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野集卷之七 第 x 页
东野集卷之七
序
序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08H 页
清远楼朔讲序(乙巳秋科后。九月初吉。)
夫业精于勤荒于嬉。荒固难逃于具眼。而精焉者岂或终咈于良有司乎。我东程士之法。除经𧗱外。只有诗赋疑义四种。故士之由科第进者。率不免濡首于斯四者。而要之不虑胡获。不为胡成。如营室者。筑址必在朴斲之前。若稽田者。播种当在陈修之后。今使涤砚泚笔。从事诸生之学。而必欲不戾乎有司具眼。则可不既精矣而益致其精乎。世俗之学。类皆气轻质薄。先为欲速徼幸之志所夺。朱子所道常若胁迫驱逐而不暇从容者。诚目下弊痼也。然居今之世。既不能超出于裸浴。则虽此浮躁迫逐之场。亦必有精锐素蓄而后。犹可为一分方便之道。事半功倍。末流易高。诸君岂无意乎。败军之将。虽云难与语勇。而善战者不必以一踠武而遂屏其武备。更愿诸君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公。兀然端坐。竞晷而继膏。吟不绝口。披不停手。思之精也而以薛文清读书录为律尺。读之精也而以苏明允七八年为准的。精之又精。无或以恬嬉荒业焉。则此去上头。尽有好消息在。
夫业精于勤荒于嬉。荒固难逃于具眼。而精焉者岂或终咈于良有司乎。我东程士之法。除经𧗱外。只有诗赋疑义四种。故士之由科第进者。率不免濡首于斯四者。而要之不虑胡获。不为胡成。如营室者。筑址必在朴斲之前。若稽田者。播种当在陈修之后。今使涤砚泚笔。从事诸生之学。而必欲不戾乎有司具眼。则可不既精矣而益致其精乎。世俗之学。类皆气轻质薄。先为欲速徼幸之志所夺。朱子所道常若胁迫驱逐而不暇从容者。诚目下弊痼也。然居今之世。既不能超出于裸浴。则虽此浮躁迫逐之场。亦必有精锐素蓄而后。犹可为一分方便之道。事半功倍。末流易高。诸君岂无意乎。败军之将。虽云难与语勇。而善战者不必以一踠武而遂屏其武备。更愿诸君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公。兀然端坐。竞晷而继膏。吟不绝口。披不停手。思之精也而以薛文清读书录为律尺。读之精也而以苏明允七八年为准的。精之又精。无或以恬嬉荒业焉。则此去上头。尽有好消息在。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08L 页
每屈每读。天亦其如唐皋何哉。将开月朝二讲。辄引韩文公进学之意而解之如此。
杏堂冤稿后序
余之寓衰世意于杏堂遗帖。今十年矣。盖在丙申以前。所以知童子者。不过典雅温厚之词理韵格。宏𤄃弘远之步趣意像为可惜。故率尔之撰。未及乎深处大处。及其所为遗事行略者次第而出焉。则噫文章乃其馀事。而余不免浅之为知人也。人亦孰不曾经历七八岁上下。而设有一知半解。好觚戏墨。直是孩提之见。涂鸦之迹而已。夫焉有才德文行之可议者耶。乃童子以藐然未就傅之年。已能有许大器量许大眼力。神窍自透。天机已契。如河洛方圆。阴阳屈伸。天人性命。运会气数。礼制事变。字义含蓄。琴韵雅俗。笔妙画格。飞潜动植之由。洪纤精粗之归。靡不入耳辄诵。过眼即解。寓手便肖。言言而傅之妙理。事事而證之物则。有不问问之必切实。有不思思之必近里。有时跃如而曰古之人古之人。又曰所愿则学圣人也。盖以过人才性。申之以理会工夫。直将不得不措。其意决不欲以末俗俳优说名利臼自准的。而公孙丑万章辈亦不屑也。若其笃孝纯友。根于彝天。接人
杏堂冤稿后序
余之寓衰世意于杏堂遗帖。今十年矣。盖在丙申以前。所以知童子者。不过典雅温厚之词理韵格。宏𤄃弘远之步趣意像为可惜。故率尔之撰。未及乎深处大处。及其所为遗事行略者次第而出焉。则噫文章乃其馀事。而余不免浅之为知人也。人亦孰不曾经历七八岁上下。而设有一知半解。好觚戏墨。直是孩提之见。涂鸦之迹而已。夫焉有才德文行之可议者耶。乃童子以藐然未就傅之年。已能有许大器量许大眼力。神窍自透。天机已契。如河洛方圆。阴阳屈伸。天人性命。运会气数。礼制事变。字义含蓄。琴韵雅俗。笔妙画格。飞潜动植之由。洪纤精粗之归。靡不入耳辄诵。过眼即解。寓手便肖。言言而傅之妙理。事事而證之物则。有不问问之必切实。有不思思之必近里。有时跃如而曰古之人古之人。又曰所愿则学圣人也。盖以过人才性。申之以理会工夫。直将不得不措。其意决不欲以末俗俳优说名利臼自准的。而公孙丑万章辈亦不屑也。若其笃孝纯友。根于彝天。接人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09H 页
待物。一以诚谨。观于得美味。先纳大母口。食不敢先于父。日日省父外寝。不敢践父影。伺母睡吮指疮。割馔先奠祖殡。遇忌日必变食。以病愈伻告大母。诵古诗心祝姊痘。得樱实至枯相让。见伤足抱姊大泣。修庙庭不去益母草。读史而叹大舜再不幸。记诗而惜其姊为女子。及都付孝养。上慰大母等语。持柿还邻儿。作饭与丐夫。无苦色便涤酒客所秽及畜义狗先穷鸟等事。而其为人坏朴。了槩可知已。有非生知异资。自天良能。能若是乎。以彼其志。以彼其才。苟天假之年。得充其所受之丰。则其前涂所至。固难概量。而若有以为竟至于斯。无异老悭之遗人宝而剋还不少须。何造物之好豪弄至此也。权斯文素端谨不苟于言。其内舅杏阴丈亦未必辟爱而溢美。惜乎我旧云粗耳浅耳。其何所考信于后。且余于此。实有三大恨焉。芳邻只隔一岘而栖屑世路。不得一番从颂。其秀眉伟骨。亦在依微不省之界。而至行精识。不免交臂而失之。一恨也。其母氏其大人。只知衰门过分之可惧。弱龄韬光之为美。而恳恳请益之日。终靳不倦之诲。或权辞抑之。或作色怒之。期以十岁后纳诸经书。故所谓声誉之漏在人者。只是洞堂夏课。大惊一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09L 页
座而已。伊后事虽亲切如权丈期待如权丈。而亦有未及知者。二恨也。当手迹殉棺之夜。权斯文亦于火光中见之云。而石室所秘之帖。不过掠取一二。且其姊之初不肯出。而末复以吾为吾弟罪人等语踊而号之也。其大人不及翻悟而止之。遂使奇论博辩。不克为来许胜迹三恨也。然使我能早知其绝艺妙悟。乃至如许。则岂应无一叩所存之暇乎。使父母果知石之缺不缘才学。而乍韬晦为终无益。则一自踰晬后。敬斋箴字授之初。岂不日日俛副。以观十岁前将就乎。使权丈亦知其七八岁后。所就至此。则所谓杂稿之出自石室者。岂应一任其身殉乎。使其大人亦能知并畀土化。为无益幽明。而兰亭玉匣。更无此世之期。则岂必促其姊数四乎。亦岂应尽数纳和于其姊冤诉之际乎。其初之夜藏石室。已是童子深意。其姊之悔其告有。亦必以童子申戒。而仓皇掩棺。未暇思议。殆似莫之为而为者。嗟夫莫非命也。其如有命焉何哉。人或以及今启出为言。吾亦知其骨必不朽。其面必如生。而六丁雷电。未必及于九重厚夜。则其三卷五帖黄为衣青朱为格者。亦必宛然自在。启出而后。上所云三恨者。庶乎可纾。而一时韬晦。不至为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0H 页
千古烦冤耶。抑余于此。又有所理推而臆之者何也。太虚中精真朗淑之气。适来适去。随运腾腾。必不终于腐坏澌尽。童子之归。其结而为空青水碧丹砂金膏。自列于物表之奇珍乎。化而为祥麟瑞鷟光风惠雨。以偿其瑞世致泽之愿乎。岂为文昌为昭汉。以分其天章乎。为天球为弘璧。以抒其精采乎。为煌煌灵芝。以冀其一年三秀乎。抑为十丈青霞。万里彩虹。以泄其冤郁乎。为五色蠹。吃尽架上千签乎。为云中白鹤。飞上泰山绝顶。更草天下地图记乎。为三尺瑶琴。中含太古音凤仪操。行且歔欷俯仰于衢童壤叟之墟。巷春雩风之间乎。将为庭前益母草。不忘爱亲之心乎。为脊令鸟。夜夜啼在原头乎。或为识字仙童。左拍曼卿。右揖李贺。手折九节菖蒲。高翔芙蓉城边。笑评高轩过玉楼词乎。不然复为孔子亲抱送。探环树穴。尚记古月辨梅竹画乎。心知此事难凭准。犹欲持宽父母情。此农岩老子挽人诗也。今为杏堂大人诵之。其大人尚或用是自宽。后十岁乙巳中秋。花阴子追书。
杏殇子贤姊行略序
山谷七岁。已以诗鸣。杨乌九龄。能与玄文。而未尝闻
杏殇子贤姊行略序
山谷七岁。已以诗鸣。杨乌九龄。能与玄文。而未尝闻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0L 页
