑村仅五里许也。○二十一日早朝。又入函丈议事。退而朝食。食后复入辞归。诸友皆复路。而余则为见妻母。独向舒川分歧之际。颇有黯然之怀也。夕宿连山地开台炭幕。自宋村至此六十里也。○二十二日。晓发历连山邑底。行十里馀。道傍见一墓山。松楸甚古。守直人家稠密。不问可知其为大家山所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2H 页
也。晨光熹微。不见茔域。而路上有神道碑屹立。问之乃黄冈金先生衣冠之藏。而金氏累世先茔。皆在一山云矣。凌晨作行。气甚不佳。沽酒以饮。驰到江镜津。与金寿万同舟以济。秣马于林川马头里道傍村舍。舍后有草堂。冠者五六人团坐。意谓林川士夫之乡。必非素昧声息之人也。乃进而揖之。问其姓名。主人曰李仁徵。即蔓之子。而姜震望之妻喃也。同座者曰李蒀。即仁徵之叔父。而郑相周之妇翁也。曰凤徵。即蒀之子而赵硕民之妹夫也。曰李世吉。即咸陵爷之堂侄也。主人馈以午饭。自言曾于恩津试所见我云。而余则忘之矣。李世吉字缵卿。家在韩山。而出外将还。闻余向舒。与之偕行。乘昏到文献书院。自开台至此一百十里也。李楚晚之弟。方以斋任。已先在院。缵卿亦为掌议。而待之甚款矣。○二十三日。早起入庙瞻礼。仍拜牧隐先生画像。苍颜华发。仪形宛尔。凛然英风。可以想见于数百载之下矣。稼亭,牧隐父子主壁。而麟斋,阴崖。亦以子孙配享东西。一家道德相传。亦吾东所未有之事也。平朝发行。由捷径直造舒川杻山柳子佑家。李叔丈鼎庆氏及子佑之弟殷卿亦于一二日前次第来到矣。自院至此才十有五里。而迂由官路则当为二十里云矣。○二十四日。留杻山。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2L 页
子佑盛备酒馔以待之。○二十五日留杻山。○二十六日。与李丈同辔而归。牵马奴乭金。自念三有疾不差。载诸卜马而行。借主家儿奴为御。来路历吊金玘灵筵。夕宿蓝浦。自杻山至此六十里也。○二十七日。朝饭于保宁青萝洞。昼点于化城李汝刚家。坐未定。沈泽之,李仲安亦来至。相与打话。沈李两友行中皆有酒酌二巡。午后与李丈分路而行。才到金谷。日已曛黑。入宿李棘人延老家。自蓝浦至此七十有五里也。○二十八日晴。食时崔友有琬汝怀来话。子佑儿奴自此还送。又借主家奴以行。历吊权棘人尚。仍访权可人。午后至家。此距金谷亦二十里。往返凡阅十有三日。而所经过道路。五百九十里也。
镇岑行录(丁巳)
丁巳之岁。蕤宾之月。余以事将往见赵司谏世焕于镇岑寓所。既戒行。闻牙山李兄以显陵斋郎。替直下来。欲迂路历访。而伯氏亦要余与偕期。以天中后一日相会于洪元冲之家。盖元冲新递青阳。寓居于礼山辛龙卿家旁。而去此三十里也。至期蓐食驰赴。则伯氏已来到矣。主人为伯氏供饭。饭后行到新昌水南村秣马。仍与李卓而相见。自礼至此亦三十里也。自此直送卜马于
镇岑行录(丁巳)
丁巳之岁。蕤宾之月。余以事将往见赵司谏世焕于镇岑寓所。既戒行。闻牙山李兄以显陵斋郎。替直下来。欲迂路历访。而伯氏亦要余与偕期。以天中后一日相会于洪元冲之家。盖元冲新递青阳。寓居于礼山辛龙卿家旁。而去此三十里也。至期蓐食驰赴。则伯氏已来到矣。主人为伯氏供饭。饭后行到新昌水南村秣马。仍与李卓而相见。自礼至此亦三十里也。自此直送卜马于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3H 页
己田。驰往书院洞。哭朴德配灵筵。又吊朴汝圣母丧。及到姊家。日已没矣。自水村至此。直路不过十里也。昏与姊氏及李兄父子对话。吾兄弟行中各佩一壶。迭相酬酢而罢。李甥弘毅传以安东孟令所送书𥳑及紫砚二事曰。此令为其亡子葬事将上洛。而来留金谷旧居云矣。○七日。朝阴晚晴。盖早徵也。李之纲父子及洪薰父子相继来见。食后余先辞出。过见李令。又见孟令。谈讨移日。点心后还到李令家。将过见子妇于全义。行过天安丰世郊中。达于金溪驿前。横截大路。东踰高登峙下。洞壑宽广。闾阎环匝。其东崖曰崔君泰一之居。其西崖曰金君百鍊之家也。余乃先访金君。不相见且二十馀年矣。倒屣欢迎。酌酒叙旧。颇有慇勤之意。夕抵崔宅。崔君与其弟得一一之同坐见之。夕食后入见新妇。既出而金君百鍊来话而去。昏与一之宿于舍馆。自牙至温十里而近。自温至此三十里而远也。○八日晴。晓头新妇使人问安。仍致新袜一部。既明主人出来。设馔行酒。食后入见新妇。主人又设小酌。二巡而罢。行至全义邑前。迷朱路。遇山僧问而觉之。回车复路。横穿小径。达于松岘之下。穿过燕歧邑村。到罗里津头。是日雌风不兴。畏景方炽。胸烦气暍。令人昏塞。奴喘马汗。殆不堪行。望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3L 页
见舟人舣在沙岸。舍马登舟。颓卧船头。则江风送凉。爽气袭人。披襟弄波。稍觉苏醒。顾瞻岸上。独乐亭依旧岿然。而方有二客凭栏对坐。意态安閒。念余行役之苦。不啻望若神仙。忽忆丁未春。与赵仲应,黄叔京诸人。同往怀德也。共登斯亭。吟眺而过矣。屈指于今。才过一纪。而仲应叔京俱作泉下人。追抚往迹。感念存没。不任怆叹也。泊舟南岸。岸有二路。其左者即抵怀德之歧也。遂从右路直去。涉长郊越荒顷。夕抵三美川。路以左右俱有村舍。控马踟蹰。不知所之。有一童子指示右村曰可往投之。如其言直抵门外。求见主人。主人迎接颇款。许令止宿于其廊屋。而供馈食物。务令精洁。行李困顿之中。此亦一幸也。主人姓名曰徐必蕃。而自言少习弓马。不幸见屈于丙辰之科。愤叹不已。彼丙辰榜额数几至三万人。诚 国朝以来所未有之贱科也。此人独以落榜为耻。科举之害人心术者有如是夫。此距宿所为八十有五里也。○九日。朝阴晚晴。仍朝饭作行。行仅八九里许。有钟子山。山下有盛村。村中有厦屋平临大野。行人指点云是禹兵使旧宅也。禹公即先君外党也。追念平昔相厚之义。不堪人亡馀宅之感。揽辔顾望。欲问无凭。适见路下有斑白者耘田。问曰尔无乃禹家奴耶。起拜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4H 页