其家姊妹又克联芳齐美焉。姊妹有无虽未详。而大抵无闻可知已。噫才难不其然乎。夫以终古所难。而乃今杏堂家得之。盖其姊亦天仙才也。童子生庚辰。姊为二年长。则距童子丁亥才十岁矣。今见其口应童子呼韵者凡四诗。而律格天成。一是温柔敦厚中流出。如真工愿日新。请看反哺乌等语。尤见其爱弟孝亲之至意。不惟句法清圆而已。以此生质之粹美。不幸为女子子。此童子所以喟然叹其天不可知者也。况庙庭共修之日。不去益母草一事。诚又出人意表。童曰其名可念。姊曰吾辈不如草之益母。且曰虽益母。恐为父劳。且曰父亦有母必不除。童曰姊言可谓益母而益父。即此一场酬酢。无异一埙一篪。迭和寸草深诚。吁何其懿也。其馀如夜深不寐。伺母睡而告童子吮疮。得樱桃而相让不食。润枯复助病口。见杂稿殉棺而哭而踊曰吾为吾弟罪人。又即悟不绝妇人手之语。而忍能抱母入内者。可使顽夫兴孝。鬼神落涕也。山河清秀之气。偏萃于一室天伦。凡此淑德至行。可补内则立教。而惜乎既笄而有故。不待二十三年而遽又不幸短命。二气不齐矣。才难其然矣。秀而不实。终古已然。天将何以劝夫人哉。其大人克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1H 页
夫甫既一心韬晦。而深涧幽兰。只自馨德。及童子行略出而堇得旁照一二。如聂嫈之于政传。此事尤可悲也。嗟夫。嫈不过死显政名。而太史氏犹眷眷不置。况如童子姊之有才且有德。不但有诗者乎。世无彤管之史久矣。谁能为童子姊别立传。以示黄杨之所无。童子家能有之焉尔乎。童子胚胎之光。在平城世稿。母光州金氏。归逢其良。家人是宜。盖教子教女。亦必有法。木蛇中秋上浣。东野子书于花阴之笔所。
世稿合部序
合先代诗文散稿为一部。名之以世稿。示所裒稡非一世也。呜呼。吾家本甚朴素。不欲以浮文胜质。故宁陋无侈。宁朴无华。宁真无伪。乃世人之修饰边幅。暖姝悦人则不屑也。吾氏性又简亢。丘壑云霄。固皆有一个规模。而亦能守拙秉约。未尝以馀事文章自多。故虽传家觚翰。代不乏人。有作亦不肯一一藏弆。书簏中鲜有留者。先君子尝语不肖曰养素全朴。是合古而戾今者。吾世之不谐。实在于矫枉过直。而先代阐扬之典。亦多以此阙焉。彼采缀遗迹。惟务饤饾。要以耀美衒誉者。诚非善事。其不如是而不容湮泯者。独不可以俯就从俗乎。且曰吾先世俱有出人才格。
世稿合部序
合先代诗文散稿为一部。名之以世稿。示所裒稡非一世也。呜呼。吾家本甚朴素。不欲以浮文胜质。故宁陋无侈。宁朴无华。宁真无伪。乃世人之修饰边幅。暖姝悦人则不屑也。吾氏性又简亢。丘壑云霄。固皆有一个规模。而亦能守拙秉约。未尝以馀事文章自多。故虽传家觚翰。代不乏人。有作亦不肯一一藏弆。书簏中鲜有留者。先君子尝语不肖曰养素全朴。是合古而戾今者。吾世之不谐。实在于矫枉过直。而先代阐扬之典。亦多以此阙焉。彼采缀遗迹。惟务饤饾。要以耀美衒誉者。诚非善事。其不如是而不容湮泯者。独不可以俯就从俗乎。且曰吾先世俱有出人才格。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1L 页
故见人家子弟戛戛勤做读者。辄曰文章岂必如是而就哉。以此吾世多不能扩充才分。此又非敏底人钝工夫之义。汝其志之云云。大抵自吾太师得姓来。未或无才无学。是则可谓世所稀有。而其有才有作。辄又不曾收拾。以致潜德幽光。因之而泯焉无传者。乌得不为追远后承之慨然乎。此余所以以先从父所草遗事。往谒怀仁先祖墓文于渼湖先生者也。京乡之族。分派于掌令府君。掌令,参议,怀仁公墓道亦已无憾。而其下屡代并阙显刻。又岂非后来子孙之责耶。世世显刻。虽非绵力所可议。而实恐世愈远迹愈微而文献愈无徵。至使后之恨今。亦犹今之恨昔矣。玆又多年致意于散稿之裒收。自掌令公为始。不论文与诗。只字片言。俱稡而并载之。盖以遗唾散墨。莫非我先祖精神心𧗱之所寓。而圭复讽咏。亦足为羹墙追慕之一助故也。诚使先祖后孙。拊览斯卷。勿替追感之诚。行谊而慕效。志事而继述。其所灵龟而拱璧之者。不但在于诗文章句清俊雅丽之末而已。则即此一篇世稿。亦可作不匮锡类之资。吾家世令之业。孰有大于是。总之掌令,参议,怀仁先祖诗文疏碑若干篇。承议郎,参奉南厓,察访进士,护军府君以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2H 页
下。所著又若干。噫屡世遗稿。岂应止此。而今其见存。不过太山毫芒。良可喟也。然就其中以其可见者论之。乐斋诗既浓且赡。典重清快。如烂熟青葡萄。表里如一。而咀嚼有馀味。苍筠诗纵横驰骤。如千里駃騠。向风长鸣。而亦或有抑磬控忌之想。其馀近代。又各有所长。要不失家巷一步。此亦余所尝承教于先子者。凡我来许。亦不可不知也。乐斋参议公号。苍筠怀仁公号。
西涧讲会录序
夫学莫要乎本末之择。而孔门四科。文艺为后。道莫审乎内外之辨。而程门用工。为己为主。此三代郅隆之日。设庠塾教人之序也。自夫庠塾之教息而蒙养不端。蒙养不端而长益浮靡。其间聪明豪杰之士。或不无存心此事者。而终不免词章是先。功利是急焉。则由辨之不早而轻重倒置也。世衰道微。俗弊日痼。可胜叹哉。 圣上即祚之越十年丙午。因多士屡章。始 赐文正公清阴先生祠额曰西涧。玆乃治教休明。百弊俱兴之会也。丁未秋九月上丁。既释菜。洞主沈公元之飏言曰夫以我堂堂国学之尊。不止为党庠家塾。则政此崇儒之世。其可无对扬之图乎。三代
西涧讲会录序
夫学莫要乎本末之择。而孔门四科。文艺为后。道莫审乎内外之辨。而程门用工。为己为主。此三代郅隆之日。设庠塾教人之序也。自夫庠塾之教息而蒙养不端。蒙养不端而长益浮靡。其间聪明豪杰之士。或不无存心此事者。而终不免词章是先。功利是急焉。则由辨之不早而轻重倒置也。世衰道微。俗弊日痼。可胜叹哉。 圣上即祚之越十年丙午。因多士屡章。始 赐文正公清阴先生祠额曰西涧。玆乃治教休明。百弊俱兴之会也。丁未秋九月上丁。既释菜。洞主沈公元之飏言曰夫以我堂堂国学之尊。不止为党庠家塾。则政此崇儒之世。其可无对扬之图乎。三代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2L 页
之教。虽不可遽期。救得一半分世道者。宜莫如讲学明理。而如其可执之经则惟小学一部。最为先务。况我先生之一生受用。不出此书乎。衿绅在座者。一口耸然曰事体得矣。听闻足矣。于是推姜斯文瀚为讲先生。约日大会远近。特设皋比于讲麟堂北壁下。执礼郑大雅东翼。直日金大雅济默。讲生冠童合二十馀人。先向先生作庭揖礼。次行相揖如礼。诸生环拱楹内外。以次应签入讲。先生俨然端坐。永夕不少倦。座中老而不能讲者只坐听。至文义消详处。不惟讲生随答而已。虽非近对丈席者。不限老少。亦许其随解随警。斤斤乎其入孝出悌之方。拳拳乎其培根达枝之序。仪文整暇。周旋娴雅。其视椠人墨士只作閒酬酢者。得失辽矣。是日观者孰不洒然动色。蹶然有立志乎。昔明道先生会张横渠。讲学于兴国寺。既曰不知旧有甚人。于此讲此事。盖此事之讲。在古亦稀阔。则西涧今日之役。其于对扬右文之化。亦可谓知所先后矣。倘我同志诸贤。汲汲焉而毋欲速。循循焉而毋敢惰。以体用实学。作条理真工。浅自洒扫应对。深至修齐治平。幼而学之。壮而行之焉。则只此数三日注措不失。为异时硕果之机。何患乎功利之夺志。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3H 页
何虑乎词章之痼弊。何有乎庠塾之教之复行。吾见其八路衣缝而冠甫者。皆将鼓箧而愿归曰岭以外西涧大。惟诸贤勖哉。
坛享日。仍设宗会序。
每十月之旬。为我太师后者。相率而有事坛下。年例则然。而乃是岁是日。兼设花树会。金公又为城主也。盖太师先祖。以古昌城主。当罗运之季。与权张二公。炳几迎丽师。克刬君雠。一方生灵。赖以衽席。在德为元。在功为宗。至今庙食百世。清阴先生诗所谓煌煌吾祖冠张权。丽代论功载史编者。实纪也。子孙散处京外。冠冕蝉舄者不少。而其自本府来供殷奠者。松湖金使相后。无有乎尔。今维我侯。太师华胄。清爷正派。特蒙 恩畀。来莅桑梓古郡。首谒太师庙。既又徘徊怅想曰。天灯何在。吾祖衣冠之藏。鍮店唐洞是也。于是书报荣奠之期于东野养根。时维十月。序属上旬。用是日仍举宗会。远近听者耸然。跛躄聋喑咸萃。官又先期指挥。不论时仕去官。以太师孙为名者。虽舆儓贱微皆随我。是日也。笾豆适告静嘉。而华盖已翩然入洞。虽非花树浓阴之节。亦觉松楸欣欣动色。将事毕。开座于坛左右。无亲无疏。一场谈笑。酒一行。
坛享日。仍设宗会序。
每十月之旬。为我太师后者。相率而有事坛下。年例则然。而乃是岁是日。兼设花树会。金公又为城主也。盖太师先祖。以古昌城主。当罗运之季。与权张二公。炳几迎丽师。克刬君雠。一方生灵。赖以衽席。在德为元。在功为宗。至今庙食百世。清阴先生诗所谓煌煌吾祖冠张权。丽代论功载史编者。实纪也。子孙散处京外。冠冕蝉舄者不少。而其自本府来供殷奠者。松湖金使相后。无有乎尔。今维我侯。太师华胄。清爷正派。特蒙 恩畀。来莅桑梓古郡。首谒太师庙。既又徘徊怅想曰。天灯何在。吾祖衣冠之藏。鍮店唐洞是也。于是书报荣奠之期于东野养根。时维十月。序属上旬。用是日仍举宗会。远近听者耸然。跛躄聋喑咸萃。官又先期指挥。不论时仕去官。以太师孙为名者。虽舆儓贱微皆随我。是日也。笾豆适告静嘉。而华盖已翩然入洞。虽非花树浓阴之节。亦觉松楸欣欣动色。将事毕。开座于坛左右。无亲无疏。一场谈笑。酒一行。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3L 页
旋为雨师所欺。更于丙舍移席。十间厅事。东西相对。既醉又饱。杯柈狼藉。殆不知太守为尊而野老为卑也。灵坛肃肃。碑版皛皛。神之听之。其岂无终和且平之理乎。养根遂执酌而起曰。此吾金初有之盛筵也。太师之后为城主者。又是我侯。而其香始升。先灵临止。环坐情话。无异同堂祖孙。陪卫而燕喜然。宁非浮世胜事乎。又酌而贺曰。前此而岂无荣奠。后此而岂无宗会。乐哉斯游。今古稀有。又酌而贺曰。根培之厚。支条是达。蔚彼庭畔之松。叶叶生意。又祝曰崇报堂高。千古遗爱。视民同胞。无忝尔所生。太守曰噫。此善颂也。頍弁诗曰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杕杜诗曰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乐酒今夕。祖赐 君恩。君之恩矣。遐不谓矣。命书之。用作坛下典故。
博约屏序
先君子尝畜一素屏才五幅。聊备寝处之说。有梧溪金丈人过余曰无弦之琴乎。无孔之笛乎。诗曰素以为绚兮。将皓尔太素。不欲渝其色乎。抑绘事后素而且待彰施手乎。余曰然。好肌肤多生疥癞。昔人所讥。而图不尽意。书不尽言。则河洛之外。余无所取者。然欲守白也近于空。欲尚玄也殆于寂。无宁以圣贤前
博约屏序
先君子尝畜一素屏才五幅。聊备寝处之说。有梧溪金丈人过余曰无弦之琴乎。无孔之笛乎。诗曰素以为绚兮。将皓尔太素。不欲渝其色乎。抑绘事后素而且待彰施手乎。余曰然。好肌肤多生疥癞。昔人所讥。而图不尽意。书不尽言。则河洛之外。余无所取者。然欲守白也近于空。欲尚玄也殆于寂。无宁以圣贤前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4H 页
言之约而博者。用作座右铭。子以为贤于已则愿有以留神。遂奋笔为二十字。首之以博文约礼。中之以静存动察。谨言敏行。日乾夕惕。尾之以惩忿窒欲。余既反复白圭。细玩其义曰。是尽该本末贯体用底文字也。圣贤千言万语。孰非吾人吃紧活泼泼地。而凡此二十字见惠。既切既实。不繁不琐。虽工夫次序。或不无先后之可议。由此而跻之圣贤门庭。亦不异矣。无嫌于好肤多疥。有先于素而为绚。丈人之赐不其约而博乎。名之以博约屏如何。丈人曰又好。因书之屏面。以俟后之君子。
敦谊稧序
稧者约也合也。如曰符契协契默契良契也者。何莫非不贰之义。而古无契。盖其人心醇朴。惟义是正。虽非要结。自不贰矣。及夫世教日下。风气渐漓。亲戚尚不相保。况馀人乎。于是乎僚寀而契。以约其忠。朋侪而契以固其信。而敦信明义四字。不得不申申于重民五教之下。盖亦衰世意也。噫人之为人。只是有五伦。而友居五伦之一。其谊信不偶矣。凡厥嘐嘐古之人而喘息彝教中者。宁可一任其淆薄而不思所以敦本之道乎。敦之如何。曰辅仁也。责善也。切切偲偲
敦谊稧序
稧者约也合也。如曰符契协契默契良契也者。何莫非不贰之义。而古无契。盖其人心醇朴。惟义是正。虽非要结。自不贰矣。及夫世教日下。风气渐漓。亲戚尚不相保。况馀人乎。于是乎僚寀而契。以约其忠。朋侪而契以固其信。而敦信明义四字。不得不申申于重民五教之下。盖亦衰世意也。噫人之为人。只是有五伦。而友居五伦之一。其谊信不偶矣。凡厥嘐嘐古之人而喘息彝教中者。宁可一任其淆薄而不思所以敦本之道乎。敦之如何。曰辅仁也。责善也。切切偲偲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4L 页
而无失其为故。讲之劘之而无薄其所厚。则虽此见利忘谊滔滔睽乖之日。亦足为一半分救药矣。苟使不善而不能责。不仁而不能辅。只要其不相忤而俯仰其气色。不强其所厌闻而软熟其周旋。拍肩执袂。自谓同志。而一言不合。诟怒相加。或不免分门割席。投石相矛之归。则是直外金兰而内秦越矣。虽日日要盟于季路。年年假券于宰我。其如俗流失世坏败。果何救也。嗟我同好之人。无物无我于区区利害。克严克正于种种绳规。永肩一心。各自敦谊。保合太和。罔敢二三其德。则惟民生厚家道自肥。五伦次第修举。而醇朴之风。不患其不反古矣。至是而虽无契可也。同居一巷。同出一门。谊自有不容贰而不容薄者。幸诸贤勖哉。
晚悔證愚小序
余于平生。可悔者非一矣。业欲点捡随录。成出一度文字。以为常目悔心之资。而因循未果。乃今白纷如矣。诚恐一向衔而不吐。则讳疾而忌医。乌见其一分效益也。人非大昏。犹能自知者明。而知过而悔之。犹或有可改之路。苟以改过之未易。而并与其可悔者而畏人或知。则自欺欺人孰甚焉。嗟乎。伯玉之知非。
晚悔證愚小序
余于平生。可悔者非一矣。业欲点捡随录。成出一度文字。以为常目悔心之资。而因循未果。乃今白纷如矣。诚恐一向衔而不吐。则讳疾而忌医。乌见其一分效益也。人非大昏。犹能自知者明。而知过而悔之。犹或有可改之路。苟以改过之未易。而并与其可悔者而畏人或知。则自欺欺人孰甚焉。嗟乎。伯玉之知非。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5H 页
已过其年。元亮之觉是。果在何时。往事虽不可谏。朝闻犹可以夕死。倘因此一录。惺惺自警。少补桑榆晚景。则宁非犹贤于已乎。名之以證愚。取张先生订顽之义云。
东野集卷之七
记
东野记
东野之为臣号。昉自今秋科后。实 上所赐也。 上曷为赐臣号。臣于面试券中。引东野毕事开端。而自 上耸听之。以毕之姓偶合孟郊表德。因称臣为东野。其屡称不一称。便是 赐也。盖东野毕鲁人。既昭载家语。亚圣亦尝称道。而乃主试者。遽谓其姓名不常。至疑之乌有。旋又以迂远文其辞。噫主司头脑。诚大冬烘矣。除非 上天不违颜咫尺。监亦有赫者。臣之蒙 恩为是第。安保有是。 上独原臣心不伪。啧臣券为佳。而 回瞩于一堂庆会之中曰。东野先达何在。 召对于需筵乐岂之馀曰。东野先生即尔。 天笑一新。戏言成真。既教以引喻东野。亦不见其迂远。而迂远自服。尤可见岭人真实。从而 目送之曰东野微余。几不免晻昧。一称先达。犹系极天感惶。而又从以先生之称。称以先生。虽自孟东野带来。今日
东野集卷之七
记
东野记
东野之为臣号。昉自今秋科后。实 上所赐也。 上曷为赐臣号。臣于面试券中。引东野毕事开端。而自 上耸听之。以毕之姓偶合孟郊表德。因称臣为东野。其屡称不一称。便是 赐也。盖东野毕鲁人。既昭载家语。亚圣亦尝称道。而乃主试者。遽谓其姓名不常。至疑之乌有。旋又以迂远文其辞。噫主司头脑。诚大冬烘矣。除非 上天不违颜咫尺。监亦有赫者。臣之蒙 恩为是第。安保有是。 上独原臣心不伪。啧臣券为佳。而 回瞩于一堂庆会之中曰。东野先达何在。 召对于需筵乐岂之馀曰。东野先生即尔。 天笑一新。戏言成真。既教以引喻东野。亦不见其迂远。而迂远自服。尤可见岭人真实。从而 目送之曰东野微余。几不免晻昧。一称先达。犹系极天感惶。而又从以先生之称。称以先生。虽自孟东野带来。今日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5L 页
得此称。宁非揭厉 恩乎。独字子房官呼枢密。汉唐谊辟之所以优异其臣。而悠悠千载。未闻有以别号光宠之。则是尽布衣之极而微分过矣。不知此生何以仰答 洪造。云从街三日游后。造拜渼上丈席。则不暇出一语。辄先贺其 恩赐别号。盖东野荣名。已飏播畿城外无远近矣。噫君臣际遇。虽不敢遽议于此日。而一时 善戏。仍成嘉名。昭光所被。无异新受 恩例。则今谓之 上赐臣号。何不可也。别号于贱臣虽不着题。以东野自居。犹足为感 君恩之一端。而渼上丈席之意。亦复郑重。臣于自今至死之年。敢不自居以东野。癸未长至之晓。将南渡汉江。新恩金养根援笔以为记。
太师庙匮藏古物记
崇报堂有千年古迹。皆太师公平日服用之器也。花纹白锦四段各二尺。一段一尺。红锦一段九尺。蓝锦一段十八尺。草绿绵二段合二十二尺。已上并破。色金縇锦三段。丹红金縇一段。花文青色縇一段。已上并裁剪。香囊一部。红䌷十尺。青黄赤色白花纹十一尺三寸。已上并破。荔芰金带一𩪍。荔芰钱一个无。铜铁荔芰带一𩪍。牧丹金带一𩪍。舌皮端无。乌犀带一
太师庙匮藏古物记
崇报堂有千年古迹。皆太师公平日服用之器也。花纹白锦四段各二尺。一段一尺。红锦一段九尺。蓝锦一段十八尺。草绿绵二段合二十二尺。已上并破。色金縇锦三段。丹红金縇一段。花文青色縇一段。已上并裁剪。香囊一部。红䌷十尺。青黄赤色白花纹十一尺三寸。已上并破。荔芰金带一𩪍。荔芰钱一个无。铜铁荔芰带一𩪍。牧丹金带一𩪍。舌皮端无。乌犀带一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6H 页