而答曰果是兵使宅人也。又问曰尔年老矣。其能逮事汝令监乎。对曰然。余即下马。历叩往事。仍问曰汝使道之孙名曰瑞圭。登武科筮仕。大有名誉云。可能继汝先令监之绪。而未知今为何官耶。对曰方任都总都事。而又兼备边赈恤两郎厅云。其有名誉。可知能追趾先美。奴辈亦日望之云矣。自三美川至钟子山。通谓之儒城。盖儒城是面名。而村各有号耳。钟子之野。田畴广远。无虑数千馀顷。而当此大旱。水泽周洽。农人相属于野。自余作行。凡历八邑之境。而于此始见之。岂非所谓乐土耶。自此南驰过雌牛岩。达于镇岑邑前大路。路左有山屹然雄峙。名曰九峰。盖是邑之案山。而山皆石壁。面面如削。峰峦竞秀。气像巉岩。缘山而行数里许。舍大路而东入小径。回转以入。则群峰环绕。洞壑宽平。大溪横流。水石清幽。深夐寥廓。恍然如入壶中。洞名曰南无。或曰树谷。盖树之释名与南无同音故也。山家五六为村者凡三处。而并溪行二百馀步有茅屋。即赵公之居也。自三美至此三十里也。进至其门。日尚未午。赵公之胤子鸿烈出见于茅亭。未及寒暄。先问主丈之动静。则曰家亲昨赴尤斋夫人会葬所。今夕当还。仍定舍馆于村舍。退而炊饭疗饥。还到茅亭打话。夕食自主家供之。所定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4L 页
舍馆狭隘。不得已移寓于洞口郭文为名者之家。家室弘敞。槽枥皆具。而待之甚款矣。○十日朝。赵生鸿烈。与其孽族赵庆章来见而去。庆章即文老之从弟也。司谏公久而不还。终日旅馆。独坐无谁语。所谓夕阳门外待人难者。信不诬矣。赵公乘暮乃归。遣人邀之。余即尾其人而往拜之。公倒屣迎劳。杀鸡为食。叙旧之言。亹亹不厌。昏又携余同至舍馆。连枕夜话。余问曰尤斋是当今礼学之宗主也。身虽在谪。其家葬礼。亦必有可观者矣。公曰内丧非外客所可见。虽不知其节文之如何。而有人来自长鬐曰先生于围篱中。日必衰服危坐如丧侧云。此亦人所难及处也。又问会者几人。公曰闻先生必欲葬于水原所卜之山。故子弟初欲遵命。忽闻四学方举告庙之疏。恐有不可知之事。猝然权厝于怀德之地。在远者未及知之。惟旁邑士子来会者二百八十馀人也。当世道变坏之后。本家摧败之际。事且急遽。而会者犹尚如此。若使无故则其数岂可量哉。时任朝官则惟尼山倅李光翼,燕歧倅洪天叙,本县倅潘润沂三人而已。盖近日作宰者。率多时人故也。至如沃川倅赵尔炳则近来人事大变。岂肯来见也耶。余曰沃川兄弟。尝以身出入于门下。其父参奉公旌门时。其板上题字。能得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5H 页
尤翁之手笔。不亲而能如是乎。到今何敢有二心也。公曰患失之辈。安得不随世而变化也。仍咄咄久之曰子知金宇一宙一兄弟乎。余曰宇一未尝际接。而宙一则仅识其面矣。公曰宇一等。乃尹鑴之妻侄也。曩时尊信尤斋。不啻若七十子之服孔子矣。及尹秉政之后。反为谄附之态。乃作长书抵长鬐曰。近观家礼。乃知期年服制之说有不然者。今若翻然悔悟。速立降幡。则不惟免祸于一时。亦可有辞于百世矣。先生复之曰向者金右尹以此为说。而余不能觉悟。到今有何新意见而遽改前说乎。君亦从事礼学。博考程朱诸书。然后可以论此事之失得云云。金之所为。岂不诚痛骇也哉。渠若真有所见则当初何不论难于函丈。而今为此说者。不过示尹以附会时论之意也。人心至于此极。世道宁复有可望耶。愤叹之言。不啻一二谈也。○十一日。朝阴晚晴。赵公先归其家。余则食后追至。议定状草。午饭夕饭。皆自主家供之。主人急于呼庚朝者。送奴请粜于主倅。余亦附书报以有故不得往拜之意。兼传伯氏书𥳑。主倅即使人复之曰弟以祈雨祭斋。未果就见。而兄有何忙事。不肯暂枉耶。至以情薄责之。然伯氏书亦修答以送。则其意可知。余又答书曰明日归路。非不欲历拜。恐有阍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5L 页
阻。用是趑趄云云。则更无伻问之举矣。余将辞退舍馆。主人留与同宿于书室。所谓书室。即村氓之(缺)。自公归田。僦而居之者也。低微迫隘。殆不可容膝。余曰此地颇有山水之趣。又多树木之可材者。何不精构一草堂。以为栖息之所。而自苦如此耶。公曰余甚拙谋。有意而未就。然坐卧于斯。读书于斯。接客于斯。斯亦足过平生。何嫌乎朴陋也。仍诵立春一绝曰幽僻无争地。清閒有福人。休言茅屋小。信宿总佳宾。相与大噱焉。余又从容问曰行状既已修正。则碑志之文。亦当次第撰出。而历数当世之诸产。未知谁可属笔者。公曰尤相文章德行。独步一世。金石之文。舍此其谁。余曰非不知此。而顾余孤陋颛蒙。未尝一登其门。到此明夷困厄之中。遽为此请。义所不敢也。公曰然则尹执义,朴掌令之文。皆可传信。而尹之作未及见之矣。尝见朴和叔所为碑文。甚得作者之体矣。南云路令公亦以文鸣于世。并在商量取舍之耳。余又曰先集总若干卷。而行文则曾已就正于长者矣。至于诗集二卷。时未删定。故玆敢奉以献诸左右。愿留神拣择。以终惠焉。公曰吾何敢。吟咏性情。非等閒文字。究其理趣。删定取舍。不亦难乎。非但我也。世鲜其人也。若得奉玩。以为考德之地则可矣。删定吾何敢。第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6H 页
文集只此一件。则人事不可知。而留置未安。须更传写累件。投示一本可也。○十二日晴。凌晨戒仆秣马。将归公亦命婢早炊以馈之。临分携手。眷眷不已。余曰此别可惜。可无一言之赠乎。公筹思良久曰赠言非独写情。沉吟之际。亦能留客。斯可幸矣。仍书五言一绝曰倒屣翻疑梦。分携意不禁。元方应有问。诵我白头吟。既已辞退则日高三丈矣。行过县门外。望见主倅坐轩上。余即举扇自蔽。策马过之。自此北行十五里。又折而西。踰插峙。峙不甚高而谷口深永。陟降之间。亦可十有馀里。而群峰夹路。左右顾眄。譬如正墙面而行也。昼点于孔岩书院。院在两山环抱之中。平野经其内。清溪绕其外。丹崖翠壁。沿流环拥。苍松白石。别有天地。院之制上建庙宇。晦庵朱夫子主壁。而李正言,李评事,成东洲及重峰,沙溪两先生分配东西庙。西别立一间屋。以安徐孤青神位。中立讲堂。扁曰博约。又以忠贤之额。揭之楣间。明宫宾馆。隐映相望于林间。缥缈如画图中也。余乃入庙瞻礼。出坐东斋。适有院儒六七人。以议事来会。有曰申汝郁者。方为斋任。而馀人姓名不能尽记。揖而与之语。仍窃听其所议之事。则盖以关学追论尤相。方举告庙之疏。连怀两邑之士。发文聚会。议其所以对举应变之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6L 页