𩪍。金钩钱一隅无。又荔芰金带。大钱二个。中钱十个内二无。小钱四个。环金二个。白玉带。大钱十个。小钱五个。所汤角大七小五。环金五。荔芰钱铁一。角带钱中小合五十一个内。十二无。已上并散破。玉贯子二双内。一折破。一隅无。朱红㓒木食卓台具一座。鍮行器盖具一座。鍮匙一枝。鍮箸一对。玉笛一捻。张志教书一张。凡此断烂数十种。 英宗癸丑。为新匮藏之。不忍忘其旧也。然既云太师公旧物而藏之庙中。则无论金权与张公。似不宜偏主。乃权氏独谓之权太师所服用者。果何所据也。三公家文献。俱系杞宋之不足徵。则权氏之自作己物。无亦主之以权无害故耶。各色锦䌷。疑皆丽祖赏赐之物。带是常时所着。鍮食器匙箸。本皆纯银。而中间见失。改色以置。存羊之礼也。玉笛比之东京旧藏。清越更胜。而本府善吹者代不乏人。今陵洞享礼时。必侑以是笛。吾金之独不然。又可慨可怪。第录所藏件数如此。以示来许。
养素堂记
堂以养素名。取质实纯古之义也。盖天下之患。多在于文胜质。质亡则朴散。朴散则作伪。作伪则无实而俗态自娴。古意全丧。所谓古者何也。即大鸿之气而
养素堂记
堂以养素名。取质实纯古之义也。盖天下之患。多在于文胜质。质亡则朴散。朴散则作伪。作伪则无实而俗态自娴。古意全丧。所谓古者何也。即大鸿之气而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6L 页
纯庬之色也。诚而无伪。淳而无浇。真而无妄。苍然古色。徒醇徒朴。其视末世淆薄浮诈之习。不啻先天光景矣。吾夫子亦取其先进之野人曰如用之。吾从先进。彼哉后进之君子。只是文过其质而俗下史底人也。抑将焉攸用哉。虽其童习而族好者。不出乎礼云乐云。而其志则欺世而已。其学则为人而已。无他文胜之弊也。然则居今之世。有意反古之俗者。舍是素何以哉。凡人之情。莫不乐纵恣而恶拘捡。崇华侈而薄清素。夫以同然之人心。苟无素养之可言。则服食居处。其有不悉耳目者乎。声色货利。其有不穷心志者乎。然则是素也。即医奢矫侈之一药石。而养之欲其有素也。噫开辟之初。是谓太素。则浩尔太素。曷渝色兮。苟得其养。无物不长。则养素之道。又孰大于寡欲乎。寡欲而全真。全真而反朴。以至风淳气厚。机巧不萌。以之意诚心公。百体从令。湛然虚明气像。自可见焉。则彼明命赫然之天。亦岂无虚室生白之理乎。大抵素者。物之质也。实占夫不侈不华之目。克俭克约之位。而受采为绚。莫不于此为本。彼以其夸。我以吾简。彼以其巧。我以吾拙。则倘所谓养素安冲漠者。果非此堂之好题目乎。况我从前世德。率以素字为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7H 页
符。吾家无宝物。宝物惟清白。宝白堂旁祖训也。带砺还馀事。清白八百年。清阴先生诗也。六世祖督邮公尝堂揭素隐。曾王父护军公轩号素履。旁亲上舍公又自号望素。则惟此素之一字。便作吾传家旧物也。居在素耀之里。而不失清素之世业。以至素富贵素贫贱素患难。将无入而不自得焉。由养之有素也。彼养之以怙侈。养之以骄泰。而未几失其养者。又相距何如也。宁牝无牡。宁冷无热。宁沉无浮。吾将以素行素。安素为绚白贲吉之义。更诏我世世子姓。使之勿失其所养云。
得生轩记(东坡曰靖节以无事为得此生。则见役于物者。非失此生乎。)
有人必有事。事之于人。实生死得失之机也。何者。凡天地间千头万绪。簇然而纷然者。无非事也。而其初无极也。无极之初。曷尝有所谓事者。澹澹尔寂寂尔。无营无为。只是自然太虚面而已。清净不死乡而已。及夫人伪作而万事形焉。事有长短好丑之不齐。而心之懑羡憎慕亦异。百种妄念。落在死生苦海。役役于万起万灭之地。扰扰于不得不措之际。而汩没一生。遂不免此身之渐非吾有。政佛氏所谓无相烦恼染得根深者。半生半死。所得不能补其所失。则生之
得生轩记(东坡曰靖节以无事为得此生。则见役于物者。非失此生乎。)
有人必有事。事之于人。实生死得失之机也。何者。凡天地间千头万绪。簇然而纷然者。无非事也。而其初无极也。无极之初。曷尝有所谓事者。澹澹尔寂寂尔。无营无为。只是自然太虚面而已。清净不死乡而已。及夫人伪作而万事形焉。事有长短好丑之不齐。而心之懑羡憎慕亦异。百种妄念。落在死生苦海。役役于万起万灭之地。扰扰于不得不措之际。而汩没一生。遂不免此身之渐非吾有。政佛氏所谓无相烦恼染得根深者。半生半死。所得不能补其所失。则生之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7L 页
云乎。其于弱丧而不知归何哉。千古知此义者。惟栗里无弦翁一人而已。其诗曰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噫悠悠世间。失此生者几人。而陶翁当日亦几乎不自得矣。幸而北窗之醉梦先觉。东轩之啸傲自如。翻思尘网误落之日。不翅死中之回生。而一切世间有为法。都归于泡幻电灭。则聊复二字。岂非我先生死生关乎。呜呼。余于是日也。亦可谓太无事矣。起居适志。万事不关。惟有麦饭莼羹。陶然永夕。有时仰天而浩啸曰。不知我生。得乎失乎。失亦我得亦我。逝将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噫渊明其肯印可否。东坡子有言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吾于得生轩。亦欲云云。
常足轩记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自足。盖人之欲无穷。而足云者又岂易得乎。元来难得者足。而辄肆无穷之欲。则既得而不自足。既足而常不知其欲愈足而愈不足。负蝂之虫。几何而不耆于臭载也。噫千取百焉。万取千焉。岂不是足且足矣。而足而苦不知足。一番快足之望。常不免着在肚边。则滔滔者欲。且将何时而自足乎。惟其不自知足。故常患不足。而千绪万端。终无自
常足轩记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自足。盖人之欲无穷。而足云者又岂易得乎。元来难得者足。而辄肆无穷之欲。则既得而不自足。既足而常不知其欲愈足而愈不足。负蝂之虫。几何而不耆于臭载也。噫千取百焉。万取千焉。岂不是足且足矣。而足而苦不知足。一番快足之望。常不免着在肚边。则滔滔者欲。且将何时而自足乎。惟其不自知足。故常患不足。而千绪万端。终无自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8H 页
足之期矣。如缄如縢。解脱不得。人生诚可怜也。然则天下快活之事。复孰大于常足者乎。信能以知足之心。自作本领。则设有不甚足者。常以天分自觉曰是亦足矣。何必无少欠缺然后。快于心欤。常作如是看。故凡天下之物可以悦耳目娱心志者。俱不足以挠我灵台。而既优既游。常无不足之患。常足二字。岂非遏人欲之一金篦乎。若昔疏太傅之言曰知止不辱。知足不殆。信乎宜止而不知止者。亶由于宜足而不常足也。噫人孰不恶辱而忌殆也。何其知而若不知也。老氏虚无徒也。其言犹曰知足之足常足。常之为言。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又非一事一物之谓也。夫既常常而无不足。则胸次不局。眼界自阔。天下事复焉有区区苟且者乎。言之有理。足为患得失者之戒。吾以名吾轩。倘有问其说者。吾且以安分处顺为对。
自閒亭记
亭以自閒名。可见吾故人澹窝翁閒致。而閒翁去后亭上之风月閒几年矣。青山宿草。未尝不在心。乃翁之季明升。以亭记投余。宛然前日游历之面。都在于是。盖亭上下溪之曲折为九。自龟尾沿溪行数里为归来石。又三帿许为知止洞。洞之内溪水成潭。潭有
自閒亭记
亭以自閒名。可见吾故人澹窝翁閒致。而閒翁去后亭上之风月閒几年矣。青山宿草。未尝不在心。乃翁之季明升。以亭记投余。宛然前日游历之面。都在于是。盖亭上下溪之曲折为九。自龟尾沿溪行数里为归来石。又三帿许为知止洞。洞之内溪水成潭。潭有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8L 页
大石分作东西壁。壁上有一屋。茅盖而萧然。俯瞰清涟者。是所谓自閒亭也。实当第六曲。云山烟水不多让于丹之栖碧云。若言九曲次第。则闻韶西三十馀里。窈而廓往而复。孰非可喜。如曰栗谷曰云谷曰密渊者。曲曲有妙。而渊之下则知止龟尾间也。又历柏洞太平里落星浦。遂西会于龟潭。此其九曲大致也。噫朱先生武夷九曲。尚矣无能彷像。而千载之下。有此天悭之区。又其栗云龟尾等名称。无非意义出俗。造物有待者然。宁非重可异乎。亭之必起于知止洞。盖亦不偶。而閒之为字。从门从月。月到门前。方是閒界。则閒固非人人所可有也。杜牧之诗曰不是閒人閒不得。愿为閒客作閒行。邵尧夫诗曰世间无事乐。都恐属閒人。乃知閒人云者。本不是等閒底人。而至如留取閒汉在山里。了却几卷残书则惟武夷老主人可以当之。由是则閒底人。亦岂易见于世乎。嗟夫今之世。一例忙矣。牢黄臂苍。驰猎声利之场。鞴马候鸡。奔汩形势之涂。徒使忽忽光阴。消尽于森然槐柳之尘。滔滔者皆是也。夫谁与易之。若是者犹可以心静知白日言之乎。惟吾澹窝之亭。真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者。而得閒于多事之外。知止于竞进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9H 页
之中。静卧太古深山。閒送少年长日。嘐嘐然皞皞然不知老之将至者。其素所料理也。惜乎。亭之成未多年而翁遽千古。吴兴得閒之亭。漫作杜子文藻之泽。季方今日之怀。又当如何也。升之叙自閒也。拈出心字定字静安字者。信是料得乃兄閒中之乐。而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则其必以知止为安身立命之地。自閒为洗心养性之要者。乃所以加勉之也。其结之以吾党之士应有以自安书亭者。又待后子云也。嗟夫。余亦于昔年一登斯亭。把臂雪月。剧谈山水之胜。因爽然自失曰自非性天澄澈。一尘不留者。安知笑不答之妙乎。澹兄不答。余又一笑。此日此事。升友其闻之乎。倘余未死之前。得复为非生之客者。绿阴清昼。轩窗阒寂。溪山不改矣。鱼鸟自在矣。悄然而操峨洋之缦。依然而歌九曲之词。则风林月濑之际。其必有应声而呼东野者。安知非吾友澹窝耶。翁天资祥雅。器度沉重。实有云雷经纶之材。若将高蹈亨衢。不暇于栖碧自閒。而郁屈不得伸。晚成一司马天也。使翁而能腋六翮而早展步焉。则何事于閒中料理乎。升又以书来曰子不宜无一言。姑书此以归之。
晚休亭重修记
晚休亭重修记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19L 页
直默院南两山之间。有翛然新搆临于溪上者。晚休亭也。亭之主谁也。即故大司成宝白堂金先生。于吾先祖判官公为难弟。尝爱默溪南洞。林壑幽夐。泉石绝胜。置别业往来吟赏。端为晚年计也。乔桐主政乱。不乐在朝。忽弃绂南还。择其最幽绝者。家于松川岩上。轩曰双清。盖取水与月。今晚休其旧址也。先时笥堤之宝白堂。实作于丁巳还乡之后。而至辛酉年间则益见时事日非。犹恐入山不深。松岩玩瀑之行。其意实在洗耳。何但为景物役也。上流为全义谷。自此溪之东驰遥遥者。屈曲十许里。而辄有如场大石。坡陁乎山溪之会。又皆凿凿齿齿。无异素毡之叠积。白雪之平铺。水于其间。因势萦回。琮琮作丝竹声。及其源既远而谷渐低下焉。则一道飞泉。遂奋迅激射。喷为层瀑。而三泓者承其落处。俗谓泓为釜。以其形也。水深浅亦随釜之大小。雨后水盛之日。其景可知。泓之上。又石台天成。可受数百人盘礴。而亭之筑实当第三泓。盖溪山别一天也。亭以晚休名。可想先生当日清逸之致。至乐寓之山水。行止验之天机。倘佯物外。浮云世事。其视漏尽钟鸣老凤蹲池者。果何等萧閒。何等洒落也。至今东南行过者。尚多指点而想像。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0H 页
秉彝然也。中废几百年。而后承贫甚。无以为地。乃亭下居金公泳氏慨然有意复旧。既累石为范围。又蓄力经纪之。役未就而不幸。今又五十有年所矣。其孙东道德一甫。爰暨门内长少。尽诚力克卒先志。轮焕一新。山水为之改观。时则庚戌月日也。拓地于二月十七。竖柱于三月廿二。三十日巳时上梁。始卒总五个朔。盖自先生去后。亭之芜废几年矣。抚梓瞻乔。何敢一日忘肯搆。而三世迁就。始也不弃基者。废兴之关大数也。时若有待。事自不偶。秪残后孙之幸。当如何也。余亦于是亭。非生客也。尝因主人指顾。得其地形之彷佛。所谓玉女盆巨灵掌石扇也者。无非好事者名言。而北望来云之松。葱翠如屯云。南有黄鹤之山。翩然欲上诉楼碎。又鸡鸣诸峰。蔚然于天东。殊令人相看不厌。既又柢拜清德祠。徘徊挹清楼上。俯瞰十丈壶潭。映澈空碧。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矧余为判官公后乎。噫早晚时也。行休义也。时值可为则婴鳞折角。尽言不避者。先生之早而可以行而行也。义在不可则骇机毒锋。恬若坦途者。先生之晚而可以休而休也。皓皓岩面。月色如昼。潺潺石间。泉声泻玉。闻先生之风而其不有廉焉立焉者乎。第德一甫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0L 页
克卒之业。实荷先大人筑址经理之力。而惜其天不假年。使无限江山之乐。又不得久享。此所谓长筹短造。命也如何。三世成立之难。百年芒芴之悲。后之登斯亭而拊遗迹者。必亦有俛仰千古之感。况仲浩乎。仲浩名养吾。即德一氏第二郎也。要余记颠末甚勤。遂书其感于中者以应之。庚戌后九年流火月。东野病伧金养根记。
记成后始得先生年谱。圭复上下。遗芬宛然。第自先生三十岁庚辰。始卜默居也。至七十一岁辛酉。只曰寓默村别业。玩松岩瀑布。而编年之中。不曾概见于晚休双清者何也。无乃所谓旧址者。只是命名默定之区。而不过如朱先生诗成屋未就否。不然谢事归田。自是先生雅意。而寓默村玩瀑布之际。果不无名言指的之事否。设其始也。未及建立。而子孙之遹追先志。尤见其有后不弃基。可赏也已。
辋川记
辋川壁立之胜。实为永嘉第一。称以辋川。取叶音于玛㼈。而形胜实与中国辋川无异云。盖屏壁玉渊以下。洛台石亭以上。亦岂无一二有名之区。而长于幽
记成后始得先生年谱。圭复上下。遗芬宛然。第自先生三十岁庚辰。始卜默居也。至七十一岁辛酉。只曰寓默村别业。玩松岩瀑布。而编年之中。不曾概见于晚休双清者何也。无乃所谓旧址者。只是命名默定之区。而不过如朱先生诗成屋未就否。不然谢事归田。自是先生雅意。而寓默村玩瀑布之际。果不无名言指的之事否。设其始也。未及建立。而子孙之遹追先志。尤见其有后不弃基。可赏也已。
辋川记
辋川壁立之胜。实为永嘉第一。称以辋川。取叶音于玛㼈。而形胜实与中国辋川无异云。盖屏壁玉渊以下。洛台石亭以上。亦岂无一二有名之区。而长于幽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1H 页
阒者或短于清旷。优于秀绝者或逊于平浦。必也登临而有爽朗之观。居止而有宽閒之野。清潭净沙。面面峻壁然后为无欠也。惟辋川为胜。前左丰山。挟右水洞。莽苍二大坪。十里周匝。而水自黄池。窄山为川。屈曲西下凡数百里。至玛㼈壁下则𣿬为玉溆。演为镜湖。盖鹄峰之东花山之西。尽是渊然之光苍然之色。而皓皓平沙。一望而无垠矣。所谓玛㼈之壁。即日月山所从出。而东南驰骤近千里。既外薄海郡则又回头向北。而拍拍飞舞。有如奔川之渴骥。不顾高下颠顿也。至川上分开处中落者为古谷。即洞主李氏先墓。神师名其局曰青鸾出洞。亦可想见其清绝也。墓前有小兰若。数秃居焉。称之为扫云禅房。兰若之东。有峰雄峙。其面壁也临江陡断。不知几千仞。层崖矗矗。奇树蔽亏。人迹不可梯接。壁面之或白或苍或如砂丹者。石色然也。远望有如十叠彩屏。横张侧展于烟云缥缈之中。石屏公为号以此也。登其上。太小白鸟竹岭诸山。直在眼前。缭白萦青。外与天齐。李处士涉尝作辋川别曲。非直为景物役也。每遇牢骚不平之时。则辄放声长歌于斯。山鸣谷应。风林为之肃然。就其随水西迤处。可作一小亭。势颇平稳。其外小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1L 页
峰极尖锐。世人唤作笔峰。向水东顾。在可亭处。不见水去。下有一面大盘石亦可亭。而名是观鱼岩也。且峰之在墓左者。峥嵘而先走。绕作洞口外障。有石嵚然特立水中者。名曰独岩。可坐六七人。独岩以上。旧有文章石挺出水上。高可数十丈。洞主之世擅文章者职此云。壬辰为倭虏撞碎。至今水底堆积者。章章可见。不知柒齿者何心而作此猜坏也。绕壁而西。有曰榻岩。榻岩之上为壶峰。壶峰公没后。峰亦崩落。盖右壁之观鱼岩。左壁之独岩。对作古谷谷口。而于焉置一小舟。其名横渡。舟泛壁下。中流来去。而有时烟蓑月笛。互答渔歌。主人所取适也。主人即壶峰石屏之后。二公以清名峻节。凛然有斥邪护正之力。碧流苍壁。犹可彷像其精神。洞之正中向壁处。为石屏远祖遗址。百年旧桑。其大连抱者。是松安君手植也。朽残之馀。尚有数丈枯立。近又房出一丛。叶大以厚。将满数围。可异也。凡李氏之科甲于是洞者。大小十五六。而今之所居。皆非旧基云。洞之东有辋川寺旧基。基之南为钓台。今虽未的其何在。而一拳造山。川上乎突兀。俗所称寺破埋器者。无乃以台谬传否。又于古寺后有钓月亭旧墟。又有山水亭统胜庐。壶峰公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2H 页