事。而本院亦闻风会议矣。曾闻金教授振业寓居此地。伻人邀之。相与叙阻。颇有恋恋之意焉。约行十里而踰马峙。峻坂崔嵬。攀跻甚艰。既下而又行数里。则石栈沿江。危险莫比。上有千寻绝壁。下临百尺深潭。差失一足。便决死生。竦身䝱息若坠复稽者。行十馀里。一日之内。累经险阻。令人愁惫殆不可堪。及到公州邑底。则日暮不可前进。投宿于假吏禹孝信之家。此距树谷七十有五里也。○十三日晴。凌晨发行。孝信夫妻又酌酒以馈上下。且以真墨三丁献之。请儿辈习字之用矣。行到铜川。只有一幕。而窄陋不堪。仍驰至古老里路上村舍。朝饭。主人出野。日且晚矣。使奴辈自炊。而马草则未及刈取矣。旁有两班不知其为谁。而遗以生草数束。余乃伻人致谢。请与相见。其人姓名乃李遐也。为人通傥可爱。且能识字。乍接言论。令人忘倦。今日是祖妣忌辰。而行中无素馔。方以为闷。李也又以齑酱等物遗之。食后行仅十五里。而为见林进士晚亨氏。投入新丰。李植兄弟皆会林宅。晤语移日。主人供以午饭。李植酌以秋露二巡。谈间余谓林公曰昨过忠贤书院。则院儒以对举伸救事会议。此中士气犹不摧沮。是可幸也。林公愤然扼臂曰近来人心日偷。所谓院儒。亦多随世而变。谁肯触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7H 页
冒时忌。以为伸救之计哉。吾乡有金宙一者。往在尊事尤相之日。权右尹諰,尹判书鑴俱见忤时议。故金之视之不啻草芥如也。权令方退居儒城。而书院祭时。未尝一致膰胙于其门。尹乃其父友婿。而亦不肯往来于其家。及其换局之后。见斥于尹鑴。则渠乃无聊。敢生媒进之计。推尊权公道德。谓当配入书院。张皇制疏。将欲叫阍。而适为洪判书宇远所沮不果上。其为反覆趍附之态。未满一哂。彼以金垕之子。尹商举之婿。宋相之门弟。犹且如此。其他即又何说。院儒之会议者。特其文具耳。吾固知其无能为也。愤愤不已。暑退余乃辞归。历拜李同知戚丈。由捷径踰车岘。乘暗投入于新渊信婢之家。自公州至此九十五里也。○十四日晴。平明戒行。策马登途。则朝日初上。凄风吹冷。寒粟遍体。凛若霜秋。经界之野。旱灾尤甚。两麦之枯损居多。民事之惨。已到十分地头。而不惟天无雨意。气候之清冽如此。天将尽刘而后已。谓之何哉。食前到家。自宿所至此十五里也。通计往返所从径路。为四百二十馀里云。牵马者家奴士龙也。从后者儿奴信龙也。驱卜者老奴论孙也。并记之以备不忘云耳。
赤龙记事(丙辰)
赤龙记事(丙辰)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7L 页
乙卯秋间。南报骚屑。都下喧传。以为倭书再至。其一即问以华戎兵事。邻壤安否文字。而所谓初度书也。其一即郑锦期整兵船。与我国共济中原等说。而所谓再度书也。伯氏时在京师。前书则得闻于李注书墩。后书则得闻于鱼寿远。而以忧虑之言。并及于家书中。儿辈饶舌。又发说于亲旧间。李汝馨则只见前书而传说于朴㬝。李汝郁则得见后书而誊写矣。其后朴㬝既闻松儿之诵传。又见汝郁之誊本。遂书一通送示于衿川本家。转辗传播。领相许积以为前书则有之。而后书则无之。此必何人做出惑众之计也。乃于 榻前定夺钩问。自备局问其言根。则传相告引。及于朴㬝。㬝纳招曰上年七月。李汝馨来言倭书。即前书也。八月赵松来传倭书措语。即后书也。其后李汝郁出示所谓倭书。见而惊讶。言及于家中矣。洪九范来见而誊去。以致如此云云。李汝馨适赴举在京。故即为纳招。与朴㬝同就典狱。时丙辰二月十八日也。松儿闻变上去。则备关已发矣。鱼寿远之弟寿万来见伯氏而慰问。伯氏曰君兄曾言是说。今将据实为对。寿万曰家兄远出。老母在堂。何忍援引乎。归告其母。其母再送女奴恳辞劝止。又邀畏儿而言曰吾两家情谊。不啻寻常。儿方远出。幸勿相厄。伯氏闻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8H 页
来。不忍于心。且当初传说。虽出于鱼松之得闻。实由于我。则不可躐等而告鱼。又不可證父而直招。不得已以权辞构草原情。权辞者。即闻于逆旅之说也。寿万使其从妹婿金震奎拈管笔削。而安㙫任釐亦参见矣。○二十二日。李汝郁招曰上年秋间。倭书骚动。赵松以其途中所闻传说。相与酬酢矣。朴㬝一日来见。果以赵松所传。率易传说。而无出示文字之事云云。赵松招曰上年七月。为省妻父病往清州。到德平旅舍。名不知二客亦至同坐。盖其自京来者。而以倭书酬酢。故请问其详。则以文字诵传。所谓再度书也。一日往见朴㬝。相语间以德平所闻略及之。年少愚騃。不慎枢机之罪。固所甘心云云。与李汝郁同下典狱。先是伯氏谓寿万曰自备局必欲上达请鞫。则臣子之义。不可不以实卞㬥。君兄必有所闻之处。何不先探其言根。寿万即借乘松马。出外而还。怃然为闷。至是渠亦揣知 朝家之终必鞫问。阴怀自免之计。预为反挤之谋。一以不测之说䝱持之。一以援證之意恐动之。其设机酿祸之状。昭不可掩。无何寿远还来。而隐伏于广陵庄舍。教诱安㙫金震奎。约为他日之證左。又使安㙫扬言于诸宰家。以毁赵某若将为诬引之状。○备局以松儿供辞。为有隐情。将欲 启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8L 页
请鞫问。三月初二日。伯氏呈状于备局。略曰上年秋间。闾巷骚屑。以为倭书再至。至于东莱府状 启入来。传播喧藉。此则都中人员有耳皆闻者也。一日邻友鱼寿远来见。仍诵倭书文字。相与酬酢而罢矣。子松上来之时。以其所闻说与。而亦不能戒其妄传。松于朴㬝家语及之矣。朴㬝书报于衿川。转辗传播。松年少愚騃。有何识虑。戒其言语乎。松之纳招时。所当直招。而以子證父有所不敢。且于寿远情义之笃。有若兄弟。及有此事之后。将以援引之意。言于其弟寿万。则其母惊惶罔极。悲辞劝止。寿远且远出未还。遽先发告。有所不忍。松之原情。与寿万相议构草矣。此事若止于有司之究问。则惟当甘受其罪。岂可使亲友之老母终始贻忧。而庙堂将欲 启达云。何敢以一时权辞。上彻 天聪。重陷欺罔之诛乎。家事任长。不能教子之责。在所难免。而况闻之于寿远者某也。传之于松者某也。虽被重律。固所甘心。玆敢自首。悉陈无隐云云。题辞曰赵松招所谓倭书得闻于逆旅之说。大不近理。必有隐情。故今将 启请穷问矣。观此所诉。既诿之鱼寿远。则赵松不可径先请刑。分付刑曹。鱼哥捉来推问。于是寿远乃以前日之为渠权辞者。执为变辞之违端。又以推诿国舅之说。幻造陷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9H 页
人之机阱。遂纳招曰与赵松三寸叔赵某相亲。今此倭书传播。归于赵松。而其招托以得见于逆旅矣。今当严问之日。忽然变辞。推诿于某。赵某果闻于某。则当初何不直诿于某。而托称道听。不肯吐实乎。赵松推捉之时。某之弟寿万往见慰问。赵某出示原情草。而无他推诿之言。及夫就囚之后。赵某密招寿万言曰君家兄弟。有同骨肉。或有所闻之处。则为我指示。曲图可生之路。又曰君家与清风府院君家连婚。而其家有戚里之势。虽有言语之过。必无祸患。吾诿之于君。君诿之于清风家。则吾有免死之路。君有活人之阴德。寿万正色叱责。即为还家。老母亦闻此言。送人责之矣。今又推诿于某。某果有传说之事。则固当连累于某。而何必以活人阴德之说哀乞乎。且赵松之于赵某。三寸叔侄。而本非父子。今仍托以以子證父。苟且引嫌乎。原情构草之时。寿万与洞内诸友。相议笔削。则亲旧间例常之事。而以其构草。有若皆出于为某者然。其计尤极深险矣。○初九日。备边司 启略曰自上年秋间。骚屑大起。人皆言倭书再至。其中有郑锦将到之语。其伪造倭书。惊惑人心者。意在乐祸。不可不穷覈重处。查问其言根。则累转而归之于朴㬝。行关推捉。则纳招云云(见上)。各人等亦为推捉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39L 页
则各有招辞云云(见上)。赵松即前县监赵某之子。而出继于司评赵某者也。与乡曲无知之辈不同。而其招辞大不近似。将 启请刑推。其父某呈状曰云云(见上)。令刑曹捉致鱼寿远。则其招云云(见上)。两人互相推诿。而至于举论不干之国舅。尤极痛骇。赵某既是朝官。不可自刑曹推覈。为先拿囚。鱼寿远亦为移送禁府。以为推覈归一。依法定罪。赵松则姑为仍囚。以待结末何如。依 允。赵某鱼寿远做出倭书。胥动浮言。及其推问之时。欲为推诿国舅。事极痛骇。今日内开坐捧招。○十一日。传曰金吾坐起之规。虽未备员。若有堂上两员则开坐例也。今日时存之员。只有判义禁闵熙一员而已。其馀奉命在外。知义禁吴始寿即刻牌招。使之追参。又 传曰原情捧入后。勿为罢去事分付。赵某原情曰某遇騃不肖。百无一取。而只以亡父掌令某厚被 仁祖朝隆渥。至于 孝宗朝。擢拜成均司业。旋授掌宪之任。出入 经幄。及其疾病。遣医 赐药。既殁之后。官庇丧需。终始荣渥。 特异常格。某之误被收录。亦出于先人之遗荫。一毛一发。莫非洪造。常以行身无状。贻辱先父为惧。从仕十年。夙夜敬畏。不意今者陷入于不测之地。某蝼蚁之命。固不足惜。而先父遗训。到此扫如。虽万被诛戮。实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0H 页
所甘心。大槩寿远自该曹推问时。费辞牢讳。其所为言。罔非摸空架虚。其最甚者。一则曰君家兄弟。有同骨肉。为我曲图可生之路。一则曰君家与清风府院君家连婚。而其家有戚里之势。吾诿之于君。君诿之于清风家。又曰托以以子證父。苟且引嫌。其他诬饰丑诋者。不一其端。闻来痛心切骨。宁欲死而无知也。盖非渠所传之说。则何可以推诿之说发口。而只以寿远不在之故。与其弟寿万。其所酬酢者。不过忧虑而已。所谓指示曲图等语。从何发说乎。子松被推上来。寿万即为来见。某以据实纳招云尔。则寿万曰家兄远出。何忍援引乎。其母即送人劝止。又邀儿子。备陈情谊。悲辞恳乞。闻来有所不忍。遂以权辞构草原情。寿万与从妹婿金震奎来见笔削。而安㙫任釐在坐参见。又有申益显者窗外参闻。且是日某谓寿万曰君兄必有所闻之处。何不先往探问。寿万即借乘松马出外而还。愀然曰到今岂有言之之理乎云云。而到今何以曰忽然变辞。推诿于渠乎。其翌日安㙫金震奎来问其言根。某即备陈首末。明言权辞以对之由。是岂松就囚后创出之言乎。只因其母恳乞之言。寿远未还之前。不忍遽先发告。而渠所构陷。至于如此。此可谓以怨报德矣。至若诿之于清风家之说。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0L 页
尤极无据。某问备局将为请鞫。欲为举实呈状。则寿万大㥘。谎说其母。其母送人来问。某答曰人虽无状。岂为此哉。当此患难。造言构陷。诚甚不可云矣。岂意今日入于纳招中乎。君子可欺以其方。则如此怪妄之言。三尺之童。亦不取信矣。某四十一岁。始有儿息。实是意外也。其前虑其无嗣。取弟之子发未燥者。养育于家。即同己子。既得已出。虽不得立养为嗣。即今称父称子。洞人所知。而寿远所谓本非父子云者。是诚何心哉。果有诿人之计。则当初松之说与朴㬝之日。无文字所记。而不过口传而已。使松牢讳则足以免罪。而鬼神在傍。不敢欺心。何忍援引于无故之人乎。设令有此心而做此事。等閒相知之人尚多。何必援引有老母如骨肉之亲朋乎。朴鱼俱是亲友。而㬝则脱之。寿远则陷之。揆以人情。断无是理。寿远之招。如彼其诬饰。则某虽有啄三尺。亦何可呶呶争卞。重伤士大夫之廉隅哉。闻之于寿远。传之于迷子。致令烦说。有此纷纭。无非某之故也。虽被重律。固不敢辞。而诬援一款。千万暧昧云云。○赵某发明与备局呈状。虽有增加。别无指的。鱼寿远刑曹所供之外。更无他语。两人招辞中。皆有援證之人。并为拿问。凭阅禀处何如。 启依 允。传曰赵某等。原情捧入后。勿令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1H 页
罢坐矣。今夜已深。使之姑罢。明早开坐。○十二日。安㙫招曰一日夕。寿万邀致某。言曰赵某使我指示可生之路。吾诿之于君。君诿之于清风家云云。寿万之母送言于赵某曰欲诿于婚郎云。胡为此无据之事乎云。而赵某与鱼寿万推诿清风家事。相议之际。不得亲听矣。○金震奎招曰赵松上来之日往慰。则赵某顾谓寿万曰君兄曾言是说。而今方远出。诚可郁闷云云。一日夕因寿万之请邀进往。则寿万曰赵某使我指示可生之路。吾诿之于君。君诿之于清风家云云。原情草笔削。则因其出示文字未莹处。略有所删改矣。○任釐招曰赵松上来之日往问。则赵某曰此说亦似闻于沈栻许玧等处。而诚难指的。顾寿万曰君兄又言此说。而远出未还。诚可郁闷云云。○申益显招曰赵松上来之日。虽不知姓名之为某某。而多人来会赵某之所。酬酢是事。而某以武人。不敢入与于其间。窗外闻之则赵某曰吾有所闻处。而其人远出未还。不幸甚矣。招问赵某之子年十四五岁儿曰似有指的。所谓远出者谁某耶。答曰儿何以知之云云。○赵某所援各人等所供。殊欠明快。其中申益显虽有窗外偶闻之事。不足为紧證言根所发。如非自己做出。必有他所闻处。赵某刑推得情。鱼寿远以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1L 页
下各人等。姑为因囚。以待结末何如。 启依 允。赵某本非无识之人。而传播倭书。煽动祸言。至于诿之于国舅家。敢生避祸之计。尤极痛恶。各别刑推得情。○诸證中如安㙫以鱼腹心。通谋往来。自愿为證。则其所反覆。固不足责。而金震奎则虽曰鱼之烟亲。与吾家相善。伯氏明言为鱼权辞之意。金曰天日在上。宁可讳之乎。任釐则情义之切。非如金之比也。伯氏以权辞之意。往议于伯令公。则大言其不可。釐亦同坐参听。厥后相见。非止一二。而见辄语及之。亲旧中备谙事情者。莫如此人之详也。禁府依幕。大言安㙫自愿立證之非。辞气慨切。及今證对之际。乃反说出鱼家所不言之事。至于沈许两人亦似言之之说。遂为诸證之倡。合辞挤陷。不遗馀力。终至于不测之地。人心之危险。亦可慨也。○十三日。政院 启曰伏闻赵某等原情公事 判付。则至有与逆无异。推鞫严问之 教。其在 圣朝治狱之道。恐或过重。自本府鞫问。 答曰判付中措辞删改焉。○同日赵某更推。赵某谓寿远曰推诿清风家之说。万不近似。哀乞之时。有證参之人乎。鱼曰果无参證。而君与寿万偕往典狱时。寿万斥言推诿不可之由。则典狱署奉事鱼震陟亦参闻矣。赵某曰何为此无据之言。其时震陟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2H 页