所芋也。诗存屋亡。椠人墨客之所共徘徊而指点。盖山之在洞后者入首雍容。为体郑重。左抽右绕。枝脚密勿。自其内观之则沿江而砂者。上顺下逆。各有三条。而又皆树之松杉。疏密得宜。苍翠成列。惜乎。乙未巨浸。水上一砂见圮也。今更杂栽桑柳。以为承着流汰计。或者沧海三变而行复扬尘乎。世之评辋川者。厥或以主弱客强欠之。然天灯之山。遥遥南来。为丰岳为烽岘。而平地迤入则其可谓不敌案山乎。千里长江。演漾而泻出则尚可谓阳明之不足乎。凫渚鹭岸。处处可乐。柳阴松影。看看无厌。而晴沙之眠鸥舞鹤。随意自在。悬崖之翩翩彩鸽。寻巢而浇林者。无不各逞其巧。各献其奇。吾固知石屏连世文章。盖得助江山。主人清福。不既华侈矣乎。春宜嫩绿。秋宜深红。而石屏诗曰锦绣山颜孰画工。天公利笔洒秋风。岩岩万丈文章动。彩气淋漓醉眼中。是尽有声画也。李童子曾庆学于余。尝以其壶峰所谓辋川叙来示曰是叙之作。在 万历丙午金柏岩为地主时也。壶峰公秪有此随人记游之作。而石屏公一绝。终不若总叙四时景。且前后诸名胜之吟赏何限。而尚尔阙一记焉者。诚是欠事。子盍为余详之。余曰辋之胜。果具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2L 页
众美而无一欠。高可以登临畅郁。幽可以居止乐生。何羡乎蓬阆。何让乎盘谷花源。何待乎余言而增重。第其碧萝丹枫。余所以朝夕越瞻。而寻常分华之愿。有非屏壁洛台之比。遂忘陋而记之如此。 崇祯后三丙午。永嘉金养根题。
京乡三派卜基故实记
始祖太师公以后。仍居安东府内水南江亭村(今归来亭)。其后何代又徙丰山县南阳佛顶村。(今县西南市场右水田。)判官公夫人令人权氏携五子。自京城壮义洞。又徙丰山西面金山村。(今素耀山。清阴所改命。)县监公宗家尚在。(今金彦行承重。)村后有山(今驿洞)旧有驿。 世祖朝以山划赐灯谷师学祖使葬亲。学祖即郡守公兄也。驿移于丰县(今安郊)。 弘治十三年庚申春。掌令公患旧屋坏陋。悉撤去。因子坐基增旧制作新屋。秋才盖瓦。冬拜金郊。 命明年乃妆。梁上小识云金某书。庶尹公手笔也。(事载谷云花山记。)又改搆溪亭名三龟。奉大夫人佳节游衍之所也。 肃庙丙辰 英宗辛巳重葺。庶尹公旧宅清远楼亦在素山。(丁丑清阴自南汉来处。 万历乙巳水漂外廊。今甲辰重新。)其后承旨公与庶尹公又徙京城。(今壮义洞及清枫溪。)承旨派或居交河先墓下。或自礼安赘乡。复还素山。庶尹派仍居
京乡三派卜基故实记
始祖太师公以后。仍居安东府内水南江亭村(今归来亭)。其后何代又徙丰山县南阳佛顶村。(今县西南市场右水田。)判官公夫人令人权氏携五子。自京城壮义洞。又徙丰山西面金山村。(今素耀山。清阴所改命。)县监公宗家尚在。(今金彦行承重。)村后有山(今驿洞)旧有驿。 世祖朝以山划赐灯谷师学祖使葬亲。学祖即郡守公兄也。驿移于丰县(今安郊)。 弘治十三年庚申春。掌令公患旧屋坏陋。悉撤去。因子坐基增旧制作新屋。秋才盖瓦。冬拜金郊。 命明年乃妆。梁上小识云金某书。庶尹公手笔也。(事载谷云花山记。)又改搆溪亭名三龟。奉大夫人佳节游衍之所也。 肃庙丙辰 英宗辛巳重葺。庶尹公旧宅清远楼亦在素山。(丁丑清阴自南汉来处。 万历乙巳水漂外廊。今甲辰重新。)其后承旨公与庶尹公又徙京城。(今壮义洞及清枫溪。)承旨派或居交河先墓下。或自礼安赘乡。复还素山。庶尹派仍居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3H 页
壮洞。或寓接他道他邑。判官公季父主簿公自佛顶又徙种松。从柳夫人父司正洪基也。(今上里派)弟大司成公又自佛顶徙居吉安面。从南夫人父持平尚致基也。(今居默派)盖壮洞素山。自是一派。上里默溪又各一派。乡派之流寓他道他邑者亦不一。而有礼安西村之派。即承旨公叔弟进士公后也。于素壮派为近。
西涧精舍建置颠末记
我东无书院则已。有则安东而无我清阴先生书院。岂非莫大羞愤乎。原初院事。佳邱安公宅骏,法田姜公元一,九潭申公𨯶,申公思国,辋川李公潝实主其议。又尚州成参奉尔汉诸丈。同来与闻。而戊午乡变。言之罔极。偾事之后。只馀五六斗落种土田。名之曰建院所。示其有志也。丙子三月。楼岩郑相公宲以府伯。为访先生遗墟。与梅川李公孝天,鼎寺金公正源。因上中台寺。寺本先生杖屦之地也。楼揭先生诗板。而荐岁大歉。缁徒荡析。只有克灵,惟悦,学辉辈数僧而已。梅川公适以府功曹。竭诚周旋于刷还蠲役等事。且别妆一帖子。尽录次韵诸作。藏在寺中。相公周览遗墟。与诸公多有酬酢。盖其地不忍废。而是年为丙子重回也。遂倡疏吁之议。七月初一日。设疏厅于
西涧精舍建置颠末记
我东无书院则已。有则安东而无我清阴先生书院。岂非莫大羞愤乎。原初院事。佳邱安公宅骏,法田姜公元一,九潭申公𨯶,申公思国,辋川李公潝实主其议。又尚州成参奉尔汉诸丈。同来与闻。而戊午乡变。言之罔极。偾事之后。只馀五六斗落种土田。名之曰建院所。示其有志也。丙子三月。楼岩郑相公宲以府伯。为访先生遗墟。与梅川李公孝天,鼎寺金公正源。因上中台寺。寺本先生杖屦之地也。楼揭先生诗板。而荐岁大歉。缁徒荡析。只有克灵,惟悦,学辉辈数僧而已。梅川公适以府功曹。竭诚周旋于刷还蠲役等事。且别妆一帖子。尽录次韵诸作。藏在寺中。相公周览遗墟。与诸公多有酬酢。盖其地不忍废。而是年为丙子重回也。遂倡疏吁之议。七月初一日。设疏厅于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3L 页
乡校。九月初六日始发程。疏儒则伯仲父内舅金公尚源及安公庆远,申公晔,姜公潚,徐丈谨修。而姜公徐丈及先亲迭为疏首。方其行过勿溪书院也。诸员录名寻院矣。为一院儒所削去。良已痛绝。伏閤四个月。竟不免同副承旨郑玉所阻搪。此事何可忘也。疏行既失披云。而寓慕益无其所矣。戊寅九月初九日。梅川,素山,鼎寺,九潭,玄厓,上里诸公。邀会于辋川。而法田以远未参。佳邱安公益骏,安公庆远,权丈亨运来参。仍相对感慨。谋画日后之事。先时自佳邱传与建院所任名于辋川李公潝。而至是李公又传任于家大人。只是纸上空文。无地可以着手。故不获已斥卖兜院水田。价为百馀铜。因逐年取子。随力买土。最初则家大人累岁主干。庚辰以后。鼎寺金公正源,九潭申公晔,佳邱安公庆远,九潭金公㮚,素山再从父沃庆氏相继为别有司。癸未春。始议木石居碑阁事。慕堂族祖龙一氏主成造。先亲制告由祭文。噫碑之阁庇。亦我辈有辞来许者。而最是书堂之建。终不可但已。财力所拘。未遑多年。而同约中梅川公没于己卯。玄厓伯从大父应七氏没于乙酉。九潭申公晔又于丁亥不幸。荏苒之顷。零落如此。书堂一计。倍觉时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4H 页
急。己丑冬。堂议更发。或主辋川。或主府内法圣洞戊午见败处。或主上里之儿岩。或以素山旧宅清远楼为主。而询谋未易归一矣。素山,梅川诸公遂决定西涧碑阁下。盖取木石遗址而亦为赀财阜聚及使唤募用之便也。基是下台寺古墟。而今为士人李祖胤所有。故为先相议借得。慕堂大父,九潭金公为都监。鸠材有司则梅川李丈命龙,法田姜榰,佳邱安明泽,九潭申光翕,辋川李讱也。是时先生宗孙金履铎宰咸昌。故三从正根与申光翕往议材木事。仍要书托于李醴泉明中。醴倅以普门山公养木快许矣。七月初。慕堂率都料匠金重采等八人。遍山斫置而归。其后更送梅川有司。上下山坂。不惮寒暑。终始其运役者。实梅川之劳为多。大木借驿洞及小有洞吾家丘木。又玄厓辋川洞口木。多数借来。八月聚木手。更为始事。上梁文则渼湖金祭酒元行氏书议于怀川宋赞善明钦。时余适在京。以此往复者不一。至辛卯四月始告功。其间所入之物。殆四百馀缗。而债用居多。蕫役则往来相替。谁不殚诚。而惟吾素山力主凡百。不独慕堂公干当而已。成造修妆等铁物。或自金山倅坦行氏所来。或自永川倅履基氏所来。窗户纸几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4L 页
卷。松罗丞仁谦又送到。皆先生后也。西涧书堂四大字。又是金山公手笔。远地镌送。诚可知也。有尹傃者自其父百发。已为遗墟碑直奴。而戊寅始事之初。又差渠为城上出入钱谷。能终始如一。成造时供养僧。自台寺划来。泰永其名也。盖是役也。经理几年。每值时绌。欲待财优而又患世故。乃有此汲汲设施。惟其债息渐滋。庚赏无计。故不得不又卖九潭辋川等田土。堇堇了当于甲午春。斯亦幸矣。但若干规置者。始尽于前后经费。而岿然一阁外。全没学舍㨾子矣。辛卯郑知府履焕划给火耕田一结七十馀卜。旋即见夺于金相玉。至申大显时。先容还复。壬辰赵昌逵氏来莅。又给年弱閒丁四十名。以为收贡假属之图。其归出于不意。而临行致此。亦云勤矣。诚使同志君子。能无忘此义。士林而以成就。此所为准的。官府而以扶护。此所为道理。则庶几情至事从。端端就绪。何有乎规模位置之渐次成样乎。何患乎安东之终无先生书院乎。惟用是不能无望于继今者云。堂成后七年丁酉。安东金养根记。
陶山书院祗拜记
宣之乡。以山水名。盖清凉灵芝二山。夹水而滚到东
陶山书院祗拜记
宣之乡。以山水名。盖清凉灵芝二山。夹水而滚到东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5H 页
翠屏西翠屏。则汾江上下。真是明气盛而不过处也。步下柏田岭。向东指点之间。已不禁王修龄所道非维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者。而中有陶山书院。即退陶老先生畏垒也。山中旧有陶窑。故名之以其实。而宅旷势绝。占方位正中。峰峦溪壑。皆似拱揖环抱然。两屏相望。南行八九里。山之东者西西者东而合势于莽苍野外者曰芙蓉峰。水之循山后而东入于洛川者。其源曰退溪。自东川而西赴于山之趾者曰濯缨潭。清莹绀寒。平铺数里。水光山色。殆使人应接不暇。暂登孝节公李聋岩爱日堂。堂在十丈层崖上。为江风飘落者屡。以铁索维持。索大如臂。其端系以巨锥。凿石而着之。又横穿傍穴。以蟠锥之末端。遂缘江依山而行。挟路松杉。森阴可喜。洞外路左。有刻立石涧台三字者。老槐下石筑。尚忆当日盘旋之所也。栗薮中间。一径窈窕。上通于谷口岩。岩即两麓相对之东胁也。开岩筑址。可作小亭。而先生以力不给。只存其处。又转数步。正控濯缨潭。巨石层削十馀丈。平筑其上。可坐数十人。羽鳞飞跃。山水映澈。是为天渊台。刻名于岩面。西麓之胜。亦不减天渊。其名天光云影台。由云影越瞻江边有石。名曰盘陀。可系舟传觞。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5L 页
入尚德祠。如礼奉审。位版题以退陶李先生。配享月川赵公也。退坐正堂。外额陶山书院。而轩壁扁以典教堂。先生手笔。房门上扁閒存斋。庭下有二斋。东曰博约。西曰弘毅。中门扁进道。门外东偏十馀步。有三间堂。先生平日攸芋也。房一间轩一间有半。房轩间柱上扁陶山书堂者八分也。东一间轩上扁岩栖者。取朱夫子自信久未能。岩栖冀微效之意。入室而中一间北壁上扁玩乐斋者。亦取朱子乐而玩之。足以终身不厌之语也。扁下壁藏之上有一匮。细而长。藏先生所仗藜杖而色微黄。节节痈肿奇古。长不过三尺馀矣。又有玑衡。制度以竹为之。状如大圆瓠。纸糊中有一孔。其外单环亦竹为之。今破落而叠置之。又有砂燔烛盆。状如俗所谓砂钵者。中腰刻以花叶。自底虚通。置灯以取照。其长几一尺三四寸。古老有言之者而今不见。厨上壁藏中又有砂唾器及砚匣。匣中有旧砚一面。本县设场时。为一举子窃去。南架上置登每寝席等物。皆先生居处所设也。以青紫缘之。炊厨一间。内有小房才容一寝席。盖先生尝使僧法莲净一居此。以供使唤云。岩栖轩旧但一间。先生尝以窄小为恨。其后月川追补半间。以平床承接于轩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6H 页
端。痛哭而归云。轩下凿小塘种莲。名净友。下有小井名冽井。又其东为蒙泉。泉上岸下筑砌。植以梅竹松菊。总名曰节友社。今但有老桧。直上不小曲。堂前环以短垣。其出入处。掩小柴扉曰幽贞门。堂西数十步有舍八间。轩柱上扁陇云精舍。斋扁时习。寮扁止宿。轩扁观澜。乃先生平日弟子修业之所也。其西偏有曰亦乐斋者。芝轩郑公家为芝轩受业而作云。由天渊复缘江行数里入一洞。是为下兔溪也。洞门有下马碑。大书退陶李先生墓下洞门。墓盖据洞北上。聚气势雄伟。高峰奇公占之。谓以先生道德齐高。是之取云。碑前面书退陶晚隐真城李公之墓。前右面刻先生自撰铭。并遵治命也。自碑右隅环尽后面。至前左面则书高峰所撰文。盖先生生于温溪。自温移下兔溪。后又移上兔溪。凡三迁。退老以后。改号退溪。至今上村有旧庐几间。自下未及上而中间又有寒栖庵。门楣上大书退溪先生旧宅六字。尹淳笔也。内室四间。先生所刱。外室六间。苍雪权斗经追建云。温溪亦一洞天也。水石云烟。极宽閒清真。有老松亭。即松斋旧宇。青溪书院在东溪上。先生伯氏贞悯公啜享处也。孝节公,贞悯公俱为吾外先祖。汾江书院奉安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6L 页
孝节公。吾先祖苍筠公尝为从学陶山之便。赘寓孝节公仁里。至今汾上尚有金怀仁遗址云。
名堂室记
堂成而名久未定。初以听天名言者。据自家处义之不得不尔也。然闻古人已获。不必攘之。中以任斋拟揭者。李大鸣所命。亦听底意。而殷衡之任。无或猥于标置乎。最后而断定养素。盖以素是吾所居之里。而先世多袭号素之一字。于吾分不过故也。堂上又揭风树云鸟何也。曰先考纩息之前。尚拳拳既底法。而烈烈发发。欲静不待。则千古至痛。俾也可忘。至如无心之出。倦飞之还。不但眼前真景。亦所以寓啸傲东轩。复得此生之义。人或以太早计言之。然是岂知我者也。遂西以风树斋。东以云鸟轩。于正中也以养素统之。风树之属西。以奥是尊者位也。
东上房修缮告了。而北壁左右揭五一斋以永轩。呜呼。此二纸。即不孝昔年为寿亲祝嘏。求扁于南湖金令公者也。万事今日。欲孝谁为。平时将心之物。不忍遂畀尘蠹。而此室实为先考考终之所。故玆用特揭。又于两间窗面。以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八字附之。呜呼。匪莪伊蒿。谁知此怀。南湖名瑞一。窗间八字。族人
名堂室记
堂成而名久未定。初以听天名言者。据自家处义之不得不尔也。然闻古人已获。不必攘之。中以任斋拟揭者。李大鸣所命。亦听底意。而殷衡之任。无或猥于标置乎。最后而断定养素。盖以素是吾所居之里。而先世多袭号素之一字。于吾分不过故也。堂上又揭风树云鸟何也。曰先考纩息之前。尚拳拳既底法。而烈烈发发。欲静不待。则千古至痛。俾也可忘。至如无心之出。倦飞之还。不但眼前真景。亦所以寓啸傲东轩。复得此生之义。人或以太早计言之。然是岂知我者也。遂西以风树斋。东以云鸟轩。于正中也以养素统之。风树之属西。以奥是尊者位也。
东上房修缮告了。而北壁左右揭五一斋以永轩。呜呼。此二纸。即不孝昔年为寿亲祝嘏。求扁于南湖金令公者也。万事今日。欲孝谁为。平时将心之物。不忍遂畀尘蠹。而此室实为先考考终之所。故玆用特揭。又于两间窗面。以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八字附之。呜呼。匪莪伊蒿。谁知此怀。南湖名瑞一。窗间八字。族人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7H 页
金仲顺履裕笔也。
己亥东楼三间成。先考雅言曰人家五教中。祭先固在所重。而古人正寝之仪。今不可复。且吾家正堂稍觉低下。盖高者爽以畅。而低者陋以污。于薰蒿之位似未安。惟此楼可合明禋。前头扁以思孝堂好矣。于乎。先考平日于奉先追远之节。殆靡不用极。而楼成之初。又以二字嘉锡焉。则孝为百行之源。凡我后承之登斯楼而履露霜者。敢不顾名思义。是为识。
西涧祠东西斋门楼创建记
西涧祠之有二斋一楼三门。丙午延 额后。大事功也。盖戊午法圣之变。系是苍茫劫运。愿作伯夷忠臣者。何尝一日忘此意也。始焉碑阁之庇。所以寓景仰之忱也。中焉精舍之刱。所以作依归之地也。既又以沧洲古例纸牌行事者。犹贤乎已而为之兆也。毕竟五疏披沥。至诚上格 盖高。而煌煌 恩额。诞宣于谕祭之日。盖运有循环。事不适尔也。继自今。事面尊大。自与乡学不等。而艰辛草创之馀。位置仪观。未克副多士诚者久矣。越六年秋九月舍菜也。申斯文明震倡言于众曰。不重则不威。物大然后可观。夫以堂堂祠院。而一任其书堂时规模可乎。无财固不可为
己亥东楼三间成。先考雅言曰人家五教中。祭先固在所重。而古人正寝之仪。今不可复。且吾家正堂稍觉低下。盖高者爽以畅。而低者陋以污。于薰蒿之位似未安。惟此楼可合明禋。前头扁以思孝堂好矣。于乎。先考平日于奉先追远之节。殆靡不用极。而楼成之初。又以二字嘉锡焉。则孝为百行之源。凡我后承之登斯楼而履露霜者。敢不顾名思义。是为识。
西涧祠东西斋门楼创建记
西涧祠之有二斋一楼三门。丙午延 额后。大事功也。盖戊午法圣之变。系是苍茫劫运。愿作伯夷忠臣者。何尝一日忘此意也。始焉碑阁之庇。所以寓景仰之忱也。中焉精舍之刱。所以作依归之地也。既又以沧洲古例纸牌行事者。犹贤乎已而为之兆也。毕竟五疏披沥。至诚上格 盖高。而煌煌 恩额。诞宣于谕祭之日。盖运有循环。事不适尔也。继自今。事面尊大。自与乡学不等。而艰辛草创之馀。位置仪观。未克副多士诚者久矣。越六年秋九月舍菜也。申斯文明震倡言于众曰。不重则不威。物大然后可观。夫以堂堂祠院。而一任其书堂时规模可乎。无财固不可为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7L 页