谓我曰将欲推诿清风家之说。其或信然否。此言若出则兵判必大怒。且流入 阙内。则宦路必永塞。必须勿援寿远云云。吾不胜骇然。拂衣而出矣。○赵某,鱼寿万,鱼震陟,典狱署问答之说。似是吃紧。鱼寿万鱼震陟亦为拿问。凭阅禀处何如。 启依 允。○十六日。禁府 启。鱼寿万,鱼震陟,赵某等一处凭问。各人等往覆质问之言。都无紧着。赵某所当依判府加刑。鱼寿远姑为因囚何如。 启依 允。○十七日。加刑后 启。赵某各别严刑。而不为吐实。加刑得情何如。 答曰各别严刑得情。是日知事吴始寿 启。安㙫,金震奎,任釐等别无證问。似不当一向囚禁矣。领议政许积曰安㙫方为丹城县监。尤不当滞囚矣。 答曰安㙫等三人放送。○盖自当初朝议。以为兴讹惑众之变。专出于失时怨国之人。必欲究问而深治之。一队名士。持论尤峻。达于 筵中曰。此非赵某自做之说。必有传说之人。而湖西之境。多有失意之辈。严鞫赵某则可得其言根。虽死不足惜也。彼鱼家又从而造语煽俑曰。今此讹言。赵某得闻于某人。而仍举曩时名士之与我相亲者一二人姓名。转传于缙绅间。欲以荧惑群听。于是群议益激。皆谓寿远之外。必有他所闻处。不可不严讯。期于取服。赵某不为吐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2L 页
实则必死。渠虽拘于私情。抵死牢讳。为其子者。少知人事。何不击铮直告。而坐视其死乎。其他可愕之说。不胜其纷纭于谈者之口。西人则虽知其冤枉。而或虑诬服于严刑之下。而惹起士林之祸。宁其速死而不敢出一言相救。由是物情危悚。疑有蔓延之患。虽亲切之人。亦有绝迹而不相问者。○十九日。备局之坐。兵曹参判郑晰曰赵某忠信。吾所知之。其人岂为是哉云矣。○二十四日。备局之坐。参知李宇鼎倡言曰赵某招既云情如兄弟。鱼寿远招亦云有同骨肉。则相亲如此。而宁有诬引不干人之理乎。其间必有曲折。其在狱体。不可不问寿远。而偏讯赵某也。左相曰此言是也。○二十五日。引见时。判义禁闵熙 启曰赵某招曰寿远果若不言。则岂无他而必以相亲如兄弟之人援引乎。此言亦似有理。且曰寿远既无明白发明之端。何独讯我云。鱼寿远招所谓其母使女仆送言于赵某。而其所往复。必传于客会时。此一款似太巧矣。领议政曰赵松之闻于逆旅云者。出于不敢證父之意。而赵某变辞援引。则鱼哥之发明。虽由于此。与赵某相亲如此。而以漠然不知为言。此可疑也。 上答曰赵某待差加刑。○二十七日。昼讲入侍时。同知事洪宇远 启曰赵松招辞。与其父原情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3H 页
大相不同。赵松严刑得情何如。检讨官柳命坚曰洪宇远所陈诚是。赵松妖言惑众。死无所惜。以逆狱治之。小无不可也。 上曰未得端绪之前。自禁府鞫问。幼学不可令该曹严刑得情。○二十八日。赵松刑推后 启请加刑。则严刑得情事判下。○初赵松与朴㬝同在狱中。而日子稍久。不无冤苦。相对之际。互相咎訾。松则曰丈若不为书传。则吾何为至于此也。朴则曰君若直招则吾何为久于此也。有一罪囚骤闻其说。疑有隐情。既出而传播。洪柳闻是说。果以为然。乃于 筵中力请严刑。伊日昼讲。领相判府皆不入侍。而一任两人之论。刑曹坐起。必于翌日为之。事机之所以然者。岂不巧乎。于是物论非之曰鞫其子使證其父。有伤伦纪。何为此失刑之举云。○四月初一日。昼讲入侍。判府闵熙先发赵松不当并推之意。领相曰并刑父子则有伤狱体矣。 上曰赵松姑为停刑。判府曰鱼招中未闻其说云者。不直甚矣。情如兄弟。朝夕相从。而岂有专不闻之理乎。 上曰其言果诈也。是日谏院 启曰赵某之引寿远。在于自首之初。宁有强引元不干之人乎。寿远之招。只以女奴致其母辞一款为證。安有以其婢仆自證者乎。请鱼寿远与赵某一体刑问。 答曰赵某则待差推问。寿远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3L 页
一体刑推。明得实状。○初二日。台谏改措辞。将为连 启。而昼讲入侍诸臣。先为陈达。 传曰鱼寿远当一体刑讯。而至今不为施刑者。欲待赵某准三次后。次第施刑矣。若赵某径毙杖下。则此狱端绪。必不可得。寿远亦为刑推究问。○刑推判下之后。寿远之子应瑞。往诉领相曰赵某诬引吾父。至有刑推之 命。愿大监活之。相公曰既下刑推之 命。恭俟处分。应瑞既不得情于呼诉。又恐其父吐实于严讯。乃以忍杖之意。作小札埋于饭中。入送之际。为刑吏所搜得。吾家书札。亦在搜中。盖自得书之后。堂上专疑言根之在鱼。而连有事故。不得开坐。○十六日。 传曰鱼寿远一并严刑。期于取服。是日寿远刑推一次。闭口不言。伯氏又不免三次之刑。罢坐后 上别判付。使之同日内更坐加刑。判府请对入侍。 启略曰赵某累次受刑。径毙可虑。且以狱体言之。无一日再刑之规。赵某则姑为停刑。鱼寿远则似不无隐情。过数日后更为加刑何如。 上曰鱼寿远为先严刑得情。判府又陈达曰臣尝分付郎厅。严加讥察。顷于两人饭器中俱得小札。其一则赵某之弟书而无他说话。但呼天称冤。而使其兄宽心强食而已。一即鱼寿远之子书。而其书曰虽有刑推之 命。不过一二次而止。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4H 页
须忍杖不服云。渠何知 上意之必施一二次而止也。上曰各别严刑。○十九日。寿远之妻。往哭于领相门外请呼诉。领相召其婢问之曰彼哭者为谁而何哭为。婢曰此即鱼寿远之妻。而夫陷死地。故欲讼其冤。领相怒曰吾尚不死。彼哭奚为。极为猥滥。斯速退去。鱼妻惭惶而归。又往哭于闵判府李参知之家。而俱不见听纳云。○二十二日。寿远再度刑讯。而又闭口不言。吴知事曰吾尝鞫锦山诸贼。虽狞恶者。莫不号痛。而此独不然。反有甚于锦山之贼也。刑推回 启曰寿远各别刑问。则合眼结舌。此诚忍杖者也。更加严刑何如。 答曰各别严刑得情。○五月初六日。寿远三度加刑。堂上以所捉书示之曰书中所谓勿言者何言也。世岂有劝父忍杖之子乎。劝汝勿言则必有可言之言矣。毋敢隐情。寿远仍如前闭口。堂上使书吏下庭监刑。极严杖而终不服。启请加刑。 答曰允。自是以后朝论哗然。攻鱼甚峻。或以为劝父忍杖。有伤伦纪。法府以风闻刑之可也。或以为书中勿言之意。不可不问。台谏论 启。与其父一体刑推可也。○十一日。判府诣 阙时。应瑞诉于轿前曰父今将死。愿代受其刑。判府曰汝虽不愿。其能免乎。是日昼讲入侍。领相曰今此鱼寿远之事。不过惩后之意。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4L 页
而若死于杖下则亦非美事。问于诸臣而处之云。盖欲以疑狱处断。将以远配。而不使至于死也。 筵中一二人曰既有现捉之事。不可不更加严问。又书中有曰诸宰之意。亦如此云。此亦不可不问也。 筵臣又齐声陈达曰使其父忍杖。伤伦甚矣。 上曰刑推后定配鱼寿远刑推公事。使之还入。以各别严刑改判下。○十二日。刑曹鱼应瑞刑推一次后。平安道龟城府定配。○十六日。司谏院移文禁府。应瑞现捉私书。使之输送。○十七日。司宪府招禁府刑吏。问以现捉书辞缘。 启曰顷日筵中。有鱼应瑞刑推后定配之 命。臣等窃以为不然也。凡狱体苟有疑端。则必当究问。而今此应瑞书中。至有忍杖不服。一诿赵某之语。此固为人子所不忍言者。而欲其父忍杖不服。则其必有所服之言也明矣。固宜严刑得情。而只以不孝之罪。径施定配之罚。其在狱体。决不可如此。请应瑞移送禁府。各别严刑何如。 答曰应瑞之究问。狱事蔓延。并为未安。勿烦。其后三度连 启。及至 慈候平复。因赦停 启。○二十二日。寿远四度加刑。堂上曰尔上有 君父之推问。下有老母之忧虑。何敢不言而至于死乎。且尔子之劝尔勿言者何言耶。寿远又闭口不告。堂上大怒曰观其情状。必不肯服。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5H 页
勿拘死生。别为猛杖之。吴知事曰尝鞫大贼。初不取服则终必不服。此人近之矣。 启请加刑。 答曰严刑得情。○六月初一日。 慈殿违豫。二日夕。至设侍药厅。四日夜半疾势大渐。五日朝侍药厅口传 启曰事已至此。当无所不用其极。 宗庙社稷山川。速行祈祷事。敢禀。 答曰依为之。又 传曰自前祈祷时。例有罪囚疏放之事。禁府刑曹勿论轻重。尽为放释。○是日禁府 启曰李煌,徐汉柱,赵某,鱼寿远,鱼寿万等十四人。并即放送。刑曹 启曰死囚四名及其馀九十九名。并即放送云云。○十一日。罢侍药厅。○十二日。领相退私第。余即踵门投刺。相公曰幸蒙 天恩。无事得释。诚可幸也。吾尝辱知于先大夫先生。常用景仰矣。对曰盛教及此。尤增惶愧。不肖无状。坠落先训。上以获罪于 国家。下以贻辱于先亲。更将何语仰对盛问乎。○先是鱼寿远一向忍杖于端绪已露之后。 朝廷必欲究问。自 上连下严刑。至于五度而不已。台谏以应瑞拿鞫事。连 启争执。则以狱事蔓延为未安而不 允。上下相持。邈无究竟之期。千万意外。 慈疾忽剧。特因大霈之 恩。卒以无事得释。 慈候旋即快复如常。臣民之庆。固惟无疆。而一人之休咎祸福。亦无非天数之使然欤。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附录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附录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5L 页
行状[赵熙一]
先生讳晟汉字本初。姓赵氏。其先汉阳人也。始祖讳之寿。仕高丽为佥议中书事。四世而有讳仁璧。汉山伯龙源府院君谥襄烈。生讳温。入我 朝策三勋封汉川府院君谥良节。二传而讳璔大护军。生讳允瓒御侮。又二传而曰讳世珍宣略将军。曰讳宗谦参奉。曰讳应箕进士。曰讳璞显信校尉。寔先生四代也。妣全州李氏。敬一之女。大护军公第四子讳允瑺荫郡守。四世而讳景琎迪顺副尉。至行夙著。居庐终丧。傲世韬名。人服其清名。熙一九代祖浦渚相公实铭其墓。生讳克善逸掌令 赠吏曹判书兼成均馆祭酒谥文穆号冶谷。执贽于浦渚公。道德文章。为世矜式。 朝家礼遇。士林宗享。所生妣 赠贞夫人江华崔氏。佥枢赞之女。显信公无嗣。取文穆公第二子为后。即先生也。先生以崇祯戊辰十月二十九日。生于德山大冶谷之第。生有异质。颖悟出群。凡文字一闻不忘。七岁见人读论语。因潜心谛听而成诵。始入学。先受唐诗。每教只自默听。掩卷而诵之。冶谷公欲试才。授李白五十九首。才读过一遍讫。藏其册。阅五日使诵之。应诵如熟读。八岁随冶谷公于沔川任所。
先生讳晟汉字本初。姓赵氏。其先汉阳人也。始祖讳之寿。仕高丽为佥议中书事。四世而有讳仁璧。汉山伯龙源府院君谥襄烈。生讳温。入我 朝策三勋封汉川府院君谥良节。二传而讳璔大护军。生讳允瓒御侮。又二传而曰讳世珍宣略将军。曰讳宗谦参奉。曰讳应箕进士。曰讳璞显信校尉。寔先生四代也。妣全州李氏。敬一之女。大护军公第四子讳允瑺荫郡守。四世而讳景琎迪顺副尉。至行夙著。居庐终丧。傲世韬名。人服其清名。熙一九代祖浦渚相公实铭其墓。生讳克善逸掌令 赠吏曹判书兼成均馆祭酒谥文穆号冶谷。执贽于浦渚公。道德文章。为世矜式。 朝家礼遇。士林宗享。所生妣 赠贞夫人江华崔氏。佥枢赞之女。显信公无嗣。取文穆公第二子为后。即先生也。先生以崇祯戊辰十月二十九日。生于德山大冶谷之第。生有异质。颖悟出群。凡文字一闻不忘。七岁见人读论语。因潜心谛听而成诵。始入学。先受唐诗。每教只自默听。掩卷而诵之。冶谷公欲试才。授李白五十九首。才读过一遍讫。藏其册。阅五日使诵之。应诵如熟读。八岁随冶谷公于沔川任所。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6H 页
与群儿游览宾馆。忽有一狂女蒙衣大叫。咆哮而出。貌极凶狞。见之者莫不惊走。而先生独偃然不变。识者已知其非凡。是冬授小学。至虞舜父顽母嚚象傲章曰怪哉。天下宁有如许父母与弟也。书不可尽信。此文阙之可也。及读罗仲素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之语。三复叹曰是哉是哉。九岁能属文。著洪州系风楼记。其结句曰系风化也大矣。岂特系风而已哉。见者皆惊异之。十岁通四书五经。十二岁出后于显信公。温凊定省。一法小学。自十三岁始为日录。记言动事为。以自省察。虽不屑于程式。而词艺亦能夙就。才冠中乡解。归路见一册袱遗于渡口。使从仆守而待之。推者称谢不已。又赴别试。冶谷公曰程文惟策为大。而其如汝素昧向方何。及入围场。老儒有宿功者。莫之先焉。遂嵬捷。及赴覆试。见讲官颇有曲护之状。自嫌其涉私。仍不应讲而出。其廉洁自持类如此。而前后举于哀外者凡八矣。尝候咸陵李公澥。李公深器重之。因寄书冶谷公曰今见玉树。尽佳士中佳士。可谓之青出于蓝也云。甲午冶谷公之宰淳昌也。先生又陪往焉。母夫人沈疾濒殆。先生血指得苏。迎医进药。靡不用极。弥留累月。竟遭艰。葬前只啜糜粥。既卒哭。始粝饭和水。而不茹菜酱。哀慕泣血。左目遂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6L 页