悦。而欲俟财给而经始则实恐成就无期。愿有以商量之。且曰财之于用。在节之如何。过享日稍存赢馀。为此计也。诚以三十包粟数十缗钱。把作不托之面。更取别所若干赀翼之。则犹或为头绪。未知佥见如何。咸曰周矣。夫子之猷为也。情至则事或可从。又岂不曰惟断乃成乎。微子无此计。子且便宜从事焉。于是须材于广兴仙岩。运瓦于晚云新村。自春涉夏凡五个朔。而工役始就。东序曰明淑。西序曰廉立。门曰山仰。突兀眼前。云山为之增重。所可惜者。经始未几。明震不幸遭故。其能一遵约束者。安友毅叟。而上舍金大直,申士协又干其事。是时也。饥沴困人。役使甚艰。每遇事郎当。令人辄有钜鹿之思。然西涧今日。殆可谓苟完苟美。而次第创楼之议。又何为也。盖斋门中间。地多閒旷。而旧贯讲麟堂既难改为。则新起咏薇楼。以补其隙地。亦非可已之举也。士协曰然。大直同辞。毅叟又怂恿之。同人之有志如此。何患乎事竟无成。会酒泉太守金履镐以安洞千叶铜。自家所助十五缗及期传到。普门寺百株松又适见斫于剥皮村夫。而一岭以间。输致亦便。良可喜也。不幸七八月间。复遭戊午党劻勷之变。几不免停役。适金城主履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8H 页
翼又以先生六世孙。既省庙奋然曰噫此一境中读春秋地也。时事虽如此。此事尤不可缓。因亟送百缗铜。于是乎楼役思过半矣。盖斯院之如意成就。实为吾道阳复之机。而其事则有六大奇焉。几年抑郁之馀。能夬伸义理一奇也。千古榛芜之地。能一朝文明二奇也。疠气一网之中。木石一区独安坐敦匠三奇也。三寺公养之松。前后有事取之而无禁四奇也。酒泉送钱。曾不差池五奇也。间有魔戏辍役者数朔而今侯又到。克竣大事六奇也。信乎时有所待。不必以早晚尤天也。凡此六奇。已是不偶。而自顾碌碌。幸赖诸贤成事者。尤岂非一奇事乎。协毅诸兄要余叙其颠末。俾敕后之人嗣葺。遂以六大奇张之。因附欣幸之私。申以自奇云。
枫溪集胜记
青枫溪。吾先世旧居。而近为仙源先生后承所主。在京城壮义洞西北。坊是顺化。麓是仁王。一名青枫。溪以枫名言。必有其义而今未可考。盖白岳雄峙于其北。仁王环拥于其西。一溪雷转。三塘镜开。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溪山之胜。殆甲于都中。蟠龙之岗。或称卧龙。实为屋后主山。其前即苍玉峰也。峰西数十步。爰
枫溪集胜记
青枫溪。吾先世旧居。而近为仙源先生后承所主。在京城壮义洞西北。坊是顺化。麓是仁王。一名青枫。溪以枫名言。必有其义而今未可考。盖白岳雄峙于其北。仁王环拥于其西。一溪雷转。三塘镜开。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溪山之胜。殆甲于都中。蟠龙之岗。或称卧龙。实为屋后主山。其前即苍玉峰也。峰西数十步。爰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8L 页
有小亭翼然。临于溪上。用茅覆之。一间有馀。二间不足。可坐数十人者。太古亭也。右挟清溪。左挹华岳。取唐子西山静似太古之句名之。有老杉数株。碧松千章。前后森蔚。循亭而左。有三池皆鍊石而方筑之。自亭北穴引溪流于岩底。一池既盈。又入第二池。二池既盈。又入第三池。上曰照心。中曰涵碧。下曰涤襟。我乐斋先祖之又号三塘以此。涵碧之左。有大石平正其面。厚薄相等。广袤恰如数席布。可坐弹琴。故刱名曰弹琴石。闻自忠原之弹琴台。随漕船来者而名之。亦以其迹也。弹琴之左。有四间堂二间房。房前又为半间轩。即所谓青枫池阁。我苍筠先祖南还后。遂为仙源妆点者也。阁额韩石峰濩笔。又于梁上揭清风溪三字。笼之以红碧纱者。 宣祖御笔。而阁之东为啸傲轩。即陶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之意也。轩右为温室。室中扁以卧游庵。用宗少文卧游名山之义。山内胜槩。枕上可尽。南窗楣上刻揭昭显世子所书窗临绝涧闻流水。客到孤峰扫白云之诗。境绝可想也。庭南有数百丈大桧。年可数百。而无一枝向衰可喜。西窗外坛上有二株古松。凉阴满地。最宜月夜。名曰松月坛。坛之北石壁如画屏。有三松状如偃盖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9H 页
者。为苍玉峰。清阴诗曰林壑依然水墨图。岩厓自成苍玉屏。亦名画屏岩。会心台在太古西。凡三层。真简文所谓会心处不必在远者也。会心之左石磴上。有凛然祠。则仙源影子奉安处也。祠前石面。刻大明日月四字者。尤庵宋先生笔。天游台在会心上。翠壁斗起。自然成台。一名凭虚。一区形胜。尽输于此。壁面刻朱夫子百世清风四大字。故又名清风台。台上为振衣岩。俯临长安。冈非千仞而意自不俗。亦称振衣冈。会心前石路劣容人足者。为朝真磴。天游朝真之西。凭虚漱玉之下。有洗耳岩。二层落瀑。岩石成凹。有类洗盘。故得是名云。洗耳下流。与振鹭瀑合。瀑在迷花洞口太古亭南。夏则奔流激石。冬则冰雪凝悬。状如鹭振。奇绝可观。由洗耳振鹭。缘溪北上。为烂柯谷。谷口有玉流岩。一名漱玉。有石平铺。清泉流离。可濯可沿。中有玉簪峰。峭石如削玉。昌黎所谓山如碧玉簪者。逼境语也。溪边有凿岩作阶级者。上有小石坛。疑是古人祭星处。故名拜星坛。左有远心庵。所谓佛堂故基。极幽静萧洒。岗峦环复。桃杏芬郁。不觉城市咫尺。真仙境也。金佥枢道淳甫年前以莱伯履禧氏所送几金重修。扁用草书。黄运祚笔。烂柯之南。有游仙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29L 页
峰。洞壑深僻。松桧葱茜。人迹之所罕到也。其南为羽化台。又其南为青霞洞。盖仁王之西有三大峰。第一峰即落月。春秋月落。正在峰顶。故名之。其左稍北处为白雪岭。所谓太白峰者。无乃是岭否。白雪下有圣斋井。今称七星岩。长安士女之有求虔祷者咸归焉。井边有石灯臼。下有丹崖石室。其下为游仙洞。第二峰即碧莲。在落月下。峰之状如莲花始吐。下接清冷峡。东望振衣冈。所谓紫烟峰者。必在此中。第三峰则柱笏。其下为清冷峡。峡在笙鹤碧莲之间。翠壁削立于峡中。水声冷冷。深不可俯瞰。水落处谓之飞来泉。栖鹘岩在碧莲下。石壁崭绝。不可攀援。有鸺鹠鹰鹘来栖。其南崖有坐佛石龛。侧拥峡口者为风咏岩。岩下有长松一树。青霞洞在羽化南。由一线樵路。寻入洞中。则清流泻玉。六月犹寒。上有笙鹤峰。群峰森如削玉。苔藓苍然。望之如笙鹤仙人。翩翩来仪。其南清冷翠屏岩。又在青霞中。丹崖苍壁。如张绣屏。盛暑犹有爽气。不可久留。青霞之中有羽化台。台上下有松三两株。极清旷萧爽。小坐其上。飘飘然有白日升仙之想。神女峰在台上。小峰娟妙可爱。名之以神女。取老杜语也。所谓朝云峰者。必在此中。北与游仙洞接。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30H 页
青霞之中。又有忘归峡。其下为画屏岩。即松月之北池阁之西也。迷花洞在太古亭南枫溪上。路由振鹭岩入。春来杜鹃烂漫山坡。令人魂迷眼眩。有细涧两崖中坼如石门。上有盘陀大石。可坐四五十人。名曰管云台。白岳三角诸峰。罗列眼前。台西为送月岭。踰小岭有洗心台。管云石门之边。为舒啸台。山杏千馀株。当春盛开。如张雪幄云。而今亦无之可恨。台下为鸣玉涧。即太古亭南墙外也。游仙清冷青霞迷花四洞之水。于此会同。故亦名清流湍。峰之在啸傲南者亦称柱笏。(无乃一山而再见否。)朝夕相对。爽气常满襟袖。卧游之西。有月华井。废久不渫。吾甚恻之。适于是年暮春者。 大驾亲御太古亭上。顾瞻凛然祠曰此仙源影子阁也。名贤攸芋。不宜荒废。仍令度支量宜修理。于是乎古祠亭阁。丹青一新。门墙肃净。溪山改观。而井亦改筑焉。真所谓王明并受其福者也。万松冈在溪南案对处。松多先生手植。而是为都城之内。 朝家所管领云。岁庚戌清和节。
(宗丈道淳甫。为余言枫溪胜区之有名称者。录在二纸。一为吾家有。似是仙源先祖手迹。一即谷云亲笔也。注解之详密。比家藏本尤密。而吾辈未之得见。年前族大父嘐嘐斋公。偶于一少论家。忽见谷云手迹。谛审则全卷皆枫溪山水之名。强得主人许。而归之吾家。亦奇事也。少论
(宗丈道淳甫。为余言枫溪胜区之有名称者。录在二纸。一为吾家有。似是仙源先祖手迹。一即谷云亲笔也。注解之详密。比家藏本尤密。而吾辈未之得见。年前族大父嘐嘐斋公。偶于一少论家。忽见谷云手迹。谛审则全卷皆枫溪山水之名。强得主人许。而归之吾家。亦奇事也。少论
东野集卷之七 第 130L 页
盖亦爱谷云笔。故常为春川倅时。胠箧于谷云古藏万卷中云。)