昏。戊戌冶谷公以掌令承 召诣 阙。猝中风疾。几至属纩。又割指灌血。以延数日之顷。前后两丧。皆出于旅馆。而先生独临终。皇皇之中。慎终之节。亦能致谨。务合礼意。制阕始出入于鲁西尹先生门下。执礼经讲义。专务圣学。不求闻达。而以文学孝廉。累登道剡。丁未四月。熙一八代祖大提学松谷公荐先生。拜为童蒙教官。缙绅子弟之闻风负笈者。百有馀人。一以小学之道训诸生。黉舍肃如。士习丕变。始修第于清风溪而居焉。戊申拜汉城参军。己酉弃官。癸丑四月。除禁府都事。七月拜涟川县监。邑本弊剧。铨曹以先生膺。特选而授之。其莅政也。一以勤𥳑仁严为主。积逋尽充。顽俗改观。三朔之内。吏民咸颂。甲寅二月。 仁宣大妃升遐。八月 显庙又礼陟。先生哭泣悲恸。如丧怙恃。啜粥寝苫。朝夕哀临。一遵方丧仪式。忽忽不乐。无意居官。适因有嫌。差官不迎而见罢。家属犹着去时衣服。而弊不掩体。行装萧然。道中粮绝。假贷于振威倅。倅是赵公持纲氏。而于熙一为傍亲也。振威公见先生行而叹曰清则清矣。何必乃尔。乡老相谓曰赵公清白。乃是传述之业。而世罕其俦也。时朝议以先生拟荐台职。先生素无荣途之念。又恶名露于世。裁书于吕相公圣齐恳辞止之。退归于洪州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7H 页
之绿云洞东山村。仍号东山。所居堂前。手植双槐。又号双槐堂。玩赏梅菊。吟哦逍遥。欲以安命自娱。每诵陶靖节归去来辞。以寓幽怀矣。丙辰伯氏宜宁公筮仕在京。以鱼寿远讹言事。辞连被囚。先生罔夜驰往。陈情呼诉。言极伦脊。于是台论峻发。专治鱼寿远。而得免横罹之祸。自此尤敛迹丘园。穷理修身。而处之晏如也。丁巳往拜同春宋先生。讲质疑礼性理之文。宋先生尝叹曰古有贤人君子。不遇其时。而高洁自守。不累于世者也。今于赵某始见之。又曰以赵某之才之德之美。不能用于世。而图退逸隐。非但士林之失望。乃家国之不幸。实为慨惜云云。晚来连丧二子。荣卫内损。转成沉痼。丙寅冬。闻宜宁公患候危㞃。力疾往救。宜宁公及疾革。仰屋长吁曰吾死无憾。但季方病中。必致重伤。丁宁骈殒。是可痛也。言讫而终。先生悲疚为祟。宿疴转深。越六日卒于大冶谷宜宁公之第。即十二月四日也。享年五十有九。返葬于洪州坪面多介向艮原。先生资禀卓异。孝友根天。自幼年诚爱笃至。虽蒙习亦自有课。不使父母有程督之劳。事所后承顺无违。馀力学文。长而益尽其敬。及其丧也。哀毁逾礼。尝著爱日箴。以致如不及之诚。每上书于亲。必涤笔砚正衣冠写之。亲书至。亦必肃容跪读。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7L 页
如承警欬。终身思慕。语及必流涕。尝与客同枕。因梦见先公。泣达于声。客叹曰公白首如此。所谓五十而慕者非耶。日必晨谒家庙。祭祀一依家礼。将祭必齐服达宵。存诚致虔。祭后犹不懈曰祭先才毕。便即解衣箕踞。甚不可也。虽朔望俗节。亦致齐。凡遇 国忌。必行素。妇孺皆知某日之为 国忌也。事宜宁公若严父。虽细事必禀议行之。宜宁公患脚部。坐卧须人者积年。先生时年五十馀。亦衰且病。而扶持左右。有若年少子弟。饮食药饵。躬必看察以进。有庶叔无子而早夭。叔母孀居。先生尽心事之。轸其饥寒。季弟亦早世。抚育其孤。无异己出。俾男女各得所归。以至宗族乡闾。赒恤哀庆。不遗疏贱。训子严正。每有过必规戒。于朋友之最切者。以义服三月。尝曰吾所交游者多。而平生无尔汝之友矣。素恶崖异隐怪之行。踏实自修。少无矫俗于誉之事。见分朋以来。偏私成风。尝慨然于心。有一峻论者。质两边是非。听了微笑曰西非尽善。南岂尽非者也。恒居盥栉衣冠。端拱正坐。潜究经传。卷不释手。自少用功于学问思辨之工。知行兼致。及至通籍。蔚为缙绅所推。期之以廊庙器。与世龃龉。谦退不进。竟未能展布其蕴蓄。朝野莫不嗟惜焉。熙一七代祖副提学迂斋公及树谷赵公世焕。尝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8H 页
语人曰赵友虽不以儒学自处。然世之以儒学著名者。岂复有贤于赵友者哉。先生所著论不为不多。而间因失火。十仅存一。收录诗稿遗文若干卷。藏于家。配淑人文化柳氏。司勇慎吾之女。判官浚之孙。文𥳑公宽之后也。生以己巳十月二日。卒于庚辰十二月六日。葬祔先生墓左。性慈顺耿介。自成仪范。奉承君子。少无隐违。祇敕宾祭。咸尽礼情。周睦姻党。抚爱婢仆。各自颂其德感其恤。有七男一女。男长枨。次棇,棡,枋,桄,枰,樟。女适持平尹焜。庶女适李晚遇。呜呼。以先生之德行。早自擩染于诗礼之庭。晚又磨砻于道义之门。所以成就之大异众人者固宜。吕荥公有言曰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傅。而能有成者少矣。如先生真可谓善继父师之训。亦庶几近于吕公所云者乎。窃惟熙一于先生。世世讲好。谊同一室。先生之六代孙声教甫。送示家状。属余以编辑。如余后生末学。何敢仰述于数百载之下。而谨序次如右而还之。以俟立言君子。
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成均馆事赵熙一谨撰。
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成均馆事赵熙一谨撰。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8L 页
门人录
崔应镇字大卿。戊戌生。水原人天章之子。承旨致荣之孙。服九月
金义一字士统。庚子生。彦阳人进士尚中之子。县监瑞玉之孙。
金泰熙字来伯。己亥生。进士。文科。光山人。
李日新壬辰生县监。全州人。牧使重显之子
徐宗泰字鲁望。壬辰生。进士。文科。达城人。达城尉之曾孙服三月
崔泰济癸巳生水原人服五月
李汝询癸巳生县监。广州人。诚庆之子
柳凤朝服九月
柳凤协服九月
朴汝弼字梦卿。己亥生。咸阳人羽祖之子。潜冶先生之曾孙。
俞命凝己亥生参议。杞溪人。
李 烜壬辰生
宋汉相戊戌生恩津人正言发源之子
成至敏郡守。昌宁人。服九月
尹厚教坡平人
朴汝相服九月
徐文裕字季容。辛卯生。文科。达城人。
崔宗谦乙未生水原人
李弘毅县监。德水人。参奉光胤之子。先生之甥侄。服九月
崔应镇字大卿。戊戌生。水原人天章之子。承旨致荣之孙。服九月
金义一字士统。庚子生。彦阳人进士尚中之子。县监瑞玉之孙。
金泰熙字来伯。己亥生。进士。文科。光山人。
李日新壬辰生县监。全州人。牧使重显之子
徐宗泰字鲁望。壬辰生。进士。文科。达城人。达城尉之曾孙服三月
崔泰济癸巳生水原人服五月
李汝询癸巳生县监。广州人。诚庆之子
柳凤朝服九月
柳凤协服九月
朴汝弼字梦卿。己亥生。咸阳人羽祖之子。潜冶先生之曾孙。
俞命凝己亥生参议。杞溪人。
李 烜壬辰生
宋汉相戊戌生恩津人正言发源之子
成至敏郡守。昌宁人。服九月
尹厚教坡平人
朴汝相服九月
徐文裕字季容。辛卯生。文科。达城人。
崔宗谦乙未生水原人
李弘毅县监。德水人。参奉光胤之子。先生之甥侄。服九月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9H 页
李天运全州人
林大观字国宾掌令葵之子
赵凤翼乙未生林川人
李寿根字一初。戊戌生。进士。完山人。洗马德培之子服三月
金万远字遐仲。甲午生。文科。光山人。参奉熙老之子服三月
朴尚彬字仲章。戊戌生县监。密阳人。县监世雄之子服九月
赵鸿烈林川人监司世焕之子
李永祚字汝元。丁酉生。进士。文科。星州人。
韩配夏文科。清州人。府使圣辅之子
柳海龄癸巳生文化人郡守堤之子
安允海癸巳生广州人世载之子
尹敬教坡平人
郑应天丁酉生温阳人
丁信福甲午生
尹弘宇戊戌生
赵仁寿字伯静。戊子生。礼壤人。进士相鼎之子。
赵大寿字德而。乙未生。进士。文科。仁寿之弟服五月
申宅文乙未生平山人参奉明天之子
闵重协字和叔。丁酉生。进士。骊兴人。
韩宗柱戊戌生上党人服九月
林大观字国宾掌令葵之子
赵凤翼乙未生林川人
李寿根字一初。戊戌生。进士。完山人。洗马德培之子服三月
金万远字遐仲。甲午生。文科。光山人。参奉熙老之子服三月
朴尚彬字仲章。戊戌生县监。密阳人。县监世雄之子服九月
赵鸿烈林川人监司世焕之子
李永祚字汝元。丁酉生。进士。文科。星州人。
韩配夏文科。清州人。府使圣辅之子
柳海龄癸巳生文化人郡守堤之子
安允海癸巳生广州人世载之子
尹敬教坡平人
郑应天丁酉生温阳人
丁信福甲午生
尹弘宇戊戌生
赵仁寿字伯静。戊子生。礼壤人。进士相鼎之子。
赵大寿字德而。乙未生。进士。文科。仁寿之弟服五月
申宅文乙未生平山人参奉明天之子
闵重协字和叔。丁酉生。进士。骊兴人。
韩宗柱戊戌生上党人服九月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49L 页
李重赫字士彬。癸巳生。进士。庆州人。
郑世焕戊戌生
禹锡范丹阳人
成锡三昌宁人服三月
金起大彦阳人郡守堣之子服三月
尹 焜文科。坡平人。先生之女婿
朴汝肃乙未生咸阳人参奉寿祖之子
李 涞字公达进士。延安人。服九月
李齐衡字子重完山人
朴东胄字震卿。己亥生。密阳人
李 彬字文甫。壬辰生。完山人正言东弼之子
金取重字汝大。庚子生。文科。光山人。服三月
崔宗镇戊戌生水原人天岳之子服九月
朴汝敏字致行。壬辰生。咸阳人服五月
李万夏骊州人以馨之子
柳凤章戊戌生文化人服九月
申处华己亥生高灵人进士暹之子
姜弼文字梦良。己亥生。进士。晋州人。牧使显允之子
沈 档字隆甫。癸巳生。进士。文科。青松人。典簿光泗之子。吏判詻之孙。服五月
李休锡昌原人垠之子。先生之甥侄。服五月
郑世焕戊戌生
禹锡范丹阳人
成锡三昌宁人服三月
金起大彦阳人郡守堣之子服三月
尹 焜文科。坡平人。先生之女婿
朴汝肃乙未生咸阳人参奉寿祖之子
李 涞字公达进士。延安人。服九月
李齐衡字子重完山人
朴东胄字震卿。己亥生。密阳人
李 彬字文甫。壬辰生。完山人正言东弼之子
金取重字汝大。庚子生。文科。光山人。服三月
崔宗镇戊戌生水原人天岳之子服九月
朴汝敏字致行。壬辰生。咸阳人服五月
李万夏骊州人以馨之子
柳凤章戊戌生文化人服九月
申处华己亥生高灵人进士暹之子
姜弼文字梦良。己亥生。进士。晋州人。牧使显允之子
沈 档字隆甫。癸巳生。进士。文科。青松人。典簿光泗之子。吏判詻之孙。服五月
李休锡昌原人垠之子。先生之甥侄。服五月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50H 页
尹舜宾己亥生坡平人相殷之子
沈师文字泽之。壬辰生。青松人
申汝郁己亥生高灵人
权致熙字明远。壬辰生。安东人
成有观字国之昌宁人郡守文昌之子
南鼎国字台卿宜宁人
权以铉己亥生安东人
崔命济壬辰生水原人参奉至泰之子
沈思清己亥生青松人郡守熙远之子服五月
韩德林辛卯生上党人
李孟华字伯春进士。全州人。判官演之子
徐宗镇字东望达城人府使文徵之子
朴 埰己亥生进士。罗州人。世洪之子。大司成炡之孙。
李 湸字渊渊。戊子生。进士。延安人。服九月
权以锡安东人郡守愭之子
金时元戊戌生光山人宅俊之子
李命华己亥生庆州人
金取凝己亥生承旨。光山人。进士尚羽之子。双梧堂先生之曾孙。
洪益太戊戌生南阳人掌令熽之子
李世胤辛丑生广州人县监廷益之子服五月
沈师文字泽之。壬辰生。青松人
申汝郁己亥生高灵人
权致熙字明远。壬辰生。安东人
成有观字国之昌宁人郡守文昌之子
南鼎国字台卿宜宁人
权以铉己亥生安东人
崔命济壬辰生水原人参奉至泰之子
沈思清己亥生青松人郡守熙远之子服五月
韩德林辛卯生上党人
李孟华字伯春进士。全州人。判官演之子
徐宗镇字东望达城人府使文徵之子
朴 埰己亥生进士。罗州人。世洪之子。大司成炡之孙。
李 湸字渊渊。戊子生。进士。延安人。服九月
权以锡安东人郡守愭之子
金时元戊戌生光山人宅俊之子
李命华己亥生庆州人
金取凝己亥生承旨。光山人。进士尚羽之子。双梧堂先生之曾孙。
洪益太戊戌生南阳人掌令熽之子
李世胤辛丑生广州人县监廷益之子服五月
东山先生遗稿卷之四 第 550L 页
田有年壬寅生
沈天甲己亥生青松人
崔仁发庚子生水原人士谦之子
郑云抟字翊卿。己亥生。东莱人
洪益铉戊子生南阳人
元梦鳞
李道俶己亥生咸平人
金徵明癸巳生江陵人
李庆休
禹敬弼丹阳人
金振声光山人
李 彦全州人
李祯万
郑思昌
沈天甲己亥生青松人
崔仁发庚子生水原人士谦之子
郑云抟字翊卿。己亥生。东莱人
洪益铉戊子生南阳人
元梦鳞
李道俶己亥生咸平人
金徵明癸巳生江陵人
李庆休
禹敬弼丹阳人
金振声光山人
李 彦全州人
李祯万
郑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